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共8篇)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 篇一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整
合研究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尤其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通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向学生传达充满积极、健康、正能量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用最佳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最后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基本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终极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积极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媒介,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果和效率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也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通过设计科学合理又充满趣味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入分析语文知识和内容,最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荷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滨湖公园观赏荷花,让学生们一边仔细观察荷花的基本特征,一边用彩笔把它画出来,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们观察和画荷花的过程中可以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和重点融入进去,着重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进行讲解和引导,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面前展示一些他们刚才画的美丽的荷花的图画,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推崇的那种像莲荷花一样洁身自好、高贵纯洁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通过教师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的熏陶,从而树立起做人要像荷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策略
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做好充分和长足的准备。教师作为传授和教育者,首先就要尽量因材施教,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挖掘出语文课本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用积极正面的心态来面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教师适当的德育教育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比如在学习《爸爸的手》这一课时,表面上是对作者父亲手的描写,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安排学生回家仔细观察一下爸爸的手,然后把爸爸的手的特征记录下来,或者用相机给爸爸的手拍一张照片然后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自己爸爸的手部特征进行讨论、展示和交流。逐步引导学生走入《爸爸的手》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作者描写的父亲厚实、宽大又逐渐粗糙的双手来感受深沉、伟大的父爱。结合学生自己爸爸的手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们理解父亲的不易,感知浓厚的父爱,并且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人、尊重自己的家人。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有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小学语文知识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说在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班级或者在年级举办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评选出诵读古诗文最有感情、语音语调最正确的学生对其进行物质奖励和颁发荣誉奖状,学生在比赛中,通过朗诵经典古文诗句,从而体会出古诗文中传达的核心精神,在慷慨激昂的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学生可以体会到文天祥宁死不屈,对祖国的忠贞情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时候可以感悟到作者正直清廉、不怕牺牲的高贵品格,而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大赛更能够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正是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通过适当的德育教育,使得小学语文挖掘情感内涵和构建生命意义的目标得到了再一次的证实。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加强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编辑:马梦杰)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 篇二
1 本文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600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学生、孤儿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涵盖辽宁省沈阳市本科、高职院校5所、院系15个、年级分布为在校各年级学生。本次调查分别从特殊群体大 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四个维度展开调查, 从中分析目前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状况, 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2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现状及成因
2.1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就读期间各方面的压力, 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如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出现语言环境、课程学习、饮食习惯、文化习 俗等方面不同程度难以适应的状况。特殊群体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方面也出现心理困扰。从笔者对少 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调查中可以看到:30.5%的学生认为受到过不恰当议论, 36%的学生较少或偶尔、甚至从来不和当地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 认为汉族学生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等方面做得不好, 61.5%的学生认为身边存在排斥少数民族的现象, 30%的学生对民族歧视问题感到自卑和不满, 43.3%的学生对朋友出现冒犯民族习惯的现象感到很生气, 52%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2.2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成因
(1) 社会因素。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贫困学生很快发现自己与正常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 而产生自卑感, 并泛化到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由于各地区明显的文化差异, 入学适应等问题更为突出。就业竞争使本身脆弱的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交流和沟通能力较弱, 就业压力更为明显。这些因素带来的冲击将使特殊群体学生产生心理困扰。
(2) 学校因素。学生在步入大学前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环境, 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 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大学阶段, 由于师生比例过大, 许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 师生交流较少。而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合理有效的途径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暴露。
(3) 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大学生开始迈入青年期, 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心理和生理开始趋向成熟, 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 视野不断扩大, 他们渴望亲情、友情和爱情, 心理活动越发活跃。这个阶段, 大学生在心理上对人对事容易“理想化”, 在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时容易冲动、逃避, 自责, 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受到冲击。而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受到的冲击将更加强烈。
3 实 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 术的有效整合
在过去的十年,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互联网的发展,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先进的网络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 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 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虽然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 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 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威胁。所以, 寻找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在教给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区分美丑、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使二者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 成了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课件辅助教与学
教学课件辅助教与学是用一台或多台计算机支持的以课堂讲授型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心理健康课堂上, 一般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 能用到教学课件的时候较少。但一旦使用到教学课件, 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对情境的渲染则能使整堂课生动起来,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心理健康课诸如心灵成长、意志锻炼、挫折教育等主题在课 堂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空间较小, 所以信息技术可更多应用于课前、课后资料的查找上, 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也提高了他们在大量信息中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3.2 制作独立 、美观 、实用的心理 健康教育网页, 鼓励学生访问、学习, 丰 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美观大方, 内容丰富、科学, 是提高访问率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下面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知识窗、心理论坛、心理信箱等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 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制作得好, 不仅需要丰富的心理知识, 还需要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创新能力。
