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2024-09-26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精选7篇)

1.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篇一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程计划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篇二

众人研究日本经济崛起、日本企业蓬勃兴起的原因, 发现日本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商场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它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一个优秀的企业应当具备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这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持。只有具备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才能在商场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一、学习日本企业文化的原因探析

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不在日本, 最优秀的企业也不是日本企业, 而在世界众多文化中, 我们强调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 而非西方的先进企业文化。原因有以下两点:

1. 较西方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更适用于中国企业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 地域等差异, 双方的思想观念不同。许多在西方所崇尚盛行的企业文化, 在中国却行不通。而日本则不同, 它与中国地域相近, 自古以来就交流频繁, 唐朝时期, 日本曾派遣大量使臣渡海来学习中国文化。因此中日在一些思想文化, 价值观念上具有共同之处。如中日空乘人员招聘会偏向于一些仪表较好的人员, 这是因为我们认为空乘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 要注重美感。而在西方, 这种行为会被当作是一种就业歧视。因此西方的空乘人员并不太强调仪表的美丽。

2. 实践证明, 日本企业文化同样适用于中国

现今, 最具有日本管理特点的中国企业之一——海尔集团, 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自他创业起, 就开始研究分析日本的两大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和盛田昭夫;崛起阶段, 海尔在生产班组管理方法也借鉴了日本松下集团的企业管理经验。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 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给成长中的海尔集团较大的启发。如今, 海尔集团学习日本企业, 超越了一些日本企业, 甚至受邀到日本企业去传授海尔的部分管理经验。这说明日本企业文化在中国行得通。

二、日本企业文化借鉴之处

1. 重视企业员工

很多日本的企业家树立了把员工当作企业重要资源的思想。他们珍视员工, 让员工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幸福。日本家喻户晓的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就以此为其经营理念。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 主持人给稻盛和夫先生出了道考题, 排列股东、员工、客户的重要性。稻盛和夫先生毫不犹豫地将员工排为第一。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员工, 员工作为企业第一线, 其利益得到满足, 更好的工作, 能使顾客利益能很好地满足, 顾客满意度提高了, 最终股东的利益也就自然会得到满足。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 可以成就“三赢”的结果。

而在中国, 许多企业家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宣称客户至上, 却鲜少有人提到“员工利益”。而且侵犯员工权益的事情屡有发生。例如拖欠或随意克扣工资等。企业对员工忽视, 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降低了服务质量, 最终也会影响企业, 股东的利益, 造成企业发展迟缓的局面。

2. 高的员工忠诚度

员工高忠诚度是日本企业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日本, 人们并不多跳槽, 很多员工甚至会为其所在的企业奉献一生。他们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 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同时为了鼓励员工对企业忠诚, 企业也会为忠诚度高的员工谋求更好的福利。日本企业中, 员工呆的时间越长, 资历越久, 所获得的报酬也就越高。这种方式很好地激励了员工, 较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 使员工更愿意为企业服务, 创造更多的财富。

与日本不同的是, 中国企业员工的变动率还是较高的。员工换岗谋求更好发展, 企业解雇寻求更优人才。诚然, 这样做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优化配置。给劳动力市场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但是变动过勤, 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如企业凝聚力不够, 向心力不足。这样不稳定的劳资关系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够, 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

3. 注重细节

商场瞬息万变, 有时细节也能决定成败。但在中国企业, 细节往往被忽略。很多企业家们, 忽视小的环节, 只注重大的框架, 最后一个小的细节的偏差, 却导致功亏一篑。细节决定成败。

反观日本, 日本人却能将细节做到极致。他们大到某一个产品, 小到某一个零件, 都追求细节, 精益求精。为了车子上的一个小零件的完美, 他们可以将其车子召回, 重新修改。哪怕只是车子上的小部件, 他们也十分重视, 这种注重细节的观念让日本车子大受欢迎。细节成就完美。

这样, 日本凭借追求细节的高要求, 成功打造出丰田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让日本企业注重细节的观念深入人心。

4. 优秀的学习能力

日本或许不是创新能力最强的民族, 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却不容小觑。每年一些市场上流行的日本产品其实是日本购买欧美产品, 通过迅速地消化吸收, 然后再投入生产, 制造出来的。这种产成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欧美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上往往备受青睐。

日本人优秀的学习能力, 为他们节约了研制时间及成本, 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来用于生产、制造日本产品。

而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就远远不够了, 中国一些企业家们满足于成为“世界工厂”中的加工厂, 不思创新, 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复制国外的产品。其实中国也有像日本那样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企业, 但是真正被其消化吸收的却很少, 生产出来的产品仍然是“中国制造”。没有改良创新, 没有学习、吸收, 技术再精湛, 也只能算得上“模仿”。

5.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 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企业内部员工各自为营, 凝聚力、战斗力下降, 无法集中力量进行企业建设, 造成企业发展滞后的后果。

日本人深谙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他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甚至在幼儿园的入园考试中, 团队精神被当作他们入园测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没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孩子最终会被幼儿园拒之门外。凭着对团队精神的重视, 日本为日后企业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效团队。除此之外, 在进入公司后, 企业内会组织一些加强团队合作的活动, 帮助员工更加的热爱集体, 更好的融入集体。由松下幸之助先生创办的松下电器公司, 创立“朝会”“夕会”制度, 利用上班前五分钟, 下班后五分钟进行员工聚会, 在会中唱社歌, 朗诵公司纲领等, 将团队精神, 集体荣誉感等根植于公司全体员工心目当中。松下公司利用这两会来顺应同化帮助员工尽快地融入公司环境, 也达到了凝聚团队力的目的。

