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2024-08-22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共11篇)

1.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诗是介绍华山的,你们想念念吗?

出示:《登华山》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多媒体

1、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指名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背。指名背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指名说一说。

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和美都写了出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它,自己练练。

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这首诗写的怎么样?谁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2、谁能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3、我们一起学着先生夸夸小孩儿。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由www.edu5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篇二

师:古往今来, 观鸟听鸟一向是文人墨客的清雅之举, 上课之前, 我们不妨也来赏一赏。

(师出示诗句)

两个 ( ) 鸣翠柳 , 一行 ( ) 上青天。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 ( ) 恰恰啼。

草长 ( ) 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月落 ( ) 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赏读诗句)

师:不同的诗句, 不同的鸟, 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

二、对比品悟, 感知情感变化

师:今天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灰椋鸟》。看, 这就是灰椋鸟, 一开始, 作者觉得——

生: (齐读) 灰椋鸟尖尖的嘴, 灰灰的背, 远远望去黑乎乎的, 有什么好看的呢?

师:好看吗?

生: (摇头) 不好看。

师:可是后来她又说——

生: (齐读) 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 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此时, 作者还觉得这鸟不好看吗?

生:好看!

师:对, 她喜欢上了灰椋鸟!这是因为作者观赏到了灰椋鸟壮观的归林场面。

三、梳理顺序, 感悟归林壮观

师:现在,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请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份壮观的。

(生默读课文, 圈画词句, 写批注。)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是这个词语——排空而至。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预习的时候查过字典, “排空而至”的“排”是“推开”的意思。文中指灰椋鸟好像推开了天空一下子来到作者的眼前。

师: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

生:让作者感到十分震惊, 因为灰椋鸟的数量很多。

师:请你读好这个词语。

生:排空而至。

师:灰椋鸟真多啊!请你看着图片读好这个词语。 (出示图片)

生:排空而至。

师:请你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 读好这个句子。

生: (朗读句子) 没有几分钟, “大部队”便排空而至, 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壮观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感受这份壮观。

生: (齐读) 没有几分钟, “大部队”便排空而至, 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师: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

生:整群整群。灰椋鸟刚飞回来是“一小群一小群”, 后来是“整群整群”, 说明鸟儿的数量越来越多了。

师:请你读好这个词语。

生:整群整群。

生:我觉得“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也让我感受到灰椋鸟的队伍气势大。

师:你来读好这两个词语。生: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

师:请大家注意, 这几个词语, 在形式上出现了重复, 我们称之为叠词。使用叠词, 在反复中让我们感受到灰椋鸟陆陆续续归林, 数量更多, 气势更大。你来读好句子。

(生朗读相关句子)

生:“投”字让我感受到了鸟儿归林的速度很快。陆续投入, 说明一批又一批, 刚开始归林的时候鸟儿就很多。

师: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你的体会。

(生朗读相关句子)

生:老师, 我觉得“数百米长的长队”也能体现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壮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体会到了灰椋鸟在天空中飞行的队伍很长很长。

师:你也学会了用叠词来表达, 让我们感受到了灰椋鸟队伍长, 数量多。同学们, 我们平时排队做操, 大概20米左右, 现在灰椋鸟排的队伍要数百米长, 可见, 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灰椋鸟, 数量真多。

生:还有“巨大的椭圆形”。我们的操场算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了, 一操场全都是灰椋鸟, 这鸟儿实在是太多了!

师:一个数字、一个形状, 形象地写出了队伍的壮观, 气势非凡。这是生命凝聚起来的力量, 让作者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震撼!这样的力量怎能不让作者爱上这群可爱的生灵? (播放视频) 当我们也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之后, 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感受这份壮观。

(生朗读相关句子)

师: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是如此的壮观!男生读“先回来的鸟”, 女生读“后到的鸟”。

(生分角色朗读句子)

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 这是一个长句子, 中间用“;”隔开, 表示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鸟儿在林内不停地鸣叫, 在作者听来, 好像是朋友间的———倾诉, 又像是家人的———呼唤, 还像是同伴间的———应和。倾诉就是尽情地说, 你会和你的同伴说些什么?

生:我会和同伴说我今天看到的有趣的事。

生:我会和朋友聊天, 聊今天的收获。

师:这就是见闻和收获。现在, 你就是一只灰椋鸟, 找到你的同伴来倾诉吧。

生1:今天我飞到树林外, 看到大河上有很多船!

生2:我也看到了, 明天我们再去看看吧!

生1:好呀!

生3:我今天飞到了水杉林里, 发现水杉林里的落叶可美啦!

生4:是的, 我最喜欢到水杉林里去散步了!今天我还在那里捉到了虫子呢!

生3:你真厉害!

师:灰椋鸟妈妈, 天色暗了, 你的孩子却迟迟未归, 你会怎么呼唤它?

生:孩子, 别贪玩啦, 天色暗了, 快回家吧!

师:来, 这位灰椋鸟孩子, 你会怎么回应妈妈的呼唤?

生:妈妈, 我遇到了好朋友, 还想在一起玩会儿, 很快回来啦!

师:真是贪玩的小灰椋鸟!

师:你问我答, 你说我唱, 它们就是这样, 在林子里倾诉着、呼唤着、应和着, 林子里充满了情趣。作者用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画面, 真精彩!你能通过朗读, 把作者对鸟儿的这份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相关句子)

师:这样的画面多么温馨啊!难怪鸟儿们一开始就要急切地投入刺槐林, 投入它们的家园。作者用精准的语言, 让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 仿佛看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同时, 作者还十分注重描写的顺序, 鸟儿归林从“一开始”到“没有几分钟”, 先是“一小群一小群”到后来的“大部队”, 从“先回来的鸟”到“后到的鸟”, 由远景到近景细致描摹, 引人入胜。

师:作者在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时, 运用了叠词, 使我们看到了壮观的场面, 而丰富的想象, 又使我们欣赏到了鸟儿们在林中的温馨画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感受一下。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想象画面, 感受入林喧闹

师:夕阳渐渐西沉, 晚霞映红了天空, 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请你轻轻读读第五自然段,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鸟儿们在林子里很快乐地玩耍。

生:我仿佛看到了灰椋鸟在林子里跳舞。

生:我仿佛看到在夕阳的映照下, 灰椋鸟更美了。

师:请你读一读找到的句子。

生: (朗读)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 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一开始作者觉得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 现在呢?

生:好看!

师:灰椋鸟变得这么好看, 仅仅是因为夕阳的映照吗?

生:不是, 因为作者喜欢上了灰椋鸟。

师:你能通过读, 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

(生朗读相关句子)

师:其实作者明明想赞美灰椋鸟, 为什么一开始写不好看?

生:对比, 为了突出她后来对灰椋鸟的喜欢。

师:是啊, 一开始的不好看不喜欢衬托好看、喜欢, 这样的写法叫欲扬先抑, 作者构思巧妙。你仿佛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灰椋鸟在林子里聊天。

生:我仿佛听到灰椋鸟们在林子里唱歌, 唱得很开心。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生: (朗读句子) 树林内外,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俱乐部”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的场所, 在这里“天然的俱乐部”指什么?

生:刺槐林和竹林。

师:在这个天然的俱乐部里, 一定有“彩灯”, “彩灯”指什么?

生:夕阳。

生:晚霞。

师:一定有“跳舞的女子”, 是谁?

生:灰椋鸟。

师:也一定有“音乐”, “音乐”是什么?

