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年度工作计划

2024-10-07

下年度工作计划(共8篇)

1.下年度工作计划 篇一

强化技能培训,为羊场湾煤矿顺利接产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一、2004年我队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回顾 2004年,我队遵循“简便易行、注重实效、不断创新”员工培训规划,在实用、速成上下功夫。一是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新颁布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评级办法》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全员安全质量标准化思想意识,并编写了详细的“教”与“学”计划,做到学习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二是以集团公司、矿开展的首届职工技能竞赛为契机,将技能竞赛和作业现场延伸,对照《作业规程》、《技术操作规程》中诸如回柱放顶、放炮、瞎残炮的处理、支柱等工序进行理论与技能讲解,现场手把手的岗位示范操作,促进员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精。三是开展了“学习金牌工人、争当金牌工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启发教育全体员工以学习许振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动力,在能吃苦的基础上添加“技能型、学习型”。全年组织员工培训26场,培训1800余人次,员工持证率100%,有9名同志获得了“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称号”,35名员工取得了初级工资格证书。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的看到我队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具体讲一是“两镑有力就能干煤矿”的陈旧观念仍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上存在;二是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员工流动性较大,出现反复招工、反复培训,培训工作量大;四是部分员工把学技术看作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所有这些,在2005年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梳理,下大力气加以改进。

二、2005年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2005年,我队紧扣《羊场湾煤矿2005—2007战略规划安排》,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三支队伍,创新三个机制”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理论培训与实际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与阶段性培训相结合,过程与最佳效果并重的原则,做到学习内容在岗位上查找、技能培训在岗位上开展,学习效果在岗位上体现,将教育培训向生产现场全过程延伸渗透,强化“一日一题、一旬一问、一月一季一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强化证件管理,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杜绝无证上岗,实现员工持证率100%。

2、人员现状:目前我队现有195名员工中,已取得初级资格鉴定证的有30人,取得中级工资格鉴定证的有 2人,高级工的3人分别占全队总人数的17.9 %,面对员工素质严重偏低,人员结构严重失衡的现状,2005年我们在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中,我队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员工出勤率管理上,打破“大锅饭、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实行定岗定员,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树立看素质、看实绩、看技能、看贡献的用人机制,将工分制和得分情况与技术贡献大小、苦、累、险捆绑在一起,形成“干多干少收入不一样,技术高低收入不一样,贡献大小收入不一样,”提高员工劳动积极性和出勤率,全年职工出勤率保持在85%以上。二是在员工流失率管理方面,我队将本着“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用人机制,彻底打破正式工和临时工的身份界限,为那些生产骨干的短期合同工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打消他们临时挣钱的短期思想,达到以点带面,同时根据我队现实,我队的人员流失率全年控制在10%以内,增加一项合理的淘汰率,全年计划抓3—5个典型,主要是文化层次低、技术素质差,但又不学习、不进步的人进入淘汰程序,来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在参加培训率方面,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将员工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情况,纳入班组考核内容,把员工的工资、奖金与学习情况和成绩挂钩,并实施“五个一”教育,每天开班前会之前学习一段技能知识,每个员工有一本专门的学习笔记,有一次学习由队技术员就题目进行讲解,队每日检查个人的学习笔记,每旬进行一次闭卷考试,使全员参加培训率达到90%。四是在考试合格率管理上,为检验培训成果,充分把握员工的技能和文化两个层次,对文化程度偏低、文字表达有一定困难的员工采取提问、口答的方式进行考试,主要考核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考核更加全面客观,提高这部分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对文化程度高,并参加公司、指挥部、矿各类考试中取得前3名成绩的员工给予奖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今年我队员工考试合格率目标将达到95%。五是在技能鉴定达标率上,逐步提高高级工、中级工员工比例,使30%以上的员工取得初级以上资格证书,30名取得初级工资格证书的员工中取得中级工资格证书11名,35名未取得初级工资格证书的员工取得初级工资格证书。有2名电钳工转岗培训,并取得初级电钳工证书。

2.下年度工作计划 篇二

运用好大众传媒的宣导抚慰功能

郭兰英 (1.1) 胡雪勤 (2.1) 杜少华 (3.1) 何少华 (4.1) 张伟佳 (5.1) 王秉龙 (6.1) 朱捷文 (7.1) 刘玉丁 (8.1) 张遂旺 (9.1) 孙德中 (10.1) 王晖 (11.1)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提高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新闻宣传的主导性与多样性论新闻精神的塑造与实现途径

新闻报道应在“实”上下工夫新传播时代党报赢在创新

正确把握导向是开展舆论监督的保证“生产”精品是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党报理论版的舆论监督功能

科学性是科技报道的灵魂我的电脑谁做主?

———从腾讯与360纷争看互联网公共道德危机

刘建新 (12.1)

新闻与传播研究

“编码———解码”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对私人话题进入公共领域的反思

伍海英 (1.4)

———从媒介的诉求功能谈起

张慧子 (1.6) 张俊杰 (1.8) 张

新闻话语交际意义的语用阐释公民新闻:与汶川大地震“共振”论战时传播的特点

林 (1.10) 陈金琳 (1.12)

曾凡解

德国功能理论视域下的政治新闻汉英翻译

于福清

赵晓芳

庆 (1.13)

艺术与技术之最初社会关联———以柏拉图文本分析为例和谐农村, “孝道”先行

周仁成 (1.15)

———论孝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播与发展试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的流变

丁文林贺碧霄

冯敏强 (1.16) 彭卫民 (1.18) 杨悦 (1.20)

美国软新闻的政治效应研究“邓玉娇案”和“罗生门”怪圈

———“邓玉娇案”的新闻传播学意义及媒体人的职责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常民强 (1.22) 刘艳 (1.25) 徐继忠 (2.4) 肖鸿波 (2.6)

论中国传媒的文化发展障碍

“符号权力”:解读“门”新闻的演进与流变形象代言与口碑传播

黄奇玮

———基于危机事件的分析娱乐时代的“粉丝”文化解析

顾雪松

刘海明 (2.8) 厉国刚 (2.10) 李芸 (2.12)

“亚洲意识”的文化论述和历史渊源

农村数字电视的生存与发展———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概念经济的产生与传播

顾莉娜 (2.14)

———以物联网经济为例论新闻的世俗化

于正凯 (2.16) 刘

张祖乔

辉 (2.18) 李志强 (2.20)

试论卡尔·曼海姆的传播观念观念何以进入历史

———评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论大众传播的社会角色

贺碧霄

彭卫民 (2.22) 严雨丝 (2.24) 罗

网络舆论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西方社会责任论对当代新闻实践的启示民俗传播中的信任危机

宁 (2.25) 孙桂杰 (2.26) 何华湘 (2.28) 宋

“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功能新闻传播中的道德冲突研究企业危机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以食品安全危机为例

克 (2.29) 李亚利 (2.31)

汪臻真

褚建勋 (2.32) 岳丹 (2.34)

解读网络生产性受众

媒介集团对国家民主体系的影响———读《富媒体穷民主》后的反思

孙喜杰

韦张傅

妙 (2.35)

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

辉 (2.36)

“公民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符号互动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钰 (2.38) 范松楠 (2.40) 程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鹏 (2.41) 健 (2.42)

学习型社会与新闻工作者的信息素质

商业化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传媒因素———兼论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和社会责任刍议遏止新闻权力寻租现象

李晓雷 (2.44) 吴向正 (3.4) 杨保军 (3.6)

塑造新闻道德主体的机制

论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应对

李剑欣

张向琳 (3.8)

服务、应用及倒置现实

———简析媒体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建构体验式传播空间

张为易 (3.10)

———《交换空间》的传播学解读

梁伶俐 (3.12) 李

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党报的发展策略大众传媒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

敏 (3.13) 静 (3.15)

媒体与政府制衡下的中国形象———危机管理中国家形象的塑造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

李克亚 (3.16) 张振华 (3.18)

新媒介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兼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王东强 (3.19) 论沃尔特·李普曼在传播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后语言时期西方电影观看理论的误区

陶书霞 (3.21) 梁阿龙 (3.22)

也谈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兼与陈龙教授商榷

雒有谋 (3.24) 李

非主流语言的传播学分析

鑫 (3.26) 杨东伟 (3.27) 金玉萍 (3.29) 郭恋恋 (3.30) 吴麟 (3.32)

“有机的报纸运动”的当代意义罗伯特·帕克的移民报刊思想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理论分析“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的困境传播媒介视野下的“共同体”———探析当代女性人才培养

丽 (3.34)

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的影响

———对南京主城区297名女性农民工的调查分析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蓓 (3.36)

———以央视有关华南虎事件的报道为例媒介定价议题的文献回顾

吴镝鸣 (3.38) 刘钢 (3.40)

徐梓淇

新闻媒介在中国民歌传承中的作用与责任———以黑衣壮民歌为例

刘琼秀 (3.42) 骆正林 (4.4) 陈娜 (4.7)

健全媒体运行机制

增强舆论传播能力

2009年国内新闻传播伦理研究述评大众传媒的人文视角与社会责任

王李

伟 (4.9)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理念构建

川 (4.11) 郭淑娟 (4.13) 原

约哈里“窗口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灾害应急体系中的传媒角色转变与功能实现刍议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

鹏 (4.15) 陈先元 (4.17) 恽如伟 (4.19) 李强 (4.21)

官敬杰闫荟

动漫———文化传播的新媒介

新媒体:传统媒体强劲的竞争对手目的VS义务

———现代信息伦理学基本理论评析新闻批评的新视角

卜松涛 (4.22)

———批评话语分析核心概念的解读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郭松 (4.24) 张国平 (4.25) 朱保芹 (4.27) 黄玉良 (4.28) 孙琳琳 (4.30) 李琨 (4.32)

从“三鹿事件”看组织形象的重要性媒体传播对企业品牌的影响

时尚杂志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

解读国庆阅兵仪式的结构及其象征意义论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性

亭 (4.34) 何双秋 (4.35) 方

论现代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影响“公共议题”参与主体的互动传播———析“番禺垃圾焚烧选址”事件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范式转换

胡丹 (5.4) 刘国强 (5.6) 李

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鹏 (5.8) 杨春荣 (5.10) 李芳芳 (5.13) 王春玲 (5.14) 李明 (5.16)

网络媒体:政府形象的助推器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困境论艺术媒介决定艺术形态

特殊时期看媒体的公开性与舆论引导

———以“非典”时期与“甲型H1N1”流感时期为对比论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传播中的功能

司新艳 (5.17) 许启伟 (5.19)

媒介环境新变迁下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论景观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张通生

洁 (5.20)

———以庐山文化传播为例对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诠释

朱全国

彭国建 (5.22) 石拓 (5.24)

国家形象修复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制造”

陈晓一

迟晓明

李一行 (5.25) 李

图形创意在现代信息传播中的文化语境以碎片化理论解析中国品牌传播

辉 (5.27) 王波伟 (5.28)

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的考察与评估———以南京地区为例

谢宏娟 (5.30)

关于儿童的手机媒介需求与影响的研究

孙珊珊

朱丽 (5.32) 李晓勇 (5.34) 冯

大众传媒与体育信息的传播我国舆情调查的类型和现状

诚 (6.4) 黄东平 (6.6) 李军林 (6.8)

互联网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常”与“变”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迪电视媒介与公共话语

———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批评

李晓云 (6.10) 张洁 (6.11)

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体制性瓶颈“魔弹论”对“被时代”现象的另角度解释

迟晓明

李一行

陈晓一 (6.13)

影像与国家形象的表征

———对电影《2012》中国符号的解读

高新林 (6.14) 管华骥 (6.16) 姚吟月 (6.18) 李玉忠 (6.20) 贾国飚 (6.22) 朱曼华 (6.24) 梁晓丽 (6.26) 雷红薇 (6.28) 詹

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动新闻”研究

周荣庭

新媒体参政现象与政府的应对策略

一种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及控制策略受众的新形态———动众初论

夏德勇

传统吉祥图案的品牌传播价值

传播扩散理论对豫剧文化市场机制发展的启示刍议美国智库与我国对外媒体传播

骞 (6.30) 柴阳丽 (6.32) 谢

Web2.0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论传媒影像与身份建构

莹 (6.34) 荣建华 (6.35) 刘鸿英 (6.37) 杨海军 (6.39) 郑晓燕 (7.4)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大众传播对女性农民工的影响广告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科学理论传播语言大众化三论从家族报业到上市公司

———所有权变迁对美国报业的影响论技术的革新与传媒的发展

王亮 (7.8) 田爱香 (7.10) 位迎苏 (7.12) 陈小葵 (7.14) 易畅 (7.16)

论雷蒙·威廉斯早期的传播思想

叫魂案:一个谣言传播的非主流范式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伦理问题

操纵与控制

———广告对人的异化浅析

张殿元 (7.18) 张多 (7.19)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及其影响

毒豇豆曝光事件与媒体属性的演进《孔子》———本土电影的有益尝试公交车载电视的传播困境与改进

铮 (7.21) 王春枝 (7.22) 李杨微 (7.24) 对公共领域概念的新理解

肖兵艳

周象贤 (7.26)

公共新闻视阈下的社区新闻实践———以《洛阳晚报》为分析对象

王秋 (7.27) 李朝晖 (7.29) 孙黎 (7.30)

新媒体视阈下图书馆服务的整合营销传播出版品牌的传播策略初探

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问题与对策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逻辑

倩 (8.4) 王金礼 (8.6) 李

五国媒体视角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国议题

覃哲 (8.8) 张兵娟 (8.10)

电视新闻话语的转型与传媒公共性的建构从“信息传递”到“仪式传播”

———试析政府舆论形象构建的变迁与发展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的舆论引导策略

张丹丹 (8.12) 王玉珠 (8.13) 胡华涛 (8.15)

西方政治新闻主题的神话结构简析神话传播内容的符号学分析

———以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神话为研究文本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的发展对策增强受众的媒介素养

李欣 (8.16) 于凤静 (8.18) 杜宝花 (8.20) 赵智敏 (8.21)

网络揭丑的“被工具化”倾向及规避

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以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为例论海尔事件营销传播的品牌效应

孟航宇 (8.23) 陈福宝 (8.24) 董华峰 (8.26) 刘照娟 (8.28) 张琦沛 (8.30) 张利安 (8.31)

解读电视传播中语言主体的转变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

“山寨”热的传播学分析

实现媒介与媒介批评的良性互动

孔子劝服性人际传播模式的推演及对后世的影响

马兰州

刘晨曦 (8.33) 朱信良 (8.34) 王煜 (8.36)

鹤文化的传播价值与媒体传播“第二社会”中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从叙事学的发展中初探媒介叙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欢 (8.37) 宦晓渝 (8.38) 刘堂灯 (8.40) 陈

论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原则与策略提升环保传播能力, 促进低碳经济建设

史立英

胡冰 (8.42) 逯彦萃 (8.44) 刘森 (8.46)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揭开谣言的神秘面纱

热点事件报道与媒体社会责任新媒体的公共危机传播效能研究新词传播中的话语权力分配

莫张

文 (9.4)

洁 (9.6) 罗聿言 (9.8) 杜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多维度实证研究媒介融合下传媒监管模式的变革

江 (9.10) 李红祥 (9.12)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

岳余

琳 (9.14)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变革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论卡尔·曼海姆对批判传播学派的影响

霖 (9.16) 李志强 (9.18) 杨晓 (9.20)

从“中华女”事件舆情裂变谈媒体的“权力异化”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需求

———以重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为例

黄琳城 (9.22)

手机广告媒体公信力研究

王洪涛 (9.24) 肖进贵 (9.27) 冯雅颖 (9.28) 张显龙 (9.30)

媒体角色的转变与公共新闻的发展趋势世博语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修辞使用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论当代电视文化的媒介立场

———基于个案的媒介奇观化分析

陆婷婷

张青峰 (9.32) 廖俊玉 (9.34) 朱义华 (9.37) 严小芳 (9.38) 甄珍 (9.40)

