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班培优介绍

2024-08-02

补习班培优介绍(共2篇)

1.补习班培优介绍 篇一

看了这部据介绍是讲述一对父子穿越漫长时光的爱和亲情,充满温暖与泪水的故事。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的技巧花招,叙事脉络清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的手法,在回忆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注重细节,还原那些历史节点的特殊记忆,属于那些年代的歌曲一响起,自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时代记忆。

在这些略显中庸的表述中,还是有些打动我的地方。

一开始发射架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观众在影院都被震得心潮澎湃,热血翻涌,那种自豪感真的油然而生!

剧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人生的悲喜无常,虽没有作重点描述,但是关键点抓的很好,从英雄到罪人,外人的指点辱骂,爱人的一纸离婚书,孩子的一声呼唤......个中滋味,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演员们都很好的完成人物,邓超的演技值得赞一下,他这个人物年龄有跨度,但每个年纪他都把握的很好,年轻时的朝气,中年的隐忍,老年的背影,一点不突兀,带着观众入戏,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如果仅是这样,这个人物也无非就是一个善于引领孩子发现自我,儿子终于成才的好父亲。

最令我难忘的一幕是:马飞被告知他已入选航天员,但是希望他不要被别的事情影响前程。马飞劝父亲,这么多年过去了,没人记得了,不要再折腾了。看到这儿时,我心里是有担心的,如果这段处理成马工接受了这个要求,那这个片子也就......

当马工说“看来我对你的教育是失败的”,他看着自己的儿子清楚地说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桥”时,我知道这个人物是立住了。

一个人有脊梁,有风骨,有信念,才能称之为人!

再说一下闫主任,他无疑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他自己所言,他从一个小乡村一路走来,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他兢兢业业工作,对学生严格要求,希望学生们能成为值得骄傲的对象。所以他会说要拼命学习,抓住人生关键的转折点。但正如影片中马工的质疑,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学习是为孩子好,那学生高考后为何撕书?为何孩子们会痛恨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

当人人都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当人人都想赢别人,拼命去上辅导班,除了导致分数线水涨船高,辅导机构赚的盆满钵满,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不是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而是对知识的反感,对考试的厌恶,对竞争的焦虑,对未来的恐惧,对前途的迷茫。因为他们只学了书本上的东西,而对于生命的本质意义,对于自我却一无所知。

一部电影也许不能改变现状,但是当我们开始反思时,改变也许就已经悄然开始了。

2019《银河补习班》观看体会

我们看电影,就像看镜子,想从电影里找到共鸣,发现自己的影子。看《泰坦尼克号》,会幻想完美的爱情,看《天堂电影院》又会激励自己去成长。经典的电影之于观众来说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因为我们相信,那就是我们的生活。

现实题材的电影,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但现实题材的电影,想要触到观众的G点,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每天都要经历、都要思考,所以更容易被挑剔。如果一个将没有经过思考的肤浅故事,强加于现实主义的题材之上,观众只能觉得假,他只能是一个电影。

《银河补习班》是我在猫眼购票上看到的新映热片,本来我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去看国产电影的我,(流浪地球和药神我都没看)。看到猫眼购票上9.5分的影评还是没忍住。9.5分,太诱惑!

后来,等到电影结束我发现,自己的评分可能要比9.5分差很多,不禁怀疑自己的审美有问题?便又去了别的平台看看,发现这个购票系统的9.5分实在是离谱,从别的平台上的评分来看,这算是一部准烂片了。我本来要给七分的,结果,网友们更挑剔。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父亲教育自己差生儿子如何学习,最终学霸的故事。剧情颇有些想模仿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味道。一个父亲不顾别人的眼光,让自己的孩子摆脱繁重的作业,学会去思考,找回童真。这简直就是一直以来我的想法。

