八年级下册美术作业设计文档(共7篇)
1.八年级下册美术作业设计文档 篇一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第四单元
《我们的画展》(综合·探索)
人教版课标初中美术八年级八年级上册
嘉峪关市第六中学许福仓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二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具有小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为情感形式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交流与情感教育。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索”活动内容,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变化,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综合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索实践,利用本单元前面的内容进行引入,再配以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用以辅助学生大胆进行画展的策划和实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区别、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历史、性质、作用。
2.了解作品展示的方式,总结所参观展览的意义和目的。
3.走近美术馆、走近博物馆,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4.能为学校或班级策划一次展览。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美术展览的展示方式。
2.美术馆、博物馆与画廊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美术展览的展示方式。
六、教学课时:(参观与考察)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观看老师演示的图片,请问你们认识这些建筑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建筑特色吗?
他们分别是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台北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是其中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建筑。
(三)美术馆和博物馆
1.美术馆的概念: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事业机构,属于博物馆的一种。19世纪以前,已有专门或主要收藏和陈列美术作品的博物馆。于是20世纪初产生了新的概念──美术博物馆,即美术馆。
2.美术馆的历史:西方对美术作品的收藏始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皇公贵族收藏和展示大量的古代美术遗物。18世纪中,博物馆中也收藏了美术作品。现在全世界的各种美术馆约有7000个。
中国自西周以来,宫廷中就一直收藏美术品。1925年组建的故宫博物院是以美术为主的博物院。1959年落成的中国美术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作品的展览中心,同时举办世界各国美术展览。
3.美术馆的性质作用:美术馆的作用日益广泛多样,不仅可提高一般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美术修养,而且可协助学校的美术教育,还可为美术家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向理论工作者提供资料和信息。
今天的美术馆是艺术、教育、学术和科学的多机能综合体。
4.博物馆
你知道世界五大博物馆吗?
你知道世界博物馆日是哪一天吗?
5.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关系
美术馆是博物馆的特殊类型,它从博物馆中分化而出。美术馆既特指美术馆,也包括具有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
(四)走进中国美术馆
1.介绍中国美术馆
2.(利用演示图片参观美术馆的各类展览)
你到美术馆参观过吗?有何整体印象?
3.参观过毕加索紫禁城画展,你认为展览的整体布置方面有何特色?(作品内容、摆放位置、悬挂方式、展览路线等)。
4.在《站立的文字》展览中,展览的主体策划是怎样的?(展览作品与主题的关系,展览布置与主题的关系,展览环境设计与主题的关系等。)
5.展览的宣传。(展览广告的设计制作,请柬的设计制作,说明书的宣传制作,宣传报道稿的撰写与发布方法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归纳小结。
八、课堂练习:(我们的画展)
根据学校和班级的现状,请你策划举办一次有特色的美术展览。
九、作业安排:(课后思考)
1.商场商店等场所的商品展示对你布置画展有何启发?
2.参观你周边的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调查了解它们的历史和现状。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课件和大量的图片资料。
十一、自我问答:
1.总结本课学习知识点,总结参观展览的意义目的。
2.同学们生思考:
①你知道中国美术馆在美术界的地位和作用吗?
②美术馆是如何布置、展示美术作品的?
③不同的美术作品有不同的展示方式,说说各种美术作品的展示方式是什么?
比较各地美术馆的建筑外观,凸现中国美术馆强烈民族风格的建筑特色,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做策展人策划一次展览,可以是绘画作品,也可以是手工制作或个人收藏品,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展览的内容及主题上加以创意。
根据自己本地区的具体情况,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美术馆或展览馆带领学生参观,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这类美术馆或展览馆在本地区的分布,他们的历史、发展演变和现实状况。提醒学生可以搜集文字资料,图像资料,也可以上网、去图书馆、书店查询。在课堂上可以由学生来分组讲解,老师归纳和补充,各组还可以展开竞争评比。
2.八年级下册美术作业设计文档 篇二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3.八年级下册美术作业设计文档 篇三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4.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一、《五角星》教材分析
教材从认识质感的表现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入手,展示了两幅作品:《五角星》和《钢水·汗水》。《五角星》中碎铁皮拼接的逼真描绘,火迹斑斑、弹痕累累的细腻刻画,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更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钢水·汗水》中对于汗珠的细喊表现突出了工人劳动的辛苦.突出了“民族脊梁”的主题。
作品赏析主要试图体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物体质感的表现越逼真,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二是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肌理与材质表现的学习欲望。教材着重围绕不同材质的表现与同一材质的不同表现展开,通过讨论与交流,开展描绘材质的肌理效果和针对实物质感进行写生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技巧,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描绘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感受与表现质感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压印或拓印等方法制作肌理效果,并运用制作的不同肌理效果组拼成画。
◆能够运用一些表现物体质感的造型技巧,选择表现出器物某一局部质感的基本特点。
◆能够初步体验绘画作品中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课时
一、教学思路
首先,设置欣赏活动导入。以多媒体手段展示《钢水·汗水》和《五角星》两幅画。也可用其他质感强烈的优秀作品如《父亲》等,gl导学生欣赏讨论。欣赏所选图片应清晰,特别要有精彩的质感描绘的局部重点展示,考虑学生的充分参与交流,着重观察画面中质感是如何表现的。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质感表现的重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然后,进入对材质美的观察、感受阶段,以获得初步的材质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对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材质进行观察、比较、触摸、搓捏等,感受不同材质在轻重、刚柔、光涩、明暗等方面的差异,交流绘画表现的想法。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所选材质的典型性、多样化,可作压印或拓印之用,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接下来是学生制作肌理的创作活动,“活动一”的最终任务是加工,画出材质的肌理效果。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不是所有制作的肌理都需要用笔绘制出来,只要各种制作方式制作的肌理效果好,就可以直接作为拼接画面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再去另外绘制加工。只有用笔绘制才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肌理效果时,才需要模仿肌理的造型特点动手绘制,或者在肌理制作的基础上再加工、补充效果。
从平面到平面,易于学生掌握,关键是探索制作肌理的各种方法。教师可先示范各种压印与拓印的方法,注意纸张的厚薄、铅笔的软硬、所选材质纹理的清晰度、用墨的多少等问题。
学生可以在尝试实践后,及时归纳拓印与压印的技术要点,并尝试总结:一种制作技巧可以通过什么变化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然后,老师再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其他制作肌理效果的技巧,并就如何选材、如何制作肌理、画出肌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为作业做准备。
作业的形式可多样化。第一课时制作肌理效果,以铅笔工具为主,既可参照肌理描画,也可在制作的肌理效果上直接加工,并将各组制作的材质效果有机组合,剪贴拼接成画。