跨文化视域下对外报道话语对接路径外宣翻译与报道中的政治意识

媒介融合与人的多媒体特性

论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导向机制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传播失效如何界定

丹 (9.42) 李金玲 (9.44) 黄

公共危机事件后的社会传闻———以“7·5”事件为例

王忠国 (9.45) 李庆磊 (9.47) 王

国产电影对外传播策略探析论党报评论的立体化传播突发事件报道的媒介价值

李艳芳

刚 (10.4) 乔仁慧 (10.6) 徐建太 (10.7) 刘坤 (10.9)

玉树地震理性化报道的几点思考对有关健康的伪科学的传播学分析透视政府“打黑”行动中的媒体观

———兼论有效利用媒体在群体舆论中建立共识机制

黄琳城 (10.10) 胡杨 (10.12)

都市类媒体中农民工形象流变研究央视电视新闻改版的形式美学思考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导向与审美追求舆论形成中的意见转向机理

董小玉欧慧玲宋

幸 (10.15) 王珊珊 (10.17) 陈李曦 (10.19)

克杜俊伟

全球化语境下新疆的对外传播分众化时代新媒体的作为

丽 (10.20) 殷大伟 (10.22) 马周骁 (10.23)

张壁耕马兰州

苏秦劝服性传播中心路线的运用策略美国新闻业的“重建”及其未来趋势Web2.0:从大众文化到专业文化

侠 (10.25) 农民庆 (10.27) 王

从精英到大众

———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军伟

张瑜 (11.4) 宁海林 (11.6) 梅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在图像传播中的应用

季播及其中国化创新策略中国体育电视的现状解析

张子沙

慧 (11.8) 康 (11.10)

当代假新闻之三大怪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2001~2009“十大假新闻”内容分析的思考现阶段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困境与策略

胡颖 (11.13) 李宗山 (11.14) 韦文杰 (11.16) 张凤辉 (11.18) 刘江娜 (11.19) 焦若薇 (11.21)

人肉搜索基于长尾市场的经济作用大众传媒品牌的构建要素

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新形势下新疆地区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创造城市形象的动态象征符

———解析上海形象宣传广告《上海协奏曲》网络视觉传播的批判与反思

闫坤王志永李杉

李杨阮

航 (11.22)

蕾 (11.24)

新媒体与大众知识空间的构建

毅 (11.26) 范玉明 (11.28) 林小燕 (11.30)

“微博”传播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微博客流行的学理思考

新疆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

肖燕怜 (11.31) 吴红梅 (11.33) 张晨光 (11.34) 朱颖华 (11.36)

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心理层面的新闻真实性探析

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统战网络传播的发展———基于广东高校统战网站的实证研究即时通信传播行为的舆论影响力

陈少徐任洪涛

张晓冰 (11.38) 任雅仙 (11.40) 石全玉 (11.42) 张光辉 (12.4) 谢卓华 (12.6) 吕

简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重视社会热点问题

搞好突发事件报道

新语境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传播策略研究

电视文化———消费社会中视觉文化的主流形态论新媒体时代报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萍 (12.8) 宇 (12.10) 柯 (12.12) 彬 (12.14)

施李罗

消费主义语境下情感节目的热化现象人本价值是新闻传播多重价值的核心大视野传播下宣传片创作的误区

———以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为例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广西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自然类纪录片的思维品格

李新颖 (12.16) 吴雨蓉 (12.18) 邹迎九 (12.20) 赵羡彩 (12.22) 郭讲用 (12.24) 武鸿鸣 (12.27) 刘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市场化制约因素及转化分析我国民族体育大众传播价值分析

燏 (12.28) 杜国如 (12.30) 刘含玉 (12.31) 李忠伟 (12.33) 葛婷婷 (12.34) 刘光磊 (12.36)

体育报道中媒介形态的特点

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方式的嬗变网络传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手机电影的影像语言特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传播技巧

媒体经营

媒介经济学在影视作品生产中的应用———以真人动漫版为例

李万

闯 (1.26)

宁波户外媒体“分时—分众—分地”的运营模式论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困境浅析杂志的事件营销

李兴远

剑 (3.69) 王春玲 (3.70)

———以时尚生活类杂志为例期刊的品牌与构建

丁张

莹 (3.72)

妙 (4.62) 郭庆祥 (4.64) 李鸣春 (4.66) 佟雪娜 (5.182) 温志彧 (6.74) 刘志峰 (6.76) 吴雁汶 (6.78)

地方媒体的网站盈利模式

赵胜潮

殷艳芳

论媒介产品的选题开发与深化

从产业价值链角度看美国音乐产业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河南创意产业媒体品牌生态管理的结构体系研究“动感地带”的品牌策略

樊玉萍

于尔东

融合新媒体优势

强化核心竞争力

———报业集团进一步做强做大的策略及方法浅议

李中华 (6.80) 时

MTV:跨国传媒公司的全球化样本

杨欣欣

龚 (7.51) 王成文 (7.53) 马德斌 (9.125) 孙笑非 (10.51) 黄裕峯 (10.52) 苏静怡 (10.54) 甄巍然 (10.55)

媒介融合背景下河南卫视的运营创新活动营销:媒体创收新模式

河南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地区旅游经济简论新闻媒体的经营战略

手机出版的三种模式

4R营销理论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新时期报业发行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关于传媒集团的思考

石大东 (10.57) 王

兰 (10.58) 王小萍 (10.59) 石大东 (11.151) 李天姣 (12.102) 陆静 (12.104)

简论党报经营中的行政化和市场化恰当地调整报纸的广告经营工作优衣库品牌的网络营销策划

奥克斯时代《纽约时报》的经营管理

崔新宇

传媒观察

从《丑女贝蒂》看跨文化影视传播的全球化融合湖南卫视的“主持人群”现象分析

刘玮波

王正友 (1.28) 覃晓玲 (1.30) 周少慧 (1.32) 陈琳 (1.34)

简析非本土偶像剧在中国内地的流行魔术类节目为何走不远?

手机报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以《抗震救灾手机报》为例

王丽 (1.35) 王一晶 (1.37) 张小平 (1.38) 白瑞霞 (1.40) 熊

中国城市品牌形象打造的误区和对策快乐女声:大众狂欢下的商业舞台

电视媒体与聋人手语之路

论融媒时代中媒体间的交互性

炜 (1.42) 袁小轩 (1.44) 杨

从“周久耕事件”看网络舆论对报纸新闻框架的影响探析《九点半》的成功之道

晓 (1.47) 维 (1.48)

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治理全民狂欢时代的平民选秀

———解读2009“快乐女声”的传播学平民选秀节目的无意识理论解读

潘冬珂 (1.50) 易鸣璇 (1.51) 王洁 (1.53)

地方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宁波市农民工媒介使用调查及对策《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传播效果研究

刘荣包凌雁

静 (1.54) 景元丽 (1.56) 于徐

3G时代手机出版的分众化传播策略荣辱观教育中的网络传播

淮 (2.46) 孙建明 (2.48) 李宗诚 (2.50) 何鑫 (2.52)

手机报在我国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历程《时事直通车》时尚策略解析

双重压力下的报纸生存空间

———从年轻读者的问卷调查看报业的发展《成都日报》国庆六十周年的报道策划

龚汉岚 (2.54) 贺晓航 (2.56) 李妍 (2.57)

由三鹿奶粉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危机报道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

———以“艾滋女”事件为例

弓伟波 (2.59)

免费杂志在哈市高校中的存在现状

李友志

李莹苏一凡

张冰 (2.60) 罗嘉文 (2.62)

广东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网络行为与态度脚踏实地克服浮躁

———从“交警回应网帖质疑”的报道说起新闻媒介在农村传统孝道传承中的作用市县广播电视推广普通话的作用

杨国蕊 (2.64) 丁文林 (2.67) 陈正玉 (2.68) 杨晓茹 (2.70) 袁川晔 (2.72)

冯敏强张红梅

论新疆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的建立新媒介时代下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前景英语频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及路径

———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

杨凯 (2.74) 洪兴科 (2.76) 陈

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历史足迹与创新发展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现状

胡云丽

斌 (2.78) 馨 (2.79)

不断增强的中国对外传播的服务意识

钟中国纪录片理念的变化轨迹

董王

进 (2.81)

“宅经济”时代的新媒体广告策略刍议边缘群体的话语表达

艺 (2.82) 邱立楠 (4.55) 廖海玲 (4.56) 摆琴 (4.58)

《杂文报》的批判与批判的《杂文报》“小沈阳”现象辨析

杨先顺

职业素质与电视深度报道

———以《新闻调查》和《深度105》为例

于晓敏 (4.59) 张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比较

爽 (5.36) 李剑欣 (5.38) 刘枫 (5.40)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现实批判表达与构建

———《纽约时报》“7·5事件”报道的话语修辞分析国内媒体塑造的非洲形象

巍 (5.42)

———基于对《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定量分析热点事件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公共性的实现———以《新闻1+1》为例

亮 (5.44)

李晓芳 (5.45)

提高我国传媒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陈新华

芳 (5.46)

从电视媒体的宠儿到网络媒体的明星———中国电竞报道绝望中的希望

周仲洋 (5.48) 庄佳 (5.50)

媒介与女性主义传播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报网融合实践“生活政治”理论与电视民生新闻报业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路径从足坛黑幕看媒体监督的作用

宏 (5.51) 张慧娟 (5.53) 张士贤 (5.54) 汪兆年 (5.57) 赵晓芳 (5.58) 周黄

郝建国

张浦强

高培军

“图文书”热销背后的冷思考

企业突发事件及与媒体沟通策略

莉 (5.60) 冯仕妍 (5.61) 张正伟 (5.63) 郭赫男 (5.64) 鲍锋 (5.66)

从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看公民媒介素养构建党报民生评论发展的新趋势

从“雷人语录”看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党刊如何从主流媒体向强势媒体发展

大众传媒———流行语规范化的前沿地论女性形象在媒体传播中的缺失

蔡周

旭 (5.68)

琼 (5.70) 孙传宝 (5.73) 陈

对地方传媒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思考凤凰卫视栏目的“广告宣传”

彭爱萍

奕 (6.40) 赖庆梅 (6.42)

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策略体育专业电视频道发展的模式

———试论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发展历程西方电视体育解说中的种族偏见研究

董魏

珂 (6.44) 伟 (6.46)

电视剧文本符号建构的超现实神话———以电视剧《蜗居》为例

李振委 (6.48) 孙风华 (6.50) 梁伶俐 (6.52) 肖桂来 (6.54)

电影《孔子》的大众文化传播策略解读《大河秀典》独特的传播方式

从境外媒体报道导向看广州亚运对外宣传对策对外报道灾难事件时的价值观导向策略

朱玉尊

———以《人民日报 (海外版) 》为例

黄卫星

吴丹 (6.56) 黄玉良 (6.58) 袁泽斌 (6.60) 陈艳花 (6.62) 谭

用新媒体擦亮中华老字号餐饮业品牌粤语电子传媒发展小史

新媒介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互动探析

宏 (7.56) 陈文远 (7.58)

范美玉

电视传播中的“儿童本位”缺失现象《星光大道》成功的奥秘

戈广安

王志华 (7.60) 别松梅 (7.62) 毛颖辉 (7.64) 马晓虎 (7.65) 蚁

网络娱乐文化背后的利益与责任陕西电视民生新闻的走向

传媒消费主义与网络“哥”“姐”热现象解读《新周刊》的“城市话语”

畅 (7.67) 郝思远 (7.68) 林娅楠 (7.70) 师高民 (7.71) 程新晓 (7.73)

关于男性时尚杂志的几个问题

“最美小学校长”的新闻在高校产生的影响网络书店对出版产业链的影响及作用

西部地区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以银川市居民为调查对象

姜文姬 (7.74) 陈丽平 (8.47) 王琰 (8.50)

浙江欠发达地区农民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和谐传播视域下的电视灾难报道

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解读———以《百家讲坛》为例

罗坤瑾 (8.52) 周志平 (8.54) 夏吉英 (8.56)

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常州媒体弘扬地方文化的策略

河南当代艺术传播的新生力量———石佛艺术公社发展探析传媒助推中国英语

罗颖 (8.58) 张凤琴 (8.60) 景鹏 (8.61)

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看传播伦理民生新闻与中国电视的现代性

李刘

慧 (8.63)

对广州电视台发展的新期待

琼 (8.64) 冯上斌 (8.66) 何丽 (8.69)

高校学报发展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从“动新闻”事件谈新闻报道的创新红色经典影视对大学生的影响

方月婵

吕李

敏 (8.70)

传统媒体的境遇和方向

萍 (8.73) 宦晓渝 (9.48) 鲜慧君 (9.50) 刘

手机报发展困境及出路探析

西安媒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

李育林

维 (9.52) 刘天成 (9.53) 贾楠 (9.55)

地方电台如何走好类型化广播之路网络环境下传播理论的变化

央视新闻频道何以成功变脸

牛王

娜 (9.56)

全球性媒介事件对国家软力量的影响

云 (9.57) 杨泽华 (11.44) 李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经济新闻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杨宁芳

楠 (11.46) 陈广宁 (11.48) 薛迎宾 (11.50)

论提升经济新闻的服务性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和隐忧框架式的灾难报道

乔洁琼

———以《南方周末》的“哀玉树”特刊为例多元无知与“偷菜”的流行

黄李张

清 (11.52)

兵 (11.54)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开心农场”现象从涵化现象看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露 (11.55) 杨冬霞 (11.57)

中国影视业如何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袭———由“全世界都在跳《Nobody》”想到的主流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兰韩

玢 (11.58)

姝 (11.60) 陈万怀 (11.63)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效果分析媒体在性别消费中的自我迷失

———泛读2010年上半年《瑞丽·裳》电子杂志娱乐至死

荣 (12.38)

———以改版后的《天下收藏》为例

覃晓玲 (12.40) 长春房地产类报纸的同质化竞争

薛俊生

李金宝 (12.42)

现代广告

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电影植入式广告的传播效果研究———以《疯狂的石头》为例

巢桂芳 (1.58)

金若沙 (1.60) 曾振华 (1.62) 贾

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及其广告策略

体验传播时代的体验广告———影视短片广告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

毅 (1.63) 徐海涛 (1.65) 谭

郭小红夏远升黄

论广告设计的“四美”

利 (1.66) 汤晓山 (1.68) 郝一民 (1.70) 马文 (1.72)

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电视广告对女性消费的影响力论广告创意的主元素理念

露朱雪梅

中国的幌子广告

王黄

君 (1.74)

广告在报纸品牌构建中的影响力电视广告中家庭情感的运用

段淳林

珏 (1.75) 胡亚婷 (1.77) 李

电视广告符号消费过程解读广告图像的叙事特征

雷鸣丁敏玲

丽 (1.78) 成毅涛 (1.80)

从广告产品类别的变化看消费需求的转变———以1982年~2008年《新民晚报》为对象广告叙事结构的符号学分析

吴辉 (1.81) 林敏芳 (1.83) 邵馨颖 (1.84) 戴丽娜 (2.84) 祈晓霞 (2.86) 汪丽珺 (2.89) 程景红 (2.90) 张

名人在广告中失范的表现及对策广告伦理:批判VS辩护

认知心理与广告语言

党报广告如何“杀出重围”

数字电视时代电视广告的发展策略户外广告中的景观设计研究

邬建中

颖 (2.92) 津 (2.94)

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广西旅游广告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中国旅游报》中广西旅游广告的分析跨媒介新闻生产的瓶颈及对策

吴晓山 (2.96) 李红祥 (2.98) 程景红 (2.100) 张

Web2.0下的网络广告投放策略广告英语的语言偏离

锦 (2.102) 相喜伟 (3.83) 陈茜 (3.84)

现代女性主义批评视阈下的广告女性形象电视广告设计中儿童形象的运用

短信广告的模式创新与发展策略公益广告的语言问题及对策

琳 (4.68) 王文征 (4.70) 张蒋娜 (5.75)