三、结语

在了解到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后, 中国企业, 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不能只是追逐利润, 而忽视了企业内部文化。就像稻盛和夫先生曾经对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寄语称道, 中国企业家具有商才, 但不能只考虑企业利润, 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对此, 中国企业要联系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 向日本企业学习, 学习他们企业文化中的有用部分, 为我所用。同时, 我们学习, 但不代表我们对其文化全盘接收, 我们是择优而学, 取舍结合, 在学习中改进、创新。将他们的变成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 创建出新时代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外来文化已渗入中国的各个角落。包括在企业内, 存在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世界的众多企业有着借鉴、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研究, 将日本企业文化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对我国企业借鉴学习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日本企业,企业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适宜.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 (1) [1]陈适宜.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 (1)

[2]李翠翠.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8 (18) [2]李翠翠.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8 (18)

3.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篇三

《中华慈善年鉴》是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中华慈善年鉴编辑部编纂出版的唯一一部公开、全面、客观、详实地反映我国慈善系统每一年度慈善事业发展变化情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对各级慈善组织展示成绩,总结工作经验,对中外各界人士及时了解中国慈善事业情况、促进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历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纂出版《中华慈善年鉴》,是中华慈善总会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是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全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年鉴的权威性和史料性

年鉴是一个行业的年度百科全书,它又是这个行业的窗口,可为读者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翻一翻年鉴,就能够了解这个行业的大概。《中华慈善年鉴》是读者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慈善工作基本情况的最主要工具书。

年鉴的作用是其他一般工具书所不能替代的。年鉴富含大量的各类信息,信息量是年鉴功能的标志。由于年鉴的这种特殊功能,因而对其知识的严密性、史料的真实性、选材的实用性、立论的权威性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年鉴提供的信息和经验是全面的、丰富的,是权威的、准确的:是经过系统编排便于查检的;是连续不断逐年更新的。

年鉴可以说是一种“编年史”,具有巨大的存世价值,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方面的发展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史实。年鉴编纂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一年的工作进行认真回顾、归纳、分析、总结的过程,一年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得和失,有什么经验和教训,都要在年鉴中归纳出来,并予以真实地反映。

业内同行也需要看一看其他慈善组织的一年是怎样过的,他们一年中最有价值的事是什么,其主要成就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事件与他们相关,在其中的作用如何?这会给自身的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年鉴的内容反映中国慈善事业的面貌,代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这些年来,慈善事业成绩很大,年鉴也应力求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更全面、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

年鉴的质量和品位

《中华慈善年鉴》编纂之前,从编委到编撰者就形成一个共识,在年鉴的质量和品位上一定要坚持高水准。大家都是根据这个要求来努力实践的。现在可以说,这本年鉴确实比较客观地反映了2006—2007年全国各地慈善工作情况,是一部品位比较高、质量比较好的出版物。无论在政治方向、地方特色和信息容量上,都坚持了高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单位的组稿是认真的,质量也是好的,交稿也是及时的。但是也有个别单位的稿件内容比较单薄,分量不够,说明还没有认真下功夫。还有的单位交稿较晚,文字质量不高,这虽然是个别的,但是也会影响到全书的质量,我希望这些缺点在下一本年鉴中有较大的改进。

年鉴的顺利出版有编委们的一份辛勤劳动。今后大家还是要继续负起责任,并争取做得更好。我们所有的稿子都要经过层层把关,每一层都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各慈善机构把自己的稿子送出来的时候,就要把好第一道关,看看是不是准确反映了本省、本市、本单位这一年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在数据上、文字上、基本观点上,都要把好关,送上来的文字材料不能是乱糟糟的。

另外,编纂工作是非常细致的工作。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数据,它的差错或者不适当,都会影响年鉴的整体质量。年鉴特别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经得起推敲。这就需要严谨、细致的作风。新出版的年鉴基本上是一本质量好、品位高的年鉴。但仔细去看,还可以挑出好多毛病。希望我们2008年的《中华慈善年鉴》要编得更好一点,更经得起推敲,更经得起大家的评价。

年鉴是以年为期的期刊,出版周期的长短也是衡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我们希望2008年的年鉴能够提前出版。但一部年鉴的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历经撰稿、编纂、审样、印刷、出版等几个工作环节,各个环节都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进度。因此,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大家都按照时间表来工作,齐心协力地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年鉴的发行和使用

我们编纂出版年鉴,必须时刻牢记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所负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一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强调发行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提高年鉴的质量,如果年鉴的质量上不去,年鉴就无法生存下去;而发行上不去,年鉴同样也无法生存下去。

我们编辑出版年鉴的目的就是要为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服务,如果编好以后就被束之高阁,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是对我们自己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其实一旦我们学会用鉴,那么一本年鉴在手,将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为我们节省好多时间。所以,各地慈善组织还要积极做好年鉴的发行利用工作,让年鉴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年鉴在慈善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不仅要认真编好年鉴,还应该通过发行工作来广泛地宣传它、使用它。各地慈善组织可以动员当地各类图书馆购买年鉴;可以把年鉴作为宣传品送给党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提高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在对外交流活动中,也可以把年鑒作为礼品书赠给宾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了较大篇幅阐述文化建设,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这是对新时期我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要求。

4.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篇四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A

(1)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B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5、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5.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篇五

【基础达标测试】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中的文字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答案】B 考点:文字的重要性

2.一千多年前,犹太人被逐离中东后,有的到了欧洲,有的到了中国。一千年后,犹太人在欧洲仍是犹太人,处处受人歧视,最终仍摆脱不了被驱逐的命运,而一千多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太人却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了一起。材料说明()

