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观点

2024-07-17

经济学的观点(精选8篇)

1.经济学的观点 篇一

《经济生活》主观题答题常用观点

一、注意经济生活的设问角度

1.用价格的知识回答:(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价格对生产的影响)

2.用消费的知识回答:(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心理:消费原则;消费与生产关系)

3.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与生产)

4.用经济制度的知识(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5.用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知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与生产;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非公有制)

6.从企业的角度

7.用收入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回答---公平的意义,怎么样公平

8.财政在材料中体现哪些作用——三个作用

9.运用效率与公平的知识(二者关系;如何处理)

10.用市场经济的知识回答:(含义,优点,局限性,宏观调控;市场秩序)

11.用社会主义市场知识角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市场秩序;对外开放(原则);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12.用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答四个内涵

13.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含义表现影响如何应对)

14.运用企业与劳动者的知识(企业+劳动者(择业观)+维护合法权益)

(一)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国家(企业)应该如何做=启示=措施=怎么样(注意主体)

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

2、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企业的经营(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诚实守信,信誉与形象,市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发挥好财政(政府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6、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市场的作用,整合资源)

7、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8、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基本特征,对外开放)

9、国家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0、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整结构的政策有利于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发展

11、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14、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5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16、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宏观经济意义类(与经济发展有关)—关键词记忆

1、对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增长物体与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

2、对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对财政(有利于发挥财政的作用,跟上三个作用)

4、对劳动者(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收入,调动积极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5、对分配(与公平有关:生产目的,共同富裕,和谐,效率,科学发展观,内需)

6、对资源(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把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7、对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实现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

8、对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9、最后考虑到:都可以用上,自己根据材料进行筛选。(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新型工业化;城乡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等。

(2)劳动者: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经营者的利益(国家要促进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劳动者: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素质,成为创新型人才。

(4)投资人: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

(5)纳税人:权利义务,依法纳税。

(四)企业(生产者或经营者)应该如何做(前面有)

2.经济学的观点 篇二

IPO短期抑价现象 (Short-run underpricing) 是指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价格低于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为新股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上扬, 二级市场的首日收盘价相比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普遍偏高。该现象是由Ibbotson于1975年首次发现的[1], 之后也有文献描述为IPO短期低估、IPO折价、IPO较高首日收益率、IPO抑价之谜等。

研究对比发现, 中国股票市场上IPO抑价幅度远高于其它市场。Su和Fleisher发现A股市场1990—1995的平均IPO抑价幅度为139%[2];陈工孟、高宁 (2000) 基于1991—1996年的A股数据, 发现A股市场的IPO抑价幅度平均高达335%[3]。杨丹 (2004) 统计了中国A股市场1990—2000年IPO抑价数据[4]。

二、国外IPO短期抑价的理论解释文献评述———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学者们在注意到IPO短期抑价问题后, 涌出大量的文献研究这种现象。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国外学者对于IPO抑价现象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论解释。

在信号理论的假说下, 学者们主要针对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针对IPO主要涉及的发行者、承销商、投资者、监管者, 他们之间以及自身都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针对IPO在不同时间段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进行研究。据此, 外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信息不对称假说。

1. 投资银行的垄断力量假说。

投资银行的垄断力量假说, 也称为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说。Baron (1982) 的解释着眼于发行公司与投资银行的信息不对称[5]。他假定投资银行利用他们对市场的专门知识低估发行的股票, 以便使他们在IPO时花费较少的营销努力, 或者求得客户的青睐。毫无疑问这一解释有相当的说服力, 尤其对发行经验较少的发行公司而言更有现实可能性。对投资银行的这一行为动机的有力的支持证据莫过于Muscarella和Vetsuypens (1989) 发现当投资银行自己发售时, 他们同样会低估股票, 而且低估程度和其他相似的IPO公司一样多。

2. 信号假说。

基于投资者与发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Allen和Faulhaber (1989) , Welch和Grinblatt和Hwang (1989) 分别建立了各种信号显示模型。在这一模型中, 假设发行公司了解其自身价值高低的有关信息, 因此他们会采取多次发行股票的动态发行政策, 于是, 业绩较好的企业为了使自己区别于较差的企业, 它们会选择抑价发行以吸引投资者。相应的损失可以在后续发行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中得到补偿或者在后来增加分红来得到市场的认同;而差的公司不会这样做。

但是, 有的实证检验并不支持信号理论。Jegadeeshetal (1993) [6]发现在IPO抑价和SEOs之间存在正相关性。Slovinetal (1994) 检验了1973—1988年在NASDAQ上市的175家SEOs公司, 他们发现其中有一部分支持信号假说[7]。