3.3 利 用信息技术 、 营造良好的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深刻,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有时失之客观。所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地影响, 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等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美观大方的宣传资料, 利用远程教育的各种便利,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鼓励师生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论坛、 网上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加强联系、沟通、交流, 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比如说教师布置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考试焦虑、亲自关系等) , 然后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 结合本人经验, 加工理解后上传给教师, 经过教师对信息的筛选后整合成学习资源, 全体学生共享, 实现师生互动, 更主要是生生互动。学生可以在学习论坛上或学校建立的聊天室内自由地发 表自己的学习心得, 谈体会、感受, 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经验也给同伴以某种借鉴。比如说, 一些“单恋”学生把他们的苦恼发布在论坛上, 有着同样困惑的人在浏览时看到有这种烦恼的人不只他一个人, 还有很多同龄人时, 无形中就会感到自己不再孤单, 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3.4 让信息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 科研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的丰富和运用, 为心理测量、统计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技术又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为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这些都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发展, 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又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落实与发展创设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4 结语
3.谈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篇三
当加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改进。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完整实现
学校德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德育注重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抵制,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个人的心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个人在心理上存在问题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强迫症状会导致一些反常规或违纪行为生成;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或敌意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集体观念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育者懂得学生是人,更是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大多属于心理问题。这样,教育者就不会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可丰富学校德育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提高德育效果
传统德育一般采用知识传输型的教育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方法简单,学生被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针对此,教育者可把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入德育。如宣泄法、疏导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等,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方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这样,教育者不再高高在上,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流,排解他们的忧虑和困难,使他们放下包袱;学生也比较乐意接受老师的辅导和建议,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使德育工作的实效得以提高。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共同服务于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又自成体系,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学生观、历史观、方法原则和实验途径等方面存在区别,两者相对独立,既不能相互隶属,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并列存在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并列关系的存在,使得两者的整合成为可能。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
⒈终极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⒉内容互有交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品质,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是道德心理品质的基础,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坚持统一性、整体性,“以心育德”,突破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
⒊方法相互补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可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化,为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借助德育的行为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实效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实践上完全可行
⒈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在课程中的整合可行且有效
初中思想政治课和职高职业道德是传统的德育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一系列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贯穿到相关章节,如: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如何寻求真挚的友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培养职业兴趣,增强迎接职业挑战信心等,使德育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
⒉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实践卓有成效
我校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另外,我们还采用相关的心理调查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建立并充分利用学生心理档案,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此外学校还开展了省级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职高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市级课题“职高女生心理辅导的研究”,还定期举办诸如“青春期心理卫生”、“考试前的心理调适”等心理讲座,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给予指导。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策略
(一)德育工作者应主动更新德育观念,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汲取营养,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⒈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基础性功能,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要求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的心理素质,吸纳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丰富拓展德育的内容体系。
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德育模式偏重道德说教和自身的社会工作性价值,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普遍存在空洞说教、知行脱节的问题。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层面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因而,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动性课程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抉择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从“顺从性道德教育”向“选择性道德教育”转化。
⒊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德育工作者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工具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发展趋势等,在德育工作中容纳并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改变以往德育工作中不顾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状态和思想信息接受特点的“大一统”的做法。
(二)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
培养健全人格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我国教育现状,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内容、途径、手段上实现互补,将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方面以学会做人为基点。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自觉自律的人。另一方面以性格为切入点。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是形成优秀品德的基础;反之,不良的性格特征往往易导致严重的思想品德问题,甚至会使人产生反社会的行为。因此,培养良好的性格与形成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是同一个德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因而,以培养良好性格为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无论对德育工作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或相互替代,而是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相互渗透。因此,在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心育问题德育化”或“德育问题心育化”的倾向。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思想问题,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甚至淡化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将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职业中专,该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4.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篇四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八大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基本经验