第二课时对某一实物写生,教师可准备金属器皿、玻璃杯等质感特点强烈的物体,分几大组摆放。强调表现质感而不限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并可提供相关绘制步骤图及各对应物体质感描绘的大幅范画供学生参考与学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根据作业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借鉴范画中的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绘制表现器物的质感。作业评价可参照教材上的建议,一般采用互评、自评与教师点评的方法。作业展示在整个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建议
可在下列程序中选择实施本单元的教学:
①观察材质——交流感受——技法介绍——创作活动——赏析。②赏析——交流感受——制作肌理——画肌理、表现质感。⑧制作肌理——画肌理——交流感受——赏析——创作活动。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还有更好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课前可准备一定数量的各种材质压印、拓印用的工具。
教师如有自己或学生的表现质感的美术作品展示,教学效果会更佳。
运用多媒体手段或其他手段尽可能提供有关表现质感的图片、作品。甚至可以多展示一些质感局部的特写图片
02课 黑白世界
第一课时
教材《黑白世界》分析
本课《黑白世界》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黑白世界》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及表现技巧,并试图结合木刻形式的文学作品插图来深化教学活动,将木刻技巧与情感主题的艺术表现有机结合《黑白世界》。
木刻是一个极其需要动手亲自实践才能有所收获的学习内容。考虑到与《方寸之间》篆刻艺术学习的内在联系与教学支持,教材首先就突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
首先通过展示不同刀法效果的黑白木刻作品,让学生初步认识黑白木刻作品的形式特点与艺术魅力;结合作品展示对应的刀法效果,引发学生对木刻不同刀法的更多关注。
在学生对刀法尝试的基础上,教材设置了配合体验刀法的学习活动一。从提倡临摹优秀作品,到允许选择作品局部,编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尽量降低学生体验刀法时遇到的难度,“活动一”的学习指导强调的也是尝试制造疏密相间的黑白点线效果,把握不同刀法组织的韵律与节奏,没有对刻制的图形提出特定难度要求,懂得这个编写意图,教师可以在实践中选择更加适合此种特定学习情况的图形。
第二课时
教材以黑白木刻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了木刻刀法及画面黑白处理的赏析,更强调了学生要在动手制作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木刻版画艺术的认识与体验。
通过“活动一”刀法实践活动的学习,学生体验木刻黑白关系转化的“活动二”主要是对黑白木刻形式技巧的认识与学习的过程。可以不再依托木刻工具、材料,直接用毛笔、黑色记号笔甚至铅笔工具在画纸上实践。教材上呈现了一组不同木刻黑白转化效果的木刻小品,提示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对同一图形或者画面进行不同黑白处理的技巧,这是“活动二”帮助学生掌握木刻黑白转化技巧的关键设计。
教材中加入了文学插图的内容作为“活动三”,主要是借木刻版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初步尝试文学插图的创作,丰富插图艺术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索运用黑白处理的手法对应表达不同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内容。
强化黑白对比与互衬,弱化中间明暗层次,注意黑白体块的衔接与组合变化,等等,这些包含在插图艺术作品中的技术要点,在欣赏优秀木刻插图艺术时应作为教师观察提示的要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有目的地观察、体会作品的形式表现技巧,初步形成运用黑白木刻版画表现技巧进行插图创作的能力。
“资料库”中关于黑白木刻版画刻制工序及相关印制技巧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木刻版画刻版、印制的基本程序和技巧。
“学习大空间”中一方面强调了与九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对应及学科综合,另一方面提倡学生运用学习的木刻版画知识,加深对各种版画艺术的了解及体验。
二、教学目标
◆能够从临摹中初步学会木刻的一种刀法,进行基本的黑白木刻艺术实践。
◆能够运用木刻版画的黑白表现形式,有意识地进行画面不同的黑白处理。
◆尝试运用黑白木刻的表现技巧尝试绘制文学作品的简单插图。
三、教学思路
实际教学中,第一课时可从把彩色的摄影作品转化成黑白木刻效果的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黑白木刻的形式特点和艺术魅力,注意具有引导作用的摄影作品应该体块关系较为清晰整体。然后出示一些相似表现题材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反复对比,加强学生对黑白版画特定形式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结合教材上演示刻版的示范图片,当场演示木刻圆刀的使用方法与要领,再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圆刀工具练习单纯木刻线条的组织,构成一件独立的木刻小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不要考虑造型问题,只要刻制的线条具有一定组织与变化规律即可。
教师统一拓印并展示学生的练习作业。
请学生自己谈谈圆刀使用的技巧体会,师生一起总结不同形状、长短、粗细的线条刻制的感受及把握工具使用特点的要领。
教师结合具体木刻作品及局部放大的图片,提示木刻线条的基本组织方法,建议学生依托尽可能简单的具象图形,运用圆刀进行刻制练习。然后,再请部分学生谈使用圆刀刻制的体会,教师总结归纳、补充木刻工具使用的基本技巧。
基于学生在两次木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体会与感受,在接下来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圆刀和其他刀具刻制线条时,教师可以制造机会让学生更多谈及自己的感受。
教师结合拓印步骤,讲解拓印要点,示范拓印一幅优秀的学生木刻练习作业。
学生尝试按照拓印步骤,拓印并展示自己的木刻作品,学生评价自己作品的成败。
总结教学,并布置学生在课外使用圆刀工具,临摹刻制,独立完成一幅自己喜爱的优秀黑白木刻小品或作品的局部。
第三课时
先结合教材展现运用不同黑白处理方式刻制的木刻作品,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木刻黑白处理的特点。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上董克俊的作品,还可以利用电脑图形软件,尝试改变原作中的黑、白、灰关系,更加直观地比较黑白版画中黑、白、灰关系不同处理后的效果差异,提示学生注意对比观察其中线条、疏密、节奏、明暗层次、线条组织的差异,以点带面地在教学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版画黑白处理技巧的认识与体验。
布置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绘制一幅造型比较简洁概括的插图。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黑白木刻黑白处理的形式特点,整理加工这幅文学作品的画稿。为了适应黑白木刻的形式特点与制作需要,教师应提示学生:在修改画稿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构图中的形体关系,力求简练与概括。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不断针对黑白木刻的特点修整作品的黑白效果与造型处理,更关键的是有利于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较为从容地完成一件小作品的刻制与印稿。
在教师提示木刻作品基本的制作步骤后,学生就可以动手刻制自己的作业了。提示学生可以在动手刻制过程中灵活调整画面上黑、白、灰的处理与木刻线条的组织。
学生制作进程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结合教学中的知识与技巧,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对应的巩固与提示,灵活评价学生作业进展的具体情况,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此时应当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断巩固与学习知识。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印制他们完成的木刻作业并展示。
进行作业完成后的整体评价活动是必要的,应当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又一高潮。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自己来谈,让学生针对最后的作业效果来谈刀具使用及黑白处理上的具体感受。但是,教师应当积极承担帮助学生提升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责任。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可以重点围绕这样的问题:如果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现在作业的水平,还应当在各个具体环节注意什么问题与要领.四、教学选择
利用电脑,可以轻松完成从生活中五彩的形象向黑白木刻版画效果转化的过程。虽然不能完全体现版画的效果,尤其是“刀味”的效果,但能给学生画面体块对比鲜明的感受。至于谈到版画的不同黑白处理时,则必须针对具体的木刻作品进行探讨,就不宜再简单依赖电脑软件的处理了。
虽然在理论上应当让学生尽量接触更多的刻刀工具,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仅仅几个课时的木刻教学还是有限的。由于圆刀是木刻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刀具,更由于圆刀是较易掌握的一种木刻刀具,建议教师优先选择圆刀作为学生体验基本刻制效果的工具。
选择尽可能简单的画面,甚至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画面局部让学生进行刀具的尝试与临摹,这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从教学的角度看,由于木刻的制作时间较长,对于初次涉及的学生来讲,画面制作难度越小,越能使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初次体验刀具使用性能与刻制效果前,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可供选择的线条组合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些选择或加工。对于那些坚持自己绘制具象画稿的学生,教师应当提示学生画稿时要尽量简洁。
