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报告(共8篇)
1.农业信息化建设报告 篇一
关于加强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区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起步于2002年,建立了南川农业信息网,同时建立了我区第一个与局属各单位及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相连接的农业信息办公网络。2007年区农业信息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与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区34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达到有微机、有线路、有办公场所、有专兼职信息员、有规章制度的“五个一”标准。区农业信息中心采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农业数据库。各信息站广泛搜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农业企业、农业经营者,在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极推行“巴渝新农网”,提供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切实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目前,全区34个乡镇(街道)所辖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村村通”,计算机、传真机和电话机等信息工具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已成为主要的信息网络。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㈠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㈡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业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业信息中心目前编制5人,其中大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业信息员调换频繁,农业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街道)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㈢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农业信息也不是单纯的种养业信息,需要所有涉农部门、乡镇(街道)及媒体单位的通力协作。但目前部门协作不畅,严重限制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区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较片面。二是协作单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如计划与电视台开展的“农技直通车”等栏目由于各种原因难于有效利用电视手段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㈣传输渠道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虽然目前每个乡镇(街道)都有农业信息站,但在农业信息的收集、储备、传播、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由于部分镇村干部、农业企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三是区农业信息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县市、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对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㈠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区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各乡镇(街道)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街道)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区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鼓
励农业企业和大户等在南川农业网上设立专页,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区、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采取统一教材、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法,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绿色证书”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㈢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整气象、电信、科研、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共同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三级平台(区、乡、村)、建设三张网络(通讯、电视、报纸)、实施“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街道)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㈣创新服务,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南川农业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以现有网络和网站为基础,重点建设语音服务系统,改进与电
视台合作的农业栏目,提高信息容量、报道深度及制作水平,使其题材选择与制作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到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充分发挥电信设施便捷、易推广的特点,利用电话、寻呼机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利用农广校、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等服务工作。三是配合我区农村远程教育的需要,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重点产业,制作出高质量的农业科教片,为农民提供一批直观生动的先进实用技术资料。四是进一步抓好“巴渝新农网” 和 “一站通”推广工作。大力推广运用供求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我区农产品流通。
2.农业信息化建设报告 篇二
农业信息化, 即通过投入大量知识、信息、技术, 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4,5]。因此, 信息技术的支撑, 是使农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内涵。信息技术能使信息资源达到更高程度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信息技术相对其他现代新技术还有本质性的区别, 其他新技术基本上都是作用于对能源和物质的认识, 而信息技术则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知识的理解, 是改变人们观念的技术。
1 信息技术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在当今的农业生产过程中, 掌握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是农业劳动者发挥正常的生产职能, 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Internet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就像是一个地球村, 使人们不受地理位置、距离和时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接收、提供、交换、使用各类不同的信息, 从而使更多的劳动者在互联网上就能交流生产经验, 学习先进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种田的方法, 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6]。
同时, 信息技术还加速了人类智能的物化进程,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状况的客观尺度, 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但是生产工具只能是人类智力、知识及科学技术的物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极大地加快了这种物化过程, 加速了农业生产工具、设施的改革创新进程, 提高了农业信息化水平, 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4]。如把3S技术 (即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和GPS—全球空间定位技术) 与信息高速公路结合起来, 广泛应用于农作物估产、农业节水工程、田间数据的采样和控制肥料、农药、石灰的施用量等一系列的精确管理措施, 将会极大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推动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方向的发展。
2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培育和完善农业信息市场
搞好农业信息化工作, 关键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生产的各要素都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加强农业生产流程的全方位服务, 将信息技术覆盖至产前、产中、产后, 组织引导农民有序生产, 从而建立规范合理的市场体系[1,7]。
通过农业信息网络这一便利的渠道, 向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业企业以及农户提供及时的国内外农业市场信息服务, 做好产销衔接工作, 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加快我国农产品的交换和流通速度,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科学调度有限的农业资源, 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资料要素的合理流动[8,9]。
2.2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下, 农村经济模式由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化,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最终形成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辅的梯形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2]。在信息化的环境形势中, 为跨越式加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行业化的总体质量, 加速其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过程, 应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全方位地渗入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 从而加速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9]。
2.3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现阶段, 国内普遍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是由农技部门或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进行指导或培训, 通过举办讲座、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向农户推广、宣传信息化技术, 这种传统推广方式的制约因素比较多, 如生产周期限制、推广区域小、局限性大等, 无法全面普及或转化最新的科技成果。构建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可以使各个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单位重视信息化生产, 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品[8,9]。
