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规划中的平衡关系

2024-08-11

论旅游规划中的平衡关系(精选11篇)

1.论旅游规划中的平衡关系 篇一

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关系及其平衡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利益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西部内外的.各种利益关系都将经历一次重大调整.哲学思维要求我们从利益客体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关系.

作 者:赵凌云 李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BIMONTHLY)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利益   平衡  

2.论旅游规划中的平衡关系 篇二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财务评价,关系

传统的业绩评价一般以已经发生了的经济业务和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往往具有短期性和滞后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及企业规模化、行业分工精细化的趋势, 使得业绩评价不仅仅要面向过去, 更要面向未来。

基于这种需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美国的全球复兴战略集团专门设立了一个为期一年的新的公司绩效考核模式开发, 参与研发项目的有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等1 2个著名的企业。该项目成果就是“平衡计分卡”。它使西方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突破了传统的以财务成果业绩评价体系, 使业绩评价不仅应当关注利润、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 还应当关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企业学习和成长能力等非财务指标, 为现代价值管理的业绩评价理念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

一、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对企业业绩进行综合规划管理和考核评价的系统。它以企业战略为导向, 将其细化为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方面的视角, 实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补充, 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从而进行全面管理和评价企业综合业绩。这四个视角连接成一个闭路循环, 每个视角下所列示的目的、指标、指标值和措施, 形成愿景与战略转化的系统, 有效地将企业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绩效评价目的、指标、目标和行动。

二、平衡计分卡的本质

传统的绩效评价, 基本依托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和评价, 这一类型的绩效评价体系, 存在着其指标设计往往由于不能结合企业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修正的缺陷, 传统体系中财务数据只是事后反映企业绩效, 难以尽快且适当地反应市场变化的实际需求, 使得企业现状评估与未来发展难以找到结合点, 员工绩效难以真实反映。在远景、人员、资源和管理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诸多障碍。相比传统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以企业战略远景为核心, 妥善地解决了企业组织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价, 二是成功的实施战略设想。因而也使其成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迅速发展起来, 成为流行全球的企业管理手段, 在非盈利性企业中收到欢迎。

三、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平衡计分卡以组织战略为核心, 将长期战略规划融入考核评价系统, 实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结合, 增进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具体地讲就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视角是相互联系, 一个完整的平衡计分卡系统是需要设计并平衡这四个方面的关系。

1、财务角度

财务角度反映了企业在财务健康水平方面的情况, 它说明了企业已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典型的财务目标涉及股东回报, 现金流、主要顾客的收益率、利润预期、销售增长率等多个方面的关键指标。事实上, 企业一直把财务指标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2、客户角度

客户角度反映了企业在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和提高客户价值方面的能力。顾客所关心的事情有四类:交货时间、顾客满意度、市场份额、新客户开发率。顾客因素在平衡计分卡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如果无法满足或达到顾客的需

3、内部业务流程角度

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反映了企业在内部营运的资源和效率。内部营运直接影响到客户角度的关键指标, 进而间接影响财务方向。首先需要以顾客的需求和股东的偏好为依据, 需要重视价值链的每个环节, 设法分析企业的优势在哪里, 向哪个方发展, 如此才能创造全面和长期的竞争优势。内部流程测量指标, 应当关注对客户满意度有最大影响的业务流程, 包括在新工作中与顾客相处的时间、每个雇员的收入、收益率、交货时间、工程进度完成率等各种因素。公司还应努力确定和测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应当清楚自己必须擅长哪些流程和技能, 并规定具体量化测评指标。

4、学习与成长角度

学习与成长角度反映了企业在最根本的层次上的发展动力方面的成绩, 同时也是四个角度中最漫长的。其内容包括新产品占销售的比例、雇员调查、主要员工保留率、员工能力评价和发展等。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公司才能打入新市场, 才能发展壮大, 从而最终增加股东价值。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改善了这些方面, 则员工的潜能就可能得以充分发挥, 而企业的技术结果就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企业的组织文化氛围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平衡计分卡与财务评价的关系

从平衡计分卡出现的动因分析, 正是由于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滞后性导致并推动平衡计分卡的出现和发展, 因此平衡计分卡并没有摒弃财务数据以及财务评价, 而只是将财务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对象从时间点上提前了, 将财务评价所能发挥的评判功能从时间点上提前了。可以说, 平衡计分卡所需要平衡的首要问题, 是财务评价处于经济活动的那个时点——事后还是事中或事前, 出发点是将财务评价由事后反映向事中、甚至是事前反映经济活动全貌方面转化。同时, 财务评价也是平衡计分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循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同时, 企业组织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由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去推动和实现, 如何评价在企业组织战略实现中各系统的业绩, 往往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历史财务数据的评价体系。但是, 财务数据的历史性与企业发展的现实性、企业战略的未来性之间, 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时空距离, 尤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这种距离感更容易被延伸和放大, 从而使评价脱离现实状况、脱离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 平衡计分卡所需要平衡的另一个问题, 就是历史财务数据与战略未来之间的关联关系。

将绩效管理建立于战略之上, 可以给管理者和企业带来许多好处。这可以使公司主动地迎接和挑战未来, 而不是被动地塑造未来, 更不仅仅是被动地对未来做出反应。另外良好的战略决策可以保证做正确的事, 并保证以正确的方式做事, 从而让公司获得最佳的长期效果。在信息社会里, 注重财务指标的传统业绩管理办法局限很大, 平衡计分卡能够让公司把财务预算同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平衡计分卡包含着财务指标, 同时以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角度等业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这种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办法认为, 平衡计分卡使管理者们能够从这四个重要方面来观察企业、评价企业。在建立评价标尺的过程中, 管理者们扩展了传统的预算程序, 把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结合在内, 将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完美结合起来。这四方面既可单独、也可共同为把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发挥作用。

详细的财务计划仍然很重要, 但绝不是唯一, 但若只有财务目标, 就会忽视平衡计分卡的其他三个方面, 使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者们不必只把短期财务指标视为公司绩效的惟一指标, 而是要将这四方面善加利用、巧妙结合。在现代企业目标规划和预算程序中, 管理人员可以不仅为短期财务绩效拟定预算, 还有同时引入客户、内部业务程序以及学习与发展的测评指标。有了这些标尺, 管理者们就可以不断地对作为战略基础的理论以及战略的实施现状进行检验、平衡, 谋求和谐发展。需要重视价值链的每个环节, 设法分析企业的优势在哪里, 向哪个方发展, 如此才能创造全面和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应根据所确定的不同的战略方向、战略主题而采用不同的业绩衡量指标。因为企业所重视的战略方向及战略主题不同时, 其财务面的衡量内容及重点就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童丽丽、关勇.试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算考核原则《会计之友》2008年第14期