A.犹太文化具有独立性 B.欧洲文化具有排他性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世界文化具有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一千多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太人却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了一起,说明我国坚持求同存异,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具有包容性,C说法正确;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3.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酒和诗的渊源,酒和字的融合,酒和亲情的交汇,酒和政治的关联等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酒文化迷人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A.多样化的特点 B.实用性的特点 C.时代性的特点 D.博大精深的特点 【答案】D 1 考点:本题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钱伟长说:“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3000多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这说明()A.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 B.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3000多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透过汉字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C说法正确;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5.有位教授曾用过三首诗词来形容三大江的文化特色。黄河文化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文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珠江文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上述材料表明()

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文化只有地域之别,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C.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D.文化与政治、经济是相互交融的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6.20个省区的433项少数民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京举行展示,设有“剪刻绘画”“文学史诗”“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民族器乐”等多个展区。这一活动()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C.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B、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但不是趋同,故排除。材料中少数民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京举行展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选项A正确;故本答案选A。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7.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 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自然条件、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两岸因为地域的不同,所以在文化上有所差异,两岸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8.随着《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的热播,汉字的书写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汉字书写之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基于汉字()①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④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汉字的重要性、作用

9.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青瓷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唯我独尊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体现时代,摒弃传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介绍了青瓷器具有的特点,即: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由此而著称于世,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即: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所以B符合题意;A中“唯我独尊”错误;D中“摒弃传统”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故C与题意无关。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10.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③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④剔除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1.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②③正确。题干材料没有突出国画的悠久历史和对其他绘画的借鉴,①④与题意不符。该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2.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①相互联系,趋于同一 ②相互区别,独立发展 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④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故③④正确,①②说法都错误。考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考查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理解。

13.从下边这两幅艺术化的中国汉字成语图片,我们能够领略到汉字的独特魅力。通过图片可以看出()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B.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的文化内涵丰富 D.汉字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答案】C 考点:汉字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漫画信息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14.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同样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点评:本题作对的关键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不同的是表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15.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答案】A 考点: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6.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解析】

考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以雕塑精美而闻名,当地人用“三十六斗菜籽”来形容其雕塑的数量之多,用“一部立体的连环画”来概括它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过重修,现存的3700多尊泥塑,布满店内的所有墙壁,大的比真人还高,小的细如巴掌。这些泥塑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实际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五百罗汉过海”、“九龙天浴”、“千人听经图”,每一组都是一个佛教经变故事,释迦牟尼的一生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堪称一部“立体的连环画”。在所有的泥塑中,观音菩萨的男性相貌造型,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教主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等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古寺中也极为罕见。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水陆庵展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魅力? 【答案】

(1)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古寺中老子孔子塑像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寺内雕塑精美,布局严谨等,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则表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水陆庵的塑像特点,则表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水陆庵展现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本题并未限定学生答题的具体知识点,解答本题学生必须通过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才能获取答题的有用信息。本题设问中“中华文化的魅力”,启示学生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其次,学生需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以进一步明确答题的方向。本题材料中“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过重修”,启示学生可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方面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水陆庵以雕塑精美而闻名,其雕塑的数量众多,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启示学生可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等方面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在所有的泥塑中,观音菩萨的男性相貌造型,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教主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等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古寺中也极为罕见”,启示学生中文化的包容性特征方面去分析说明。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征的相关知识。

【能力提高测试】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汉字的重要性

2.《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从中能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 ④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共内容涵盖甚广,作为史书典籍,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中可以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①②说法正确。史书典籍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③说法错误。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但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④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对于父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有的地方叫“爹”,有的地方叫“大”,有的地方叫“爷(耶)”等等。对于这种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A.文化的形成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B.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C.各兄弟民族共同镕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强烈的认同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4.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旗袍源自满族,融合文明特点,结合西式裙装,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同时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故入选。③④选项观点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民族服饰并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保持文化多样性,而不是逐渐趋同,故排除。

考点: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2015年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共鸣。这种共鸣()A.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 B.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C.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D.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 【答案】A 考点:中华文化的作用

6.古人认为,羊是膳食美味,所以羊大为“美”;“美” 与“善”同义,故金文的“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羊性情温顺,因此“善”又有善良、慈善之义„„由此可见()

A.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动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信息涉及的主体是汉字,而不是文字,不能体现文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仅仅涉及汉字,并没有涉及与世界的关系,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仅仅涉及汉字,不能体现文化多样性,故排除。考点:汉字的重要性

7.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8.中医学以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利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优势,对解决诸多疑难病症提供了治疗思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特点 ④中医学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医学以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利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优势,对解决诸多疑难病症提供了治疗思路”,说明中医学注重于综合考察病情,标本兼治,具有整体性特点,注重于实际运用,具有西医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答案选择D。

考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特点。

9.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村落注重自然情趣与山水灵气,房屋布局与环境协调,具有依山就势和“枕山、面水、聚合、朝阳”的特点。这表明()①传统文化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②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9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传统建筑。

10.北方人请客吃饭,总是整一桌子菜,量也很实在。南方人请客吃饭盘子小得多,菜的份量也少得多,但花色品种则比较丰富。他们都认为对方虚伪,本分人说,弄那么一点点菜,让人不敢下筷子,这请的哪门子客?虚情假意吧?南方人说,明明吃不完,还要不停的上菜,这是让人吃还是让人看?虚张声势么!这说明()①各地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②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③请客吃饭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 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北方人和南方人请客吃饭有不同做法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各地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①④适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11.2015年春晚节目:《大地春晖》—56个民族创意服装秀,让我们大饱眼福。每年的春晚舞台上,都少不了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各族演员载歌载舞向我们展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考点: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2.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100个汉字认识中国》强调的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未涉及其他民族文化,②③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抵御外来侵略、抵抗疾病、自然灾害以及耕种、祭祀、庆贺等活动演变而来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点

