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2024-07-27

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精选10篇)

1.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一

对当前党的执法监督工作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中共绵阳市委政法委执法督查督办室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执法监督是其主要工作内容。执政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不但是我国宪法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也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法工作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五大”以来,尤其是随着对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加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的贯彻实施,党的执法监督工作的作用得到了重视和体现,通过几年的实践,党委政法委对各级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由于对党委政法委履行执法监督职能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实践中缺乏规范化的机制保障等原因,使执法监督工作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执法监督实践中确实存在若干急需我们认真研究的理论及工作操作的问题。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际,我们就如何规范党的执法监督,提出一些观点和认识。

一、党委政法委开展执法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作用得到初步体现。我们通过各种执法检查、个案监督、对上级业务部门和领导批示交办事项的督查督办、办理群众来信来访等渠道,对各政法部门的执法情况都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作用。如我们对超期羁押、案件的审理时限、取保候审、减刑假释以及调处信访老户等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治理;对典型个案的跟踪督办;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协调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政法部门均采取了措施进行纠正,促进了各政法部门的严格执法。由于我们的监督方式得当,措施有力,取得的效果也较好。特别是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了既依法监督又主动服务的工作思路,对各政法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给予帮助和协调,将监督和服务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各政法部门对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有了新的认识,甚至实现了从过去消极对待监督到现在主动要求监督的转变。因此,我们切实认识到,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对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司法公正,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将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当前执法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党委政法委对各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执法监督缺乏规范化的机制保障。党委政法委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在立法上没有相应的具体规定和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别是缺乏具体的规范化保障机制。既使发现执法中出现了问题,要进行纠正,也只能由执法部门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因此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工作的力度无法体现。这与人大、检察机关的执法监督从法律上讲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从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角度讲,党委的监督力度应当更大,但党的执法监督既缺乏规范性的刚性规定又缺乏具体条文化的程序规定,这给实际的操作带来很大难度。如果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又与执法部门相对独立的执法产生冲撞。因此,无论从法律还是实践上都存在问题,而且特

别是在法理上有些问题还应深入研究。

2、监督的力度依赖于上级领导的批示。特别是对个案的监督,没有领导的批示,监督就很难奏效。而件件都要见领导的批示又与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作用相悖。这种现象不但在党的执法监督中存在,在其他的监督中也同样存在。这与我们思想中还存在的人治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出现监督的效果与领导有无批示紧密联系的不正常现象。

3、执法监督工作呈现个案量不断增大的趋势。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范围定位,应当是重点监督政法部门在执法当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突出性的问题,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监督,来促进规范执法和严格执法。即使对个案的监督也是为了从中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如果党委政法委对个案监督过多,特别是在目前还没有一个刚性的规范的情况下,过多地实行个案的监督,不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但是,通过最近对我市执法监督状况的调查了解,党的执法监督却主要体现在对个案的监督上。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通过司法渠道解决各种纠纷已成为主要的手段,涉及个案的反映越来越多,当事人寄希望于党委政法委通过对执法部门的监督来解决个案问题,使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部门成为了申诉机构,大量要求再审的案件集中反映到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部门,使执法监督工作的主要精力用在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上。

4、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认识不足。有相当部分人认为,现在是法制社会,各政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法律的规定,即使政法部门在执法中出现问题,自身不能纠正,法律也都赋予了人大、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的职能。而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只能是宏观上的领导,不宜对具体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对具体案件的监督会形成要么干涉了司法的独立性,要么达不到监督的效果的情况出现。这不但会影响政法部门执法的严肃性,还会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

5、政法委的执法监督自身还存在业务素质上的问题。执法监督工作的机构设置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县(市、区)按照规定和要求建立起来了,但是实际上的工作情况并不理想,个别地方执法监督的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出现了虚设的现象,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对所涉及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执法监督任务。党的执法监督既要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又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只有兼顾政策与法律,才能发挥好职能作用。首先,从法制的历史看,执政党监督与法律共同承担着制衡权力的使命。孟德斯鸠曾指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执政党的监督是制衡权力、实现法治的强有力监督形式。其次,从法制的现状看,党的执法监督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立法滞后、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政令不畅、权力滥用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强化监督。再次,从法制的未来看,党的执法监督在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任重道远。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党的执法监督理想目标,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

(二)、执法监督依据问题。党的执法监督的依据首先在于我国宪法在其序言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因此,党的执法监督无疑是保持党领导政法工作权威性的要素之一。这种依据还在于我国宪法不仅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赋予人民以广泛监督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集中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对政法工作的执法

监督,是实践人民监督广泛性原则的体现。

(三)、执法监督定位问题。法律监督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党的执法监督属于社会监督范畴。而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法委员会,则是实现这一监督的主要职能部门。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其执法监督在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当国家机关监督无力限制某种特权,其他社会监督不能有效制止司法权滥用时,就需要党的执法监督。从这种意义上讲,党的执法监督具有终极保障作用。

(四)、执法监督属性问题。党的执法监督作为一种社会监督,明显不同于国家机关监督。其属性:第一、监督的政治性。它以党组织的名义进行,代表党的利益,反映党的意愿。第二,监督的广泛性。宪法和法律未明文规定党的执法监督的具体权限与范围。其职能部门对所分工的各政法机关的执法情况,均可实行监督。第三,监督的灵活性。党的执法监督并不依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而是遵循党的监督工作程序进行,形式更加灵活,基本要求是:适时、适度、合法。因此,“不依法定程序”,决不等同于任意干扰独立司法和公正执法。第四,监督的间接性。党的执法监督并不必然或直接引起法定监督程序,而是可能启动法定程序的重要原因。第五,监督的权威性。党的执法监督虽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法律效力,但由于政策对法律的补充、引导作用,因而极负权威性。

(五)、执法监督机制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应在构建科学的监督机制上下功夫。

1、党的执法监督与国家监督相结合。目前,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和法院内部监督,已体系完备,工作有序。党的执法监督应紧紧依托其开展,适时提出监督意见,启动法定监督程序,通过司法程序实现党的意志,并赋予其国家强制力。