3. 市场反馈假说。

市场反馈假说, 也称为动态信息获取 (Dynami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该理论基于机构投资者与发行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发行商在路演中为了投资者的真正需求信息, 抑价来吸引经常的投资者在预售阶段揭示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随之用于股票正式定价。一方面, 投资银行用低估作为投资者暴露自身估价的回报;另一方面, 为了保证对特定IPO的真实揭示, 投资银行必须更多地低估利好信息已披露的股票 (以后可能有坏消息) , 较少地低估坏信息已披露的股票 (以后可能有好消息) , 才能吸引投资者。这就导致了以下预测结果:最终公告书中的发行价要在初始发行价基础上进行调整, 但发行价向上调整的股票比发行价向下调整的股票抑价更多。该理论主要是根据 (机构) 投资者信息优于发行公司的假设, 针对薄记方式进行的分析。在Benveniste和Spindt (1989) , Benveniste和Wilhelm (1990) 的模型中, 发行公司和承销商在确定一个初步的价格区间以后通过路演来搜集机构投资者对IPO的需求信息, 根据信息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为了激励投资者认真研究IPO并真实地报告其评价, 承销商有必要适当压低发售价格作为补偿投资者“生产信息”的手段。在随后的实证研究中Hanley (1993) 发现, 路演结束后如果投资者反馈的需求很旺盛, 承销商虽然会上调IPO的发售价, 但上调幅度往往较小, 即所谓的“部分调整” (Partial Adjustment) , 留下较大的抑价相当于给投资者的补偿。当然, 该理论对于幅度较大的抑价的解释作用较小 (Ritter和Welch, 2002) 。

4. 信息的级联效应。

信息的级联效应也称为攀比效应 (Bandwagon effect) 、从众效应假说 (The Bandwagon Hypothesis) 等。Welch (1992) 年在其均衡模型中指出, IPO市场上存在着“信息流效应”。是指投资者对某个IPO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自己的信息和评价, 还取决于其他投资者对该IPO的投资行为。于是, 如果一个投资者看到其他人都不想买该股票, 那么即使他得到有利信息, 他也不会去买。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股票发行公司会低价发行新股, 以吸引第一批潜在的投资者来购买新股, 进而产生所谓的“息流效应”为避免发行失败, 发行公司和承销商需要适当压低发售价格, 诱使部分投资者购买, 进而会激励更多的投资者购买。此外, 1989年Benveniste&Spindt提出了动态信息提取模型, 1990年Stiller提出所谓“经纪人假说”。

5. 胜者诅咒假说。

Rock (1986) 给出了至今最具权威性的解释, 他的理论被称为“胜利者的咒语” (winners curse) [8]。基于市场上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Rock把投资者分为两类:完全信息者和完全无信息者。在他的模型中, 完全信息者只有在股票低估时才会购买。完全无信息者则与此相反, 他们只能买到低估股票的一部分, 却通过市场分到所有的高估和不受欢迎的股票。如果他们得到他们所要的股票, 那是因为知情的投资者不想要这些股票 (一般自然也不是好的股票) 。反之, 在追求低估股票的过程中, 不知情的投资者处于劣势。就群体而言, 不知情的投资者最多能得到的就是良莠混杂的股票。为弥补其在股票选择过程中的风险, 必然要求补偿, 因而只有IPO低估到足以补偿他们承担的风险时才会考虑购买。因为在IPO过程中完全无信息者处于绝对劣势, 完全信息者则处于优势, 前者似乎由后者操纵, Rock形象地把他的模型称为“胜利者的咒语”。据Beatty和Ritter (1986) 的发展, Rock的模型的横截面意义是:风险大的股票IPO应该有更大程度的低估。许多实证结果都支持这一假说, 比如, Koh和Walter (1989) 用新加坡股市的数据验证了这一信息模型, Amihud、Hauser、Kirsh (2001) 用以色列股市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假说。

6. 避免法律诉讼的手段。

美国的1933年证券法案规定签署招股说明书的证券出售方参与人, 必须对材料的遗漏负法律责任。由于只有超受损失的投资者才有权索赔, Tinic (1988) , Hughes和Thakor (1992) 认为, 压低出售价格是避免法律诉讼的有效手段。该理论似乎能较好解释上世纪末“网络泡沫”时期IPO的巨大首日收益率现象。Simon (1989) 也检验了1933年后《证券法》的影响。但是, Keloharju (1993) 持有不同观点, 因为像芬兰等没有“集体诉讼” (class actions) 国家IPO抑价现象却同样严重。Drake和Vetsuypens (1993) 的发现更是拒绝该理论, 他们发现后来遭遇法律诉讼的公司在IPO期间的抑价现象更为严重。

三、基于信息理论解释对A股市场的实用性

纵观国内大多文献资料, 作者认为, 国内学者对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国内A股市场IPO抑价, 其解释力度是有限的。一是因为国内的A股市场的市场有效性确实值得商榷, 相比国外的相对成熟市场, A股市场的信号的发出质量和投资者的信号识别能力都较低。二是国外大多是授权资本制资本市场, 国内是法定资本市场, 后者收到政府的管制和限制, 很多行为不能通过市场来进行等等。

参考文献

[1]Ibbotson R.G.Price Performance to Common Stock New Issu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5, (3) :235-272.

[2]Su D.Fleisher B.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nderpricing in Chinese IPO’s[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999, (7) :173-202.

[3]陈工孟, 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和原因[J].金融研究, 2000, (8) :1-12.

[4]杨丹.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与新股定价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 2004, (2) .

[5]Baron, David P.A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Investment Banking Advising and Distribution Services for New Issues[J].Journalof Fi nance, 1982, (37) :955-976.

[6]Jegadeesh, N., M.Weinstein, and I.Welc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IPO Returns and Subsequent Equity Offering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3, (34) :153-175.

[7]Slovin, M.B., M.E.Sushka and Y.M.Bendeck Seasoned Common Stock Issuance following an IPO.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4, (18) :207-226.