广告视觉传达艺术特征探讨

Pixazza图片植入式广告在中国的可行性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儿童电视广告创意

房杨

哲 (5.76)

靖 (5.78) 赵巧利 (5.80) 王淑侠 (5.81) 叶华潭 (5.83) 詹沐清 (6.82) 刘

论广告语标题的有无

英文广告中的语用预设类型分析论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调和策略论提升中国影视广告的传播效果论海报广告的设计

张莉黄山涯

琳 (6.84) 朱玉红 (6.85) 成毅涛 (6.86) 孙

我国媒体如何做好公益广告论广告传播内容的商品化

广告语境中拟态环境的建构与失衡广告招贴画的设计要素

会 (7.32) 范宏倩 (7.34) 李

报纸广告引发注意力的设计要素对公益广告中文化心理的反思

征 (7.35) 鲁晓霞 (7.36)

今年央视春晚的植入式广告

朱秋霞 (7.38) 王

新加坡公益广告中恐惧诉求的运用

冰 (7.39) 纪栋妮 (7.41) 朱敬民 (7.42) 罗继磊 (7.43) 唐景录 (7.45) 李明福 (7.46) 孙肇伦 (8.89) 周国华 (8.90) 相喜伟 (8.92) 张瑞 (8.93)

3G背景下手机广告的发展弊端广告受众对广告图像的理解

媒体广告价值的评价标准

党报广告实现快速增长的思考

模糊评判和熵值法与电视广告传播测评网络时代报纸分类广告的运作策略

工业旅游的广告宣传策略广告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周建梅

从“三碗不过冈”看《水浒传》的招幌广告我国性元素广告的现状及发展

力 (8.95) 常燕民 (8.96) 蒋洁瑜 (8.98) 马

论增强手机广告的公信力

好莱坞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运用妖娆罂粟还是带刺玫瑰

郑新刚

———“色托邦”里的性诉求广告审美效果探微英语广告中模糊词汇的翻译方法

张素华关家玲

罗郑薛李李

奕 (8.100)

伟 (9.92)

论影视广告的色彩设计

媛 (9.94)

广告文本中的女性异化现象

敏 (9.96)

“病毒式广告”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与博弈商业广告中的社会文化责任

佳 (9.98) 郭晓霞 (9.100) 侯秀芳 (9.102) 张

植入式广告存在的问题

我国期刊广告的经营策略和行业规范广告设计中的民族化元素

静 (9.103) 陈祖贵 (10.38) 冯

于娜田爱香

电视广告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游戏因子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房产广告文化诉求的问题及对策平面广告的视觉吸引力与说服力英汉广告文化的介入及翻译

军 (10.40) 宁丽美 (10.42) 熊文军 (10.43) 刘琳 (10.45)

浩 (10.46) 陈卫民 (10.47) 段光欣 (10.49) 孙利平 (10.50) 江周

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学艺术的互动关系“小”商标如何撬动广告“大”舞台

当代广告传播的困境与突围广告媒介的创意价值

明 (11.68) 邹红梅 (11.70) 孙荣欣 (11.72) 张

USP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论植入式广告的应用及管理

动漫形象与技术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新媒介发展对广告主体的影响

宁 (11.74) 魏加晓 (11.76) 黄晓薇 (11.78) 熊文军 (11.79) 张

强势劝导的广告促销

我国汽车广告创意的价值取向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广告创造价值广告引人注意的方法解析

慷 (11.81) 邹红梅 (12.50) 苏福星 (12.52)

电视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闻香识女人

尹红斌

———女性主义理论与国外的香水广告电视广告与栏目剧的双赢发展模式

郭玮 (12.54) 林家栋 (12.56) 张少元 (12.58) 甘世勇 (12.60) 冯

“无痛人流”广告中“女性范例”的符号生成机制小电影广告模式初探

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播出现状误导广告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户外LED广告投放探析

顾春先

汪曾珍刘志勇

瑞 (12.62) 曹山泉 (12.64) 熊文军 (12.65) 成毅涛 (12.67)

视觉体验的转向与广告图像叙事3G时代手机视频广告发展初探媒介技术发展与广告传播形态

许李

波 (12.68)

鹏 (12.70) 张菊兰 (12.71)

新疆平面媒体广告发展特点及承载分析

报海钩沉

彭翼仲在晚清启蒙宣传上的创举严复与“国闻报”

余鹏 (1.86) 王金珊 (1.88)

从中国中心到胸怀世界

———“开眼看世界”与近代中国的国际传播活动文学创作中报人角色的凸显

叶青青 (1.89)

———张恨水以新闻思想编副刊蔡元培的新闻出版思想

韦金艳 (1.91) 蒋广学 (3.74) 阳海洪 (4.61) 陆

从《湘报》广告看湖南维新运动的特点印尼早期的华人报业先驱及其影响《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然 (5.110) 刘立红 (5.112) 刘光磊 (5.113)

论陈布雷的新闻评论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贡献“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际协报》的社评《申报·自由谈》与现代上海市民文化

黎妮晓宇 (5.115)

王翠荣 (5.116) 陆玉芹 (5.118) 丁亚韬 (6.184) 徐新平 (7.49) 景东升 (8.74) 朱季康 (8.76) 李志强 (8.78) 徐昊天 (11.106)

我国外事报道的纵向扫描论维新报人的言论写作思想孙中山先生如何利用新闻传媒

苏中根据地报刊对大事的回应方式《东方杂志》办刊宗旨的演变

顾亚欣石雅洁

20世纪初叶的《青岛官报》在低谷中踟蹰前进

———论1911年~1918年《东方杂志》的西学传播道路略论《大众生活》周刊的内容特色

潘晓婷 (11.108) 陈文耀 (11.110) 李时新 (11.112) 李向东 (11.114) 孙俊华 (12.76)

上海小报《晶报》的市场沟通策略

《申报》与1923年财政部私印印花税票案反思“巴金逝世”中的“媒体声音”

胡景敏

办报经纬

学报编辑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任宝旗 (1.92) 郭雅洁 (2.120) 刘

《法制日报》法制新闻的采写特色“软化”媒体的经济新闻

楠 (2.122) 王秉龙 (3.105) 周海鸥 (3.106) 郭炳徳 (4.71) 张晓宇 (4.73) 申洪雨 (10.128) 郭琳 (10.129)

从百姓需求看如何增强报纸的指导性高校学报校对质量管理模式初探

负责任的批评是疗救社会弊病的良药论儿童报纸新闻版的内容特色

王佳琦

找准角度

突出主题

用光影留下岁月痕迹

网络传播

网络新技术与网络经济发展网络民间话语的瑕疵及其净化

宋伯东

张海成 (1.94)

———从新媒体的崛起看“民声”表达机制的稚嫩论网站艺术设计

王志华

戈广安 (1.96) 赵锡源 (1.98) 吕

基于网络媒体中文字元素的审美与运用论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

村 (1.99) 颖 (1.101) 水 (1.102)

张徐

从艺术角度谈计算机游戏

刘永奎

网络受众的存在认定

王振宇 (1.104) 刘红春 (1.105) 朱立峰 (1.107) 邓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与对策QQ传播———弥合“知沟”的利器

丽 (1.108) 陈少徐 (1.110) 应吉庆 (1.112)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失范与重构从伊朗大选看网络博弈

网络广告何以会超越报纸广告———以博客传播视角为例

靳子亭 (1.113) 程新晓 (1.114) 荣

简论Web时代的编辑“把关”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磊 (2.103) 范玉明 (2.105) 程倩 (2.106)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发展分析政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传言危机我国网络传播研究十年状况综述

———以四种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为例网易在网游市场的竞争力分析

王徐

井 (2.108)

寒 (2.110) 卜松涛 (2.112) 杨秀峰 (2.113) 黄艳姗 (2.115) 许永 (2.116)

做好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论当前我国绿色网络舆论的营造Web2.0下网络新闻的传播特征新媒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特点从邓玉娇事件看网络传媒的公共性三网融合, 开启媒介融合大时代

祯 (2.119) 常凌翀 (3.44)

消费·内爆·超真实———浅析虚拟社区

李师周

卓 (3.46) 静 (3.48) 珂 (3.50)

Web2.0与网络编辑的用户观

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中国风”网站引导动画的文化传播———兼谈《听涛阁》网站的UI设计

勇 (3.52)

SNS网站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开心”碰撞———以开心网与新华社电视合作为例

欧慧敏 (3.54) 朱海强 (3.56) 赵树旺 (3.57) 范秀红 (3.58) 韩玉花 (3.60) 李纬明 (4.37) 党子奇 (4.38) 刘行芳 (4.40) 任宝旗 (4.42) 林荧章 (4.43) 伍丽群 (4.45) 马婷 (4.46)

网络媒体新闻的伦理研究

格广民

社会危机事件中网络传播的优劣势分析博客传播功能的商业化延伸

张巨才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

近年来国内人肉搜索研究综述网络恶搞的传播伦理

3G网络技术教育功用反思网络编辑的问题及应对

闫志琴

从一则假新闻看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转变点击率与网络媒介公信力的缺失研究

网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网上的群体性事件及政府应对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网瘾关系模式

王秋菊

冰 (4.48) 李向华 (4.49) 赖胜兰 (4.51) 吴敏娟 (4.52) 王贾

第16届亚运会官方网站改版成功的启示网络为女性开拓新空间

微博时代的新挑战

威 (4.54) 袁付成 (5.134) 赵西敏 (5.136) 王川 (5.138)

Web2.0信息环境下的受众心理对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分析网媒与企业危机传播

赵会民

电视科普片中计算机动画的应用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报的“转型”网络新闻评论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陆王

岳 (5.139)

云 (5.140) 马丽敏 (5.141) 媒体网站的服务功能浅析

赵胜潮

殷艳芳 (6.64) 吴卫华 (6.67) 罗

网络视频网站发展的问题与出路浅谈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

华 (6.68) 韩书庚 (6.70) 顾显跃 (6.71) 朱薛超 (7.84) 詹

网络评论的语言特点

论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与大学生闲暇教育火星文与网络话语

何蓓蓓

视频分享网站的大学生受众研究大学生的网购问题

骞 (7.86) 石军刚 (7.88) 徐洪升 (7.89) 张永霞 (8.127) 宋晓楠 (8.128) 黄志申 (9.58) 黄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消解对策网络新闻的特点及对编辑的要求

Twitter: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交接对“网络质疑”的理性探析

透视网络新闻的民间立场网络时代的媒介时间初探

健 (9.60) 朱剑虹 (9.62) 刘静 (9.64)

高校网页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城乡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以商丘地区为例

郝辰宇 (9.66) 苏

北京城乡中学生网络使用之异同研究即时通信的传播特点及影响

艺 (9.68) 露 (9.70)

简论视频网站发展的新特点

———从酷6网对玉树地震独家视频报道谈起网络语言对母语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影响

邓年生 (9.71) 张

颖 (9.74) 宋淑芬 (9.76) 宋杨 (9.77)

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及对策论高校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

张立祥

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特征与导向网络广告传播的交互性研究

辉 (9.79) 柴华方 (9.80) 陈周

公共知识分子的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浅谈手机微博及其发展

旭 (9.83) 马晓敏 (10.28) 罗

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华 (10.30) 冯结兰 (10.31) 陈

网民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意见和态度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依存和互动英语新闻在线阅读技巧

妍 (10.33) 张青荣 (10.34) 龙春晖 (11.82) 贾桂军 (11.84) 徐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论网络媒体相对传统媒体之优势社会化搜索的营销价值研究

蔡文艺牛建丽

水 (11.86) 范梦圆 (11.88) 李德敏 (11.90) 马柯 (11.91)

论网络新闻价值取向

平面设计在网页编排中的应用“自媒体”狂欢时代需自省

———微博客生存状况之思考“人肉搜索”现象刍议

陈莉 (11.93) 李庆磊 (11.94) 张莉萍 (12.158) 高慧 (12.160)

李艳芳杨清波

网络问政的传播特征与引导艺术“微博”的传播学解读

新闻大学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问题

———“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评介新闻评论定义的语义学探讨

朱清河 (1.116) 曾丽红 (1.118) 张崇智 (1.120)

新闻英语中常见的新闻体裁及其结构讲方法重实践

———《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模式

丹 (1.122)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特征

张慧婷 (1.123) 苏福星 (1.125) 杨云萍 (1.126) 吴

英语专业八级听力考试中新闻英语的特点先进教师宣传中的善与美

论英语财经新闻的译名统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与管理

冬 (1.128) 徐保山 (1.129)

网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与对策

李忠春

宋佳音

石日顺 (1.131) 侯欣洁 (1.132)

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刍议穿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启示

龚祝义

程丽华 (1.134) 杨永强 (1.135)

《电视播音与主持》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宋家陵

刘邦凡

王雷

磊 (2.139)

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形象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广告素养教育模式浅探

扬 (2.140) 郑笑眉 (2.142) 徐

张歆陈俊波

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

水 (2.144) 何春根 (2.145)

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情感教育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以Sketch Up在展示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为例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华亦雄 (2.147)

———以江西高校为例

彭娟赵正阳朱璇

梁长荣 (2.148) 关文波 (2.150) 张瑞坤 (3.108) 任志萍 (3.110) 乌琼芳 (3.112) 李晓蓉 (3.113) 罗筑娟 (3.115) 王祖明 (3.116) 董媛媛 (3.118) 韩翠丽 (3.119) 黄红娟 (3.121) 肖

论高校校园媒体的运作方法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传播

大众文化语境下体育新闻的语言倾向性当前报纸编辑的角色特征

类型化电台与专业化电台的区别论中西方讣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对播音发声的声音位置的辩证认识深度报道的媒介分层现象

韩晶晶

新闻评论功能的四个层次

陈世华

新闻报道中常见隐喻的主观性负面意义从受众理论出发提高我国体育解说水平如何深入挖掘社会体育新闻

宁 (3.122) 廖慧平 (3.124) 常清臣 (3.126)

河南大学生体育新闻需求及影响调查网络时代的“麦哲伦”

———博客辅助教学的文化思考

张利娟 (3.128) 姜晖 (3.130)

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的有效途径广告课堂教学的现场驾驭技巧初探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王泽霞

浩 (3.131) 梁长荣 (3.133) 梅陈

声乐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原则借网媒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

馨 (3.134) 尚海永 (3.136) 宋立 (3.137)

马桂艳刘海涛

Blog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中的跨语言传播英汉新闻标题的异同及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对一所高校学生舆情表达渠道的调查

吴张

冬 (3.139)

磊 (4.86) 罗新宇 (4.88) 杨嘉嵋 (4.90) 胡军 (4.92)

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法治视角

体育新闻娱乐化中的现象及对策研究外国商标中文译名的汉化趋势

微 (4.94) 杨嬿琳 (4.96) 姜金明 (4.97) 赵

日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如何化解灾难事件采访中的二次伤害怎样迎接下一个奥运会的报道周期?提升英语新闻听力的策略探析

张仕勇 (4.99) 李

洁 (4.100) 郑彦离 (4.102) 章华民 (4.103) 石拓 (4.105)

公文的内容雷同原因何在?

