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传统与变革

2024-08-27

成本会计传统与变革(精选8篇)

1.成本会计传统与变革 篇一

论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创新与变革

摘要:网络营销是信息网络时代的新的营销方式,它与传统营销相比,能够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更直接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具有更大的优势。网络营销不仅为企业营造了崭新的营销环境,同时还彻底重组了企业的营销理念,创新了传统营销的组合策略和手段。网络营销虽然是传统营销的发展,但它对传统营销所带来的创新和变革是前所未有的。 信息网络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企业正逐步从传统市场转向了网络空间市场。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或技术手段,引发了传统营销的创新与革命。

网络营销是借助国际互联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功能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方式,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目标营销、直接营销、分散营销、顾客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营销、顾客参与式营销的综合。它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网络沟通等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显著不同的特点。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都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活动,且都需要通过组合运用来发挥功能,而不是单靠某一种手段就能够达到目的的。两者都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但网络营销也具备一些传统营销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是市场全球化。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它使企业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从而使企业面临一个更为广阔的、更具选择性的全球市场。其次是产品个性化。网络营销能对顾客个别需求作出一对一的反应,生产出富有个性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个别需求,从而使消费者个性的回归成为可能。第三是价格公开化。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对所需的商品价格进行全球的比较和选择,极大地提高了价格的透明度。第四是渠道直接化。厂商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顾客进行联系和销售,使商品流通过程大为缩短,使销售渠道更加直接化。第五是服务大众化。企业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对位于世界任何角度的任意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避免了企业因无法与每一位顾客沟通而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可能,减少了顾客的不满意程度。第六是沟通双向化。互联网络可以展示商品型号和目录,联结资料库提供有关信息的查询,可以和顾客做互动双向沟通,可以收集市场情报,进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满意调查等。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因为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有利于在节约传播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营销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为网络营销无店面租金成本,且能实现产品直销,能帮助企业减轻库存压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营销活动提高营销效率和降低促销费用。如通过与供应商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因信息不准确带来的损失、降低采购成本等。网络营销可以帮助缩短生产周期。一个产品的生产是许多企业相互协作的成果,因此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销售可能涉及许多关联企业,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改变过去由于信息封闭导致的分阶段合作方式为信息共享的协同并行工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封闭而无谓等待的时间。网络营销还可以增加无限商机。网络技术可以使企业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消除地域上的阻隔,从而减少国家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它为每个企业在虚拟的自由市场体系中营造了一个无法比拟的平等机会,尤其是世贸组织决定暂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网络营销更为企业架起了一座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使企业能轻而易举地进军国际市场。网络营销可以快捷高效地实现产品、服务、信息一体化。网络营销在产品销售、服务及信息传递方面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区别,将使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更高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的信息,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象征性价值。

网络营销虽然是传统营销的发展,但它对传统营销所带来的创新和变革是前所未有的。如前所述,网络营销为企业营造了崭新的营销环境:它使市场更趋自由化,市场的选择性加大;使中间商的作用受到削弱;使企业营销方便地实现全球化;使经营手段趋向虚拟化。同时网络营销还彻底重组了企业的营销理念,创新了传统营销的组合策略和手段。

一、网络营销在营销理念上的创新

市场营销理念是指导企业营销活动的行动纲领和准则。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创新首先应从营销理念上开始创新。

1.从传统的同质化大规模营销转向异质化集中性营销。传统的大规模市场营销借助电视广告、购物商城、超级市场等适合大批量消费的观念,在大规模消费广告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并通过抢占市场份额,赢得利润。但网络技术使整个世界步入了小型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交融的新时代。在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通过搜索引擎在寻找符合自己特殊要求的个性化产品,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特定需要提供“量体裁衣”的服务。在大规模市场营销年代,小公司是无法与财雄势大的大公司抗衡的,但在网络经济时代,无论多小的公司都能找到相应的有特殊兴趣的消费者群体、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从大规模市场向细分市场的过渡,针对小顾客群体的小批量产品正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再是优势,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2.从单向的市场营销转向互动的市场营销。传统营销中,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由媒体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提供的单向信息输送。营销部门也因常常无法及时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而不能有效地调整营销战略,从而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互联网络技术则可帮助消费者和企业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潜在的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与销售商或技术人员进行对话,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甚至通过超级连接系统,在网页上直接浏览更具体和更直观的产品介绍。销售商也根据消费的反馈信息对产品进行改进,或推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充分利用网络高度互动性的新型营销方法也使营销管理者通过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到最终服务的一系列程序和消费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消费者一起共同创造着新的市场需求。这种互动的网络营销更加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宗旨。

3.从分散独立的营销管理转向统一协同的工作过程。网络营销不仅能使消费者与企业互动,而且能使企业营销各职能部门以及营销和其他部门之间互动。企业营销的各环节原来通过分工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这样做一方面固然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资源浪费,但同时也增加了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和协调成本。网络技术则突破了营销管理分工和合作的相互制约性,使两者得以有效结合。企业通过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寻找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消费群体,并设计专门的产品和服务,保留这些最有价值的客户;网络反馈的信息经分析通过企业内部网传送到生产第一线:产品定价可及时通过网络告知消费者,销售人员通过公司内部网可对公司的具体项目提供建议和意见。这样,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生产――价格变动――销售――服务融为一体,从而使营销各职能部门、营销与其他企业部门之间能保持长久的合作和协调,

更充分有效地发挥营销的整体功能。

二、网络营销在营销组合上的创新

在网络经济时代,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4P(产品、价格、分销、促销)正日益受到新的营销组合4C(顾客、成本、方便、沟通)的挑战。互联网络作为跨时空传输的“超导体”媒体,可以随时随地为顾客提供针对性的呼应。网络技术的日趋先进和普及,使4C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越发显示其优势。

1.产品和服务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和引导性,用户通过互联网络在企业的引导下对产品或服务进行选择或提出具体要求。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选择和要求及时进行生产并提供及时服务,使顾客能跨时空得到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定价。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提出接受的成本,企业根据顾客的成本提供弹性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方案供用户选择,直到顾客认同确认后再组织生产和销售。所有这一切都是顾客在公司服务器程序的引导下完成的,不需要专门的服务人员,因此成本也及其低廉。

3.产品的分销以方便顾客为主。网络营销是一对一的分销渠道,是跨时空进行销售的,顾客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络订货和购买产品,整个购买过程只需在“举手击键”之中顺利完成,因此在网上真正实现了消费者与厂商的直接沟通,无疑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

4.加强与顾客沟通和联系。被公认为除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之外的第五种传播互联网,具有传统的广告媒体难以比拟的优点,如多媒体互动性、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等。因此网络广告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网络广告可以做在电子公告牌上,也可以做在专门的网上市场或网上交易会上,以及公司自己的电子网页上。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正向图、文、音并茂及动静态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网络营销在营销手段上的创新

互联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实现。

1.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目前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设立网页或设立电子邮箱,将自己的图标放在搜索引擎中等方式,将自己的信息在网络上发布,由顾客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地查询和传送反馈信息,从而构成交互的、有特定对象的信息传递。网络广告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网幅广告、按钮广告、墙纸广告、插页广告、直邮广告、电子邮件广告、赞助广告、竞赛和促销广告、互动式游戏广告和导航广告等。网络广告作为在因特网站点上发布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经营性广告,具有互动性(实现发送者和受众之间即时的双向交流)、广泛性(覆盖范围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可统计性(通过精确的记录统计受众浏览次数,监测所有网站的广告投放效果)、智能性(更多地偏向于基于信息的理性诉求)等特点。

2.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相当于企业的一个邮政信箱加特快传递。它的信息传送非常方便,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且传递速度快,无干扰。它可以一函多发,还可传递图像、声音、报表和计算机程序等。它与传真电话相比,还具有编辑性,同时安全性和保密性更强。企业可以利用收发电子邮件与顾客进行交谈和沟通,准确收集顾客的资料及其需求信息,了解顾客的需求与欲望,从而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企业还可以通过向顾客发送电子邮件等进行市场调整,方便快捷,准确性高,成本低,时间短。