3.关于会展经济的主要观点 篇三

会展经济指举办会议和展览活动导致的经济效应总和,包括会展活动运作主体经济收益、会展活动服务提供者经济收益、会展活动扩散效应、会展活动导致的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属于国民经济中部门经济范畴,同时又是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

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会议和展览是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会议和展览专指带有专业化运作性质和能够为社会和运作主体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不包括非市场运作的政府行政会议和一般性成果展览。

会展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在于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会展产业化的主要标志是会展行业有没有实行全行业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会展经济是对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开放是会展产业内在运作规律的必然要求。会展产业具有开放性、先进性和广泛性三大特征。会展活动运作的开放性、问题探讨和成果产品展示的先进性、会展主题和参与群体的广泛性都需要国际化支持。

4.经济学的观点 篇四

产业结构调整与山西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由山西财经大学发起与主办,由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山西省人民政府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导报>、<山西经济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山西省目前唯一的权威性、综合性、定期性的大型学术活动--“山西经济高峰论坛”首次活动,于4月27日在山西财经大学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产业结构调整与山西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作 者:秦兴俊 作者单位: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IGHER EDUCATION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5.经济学的观点 篇五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人民论坛》杂志社近日根据关注度(关注度高,影响较大)、权威性(表述准确,观点权威)、深刻性(鞭辟入里,见解独到)、新锐度(富有新意,针对性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评审委员,评选出2012年度最具价值的50个理论观点。本报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政治类

1.中国要走向官民共治

如何从根本上走出治理困境?根本的途径就是重构公共治理秩序,努力实现官民共治或国家社会的协同治理。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2.从来就没普世民主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从来就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永恒的、普世的民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人民日报》,2012年5月24日)

3.防范强势群体操纵改革方向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中国的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出现了强势群体操纵改革方向的可能性。对此,必须予以警觉并防范之。——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中国青年报》,2012年4月28日)4.将房产公开作为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的突破口

让官员率先实行房产公开,很容易查实其购房款是否来自合法收入,也是发现腐败的较好线索。

——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黄苇町(《新京报》,2012年12月2日)

5、灰色权力地带不除,市场公平难立

灰色权力以及灰色权力地带的出现,从基础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规则,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中国改革论坛网,2012年6月20日)

6.法治不昌,民主高涨

如果“法治”仅仅被理解为法院作为权力附属机构配合当局“整治”不听话的“刁民”,那又怎能不激发大众“民主优先”的强烈愿望呢?法治不昌,民主高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同舟共进》,2012年第3期)

7.规范公权力是治理当前社会矛盾之本

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官民冲突,是老百姓对公权力行使的不满,对公权力违法违规不作为、乱作为的一种负面情绪。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东方早报》,2012年5月29日)8.特权也是一种腐败

特权也是一种腐败,甚至是更可怕的腐败,是制度化的腐败。——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年12月18日)

9.重新诠释政治成当前最重大命题

面对世界,政治不能吻合时代变化,就无法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与特色社会主义,无法解释中国的制度优势及在其基础上创造的经济奇迹。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人民论坛》,2012年7月下)10.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来临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发展全局。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已经难以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实际已经来临。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4期)

11.必须走宪政之路

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走宪政之路。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江必新(《人民论坛》,2012年11月下)

12.中国应下决心改变“增长主义”政府倾向

中国经济向消费主导转型的主要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现行“增长主义”政府倾向。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改革研究报告:《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2012年2月26日)

13.世界呈现出三个中心 一是金融危机的中心在欧洲。二是全球动荡、局部战争的中心在中东。三是东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4日)14.改革出路在于限权力和发福利

中国的出路依然在于渐进式的和平转型,其中的要义不外乎两点:一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其次,老百姓要大力向政府要福利。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搜狐网,2012年11月22日)15.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国内外大量经验证明,成功的政治改革多是逐步摸索,一路探寻,最终获得成功的。这在中国叫做“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环球时报》,2012年10月31日)

经济类

16.别误读“顶层设计”

中国在20世纪末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初步框架还存在很大缺陷。在我看来,“十二五”重新提出“顶层设计”的问题,其实质是明确未来改革的正确方向。

——经济学家吴敬琏(《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5月5日)17.市场幼稚病要不得

有些人犯了市场幼稚病,认为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计划和市场各有利弊。

——经济学家刘国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2日)18.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银行负债到了危险边缘 过去数年,中国所启动的基建规模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一些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不盈利或亏损,而银行贷款到期了,不能偿还,巨量的坏账最后会拥积到银行,后果将不堪设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韦森(东方财富网,2012年7月30日)19.三个维度上创新可解经济难题

要解决当今世界经济的矛盾,必须依赖崭新的经济学思维。第一,必须建立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框架;第二,必须在完善的、独立透明的法治基础之上建立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体制;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生产领域的市场化。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中国企业家网,2012年12月18日)20.中国内需不足是结构性问题

中国的内部消费需求不足,并非简单的总量不足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改革内参文摘版》,2012年第4期)

21.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要迎接挑战

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崛起”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如何才能不落伍呢?首先要抓教育。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三是政府角色的变化。

——国务院参事汤敏(《环球时报》,2012年7月17日)22.按比较优势发展是中国经济成功秘方

原来的垄断,像电信、交通,过去由于资本很密集,靠国企的经营,给它垄断地位来克服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问题。现在这些都是盈利行业,都是有竞争力的行业,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民营经济的进入,进行竞争,深化改革。

——经济学家林毅夫(财新网,2012年10月18日)23.房地产调控濒临危险境地

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政府首先必须冲破GDP增长拜物教意识的禁锢,彻底舍弃通过住房市场投机炒作短期内推高GDP增长的幻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上海证券报》,2012年6月20日)

