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2024-08-26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共10篇)

1.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一

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安工大附中  高一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明确: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明确: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

2.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二

答案 B。(A竭泽而渔:排尽湖中或池塘中的水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贬义词。B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

分生动。对象是指”画像“或”作品中人物“。C颠三倒四: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弃甲曳(yâ)兵饿莩(piǎo)狗彘(zhì)孝悌(tì)庠序(xiáng)数罟(cù gǔ)颠倒混乱;毫无次序。D不负众望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罡风(gāng)詈骂(lì)跬步(kuǐ)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iâ)中规中矩(zhî......

A.调查发现,我校最近有少数学生在午休期间去打游戏机,个别学生还参与了赌博,请老ng)槁暴(pù)参省(cān)金石可镂(lîu)闻者彰(zhāng)须臾(yú)袈裟(sh......

师们及时教育,加强管理,以防患未然。ā)膏腴(yú)遗镞(zú)锋镝(dí)逡巡(qūn)鞭笞(chī)劲驽(jìng)墨翟...........

B.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dí)行伍(háng)万乘(shâng)氓隶(mãng)藩篱(fán)敝屣(xǐ)句读(d......

我素,暗中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ùu)经传(zhuàn)李蟠(pán)老聃(dān)阿谀(yú)郯(tán)子 苌弘(ch..........

C.目前,有一些商人还没学会做生意,他们不讲资金的周转率,宁可让商品积压,资金呆áng)贻(yí)害门梃(tìng)...

滞,也不愿降价出售,使死钱变成活钱。

二、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

D.这两天回到家,我还在吃后悔药,放着明媚秀丽的桂林不去,偏偏跑到那被吹得天花乱屏除(bǐng)屏营(bīng)屏蔽(píng)逼迫(pî)迫击炮(pǎi)仆役(pú)前仆后继.......

坠的鬼地方去活受罪,真想打退堂鼓!(pū)勉强(qiǎng)强横(qiáng)强嘴(jiàng)浅显(qiǎn)流水浅浅(jiān)卡脖..........

答案C。(A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原句所述之事已发生,并子(qiǎ)卡尺(kǎ)悄悄(qiāo)悄然无声(qiǎo)曲线(qū)元曲(qǔ)塞车(sāi).....

阻塞(sâ)要塞(sài)眷属(shǔ)属文(zhǔ)数列(shù)数落(shǔ)数见不鲜(shuî)非”未然“。B令行禁止:指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此句误以为是”禁止“.......

学说(shuō)说客(shuì)王大说(yuâ)宿营(sù)了一宿(xiǔ)星宿(xiù)伺机(sì)的意思。C呆滞:除了形容迟钝、不灵活;还形容资金等流通不畅。D打退堂鼓:比喻做事.......

中途变卦,退缩。原句说的”事情“已完成,不存在”中途变卦“。)伺候(cì)杂沓(tà)一沓信纸(d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C)

三、下列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将不正确的字改正在括号里

A.在“东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框架里,华夏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注重群体整合裨官野史(稗)百练成钢(炼)火山暴发(爆)杯工蛇影(弓)卑恭曲膝(躬屈).....

背道而驶(驰)背信起义(弃)弊绝风轻(清)安守本份(分)筚路褴缕(褴褛或蓝缕)的文化,这与注重个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B.文理科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决不可能是大有稗益(裨)原物必还(璧)森严壁磊(垒)鞭僻入理(辟里)能言善辨(辩)

泾渭分明的。变本加利(厉)变换莫测(幻)骠肥体壮(膘)标柄千古(彪)别出心才(裁)....

C.《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引兵慌马乱(荒)彬彬有理(礼)涣然一新(焕)摒气凝神(屏)病入膏盲(肓)....

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并行不背(悖)拨乱返正(反)军事布署(部)人所不耻(齿)不共带天(戴)

D.要是比不过他,你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然最后下不来台的还是你。不寒而立(栗)不惶顾及(遑)不记其数(计)不接不离(即)不加思索(假)......