3.电子网页。电子网页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名片和介绍,它是企业传播自身信息的一个窗口,也是与受众建立联系的一个中转站。有的企业,尤其是有的中小型企业,因为缺乏人力财力,加上信息闭塞,无法经常参加国际商业展览,也无法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互联网络上的电子网页,完全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初步开展网上国际营销活动。

4.独立网站。独立网站如同互联网上的大型豪华商场。它是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场,它将实际的商业购物空间转换为虚拟的信息购物空间,实现了谈判、订货、签单、支付、运送、服务各环节的网上操作,顾客可以边看边逛,浏览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选中商品后只需按点鼠标,即可确定购买。

5.IBS系统。IBS系统一般包括三个子系统:(1)产品展示子系统,包括企业的电子邮件地址、域名规划、主页设计、宣传及网页连接、产品目录等部分。(2)产品销售子系统,包括自动订单系统、自动报价系统、代理商服务系统。(3)用户反馈子系统,包括用户技术解答系统、用户反馈回应系统、用户交流联络系统。建立IBS系统相当于在互联网上实行整体CI(形象设计)策略和总体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刚刚起步,其各种营销手段的有效性还未经过时间的验证,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和有关的法律道德规范还不完善,但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理念、策略手段上的创新,却是无需争辩的事实。这种创新和革命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2.成本会计传统与变革 篇二

一、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现代服装设计越来越强调时尚与个性, 为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在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布局合理性

现代服装设计要确保刺绣工艺的布局合理性, 以便充分表达出服装造型。要让用户全面了解服装设计的特色、服装款式、设计理念和刺绣图案等, 此外还要确保刺绣工艺方式选择、刺绣材料选择和刺绣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合理性.

(二) 图案协调性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要确保刺绣图案和服饰风格的协调性。不同的图案设计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服装外观, 一些图案独立存在时具有很强观赏性, 但如果将其和整体服装相配就显得不伦不类,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刺绣图案和服装风格的密切关系, 刺绣图案对服装风格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三) 搭配完美性

在服装设计中, 要确保刺绣材质和服装面料搭配的完美性。刺绣材质非常丰富, 刺绣工艺也不尽相同, 任何一种工艺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多样性服装面料和丰富服装风格, 我们要根据面料柔软度、轻重、厚薄等选择最合适的刺绣材料, 确保刺绣材质和服装面料搭配的完美性。刺绣对服装风格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总之, 刺绣服装必须建立在对刺绣工艺的深入研究之上, 我们要加强改革创新, 促使传统刺绣和现代服装的完美融合, 推动现代服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二、刺绣图案与现代服装的融合之路

随着时代进步, 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 文化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 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服饰领域发展更为迅猛, 品牌服饰将传统或现代元素与现代服装进行完美融合, 赋予了现代服装设计无限魅力和十足个性。

(一) 传统图案与现代刺绣工艺的融合

传统刺绣属于典型的手工工艺, 主要体现在人们穿戴物品上, 随着科技进步出现许多新工艺, 新装备等, 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有效拓展服装设计的发展空间。龙凤呈祥在封建社会是皇家专属物, 装饰方面基本为刺绣, 但当代刺绣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将传统刺绣和珠绣进行有效融合, 不仅可以直接印染, 而且可以制作雕花镂空。

(二) 刺绣图案内在美和服装现代形式美的融合

传统刺绣图案非常强调内涵和寓意, 但是现代服装设计则比较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而忽视图案寓意, 现代设计通过龙凤呈祥等图案将民族精神充分彰显出来, 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升华。比如, 将龙纹图案绣在休闲裤上, 不仅可以充分彰显图案的文化内涵, 而且可以有效彰显休闲与时尚风格。

(三) 刺绣图案与服装款式的融合

刺绣图案属于中国服饰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由于独特性的存在使得许多传统元素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风格的渗透, 进而有效彰显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图案的精神内涵。

(四) 古与今、东与西的融合

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 复杂的刺绣图案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所以在刺绣图案与现代服装的融合过程中, 要加强细节简化, 在保留传统图案寓意的基础上将其渗透到吉庆有余的意境之中。古纹样不仅具有丰厚内涵, 而且还具有典雅风格, 如果我们可以将图案精神以现代形式加以简化传承, 那么势必为现代服装设计带来新的突破。此外, 我们还要加强传统图案装饰方式与西方国家装饰方式的有效融合, 以形成新的服饰风格。

三、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之路

随着科技进步, 刺绣工艺、材质和装备等越来越多样化, 刺绣方式和刺绣特点也在不断出新, 因此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

(一) 刺绣新材料与现代服装的融合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合刺绣新材质, 无疑能够带来新的设计思路, 并使得刺绣工艺越来越精细。以丝质衬衣为例, 领口设计采取钉线绣方式加以装饰, 然后用珠片和人造宝石钉花卉图案, 以此来凸显丝绸和宝石花朵之间的视觉反差, 这种设计风格充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审美需求, 并且这种新材料有很强的外在美,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

(二) 刺绣新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

我们要加强刺绣新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 以充分展示现代设计的最高境界。许多花卉图案无法采用常规方式刺绣, 此时我们首先要对服饰领口加以处理, 一般都采用花朵图案进行装饰, 形成一种轻快活泼的风格。同时还要和亮片、珠玉等进行搭配, 以此凸显花朵的明艳。采用贴布绣的方式可以加强服装时尚感, 这种新的刺绣工艺并不像传统刺绣那样在织物上进行平绣, 而是仅仅在底部刺绣以呈现出花朵的立体感。新的刺绣工艺能够让现代服装呈现出完美状态。

(三) 刺绣工艺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现代服装上一般都会绘制色彩鲜艳的花卉, 并以彩绣和丝带绣为主要刺绣方式, 然后配以不同颜色的珠玉来彰显花卉立体感, 传统风格被融入了时代性元素和女性化元素。许多服装在设计过程中, 基本都会在领口、肩膀和腰线处, 融入刺绣图案, 但只是简单地将图案绣制在服装上, 未能有效传达出个性化的设计理念。而国外设计师能够在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过程中, 充分挖掘中国元素, 彰显别样的设计理念, 不仅展示了现代服装的艺术美, 而且传播了中国文化。

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的完美融合, 能够拓展服装设计思路, 改变传统服装风格, 赋予现代服装独特魅力和十足个性, 以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审美需求。现代服装的设计与刺绣图案的搭配、刺绣新工艺的应用、服装设计理念的呈现都要实现其合理性, 这样才能让现代服装呈现出完美状态。

摘要:目前, 传统刺绣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将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融合, 能够进一步推动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并充分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本文在简要阐述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原则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刺绣图案和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之路, 以探寻现代服装设计立足传统, 创新变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刺绣,现代服装,应用原则,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秀兰.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形态创意性结合初探[J].大众文艺, 2011 (10) .

[2]管丽萍.刺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2 (06) .

[3]雷兴武.服装设计中中国画元素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 (10) .

[4]雷兴武.现代服装设计中云纹图案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12) .