生:灰椋鸟的叫声。

师:一个贴切的比喻写出喧闹热烈, 更写出鸟儿生活的欢乐。你能通过读, 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吗?

(生朗读句子)

师:文中怎么描写这音乐的?

生: (朗读)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师:从这样的“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灰椋鸟的叫声十分大。

生:此时树林里非常热闹。

生:鸟儿们一定十分快乐, 林子里像在开联欢会。

师:连用两个比喻, 形象生动, 让我们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这样壮观的气势, 这样洪亮的声音, 生活中有哪些场面也是这样的呢?

生:夏天打雷的时候, 雷声很大, 下起了倾盆的暴雨, 我觉得那时候的气势也很壮观。

生:在音乐会的时候, 特别是交响乐, 很壮观的。

生:六一节的时候, 我看到同学乐器齐奏时, 声音也很响亮。

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比喻, 你发现了什么?

(师出示句子)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生:两个句子很整齐, 句式工整。

师:你能模仿书中的句式来写一写吗?拿出练习纸, 大家来写一写。

生:似万马奔腾, 如雷声轰鸣。

师:好, 气势非凡!

生:似琵琶齐奏, 如铜管齐鸣。

师:音乐会上, 场面壮观。

生:似狂风吹过树林, 如暴雨落入江河。

师:你们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用恰当的比喻、工整的句式来描摹, 此时的树林变得更加喧闹热烈了!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 竟——

生: (齐读) 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这哪里是树林, 这分明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哪里是刺槐林和竹林, 这分明是灰椋鸟的乐园。

五、品词析句, 感悟和谐关系

师:作者到林子里, 原先只是想观察灰椋鸟的生活习性, 却观赏到了鸟儿如此壮观的归林、闹林场面, 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作者还能观赏到这一切吗?

生:不能。

师:从观察到观赏,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观察是普通的、细细的看, 而观赏是带着一种喜欢的心情去欣赏。

师:由“察”到“赏”, 一字之变, 准确传递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 也要像作者一样, 仔细推敲, 做到用词精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 鸟儿是人类的朋友, 没有鸟儿, 我们就感受不到“鸟语花香”的芬芳;没有鸟儿, 我们就不会欣赏到“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的美景;没有鸟儿, 我们就不会观赏到“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的迷人春光;没有鸟儿, 唐朝诗人孟浩然就不会吟诵出“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 杜甫也不会吟诵出 “流连戏 蝶时时舞——— (生 : 自在娇莺 恰恰啼) ”的绝句。我们要保护鸟儿, 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徐秀娟, 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不幸滑入了沼泽地, 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徐秀娟对生命有着博大的爱!鸟儿想念她, 人们怀念她。让我们牢记她的心声———

生: (齐读) 鸟是人类的朋友, 树林是鸟的乐园。

【评析】

把握教学目标,

跟着课文学语文

———评周小艳老师的《灰椋鸟》

在我看来, 学语文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简单才容易让人听得懂、学得会, 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愉悦感。学生往往是因成功而有兴趣, 不是因有兴趣而获得成功。周小艳老师将《灰椋鸟》一课教得有滋有味, 顺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性, 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教得简单明了, 却让学生学得丰富而趣味盎然。

一、在教学重点处, 习得“表达”之妙

周老师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 以“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鸟儿归林场面的壮观, 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份壮观的”, 让学生默读课文, 圈画批注。仔细推敲, 周老师的这一问题设计十分巧妙, 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到了教学的重点, 在词句的品读中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而且引导他们关注到了作者表达的精妙之处、叠词的运用、合理的想象、表达的有序,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习得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学生演绎灰椋鸟在树林里“倾诉”“呼唤”“应和”时, 我们看到, 他们乐于想象, 将自己融入课文中, 化身为一只只小灰椋鸟, 富有情趣地营造着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二、在课文精彩处, 习得“运用”之妙

“树林内外,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周老师在这一处的教学舍得下重锤, 抓住“俱乐部”理解文中“俱乐部”的本体———“整个刺槐林和竹林”, 想象“俱乐部”里的“彩灯”“舞女”以及“声音”, 衔接巧妙而自然。最精彩的莫过于“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的教学, 除了让学生理解作者连用两个比喻的精彩与巧妙, 更在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场面, 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勾连, 并且学习句式的表达, 切切实实发挥了“语用”价值, 让学生真正地“学语文”“用语文”, 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

三、在情感体验处, 习得“手法”之妙

《灰椋鸟》一课的教学, 体现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作者对灰椋鸟, 最初是很不在乎的———“灰椋鸟尖尖的嘴, 灰灰的背, 远远望去黑乎乎的, 有什么好看的呢?”开篇便让读者看到了一种其貌不扬的鸟类。而在接下来的观察、观赏中, 读者跟随作者徜徉在灰椋鸟归林的画面中, 在细细咀嚼语言文字之后, 深深地爱上这群可爱的小精灵, “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文首的反问, 文末的感慨, 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 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一开始写灰椋鸟的“不好看”“不喜欢”, 是为了衬托下文的“好看”“喜欢”,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十分巧妙, 值得我们学习。周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关注到了这一点, 带着学生们感受这一独特的手法, 学生们习得了写作的方法。

3.《咏华山》第二小节教学策略谈 篇三

[关键词]文包诗 对照 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7

《咏华山》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文包诗”。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再现了年仅七岁的寇准即兴做诗的过程。文章短小凝练、酣畅淋漓,诗作壮美奔放、意境开阔,很适合刚入学的儿童诵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特色课文,《咏华山》是其中第一篇。因此,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教材特点。文章第二小节先写寇准随先生A登山观景,再写他即兴吟诗,文与诗相呼应,为全文的重点段。针对教材特点,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发现文与诗的呼应关系,并前后联系,借助课文理解诗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并读好课文,尤其是诗歌。

一、扣诗切入,激发学生主动学文

《咏华山》这首诗文字浅显,非常好读。但是对于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诗的内容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更别说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景象的壮阔了。因此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诗歌,并指导学生朗读。在学生熟读诗歌,兴趣盎然之际,让学生说说读不懂的地方,并乘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全部读懂这首诗吗?只要你认真读第二小节1-5句,你就能读懂诗。”

第二小节1-5句,作者紧扣“山高”展开描写,以爬山艰难衬托山高路险,再用感叹句“啊!华山真高啊!”直抒胸臆。接着,通过与蓝天、白云、太阳、群山等参照物作比较,进一步渲染华山的高耸。教学时可以逆向推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华山”,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教师在“山脚下”“山腰”“头顶”分别画出群山、白云、太阳,并借助这幅简笔画直观感受华山的高峻与壮阔,与作者一同感叹:“啊!华山真高啊!”接下来,教师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爬过的山或楼,想象登华山之艰难,并启发学生:“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华山,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好第二小节1-5句,读出惊奇、赞叹之情。

二、再次读诗,指导学生借文悟诗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咏华山》这首诗。在学生熟练诵读诗作的基础上,提问:“读了寇准的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再回到前文中,抓住文中与古诗密切联系的重点语句对照朗读。如与“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对应的“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与“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对应的“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在学生朗读并联系前文畅所欲言后,教师进一步激发:“你能通过想象,让这个画面动起来吗?”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体会到了诗人极目远眺红日东升、山雾滚涌所感受到的壮阔、浩荡之美,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惊奇、赞美之情。有了这样的感悟与体验,学生再朗读古诗,不但有腔有调,而且容易读出情感与韵味。一年级学生朗读水平一般不高,因此,朗读指导就应注意层次,渐进而为,要把训练落到实处,练出效果。