[2]、田登峰.基于平衡积分卡的内部控制建设《当代经济》2010年22期

3.论旅游规划中的平衡关系 篇三

关键词:岑巩;婚姻习俗;农耕;补偿;平衡结构

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后来人们将其观点概括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婚姻便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最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作为上层建筑,婚姻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基础,因此,“婚姻不仅仅规定了男女之间的性交关系,它还是一种从各方面影响到双方财产的经济制度”。即一种经济制度孕育出一种相应的婚姻制度,而该婚姻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终将充分展示所孕育它的经济制度。婚姻中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已经不是简单的货币交换的等值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借贷与偿还的增值关系,而是涉及到尊重、认可、身份、合法性及代偿等问题的社会制度,这一社会制度往往由各文化圈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并无条件地执行。一旦婚姻中的经济关系被破坏,婚姻程序也就随之终止;同样,一旦婚姻程序被破坏。婚姻中的经济关系也就随即终止。岑巩的婚姻仪礼,也正是此种关系的反映。

一、岑巩婚俗的农耕特征

我国长期处于自足自给的农耕经济社会,因此,农耕经济对传统的婚姻习俗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于2014年5-11月间,对岑巩县大有镇、水尾镇、龙田镇、客楼乡等地的民间婚姻习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发现岑巩的传统婚姻习俗,根植于古思州的农耕文化,并深刻地反映着古思州的农耕文化特征。

(一)婚姻程序的推进与农时相配合

从古思州到现代,农耕是岑巩县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农耕生产是民众生存的根本、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民众的一切社会活动均应围绕农耕生产而开展,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婚姻活动也不能除外。从相亲开始,婚姻进程的每一步基本上是随着农业生产的时令来开展。“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则,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未婚青年,在农忙季节最主要的任务是开展农业生产,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大都不会在此时支持婚姻活动的开展,而只能在农闲进行。所以,无论是相亲、去媒、讨八字、去衣还是迎娶,几乎每个步骤均要符合农耕时令,择闲时而动。绝大多数的男女青年,是在古历(农历)年底或春节期间开始相亲。相亲之后,如果男女双方都互相有意,那么在开春之后,男方会在得到女方家的允许之后,前来帮助女方家做活路,男女双方在共同的劳动和交往中慢慢熟悉并互相了解,情感日益加深。每到重要的节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男方也都会到女方家进行拜访,馈赠一些礼品,称之为“送节”。农事秋收之后,也到了爱情收获的季节,男方家父母此时会提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八字,商量迎娶吉期。而婚姻仪礼过程中最关键、最隆重的迎娶仪式,往往安排在农历年底或春节期间。究其原因,在于农历年的年底是一年中最空闲的时候,也是家庭资财汇聚最丰厚的时期,正是办喜事的最佳时间点。

(二)婚姻习俗的内容与农耕经济特性相一致

土地是传统农耕经济的核心要素,具有天然的稳定性,因此,以土地为中心的农耕生产组织单位——家庭,也必须具有相对牢固的稳定性。农耕家庭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具有牢固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一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劳动力、生产成果等都为家庭成员所共有,但家庭成员不能随意支配上述一切要素,而只能由生产组织者——家长统一支配。因此,如果没有整个家庭的一致同意。家庭成员个体很难从家庭中独自分离出来,同样,整个家庭如果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外人也很难加入到这个家庭中来。换言之,农耕家庭内部生产关系的稳定性,对家庭的组织方式——婚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去除自然因素之外,影响生产成果的人的因素包括生产技术与生产劳动力,在婚姻过程中,家庭人员的增减与变化,直接影响到生产结构的变化,影响到生产成果的获得,而生产成果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家庭成员中每个人基本利益的薄厚。由于婚姻关系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因而,每个家庭成员有权利、有责任、也有义务全程参与整个婚姻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因此,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婚姻,不仅仅是产生婚姻关系的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在具体的婚姻仪礼过程中,从相亲到回门,男女当事人能作出决定的事情非常有限,相反,当事人的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的共同见解,对这个婚姻关系形成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农耕经济中,家长作为生产过程的组织者。在生产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几乎决定着家庭生产的方向、技术、效率、方式及劳动成果的获得。同时,作为家庭生产单位领导者的家长也掌管着家庭财富的支配手段,决定着家庭财富的运用方向,因此,家长在儿女婚姻关系形成的过程中,自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据调查,解放前岑巩县大多数青年男女“缔结婚姻必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农耕经济在婚姻习俗中的具体表现。建国后,即便实施了《婚姻法》,但农村的农耕经济方式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婚姻制度也不可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因而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农村中沿袭‘聘媒成婚’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在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文化生活区域内,脱离了农耕经济生活方式的人们,其缔结婚姻的方式会产生巨大的甚至根本性的改变,如“解放后,国家干部、职工中许多人实行‘自主婚’,亦有采取‘自由恋爱媒聘成婚’形式的,婚姻当事人有相对的自主权”。

在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技术与生产劳动力两个可变量对劳动成果的获得,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对于男方家庭来说,要想改善本家庭的生产结构,提高生产率,就必定会对因婚姻而新增的女性成员在生产技术与生产劳动力两个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生产技术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的劳动技能提出较高的期盼,至少要能达到当时社会所公认的一般水平;生产劳动力上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劳动者本身身体素质与劳动者品质方面的期盼。事实上,传统婚姻仪礼的每个步骤,都为男方家对女方本人在上述两个标准的评判提供观察与验证平台。首先,男方家在相亲的过程中会对女方的身体健康状态进行评估。评估的方式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观察体态相貌来判断女方是否健壮,是否适合于劳动生产,以判断其潜在劳动素质的高低;其次,通过向熟悉女方家情况的周边人进行打听获取相应的信息,了解女方本人及其家庭氛围等情况,以判断其劳动品质的好坏。第三,通过一定的方式综合验证女方的劳动技能(能干)和劳动品质(肯干)。如,男方家会通过女方赠送的手工制品来判断女方是否心灵手巧,通过劳动场合判断女方是否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判断女方是否具有很好的劳动品质等。而女方也会在这个过程,积极配合将男方家想要得到的结果通过各种场合展示出来,如向男方赠送一定的手工布鞋、鞋垫、绣帕等表现自己的手工技艺,在男方家积极主动地参加家务劳动与田间劳动等,表现出自己卓越的劳动品质与劳动技能。

nlc202309040131

从女方家的立场出发,对男方及其家庭的选择,也立足于农耕经济的特点。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女方家需要考虑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障女儿婚后生活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二是自家利益在婚姻过程中所遭受损失的补偿。在农耕经济背景下,女方婚后生活质量的保障基本上来自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男方的身体健康程度;第二,男方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第三,男方家的具体情况。对于前两点,与男方家考察女方本人一样,女方家也会通过同样的平台、同样的标准考察男方。对于第三点来说,是女方家特有的权利:岑巩传统婚俗中,在相亲之后,男女双方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意愿时,女方家父母、兄嫂、叔婶等直系亲属就会不定时去男方家拜访。拜访的目的在于了解男方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便利,地貌是否平坦,田地山场等生产物资是否充裕,家庭财产是否富足。家中人口的多少,家庭负担情况,父母待人接物的品行等。同样,男方家也将积极配合,尽量将自家的优点展示出来,以获得女方家的认可。至于女方家在婚姻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失的补偿问题,往往通过既定的习俗建立一种微妙的经济平衡关系来获得补偿。