3.变革突破与回归传统 篇三

扫叶山房是一家有着浓厚知识分子传统的出版机构,重视经史子集类的书籍出版。晚清至民国年间,该书坊的笔记小说出版,由注重出版符合书坊宗旨的传统学者型笔记小说,到力图实现笔记小说类型的变革与突破,继而在民国年间向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进行回归,形成笔记小说出版的“扫叶山房模式”,使笔记小说的出版成为其品牌。

关键词:

扫叶山房 笔记小说 近代小说 出版

扫叶山房由席世臣家族于清初购得常熟毛氏汲古阁书版之后,席世臣取“校书如扫落叶”之意而设立,[1]以“刊刻秘笈,以惠学林”为刊印宗旨。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书坊,扫叶山房出版了大量流传广泛的书籍,其中笔记小说是扫叶山房子部书籍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整理扫叶山房所刊刻笔记小说书目以及相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传统学者型笔记小说的出版、笔记小说出版类型的突破、保守的宣传方式、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的回归等方面对近代扫叶山房的笔记小说出版进行研究。

一、传统学者型笔记小说的出版

扫叶山房在席世臣的主持下,曾于乾隆年间出版过洪迈的《容斋随笔》,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对于苏州刻书业的破坏以及轻视说部书籍出版的社会环境等原因,扫叶山房笔记小说的刊刻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其笔记小说出版直到席世臣之孙席威将该书坊在上海重新开业,才逐渐受到重视,以至成为扫叶山房说部书籍出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光绪九年(1883),扫叶出版了清人许奉恩的笔记小说《兰苕馆里乘》(简称《里乘》),作为《扫叶山房丛钞》子部书籍之一。《兰苕馆里乘》本为10卷本,《扫叶山房丛钞》版为4卷本,即只选录了10卷本190篇中的24篇。《丛钞》共收入了27种书籍,包含经史子集等多方面的内容,于光绪九年(1883)至光绪十年(1884)间陆续印刷出版。对于这套杂纂类丛书,席威在《<扫叶山房丛钞>序》中称:“方今运会日新,人才辈出,负魁奇卓荦之资,往往穷学力之所至,于群经诸史之外,探奥赜,抉丛残,以为朴学之一助。”可见丛书的刊印目的,十分切合其先祖席世臣创办书坊时所持的宗旨,即“刊刻秘笈,以惠学林”。[2]而这部入选的笔记小说《里乘》,就是一部“虽小说家言,作董狐观可矣也”的作品。这部笔记小说从创作形式上而言,与《容斋五笔》迥然而异,是近乎《夷坚志》的志怪类型。不过,《里乘》的作者许奉恩创作该书时,借助的只是《聊斋志异》的怪诞形体,汲取的却是《阅微草堂笔记》的实录精神,意在最大程度达到“劝惩”的目的,即所谓“谈狐说鬼,无殊淄水之洸洋;善劝恶惩,犹是河间之宗旨”,[3]更有人称之为“尽有小说家之长而祛其短,足与正史相表里者矣”,[4]这一点与扫叶山房书籍出版宗旨是相符合的。因此,“与正史相表里”的《里乘》成了该书坊光绪年间笔记小说出版的首选。

正如《〈扫叶山房丛钞〉序》所言:“版屐吴郡,粤寇至,尽付劫灰。”因此,出版《里乘》时,扫叶山房采用的是翻刻他本的方式——即根据书坊所藏的书籍进行翻刻出版,而到光绪十八年(1892)《曼陀罗华阁丛书》出版时,扫叶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可购买别家的板片修补重印了。《曼陀罗华阁丛书》汇集了杜文澜从咸丰九年(1860)开始陆续撰著与校订刊刻的书籍,共计16种,而笔记小说《曼陀罗华阁琐记》正是这部丛书中刊刻最早的一种,其书板由扫叶山房向同业购得。与《里乘》不同,《曼陀罗华阁琐记》书前牌记题曰:“光绪壬辰仲春之月席氏扫叶山房藏版”,左下方有“扫叶山房督造书籍”印——这是扫叶书籍特有的版权标记。

如果说《兰苕馆里乘》与《曼陀罗华阁琐记》仅仅是光绪宣统年间,席威主持下扫叶山房出版学者型笔记小说的小试牛刀,那么其子席裕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2)主持出版的“掌故丛编”则拉开了该书坊此种类型笔记小说刊行的序幕。学者型笔记小说的作者大多身兼学者的双重身份,因此,作品在创作形式上长于议论——作者时时不忘作为学者的身份和责任,重在显示个人的才学和见解。如《里乘》在每篇末都附以“里乘子曰”,将议论作为文章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加以程式化;在内容上,除记载一些奇闻逸事外,还夹大量典章制度、名物考辨等内容,将属于学术范畴的考据之学在小说范围内加以复制和推广。许谆书比较欧阳修《归田录》和梁氏《归田琐记》后就认为:“欧书多录朝廷遗事,士大夫笑谈,吾师书亦同其意,而考订详明,包孕繁富。”[5]“掌故丛编”是清人所撰的四种笔记小说,包括陈康祺《郎潜纪闻》和《燕下乡睉录》以及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均为受到乾嘉学派考据传统影响的学者型笔记小说。之后,在接管扫叶山房的席少梧主持下,宣统年间陆续出版的此类小说还有黄钧宰《金壶七墨》、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王世祯《香祖笔记》、陆游《老学庵笔记》、查慎行《人海记》、梁章钜《归田琐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等10种。

二、笔记小说出版类型的突破

作为一家传统出版机构,扫叶山房不仅重视笔记小说出版,且一直关注文人的选择倾向与阅读喜好;作为一个有着家学渊源的书坊主人,在笔记小说类型的选择方面,扫叶山房的几任主持人,从席威到其子席裕琨乃至其族戚席少梧,都一直力图恪守先祖席世臣时期所形成的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然而,毕竟此时的出版环境以及小说书籍的接受群体与《容斋随笔》出版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不相同。从扫叶山房开始出版《里乘》的光绪九年(1883)到出版《梁氏笔记》(《归田琐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三种)的宣统三年(1910),近30年间,清廷对于小说出版的管制形同虚设,铅石印技术的普及使小说书籍出版甚至盗版快速便捷,印刷成本的下降使普通民众亦有能力购置过去售价昂贵的小说书籍,[6]小说界革命的发生又使针砭时弊的新小说出版如火如荼。因此,在恪守传统的同时,有着百年历史的扫叶山房,也在某种程度上寻求笔记小说出版的变革与突破。

这种变革与突破明显的表现就是宣统元年(1909)《绘图骗术奇谈》的石印出版。该书由时任扫叶山房编辑的雷瑨收集新奇骗术一百则汇编而成,据其宣传广告称:“阅此书者,可以长见识,增阅历,羁旅之人尤宜奉为枕中鸿宝。每则又绘有精图,随事指陈,颇饶趣味,诚近日小说书中唯一特色也。”可见其编撰出版时,所设定的阅读对象明显是针对普通市民阶层的,与一味强调“以惠学林”的学者型笔记小说的出版主旨完全不同。这部奇谈式的笔记小说,“因其事迹奇幻,于人世间机械变诈诸术描写无遗”,与这一时期扫叶山房出版的其他笔记小说不同,该书每种骗术故事之后都附有石印插图,借以凸显各种骗子的形象与伎俩,所以尽管定价为八角,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并不算便宜,但是同样“销行数万部,颇为社会欢迎”。[7]

按照光绪六年(1880)三月八日,点石斋在《申报》登载《廉价石印家谱杂作等》广告中公布的石印书籍费用计算,[8]不计底本抄写费、装订费及插图费用,《绘图骗术奇谈》 每册成本仅为一角一分,加上各项费用成本大约也在三角之内,因此,即使“照码七折”,[9]该书的销售也带来近3500元的利润。不久之后,扫叶山房趁热打铁,于民初继续推出了《上海之骗术》,专门描绘上海“妓院、赌场、茶楼、戏馆种种骗诈之伎俩”,因此前《绘图骗术奇谈》的畅销,该书在出版时也附加了石印插图,定价也同样为八角,还在《文艺杂志》上刊登的宣传广告中特意打出了《绘图骗术奇谈》及其编者雷瑨的招牌。

此外,扫叶山房在民国时期相继推出了《满清官场百怪录》《民国艳史》等普世色彩极为强烈的通俗笔记小说,以及《最新滑稽杂志》《文苑滑稽谭》两种以谐语趣事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其中《满清官场百怪录》宣传广告特意与李伯元所撰那本广为人知的章回体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比较,称:“颠公少年时游幕各省,嗣又厕身报界数十年,就生平所闻见,凡官场奇奇怪怪之事,一一笔之于书,……而满清国祚之因此颠覆,即于言外得之,以视《官场现形记》等书籍空言以讽世者,其用意又不同也。”[10]这部书在民国二年(1912)石印出版后,因颇受欢迎,以至于先后于民国三年(1914)、十九年(1930)、二十四年(1935)三次重印,是目前所见重印次数最多的扫叶笔记小说。而《民国艳史》的销售情况也相当不错,据《民国艳史乙编》的广告称:“修竹乡人(此即雷瑨的笔名之一)就所闻见辑成《民国艳史甲编》出版后,大受欢迎,一月中售去数千部。”时隔一月,雷瑨“又搜采民国近时香艳事迹,辑为乙编”,且“较甲编集事更新,谐文尤艳丽”。[11]