答案C。(A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如:老师讲的这些话,~,不卑不吭(亢)不径而走(胫)继往不究(既)不堪之论(刊)不可思异(议)

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C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不明一文(名)不求深解(甚)宁死不曲(屈)麻木不忍(仁)不详之兆(祥)

执或蛮横。B泾jīng渭分明: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浑,泾河的水流进渭河时,清浊不混,步履维坚(艰)雄材大略(才)材疏学浅(才)神采弈弈(奕)材华横溢(才)

比喻界限清楚。D打肿脸充胖子: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四、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B)

A.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游览黄山之后发现它果然是秀色可餐,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

名不虚传。发,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

B.这一恶性案件发生后,上级领导马上下达了限期破案的指令,公安机关立即倾巢而出,B.她提问时,她总会把脸转向他。她的问题不难,又同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

设卡排查,不久,就抓获了几个主要的犯罪份子。欲出。..

C.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原则对于减少”暗箱操作“,防止行政权C.荒诞戏剧没有戏剧冲突,故事情节支离破碎,人物语言也颠三倒四,却更真实地反映现........

力滥用、权钱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实的某些状况。

D.进行新课程改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新课改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D.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市”劳动模范...........高一语文必修三(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案教师用案)

所以现在在基础教育中流行“课程改革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答案B。(A秀色可餐:有双重含义。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也可指景色非常优美。B.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全部出动,贬义词。此处为感情色彩不当。C.暗箱操作:指利用职权暗地里办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D.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贬义词)

5.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这种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劳动人民炉火纯青的聪明才智。....B.美国不会让任何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和他分庭抗礼,包扩日本在内的“盟友”们。....C.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涣然冰释,这,就是微笑的力量。....D.十八岁,花样年华,众多的莘莘学子,满怀憧憬地徜徉在大学的校园里。....

答案B。(A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不能用来形容聪明智慧。B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C涣然冰释:指两人间的误会、疑虑、矛盾等消除,不能用来指一个人的烦恼消除。D语意重复,“莘莘”是众多的意思,和“众多的”重复。)

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B.“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C.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相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答案D。(括号位置不当。)

2.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C)

湖北省江陵县一同志来信反映①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②金钱的多少③表示着人情的轻重④礼品的贵贱⑤显示出关系的亲疏⑥

A.:“。。。”B.:。。C.。,。D.,,。

答案C。(整个句子是间接引用,①以后的文字,不是直接反映的内容,后面不宜用冒号,此处应用逗号,“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已是一句完整的话,应用句号.“金钱”句与“礼品”句是并列关系,④处宜用分号。)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D)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还楞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答案D。(前三项没有错误.D项中的“训斥我”后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前后引号内的话都是“妈妈”一个人说的。)

4.下列标点符号用错的一项是(D)

A.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几年前,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

B.不管怎么说,这几年经济发展是快的。

C.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D.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答案D。(本题考查的主要是逗号,问号的使用.前两项逗号使用很正确,因为“说”后面的文字不是直接引用.C项用了两个问号也是正确的,因为不是选择.D项错在用问号上,这句话不含疑问的意思,是陈述句。)

5.下列句中划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B.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C.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发达国家,包括苏联,东欧(东欧不能算很发达),西欧,北美,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十一二亿人口。

D.他常用“烧香找错庙门”、“蚊子叮泥菩萨,看错了对象”等四川俗语,幽默诙谐地批评那些不重视侦察和调查,指挥莽撞,办事马虎的同志。

答案C。(本题考查顿号和逗号的用法.A B两项中间不应加顿号,因为是概数连用.D项不需要加顿号,现在新规定在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不要加标点符号.如若加,这里应为逗号,C项如果改为逗号,新西兰就不是“大羊洲”的了。)6.下列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是(C)

A.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B.据克鲁普斯卡娅说,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 C.“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D.李卜克内西回忆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对于语言的简洁和正确是一丝不苟的”,“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104、108页)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问号和引号的使用.A项不应用问号,因为后文决定了不是直接疑问.B项引文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因为引文是句子中的一部分.D项错误有三处,直接引了三段原话,最末一个点号在引号之内是正确的.而前两段引的原话,句末逗号应去掉,应在引之内加句号.最后那句引文中间无需加分号。)