首先, 农业信息化使农业科研人员在信息交流方面不再受区域或时间的限制, 能够远程传输、共享科研信息资源, 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率[2]。其次, 农业信息化使农业生产者能够适时地获取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动态, 如市场行情、农业政策、农业科技、产品销售等, 推广和使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 从而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2.4 提高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与持续发展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对生产经营者、宏观管理者而言, 商品化农业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经济活动过程。难以再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调控, 通过全方位的农业信息传播网络, 密切联系农业生产者和宏观管理者, 加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部门的信息联系, 均衡的农业生产才能够得以稳定地发展。政府在宏观调控中, 借助于农业新网络, 可以同步协调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及流量上的分配和运行, 在效益比较好的环节上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2.5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子系统各项指标的优化
经济发展子系统由4项指标组成, 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经济发展是基础, 起决定性作用, 因而在指标体系中赋予25%的权重。农业市场的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得以提升, 为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通过产品经营, 有效连接农户和市场, 使某项专业生产能有序地进行, 从而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生产, 在农户“小生产”条件下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整个生产行业的生产效率[10]。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此得到改造, 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益化。
3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首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其次要加强不同部门间的联动, 从而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民共同参与进来, 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通过政府主导, 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 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 并通过政府协调, 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将农业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相关单位的目标考核等措施, 调动各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 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资金的调配和投入, 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从而逐步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有农业信息服务站、村有农业信息员的保障机制。
3.2 加强部门合作联动, 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
部门联动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当中, 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发挥所长, 达到衔接紧密、配合得当, 确保信息化工作过程“无脱节、无疏漏、无失误”。
同时, 要不断地拓展信息发布的渠道,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类信息发布模式, 建立起广泛、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 将各类信息真正传播到最基层, 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使各类受众在尽可能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获取全面、实用的农业信息, 从而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构建起一个全面的服务网络。
3.3 加大科普宣传, 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民, 既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 同时又是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主体, 农业信息化工作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利用意识, 并掌握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在工作开展时, 变被动为主动。近年来, 相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 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方式宣传、发布各种农业信息化知识, 起到了明显效果。但是一些社会基层、边远地区仍然存在很多知识盲区, 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接收不到此类信息。因此, 科技人员必须继续加大宣传的力度, 开创更多、更有效的宣传方式, 增强社会公众、基层村民, 特别是边远地区人们的农业信息化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一项高效而快捷的生产方式。通过阐述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经济建设的作用, 以为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提高经济建设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锦域.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05, 24 (4) :46-48.
[2]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宣锴, 孟未来, 路明祥.浅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进展[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2) :48-50.
[4]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 2002 (11) :43-45.
[5]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 200512-28 (6) .
[6]张博, 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 (3) :62-66.
[7]赵锦域.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8]何艳群, 朱慧玲, 徐险锋.武陵山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9) :94-96.
[9]彭延炼, 田树仁.武陵山地区农业信息化障碍浅析[J].现代农业, 2007 (1) :29-31.
3.农业信息化建设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发展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信息化还相对落后。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下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国家,农业生产者可以从网上全面并及时的了解一些农业科技信息,然后将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今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我国农业经济若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1]。其次,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为了农业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做可以节约许多资源比如说材料和能源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到一些农业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科学技术。除了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农业的科技水平。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会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有所需求,而且会拉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者和领导者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因为计算机网络是提高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因此,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计算机水平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第三,相关部门应该多做一些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比如,进行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实地引导和传授一些信息化知识。此外,在信息化水平如此高的社会,大众传媒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一定利用好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利用大众传媒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第四,领导人员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
2.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程。政府部门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政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才能够健全。而且政府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此外,政府部门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体系较差,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较差。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农业信息化进程。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2.3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我国现阶段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信息的重视。相应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在起步之中,并不成熟。为改变现状,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2.4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关系。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事业,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大批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又需要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对信息掌握十分及时的人才。因此,国家一定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派一定的农业生产者去国外考察学习,了解我们的不足,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
3.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了解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然后及时改正,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李英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2011:120-123.