03课 方寸之间
第一课时
一、教材《方寸之间》分析
教材《方寸之间》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方寸之间》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编写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从教材呈现的编写思路分析,两课都是从强调对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强调形式美感处理的技巧运用。形式上与第二课《黑白世界》具有颇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艺术中,由于汉字独特的造型结构而有了字形、笔画及其间架结构的千变万化,干方寸之间便可演绎出许多形式与内涵的精彩,表现出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情趣爱好与审美追求。通过比较印面呈现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艺术家的性情、胸怀与人格修养。
教材从介绍朱文、白文与边款等篆刻表现形式和名章、闲章、肖形印等印章品类入手,再介绍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镌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骤。教材版面在呈现印章品类的位置编排秩序上与这个内在的编写线索可能有一点阅读习惯上的差异。
在教材引入部分,安排的是欣赏三方印章审美意境的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优先考虑让学生动手尝试肖形印的刻制,在对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再来欣赏这三方篆刻作品,这样可以增强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感受,同时也为“活动一”动手临刻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体验篆刻的工具特性,并掌握篆刻治印与钤印基本步骤及其技术要领。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比较清楚,教材呈现了几组直接体现每个步骤技术要领的演示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对照模仿,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对篆刻工具、步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篆刻艺术,教材列举了四组有代表性的章法知识——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可以作为欣赏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摹本。
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活动二”,侧重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篆刻工具性能及步骤要领的掌握程度。
教材设置了欣赏分析作品、临摹、识篆、做印稿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尝试和知识理解中了解、认识、体验篆刻艺术。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为内容的治印作业为教学提出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的较高要求。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提倡重点从对知识的综合了解与灵活运用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是本课教学评价的核心,不可偏废。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二、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是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的,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
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
篆刻是一门讲究步骤的艺术,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治印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学在刻制肖形印的环节可强化治印基本步骤的知识。
教材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习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
本课时的第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
第二课时
在章法举例的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虚实疏密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上。根据教材归类,体会章法变化的规律。用讲解和提问的方法,借助优劣作品的直观对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则。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
“活动二”的开展有必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学生独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语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具书籍不易准备不讲,查找枯燥艰深不讲,许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书中还不易查到。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规定学生根据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这样就免去了临时查找篆字的麻烦,甚至可以只提供一两个篆刻文字统一作为学生课堂练习使用的参考篆字,同样也能达到“活动二”的设置目的。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教学选择
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或邀请当地篆刻名家来学校表演和讲学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方向的把握与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二”对教学对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成的难度较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理解活动设置目的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降低难度的处理。
篆刻的文字内容以姓名或成语为主,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荐有关字典,利用课外时间查找,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过程与变化的魅力。由于篆刻艺术与传统的书法艺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篆刻艺术的学习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
第三课时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欣赏活动为主体,穿插识篆、写印稿的练习,以及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再穿插欣赏活动,进行识篆、写印稿的练习,再进行篆刻作品临刻的实践活动。治印材料应以方便刻印为原则,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刻制肖形印时,建议先使用比石材更加易于雕刻的材料,比如石膏、粉笔、黏泥或者橡皮等。这样可以增加安全性,降低技术难度,材料的来源更便利,材料成本也更低。
在学习冲刀与切刀的镌刻方法时,提倡优先选择学习切刀的方法。首先因为切刀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镌刻表现方法,另外,切刀的用力方式比起冲刀而言更加便于控制,不易出现滑刀的现象,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即使学生对切刀的使用有所体会后再学习冲刀技法。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用力技巧与辅助方式,强调安全问题。
尝试篆刻工具刻石活动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因为没有教师的技法指导,锋利的篆刻刀具在小小的硬质石材上刻画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04课 清晨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清晨》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清晨学生每天清晨都要离开家赶往学校上课,一路上每天都会看到一些清晨户外常见的活动场景,目睹一些发生在身边平凡生活故事中的人物造型。教学希望引导我们的学生留心观察这些或许只是擦肩而过的人物与习以为常的场景,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材选择“清晨”为主题,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是试图通过学生利用陶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人物的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齐程翔的油画《都市早安》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活动一”设置的核心目标是制作雕塑作品,其中包含了两个教学组成部分,一个是模拟表演,另一个才是制作作品。其中表演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是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把握造型动态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造型动态的表现,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穿插在几个版面中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既有于庆成的粗浑、质朴的泥塑作品《庄头》,又有亨利·摩尔具有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家庭群组》,还有动态、表情惟妙惟肖的东汉陶俑作品等。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雕塑不同的表现力,或静或动、或繁或简、或诙谐或庄严。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有机组合,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返于生活和艺术之间。在欣赏的基础上,教材重点介绍了泥塑的工具、方法和步骤。教材提供的运用支架进行雕塑的方法比较适合制作较大的雕塑作品,在操作中工具材料的准备比较复杂,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实际教学中,表现清晨人物的造型更加适合,且不宜制作太大,直接运用把陶泥捏制成形的手法,通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就可以达到展现动态特征的教学要求。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够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能够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题与表现形式语言选择之间的组织关系。
