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2024-07-25

读写结合策略研究(共9篇)

1.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篇一

小学语文中段读写结合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阅读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读书,还要教会学生习作。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不能停留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它怎样表达的。语文课不仅要学习课文内容,更要学习语言文字、课文的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任务。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教育学生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文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创造。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全校共有378名学生,1/3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辅导学习,由于爷爷奶奶的年龄较大,文化程度有限,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小,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很单调,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没兴趣、没信心,以往教师虽然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获甚微。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我校语文组教师研究的一大课题。如何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提高一个层次?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写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灵感。我们认识到: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我们大胆地提出“小学语文中段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的课题,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大语文教学。

二、课题的论述

本课题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和有效的结合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5、仿写句子、仿写、续写文章

四、研究目标

(一)探索初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二)在全校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三)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经验与总结

4、文献法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5.8——2015.9)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5.10——2016.5)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6.6——2016.7)

(二)研究措施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

2、《有效教学》 肖成全等编著

3、《中国当代阅读教学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著

2.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篇二

关键词: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两句诗, 极为中肯地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和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体, 二者不能互相脱节。换句话说, 读是写的基础, 同时, 写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 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一、读, 既是一种教学手段, 也是一种实际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代学者, 用“多读法”, 相沿了一代又一代, 其中很多文章, 在今天看来, 仍是不朽的名篇佳作。由此, 我们认为古代学者之所以文章写得好, 名篇多, 就是因为“多读”造就了他们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 帮助他们提高了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1. 读可以促进记忆。因为反复阅读课文时学生视觉、听觉、运动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 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参加活动, 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反馈, 协调活动, 强化了记忆的敏锐性、精准性和持久性。

2.读可以加深理解。通过阅读把课文细细咀嚼, 细细品味, 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 取得对课文的理解。

3.读可以提高表达力。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文后, 课文里的优美词句、语言表达方式及篇章结构, 不断被吸收和累积,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读可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 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阅读多了, 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逐渐形成了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5.读可以完善美育。一篇好文章, 除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外, 还有艺术美。每阅读一篇好文章, 就会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熏陶, 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锻炼了审美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教会学生“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一个不能被文学作品感动的教师是不能教会学生读书的。首先, 读书要眼看、心读、心想, 不读破句, 不掉字, 不添字, 读准字, 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其次, 要调动多种感觉, 入于目,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多方体味表达文章的内涵。叶老说, 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课文要多读才能理解, 课文语言是要熟读才能吸收的, 光理解, 不熟读, 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要求一般采取以下四步阅读。

1.学生课前预读。通过预读, 可以使学生预先感知课文, 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要进行预读指导, 比如, 文章属何种文体如何揣摩文章的脉络结构, 以及感知概括文章中心以及写作特点等。

2.课上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要读出气势和神韵, 从而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引起共鸣, 这一双边活动可以说是一次艺术享受,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常有这样情形, 许多老半天讲解不清的东西, 在这“一读一听”中就通过言传而“意会”了。

3.讲读过程中学生的精读,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精处把握文章, 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阅读中伴之于研讨, “术业有专攻”, 或在主题上求教益, 或在写法上受启迪, 或在结构上见巧妙, 或在语言上有得益。

4.课后学生的赏读。文章不厌百回读, 课本所选文章, 脍炙人口的佳作甚多, 多为千古绝唱。应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而求所得, 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领悟文章的绝妙之处, 不仅受到思想情操上的熏陶和教益, 而且深熟名家在写作上的技巧和风格特点。

所以,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 好文章读多了, 读熟了, 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写起文章来, 语感自来, 加以一定的生活素材累积, 就会“文思如泉涌”。这样, 就会收到以读促写的效果, 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读与写相互为用, “读写结合”是“教学原则”

阅读与写作也自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读是写的基础和辩证关系看, 不难理解教学中抓基础, 就是要抓阅读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读书、积累词汇和写作的规律, 应是教师研究的首要问题。从思维层面, 强调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只有提高写作能力, 学语文才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阅读理解能力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欣赏、模仿、指导, 达到理解升华。教师的范读水平, 是唤醒学生潜能、提高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唱京剧或水平很低的人, 能教会别人唱京剧。学语文, 读书是基本功, 会读才能被文学作品感动, 把握作者情感, 从而加深理解, 为写作奠定基础。

那么, 从学生的思维层面来看, 读、写是怎样结合的?教学中怎样才能生动地发挥这些结合的作用?