二、岑巩县婚姻习俗中经济关系的平衡结构

(一)婚姻关系中女方经济利益需要补偿

女方家利益在婚姻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失补偿问题,是整个婚姻过程中最难于平衡的问题,但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平衡,或者基本平衡。否则,一种失衡的经济关系,会导致相应社会关系的直接坍塌。在农耕经济背景下的婚姻关系中,女方家的利益大多是受到损害的。受到损害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养育女方成长的成本流出;二是女方嫁出去之后土地山场的随即流出;三是女方本人成年之后所应产生的剩余价值的流出(劳动力价值的流出);四是女方本人所隐含的生殖价值流出。上述四个方面的利益损失,全部以价值转移的方式从女方家流向男方家,男方家成了婚姻关系中的最大收益者。可以想见,如果某种婚姻关系中,利益天平的砝码全部堆放在男方家,那么女方家便可能会采取两种手段防止利益的损失:一是提前防止,即女婴一旦生出,便会尽可能减低对其成长的投入,甚至被遗弃或杀死。在古代,甚至直到现在某些地区,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很少能受到教育,甚至时常发生遗弃女婴、溺女婴的现象,在我国某些地区到现在都还有称呼女孩为“赔钱货”的现象。上述种种不良现象便是此种社会心理的具体体现。二是女方家将女方嫁出去时,索取一定数量的金钱以补偿自己的损失,甚至谋利。这就形成事实上的买卖婚姻,使女性沦为物品,失去了人的自由意志,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尚大量存在上述丑陋、罪恶的现象,但在这些地区,却是被认可的习俗行为。而上述种种丑陋现象的出现,与婚姻关系的缔结造成女方家庭利益损失不无关系。因此,婚姻关系中必须对女方家损失的利益进行补偿,以支撑婚姻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平衡与稳定。但人的价值又不能以金钱或物质的数量来衡量,婚姻关系中必须体现出人的尊严,那该如何进行补偿呢?补偿方式成为莫大的社会难题。

(二)岑巩县婚俗中经济关系的补偿形态

我们的祖先在生活过程中,以其伟大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古思州区域流行的传统婚姻习俗,正是这一伟大智慧的具体体现。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岑巩民间婚姻习俗中对女方进行补偿的模式。

在对岑巩婚姻习俗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对女方家的补偿方式非常复杂,是一个物质、尊重与感情交杂的立体体系,为便于表述,按照传统婚俗仪礼过程,将其补偿分为四种形态:礼物馈赠补偿;转化性补偿;聘礼补偿;礼节补偿;婚后的劳动与感情补偿。

1.第一种补偿形态:礼物馈赠补偿

“礼物馈赠补偿”指男方家通过向女方家馈赠礼物的方式,以补偿女方家在婚姻活动中所产生的利益损失。岑巩婚俗仪礼过程中,前两次去媒,表面上看,礼物的流向是单向的,即全部从男方家流向女方家,而且随着男女双方交往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礼物馈赠逐步加重。

第一次去媒讨口信,男方家托媒人带去的礼物比较轻微,条肉2条约4斤重、酒2瓶、饮料2瓶、糖2包或12个饼,按照2014年的价格,折合人民币约100-120元,只比平常走亲戚时的伴手礼稍重。就交往密切度而言,获得考虑通婚的许可。女方家对男方家进行拜访时,男方家对女方家馈赠礼物的范围扩大到部分直属亲属:女方家的父

从上述图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方家在前两次去媒间获得三次物质补偿,如果进行形象化量化的话,就是获得了四次平常走亲戚时的礼品量,女方家约获得500-640元的礼物馈赠,而直系亲戚每家约获得200-300元的礼物馈赠,三次精神上的尊重。馈赠给女方本人的礼物将随着女子的出嫁回流到男方家。

2.第二种补偿形态:转化性补偿

男方家在婚姻仪礼的各个环节中,通过高标准满足女方家及其亲属要求或者有意识在某些特定场合或仪式中,大大地提高女方家及其亲属的地位,使之获得尊重,女方家的亲属转而更加尊重女方家。这种尊重。其实是对女方家经济损失的转化性补偿。转化性补偿几乎贯穿婚姻仪礼的每个环节,是婚姻活动得以持续发展下去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果前一环节没有得到充分的转化性补偿,婚姻活动几乎很难向下一环节发展。

第三次去媒(打炮火)时,馈赠的礼物比较重,母、哥嫂、叔婶等各家获衣帽鞋袜等礼品和50-100元左右红包馈赠。以2014年的情景为例,每家约能获得200-300元的馈赠,重于第一次去媒。就交往密切度而言,获得女方家的通婚意向。

第二次去媒,礼物馈赠是第一次去媒的2倍:肉4条约8斤,酒4瓶,饮料4瓶以上,糖4包或24个饼,约值200-240元。就交往密切度而言,获得女方家族的许可。

此次去媒,礼物馈赠开始出现分流,即此时不但给女方家以一定的礼物,并且给女方本人一定的礼物:给女方买2套时兴衣服、1-2斤毛线、两套鞋袜,约值800-1000元。这部分礼物,将会随着女方的出嫁,回流到男方家。这是一个伟大的制度性创举,即创立了礼物的隐形回流制度。

4.论债转股市实施中的法律平衡 篇四

樊晓周

我国的国企改革已历经左右,从1980年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企业活力,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早期试点,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企业的普遍推行;1984年开始的企业股份制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探索,实施债转股,都是为了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主体,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

随着国有企业体制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暴露:长期的企业所有者虚置、权责不明、粗放型经营等问题。国有企业改革20年来,占用了国家70%的信用贷款、80%的国内最好劳动力,目前却只能提供占GDP的30%的产出。(蒋思平,论债转股的风险与防范,《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从资产负债率上来看,1980年为18.7%,1993年为67.5%,1994年为70%,其中流动性资产负债率高达95.6%。(李克明李金华,债转股的法律障碍分析,《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11)即便是我国1994年确定的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也从1980年的30%升到1985年的40%直到1990年的60%,到1994年则高达75%以上。(刘存绪,国有企业债转股的风险及风险防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9)过高的负债使国有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进而影响整个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改革目标的实现,也给国家财政负担带来潜在危机,危及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低效益使得银行债权难以实现,加上银行本身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形成高额的不良资产,据有关资料统计,,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比例为20%―25%,若按25%计算,高达12000亿元。而同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与呆帐准备金合计仅仅3200亿元。(徐兆宏,债转股的法律问题,《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10)和国际通行银行呆账安全标准(6%―7%)相比,已经严重超过警戒线。虽然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我国金融系统幸免,但不能否认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状况不断恶化,信用体制下滑,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不力,不良信贷资产还在不断累加。这种状况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对存款人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信用体系都形成负面影响。