三、保守的销售方式

尽管扫叶山房在笔记小说书籍内容上进行了世俗化的开拓,但在宣传与发行形式上仍显得过于老套与保守。当时的出版机构,无论是商务印书馆、小说林社等颇具影响力的出版社,还是群学社这样不太出名的出版社,利用报纸杂志进行小说广告宣传都颇为普遍,[12]或为小说出版开展征文活动,或告知读者小说书籍的打折优惠活动,或维护小说作品版权等等,不胜枚举,但翻阅传播面较为广泛、读者群体较为庞大的近代四大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扫叶山房的小说广告宣传寥寥无几。四大报刊中由扫叶山房刊发的小说宣传广告仅仅三则。第一则:《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刊载“最新社会小说《时髦现形记》出版广告”(《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七广告同此);第二则:《神州日报》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刊载“新出石印精本《唐人说荟》一百六十四种”广告;第三则:宣统三年四月初六日《时报》刊载扫叶山房精印书籍广告,内有小说《两般秋雨庵随笔》六角,《绘图骗术奇谈》八角。目前可知的笔记小说广告宣传,一是如惊鸿一瞥出现《扫叶山房精印书籍》广告中的《绘图骗术奇谈》,且几乎被淹没在扫叶山房出版的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图书书目中;另一则就是《新出石印精本<唐人说荟>一百六十四种》广告。也许是由于对该书坊的品牌影响力颇为自信的缘故,扫叶山房主人对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宣传所出版的笔记小说广告这种形式并不特别在意,而在笔记小说的销售形式上也如此。

《古今说海》和《唐人说荟》分别出版于宣统元年(1909)和宣统三年(1911),两家出版机构都在报刊上为丛书刊登过宣传广告:

是书为明云间陆氏编辑,俨山书院集部汇刻,分说选、说渊、说略、说纂四大部,都一百三十五种,搜罗繁富,蔚为大观。……本公司觅得明版原刻,亟付印行世,以公同好。全书一部装订十二册,计定实价洋四元,兹售预约券,每部减价二元。购券者价洋一次缴足,先取《说选》三册。本年十一月印竣,缴券取全书。惟预约券所印无多,售完即不再印,博雅君子幸勿交臂失之。(《新出历朝一百三十五种说部大观》广告)[13]

是书为山阴莲塘居士所纂,搜罗唐代小说共一百六十四种,洵说部之大观也。本号向藏书家觅得原刻本,重付石印,业已告成。用中国粉连纸,印刷精良,装订十六册二函,定价洋二元五角。爱阅小说诸君祈即驾临本号购取可也。(《新出石印精本<唐人说荟>一百六十四种》广告)[14]

集成图书公司的《古今说海》采用“售预约券”的方式提前销售部分书籍——即“购券者价洋一次缴足,先取《说选》三册”,而扫叶山房的《唐人说荟》则是丛书印刷完成之后才上架销售;集成图书公司将12册的丛书的价格故意定为四元,然后再对预约购书的读者实行半价优惠,“每部减价二元”,而扫叶山房则将16册的丛书价格实实在在定为二元五角。可以说,在对笔记小说丛书的销售方式上,扫叶山房除登报告知读者“业已告成”,“爱阅小说诸君祈即驾临本号购取可也”之外,无销售策略可言;而作为一家附属于申报馆的新式出版机构,集成图书公司虚高定价,预约打折,锁定读者,提前收回成本的销售策略显然高明得多。结果,《唐人说荟》直到民国二年(1913)才石印再版,而《古今说海》在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初版印行后,仅4个月就校订再版,[15]接着又出现了校订三版,[16]销售策略所带来的畅销局面,不言而喻。在同业对售价不菲的丛书纷纷采用预约销售的影响下,传统书坊扫叶山房在民国四年(1915)刊行《百子全书》和《中华民国政府公报分类汇编》时,也选择了这样的出售预约券的销售方式,后者广告中明确说:“定价十二元,预约半价六元。”[17]

四、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传统的回归

尽管通俗笔记小说的出版发行,让扫叶山房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正如前文所述,《绘图骗术奇谈》行销万部,应该有3500元左右的收益;而无插图的《民国艳史》每册的成本一角上下,售价四角,那么一个月“照码七折”售去数千部,即能为扫叶带来近200元的回报,200元可算是一笔较为可观的书籍销售利润。[18]按照一般书局的做法,对于畅销类型的小说书籍,定会持之以恒,继续出版类似的作品。如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翻译小说颇受大众欢迎,商务就陆续推出了百余种此类作品,且称之为“说部丛书”;又如校经山房刊行的《续彭公案》《续济公传》销路甚广,之后该书坊便不断出版其接续之书,前者达十续之多,后者更是多达令人咋舌的四十续,[19]创造了单部小说续接次数的历史纪录。但与大多数出版机构的做法不同,扫叶山房在民国四年(1915)出版《文苑滑稽谭》后,几乎没有再出版过此类销路颇好的通俗笔记小说。民国十一年(1922)扫叶山房曾经出版过通俗笔记小说《我佛山人札记小说》4卷,但此举意不在牟利,而是为了纪念雷瑨的友人吴趼人。

民国四年(1915)夏出版的《文艺杂志》第一期卷首刊登的《扫叶山房特别广告》如此表述:

本坊为爱重名誉计,为推广贸易计,凡近年印行各书,缮校一切,益实事求是,以期毋负购阅诸君之盛意。盖因书籍一业,关系全国人民之学术之智识,非常重要,非如他业之销行货物,专以牟利为目的也。

这段议论文字可视为扫叶之所以不再出版媚俗化笔记小说的一个注脚。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扫叶山房主人认为像《骗术奇谈》那样专记骗子伎俩,《满清官场百怪录》那样专讲官员丑态,《民国艳史》那样专书女界情态,《最新滑稽杂志》那样专写可笑之言的通俗笔记小说根本皆为不入流之作,与书坊一直以来的正统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对于那种即使能为书坊带来盈利,但内含却有损书坊良好声誉的这类笔记小说,最终还是被扫叶书坊排斥在出版计划之外。

虽然扫叶山房在民国时期和光、宣年间一样,几乎没有在各大报刊上刊发笔记小说出版广告,但上文所提及的该书坊于民国年间发行的《文艺杂志》却成为其笔记小说推广与宣传的一个良好平台。从目前上海图书馆保存的第一期到第十三期《文艺杂志》所登载的广告来看,几乎每期都有《扫叶山房新印书目》广告,其中不乏新出版的笔记小说作品。《文艺杂志》第一期第一则扫叶的书目广告就是14种笔记小说,包括《容斋五笔》《老学庵笔记》《渔矶漫钞》《入海记》《香祖笔记》《分甘余话》《茶余客话》《梁氏笔记》三种及《印雪轩随笔》《庸闻斋笔记》《金壶七墨》《两般秋雨庵随笔》《桐荫清话》《庸庵笔记》,清一色全部都是学者型笔记小说。14种笔记小说书目紧随介绍该书坊历史的《扫叶山房特别广告》之后出现,足见扫叶主人对于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发行的重视,而重新刊印出版洪迈的《容斋五笔》,且将其赫然列于书目首位的做法,仿佛就是在对先祖席世臣130年前创办扫叶时所立下的“刊刻秘笈,以惠学林”宗旨进行回应。