学科德育方面:
近两年来,确立了十一五校级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发挥课堂主要渠道作用。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学校虽然确定了德育渗透的要点,但真正很好落实还有一定差距。存在文科德育渗透效果较好,理科德育渗透欠佳的不平衡状况。理科课程德育渗透的力度还应加强。
全员德育方面:
开辟德育工作网络化渠道,加强了全体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起德育全员化的观念。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从老干部、优秀青年到热心教育的家长,都纳入了学校的德育管理网络,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庞大的工作体系,有效保证了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提供了优越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为了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今年在主干道又新增了12块宣传栏,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氛。有效地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绩。
班级建设方面:
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认真做好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班级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平等地与学生相处、真诚的交往,注意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支有良好工作作风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班干部队伍。我校的《班级五项评比》制度,很好的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团队工作方面:
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出好各种宣传板报,指导广播站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精心组织举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区域德育资源利用方面:
继续大力开展“安全文明社区”的共建活动,与琉璃河派出所、武警部队和敬老院建立了共建关系,积极与社区有关部门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暑假学雷锋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敬老爱老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尊老敬老的良 好品质。
预防在校生犯罪方面:
我们请派出所领导作为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来学校上法制教育专题课,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组织学法征文竞赛;请公安干警来学校“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犯罪事实教育学生;举行禁毒图片展览,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影片;我们还加强国防教育,用生动感人的英雄事迹教育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发和设计教育内容,利用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或墙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保证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结合教育方面:
结合我校的实际,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这就使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途径和管理途径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社会化,教育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三)薄弱环节
尽管我们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学生教育的深入性不够,教育的长效性不强
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上看,教师的说教占着很大成份,很大程度上属于知识性的传授层面,这就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道德认知的表面性渗透上。对学生的教育只是达到了“入耳”,还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
教育的长效性不强表现在:我们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但是在离开特定环境,回到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良好教育效果有些很快消失,不能持久保持。
2.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德育工作缺乏系列性
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有系统性、体现系列性。是由于受社会形势的影响,使得《德育整体化纲要》没能系统扎实地得到实施,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
没有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就没有对德育工作的科学评价。因此德育工作者的地位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致使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成效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德育工作者的待遇与付出有一定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新特点、新变化、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新特点、新变化
1.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包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显著增强。
在自主意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崇尚自我、发展个性”倾向,集体活动中强烈的参与欲和自我表现欲以及人际关系中突出的自主、自立、自理的要求等。从学生思想的显著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变迁。
2.思想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
思想发展的不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表现与问卷调查结果却有着较大差距。二是良好的意愿与实践不协调。大多数同学都有良好的意愿,但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愿付出更多的劳动,缺乏毅力,忍不住寂寞,受不住诱惑,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
1.知行脱节严重
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学生能够明辨道德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调查问卷中学生表示坚决反对不文明的现象,但在实际中我们却看到不少同学不能自觉做到这些。
2.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
学校老师普遍反应,相当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比较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利益,人际相容性差,往往表现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
3.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调查发现,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怕吃苦。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4.心理素质较差,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感情脆弱、情绪低沉、生活感觉无聊。承受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三)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一是当前部分中小学生“知行脱节”、“自我为中心”、自私、讲实惠追求自我价值,以及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纪律观念淡化等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无时不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的思想,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 论文 联盟
2.学校教育因素。
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脱节。造成德育实效性差,使道德认知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中的德、智错位。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道德。不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这 种压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性格孤辟等心理问题。
二是当前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长过分宠爱的包围之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懒惰习惯和自私的性格,人际相容性差,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三是某些家长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难的。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对策
(一)提高认识,总体规划 我校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为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养成教育为载体,以实施奥运德育为契机,以表彰奖励为动力,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强德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德育队伍,使德育队伍向专业化迈进,培养和树立骨干典型,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加强德育干部团队干部与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德育干部、团队干部学习、研讨制度,建立评选、表彰德育管理优秀干部制度。加强对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检查、评比力度,每学年评估、督导一次。树立典型,培养骨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水平一流的班主任队伍。
(三)加强对德育管理的指导与评价。
我校坚持“低、小、细、实”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加强宏观管理,鼓励微观搞活。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使学校自主发展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有所突破。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进行一次主题教育评比。以教研组为单位,互检互查,学习借鉴。召开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
(四)结合新课程改革,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课堂 本文来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教学(包括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学科渗透德育、思想教育的研究。我们要坚决把主渠道建设好,利用好,使知识和教育相得益彰。
