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滋养学生的心灵

2024-07-10

让读书滋养学生的心灵(精选10篇)

1.让读书滋养学生的心灵 篇一

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养心灵

——桓台一小书香校园建设汇报材料

“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理性的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 我们认为:只有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时候,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书香校园的建设。

为此我校将教师读书、学生读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教师——学生——校园”三位一体的阅读文化体系。在校园内播撒读书的种子,强化阅读理念,营造阅读氛围,构建阅读课程,开展阅读活动„„努力使阅读成为师生的自觉习惯,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

下面我从三方面就我校书香校园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青鸟引就勤开卷,彩蝶绕飞书案香。”——建构教师阅读体系,发展个性,涵

养人格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阅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阅读水平的高低,没有高水平、好阅读的教师,也就不会培养出高水平、好阅读的学生。”承担着“立人”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读书。(课件)唯有读书,才能让教师更加丰富;唯有读书,才能让教师更具魅力;唯有读书,才能让课堂更加多彩。我们学校对培养教师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教师读书活动方案,为教师读书作好制度上的保障。这就是我校的教师读书活动方案――《生命,因阅读而精彩》,它分为八大部分,附有两个附件,内容充实,易于操作,既确定了教师读书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健全了组织;又确定了教师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制定了读书活动及管理办法,为整个方案的实施铺平了道路。实践也证明,该读书方案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读书的兴趣,收到了奇效。(课件链接)

2、制定读书计划,为教师读书提前作好规划。我校教师学期初每人制定适合自己的详尽的读书计划,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时间怎样安排,如何参加活动等等。让老师们提前安排,心中有数。督促、鼓励教师广泛阅读,博览群书。(课件图片)

3、加大投入,打造读书平台。一年来,学校为教师购置、配备教育教学书刊一百多套,“红帆船读书计划”推荐书目、教师读书推荐书目中的图书已经基本配齐,为教师阅读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同时鼓励教师根据个人爱好及需要自主购书,每人每学年必订一份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或教育教学类书籍,并在办公室内交流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教师书架,鼓励教师各类书籍,满足教师成长需求。(教师书橱图片)

4、共读教育宝典,在学习交流中提高。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全体教师共读一本教育专著活动,这学期我们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全体教师进行了认真阅读,在此基础上,每周摘抄1000字笔记,并写下500字阅读感悟。常读常写常感悟,正达到了孔子治学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这第二境界是什么呢?正如《兰

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通过同朋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我们是怎么促使教师们达到这第二境界的呢?就是开展“教师读书论坛”,让老师们在交流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到目前为止我校的教师论坛已进行到第八期,每期论坛主持人都订出不同的话题,前几天刚刚举办的论坛,话题便是《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大家聚会在一起,没有隔阂,各抒己见,教师们娓娓道出自己在读书中的体会与心得,既介绍了读书带来的感性的愉悦,又谈了理性的思考;既有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冷静的反思,又有对教育理想的热切向往,一份份感悟情真意切,一缕缕书香似栀子花开幽静淡雅,耐人回味。在这里,教师们真正找到了心灵的碰撞与思想的提升!(课件图片:书、论坛)

读书,让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思想更加厚重;人格得到升华!教师读书更为书香校园的建设扎好根,立好茎。

二、“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 ——建构学生阅读体系,浸润书香,滋养心灵

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在开展的大阅读活动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唤醒着学生,让读书融进学生的精神生命,滋养他们的心灵。

1、传诵经典,从历史长河中汲取营养。我校以《经典诵读读本》《传统文化》作为地方课程,向学生推荐经典篇目,并规定每天利用早上到校和预备时间,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各班都配备一名或几名小助手,组织好班级晨间诵读活动。学校执勤教师、学生进行巡视检查,每学期进行经典诗文抽测,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走在一小校园,我们能听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圣人教化;能听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唐宋风韵;更能感受到孩子们埋头于书海,尽情阅读,汲取营养的那份恬静。这已经成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颇具生机的风景。

2、开设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研究。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校每周设置了一节课外阅读课,两节课外阅读活动课。结合市“红帆船读书计划”向孩子们推荐阅读书目。将经典诵读指导与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既在古诗词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又能在儿童文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为了使课外阅读开展更加有效,让学生学会读书。我们还经常组织老师共同探讨课外阅读指导交流活动,并在校内开展了课外阅读指导公开课活动。如:张晴老师执教《绿野仙踪》的课外阅读指导,成飞老师执教了课外阅读推荐课:《大林和小林》,耿小红老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指导,孙慧老师执教了课外阅读《格林童话》的汇报交流课。一系列的备课、听课、交流评课中我们逐渐研究出了独具特色的课外阅读基本课型和操作模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更加浓厚,质量大大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建立班级图书角,每班配备一书橱,学生自己管理捐书、借阅等事项,既锻炼了自我管理能力又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用图书角同学之间交换阅读已在我校蔚然成风。另外中高年级每周2-3篇的读书笔记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也训练了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呼吁家长与学生进行亲子共读,并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亲子之间形