我曾经和一位女性朋友探讨过这种问题,如果我有个孩子,我绝不会为了让他上重点拼的头破血流,我甚至可以不让他去上学,自己教他,让她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体会童年的乐趣,茁壮成长。这位细心的朋友很快就戳到了我的漏洞:“你自己教孩子,怎么教?哪来的时间?社会认不认可?”。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理智的去分析,这些确实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很难去解决。而现在,终于有了这样一部电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这样的题材,实在是非常期待。但是当我看完后发现电影的故事内容也只是隔靴搔痒,并没有比我的想法高明多少,过程简略,结局粗糙,里面的爸爸更像是一个淘气的闯祸鬼,落差太大,以至于,觉得被糊弄,自然也就不把他的教育方式当真。

我实在不明白这个孩子取得后来的成绩,是不是因为他其实有一颗未被检测出的爱因斯坦一样的大脑,可以每天跟着父亲到处浪,然后从倒数第一变成年级前十。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也会释然一点。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玩的开心学得愉快。这部电影正在做这样的尝试,但是他说教太多实际无用,剧情的发展仿佛还在走九十年代脑残国产偶像剧的套路。

于是,看完这部电影的家长们,依旧不会有一点点,让孩子放松作业,愉快玩耍的想法,因为,他只是一个电影,束之高阁图一乐而已,并不是我们的生活。

2.补习班培优介绍 篇二

1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宣布,该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当日清晨6时55分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家中安祥离世,享年107岁。

走近邵逸夫————

邵逸夫传奇人生落幕 千栋“逸夫楼”竖立中国慈善标杆

邵逸夫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凌晨,香港人称“六叔”的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影星成龙说“和邵逸夫认识50多年,他90多岁的时候还在家里的一个小房间里看电视、电影,是个不眠不休的老人家。”这说的是他和影视的渊源。

也有不少内地的大学生们写道:在几乎每一个学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楼”。这说的是他对内地教育事业的无私贡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说,他在香港推动演艺事业发展,在内地推动了教育公益事业。这是一位我们十分尊重的长辈。

据说邵逸夫最忙碌的那几十年,每天早晨6点起床,一天工作16个小时。其中一个任务是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纪录是一天9部,一年700部。不知他能不能称得上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也因此,他人生的第一个标签,一定是“电影人”了。“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句邵氏电影最著名的宣传语,往往被作为字幕,打在他的每一部影片的开篇。

从香港电影五十年代起飞到八十年代中期的繁华,他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了1000多部电影,开了200多家影院,打造出最赚钱的“东方好莱坞”。

曾为邵氏拍摄乾隆皇帝电影的演员刘永形容当时的盛况:

刘永:那时刚刚粤语片时代完结,到国语片时代兴起,那段时间,全部是邵氏公司完全垄断。因为邵氏公司旗下有几百间戏院。

而对于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全过程的邵逸夫而言,他所经历的年代加在一起,就是一部香港电影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邵逸夫宣布停止所有电影制作,将事业重心转向电视,也由此拉开了TVB王国的序幕。

《邵逸夫传》作者祝春亭:他这一项投资,显示了他有独到和远大的目光,他看了美国和欧洲,他觉得香港以后是电视的天下,而不是电影的天下。

这是内地观众最熟悉的《上海滩》。谁能想到,40多年后,TVB已经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中文节目内容供货商,而《上海滩》、《大时代》、《创世纪》《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更引发从香港到内地的追剧狂潮。

至今,TVB已经推出港剧1500部,超过8万多小时。而如今娱乐圈闪闪发光的偶像明星,更是缘起于此。1971年邵逸夫开办TVB艺员训练班,这个被称为香港娱乐圈黄埔军校的地方,先后走出周润发、周星驰、郑伊健、刘青云,更诞生刘德华、梁朝伟等“无线五虎将”,带来港剧全盛时代;而早年的“香港小姐”评选,则更因为邵逸夫才搭上香港经济起飞、市民娱乐需求抬头的顺风车,得以流行。赵雅芝、张曼玉、李嘉欣,一一走红。