阅读作品, 读者首先捕捉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脑海中再现作者的创作情境、思维和情感。当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撞击”时, 就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思维, 读出真情实感, 实现读懂。就会产生分析个人经历或生活现象, 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强烈愿望, 这就是潜在的“写作激情”。因此,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理解和感受, 把学生潜在的写作激情化为写作实践。这正是读、写在思维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阅读过程中的实质是读者“参与”作者的思考, 力图参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表达, 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 这正是读写在思维层面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能动地参与了解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表达是怎样同时完成的。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文章,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这集中说明了读、写结合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璇.促进初中语文课外经典“悦读”的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 2013.

[2]袁洁.初中语文课前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3]白雪.叶圣陶日记中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篇三

一、“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包含着无尽的美感。人类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能够领略文学世界的丰富与美丽,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依托课本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相当必要的。我们的教材选用的多是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这些文章不仅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美感,适用于阅读训练,也运用了大师级的写作技巧,可以为写作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和不良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多的学生培养文学素养的途径只剩下语文课。相比之下,许多学生热衷于阅读网络小说,多数的网络小说在情节上简单化,语言上缺乏精雕细琢的能力和时间。大量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不能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反而会引起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退化。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少甚至从来没有阅读过经典文学作品,对严肃文学作品也不了解,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难题。

2.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提高缺乏兴趣

在语文教学基础较差的地区,许多学生意识不到提升文学素养的必要性,本能地认为文学艺术与他无关。许多学生并不把阅读和写作当成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能,在他们眼中,阅读和写作是两道语文试题,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抱着这样的思想是不可能锻炼出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

3.教师的指导方式缺乏新意

除了学生,教师对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视也十分重要。有的教师并不着重强调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反而传授给学生一套万能答题法。有关于阅读的一切课程都是拿分课程,最后学生只学到了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丧失了阅读能力,还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把阅读文章当成操心费力的考试题目,从此远离文学阅读的道路。

阅读训练如此,写作训练更甚。在布置一篇作文之后,教师往往难以做出针对性指导。写作变成了沉重的课业压力。把阅读和写作完全割裂开来,认识不到阅读的文章也是优秀的写作作品的事实。读和写的训练不能有效结合,缺乏新意,缺乏变通,缺乏体系。

三、“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具体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会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因此,无论读者是谁,只要有基本的语言基础,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产生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与作者的写作动机有可能有关,也有可能无关,它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验。

所以,在要求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之后,需要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感悟。这个抒发自己真实想法的步骤不一定需要靠写一篇读后感来实现。许多学生都已经把读后感当成了命题作文,写读后感的行为已经丧失了初衷。可以让学生先在心里整理自己的想法,然后口述出来。布置一篇读后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阅读作品之后有所感悟,提炼心得。

2.对写作技巧进行赏析

能够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最出色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在个人阅读时也许不必偏重于此,但是当大家共同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寻找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找出来之后一起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技巧?这种技巧适用于什么情境?这种技巧的使用达到作者的初衷了吗?如果你来使用这种技巧会倾向于什么样的语境?这篇文章的得失之处在哪里?

只有经过这样的写作技巧赏析,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写作的套路,建立自己的风格,而不必去背诵老师给出的“八股文”。

3.进行趣味化的写作训练

什么是趣味化的写作训练呢?就是话题式写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一旦某个话题成为学生讨论的对象,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篇别出心裁的文学作品。需要注意的是,这仍然不能采用传统的作文评分方式进行打分,否则就会被学生视为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如果需要制定一个标准的话,评选标准应该是有趣。比如就孔乙己之后的命运作一番联想,为《孔乙己》作一篇后传。形式可不拘一格,但求创新,往往这样的作品最能反映出有价值的问题,成为具有一定文学价值,而不是应试作文的好文章。

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象力都会得到长足发展,并且对文学作品真正产生兴趣。一个在心底里喜欢文学的人会自觉的锻炼自己的语言阅读和运用能力,这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对写作技巧进行赏析以及加强趣味化的写作训练等具体策略,将能真正实践“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教育方式。

4.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篇四

小街中心小学王霞

本学期,我校以上海进才实验小学有效课堂模式为先导,立足于上海语文教学专家汪立民老师的“关注学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在上海进才实验小学的帮助下充分开展及创新课堂模式以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做出如下有效课堂教学计划:

根据学校教研计划,结合课改,认真扎实开展课题组工作,追求务实精神,营造求真、科学严谨的教研氛围,抓好课题研究的现实性与效益性。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学校的统筹下,协同探讨常规教研、课题研究、学校整体改革的有机结合。我们力图通过以上工作,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化、实效化、有效化。