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统计,民国年间扫叶山房共出版清人所撰且符合乾嘉学派考证风格,长于议论,重视事出有据,记叙手法平实严谨的学者型笔记小说31种。其中既有《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对纪昀极为推重的俞鸿渐的《印雪轩随笔》,被称为乾嘉学派殿军的俞樾的《右台仙笔记》,同时也有再次印刷的乾嘉学派重要人物梁章钜的《梁氏笔记》三种(《归田琐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几乎成了一个高品质学者型笔记出版的“扫叶山房模式”。一方面,扫叶山房所印之书,在出版界一向口碑较好,民国时期印有“扫叶山房”四字瓦当型商标的图书,已成为版本优良的标志。扫叶山房主人席威就曾在《扫叶山房丛钞序》中自信地宣称:“威家素喜刻书,精为校勘。”另一方面,由于书坊对于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格外重视,民国年间这一类型的书籍一度成为扫叶的一个品牌,不仅九州闻名甚至行销海外。雷瑨曾在《懒窝笔记》中道:“沪上扫叶山房书坊,以刊印旧籍,驰誉中外。每岁以诗文别集、笔记等销行东瀛者,毋虑数百箱。”[20]

扫叶山房是一家有着浓厚知识分子传统的出版机构,创始人席世臣因担任《四库全书》文渊阁三分书总校的人生经历,而为成立伊始的书坊立定了“刊刻秘笈,以惠学林”的宗旨,其后百余年间,这一宗旨体现在扫叶所出版的经史子集各种书籍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作为子部书籍之一的笔记小说出版中。从选择《容斋随笔》作为第一部笔记小说,到光绪年间于上海重开之后出版《兰苕馆里乘》《曼陀罗华阁琐记》及一系列学者型笔记小说,最后于民国年间形成笔记小说出版的“扫叶山房模式”,无不是对书坊开办宗旨的体现。在通俗小说作品出版蔚然成风的清末民初,扫叶山房也曾一度编撰出版描写官场、女界,记录行骗手段的媚俗化笔记小说,加入了此种通俗笔记小说刊行的潮流之中,试图在某些方面实现一些突破。不过,由于书坊的历史渊源,受到首任书坊主人审美选择取向及文化传承的影响,其出版最终还是由盈利性的通俗笔记小说回归到了学者型笔记小说出版的传统当中,而这种对于传统的执著,对于文化的操守,对于书籍品质的追求,也使笔记小说的出版成为民国年间扫叶山房的一个品牌,扩大了该书坊在海内外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书坊与近代小说发展之关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8JC751015”

参考文献:

[1] 杨丽莹.扫叶山房创始年代考[J].图书馆杂志,2005(3).

[2] 方睿颐.《兰苕馆里乘》序[D]//杨丽莹.扫叶山房研究,复旦大学,2005.

[3] (清)许奉恩.里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 (清)金安清.《兰苕馆里乘》跋[M]//合肥:黄山书社,1998.

[5] 宋莉华.清代笔记小说与干嘉学派[J].文学评论,2001.

[6] 宋莉华.明清时期说部书价述略[J].复旦大学学报,2002.

[7] 扫叶山房.上海之骗术世界广告[J].文艺杂志,1915(1).

[8] 点石斋.《廉价石印家谱杂作等》广告[N].申报,1880-03-08.

[9] 扫叶山房.扫叶山房特别广告[J].文艺杂志,1915(1).

[10] 扫叶山房.《满清官场百怪录》广告[J].文艺杂志,1915.

[11] 扫叶山房.《民国艳史乙编》广告[J].文艺杂志,1915.

[12] 刘永文.晚清小说的广告宣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

[13] 扫叶山房.《新出历朝一百三十五种说部大观》广告[N].申报,1909-09-18.

[14] 集成图书公司.新出石印精本《唐人说荟》一百六十四种广告[N].神州日报,1911-04-21.

[15] 申报.说部大观《古今说海》校订再版特别廉价广告[N].申报,1910-03-02.

[16] 申报.说部大观《古今说海》校订三版特别廉价广告[N].申报,1910-05-20.

[17] 扫叶山房.《中华民国政府公报分类汇编》广告[J].文艺杂志,1916(8).

[18] 吴圳义.清末上海租界社会[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132.

[19] 王清原.小说书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0] 雷瑨.懒窝笔记·俄人购书[J].文艺杂志,1916(8).

4.成本会计传统与变革 篇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国企业的规模都变得越来越大,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重要部门之一,很多企业也对其管理体系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但由于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企业管理会计方面仍然比较落后,需要找到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为了使我国的企业走向世界顶级之列,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符合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会计管理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实地研究,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化理论,对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做出全面的分析。

一、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模型的提出

1.对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的过程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对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有一定了解以利于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工作的顺利展开。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影响着企业整体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掌握了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的发展。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公司的走向,因此需要熟悉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阶段,以确保每一个阶段的顺利实施。为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可以将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应用于企业的其他产业,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2.对影响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因素进行分析

近些年,我国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大力扶持,在金钱和政策上都提供了援助,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创新工作并不顺利。因此,为了加快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做出详细的分析,以便提供针对性的方针策略。经有关研究表明,在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中,会导致连锁反应,不仅会引起企业管理模式改变,还会引起企业文化、公司员工思想以及相关利益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既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的稳定也不会对员工的经济收入等造成损失,在此前提下对管理会计进行改革和创新。

3.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的后果进行分类评价

为保证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对变革和创新后的结果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判断其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虽然,我们无法精确的判断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后产生的影响,但提前对其进行评估和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给公司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的后果进行分类评价是必需的。

二、影响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的因素

1.人为因素分析

企业管理者和公司员工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例如,某公司的管理者积极主张管理会计的改革,于是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而且还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发现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对公司的收益有很大提升,那么企业实行变革就会更加顺利。另一方面,如果上级领导不能让员工及时领会到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核心理念,就会使阻碍变革的进行,难以达到目标。因此,人为因素对于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非常重要的。

2.技术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内外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更加频繁,由于引进和发明了许多新型技术,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企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很多企业将引进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管理会计中来,但由于一些因素,很多企业并未发挥出技术本身真正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先进技术与管理会计结合,我们需要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不断变革和创新,发挥出技术的最大价值。

3.组织因素分析

除技术因素外,企业的组织方式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这些年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不仅涌现出大量的企业,而且他们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对企业的管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原先的组织管理模式也许达到公司预期的效果,因此很多企业对其组织模式做出了一些调整,一些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很大一部分企业仍未解决这个问题。现如今,很多企业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组织的重要性,继续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为了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管理者应引进先进的组织方式,紧跟时代发展。

4.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势必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但面对大量新兴企业的崛起,使企业管理者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让企业高层时刻意识到不变革和创新就会随时被淘汰。为了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意识到外部因素对自身企业本身会造成什么影响,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中的积极因素。

三、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措施

1.完善管理会计的学科内容

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并不是一蹴而成的,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相应变化。因此,为了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顺利展开,我们必须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整理,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知识摒弃,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知识深度研究。而会计专业设计的内容较广,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管理会计,领域不同,应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管理会计时,必须意识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质上的区别,合理规范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2.建立健全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

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除规范管理会计学科的内容外,还要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建立一个健全的理论框架,我们应至少注意到以下两点内容:选择合适的逻辑起点。因为理论框架就是由会计要素构成的逻辑系统,所以应仔细分析会计理论的相关特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逻辑起点,这对于理论体系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就变得毫无意义,但很多人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忽视应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丧失了它本身的价值,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管理的发展相结合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经营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自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子系统和管理会计子系统,在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工作中,主要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而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整体的预算。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透明化,以便在公司员工以及其他人的监督下进行,让全公司的人都了解变革和创新后的管理模式,方便工作的顺利展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管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而迄今为止,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掌握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型人才等。因为企业的治理与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创新密切联系,所以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公司的运营能否正常进行。为使企业能够向更高层次发展,公司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管理会计这一方面,员工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的知识,还必须了解公司的运营状态,结合公司的经营方式,进而对企业的管理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估。因此,管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总结

我国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工作还需要继续进行。为方便变革和创新的顺利展开,我国各企业除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外,还需要在管理模式和技术方面做出调整,以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发展。总之,企业要认识到影响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主要因素,通过剖析这些因素,提高公司在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5.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 篇五