2、重点监督与全面监督相结合。按照“微观抓典型、宏观抓共性”的思路,加强对大案要案的监督,重点疑难案件的协调处理,把指导寓于监督。全面掌握政法各部门执法情况,找准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研究对策,集中加以解决。

3、党的执法监督与政法队伍建设相结合。执法监督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对政法队伍建设的考评,将执法监督案件的办理质量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强化对执法监督中发现问题的处理程序。通过“三个结合”,构建较为完整、合理的监督机制。

(六)、执法监督职能问题。党的执法监督实践中常见的三种情况:一种侧重于信访,面对社会和群众开展工作;另一种偏重个案监督,有的每年开展个案监督数百件,甚至聘用律师搞个案监督;还有一种紧抓领导交办和案件协调,被动地开展工作。应当肯定,三种做法均有成效,但也均有失偏颇。党的执法监督部门必须从执法监督的任务与属性出发,始终贴近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与大局展开。为搞好宏观监督,要深入开展执法调研,增强宏观意识、大局意识,找准共性问题。

(七)、执法监督限度问题。应在执法监督的时间上和行为上解决好依法监督与独立司法的关系。在执法监督的时间上,理论界一般认为,司法程序的每一环节或阶段在未完成前,应当是独立的。“独立”意味着封闭、保密和不接受指挥。“程序为实体之母”。干预司法程序犹如干预孕妇分娩,正常状态下,干预行动是危险的,结果也往往是有害的。在程序进行中对司法人员说三道

四、指手画脚,被视作干扰独立司法。综上,在司法程序未终结前一般不应启动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行为上,法学理论认为,司法权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即司法机关依法分别行使法律监督权和国家审判权,其他任何机关无权行使。因此,个案监督目前只能以建议方式进行,而且只能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是否符合程序性规范进行审查督促,对民事案件的事实认定、责任划分,刑事案件的罪与非罪、科刑轻重等实体处置,均不宜作出

决定或发出指令。否则,即为监督“越位”。

(八)、执法监督的操作层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政法委员会例会和各位委员的作用,定期向委员会通报执法监督的重点和突出问题,对例会议定的事项形成纪要或决议,由既是政法委委员又是政法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列会人员负责落实;其次,执法督查督办室负责执法监督日常工作,明确监督内容,规范工作形式,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再者,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应根据诉讼程序和地方政治经济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监督内容,形成不同的工作重点,突出工作特色。

2.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二

一、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特点

1. 我国高校校办企业中的新型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到2010年年底, 高校校办新型技术企业达2200多个, 接近上报企业总数的60%, 资产总额高达1500亿元, 占高校校办企业资产总额的近80%, 销售收入达700亿元, 占总销售额的80%。实现利润占高校校办企业利润总额的70%以上。特别是高校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总额接近1000亿元, 占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收入总额的70%。

2. 新型技术企业发展迅速, 市场竞争力较高

根据历年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统计数据, 以及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1992—1995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普查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 在我国高校校办企业中, 新型技术产业占据较大比例, 而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校办企业对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更为重视且投入力度大, 能够对学校的科技设备、师资力量以及国家政策的充分利用, 而且新型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要比同等力度投入下的其他类型产业的效益要高很多, 这更利于资金紧张的高校经营。

3. 高校校办企业呈现出地区和高校发展不平衡的趋势

有实力的高校校办科技企业主要集中于京、辽、沪、苏等地的高校, 仅北京的高校校办企业利润总额就占到了全国的一半。高校校办科技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 如2004年, 排名前10位的高校校办科技企业产生的利润和社会贡献率占到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总利润的80%。反观中西部地区, 由于受经济发展落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综合性重点高校数量很少, 直接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校办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不及京、辽、沪、苏等地。

4. 研究型大学的校办企业占据重要地位

从2010年全国校办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排行榜可以看出, 前三甲分别为北京大学旗下的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和清华大学旗下的清华大学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紫光 (集团) 总公司, 这三家企业收入总额高达870亿元。在这份排行榜的前30位企业中, 研究型大学校办企业所占比例达到90%。其中北京大学的高科技企业有3家、清华大学3家、浙江大学2家, 除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办企业外, 其他皆为研究类的理工综合大学。从这份排行榜我们可以了解到,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办的企业由于对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较为重视, 它们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校办企业。

二、当前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1. 比较落后的经营管理体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由于高校校办企业多为事业编制下的企业单位, 在企业管理中与社会企业存在着明显差异。高校校办企业在行政上隶属于学校, 在运作中实行市场运营机制, 这导致企业在管理中经常面临人事、财产、生产活动等各方面的问题。由于校办企业中事业编制占据多数, 导致管理层面的权责不明, 在企业面临战略决策时, 往往要经过调研、立项、论证、上报、审批等程序, 致使企业的决策跟不上市场的变化。由于部分企业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 导致校办企业管理部门人事、资金以及企业的经营决策缺乏自主权, 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 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2. 多数高校校办企业资金匮乏, 企业经营规模小

由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资金来源多为学校的投入和国家的专项拨款, 这些资金多用于工资发放、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致使企业发展资金紧缺, 经常与好的项目失之交臂。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 高校经费需求增多, 这就要求校办企业对学校的回报更高。但是, 资金短缺、融资能力差、规模小等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低下, 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3. 高校校办企业的长远规划机制欠缺, 市场竞争力弱

受到企业规模小的影响, 高校校办企业在经营中无法实施长远规划战略。同时, 各学校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意识淡薄, 导致很多校办企业管理层多为学校领导。在这种人事体制下, 企业管理者多注重任职期间的现实的经济效益, 很少关注企业的长远规划。企业的管理决策缺乏战略性安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由于定位不准、发展目标不明确, 偏好于短、平、快的项目, 没有核心产品的优势。特别是在科技战略中缺乏核心技术, 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缺乏竞争力, 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 营销机制不健全, 营销模式单一化

校办企业长期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 在企业竞争、市场观念、营销模式等方面与社会企业相比要弱得多。特别是在营销方面, 校办企业很少重视产品的推广, 营销模式的单一化, 导致企业产品积压严重, 企业效益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三、促进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1. 激活企业的运行机制,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激活校办企业的运行机制,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校办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 要明确企业的产权, 确定出资人和执行人员的相关责任, 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 推行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营和管理, 实现企业的增值与保值。其次, 转变校办企业的管理职能, 脱离学校的管理模式, 完善员工劳动合同制度,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确认管理层职能, 聘用优秀管理人才担任企业经营管理者, 保证企业的主要精力投入生产经营, 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加强对学校资源的整合, 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组建支柱产业