新闻英语听力教学策略中的图式构建影视传播对阅读心理与方式的影响

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改革构建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新途径

邓金王

青 (4.106)

艳 (4.108)

对写好消息的理性思考

哲 (4.110) 米格智 (4.111) 户松芳 (4.112) 孙文清 (4.114) 国秋华 (4.116) 洪

利用场景模拟培养图片摄影的能力“泛专业化”与专业价值理念

论广告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论新闻传播教学的“教”与“学”论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熊 (4.117) 马瑞敏 (4.119) 乐

传媒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位置互联网“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媛 (4.120) 栗文达 (5.84) 龚立堂 (5.86) 肖爱萍 (5.88) 曹蔓 (5.90)

美英报刊中新闻导语的写作特色怎样抓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外新闻报道中文化词汇的转换英语新闻中的委婉语现象

体育新闻传播生态系统的特征与结构论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与锻造

娜 (5.92) 崔文辉 (5.94) 贵永玲 (5.95) 闫赵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修辞现象研究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坤 (5.97) 韩书庚 (5.98) 张英莉 (5.100) 何庆梅 (5.102)

从新闻引语报道模式看意识形态蕴含论高校校报的创新与发展

浅析“中国英语”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从“不折腾”译法谈起

王丽 (5.104) 黄鸣刚 (5.106) 王少娣 (6.100) 胡晓丽 (6.103) 任凤梅 (6.104) 蒲晓彬 (6.106) 冯艳丽 (6.108) 李漫 (6.110)

社会转型视阈下的网络危机传播对近年来媒体流行词的英译研究简析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色互文视域下的英汉新闻语篇分析论新闻文本活动流程中的主旨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读《中国新闻社会史》有感

高校广告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论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新闻媒介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庄

艺 (6.112)

伟 (6.113) 王宇锋 (6.115) 董又能 (6.116) 郑永红 (6.118) 易娅莎 (6.119) 林

新闻专业实习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网络新闻“标题党”现象解析

静 (6.121) 邹卫放 (6.122) 徐

论创新实干型工科人才培养

刍议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农科英语的文体特征与翻译策略

燕 (6.123) 孙俊豪 (6.126) 刘禀诚 (6.128) 周

栏目牌号与汉语标题

论树立新闻记者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9年度编辑实务研究概述

琼 (6.130) 杜建华 (7.92) 蔡文珺 (7.94) 焦凤梅 (7.96) 包春芝 (7.98)

地方英文报纸的定位和发展重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探析体育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浅议新闻报道中的渲染

何斌彭焕萍

杨白

华 (7.99) 贵 (7.100)

媒体融合视野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以写促说”

———英语口语教学的一种模式

徐剑英 (7.102) 王保安 (7.103) 廖卫华 (7.105) 姜

英语广告中的仿拟现象及汉译策略新闻教育要注重提升媒介信息素养论创业设计

莉 (7.106) 李晓娟 (7.107) 杨斌 (7.109)

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写作教学论提高独立学院考试管理水平

霍素彦

论广告教育的价值链重塑

浩 (7.110) 李红光 (7.112) 陈陈

主持艺术对教师亲和力的借鉴作用写好英文新闻的标题

梁卫格

宓 (7.114) 陈洪英 (7.115) 郭志斌 (7.117) 张学霞 (7.118) 李雪梅 (7.119) 关晨 (7.121)

华文教育与庐山地域文化渗透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宁夏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论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论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合 (7.122) 贾宏宇 (7.123) 周冠琼 (8.102) 罗运琴 (8.104) 李雄燕 (8.105) 赵韦然 (8.108)

影视音乐欣赏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新闻报道的翻译:功能对等视角

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谢六逸的媒介素养思想声音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傅国春

英语新闻语篇及词汇特点分析新闻语篇的评价性资源分析

王廖

丽 (8.110)

麦 (9.106) 赵星植 (9.108) 应子康 (9.110) 罗璇 (9.112)

灾难性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与事实再现古代文学课程与新闻人才培养

张红花

新媒体体育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定位新闻事实的认定及取舍

霄 (9.114) 范纯海 (9.115) 姚嘉五 (9.117) 张刘

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格的特点及翻译英语公告、通告新闻的文体与语体

中文广告英译时的语用预设失误图表的深度阐释功能

锦 (9.118) 李雪林 (9.120) 叶立刚 (9.122)

新闻英语隐喻的翻译

在“模拟公司”开展“业务”活动

———高校广告专业学生的一种培养方式新闻标题的制作特点

张素华 (9.123) 张

勇 (10.64) 周冠琼 (10.66) 张华伟 (10.68) 徐

新闻报道中“××门”的模因论阐释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省略法”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运用法律英语与新闻英语的异同

燕 (10.69) 胡骑兵 (10.70) 沈国荣 (10.72) 张晓静 (10.73) 吴健 (10.75)

新闻英语的口译方法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电视体育报道的现状及改进方法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

鹿兰锋

黄刘

磊 (10.76)

枫 (10.78) 杜思民 (10.79) 毕长泉 (10.81) 杨明德 (10.82) 洪

新闻导语汉译中语言的文化差异论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的开发专题片的采访提问技巧

王丽娟

体育新闻的主要特征

熊 (10.83) 平 (10.85)

历史文化对我国体育新闻的影响

杨成伟

王论新闻写作的审美追求李建军 (10.86) 新闻报道的个性化问题杜海燕 (10.88) 关注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董凤翠 (10.89) 细节是人物通讯采访的关键王晖 (10.91) 简析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孙新生 (10.184) 角度选择中的辩证思维蔡宁涛 (11.116) 论重塑报纸副刊的舆论引导力许莹莹 (11.117) 精品是鲜活“土特产品”

———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刘保全 (11.120) 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思想解析史雅娟 (11.122) 电视编辑的基本原则关欣 (11.124) 关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问题黄玮 (11.126) 改进地方高校新闻写作课的思考荀洁 (11.127) 从访谈节目看采访中追问的运用张金桐屈秀飞 (11.129)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创作类课程的设计魏佳 (11.130) 基于语域理论的新闻翻译研究于福清苏学雷 (11.132) 公共性和商业性夹缝中的新闻界

———重读《一个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任景华 (11.134)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郭爱莲 (11.136) 英文缩略词在新闻媒体中的借用刘长青 (12.79)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调查性报道黄钦 (12.80) 新闻事件中新词新语的认知心理机制李香玲 (12.82) 简析手机报的传播特点严励王冠辉 (12.84) 经济报道应具备的新闻伦理路鹃 (12.86) 英汉广告文体与翻译方法陈曦 (12.88)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刘春智 (12.89) 要重视新闻采写编能力的培养康秀平 (12.91) 努力培养主持专业学生的亲和力李晓琳唐名刚 (12.92) 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袁旭赵建林 (12.94) 培养高职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李科凤 (12.96) 商务英语新闻的语言特色及翻译王姬萍 (12.97)

新闻与法治

DV式新闻侵权问题分析张可 (1.137) 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问题孙玮 (1.139) 重新审视司法审判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纪楠 (1.141) 构建司法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刘倩 (2.176) 谈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的合理平衡罗薇 (3.61) 互联网威客模式的法律规制研究张异 (3.63) 网络条件下的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谭锐 (3.65) 浅论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杨爱仙 (3.67) 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陈宝英 (5.119) 构建法治环境下的新闻自由张旭东冯艳霞 (5.122) 用语义分析法重释“法的社会性”袁宏伟邹彩霞 (5.124) 探究新闻照片的著作权问题刘海燕袁海英 (5.126) 试析新闻采访权滥用的成因及危害孙海平 (5.128) 论如何保障新闻自由陈志杰 (5.131) 论对刑事新闻报道的合理规制郑志锋 (5.133) 民意和司法的冲突及对策王焕平 (6.98) 接受, 还是拒绝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对《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的拷问杨彬权 (7.83) 实质性相似的判断及其存在的问题刘汉波钟冬庆 (11.64) 规制“媒介审判”之机理探析唐海涛 (11.66) 刑事法律语言在新闻媒介中的应用赵惠 (12.74)

图书与情报

图书馆与大众阅读互动关系探析冯晓红 (1.142) 高校图书馆员的情商探微张美莉 (1.144) 编辑制作专题书目的思考与实践高川霄 (1.145) 图书馆在危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王立张学军 (3.80)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问题李青 (4.140) 期刊与高校数字化建设李健勇 (4.142)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汪斌 (6.133) 文化生态视域下图书馆服务与建设周青玲 (6.134)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屈培红 (6.136) 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管永昌 (7.78) 图书馆柔性管理的新理念胡朝霞 (7.80) 论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队伍的建设王亚芬 (7.81)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控制研究赵新新 (9.128) 图书馆服务的人本化与个性化张静芝 (9.130) 图书馆员个人品牌与媒介作用周英 (11.154) 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文化中的作用冯军 (12.100)

企 (专) 业报论坛

我国儿童报纸新闻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张晓伟王佳琦 (1.147)

出版广角

论医学科普期刊的创新张永霞 (1.148) 加强策划塑造品牌

———以《上海教育》杂志为例赵锋唐洪平 (2.174) 网络对出版编辑“六元”的影响杜可琦 (2.177) 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美学审视张静 (2.178)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玉梅 (3.77) 近代文艺期刊对现代期刊的启示王艳芳 (3.78) 浅议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包敏辰李琼音 (5.107) 强化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王健东 (5.108) 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管理机制王健东 (7.76) 论期刊编辑的创新策划师广智 (8.130) 科技出版传媒联动的必要性及联动形式周海鸥 (8.132) 让新闻敏感成为出版人的基本素质杨彦玲 (9.131) 书籍的设计问题袁璐朱鹏 (10.166) 数字化出版对编辑活动的影响史春薇仲崇民朱伟 (11.152)

文化广场

从“娜拉”出走谈女性文化徐莹莹 (1.150) 刘向《说苑》的编撰体例高月 (1.152) 意象油画中所蕴涵的民族心理

———从水的特质中体会意象油画丁伟 (1.153) 藏族地区民居室内装饰风格探源华亦雄周浩明 (1.155) 仪式·景观·狂欢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文化解读向阳 (1.156) 叶德辉与《书林清话》李均民 (1.158) 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

陈李

瑾 (2.128)

西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状况

微 (2.130) 周独奇 (2.133) 李恒 (2.134)

从《天空之城》看宫崎骏对日本二战罪行的反思论孟子对孔子文艺思想的发展创新

直接面对经典

———杨义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创作与突破:文学豫军兴起十年

潘辛毅 (2.136) 王

颖 (2.137) 武海军 (3.140) 崔荣荣 (3.142) 叶玉露 (3.144) 陶贞安 (3.145) 赵国栋 (3.148) 丁

林时益茶事诗简论

民间本土造物设计中的“致用”工艺思想“山寨文化”的美学解读

刘明刚

“妻”字形、义演变与古代婚姻家庭动画产品的品牌文化观

论个性化油画语言在作品中的呈现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的传播功能

伟 (3.149) 刘金柱 (3.151) 文文 (3.152)

许启伟

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洛阳汉墓壁画的艺术价值追寻绘画中的精神性

蓓 (3.153) 李自刚 (3.184) 杨王

浅析我国古诗词的跨文化传播

铮 (4.143) 刘玉莲 (4.145) 刘国清 (4.146) 许文博 (4.148) 崔荣荣 (4.150) 杨秀兰 (4.152) 蔡

宋代私人藏书兴盛及社会价值考略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化心理学意义《阅微草堂笔记》的社会新闻性

服饰凤纹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胡秋萍

《诗经·邶风·谷风》与《美狄亚》的弃妇形象解读《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与影视表演的真实

青 (4.154) 武海军 (4.156) 白君堂 (4.158) 王

《湖海文传》与清代汉学家的古文理论解析《孙子兵法》的传播思想

阮红环

《梨园春》的品牌拓展与公益性主题平面设计中“汉字”的运用

伟 (4.160) 张宝平 (4.162) 王

洛阳汉墓壁画形成的原因影视镜头中的服饰文化传递徐渭的风筝情结

蓓 (4.163) 诤 (5.180)

———浅析《风鸢图诗》

孙颖 (6.138) 薛双芬 (6.140) 袁

试论凌叔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论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性与发展策略港剧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斌 (6.142) 张红军 (6.144) 孙瑞祥 (6.146) 张宽武 (6.148) 朱立冬 (6.150) 袁国伟 (6.153)

当代流行文化研究路径与方法中国绘画中空白对意境的营造《渴望》中的女性形象原型探析浅谈回族“踏脚”的传播形式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重温邓丽君歌曲有感

龚丽雅 (6.154)

商品经济与唐传奇创作

———从《乾馔子·窦乂》说开去

田中兴

陈洪英 (6.156) 梁明玉 (6.157) 张蕊 (6.159)

明代中日文学交流的途径与影响论朱仙镇木版年画

从传播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对传统文化的反映

何磊 (6.160) 王元元 (6.162) 黄红英 (6.163) 郑秀芬 (7.124) 陈妙闽 (7.126)

感悟传统精品写生创作花鸟画跨文化交流中的电影片名翻译

《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从“事势”看班固《汉书》的选文观

墨文化审美心理初探

王宇锋 (7.128) 彭小琴 (7.130) 张艺 (7.133)

李白古体乐府的语言风格

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社会传播功能文人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文 (7.134) 唐燕飞 (7.136) 何文

论汉赋的特点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虑 (7.137) 李晓君 (7.139) 李杰虎 (7.140) 常跃军 (7.142) 胡依娜 (7.143) 张春子 (7.144) 李杰虎 (8.134) 李丽 (8.136)

《红楼梦》中音乐描写的文化学意义范仲淹边塞词的历史地位

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

中国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韩剧的民俗传播策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王雅清《水浒传》的英雄情结新探

戏曲的美学精神与专题片创作设计艺术原理的文化学视角刍议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点《烟斗随笔》书籍设计分析

菲 (8.137) 刘全花 (8.138) 杜晓燕 (8.140) 王敏光 (8.141) 王郭

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论黑格尔对艺术类型和门类的划分古城改造与燕赵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当代艺术与艺术园区

昕 (8.143) 吴海涛 (8.144) 王

嘉 (8.146) 黄庆丰 (8.147) 竟永华 (8.149) 杨

陆贽的奏议对古代公文发展的影响数码时代与我国传统类型的动画全球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文化价值周星驰电影的香港市民文化心态从“主流”艺术角度看民俗艺术的发展戏曲电视剧艺术特征论

欧阳斌

嘉 (8.150) 郑淑玉 (8.152) 诸葛阳 (8.155) 朱凯歌 (9.163) 刘一男 (10.131) 隋东 (10.133)

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礼品广告

周丽萍

儒家思想与特奥运动的文化内涵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贺耿

博 (10.134)

媒介影响下的特殊文化现象

阳 (10.135) 齐立森 (10.137) 汪黎黎 (10.138) 刘保庆 (10.140) 张韩慧 (11.155) 康

“瑞狐”形象的传播路径与地域文化发展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现研究

论布尔迪厄的“审美场”

电影艺术于亚文化传播的意义浅析网络音乐的审美特点

康 (11.157) 李晓静 (11.158) 刘国清 (11.160) 陈

潍坊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

道家、儒家、佛家“健康观”的现代心理学意义《阿凡达》背后的文化记忆

露 (11.162) 朱明明 (11.164) 佘丹丹 (12.99)

山寨现象传播的文化背景分析古希腊音乐美学理念

刘欣茹

文学自由谈

中、晚唐边塞诗歌中人物意象系统的新变从社会学角度看舒勇的生命之花

马兰州 (1.159) 曾

曹洪霞

勇 (1.161) 金宏建 (1.162)

当前文学批评的批评意识阳刚美并阴柔美

———《诗经·卫风·伯兮》解析邵丽小说的叙事策略

段秋月 (1.164) 任

动 (1.165) 张静文 (3.155)

英语儿童诗中几种修辞格的运用花自飘零水自流

———从中唐宫词看宫女命运

乔君然 (3.156) 两种文化背景下人性的共同点

———《大宅门》白景琦与《飘》瑞德的共性研究

申彦霞

蒋挺 (3.157) 朱海琳 (3.159) 张彩云 (3.161) 王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电影《浓情巧克力》《水浒》三女将被逼上梁山的经济原因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周铭文

艳 (3.162) 茹燕玲 (3.164) 段朝霞 (3.165) 骆志方 (3.166)

文学欣赏中崇高的失落

儒家仁学思想与古代诗词中的人文情怀从《戒指花》看格非小说的先锋与持守从变文传播的兴衰管窥民间话语权

———读胡连利的《敦煌变文传播研究》新时期大众传媒对文学批评空间的影响论朱自清的“三此”时间观

彭焕萍 (4.165) 田冬锦 (4.166) 韦

郭运恒

星 (4.168) 王秋媛 (4.171) 王俊义 (4.172)