【关 键 词】传统文化

改造

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是在近代中国积重难返、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向 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在新文化运动为解决传统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在 变革过程中存在着带有当时历史特点的局限,表现出变革的不彻底性,而且这些历史特 点和不彻底性深深地影响着日后的文化建设。

一、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历史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直到近代的一脉相承。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面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却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正是这 “不得不发生”,使变革呈现出如下的历史特点: 第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近代却陷入了深深 的文化危机,在寻求解决民族危机的同时,人们也从文化上寻找和选择中国文化的发展 模式。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西 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则被浓缩到百年之中,面对近代中 国社会的超常规态势发展的局面,经过数千年发展而高度完备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难以 适应,出现了诸多矛盾:“华夏中心”观念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党同伐异的门户之见、唯我独尊的道统意识与近代思想解放、兼收并蓄的历史潮流和学术走向的矛盾,复古的 发展观与近代的社会变革的矛盾,传统的价值与学习了近代科学技术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的冲突等等。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正如陈独秀在 《宪法与孔教》一文中所言:欲求国家之生存,“不可不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 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 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第二,简单否定,两极思维。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更 出于现实民族救亡的需要,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 简单否定的倾向。因 此,对原有文化信心不足,社会整体的文化心态开始失衡,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 化的思潮得以蔓延。而当西方文化并没有开出民族救亡的良药,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使西方文化陷入尴尬境地,人们又反诸旧有文化,如其后出现的新传统主义。综观近代文化论争,无论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由于正如严复所言的“体用不二”,表现出非此即彼、两极偏向。毛泽东在评论五四运动时也指出:“对于现状,对于历 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 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 发展。”

二、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不彻底性 具有上述历史特点的近代传统文化变革,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呈现出不彻底性。这 些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凸现和弘扬。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从 人身依附到经济依附到政治依附,依附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及其代表皇帝。因此,封建礼 教论(主要是“三纲”说)、君权至上论、权术论、帝王意识等便应运而生,侵袭到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个人没有一个回归自我的历程,总是把自 己归于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君主、祖宗、子孙而活,为“道德”而活,独不知自 己为何物。严重贬低人的尊严和价值,压抑了人性。由于在传统文化改造过程中的匆忙 性,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分析和梳理,使原本就缺乏个体自觉的国人缺失个性觉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窒息了文化发展的生机,政治的高压代替了理性的精神,盲目的崇 拜取代了精神家园的建设。

第二,尚人伦、重感情的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尚人伦重感 情,曾使人们对个体、家庭、邻里、朋友的情感体验上升为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 关怀的激情和信念,因而有利于精诚团结,保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的情感传统。但由于尚 人伦的价值取向,只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而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正 如鲁迅所说的,中国人发明火药是放鞭炮的,中国人发明罗盘是看风水的。没有科学技 术发明、发现的智慧。而重感情如果局限于狭小的圈子里和低层次的境界上,就会出现 裙带关系、门户关系、尊卑关系等,形成拉帮结派和“窝里斗”,带来不正之风,不利 于规章制度的贯彻,不利于法律秩序的建立和维持。

第三,崇道德、尊祖宗的文化传统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革除。

过分推崇道德,忽 视法律制度的建设,重人治寄希望于一个开明的君主,轻法治或法治难以贯彻,同时由 于“尊尊、亲亲、恭恭、敬敬”,丧失自我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特征,带来保守和复 旧。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崇拜先哲圣贤及其经典理论的文化心理并未彻底根除,滋生个人 崇拜和教条主义,表现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三、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影响

近代的文化变革,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无疑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但由于变革的 历史特点及其不彻底性,深深地影响着其后的文化建设。

首先,文化建设上的两极对立思维仍有影响。五四以后,胡适大力提倡“整理国故”,目的是为了还中国文化以“一个本来面目”,是为了“打鬼”、“捉妖”,把中国传 统文化妖魔化。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陈独秀,在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文化时,也只 强调文化的时代性、阶级性,忽视了它的民族性,没有摆脱简单否定的思维方式,把传 统文化比作一堆“粪秽”,把胡适、章士钊之辈辛苦研究《墨经》与名学视为“在粪秽 中寻找香水”,把国故研究比作“在粪秽中寻找毒药”。全盘否定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结果不仅没有根本触及封建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消 极影响,相反,个人崇拜、道德主义、平均主义、人治等旧的思想、旧的传统却以新的 形式形成某种程度的泛滥。

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出路问题的争论,也深受其影响。随着改革开 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化重 建构想,大致有:中体西用、以夏变夷、全盘西化、西体中用、回归传统、复兴儒学、哲学启蒙、彻底重建等等。这些方案,在理论构建的价值导向方面,有着不同的旨趣。其中中体西用、以夏变夷、回归传统、复兴儒学诸论,尽管彼此之间也有着重大的思 想差异,但 2 如果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方向来看,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 系问题上看,这些主张的共同立足点,是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就其思想实质而言,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而全盘西化、哲学启蒙、彻底重建等主张,尽管彼此之间也在理 论旨趣和价值取向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但其欣赏西方价值观,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走 向“蔚蓝色”,则是大体一致的。

其次,理性不足的急功近利的文化批判,既妨碍了对传统文化较为冷静的反省和扬弃,又妨碍了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使文化建设目标取向不甚明确。

由于没有对近代文化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近代的文化变革就不能正确处理传 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未能对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进行吸收,同样不能 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建立在超稳定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近代文化面 临的危机,从根本上是由于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从 而动摇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所致。近代文化变革中所表现出的文化 决定论的倾向,使得对文化反作用的认识被不恰当地强化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中 国文化的落后,西方的强大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大,所以要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 化,甚至要“废除汉字”,这样的认识误导了人们,使文化建设本末倒置。

同样的原因,使得近代的文化变革不能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也影 响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尚有不够全面之处,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还未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中教条主义盛行,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连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都不去好 好研究,当然更谈不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 合起来。“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不顾时间、条件的 变化,生搬硬套,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每一个历史大变革的关头,都面临着文化抉择和文化建构的任务。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 会思潮的大量侵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被再次提出。关键是什么基础上为求 什么目的?为使我们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建构有实质性的突破,除了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外,还必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社会主义的文化。因为“五四”前 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不清楚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是被迫近代化的。而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成为国人的 共识,这也为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文化取向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改造,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6.成本会计传统与变革 篇六

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支撑云服务实现用户转变到客户的数据中心,是一系列新技术集中应用和面向业务服务运营管理的集中体现。云计算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自动化、并行计算、安全策略以及能源管理等新技术,解决目前数据中心存在的成本增加过快和能源消耗过度等问题;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动态弹性部署和自助服务的架构方式实现对业务服务的敏捷响应和服务的按需获取。

1、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成

云计算数据中心本质上由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服务构成。云计算服务包括通过各种通信手段提供给用户的应用、软件、工具以及计算资源服务等;云计算平台包括用来支撑这些服务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营的软硬件平台。通过云计算平台将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的软硬件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分层的虚拟计算资源池,并提供可动态调配和平滑扩展的计算、存储和网络通信能力,用以支撑云计算服务的实现。

2014-2019年广东物联网云计算行业趋势分析及投2014-2018年云计算行业招商计划书2014年版云计算项目融资商业计划书 2014-2018年中国云计算第三方软件行业市场深度2014-2018年中国政府云计算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2014-2018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与2014-2018中国云计算产业园区行业竞争格局分析2014-2018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云计算服务是云计算中心的外在实现,包括互联网(internet)、应用软件(saas)、系统平台(paas)和计算资源(iaas)等服务,其特点是无需前期投资、按需租用服务、获取方式简单以及使用安全可靠等,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用户根据需要动态地扩展其服务内容。

云计算平台是云计算中心的内部支撑,处于云计算技术体系的核心。它以数据为中心,以虚拟化和调度技术为手段,通过建立物理的、可缩放的、可调配的、可绑定的计算资源池,整合分布在网络上的服务器集群、存储群等,结合可动态分配和平滑扩展资源的能力,提供安全可靠的各种应用数据服务。

2、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实施过程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软硬件集成项目,在实施之前需要谨慎评估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管理模式,并将未来的运营模式纳入到整体规划中,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云计算平台作用。