三、诗文对读,帮助学生初步得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法。“文包诗”一类课文,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虽然是一年级,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初步感知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开展诗文对读。先同桌间对读,一人读诗句,一人读前面对应的课文;再小组间或男女间对读,还可以小组接读、师生对读;然后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读懂文即读懂诗,学习“文包诗”要诗文对照。教师还可以稍微点一点古诗言少意丰的特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四、适度延伸,引领学生个性解诗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感悟“文包诗”的学习方法,将来学习同类课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要防止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仅局限于课文内容中,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探究精神。所以,教师最好能适度延伸,引领学生发现自己心中的诗句、诗情。一年级的学生虽然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但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与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引领得当,是可以点燃他们内心的思维火花的。在学生反复诵读第二小节的基础上,可以问学生:“你喜欢《咏华山》这首诗吗?特别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用心点评,通过评价表扬那些能够说出自己想法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以上四步,层层递进,实施到位,既落实了当下的教学任务,还很好地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如果每一课的教学都能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那么语文教学就能真正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就是最有价值的。当然,学情不同,教学策略也应有所区别。

4.《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谈 篇四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四点设想:

1、处理识字教学时,以阅读为主线,寓识字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把识字的要求分步实现,逐步加深: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检测时,侧重纠正生字的读音。

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复习阶段――重点在字形的记忆上,主要采用学生自己教自己的方法。

以上三步对识字的分步处理,目的是想保证阅读教学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入境悟情,借文学诗,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文和诗中对华山“高”的描述。

(1)、揭题阶段――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谁咏华山”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

(2)、初读阶段――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么样?目的是为了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

(3)、细读阶段――我没有顺文章的.写路去教,而是顺生疑: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如“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们怎么看太阳和云?什么感觉?现在在华山顶上怎么看?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简笔画既创设了语言情境,又帮助了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同时还能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朗读、体会。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出现古诗,由于前面的理解、朗读,学生很快能联系前文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了。又例“情不自禁”一词很难说清,教师先把工夫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上,当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后,对该词的理解、领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再安排学生整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领悟文章的写路。

3、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为学而教”的主导作用。

在研究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从研究点的选择、确定,有关句子的收集、分析,整个过程都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体验得到了尊重,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营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好氛围,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如:整节课上都在营造“入境悟情”的语言环境,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借文学诗,以情促情,实现“为学而教”。

4、实现多媒体的效用性。

如:.课件中的“华山远景图”,为创设情境服务;写字指导阶段的“笔顺图”,可让学生对照,应证自己的识记方法,同时巩固记忆字形;第二段课文学完后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第二个目的是引起学生搜集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5.《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五

《咏华山》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即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美华山的事,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在学习中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如山腰、远远近近、只有天在上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可以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对于山的高还是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兴趣是诗的含义及到底华山高到什么程度。所以老师课堂所要做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及课件的辅助理解华山的高,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举头、回首等词语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体会文中的诗的韵味。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吗?我国最有名气的山有五座,它们是&&人们称它们为五岳,(出示:五座山图片,老师介绍)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华山。先一起来读好它的名字。(板书:华山,学习生字华,点明它是多音字。)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华山吧。多媒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3、看了有什么感觉呀?(美、高)很多到华山的人和你们一样,都喜欢写诗或文章来赞美它!看,这里就有一首七岁孩子写的诗(出示:《咏华山》一诗)自己来念一念!(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4、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由易到难排列问题:谁写的?为什么写?诗是什么意思?&&)[

课文就解答你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一个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小孩情不自禁登华山远远近近

山腰艰难情不自禁吟诵

(或将生字归类来认读)

3、昨天预习小朋友都给课文标段了,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呢?(提示古诗和上面内容上一段,有标点符号)同座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夸夸他,不好的地方互相纠正。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简评。

5、现在你们解决了哪些小问号呢?

◇谁写的?哪段告诉我们了?引导学生读出这一段。

◇为什么写?诗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可以用一句什么话或一个词语来评价华山板书:高华山真高哇!

6、看来同学们对课文都基本上了解了大概意思。过渡:华山到底怎样的高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细读读课文第二段,寻找答案吧!

三、精读全文

(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段,指读。

2、讨论:华山到底怎样的高?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三四句:你能用动作告诉大家:假如你是华山,蓝天、山、白云、太阳都在哪里吗?(或上台玩拖移游戏)高不高?练读,(引导:如果你在山顶,还可能看见什么呢?)总结:华山真高哇!练读这两个句子。

还从什么句子体会到华山的高呢?第一句。为什么能从这句感觉到华山的高呢?读词语:艰难

(引导:你仿佛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再读词和句,读出艰难的感受。)总结:奇险天下第一山,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真高哇!

我们南京也有一座很高的山,是什么山呀?对了,老师还知道:紫金山有5座紫金山那么高!华山怎么样?引导学生再次齐说句子华山真高哇!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读这一段,再次体会华山的高吧!男女生读!

4、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5、小朋友们都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想去看、写去拍照&&.寇准也忍不住作了一首诗,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都叫情不自禁,出示词语情不自禁,指名读。[

6、小寇准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让我们也像寇准一样,再来吟诵《咏华山》吧!(出示古诗,齐读。指导什么叫吟诵?)

7、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这段中,你们找到吗?同座位找找!交流。

8、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诗的意思吗!自己试试。(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9、那你们能边做动作边背诗吗?这首诗题目是什么呀?对了!(板书:咏)

10、现在知道咏是什么意思了吗?就让我们在一起赞美华山吧!(师生齐背《咏华山》)

12、先生听寇准吟诵《咏华山》后有什么反应呢?读第三段,指名模仿先生赞美!如果你是那位先生,你还会怎样说?

13、真不简单,寇准当时才七岁,(年纪小)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老师如果在场,一定也会夸他你的语文学得真好!

6.《泉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六

师: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课文里的生字词,还记得吗?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生带读,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流进山腰的水池,流过山间的平地,流到山坡的果园,穿过静静的山谷。(贴图、板画)

师:想继续了解泉水吗?自己再读一读课文,注意:读课文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生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泉水很多很多。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句子。

生1: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课件出示)来吧,我的水很多。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这儿有两个句子,自己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了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很多”。

师:再读一读,两个很多和一个很多给你感觉一样吗?

生3:不一样,两个“很多”感觉水更多些。

师:再读,还有什么感觉?(生答不出)

师:听老师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生:第二个句子感觉更热情一些。

师:这个句子里,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什么叫“天然水塔”?

师:你真会提问题。课文里的学习伙伴也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先看看什么是水塔。(简笔画出水塔)水塔是人工建造的,里面储水,这水要不断补充。天然水塔是指──大自然原来就有的,不是人工建造的。天然水塔的水藏在哪呢?

生:藏在地下。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

师:你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看课文插图)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所以才会“很多很多”。

师:这句话里。热情的泉水把水送给了谁?(贴图)山里的姐姐来打水(板书:打水)

师:现在你们都来当热情的泉水,我是山里的姐姐,你们喊我一声山里的姐姐。

生:山里的姐姐。

师:哎,泉水。泉水,你们好!