霍桑和他的《红字》中某些事物的寓意论二人台艺术的开发和传播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作品特征比较———以《鼻子》、《孔乙己》为中心

王丽丽

宁翠玲

陈谦倩 (5.152) 郭如意 (5.154) 王顺顺 (5.156) 王

李白乐府诗歌的想象特色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审美价值“情”、“理”融合与儿童文学的创作

科 (5.158) 姜宛铮 (5.160) 孙中伟 (5.162) 王缘缘 (5.163) 魏新俊 (5.165) 石蓬勃 (5.166)

《水浒传》的主导思想批判冼星海艺术创作的特性

20世纪30年代对《蟹工船》的评论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浅谈乐府诗的发展流变

张艳梅

弱者的生命同样值得敬畏

———浅析沈石溪《鸟奴》的鹩哥形象魏晋赠答诗中的“镜中我”现象

高文利 (5.168) 吕

平 (5.169) 马晓雨 (5.171) 徐

浅析电视文学的美学特征

文学艺术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黎族民间爱情故事的审美特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爱与美

刘洋黄桂玲

张炜胡冬智李静

水 (5.172) 周琳琳 (5.174) 李玉艳 (5.176) 林

《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的悲剧人生社会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琳 (5.177) 杨燕翎 (5.178) 沈嘉达 (7.146) 常金艳 (7.148)

《秦腔》的用典

《呼啸山庄》的象征手法赏析优雅表象下的精神匮乏

———赵玫的艺术风格解读

张艳梅 (7.150) 杨

表现主义技巧在《毛猿》中的应用

义 (7.153) 婧 (7.154) 冉 (7.156)

《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叙事时间

杨段

《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主题着眼于社会原因

赵震红

刘春玲

———简析涓生、子君失败的婚姻绕不开的双重角色

琳 (7.157)

———谈刘心武与《人民文学》

贾金利 (7.158) 宁衡山 (7.160) 张成山 (8.15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乡冲突意识从传播学角度解析手机文学的兴盛荒诞·诙谐·感人

———简析多尼采蒂的喜歌剧《爱的甘醇》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叙事

李彩红 (8.158) 全群艳 (8.160) 张伟 (8.162)

解读贾平凹《秦腔》的叙事模式

《教父》对中国网络小说的影响感伤与感动:郑珍的《蝶恋花》词

孙乾博 (8.164) 张嘉林 (8.165) 武煜楠 (8.166) 尤

解读詹姆斯·乔依斯的《一片浮云》

石光荣:20世纪90年代专制型家长文学形象新媒体时代文学阅读困境与传媒责任

龙 (8.168) 黎 (8.170)

影视的语言和小说的语言

———简析《傲慢与偏见》和它的同名电影距离审美中的戏剧化人生

薇 (8.172)

———张爱玲散文的别一种读法象征手法在《人树》中的运用浅谈电视诗歌散文的创作

白宇 (9.164) 孙秀娜 (9.166) 王保华 (9.167)

那山, 那房, 那人

———当代九江籍作家的庐山书写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大冲撞———刘恒《伏羲伏羲》矛盾冲突解析《后天》———对传统好莱坞的颠覆明朗的忧郁

霞 (9.168)

陈兴强 (9.170) 于会见 (9.172)

———解读普希金诗歌的生命美学

韩惠俐 (9.174) 杨敏 (9.175)

艾米莉的诗歌情愫与《呼啸山庄》创作后现代语境下好莱坞电影的类游戏叙事珍妮的辛酸与浪漫

为 (9.177) 郭坤荣 (10.142) 张小丽 (10.143) 孙

王佳张红花

王维诗中“空”与“静”的审美意境拿什么拯救孤独

———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的主题思想袁宏道的心路历程

董国英 (10.144) 赵

薇 (10.146) 周晓巍 (10.147) 王建平 (10.149) 荆兴梅 (10.150) 王章峰 (10.152) 余榴艳 (10.153) 苗

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美

王树义

王利艳

《红楼梦》中的马道婆形象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开放性结构《加油!金顺》的人物性格塑造广播剧《“傻子”传奇》赏析

安桂玲

浅谈彭斯诗歌的博爱精神

珺 (10.155) 李黛岚 (10.156) 周霞 (10.158)

《背影》中亲情表现之中西方差异港剧的叙事特点分析

从《别赋》看南北朝骈文的语言特点中国道家美学对史蒂文斯诗歌的影响从《阿凡达》看好莱坞电影的世界霸权从修辞角度看《蜗居》台词的冷幽默余华小说风格变换的内在联系

萍 (10.159) 谢莉洁 (10.161) 陈安

娟 (10.162) 宗金伟 (10.164) 曹启勇 (11.138)

许夙慧

孙宝灵

一个民族的心灵探寻

———析李发模的《呵嗬》

姚丽娟 (11.140) 胡用琼 (11.142) 刘

土家族作家甘茂华散文的文化意象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墨白小说印象

坤 (11.143) 李瑞华 (11.145) 杨晓慧 (11.146) 高文翔 (11.148) 孙媛媛 (11.150)

《寂静的春天》生态主义解读

新诗产生及胡适之先生的《尝试集》《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形象

关于“艺妓”的“三国演义”

———从《艺妓回忆录》影评看中、日、美三国的文化差异

尚宏 (12.138) 刘红艳 (12.140) 张

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叙述《阿凡达》中的纳维语

陈保荣

强 (12.142) 包文泉 (12.144)

农村题材的影视创作问题

徐亚先

李紫琼网络小说体现的理论思潮和影响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现代传媒语境与巴金小说的话语生成

郑蔚 (12.145) 马行奎 (12.147) 田悦芳 (12.148)

声屏世界

电视栏目的品牌化经营论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房艳凡 (1.166) 李

夏光富肖青

力 (1.168) 李宇峰 (1.170)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民主意识在喧闹前沉静

———大型文化系列片《文化河南》的创作体会女性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倾听策略

丽 (1.172)

———以《张越访谈》为例

冯媛媛 (1.173) 洪

《上班这点事》节目创新亮点解析《崛起》的故事化叙事策略

宜 (1.174) 李晓红 (1.176) 王国洪 (2.152) 彭翠云 (2.153)

电影《暗恋桃花源》的结构特色

刘立新李洁琼

论提高城市电视台的舆论引导水平论英雄形象的解构和重构

———以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为例构建电视栏目的品牌形象

渊 (2.155)

———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电视节目名称的修辞学分析———以《今日说法》为例

芳 (2.156)

韩忠治

闫红 (2.158) 谭世平 (2.160) 程丽华 (2.162) 牛娜 (2.163)

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的营销模式冷眼看《暖春》

提高主持人的文化修养

社会纪录片应着力讲好普通人的故事动画片创作策略

珺 (2.165) 过宏雷 (2.166) 苗

综艺新模式下的诉求转变

———浅析韩国综艺节目《家族诞生》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

崔昭 (2.167) 姚丽勤 (2.168) 杨晓萍 (2.169) 孙

省级卫视自制剧的创作形态分析试论法制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妍 (2.170) 谭小筠 (2.172) 李欣 (3.86)

互联网在电视栏目中的运用

当前DV新闻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论现代电视传媒技术下传统戏曲的发展———以《梨园春》为例

贾金利 (3.88) 左晓芬 (3.90) 尹晓楠 (3.92) 田欣伟 (3.93) 李军锋 (3.95) 崔

浅析家居类栏目的发展方向对农电视节目的困境及出路体育解说中的“人文关怀”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演“真人秀”浅谈电视节目的包装

鸿 (3.96) 华 (3.98) 杰 (3.99)

电视新闻要“讲故事”

陈周

从受众心理探析《丑女无敌》的热播电视专题晚会创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原巾帼颂》创作随笔

李培滋 (3.101)

人物纪录片创作要强调故事化———《从流浪汉到篆刻家》创作谈论提升电视新闻短评的舆论引导力

赵玉山 (3.103) 顾江霞 (4.121)

《故宫》、《台北故宫》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的异同

武新宏

倪若花 (4.124) 张良君 (4.126)

论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人文关怀

从《蜗居》审视两性的价值观对《智勇大冲关》的创新分析

赵瑞华 (4.128) 谢

卫 (4.130) 高卫红 (4.131) 王春梅 (4.133) 尹申东 (4.134) 徐航 (4.136)

论电视历史剧对传统文本的整合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现状与走向加强县级广播电台的对农广播

提升电视舞蹈的质量

用电视提升公众的风险素养

玲 (4.137) 戴丽岩 (6.87) 薛澈 (6.89)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综合素养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运用

李婧马晓虎皮亚雷

西部电视专题片的发展策略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现象

娅 (6.90) 熊建国 (6.92) 许

大学生广播收听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重庆高校广播收听为例

李建秋

吴斯一

夏玉燕 (6.93) 贾宏宇 (6.95)

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新疆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

再米拉·米吉提 (6.96)

2009河南省新闻奖 (电视部分) 评选综述对电视解说词的若干思考

顾海红 (8.113) 梁

峰 (8.115) 王诗文 (8.116) 汪

内地益智类节目的提升空间

城市电视台经济类节目的现状和发展做好城市电视台的深度报道

冬 (8.119) 康永东 (8.121) 孙运民 (8.123) 孙琳琳 (8.124) 于燕枝 (8.126) 赵岩军 (9.133)

典型人物报道的电视化表达论创新时政新闻的编辑

移动电视的罪与罚

打造品牌, 让广播更具吸引力多义的电视

———《英和白》、《幼儿园》的意象

梁笑然 (9.134) 雷丽 (9.135)

电视文化从精英转向大众的传播策略广播电视中的流媒体技术

李彦平

晶 (9.137) 马俊华 (9.138) 夏

电视时政栏目的标准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人文关怀

———以河南电台信息广播《聊寄心事》为例电视专题片与纪实手法

陶邹

丽 (9.139)

震 (9.140) 朱玉红 (9.141) 杨

DV资源优化与新闻栏目的整合我国电视剧本体的三维视角

青 (9.142) 刘科荣 (9.144) 梁

电视台台标的设计及审美意蕴论情感援助类节目的情感保护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数字时代电影的字体与色彩传达

夏文津

冰 (9.146) 吴晓磊 (9.149) 陈

欧潮海

鹏 (9.150) 邢丽梅 (9.152) 朱旭辉 (9.154)

“视网融合”下的电视媒体文化传播设计解读吴贻弓电影的画面语言

CCTV-7军事新闻传播的不足及出路———以2010年“两会”报道为例

胡琍 (9.155) 李北川 (9.156) 杨明德 (9.158)

现在进行时纪录片的“有预期等拍”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

诗意是飞动的活力

———浅谈戏曲电视剧的诗化原则《爱了散了》:在平凡中寻觅诗意电视宣传怎样体现“以人为本”广播短新闻要短些, 再短些

李丽 (9.159) 席忍学 (9.161) 崔

强 (10.95) 刘俊华 (10.96) 刘橙晨 (10.98)

评央视《军事报道》的两会报道媒介融合趋势中影视艺术的发展地方台收视率的评估误区及对策《鲁豫有约》的主持策略

徐红 (10.99) 谢乐清 (10.101) 冯媛媛 (10.103) 陈敬敏 (10.105) 陈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存在的问题中美电视剧叙事特点比较

琰 (10.106) 聂绛雯 (10.107) 张

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说理”艺术电视的舆论导向与市场效应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枫 (10.109) 毕雪燕 (10.110) 杨小平 (10.111) 刘芙蓉 (10.113) 康

电视民生新闻的困境及对策

提高广播法制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音乐在纪录片中的表现特点

康 (10.114) 孙运民 (10.115) 卞玺 (10.117)

全媒体环境下地市电视新闻的突围策略厦门卫视弘扬闽台文化的传媒特色

简谈方言类电视节目概貌类专题节目的特点娱乐脱口秀节目的转变

燕 (10.118) 徐秀云 (10.119) 牛马娜 (10.120)

提升地方台时政新闻的吸引力简析电视剧的创作

华 (10.121) 朱凯歌 (10.122) 刘陈宇 (10.123)

电视会议报道的“四字诀”把握好观众的收视心理

冬 (10.124) 童爱萍 (10.125) 高汪坤 (11.168)

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扩大版》的成功实践简论对农节目的主持艺术

浅论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策略纪录片解说平实风格的美学探析围绕“三农”贴近“三农”

璐 (11.171) 王小蕴 (11.172) 高玉贵 (11.174) 张天春 (11.175) 粟照红 (11.176) 朱永涛 (11.177) 金

地方电视台的本土意识和服务功能强化谈话节目的故事性

关于纪录片创作的一点儿思考超越娱乐的文化追求

———《天天向上》成功的原因探析

张金华 (11.178) 许天颖 (11.180) 张小平 (11.182) 谷向伟 (12.106)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交友节目的创新《非诚勿扰》构成元素的对立冲突

吴永芝

《非诚勿扰》嘉宾的言语行为分析笑渐不闻声渐渺

———“90后”中国电视纪录片“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金丽娜 (12.108) 雷欣蔚 (12.110) 郭同玲 (12.112) 朱

《健康之路·直播版》与《百科全说》比较《武林风》栏目热播的冷思考

从心理效应看电视栏目剧的运作电视栏目剧《爱情公寓》的编剧艺术交互性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雯 (12.114) 王学立 (12.116) 胡丽娟 (12.118) 王

栏目剧文学艺术性缺失之原由东方卫视《幸福魔方》的制作特色

洋 (12.120) 印兴娣 (12.122) 朱秋婷 (12.124) 崔柳 (12.126)

从《本塘第一剧》看电视栏目剧的人文关怀省级台少儿频道现状及前景分析

县 (市) 级台播音员主持人流失现象分析广东体育频道节目编排特点分析

高刘

坤 (12.128)

熠 (12.130) 卢新予 (12.132) 马咏川 (12.133) 陈

论广播新闻与音乐的结合

电视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DV镜像中的审美文化

军 (12.135) 张晓丹 (12.136)

论体育节目电视解说员的专业化

新视野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公共关系在高校形象塑造中的运用福柯历史哲学思想探微

王大凯 (1.177) 徐建芬 (1.179) 李

游 (1.181) 商建辉 (1.183) 任

巧用电视媒体

推介厚重河南

万媛媛郭宁

日语中持续表现的认知视角关于增强党员意识的几点思考

丽 (2.180) 李琼琼 (2.181) 李明蔚 (2.182) 隋东 (2.184)

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论体育赞助与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挑战与对策论高校新闻传媒的育人功能

超 (3.171) 李秀芹 (3.172) 张艳平 (3.174) 游葛

和谐家庭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新闻宣传

郭长建张长立

晨 (3.175) 刘婧宜 (3.176) 于荣霞 (3.178) 孟德武 (3.179) 周银才 (3.180) 陈宝英 (4.173) 郝颖 (4.175)

论报纸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时期国企秘书的职责

简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论加强高校的舆论监督

浅谈高校学分制与高校管理努力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增强信访工作的务实性

杨董

岳 (4.176)

丽 (4.178) 张长振 (4.179) 李卫东 (4.180) 李

杨东亚

怎样当好基层党支部书记?

