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工艺流程版面

2024-10-07

缫丝工艺流程版面(共2篇)

1.缫丝工艺流程版面 篇一

缫丝业,是上海近代工业中最早发生的行业之一。从1861年第一家外商缫丝厂建成,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近代缫丝业经历了近90年的发展历程。工业的发展状况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近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上海缫丝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发展、繁荣、衰退和没落的曲折过程。以往学者对上海缫丝业的研究,仅限于对其发展过程的阐述,对影响缫丝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那么,在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上海近代缫丝业发展和繁荣,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其迅速衰落一蹶不振?本文将《申报》中的纺织史料与其他史料相结合,从社会因素和缫丝业内部因素两方面入手,探讨上海近代缫丝业兴衰的原因,以期丰富上海近代纺织史的研究内容。

一社会因素对上海缫丝业发展的影响

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由于距离江南传统的产丝区域很近,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便发展为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中心。从事生丝出口贸易的外国商人,并不满足于贩运生丝所获得的利润,从19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在上海筹设缫丝厂。

(一)外商投资拉开了缫丝业发展的序幕(1861~1894)

1861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开设怡和纺丝局,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家机器缫丝厂。1866年法国丝商建一小丝厂,同年两厂都闭歇。十几年后,1878年美资旗昌洋行在上海开办旗昌丝厂,1882年怡和洋行重开怡和丝厂,公平洋行建公平丝厂。此后,英商伦昌丝厂、美商乾康丝厂、法商信昌丝厂、德商瑞纶丝厂先后开业。由于蚕茧供应或经营问题,到1894年外商丝厂仅存4家,有丝车1500部。上海最早的民族资本缫丝厂,是1881年创办的公和永丝厂,由于丝质不良、销售不畅等原因,直到1887年才逐渐发达[1]。此后,又有7家华商丝厂设立。到1894年,上海有民族资本缫丝厂8家,丝车2576部。

(二)清末战争及新政引发了两次设厂热潮(1895~1911)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激起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救国热情。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12月谕令各省设立商务局。1898年,光绪帝宣布变法维新,明确提出奖励科学发明和民办工业。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引发了民间资本投资设厂的高潮。1895年到1898年间,上海的丝厂激增。1896年,丝厂由1894年的12家骤增至29家,丝车由4076部增至7986部。1896年与1898年,虽然丝价暴跌且蚕茧歉收,丝厂获利甚微,但是到1899年,上海仍有24家丝厂,丝车数为7470部。1900年,由于丝价大跌,销售不畅,开工丝厂仅剩18家,丝车数减为5920部[2]。

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被迫提出一些新政措施,奖励工商实业。1901年到1906年,上海缫丝业并无太大发展,丝厂数亦无太多增减。1901年,丝厂数为23家,丝车数为7830台。1906年,丝厂数仍保持在23家,丝车数增为8026部。1905年,上海掀起抵制美货的运动,美国输华的大宗货物销路大减,从而促进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1909年,欧洲主要产丝国意大利发生地震,生丝产量锐减,国际市场生丝价格上涨。我国生丝出口大增,刺激了上海缫丝业的发展。1909年,丝厂数骤增为43家,丝车数为12050部。在第二次设厂热潮之后,1910年,上海有丝厂44家,丝车13074部,与1900年相比,丝厂数增长1.4倍,丝车数增长1.2倍(见图1、图2)。