24.新三大红利正替代旧红利

我认为,新人口红利、新资源红利和新改革红利正在替代旧的红利。——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北京日报》,2012年12月17日)25.中国不应追求过高经济增速和外贸顺差

国家经济根本问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下中国不应该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应该去追求过大的外贸顺差。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人民网,2012年9月26日)

26.中国面临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困境

中国的工业化历经艰难曲直,终于在全球搞出了名堂。比照之下,倒是原先普遍认为门槛不高的城市发展,成为落后于工业化的一条短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经济观察报网,2012年4月25日)27.解决四大障碍,中国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能否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取决于能否解决四大障碍。即能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能否将产业结构提升到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能否转变中国投资、消费比例扭曲,能否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发展。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中新网,2012年11月20日)

社会类

28.用公平正义打破转型陷阱

转型陷阱,即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维持现状。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研究报告,2012年2月)

29.中国已陷入两个“超低生育率陷阱”

如果我们将总和生育率在1.5以下界定为“超低生育率”,2000年至今中国育龄妇女的平均总和生育率只有1.4左右。超低生育率已不完全是政策要求的结果,而很可能是公民观念转变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陷入的是“超低生育率政策—文化的双重陷阱”。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

30.“城市化陷阱”是子虚乌有的幻觉

关于城市化问题,有人对城市吸纳人口的潜力表示怀疑。我以为这种疑虑是没有根据的。例如,对于土地短缺的假设,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土地,而是体制和规划方面的问题导致土地的巨大浪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作者网易博客,2012年6月14日)

31.实现同一代人的养老待遇走向公平

无论在哪种养老金制度下都应当实现同一代人的养老待遇走向公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光明日报》,2012年4月20日)

32.司法改革应向世界主流看齐

总体而言,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和世界的主流保持一致。——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炎黄春秋》,2012年第12期)33.维稳方式需要根本性变革

保持长久的社会安宁,人民信访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维护稳定的方式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经济参考报》,2012年5月23日)

34.避免把“社会建设”归结为“社会管理”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意味着要避免把“社会建设”归结为“社会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童世骏(《文汇报》,2012年5 月23日)35.农民“新命”:公民化

就农民工来说,政治民主问题非常突出。在新的城市社区,他们不仅需要建立新的社会文化认同,而且需要建立新的政治认同。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中国乡村发现》,2012年2月7日)

36.提升社会福利要“小步走”

中国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福利增长之间的关系,福利要小步走,要符合福利增长的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北京日报》,2012年6月21日)

37.所谓再分配有误区

财富只能来自生产、来自创造,而不可能来自分配。如果总想着怎么去再分配,最后就会要求政府给我们一种再分配的方式,而政府一定是靠权力集中满足平均主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中国改革》,2012年第9期)

38.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

新型城镇化有个趋势是很明显的,就是从过去比较重视速度到今后速度与质量并重的阶段。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张占斌(《广州日报》,2012年11月12日)

39.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转折点

根据我们的测算,2013年人口红利就将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4月11日)

40.中国养老应该扩大市场的作用

在养老问题上,市场是要发挥作用的。中国应该扩大市场的作用,重提市场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东方早报》,2012年3月16日)

41.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不应脱节

为什么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脱节?就是因为我们只分配土地指标,从来不分配安置农民工及其家属落户的指标。

——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9月19日)

4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国家职责

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很不好,是“哑铃状”,不是“橄榄型”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国家非常重要的职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中国政府创新网,2012年12月5日)43.中国社会的“启蒙”还将进行下去

在中国已经发生广泛影响的“国学热”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机结合,如果能在中国生根并得到发展,也许中国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第一次启蒙”,实现现代化,而且会较快地进入以“第二次启蒙”为标志的后现代社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爱思想网,2012年5月17日)44.用“新人文主义”占领世界话语体系高地 现在全球主流话语权在西方世界,我们就要善于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去伪存真、甄别借鉴、改造创新,这样建立的话语体系,就既能为我所用,也能被世界所接受。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人民论坛》,2012年4月下)

45.文化安全是文化强国的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人民日报》,2012年1月4日)46.中国将进入绿色生态文明时代

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将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经济参考报》,2012年12月20日)

47.警惕殖民文化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个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满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还没有充分形成。于是,殖民文化心理的存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的泛滥,便成了并不奇怪的问题。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红旗文稿》,2012年第11期)48.不应将宗教视为中国社会的“另类”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型的时期,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传统文化、国民心态、社会凝聚力和价值观这些层面来研究宗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阳光》,总第121期)

49.推动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之间统一的关键是建立制度、程序和规范,即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人民网,2012年11月20日)

50.中国青年一代仍需“中国梦”的激励

中国青年一代仍然需要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精神,需要“中国梦”的激励,也需要更多的对于责任的承担。