六、辨析并修改病句

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的思想,孩子天性中爱游戏、爱求 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B.权力部门应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信任媒体,以便使媒体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热点、通达社情民意、搞好舆论监督的作用。

C.上海“11·15”高层住宅火灾是过去15年来最 为严重的一次火灾,据火灾调查组调查,此次灾难的直接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引起的。

D.20 10年11月,中国政府申报的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答案D。(A项,成分残缺,应在“爱幻想”的后面加“的特性”之类的词语。B项,语序不当,应把“信任媒体”放在“善待媒体”之前。C项,句式杂糅,最后一句可改为“此次灾难的直接原因是无证……违规操作”或“此次灾难是由……引起的”。)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但是我们知道,人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另一方面就是精神力量。B.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报名者获得广泛的支持,扩大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可信、可敬、可学的自强榜样。

C.由于国内球员在成长期接受的都是中国的训练体系,有些问题很难改变,很难融入NBA。D.在保证安全及尽量不损伤板材的情况下,他的搬迁队要搬完5 000平方米的米黄玉板材,通常需要7~10天左右的时间。

答案B。(A项,句式杂糅,改为“但是我们知道,人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另一方面就是精神”。C项,成分残缺,末句无主语,改为“由于国内球员在成长期接受的都是中国的训练体系,所以有些问题很难改变,他们很难融入NBA”。D项,赘余,改为“通常需要7~10天的时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针对欧盟商会的指责,有关人士指出:政府在汽车市场上,只是一个购买者,作为消费者,在不违背民意授权的情况下,他当然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汽车。

B.经过3个多月的 缜密侦查,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日前摧毁一特大入室盗窃团伙,将所有成员一举抓获42名违法犯罪嫌疑人,侦破200余起入室盗窃案。

C.3日,俄罗斯总统选前“沉默日”,莫斯科老阿尔巴特大街,作为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是个平常的周末,人群熙攘,商业的喧闹掩盖了政治的痕迹。

D.采摘野菜,要慎之又慎,要辨明其有无毒性,并根据不同营养特点有选择性地采摘,采摘回来后,一定要清洗干净,并在烹饪前用热水烫一烫,这样会安全些。

答案D。(A项成分残缺,应为“……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汽车的权利”。B项结构混乱,应删去“将所有成员”。C项“……大街……是……周末”搭配不当。)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B.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工作重点。

D.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答案B。(A项,“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句式杂糅,应改为“基于……”删去“基础上”或改为“在……基础上”。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D项,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后缺少宾语。)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C)

A.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B.2011年10月31日,当第70亿个人类居民降临这个已经不堪重负的蔚蓝色星球时,让人们感受到了“人口时钟”的加速旋转。

C.济南园博园将原料原件地复建世博山东馆,届时,没有去过上海世博会现场的市民可前往该园一睹世博山东馆的风采。

D.网络谣言一度愈演愈烈,能否根治这一问题,既有赖于政府出台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也有赖于广大网民对谣言的自觉抵制。

答案C。(A项“解决”与“风险”搭配不当,应改为“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需要克服的风险”。B项主语残缺,应删去“当……时”或删去“让”。D项两面对一面,应改为“要根治这一问题”。)

6.下面是某出版社推介新书的一则广告,在标点、用词等方面存在多处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该书囊括了自先秦至晚清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史名作中的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顺序编排,涉及哲学、文学、小说、艺术、历史、医学等内容,其中既有《世说新语》《菜根谭》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整部丛书经过海内外以及大陆百名专家整理审阅,配有1 600多幅相关图片,每部分均撰写了内容提要,全书600多万字。需购买该丛书者,务必于2012年3月底前与贵出版社联系,以便及时发货。

(1)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移到“《国学备览》”后面;(2)将“囊括”改为“精选”或其他正确的词;(3)去掉“小说”或“文学”;

(4)去掉“海内外”的“内”或“以及大陆”;(5)“务必”改为“请”;