(五)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地途径。
加强青少年德育基地建设和使用,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好广播、板报、橱窗、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六)抓住有利契机,实施奥运德育
以奥运德育目标为统领,建立协同德育保障机制,使常规教育、主题教育有机结合,突出道德实践,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创出特色。那一世范文网
夯实基础,注重礼仪。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学习奥运礼仪知识。强化礼仪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立激励机制,开展评优活动,培养先进典型,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深入开展
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 篇五
近年来,教育局党委大力整合党的组织工作资源,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现将教育局党委整合党的组织工作资源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优化配置、增强功能,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教育局党委历来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按照加快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建设。一是抓教育培训,通过中心组学习及各项专题教育,着力提高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领导班子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抓调整配备,优化班子结构。教育局党委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对学校支部领导班子队伍进行了调整。把作风正派、组织协调能力强、群众拥护、具有较强开拓精神和号召力的人推上领导岗位,进一步优化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同时,加强后备干部建设,从基层学校支部选拔那些人品好、学历高、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培养,使其尽快成长;三是进一步完善了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保证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通过不懈努力,教育局党委领导班子建成了“工作的班子、团结的班子、正派的班子、高效的班子”。
(二)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教育局党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干部队伍建设,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努力锻造一支能够推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干部队伍。一是强化学习,打牢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二是刚化考核,激活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教育局党委以“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群众公认”的原则,对干部进行考核,建立了党员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坚持党内评议和群众评议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优秀党员干部进行表彰,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进一步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了党组织整体战斗力;三是硬化管理,构建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教育局党委坚决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罚,营造了有利于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优秀干部大量涌现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大事业的社会环境。
(三)扩大覆盖面、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教育局党委加强学校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做到了“四个强化”。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加强了对党员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党性责任。二是强化班子建设。主要是增强支部书记能力。党支部的核心是支部书记,必须配强配齐,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三是切实改进作风。突出抓好了四项制度建设:即党委中心组学习及领导干部述学评学制度;领导班子民主决策制度;各级财务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通过强化四项制度建设,促进支部党员形成了浓厚的学风、民主和谐的领导作风、办事快捷的服务作风、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四是强化党建,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学校党支部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是服务学校、服务党的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局党委要求各支部积极探索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开展党建为教学服务活动,扩大了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四)创新载体、发挥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教育局党委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途径,新形式,新方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是以先进性教育为主导,努力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以实践为途径,大力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统筹各方、增强效能,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1、丰富教育手段。我们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按照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专家讲解与中心发言、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在岗自学与集中学习等形式,广泛运用互联网、电视等传媒工具,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方式,使广大党员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实效。
2、完善学习制度。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制定了党员述学、评学和考学的具体要求,把党员学习纳入民主评议、干部选拔的重要内容,推进了党员教育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3、创新管理机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我们以创建“基层满意县直部门”、“五个好学校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建立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党内民主和联系群众等的长效机制,推进了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4、创新工作方式,加强作风建设。我们始终把党员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和落实好《党章》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努力解决机关党员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检查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务公开的情况,落实党员对单位党务和业务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等权利。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强化组织、制度、纪律和群众监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四、发挥职能作用,建设人民满意机关
(六)务实管用、着眼长效,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和完善了党的各项制度。
1、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一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完善党委集体领导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三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四是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2、健全和完善党的生活制度。例如,领导班子民主生活制度;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党小组民主生活制度等。同时,增加了党内工作透明度,增加了党员参与党内工作的参与度。
3、健全和完善党的干部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了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制度;建立了科学的、民主的、公正的选人用人制度,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了党的干部路线正确贯彻执行。
4、健全和完善权利监督制度。主要是健全和完善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权力使用的监督制度,确保权为民所用,防止以权谋私,权利寻租。
二是大力进行党的制度的创新。
我们党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继续坚持和贯彻执行。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党的制度建设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根据工作实际,对党的制度不断进行创新,使党的制度适应了新的形式和新的要求,确保了党的先进性
三是严格执行党的制度。
我们加强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遵守党的制度的自觉性,同时,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对不遵守党的制度的党员进行严格查处,保证了党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党的制度起到推进党的建设的作用。
二、对党的组织工作资源整合的建议
1、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仍有个别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与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少数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不相适应。
2、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的考核机制。一是党员干部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干部考核的标准难确定。党员干部由于层次的不同、类别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所要求达到的实绩目标也会不同,但是目前普遍没有建立因人、因岗而异的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目标体系,导致评判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二是考核的方法不够完备。目前党员干部考核通常采用的是民意测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个别谈话和座谈等方法,对干部岗位特殊性考虑不多,不能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民意测验和民主推荐中个人因素较为突出,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干部德才表现。