14.2015年2月9日,加州参议员夏乐柏提交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一项决议案,获得参议院全票通过。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在州一级参议院通过有关庆祝农历新年的决议案。可见春节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节日、语言和饮食已经在世界传播。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魅力 ③中华文化主导世界文化发展方向 ④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中国的春节之所以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节日、语言和饮食已经在世界传播,是因为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独具魅力,①②符合题意。③中的“主导”,说法不对。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5.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羌族至今仍保留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原始宗教等。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年”。羌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①羌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羌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③羌族文化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④羌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6.2014年7月13日,原创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届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第二季节目升级了考题难度,增加了大量古人常用而现代人较少使用的冷僻字。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节目应该限于常用易错字的矫正。

但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看来,片面强调常用易错字,对相对冷僻的字词简单地加以排斥,反映了当下母语价值观存在的缺失。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向这种母语价值观发起挑战。关正文说,今年决赛考题的难度再次升级,节目的口号也变成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关正文说:“现在大家都讲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记载在历代经典古籍之中。不认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我们就无法亲近经典,就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树。”(1)结合材料分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文化价值。

(2)结合材料,就如何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提两点建议。不超过15个字。【答案】

(1)①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利于让全国人民领略汉字之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母语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修养。

(2)要求:书法陶冶情操、全民阅读、书香中国万里行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或公益文化活动。

考点:汉字的作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7.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材料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超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根据材料一,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答案】

(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例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好高‘好语暖人心”,“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仪足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可。要求拟定两条。(答案与要求关联度高,每条得2分;与要求关联度较好,每条得1分,无联系不得分。)

6.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篇六

我们的中华文化

[基础全面练]

1.2017年9月17日,“秦汉文明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其中一级文物约占45%,包括著名的“皇后之玺”玉印、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等,再现了秦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文物是()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①④符合题意,这些文物再现了秦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说明文物反映了特定时代精神文化,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错误,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③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2017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说文解字》中,有两个释意:“怨恨”“狠戾、凶狠”。“怼”,“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这说明()①汉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 这一解释让我们感受到汉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精神,②错误。③说法绝对,排除。

3.(2018·皖南八校联考)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形式 ③传统的梅花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选B 传统文化中以梅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题干没有体现梅与爱国主义的相通之处,①不符合题意;“包容性”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题干没有体现,②排除;从陆游到毛泽东,把梅的精神赋予时代内涵,③入选;古今人士通过诗词颂梅并喻人,丰富了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入选。

4.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具有的特点是()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 ④唯我独尊的气魄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①③正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②错误。④中“唯我独尊”说法错误,排除。

5.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解析:选C 题干没有涉及国画的悠久历史和对其他民族绘画的借鉴,①④与题意不符;“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②③符合题意。

6.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游戏到思想,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藏了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材料说明()①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围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围棋已有5 000年历史,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游戏到思想等,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正确;围棋蕴藏了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是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7.(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著名学者楼宇烈曾说过,到底是中国文化影响了佛教,还是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也不怎么重要了,佛教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骨髓里面去了。这主要说明()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C.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D.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解析:选B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选B项;A项强调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不选;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强调区域文化各具特色,与题意无关。

8.面对全球治理的固有难题和新挑战,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赏,并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在于()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②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③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 ④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的中国智慧,这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的包容性,①④正确;②与题目指向不符;③并非文化基因。

[热点迁移练]

热点一 诗意行歌山水融合 丹青敷彩翰墨溢香

2017年11月24日,“钟灵毓秀”中国当代水墨画展在斐济首都苏瓦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此次展览旨在向斐济人民展示中国当代水墨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宽度和维度,展览挑选的画作集中体现人与自然共进的当代发展理念,陈衍宁、舒春光等当代画家们在笔墨上追求时代性和精神性的探索,并在水、墨、纸的共生中展现外在自然与内在心灵的相融无间。据此回答9~10题。

9.中国的绘画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有七千余年。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④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历程既能表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又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①④正确;②③不为材料所反映。

10.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已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材料反映了()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选B 中国画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吸收西方艺术的技巧并丰富自身表现力,这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体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④当选;①不为材料所反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

热点二 传承中国古典诗词 唤醒心底温暖记忆

2017年11月9日,歌唱家方琼携手姜嘉锵、史鹏等人在北京音乐厅举办“长相知——中国古典诗词音乐会”。音乐会上上演了《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凤凰台上忆吹箫》等作品。这些古典诗词曾一度以吟唱的形式流传,但旋律却逐渐消失,现存的“曲”散见于用传统工尺谱、减字谱等记谱法记录的各类曲谱、琴谱中。据此回答11~12题。

11.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趣。此节目不仅摘得收视率桂冠,也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背诵古诗词的热潮,其主要原因在于()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②中华韵味民族认同,雅俗共赏 ③声像合一新颖创新,引人入胜 ④吟诗赏诗全民动员,古诗新作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掀起学习背诵古诗词的热潮,是因为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人们认同本民族的文化,①②正确,应选;③是形式上的原因,并非主要原因,不选;④与材料不构成因果关系,不选。

12.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2017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强势回归,为新春佳节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圈