生:山里的姐姐,你好!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作饭吃。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沏茶喝。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洗衣服。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7.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篇七

师:(课前播放 《好汉歌》)气势磅礴的 《好汉歌》铿锵有力。让我们在歌声中继续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师:初读课文,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师板书)

师: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人物的这些特点?请大家默读3~7小节,画出描写林冲与洪教头的词句,边读边思考,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在相关语句的边上做批注。

(生读文,画句子,思考。)

【评析:慷慨激昂的《好汉歌》,既渲染了气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说说主人公给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既回顾了课文内容,也为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特点作了铺垫。】

二、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特点

(一)学习第3小节

师: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第3小节。两个人刚见面时各是什么样的?

生:“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写出了洪教头不文明。

师:两个词语就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特点。读名著,就要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揣摩。

生:我从“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中看出洪教头目中无人,没礼貌。

生:“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从中看出他瞧不起林冲。

师:(出示句子) 谁能读出他对林冲的藐视?(指名读)

生:从“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中也能读出洪教头小看林冲。

师:(出示句子) 从这句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洪教头对柴进很不满。

师:真会读书!什么样的笑是冷笑?

生:不怀好意、充满嘲讽的笑。

师:笑林冲什么?

生:笑他是犯人 。

生:笑他冒称武师,没有本事 。

师:洪教头还笑谁?

生:他还笑柴进 。

师:人物的语言多有意思!谁能读出洪教头的特点?

师:这一小节中,还有洪教头说的话。(出示: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是真教头。”)洪教头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跳起来说的。从中可看出他嚣张狂妄。

师:语言能折射人物的身份,反映人物的特点。我们再来读读描写洪教头的这几句话。

师:作者抓住洪教头语言、神态、动作(板书:语言、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尤其突出对语言的刻画,使洪教头的形象栩栩如生。这种方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借鉴。

【评析:本篇课文是历史小说,而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学中,姜老师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不仅要说出来,更要读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姜老师能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不拘泥于“读”,更着眼于“写”,教会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意义不可小觑。】

师:洪教头咄咄逼人、嚣张跋扈,林冲怎么样?

生:从“庄客“”想必“”大官人”等词语可以看出林冲有礼貌。

……

师:第3小节对林冲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只写了林冲的两个动作和一句话。(出示: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师:洪教头当着众人的面羞辱林冲,骂他是犯人、骗吃骗喝,还说要跟林冲较量较量。要是换成武松、鲁智深,早就跟他打起来了,林冲却连说“不敢,不敢”。他真的不敢吗?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林冲。(出示林冲简介)

师:当高衙内想霸占林冲妻子,鲁智深要收拾高衙内时,林冲说———(出示:权且让他这一次。生读)当董超和薛霸准备杀害林冲,鲁智深要为他报仇时,林冲连忙叫道———(出示:师兄不可下手!生读)今天,名声不响的洪教头公然挑衅自己,他还是连声说———(出示:不敢,不敢!生读)他真的不敢吗?

生:不是,是不想。

师:是不愿意!言为心声。从这四个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林冲不仅谦虚,更能忍让。

师:一个“忍”字道出了他的内心世界。人物的语言多么耐人寻味。

【评析:第3小节描写林冲的笔墨甚少,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林冲的性格特点,姜老师适时地补充了林冲的相关背景资料,同时通过阅读原著补充相关知识点,让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也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并走向多元化理解,进一步感受林冲谦忍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4~7小节

师:课文4~7小节详细写了林冲和洪教头交锋的过程。从中你又有哪些收获?

生:“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洪教头在示威,势在必得。

生:我从“又想赢得这锭银子”看出他很贪财。

……

师:文中每个词、每句话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都能反映人物的特点。第7小节是描写俩人比武最精彩的部分,大家再读一读,思考:俩人较量的每个回合分别出了什么招?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姜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钻研文本。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了小说的特点,对林冲与洪教头人物特点的认识也渐趋明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成为本节课一道亮丽的风景。】

师:当洪教头用尽浑身功夫使出“把火烧天”的狠招时,林冲———

生:把棒一横。

师:当洪教头跳起来举棒劈头打来时,林冲———

生:往后一退。

生:当洪教头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时,林冲———

生:抡起棒一扫。

师:洪教头对林冲穷追猛打,林冲只是一横、一退、一扫,就将他打倒在地。林冲怎么样?

生:林冲武艺高强。

师:俩人较量得精彩,我们更要读得精彩,要把人物不同的特点读出来。(生读)

师:老师觉得洪教头还不够狂妄、不够心急。再读。

师:这样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正在比武的两个人,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我们再来领略一下俩人比武的场面。(播放视频)

师:再读这段话,一定能把人物特点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师:此处,作者又一次对洪教头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对于林冲仍然是轻描淡写,原因何在?

生:写洪教头是为了衬托林冲。

师:如果说对林冲的描写是正面的,那么对洪教头的描写就是反面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较多的笔墨描写洪教头,以更好地衬托林冲的武艺高强。这样的方法叫反衬(板书:反衬),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评析:为了使教学更有效,姜老师让学生反复品读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三个回合,感受林冲的武艺高强,并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林冲的认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此处,姜老师适时渗透“反衬”这一写作方法,让学生不仅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弄懂文章“是怎么写的”。】

三、推荐阅读,唤起阅读期待

师:洪教头傲慢无礼,林冲一再忍让。当洪教头要置林冲于死地时,林冲点到为止,轻松获胜。林冲武艺高强、谦虚忍让,这就是好汉。《水浒传》中的梁山108个好汉,各有各的特点。课后大家读读《水浒传》,感受梁山好汉的不同特点和他们的豪情与悲苦。(播放 《好汉歌》)

8.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篇八

1. 我和数学X老师有哪些不同?(指导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2. 指导学生说自己的外貌。(板书:外貌抓特点)

二、 快乐游戏,发现“不同”

1. 游戏:《大风吹》(生拍手问,师答)

大风吹,吹什么?小书虫捧起书;大风吹,吹什么?开心果笑一笑;大风吹,吹什么?小马虎拧耳朵;大风吹,吹什么?胆小鬼躲起来;大风吹,吹什么?活泼开朗的拍拍手;大风吹,吹什么?乐于助人的拍拍肩;大风吹,吹什么?关心集体的翘拇指;大风吹,吹什么?小淘气包跺跺脚。

2. 同学们玩得真开心。你发现老师说的这些词语都是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发现性格、爱好、优缺点等方面)(板书:性格、爱好、优缺点……)

3. 小结: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声音、经历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特点。(板书“我”)

三、 拓展思路,展现自我

1. 范文引路:每个人的特点不止一个,那怎么让别人对你的特点印象深刻呢?(屏显学生自述录像)

大家好!你们看我长得虎头虎脑,是不是叫人喜欢呢?我理着小平头,头发又黑又浓,像一片茂密的小森林。大概是因为头大的缘故吧,我的眼睛也很大,而且很有神。我的体型上最大的特点就算“将军肚”了,走起路来一鼓一鼓的,像一个大足球。我最喜欢穿休闲装了,因为穿起来很舒服,也最适合我。

我可是一个十足的“小书虫”。有一次,我借来一本书,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把时间都忘了。该吃饭了,妈妈叫了我几遍,我都没舍得放下书。最后,妈妈等急了,使出了杀手锏,她一把抢过了我的书,严肃地说:“你要是再不来吃饭,我就把这书没收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书房,在饭桌上草草扒了几口饭,又回去看书了。

2.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来介绍自己。但不论从哪一方面介绍自己,都要注意有顺序。(板书:有顺序)

3. 这位小朋友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点拨)用上恰当的比喻句,语言就会更生动,更吸引人。写自己的兴趣爱好时要举个例子,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方面,这样就能写具体。(板书“写具体)

4. 观看“小马虎”与“小认真”录像。

(场景一:下课铃声刚响,“小马虎”为了出去玩,作业也不检查,抱起球就准备往教室外跑。“小认真”走过来喊住他,让他认真检查,订正了错题。

场景二:“小马虎”订正好作业,又准备出去,“小认真”提醒他要值日,擦黑板。“小马虎”拿起黑板擦把黑板擦成了大花脸也不管,就跑走了。“小认真”摇摇头,拾起黑板擦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

5. 你看到的两个同学各有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 是的,从平常的一件小事中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你觉得身边同学有什么特点?从什么事情看出来的?(引导学生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的特点)

7. 欣赏了这两位同学的录像,我们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想给大家介绍自己的什么特点?

