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共8篇)
1.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 篇一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意见
(黔党发„2012‟1号 2012年1月10日)
2011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三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着力推进“三化同步”,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12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扣“稳中求进、提速转型”的总基调、总目标,抓住“一个核心、六个重点”,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强化基础、调整结构、培育产业、提高素质、深化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中,着力推进“三化同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10年时间根本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让农民种上高产田、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喝上干净水、烧上新燃料、搭上信息桥、住上整洁院。大规模大面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经比例由60∶40向40∶60转变,切实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稳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缩小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逐步缩小我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农村人口学有所教、劳有所
3.目标任务。到2015年,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标准化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贮运、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和应用一批对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明显支撑作用的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队伍和适应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的知识型农民。主要动植物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地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注重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收集农作物优异种质基因源,开展鉴定与评价研究,通过优异种质进行基因源分析,建立核心群体。研究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抗旱耐瘠、抗病、抗冻等研究,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加强动植物育种研究,确保每个重点产业都有1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良种扩繁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摸清土地、水、气候资源配臵的基础上,以综合配套技术为核心,重点突破超高产生产技术,加强大面积丰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实现均衡增产。在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配方施肥技术、蔬菜栽培种植模式、畜禽水产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油菜籽冷榨制油、重金属快速检测、中小型多功能农机具研究、有机循环农业、精准农业、节能降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一批实用技术成果,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
2.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完善现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的基础上,新建特色作物生理生化、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组建核桃研究所,新建茶叶、酒用原料、核桃、特色杂粮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
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提高服务效能。采取调整一批、培训一批、新进一批人员的办法,配臵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的农技推广服务人员。采取招聘特岗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办法,解决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不足问题。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确保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职能有效履行。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实施信息进村惠农工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2.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技人员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拓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农业合作社兼职等渠道,强化、搞活、提高农技推广能力。认真组织实施“三百工程”、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等,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主体的科研推广运行机制。
3.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技人员和其他社会组织,兴办种苗繁育公司、植保服务队、农机服务组织、农经网信息服务组织、农资连锁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经营性农技服务实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完善村
推广队伍,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培训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训高效种养实用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农业政策法规等,中央和省级培训经费由省财政根据年度农技人员培训任务在预算编制环节统筹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农技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鼓励和支持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提高培训,对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给予全额学费补助,所需经费由本部门(单位)在部门预算中统筹解决。
3.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开展系统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培训提质增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经营人员、专业大户培训,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大力培养农村植保员、防疫员、信息员、泥水工、沼气工等,培育职业农民,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拥有现代生产管理知识、在农村各领域中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实用人才和拔尖人才队伍。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并给予生活补助。围绕“百万农民工、青年、妇女创业就业工程”开展就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作用,逐步形成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放到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臵,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农技推广机构运行经费保障能力。从2012年起,提高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比重或固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
接费用扣除设备购臵费后的5%作为绩效支出。对携带农业科技成果创办企业的,各级风险投资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要给予优先支持,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等方式,保护科技创业人员的合法收益,解除科技创业人员后顾之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奖励补助力度。全面落实农业科技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励工作,每三年对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按照社会需求征题、产业部门命题、科研集成攻关、成果物化转化、市场用户评价的方法,把解决实际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认定、市场化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重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前后公示制度,对重大公益性、突破性、受农民欢迎的科技成果实行奖补。逐步探索建立农业优良新品种、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后补助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后补助。
6.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员申请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对发明专利的申请费、审查费和代理费给予资助,对涉农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单位按规定给予补助,对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加强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鼓励注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和本省农产品主要出口贸易国的技术壁垒,鼓励农业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加强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建立健全针对农业科技的知识产权援助机制,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帮助企业在知
2.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 篇二
1 主要做法
1.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洞口县委办、县政府办专门下发了《洞口县关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若干规定》、《洞口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办法》、《洞口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工作组年度考核指标》等有关文件。洞口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同时,直接主持召开新农村建设试点会议,宣传贯彻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座谈会精神,研究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并派专人负责联系、指导。通过调研和现场会宣传,使大家认识到,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有限资金办大事,不仅是做大做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次发展机遇,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做好整合支农资金工作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1.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