,中国成为WTO种的成员国,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制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难以应付挑战,抢占机遇,而且面临严重的金融、财政、经济等各方面的威胁,综合国力的提高、民族的富强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本文欲从债转股实施中,国家、国有企业、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ManagementCorporation,以下简称AMC)四者之间权利义务分配是否平衡的法律角度出发,分析债转股过程中各种法律风险、法律障碍等问题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论,建议更为合理、有效、平衡、稳定的收益与风险、权利(权力)与义务(责任)的法律平衡机制。希望对债转股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有所贡献。

第一章债转股的实施现状

第一节债转股的特定含义、目的及程序

债转股的本意是债权人将对债务人所享有的债权依法转变为对债务人的股权投资行为。显然,这与我国目前实施的债转股的意义相去甚远。首先,我国的“债转股”不是债权到股权的直接转变,而把债权转让给第三人――AMC,再由AMC把所获债权转变为对债务人的股权。其次,我国的债转股有特定的范围,债务人只限于部分国有企业,债权只限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再次,我国债转股有特定的历史使命(即债转股的目的)和阶段性(完成不良资产的盘活即结束)。所以我国的“债转股”有特定的含义:“为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过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通过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由国家组建AMC,依法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债权,将其转化为企业股权的一种改革手段。是狭义上的间接性的政策性债转股。”(安丽,“债转股”的法律思考,《江汉论坛》,.10)

从现实问题分析,债转股主要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减轻国有企业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剥离并通过多种手段盘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提高银行的金融质量和信誉,防范金融风险。(张国红,债转股的风险于对策,《政法学刊》,2002.09)并借此解决政府财政吃紧的状况,从整体上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债转股的实施过程大致如下:第一,由国家出资建立AMC,并确定其运转机制;第二,由国家经贸委等推荐债转股企业名单并由AMC审核确认;第三,银行将转股企业的指定债权转让为AMC,第四,AMC将所持债权转化为企业股权对非股份制企业进行股份化改制;(蒋大兴,论债转股的法律困惑及其立法政策,《法学》2000.07)第五,AMC通过股权分红或者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股权变现,实现不良资产的盘活。通过这样的程序,在完成国家确定的债转股目的后退出市场。

第二节已经取得的成果

根据债转股的目的、程序和已有政策法律规定,1994年4月20日,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第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随后,东方、长城、华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相继成立,分别负责处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同年9月2日,信达首次与北京水泥厂达成债转股协议。该方案实施后,北京水泥厂当年实现利润2000万元,企业负债率从80.1%下降到32.4%,进行了规范化股份公司重组,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刘慧勇、赵克义、李艳锋,《债转股理论政策与运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版,第61页)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截止6月,国家经贸委向各资产管理公司共推荐债转股企业601家,已经与AMC签订“债转股”正式协议的有504家,其中盈利的企业有439家,占总数的87.1%,盈利较大的企业92家。平均资产负债率由原来的68.68%下降为45.62%。(邵书怀,对“债转股”问题的冷思考,《江苏商论》2001.01)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配合颁发了数量众多的法规和政策文件,促进债转股的顺利实施。

第三节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债转股法律设计的不成熟,企业和银行制度的滞后,各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不明确状态,以及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等问题,使得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的法律风险和法律障碍。例如,债权的硬约束变成股权的软约束,而同时AMC的股东权利却不能实现;容易导致企业的败德行为;AMC的义务过多而权利没有保障,约束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AMC的逃避责任简单处理等不负责任行为;银行受益多而代价小,容易产生依赖和推委责任的心理。同时,债权投资的合法性问题、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额最高限度问题、最高抵押额合同的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等各种法律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应法律缺失、证券市场不成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债转股的目标的实现。(彭真明、何建华,债转股法律障碍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3)

第二章AMC的法律地位分析

第一节设立AMC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应该逐步被推向市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国家则退出对企业、银行的直接控制,利用政策、财政、金融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指导。并基于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服务设施,对主体收取税收。国家在经济上和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在这种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国家之间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稳定的三角平衡,实现三赢……

但是在事实上,国有企业并不能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而受到各个部门不同程度的干涉,同时承担着相当繁重的社会责任;经营责任不明确,损失最后还是转嫁给国家财政,所以,国有企业根本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国有商业银行部分业务并不是根据放贷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资产状况和信誉状况结合银行自身的利益由银行自主决定,同样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这样那样的指示、命令。同时管理体制、风险防范体制、以及各级人员的权责都不明确,造成大量不良资产而无人负责。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也没有做到相互独立,各自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市场经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上权责不明确,相互推诿,最后损失全部留给国家解决。

这种权利与责任的不明确界定使得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之间权利和义务失衡,原有的三角平衡模式形同虚设:企业负担过重、负债率极高;银行不良资产巨大,潜伏金融风险;国家财政吃紧,力不能支。三方面都不堪重负,在本系统内部的三条关系通道堵塞的情况下,很难化解这个问题。

所以,债转股中,AMC作为一个中间分担者出现,为国家、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开辟另外一条临时通道,分担三者之间的负担,化解矛盾,形象一种新的临时平衡。但其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国家、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现存问题,并促成一种新的权利义务明确、平衡、稳定、高效的三角结构模型。

第二节AMC法律地位分析

AMC是债转股的载体,也是债转股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AMC与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国家三者之间在债转股过程中建立何种关系,取决于AMC在市场中的法律地位。理论界对于AMC的法律地位的.认识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行政主体,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三是独立的市场法人(亦称非银行金融机构)。(彭真明文杰,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定性,《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02)我们比较赞成第三种观点,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居高不下的负债率和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本身就和我国长期以来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权责混乱导致的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的情况密切相关。AMC如果不能脱离行政机构的性质或者政策性机构的性质,那么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就会受到阻碍,起不到债转股促进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真正效果。

二是现实需要,AMC作为债转股的关键,是在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家之间原有的三角平衡关系瘫痪的情况下出现的另一条通道接点,只有独立于三者之外,才可能比较客观、公正地重新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不良债权盘活,金融风险化解,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不断完善。否则,陷入任何一方,不仅不能解决原有的问题,而且有可能导致AMC目的的落空和更多资源的浪费,形成更大的潜在风险。

从制度上来看,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关于组建中国信达资产关系公司的意见》中第一条规定:信达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主要任务是:收购、管理、处置建设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关于组建中国信达资产关系公司的意见》.04.02)