结合对云计算中心用户需求的调研和国外的实施经验,目前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5个阶段:

1)规划阶段:要将云计算中心建设作为战略问题来对待,管理高层要给予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并明确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从业务创新和it服务转型的高度进行规划和部署。

2)准备阶段:根据本行业特性,充分了解用户采用云计算数据中心想要获得的服务与应用需求,并对云计算平台进行充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技术架构。同时充分考虑系统扩展和迁移的可操作性,保证基础设施平台技术的连续性和核心业务的连续性。

3)实施阶段:资源虚拟化是云计算中心的基础,通过构建支持异构平台的虚拟化平台,可以满足安全性、可靠性、扩展性和灵活性等各方面的服务要求。

4)深化阶段:在实现平台架构虚拟化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各种资源调度和分配的自动化,为全面管理和自助服务打好基础。

5)应用和管理阶段:云计算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云计算平台应能提供标准的api实现与现有应用兼容。所有的应用移植是渐进过程,云计算基础架构要很好的支撑核心应用,而并不仅仅是新增的需求。同时,云计算平台建设是个闭环的过程,需要进行不断地改进。

3、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关键技术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融合了很多新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领域涉及服务器、存储、网络、应用和桌面等多个方面,不同类型的虚拟化技术从不同角度解决不同的系统性能问题。

服务器虚拟化对服务器资源进行快速划分和动态部署,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消除了设备无序蔓延,并达到减少运营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的目的。

存储虚拟化将存储资源集中到一个大容量的资源池并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无需中断应用即可改变存储系统和数据迁移,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动态适应能力。

网络虚拟化通过将一个物理网络节点虚拟成多个节点以及将多台交换机整合成一台虚拟的交换机来增加连接数量并降低网络复杂度,实现网络的容量优化。

应用虚拟化通过将资源动态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来帮助改进服务交付能力,并提高了应用的可用性和性能。

云计算数据中心基于上述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跨越it架构的全系统虚拟化,对所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配和监控,在无需扩展重要物理资源的前提下,简单而有效地将大量分散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物理资源整合成单一的大型虚拟资源,并使其能长时间高效运行,从而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2)弹性伸缩和动态调配

弹性伸缩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虑。纵向伸缩性是指在同一个逻辑单元内增加资源来提高处理能力,如:在现有服务器上增加cpu或在现有的raid/san存储中增加硬盘等;横向伸缩性是指增加更多逻辑单元的资源,并整合成如同一个单元在工作。

动态调配是根据需求的变化,对计算资源自动地进行分配和管理,实现高度“弹性”的缩放和优化使用,而使用者不介入具体操作流程。

3)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交换和事件处理

7.成本会计传统与变革 篇七

关键词:科层制组织,学习型组织,后科层制

无论是政府、高校、非盈利组织, 还是企业, 大部分组织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仍然是传统的科层制。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加速, 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 学习型组织开始成为众多组织管理者追逐的目标。但是, 在具备专门化、等级制等特征的传统科层制组织中建立起具有创造性和柔性特征的学习型组织存在一些基本的难点, 只有对这些难点有透彻的了解, 才能找到成功地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科层制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1. 科层制的内在属性

科层制 (又称官僚制) 具有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和技术化等特点。其研究始于马克斯·韦伯, 他提出了一个使大型组织合理化且高效化的行政框架, 并将官僚集权的行政组织体系看成是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 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保罗·S·麦耶斯将科层制组织其归纳为六大特征:一条指挥的等级链;根据职能进行专业化分工;包含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每项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基于提高技能的职业生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关系。

2. 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属性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 “学习型组织是这么一个组织, 在其中, 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 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有:

(1) 敏感性。学习型组织对组织内外信息反应敏锐, 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高, 适应变革的能力强, 把变革作为组织提高竞争力的契机, 通过引导变革来创造环境。

(2) 创造性。学习型组织对其战略、产品、服务、市场、技术、流程等一系列构成组织基本要素的部分不断进行创新和改善, 提高组织效率、效能, 使组织取得持续的进步。

(3) 协同性。协同性是指组织个体的学习与组织的学习过程有机的融为一体, 局部的成长带来整体的收益和进步, 某一点的创新能沟通过知识的有效转移得以扩散到整个组织。

二、传统科层制组织中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难点

组织学习的行动受已有的结构制约, 这种结构包括组织的权力分配体系, 也包括既有的认知结构。关于学习型组织适合的组织结构, 学者们似乎并不看好科层制组织。蔡尔德等人指出, “有机系统比机械系统更加有利于学习, 因为它促进跨组织和边界的信息交流, 甚至有些过分。试图在等级基础上实现这些目标对于有效学习是不利的, 特别是在当代条件之下。相关知识和专长今天一般广泛分布于组织的成员之中, 因此领导必须对必要的控制和成员的自主进行适当的掌握, 其标准是成员能接受并能动员他们为学习过程做出积极贡献。”彼得·圣吉也曾提到, “学习型组织将日益成为以“地方为主 (localness) ”的扁平式组织。这种组织会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延展至最高阶层或公司总部最远的地方。即决策权往组织的结构下层移动, 尽最大可能让当地决策者面对所有的课题, 包括处理组织成长与持续经营之间的两难困境。给人们行动的自由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构想, 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在传统科层制组织中建立学习型组织, 至少存在下列难点:

1. 如何协调等级权威与纵向沟通之间的矛盾

组织的敏感度取决于信息获取的渠道和传递的速度, 组织中大量的信息分散在组织与产品、市场和客户相关联的组织界面中, 即处于一线的员工头脑中。这些信息能否顺利的传达到组织的决策层, 取决于组织权力与知识的匹配程度、信息渠道的畅通、领导风格和管理制度的宽松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严格的等级权威, 坚固的管理制度和冗长的等级链, 这对于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尤其是从下至上的传递和沟通极为不利。

2. 如何协调集权控制和自主创造之间的矛盾

在科层制组织中, 权力向金字塔的顶端集中, 根据管理层级的职责下放相应的权力, 在金字塔的最底层, 决策权力降低到最低, 工作人员只对直接与工作职责有关的问题按照既有的规章作出反应, 人们有严格限定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创造力的发挥需要宽松的环境、适当的决策权力和比较自由的工作安排, 而科层制组织恰恰是以严密、严格的管理风格和制度见长。

3. 如何协调职能壁垒与知识转移之间的矛盾

知识转移是学习型组织的主要功能之一。它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深入了解, 这对于科层制严格划分的职能部门和缺乏横向交流的组织结构来说, 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在传统科层制组织中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两条途径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科层制组织和学习型组织并非处于对立的两个极端, 而是现实中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之间一个连续的过程。由于科层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常用的组织形式, 所以大部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努力都是从科层制组织中开始的。以科层制组织形式为起点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思路有两条:一是放松控制性, 保证自主性;二是利用控制性, 强化自主性。

1. 放松控制性, 保证自主性——传统科层制组织向后科层制演化

所谓后科层制, 是指在保留科层制的基本特征的情况下, 进行局部的组织创新。常见的演化路径有设立团队、实践型团体和项目经理制等方式。这些路径的共同特征是为组织开辟出横向交流的信息通道, 打破职能部门的壁垒, 为信息沟通和知识创造提供宽松的条件。本质上是通过放松控制性来确保自主性。

保罗·S·麦耶斯认为, 在后科层制组织结构中, 职能部门甚至业务部问之间的协调的部分是由团队进行的。Ray Stata也明确指出团队在改善知识传递和改变行为上的优势, “我们发现介绍知识和调节行为的最好方法是以小团队进行工作, 团队拥有实施变革的权力和资源。”团队是一个有着互补性技能的集体, 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一系列的行为目的以及一种保持彼此之间相互负责的方法。在团队内部信息充分沟通, 工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为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贡献了条件。实践型团体 (Communities-of-Practice) 是一种非正式的团队, 在组织生活之中运行。在这样的团队中, 即兴的行为随时会发生, 真正的学习得以进行, 组织的环境由参与者共同创建。实践型团体的成员是在做一项工作的过程中联合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 团队的成员会很自然的作为一个集体努力工作。实践型团体促进了成员间的相互参与、共同负责和技能共享。项目经理制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 组织临时性跨职能工作团队, 赋予团队相应的决策权和资源条件, 使其独立负责、独立核算的管理制度。它有助于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障碍, 克服科层制组织官僚机构的僵化, 提高敏感度和组织反应速度, 促进沟通和知识共享。