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支农资金会触及到一些深层次、体制性矛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阻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领导机构,并且工作措施要得力。为此,洞口县成立了以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为驻点领导,农发办、国土、公路、农业、林业、水利、县农合行、烟草、新农办、交通、教育、卫生、文体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洞口县石江镇江潭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工作组各成员单位确定项目负责人,明确职责,层层抓好落实,形成合力推进示范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并建立了市、县共同联系指导示范村建设的制度,具体由市农发办、市电业局、市烟草局、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邵阳办事处、县农发办、县国土局、县公路局等单位牵头组织实施。
1.3 科学制定规划,选准整合平台
进行资金整合,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提升规划水平,完善规划内容。为此,我们在推进资金整合过程中,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把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同时,积极推进示范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该村农业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科学地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形成符合江潭实际的整合模式。在制定规划过程中,注重做到四个结合:一是长远目标和现实可操作性相结合;二是统筹兼顾和重点突出相结合;三是总体全面和分项具体相结合;四是专家指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可行。现江潭村2006年至2010年的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建设规划均已完成,到2010年,江潭村必将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1.4 坚持因地制宜,拓展建设内容
整合支农资金进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需要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为此,洞口县围绕农业综合开发主业和新农村建设试点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建设内容,不断拓展农发项目外延。一是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建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排灌自如的高产稳产农田。通过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等措施多管齐下,两年来,江潭村共维修加固拦河坝2座、维修改造电灌站8座、修复江潭防洪堤80m、衬砌高标准硬化渠18.8km、新修维修机耕3.2km、建沼气池50口、平整土地改良土壤50.33hm2、新建水泥硬化路2.2km,现该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二是扶持壮大村域内的各家企业,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升级,扩大生产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使企业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围绕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基地,以洞口县优质粮食产业化合作社为纽带,引导和农民和企业订单农业,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使龙头企业能获取稳定优质的加工原料。现洞口雪峰贡米有限公司已与江潭村签订了100hm2优质稻种植合同,按市场价收购稻谷。四是围绕和谐抓文明。2007年4月江潭村新建一栋建筑面积700m2总耗资60多万元的村级活动中心,活动中心的落成使得该村的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娱乐室都已初具规模,群众非常满意。同时,投资40多万元进行改水、改厕、改灶。现江潭村85%以上的村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50%的农户已改原始的厕所变卫生间,改原始的耗源灶为省材、省煤灶或液化器。五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总投资50万元的休闲渔庄现已建成,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1.5 严格监督管理,规范运作程序
整合支农资金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管理,规范运行。一是坚持整合资金的基本原则。按照“效益为先、渠道不乱、用途不改、管理不松、部门配台”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整合项支农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坚持各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投资方向不变,加强整合资金的归口管理和使用监督,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做到分工明确、相互支持、配合协调。二是建立整合协调配合机制,在工作组的指导下,村里成立上级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负责全村上级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三是建立整合管理机制。所有上级支农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择优选择项目施工企业,并由项目实施单位与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
1.6 认真考核评估,务求取得实效
所有被整合的资金,严格遵守行业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标准、有设计、有图纸、有检查、有验收,并执行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参与资金整合的各个单位,制定各自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建设标准,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人。项目实施完成后,组织成员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及效益进行综合考评,并与立项时的预期效益进行比较,考评结果作为责任人的政绩考核,也作为立项评审人员的业绩考评。
2 经验思考
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两年来的资金整合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2.1 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是构建农发资金整合平台的前提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各类涉农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优势和特性与新农村建设选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基础,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具备良好的物质和群众基础;而以此为平台,将其他支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必将使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能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坚持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以农发项目为主体,实施资金整合,不仅是构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整合平台的落脚点和基本前提,也是当前各类资金避免投资分散和重复建设,有效统一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以农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金,也为政府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开阔了思路,提供了抓手。
2.2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整合资金成败的关键所在
洞口县以农发项目为平台,整合支农资金建设新农村的试点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有力配合。原市委书记黄天锡多次带领市新农办、农发办、发改委、国土局、水利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亲临江潭村调研和指导,各有关单位慷慨解囊,为江潭村新农村建设示点提供资金援助,有力地推进了示范村建设。县新农办、国土、交通、农业等部门多次在试点项目村召开新农村建设、“三冬”工作、土地平整、通畅公路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现场会,使江潭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热点。
2.3 坚持科学合理统一规划,是资金有效整合的基础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以农发项目为平台,按照“各炒一道菜,共做一桌席”的建设思路,对试点村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是实现各类资金有效整合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根据试点村农业发展现状,突出区域特色,兼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三个基本目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2.4 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是推动资金整合的制度保障
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是提升整合资金使用效益、深化资金整合的制度保证。一是要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报账管理制度,要针对各类整合资金的管理办法和报账制度;二是要采取部门配合的方式对项目实施开展全程跟踪检查,并注重对项目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协调解决。
2.5 尊重民情民意,是确保资金整合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要确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整合机制,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项目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将农民群众定位在主角位置,不仅项目规划要尊重民意、符合民情,而且项目建设要实行民管,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优化项目政策,吸引民资参与示范村建设。
3.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 篇三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创业;平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25—02