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三

五年级上半学期,学习越来越紧张,我也越来越心浮气躁。

那天,奶奶煮好饭,我坐到餐桌前,刚准备开吃,发现一根头发在饭里面。心烦的我就大喊大叫起来:“怎么有根头发,我不吃了!”说完,我全然不顾大家的震惊,闷着气去写作业了。写着写着,我感觉肚子越来越饿了。来到餐桌前,奶奶重新盛了饭,用盘子盖着。顿时,一股深深的愧疚之感在我的心里萌发。

饭里的头发分明是奶奶煮饭时太辛苦,不小心掉的,而我却熟视无睹,冲她发火,耍公主脾气,真的不应该。

第二天,奶奶好像忘记了昨天的事情,在我上学前一如既往地“唠叨”着:“多穿点,别受凉了,红领巾系在书包上。”

寒假前的一个晚上,我考得还不错,放松多了,又像往常一样来到餐桌前。眼尖的我发现红烧肉里又有一根头发,奶奶反应挺快,拿起筷子,挑出头发,又把那块红烧肉夹进嘴里:“今天的红烧肉真好吃,多吃点。”

4.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四

如果,你问我被贴上“90后”的标签,有什么感觉?我想,我只能用“矛盾”两个字来修饰我们这群孩子了!

是的,就是矛盾!不然,放肆地颓废着,却不愿在落寞中发霉、腐烂;臣服于应试教育的摧残,而抵制成为新课标的陪葬者;追寻简单的平淡,往往锋芒毕露的我们,还有怎样的形容词,才是它的归宿!

我们这群“90后”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满足。我们,期待做自己的代言人,张显自己独特的个性;幻想着逃离家庭和校园的禁锢,推崇独立的观念。自信地,在战场上拼下一块块属于自己的领域!

5.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五

《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微笑面对每一天》、《爸爸妈妈辛苦了》、《保护环境我的责任》等等,15课精彩的内容着实让我深深的上了一课。它让我懂得了谦让是最大的美德;它让我懂得了“忠、诚、礼、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让我懂得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那就要先宽厚待人,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它让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它还让我知道了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一篇篇感人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细细的用心体会,更有很多优良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书中第15课《保护环境我的责任》给了我深深地触动,还记得和爸爸妈妈一同观看的美国电影《20xx》,影片用天崩地裂、洪水泛滥的画面告诉我们,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濒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虽然是一部影片,但我看到在我的周围:汽车排放的尾气、空气污染、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实是人类自身行为在蚕食着自己的家园。我们班的假日雏鹰小队的成员们也曾经走上街头向路人宣传低碳环保的知识,这个假期,我决定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加入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队列,从低碳、环保做起吧!

假期中,爸爸妈妈在我的倡导下,全家一致通过这个倡议,今年春节,我们要度过一个低碳环保的春节,瞧,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妈妈的淘米水再也不像以前一样浪费倒掉,而是收集好用来浸泡蔬菜、冲洗厕所;爸爸使用空调的频率大大降低了;出门购物,我们都带上环保袋,不再使用塑料袋;外出游玩也是自己带着水杯,不使用一次性的杯子或者碗筷;家里都养成了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废旧的电池都被收集起来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的贡献可不小哦!在全家打扫除的时候,很多废弃的物品没有像以前一样扔进垃圾箱而是都被我收集起来,我要让他们“变废为宝”,我用废旧的卡纸、报纸、踺子铁环做了一个漂亮的脸谱、废弃的光盘做成了一辆漂亮的自行车、鞋盒做成了各种相框来装饰我的美丽的照片----,新年里,我们用这些宝物来装扮我们的家,真是太棒了!