6.对于成功的观点 篇六

有人说;在这世界上,并不是最努力的人会取得最大的成就,但不努力的人一定取不得任何成就,哪怕你是富二代啃老族。若是想获得进步,努力的方向和所付出的努力同样重要。这就如同在波浪翻滚的大海上游泳,要想游得最快,就要顺应海浪的趋势。所有获取成功的人都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借助自然的力量。懂得相时而动的人做事情定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逆潮流而上,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收效甚微。那些做事横冲直撞,丝毫不考虑要顺应自然的人必定会被自然所淘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没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生存而忙碌着,也许人生旅途中需要歇息但没有人为了生存而放弃一定点的时间。可是就是这么的工作为什么不能富裕不能成功呢?想过没有,一年365天却过着同一天的生活,哪怕你天天工作,你思考过没有,为了什么,一天给你50元,去买你一天的时间,你认为值得吗?也许你会说你没办法,有的工作就不错了,还不知足吗?如果你这样想你肯定成功不了至少你富裕不起来。现实生活里,多数人像沿着一条车轨慢跑一样,在一成不变的日常琐事中打发时日,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勉强地维持生计。每天的工作只是为了满足他们所谓的吃喝玩乐,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稀里糊涂地幻想财富有一天会从天而降,但财富从来不开这种玩笑。也许你不知道车轨与坟墓的区别是什么?答案是仅仅在于深度的不同。试想一下,你从早到晚忙碌地挣钱买面包,以使你有力气第二天接着忙碌,接着挣买面包的钱。每天除了寻找食物、除了为生计奔波,就再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也许你会说这些还不够了吗?是啊!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些足够了,可对于成功者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成功者不是“普通人”至少在精神上是,当然开始他们是普通人,因为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像上帝对待每一个人一样。

也许你没有想过那些住在豪华别墅的人,那些花钱如流水的人,那些乘豪华游轮周游世界的人,那些驾驶名车旅行的人,他们都是什么的人士,他们之所以那么有钱总么正的,我告诉大家他们不是神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都早已将努力的方向锁定于某一个目标,因为他们的头脑目标清晰,他们有目标,平且也会为这个方向而付出行动,所做的一切都只为达到这一目标。

有人说;人要懂得生命规则,才能懂得生命的价值,才能把它燃烧的更精华,释放的更彻底。如果你不懂他就别祈求它来懂你,就像运动员热爱运动一样。有的人说;要成功先学会思考,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成功的内涵,可以去试着分解一下,就像你在花园里埋下一颗珍贵的种子,假如你不会在一天或是一周之后急着将它挖出,看看它是否生根发芽。相反,你却会在每天早晨为它浇水,精心呵护它,不急于让它成为参天大树,而是懂得一个过程,懂得过程中的享受,这样你会明白成功意味着什么需要什么。有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人就像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所以成功靠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有的是知识。一个思考的人没人能驾驭的他,除非他乐意效忠于你。因为这个世界最有价值的最贵的是人才,这个时代是智慧的主宰。一旦理解规则,用思想家控制这样你会找到成功的钥匙。

有人说;成功人士都是很自信的人,能做梦敢梦想,因为的他们知道梦里的样子就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他们也坚信也有理由能实现。是啊~要想成功人必须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你能行一切皆有可能,就像国家主席一样世界首富一样,当初他们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们的成就吧。信念很重要,有了信念你就会很自信的目标,因为信念总是坚持不懈的代言,你要信只要你想要生活就会给你多少。

曾经有位成功者这么说过:如果你问我成功的秘诀,我会这样回答--第一,将思想集中到你的所求之物上,弄清它、想象它,你就埋下了欲望的种子。但不能就此心满意足,因为仅仅埋下种子并不一定能让它生根发芽,它还需要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你欲望的种子也是一样。它需要信心为它保持温暖,信念为它提供养料。第二,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付出一切努力去实现你的愿望。第三,别忘了感恩。不仅为已经受到的恩惠,也为了你现在的祈求而感恩。第四,坚定信念。在头脑里清晰地勾画出你想要的东西,使它在你的想象中生动鲜明。至少在那个时刻,你确信自己已经拥有它了!对啊!!!成功者是一位思考者,是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的思想家,他们要有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素质,总之,成功不是件容易的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认真对待,因为良好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7.经济学的观点 篇七

一、赖纳特的主要观点

(一) 选择“正确的经济活动”

赖纳特认为, 不同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质”的差别, 从而决定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质量、经济规模以及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讲, 生产力发展指的是, 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产出以更快速度增加。也就意味着现实生产活动中要选择不断出现报酬递增的产业, 才能带来国民实际工资的提高、真正改善国民生活水平,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然而, 并非所有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带来产出的快速增加, 只有发展可以进行深化分工的制造业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赖纳特指出, 制造业伴随着技术变迁、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 并由协同效应引发其他产业生产率提高, 产生更高的实际工资水平, 形成更大市场规模, 带来更高的投资和利润, 并进一步激励技术创新, 形成积累因果的良性循环。选择这样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产出的快速增加, 从而提高该国的综合竞争力。自英国亨利七世以来, 经由欧洲大陆和美国, 直到20世纪亚洲四小龙等地区富裕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通过培育制造业, 抓住了好的经济活动, 以某种制造业为基础而起步的。而穷国由于其原材料和农业等具有报酬递减的产业结构及其相应的完全竞争形式, 这样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坏的效果, 所以仍然贫困。

(二) 教育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配套使用

任何国家, 专门从事不需要知识和教育的经济活动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伴随着快速技术变迁、边际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制造业而言, 更凸显教育的重要性。赖纳特指出, 对穷国而言, 如果仅仅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同时考虑制定一种对受教育人需求的产业政策, 只是一味地强调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质量, 结果会导致受教育者由于其所在国家没有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而流向富国工作。由于富国所具有的更高工资水平和优越的环境, 不仅没有在本国找到适合工作的人流向富国, 而且已在本国工作的人也会流向富国。对于流向富国的人而言, 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同时他们也会将大量的钱寄回给国内的亲属, 使自己亲属的生活得到改善, 但对本国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一种威胁:“最有能力、受过最好教育的人都离开了。”人才大量流失严重, 最终不利于穷国的发展。