二、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以“清晨的活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清晨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在常见的起床、晨练、环卫等常见人物活动之后,可能会有短暂的停顿,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开启学生的想像力,去发现那些平常得我们可能都注意不到的活动。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这是创作的第一步。比如关注川流不息的上班人群、变无序为有序的交警等等。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进入第一个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将刚才的语言叙述通过各种肢体语言加以表现,既可表现个体活动,也可表现群体场景。这种想像加表现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生活有意识的理解、分析,培养良好的观察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教师首先拿出几件圆雕作品实物给学生欣赏,并加入到学生当中讨论圆雕的特点,结合复习《与米罗游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再次认识到圆雕是适于多角度欣赏、完全的空间造型实体。泥塑只是雕塑的一种方式,通过一组投影演示,师生可以共同欣赏并分析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圆雕作品。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尝试、了解一些必要的泥性特点与泥塑技艺外,还需要启发和诱导他们观察作品中人物的形态、动作、神情,学会发现雕塑中特有的美感和生命力。在欣赏之后,教师开始传授泥塑的制作方法及步骤。教师可以示范或播放录像带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一课时的作业主要是完成大体造型,确定人物的比例结构和大体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倡学生进一步塑造作品。
上大泥时,教师需重点介绍立体雕塑的常用方法——几何体块分割法。这种方法将加快对泥塑技能的掌握,并帮助学生创造出表现力强、美感更加丰富的作品。最后一步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比较分析造型的变化,逐步完成一些细部刻画与调整加工。
学生作业的评价可参照教材上的建议,采用互评和自评的方法,还可启发学生把各自的泥塑作品进行组合展示,一定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05课 大提琴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大提琴》
本课《大提琴》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大提琴》活动使学生对抽象绘画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造型表现语言,提高运用绘画表达个性的能力。
教材《大提琴》以介绍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材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绘画的创作,体会抽象绘画的特点与魅力。
教材从大提琴的完整外形图片欣赏到局部特写,再到毕加索抓住吉他局部独特造型特点进行创作的拼贴画,通过感受、欣赏、表达等活动方式,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抽象绘画的审美心理结构。
“活动一”安排了拼贴画的形式,并限制一定条件,易于学生操作完成。教材提供了方法指导,让学生一目了然,利于面向全体的基础学习。但是这个活动只是一个小练习,难以支撑一个独立的课时。接着教材展示以线条组织画面的范图,提示了另一种艺术创作的思路,对学生从多角度予以创作启示,培养学生积极发散的思维品质。另外教材还展示了自行车的系列变体绘画作为知识的补充,提供绘画从具象到抽象的多种变化思路与表现技巧。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5课 大提琴
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活动二”,主要是帮助学生实践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获得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的形式特点与表现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从教材呈现的侧重来看,编者更加希望学生先用以线条为主的方式组织表现抽象的艺术形象。同时,从几幅教材的示范作品来看,编者希望学生打破对乐器造型原有的线形感受,通过造型秩序的重新组合呈现一种新的线形感受,使作品在体现抽象意味的同时,保留一些具象绘画的视觉感受。
最后教材设置了创作一幅具有音乐性的抽象画作为“活动三”,活动围绕综合乐器造型、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
教材有意识对比安排了两幅表达不同音乐情境的大师绘画作品。学生易于在对比欣赏中了解不同的抽象表现语言,编者在“活动二”突出线形表现的基础上,在“活动三”的版面中安排了一组图例,深化了不同线形对表达音乐感受的不同作用。同时,在“活动三”的学习指导文字中,还强调了色彩这个重要的表现元素。在针对性的欣赏、分析的基础上,配合一些动手小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点、线、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绘画表现中具体组织、运用的认识。
应把造型要素的运用始终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将艺术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艺术成品的能力。
“资料库”中提供了一些绘画大师的生平资料。介绍了康定斯基自传中提到的一次重要经历,有助干加强学生对画家创作构思与表现的认识,同时还选择了蒙德里安的作品——《树的变体系列》,使学生感受绘画创作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习大空间”的图文提示学生从其他造型艺术中寻找与音乐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对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拓展了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能够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二、教学思路
教学拟用两个课时完成。“活动一”与“活动二”结合构成一个课时,“活动三”独立构成一个课时。三个学习活动既反映了教学的多个层面,又前后联系,相互交融,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加深体验、认识抽象绘画艺术的造型语言与表现技巧。
教学可以从欣赏大提琴入手,播放一段大提琴演奏的音乐渲染气氛,并结合大提琴的相关文化与制作艺术的讲解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吉他、琵琶、小提琴等造型相似的乐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大提琴造型的优美与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接着是对抽象绘画作品的欣赏,进入到“活动一”。教材呈现了毕加索以打散重构形式创作的拼贴画,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认识这种打破物体造型原有完整性,进行局部重新拼接组合、变化的表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展示另一幅毕加索的抽象拼贴画,帮助学生在类比中加深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与表现技巧。学生练习可以用色彩各异的色纸或者挂历纸等,先画出大提琴外形,再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分割成几个局部,注‘意不可把大提琴形分割得太碎,强调切割后的部分尽量保留有大提琴造型的一些特点。然后剪下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拼接画面。
这个小练习中,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样式并示范拼摆,重点强调构图均衡、疏密有致。学生作业建议用几张不同大小的色纸剪切,这样原有造型剪切组合后,色彩、大小的差异会产生更多组合变化的可能。
第三课时