4.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篇四
应荷兰农业部(农业、自然管理与海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荷兰恩埃斯集团(N&SGROUp)的邀请,以中国农业信息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业厅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刘凤海同志任团长的中国农业信息考察团一行5人,与10月25日至11月7日,对荷兰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活动。在荷期间,先后参观考察了荷兰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技术研究所、畜牧革新与实践培训中心、阿斯梅尔(Arlsmeer)鲜花拍卖市场,麦哥奥(Magual)花卉公司、瓦哥尼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荷兰国际农业交流培训中心(IAC)、植物检疫局。考察团先后就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信息体系、网络建设,信息加工、传递手段,信息的开发利用等专题,与荷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洽谈。考察时间虽短,但整个考察活动紧张而有序,所到之处,受到了荷方的友好接待,全团上下,团结协作,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考察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一、荷兰农业基本概况
荷兰国土面积41,863平方公里,为西欧一个小国,比丹麦略小,但大于比利时。现有人口1,55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和乌特勒支市及其卫星城镇和市郊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荷兰虽小,但从经济角度看,荷兰确是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可以概括为“小中见大,小中见强,小中见特”。荷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38亿荷盾,在西方发达国家列第八位,荷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荷盾。荷兰是欧共体6个创始国之一,目前,欧共体已发展成为拥有15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荷兰还是国际经合组织(OFCD)、北约(NA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近几年,荷兰经济年增长率为2.5%,高于欧盟成员国的年均增长率。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可谓“小中见大”。荷兰国土虽少,但海外投资总额逾1600亿荷盾,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居世界第四位。境外投资涉及房地产、金融、石油化工、水利、交通、家电、农产品加工等多种领域,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足见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水平,可谓“小中见强”。荷兰农用土地只有249万公顷,且多数低于海平面,但就在这有限的土地上,荷兰农业却成为在世界上领先的产业,尤其在花卉、畜牧、蔬菜生产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荷兰农业经济具有强烈的外向型特点,1995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67.4亿荷盾,仅次于美国和法国,雄居世界第三位。荷兰是当之无愧的花卉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国和消费国,世界花卉贸易市场上有三分之二的鲜花由荷兰提供,其国内人均年消费鲜花亦超过50美元。我们参观的阿斯梅尔鲜花拍卖市场,占地80万平方米,拍卖花卉品种近2000种,年交易量达250亿支(盆),年交易额达100亿荷盾,仅这一个拍卖市场,其贸易额即占全世界花卉贸易总
额的50%,可谓,“小中见特”。目前荷兰农业已经超越了自然农业的阶段,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设施水平先进,可以说,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荷兰农业不仅包括农作物生产、畜牧业生产、园艺和林业,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工业、贸易和辅助工业,如提供种子、无机化肥、动物饲料、技术设备、房屋和玻璃温室建设等。荷兰的主要农产品基本是小麦、马铃薯、甜菜、蔬菜、花卉、牛奶及肉蛋类。全国牧场面积133万公顷,耕地102万公顷,园艺用地仅15万公顷。1996年粮食产量158万吨,商品马铃薯481.1万吨,甜菜644.9万吨,饲料玉米252.7万吨,由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粮食消费水平的降低(由30年前的37%降至18%),导致了谷物生产大量过剩,奶制品也不例外。荷兰虽拥有百万公顷的优良牧场,并通过实行机械化、推广科学繁育技术和采用高效饲料定量配给法,大幅度提高了奶牛的产奶水平,但同时也导致了欧共体国家内部牛奶过剩。此外,蔬菜生产和水果生产也不容乐观。由于蔬菜和水果的供应量过大,近年已出现了价格持续下跌的现象,引起了这一生产领域内的恐慌。为了帮助大田农场主和奶农摆脱效益下降,寻找新的出路,近年来,荷兰政府陆续推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和激励政策,比如政府补贴发展新兴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项目;采取超额征税的办法,控制牛奶的总体生产水平;为花卉生产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等等。
荷兰农业的突出特点,一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同时采取先进技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并在同行之间认真组织协调,以使自己的产品不仅畅销欧共体各国,而且在潜在的外国市场上逐渐被接受。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信息咨询服务及推广机构,为农民和市场园林工人取得最佳成果提供所需的几乎一切专业知识和技术信息。二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到95年,整个农业从业人员为5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30%,主要是机械化使得这一产业的劳动密度降低。这一趋势还会因进一步引进新技术而继续下去。三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益。荷兰有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食品加工,实现增值,1994年,荷兰农产品加工,其附加值达到178亿荷盾,净附加值达到131亿荷盾。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荷兰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二、荷兰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状况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形式和运作方式,是由该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市场条件以及农民的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是由包括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农民组织等诸多子系统组成。在荷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适用性研究,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荷兰的农业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由Wageningen农业大学承担。在荷兰农业部领导下,有25个农业研究院,主要从事各学科的应用研究,同时也从事某些必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另外,还有11个专业研究站从事其它不同方面的适用性研究。各种农民协会在这些研究站中都有代表,他们可以对科研方向及项目的制定产生影响,政府部门在其中主要起协调作用。大多数适用性研究是在53个地区实验场所进行。农业研究院及研究站的研究成果将在这些地区实验场进行试验,以便适合各地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推广组织在国家和地区两极研究机构都有专家常驻,以促进、协调研究院(所)、实验农场以及推广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和相互提供信息。
荷兰的推广组织虽然是在农业部领导下,但具有独立的地位。推广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农民。推广虽是一种专业工作,但推广的作用并不限于推广技术。推广员主要是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的政策,但不是强迫农民服从于政策。教育农民,使农民提高自身决策能力。荷兰农民80%以上毕业于农业中专,基层推广人员,大多数毕业于农业学院,与农民很接近,乐于为农民服务。推广人员、科研人员、农民及政府间没有大的社会距离,易于交流。