基于“五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标志”的魅力

虞耀君

华 (6.165) 张宝平 (6.166) 张

河南企业色彩形象设计策略研究以人为本

婷 (6.168) 汪建波 (6.170) 冯志伟 (6.171) 王寿昌 (6.172) 王焕如 (6.173) 赵艳丽 (6.174) 郑彦离 (6.176) 武威 (6.178)

服务大局认清国情

正视历史

创新企业的宣传工作

发挥社区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镜鉴西方交往中常见的禁忌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形式主义文风问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林登·约翰逊:古典自由主义的终结者

晋司曹

一 (6.180)

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现状及对策探析高校的党政管理实施

玉 (7.162)

锐 (7.164) 曹自立 (7.165) 仉媛 (7.167)

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及对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论加强高职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试

王春明 (7.168) 杨小波 (7.170) 刘渝霞 (7.172) 张爱菊 (7.174) 程

田洪伟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校园广告的特征与管理

网络校园小说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及调适

刘永智

征 (7.175) 黄权标 (7.177) 薛永刚 (7.178) 郭超杰 (7.180) 董

关于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创新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教育加强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

焱 (7.182) 熙 (7.184) 岩 (8.173)

农荣前

覃徐

发挥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弱势群体教育的困境与消解

张会萍 (8.175) 代振华 (8.177) 魏文波 (8.179) 吕为华 (8.180) 左红江 (8.183) 李

充分发挥企业电视台的引导功能网络反腐制度化的实现路径

把握好企业网站新闻宣传的度

孙云利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乌克兰基础音乐教育体制的启示

锐 (9.178) 刘云松 (9.180) 葛宝进 (9.182) 卫

三网融合与新学习环境的创设

古典文学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影响构建应对不良社会思潮的预警机制论高校新闻宣传的独特作用

芳 (9.184) 王玉斌 (10.170) 史富强 (10.172) 范伟弘 (10.174) 才

网络教育与管理的路径思考

李慧鹏

高职院校女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高校网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和途径简论社区建设的创新

颖 (10.175) 谢晓清 (10.177) 黄海宁 (10.178) 汤亚凡 (10.180) 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学校美育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新闻宣传在国企管理中的作用马克思的代表理论初探

健 (10.181) 张素华 (10.182) 李慧 (12.161)

董翔刘进德

茹化旺

———《法兰西内战》读书笔记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简论科研单位的“人本管理”新闻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马寒玉 (12.162) 张跃滨 (12.164) 姚志云 (12.166) 张玉萍 (12.167)

封面人物

刘笑盈董天策丁俊杰龚文庠薛国林匡文波芮必峰朱剑飞钟新

(1.3) (2.3) (3.3) (4.3) (5.3) (6.3) (7.3) (8.3) (9.3) (10.3) (11.3) (12.3)

地王灿发陈作平陆

对于新闻“平民化”的思考

张李牛婉张

艳 (2.118)

做好大型文化活动的对外宣传培养主持人的核心能力

刚 (2.173)

娜 (3.102)

探索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发展路径文艺广播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论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新媒体传播的“四化”

婷 (3.104)

杰 (3.147) 李丽华 (4.123) 刘静沙 (5.56) 郭启朝 (5.121) 王敬霞 (6.125) 刘进德 (6.182) 肖艳馨 (6.183)

用历史的眼光挖掘新闻

注意培养“小记者”的写作才能做好国企的新闻宣传工作

王宏雷

刘荣贵

努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通讯员队伍

论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犀利哥”事件随想

韩宇博 (7.55) 刘婵 (7.152)

企业报的“有为”法则

捷 (7.183) 靳朝阳 (7.185) 王华林 (8.49) 王王岭 (8.68)

从词语“脱光”新解看媒体语言的新现象简论新时期记者的职业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

做好地方党报的民生新闻劳模报道与人本化

歌 (8.72) 林荧章 (8.107) 高

原创抑或克隆

———电视改良之惑电视人的突围之路娱乐节目娱乐了谁

段晓琳 (8.120) 段晓华 (8.122) 李征 (8.154)

党报要注意在关注民生报道上下工夫用好网络爆料杜绝虚假新闻

静 (8.184) 付永奇 (9.73) 郭俊华 (9.82) 王张

对网络舆情要科学管理

让阅读新闻成为赏心的乐事儿记者要善于采访群众

兢 (9.105) 王文江 (9.127) 王海燕 (10.94) 阴玉钦 (10.126) 孙云利 (10.127) 王熙珩 (10.130) 刘慧玉 (10.169) 杨志有 (11.62) 许振洲 (11.119)

办好党报副刊的几点思考“三农”宣传要“零距离”论提高通讯员的职业素质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修身”“养性”“醒脑”“践行”提高记者的判断力和执行力DV报道的问题及对策

根深才能叶茂

———一位年轻记者的采访心得消息的写作技巧

阎亮 (11.170) 王长河 (11.184) 周岩森 (12.78)

办好涉农类报纸的副刊

国际新闻界

美国新闻史上的早期广告美国华文报刊历史研究

刘贺 (2.123) 张志营 (2.127) 楼旭东 (4.84) 王

《纽约时报》健康报道的现状及启示

从批评语言学角度看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菲律宾华文媒体的文化寻根色彩

雯 (9.84) 懿 (9.86)

国外体育新闻报道的叙事模式———以《体坛周报》为例

刘慧玲 (9.88)

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传媒经济学刊》 (2004~2008) 研究述评英国大选中的竞选策略与新闻策划

陈杰 (9.90) 王晓予 (10.36)

港台新闻圈

电视节目与虚拟市场搭配之“玩美”消费文化———以台湾《女人我最大》节目为例

许淑玉 (2.124) 周红飞 (4.82)

台湾媒体对大陆新闻的“选择与建构”台湾综艺节目中的“女性主义”

常启云

———以《美丽达人》、《女人我最大》为例

多 (7.91)

好新闻作者谈体会

巧用“特写镜头”写消息

李英挺 (3.82)

采·写·编

国庆六十周年报道的特点

曹肖

霞 (3.168)

新华网国庆报道十大亮点解析准确把握报道的“中心”

阳 (3.169) 余志刚 (12.150) 张新军 (12.151) 高李丽 (12.152) 雷路展 (12.153) 刘静沙 (12.154) 胡心洁 (12.155) 李建峰 (12.156) 李林 (12.157)

“普尔”采访法运用得失谈大病救助责任改变进程

笔下有“心”

心中有“爱”

从平面报道到立体传播责任与无助

田建光

让图片“说话”爱让脚步不停歇

挽救鲜活生命

新闻摄影

关注民生是根本

———浅谈都市报的新闻摄影坚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论新闻图片的有效传播

杨张

峰 (3.181)

砥 (3.183) 陈更生 (4.74) 李响 (4.76)

新闻摄影需要创意

如何凸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照片造假”与新闻摄影的自律他律电视新闻摄像的“三要素”

徐莫

亚 (4.77)

文 (4.79) 郑向阳 (4.138) 杨军 (12.73)

刍议新闻摄影的多向选择

大河上下

试论危机形势下的副刊新闻“移植”方法探析潜入水底找线索

马丽 (4.80) 王泽远 (10.61) 郭启朝 (10.62)

丹江水库钓大鱼

高校报园地

高校学报与学科发展的辩证关系提高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业务素质

王海科 (4.181)

张士莹

曹家麟 (4.183)

及时

可读

连续

贴近

———高校校报怎样增强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詹凤合 (9.126)

新美术

“造型艺术”的守望

李自刚 (4.184) 李自刚 (5.184)

试论开封朱仙镇年画的特色

语言研究

论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义

白杨 (5.142) 刘晨红 (5.144)

从名量词的小类看其内部的连续性

品味“安徽口音”

黄拾全 (5.146) 步新娜 (5.147) 赵君秋 (5.148) 赵

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通化方言特点及区划

先秦“畏”、“惧”语义、功能考小议网络传播新语“×很大”

君 (5.149) 刘丽霞 (5.151) 靳晓红 (6.73)

语言的局限性与新闻语言运用的特点新闻发言人的语言问题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访谈录

王笑艳

蔡长虹

张洋 (8.81) 杨悦庭 (8.83) 缪九花 (8.84)

浅析英语对汉语新词的影响语言观念与文学方法

朱全国张荣根马永善

上海世博会展馆主题广告的修辞艺术基于汉字构形彰显的审美特质

陈明瑶 (10.167) 及文平 (11.96)

主客观角度下体育比赛解说评论的句型结构

郑振峰

周伟红 (11.98) 李娟红 (11.100) 吴军伟 (11.102) 陈

笔记小说中“附着符号束”对语用的干涉汉字艺术文化内涵的呈现

方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影响语言理据性和任意性论证的相关问题

华 (11.103) 宋荣超 (11.105)

穆青研究

形质俱美

情系人民

———浅析穆青人物通讯的特色穆青军事新闻报道研究

陈晓军 (8.86) 胡晓峰 (11.166)

新闻记者

新闻职业化与行业自律

张壁耕 (8.112)

驻站记者手记

用心做报道

着力抓商机

王胜昔 (10.92)

本期关注

新的传播格局:党报如何应对

(12.44) 郭舒然王慧

(1) 人民日报言论:占领舆论制高点 (2) 南方日报让深度成为核心竞争力 (3) 河南日报打好民生新闻这张牌

潇殷晓锐蒋

(4) 新华日报优化版面:为党报注入活力

序与跋

换一种视角解读新闻理论

———评《报纸采编考评研究》

董广安 (12.165)

总目录

2010年度 (下半月) 总目录

3.下年度工作计划 篇三

凯莉·道甘26岁蚯蚓研究者

凯莉·道甘从小就喜欢蚯蚓,今年,她报考了美国缅因州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对蚯蚓的研究已经让她成为地下科学方面的权威人物。

蚯蚓是如何运动的,达尔文曾研究过:当蚯蚓拱进土里时,土壤并不会自动地松开,而是蚯蚓一边“挤”进泥,一边吞下前方的泥土,“吃”出一条路来。

对于这个问题,道甘研究发现,蚯蚓的嘴部在钻地过程中就相当于一个木楔子,不停地伸嘴撬开泥土,然后它的身躯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空隙后前进。

奥马尔·雅奇41岁氢纳米建筑师

奥马尔·雅奇曾经用自己发明的一种物质(看上去就像婴儿奶粉一样)制成一个水壶,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小水壶比一间屋子容纳的天然气还要多。雅奇的发明很适合用来制作存放氢气的容器,日后很可能就是“氢汽车”使用的第一个燃料箱。

萨拉·西格35岁遥远行星的搜寻

过去十年来,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200颗环绕遥远恒星运行的行星,但是其中没有一颗看起来像第二个地球。萨拉·西格是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她认为这个情况将会改变。西格已经设计出了一套鉴定遥远行星的大气成分的方法,她正试图证明像地球一样的行星遍布银河系。

埃里希·贾维斯41岁鸟语翻译家

如果你认为置身于一群鸟儿的优美鸣声当中非常美妙,那你可要三思而行。当埃里希·贾维斯一进美国杜克大学的斑胸草雀饲养区时,这里鸟儿的鸣声听起来就像200辆汽车同时按下喇叭那么刺耳。

贾维斯研究发现,鸟类常使用两个独特的神经系统通道来学习唱歌,一个位于大脑前部,一个位于大脑后部。从神经学角度看,人类(以及鹦鹉和蜂雀)也是通过同样的过程来学习讲话或歌唱的。研究结果证明,“语言”是所有脊椎动物与生俱来的能力。

刘易斯·万安27岁矩阵建造者

4.综治中心下年度工作计划 篇四

一、切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处理好四种关系。即:要处理好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关系;要处理好当前工作与基层工作的关系;要处理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要处理好管理与保护、服务的关系。

二、加强和改进职工工作,积极化解好内部矛盾,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解决好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疏导职工的不满情绪积淀、激化。坚决纠正各种损害职工利益做法。研究、分析、排查找出引发矛盾纠纷的诱因和苗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2、要强化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坚持经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认真做好梳理、化解工作,真正做到:“办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3、要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认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各科室要把《信访条例》和院规民约作为学习教育的重点,使职工群众熟悉法律、法规,引导职工依法办事。

三、切实加强对敌斗争,确保打防控好“三股势力”和“_”等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对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领导,明确各级领导的政治责任;二是坚持一手抓监控打击,一手抓教育转化不动摇,继续保持“零”指标;三是做好防范和处理冒用宗教名义的其他邪教和有害气功组织工作,及时掌握其在中心及周边活动情况,抓早打小,防止其做大成势;四是深入开展反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和职工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能力。

四、切实发挥中心综治职能作用,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严打”工作。“严打”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打击和遏制各种犯罪势头的有效措施。综治办要加强对中心重点地段的治理、排查,分析治安形势,配合公安机关对“两抢一盗”犯罪分子从严打击,通过此项工作以达到净化中心辖区社会环境之目的。

五、贯彻依法治院方针,大力搞好普法工作。要按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提高职工法律素质,引导职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在全中心形成崇尚法制,维护尊严的良好氛围。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发生。

六、加强领导,加快开展好平安中心建设步伐

平安建设是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我们要在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上下功夫,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促_安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中心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范围内平安建设的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各级领导,落实到部门,落实到责任人。要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把平安建设任务落实到位。综治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狠抓落实,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平安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剧毒危险品和放射物品的管理,加大对中心内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的管理力度,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七、强化党的领导,树立全局观念

5.-学年度下学期政教工作计划 篇五

-下学期政教工作计划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2010-度下学期政教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继续围绕区局提出的“幸福德育”、“有效德育”工程, 以“五型校园”创建为主线,秉承学校树立的“育人为本,健全人格,自主发展”的德育理念,践行“努力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成为有灵魂、有灵气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来开展政教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型校园环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 抓实学生德育常规:学生的德育教育常规工作主要按照区局的工作日程认真落实。 2、 打造德育工作团队: 政教处将班主任队伍的创建工作作为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工作之一,将创造条件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学习、交流、研究和展示的平台,实现我校班主任队伍由“事务型”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阳光型”转变。 3、 创建校园特色文化:本学期政教处将全力发动学校各条德育战线的力量,开展富有灵动阳光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挖掘活动内涵来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 三、具体工作内容: (一)加强德育常规管理 1、创“平安校园”:继续抓好学校的安全和保洁队伍工作绩效的管理,实行每日查岗,周周点评,一月上报,学期考核的管理机制,加强考核和评聘的约束职能,对于不合格,不胜任,不履职的人员坚决予以解聘,确保学校的安全卫生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安全部门进校园对学生展开安全常识教育。 2、创“文明校园”:本学期继续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标准,实行“五星班级”评比制度,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升旗仪式、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板报,广播站、网站等德育形式落实常规管理。 3、创“自主校园”:本学期继续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各班进一步完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潜能,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人事有评价”,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干部推荐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评先创优活动。本学期有市区级优生、优干、优秀班集体、区美德少年。同时,本学期还要完成各个年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特别是九年级的综评工作更为重要。 3、创“两型校园”:继续开展“低碳活动”和 “环保小卫士”活动,教育学生养成低碳环保的意识,并通过学生来影响身边的人。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教师队伍发展年。班主任管理团队更应走在前列。本学期我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将采取以下措施: 1、炼班主任基本功。开展班主任“六个一”基本功大赛:“六个一”即:①读一本好书、②参加一次演讲、③上一次主题班会课、④做一次家长教育报告、⑤记录一份学生成长档案、⑥进行一次家访。以上活动要求有过程,有心得、有展示,以促进班主任工作技能的提高,形成个性特色。同时重视班主任个人素质的提高,在校内开展“优秀主题班会课”评比活动,组成团队,依托集体的力量,推出优秀班主任参加区“优秀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争取在此次活动中拿到大奖。对于获奖的团队将给予奖励。 2、促管理能力提高。本学期依然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以会代训,加强校内班主任之间管理经验交流,同时创造条件,选派年轻班主任外出参加班主任工作培训,以促进年轻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迅速提高。本学期区局将开展区级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活动。这些评比都将采取自主申报,集中评选的方式产生,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激励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3、创校园特色班级。本学期拟定在我校开展“特色班级” 创建活动,意在激发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班主任队伍的最大潜能和特点,依托自己的治班理念,展开“我的班我设计”活动,着力营造特色班级文化氛围,开展持续性的特色班级活动,并在学期末进行特色班级展示活动。 4、拓德育工作渠道。响应区教育局的工作号召,拓宽班主任育人工作的渠道,提倡班主任创建班主任博客,班级博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工具,鼓励班主任参加区班主任博客评比。借助“家、校、社会”三方合力。充分重视“家、校、社会”三方合力的教育效果,搞好校园开放日活动,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市级家长学校先进单位。但无论是资料的建设,还是实质性活动都与市级先进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本学期要求认真实在地开展家长学校的具体工作,迎接市级的验收。要求每一位班主任上一节家长学校的公开课,课题和要求会在专题工作安排中布置。 5、开德育研究课题。我校于2010 年申报了国家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本学期要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实际情况,找准课题的立题点,通过班主任申报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区教育局也将于今年开展“有效德育”工程的启动仪式,我校班主任团队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6、倡阳光生活情趣。创造条件,提供班主任健康生活、健康工作的平台,鼓励培养自己的阳光心态,情趣生活,分享生活中的快乐点滴,做一位阳光型班主任。 (三)加强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文化特色的提炼和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但是这又是今年必须开展的重点工作。校园文化涵盖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为挖掘我校“努力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成为有灵魂、有灵气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内涵,必须精心设计系列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系列文化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本学期拟定开展的文化活动围绕“阳光”一词展开: 1、阳光假期: 认真组织假期活动,集中展示学生的假期实践作品。 2、阳光心愿:“新春开笔书心愿活动”,倡导实中学子少年存鸿鹄之志,做有灵魂,有灵气的阳光少年。 3、阳光体育: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我校拟定开展“阳光大课间”、“大家唱大家跳”、“校园足球赛”等系列活动。 4、阳光实践:今年将组织“校园百佳”学生参加“博士进校园”、“学生进园区”、夏令营等活动,开拓学生的社会视野,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斗志。 5、阳光艺术:结合学校传统项目,组织好校园“春之声”,文艺汇演等艺术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学期政教工作任务繁重,要求高,还期待团队人员的一致努力!