(三) 一国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紧密关联

赖纳特认为, 不同的经济结构决定和影响着相应的政治结构, 而政治结构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结构。具体而言,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工人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雇主的利润以及政府的税收, 从而直接导致了相应政治结构的产生, 而既有的政治结构又会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因此, “造就和保护工业, 就是造就和保护民主”。在缺乏必要的经济活动前提下盲目地推进民主进程无助于穷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 对于穷国而言, 自由贸易无助于改善其所处的不利地位

赖纳特对时下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局限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主张穷国对幼稚工业进行保护。在拉纳特看来, 由于富国擅长于各种边际报酬递增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处于价值链的顶端,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穷国擅长从事的农产品、原材料生产以及粗加工等简单经济活动, 位于价值链的底端。如果穷国不加甄别地将自由贸易理论误用于现实世界, 很可能被锁定在产品附加值链的底端, 陷入“贫困陷阱”。赖纳特以确凿的历史事实指出, 纵观富国发展的早期, 他们所说的自由贸易也没真正实施过。历史上, 所有先进的富国都曾在一段时间内用强制性政策保护本国的制造业部门。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也曾对自己的制造业保护了150余年。

二、赖纳特对穷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注重发展制造业

赖纳特认为, 穷国应注重发展制造业。在他看来, 一国哪怕有一个相对缺乏效率的制造业部门, 总比没有制造业部门好。在一国的所有产业活动中, 制造业的存在和发展十分关键, 因为该国所有生产所需的技术知识、组织制度、人才素质等要素的投入都要依靠先进的制造业部门来提供、培养或改进, 并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穷国通过发展制造业, 可促进农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 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国家的收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

(二) 扶持具有战略地位的“幼稚产业”、提升穷国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的观点, 穷国最有效率的生产活动就是原材料生产。赖纳特认为, 这必将使穷国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 与富国开展的是不对称的贸易。为了改变穷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需要模仿富国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对特定产业进行保护的政策, 使本国企业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例如通过对原材料出口进行控制来促进特定制造业的发展, 提高本国资源使用效率、延伸产业链、产品增加附加值。为此, 穷国要通过包括减税、提供低成本信贷、提供低成本津贴、专利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手段来扶持国内特定产业发展。

(三) 通过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鉴于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密切相关性, 赖纳特指出, 一国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要促进穷国政治和民主的发展, 应采取措施限制那些长期从事无益于边际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活动 (如原材料生产) , 须扶持具有报酬递增的制造业等生产活动。通过边际报酬递增产业的发展壮大, 促进政治结构的优化, 最终形成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良性互动。

三、赖纳特的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西部后发赶超的启示

(一) 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演化经济学认为, 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质量, 决定国富国穷的关键在于一国是否拥有高质量经济活动。当前, 从经济总量上看,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一些高端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一点来说, 中国已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 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制造业基础依旧很落后, 很多西部地区仍以原材料生产和粗加工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与东、中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只有加速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使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一样具有高质量经济活动, 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中国经济活动的质量。

(二) 要加快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工业化步伐

中国自然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 “从长远看, 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必须要立足于当地制造业的发展, 而以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为龙头, 通过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和不断的产业升级, 资源富集地区完全可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改变资本、劳动和资源等从西往东输出的格局, 真正实现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地区的资源富集地就近布局一批资源深加工及其相应的应用产业, 不仅可以降低昂贵的运输成本, 而且可以通过资源深加工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协同效应, 带动当地的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有助于促进就业和政府财政税收的增加, 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 注重教育、重视人才

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当前中国, 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东、中部的条件较好的地区, 而这些地区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或继续留在发达地区和条件好的城市。而广大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国家财政投资又相对有限, 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而且这些地区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也会由于较高的工资和优越的环境或是西部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而流向发达地区, 结果导致本区域人才大量流失, 不利于西部的发展。因此, 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言, 教育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应考虑建立一种将企业、政府和学校等连接在一起的知识网络系统, 将教学科研与当地产业需求相结合, 通过政策法规确立各类学校对地方急需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其次, 要建立人才机制, 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所需的各类人才。再者, 国家的教育资源投入应重点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倾斜, 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演化经济学认为, 任何一个国家要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 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 要借助国家的力量, 只有这样, 才能摆脱报酬递减活动的束缚, 逐渐走向动态报酬递增的自强道路。当前, 我国西部属欠发达地区, 应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是制度和基础保证。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供和完善基础设施, 建立一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制度, 为学习和创新行为提供保障。其次, 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西部地区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 为提高该地区所有部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奠定基础。再次, 提供必要的政策保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专利保护等措施保护并扶持一批特定产业的发展, 逐渐在这些产业构筑起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 在当前中国西部的后发赶超过程中, 有关从欠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的历史经验及其理论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赖纳特的从成功国家的历史经验中归纳出来上述观点对如何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摘要:赖纳特的演化发展经济学异于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他从特定的经济活动出发, 认为对报酬递增行业的选择及其保护与扶持, 对当前发展中国家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促进良好的政治经济结构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赖纳特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探讨了当前中国西部实现经济赶超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演化发展经济学,中国西部发展,赖纳特