国无农不稳,民无食不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农业科技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根本出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关键支撑;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首要选择;转变农业發展方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核心依托 [1]。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实施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力和竞争力,将农业科技成果更有效地送进千家万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农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强化扩大内需的引擎。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得到推广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潜在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农业要实现从自给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的伟大变革,客观上要求重要的生产要素农业科技成果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一方面,总量很大,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的很少,据统计转化率仅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即有相当部分的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得不到转化应用,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5%~85%。农业科技成果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显不够,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及推广工作任重道远。
二、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双赢”
1.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倡鼓励农村创业。大学生就业难、农业类大学生就业更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农的毕业生大多改了行,且学农的人数越来越少。没有创业,难有就业,创业人才是每个社会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动力作用和示范作用,一个社会创业人才的多少,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农业创业人才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出新型的创业人才,不仅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而且为其他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
2.大学生农村创业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相互提供支撑。面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农业发展急需且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严重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提倡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是一个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到农村创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有生力量,有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农村推广,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创业促就业,既可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可提供部分就业岗位,是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又能有效破解新农村建设中人才难题。
大学生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进行创业,是一个结合点、是一个平台和桥梁,既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又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是一种新的就业模式,更是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一种创新,值得深入研究。
三、创建创业教育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高校,不仅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生产基地,更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批发基地,但目前普遍存在体制不顺、积极性不高、成效不明显、转化率低等问题。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建创业教育平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农村创业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创业教育平台。
1.前期调研。前期调研工作主要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等方式,收集有关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学生情况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2.激发创业激情。点燃创业激情、追逐创业梦想、促成创业行动。通过各种激发方式,激发学生敢于创业的精神和勇于创业的激情,尤其是要激发学生农村创业的勇气,如创业教育大讲坛、校友农村创业成功事例、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逐步形成敢于创业、勇于创业的氛围。
3.专业与创业知识学习。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农业科技知识和推广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学生创业的一个基础,也是学生创业的一个资本,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技能,创业成功率才能得以提高,也才能使创立的企业之生存能力增强。二要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学习,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各种创业知识,如“开业知识”、 “创业经营与管理”、“创业法律知识”等。
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习实训。在实践中学习创业,贯彻工学结合理念,农业推广专家讲座,相关企业参观学习、顶岗实习等。由科研人员、推广专家、老师组成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指导、控制和评价,增开案例教学课程,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
5.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村创业指导。鼓励创业,做好辅导。对决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迈出农村创业步伐的同学,一是鼓励支持;二是创业辅导,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提供农业科技成果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支持。
6.跟踪反馈与总结提高。对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建立创业辅导和跟踪机制。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农业推广创业成功率,另一方面根据实际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完善创业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农科成果推广与创业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大学生农村创业平台研究,一是能够解决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大学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创业模式是一种创新,对破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大学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创业能够很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大学生农村创业平台工作机制
大学生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创业,可以通过基础建设、典型示范、技术组装、农技培训有机结合、扶持优势龙头企业等平台来实现。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围绕当地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转化,提高农产品优质率、科技成果转化率、资源利用率。通过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模式,促进适合当地农业的科技成果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中国农业类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数量多分布广,信息资源丰富,传播能力强,构建以农业类大学生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形成类似于工业产品经销商、代理制度,吸纳农科单位、农业院校和社会团体加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络,形成合力,通过推广网络的纽带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校及相关科技部门的纵、横向联系与协作,引进、吸收和掌握大批具有实用推广价值的关键性科技,增加技术储备,并千方百计地将这些科技推广到农业生产当中,在推广前期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物质便利。
3.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必须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创业活动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讲座、示范等方式,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生产,逐步构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直销网络。
4.产业示范效应。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园区结合,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辐射源。建立农业新技术示范网络,使之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子种苗的繁育基地,农业科技培训的基地和生产经营基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5.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大学生通过自身创业或农技服务等方式,催生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载体。农业龙头科技企业有着天生的创新潜质,出于竞争的需要,对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开发和应用比较积极,为农技推广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哺农业科研院校,良性互动,促进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农村创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理念,是一种区别传统农技推广的全新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有利于科研院所和高校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和转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推广体系加快推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回良玉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09-10-22.