四、 动手练笔,自由表达

同学们,你们口述的自己很可爱,笔下的自己一定更精彩!下面我们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段话介绍自己。

1. 动笔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审题)

2. 学生习作。

3. 选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围绕习作要求,指导评议。

六、 总结写法,为我自豪

今天我们介绍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不同的我们装扮着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知道了介绍自己的时候,可以从 方面进行,介绍时要做到 (结合板书)。其实不仅是介绍自己,介绍别人,我们也可以学着使用这样的方法。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

9.《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九

1《师恩难忘》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读词悟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生读: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深深感谢春雨点点恭恭敬敬师:说说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生:其中四个词语有叠词

生:娓娓动听和深深感谢是aabc型,春雨点点是abcc型,恭恭敬敬是aabb型的。师:你们能说几个这类的词语吗?

生:aabc型的有津津有味、津津乐道、恋恋不忘

生:abcc型的有得意洋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清风习习

生:aabb型的有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大大方方、整整齐齐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读,同学们会读得更好

出示:(1)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地讲起来。我听得入了迷,恍如()。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的故事。

(2)我仍然象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地向他行礼。

生:自由读。

生:(指名读。)

师:让我们把这两段话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

师: 40年前的小学生是这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的,而40年后的刘绍棠已经年近半百,此时的他已经很有名气了,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篇课文通俗易懂,在感受、理解方面难度不大。因此,我以为没有必要逐段讲读,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深深感谢、春雨点点这几个四字词语很有代表性。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田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词语,感悟其中蕴藏着的作者的感情。】

二、探文,读文悟理。

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认真地读一读三到五自然段,可能就能找到答案。下面请大家仔细读读三到五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圈画出文中让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并一边写写自己的读书感受。

生:(默读课文,且边读边写读书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师出示提示:

(1)田老师的故事(一个小孩子————————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2)这首有趣的小诗(一去二三里——————————八九十枝花)

(3)田老师教课的方法(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娓娓动听地讲起来)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田老师上课很有趣,他每上一课都要编一个故事来讲给学生听。

生:读了这段文字,我发现像田老师这样的老师我也喜欢,我特别喜欢田老师的故事,如果

老师天天都讲故事,那课堂就太有吸引力了。

生:我感觉田老师真有水平,每篇课文他都能编一个故事,太了不起了。

师:田老师那个年代老师教师很是乏味,私塾先生教学的方法是单调的读书,相比之下他的课是很有吸引力的。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有时间也给同学们讲写故事,但不能冲淡课堂主题。

生:田老师的课教得特别的好。一首小诗被他这么一讲,连一年级的小朋友都听懂了。生:田老师教学太有方法了,他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时时刻刻地吸引住。

生:是的,我也觉得。我们这样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像田老师这样上课没有人不喜欢听。生:从这段文字中,我还读出了,田老师工作很认真,因为要将每篇课文都编成一个故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那田老师一定得提前认真去想这个故事的。师:你真了不起,能透过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隐藏的内容,真不简单,把掌声送给她。(全班学生热烈鼓掌,并向该生投去敬佩的目光)

师:大家继续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田老师教学很有条理,你看,他教学这首故事时先让学生读读,然后再讲解意思。生:我觉得,田老师不仅故事讲得好听,还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们一些道理。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具体说说看。

生:田老师在讲这首小诗时编的故事中就说路边的花很好看,但我们只能观赏,不能随便乱摘。如果你摘一朵,他摘一朵,后来经过的人就欣赏不到了。这就说明,我们在欣赏这花时也要心中想着别人。

师:你说得真好,来,捧起书把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大声地读出来。

师:现在,谁来说说田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生: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生:他教书很有方法

生:他的课引人入胜,而且故事里还蕴涵着做人的道理。

师:是的。田老师的确是一位教学有方的老师。他口才、文笔都那样好。尤其是上课特别吸引学生,每上一课都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真是一举多得。像这样的课哪个学生不爱上呢?像这样的老师谁不喜欢呢?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读读这段话。

(出示语句)

生:齐读。(“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该珍视学生特有的读书感受,没有必要机械地讲解,田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孩子们心中有一把尺子。】

三、读图悟景。

师:我们打开书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这就是田老师的语文课,我们一起和作者走进这引人入胜的课堂。

师(指图):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娓娓动听的讲着故事,孩子们听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

生: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我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那首小诗。

生:田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生: 田老师的故事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

生:田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师:田老师的故事很精彩,课堂更精彩。

生:听田老师的课一点都不觉得累,是一种享受。

生:能做田老师的学生真是三生有幸啊!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生: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出示: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师: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了--

生:上千份知识!

师: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么上千个故事就让我懂得了——

生:上千个人生的道理!

师:从图中你看出同学们听得怎样?

生:很认真。

生:一个个听得全神贯注。

生:同学们听得专心致志。

生: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师:你从文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生:身临其境

生:发呆

生:捅

生:才

生:惊醒

师:田老师的课就是不一样,这就是田老师的课堂!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五小节。生:齐读课文第五小节。

师:也正是这样的痴迷劲,使我爱上了语文,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刘绍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生对刘绍棠取得的成就不断发出赞叹)

师:你还想说什么吗?

生: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许和田老师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田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才使他对文学这么感兴趣。

生:是田老师为我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生:是田老师带我进入了文学的殿堂。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绍棠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原来取什么题目?

生:《老师领进门》。

师:什么意思?

生:是老师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生:是老师领他进入了文学这扇大门。

生:是老师引领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

师: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的故事,那是感激、是幸福,更是四十年来不能忘记的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出示句子)

生(齐读):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四、读恩悟情

师:(引读)田老师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这些故事就像是阳光,就像是雨露——滋润着我,感染着我!至今,我还深深怀念着田老师那富有诗意的课堂——

生: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师:那个时候,我还不满6岁,可是田老师却引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很多年过去了——

生: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正因为这样,四十年后的作者当再见到田老师时,他还要——

生:我仍然象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师:现在谁说说,40年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生: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生: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看。

生:是田老师上课生动有趣,从而让我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是因为田老师教学有方,他引领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生:我也这么认为,如果不是田老师没上一节课,就编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作者不可能对

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生:是的,这句话就是说田老师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没有田老师,有可能就没有这个作家

诞生。

生:我还想在这里补充一点说,田老师,也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做人的种子。因为田老师不仅教给我许多知识,还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

师: 这就是田老师给我的教诲之恩,它使我终身难忘,正如文章中所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板书)