另外,关于AMC的政策性使命问题,并不影响它本身的性质,因为任何市场法人都是为了实现股东的利益和目的而存在的,国家作为AMC的唯一投资主体,当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一定的市场目的(比如处理不良资产的目的),只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符合市场规则就无可非议。

5.论旅游规划中的平衡关系 篇五

020209201 吴凡

摘要: 自从1992年哈佛大学Kaplan和Norton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BSC)的概念之后,平衡计分卡已经成为当今广为接受的管理工具之一,本文就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企业,存在问题

1、平衡计分卡的内涵

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人们通常称平衡计分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

借着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这四项指标的衡量,组织得以明确和严谨的手法来诠释其策略,它一方面保留传统上衡量过去绩效的财务指标,并且兼顾了促成财务目标的绩效因素之衡量;在支持组织追求业绩之余,也监督组织的行为应兼顾学习与成长的面向,并且透过一连串的互动因果关系,组织得以把产出和绩效驱动因素串联起来,以衡量指标与其量度做为语言,把组织的使命和策略转变为一套前后连贯的系统绩效评核量度,把复杂而笼统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目标,借以寻求财务与非财务的衡量之间、短期与长期的目标之间、落后的与领先的指标之间,以及外部与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

平衡计分卡所包含的五项平衡: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目前企业考核的一般是财务指标,而对非财务指标(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考核很少,即使有对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也只是定性的说明,缺乏量化的考核,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平衡。平衡计分卡是一套战略执行的管理系统,如果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过程,则战略是输入,财务是输出。

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以有效完成战略为动因,以可衡量的指标为目标管理的结果,寻求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的平衡。

企业组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中,股东与客户为外部群体,员工和内部业务流程是内部群体,平衡计分卡可以发挥在有效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平衡这些群体间利益的重要性。

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方面包含了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财务指标就是一个滞后指标,它只能反映公司上一发生的情况,不能告诉企业如何改善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后三项领先指标的关注,使企业达到了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

2、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是有效的执行战略的工具,针对已经确立愿景及发展出战略的企业来说,平衡计分卡的导入将使企业迅速的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企业通过BSC的多种角度所获得的信息,能够加深管理人员对企业近况的认识,并促使其作出适当的反映,通过对这些绩效考核指标的定期报告和讨论,管理者可以急事了解企业所发生的多种情况,一旦这些绩效驱动指标发生异常,管理者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平衡记分卡方法的引入改变了企业以往只关注财务指标的考核体系的缺陷,仅关注财务指标会使企业过分关注一些短期行为而牺牲一些长期利益,比如员工的培养和开发,客户关系的开拓和维护等。平衡记分卡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从企业的四个方面来建立起衡量体系:财务、客户、业务管理和人员的培养和开发。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他三类指标的实现,最终保证了财务指标的实现。同时平衡记分卡方法下设立的考核指标既包括了对过去业绩的考核,也包括了对未来业绩的考核。

出了对企业日常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外,BSC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这就是平衡计分卡的新发展:战略地图。在平衡记分卡的导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因果关系未理清,或是因为关系没有加以连接,而导致平衡计分卡的导入收益受到影响,而将目标以及因果关系加以描述,这些就构成了“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去描述战略,使得目标以及衡量的指标得以建立和管理,使企业可以将战略地图的组成因素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做检视。

平衡计分卡可提高企业激励作用,扩大员工的参与意识。传统的业绩评价体

系强调管理者希望下属采取什么行动,然后通过评价来证实下属是否采取了行动以及行动的结果如何,整个控制系统强调的是对行为结果的控制与考核。而平衡计分卡则强调目标管理,鼓励下属创造性地(而非被动)完成目标,这一管理系统强调的是激励动力。因为在具体管理问题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并不一定会比中下层管理人员更了解情况、所作出的决策也不一定比下属更明智。所以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规定下属的行为方式是不恰当的。另一方面,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多是由财务专业人士设计并监督实施的,但是,由于专业领域的差别,财务专业人士并不清楚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因而无法对企业整体经营的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计量与评价。

平衡计分卡可以使企业信息负担降到最少。在当今信息时代,企业很少会因为信息过少而苦恼,随全员管理的引进,当企业员工或顾问向企业提出建议时,新的信息指标总是不断增加。这样,会导致企业高层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负担大大加重。而平衡计分卡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仅仅关注少数而又非常关键的相关指标,在保证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负担成本。

3、平衡计分卡应用中的误区

3.1企业实施平衡记分卡应当循序渐进

先从个别的业务单元开始,逐步推行到企业全部的业务单元或者职能部门。循序渐进,就有更多的时间来面对实施BSC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全体员工逐步了解BSC,并积极地支持推行BSC的实施。

3.2 错把销售计划当战略,把实施战略BSC当成目标层层分解 战略要处理的问题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可能造成危害和提供机会的变化。把销售计划当战略,用平衡计分卡层层分解,主要是体现在战略的层层落实上,而不是衡量指标的分解上。的销售计划是运营层次的目标,也是短期的目标。战略层次的目标更远程长,战略的管理应该关注的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利用机会、避开危机,实现企业使命。不弄清楚战略与计划,理解BSC就无从谈起。

3.3 BSC不但是绩效评价,更是战略控制

把BSC单纯的考核工具来应用,大材小用。试图通过新的业绩考方式能解决考核和奖金的问题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考核结果,进而建立

相应的薪酬,金钱奖励等制度可能会造成逆向选择,事与愿违。员工的行为会变成“公司考什么,我做什么”。与此同时,为更好的服务的企业的战略,平衡计分卡更需要配合企业战略的其他要素,比如: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构型、企业设计。

3.4 BSC的指标越多越好

一些管理者认为,平衡计分卡的指标越多越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 但应该认识到BSC指标过多, 不仅导致信息过载, 不符合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原则, 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指标之间主次不分, “ 因果关系” 不清企业组织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是, 需遵循战略性前瞻性激励性、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选择那些能测量管理者和雇员直接关注的因素的策略指标, 从而可以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突破和战略管理的成功实施, 最终带来企业业绩的提升.4、平衡计分卡使用过程中的启示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效果就行评估,并且据此不断修改平衡计分卡。BSC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不同的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企业的战略,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其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当然不会相同。对企业而言,实施BSC,需要量身定做,并不断更新。特别对于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机动性强、灵活性大的是企业的优势所在,但战略观念薄弱、绩效管理简单化、信息化程度低等不足是中小型企业的硬伤。引入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平衡计分卡在业绩评价中实现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为企业战略保驾护航。先确定战略,后有BSC。正确理解BSC,才会有BSC效果达到最佳,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平衡计分法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杨淑华山东经济学院会计系

2.《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法》 李武企业经济2002,(12)

6.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事业关系 篇六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赋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的工作权力,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为了实现自身的需求,就要通过工作来创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取得成就和实现理想抱负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要。

然而,因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的需求除了在工作中实现外,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如结婚、生育、承担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对父母的照顾等。不可否认,母亲从怀孕到儿童成长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父亲难以替代的,因为孩子对妈妈的需求是天性的,自然的。同样,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本能的,也就是说,女性也离不开自己的孩子,她需要享受孩子给她带来的快乐,她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因此,女性的发展更具复杂性、矛盾性。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那么,怎样才能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呢?