校办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 整合有效资源。依据学校的品牌优势和科技号召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 以集约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化产业为发展目标, 明确企业发展方向, 通过租赁、承包和兼并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融合。大力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并对此进行重点资金投入, 组建具有竞争力强、市场效益好的支柱产业, 促进企业产品向品牌的转化。

3. 加强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科技创新, 提高校办企业竞争力

校办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必须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校办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 应注重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变化, 加强科技创新。通过科学的管理, 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开发新的科研项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校办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 积极打造畅通的营销平台。在营销模式的拓展中, 要积极吸纳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 组建优秀的营销团队, 并定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进行培训。通过发达的互联网技术, 建立适合校企的电子商务平台, 扩大营销额。通过品牌效应, 加大对企业的宣传, 使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州, 李瑞清.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探析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7) .

[2]王希文, 郑少锋.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8) .

[3]刘吉成.高校校办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市场论坛, 2006, (2) .

3.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校办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高校校办企业是指高校独资或部分出资,学校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或隶属学校法人的各类经济实体的总称。高校校办企业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已经进入了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的崭新阶段。高校校办企业的作用也由创办初期的学生实习基地逐步向市场经济新产业的阵地集结,成为新生代经济力量的代表。

一、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特点

1.我国高校校办企业中的新型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到2010年年底,高校校办新型技术企业达2200多个,接近上报企业总数的60%,资产总额高达1500亿元,占高校校办企业资产总额的近80%,销售收入达700亿元,占总销售额的80%。实现利润占高校校办企业利润总额的70%以上。特别是高校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总额接近1000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收入总额的70%。

2.新型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力较高

根据历年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统计数据,以及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1992—1995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普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高校校办企业中,新型技术产业占据较大比例,而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校办企业对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更为重视且投入力度大,能够对学校的科技设备、师资力量以及国家政策的充分利用,而且新型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要比同等力度投入下的其他类型产业的效益要高很多,这更利于资金紧张的高校经营。

3.高校校办企业呈现出地区和高校发展不平衡的趋势

有实力的高校校办科技企业主要集中于京、辽、沪、苏等地的高校,仅北京的高校校办企业利润总额就占到了全国的一半。高校校办科技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如2004年,排名前10位的高校校办科技企业产生的利润和社会贡献率占到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总利润的80%。反观中西部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落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综合性重点高校数量很少,直接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校办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不及京、辽、沪、苏等地。

4.研究型大学的校办企业占据重要地位

从2010年全国校办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排行榜可以看出,前三甲分别为北京大学旗下的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和清华大学旗下的清华大学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紫光(集团)总公司,这三家企业收入总额高达870亿元。在这份排行榜的前30位企业中,研究型大学校办企业所占比例达到90%。其中北京大学的高科技企业有3家、清华大学3家、浙江大学2家,除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办企业外,其他皆为研究类的理工综合大学。从这份排行榜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研究型大学创办的企业由于对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较为重视,它们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校办企业。

二、当前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1.比较落后的经营管理体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由于高校校办企业多为事业编制下的企业单位,在企业管理中与社会企业存在着明显差异。高校校办企业在行政上隶属于学校,在运作中实行市场运营机制,这导致企业在管理中经常面临人事、财产、生产活动等各方面的问题。由于校办企业中事业编制占据多数,导致管理层面的权责不明,在企业面临战略决策时,往往要经过调研、立项、论证、上报、审批等程序,致使企业的决策跟不上市场的变化。由于部分企业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导致校办企业管理部门人事、资金以及企业的经营决策缺乏自主权,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2.多数高校校办企业资金匮乏,企业经营规模小

由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资金来源多为学校的投入和国家的专项拨款,这些资金多用于工资发放、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致使企业发展资金紧缺,经常与好的项目失之交臂。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高校经费需求增多,这就要求校办企业对学校的回报更高。但是,资金短缺、融资能力差、规模小等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3.高校校办企业的长远规划机制欠缺,市场竞争力弱

受到企业规模小的影响,高校校办企业在经营中无法实施长远规划战略。同时,各学校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意识淡薄,导致很多校办企业管理层多为学校领导。在这种人事体制下,企业管理者多注重任职期间的现实的经济效益,很少关注企业的长远规划。企业的管理决策缺乏战略性安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定位不准、发展目标不明确,偏好于短、平、快的项目,没有核心产品的优势。特别是在科技战略中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缺乏竞争力,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营销机制不健全,营销模式单一化

校办企业长期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企业竞争、市场观念、营销模式等方面与社会企业相比要弱得多。特别是在营销方面,校办企业很少重视产品的推广,营销模式的单一化,导致企业产品积压严重,企业效益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三、促进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1.激活企业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激活校办企业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校办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产权,确定出资人和执行人员的相关责任,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推行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营和管理,实现企业的增值与保值。其次,转变校办企业的管理职能,脱离学校的管理模式,完善员工劳动合同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确认管理层职能,聘用优秀管理人才担任企业经营管理者,保证企业的主要精力投入生产经营,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学校资源的整合,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组建支柱产业

校办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整合有效资源。依据学校的品牌优势和科技号召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以集约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化产业为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通过租赁、承包和兼并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融合。大力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对此进行重点资金投入,组建具有竞争力强、市场效益好的支柱产业,促进企业产品向品牌的转化。

3.加强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科技创新,提高校办企业竞争力

校办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校办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注重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变化,加强科技创新。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开发新的科研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校办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积极打造畅通的营销平台。在营销模式的拓展中,要积极吸纳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组建优秀的营销团队,并定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进行培训。通过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建立适合校企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大营销额。通过品牌效应,加大对企业的宣传,使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州,李瑞清.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探析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7).

[2]王希文,郑少锋.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3]刘吉成.高校校办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市场论坛,2006,(2).

[4]夏伍珍.高校校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经济师,2005,(11).