2. 利用控制性, 强化自主性——组织学习的制度化

从系统学的角度上看, 大量无规则的方式存在的知识元排列成序后, 其系统的稳定是增加的, 其输出能力也增大了。科层制的控制性特点如果体现为有益于学习的制度化建设, 如激励制度、组织文化、设立CLO (chief learning officer) 等学习制度、知识管理制度的建设, 起到释放创新和交流空间、鼓励学习和知识转移、整合组织知识元的作用, 而不是简单的对知识存量和流量作出严密的规制, 那么控制性就成为强化自主性的手段, 两者在另一个层面上达到了统一和协调。

激励制度是从经济手段提高成员学习和沟通的积极性, 组织文化是通过影响成员的愿景、心智模式和行为的氛围来促进成员的深层次学习, 学习制度和知识管理制度是从行为的规制和安排出发来影响成员。这些制度共同的特点是加强了对自主性的强化, 对创新和共享的提倡, 和对团队合作和知识转移技能的培养, 为科层制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演进创了条件。

总之, 科层制作为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组织形式, 能否成功的借鉴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成果, 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科层制和学习型组织间搭建桥梁, 丰富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为广泛现存的科层制组织提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思路和策略。

参考文献

[1]保罗·S·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蒋惠工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出版

[2]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李维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出版

8.传统山水画在当下的遭遇与变革 篇八

关键词:山水画;精神;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2-01

站在功能主义的视角去看,从当下人的境遇来审视,当下人更需要古代山水画中所传达出来的那份闲情和雅逸,以抚慰那颗躁动的心,在加上从09年开始保利,佳士得对古董字画的天价拍卖纪录使得市场燃起了对中国画收藏得热潮,从功用价值上讲,传统山水在当代确胜于古代。然而从接受者层面上看,古代山水画的尴尬境遇相当于在水泥林立的闹市当中去欣赏山水的灵境,有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假;而之于创作者而言,大多数画家缺乏道禅等的修养与境界,在嘈杂的闹市中保持一颗灵静的心去创作,亦是非常艰难,所以许多作品多停留于形式游戏。另外由于对文化根基的断层,语境的失场和自然的破坏等诸方面的问题使得当代山水画多流于形式的创新,流于文人的笔墨情趣,而少文人之心境与气节。另是当代人审美周期的缩短,传统山水大面积泛滥所产生的审美疲劳,是传统山水画面临的另一大境遇。种种的境遇昭示着传统山水画必须走向现代化。

回顾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宋代的山水画在理学的影响下写实功力达到了顶峰;在元代,山水画在文人隐士的手中,笔法墨法意境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明朝晚期,又由于陆王心学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开始出现摹古之风,在清初四王手里发展至鼎盛。中国山水画近代变革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羁绊,寻求创新的时代,从最早的西洋明暗画法、民间画法的融入,到现代派的风格的表现,到抽象山水和新意象山水,再到文人笔墨意趣的解构等等,种种新材料、新技法被不断应用和发展。亦有呈现当代问题,关注当下社会的符号山水。正如西方的现代艺术一样,中国山水的变革是建立在反传统的基础上,反对传统的形式语言,从传统的笔墨、形式、构图、材料,再到观看方式、内容等等进行突破,试图使其更具有当代性,更符合当下的审美品位。然而,反观以上便会发现,似乎形式在不断的突破,而古人所谈的“心”的境界在逐渐消减。山水多留于形式的新奇,而缺乏时代的精神内涵。

近百年来,许多人都在试图建构有别于传统的当代山水理论体系,终未有果。究其原因在于更多的集中于形式上的梳理,或对山水画的本质和功能没有重新的认识。20世纪以来,山水画最大的成就更多的集中体现在它的形式。然而建构一个适应当下人的审美观,并不是单单从形式中总结出来的。当代山水画作为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价值多元化的境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自性,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于山水畫家而言,由于背后的世界观、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等等的差异,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山水,洞悉山水本质,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传统的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在当下由于各个思想文明的碰撞而变得多元化,这就是所谓的多元价值。多元价值的建构,把艺术的评判标准回归到了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肯定和尊重了人的审美差异性,但却使得艺术价值评判标准失衡,艺术作品高下难辨。它忽略了艺术的本体,模糊了艺术的功能属性,同时也忽视了艺术家的责任。

从艺术功能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理清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创作者、欣赏者好比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创作者是医生,欣赏者是病人,山水画是创作者针对病人群体开出的药,而病人怎么吃药关系病的恢复程度,所以需要的是思想阐释,而所谓的批评的建构则是督查创作者是否走偏诊断错或用错药的督导官。作为创作者首先要了知是什么健康的?山水画是诉之于心灵与精神的,心的健康则是能给人以精神启迪和善性的引导。多元价值的弊病在于不承认或者没有一个健康的准则。山水画家作为心理医生,还要敏锐的发现疾病,要有发现种种潜在疾病的能力,并真正的了解疾病。由于工作的压力,社会节奏的加快等等诸如因素,当下常见的病如烦躁、压抑、焦虑、恐惧等等,而此些病的根源,则仍归于心。所以艺术接受者观看作品时,亦是圣人眼中处处都是圣者,凡夫眼中处处都是凡夫,同样一幅山水,在行家看来是一幅杰作,在一般的农夫看来,就是一幅普普通通的画;有些人是带着学习的眼光来看,即使是一般的作品也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有些人则是带着鄙视的眼光来看,即便是精品也会被看成凡夫,所以有的人看到的画家的精神境界,(有的是在作品本身的意境中读到的,有的是在作者作画的过程当中体悟到的)有的人看到的是作者的笔墨情趣,有的人看到的是形象上的似与不似,有的人看到的都是这个那个的毛病。正如前文所说,对境本无美丑,关键是我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这个世界。而世间人当中多不识此点,所以,山水画家和山水评论家的作用就是给人开药方,劝人治病,将观众引向健康的心理机制。 这也要求山水画家需要营造超强的艺术氛围,需要端正自己的创作动机。只有当作品本身所传达出来的力量强过于对境的时候,对境且有意乐接受时,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感染力的强弱。当然感染力越强的作品,其作品价值就越高。传统的山水画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让观者去体悟那种氛围或意境,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意提升或是净化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好比讲故事或作诗一样,好的诗词和故事往往都是氛围极佳的体现,他更容易将欣赏者带入此氛围中,所以,作品好坏主要在于自己能不能更真切的体味到那种境界并将此呈现出来,之间的障碍越多,则感染力越弱。这也是在要求作画者本身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中国古人将人品与画品等同。欲感染受众,首先要感染自己。若一幅山水作品创作出来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或者看到之后产生不了动力时,即使他人怎么说好,也是一件失败的作品。所以,山水画的创作动机非常重要,动机的好与坏会贯穿于整个的创作过程中,从而影响到受众。而这点又恰恰是当代许多山水画家所忽视。没有明白艺术创作的动机与目的,没有明白风格的含义,却疯狂的追求所谓的风格创新。

所以,当下山水画的迷失,不在于他的多元化,而在于山水画家本人社会责任感的减弱以及画家本人对自身心性、品性的忽视,是心的迷失,传统山水画中的教化引领以及人品修炼才是山水画中最精华的东西,今人多一味追求的形式变革,有时却忽视了这两层意义。今人之山水应重拾医生职责,以自己的修养与技能为当下病人开出心灵的妙方——山水画家并非只是技法革新,重要的是要有着超验于常人的心境,并能如实的观察到受众的症结,对症下药。当代山水若能关注社会,用心感染和改变受众,或能走出桎梏。

上一篇:宿建德江 古诗下一篇:著名国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