成一个“选书——读书——聊书——再选书——再读书„„”循环立体的过程。家长们都能做到认真填写“家校交流记录卡”,真正做到“牵手阅读,共通心灵”,达到亲子共读的效果。

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快乐前行。读书笔记、手抄报、作文集展示,让学生愈加自信,愈加勤奋。正是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将读书进行到底,让他们受益匪浅。

4、阅读考级让学生读书量化,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这既让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又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对班级阅读也起到了督促检查的作用。另外,我们还定期举行“阅读小明星”和“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同时为使评比做到实在有效,我们还制订了比较详尽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书香班级、读书明星评比细则。

读书,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快乐,充分展示个性特长,同时也提升了人文素养。

三、“桃花结子喜春风,李实无言谢秋雨” ——建构校园文化体系,翰墨飘香,承载梦想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的文化建设就应如春风秋雨,在不知不觉中孕育未来,滋润生命。

众所周知,我们学校没有漂亮的校舍,没有华丽的装修,但是走进我们这并不豪华的校园,时时处处浸透着的幽幽书香却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

驻足校园东面磅礴大气的文化墙,是千年以前先哲孔子之“仁义礼智信”五大思想体系,让你感受先人治学的质朴和纯真。仁谓之大忠大爱,义谓之大孝大勇,礼谓之修齐治平,智谓之大恩大恕,信谓之公平合理。一小的师生与经典为伴,其乐无穷,与圣贤对话,如沐春风。

教学楼走廊中经典而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引导师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奋进;每个楼层的年级专栏里,“我的读书故事”、“好书推荐”等书香栏目常吸引着一群群孩子驻足欣赏。办公室墙面上漂亮得体的文字装饰让室内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耕耘是美丽的”,“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温馨美丽的话语时刻激励着老师们:教书育人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敬业爱岗,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师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深深地滋养着一小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

与好书为伴,与大师为友,只有阅读才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柳遇春风方着绿,船离滩头始扬帆”,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我们仅仅是迈出了很小的一步,但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养心灵,建构阅读文化体系,建造书香校园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2.让读书滋养学生的心灵 篇二

一、以人格感化人格

教师是学生智慧之田的播种者, 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精深的学问, 友好的态度, 高尚的品格, 浓厚的教学兴趣, 适当的情绪表现 , 以及合理 的语言动 作皆为学 生所观察 、所注意、所 模仿。在教育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 要用自己的语言打动学生, 把自己对人、对事的真实感情流露出来, 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共鸣, 学生会感到教师就是他的榜样。一次晨会课, 为了让学生能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我举了自己遇到的一个例子:有一次, 在吴江大润发附近, 我遇见一对年过花甲的老 夫妇 , 他们对我 说 , 来吴江找 儿子 , 可能是地 址错了 , 没有找到 , 可是带来 的钱花光 了 , 求我给他 们点钱买 吃的。我给了他们20元钱。回家后谈起这件事时, 很多人都说现在这种情况大多是骗人的。学生听后也说:“老师, 爸爸说过路边的陌生人跟自己讲话不能相信。”我再问学生, 那你们认为老师是不是被骗了? 有的学生说是, 有的笑着不答, 有的低头不语。于是我对学生说:“我认为, 即使他们是骗子, 我也感觉我没有被骗, 因为那是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如果他们有富裕的生活, 他们不会这么做。我用我的这点钱帮他们做点什么, 不能算是被骗。”听完我的话, 从同学们的目光里我能看出, 他们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接着我又对同学们说:“我们, 包括老师, 也许都成不了伟大的人, 但是我们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 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让我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 都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平时的这些点滴教育, 同学们明白了许多事理, 在班集体里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 热情地对 待每一个 人 , 形成了良 好的班风。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 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平时, 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同时, 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学生会感到教师就是他的榜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用爱温暖童心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 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对爱的需要就像沙漠需要绿洲, 春草盼甘霖一样。所以要教好学生, 单靠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 还得用无限的真情培育他们, 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呵护, 打开他们的心扉, 倾听他们的心曲, 并及时给他们点拨与引导。小雨是我们班的后进生, 她的行为习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 她喜欢自说自话并且在任何场合都不知道忌讳。在她上一年级时, 我就已有所耳闻, 以至于班级里的其他孩子都有些嫌弃她, 安排座位时都不愿意跟她坐。最后我硬是要班长和她坐在一起, 她还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于是经常用关切的眼神望望她、提醒她, 看看她在干什么。有时, 她一个人望着窗外, 手托着下巴, 似乎在仔细观察着教室外的事物, 当听到我叫她的名字时, 她像是被唤醒了一样, 用奇妙的眼神望着我, 似乎要跟我说什么似的。她的作业完成得很慢, 但她总会到我办公室写完了回家, 不会拖欠。我总跟自己说, 她只是比别的孩子慢一点, 要给她时间。渐渐的, 她开始慢慢接受我。有一次竟邀请我去她家玩, 正巧是家访月, 我便和班辅导去了她家。那几天, 她时不时就向同学炫耀, 老师去了她家。虽然她的成绩没有跟上来, 但是, 我看到她确实在改变, 慢慢融入集体。