6.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六

常熟外国语学校

潘新娜

教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教学目标】

1.品味诗化的语言表达,掌握散文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充分体会写景散文语言蕴藏的深情。

2.关注“这一位”作者的“这一篇”散文,形成对余光中作品的独特情感认知。【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和语言诗化的特征,掌握散文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2.难点:在“乡愁”“思乡”的主题质疑与“矛盾对立”“多元发展”的探究活动中体会余光中先生蕴藏的深情。【课前预习】

1.通读余光中散文作品《沙田山居》并请写下初读文章的感受;

2.结合《回顾琅嬛山已远——联合岁月追忆》一文了解文章背景,提出自己的疑问; 3.尝试选择一个喜欢的段落把它改编成绝句或律诗。【教学过程设计】

一、主题质疑:

1.现场初读质疑的交流,引出“乡愁”是否等同于“思乡”的主题质疑 2.细节的把握(不同版本中标点之比):

“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青青边愁》(国际文化出版社)3.字句的出入(不同版本中字句之比):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青青边愁》(国际文化出版社)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4.小结: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风景是人欣赏的,你写风景、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感情,那有什么意思呢?画家的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如果心中没有山水,没有自己的感情,是不可能画好的。写散文也是一样。——丁玲《漫谈散文》

二、谋篇布局:

1.把握写作顺序:从沙田山居的外围——山居的生活感受——联想山外生活 2.体悟诗化语言:只有“我”出现的压缩版短文与余光中的“这一篇”比较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余光中《<左手的缪斯>后记》

3.现场诗歌写作与交流:(师生互动))4.辩论:是否是文词卖弄?

三、延伸探究: 1.余光中感叹:“台湾对我,是鼓励,是安慰。香港,却是陌生的挑战。”(《青青边愁•后记》)而到后来,总结自己在香港时期的生活时,余光中又说:“这十年是我一生里面最安全最自在的时期。回顾之下,发现这十年的作品,在自己的文学生命里占的比重也极大。” 2.另一面的余光中(徐学《余光中传》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位认真的学者、严格的教师、不苟的翻译家,写起字来,总是一笔一画方方正正;而 在腐儒和道学家眼中却是十足的浪子,不道德的文人。

一位喜欢开快车的诗人,喜欢一切高速的节奏,在诗歌中赞美飙车;同时也是瑜伽功的修持者,先后养过十多头小鹦鹉,并为之撰写食谱。

他酷嗜民族文化,自幼浸淫其中,发掘弘扬,终身不逾;而批评和剖析自己的民族和国人,比谁都坦白、锐利。

他是浪漫的,写缠绵悱恻的情诗,从不间断,对可爱的女性有用不完的柔情;他又是科学的,搜集古今中外的地图册,钻研大部头的天文书,对地球的画像、世界的脸谱、天象的分布、宇宙的流转十分专业。

他是平易的,民间的,有许多朗朗上口的童诗民谣为证;他又是深奥而神秘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时常有出神入化的创造。

他并非任何一个教派的信徒,但也不是一个理直气壮的无神论者。总是觉得神境可亲,喜欢瞻仰大教堂,看寺看庙,在那里琢磨一些灵魂的问题。

他喜好在家中静静欣赏地图、画册和唱片,他也更愿意用脚去丈量世界山川。亲人和朋友视之为诙谐的交谈者,他自称是女生宿舍的舍监……

四、作业布置

主题阅读:雅致的居所:余光中《沙田山居》、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总结:谨以此课

献给,一切

因仓颉文发烫的唇

为方块字锐啸的血

以中文,最美丽的母语

7.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感知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美; 2.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体会该诗的描声艺术。3.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重点与难点】

1.感受诗歌悲剧美,鉴赏诗歌描声艺术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本诗的难点。

【学法指导】感悟阅读、体悟感知、涵泳理解,体味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阳江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诵读鉴赏:

(一)学生集体对照注释吟诵全诗,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背景介绍 1.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但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则“独善其身”。

三、师生研读,教师点拨

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那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情?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诗歌开头,暮色暗淡,霜叶衰草,荒凉寥落,没有音乐,主客无言,黯然神伤,主人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凌乱,营造了悲凉的气氛。2.诗人和歌女有着怎样的共同经历呢? 明确:他们都来自长安。经历相似:

歌女:境况: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身份遭遇:京倡

商妇

诗人:境况: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身份遭遇:京官

谪官

相似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描声艺术。

一、诗歌中有几次声音描写?有怎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为诗歌奠定基调:悲凉哀怨。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诗人“醉不成欢惨将别”,以主、客的情绪和离愁,写主客情怀,“主人忘归客不发”。