足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一、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喜欢读书。中高年级主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以及比较浅显的古诗文;中高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低年级能够背诵优秀诗歌、优美词句,并练习用积累的词句说话,中高年级主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优美句段,并能够模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练习。1、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力争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实验阶段熟读课标推荐的“优秀古诗文”中的大部分,背诵部分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2、重视引导典范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丰富语汇的同时,体味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思,提高语文素养,创造条件使积累有效化。

三、充分利用每周一节写作课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笔记展示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平时的积累。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展示交流自己的习作,并定期进行评比,给予鼓励。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话动,寓教于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形式如何安排,教师可灵话选择。比如:故事大王讲故事;新闻广角;科普问答;品味堂:文学作品美读;书籍沙龙:书友谈读书心得;新书窗:推荐新书;网上行:搜寻网上资料;座右铭:名人名言大观;自办读书报;童话表演;与书中人对话;与作者通讯;古诗擂台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等。

五、认真做好搜集、积累、整理和提升资料工作。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的积累资料,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教学设计等,开展案例研究。

5.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的策略 篇五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禄丰县舍资小学

李桂兰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校进行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和帮助下,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严格管理,认真研究,大胆实践,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要在把握文本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即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这就是说,新课标、新教材要求的小学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去“悟”道,并将“道”(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更要求教师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向我们阐发这个“道”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超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对“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索:

一、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解内容→精读,品析词句(语言表达)→实践,迁移运用”。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人文价值,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体会写作特点、运用内化。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选好读写结合的“点”,使“写”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从而有效实现读写结合的时效性。教学中还要设计出适合于不同阅读课型、不同类型课文、不同学段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模式变式,如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像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具有操作性、实效性、多样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群已达到教学艺术的创新境界。

二、优化教学操作策略,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策略是一种教学的谋略,是一种教学的高超艺术,找到初步的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优化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的:“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怎样才能做到“活”呢?这就要求教师博采众长,走自己的路。

(一)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1、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2、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3、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有利于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读写结合的的教学实施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巧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1)巧向课文借“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命题。新课程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尊严》;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文成公主进藏》《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2)巧向课文借“选材”,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素材。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多么常见的家庭,捕捉的又是多么新颖的写作素材;《钓鱼的启示》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不可小视。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不难领悟。

(3)巧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6.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篇六

一、过好字、词、句关,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生阅读课文,是通过字、词、句来理解内容,同时又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从阅读讲,抓字、词、句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作文讲,阅读课中抓字、词、句教学,又是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字、词、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一定的字、词、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的重现这种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字、词、句时要联系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毛病,及时地加以点明。在教学中,对字的音、形、义;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近义词、多义词;句子的深刻涵义、关键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句子的主从关系都要让学生理解。

二、利用导课,体现写作特点

在备课时分析清楚课文的写作特点,导课时巧妙合理而有侧重地将这一内容安排进去,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写作特点的注意和兴趣。如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课文描写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作者从那口鼓鼓的衣袋展开描述,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活而饱满。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

精读课文就是对写作例文“细嚼慢咽”,从中体会写作手法,然后通过生动的仿写,达到独立创作的功效。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学生会觉得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四、博览群书、积累素材、观察生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多么形象的比喻!要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荡舟”,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五、在“读”与“写”之间铺路搭桥

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并不等于就会写作了。还必须通过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这些方式反复的模仿,让学生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然后发挥创造力,从“形似”到“神似”,便会成功的。

7.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篇七

一、读写结合和记叙文的基本理论

笔者从以下三点阐发:

第一, 阅读与写作的概念。阅读实际上就是主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 以及作者的主观愿望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并以文字的方式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过程, 是作者具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思维活动过程, 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言语操作过程。

第二,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 要有根, 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P55明确指出了“吸收”与“倾吐”相辅相成, 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由此见,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离开阅读, 写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 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开始。重视阅读,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 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记叙文是记载和叙述事情原委、描绘事物情景和状态的文章, 所以记叙文的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以叙述性而言, 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它要求文章交代清楚, 叙事完整, 线索清楚, 剪裁得当。以具象性而言, 是就描写而言的, 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面貌描述出来, 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举一例:有些没有形体的东西, 如音响、气流、光波等, 在绘画中是难以描摹的, 但都可以用语言描写出来。如:《荷塘月色》, 朱自清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绘画无法表达的荷塘全景:“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有着和谐的旋律”的“光和影”, “笼着轻纱的梦”,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洲缕缕清香”, “像闪电般的洲颤动”, 叶子底下的“脉脉的流水”。由此可见, 语言不仅能绘色、绘形, 还能绘声, 能写出情态的发展变化。