【引读是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的朗读,它是在老师的提示下的齐读,它有利于对文章重点内容或情感的体验。它是一种知识的再现。知识再现是一个有效的巩固学习的方法。因此,必须在课堂上让知识重现,尤其在重点段落,重点词句上。】

五、迁移表达。

师:作者刘绍棠就选取了四十年前的一堂课以此来表达对田老师的敬重和怀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平平凡凡、点点滴滴,请你也选取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吧。„„

生:(练笔。)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积累词语,鼓励学生爱好写作,体现了学以致用。】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读刘绍棠的书。

10.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篇十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习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材分析:《心声》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地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但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小说,在本单元的另一篇讲读课又是《三国演义》节选,因此它的重要无需多言。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课安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小说的阅读知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明确“心声”的含义;第三课时结合学生的习作《心声》,品评小说的语言及人物塑造的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辩证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准备:完成第一课时教学任务。

1、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2、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片断朗读、分角色创造性朗读(根据朗读和表现需要自行取舍)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学习:①日记续写朗读,②读报,③推荐座佑铭。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学习,我们对《心声》一课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节我们将继续学习黄蓓佳的《心声》一课。本节学习任务有二项:①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文章的主题。②理解心声的含义。师:首先,我们有请最后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再现这堂特殊的公开课前后发生的故事。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注意黑板上的这几个字,刚才朗读的同学读音不准确。我们共同温习一下。

生(齐):擦(cā)害怕(hài pà)祷告(dǎo gào)(评: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强调基础知识及时准确)师:同学们认为谁读得最好?

生(齐):张--!师:为什么?

生1:声音洪亮,有感情。

师:是啊,声音洪亮,语句流畅,感情充沛,的确很好。还有谁比较好? 生2:张--!师:为什么?

生2:她模仿老师的语调特别逼真。师:有同感吗? 生(齐):有!

师:这组同学的表演还有什么优点吗?

生1:我觉得他们对课文进行的删减处理得好,既节省了时间又没丢情节。师:你听得很认真!这组同学创造性的处理课文的方法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大家发现没发现,这个小组的朗读有一个小问题呀? 生2:爷爷没说话。(笑)

师:可怜的“爷爷”没有说话的机会。看来,我们在准备分角色朗读前角色间读前充分的的沟通是很必要的。现在谁能给大家说说,下一次让你组织分角色朗读你会怎样做?

生:我首先选人,选朗读好的。(师生笑)然后,给合声音特点分工,然后按分好的角色试一遍,看看要多长时间,如果时间过长,就考虑删去一些内容,留下重要的,就像张--这组这样。(师生笑)要是时间太短,还得让平时写作文好的组员,给台词少、又挺重要的人物加几句话,然后再全体练几遍。保证万无一失。(师生再笑)

(评:对分角色朗读,有评价,有指导,引导学生做总结,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该项知识的认识)

师:看来受了这一组的启发之后,我们的同学足可以兼职当编剧和导演了。(学生笑)

好了,同学们,刚才这组同学帮我们回顾了课文的情节及人物形象,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几个词语概括出你们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并说出你这样概括的依据。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针对性点拨指导)

(评;学生讨论气氛热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讨论中,教师边巡视,掌握讨论进程,一边又选择的加以点拨。有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思考)师:现在谁来先说说队李京京的印象?

生1:李京京:勇敢——在课文的第2和4自然段,他在公开课上,没有人敢举手朗读的情况下举起了手,表现他勇敢。师:嗯,不错。(教师板书)

生2:在课文的第20和59自然段,他每次读到这个故事就想起乡下的爷爷,这说明他铭记亲情, 渴望亲情。(教师板书)

师:京京读到这个故事时除了想起乡下的爷爷还想起谁了? 生3:想起了妮儿。师:这说明什么?

生3:他不仅渴望亲情,也渴望友情。师:很好。(教师板书)还有谁补充?

生4:他还天真率直——赵小桢读得不好,他当众指出来,一点也没考虑可能会得罪别人。师: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教师板书)师:还有补充吗?

生1:李京京还很固执。师:怎么知道的?

生1:当他第一次要求读课文被拒绝后,没有放弃,自己偷偷在树林里读,还听同学们读,而且诚恳地提出建议,被同学们奚落后,在公开课上,冒着可能被老师再次拒绝、被同学嘲笑的危险,再一次举手请求读课文。

师:你分析得很细,很好,但是从感情色彩上“固执”多用作贬义词,你能换一个褒义词,或中性词吗?

生1:„„坚持,不好。想不出来。师:其他同学帮他一下忙吧!生2:执著。

师:(向生1)怎么样? 生1:好!(教师板书)

(评:不包办代替,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能力)师:李京京为什么对读这篇文章如此执著呢?

生1: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解“万卡”的内心感受,“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

师: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是根据课文第19—24段中的叙述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很好。京京从第一次要求读课文被拒绝到最后成功,经历了几次小的转折,此间他的愿望始终没有动摇过,我们不能不被他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感动。

我们把目光再投向程老师,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让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呢?

生:因为李京京声音沙哑,程老师认为他读不好,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师:在我们看来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依据。

生1:“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在程老师眼中李京京是个“坏”学生。

生2: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程老师干干脆脆的回答,“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不在乎学生的感受,对学生不信任、不尊重。

师:大家不仅目光如炬,而且很有勇气和见地。下面就让我们来评价一下程老师吧!

生1:对学生不信任、不尊重。弄虚作假,爱慕虚荣。(教师板书)生2:带有色眼镜看人,根本不懂教育。

师:好严厉的批评啊!看来大家是很难喜欢她了,是吗?(教师目光询问全体,有人点头。)

(评:有目的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人或事物,并客观加以评价。)

生1:我认为这样评价程老师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1:在一所学校里,为什么选程老师上区公开课?说明她教得好,她有能力也有水平,是个好老师。课文第5段说她“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还有公开课前,她认真的安排也说明她很认真好强,虽然弄虚作假了,那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呀!难道不值得原谅吗?(学生片刻沉默,教师以目光询问、等待)

生2:我也同意她的看法,我们对程老师太苛刻了。她并非不懂教育,公开课上,当她在无奈之下叫了李京京,并听了京京读完一段之后,她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她让李京京把课文读完,正说明她要用这种方式表现对李京京的重新认识,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歉意,这说明她是懂教育的。

生3:我也认为她知错就改,她仍然是个好老师。(教师完善板书)师:同学们的善良和宽容真的让为师感动,我相信在座的其他老师一定也像我一样,你们为我和老师们也上了一堂课,让大家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人无完人,老师也不是圣人,有时也会被名利困扰,犯下一些错误,甚至急功近利,忽视同学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宽容和真诚的理解是最好的药方,足以根治爱繤虚荣的顽疾。程老师如此,我也是如此。作为老师的我,从程老师的这节课中,受了很大的教育,那么,同学们你们从李京京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1:要勇于追求,不怕失败。(师点头表示赞同)生2:要铭记亲情和友情。(师点头表示赞同)

生3: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要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生4:遇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

师:是呀,同学们,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遭逢逆境,当你纯真美好的愿望,被人拒绝、甚至招致嘲讽和奚落,你是选择放弃追求,从此灰心丧气,还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李京京同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在挫折和挑战面前,不气馁,不抱怨,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精神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掌声。(评:由课文内容自然过渡到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将德育渗透于教学环节之中)师: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故事虽然写于80年代,然而今天读来仍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般。从同学们的朗读到对人物的评价,无不渗透着你们对人物的爱憎,我想此时此刻对“心声”的含义,你们一定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生1:是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生2:是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生3:是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生4:是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生5:还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心声,是渴望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师:从我的角度来看,还有呼唤教育回归自然,呼唤理解和沟通的心声。以上的这些,恐怕连作者自己也不曾一一想到。带着对“心声”的独特理解,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主题吧!提炼小说的主题可以借鉴概括记叙文中心的方法。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参考黑板上老师给出的格式。