4.对免收农业水费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四

王大全 楼豫红

(四川省农田水利局 成都610015)

摘要: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灌溉水费收取越来越引起外界的关注,请求政府减免农业水费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根据四川省农业灌溉水费计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灌区的灌溉水价、农民对水费的承受能力,提出了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合理制定农业灌溉水价,坚持在农民承受能力基础上计收农业灌溉水费的同时,政府补贴水费缺口的政策建议,最终实现灌区的良性运行。关键词:农业;水费;收缴;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涉农收费更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相关各方对农业水费的讨论越来越多,请求政府减免农业水费的呼声越来越高。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都会涉及此议题。但农业水费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免了之”。应该在合理确定水价的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承受能力收取,缺口部分由各级财政足额补贴,以实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1 四川农业水费情况

1.1 农业水费收取情况

我省目前农业水费计收方式主要为灌溉受益田(土)按亩计收,部份灌区按用水量计收。收取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委托县、乡(镇)财政代收;二是灌区采取自收;三是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灌区,通过协会进行收取。近几年,我省水利工程每年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大约150多亿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约3700多万亩。按照现行收费标准,2008年全省农业水费应收32660.22万元,实收28576.17万元,实收率87.5%。2009年全省农业水费应收32179.65万元,实收28811.07万元,实收率89.5%。2010年全省应收农业水费31748.63万元,实收26224.36亿元,实收率82.6%。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实际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水费优先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 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投入相对较少,仅能维持工程低水平运行。1.2 免交农业水费情况

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后,四川省财政状况较好的一些市、县已经开始探索农民免交农业水费, 即农业水费由财政转移支付给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经有乐山市各县(市、区)、成都市温江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郫县等县(市、区)农民农业灌溉用水不再缴纳水费,水费由当地财政转移支付给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 免征农业水费带来的影响分析

免征农业水费,此举有其积极作用,一是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得到灌区受益群众的欢迎;二是减少了水管单位的工作量,使其可以集中精力抓好工程管理工作。但从长远来分析,对节约用水、工程维护、尾部灌区用水等带来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思考。2.1 与相关法规政策要求抵触

《水法》指出,“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免征农业水费与《水法》及国家大力推行的计量用水、节约用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相违背。2000多年来,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之所以能持续焕发青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灌区人民继承和发扬了缴纳农业水费的优良传统,给千年古堰良性运行提供了坚强保障。如果农民不交水费了, 会使世代努力培育的水资源有偿使用理念、“水商品意识”等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甚至丧失殆尽。

2.2 不利于节约用水

目前我省大水漫灌的现象十分普遍,2009年我省总用水量223.4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23.64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55.3%,农业节水的潜力非常 大。水价杠杆和水费收取机制可以有效促进节约用水,我省实行计量用水的武引灌区亩均农业灌溉用水最高限价42元,亩均用水200立方米左右,实行非计量用水的都江堰平坝灌区亩均农业灌溉用水水价28元,亩均用水500立方米左右。如果对农民农业水费实行免征,农民没有节水动力了,上游敞开用,下游等水用,最终将会助长农业用水浪费,同时可能导致更多的用水矛盾和水事纠纷。免收灌溉水费短期看减轻了灌区农民支出, 但从长远分析, 却助长了用水浪费现象, 形成“不收水费-用水浪费-水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

2.3 引起新的社会不公

我省目前还有近一半的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就实际情况而言,水利工程灌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好于非灌区。对用水条件,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灌区农业水费实行免征,而缺乏对非灌区的对等扶持、补偿政策,没有体现出财政对公共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公平性、普惠性,必然引起农村新的社会不公,不利于农村稳定。

2.4 不利于工程的良性运行

长期以来, 农业水费一直是灌区管理单位的主要经费 来源,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灌区工程良性运行和水管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费保障。农业水费免征后,灌区管理单位的良性运行将受到影响, 如果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 灌区管理单位将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连最基本的运行都难以维持, 更谈不上及时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养护。3 农业水价及农民水费承受能力分析 3.1 四川农业水价执行情况

我省的农业供水价格是按不同灌区制定的,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省物价、水利部门制定大型灌区的农业水价,市(县)物价、水利部门制定中(小)型灌区的农业水价。我省多数灌区2000年农业水价在1985年的基础上第一次上调6%;2001年第二次上调10.85%;2003年第三次上调19.15%。2003年以后全省农业水价没有调整,目前仍执行2003年制定的农业水价计收标准。目前全省农业供水价格总水平每亩约为9元,其中,大型灌区每亩平均32元左右;中型灌区每亩平均12元左右;小型灌区每亩平均4元左右(其中部分小型灌区不收水费)。3.2 水价标准远低于供水成本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发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供水 生产成本、根据国家经济政策以及用水户的承受能力”的原则核定。由于我省丘陵、山区面积占90%左右,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偏高,新增一亩有效灌溉面积投资达5000元以上,致使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普遍偏高,全省水利工程现行农业供水成本每亩高达80元以上。

我省经济欠发达,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成本逐年逐年增高,农产品价格偏低,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用水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而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现行农业水价计收标准普遍低于实际供水成本,现行农业水价计收标准平均仅达2001年测算供水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我省都江堰龙泉山灌区2001年测算农业供水成本为每亩105.04元,而现行农业供水收费标准为每亩40.37(含伤残补助费等5.37元),仅占供水成本的38.4%;绵阳市武引灌区2001年测算农业供水成本为每亩150.62元,而现行农业供水收费标准为每亩42元,仅占供水成本的27.9%;乐山市沐江堰灌区农业供水成本为58.5元/亩,实际收费价格为20元/亩,占成本的34.2%。广安区的全民水库灌区、岳池县的响水滩水库灌区农业供水成本为58元/亩和56.25元/亩,实际收费价格为自流灌溉19.2元/亩,分别占成本的33.1%和34.1%。3.3 农民目前灌溉水费承受能力 通过我省典型灌区受益群众问卷分析表明,农业水费在农民人均年收入2%到5%左右,大部分灌区群众可以接受。国内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对水费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为:农业水费占到年收入的4%到6%,占农业投入的10%到12%。2010年我省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农业水费占到年收入的1-2%,农业水费占整个农业生产性支出的比例占8.4%。可以说目前我省现行农业水价和水费仍然处在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但是,要按照《水价办法》提高灌溉水价到补偿灌溉供水全成本水平,灌溉水价还要成倍增长。据测算灌溉水价上涨10%,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0.5%,如果按照灌溉供水全成本的灌溉水价政策目标,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将下降4-5%,这个数正好与近年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接近。也就说,全成本灌溉水价政策将会阻止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水价和水费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当前要按供水全成本向农民计收灌溉水费是不现实的。4 政策建议