3、党员监督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一是惩罚性监督多,事前防范性少,对如何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干部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重视不够。二是是单项制度较多,体系完备不够。三是监督渠道虽多,整体联动不够。当前实行党员干部监督的渠道很多,既有党内监督,又有党外监督,既有上级的监督,又有同级和下级的监督;既有专门机构监督,又有社会舆论监督,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监督渠道彼此协调不够,尚未形成“联动”效应。
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 篇六
A.集中辅导 B.个别辅导 C.集体辅导 D.分散辅导 E.小组辅导 2.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等。
A.物质需要 B.精神需要 C.安全需要 D.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 E.尊重信任的需要 3.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形成的()
A.自然前提 B.心理基础 C.生理基础 D.社会前提 E.生物前提 4.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成()的基本需要。
A.学习动力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目的 E.学习态度 5.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家庭环境因素 B.遗传因素 C.营养因素 D.社会环境因素 E.学校教育因素
1.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
A.主观性 B.局限性 C.客观性 D.差异性 E.相似性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等。
A.讲授法 B.认识指导法 C.活动体验法 D.行为改变法 E.自我调控法 3.小学生的想象是在()的调节下进行。
A.理论知识 B.兴趣 C.言语 D.实践活动 E. 4.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的过程。A.输入 B.储存 C.输出 D.编码 E.提取 5.在下列情感体验形式中,()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A.喜悦感 B.道德感 C.美感 D.恐惧感 E.理智感
1.作为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主要与()有关。A.先天环境 B.后天环境 C.家庭环境 D.学校环境 E.生理状况 2.在下列情感体验形式中,与人的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A.喜悦 B.愉快 C.美感 D.恐惧 E.理智感 3.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
A.主观性 B.局限性 C.客观性 D.开放性 E.差异性 4.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的过程。A.输入 B.输出 C.储存 D.编码 E.提取 5.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与()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A.营养 B.遗传 C.家庭环境 D.社会环境 E.学校教育
1.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
A.主观性 B.局限性 C.客观性 D.差异性 E.相似性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等。
A.讲授法 B.认识指导法 C.活动体验法 D.行为改变法 E.自我调控法 3.小学生的想象是在()的调节下进行。
A.理论知识 B.兴趣 C.言语 D.实践活动 E. 4.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的过程。A.输入 B.储存 C.输出 D.编码 E.提取 5.在下列情感体验形式中,()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A.喜悦感 B.道德感 C.美感 D.恐惧感 E.理智感
1.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体现在()等方面。A.疾病 B.遗传 C.疲劳 D.发育 E.变异 2.教师自我教育的基础是正确的()。
A.自我设计 B.自我接纳 C.自我认识 D.自我反省 E.自我激励
3.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健康粗线条标准的选项是()。A.人生态度积极 B.意志品质健全 C.社会适应良好 D.认知功能正常 E.情绪反应适度
4.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用研究方法有()。
A.文献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横断研究法 D.纵向研究法 E.问卷调查法 5.各种错误的家教方式,如()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损害。A.溺爱 B.不一致 C.强制 D.言传身教 E.放任
1.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
A.集中辅导
B.个别辅导
C.集体辅导
D.分散辅导
E.小组辅导 2.一般说来,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
A.主观性
B.实用性
C.局限性
D.差异性
E.可信性 3.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形成的()。
A.自然前提
B.心理基础
C.生理基础
D.社会前提
E.生物前提 4.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成()的基本需要。
A.学习动力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目的E.学习态度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
A.讲授法
B.认识指导法
C.活动体验法
D.行为改变法
E.自我调控法
二、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
2.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3.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形成。
4.学生智能发展的外部矛盾是指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原有智能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智能活动的外因。5.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在想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6.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差异性,因此,经验性标准不具有可信性和推广意义。
7.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8.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小学生,其品德发展的方向一般是与同学发生冲突,形成不良品行。9.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的个性逐步形成的过程,即个性特征逐渐形成的过程。10.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道德感、美感、智慧感等。
1.智能活动的内因就是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部矛盾,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原有智能结构之间的矛盾。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中辅导和分散辅导。
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就是个体的个性逐步形成的过程,即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4.人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和变化的。
5.身与心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的观念问题。6.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同伴的交往和与教师的交往。
7.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8.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因此,作为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主要与后天环境有关。
9.心理咨询既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又是一个过程。
10.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1.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方面。
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中辅导和分散辅导。
3.心理咨询不仅要帮助咨询对象解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帮助他们治疗精神类疾病。4.人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和变化的。5.小学生的想象是在兴趣的调节下进行。
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
7.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矛盾,这是智能活动在内因。
8.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就是个体的个性逐步形成的过程,即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9.具有抑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容易神经过敏,患得患失,容易变得孤僻,因此,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气质类型。10.人的一生始终处于生长发育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各系统的器官由小到大逐渐发育完善,其功能也逐渐趋于成熟。
1.智能活动的内因就是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部矛盾,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原有智能结构之间的矛盾。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可分为集中辅导和分散辅导。
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就是个体的个性逐步形成的过程,即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4.人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和变化的。
5.身与心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的观念问题。6.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同伴的交往和与教师的交往。
7.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8.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因此,作为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主要与后天环境有关。9.心理咨询既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又是一个过程。
10.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因而其学习态度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
1.教师对小学生的示范影响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和替代的。()2.各种身体疾病主要是对身体造成伤害,并不会直接导致心理异常。()3.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5.教师素质主要是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稳定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与人的先天禀赋无关。6.情绪对人的心理生活的影响贯穿于人的一生。()7.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与个人的修养、知识基础和教学能力有关。()8.挫折教育强调挫折,是以挫折磨练意志,有意志唤起自信。()9.研究表明,被学生感受到教师高期望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10.嫉妒对嫉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1.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的人。()2.小学生骨骼硬度小,柔韧性大,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3.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越好。()4.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其全部材料来自于感性经验。()5.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6.童年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能力开发越晚,其发展的可能性越小。()7.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气质类型各有特点,无所谓好坏。()8.处境不利小学生形象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有问题。()9.心理咨询不仅能保证咨询对象解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能治疗其精神类病症。()10.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和发展。()