数据来源: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15-618页。

(三)民初奖励实业政策带来缫丝业的持续发展(1912~1914)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重视兴办实业,新成立的实业部于1912年3月制定了《商业注册章程》,规定商人呈请开办厂矿,“只要资本实在”、“无有纠葛”[3],符合注册条例章程,政府批示皆为“当务之急”、“于国计前途,大有裨益”[3]268,即予照准,并“力为保护”。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奖励实业政策的颁布,带来了缫丝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的丝厂在3年间由46家增加到57家,丝车由13062部增加到14964部。新增的11家丝厂,皆为华商投资创办[4]。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缫丝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15~1928)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爆发初期,因欧洲交通运输困难,生丝出口受到影响。1914年和1915年,上海缫丝业发展几乎停滞,丝厂数保持在57家,丝车数保持在14964部。但其后,由于未参战的美国对生丝的需求大增,生丝出口逐渐转旺,丝价高涨。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奖励实业政策,共同推动缫丝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1916年后,丝厂数和丝车数又有明显增加。1917年,丝厂增加到68家,丝车增加到18800部。缫丝业的发展,一直持续到1920年。1920年,丝价惨跌,上海许多丝厂宣告破产[5]。到1921年,开工丝厂减少到58家,丝车减为15770部。

1922年,上海白厂丝市价上涨为1180关两,比1921年增长32.1%[6]。缫丝业又有明显好转,开工丝厂增为65家,丝车增至17260部。1923年,日本发生强烈地震,缫丝业受到破坏,造成国际市场生丝供应短缺,这又刺激了上海缫丝业的新发展。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国货产品的销售,缫丝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1925年,丝厂增为75家,丝车增为18298部。1926年,上海丝厂已达84家,丝车为19490部。在随后两年间,缫丝业继续繁荣。到1928年,上海已有丝厂104家,丝车24375部。与1915年相比,丝厂数增长0.8倍,丝车数增长0.6倍(见图3、图4)。

数据来源: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 615-618页。

(五)世界经济危机和淞沪战争导致缫丝业的急剧衰落(1929~1936)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国际市场丝价大幅度下跌。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金贵银贱,银价相应跌落,反而引发了我国以银为标准的物价上涨。因此,我国的丝价还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以致缫丝业继续出现设厂热潮。1929年至1930年间,上海又新设了9家丝厂。1930年,上海丝厂增至111家,丝车增至26175部。

为减少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弥补。1930年,美国对华丝征收进口税,迫使华丝输入量狂跌。1931年9月,英国宣布英镑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也相继贬值,导致银价回升,丝价下跌。至12月4日,丝厂停业者达89家,开工者仅34家[7]。1932年,日军发动淞沪战争,使上海缫丝业受到严重摧残,沪东区的31家丝厂、6358部丝车,大半在战火中受到毁损[8]。1933年,上海仅存丝厂44家,丝车10730部。1934年,美国实施高价收购白银的政策,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物价猛跌。同时,受日丝倾销的影响,我国丝厂濒于破产[9]。本年,上海的丝厂数跌至35家,丝车数跌至8270部。1935年6月,美国丝织厂纷纷开工,生丝需求增加,丝价回升。11月,南京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印铸纸币投入流通,缓和白银外流所造成的通货紧缺局面。1936年,缫丝业开始复苏,开工丝厂有49家,丝车11116部。

数据来源: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15-618页。

(六)抗日战争后缫丝业的彻底衰落(1937~1948)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上海丝厂44家开工,丝车共计10484部[10]。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浙产丝区大部分沦陷。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闸北。虹口和闸北区有30家丝厂全部被炮火所毁,4家半毁,损失不大者10家。以丝车计,全毁者6420部,半毁者416部,情况未明者688部,幸存的2562部[11]。1938年,丝价大幅回升,而茧价下降,幸存丝厂都在租界区重新开厂。1939年,租界内有丝厂36家,丝车7618部。为限制缫丝业的发展,日军对沦陷区的蚕茧输出严加控制,致使原料茧无法运入租界。1940年春,开工丝厂减至10余家,迄夏所存者仅6家,到年底均已停工[12]。1941年9月,美商合丰及华商鸿大暨上海制丝所等,因提前储备部分原料,还可勉强开工。10月,上海制丝所停工。此后,租界内华洋商各缫丝厂全部停歇。1941年12月,日军侵占上海租界,直至抗战结束以后,上海缫丝业毫无起色。1946年至1948年,缫丝厂仅余存四五家。