4.1 加大对农业水费征收力度

农业水费是供水生产单位的经营性收费,是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和水管单位正常运转的主要经费来源。对于保证灌区水利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及水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利用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的水管单位均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收取的农业水费一般80%左右用于供养人员,其余用于工程维修。

2001年财政部、国家计委以财综[2001]94号规定,水利工程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农民使用了水利工程提供的农业灌溉用水后缴纳的农业水费,是和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等农资产品一样的生产资料,使用水利工程供应的水,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是必需的生产性支出。

农业用水收费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都江堰等许多古老的灌区由于有比较严密的岁修和水费征收制度,历经千年而不衰。灌溉水费的收取无论从经济、法律、法规、政策的角度, 还是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都是必要的。因此,应加强宣传,加大征收力度,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4.2 科学核定成本水价

应定期开展供水成本测算和审核工作, 在准确核定供水成本和合理利润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状况的改变, 确定不同时期的供水成本, 分步、分类、及时调整水价,才能实现灌区良性运行。4.3 建立农业水费政府补贴机制 在考虑农民承受能力基础上计收水费的同时,政府进行一定的水费补贴是非常必要的。水价制定应采用“成本水价=用户承受能力+政府适量补贴”的模式,实施农业水费计收与政府补贴结合。建立农业灌溉水费补贴机制:农民仍按现行农业水价标准及时足额缴纳水费,现行水价与灌区成本价格的差额由财政足额补贴。4.4 加快末级渠系建设

应创新机制,加大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末级渠系建设投入,切实解决好渠道“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增强群众对灌溉用水的满意度,引导农民自觉缴纳灌溉用水水费。同时,要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步伐,切实减轻农民水费支出。

作者简介:

王大全(1968——),男,四川省农田水利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5.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思考 篇五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思考

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大企业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形成上和管理层次上的`难度,其数量必然是十分有限的,而大量存在的只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有利于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在这些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作 者:刘剑锋 作者单位:广州暨南大学刊 名:现代企业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年,卷(期):“”(7)分类号:F2关键词:

6.对扶贫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篇六

一、基本情况

1、深山区。**县位于**省的东南部,地理上是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的结合部,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天目山脉部分毗邻浙江省临安市与**毗邻的深山区乡镇同样较落后,但由于他们地方投入的财力比安徽强得多,乡镇的硬件建设也就比我们好不少。总体上看,一是人均可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二是深山

村落人口远离城镇,信息相对闭塞。三是土地产出能力低,生产条件差,单纯的农业生产难以解决温饱。四是自然灾害频繁,易旱易涝,部分村落隐藏有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五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农民创收来源和增收渠道较少。六是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现象突出。

2、文化观念。**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受旧思想观念束缚,有重商业、学而仕的风气,发展工业经济的创业精神较为缺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依然是小农经济模式,许多农民满足于小富即安。此外,由于交通闭塞、劳动技能差和语言障碍等,长期在深山区生产、生活,缺乏对华东区周边发达省份发展变化的强烈关注。自然条件和文化观念是导致深山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两个最大的障碍。

3、县域经济总量规模小、质量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条件依然薄弱。**县以山地丘陵农业为基础,经济发展能力和总体水平较低。2004年,全县农业人口14.4万人,占总人口的80.2%,贫困人口(含绝对贫困和低收入)1.28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8.87。县级财政仅7110万元。尽管靠近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等多种原因,工业发展仍十分缓慢。现有工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经营观念落后等,很难经受住市场变化的冲击。

山地丘陵农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成本过高和投入不足,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难以提供建设资金支持等,都是导致当地基础设施短缺的重要原因。目前县内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有5个,尚有2万人存在饮水困难问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返贫现象突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设施严重不足,群众看病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主要问题

1、扶贫资金总量规模不足,使用分散。区域性贫困的基本特征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投入的项目多,扶贫资金和其它建设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总量矛盾突出。

资金使用分散,与其它农村投入资金不能有机结合。资金分散主要表现在来源分散和使用分散两个方面。由于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投入机制不同,使用原则不同,规划与规划之间互不衔接或根本就没有规划,造成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上零星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尚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目标和任务也不尽明确,使各项扶贫资源在上级层面失去了整合先机。而一些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的政策,也强化了资金分散过程。根据政策财政扶贫资金70%要用于进村入户,但实际扶持内容包括农林水、科教文卫、交通等各个方面,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基础建设工程,这无疑使得各个专项都要从有限的扶贫资金中划走一块,加剧了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分散化过程,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2、扶贫贷款政策指向和分配原则不相符合,难以做到真正扶贫。扶贫贷款是国家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占国家扶贫资金的60%以上,以贴息或小额到户贷款的方式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各类生产性项目。但是由于政策性贷款商业化经营,导致扶贫贷款难以实现所设计的政策目标。银行要保本收利,政府要扶贫,银行方面存在着放贷成本高和回收难的风险,用贷个人存在担保能力差和项目失败的风险,其结果必然造成瞄准对象的偏离和错位。小额贷款采用抵押担保的方式,也能惠及一部分收入不高的家庭,但到达贫困农户的规模很小,难以做到扶贫。越是偏远、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扶持力度越小。2004年,**县扶贫信贷计划1850万元全部用于企业信贷,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农户贷款一分钱也没有。

今年省里专门切出20万元财政发展资金给**,作为小额信贷扶贫试点的贴息费用,由于承贷对象是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银行对这一块的投入风险大,积极性不高。操作起来较困难。建议可由贫困户自己选择发展项目,把贴息费用作为扶持资金,直接投入到户,应能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