(评:利用填空形式,帮助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既体现学法的指导,同时又因材施教,令基础薄弱的同学有所遵循,基础好的同学则可实现超越。)

生:本文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率直、渴望亲情友情、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学生形象,启示老师们应当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

生:本文通过李京京执着追求并取得成功的故事,塑了一个天真、率直、执着追求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对自己的理想不要轻言放弃。师:真棒,我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生:本文通过一堂公开课前后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弄虚作假。

师:太特别了,你突破了老师给定的格式,而且还从文中习得了一个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很有见地,也很有个性。

生:本文通过一个男孩在语文课上,渴望表达亲情和友情故事,启示我们要永远铭记亲情,也告诉父母和老师应该关心自己的孩子,避免他们受到心灵的伤害。师:你真是一个,细心而又有爱心的好孩子,同学们,当我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人物去分析课文时,我们发现小说展示给我们的主题也不尽相同。一篇好文章犹如一颗七彩钻石从不同角度可以折射出不同的美丽,我们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文章的内容上,让我们用聪慧的眼睛去另觅文中的闪光之处。大家不妨交流一下。(学生小范围讨论,教师稍作巡视)

生1:本文表现人物时,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里活动,特别真实。师:请举个例子。

生1:文中第11段“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第13段“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表现了李京京想提出读课文的要求又担心被拒绝的心理。师:很好,很准确。

生2:文中对李京京的心里描写真实感人,如第17段“她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相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师:是呀!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本文用了第三称来叙述故事,同时运用了多段心理描写,非但没有产生强加于人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真实自然,这种描写方法叫做内心读白。此法运用恰当,与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一样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同学们,当我们带着对李京京的无限留恋与本文告别时,也许细心的你会发现,在自己的心中多了一面镜子。我从“程老师”这面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你们更教会了我善良和宽容。我的心里萌生了一个愿望:让我们彼此用宽容和爱搭起真诚的沟通和理解之桥,携起手来迎接属于我们的明天。同学们,你们愿意吗? 生(全体):愿意!

师:今天让我们也以“心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将今天这堂课上的感受记录下来,将你想对老师或家长说的话记录下来,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全体):好!没问题!

教学反思: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一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上这样一节课的本身,对自己就是一次挑战和考验,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拿任课教师与“程老师”作比较。但当自己聆听学生们对人物的理解时,我为自己的狭隘

感到羞愧。无论是平日里怎样淘气、怎样的不愿学习的学生,对他们心目中的老师都是宽容的,这种宽容不带有任何的附加条件,使教育者本身也深受教育。但是,与此同时我清醒地感觉到:他们对教师的尊敬不再是永久的,他们已经有能力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职业道德作出较为公正的判断,紧紧依靠威严是不能让学生永远臣服的。特别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只有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才能真正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思维活跃,善于根据课堂活动及时调整预先设置的板书等教学内容,如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归纳中,对学生的意外之言、不期之语能灵活应变,从不同思路予以肯定和指正。在对“心声”多重含义及文章主题的挖掘中,教者循循善诱,适时点拨,使学生思维清晰化,大有拨云见日,水到渠成之感。教学中,注重学生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雄辩恰恰说明平日功夫之深,可谓百花齐放。

从总体看,内容紧凑,安排合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了教师极强的教学能力和极高素质。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展示。略显不足,教师教态稍显严肃,若能将更亲切的笑容展示给学生,更能锦上添花。

附录:

1、教案设计 课 题:《心声》

教 者:白 霞 时间:2004年11月 知识与技能: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辩证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课前三项)

二、导入:情节——分角色朗读

三、讲授新课:

1、分角色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2、分组自由探究:

3、交流探究所得,概括人物性格,理解“心声”的含义。A李京京 B程老师

C“心声”的含义

4、概括主题

四、迁移:由内容—>写法

五、作业:习作《心声》 板书设计:

心声 —————— 含义

李京京 勇敢 执著

锻炼和展示自己

铭记、渴望亲情(友情)渴望肯定、理解和尊重

天真 率直 铭记、渴望亲情

渴望家庭温暖

渴望老师关心爱护

程老师 弄虚作假 渴望教育回归自然

爱慕虚荣

认真,好强、自信 渴望理解和沟通

知错就改

主题:本文通过 的故事,塑造了

11.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篇十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露珠(课件出示小露珠的图片),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跟它交朋友,再次走进童话世界。首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小露珠组图、音乐,展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秋风起,天气凉。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生一边欣赏多媒体画面,一边和教师背诵第1自然段的文字)

【点评: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形成鲜明的印象,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课件将课文语言转化为声、形、色一体的精彩画面,再现小露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情景体验,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生动可爱,全身心地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

二、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师:多么活泼、多么顽皮的小露珠啊!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节,想想:这几节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5节)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几节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读第5小节)

师:你的眼睛真亮,请同学们再自由读2—5自然段,想想小动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用波浪线把小动物夸奖小露珠的话画下来。(板书:小动物们)

(生自由读第2—5小节,边读边思考)

师:青蛙是怎样夸奖小露珠的呢?

生: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该句子)

师:小青蛙眼中的小露珠有什么特点?

生1: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

生2:像钻石一样光芒四射,金光闪闪。

生3:看上去光彩熠熠。

师:(多媒体展示钻石图片)说得真好,再来看看图中的钻石,它是多么闪亮啊!(板书:闪亮)

师:小露珠有多“闪亮”?谁能读出小露珠的“闪亮”?

(生跃跃欲试,有感情地赛读)

师:小蟋蟀是怎么夸奖小露珠的?

生: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该句子)

师:小蟋蟀眼中的小露珠有什么特点?

生1:透明。

生2:明亮。

生3:一眼望穿。

师:教师来自中国第一水晶之乡——宝应县西安丰。(出示水晶珠子,走到孩子们中间)你们来好好观察它,体会小露珠透明的特点吧!(板书:透明)

师:谁能读出小露珠的“透明”?

(生争先恐后,有感情地赛读)

师:小蝴蝶眼中的小露珠又是什么样的?

生: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该句子)

师:小蝴蝶眼中的小露珠有什么特点?

生1:圆圆的。

生2:润润的。

生3:滑滑的。

师:(多媒体展示珍珠图片)说得真棒,抬头看看图中的珍珠,多么圆润的珍珠啊!(板书:圆润)

师:(出示珍珠)教师今天也带来了珍珠项链,同学们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珍珠的圆润。

(生兴致勃勃,通过感官来体验)

师:小露珠的“圆润”该怎样读出来呢?

(生有感情地赛读)

师:瞧,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回顾板书)

【点评:在讲三个比喻句时,沈教师巧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把他们家乡的产品带到了课堂,他像个魔法师一样,一会儿掏出水晶,一会儿又摸出了珍珠,我当时就想:好场面,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家乡产品的推介会,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沈教师手拿水晶、珍珠,他让学生亲眼看一看,更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很真实地感受到什么叫“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对词语“透明”“圆润”的理解水到渠成,更让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小露珠的美】

师:作者不仅抓住了小露珠的不同特点展开描写,就连三种小动物的动作也写得不一样,找一找。

(生按要求读、找、画)

师:来,交流一下我们的发现。

生1:小青蛙是蹦出来的,她说:“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多媒体演示小青蛙蹦过来时的动作)小青蛙蹦蹦跳跳的,非常调皮,“蹦”字用得多好啊!