第一、.把生活和工作放在一起去计划。

有计划地去完成你的家务事,一次出行办完所有的跑腿任务,尽可能地进行批量采购等等,这是节省时间,获得乐趣的有效方法。同样的,制定出来一个包括所有重要日期的家庭日历,别忘了给孩子老人老公过生日这样的重要日子,就能赢得家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始终认为:记住家人的一些重要日子应该是女人尽到的职责!

第二,尽量让时间专用

跟家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尤其是孩子,要尽力把工作完全丢开!必须清楚,有了孩子而没有时间照顾他们,让孩子受到不该有的冷落和忽视,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母爱,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给孩子什么都不如给他们时间和爱更好。

第三,要学会与家人的沟通,以得到家人的支持。

一项调查显示,妇女在选择工作场所的条件,有60%的受访者,将“离家近”视为第一要素;58%的人认为“上班时间可弹性调整”是重要因素;30%的人将“工作时间短”列为优先考虑;只有16%的人认为“薪资和能力相当”是重要的。由此可见,职业妇女对于家庭的重视,似乎更在工作之上。这个现象,尤其是在家中有年幼的孩子时,更为明显。将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优

先的女性,必须认识到:此时工作和婚姻生活的重要性,势必会相形降低,可能只能拿个六七十分。这时,必须与配偶进行沟通,以取得对方充分的支持。工作上,也必须认清:在这段时间内,升迁和加薪,或许都与自己无缘,坦然处之,爱其所择。有些女性,可能仍会以工作为第一选择。此时便须找到可以托付的保姆,照顾子女,工作之余,更要珍惜每一刻相处的时间,并加强心理建设,减低自责感。总之,已婚职业妇女,要建立一个模范家庭,必须和配偶沟通,取得对方的了解和支持,分担部分家务及子女教养的责任,才能使工作和家庭均衡发展。

第四,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及时调适自已的情绪。职业女性因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可多参与专业组织、会议及社团,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适自己的情绪,从而体会到工作的愉快、提高生活的质量。

7.论旅游规划中的平衡关系 篇七

但是在我国,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规避制度是相当不完善的, 仅就中国农业银行来说, 在政企分离过程中, 其信贷风险规避制度也是有所欠缺, 那么如何较好地形成一个理想化的信贷风险与收益关系之间的平衡, 则是商业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须知, 在现有的制度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之间能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性关系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市场经济规律下,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越高, 那么它存在的收益可能性就越大, 同样的, 它存在的损失概率也就越大。

本文将以一般商业银行共有的弊病和我国商业特定的国情形式下管理制度的缺陷来缝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缘由, 并在此缘由的前提下, 切实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建立和完善我国现有金融管理制度环境, 在此大环境下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环境, 确立宏观经济指导与市场自我调节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加快建设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求实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两者间相对平衡的关系。

笔者将试图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来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收益关系的不平衡性原因以及在日后的股份制改革中,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做到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相对平衡。

一、信贷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运行的基本宗旨就是盈利, 而盈利的主要手段就是贷款.。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不够完善, 银行的自我管理机制有所欠缺, 所以相对于一般银行, 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几率大大提高, 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关系就有了其必然性。

中国农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始于2007年, 是国有银行中实行股份制改革较晚的一批, 由于其他银行较早改革, 所以农行的改革应该是较其他银行相对容易, 但是这种利益追求下的风险却时常发生, 烂账坏账仍大有存在。如辽宁省海城市某镇政府以给人名义向镇农业银行贷款一百万, 在相关手续缺失的情况下, 农业银行最终贷款, 其结果就是资金无法追回。又如2008年,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应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原本经验领域集中“三农”的中国农业银行银行理论上受到的冲击较小, 但是结果并非如此, 这是由于中国农业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注入火爆的房地产行业, 当年, 农行上市的A股板块跌至2.68元, 这在IPO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深层次来看这种原因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和整个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以最大利益为追求目标而忽略了其存在的较大信贷风险因素。具体原因有

1. 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成熟。

这种不成熟有诸多的方面, 具体可分为:1、自我经营与管理水平不高。尽管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银行也在这种改革浪潮下实现了与行政体制一定的分离, 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 我国国有银行实现了股份制度, 其商业管理理念, 银行管理意识, 风险管控制度都得到了一定的进步,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但是我们需要看到, 这种二三十年的市场改革本身就存在时间的短促性, 加之体制内的束缚, 这种改革无法呈现出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这也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了不足。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风险预判机制相对不完善, 作为一个盈利机构, 其主要宗旨就是盈利, 当商业银行追求最大利益化的同时, 往往会忽略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没能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那么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可能往往是被忽略的, 另外一方面, 当风险发生的时候, 处理风险缺乏相应的解决渠道, 不能及时调整想对应的处理办法, 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为何会出现诸多烂账, 坏账的一个原因。2银行自身效率低下, 在我国商业银行,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存在着诸多体制遗留下的问题, 权责不明确, 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股份制改革的进程中, 但是这种制度还不够完善, 所以会存在很多部门权力与义务之间的不协调, 办事效率会变得较为低下, 当然这种效率的低下势必也会造成银行收益的损失, 同样会有造成银行在处理信贷问题时, 效率拖沓,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力。3、缺乏专业素养。这不仅指的是银行自身的职业素养, 也指的是银行职员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准的参差不齐。一方面, 银行自身存在着职业素养的缺失, 在面对收益高的市场领域, 银行资金过多流入, 这就造成了资本的相对集中, 资金的集中注定也会造成信贷风险的增大和收益的不稳定。在我国, 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相对紧缺, 特别是优质客源, 这种优质客源指的是还款快, 借款多的客源, 一般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政府。为了争取这些优质客户, 银行资源过于集中,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笼子里”的的理论, 告诉我们商业银行的资金集中也会造成信贷风险的增大, 加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规避制度的不完善, 其中存在的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势必也会增大, 收益回报高, 银行资本就会集中流入, 这种结果就是银行信贷风险会越来越高。另外一方面, 银行职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在银行的聘用中, 存在着关系因素大于专业素养的某些怪异现象, 导致许多专业素养不高, 业务素质不强的人员进入银行, 再加之我国商业银行处在高速发展中, 银行人员大量则加, 但是这种增量不增质导致他们大多缺乏专业培训, 风险规避意识较弱, 大量专业素准缺失的人员与社会也来越脱节, 再加之银行缺乏有效而合理的奖励机制, 专业人员流失严重, 银行无法形成一个相对封闭, 完善的信息和管理系统。