二内部因素对上海近代缫丝业发展的影响

(一)原料茧供应

上海不是传统养蚕区,缫丝业所需原料茧需从内地购买。鲜茧从收获到成蛾的时间仅有两周,而当时的蚕茧处理方法非常落后,鲜茧上市后无法长期保存。由于原料茧的供应问题,上海纺丝局自1861年建成后,并不能正常进行生产,于1870年宣告失败。1875年,徐寿发明新型烘茧灶,能长期贮茧以待缫制,这是缫丝业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1]68。

1.缫丝业发展初期原料茧供应受阻

1878年开办的旗昌丝厂有丝车50部,三年后扩充至200部。1881年开办的公平和怡和丝厂,各有丝车104部。这三家缫丝厂的设立,增加了对蚕茧的需求,但是他们仍需到内地去收茧。而内地官员为阻止外商购茧,采取征收高额茧税和颁布售茧禁令等措施。因此,各外商丝厂从成立后就一直营业不振。1887年2月2日,李鸿章在《致海军衙门函》中提到:“用机器缫丝,简洁易售,较中土缫法尤善,洋人争购,获利可丰。若令江浙督抚就产丝之地招商集股开办,实系为民兴利,并非与民争利。”[1]72缫丝业发展初期,原料茧供应所遭遇的种种阻挠,在李鸿章提倡机器缫丝业后才得以扭转。

2.缫丝业发展繁荣期原料茧供应不足

随着原料茧需求的不断扩大,茧行随之产生。1895年,江南地区有茧行40~50家,1897年增至110家。丝厂收茧,需在新茧登场前就与茧行签订合约,说明本年度的收购量和价格,茧行向丝厂收取各色费用[13]。丝厂收购剩下的蚕茧,由余茧商收购并烘干,余茧便成为丝茧市场中的商品。茧行和干茧市场的出现,对上海缫丝业的稳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缫丝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江南地区的蚕茧生产却增长缓慢。1880年,江浙皖三省产蚕茧约111万担,1915~1917年平均年产117万担,1925年产138万担,1926年产178万担,四十多年中蚕茧产量只增加60%[14]。在上海缫丝业有了较大发展后,丝厂普遍面临原料茧供应不足的状况。1913年到1928年,运入干茧量和实需干茧量之间有很大的差额。由图7、图8可以看出,1913年到1928年的16年间,只有1927年运入干茧量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缺茧最多的年份为1921年,运入干茧量不足实需干茧量的一半。1921年,从“江浙皖三省所收之茧,统计烘干货只七万余担,比较上年收额半数而已。如以本埠各丝厂现有缫车计之,本届收茧,至多做至本年旧历十月为止即无茧可缫”[15]。其他年份,运入干茧量和实需干茧量均有30%左右的差额。因此,每年大概有三个月时间,丝厂缺乏原料茧供应。

3.缫丝业衰落期原料茧供应匮乏

20世纪3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丝价连年下跌,导致茧价下跌。蚕农不堪赔累,多将桑园改为稻田,江浙之桑园因而减少1/3左右,而产丝最富至无锡,竟达十分之六七[16]。由于桑园减少,蚕茧产量也随之降低,1930年为上海丝厂数量最多的一年,但是江浙皖三省的春、夏两季茧仅够上海、无锡等地丝厂五个月生产之需[17]。1933年,上海的丝厂已从1931年的113家减少到60余家,但购入的原料茧,仅够各厂维持生产五个月[18]。1935年,由于浙江和江苏的蚕茧统制和限销,开工的各家丝厂,因原料缺乏,无法缫制,10月份已相继停车16家,至11月底将全体停工[19]。1937年6月,因春茧歉收,江浙出台了限(禁)运蚕茧出省的规定,导致上海丝厂面临无茧可缫的局面。为此,上海市丝厂业公会多次电请放行被扣春茧,“希望江浙两省迅予撤销禁令,以免上海丝厂停业,数万工人失业”[20]。1938年至1941年间,租界内丝厂稍有繁荣。但是到1941年,因华中蚕丝公司实行蚕茧统制,阻止丝茧厂商设行收茧,租界各丝厂因原料告罄,被迫停车。有若干丝厂,已拆去丝车改为其他工厂[21]。