粉无数”,是因为()①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②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载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古典诗词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基因 ④古典诗词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正确;古典诗词通过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自身文化魅力,①正确;②与题目指向不符,③错在“全面”。

[大题规范练]

13.(2018·江西新余期末)文字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汉字的演变史,也始终与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字传承经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总趋势是从繁到简。繁体字把字形同字义直接或间接地结合起来,书写时以形表意,认读时见形知意,用于艺术创作时传统韵味妙不可言。现今习惯于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同胞加上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之众。简体字是以繁体字为基础,源于历史上人们自行简化的手书体,笔画少,形体清晰,绝大多数有约定俗成的历史基础,顺应了群众使用的需要,提高了书写效率,便于计算机造字和认读,联合国把简体字作为中文的规范字体,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外国人学汉字受益匪浅且学者日众。

材料二近年来,一些学者和知名人士呼吁,“亲”要相见,“爱”要有心,而简体字的“亲”、“爱”恰恰是亲不见、爱无心,丢失了对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建议选择50~100个最有含义的繁体字重回中小学课本。

(1)你是否赞同该建议?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2)汉字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以及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你为汉字的推广设计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字以内。

解析:第(1)问的解答,首先要作出赞同或不赞同的选择,然后从材料中调取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优点,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的解答要针对汉字的推广,且要符合设问的限定。

答案:(1)示例一:赞同。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繁体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为书写和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繁体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选择部分繁体字进课本,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示例二:不赞同。①简体字绝大多数有约定俗成的历史基础,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依然传承着中华文化。②文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简体字笔画少,形体清晰,提高了书写效率,顺应了群众使用的需要。③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简体字更加便于计算机造字和认读。④简体字的使用有利于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示例:①学会汉字,与中华文明同行。②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14.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1)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的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第(1)问结合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树立文化自信,要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所拟广告词合理即可。

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7.复兴中华雅乐 我们责无旁贷 篇七

21世纪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届“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评选活动中,越南雅乐、韩国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等源自中国雅乐的项目相继入选“名录”。2005年,源于中国端午节的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非遗”成功。

2008年初,记者见到了讲学归来的沈洽教授。从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和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主任卸任之后,他一直在南华大学任教,至今已逾七年。

“不想讲,真不想讲。”出乎记者的预料,沈洽很激动地说。“以前我总是呼吁,从我工作起一直呼吁到退休,太多的想法和建议,有什么用!”“如果一定让我说,我不想再讲大道理,只说一件事:救救中华雅乐……”。

就这件事,沈教授一谈一个下午,滔滔不绝。

雅乐国粹今在何方?

沈洽:你们知道吗?最近韩国把我们的端午节祭申报成为“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了。

记者:韩国申报的是江陵端午祭,他们保留了比较完整的一套祭祀仪式。

沈洽:江陵端午祭是韩国的没错,但端午祭却是地道的中国货,他们的雅乐也是中国唐代、宋代传去的,宋徽宗曾多次“赐乐”高丽王。可这些东西经过“韩化”,就成为他们的国宝,成为他们的“口遗”了。问题在于,情况似乎还在发展,听说他们还要想申报中医、祭孔等等;韩国有学者最近还发表文章说孔子、西施、李时珍等都是韩国人。如果有一天孔子、西施、李时珍、儒学、雅乐、端午节都变成韩国的了,你作何感想?连同更早先传去日本被“和化”了的日本雅乐,最近山口修先生帮越南重建的越南雅乐,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印尼、柬埔寨、泰国、老挝等等,在历史上曾受到过中华文化间接乃至直接影响的各种雅乐传统,他们至今都或保持着或恢复了很好的传统。你又有何感想?

记者:很遗憾的是,雅乐在其真正的发源地中国却消失了。

沈洽:是呀,20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些都是落后的、是糟粕,成为许多专家学者、文艺作品嘲笑、调侃的对象,都被扔到垃圾堆里去了,而人家则当宝贝,引进后保存、改造,甚至还要说这些东西最早是他们的。这叫什么话呀?你不服气,说这是中国的,那你拿东西出来呀。你又拿不出来,连曲阜的孔庙都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祭孔仪式,怎么拜、怎么做、用什么音乐,都不知道。我们拿不出来,别人拿出来了,然后去申报,联合国教科文批准,就这样被他们“申”去了。能怪谁?只好怪自己。

记者:思想观念不同,当今的主流是引进西学,与国际接轨。

沈洽:怎么和国际接轨?我认为弘扬各民族文化、共建多元社会才是当今国际的主流。我们对这些事情是听之任之、毫无反响?还是有所警觉、有所应对?台湾这些年来“去中国化”这么厉害,但还是有人敢在电视上气愤地说,这是“文化强盗”行为,呼吁要保卫中华文化;也有人说,呼吁应该,但思考怎么保卫才更重要。所以我只提一条建议:对于这种现状,我们要不要好好反省一番?我有一位韩国国乐院的舞蹈家朋友,她曾来中国念博士,一心想学中国正宗的宫廷乐舞,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到,只能回去自己研究。如果来留学的人老是找不到正宗的中国传统礼仪、舞蹈和音乐,让来学的人失望而归,人家还来这里干什么?来找歌星、听口号么?还是来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丰硕成果?还是听西方管弦乐队翻版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你能拿出一件真正唐代的乐器、一首真正的唐代乐曲么?别说唐代,真正宋代、明代的地道音乐我们又能拿出多少呢?记者:真是很有趣,“五四”时期人们把雅乐看作消极的东西,对其消失拍手叫好。过了将近一百年,时过境迁,现在人却又要复兴雅乐。您认为在当今社会,雅乐除了遗产价值以外,现实意义在哪里?