[2]彭庆瑞,曹凑贵,范金凤.浅议农业高等院校学生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
[3]李玉白,黄红焰,唐光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4-65.
4.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 篇四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
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农办科„2015‟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各涉农高校,有关部属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任务,整合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贯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全面促进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新常态下农业科教体系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我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和部属有关科教单位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工作,并结合本地和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贯彻落实《方案》的具体措施。
农业部办公厅
2015年5月20日
—1—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试行)
为深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建设,着力搭建中央与地方、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三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能,实现“互联网+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格局,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按照“体系工作法”,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有效整合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构建起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各环节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教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提高农业科教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度,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谋划,系统设计。以应用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以协同为要旨,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在有效整合相关农业科技、教育、资环等体系资源的基础上,吸引多方力量参与云平台建设工作。
(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整合各类农业科教资源,规范云平台信息资源采集系统与交换标准,建立顺畅的从科技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应用的“技术成果信息流”和从生产技术难题到科技原始创新的“产业问题导向流”,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工作协同创新。
(三)高端引导,快捷高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完善农业科教大数据系统化、结构化设计,构建云平台业务系统,增强国家农业科教服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科教服务全覆盖,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便捷、针对性强的科教服务。
—2—
(四)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紧紧围绕农业科教服务信息化的特点和需求,统一平台,实行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建立多元协同、资源共享、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云平台建设管理机制,实现云平台各系统间和每个系统内各功能板块间的互联互通,搭建“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三、云平台的总体架构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包括1个大数据平台、6个专业子云和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一)1个大数据平台。即国家农业科技、教育、环境、能源大数据平台。
(二)6个专业子云。即体系综合业务云、智慧农民培育云、农技推广服务云、科技创新支撑云、成果转化服务云和美丽乡村创建云6个专业云。
(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即全国农业科教环能体系信息调度平台系统、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村能源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美丽乡村创建综合业务平台系统、“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标准化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系统、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数据管理系统、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服务支撑平台系统、循环农业创新与推广支撑平台系统、军民融合产业服务支撑平台系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平台系统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农业科教大数据建设。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统筹组织国家农业科教大数据的顶层设计,重点包括:建立大数据的信息资源目录,制订信息获取、维护、存储、加工与应用方案。强化大数据的基础资源建设,通过农业科教环能信息体系建设,集成完善各类专项业务应用,保障基础资源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和鲜活性,组织开展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民教育培
—3—
训、基层农技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等现有农业科教信息资源的全面梳理、规整、入库。积极拓展信息获取通道,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教体系资源,建立专业信息采集队伍。设置专门的数据处理机构,扩展建立国家云平台大数据处理中心和地方、专业分中心,实现对获取信息资源的及时处理。
(二)全国农业科教体系信息调度平台系统。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省级农业科教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为主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连通农业科教系统的信息交换平台,建成全国农业科教系统信息快速交换通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支持对全国科教信息体系各项业务运行的动态监测和快速调查。建立业务信息调度制度,形成业务信息交换与报送机制,初步实现农业科教体系信息处理规范化、信息监测动态化、信息调度网络化、信息管理智能化和辅助决策模型化,有效支撑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支持健全完善全国农业科教基础资源数据库。
(三)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档立卡和跟踪服务。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专业量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等资源库,为全部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登记,发放“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创新培育模式,搭建起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农民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系统,建立与知识更新相结合的长效培训服务机制,实现集中培训与全程辅导相结合,单项教学与交互教学相结合,引导农民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初步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认定管理考核和对接农村电商的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农村创业科技支撑建设,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和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4—