主要内容:通过第一个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认识,即打破物体常规的写实造型方式解构造型,可形成新颖有趣的视觉效果。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进入“活动二”,用简洁流畅的线条把一种或多种乐器的造型特点表现出来,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这一学习活动较前一活动对形的认识更主动,且能根据自己对乐器造型的感受进行更多的造型夸张、变形,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更大。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作业的优劣,应更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引导学生努力表现自己的造型感受。激励学生主观的感受与个性的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谈、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二”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绘画中线性造型要素运用的认识,为“活动三”的展开打下基础。“活动三”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乐器造型、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综合运用抽象的造型语言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首先比较欣赏并分析几幅表现音乐的抽象绘画,帮助学生感悟绘画作品中的不同音乐精神,分析画家在创作时造型要素的不同运用,感受点、线、面、形、色的特定组合传达出的音乐信息。结合动手练习让学生体会不同组合、形状的点、线、面给人的不同感受。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音乐情境,让学生上台即兴创作与自我评价,在学生评价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后,再正式布置“活动三”的活动要求:即聆听或回忆一段音乐,以演奏这种音乐的乐器造型为素材,把对这段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教学重在学生个性表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为了引导学生作业中大胆创新,努力尝试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体验求新求变的创作乐趣,除教材提供的欣赏作品外,教师还可以展示其他更多相关的抽象绘画作品,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表现音乐的视觉印象。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06课 驶向未来
一、教材分析 《驶向未来》
本课《驶向未来》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为主的课目。
面对我们即将到来的一个汽车时代,现代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比我们想像大得多的兴趣,他们积极关注各种新式汽车的造型、性能,《驶向未来》他们经常在自己文化作业本上反复勾画着自己心目中未来城市的终极时尚赛车、海底来去自如的深水潜艇、太空世界超越光速的巨型飞船。如何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资源,这是美术教学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材《驶向未来》列举了交通事业中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观念和设想,启发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畅想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从陆地、海洋到太空,结合功能、造型和制造,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等方面,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憧憬人类未来的生活图景。同时教材通过设置的学习活动围绕对交通工具的调查了解、设计想像和模型设计的制作,培养学生面向现实、展望未来的设计意识。
教材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交流信息,谈谈你对未来具有某种功能的交通工具的设想。这种活动一般不宜支撑一个课时的教学,主要的目的还是一种教学情境的建立,并积极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教材接着设置了一个课前考察某种交通工具的功用和造型特点的活动,目的是希望学生根据亲身的产品调查资料来着手设计。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在“活动一”的前面布置,效果或许更好,更能提高“活动一”的信息交流质量。
在这个活动中,还提出了绘制草图表现自己的想像,并制定制作计划的要求。教材上对应提供的教学范例图片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设计草图的基本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强调了个性化的设计倾向。这是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也是指导学生设计思路的一种引导方向,更是体现现代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材最后的一个学习活动定位在选择简易、适合的材料和工具以及现实可行的制作方法,尝试制作交通工具的模型。这样的设计,突出了编者希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设计意识的考虑。
与前一个学习活动相区别,模型制作的活动更加突出了造型设计与功能实用之间的统一问题。教师强化这点,可以引导学生具有更加理性的设计思想,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科学地思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设计中积极提倡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直接关系到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关照,符合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的宗旨。
设计模型从设计到制作完成,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工作过程。为此,编者在活动设置中提出了分组制作的要求。活动本身的难度要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积极地分工协作,才能较好地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件交通工具的设计与制作。
教材上分别针对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设计制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个性特点等设置了评价指标。
“资料库”介绍了工业设计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提供了学习途径。“学习大空间”列举了仿生学的有关资料,一方面提示人类的创造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男一方面开阔视野,拓展学生横向思维的空间。
07课 心灵的关爱
教材《心灵的关爱》分析
本课《心灵的关爱》是以“设计·应用”为主的综合课。以系列贺卡的设计与制作为教学主体,《心灵的关爱》着重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关注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情感,《心灵的关爱》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突出以美术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
亲情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淡忘的一种情感。现代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自我意识就容易膨胀。教材从与学生最为密切的亲情入手,引入教学,既靠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又具有较大现实教育意义。
“活动一”是给亲人与朋友设计制作表达关爱的系列贺卡。教材从书签卡这种设计与制作都较为简单的卡片入手,通过展示一组学生作品,结合对应文字的提示,引发学生对卡片情感意义及对应表现手法的关注。单张贺卡的设计与制作是学生并不陌生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设计能力,教材借此作为教学基点引入系列化设计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系列化设计的方法,教材从学习指导文字到呈现对应图片,都提示教学中可以尝试先从一张卡片的设计思路出发,积极借鉴、发展原有设计,进行系列化的设计。无论是让学生更快体验到系列化设计的艺术魅力,还是充分展现系列化设计提高制作的效能,这种方式都是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优先尝试的。
为了帮助学生在文字与画面结合的版面设计上有所突破,教材在活动中间加入了版式设计的学习内容,试图通过展示同样形象与文字的几种不同版面处理方式,提高学生对卡片版式设计的处理能力。
教材特地安排了一组鼓励他人的网页卡。一是考虑到网络时代的卡片特点,另一个是考虑到增加鼓励同龄人成长的学习活动内容。
“活动一”设置了一条情感发展线索,从珍视父母亲情 到珍惜朋友与同学的友情,再到珍惜师生之情,最后升华到关爱社会中普通的同龄人。突出了编者希望逐步引导学生从单纯关注自己走向更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意图。
“活动二”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中学美术教学结合相关美术学习内容,指向实际生活的灵活运用与积极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招贴设计知识、手工制作技能等美术知识与技能直接进行设计与制作,师生也可以在互动探讨中借鉴相关美术知识尝试花艺、布艺、纸艺等的学习与制作等。当然,教材上只是提供了很有限的一些表达形式。更多的作用是借此强化一种积极拓展的学习方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更大空间。
“资料库”中关于卡片折叠与裁切的要点介绍,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在“活动一”的制作工艺学习中,体验手工卡片制作中的基本程序和技术要求,形成精益求精的设计意识,让学生制作出更加精美的手工卡片。
“学习大空间”展示了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注与帮助的方向,拓展了教材主体对爱心关注的主题内容。
第二课时
可先从对亲情的关注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或许平时一度忽视了的亲情,唤起学生对爱的回报与表达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一份珍视的友情,引导学生好好珍惜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然后,在强调本课设计与制作精美的卡片是一种对亲人、朋友、同学传达爱心的表达方式与积极行动后,再进入到本课主体知识内容的学习。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互动中探讨教材上作品的成功之处,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运用卡片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一份情感,你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巧妙设计呢? 在学生构思进入到体现真挚爱心的主题情感与卡片设计的独特表达有机结合的学习情境后,学生普遍会在创意表达上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障碍,需要一些知识上的帮助。比较集中在材料选择与运用、折叠方式及裁切、剪贴组合与粘贴、色彩的搭配与涂绘等方面。