沈洽:过去说这是封建王朝的产物和象征,应当推翻。可是黄帝、神农、伏羲、尧、舜的“三皇五帝”时代并不是什么封建王朝,不早有《云门》、《成池》、《箫韶》等等大乐存在?那是祭天、祭地、祭祖宗的。祭天地是为了感恩天地创造了万物,使人得以生存、繁衍,是向天地承诺人要和天地和谐共生;祭祖是对祖先的感恩,是向祖先承诺要把先人的智慧代代相传,不弃不遗。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我看,这雅乐也是有一份功劳的,不能简单地说它就是封建王朝的产物。它有着更为复杂得多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的内涵。联合国为何要设“人类遗产”的认定?我想,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各种文明的璀璨象征和宝贵基因。所以我们中华文明,应该有一种从炎黄时代开始就一脉相承的东西,它是能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深切地感觉到从这个文明走过来的骄傲、让受到这种文化熏陶的人都变得正气凛然、气宇轩昂,让全世界华人都深心向之的现代图腾。它是什么?最恰当的代表和象征看来只有雅乐。它应当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雅乐承载的主要功能我认为主要有二:其一,它是民族精神的图腾,可以把全世界华人的力量凝聚一起,一定不要小视这种图腾的力量。也不要以为图腾只是所谓“原始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照样需要图腾,照样充满了图腾,它是人们集体地、自觉不自觉地不断赋予、不断充值的心灵的支撑点。其二,它能帮助我们完善人格。采用雅乐的形式,把中华文化精神复兴起来;通过规范、仪式、礼俗,包括演出等等,先是把人的行为训练得有中华文化的丰厚教养,最终潜移入心,变成我们自己的灵魂。从这一点来说,韩国雅乐的做法虽然让人叹为观止,但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觉得他们过于重视形式,有作秀的成分。形式要,但不应是我们重建雅乐的主旨,不能仅仅恢复其形式。所以,韩国的经验也不能照搬。至于它的作为艺术的欣赏功能,当然也有,但是次要的。眼下应当把重点放在它的有据性和神圣性上,如果一开始先去强调审美功能,就注定失败。

我们不争论,争论不会有结果

记者:郑觐文等先辈复兴过古乐,刘天华也有类似的主张,但这种做法在过去一直被批评。其与“五四”时期“国粹主义”有关联么?

沈洽:有人就骂我是“国粹”派。其实“国粹”乃“国之精粹”,原本没什么不好。只是自觉国学根底太浅,承受不起。关于“国粹主义”,我在我的《“u”字路》一文中已经说过,“国粹主义”是指浑然不闻世事,一味夜郎自大。如果我们心里装着整个世界,又能充分看清自己“国粹”对民族、对世界可能做出的贡献,就不能叫“国粹主义”,而是一种“大爱”,就把它叫做“大爱主义”吧。

我觉得事情在于做,不要去嚼这种舌头,不要争论“五四”时期谁对谁错,对“五四”的评价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我们不争论,争论不会有结果,反而会把该做的事忘了,把事情弄糟。我们只说:面对兄弟邻邦们的种种举措,我们应不应当有所感悟?周围的国家都在重建他们自己的民族图腾,中华民族要不要一个能象征自己数千年文明的,有更深厚底蕴的图腾?如果

应当有,那么就应该去做,让认为有必要做和愿意做的人去做。这样,就只要在有这种认同感的人群中去讨论一个问题: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而不要陷在要不要做的争论之中。老是打嘴皮子战没意思。吵得翻天,最后都不了了之,误国误民。

记者:以前可能过于强调中西结合、忽略了保存传统的重要性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中西合璧”。

沈洽:对,中西合璧可以做,但要保存归保存,改革归改革,原样的东西决不能丢。我们现在面临的尴尬是几乎拿不出相对完整的“原样”来,都是改造过的、“发展”了的。杨荫测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有保护和改革分开做的倡议,但事情的发展令人非常遗憾,不,是非常痛心。“原样”都没了。怎么谈改革、发展?拿什么去同人家“合璧”?有趣的是,大家都认为损坏文物是犯罪,但损坏(我觉得改动是另一种形式的损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无所谓!人们把编钟放在太庙里供起来,却谁都不让动,这又有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把它变成活的象征呢?讽刺的是,花大把的钱把《图兰朵》请到太庙里演出,就轰动了,票房就爆满了,这难道不荒唐吗?为什么不搞一台雅乐演出呢?你一定说,搞出来肯定没人看。是啊,这确实非常可能。可是,我们的国民为什么对此没有像对《图兰朵》那样的热情呢?难道不会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政策等方面出了什么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日本的雅乐,观众也不是天天爆满。但国家就是花大钱养着,不轻易表演。这反而强化了它的神圣性,甚至增添几分神秘性。神圣性和神秘性本身也就是另一种美。

记者:日本、韩国是否也经历过从“失落自我”到“回归自我”的历程呢?