80年,邵逸夫打造了一个价值超过200亿港元的影视王国。晚年,他告别了喧嚣的娱乐圈。不知他是不是更喜欢现在的第三个称号——“慈善家”?从1985年起,他每年拿出1亿多元用于内地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他至今共捐建了内地教育项目6000多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捐赠款项34亿港元。教育专家熊丙奇昨天在专栏中写下:这是一种民间慈善基金与官方合作的成功典范:

熊丙奇:申请有关的资助项目,首先需要教育部门的审核,然后才能得到这个项目的资助。他的邵氏基金会一直与我国的教育部合作,因为他资助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建筑物,那么它要求捐赠的项目是一个长期的项目,而不是一个短命项目。所以要求教育部门的配合,相关受捐学校要有匹配的投入和妥善的管理。中国教育发展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2007年,年满100岁的邵逸夫获得中国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未能到场的他拖人带来如下一段话: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基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是我的心愿。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希望全社会多来关心和关注教育事业——邵逸夫。

1月7号,昨天,凌晨6点55分,邵逸夫离世,享年107岁。在香港,人们称他“六叔”。有媒体人感慨,百度地图上的逸夫楼,密密麻麻,近3万座。向邵逸夫107岁的一生致敬,它们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

天空中,那颗2899号行星,叫做“邵逸夫星”。

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邵逸夫先生

俞 俭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座“逸夫楼”。著名爱国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逝世令国人恸心,纷纷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感恩他。笔者以为,邵逸夫先生一个世纪的人生给予人们最大的启示是他的慈善之心,是他热心支持教育的慈善之举。

自1985年起,邵逸夫基金会每年向内地捐赠巨资用于举办教育,迄今赠款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逸夫楼”遍布全国城乡,惠及数千所学校、数千万师生,成为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捐赠项目。

“我要把赚的钱送出去”“财富取之于民,应用回到民众”“聚财一种满足,捐助是一种快乐”„„邵先生这些话,表明了一种对待财富的态度,一种人生的境界,简单朴实,令人深思。人们追思邵先生,看到的不只是他创造财富的神话,更有他对慈善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的慈善大爱。

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批又一批企业家不断涌现,纷纷登上“富豪榜”,但登上“慈善榜”的却不多。散尽千金济众生,力有所及的企业家们都可以像邵先生一样,富裕后不忘慈善,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当今社会呼唤邵逸夫式的慈善家,呼唤更多的“逸夫楼”。

今天,面对逸夫楼,每一位学子心怀感恩,说起邵先生,每一位国人都心怀崇敬。人们崇敬他最大的内涵就是慈善,纪念他最好的方式也当是慈善。而慈善,也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力量有大小,爱心却没有轻重之分,每一个人可以做到草根慈善,平民慈善。

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世界将会因此变得更温暖更美好,自己的人生也会得到升华。而这,也是人们对邵逸夫先生最好的纪念。(来源:新华网评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邵逸夫辞世,令人想起的不止逸夫楼

新华网评

影视大亨邵逸夫先生的辞世,让人们更关注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慈善家。

邵逸夫先生一生传奇、殊荣不断。可他却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遍布大江南北的“逸夫楼”,成为很多人的记忆。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已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47.5亿港元,捐建6013个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先富带动后富,企业家、老百姓的腰包都鼓了。可人们还是在追问,慈善理念,有没有赶上财富增长的步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慈善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墨翟的“兼爱”,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但现实是,近年来在一些慈善机构、公益领域内不断爆出的丑闻,让人们对慈善事业不断提出质疑。笔者认为,我国民间从来都不缺乏慈善之心,而是缺乏扩大慈善的体制机制。一方面一些慈善机构行政化色彩浓厚,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社会公益事业频遭信任危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许多有慈善之心的企业、个人放心做慈善的“痼疾”。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描绘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大体框架,则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继续培育慈善沃土的导向性目标:从“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到“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再到“要求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决定》从个人慈善、慈善社会组织、政府简政放权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号角。

上一篇:《面点工艺学》下一篇:建设局工作总结表彰会议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