(四)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实现部、省、市、县、乡五级互联互通,业务联动,分类建设全国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资源数据库,开展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在线培训教育。为全部农技推广人员配发“智农卡”,开通基层农技人员“智农通”服务,实现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技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推进农技推广云平台基层工作站建设;创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模式,组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农业生产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农业科教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现场的技术指导,鼓励基层农技人员从云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全面升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智农通”与其所在区域农户实现互联互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并纳入业务考核。
(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与广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对接协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动态资源数据库,形成网上成果展示、学科群集成研发与技术攻关、重点实验室成果数据库共享、重大实验装备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包括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专家在内的农业专家库,为入库专家开通“智农通”服务,对接云平台,实现对专家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支持专家通过云平台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六)循环农业与美丽乡村创建平台系统。收集、汇总我国相关农业水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数据、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数据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建设技术等,强化“一控两减三基本”科技支撑服务。建立循环农业集成服务系统,建成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数据库与绿色增产技术指导平台,启动农村生态能源管理与应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管理与成果展示。
(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系统。开发成果征集、评估、托管、交易、孵化、奖励、立项等功能模块,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一条
—5—
龙”式的成果转移服务机制将各功能模块进行有机衔接,与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网络系统进行对接。
(八)“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智农卡”作为云平台联合电信运营商专门定制的手机卡,内置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直通系统,面向入库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免费发放。“智农通”作为云平台业务和服务的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包括:农业科教管理、农技推广、农民培育和农业专家、职业农民等不同的业务版本。2015年计划在全国发放不少于500万张“智农卡”,落实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启用“智农卡”,最终计划全国发放不少于5000万人(户),逐步实现“智农卡”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持证农民的全覆盖,为农民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服务。落实不少于10000名专家、5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0万农户(包括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通“智农通”服务。
五、进度安排
(一)2015年1-3月,开展前期调研,提出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利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云平台建设的宣传、部署与组织动员。
(二)2015年3-6月,统筹协调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相关资源,推进云平台各系统建设,初步搭建完整的云平台框架,启动支撑六大子云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启动省级平台的落地工作,组织部分试点省共同推进云平台建设。
(三)2015年6-9月,组织开发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开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集成、整合各类农业科教基础资源数据,初步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服务大数据平台。
(四)2015年10-12月,开展平台应用推广,完成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启用工作。
(五)2016年之后,进一步完善云平台各业务应用系统,扩大省级云平台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云平台应用等。
六、组织保障
—6—
云平台建设运行工作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司内各相关处和相关业务归口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成立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组,统筹协调云平台建设工作,包括前期调研、业务与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系统开发与运行、公共服务等。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科教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云平台建设工作,明确负责人和责任处室,积极协调、支持和配合云平台建设工作。
(二)强化资源整合。按照云平台建设要求,整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以及相关农业科教系统各单位相关信息资源,形成符合云平台建设要求的农业科教大数据。
(三)形成建设合力。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作为云平台建设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和整合各相关单位的基础资源数据;中央农广校负责云平台(国家)运营中心具体承建工作;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方云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并开展培训,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组织专家团队,聚集本地资源,做好云平台的信息服务工作;各云平台业务支持单位应积极配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要求提供云平台建设相关基础数据;北京中园永兴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云平台技术支撑与运营服务机构,负责云平台的系统建设和运营工作,协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做好平台运行的信息通道建设与服务开展。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云平台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四)实行全程督导。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组将全程跟踪检查云平台建设的各项工作,组织人员对云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开发、资源整合、数据采集、试点运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督导检查。
5.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 篇五
初增加2.86亿元,增长14.22%;存贷比为36.37%。今年截止到2月底,全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69.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25亿元,其中4家农村金融机构存款49.09亿元,占71.11%,贷款17.22亿元,占77.39%。同时,我县公开发布了全国首份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荣获首批市级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县。当前,全县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农业发展。积极利用银企政三方座谈会、项目发布对接会、建立信贷项目日常流转机制等方式,切实加大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近些年来,仙竹米业、丹陵花木、新城牧业、恒源油脂等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菜花坪、大同桥、新市等一批规模农业基地得到了银信支持。2008年,全县累计发放农业贷款8.84亿元,占全县累放额的39.78%。二是缓解了农民需求。推动了小额信用授信贷款,保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要。2008年对全县12.8万符合授信条件的农户核发了贷款证,占总农户的71.5%,全年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1亿元,占同期贷款总量的52%,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支持了农村建设。为落实国家项目配套,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农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村路网、水网、电网和信息网等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近3年来,信贷投入了约为3亿元。如2008年,农发行对县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对农村数字电视项目发放贷款1000万元。