(二)缫丝设备的引进和制造

上海缫丝业发展初期,多从意大利引进坐缫机。1890年前后,上海已有多家仿造意式缫丝机的工厂。国产缫丝机与进口缫丝机相比,性能优良,价格低廉,此后新建的丝厂,普遍采用本地产的缫丝机。

1.坐缫机的引进和制造

1861年,怡和纺丝局从意大利引进了100台丝车。1881年,公和永丝厂引进丝车100部。随后,怡和与公平洋行,各建一厂,每厂亦仅有丝车104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1]971。意大利式缫车以蒸汽为动力,结构简单,易于仿造。1888年,永昌机器厂就已经开始制造意大利式缫丝车及丝厂用小马力水汀引擎,主要销售对象是公和永丝厂。坐缫机的主要部件铸铁件台面,由翻砂厂代铸,铜盆由我国原有的铜锡器手工业协作制造,管子零件是进口的,机器厂仅加装配,机器加工量极少[22]。1913年前后,上海港已停止进口缫丝机,丝厂所用缫丝机全部由国内机器工厂供应。

2.双宫缫丝机的发明和使用

191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宋镇洋,依据从日本所学绘制图样,依式造机,发明了双宫茧丝缫丝机。双宫缫丝机,可以对双宫茧进行缫丝。其车式极为简单,车身均以木制,水锅置于车之中部,水锅左旁有一丝钩,钩之左旁横设一小丝轴。女工索得锅中茧绪,即投置于丝钩而缠绕丝轴,轴随皮带转动,丝即缠轴不已。等轴上丝满后,移至返丝机上重摇其瘰丝断头,烘干后做绞打包即成[23]。1921年,上海开始出现双宫茧丝厂,1927年增至8家。但是在淞沪战争时,双宫茧丝厂全部被毁。

3.立缫机的引进和制造

1929年,日式立缫机传入我国。1930年,久成集团投资的日新改良丝厂,就是采用日式缫丝机。立缫机实现了煮茧和缫丝的分工,生丝的质量和产量均得到显著提高。1930年,女蚕校费达生、上海环球铁工厂王宛卿等,设计试制成功两台国产立缫机。1930年后,上海环球铁工厂和中国蚕丝公司下属的缫丝机械厂,开始陆续生产环球式、中丝式立缫机,并逐步在国内推广使用[24]。但是,1931年以后,受世界经济危机和日本侵略战争的影响,立缫机在上海并未得到广泛使用。

(三)丝厂经营方式

上海的缫丝业,是从外商投资建厂开始的。1894年,有外商丝厂4家,华商丝厂8家。不久之后,除怡和丝厂外,其他三家均转售或出租给华商。1894年后新增的缫丝厂,均为民族资本投资建厂。民族资本的实力并不雄厚,所以多数为合资经营。由于资金有限,丝厂的经营受丝价影响很大。1896年和1898年,因丝价暴跌蚕茧歉收,丝厂亏损严重。此后,为避免各种经营风险,丝厂主就将厂房设备出租给他人经营,租厂制由此而产生。1912年后,随着丝厂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料茧供应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租厂制便成为多数丝厂所采用的经营方式。租厂制的出现,降低了经营成本,有利于小本经营,也能适应原料茧供应的季节性变化。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缫丝业中租厂者约占80%~90%[25]。由于是租厂经营,丝厂的经营者,只关注丝厂的利润,而不注重设备的管理。而丝厂的产业主,只关注租金的多少,不注重设备的引进和革新。因此,上海多数丝厂的设备都很陈旧。《1922~1931年海关十年报告》中提到:“多数工厂仍在使用三十多年前所置的机器,并未加以改良。少数工厂曾在设备上做了一些微小的改进。目前为止,全部采用新式设备的只有一家”[5]279。由此可见,租厂制虽然适合缫丝业的实际状况,但是,它也导致了缫丝设备更新缓慢和生丝质量降低。