生2:小蟋蟀是爬出来的,她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师:(多媒体演示小蟋蟀爬出来时的动作)小蟋蟀爬到草秆上,非常可爱,“爬”字用得多准确啊!

生3:小蝴蝶是落在花朵上的,她说:“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师:(多媒体演示小蝴蝶落下来时的动作)小蝴蝶落在花朵上,非常轻盈,“落”字用得多妙啊!

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

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点评:在理解“蹦”“爬”“落”这三个描述动作的词时,沈教师运用了先进的电教手段,用动画出示了这三个动词,画面非常可爱,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很浓。通过动画展示,透过“蹦”感受到了小青蛙的活泼、可爱,透过“爬”感受到了小蟋蟀的慢吞吞,透过“落”感受到了小蝴蝶的轻盈、优美。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更能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三段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对今后写作也很有帮助】

师:同学们,现在教师就是小露珠,你们要么是小青蛙,要么是小蟋蟀,要么是小蝴蝶,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片段。注意,说话的时候要有礼貌——

师:早哇,勤劳的小青蛙。

生: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早哇,可爱的小蟋蟀。

生: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师:早哇,美丽的小蝴蝶。

生: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师:早哇,会唱歌的小青蛙。

生: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早哇,会弹琴的小蟋蟀。

生: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师:早哇,会跳舞的小蝴蝶。

生: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

【点评:对话情境的创设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沈教师将自己扮演成一颗小露珠,借助美妙的音乐、亲切的体态语言,营造出了轻松的课堂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角色转换,鼓励每一个学生融入课文情景,把自己当做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争先恐后地与小露珠打招呼。在师生愉快的情境对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主动交际和礼貌用语的意识也增强了】

师:多么美丽、可爱的小露珠啊,小动物们都喜欢它!

师:为了充分表达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几个句式,谁来试着说一说?

(屏幕出示:1. 因为小露珠像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像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所以,小动物们都喜欢它。

2.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是因为它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像________那么_________。

3. 小露珠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像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因此小动物们都喜欢它)

(生根据板书将句子补充完整,体会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

【点评:本单元的练习中有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教学中,沈教师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训练点和感悟小动物们喜爱小露珠的原因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与文章的角色产生共鸣,生发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对角色的移位体验也在一次次角色的把握、理解中升华】

师:小露珠不仅赢得了小动物们的喜欢,还给植物们带来了变化。给植物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并用笔画出植物们发生变化的句子。(板书:植物们)

(生读描写植物们发生变化的句子)

师:(课件出示: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格外精神)同学们, “所有的植物”指哪些?

生: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

师:哪一句话具体写出了植物们“格外精神”?

生: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师:多美的句子啊!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个句子把植物们比作了俊俏的小姑娘,我感受到植物们非常美。

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这个句子还把小露珠比作了美丽的珠宝,我感受到小露珠也很美。

师:同学们不妨想一想:是谁把植物们变得这样美丽、这样精神?

生:是可爱的小露珠。

师:是呀,小露珠滋润了万物,润物细无声。(板书:格外精神 生机勃勃)

师:多美的一段话啊!谁来读读这一段话?读出小露珠的美丽、植物们的美丽。

(生1看着课件,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露珠的美、植物们的美)

(生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植物们的美,读出对小露珠的赞美之情)

师:(突出几个加红色的词语)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注意突出几个加红色的词语。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现在教师来考考你们的记忆力,我来去掉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看看谁能读得很棒。

(生争先恐后,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真聪明,下面教师再提高难度,想不想读?

生:想!

师:那好,教师现在去掉几个句子,谁来试着读一读?

(生兴趣盎然,有感情地诵读)

【点评:在阅读教学中,沈教师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让学生从诵读的实践开始,获得认知,形成情感,产生感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蕴涵的美】

师:花草树木十分感谢小露珠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果你是植物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感谢它呢?

(屏幕出示说话练习:“谢谢你,小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

生1:“谢谢你,小露珠,是你让我变得那样精神。”紫红的喇叭花说。

生2:“谢谢你,小露珠,是你滋润了我们。”金黄的向日葵说。

生3:“谢谢你,小露珠,是你让我们变得那么俊俏,那么光彩熠熠。”碧绿的白杨树说。

师:说得真好,除了这几种植物,其他的植物们会怎么说?比如,火红的枫树、喷香的桂花、雪白的菊花……

生1:“谢谢你,小露珠,请你慢点走,我多想再和你玩一会儿呀!”火红的枫树说。

生2:“谢谢你,小露珠,光彩熠熠的小露珠,你明天还要来呀!”喷香的桂花说。

生3:“谢谢你,小露珠,感谢你天天给所有的动物与植物带来快乐。”雪白的菊花说。

……

三、 说演结合,引领学生角色体验

师:看到这么多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所以它更欢快地——

生:爬着,滚着,笑着。

师:它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怎么样了呢?默读最后一节,想一想:小露珠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出示这句话)

师:是什么原因使得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呢?

生:因为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所以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

师:再认真读读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有两个“越来越”。

师:你能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屏幕出示:1. 我们读的课外书________,知识也_______________。

2. 冬天到了,天气____________,我们穿的衣服__________。

3. 喜羊羊越来越____________了,他想的办法也越来越__________了)

师:你能学着这样子用“……越来越……”说一个句子吗?

生: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穿得越来越厚了。

生: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蚊子越来越多了。

……

师:你们真能讲,以后写文章就可以用上这一组词语了。

师:小露珠变成了水蒸气,渐渐向空中飘去,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留住啊!

师:你看——向日葵__________。

生:向她点头。

师:你看——白杨树__________。

生:向她招手。

师:你听——喇叭花__________。

生:动情地吹奏着乐曲。

师:(出示课件、音乐)它们有许多话要对小露珠说。分别时,它们与小露珠说了哪些话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点评:情感是表演的生命。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声情并茂,将小露珠的无私奉献、动植物们的依依不舍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课文的角色进行了非常深刻的体验】

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呀!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

生1:依依不舍。

生2:依依惜别。

生3:恋恋不舍。

师:面对小伙伴们的挽留,小露珠笑盈盈地说:“_______________。”

生:伙伴们,我明天还会来的。

师:多么美丽,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它不仅自己美丽,还把快乐带给别人,把美丽留给别人。

师: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很美丽。

生2: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把快乐留给了大家。

生3: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是那么闪亮,是那么透明,是那么圆润。

生: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点评: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注入自己内心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延伸拓展,续编故事

师:带着无尽的期盼、无尽的牵挂,夜幕再次降临了,小露珠又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看——(出示多媒体画面)

(生欣赏课件演示的小露珠画面)

师:这次,小露珠来到人间,又会遇到谁呢?又会发生怎样的趣事?请同学们在课后都来当一次小作家,以“又见小露珠”为题,写一个童话故事。

生:好的。

【点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可以以童话的方式,通过写作实践延伸学生的阅读。学了《小露珠》,学生对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作业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一次在童话王国里遨游】

【板书】:闪亮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桃园小学】

上一篇:《互相帮助》下一篇:高一音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