3、产业化扶贫针对性强,增收效果显著,但认识明显不足。2003—2004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办选择了覆盖面大、见效快、推广易的籽用瓜蒌产业化项目进行实施,投入30万元无偿提供种子种苗、反复进行重点技术培训并发放种植补贴。从实施结果看,产业化的针对性强,扶持效果突出,符合民心民意。但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乡、村对产业发展,既无概念,也无思路,对该项目的认识不足,只靠政府投入,忽视种植管理,除***乡效果比较明显外,其他乡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7.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七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虽然是大学生, 但学生整体素质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区别, 加上就业实习在校上课时间较短 (三年或两年) 培养难度更大, 表现为:

1、生源不同

本科院校一般是通过参加全国高考来录取学生, 绝大部分学生来自重点高中, 少部分来自普通高中的优秀学生, 而高职院校的生源是本科院校未被录取的, 还有的学生来自对口中专、技校。随着近些年的扩大招生规模, 一方面是满足了大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导致大学生生源质量下滑, 特别是这几年有些高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 不断下调录取分数线, 其质量可想而知。

2、地区水平差异

同一院校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也各不相同, 这就导致了一所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升入大学后, 这些问题也就决定了学生党员发展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一年级不管, 二年级培养, 三年级发展”的格局, 在加上三年级学生就业实习, 其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各方面因素, 我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这么几个突出问题。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学校绝大部分同学都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部分学生把入党变成一种形式和一种谋私利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高校学生入党动机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复杂化, 部分学生在入党动机上表现为:理想型、荣誉型、从众型、功利型、呈现出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倾向, 有些学生入党是为了找工作;有些学生入党是为了当官发财;有些学生从众心理太强, 看见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写上一份, 至于为什么要入党说不清楚;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入党给人送礼、请人吃饭不惜血本让孩子入党, 为的是能让孩子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会落后于别人。这些同学即使在组织上入了党, 但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入党, 其后果势必影响党员队伍建设。

2、学校发展学生党员时间短

一般一个大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 写思想汇报, 参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 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要一年时间, 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到成为预备党员, 按组织原则至少得一年, 组织至少要投入近两年时间进行培养考察, 有的高职院校是两年制大专, 其中还有至少半年在校外的实习时间, 因此在校时间有限, 培养考察工作显得十分紧张, 学生刚刚选定, 就面临毕业, 其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3、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水平较低

现在高职院校都以专业课为主, 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人才。在校大学生除了上党课外, 很少有开设党的理论知识相关内容的课程让学生去了解和学习, 在加上学生本身学习不够, 培训不足, 这就使大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少。由于种种原因, 高校党务工作者少有集中学习、集中培训的机会, 影响了他们知识的更新, 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创新工作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4、发展学生党员选择范围窄

由于正式党员干部有限, 党支部在培养考察新党员时, 工作难度较大, 很难对所有同学的思想进行了解、掌握, 因此常会出现“重学生干部轻一般学生”的不良现象。虽然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助手, 同学们的楷模, 但是发展党员都从学生干部中选拔, 就会出现选择范围窄, 起不到竞争的作用, 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入党积极性, 给人一种要想入党先当学生干部的心理。在实际发展党员过程中, 常有个别学生干部入党后, 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懈怠, 不能持续、长久的发挥他们模范带头作用, 这些现象无疑使党员质量大打折扣。

5、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程序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党务工作者人员较少, 多数党员干部为兼职, 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他们日常工作繁忙, 能投入学生党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开展。例如: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后, 支部不能及时派党员干部对申请书的内容、格式进行审阅, 不能经常和申请人谈话、在学习和工作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也影响了学校对学生党员的选拔。有些党支部对于学生的入党材料不够重视, 不能及时对学生递交的每份材料进行审阅和修改, 把关不够严格, 从而出现文字内容不切合实际, 抄袭现象严重, 不能真实的反应自己的思想, 使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程序出现反复, 影响工作效率。

三、对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党委要把发展学生党员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中, 要像学校重视教学研究一样重视学生的党建工作。组建以学校党委为中心, 组织部门、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相互配合的原则, 共同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党支部要贯彻落实党委布置的各项工作, 教工党员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情况, 这样就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把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对各级党组织目标管理和检查。

2、提高认识, 注重质量

要想保证学生党员质量,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情况, 抓好发展对象的思想教育工作, 考察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入党动机、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等情况。其次, 坚持把好入口关, 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上要严格筛选, 坚持早发现、早选拔、早发展的原则。在新生入学时班主任老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政治面貌、获得过哪些奖项、在班内担任何职等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尽早的发现和确定一些在思想上要求积极进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加以引导和锻炼, 促使他们及早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通过党支部严格教育、培养和考察, 各级党组织的层层把关, 真正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确保新党员的质量。

3、坚持标准, 健全制度

如何更好的把优秀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关键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必须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 针对学生的特点, 建立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标准和体系, 制定相关制度, 促使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 制度化。

4、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党员, 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政工队伍, 首先, 要提高政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 政工队伍要提高认识、创新观念, 以便适应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变化。最后, 要把个别政治思想上不合格、业务素质不高的同志坚决调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调动政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起高职院校党建队伍的长效机制, 为加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新时期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肩负着改造世界、创造价值的历史使命, 他们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智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优秀大学生吸收入党, 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责无旁贷地做好这项工作, 以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4.