二、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 本人在2010年9月对本校初三学生328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研究材料,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一, 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笔者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得出如下调查结果:1.从写作兴趣、写作目的来看, 大部分的学生 (57%) 不太喜欢写作文, 他们写作文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任务, 遇到自己感兴趣或惊奇的事时, 只有少数的学生 (31%) 会记在日记本上, 许多学生缺少写作文的主动性。2.从阅读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喜欢读书, 也认识到阅读对写作文有帮助, 但阅读时存在很大问题, 读书无计划, 不经常读课外书。很少一部分学生读优秀作文选和提高作文技能的书籍, 他们只通读全书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摘抄的习惯。3.从学生作文写作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想写记叙文, 但写不好, 只能凭空编造;从取材范围来看, 对自己家里或亲人发生的事情较关心, 但对我们国家或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和对我们周围或学校发生的事情关心程度一般。

第二,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可分成两点:1.写作主体方面。要指导中学生写出好作文,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欣赏, 可现状让人担忧。如初中生阅读量过少, 作文词汇贫乏;初中生阅读量小, 作文素材的积累严重不足;初中生课外积累少, 文化积淀不够。由此可见,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 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出发来组织作文教学过程和写作过程, 教学的模式化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使作文教学成为令人生畏的“老大难”问题。2.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相关不足之处:首先,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我们不否认“读写结合”对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 但是, 对文本的体裁、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风格等的分析, 看起来是注重“读写结合”, 其实, “读”与“写”并未真正结合。其次, 初中记叙文写作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许多人对于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和编撰, 历来注重阅读方面, 而多少忽视了写作方面, 真正能当作文教科书使用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作文教科书的编撰长期以来一片空白。最后,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本身有限, 而大多数的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当中往往把记叙文的写法作为重点训练内容却忽视了对生活现象的剖析认识, 使得许多初中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明明知道该怎么写, 就是没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写出来, 也是空话大话满纸, 毫无感染力。

三、读写结合是提高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笔者从策略、步骤和操作方法两方面来谈谈。

第一, 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可分为以下四点:1.采撷百花, 积累记叙文写作素材。要想写出成功的作文, 除了需要文思敏捷外, 材料的积累更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博览是丰富文化知识, 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勤加练习, 多写作一些记事、记人的记叙文, 所有我们平时阅读中积累的素材, 可以为我所用, 还可随机应用。如记事一类的记叙文, 要注意体现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和完整性, 也就是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这类文章, 事情是重点, 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述只能围绕着事, 服从于事。2.多看静思, 激发记叙文写作激情。作为一般的学生, 对生活难以产生深刻的感悟, 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具有浓厚感情的文艺作品, 体验间接的生活,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而自化, 再返观自己的生活, 感受到其充实, 从而激起其高尚纯美的感情和写作的冲动。3.熟读成诵, 发现记叙文写作秘诀。对文章多看精思, 熟读成诵, 才能进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之中,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感, 进而对作者的构思、立意、观点、感情, 有逐层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沟通与作者的感情, 引发大量的联想,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陶冶。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范文, 能够增加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积累, 这些对于学习写作都是必要的准备。在博览中应注意记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名言 (诗、文) 、警句、谚语、格言、佳句 (指含排比、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 内容健康的句子) 、鲜活生动的口语、典型的人和事;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精彩的描绘片断、颇具特色的顺口溜。4.品味鉴赏, 感悟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要写出好的记叙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与能否掌握写作技巧密切相关。文章各有各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各具特色。所以, 对于学写文章的学生来说, 就要善于从阅读材料中吸取他人写作的技法和写作经验, 真正做到“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比如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善于“化大为小”, 还要善于“以小见大”, 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范文《往下走, 往上走》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 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 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 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由此可见, 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 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第二, 记叙文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步骤和操作方法。先从训练步骤说起:初一阶段:1.指导学生妥善处理材料, 选择材料可围绕和突出主题、真实而又典型、新颖而又生动这三个原则来进行。2.指导学生学会构思, 有如下方法:A.选例典型, 以事感人。B.抓住特点, 写出个性。C.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D.小中见大, 引申升华。以B为例, 学习《藤野先生》, 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勾勒,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征进行描写, 从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初二阶段:1.要求学生讲究感情真挚。感情的真实往往寄寓于一定的事情中, 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 还包括作者所想, 只要符合“四点”———此时、此地、此人, 能为此事, 就可视为“真”。如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味朱自清的《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深刻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2.要求学生描写具体形象。具体可引导学生做到:A.调动多种感觉, 使描写细致入微。对学生有必要进行“五官训练” (眼 (视觉) 、耳 (听觉) 、鼻 (嗅觉) 、舌 (味觉) 和身 (触觉) ) , 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朱自清先生的《春》, 为什么写得那么耐人寻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他把“五觉”都写进去了。B.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使人物栩栩如生。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 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 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 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初三阶段:1注重细节描写, 即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如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中有一段有名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的走到铁路边, 慢慢探身下去……”在整个送行的过程中, 作者抓住了这一感人的细节, 不惜笔墨, 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描述中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跃然纸上, 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浸透纸背, 因此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回旋在我们的胸间, 使我们为之感动。2.正与变相对比, 抑与扬相映衬。要使文章惊澜四起, 就要注意写法的变化。“正与变”相对比, 就是逆反用笔, 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它在看上去不可思议、毫无道理的事理中显示事物的价值和深意, 从而造成波澜起伏的效果。如《平凡人的新鲜事》为了反映老太太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 作者没有写老太太忍着口渴的煎熬、坚持早出晚归不请假、工作从不出错的生动事迹, 却偏偏选取了违反常态的几件事:为了工作平时从不喝水, 今天却喝水了;平时从不迟到早退, 今天却提前下班了;工作从来不出差错, 今天居然出错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在这些反常现象的背后, 隐藏着一个令人无比感动的事实:老太太在丈夫患脑血栓、病情危急情况下仍然坚守紧缺人手的工作岗位。这样逆反用笔, 比从正面表现老太太的敬业精神更有艺术效果。“抑与扬”相映衬, 就是欲扬先抑, 抑的目的是为了扬, 使文章波澜起伏, 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即是欲扬先抑法。由于运用此手法, 因此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 单调乏味。“正与变”、“抑与扬”在对比映衬中实现了统一, 文章就张弛有度、波澜起伏,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 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