参考文献

[1]埃里克.S.赖纳特, 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M].杨虎涛, 陈国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8.经济广播实务研究的几个观点 篇八

关键词:媒介形态 受众 社会功能 专业化 大众化

经济广播的专业化道路和大众化营销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如何界定专业化、大众化的定义和范畴,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间影响。虽然影响经济广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节目、听众、收听率、广告营销这几方面,目前还很少从广播媒体的大众传播特质的角度来讨论经济广播的专业属性问题。

在业内如果没有特指,广播专业化主要都是指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在研究节目之前首先要研究媒体传播的专业性问题,要研究传播规律、传播特征、传播流程等等。只有把传播的专业性这一基本问题搞懂了,其他研究才有基础和方向。在日常工作中,一些缺乏完整传媒专业概念的媒体人经常会犯以“经验代替规律、以感觉代替理论、以主观意愿代替客观需求、以宣传要求代替传播规律”的错误。所以在提升媒体专业性时,首先必须要求从业人员成为传播领域的专家,然后才有可能成为节目、管理、营销专家。日本最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大前研一在其代表作《专业主义》中指出,专业主义将是21世纪的生存法则,一个人要么成为专家,要么依靠专家。

在这里,我着重从专业化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广播传播流程中的主要环节。

一、形态

先谈形态,是因为我认为,这是目前最容易被经济财经广播管理层所忽略的重要问题。

现代中国广播业最主流的传播方式就是以碎片化、伴随性为特征,以移动人群为目标的随机性车载收听。这对传统习惯于以大板块专题式编排为特征的经济广播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以往我们在考虑经济与交通两类媒体之间巨大的竞争差距时,很少从传播形态的先进性角度来考虑它的影响。

1.形态是媒介呈现的基本形式

传播形态可探究的空间很大很深。以碎片化为例,它最早起源于交通广播广告的随机性编排而导致的节目碎片化编排。而经济广播的碎片化则把这个概念又延伸到碎片化编辑的深度。

与交通、音乐类广播以路况信息和娱乐音乐为基础的天然碎片化节目结构不同,经济类或是财经类节目都含有大量的评论、分析、调查、解读的环节。这些资讯一般具有内容完整性和表述延续性的要求,但这种表述如果没有经过特殊编辑处理,在车载移动收听过程中就会显得拖沓冗长,难以忍受。因此碎片化编辑不仅是碎片化编排的基础,而且还强调从方法到观念的升华。这种观念指的是注重受众的感受、传播效率和传播环境变化的观念。

2.碎片化编辑

碎片化编辑指的是海量搜索,倾向性选择。海量搜索依赖于资讯池的建立,所幸现代媒体、网络、数据库存储与检索技术已经充分发达,足以满足广播媒体建立原始资讯素材资讯池的要求。

倾向性选择而不是平衡性选择,是传统媒体有别于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在这个资讯过剩、选择稀缺的时代,广播媒体体现价值的一种表达方式。倾向性选择需要多观点的支撑,以实现单位时间内呈现多观点的碎片化编排。

比如在传统的财经节目编排中,最常见的是60分钟时长的节目单元,这其中有效时间约有50分钟,一般先安排5至8分钟的新闻资讯,然后是常规专题内容,包括国内国际证券市场、期货汇率、黄金原油等几个方面的背景分析预测,每个内容邀请一个相对固定的特约嘉宾或用一篇专稿,时长约6~8分鐘。而现在的格式化、碎片化编排则是以15分钟为单位时长,每个单位时长有效内容不少于6分钟,这6分钟里必须包括资讯、重点提要、专述,其中每个专述一般要有两三个不同的观察点支撑。

虽然由于主持人或编辑的倾向性选择不可避免会受到自身政治业务水平甚至个人喜好的影响,传播形态研究最终还是会指向节目内容和人员专业素质,指向信息的采集体系和技术保障等管理问题。但由于和以往的介入角度不同,传播的效果常常也会大相径庭。

我们常常说交通广播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赚大钱。这种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感受不仅是办节目人的感觉,更可怕的这还是听众的收听感受,这也是交通、音乐一种内在的竞争力。经济广播沉闷冗长的收听感受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人开玩笑说,“经济广播就是放歌放音乐,怎么听着也感到沉重呀”,这种收听感受上的反差,其实真正反映了传播理念的差距。

形态是否流畅就像是人体中的任督二脉,不打通,学习再多的秘籍也不能成为武林高手。我们以前常常强调节目的有用性、指导性、必听性,但是没有了轻松好听的感觉,没法让人喜欢听,一切努力都白费 。

如何不断改善收听感受,其实一直都是其他系列广播竞争的焦点,碎片化、类型化、微博化等传播形态怎样在经济广播中体现,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受众身份研究

重新认识我们的基本收听群:从弱势定位回归强势定位。

我们都知道一个媒体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不仅和收听率有关,更和它核心受众的社会身份有关。比如现在的电视新闻正面临新媒体的分流,收视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由于这类节目具有特定的报道内容和传播对象,就使得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权威性、影响力的强势特征仍得以保持。

由于历史的原因,股民是福建经济广播最早的一批基本听众,因此财经节目常常被等同于证券节目或股市节目。由于多年来的普遍性亏损,股民被认为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观察,却会发现:这个群体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中最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活跃群体。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有股票投资行为的人一般还会有其他的投资行为,在过去20年的特殊时期,多元化投资大都带来了超额收益,所以股民群体大部分同时也有另一个身份:房产商铺的拥有者、小水电小煤窑小企业的持股人或是职场、官场、商场的管理者、决策者。