[2]邱国庆, 姚伟.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8.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教育督导;思考;教育现状;均衡发展;团队;敬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80-01

实施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整体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抓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是抓农村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的发展。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学校师资水平较低,甚至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在每一次的督导工作中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1、办学条件不均衡。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等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机制难以建立。虽然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城镇中小学大都配置了实验室、图书室和远程教育设施,基本能满足平时的教育教学需求。而农村中小学条件十分落后,基本上没有任何教学辅助设施,有的村小甚至没有运动场、体育器材。学生公用经费投入存在倒置错位现象。在制定中小学省均公用经费标准时,没有考虑到村级小学的办学成本,小学生均办公经费过低,村级小学办学经费捉襟见肘。

2、师资配备不均衡。现在的教师配备存在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在村小等学校,英、音、美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常识学科和艺体学科的专职教师。以我们县为例,,现有农村的学区和村小基本没有专职的常识和艺体科教师。据调查统计,很多偏远学校的学生很少上体育课。小学教师年龄日趋老化。我校小学教师15人,最小的27岁1人,30—40岁2人,40至50岁3人,50岁至60岁9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接受生动活泼的教育。由于师生之间较大的年龄距离,小学教育的现状离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学科结构严重不合理。我校小学班级6个,要开齐音、体、美课,而这三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一人,全部为空缺;开英语的班级三至六年级全校共4个班,可中师以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1人;一个人教4个教学班的英语,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3、生源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从过去的“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校”转变。农村学生开始向城镇学校流动,城区薄弱学校学生开始向优质中小学流动。一些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而有的学校学生流失严重。以我们镇为例,据测龙门小学和英庄小学每学期应招40人左右,由于不少学生流向邻近的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实际只能招到12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仅剩100多人。

二、教育督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督导评估工作,规范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有关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工作的有关要求,有关规定,有关标准已经很多了,深入了各级各类小学幼儿园,认真抓了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建设、学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与评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但是,力度还是有些不足,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主要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规范督导流程。我们可以编印《教育督导与评估手册》,印发到各中小学幼儿园,定期举办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组织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展开研讨,建立学校教育督导自评制度、督导结果反馈制度、跟踪复查制度、教育督导总结表彰制度。成立学校督导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督导流程。知道学校开展自评,帮助学校撰写自评报告。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再下发评估通知书,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然后下发整改通知书,跟踪复查抓整改。使督导评估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机制。

(2)帮助学校确立办学理念。一个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生存根本,办学理念合理了,学生才有了学习的目标,学校的师生的精神面貌才可能出现崭新的变化,办学效益才可能有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才能有较高的水平。

(3)帮助校长树立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这种思想要深入到学习的督导评估中,而且还要帮助校长树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孜孜不倦的终身学习思想、尽心尽力为师生服务思想。而且要把学习的办学思想纳入对学校的靠海评估之中。

2、建立督导监测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应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监测评估体系。首先建立常规管理检查制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组织检查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基层学校进行检查和指导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每年年终,认真做好常规管理检查、年终考核、奖惩工作,并按照“全面、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评出“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和优秀校长,召开现场会和表彰会授予奖牌和证书,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优良风气。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教育督导全面监测和评估,着重抓好学校领导、师生员工、教育教学、体育卫生安全、校园以及后勤工作的管理,努力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衡发展。其次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根据常规管理的要求,定期、及时、准确地报告本单位各项教育教学的进展情况和完成目标的措施。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对所辖学校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掌握各校的运行态势,并定期通报督查、检查情况,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通报,以便能及时进行整改。最后建立审计检查制度。定期对学校的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进行审计检查,保证均衡发展经费的落实。

3、把学校的团队精神和教师的敬业精神纳入督导和评估工作中来。学校的团队精神和教师的敬业精神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所以要把这两种精神纳入督导和评估的工作中来。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的督导中,制定一系列的方案,把这两种精神核实核准,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

9.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九

小微企业转型发展中面临问题与思考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围绕市“三服务三促进”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百名干部帮百企”调研活动要求,结合联系服务两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小微企业调研活动。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细胞”,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不但能激发市场活力、吸纳社会就业,还能促进自主创新、推动全社会创业创造。我国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的绝对多数。国家工商总局今年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

庞大的小微企业,是吸纳我国劳动人口就业的主渠道。它一方面保障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下层人群的收入,另一方面在刺激消费,直接稳定经济形势、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数据显示,全国有近8亿劳动力人口中,就业人口7.67亿,而小微企业用工约1.5亿人,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的70%以上也集中在小微企业。与此同时,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与一些高科技产业,与偏重制造业的大中型企业形成良好的互补和互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给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

一、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在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低速增长与结构转型相结合的新历史时期后,小微企业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最脆弱的群体(相比外资、国企)。调研发现,在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之下,尤其是各种社会资源更青睐大中型企业,令小微企业发展受限,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更大,总体利润率水平一般。以**为例,2014年产值1000余万元,利税100余万,占比约11%,利润仅90万元左右,利润空间不及所缴纳利税,而且利润空间呈现越来越窄的趋势。

我市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及转型发展中主要面临着:“两高、两难、一低”,即人工成本高、生产成本高、转型升级难、政策落实难、市场竞争力低其原因为:

1、人工成本高。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上升成为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反映更强烈。小微企业无力通过继续提高待遇以增加招工,因此用工问题更突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企业反映,工人不仅“难招”,而且“难留”。调查显示,受访企业反映存在关键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技术工人的问题。企业表示,在招聘和培养员工过程中为技术工人投入较大成本,但后期竞争企业间相互“挖墙脚”,导致员工流失、人才难留。

“今年的生意不好做,不赔钱就是目标。”宿迁**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在他们这个“圈子里”大多数企业对今年形势有点悲观,“工人工资太高,根本不敢接单,接单就赔钱,不接单员工就会流失,形势好转的时候又难招到人。”招工难现象也成为影响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生产成本高。小微企业的生存主要依赖资源,缺乏核心技术,而目前包括原材料价格、能源资源价格成本上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面冲击的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2011年以来美国、欧洲、日本、中东、北非等海外市场动荡,国内市场受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加之,企业面临物流运输费用上涨的困难,物流成本压力有所显现。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生产成本水涨船高,经营步履蹒跚。

3、转型升级难。小微企业经营者水平良莠不齐。超过80%的小微企业是个人创业,也就是所谓的单个老板的白手起家,而由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管理水平、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认识、商业眼光等多方面的水平良莠不齐,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组织,不能抱团式和链条式发展,各自为战,形成不了行业的产业优势,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及转型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得其转型升级难上加难,处于“温水煮蛙”的艰难处境。

4、政策落实难。受制于国家政策层面的调整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大,调研中发现,某制衣有限公司进区合同中约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兑现不到位且不及时,一方面打乱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对资金的调度,无形中增加资金运转的压力,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树立政府公信力,导致企业对地方政府的敬而远之,间接阻断地主经济发展的后发动力。