再从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操作方法说起。读写结合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从总体上把握序列的“线”, 明确每个训练的“点”在“线”上的位置。循序渐进, 以“读写结合点”为小目标, 以文章为例子, 以读写训练为途径, 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具体操作方法有:1.借鉴创造, 照猫画虎。即学生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作文训练。教师应精选出那些文质兼美, 学生易于和乐于模仿的文章, 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 充分体会和琢磨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理出思路, 并确立模仿的对象或框题, 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 进行仿写。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 要逐步增加创新的成分, 写出有个性特点和新意的文章来。2.具体补白, 无中生有。补白拓展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依托课文语言文字, 无中生有, 虚中生实, 浮想联翩;此过程又伴随着学生的理解、感悟。具体做法: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 给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点滴的补白, 点滴的培养, 点滴的训练, 潜移默化,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联读悟写, 改换门庭。联读悟写, 强调用读来掌握知识, 用写来运用知识, 用联来调动知识, 用悟来巩固知识。“联”的内容有:联系课内知识、联系课外知识、联系新旧知识、联系实际。此外, 还可以按方法分为各种联想:如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类似的事物的相似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反事物的对比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和它接近事物的接近联想等, 是联读悟写中“联”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改换门庭, 是在原文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 充分发挥想象, 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就改写的类型有:内容、结构、人称、语言的改写。以“语言的改写”为例, 常见的是把文言作品改用现代汉语来写。如把文言文《愚公移山》改写成现代文的记叙文。4.心有所动, 抒写随感。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 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感练笔, 一因习作空间广阔, 随意性大, 无“规矩”束缚;二因“感”皆源自学生本人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 有材料可写, 所以学生写起来不怵。这样, 可谓一举三得———观察能力, 思考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在随感中同步提高。

综上, 本文从分析当前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现状入手, 以前人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 指出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指出了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以为, 如果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能进一步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写作中提升阅读品位, 读和写相互作用, 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至善, 叶至美, 叶至诚编.叶圣陶集 (卷13)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55.