三、观察力
即观察能力,是指能够迅速准确地看出对象和现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111 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指咨询教师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等与来访学生共同分享。290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学习态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76 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193 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171 智能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智力和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即都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某种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97 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良好的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身体健康的保证.159
气质 气质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制质。200 预习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对 ·简述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小学生意志发展有何特点?(1)意志行动动机和目的发展的特点。(2)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的特点。(3)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一是自觉性的发展。二是果断性的发展。三是坚持性的发展。四是自制力的发展。171 简述需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8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
·简述偏见和成见的不同。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3)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小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是:(1)注意的集中和稳定性逐步发展;(2)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发展;(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在逐步发展。101 简述智能发展的条件。智能发展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智能发展才能实现。不同的条件由于性质的不同而在智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遗传与生理成熟、环境与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其中,(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智能发展的生物前提;(2)环境与教育在智能发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则是智能发展的源泉。97
五、论述题
试述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272 答: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是指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1.整体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小学生心理咨询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通过帮助和指导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发展;二是追求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励、商量的语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3.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咨询要重视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针对小学生的问题所展开的辅导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应让学生在各种模拟与实际情境中去讨论、体验、训练等。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会取得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
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在实际操作时要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与此同时,要注意学生群体共性问题的研究,积累群体资料,提高团体辅导的实效。
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这是小学生心理咨询中一项重要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心理咨询的关键时期。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1、是保持愉快的情绪。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思维活跃,记忆敏捷,学习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绪?①建立适当的需要。②寻找乐趣。③自信。④多与人交流。
2、是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①宣泄调控②遗忘调控。③转移调控。
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小学生能力辅导的措施。
答:(1)激发兴趣。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凡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他们就会更多地投入并能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小学生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例如成立音乐小组、美术小组、运动小组、科技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小学生都有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
(2)与其他个性品质的良好配合。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成分,与个性的其他特征关系密切。要发展能力,就不能脱离整个个性的培育与发展。能力发展与良好个性的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个大胆、开朗、勇于探索和不畏艰难的人,就会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的提高,又会使他的个性更为杰出。
“马虎”是小学生学习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试分析“马虎”产生的原因,并谈一谈应如何帮助“小马虎们”? 答:马虎是有原因的。(1)注意力不集中,如有的同学平时学习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漫不经心,丢三落四,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形成马虎的毛病。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集中注意力,不断提醒自己,就不会出错。(2)注意力极易转移,常常还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想着其他的事情,因而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3)马虎的产生还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小时候,家长如果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而是自己亲自动手为其准备好一切,那么孩子由于很少有机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什么也不用考虑,马虎的行为习惯就容易形成。方法:(1)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教师要经常提示“做完之后,自己认真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另外,也要引导小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检查。告诉他们,自己要督促自己检查,自己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喜欢做事认真的好孩子。(2)使用厌恶疗法。对马虎很严重的孩子,可以手腕上套橡皮筋,每马虎一次,自己拉几次橡皮筋,会有疼痛感。几次后,一做作业就会想到不认真就要手腕疼,这样逐渐改掉坏毛病。同时也可在认真做作业后给自己奖赏,如做自己喜欢的事。(3)告诉小学生,马虎是坏毛病,但并不可怕,只要有决心改,按老师说的去做,一定能改掉。(4)学会自我暗示。默念“马虎并不是我的专利,它控制不了我,我一定能战胜它”。
试述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程序及操作方法。
答:为使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科学地设计辅导程序,对辅导题目、主题分析、目的要求,课前准备、操作过程,及总结和建议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
1.辅导题目。题目是主题的标识,它蕴含着一堂辅导课、一次主题班会或一项课外活动的中心、主旨及基本内容。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辅导题目或活动题目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辅导活动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2.主题分析。主题即辅导活动的中心,亦即活动内容的核心。主题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揭示辅导活动的中心、主旨,明确重点、难点或疑点;(2)阐明辅导活动的原因及相关的理论依据;(3)明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3.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是指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的要求既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活动过程和程序设计的前提依据。确定辅导活动的目的要求需注意:(1)要明确辅导活动的结果使小学生内在心理状态所发生的变化;(2)明确活动过程对小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影响;(3)目的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查。
4.课前准备。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设计的过程,要根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创造条件,确定活动场所,收集相关资料和事例,设计问卷,制作挂图,准备录音带等,从而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5.操作过程。操作过程是指对辅导活动中的方法、步骤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认真执行的过程,包括导入课题、活动与训练、活动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渗透法和课外指导法等。操作过程是程序设计的物化过程,是到达活动目的、获得理想效果的中心环节和决定因素。