5、市场竞争力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市场透明度的提升,市场经济已经逐步转入买方市场。买家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也加剧了小微企业的竞争压力。而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并不强。并且在企业信誉与品牌口碑方面,与大企业仍然具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小微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一方面相互打压、排挤,另一方面采取超常规,甚至是非法的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下降、市场秩序混乱,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小微企业利润空间收窄,生存逆境较大,需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利用科技进步进行转型升级,方可长态发展:

1、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加强对企业的分类引导,形成报团发展模式。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环境,小微企业摆脱困境需要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分类引导小微企业“抱团取暖”,积极组建企业联合体,促进信息、资源和技术共享,在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上下功夫,形成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该市经信委积极促进各地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技术进步、提档升级:沭阳县设立1亿元产业集聚发展及5000万元小微企业专项资金,宿豫区开展“进企业送政策”活动,宿城区设立3000万元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池”。上半年,全市有34家小微企业晋级规模以上企业。未来,建议各主管部门能在小微企业发展上做中各类文章,推动本土小微企业转型跨越发展。

促进小微企业集聚健康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以推进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为重点,为小微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找得着、用得起的优质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围绕企业迫切需求,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指导,壮大服务企业队伍。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培训提导,已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上半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及企业高管人员培训8场次,累计服务小微企业1500多家,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600多人次。

当前小微企业员工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认为培训是成本,会加重企业负担;二是认为培训是灵丹妙药,以为通过培训能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三是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高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资质,本身就是人才,不需要培训;四是认为培训后,员工跳槽则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改变小微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关于培训的观念势在必行。

发展迅猛小微企业的实践证明,人员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小微企业只有通过重视和加强员工培训,才能培训竞争能力、创造能力,才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围绕主导小微企业的员工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创新性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以技能培训和工作态度的培训作为重点开展。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水平,通过工作态度的培训,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推进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为重点,为小微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找得着、用得起的优质服务。

3、围绕企业资金短缺,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扶持,扩大融资信息的知晓面。小微企业多数靠自我积累发展,基本不贷款,很多都未用足授信额度。在经济形势不利于扩大生产时,他们往往选择压缩借贷的规模和期限。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加强融资制度创新,创造条件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小微企业融资领域,发展专门面向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目前出现资金链紧张的主要是两类企业:一是企业处于扩张期,其中不乏一些企业由于前两年流动性比较充裕,甚至有银行“追着贷款”,而项目上马后面临资金短缺,只好转向高息民间借贷寻求周转;二是一些企业利用民间资金和各类委托基金涉足证券投资、大宗商品投资、房地产业等多元化投资,现金流大进大出。近年没有大投入又从事实业经营、产品加工的小微企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受社会信贷资金不足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

采取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等措施,引导担保、金融和外贸综合服务等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政贷款贴息、租金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

4、围绕企业科技创新,加强对企业的孵化培育,集聚规模发展效应。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坚持政府为导向,以培育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为重点,建设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培育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10.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十

【摘 要】 纪检监察与审计部门都是为了保证对基层工作的健康顺利运行而设立的,纪检监察与审计部门各司其职,但是当前的基层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有机结合是解决问题方法。本文主要是对基层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分析思考。

【关键词】 基层 纪检监察与审计 有机结合一、当前基层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纪检监察人员的配置相对较弱。纪检监察是对企业内部及党员干部进行监察的机构,其工作重点是维护党纪国法,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管理成效 [1],纪检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可以说是纪检工作开展的基础,当前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还存在专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工作人员办案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限制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甚至可能会出现遗漏,监察不利的情况。内部审计则是通过对公司财务管理、经营绩效、营运状况、偿债能力、建设项目以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实施的监督、评价与咨询服务,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审计项目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下达审计意见,从而改进企业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侧重于对企业的日常性业务监督,有利于及时、系统地发现问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介于财务与监督执纪之间,存在主动性不够的问题。

(二)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一般情况下都是独立工作的,两者各司其职、各自为阵[2],不但耗时费力,而且效果不理想,两者之间存在沟通交流不畅的问题,导致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不够深入,工作不见成效,这就需要不断加强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节约双方的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基层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结合的途径

(一)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需要双方在业务上加强联系,也就是纪检监察部门与审计部门都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机能,主动去整合一些信息资源。工作中,通过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干部离任审计等来及时发现问题,但却缺乏相应直接有效的措施来杜绝状况的发生,对其中的相关人员也没有惩罚教育的资格;而纪检监察部门则是可以利用审计报告,通过监督检查对违反党纪政纪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惩处,以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保证企业能正常健康的发展。只有双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进行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找准其存在的源头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整改意见,并将信息、线索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沟通,前移纪检监察工作的关口,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审计和纪检监察是两个工作性质和业务存在较大差异的部门,相关人员在工作中都需要注重?济犯罪和党纪国法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除应熟悉财经法规外,还应重视了解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并应重点学习与经济犯罪案件相关的法律知识,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熟悉法律法规条款,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发现案件的线索,及时取得证据,以便追究个人及单位的责任,提高审计移交案件的查办率。

(三)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责任追究

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案件的审查办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涉及经济业务,而要处理经济业务,内部审计人员更专业,通过企业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能够获取大量的书面证据和线索,节约了取证时间,大大提高纪律审查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区别审计证据和法律证据的异同,及时主动取得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通过审计锁定涉案资金来源、性质、数额以及具体操作过程等关键性的证据,并结合案件线索事实进行初步的审计分析,及时将审计线索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

实际工作中想要真正实现监督的力量,达到监督的效果,更重要的还是要强化责任追究。纪检监察部门要在移交线索的基础上,迅速对相关违规违纪问题进一步展开核实,正确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若通过核实已发现重大违纪问题的,纪检部门就要充分行使权力,对那些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进行追责,对情节严重的一定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情节轻微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提醒教育,使其警醒和认真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变事后查案为事前教育,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查处、早纠正,坚决避免小缺点演变为大问题,从而降低违纪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有效结合,促进企业内部的清廉,将纪检监察的工作的触角直接延伸到腐败源头。

总之,为了监督工作的顺利展开,将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信息整合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责任追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促使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学地理教育调查问卷 (教师)下一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