学生的心, 敏感而脆弱,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真诚、热爱、赏识学生的心唤醒、呵护。在与学生相处时, 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进程。

三、用心与学生交流

教师每天与童心稚嫩的学生在一起,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美妙灿烂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特别要讲究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其实每位孩子都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但他们悦于老师推心置腹的关爱, 耻于老师冷漠无情的训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缺乏自控能力, 免不了有些坏习惯改不了。我每次与学生谈心的时候, 都要求学生“看着我的眼睛说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让学生通过我的眼睛, 了解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期盼、鼓励或不满, 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的共鸣, 老师也可借此机会观察学生内心的波动, 随机应变地变换谈话内容、方式和语气。小金是我们班的“调皮大王”, 许多老师一见他就头疼。他为了在教学楼前的鱼池看鱼, 竟然爬到了栏杆上, 刚巧被我看到这一幕, 我真是惊恐万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 特意搬了个凳子请他坐在我对面, 看着老师的眼睛。刚开始我火冒三丈, 但看着他灵活的样子, 我不禁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说:“金鱼很漂亮, 你想看金鱼可以, 但也要注意安全, 万一不小心从栏杆上掉下去, 后果不堪设想。”这孩子或许从老师的眼神变化中看懂了什么, 竟忍不住哭了起来, 说:“老师, 我知道错了, 以后听你的不爬上去了。”

3.让德育滋养学生的心灵 篇三

一、创建书香校园,让德育丰厚成长

学校在创建书香校园过程中,努力营造读书氛围,着力打造“经典引路、阅读成风、环境熏陶、儒雅笃行”的校园文化,注重文化育人,用阅读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学生的气质,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学生的道德成长。

1.开展阅读,以书香浸润心灵

学校采取三项措施,努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让书香浸润学生心灵:一是开设经典诗文诵读和阅读课程,通过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同时,让学生通过古典诗文诵读,了解、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古人高尚的情操;二是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与儿童诗歌作品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读书心得与成果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拓宽阅读视野;三是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书香特色教师四项读书评选活动,鼓励师生在读书活动中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2.儒雅行动,以阅读涵养气质

儒雅的基础是雅言、雅行、雅态。学校以阅读为基础,提出“儒雅行动”计划,制定了雅言、雅行、雅态“三项修炼”的基本要求。雅言,是指言语文雅不低俗、有理不逼人、温和不喧哗;雅行,是指举止大方,行为得体,风度优雅;雅态,是指乐观豁达的心态,为人谦恭亲和,遇事镇定自若。学校结合日常行为教育,借助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多种形式开展“儒雅行动”修炼与评比活动,改善了师生的行为习惯,提升了师生的精神气质。

二、依托环境教育,让习惯自觉养成

行为习惯教育是学校最基础、最费时费力的一项德育工作内容。常见的“命令式”“管制式”“惩罚式”教育方式不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甚至会引发反抗行为,更容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使行为习惯教育收效甚微。为此,学校依托环境教育,改变教师的教育观与行为方法,提高行为习惯教育的实效。

环境教育包括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观念等内容,这也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新的要求和内涵。学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并以绿色学校的评估标准为依据,重建校规、班纪和师生行为规范评价制度,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绿色学校”建设,主动审视与反思自身的行为与观念。例如,“和谐校园”主题活动强调“尊重”与“秩序”观念,提出了宁静、微笑、轻声、慢步、互帮、互让等行为准则;“节约校园”行动细化节约水电、节约文具、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等规范要求,引导师生养成环保行为习惯;“活力校园”主题活动则强调“责任心”与“自觉性”,通过实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环保行动计划,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在学生体验实践、亲近生活的过程中深化行为习惯教育。

环境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更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自觉转变。行为习惯教育不再是强制命令,不再是冷冰冰的规则制度,师生关系日益融洽和谐,老师乐教,学生乐学,道德成长变得自由、舒展。

三、重视主题实践,让成长自主自为

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只有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体验与践行,自主地解决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才是有效的。

为此,学校注重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为载体,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反思自我、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在体验与实践中达成知与行、情与意的统一,实现道德成长。

1.“小当家”活动,弘扬小主人精神

学校开展“小当家”活动,校园卫生、绿化、广播操、课间纪律、晨读、午读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以班为单位,各班实行“管好我的地盘”计划,把管理任务包干到小组或个人,分工负责,各尽其“岗”。为激励学生的热情,学校会定期评选 “环保小卫士” 和“文明班”。

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增强。例如,在“当家”过程中,学生发现校园回声很大、厕所洗手盘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于是,他们积极献计献策,并发起了“走进校园,轻声慢步”师生行动公约活动,还提出了“截流洗手水进厕槽”的建议。