经济广播在各地近20年的经营积淀了大批的基础听众,不论大家的节目特色是什么,但历史就代表信誉,品牌就意味着价值,只要我们用专业的方法分析研究它,就会发现它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

具有政治、商业背景的受众常常是所有媒体争夺的优质受众,他们的媒介需求常常是二元分裂的,表现为自然人需求与职位(公司)需求的不一致性。职位需求有很强的趋利性,决策时他对一个媒体的联想、概念、印象很重要,而与他的个人媒介喜好有差别,显示的是隐形特征。

一个媒体的受众可以分为显性受众和潜性受众。潜性受众表现为“知晓”或“听说”某一媒体的一些事,但不是这个媒体的经常性受众。显性受众影响媒体的收听率,潜性受众决定媒体的影响力和价值。广域的潜性受众就是媒体的定位了。

从一般普通媒体到少数强势媒体的演进过程中,潜性受众之间的口碑传播非常重要,在激烈竞争的媒体市场,收听率排名的位置变化是很缓慢的,而口碑的形成和扩大则能做到快捷有效。形成口碑有很多办法,以前我们主要是依赖户外活动、主题活动,现在我们可以依靠网络、微博、QQ群,举办论坛、沙龙,经济广播还可以设计各种各样专业性的收益率排名,制订各式各样的活动规则等。

三、媒介的社会功能

时空和环境的变化对受众需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介的社会功能也必须与时俱进。福建经济广播的做法是积极寻找受众需求与社会资源配置中广播媒體的新位置、新功能,逐步将自己从财经资讯传播者转向资讯内容服务者。

一般情况下,媒体仅仅是各种资讯、观点(判断)的提供者。但财经类信息有个特殊的地方,即可验证性。任何一个判断、观点、结论、预测都会受到市场的验证,判断不准,常常会导致社会大众财产的损失,中国股市“熊长牛短”,股民十有九亏,财经媒体受其牵连,生计也大受影响。

怎么克服这个行业固有的陷阱呢?福建经济广播的实践体会是:第一,放低媒体的身价,从依赖权威专家看法到注重社会意见领袖声音。第二,扩展节目的空间,从注重结论到提供思路。

这几年福建经济广播一直持续举办股市实盘赛,在每个交易日都会有参赛选手的实盘成绩。这不仅仅是为了冠名广告的播放支点,更是一种将市场风险转化为节目内容和收听率的办法。最近福建经济广播又策划了一个以季度为周期的活动,在全省推出“中国好股票”全民推选活动,力求还原证券投资必须以企业基本面为核心的本质,并建立大众自己的股票池,充分体现网络时代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自媒体精神。

四、专业化也应多元化

专业化的内容选择,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媒体的大众化属性。专业化影响媒体的锐度,大众化则决定一个媒体的宽度和厚度。在多媒体时代,过于狭窄的内容选择可能会导致一个媒体的消亡。但多元化绝不意味就可以杂货化,而是必须围绕媒体既定的核心定位和传播特质来展开。

去年夏季,福建经济广播节目改版时提出了财富管理三个境界的概念,就像人生的“温饱小康——财务自由——精神自由”三个阶段一样。第一阶段是个人资产保值增殖。这是财经媒体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探讨、实践的主要工作。第二阶段是资产消费管理,规划和设计最佳的量化消费方案。这是目前我们主要在拓展的节目领域。现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主要关心的生活项目有:国内外旅行、教育学习、生态食品、品茶品酒、运动养生、置换装修房子,等等。第三阶段是资产价值管理:公益慈善、精神满足。

运用这个概念福建经济广播有效扩展了节目应涉及的表达空间,提升了媒体在特定人群中多项需求的满意度,媒体在受众中的社会印象和概念也更为清晰、丰满和充实。

五、低收听率可以获得高收益率吗

经济广播收听率低是客观事实,短期内要改变也很难。专业销售要做到和节目质量无关和收听率无关,这是福建经济广播最近在研究的一个命题。如何评估考虑广告提价的风险和可能性呢?

我们认为,在外部形势变化不大、媒体的供求关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技术性地提高单一媒体的收益率是可以做到的。

人脉(直营)、渠道(分销)可以有限度改变传播市场的供求平衡,增加广告资源的供给,提高媒介的广告价格,这也是近年国内许多电台实行广告统一经营在营销学上的依据。

建立利益的共同体可以提升媒体的附加值和投放的稳定性、增长性。社会分工的细化,必然导致广播媒体营销的专业化,广播广告从媒体推介到最后的广告播出、效果评估必须交由不同的专业结构去执行。

节目、特色、人才、活动等媒体软实力形成的壁垒可以形成局部的、阶段性的传播垄断,通过凸显个体的传播价值,集聚广告资源,提高媒体广告价值。

六、结论:现在是经济广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财经媒体的高需求,而财经媒体的高进入门槛又使得市场竞争者寡,财经类媒体暂时性的稀缺可以提高媒体的议价能力。

车载收听的普及,带来的是广播全行业机会,而不仅仅是交通类广播的机会。收听需求多元化,带来的是财经节目扩大影响的好机会。行业利润平均化,带来的是营销机会。在同一质量标准下,客户的广告投放选择必然从广告饱和度高、广告价格高的其他类广播频率向经济广播转移。

上一篇:法制宣讲进校园下一篇:景区码头主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