教师此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制作出一张精致的手工贺卡的制作过程。教师利用设问或选择的方式,可以更加迅速地与学生在制作要求上建立较为统一的标准。学生自己在探讨交流中总结获得的技巧与心得,往往可以更加直接指导自己的动手制作。
在部分学生制作完成一张卡片后,教师就可以考虑进行一次集体的教学评价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完成的作业,一方面引导学生向优秀作业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向系列化卡片设计的要求靠拢。第三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系列化的卡片设计。教师可以侧重引导学生从一张卡片的设计思路出发,借鉴、发展原有设计。教材提供了一组对应的图片范例,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作业进行更加直观的探讨。
教学应注意利用图片或卡片实例,强调每张卡片之间的图形与相关文字是难以分割的整体。同时,引导学生把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讨论如何能够更加完整地展现设计创意。结合教材图片,引入版式设计的内容,运用同样形象与文字的几个不同版面处理,强化学生对卡片版式设计的处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断调整、优化设计思路与制作技术,鼓励学生在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注意追求表现方式和技巧的新颖与独特。
从关爱他人的线索继续延伸,教学自然进入到利用美术的知识关爱他人与社会的主题上来。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抚慰心灵的活动需要借助美术知识?怎样运用美术知识更好地表达一份真挚的抚慰呢?教师此时再针对性地与学生回顾相关美术知识的要点。然后,教师就其中一种大家普遍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设计与制作。这时的内容不一定是教师预定的,教师可能会要与学生一样去尝试探索问题,与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更多是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活动二”部分教学目标或许考虑延伸到课外进行深化,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得到美术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学生课外自觉深化相关知识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08课 红屋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红屋顶》
本课《红屋顶》主要是通过将表现相似题材的现代绘画作品进行相关比较,从中寻找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一些现代派绘画的面貌特征。《红屋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应《红屋顶》“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以现代派绘画作为介绍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说,西方绘画自现代派以后开始变得空前地形式多样起来,艺术家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在此之前,西方绘画多以描绘客观对象为主,用照相式的方法去表现物象的客观存在。了解、认识现代派绘画的发生时段、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形式特点等,可以从多维度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及文化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多元化的审美感、文明感和历史感。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本课是以题材的个案——红屋顶来搭建认识、分析、综合的桥梁。现代派艺术家对同一艺术表现题材独具慧眼、苦心经营的创造,产生风格迥异的视觉形象,是教学互动中最重要的依托。学生能从一个具体的视觉形象入手,能够在不同艺术作品的直观对比欣赏活动中,触摸到20世纪这一重要艺术思潮的脉搏,而不是停留在词语上的概念。
教材的第30、31页展示了三类有关红屋顶的作品。一类是当代中国画家的,一类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再一类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前两类都是写实性的,’后一类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每幅作品造型的变化手法与形式特征在教材文字上分别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发学生对现代派绘画的兴趣,对其风格特点获得较为明晰的印象,丰富视觉信息的储存,拓展联想思维。
第32页呈现的是当代中国画家运用现代派绘画理念创作的作品和展示《大明风度》形式变化过程的图例,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会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了解艺术创作中形式变化的过程,也是探究艺术家的视觉思维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感性和理性有机地交融,形、色、线、面从具体的客观物象发展而来,又逐渐脱离具体物象原有的造型特征,获得独立的造型意义,张扬了个性审美感受,表达了一定的历史内涵和民族审美精神。以此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艺术形式与人文内涵的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首先从强化作品视觉感受入手,可以直接展现教材上几张描绘红屋顶的不同作品,对比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作品形式处理的差异。
在“活动一”中,可以采用教学分组的方式展开学习竞赛,教师组织每组同学重点研究讨论教材上某一幅现代派作品的形式特点及与传统绘画的差异,通过比较哪组学生的看法更为合理的评价活动调控课堂的学习气氛。每组可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阐释本组的基本看法,提倡本组其他同学积极补充,鼓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或者不同看法。
教师的评价要重视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不要无视他们个性的体验和剥夺他们理解作品的权利。为了促进讨论的展开,教师应注意教学提问设疑的角度及方式来引导各组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状态。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造型处理的手段上。比如:①《工厂》一画中,光线是不是从同一个角度射过来的?②在《秋天的山村》中,你能找出几个较为完整的房屋形状吗?③找找《街》是以哪几种主要色彩构成的?这些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游戏性,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线、形、色上得到审美体验。
在学生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紧扣主题和造型手段的关系。不同的造型手段展示不同的艺术美感,造型手段的个性处理丰富了美术的表现方法。将现代派绘画与印象派绘画、古典写实绘画进行对比,可以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哪些作品造型处理接近我们现实中所见到的房屋?哪些作品相差较远?哪些作品给你的感受最深?作品哪些处理让你感受深刻?尝试分析一下作品使人产生不同视觉感受的原因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加入一些知识的相关链接,使学生认识到某个艺术事件发生在哪个时段,有哪些主要画家参与;懂得画家使用线条、色彩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主题联系在一起的;体会到现代派绘画拓展了人们审美的想像空间和联想思维。
随后进入第32页的内容,这既是上一环节的延伸,又是“活动二”的酝酿准备。教材展示的是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现代派绘画相距都很大。仍然用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重点放在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找到这种联系了,感受到这种联系了,学生的思路也就开阔了。当他们欣赏到为“活动二”准备的两幅作品时,也就会。有想法。在教师的辅导下,提示学生写好美术欣赏论文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怎样查找资料,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第三课时
本课以完成作业为主要内容。作业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感受的学生,可写欣赏小论文;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感受的学生,可以绘画的形式改画静物参考图片或者自己喜爱的图片。后者在教材上是摆在“学习大空间”,可灵活运用。其评价可注意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图片给你感受最强烈的是什么? 在改画中你选择的表现方法能够表现自己最强烈的感受吗? 你怎样看待同学对你改画后作品的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欣赏小论文中的看法与观点,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审美认识基础上,积极巩固与深化对现代派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这样的延伸与教学拓展,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感受现代派艺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选择。
5.八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 篇五
第一页:
1.D
2.D
3.B
4. 2.4mm
5. 5:3 ; 21mm
6.