沈洽:就我所知,就雅乐这块,好像没有。他们似乎一直是把保存和创新分开做的,其雅乐传统没有中断,他们决没有把雅乐同什么新玩意儿混在一起,弄成一锅粥。

记者:赵元任先生有一个很有名的评论,讽刺原来复兴雅乐的行动。

沈洽:此一时彼一时也。赵元任这么说是那个时代所使然,也可以理解。那时中国雅乐这个符号被人强调的是另一种意义。但斗转星移,时代交了,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在再把赵元任当时的话抬出来,说主张保存和复建传统就是迎合某些洋人希望中国保持缠小脚、戴瓜皮帽的“殖民心态”云云,就有点儿可悲了。这话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我就听过了,听多了。试问,为什么故宫博物院做这些事情没人耻笑,而一提保护弘扬民族音乐就有人讽刺、嘲笑?无形文化不一样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么?不论你是什么观点(保护国粹或中西合璧),传统总不能从我们手里丢失吧。所以,对于思想如此僵化的人,我的态度是不予理睬。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时,这种人自然就会慢慢少的,就像清末民初的“国粹”派,曾经很多,后来却越来越少。历史常常就是这样循环不已。

记者:故宫能够组织恢复雅乐吗?

沈洽:单靠他们可能做不起来,它毕竟只是一个文物博物馆。而音乐、舞蹈,还有整套礼仪,是血肉文本,是活生生的。当然需要博物馆的大力参与、支持和配合,但不适合作为主轴。

记者:目前有没有人在做这种恢复雅乐的尝试?

沈洽:有,台湾南华大学就做、了很多努力。该校的雅乐团就设备和乐手水平来看,很多人会笑他们“业余”。这话其实也不错,因为它是学生社团,本来就是课余的,各系有兴趣者都可以参加。但就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进团时是一个样,过一段:时间就变一个样:心态交了、举止行为变了,就变成另一个人了,变得温文尔雅、富有教养,变得更有定力,内敛而沉稳,办事能力(尤其是乐团的干部们)往往进步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为什么?因为雅乐团的团员不仅要学吹拉弹唱舞,还要学礼,甚至连走路都要学,在师长面前应当怎样做事,在各种人前应当如何应对,不卑不亢到什么程度等等,有一整套仪规i加上乐团对内对外各种事务,统统都要自己管理,所以经过这样的历练和熏陶,办起事情来更加有条不紊、踏实可信。包括钟、磬、枧、圄,笙、箫、琴、瑟的卸、拆、装,一点都不会乱。十年下来,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丢过。现在南华大学雅乐团经常去各地演出,社会反响很好;还去了日本,受到该国雅乐府高度评价和热情接待,最近还应邀将去韩国表演。著名民族音乐家林谷芳甚至开玩笑说:连帝王都没有坚持下来的串情,你们坚持下来了。做了十年,并且越做越好。

困难也要做,不做我们永远不会有

记者:现在复兴雅乐存在困难,据说连孔庙的很多仪式、雅乐也都是假古董、近期仿制的。

沈洽:真假问题要看怎么说了。其实历代的雅乐几乎都是在之前雅乐残存的基础上,甚至在废墟上“恢复”和“重建”起来的,但都被认定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说穿了,“恢复”也好,“重建”也好,都只是在一个残缺的基础上,有根据地去弥补,都不可能完全同老祖宗的东西一模一样。二者只是“原貌”含量的程度之别。但绝不是胡编乱造,它必须有传统音乐遗存和历史文献的支持,越多越好。所以,只要有根据,就全应找来仔细研究,以此为据进行复建。日。本、朝鲜雅乐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做的。最后成功了,变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不得不承认的人类遗产。中国学者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研究,但仅限于研究,没有实践,实在可惜。

记者:的确,从历史上看,由于时代更迭,几乎每一个时期的雅乐都有丢失。

沈洽:所以,这正好成为我们“恢复”和“重建”雅乐之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关键所在。

记者:说起来很让人激动,但困难实在很大。而且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不能空喊口号。

沈洽:我觉得再困难也要做,不做我们永远不会有,早做总比晓做好。关键是有没有这个观念和意识。不要一开始就说多难多难,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你怎么吸引世界上其他的人?我们能为世界提供什么东西?若了解中国音乐,是来看“四大件”教材,还是来看民族管弦乐队?这个问题:首先,是要不要做?第二,谁来做?第三,怎么做?日本是怎么做的?韩国是怎么做的?越南是怎么做的?……再困难不都在做嘛?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他们呢?

至于可行性操作方案,还得集中志同道合的各方面人才一起来出谋划策。不过我想,首先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人。我觉得如果有一个单位,去申请二个有分量的课题,聚集海内外一批志士能人,一起来讨论这些事情该怎么干,然后一步步去做,切忌浮躁。,也不能借此去沽名钓誉,要众志成城,甚至要准备被人吐口水、臭骂,要切切实实搞出个东西来,为中华子孙做成这件事,这样才有希望;如能如此坚持几代人的努力,情况就会很大的改观,不仅仅是雅乐的复建,而是民族精神更灿烂的焕发。逐步地也可建议将雅乐同国家礼仪结合起来,中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举行相关礼仪时为什么不用我们自己的传统?这其中当然包括用乐、用舞、用礼,不是单纯的音乐。众所周知,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都是乐、舞、礼的综合

体,曾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反对留辫、叩头、缠小脚,但在很多方面应该有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风韵和恢弘气度。

记者:您怎么称呼这种音乐形式?“中华雅乐”这个名字合适吗?