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接着调弦定音,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写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旋律低沉抑郁。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青年时代的琵琶女,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老大嫁作商人妇”。但现实是无法回避,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银瓶乍破水浆迸”写出很强的音乐感,借力度的重,宣泄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表现出很强的气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借声音的质感,如裂帛,写出琵琶女的心碎,道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乐曲收束时戛然而止,留给听众的是深深的回味。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三闻乐,知人重闻声,陷入悲凉。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二、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

1.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高、节奏、旋律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2.双关:“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3.动静结合:有声和无声的对比。

4.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5.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画面感。

第三课时

一、琵琶女的人生:

明确:诗歌不仅重点描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且详细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愉快叙说。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二、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三、小结: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情感,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诗人不仅表达出对琵琶女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琵琶女的身上,借琵琶女诉说了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伤感。

板书设计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同病相怜成知音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8.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深入体会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预习并疏通文章大意。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以致用,将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运用于日常交往中,做生活的达人。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课时课型】

1课时、新课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多媒体

【教学方法】

预习法、诵读法、点拨引导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有人给中国历史名人做了个论辩擂台排行榜,墨子高居榜首,孟子名列第二。孟子以雄辩著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体会孟子高超的说理技巧。

二、整体感知

1、师生分角色朗读文章。

2、大家还有未弄懂的词语、句子吗?

填然鼓之

五十步笑百步

谷不可胜食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关于“民不加多”的辩论。

三、巧妙答疑,层层析理

学生自读文章,思考孟子劝说梁惠王的过程中,抓住了那些要点,让这场辩论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明确:孟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劝谏梁惠王的,起到的效果是委婉含蓄,让梁惠王更容易接受。

师问1:向所有人劝谏都要委婉含蓄吗?孟子为何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呢?

明确:梁惠王是君主,直接回答可能会触怒他。可见,劝谏他人首先要抓住对方的身份。

师问2:所有的君王都不能直言劝谏吗?梁惠王为何不能?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明确:梁惠王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可见,劝谏要抓住对方的性格。

师问3:孟子为何要以战争为喻来劝说梁惠王?

明确:梁惠王好战,最熟悉战争,这样可以拉近谈话双方心灵的距离。可见,劝谏要抓住对方的爱好。

最终这个问题由梁惠王自己来回答了,他不知不觉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样孟子就掌握了这场劝谏的主动权。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师问4:孟子可否这样劝谏梁惠王?

违农时,民无谷食也;数罟入洿池,民无鱼鳖食也;斧斤不以时入山林,民无材木可用也。民无谷与鱼鳖食,民无材木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有憾也。养生丧死有憾,王道远也。

明确:不可。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在人的心理上会觉得“不做比做”更容易做到。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幕幕吃不完的谷物、鱼鳖,用不完的木材的美好愿景。而“民无谷食也”“民无鱼鳖食也”“民无材木可用也”展现的则是一幅幅惨淡之景。也许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君王还会说“可食麦”“可食羊”“可用炭”等,那孟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梁惠王普及百姓的衣食住行了,而非劝说梁惠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实行仁政了。

可见,劝谏要抓住人性。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师问5:在此段文字中孟子反复提到的过上好日子的是哪类人?

明确:老人。

师问6:孟子这样锁定人群有何目的?

插入: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国都城在大梁,又称梁惠王。孟子(公元前372年~ 公元前289年)见梁惠王时约52岁。

明确:梁惠王此时已80岁,孟子为他描绘了一幅老人吃得好穿得好,备受人尊敬的美好图景,真是说到了梁惠王的心坎里,这样的图景不就是我们伟大祖国如今的真实写照吗,如今的中国让很多发达国家都很羡慕,更不要说几千年前的梁惠王了。

可见,劝谏要抓住对方的心理。

师问7:此段与上一段可以调整吗?

明确:不可。

一是内容上呈现递进;

二是符不合人的心理认知,孟子一上来就说出这样的图景会让梁惠王觉得特别假,不会发自内心的相信他、佩服他,就犯了交浅言深的忌讳。

可见,劝谏需要进行一步步心理铺垫,有层递性。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师问8:孟子为何此时直指梁惠王的过错?