设答对题数为X
6X-2(16-X) 大于60
第二页:
1.D
2.B
3.B
4.人类需要、自然环境、慢、快、不定向、定向。
5.始祖鸟;皱羊齿;两栖;鱼;爬行;两栖
6.(1)不完全变态发育蟋蟀、蝼蛄(2)跳蝻 若虫外骨骼限制了它的生长(3)蛹 c (4)适应环境
第三页:
1.振动;声波扩散;音色
2.振动;音调;能量
3.低于;次
4.B
5.B
6.A
第四页:
1.B
2.C
3.D
4.m/n
5.立方和;立方根
6.<;>
7.-7.5
第五页:
1.门;目;科;界;种
2.动物;脊椎动物;哺乳;食肉;犬;犬
3.D
4.B
5.C
6.C
第六页:
1.振动;音调
2.传播;控制噪音音源
3.音色;响度
4.B
5.C
6.B
第七页:
1. ×××√×
2.D
3.C
4.D
5.D
第八页:
1、生物;非生物环境;范围;生物;非生物环境;生物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空气,水等)
2、生产者;阳光;二氧化碳;无机物;食物;氧气
3.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4.B
5.D
6.D
7.B
8.B
9.水草;(草鱼、鹭、龟);细菌;(水、阳光、空气);海洋;生物圈
第九页:
1. 3×10^5
2.镜面发射;镜面发射;虚像
4.A
5.C
6.A
7.B
第十页:
1.B
2.B
3.C
4.2
5.AC+BC=AB
6.
=[根号下(5)-1]/2 ;0.62
7.6.308
8.4
第十一页:
1.A
2.C
3.
(1)大量个体因不具抗药性而死亡
(2)生物个体的抗药性经选择积累而变强
(3)基因突变;直接减少害虫的出生率;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不会使生物的抗药性得到积累
第十二页:
1.折射;深
2.折射焦点
3.C
4.
(1)他透过的色光
(2)紫
第十三页:
1.C
2.B
3.B
4.B
5.B
6.
当a>0时,a>-a
当a<0时,a>-a
当a=0时,a=-a
7.
设每件定价为X
当X=14时
(15*10+12.5*40)/50=13
14-13=1
(1/13)*100%=7.7%不合盈利要求;因此:
X-(15*10+12.5*40)/50>(15*10+12.5*40)/50*12%
X-13>13*12%
X>14.56
所以要获得大于12%的利润,定价应大于14.56元.
第十四页:
1.B
2.A
3.D
4.C
5.
(1)人的胰岛素 细菌的质粒;
(2)从细菌中取出一种叫质粒的圆环状DNA;先用一种酶把质粒DNA切开,再用相同的酶把人胰岛素基因从染色体上切下来;将质粒DNA和人胰岛素基因混合在一起,胰岛素基因就会切开的质粒DNA两端,重新形成一个闭环;
(3)基因能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表达;
(4)繁殖速度快的特点。
第十五页:
1.C>B>A
2.放大;缩小
3.凸透;靠近;发射的光很弱;熄灭
4.B
5.C
第十六页:
1.B
2.D
3.C
4.540·
5.10mm
6.9:5
7.对对对错
8.
解:设窗口底边离地的高为X
X:4.2=1.8:2.7
X=2.8
第十七页:
1.不是,因为他的双亲的头发都是显性性状,而卷发为隐性性状,机率只有25%并不是一定是隐性性状
2.不是Rr也是显性性状,也是卷舌
3.是的,因为酒窝是显现性状
4.不一定,有25%是单眼皮
第十八页:
1.望远;电子显微
2.远视;凸;B;A
3.凸透;倒着;实
4.B
5.C
第十九页:
1.B
2.C
3.C
4.D
5.(2:1) ; ( 4:1)
6.135;1750
7.24
第二十页:
病原体;D;切断传播途径;特异性;与患者和睦相处,不歧视患者
第二十一页:
1.30;37
2.晶体
第二十二页:
1.B
2.B
3.A
4.中心对称图形:矩形、菱形、
5.60·
6.16
7.10;3;25/2;25/2;15/2(/是分数的中间那一横)
8.多错多多错错
第二十三页:
1
(1)正方形基因武器是指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不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插入”致病基因,或者在一些致病的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从而培育出新的致病微生物或新的抗药性很强的病菌
(2)如今科学真发达
2.
(1)病菌;细菌
(2)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大量死亡,但是还是会有很少量有抗性的细菌存活,然后他们就会继续繁殖,如果继续使用相同的抗生素,这次就会有少量的存活,滥用之后,就相当于是对该细菌产生定向选择,使其进化
(3)皮试;抗原
(4)无药可救
第二十四页:
1.高压;吸收
2.低于
3.A
4.D
第二十五页:
1.D
2.C
3.A
4.5050
5.-16
实践与运用:
2辆车在做相对运动,应该是6辆
第二十六页:
1.A
2.D
3.(1)扦插,压条,嫁接 ; 提高成活率
(2)嫁接;两棵树
第二十七页:
1.D
2.A
3.D
4.25
6.6
第二十八页:
1.液化;凝华;高
2.液化;凝固;溶化
3.A
4.D
5.D
第二十九页:
1.B
2.D
3.B
4.
(1)(×-根号5)(×+根号5)
(2)(×^2 -2)^2
(3)(×^2 -3)(×^2 +3)
(4) ×^3(×^2 -2)
5.六又六分之一
第三十页:
1.A
2.B
3.C
第三十一页:
无
第三十二页:
1.(5:3);(3:5)
2.(2:1);(1:3)
3.二分之一;二分之一
4.2
5.(2:3)
6.
∵DA‖BC
∴△ADE∽△BCE(ASA)
∴S△ADE:S△BCE=AE:EB=1:2
∴S△BCE=2
ADE与AEF共高,AEF底是ADE的2/3,故S△AEF=2/3
7. 1:4:5:12
第三十三页:
1.B
2.B
3.D
4.B
5.B
第三十四页:
1.细心观察
2.观察法
3.认真,细心
第三十五页:
1.B
2.B
3.C
4.B
5.D
6.-2.864
7.7.604
第三十六页:
1.B
2.D
3.C
第三十七页:无
第三十八页:
1.C
2.D
3.C
4.略
5.2
6.360·
第四十一页:
1.光的反射能力与光的频率(即光的种类)和光照射到的物体表面的物质成分有关.
2.光电信号.那是光的应用.