“小当家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规范制度更加认同,自觉主动地将规范和制度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小主人精神明显加强。

2.社区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对生活真义、道德内涵加深理解,才能让道德情感得到提升,才能将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行为。为此,学校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社区,在实践中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周边环境比较杂乱,停车场噪声及尾气污染、旁边音箱厂噪音严重、门前摊贩乱摆乱卖现象屡禁不止等。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学校组织学生以“如何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访谈,查找原因,为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及整治方案,并追踪、监督处理进程。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学校又组织学生参与了“美化校前一条街”活动,让学生动手铲除“牛皮藓”,捡走塑料袋等。通过活动,学生们自觉地改善了自身的行为习惯,还劝诫他人注意卫生。

参与社区服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公民道德与素养的现实意义,唤醒并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3.“有事大家谈”,在反思中成长

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有感有悟、印象深刻才能达到育人作用。学校开展“有事大家谈”活动,针对学生及社会上出现的不良行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或举行主题演讲会,让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论辩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在反思中,学生提高了自我认识,养成了自觉纠错的习惯。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4.传统项目活动,彰显个性特长

学校利用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主题文化节日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

例如,在学校艺术节中,学生自编、自演,把社会上出现的假酒、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搬上了舞台。学生用艺术手法表达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取向,充分展示了学生敏锐的道德判断力。学生在主动挖潜、大胆展示、张扬个性中,增强了主体精神。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深入挖掘故事与角色所蕴涵的道德力量,获得道德感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展开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四、开展行动研究,让德育春风化雨

现行课堂教学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老师仍然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课堂教学的任务只是教学科知识。”教师的育人意识和德育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德育工作实效。为此,学校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以“小学常态课堂中教师问题言行的观察研究”为课题,开展校本行动研究。研究依据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注重指导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自己或同伴教师的言行;并针对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言行展开分析研究,追索言行背后的观念、动机与习惯问题,寻找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并追踪改进后的效果与影响(如学生感受、教师体会、学科成绩变化等)。

行动研究的开展,使教师的课堂言行趋于严谨,有效减少了在常态课堂中可能伤害学生的言行;同时,教师也不断提高自我反思意识,课堂育人的意识也大大增强。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注重言传身教,将学科的德育内涵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实现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螺涌小学

广东广州510165)

4.董修祯让阅读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 篇四

太行路学校 董修祯

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绝不是把学生封闭在教室内,它应当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精神的成长。如果仅仅把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在词句,局限在课堂,那么,学生就难以有更为个性化的阅读乐趣。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我们必须探索新的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地成长。

一位教授这样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科书里有唐诗宋词,但教科书里面的成分,只是相当于母乳的成分,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你如果要成为一个精神健壮的人,那你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营养结构。因此,阅读就是改善和丰富精神营养结构的最佳手段。孩提时代背诵过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而成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地跟随人的一生。

同样,一个人如果热爱读书,他就能从书中得到文化的滋养,找到人生的榜样,他就会变得气质高雅。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与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毫无痕迹地渗入你读者的身体,渗入他们生命的深处,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读书活动来,让他们拥有博大的胸怀,拥有丰富的智慧,让阅读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

一、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书,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要让每位教师都能鼓励学生读书,让每个家长都能支持学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能热爱读书,必须重视读书的软、硬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走进校园,耳之所闻,皆为书声;目之所及,尽为书影。走进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宣传栏,汇集着学生的自己设计版面、自己编排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展示,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也粘贴着经典,名言、读书格言、古诗词;教室一角上的诗词壁画传播着经典文化,让师生驻足诵读;独具匠心的图书角,营造温馨的读书氛围„„学生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读书乐、乐读书,学生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无穷快乐;同时也悄悄转化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乃至人生观念,使学校的有限空间发挥出了无限的育人功能。

二、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热爱读书的典范。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读书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授之以渔”,更是学生阅读得以进行的前提。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诸多做法中,最朴素、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教师的“身先士卒”。当每一位教师津津有味地阅读的时候,学校的书香氛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书中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读书有着特殊紧密的关系,那么读书对于提高语文教师教育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自身具备了好读、善读的读书根底,才能教育出潜心读书、爱读会读的学生。

阅读必须植根于语文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传统语文课,有效的阅读指导,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比如在阅读指导课上就要求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或选择精彩的片段写到读书笔记上,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好词佳句提倡熟读成诵。并在此基础上扩展阅读,让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宽广。第一,针对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扩读,这属于主题性扩读——围绕一个训练重点,让孩子选择课文之外的多篇文章。比如写人的文章《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师最好能够搜集人物描写精彩的若干篇文章来进行补充性的阅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描写人物的方法。第二,学习“节选”,扩读全文。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从名家名作节选出来的,教学此类课文,教师可把原文找来,比如学习《香菱学诗》,教师可以介绍学生看原著《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部分,让孩子们补充阅读,这种扩读孩子们普遍比较感兴趣。第三,学习短文,扩读集子。例如,学习《丑小鸭》,我们会开展一个“走近安徒生”的集体阅读活动,借助学习《丑小鸭》所激起的阅读期待,引领孩子们系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集。