6.总结和建议。总结是指教师对辅导活动中同学发言、集体讨论的意见及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富有指导性的结论,可概括为几点或几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思想行为提出相应的希望和建议,以调节心态和指导行动。
试分析现在的小学生中较为常见的自我中心现象,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帮助他们? 答:分析: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于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最大!”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机交往中也是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方法:(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是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4)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在教学实践中,您是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
答:
1、做作业拖拉
指导孩子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到位,如喝水,上厕所,要用的文具、书本都准备齐了;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在一旁盯着,不要轻易打断孩子。对于一些已经有拖拉习惯的孩子,限时让孩子完成作业。
2、不检查作业
封孩子为“作业(试卷)国王”的警察,警察的任务就是抓坏蛋,在这个王国里,坏蛋就是那些错题。每次做完作业或是答完试卷后,“警察”就必须尽义务要抓“坏蛋”。如果有一天,警察再也抓不到坏蛋了,那么警察就可以升级为警长。这个游戏也能帮助孩子改善马虎的毛病。
3、不懂也不提问 思考会令孩子不断进步。对于不爱思考和提问的孩子,多从其他方面来促使孩子开口提问。比如,询问孩子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做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也能让孩子将提问看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也应“不耻下问”,学着向孩子问问题,孩子回答不出来的,就带着孩子一同去向他人请教,家长这样的做法,也是对孩子提问进行的鼓励暗示。
4、学习缺乏动力
孩子不愿学习,却一定会喜欢游戏。如将想让孩子学习或是复习的内容(学科不限)写在多张纸条上,相互抽牌答题,将所有的题过一遍。
5、不清理学习场所
学生初次清理时,应有耐心地在一旁指导,直到清理完毕为止。最后,给学生一些鼓励,口头鼓励或物质鼓励均可。特别注意的是,就算是孩子收拾得不干净、不整洁,家也应鼓励,而不应抱怨或再次整理,这样只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您的学生中有学习疲倦的现象存在吗?我们应如何预防学习疲劳呢? 328 答:要从根本上消除学习之后的心理疲劳必须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消除紧张和压力,达到充分的自我放松。(1)减少学习时间。(2)预防疲劳,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疲劳是学习的大敌,等疲劳产生之后再去消除,疲劳已经妨碍了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预防疲劳更为重要。(3)经常休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因困倦而睡觉,可以在其他时间睡上一觉。比如,课间休息,午饭后,晚饭后。这样可以使学习时的效率提高,避免疲劳。(4)自我想象,放松身心。冥想练习,放空自我。(5)学会精神愉快的去学习。如果能将学习当成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带着一份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很多,难度很大,也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疲劳。
7.中职学生心理与德育教育 篇七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十几岁的阶段是人生左右为难的阶段,他们不仅需要安全,还需要生长、成熟,所以必须抓紧注意。”
由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优势以及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职学生形成了与普通教育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特点。除了具备当代普通教育学生所共有的心理特点,比如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拥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倾向、强烈的批判意识,情感世界丰富而敏感,等等。他们还拥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点。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与初中阶段相比,中职学生在个人理想方面缺乏一定的奋斗目标,他们对未来没有多少憧憬,较易产生悲观、忧郁的心理。
进入中职学校后,有部分中职学生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他们眼中,初中三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能够考上心目中的高中,进而考上好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中考的结果却与自己预想的结果相去甚远,这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沉重打击。
在他们看来,进入中职学校根本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是自己的无奈选择。总之,中考失败的痛苦和阴影在进入中职学校后无法快速排除,这就导致中职学生不能从容地面对现实,健康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从而使他们在个人理想方面缺乏奋斗目标,对生活失望悲观,学习动力不足。
(2)进入中职学校后,大部分中职学生要住进学校安排的宿舍,过集体生活。生活环境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有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有过寄宿学校的经历,但仍旧有大部分中职学生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在上中职学校前,他们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进入中职学校后,宿舍成了自己主要的生活区,班级成了主要的人际交往环境,日常生活全部要靠自己动手,这对平时习惯依赖父母和家庭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得这部分中职学生极易产生孤独、失落、茫然等心理压力。
(3)在初中阶段,学生一般都会有从小学到中学一起长大的知心朋友,共同的语言、友善的面孔、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感情上的相知相依,构成了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
但是在进入中职学校后,自己身边的同学基本上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语言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同学之间从原来的亲密无间突然变得非常陌生,即使心里有什么困惑也不知道和谁去说。
这对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中职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自卑和孤僻等心理问题。
(4)在初中阶段,学生一直学的是为数不多的中考课程,学校管理严格,教师在教学方面也是无微不至地辅导学生。
而中职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能力锻炼,教师通常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在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方面也相对开放和自由,中职学生往往不能马上适应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他们在自我管理以及时间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缺陷,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针对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如何开展德育教育
从上述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开展中职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经历一场改变德育方式、重组德育内容、转变德育评价的变革。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中职学校全体德育工作者群策群力、排除万难、迎接挑战,从理论到实践都要勇于创新。
(1)中职学校要组织活动性、生活性与情感性相结合的德育内容。中职学生在刚进入中职学校时,心理落差可能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从空洞无物、枯燥抽象的德育说教中走出来,积极实施“生活德育”。
活动是促进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调整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渠道。德育工作者要让中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泼生动的生活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让他们从学中知,从做中学,在实践中真真实实地感受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强化自己的道德意志,并且实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化,使自己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2)德育工作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可能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如果学生一味沉浸在以往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中,那么再好的德育内容也不能让中职学生接受。
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他们的求知欲,主动地产生道德情绪情感。比如,德育教师可以多利用一些图片、案例等,让学生们一起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要从中职学生的道德基础和水平出发,以其已有的道德经验为起点,使德育内容与他们的心理状态相衔接,鼓励他们主动实现道德准则和规范。
(3)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影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都有重复别人或互相模仿的倾向。特别是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人格尚未成熟,对外在事物不能做出正确、独立的判断和评价时,他人的影响更为明显。
中职学生正是15~18岁的青少年,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德育工作者要注意自身人格的完善。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品质人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发挥人格熏陶和感召的作用。
(4)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要善于做学生家长的教育工作。德育工作者要教育家长改变观念,看到中职学生的前途和希望,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和长处,摒弃不平衡的心态;教育家长不要替自己的孩子“一手包办”,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中职学生在完善自身心理品质、提升自己道德素质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好。
摘要:所谓中职学生,就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正处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关键、最旺盛、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因此又被称为人生的黄金年代。由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优势以及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职学生形成了与普通教育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特点。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特征,德育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崇桓.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凯里学院学报,2009(4).