农村金融问题是农村反映较为强烈、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农村融资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农村企业融资难。农村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经营体制风险高、有效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低,贷款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低。据调查,全县目前有80%以上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支持。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少。农村可用抵押担保物有限,金融服务点全面收缩,金融服务弱化问题明显。如我县设在县城以下的金融机构仅有34个,其中每个金融机构平均服务对象超过两万人,服务半径达50多公里。三是农村信贷成本高。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贷款农户多、单个贷款额度小,信贷资金营运成本大;农业生产经营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相应信贷风险较大,这些都增加了对农贷款的成本。四是民间融资规模大。我县民间资金活跃,融资规模估算超过贷款规模。经济处于低潮时,特别是一些企业的民间融资最容易出现资金链条断裂,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6.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 篇六
扎实推进我乡农业与农村工作
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立足实际,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我乡实际,如何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抓紧抓好。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和我乡确定的“建设生态型经济强乡”的目标定位。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政策,突出以新农村建设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乡党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总平台,进一步抓好以竹木经济为主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立足我乡特点“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家园”的目标要求,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种养业,积极推进生态经济;2009年,每个村要规划好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要着力培育一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要发展一片或一带1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1
要有一批生态经济示范户;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突出抓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和“阳光培训工程”,力争培训农民每年500人次以上。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水产、果茶、林业、经管等涉农部门要整合培训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科技入户工程,要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开展培训,把课授到村、资料送到户、服务咨询到田头。围绕村容整洁,大力开展“三清六改三普及”,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等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目标;围绕乡风文明,大力开展携手共创和谐文化活动,通过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政策、送法律下乡,形成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浓厚氛围;围绕管理民主,建设好行政村民主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村财理事会的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在建设模式上,根据不同村庄特点,着力打造旧村改造型、客家民俗型、农家山庄(庭院经济)型、生态旅游型等不同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点。到2010年全乡要实现100户 “猪—沼—果(茶、菜)--竹”生态经济示范户。根据这一模式要突出抓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 “家有主业、村有基地、乡有规模有产业和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要重点抓好毛竹丰产林、反季节蔬菜、果树林、有机茶、蜜蜂、山羊、家禽、水库养殖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到2010
年要建设好10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新建高标准有机茶园500亩,种植反季节蔬菜2000亩;改造茶园200亩;新建果园基地500亩;养殖蜜蜂3000箱;养殖家禽50000羽,养殖山羊1000头,养殖淡水鱼3万斤。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蔬菜村、果树村、茶叶村、渔业村、养蜂村等专业村,加快建设培植一批成效明显、辐射力强的强村种养大户,引领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在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还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是耕地资源大量减少、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不强。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必须做到: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4.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必然要针对农村的特点,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其支农服务能力。促使其积极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培育多种所有制商业金融组织,从多方面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
向,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国家鼓励有资质的粮食购销和用粮企业到产区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以此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切实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严禁土地抛荒撂荒使土地抛荒降到最小程度,确保粮食安全。通过种粮直补鼓励农民对土地实施轮番耕作。
四是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
体,加快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层经营”,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要在认真总结和规范农民自发组织的竹木、果蔬、茶营销专业组织和农村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做法上,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愿合作的方式建立共同利益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合作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安排。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省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心农村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增强
他们廉洁自律的意识,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7.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 篇七