三、设计开展丰富活动,唤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情感,激发读书兴趣。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却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一本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是让学生阅读得以进行的保障。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唤起他们阅读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成为小书迷。第一,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讲故事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科技知识积累竞赛等。教室板报是每个孩子展示读书成果的天地;学校宣传栏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诵读成果的窗口;班级的《班级日记》记录了孩子们的快乐生活。第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专题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如专题辩论赛、优秀图书推介会、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开展每月推荐“一本好书和一篇佳文”的活动。每月请学生向全班推荐自己发现的美文佳作,并说明理由。请学生将推荐的佳文美文打印张贴,供全班阅读。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实施开展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擂台比赛活动。适时开展读书笔记的展评和读后感的宣讲活动。

四、凝结家长资源,形成读书合力。

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亲身力行,就能大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良好的读书习惯更多是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的,在读书活动中家长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使其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呢?我们向家长发出读书倡议书,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参加班级开展的图书借阅活动,与家长聊聊读书的感受,读书的收获,引导家长投身到诵读活动中来。很多孩子家长只要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事情他们都愿意做。我们列出名家名作的书目,动员家长按照书目配备图书,其次,帮助家长制定亲子共读经典的计划,确定基本的亲子共读数量,推动家长与孩子共读,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20分钟,每天听孩子背诵相关唐诗宋词,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这些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们对家长的读书感受充满了好奇,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学校的读书行动增添了生力军。有家长的参与,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提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5.《让心灵充满阳光》读书笔记 篇五

《让心灵洒满阳光》一书凝聚着陈建仁老师“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的心血结晶,见证了他来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全书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位班主任工作者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对学生诚挚的关爱。可以说此书为广大班主任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做一个创新型、智慧型班主任,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教育范本。

我担任班主任也有6年了,可以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很棘手,班主任工作是辛苦的。但是读了《让心灵洒满阳光》之后我更觉得班主任工作是幸福的!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班级管理的金点子。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爱——从包容开始”。

其实我们每个班总会有几个特别顽固的“捣蛋鬼”,办公室里也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连连的抱怨声。此时我们总会觉得学生屡教不改实在是“大逆不道”,不可饶恕。我自己在处理“顽固分子”时也总是试图用最严厉的处罚来警戒他们。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孩子们反而因为我的严厉而产生逆反心理。《让心灵洒满阳光》很好地给我带来了指引:“学生所犯的错误或许是出于好奇心;或许是对事物的不了解;或许是他们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巧妙地运用“包容”去教育犯错的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优秀教师、班主任工作的智慧。”

上个星期三,我放在办公室抽屉里的零钱突然不翼而飞了。调出门卫室的监控,发现了可疑人物——我们班的宁宁(化名)同学。我把他单独叫到没人的地方审问了一番,结果他没承认。监控显示的很明显,我知道他在撒谎。我原本想直接把他叫到监控室,把他批得个心服口服。但是想起了《让心灵洒满阳光》的警示:“包容,要容得下那些特别的学生。”于是,我放平和了语气对他说:“我相信你绝对不是故意要拿老师的东西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你表现那么出色说明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这次你一定是有原因的对吗?不管是因为什么,只要你能勇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老师都会原谅你。”宁宁深深埋下了头,从口袋里掏出了10元钱:“老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会了,你可以别告诉别人吗?”我抚摸着他的脑袋,和他做了个约定:“老师谁都不告诉,只要你知错能改,我们就当什么都没发生,以后你要做最出色的你,能做到吗?”宁宁使劲地点了点头!后来的日子,他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啊,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学生的过错,放大错误,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先机,就会失去与学生做朋友的机会。宽恕学生的一些过失,不放大错误,巧妙地化解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无论我们的学生有多调皮,有多不懂事,他们也都是有着最基本的自尊、自律、自省的意识和能力的。当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老师的尊重和包容往往比呵斥、讽刺更能感化学生,让学生幡然醒悟。因为唤醒心灵的,从来不是鞭笞,而是爱!所以,少一点责骂,多一点关爱!

读完《让心灵洒满阳光》我真的受益匪浅。我学会了爱学生要和风细雨。表扬不必大张旗鼓,批评教育也不必咬牙切齿,尽量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在试图教育他。我们只有时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给予他们民主的爱,孩子才能接受你,也才能爱得有价值。我还明白了为人师表有多么重要。老师要时刻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你的某一个小动作,或是某一种做事习惯都很有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模板,可能对他的一生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细小的事情里为学生树立典范。

6.书籍滋养心灵的演讲稿 篇六

大家好!