沈洽:具体叫什么名字可以讨论,但总归要有这个东西,名称可以再想。面对周边国家的做法,我们总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吧。

五十年前,我和你的想法一样

记者: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为何一直建立不起来?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缺乏类似于西方音乐“四大件”的中国音乐“四大件”。很多人都认为建立我们中国自己的“四大件”,才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

沈洽:五十年前我和你的想法一样,但如今我的想法变了。我认为仿照西方建立自己的“四大件”可以做,但不能所有人都去做这一件事。

记者:可你拿不出来像西方的和声、复调这样体系完善的理论。

沈洽:坦白说,这些我早都想过——中国若建立体系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四大件”,以与西方的“四大件”相抗衡。但这是五十年前的事,其实当时不是只有我这样想。比如在上海音乐学院里,这种想法那时几乎已成风气。近二十多年来,我转向民族音乐学后,渐渐想通了。体悟到自己原先的这种想法还是陷在西方思维的圈子里跳不出来。“四大件”是西方音乐结构的东西,中国音乐不能用这个模子去套。也最好别用对应于Harmony和Polypllolly的“和声”、“复调”这些早已为西方定义了的概念,很容易误解。日本的雅乐你听过吧,我分析过日本雅乐的总谱,我觉得它们既不是Harmony,也不是Polypho-ny。用听惯西方式旋律的耳朵去听,或许觉得有些“单调”,甚至没什么“好听”。但它那种神圣性、气势和震慑力却是无法不让你感动和肃然起敬的。中国自己的音乐传统在哪里?光去想和声有什么用?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历史上的音,乐,特别是除民间音乐之外的那些过去尤其忽视的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好好整理出来,变成一个实实在在可操作的东西保存下来,不只是谱子啊、图片啊、论文啊、文物啊等等,而是要看有看,要听有听,要学有学,要教有教,管它什么和声、复调。当然那种做法不是不可以做,就让想那样做的人去做吧,不必大家都这样做。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应该多多包容,“有容乃大”嘛,国家的政策和投入更应该向弱势创意倾斜,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扶持。

记者:我的意思是说中国音乐的教材体系还没有建设起来。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有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乐理、视唱练耳等一整套源于西方音乐的课程,成为一个严密的、可操作的系统。要转变教育思路,总得有教材吧。

沈洽:问题是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建设教材,要建立什么样的“教材”。《腔词关系研究》确实开拓了一个发展方向,它的做法是抽理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就像西方人抽理出和声、复调的理论那样,以服务于今人的创作。但中国音乐历史遗产的复建又是另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无论怎样发展,总得先要有东西才谈得上研究。没有抢救发掘,又如何谈得上学术研究和教材建设呢?首先得转变思维,跳出西方音乐“四大件”的陷阱,不要这样同西方去比。我们把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那种恢弘的东西找回来,就功德无量了。

记者:具体一些呢?西方人能够把他们的音乐整理成实实在在、体系严密的课程讲授。

沈洽:我们也可以把它弄成实实在在的课程讲授的东西啊,但不一定是“四大件”。中国传统音乐的作品、表演、形态等等,不都是可以整理成实实在在的东西么?大部分中国音乐的精华都散落在民间,应当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乐、谱、器、服、音响、音像、图片、实物立体式、全方位地呈现中国音乐的面貌,避免集成工作只记录乐谱不保留录音的缺憾,这也是“科学化”。就像有的民族学博物馆,拿出一件东西就能说出这是什么材质,尺寸多少,当时的工艺是什么样,一整套东西提供给你。这难道不是教材吗?这样的东西弄出来就不得了了,全世界研究中国音乐的人都要来你这里了。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要有血肉文本的传承,要寻找、发现,哪怕是培养那种任何人即使有“教材”在手也无法取代的那种“传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教材”。我认为,“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血肉文本,作为一种“断代智慧”,其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只能是“口传心授”,而不是印成谁都能拿来使用的,我们习惯使用的那种“教材”,这种做法都只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组装零件武的流水线操作系统,不可能是“断代智慧”传承方式的主流。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丧失中国音乐的灵魂和精华。一个惨痛的例子就是古琴,现在民间琴家很少,基本都是学院派。也就是说古琴进入音乐院校后,不啻于经历了一次大的劫难。现在更“好”了,大伙儿连减字谱都不要了(或做样子摆在那里),这就把古琴艺术最注重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给抛弃了,也就等于阉割了古琴的灵魂。古琴如此“发展”下去,就只剩下“乐器”这么一个空壳儿,完全失去了它固有的意义。

另外,我们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了半天,干吗?是要解决问题。我的好朋友山口修先生,他作为民族音乐学家,除了摘纯理论(纯到家了的理论),这几年来可是干成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实在到家了的)实事,那就是帮助越南重建了他们自己的雅乐。所以我们搞民族音乐学,既要搞理论,也要摘实践。要搞理论,就要搞到家;搞实践,也要务到最实处。最怕是两头不着边,理论,只是夸夸其谈,拿洋人、洋文唬人;务实,则对不起,什么也拿不起来,只会指手画脚。如此吊在半空之中,永远不会有出息。

复兴中华雅乐,我们责无旁贷!

记者:就目前国际的现状来看,复兴雅乐主要是一种国家行为,还是靠民间学者的努力?

沈洽:归根结底肯定应该是国家行为,个人怎么可能搞得起来呢?但话又说回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越南雅乐的复兴除了越南政府以外,也是和山口修等学者的努力和财团的支撑分不开的。中国若复兴雅乐,应当有一个项目,先弄出个样子来。国家太大了,不可能什么都关注到。但雏形出来,有一定说服力了,政府就会重视,然后再建一个类似像韩国的国乐院也不是不可能。这是正常步骤。希望一步到位是痴人说梦。对于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言,雅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不能企盼别人,必须先靠自己努力。复兴中华雅乐,我们责无旁贷!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我想,如果把这次访谈的内容发表出去,可能会有争议,您打算怎么应对?

沈洽: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是我做学问的一贯风格。我只说我真心想说的,做我真心想做和能做的事。决不想把精力、时间耽误在无谓的争论之中。

上一篇:论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下一篇:盼望着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