6.下年度工作计划 篇六

一、基本情况

四川****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电站在**县***镇引用地表水1360万m³/年用于发电,取水方式为引用水,退水方式借水还水,退水量1360万m³/年,退水水质达到II类水质标准。

联系人:***** 联系方式:*********

二、2013年,我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取水许可证范围内取水用水。公司下属电站设有取用水负责人,负责电站取用水管理的日常各项工作,按规定确保了退水数量与水质要求。

三、在做好取用水管理工作上,2013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

1、建立和完善取用水管理制度。如何做到合理的取水用水,关键是靠制度的健全落实。基于这一认识,去年初,我公司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发动各部门对过去取用水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谈成绩、排问题、找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取用水管理制度,并做到将节能节水列入正常管理的工作范围,常抓不懈。

2、提高全员节水意识。在取用水管理工作中,我们把 全员参与作为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各部门利用职工会、班组会和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和职工学习国家有关用水的法律法规,宣讲合理用水的重要意义,宣传节水知识,提高员工意识。

3、加强取用水检查。公司注重取用水管理情况的检查,每次检查事项都做好相应的工作,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取用水管理制度的执行。

四川****电力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28日

2014年度发电计划

四川****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电站根据2014年取水总量与装机容量制定出以下全年发电计划,全年计划发电量668万Kw,实际发电量根据气候、设备、人为等原因可能出现变化。

2014年1月计划发电量:28.398万Kw 2014年2月计划发电量:18.665万Kw 2014年3月计划发电量:57.33万Kw 2014年4月计划发电量:57.33万Kw 2014年5月计划发电量:57.33万Kw 2014年6月计划发电量:63.063万Kw 2014年7月计划发电量:68.796万Kw 2014年8月计划发电量:80.262万Kw 2014年9月计划发电量:85.995万Kw 2014年10月计划发电量:57.33万Kw 2014年11月计划发电量:52.11万Kw 2014年12月计划发电量:41.391万Kw

7.下年度工作计划 篇七

1 问卷调查情况

1.1 调查对象

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达州市大竹县、广安市岳池县、资阳市乐至县选择了40户进行调查,其中,一般农户31户,规模户5户,合作社4户。

1.2 基本情况

40户调查户,家庭总人口1 394人,在外务工383人,本地务工78人。2014~2015年度(以下简称上年)耕地面积205.53 hm2,其中,自营地116.10 hm2,流转地89.43 hm2。2015~2016年度(以下简称本年)耕地面积215.98 hm2,其中,自营地116.08 hm2,流转地99.90 hm2。上年粮食播种面积199.46 hm2,本年粮食播种面积212.39 hm2。有粮仓575 m2,仓容54.4 t。从表1得知,31户一般农户的平均人口为4.5人,在外务工人口占家庭总人口37%,规模户与合作社在家人口比例高于一般农户。合作社本年耕地面积比上年耕地面积增加10.93 hm2,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3.40 hm2。一般农户与规模户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无明显差异变化。

1.3生产情况

在调查的4种主要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中,大部分以种植稻谷、玉米为主,小麦、大豆相应较少,本年4种粮食总种植面积为194.73 hm2。其中稻谷148.02 hm2,总产1 147.10 t,平均单产7.75 t/hm2;玉米43.09 hm2,总产308.00 t,平均单产7.15 t/hm;2小麦0.86 hm2,总产2.15 t,平均单产2.50 t/hm2;大豆2.76 hm2,总产3.85 t,平均单产1.39 t/hm2。在4种主要粮食种植面积中稻谷占76.01%,小麦占0.44%,玉米占22.13%,大豆占1.42%。

储粮情况

)存粮。截至年月日,40户调查户共存4种粮食192.38 t,上年同期总存粮223.82 t,同比下降14.04%。其中,稻谷178.00 t,待售49.50 t,上年同期211.40 t;玉米12.70 t,待售2.55 t,上年同期10.84 t;小麦0.98 t,上年同期1.05 t;大豆0.70 t,上年同期0.53 t。

从图得知,年的总存粮比2015年减少31.44 t,稻谷、小麦储粮均比2015年减少,玉米、大豆储粮较上年略有增加。

2)粮食使用情况。40户调查户本年四种粮食总量为192.38 t。使用情况如下:自家食用147.10 t,占76.46%;饲用11.50 t,占5.98%;其他33.78 t,占17.56%(图2)。

2 粮食产存特点

通过全省调查结果得知,当前四川省大部分农民粮食产存主要以自家食用和饲用为主,用于销售的粮食较少。通过引进业主和种粮大户,使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对农户粮食储备产生了一定影响,当下调查的40户储粮户粮食产存特点主要有以下4点。

2.1 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激励和扶持,各地政府纷纷引入规模户和合作社,土地流转日益增多,全省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各地撂荒现象逐步减少。40户调查户本年4种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6.48%,主要在流转地中增加了10.47 hm2。

2.2 建粮仓积极性提高

在抽查的40户储粮户中,建有粮仓22个。31户一般农户中建有粮仓19个,占一般户总数的61.29%,面积在1~6 m2不等;5户规模户建有粮仓2个,占规模户总数的40.00%,面积在7~16 m2;4户合作社建有粮仓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25.00%,面积为500 m2不等。

2.3 粮食种植结构较为单一

四川省粮食种植结构依旧延续着传统种植模式,结构单一。全省粮食作物中以种植稻谷和玉米为主,小麦、高粱、大豆、红薯等为辅。在40户调查户中发现,稻谷种植面积占76.01%,玉米占22.13%,其余为小麦和大豆。

2.4 储粮主要以满足口粮和饲料为主

从四川省农业厅日前对40户储粮户种植粮食的目的调查数据看,一般农户和规模户的粮食中稻谷、小麦主要用于口粮,玉米、大豆大部分用作饲料,小部分用来销售;合作社中稻谷3%用于销售,85%用于食用,其余用作饲料,玉米、大豆、小麦全部用作饲料。

3 存在问题

3.1 种粮主体堪忧,农户口粮消费基数变小

在随机抽查的农户中,合作社和规模户具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种粮劳动力,一般农户在家种粮的劳动力大多以老年人、妇女为主,且体弱多病,青壮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导致种粮效益极为低下,严重影响了粮食面积稳定和产量提高。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原粮相应减少,储粮意识逐渐淡化。

3.2 结构调整,粗放种植现象较为突出

随着农户种植粮食的目的更为明确,大部分农户都以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作物为主,逐步减少效益低下、耕种收繁琐的其他粮食作物。从调查的储粮户看,主要以减少小麦,换种玉米或经济效益较高的油菜为主。同时,在调查的储粮户中发现玉米产量偏低,平均单产6.75 t/hm2,与全省玉米单产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调查的农户中有大部分地块都处在丘陵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不便导致种粮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技术普及和宣传力度低,人均力量不足导致粮食种植管理粗放。

3.3 储粮条件设施简陋,农民储粮意识淡化

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农户建有粮仓,但储粮装具简陋,许多农户还是用塑料编织袋、瓦缸等存放粮食。由于农村储粮条件较差,储存过程损耗大,储存2年以上会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因而群众不愿意储粮。即使有一定储粮,但达一定量时,农户就会通过用作饲料和市场销售及时转化陈粮,导致农村基本无大量存粮。同时,随着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务农劳动力的减少,农户买粮现象增加,储粮行为愈加减少。

3.4 生产成本上涨,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加大

一方面,受2016年国际粮价低位运行的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有涨有跌,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趋于稳中偏弱的走势。从总的趋势看,受土地、水资源和农业劳动力的制约,未来粮食增长趋缓,预计粮食市场价格总体上将继续稳中趋降。但从四川省预测情况看,2016年上半年粮食收购同比减少、商品库存增加,粮食调入量下降,市场价格逐月高位回落,反映出四川省2016年上半年粮食需求不旺,酿酒、饲料、食品加工等涉粮产业增速放缓,粮食市场价格逐步下行。

4 对粮食安全对策建议

农户储粮在粮食储备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稳定四川省农户的储粮水平,调节储粮行为,降低储粮损失,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有以下5点建议。

4.1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政府要采取“尊重、引导、补贴”方针,通过利益引导、舆论宣传、技术指导、专项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户特别是规模户和合作社的储粮意愿和储粮水平。通过稳定农民粮食收入、提高储粮技术水平、加大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广目标价格试点,提高农户储粮积极性并降低储粮损失,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4.2 加强农民储粮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储粮设施落后的问题,应重点围绕粮食烘干和仓储能力,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加强仓储设施和基础配套建设。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支持农户科学储粮,为符合项目选点要求的农户配置新型储量装具,改善当前农户储粮设施薄弱等问题。

4.3 大面积推广科学储粮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储粮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储粮损失,直接影响农户储粮数量、目的、品种结构、售粮行为及农户种植决策,促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和粮食生产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农技推广,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不断增加粮食总量。

4.4 探索农民储粮新模式

一是探索以规模户、合作社为单位,集中购置小型储粮设备,配备专人管理的新型储粮模式,不但满足规模户和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也可以为一般农户提供代储粮服务。二是探索“粮食银行”的新型粮食经营理念。采取市场化运作,吸收农民手中余粮“储蓄”,“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

4.5 适当控制粮食进口

8.下年度工作计划 篇八

渠道的整合,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威胁?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型渠道模式、营销模式创新的机会?

为了应对威胁,为了准备创新,你又需要在市场资源的分配上作哪些调整?

微利时代,营销组织如何塑造自身价值?

……

2006年12月9~10日,中国北京,在《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与安徽电视台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特别支持的中国营销盛典暨“中国企业年度营销创新奖”颁奖典礼上,著名营销专家同与会的300多位企业营销高管,针对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中国营销盛典创立于2003年,致力于深入挖掘本土营销的规律性问题,并对国内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制定战略指引。2003年中国营销盛典提出传统的单一营销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企业营销已经处于转型期;2004年盛典提出要促成中国企业整体营销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的原则与方法;2005年盛典提出中国企业已经整体处于低毛利时代,因此营销人要学会在这个背景下精耕细作老市场,创新开辟新市场。每年的12月份,都会有一大批营销精英汇聚营销盛典,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总结得失,探讨营销的未来之路。作为国内最具专业深度和务实精神的年度营销盛会,中国营销盛典已被业界公认为营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营销活动,已成为中国营销人拓展视野、提高认识、广泛接触业界精英及投资合作伙伴的最佳交流平台。

基于整合大趋势及企业追求可持续营销目标的市场现状,2006年中国营销盛典的主题定为“整合趋势下的可持续营销”。著名营销专家与企业高管,就整体营销、营销组织管理、如何留住顾客、协同营销等论题,与参会代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作为本届营销盛典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大会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方式评选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营销奖项——2006年度“中国企业营销创新奖”。最终确定鹏润电器等10家企业获得“营销创新奖”,搜狐等10家企业获得“营销创新奖单项奖”。

我们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更加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充满更多的潜在危机,从政府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从2001年以来一直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供大于求也越来越严重,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全面洗牌的征兆,这些都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挑战。但是,对于营销人来说,这种市场环境同样孕育着更多的创新机会,要抓住这些机会,需要能力的准备,更需要内心的勇气。

我们期待中国企业在2007年的精彩表现,也期待在下一届营销盛典上相聚。

2006年度中国企业营销“创新奖”获奖企业

鹏润电器有限公司国美的新创业态——鹏润电器——不仅仅是针对细分市场的一种门店,更是基于特定顾客需求、全面更新传统家电专业店的营销模式。鹏润电器不再单纯将卖场划分给各个供应商,围绕电器品牌来赢利,而是依据顾客的日常生活需求来设计商品结构、商品组合及陈列/布局等零售元素。鹏润电器还被业界视为抵抗国外中高端电器连锁品牌的先锋。

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他们的创新回归了营销的根本——4P中的第一P:产品。这正是中国业界普遍缺乏的战略性营销理念。《疯狂的石头》从剧本创作到影像表现,再到推广发行,都展示了制作团队对顾客需求的熟悉和尊重。另外,影片在推广中准确而熟练地运用了博客、论坛等低成本新媒体,值得所有市场同仁借鉴。

北京智通无限科技有限公司(zcom电子杂志平台)独创的zoom网络电子杂志发行平台,汇聚众多电子杂志,提供快速下载渠道,为细分市场读者提供文图影音结合互动的独特阅读感受。2006年集中intel与华谊兄弟等各方的优势资源,首次提出“打开杂志看电影”的概念,整合运作《夜宴》的网络传播,在为电影抬轿子的同时,也再次掀起网站点击率的高潮。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家化在产品创新(例如家安)及其品牌建立方面,明显走在本土其他同类企业前面,获得极高创意评价的佰草集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家化积极地整合着各类新旧营销传播途径和产品分销渠道,并产生深远效果,同时,这也意味着其内部营销组织的高效。

佛山市美的日用家电集团有限公司借助“‘天天饮食’巧厨娘,美的生活新主张”大型活动,在全国7大赛区举办140多个大型活动、450多场海选造势,吸引百余万消费者参与,将权威媒体推广与终端活动紧密结合,立体推动;同时与经销商合作,试点成立合资公司,启动品牌专卖店网络,打遣占领乡镇市场的新模式,实现了产品品牌和渠道品牌双力拉动销售。

中金黄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黄金原料的龙头供应商,中金黄金率先开始了垄断行业的市场化创新。从推广超过国际标准的5个9纯度系列产品,到打造中秋月饼型黄金收藏品,再到创建兼有黄金投资交易功能的零售旗舰店,中金黄金放下身段,引入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操作手法,开始了推动个人实物黄金市场的平民化营销。这种主动创新的营销姿态与实践,值得其他高度垄断行业学习。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彩电全行业进入规模不经济时代,在同行还在寻思“要销量还是要利润”的时候,创维提前一年打起了世界杯的算盘:年初率先推出可录液晶电视,4月规模投放市场,把可录功能作为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以“精彩,想重来就重来”作为线上传播主题,线下以“我的可录、我的无线、我的世界杯”落地终端,将科技创新的概念印入人心,借力“世界杯”引爆销售,在平板时代抢得先机。

红云集团 2006年是红云集团并购重组第一年,在成功理顺产权关系、规范企业制度、清晰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协调矛盾重重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统一资产、品牌、采购、销售,并准确把握渠道推、终端拉的销售节奏,有计划、有策略地逐步拉升整合后新品牌的出贷量,平稳地对被整合品牌实现了近百万箱的市场替代,有效防止了竞争对手乘虚而入。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这家曾在MP5市场打破众多国外品牌垄断的企业,一直保持着营销创新的激情和创意。它那款获得最具创意工业设计奖的贵宾王产品,仅凭寥寥几位员工就将数千家餐饮娱乐网点纳入联合

促销的网络。而其数码音乐网,更成为在营销创新中资源协作的典范。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从探险雅鲁藏布大峡谷,到长江探源,到勇闯大甲岛,“雪花啤酒,勇闯天涯”的品牌诉求渐渐深入人心。作为本土成长最快的啤酒企业,雪花啤酒通过“勇闯天涯”系列整合营销,将“年轻、活力、积极、挑战”的品牌个性精准地传达给年轻的目标顾客群。从提供产品,到满足消费者“突破现状,挑战自我”的内心渴望,雪花啤酒完成了与千万素未谋面的消费者的精神交流。

微利时代的营销价值

陈春花

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可能是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的一个绝对挑战。中国的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成熟,表现在如下的四个方面:第一是总体需求放缓,产品同质化,消费者趋于成熟;第二是整个供应链管理出现了瓶颈,粗放的供应链管理导致了经营的困难;第三是传统的出口优势开始被削弱,不能再靠出口和国内两条路来分摊成本;最后是产能的低层次过剩,而不是真正有价值的规模。

这表明我们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要求我们的企业家思考和回答如下的问题:市场成熟度要求回答什么是增长的驱动因素;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要求回答在哪里竞争和如何竞争;产业的合并要求回答应该推出哪项业务,重点在哪里;新技术要求回答怎样才可以使增长持续下去。

我们绝大部分企业是生产销售型和生产加工型,可是到了2006年之后,我们都觉得很困惑。因为以微利市场的要求,应该转向销售经营型和品牌经营型,如何转呢?这是一个强调营销的过程。微利时代,营销的价值在哪里呢?