中等的个子,圆圆的脸蛋上嵌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有一张可爱的嘴巴。手里经常捧着一本书。这就是我,一个爱看书的小男孩。

从我开始懂事时,妈妈就常常买来许多儿童读物,一心一意地教我看书识字。天长日久,我被那些五颜六色的图片和精彩的故事所吸引,常常手不释卷,有模有样地读起来。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常常高兴地对人说:“这个孩子爱看书,长大以后有出息!”

当我学拼音后,就试着拼读。后来,妈妈给我买来带拼音的书。我常常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咿咿呀呀地读起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已经读三年级了。我更加爱读书了。记得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我看起了刚借来的《格林童话》。书中动人心弦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边走,一边看。突然,“砰”的一声,我的头狠狠地撞在了电线杆上。我疼得赶紧捂住了头,跑回家。

等回到家里,我的头起了一个大包包。妈妈看见了,拉着我的手,心疼地说:“孩子,你的头怎么啦?”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妈妈听。

妈妈听了,哈哈大笑地说:“你真是一个小书虫!”

7.让读书滋养学生的心灵 篇七

一、课间活动播放京剧背景音乐, 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在京剧名段中, 有许多折子戏大都表现出一些历史观, 蕴含忠孝礼义等传统教育内容, 是值得现代人所反思的, 也是值得在文化传统中传承的。京剧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戏曲历史剧创作中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成功之作。国粹京剧校园课间背景京剧唱段, 选取了一些耳熟能详又有教育功能的唱段, 让学生在每日的聆听中, 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间音乐对学生坐立行走、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编写京剧教材, 传承京剧艺术的同时促师生精神文明建设

京剧里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文学的、历史的、美学的……京剧的剧目, 以历史题材居多,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在京剧中得到全面、完整、生动的反映。各种体现当代现实生活的题材无所不有, 中国历史的壮丽画卷、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无所不包。

学校艺术组配合芳草地文学社, 搜集京剧 (行当、脸谱、伴奏乐器、行头、唱腔、唱段、流派等) 相关知识, 联合编写符合学校学情的京剧教材。教材的编写, 虽然要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 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传统精神文化学习的过程, 可以让老师更深入了解京剧所诠释的人文观、历史观、道德观, 同时还能加强彼此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做到铸师魂、促师德、强师能;学生通过学习、演唱京剧教材中的内容, 了解祖国的悠久文化历史, 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 并且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知道孝敬长辈、对家人和朋友忠诚、节俭、谦虚、努力工作的道理,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三、京剧进课堂, “润物细无声”培育孩子人格

京剧表演训练是一个细节要求非常高的事情。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 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两者相辅相成, 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两者相互结合, 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 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在音乐课中学习京剧的表演, 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做表演家, 而是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一种感悟。教师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每个有价值的教育细节, 时刻用师者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塑造他们高尚的品德, 让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画脸谱感悟人格魅力, 铸高尚品德

京剧脸谱很有特色, 一般来说, 红色代表忠义、耿直, 如《三国戏》里的关羽;黑色代表威武、豪爽, 如《包公戏》里的包拯;白色代表奸诈、多疑、阴险, 如《三国戏》里的曹操;蓝色代表刚直、桀骜不驯, 如《连环套》里的窦尔墩;紫色代表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 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 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其次还有绿色代表勇猛、莽撞;黄色代表凶暴、沉着, 等等。这些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表现多种人物的忠、奸、善、恶, 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而且着色变化有致, 勾绘精巧, 富有图案美, 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8.让阅读成为心灵的滋养 篇八

一、让读书成为孩子自我教育的需要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读书都应成为孩子自觉地需要。实质上,这是孩子自我教育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能给他带来快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深地印在他的意识里,占据着他的心灵。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他的言谈举止产生影响。

当然,我们应力求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他“自己的”书,这些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那么,孩子究竟需要读什么样的书才能真正的使心灵得到滋养?书如烟海,林林种种,若不加引导,不加选择,不仅仅是耗费了孩子的时间,更是对孩子生命的一种扼杀。我认为,孩子们需要的是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而这种精神食粮就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这就是孩子们“自己的书”。阅读经典作品,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更是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厚他们的文学素养,从而形成健康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阅读指向,为他们的生命成长奠基。帮助孩子遇到他“自己的”那些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它要求老师和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需求,善于发现,善于引导,为他们指明路径。

孩子阅读这样的书应当是一种自我总结,一种自我教育,一种精神的升华。曾经读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在谈到书籍对他的影响时说:“我内心感到惭愧……起初使我震惊的只是主人公的功绩,但后来突然出现了一个思想:我自己是怎样的人呢?老师布置一篇作文,可我总是拖拉,草草了事……我感到愤恨自己。难道我是个意志薄弱的人吗?……在班级里,我感到好象大家都看穿了我。我下决心不做懦夫懒汉,而要成为真正的人。又布置作文了,当晚一回到家,就发愤地把它写成……”相反,如果一个人,他的阅读指向仅仅是一些低劣的读物,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变得庸俗,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从而导致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滋生。可见,阅读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它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胜于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

二、让读书为孩子储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读书自然不单纯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功利价值,更要为孩子储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要高瞻远瞩,为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阅读能够使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