荷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有效的农民组织。荷兰农民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农民学习俱乐部是高度发展和完善的农民组织。这类组织是农民自己创办、自己管理的,可以帮助农民相互学习,同时也易于和有能力与科研、推广人员打交道,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组织不仅对科研、推广组织有影响,同时对政府也具有很大影响力。政府制订一项新的农业政策,都会征求农民组织的意见,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多在制订政策过程中得到解决,而不是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因此,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具有很高程度的用户控制,荷兰农民在整个农业知识信息系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荷兰农业信息知识系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信息投入多元化。在荷兰农业部,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向农民发布经营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同时收取信息服务费用。在整个投入比例中,最初政府负担50%,另外50%由受益的农场或农民组织负担。目前,政府投资达到70%的比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视与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政府可以随时从1500个信息点上,获取代表9万个农场的各方面信息。
二是信息研究市场化。荷兰的信息研究部门,致力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侧重于农产品国际市场,即75%以上的信息采集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
三是信息管理规范化。荷兰的农业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反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自上而下,信息收集项目、类别、数据准确程度以及信息传输,都有明确要求,指标体系设定科学合理,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职责明确。
四是信息服务社会化。荷兰的农业信息不仅服务于国内,而且面向整个欧盟国家以至于全世界,是个开放的系统。在阿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可以随时浏览世界各地花卉市场行情。真正体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成果共享。
五是信息网络现代化。荷兰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并且全部加入国际互联网。信息收集迅速,信息传递快捷,信息反馈及时。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沟通了用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三、对加强我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业信息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如何学习借鉴荷兰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工作,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信息工作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信息工作方式要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信息工作,不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本质的区别。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信息需求,要求从事信息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改变过去那种催收催种,上传下达,封闭僵化的工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农业信息要围绕领导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咨询引导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指导思想,才能为农业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信息服务质量要提高。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是一项艰苦而扎实的工作。必须突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要拓宽信息的收集范围。由过去单一的收集生产信息,转变为多层次、全方位收集信息,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要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成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农业信息工作要与产业接轨,尤其在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市场引导,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上发挥作用;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在信息收集、加工、传递等技术环节上下功夫,提高信息质量;三是要提高信息工作队伍素质,坚持不懈地抓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以此推动工作水平的提高;四是要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建设省级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硬件配置及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工作的运行质量。
3、信息体系建设要突破。我国目前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机构编制和资金投入,这是多年来困扰农业信息事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与需求矛盾的焦点。1996年3月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九五”期间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原则、建设目标,特别是建设资金投入渠道,投入比例。当前,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尤其要抓资金投入的落实工作,推进信息体系的发展。
5.着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五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
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等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努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以农业部门网站为主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16.79,-0.14,-0.83%)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二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相关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办公自动化、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等信息系统;各地农业部门还根据管理和服务需要,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三是大力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为农民及时提供各种经济信息。
当前,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就要优化配置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积极开展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要形成贴近农民需要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种养等方面的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信息。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积极鼓励国内外软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平台建设,以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信息系统。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要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要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要进一步实施“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积极培养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和农业信息人员,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的质量,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农民信息运用能力。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要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要求。要认识到,加强农民信息素质培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农民特点,开展农民信息运用能力培训工作。比如,与劳务输出相结合,收集有关农村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等相关信息,有效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广泛收集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和需求信息,为农户及时提供农产品价格行情和需求服务,促进农户自觉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养殖生产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育资源,结合“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强化面向农民的农业技能及就业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篇六