三结束语

在近90年的时间内,上海近代缫丝业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不是某种因素偶然作用的结果,而是外部社会因素和缫丝业内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战争等社会因素和原料、设备、经营方式等内部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缫丝业发展初期,清政府对工业的限制和蚕茧供应不足,限制了缫丝业的发展。1875年后,烘茧灶的出现,使原料茧供应得到保证,国产缫丝机的出现,使设备价格降低利于厂家购买。同时,政府取消了对缫丝业发展的种种限制,内外因素对缫丝业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缫丝业发展繁荣期,奖励实业政策的实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缫丝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原料茧的供应不太充足,但是租厂制能够适应季节性的生产方式和小额资本经营。所以这段时期内,外部因素推动缫丝业的发展,内部因素对其发展稍有制约。在缫丝业衰落期,世界经济危机、淞沪战争、抗日战争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使缫丝业逐渐走向衰落。孤岛时期,租界内的缫丝业稍有起色,但在日军的强势打压下,最终无法发展。与此同时,租厂制的弊端逐渐显现,设备的落后制约了缫丝业的发展,原料茧供应不足的情况也日益严重。内外因素共同的负面作用,迫使上海缫丝业最终走向衰落。

2.缫丝工艺流程版面 篇二

关键词:版式设计;视觉流程;方向性

版式设计,即在有限的二维版式空间里将文字、图片、色彩等视觉符号聚合在一起,进行创意性组合的过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突出版式设计的主题,且使版面具有明确的导读性,版式设计需要遵循视觉流程的设计规划。视觉流程是观者的视线在有限的版面中进行的空间运动,视线被各种视觉元素牵引按既定顺序运动的过程。这种视觉在空间的流动线为“虚线”。正因为它“虚”,所以设计时往往容易被忽略。视觉流程的设计需要对版面各要素有很深入的理解,因为它本身就强调逻辑性注重版面的主次、前后空间等脉络的清晰程度,所以,设计者要想把握视觉流程,就必须理清并安排好版面的脉络,使整体版面的运动趋势具有“主线”,同时增添版面的审美元素,使视觉要素和谐而出彩,给读者留出适当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其在视觉上张弛有度,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将主要的元素编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不同的视觉流程编排,会带来版面设计主体结构的改变,从而传递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利用视觉流动规律,诱导观者的视线跟着这条“虚线”延展,能使观者有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视觉体验。

视觉流程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根据这种方向性,可以将视觉流程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种类:

一、单向视觉流程

单向视觉流程,是只使用单方向运动的线条来组织整个版面的过程。它的特点是使版式编排简明清晰、一目了然。单向视觉流程诱导观者的视线按一种主要的流动线运动,直奔主题。按照方向来分,我们可以把单向视觉流程分为四种:横向、竖向、斜向。横向是沿页面的中轴线把图形或字符做水平方向的编排,这种稳定的编排方式,使视线做水平移动,观图之余给人以平和、静谧之感。竖向亦具有稳定性,是一种坚固的编排手法,视线循直立式的中线上下运动,给人以沉稳、坚固之感。斜向形打破了以上两种编排方式的秩序感,可使视线做不平稳的运动,使版面编排具有动感,增添跳跃性。单向视觉流程是一种最直观也最容易表现的流程设置方式,在版式设计中具有简洁、流畅的视觉效果。