合理流转土地, 集约化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有效措施, 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 又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 我们在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上想办法, 集中连片建设, 初步形成了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共同受益的路子, 破解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刘家峡镇罗川村委会牵头组建花卉、蔬菜等专业协会, 由协会租赁群众的土地, 打破土地界线, 整合土地资源, 统一规划, 统一开发, 统一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 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用反租倒包的办法承包给农户经营, 为破解土地一家一户经营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矛盾, 发展现代农业找到了一条新路, 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去年总投资630万元, 建成高效温棚384座、700亩, 完成部分上水和道路开通工程。今年投资945万元, 建成二代高效温棚墙体工程290座, 四位一体示范栅 (沼气、猪圈、水池、自动卷帘) 2座, 养猪场2家, 千亩核桃林基地1处, 配套沼气100座, 1处市场和1家养兔场, 上水工程正在建设。下古村组建无公害蔬菜协会, 由协会牵头租用22亩土地, 建成了蔬菜批发市场和可贮藏600吨蔬莱的保鲜库, 成为刘家峡蔬菜集散地, 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既解决了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创新产业模式,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按照“无公害蔬菜─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沼气工程─无公害蔬菜”的循环农业模式, 培育和廷伸产业链条, 规划建设蔬菜种植区、规模养殖区、马铃薯加工区和经济林区, 温栅配套沼气池和集中供热站, 将淀粉渣用作饲料, 菜叶、秸杆、畜禽粪便集中发酵, 沼渣沼液集中施肥, 沼气用于供热照明, 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业紧密关联、循环发展, 一环扣一环、一环促一环的产业链。新建千头猎养殖场1处、投放种母猪100头, 玉丰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万头猪场即将建成投产。发展千亩核桃经济林基地1处、栽植核桃苗4万株, 栽植葡萄1000株。罗川台循环农业园元, 是原来种小麦的15倍, 仅此一项, 可为罗川村每人增加纯收入4000元, 达到6313元。去年, 刘家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蔬菜产值5050万元, 占到全县蔬菜总产值的33%, 仅在蔬菜产区12%的土地上创造了33%的产值。
以抓旅游的理念抓农业, 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
太极镇依托百年枣林和近邻黄河湿地太极岛景区的优势, 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开发建设以上古、下古为中心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 以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为目标, 大力整治村容村貌, 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度假、河塘垂钓、田野采摘等农家乐旅游项目。今年, 新建改造二代高效温棚484座, 改造田园采摘、体验农趣高效温棚196座, 新建四位一体示范栅3座, 修建了蔬菜批发市场和冷藏保鲜库, 新上了一条鲜果包装生产线, 正在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生态园。目前, 社社都有特色产业, 村社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均为100%, 沼气普及率52%, 巷道全部实现了绿化美化。
设立产业推进办公室,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8.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领域 篇八
(一)农地使用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必须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下一步农地制度创新的目标应该是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充分释放土地制度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潜力。一是建立“两权分离”的农地制度。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既有利于稳定承包权,使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资本收益,也有利于流转经营权,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鼓励农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能应对务农劳动力不足、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的问题,也能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三是扶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推广先进科技,降低生产成本,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二)组织制度创新。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有效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显著提高了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产出效率和规模收益。下一步,要重点抓好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一是将新增农业补贴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规模经营主体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今后新增农业补贴应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集中利用财政资金,避免“撒胡椒面”。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加快合作社发展速度,建立引导生产要素向合作社流动的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利用资金集聚带动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三是合理引导工商资本经营农业。随着务农劳动力日益减少,工商资本经营农业,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减少土地撂荒、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带来的弊病,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加以解决。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制度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务农劳动力短缺、规模经营比重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一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机构,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完成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二是突出社会化服务重点领域。发展社会化服务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突出当前关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关键领域,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加以支持;充分发挥公益性和经营性组织的互补作用,公益性组织重点解决基础性、普惠性服务,经营性组织重点解决针对性、多样性、特色性服务。
(四)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一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考核力度。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都属于商业性金融,在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驱使下,对工业和城镇贷款的偏好要高于对农业贷款的偏好,对大中型龙头企业贷款的偏好要高于对普通农户贷款的偏好。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发展合作金融,培育具有内在支农动力的金融机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控制好风险;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运行原则,以此约束和规范资金互助行为,促使其健康运行。二要以硬性约束为主、政策扶持为辅,强化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倾向。以硬性约束为主,对定位于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明确提出支农指标,作为监管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探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新型经营主体资金需求量大,通过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往往难以解决问题,需要依靠抵押贷款。在做好明晰产权、评估价值、交易产权及拍卖变现四个环节的基础上,不少地方已开始尝试放宽抵押担保范围,将农村产权抵押范围扩大到农业机械设备、多年生经济作物、农产品等。三是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给予保费补贴。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针对当地规模较大或符合政策扶持方向的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保险并给予保费补贴。
(作者单位: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责任编辑:宗宇翔
【农村农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荐阅读:
英买力镇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11-03
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10-21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07-18
农村农业发展10-28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08-01
农业农村知识测试题08-09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09-13
农业农村局巡察工作表态发言10-11
开创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