第四十二页:
1.D
2.B
3.D
第四十四页:
1.B
2.A
第四十六页:
1.y=x分之2
2.2
3.B
4.B
第四十七页:
1.3.7
2.7
3.B
4.C
5.B
第四十八页:
1.AD⊥CD
2.4
3.D
4.C
6.八年级下册数学暑期作业答案 篇六
1.B 2.D 3. D 4. C 5. B 6. A 7. A 8. C 9.B 10.A 11.B 12. D
二、填空题
13. 10,10或42,138 14. (3,2) 15.2
17. 32 18.60
三、解答题
19、(1)解:化简得 (2分)
③×3-④×4得:7y=14 y=2 (3分)
把y=2代入①得:x=2 (4分)
∴方程组解为 (5分)
(2)、解:解不等式①,得 .…………………………………………………………1分
解不等式②,得 .………………………………………………………………2分
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 ………………………………………………4分
∴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 -1,0,1,2. ………………………………………………5分
20、解⑴由①-②×2得:y=1-m ……③ ……1分
把③代入②得:x=3m+2
∴原方程组的`解为 ……3分
⑵∵原方程组的解为 是一对正数
∴ ……4分
解得 ∴-
⑶∵-
∴m-1﹤0,m+ ﹥0 ……7分
=1-m+m+
= ……9分
21. A′(2,3),B′(1,0),C′(5,1). (3分)
22证明:∵AB∥CD(1分)
∴∠4=∠BAE ( 2 分 )
∵∠3=∠4(3分)
∴∠3=∠BAE( 4分)
∵∠1=∠2(5分)
∴∠1+∠CAE=∠2+∠CAE(6分)
即∠BAE=∠CAD 7分
∴∠3=∠CAD(9分)
∴AD∥BE( 10分 )
23.(1)m=10,n=50 (2)略 (3)72 度 (4)44人
24解:根据题意可知四月份在平稳期和高峰期的用电量分别为4万千瓦时,8万千瓦时;五月份在平稳期和高峰期的用电量分别为4万千瓦时,12万千瓦时,则有
25、解:(1)设改造一所 类学校和一所 类学校所需的改造资金分别为 万元和 万元.依题意得: 解得
答:改造一所 类学校和一所 类学校所需的改造资金分别为60万元和85万元.
(2)设该县有 、两类学校分别为 所和 所.则
∵ 类学校不超过5所
∴
∴
答: 类学校至少有15所.
(3)设今年改造 类学校 所,则改造 类学校为 所,依题意得:
解得
∵ 取正整数
∴
共有4种方案.
方案一、今年改造 类学校1所,改造 类学校5所
方案二、今年改造 类学校2所,改造 类学校4所
方案三、今年改造 类学校3所,改造 类学校3所
7.八年级下册美术作业设计文档 篇七
一、建构知识体系
思想品德作为一个文科科目,建构知识体系对理清概念间的差异,理顺先后逻辑关系至关重要。就拿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来讲,这一单元主要讲了我们的人身权利,涉及具体的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很多同学弄不清楚这些权利之间的关系,经常张冠李戴。如果我们归纳整理,建构下列知识体系,它们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人权政治权 经济权文化权人身权人格权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身份权
建构知识体系还能帮助我们弄清知识的分类标准,理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每一单元都能做到这样的归纳整理,长此以往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二、钻研历年考题
历年考题对于复习备考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重视真题的价值能让我们提取到有效的信息。选择题都是单选题,难度相对较小。学生失分多在主观题上,所以,我们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主观题上。我校每次考前都会做前两年的考试真题。通过研习前两年试卷的主观题,我做了如下表格:
从图表可以看出:每课基本都会考到,但分值最大的是第七课财产权。消费者权益和正义容易单独作为一个大题考,分值都比较大。试卷有时候就是按照课程的顺序出题,比如两份卷子的最后一个大题都是考最后一课——正义,而受教育权也通常出现在第一个主观题里。主观题会考到以前学过的内容,但分值不会太大。
利用提取到的这些有效信息,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某一课。我不赞成为了应试而学,但掌握一些复习考试的技巧对我们的学习仍大有裨益。
三、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分层制订目标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对某个学科的领悟和喜欢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分层制订目标是很合理的。我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课上表现、考试成绩等指标把学生分为A、B、C三组,对不同的组制订不同的目标、设定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A组,学生整体成绩比较好,课上表现积极,对本门课兴趣浓厚,总有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提出,作业也完成得很好。对于他们,我布置的作业更倾向于拓展性的,比如,要求自己整合第四单元公平正义的知识体系,和本单元知识相联系的社会热点新闻有哪些?学了本单元的知识你如何认识这些社会问题?C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做完最低限度的作业即可,当然仍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对于特殊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怀。有个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一直不好,但他对本门课悟性很高,上课也很认真,每次考试成绩很好。对这样的孩子,我把他分在A组。还有的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即便只要求他完成最低限度的作业,但仍做不到,这样的孩子我就去检查他的笔记,表扬、鼓励他的优点,引导他积极向上。
四、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开始复习时要合理规划课时,恰当分配复习时间,这需要考虑横向和纵向两个因素。横向是指并列的每课,纵向是大致的几个阶段。这次期末复习共八个课时。横向:本册书共十课,前五课(期中考试已考),期末也会考但占比例较小,重点是后五课。纵向分三个阶段:熟悉课本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做两年真题,分析错誤原因,查漏补缺。综合考量横向纵向因素,我做了如下计划:
计划做出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刚开始复习,在熟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一个班同时进行了第九、十课知识体系的建构。还有时候刚讲解了重难点,就马上要求学生做卷子上的某个题,随讲随测,真正把知识点落在实处。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很多方法都可以尝试。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复习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五、掌握一些题型的答题技巧
思想品德课的考题分为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实践探究题。选择题要注意题干,有些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或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一定要看清题干。四个选项里,经常有四项表述都是正确的,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选择与题目要求最符合、最贴切的。选择题考的范围比较广,有的题综合运用几课甚至几个年级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辨析题通常这样作答:先辨正误,再讲道理,然后谈具体做法,在阐述道理时应先讲依据,再联系材料,可正反阐述。实践探究题考得最灵活,要注意全面作答,通常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几方面思考作答。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就可以使自己在考试中如鱼得水。
不打无准备之战,只要自己准备充分,相信一定会考出好的成绩。
【八年级下册美术作业设计文档】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暑假作业设计07-29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06-22
四年级美术下册电脑美术教案设计08-12
《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11-14
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 9教学设计08-03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