二、重心视觉流程

重心视觉流程是指观者初次观看一幅作品时,幅面中的部分文字或图片占据着重要位子,使观者一目了然。观看这类设计时,先从版式的重心部分看起,然后再延展到版面中其他次要的信息。重心视觉流程引导着我们跟随着设计师安排的视觉流程脚步来进一步理解和体会鲜明的版面设计主题。重心型视觉流程自动产生鲜明的视觉重心,所谓重心,不仅是指重要的视觉元素所占据的核心位置,亦指代重要视觉元素在形状、色彩方面的选择比其他视觉元素来的恰当,所传递的信息也较为切题。

三、反复视觉流程

反复视觉流程,是指在版式设计中,将相同或相似的图片或文字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各元素的构成是等量的,使观者按照视觉元素的排列顺序反复浏览。这种视觉流程适用于多个信息量相等的元素的编排上,例如系列产品的发布,或者突出画面中某个相等元素的变异等。

在版面上做反复流程重复的可以是视觉要素的形状,也可以是视觉要素的色彩。在做重复时,要提炼出所要强调的重要信息元素,也要注意重复的频度,不能形成视觉轰炸,使观者产生厌烦之感。在具体的编排中也可将个别的元素放大或缩小或改变颜色,使其发生变异,打破原有视觉流程的秩序感。这种相同元素中的变异会形成新的视觉中心,且充满趣味性。反复视觉流程所形成的连续性,给人以稳定、规范和统一的感受。

四、导向视觉流程

导向视觉流程,是指运用具有导向标示的图片或文字元素,引导观者的视线按照所引导的方向运动。除了指导视线运动的方向,导向标示元素也承担着将其他视觉元素串联起来的作用。视觉导向元素可分为两种,可以是字符含义所产生的导向,例如,标题总领全段,示意读者往下看;也可以是图片内容或图形形状所产生的直观的导向,例如伸出手或箭头的方向,放置下一个需要呈现的视觉元素。设计作品通过导向性元素——或虚或实的文字、手势、形象等,会主动引导我们沿着一不定期的方向阅读,把各方面构成元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外,版面编排中人或物的朝向也会引导人的视线,这是由人体的视觉习惯和动态预判所决定的。比如,画面中有一个跑步的人就会往前看,有火箭升天就会向上看,有流水的痕迹就会向下看等。导向视觉流程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它可以使版式重要信息醒目突出、层次分明,视觉逻辑严谨。

五、散点视觉流程

散点视觉流程,是指版面中各视觉元素之间没有秩序的约束力,形成一种自由分散、随意度高的编排方式。散点式视觉流程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编排方式,适用于编排信息量纷繁杂乱的版式,也适用于表现自由、轻松、时尚的主题的版面。散点视觉流程不同于以上的四种视觉流程,没有设置固定的视觉流程线,强调自由和随性,体现为一种较随意的编排方式。但点、线、面和色块的构成虽然看似潇洒随意,可细看之后会发现在定于变化的、活泼形象之中的结构还是极为严格的。面对自由分散的版面我们仍有阅读行为,即视线随版面图形或文字做上下式、或左右式自由移动阅读的过程。散点视觉流程因其自由,随性,无约束的特点,给人以轻松,亲切,生动的观图感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散点视觉流程虽无固定的视觉流程引导观者视线,但其自由无约束的编排方式无形中留出了多种视觉流程暗线,观者可根据各自的视觉兴趣点捕捉不同的视觉信息。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版式设计的角度,根据视觉流程的方向性分类来探讨视觉流程的规律,从而得出视觉流程在版式编排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的结论。一个好的架构和清晰的视觉流程,能够引领观者按照设计师事先设计好的视觉路线观赏画面。因此,充分掌握一定的视觉流程规律并灵活地运用,通过对版面的图形和文字整体组织与调和,使版面图文具有秩序和趣味以及美感,为观者提供清晰便捷的信息选择,以此便于观者快捷的阅读和理解版面的重要信息,最大程度体现和提升版面的视觉传达效应。

【参考文献】

[1]吕曦.版面设计新体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上一篇:毕业生档案寄回生源地下一篇: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学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