2. 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不完善。

尽管我国实行的法制社会, 但是在法制过程中, 存在着诸多领域框架结构的不完善, 这种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完善的, 而是要通过长久时间和精力去完善的。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无法满足银行自身的发展, 在金融市场化的进程中, 监管制度的缺失, 也会导致商业银行道德准则与法律准则的降低, 商业银行道德准则与法律准则的降低势必也会以商业银行收益作为运行准则, 在这种驱动力无法受到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会增加。

3. 行政领域的干预。

尽管十八大倡导以市场为主导,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市场机制, 但是这种市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我国商业银行尽管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但是其运营过程中, 政府起到了相当大的干涉作用。一方面, 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资金运转是以政府为导向的, 那么这一部分银行的信贷重点则集中于此。另外一方面, 银行贷款业务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贷款, 但是, 政府贷款中出现的坏账烂账, 银行往往是自吞苦果, 无法收回其贷款。如辽宁省海城市某镇政府以给人名义向镇农业银行贷款一百万, 在相关手续缺失的情况下, 农业银行最终贷款, 其结果就是资金无法追回。

二、股份制改革后期的发展方向

既然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 往往忽略其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 加快我国市场经济自由化, 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实现政企分离制度成为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关系相对平衡的重要措施。这里不仅就中国农业银行而言, 而且是整个中国商业银行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

1. 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结合的产物, 内因是根本, 商业银行信贷的问题还得从自身解决。 (1) 完善信贷等级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缺乏, 才导致其坏账的频发, 商业银行需要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一个相对完善等级划分, 以确定能够贷款的金额和还款的周期, 这样才能较好的规避风险。 (2) 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专业素养, 另外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规避优秀员工的流逝。 (3) 建立完善的银行监控制度。首先是要保证银行自身资金的安全, 这不仅是对银行体制的监控, 而且是对涉及到重要领域打员工的监控;其次, 政审分离, 降低烂账发生的可能性。

2. 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多达四千多部, 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条规出现重叠。而且, 我国商业银行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改的依据仍是较早颁布的四大法律, 这四大法律颁布时间较早, 其中的诸多内容条规都已经和现代金融领域与金融发展脱节, 已经很难满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了, 我国的重要法规制度需要根据现有形势的发展而适时作出改变, 以此来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3. 实现合理的政企分离。

这里的企业指的是我国商业银行, 国有银行在改革之前, 其基本格局政企合一, 传统的企业运用方式弊端依然明显。某种意义上, 国有银行也作为行政机构, 在很多情况下, 政治服务依旧是商业银行的主导力量。传统运用方式和企业格局严重限制了国有银行的发展。所以实行科学合理的政企分离制度可以建立有效的企业市场运营机制, 改变传统国有银行固有观念, 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4. 转变政府职能。

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特别是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之一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如何实现商业银行的更大自由化,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真正转变其职能,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服务工具。

三、结语

我们也需要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利好一面, 那就是银行的营业额节节高升, 这与他们近些年所做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银监会此前发布的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 去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 同比增长14.5%。按此计算, 五大行的净利润占全行业的61%, 按去年366天计算, 五大行平均日赚23.6亿元。

总之, 银行作为商业机构, 它是以收益为宗旨的, 那么追求利益是商业银行的天性。但是商业银行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 它所扮演的只能远高于其他实体经济, 那么在追求利益的同时, 银行也需注意其风险规避, 以实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处在一个合理平衡的枝节点上。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模板探讨了信贷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个人见解, 以期能够给我国的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与提高银行收益一定的借鉴意义, 最终实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银行收益的相对合理平衡。

摘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的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那么其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性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追求的主要目标。本文将以一般商业银行共有的弊病和我国商业特定的国情形式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的缺陷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缘由。并在此缘由的前提下, 切实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建立和完善我国现有金融管理制度环境。在此大环境下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环境, 确立宏观经济指导与市场自我调节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加快建设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探寻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收益关系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收益,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松青.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思考.2005年.

[2]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 2010.

[3]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坛, 2008.

[4]巴曙松, 林宇灵.经济回落时期中国银行业的挑战:从风险管理角度的考察[[J].国际经济评论, 2008, 11

[5]陈四清.论在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推进风险管理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12.

[6]丰吉闯, 李建平, 高丽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选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1, 11.

[7]胡利琴, 李灿, 梁猛.基于组合理论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整合和资本配置研究[J].金融研究, 2009, 3.

8.论荀子思想中的君、臣、民关系 篇八

论荀子思想中的君、臣、民关系

荀子主性恶,法后王,隆礼义,思想颇具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主张礼治,其重要的内涵是重视君主.然荀子的尊君和法家的尊君不可视为同构,因为他根本没有离开儒家的`基本立场,而是从儒家的重礼出发去尊君的.他的“君道”论,“君臣关系”论,“臣道”论足以显示它与法家的说法是迥然不同的.

作 者:张铉根 作者单位:韩国龙仁大学,中国学系,韩国刊 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5(4)分类号:B222.6关键词:荀子思想 儒家礼义 君道 君臣关系 臣道 君民关系

9.公司创始人应如何平衡各方关系 篇九

NO.1 重中之重――确定合适的主席人选

虽然大多数CEO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实上,一家公司最为关键的人物角色非董事会主席莫属。虽然不直接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但他们是关键的决策人。因此,CEO处理好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有人认为,主席只是一个月出现一次。但以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他们可能会花上一整天或一个星期来与CEO、管理团队以及其他董事会成员讨论公司事务,就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机遇深入交流。

NO.2 合格的主席是凝聚董事会的中坚力量

只要主席对成员保持信任,那他就能够在董事会内部出现裂缝时及时补救,达成共识。

NO.3 合格的主席管理要求较为严格

优秀的主席会按时举行董事会议,以清晰的思路总结公司的内外环境,确保每位成员用心聆听,给予关键议题足够的重视。这些事情虽然听上去简单,但做起来并不简单。

举个例子,我曾经见过创始CEO担任主席的,结果却是陷入困境。因为投资者总是会提出一系列出乎意料、难以解答的问题。通常,创始CEO会有种向投资者卑躬屈膝的感觉。但高质量的、独立的董事会主席就不会这样,他们对管理的要求较为严格,会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确保公司稳固、有序的经营。

NO.4 独立董事也很重要,最佳选择方式是通过人际网络

人际网络包括公司投资者、管理团队和非执行董事。如果你将这些全部串联在一起,将组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就算串联没有成功,对于公司推出某项研究也毫无坏处。一般情况下,猎头非常善于寻找合适的独立董事,你可以明确向他提出你的要求,这些要求取决于不同时间点上董事会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NO.5 理想状态下,董事会成员人数不超过8人