[2]王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陈牛则.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 (4).
8.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 篇八
新形势下,要使广大民众自觉主动地贯彻党中央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思想、行动一致,将党纪国法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加强个人自律,社会呈现出稳定、繁荣、和谐发展的局面,这一切的实现,除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赖于在民众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党中央针对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就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研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一、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和分形学等内容。认为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是事物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其基本原理有:非线性、整体性和动态生成性;不确定性和内随机性;自组织性,是指它需要外界较高指定而能进行自行组织、自行创造、自行演化,能够自行地从混沌(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过程;开放性和不可还原性。那么复杂科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怎样界定的呢?
心理健康教育,简称为心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完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成熟和人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思想品德,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其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貌似分属两门毫不相关的学科,但追根溯源,二者却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笔者就心理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心理化的误区来分析两者的关系。而之所以会形成心理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心理化,就是因为没有对复杂科学下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区分。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思想政治即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中必须讲政治,必须有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于是,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尔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且在实际行动和客观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并以此作行动指导的过程。而心理作为人脑的产物,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培养教育对象在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及和谐的人格发展动力,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形成和谐的自我体系和自我概念,以及具有相当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二者都同属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虽有共同之处,但二者仍属不同的学科体系,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两者在内容、学生观、具体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均具有各自的特点。
思想政治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属于纯社会科学,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健康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主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客体,为辅助者的教育。
具体目标不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它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自我约束,前者侧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后者侧重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的问题,以及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与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做好准备。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外在的规范,具有群体作用性,是社会群体的规范,教育目的是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来自自我的规范和约束,是发自自我本身的、内在的,较前者后者更偏向感性,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自我适应和调节以自我适应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旗帜鲜明。心理健康教育者不会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当事人理清事实,澄清价值体系中的矛盾,引导当事人进行思想斗争,勇于承认错误,面对事实。前者更多的是运用伦理谈活、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方法;后者主要是会谈、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和行为矫正等方法。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起到巩固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虽然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教育过程也大体一致,都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于是要求我们应结合以上复杂性科学视野下两者关系的分形,但同时实践过程中还应结合两者的相互联系和相同点,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手段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两者的协同作用。
三、如何实现两者的整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思越土政治教育系统都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死索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性的复杂系统。从宏观层面分析,前者由学前、小
学、中学、大学、成人、老年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特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而后者亦是由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组成,除此之外,其还有相应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也承担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中观层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校主要有校党委团委、政治辅导员、班委会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和人员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员和辅导员等组成。微观层面分析,前者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党委、校长、团委、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专员、班委等。而后者由校党委刚委书记、党委团委委员、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者,团组织、班委和学生党团员等、那么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合呢?
第一,要摈弃不正确的认识,清晰合理认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识偏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文件或会议上,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超前性差。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方式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方法单一;在教育的对象上,只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忽视中间层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缺乏力度。而这些认识偏差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如矫正认知偏差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和原理,结合两者方法手段的长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事半功倍,也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说教,这样系统地开展教育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空对空”,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克服偏差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辩证主体性地看待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求教育者应当从有效学习的三个必要条件来审视教育者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教育对象常常会碰到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许多问题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传统上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就是要从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两方面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既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第三、在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点又各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应该在原有共同点的基础上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人员、教育网络及投入力度优势,同时着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手段和方法技巧优势,并进一步改进各自的方法手段,取长补短,使两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首先必须改进过去心理健康教育那种坐等学生上门,要主动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让大家发表意见,使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观念的标准,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也应改变,改变过去那种一味正而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从现状来看,两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而其中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要使两支队伍有机结合,就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从而因势利导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为此,就要求这两支队伍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分析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推荐阅读: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09-23
中学生德育教育教案06-17
2022年中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10-14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06
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计划09-21
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09-09
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07-22
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点滴谈07-30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