8.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篇八

一、重视读写教学,培养读写结合观念

学校可以借助广播、校园报、学生会议等形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与学生读写教育有关的信息和内容,发挥宣传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时,教师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向小学生展示一些与读写结合有关的视频,促进小学生对于读写结合方式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其基本要求以及应用目的、意义等;学校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进行交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和了解读写结合方法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家长发挥其对于小学生读写训练的监督作用,打造良好的读写结合环境。

二、全面分析教材,明确读写结合点

首先,站在词汇的角度上,主动引导学生采用精读方法,仔细琢磨和研究文章中某个词语使用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假如以其他词汇替代该词语,是否能够具有同样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此类比较当中感受到行文用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用词的语文学习观念,为其写作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词汇保障。其次,站在标点符号的角度上对小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因为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的范畴,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该教学阶段占据重要比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研究其在情绪表达上所发挥的功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打下良好基础。最后,站在文章结构视角上,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文章的具体结构,明确不同结构文章存在的差异,为小学生写作训练中的写作布局提供参考。

三、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读写结合教学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促进阅读训练以及写作培训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同时改善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秋姑娘的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先要求小学生自己阅读几次文章,尽可能将其完整背诵,为其具体应用提供保障;其次,保证学生熟悉该文章后,针对文章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从文章写作特点、具体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等方面全面解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秋姑娘”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指的是季节中的秋天,鼓励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效仿使用此类拟人写作方法;再次,该课文中阐述了秋姑娘给大雁以及松鼠等动物写信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通信对象,例如,给长颈鹿等动物也写一封信,老师可以针对信的具体格式以及内容提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该方法有利于带动小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的具体写作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阅读与写作的充分结合。

四、注重作业设计,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

必须将读写结合训练扩展至课堂之外,尤其要加强作业设计中的读写训练。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前提下对阅读进行拓展,之后再从阅读训练进阶至写作培训。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桥”这一中心开展全面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对自己周围的桥架进行写作。又如,在针对《九色鹿》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课外作业进行开放性设计,要求学生扮演“小小评论家”,针对文章中相关人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综合评价,此时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及观念,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认为九色鹿十分勇敢,部分学生则认为它十分机智。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文字组织能力,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综上所述,阅读以及写作均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为小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及写作技法,写作方法可以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总结。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结合观念,准确找寻读写结合点,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开放式作业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9.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篇九

【摘要】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缺乏必要的知识素材累积以及生活经历少等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读写结合 策略

0、引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书读的多其相应地大脑中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同样,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其意是告诉我们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而当前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缺乏必要的知识素材累积以及生活经历少等突出的问题,使得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无法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1、当前小学生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分析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位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为重要的。当前,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出现,消耗了小学生的大量时间,使得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大打折扣,缺乏必要的阅读兴趣,从而也不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小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相比于命题作文,他们更加喜欢那种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自命题,这和他们的阅读经历是分不开的。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小学生们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缺乏必要的知识素材累积以及生活经历少等突出的问题,由于这些因素的问题,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无法写出充满感情的作文。

2、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分析

2.1扎实小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基础是最为重要的,是小学生进行后续有效学习的前提。对小学生的基础来说,理解、表达、观察以及逻辑是四个最为基本的东西,在实现这四项基础方面时,需要对听、说、读、写进行综合练习,而有效联系它们的方式便是读写结合。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打好基础。

2.2激发小学生读写兴趣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过来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引导方式,小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真正愿意真心付出时间。小学生正是出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如果在这个阶段使得其进行根深蒂固的东西,往往在以后也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可能地进行自我发挥,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描述,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激励作用,比如,对小学生的某个评语,可能就会对其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尽量避免在作文评语中打击小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在让小学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才能为后续提升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打造良好的基础。

2.3锻炼仿写和续写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如果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受益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有效教学,学生也获得了理解,但是真正将方法运用到作文中时,由于作文和教材本来就是两个隔离的内容,使得他们又显得困难重重。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使小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的方式达到能力的提升。当然,现代化的教育,让学生读“死书”,显然不利于学生灵活性和实践性的提升。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充分讲解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文章的结尾进行续写,而且续写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阅读自己的作用,同时评选出最好的文章,以增强小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2.4培养读书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来说,最好的方法无疑于让学生形成爱读书和写读后感的习惯,小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阅读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写的精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往往不高,对于写作的概念不强,更不用说进行有效的写作。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在讲课时直接让小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再者,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教师可以以“顾问”的身份,帮助小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的书来读,慢慢对他们的读书习惯进行培养,只有先在读书上面下足了功夫,才能更好地写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形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写读后感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看到学生对于阅读和写作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水平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让他们感悟到文本要讲解的真正的内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小学生有效提升写作水平的前提所在,为了能够有效地将读写结合策略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运用,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打牢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培养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可以让他们从内心中爱上语文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就业创业总结下一篇:《班干部选拔与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