董事会规模一般为8人,但也有例外,有时会多至10人。那么你要如何确保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呢?从成员组成角度来看,我认为CEO和CFO都应该要加入董事会。另外,销售主管、营销主管和技术主管也要加入,当然了,他们没必要每次会议都参加。剩下的2至4个位置,就留给独立董事和投资人。

NO.6 董事会中的投资者人数最好少于3人

许多创始人在接受VC或直接股权(PE)投资之后,往往会忽略外界对于公司的看法。比如说,大多数基金是为一个周期,我们要明确地知道某个基金处于周期中的哪一阶段,才能确定它的退出时间。

董事会中的投资者都互相知道对方的实力、下轮融资的时间以及面对收购时可能的行为表现。所以说,两三个投资者可能容易达成一致,站在同一阵营。但如果超过6位,那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董事会的效率。

NO.7 理想状态下,一年至少要开6次董事会

首先,你至少要确保一个季度开一次董事会。其次,你还要就未来的发展预测和战略研讨进行两次会议。所以,一年最少要保证6次会议。通常,大多数公司都是一年8次董事会,因为总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紧急情况发生。

NO.8 管理团队不应该浪费时间为参加董事会准备PPT演示稿

管理团队业务繁忙,时间本来就紧张,浪费在总结公司日常经营上面太不值得。所以说,专门为在董事会上汇报而做PPT是非常不应该的。

NO.9 董事会成员在讨论正事之前或之后,应该坐下来一起吃顿饭

当然,也不是说每次开会都得一起吃饭。但人在用餐这种非正式场合时,情绪会比较放松,能够在讨论正事的同时,促进相互之间关系的熟稔,为原有的关系注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人际交往。

NO.10 董事会要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增长,进行不断的演进和变革

10.论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论文 篇十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规律; 成功的师生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认知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及信任度。“亲其师,信其道”, 这句出自《学记》的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

一、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方能夺得每个学生的心。”

成功的教育,是通过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养成这样的一种意识:学校开展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师生沟通实践中应遵循的人际交往规律

师生沟通的实质是一种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师生沟通必须遵循一般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

1、事半功倍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知觉的经典内容。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许多实验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的最初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对该人以后一系列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解释。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2、不可忽视的“动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是由需要产生动机,再由动机激发行为的过程。而动机作为人各种行为的内在因素,教师需要经常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和认知自己的“良苦用心”,只有当学生认定教师一方的沟通动机是善意的,师生沟通才能有良好的开端。

3、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

当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教师还需与学生进一步拉近心理距离。这时,要更多地寻找与学生共同的话题点,各抒己见,让他们视你为“自己人”,使双方的沟通不断融洽,沟通才能深入下去。这就是人际沟通中的“自己人效应”。

4、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此消彼长”效应

沟通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因而就产生了“究竟是谁影响谁”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在师生沟通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希望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那么沟通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反之,还很有可能被学生所左右,陷入尴尬、甚至“悲惨”的境地。

三、可能影响师生有效沟通的负面因素

1、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相对于年轻的学生,教师在丰富的社会经历、权威的知识见解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而正是这种优势,使得部分教师往往有种“高大上”的感觉,一旦处理不好,则容易拉大师生间相处的距离,造成沟通上的落差和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如果教师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习惯于单向沟通而不注意倾听,那么,这种缺乏平行沟通与双向沟通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因畏惧而不敢接近,害怕相处,沟通意愿减弱,或者厌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使得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如一些学生嫌老师“唠唠叨叨”,根源可能就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2、以“我”为主的本位主义思想

本位主义,其原意是指习惯固守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教师如果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始终从本位主义出发,就会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过于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这种师生间的本位主义交流,使得教师喜欢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最好的意见,容易缺乏对学生情感和需要的理解与尊重,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学生会因此产生抵触、抗拒和排斥心理,拉大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故而严重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如一些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等一系列强迫癖的表现。

3、不懂变通的角色固着思维

一个人在社会中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如一位女教师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场合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行为,始终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但如果是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有时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

4、将不良情绪带入沟通交流

11.论旅游规划中的平衡关系 篇十一

摘要:外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型大国,中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备受关注。针对新情况,我国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调整,提出外交工作要建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明确提出中国外交中关键之处便是要处理好中国同大国的关系。认清国际外交格局,把握中国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字:国际外交;典型大国关系;新格局 正文:

一、中国国际外交中大国关系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新兴大国。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外交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需处理好同大国,周边和多边的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而其中,中国同大国间的国际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这一概念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包括同发达国家中大国的关系,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关系。其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大国关系中的重中之中。

二、几种典型的大国关系

1、中美关系: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这三句话体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内涵。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说美国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旧的殖民体系、冷战时的集团对抗均已成为历史,谁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人类共处地球村,利益关系相互交织交融。中美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都承受不起对抗冲突的代价,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美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打通战略互疑的瓶颈,突破安全困境的桎梏,抛弃零和思维的束缚,避免重蹈大国冲突对抗的历史悲剧,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共处的新路来。

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全球政治的客观现实。不可能要求不同民族和国家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无意改变美国,美国也无法改变中国。中美之间要实现和谐相处,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本原则。虽然中美国情差异很大,所走道路也不同,但“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双方不仅可以求同存异,而且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遇到问题时,应该以开诚布公和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之道。

中美作为世界头两大经济体,同为亚太大国,又都是安理会五常,对国际和地区影响举足轻重。中美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大的舞台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2、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是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访国家便是俄罗斯。中俄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2013年3月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习近平主席再次与俄罗斯总统普金会面。而G20峰会正式开始之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当日也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习近平主席与普金总统又在这样的场合下再次会面。随后习近平主席又同普金总统在不同的场合下会面。

有分析认为,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密切的互动,折射出中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亲密地互动说明: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占据优先地位。经过双方20多年不懈努力,中俄关系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在发展双边关系和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我们两国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机会很多。中俄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人文交流基础深厚。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关系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最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所以两国关系绝不是结盟关系,也不会走向结盟。但中俄两个大国不结盟,丝毫不影响两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加强合作,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贡献。

3、中日关系

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中日作为毗邻的两个东亚大国,无论哪一方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排除或无视对方的存在与影响,唯有寻求重大利益与一般利益上的一致性,进而构建和谐的大国关系,才有可能充分实现自身的核心战略利益和获取有形与无形的长远正面效益。从相互影响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堪称一个“利益共同体”。中日关系友好和谐、持续发展,不仅是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需要,也是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时代的需要。

然而,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31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大国关系至关重要

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析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开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中,大国外交是关键。无论是同发达国家大国外交关系,还是同发展中国家大国外交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在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中起到榜样作用。正确处理大国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并在地区问题中增加合作伙伴,有助于中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降低战略误判的可能性。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诉求,让中国在和平下不断发展。参考文献:

1.赵可金.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07);

上一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的思考下一篇:初一英语上unit9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