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
200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7.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浅析 篇七
1.1 调研背景
在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产量提上来后,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 :病虫害的防止 ;如何出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三下乡过程中做了相应的调研。
1.2 调研结果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村里的经济作物主要是西瓜和夏枯草(俗名 :牛低头)。据村民所说,夏枯草需要晒干,然后把头和瓤一个一个分离,头是36元一公斤,瓤是两元一公斤。企业将夏枯草收购之后,经过加工做成凉茶出售,如 :王老吉等。这里的瓦岗西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西瓜必须是地里刚摘新鲜的,用车拉到当地的西瓜批发市场上整车出售,一般是0.5元每斤,一车有一千斤左右,每天能卖2到3车。这里家家户户都种的有西瓜和夏枯草四亩左右,每年收入三四万。
1.3 发现问题及问题分析
然而这些农产品在交易上有很大问题,主要在于这里的作物不集中,道路不通畅,信息不流畅,无组织性等等。企业下乡收购夏枯草时,由于作物不集中,不能够集中在哪里收购,即使设立了固定的收购地点,那么距离较远的村庄的村民跑很远的路程才能到达收购地点。信息化建设不完全是最大的问题,有时候西瓜市场效益不好,那么瓜农就不得不把没有卖出去的西瓜再拉回去了,而没有买到西瓜的商贩就不得不空手而归。
2 农业信息化推广
2.1 农业信息化概念及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业信息服务采用网络通讯、电视广播、电话语音、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以及网上查阅、网上发布、网上交易等多种手段,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
2.2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农业信息化推广的意义
农业信息服务的范围贯穿于产前、提供生产、加工、流通等全方位的信息,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类农业生产、科技、政策、供求、价格等信息能够快速、及时、有效地传送到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应用到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增强农民信息收集应用能力,引导推动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4 农业信息化推广方案
建设农业信息联络体系和信息员队伍,将信息有针对性地发送给农民,即使没有计算机的用户也可以通过村级信息服务点获得信息,有效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问题。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市场农业要求农民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
展开多形式宣传和教育,提高信息使用效果。文化程度和素质普遍较低,也是当前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之一。有的用户对农业信息化意识较薄弱,对有关农业信息化平台了解较少,村民的个人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应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信息需求,开展分层次的农业信息教育培训。针对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训,不仅要进行普通的计算机操作培训,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农民了解主要的农业信息网站,有哪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栏目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5 具体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世纪的当代,网络是最快速、便捷的信息承载、传输工具。若能将网络应用于农业生产、销售上,将会使农业生产跨越一大步。
可由政府专门建立一个农业信息网站。建立网上植物医院,当植物遭受病虫害或旱涝灾害时,有农民自己将作物情况上报,然后由专业人员进行病情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最快的方式发放给农民进行实施。建立网上交易市场,当农产品销售情况不佳时,农民可以将要销售的农产品种类、价格、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布到网上,让有意购买产品的商人直接联系农民进行商品交易。以至于解决农民有货卖不出,商人无货买的问题。
制作农产品导航系统,像旅游导航系统一样,将农产品集中分布的情况制作成地图,商人想要购买某种农产品时,直接利用导航系统进行寻找,及便捷又高效。
手机是目前我国普及率最高的通讯工具,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农业信息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可通过时刻关注手机信息了解天气,市场等问题,从而提高利润收入。
3 总结
通过这次下乡调研更使我们懂得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是如此重要。人大代表徐龙曾指出,政府要像推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下乡一样,对信息服务下乡工作进行主导推动,以政府推动、企业互动的方式加以推动。然而,农业信息化的推动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不能说一下子就做的很好。我们期待见证21世纪的信息化农业。
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有了长足发展,于此同时,农业经济的管理进一步信息化。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促进农业及农村的发展。
8.农业信息化建设报告 篇八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中央连续六年的“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农业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早在2009年7月就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合作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次北京市农委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战略合作,即是落实框架协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双方将全面整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电子商务、电子农务等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多种渠道(如手机、网站、WAP等),打造一个以农为主、为农服务、联系城乡的信息服务平台-221信息平台。本着“政企联动、发挥优势、相互促进、着眼长远、实现共赢”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221信息平台将坚持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首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农业信息化建设报告】推荐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10-08
设施农业信息化管理06-17
农业信息化十三五规划08-10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08-17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09-17
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管理分析论文09-24
关于建设现代农业的调查报告09-18
XX镇农业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07-10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09-20
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