目前,很多地方孩子的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老师、家长生怕他们读“闲书”影響了学业。于是乎再度加码,甚至于如防贼一般,生怕被钻了空子。恕不知,造成一些孩子学习兴趣贫乏,成绩不理想、生存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缺少阅读的滋养。其实,只要孩子愿意,只要对他的学习和成长有帮助,不必害怕他们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的孩子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如果孩子们总是单独地躲起来去享受这种瑰宝,如果在孩子们当中有许多有读书癖的‘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即便不上升到这样的高度,鼓励孩子多读书,引导他们“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实质上,就是让他们去追求思想的美,去享受文化的财富,必定会使他们变得更高尚,也必将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让读书成为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

作为家长和老师不应成为孩子们读书的“绊脚石”,切莫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只重视学科成绩而舍本求木,要真正成为他们读书的伙伴,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教师在校内可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成果展示、同读一本书等活动,促进孩子们的阅读;家长也可以通过亲子阅读、家庭书会等方式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和心理氛围。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使孩子们感觉到浓浓的读书氛围,使读书成为每一个人的日常需求。

当然,我们强调读书的重要,并非指读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代替一切,在肯定读书价值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孩子综合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只有全面发展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9.让读书滋养学生的心灵 篇九

★ 一棵小树小学作文

★ 一棵小树作文450字

★ 一棵小树记叙文作文

★ 阳光洒满眼睛作文

★ 我是一棵小树说课稿

★ 我是一棵小树 500字范文

★ 成功路上洒满阳光作文

★ 一棵小树的自述小学生作文

★ 话题作文:洒满阳光的道路

10.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 篇十

一位年轻教师问询:班上学生纷纷表示受不了新调来的一位老教师,我作为这么年轻的班主任,怎么去和这位教师沟通呢?

直觉回应:不用说你这么年轻,即使是校长和年长者直接沟通效果也未必好。如果这位教师有机缘身处开放坦诚的叙事氛围中,有机会聆听到种种师生默契相处的智慧和快乐,或许会有触动自行转变。

一位校长问询:引进一位骨干教师原本很优秀,引进后因至亲亲人长期生病,护理和治疗受拖累,工作无法进入状态,直到失去亲人却难以启齿,只表示今后会好好为学校工作,很担心她最终会顶不住,又不知如何帮她走出来。

也直觉回应:从这位教师身上,感到我们真的需要死亡教育,需要教育芸芸众生如何举重若轻面对生老病死。试着邀请她进入叙事探究活动,一种真诚安全无恐惧的分享氛围可能会帮她自我突围,尤其是当有人分享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痛苦,曾经读过什么书让内心敞亮,重获力量。

这并非把教师叙事探究作为灵丹妙方如法炮制,而是相信一切实质的转变都意味着复归真正的自我,或回归心灵,即贯穿帕尔默《教学勇气》的核心概念:自身认同与完整,一种自信与平和的生命内核。重获自身认同与完整的转变需要开放内在空间,需要尊重聆听安全无恐惧氛围的滋养。

教师叙事探究旨在回归心灵

开放内在空间是相当了不起的内在革命。陷入极端的负面情绪的心灵,正在经历被支离分裂扭曲,力量难以汇聚。不能接受师生关系紧张是自己的原因,难以启齿正经历的不幸,意味着感受到外部的恐惧不安全,还没有机缘在新调入的环境把真实自我和力量展现出来,还没有感到自己的能力是被信任的,恐惧只被同情不受尊重。

当没有勇气接纳不幸,没有力量拥抱内心深处的痛苦或恐惧,在封闭地承受支离的心灵面前,除了尊重与等待,可选择的援助之一,是让当事人有机缘亲临一种彼此分享“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体验的场中,意识到要重获力量,必须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而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真谛,是尊重直面生命经历的一切,有定力让所有力量汇聚不分离。抽身静观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悦纳悲喜宠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重新汇聚力量获得勇气更新的密钥。

一种开放真诚的叙事探究氛围,用鲜活的体验领悟心灵成长原理,就在自然建立安全无恐惧的信任关系,彼此散发和接收心灵被尊重的温暖,也就自然助益当事人穿越恐惧回归心灵,重获自我更新的勇气。因此,教师叙事探究中呵护尊重聆听的氛围,唤醒回归心灵,这对于教师心灵成长的意义绝对是第一位的,远远超出它的一些附加价值,如叙事的分享或写作满足了外部标准(发表或获奖)、归纳锤炼叙事素材获得专题性研究成果等。这些附加价值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获得心灵成长的生命的自然水到渠成。而且,附加价值的质量是取决于叙事探究第一位的根本价值―助益教师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自身认同让内心力量汇聚不分离,才有定力如其所是进行选择,获得自身完整,成为最好的自己。