发现增长

不管哪一个行业,总有企业会超过平均增长,关键是找到价值增长的途径。

首先,是应该在哪里增长,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区域,是着重于现在的市场,还是进军新市场?很多人都在市场份额当中动很多的脑筋,但是在关注整个价值概念的时候,必须要搞清楚市场区域在哪里。另一个就是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很多企业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产品,对自己的主营业务和产品组合也没有明确的态度。

其次,是到底该怎样增长,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资源从哪里来?经营重心在哪里?很多企业把经营重点铺得很开,资源也平均分布,这样是无法增长的。

最后,要实现企业的增长,第一是突破企业内部的职能性瓶颈,避免“屁股指挥脑袋”;第二是突破业务的障碍,很多企业没有分析市场的定位,不知道市场定位在什么地方;第三是建立核心竞争力,价值取向、产品和核心业务之间要互相配合;第四是发挥核心竞争能力。

这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途径,但是为什么企业做不到?因为想法没有落实和转化为行动,不知道如何从业务中创造价值。

从业务中创造价值

在今天的微利时代,要实现“从业务中创造价值”,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产品和产品意图,其中尤其是关注产品的生命力。顾客凭什么要买你的东西?你必须给顾客一个购买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不是通过广告、品牌,而是通过产品来表达的。很多企业在广告方面花了很多功夫,但营销真正的价值是透过关注产品和产品意图跟顾客沟通,使顾客理解为什么要购买这个产品。

我们要关注的第二件事,就是顾客需求生命周期。营销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合适的时间就是顾客需求的时间,合适的事情就是顾客所要的价值。大部分企业走到今天的困境,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办法预测下一个满足特定需求的方向。

如何找到持续的需求?首先是顾客细分——不是去发现新顾客,而是把顾客新的需求细分出来。当顾客的需求生命周期调整的时候,需求会再一次爆发出来。其次是关注顾客的内部价值链——从购买产品到学习使用、保养、维修再到适应产品后考虑新的选择,成功的企业就善于利用这个顾客价值链,产品销售出去后努力使顾客接受,同时也努力使顾客“适应”这个产品。解决顾客适应的过程就是价值创新,是营销要完成的。今天的服务营销,就是不断地延迟顾客的“适应”时间,一直往后延,最后顾客没有办法离开,形成顾客忠诚。同时要延长顾客需求的生命周期,不要过早进入成熟的阶段,因为一旦成熟就要衰退了。

我们要关注的第三件事是协同营销。在这个微利时代,非常重要的营销价值就是扩大与同行或者非同行之间的共同成长,然后满足顾客所有细分的需求。竞争的关键是寻找新定位,竞争的目的不是获得竞争优势,而是远离竞争。在今天,真正成功的企业的边界模糊化了,和其他企业达成完全穿透的关系,与同业之间优势互补,与非同业之间行业互补,形成非竞争性的联盟。

价值实现

在微利时代创造价值,我们可以在上面三个方向努力,但怎么去做呢?

第一,重新认识用户,必须站在用户的价值上去重新认识。

第二,和用户形成战略性的关系,而不是交易关系或者服务关系。从交易关系到服务关系已经进了一步,再进一步的要求是从服务关系改进到战略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双方是互相成长的关系。

第三,做样板用户,不要全面铺开,哪怕一个地区、一个用户来做,然后再复制这种关系。

第四,产品以价值定价,而不要以同行定价。我们关心的应该是顾客的价值,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第五,从产品供给转化为系统供给,让企业战略最后能够变成市场行为,这是整个系统的力量。

第六,为产品提供附加的增值服务,虽然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价值,但一定还要给它一个附加增值的价值。

第七,增强品牌的亲和力,一定要有对人性的关怀,这种人性关怀会帮助我们真正盈利,因为人性的部分恰恰就是价值的部分。

演讲摘录:产销矛盾决定创新永无止境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包政

中国经济这些年的改革开放,现在也走到规模不经济这个状态了,像彩电行业,现在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基本上不挣钱。在其他行业,像1万块钱的电脑,盈利能够达到100块钱就算很不错了,我讲的还是品牌企业。

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竞争使价格损失加大,二是销售的费用在提高。这一类的企业都成为现金流量依赖型的企业,不能指望挣钱,指望的是现金流量能不能回来,回不来就很麻烦。比方说,你的彩电规模达到一年900万台,一台彩电的销售收入是2000块钱,那么一个月的现金流量就是十几个亿的人民币,假如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滞销了或者出现了渠道障碍,结果十几个亿甚至20多个亿的资金回不来,这是灾难性的。也就是说,规模虽然大了,但只要产品稍微一出问题,造成滞销和积压,整个企业很可能趴下来。

所以,现在的企业概括起来两

句话:第一,大家都需要资金;第二,为了使资金回来,不惜成本。产品价格哪怕降到很低很低,也会想办法卖出去,因此整个企业的竞争就变得更加惨烈。现金流量依赖使企业的竞争性质改变了,不是为了盈利,大家相信只要有现金流回来,自己还有机会活下去;现金流不回来,活下去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经济已经走到头了,假如你在这个领域中还在追求做大做强,企业就离死不远了。我们要改变,把营销的概念放进去,挺进速度经济。

速度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增大作业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加强各环节同步作业的协调性,减少各环节的存货,包括仓储成本和财务成本,通过提速响应市场的速度,减少销售机会的损失,避免产生更大的作业成本,避免大规模的积压或产销过程协调上的崩溃。

企业提速以后,还是存在创新的问题,我们知道产销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消费者是讲效用的。所谓讲效用就是说你给的越多,给的东西越好,他们就会产生越高的要求,所以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效用递减的规律,而且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这种递减在加速。

无论是规模经济、速度经济还是创新经济,真正要处理的就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我们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不走向这样一条道路,就是创新,持续创新,而且这种创新已经从观念的创新到招数的创新转向系统的创新,这条路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演讲摘录:消费者视角的持续创新

北京迈普生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白刚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首先应该改变的是自己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经营逻辑,从规模经济走向速度经济,速度经济之后,我们要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持续创新。

戴尔模式的问题

并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模式,使得企业能够持续保持创新。戴尔的模式一开始是植根于它的战略思考的,认为在整个电脑市场上主要的市场是企业市场,面对的是企业这样一个消费群体,它们喜欢团购,讲究低成本,最多使用的是台式机。但是,从2004年开始整个电脑市场发生了三个主要的转变:首先,企业客户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下降,而个人消费在持续增长;其次,现在所有的生活都是移动的,尤其是个体消费者,更多开始使用笔记本;最后,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已经变了,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们愿意网上订购电脑,尤其是那些台式机企业客户,而现在个体消费者购买笔记本,喜欢到门店现场感受一下笔记本的配置、性能、使用感觉。这些变化使戴尔模式出现了问题,无论使用何种方式,也只能起到以高代价阻止下滑的速度,且这种阻止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市场发展的逻辑是阻挡不了的。很多人从它的售后服务等方面思考问题,我认为我们更多的还要反思。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无论它现在有多么成功,仍要持续创新,使得自己永远保持最好的竞争优势。

竞争格局重新洗牌带来的压力

惠普的创新崛起,就在于它更多地重视消费者市场。这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到底我们该如何思考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市场,使得中国企业在经营中能够持续站在创新的前沿。

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市场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机会,而并不是企业的经营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企业到目前为止都是机会型的,吴敬琏先生说整个中国的经济是宏观经济在发展,微观企业的竞争力在减弱。这就告诉我们,现在所有企业的发展,你的成功都带有偶然性,都只能解决你过去的两三年,而对于未来的道路,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

以鞋业来看竞争格局的演变。安踏是鞋业尤其是运动鞋行业中的明星企业,它的起家很简单,从三级市场开始,起步过程中它就是三级市场的老大,当时并没有遭遇耐克、阿迪达斯这样大品牌的竞争,依靠切入一个细分市场,使得自己没有强势竞争对手,迅速崛起。而从2005年开始,耐克和阿迪达斯开始向二、三级市场渗透,开始有面向二、三级市场的产品,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施压,安踏如何应对?

这种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实际上是所有行业都会遭遇的,我们面临竞争格局重新洗牌这样一个潜在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成功的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如果不能从这个角度思考,找到创新的办法,中国企业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中国企业的两个典型错误

站在企业经营的整体角度来考虑,我们营销创新的机会在哪里?首先要回到营销的本源状态,就是回到消费者需求的状态上。到底如何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呢?中国企业很少能够找到正确的办法,它们有两个典型错误:

第一个错误,喜欢从数字出发,最愿意花钱去购买尼尔森的数据,或者请盖洛普做调查。我并不是说他们做得不好,我想说的是在何种程度上他们的东西是有用的。所有数字仅代表历史,所以国内企业应该先把那些数字放在一边,和消费者见个面,研究消费者的购买体验,而不是有多少消费者购买、我的份额是多少、竞争对手的份额是多少,这些东西是第二位的。

第二个错误,喜欢研究消费者的特征,而不是研究消费者的动机。很多企业请调查公司做的报告,动辄花费几百万元,看完报告会让人觉得非常郁闷,因为内容更多的是消费者的特征分类,比如消费群体是什么年纪、什么性别、什么收入等,这些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消费者特征和购买行为之间只具有相关性而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你不能洞察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找到驱动他们购买的这种因果的因素,是很难找到办法满足他们需求的。那怎么做?要关注消费者体验,要花大力气追踪消费者的动机,这种追踪要基于一种理念,消费者需要的是“孔”而不是“钻头”,是基于用你的产品完成某件事情而产生购买的,要研究消费者的使用环境、为什么使用你的产品、使用你的产品为了解决什么难题。

很多时候,你如果能做到调查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然后满足就可以成功了。当然,如果立志于做一个更好的企业,你可能要前瞻思考,去捕捉消费者未来的需求,尤其要保持对消费者未来需求变化的关注。

不可回避的难题

市场上创新的机会是永远存在的,而且本质上必须靠持续创新获得持续成功,才可能有100年、200年的长青概念。

很多企业都是靠一次两次创新成功的,当失去创新动力和能力的时候,就走向了衰落。全球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也就50年,但仍有一些企业存在了100年。我很推崇张瑞敏的观点,就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个企业很小的时候,能够保持这种创业者的心态,等到成功的时候,能否还保持这种心态,这是第一个难题。第二个难题,有没有可能从一个人的创业心态,变成整个组织的创业心态,这是最困难的。

你的企业只有做到从个人到整

体,从你失败的时候、弱小的时候到你成功的时候、很大的时候,都能保持创业者的心态,保持对消费者的研究和追踪,才能够获得持续成功。

演讲摘录:流通业整合背景下的渠道策略

《销售与市场》高级研究员施炜

流通业的整合

中国零售业的整合方向,一是规模化,通过规模化来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向次级区域市场延伸。

零售业的整合对行业地位较高、品牌较强势的制造商,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可以借助大零售商屏蔽中小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可以借助大零售商高效率延伸至次级区域市场;可以增强品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还可以提高销售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而不利之处在于:一方面通路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制造商平均价格下滑,利润流失;同时也会带来市场的秩序混乱,利益格局动荡;而且,厂家在各个业态和商家之间的平衡困难。

零售业整合对行业地位较低、品牌非强势的制造商,则主要就是威胁了。主要体现在:通路成本增加,但销售效率不高;有可能被隔阻在主流通路之外;在强势业态和非强势业态之间“两难”选择。

在制造商第一阵营、第二阵营、第三阵营3个战略群组中,面对零售业整合,“中间”的第二阵营策略选择最为困难。

中国分销业(批发业)这几年整体上处于两头挤压的状态,整合方向是:大量的在退出,少数成长。整合的方向实际就是转型,很多分销商成为制造商的“附庸”;或者批零兼营,通过批发获得更多的毛利空间支撑零售,通过零售地位可以获得更多的上游品种资源以及政策支援;再一个,就是经营模式的变化。

流通业的趋势,就是环节在减少,在扁平化。分销业整合对制造商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可以施行厂家主导型的渠道模式,便于向零售领域渗透和延伸;可以用批发权换取零售机会;可以和大批发商合作,利用通路资源。

而不利之处在于,很多省、地区一级的批发商转型之后,厂家找不到合作伙伴,或者受制于批零兼营者。还有一些行业,仍然存在中小企业被大批发商阻隔,大批发商不看好你,你就很困难。

制造商未来的渠道对策

对大部分制造商来说,其实没有多少创新空间,只能被动地选择。他们相当一部分做的是非差异化产品,或者是非常细小市场的产品,没有进入主流市场,也没有很强的行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承认这样的现实,在零售商的主导下做一个“供应商”,同时采取一些非均衡的渠道布局。实际上,整个产业链的演变是朝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这是产业演变的趋势,谁更接近消费者,谁话语权就越大,

现在不少在自建渠道,但自建渠道是有条件的:存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产品组合具有“系统解决方案”性质,并有差异化特色;需要较高的通路附加值;品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随着细分市场增加、零售业态丰富以及创新速度加快,各类专营、专卖垂直流通体系将会有所增加,但对家电、手机、快消品等行业来说,自建渠道只是一种辅助的通路形式,未来的一般格局是:“长尾”产品更适合自建渠道;“短头”产品更适合综合平台销售。

大多数制造商必须要做的,是取得比较强势的地位,融入到渠道整合之中,使制造业整合与渠道整合形成互动。在策略方向上,首先,面对渠道整合要顺势而为,抓住最核心的环节;其次,要进行一些渠道的区隔,形成一种复合的通路结构,平衡不同业态及通路之间的关系,在多张“网”并存中求解通路效能最大值;再次,用品牌力、产品力来牵引渠道;最后,还可以借助于渠道整合抑制竞争对手。数年之后,经过制造业和流通业的整合,厂商之间均衡和稳定的关系将会出现。

上一篇:安化黑茶产业历史与现状下一篇:中考话题作文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