明确:意在让梁惠王感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进而去实行孟子的仁政。

四、课堂小结

孟子真是一位劝谏的高手,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他抓住梁惠王自大的性格、好战的爱好、老人家的心理甚至普遍的人性,为梁惠王量身打造了这场劝说,让自大的梁惠王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谦虚的说出“愿安承教”。希望大家能掌握孟子劝谏的精髓,将之运用到日常交际中,成为生活的达人。

【作业】

热播剧《都挺好》中,苏大强在妻子去世后住进了儿子苏明成家。苏州的夏天他竟然十多天不洗澡,还自我感觉良好。儿媳忍受不了,让丈夫去劝说。假如你是苏明成,你该如何劝说父亲洗澡呢,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劝谏信,一定要体现你的智慧哦。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身份

爱好

委婉含蓄

性格

增强说服力

心理

人性

【课后反思】

9.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九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1.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5.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6.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的富贵”。这表达了()

A.没落贵族的愿望

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8.诸子百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诸子百家可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治国方略。下列主张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排序,正确的是

①“无为而治”

②“以德治民”

③“兼爱”“尚贤”

④“以法治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9.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1.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1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

C.“三纲五常”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天人感应”

14.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大一统”的政治观 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

16.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为“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A.天理的核心是“仁” B.“心即理也”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心外无理”

1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2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21.下列不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是非之心,不虑可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4.清代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了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5.《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6.下图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说明了()

①书院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

②注重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具有伪善性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天人关系为研究重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尊重自然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8.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①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专制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9.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 想是()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A.经世致用

30.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1.“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写《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这段材料描述的思想家()

①是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 ②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 ③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 ④反对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3.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34.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35.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 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36.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7.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38.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个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39.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40.“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41.(18分)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5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3分)(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42.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莫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分)

(2)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答案:41.(18分)

(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2分)

(2)坚持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3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42.(12分)

(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分)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4分)

10.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篇十

上小学时,我家就有这样一个口号“低碳环保,从我做起”,也有一份计划:随手关灯、重复循环用水、少使用塑料袋等一切与低碳生活有关的行动。起初,我是怀着一个好奇的心态,觉得这样做很有意思,但是三分钟热度,还没坚持几天,就又回到从前:从前我很浪费,出门怕累,经常让爸爸开车送,上超市没买几样东西,却也要一个塑料袋,经常因为自己的粗心出门忘了关灯,一开就是一天,爸爸妈妈总是训我不懂得节约。正巧,那时有一个全球熄灯一小时活动,我知道后,回家问爸爸,全球熄灯一小时,到底能节省多少度电,爸爸给我算了这样一笔账:假设每个家庭的灯都是五十瓦,每家有五盏,如果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按每家三口人算,那就是五千万家,一共就是四百五十亿瓦电。如果我们每天都节约用电,那么,全国十三亿人,全年能节约的电量将是四百五十亿瓦的多少倍,可以想象吗?我听了以后,不禁大吃一惊,从此我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开始和爸爸妈妈一起为低碳生活做贡献。

为了落实好我们家的低碳行动,爸爸妈妈让我做一个监督员,负责监督家里环保行动的进行。我这个监督员当得尽职尽责,出门前要把每个房间里的灯都检查一遍,检查各个水龙头是否拧紧了,上超市早早就把购物袋准备好,除特殊情况都要求爸爸妈妈骑自行车。并且上网搜索大量的低碳知识以及措施,向爸爸妈妈宣传,你听:“每节约1度电,就能减少1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夏季空调调高一度,就可节省10%的能耗;用节能灯替换白炽灯,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减少4倍。”听到这个知识之后,我们家更是在空调和照明灯上大下工夫。爸爸一大早就出去买节能灯管换上,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心里仍美滋滋的。到了夏天,空调最低开到24度,以前空调一开就是一夜的现象消失了,替代的是开一会空调,接着开电扇,行了很多电。看着每个季度水电费一点一点在减少,我知道我们的劳动有了回报,心里像被蜜罐浸泡过一样,很甜很甜。

上一篇:感恩父亲节作文下一篇:圆的周长创新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