回归心灵需要安全自在的叙事氛围

由此,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是教师叙事探究的灵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对话的基本规则”中强调,焦点人物能够开放分享正遭遇的纠结困顿,其前提是分享小组能绝对尊重聆听或诚实问询,集中精力,忘掉自己,自然生成滋养心灵复归自在的氛围。不打断,不评判,不热心提建议,一切只是为了陪伴分享者更深入他的内心,悄然化纷导滞,重获自信平和的生命内核,相遇自己的心灵导师,以最佳的自己应对挑战。而且,聆听者在陪伴他人进入内心中,也神奇地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向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处敞开,并把这种接纳和开放内心空间的常态,带入和学生、同仁、朋友和家人的相处中。[1]这样,聆听者和分享者是同样受益,当事人是否分享可以尊重自愿,但聆听的机缘助益和自己内心深处对话。因此,叙事探究氛围的熏陶,帮助每位参与者悦纳一切,无论外力如何扭曲支离的心灵,内在力量都能重新汇聚,活出最好的人生。

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困难在于无形的氛围聚散微妙。除了多数人习惯迷失自我,狂躁之心泛滥,稍不尊重就足以让开放的氛围瞬间消失。此外,还必须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混淆。比如,分享了自己的困惑,会不会很想听听合理的建议?不满足于展示性叙事,不热心提建议而中断聆听,会有损叙事探究的“集智”价值吗?会妨碍凝聚正能量吗?本文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不也是在提建议吗?

教师叙事探究确实承担“集智”的重要价值,“集智”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显然。展示性的叙事分享对于“集智”确实有重要贡献,但是对于参与者的实质成长却存在阻隔。静听者倾向于对外归因,觉得自己没有遇上生命中的重要贵人,学生和家长又不配合,平时已经竭尽全力了,哪有时间读书和尝试改变,等等。因此,许多教师培训会知行分离,听者往往当场深受震撼,做起来却可能一筹莫展。

探究性生命叙事的微妙在于,成功喜悦是心灵成长的自然回报。真诚分享常人都经历着的困顿,穿越多元、冲突、被支离的恐惧,柳暗花明,为赢而输,不断被分离又不断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内生实质转化,尊重不同阶段每位教师复归心灵的节奏和层次,进入良性循环。这种分享引人共鸣,触动自身转变。

显然,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不是具体建议,而只是为引向无形的自我更新,叙事探究只是有形的中介桥梁。精神转化自然获得本体喜悦回报,教育正能量也必然更自然地凝聚。

叙事探究打开联结创造性“源头”的空间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内心深处真实流露心灵的一再支离又一再重生,其情境和旅程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煎熬挣扎后的宁静自信,日常意识向心灵深处敞开,打开相遇自己心灵导师的空间,不期而遇智慧灵感,人我相融物我同频,产生“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这些体验一定是原创的,刻骨铭心,引人共鸣。这也是探究性叙事超越于展示性叙事的内在魅力。

假如置身叙事场域或多或少有重复感、平常感,这也很正常,因为分享的每一位都正在心灵成长的旅程上。重要的是必须清醒觉知,只有从心底流露出独一无二的魅力,才能有更多共鸣触动,这需要理解心灵成长的深层本质,尤其要直面一种似是而非的指责,强调叙事探究复归个体心灵,是否会妨碍团队合作精神?

夏莫的《U型理论》对此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按照U型理论,可见的社会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我们知觉盲点中的不可见场域的质量,链接可见和不可见两个领域的中间部分是注意力场结构。“集体观察我们注意力的场结构,即在展开行动时集体觉察我们实时的内在状况,可能是21世纪及未来社会场域发生转变时最重要的支点,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共同意识中唯一能完全控制的部分。”优秀领导者应该致力于维护和增强社会场域的质量。而且,作为创造机制的活性社会场域,最重要的社会维度却容易成为盲点的,是U底“源头”,这是个人和集体注意力场结构发源地上的动力源。社会场域的变迁指注意力场结构超越过去的模式、感受到自己真我的力量、敏于触及这个“盲点”,即创造力“源头”。这一社会场域变迁,会带来个人和集体能量和觉察的提升,感悟当下,更明确方向感,带来职业和生活的显著成就。[2]

教师叙事探究营造安全无恐惧的氛围,对暂悬习性反应,对开启一个深微、纯净、舒缓的场域空间,意义重大。因此,促使注意力场结构趋向U底“源头”变迁,个体和集体触及直觉、洞察、创造力“源头”,是叙事探究唤醒心灵回归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终极意义。

叙事分享如果带给人重复乏味感,主要是因为滞留在“下载”层面。而现实中人们很容易滞留在“下载”层面激烈竞争,专家中的绝大多数是专业领域的“下载”冠军。因为专家也是人,也容易迷失于习性反应。这就是为什么“认识自我”会成为所有伟大智慧传统的精髓所在。要挣脱盲目的“下载”竞争,暂悬习性反应,需要安适自在的叙事探究氛围,滋养回归心灵,联结上“源头”,认识自我相遇真我,生成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山东建材钢厂简介下一篇:电影院售票员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