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秋天作文

2024-06-26

深圳的秋天作文(精选8篇)

1.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一

傍晚,爸爸带我去深圳湾骑自行车,在去深圳湾的路上,我观察了四个植物和一棵大树。这四个植物全都是花。

第一朵花是一朵奇怪的花,它是一朵黄色的花,也是一朵没有花蕊的花,它有五片花瓣,把这朵花倒过来就像一个黄色的闹钟。第二朵花就更有趣儿了,这朵小花是红色的,它跟第一朵小花不一样,这朵小花的花蕊很长,也像张着嘴巴的食人花。第三朵小花是粉色的,它也有着漂亮的花蕊,这朵小花的叶子上有着像小豆豆一样的东西。第四朵小花跟第二朵小花长的差不多,当它开花时,里面是红的,外面有一层橘色的边,它的花蕊也很长,长得像一只美丽的蝴蝶。我还看见了青青的杨柳树和小小的螳螂。虽然已经是秋天了,可是深圳的土地上还到处是花红柳绿,一片盎然生机。

大自然真奇妙,深圳的秋天好美。

2.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二

《深圳教育史》全书约44万字, 选取深圳地区为研究个案, 详细论述了深圳从先秦时期到至今这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教育的发展概况。熊贤君教授紧紧围绕深圳地区的教育, 划全书为四个大篇章, 每个篇章又根据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深圳当时教育的发展水平, 分为八个章节, 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 娓娓而谈了每个时期深圳教育的发展。在第一篇“新安县建立前”叙述了从先秦至宋元时期的教育历史, 受中原地区儒家思想的影响, 深圳在宋代出现了书院, 并且由于中原人民的迁入, 深圳形成了客家文化。第二篇“新安县时期”讲述了明清时期深圳的教育发展。明代隆庆元年 (1572) 设立新安县, 深圳教育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科举发展虽然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 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晚清时期, 随着洋务和维新运动的开展, 新政的实施, 深圳教育步入转型时期, 逐渐近代化, 新安县一些乡绅、海外华侨和传教士创办了新式学校, 并出现了出国留学的学生。第三篇“宝安县时期”作者根据历史时段, 分别叙述了“中华民国”时期、共和国建设起步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深圳教育, 主要介绍了初等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情况, 体现出深圳地区教育逐渐现代化的特点。在论述文革时期教育时, 作者秉笔直书, 客观地谈到文革对教育造成的巨大破坏。最后一篇章“深圳建市至2000年”论述深圳建市后, 她的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各级教育的兴起和完善, 以及教学体制的改革, 使深圳教育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在这一篇中, 作者总结相关改革经验, 同时展望未来, 赋予深圳教育更加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愿望。全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发展体系, 向读者鲜明生动地呈现了深圳教育水平由落后逐渐发展到位于全国前列的历史过程, 结构井然有序, 脉络清晰, 使读者对几千年的深圳教育史的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通读全书, 笔者感受颇深,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在选题方面, 视角新颖

地方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延伸, 自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立项以来, 中国地方教育史专题的著作已有大量成果问世。但大多研究者关注点放到了齐鲁、湘湖和徽州等历史文化氛围悠久浓厚的地区, 熊贤君教授则选择深圳地区作为研究切入点, 选题新颖。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发展与中原有着较大差异, 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区域。深圳是珠三角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建市三十年来, 从南国一个偏远落后的乡村发展成为一座繁华都市。她的经济腾飞和城市化建设被世人瞩目, 人们却忽视了其背后悠久的教育发展历程, 忽视了其背后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由于深圳自古远离中原, 物质文化落后, 大多数人认为深圳教育是建市后才兴起的。熊贤君教授独具匠心, 抓住深圳区域教育这一视角, 叙述了从先秦到新世纪悠久的教育历史, 显示了深圳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 向读者展示了她的育人之道。对深圳地方教育的研究, 有助于丰富对深圳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认识, 丰富人类教育经验宝库。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提到:“一部深圳教育史, 所呈现的正是深圳地区教育发生、发展的种种事实;所承载的是深圳文化、深圳精神的沉积;所揭示的是深圳人才培育、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1]熊贤君教授正是认识到深圳教育历史的重要意义, 搜集大量资料,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了这部著作, 是第一部深圳地区教育史专著, 填补了地方教育史上的不少空白。

二、突出显示了大教育观视角

熊贤君教授叙述了泱泱几千年的深圳教育历史, 在历史发展中突出教育的变迁, 将深圳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 视野宏阔, 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大教育观。在论述古代深圳教育史时, 每一章介绍深圳教育概况前, 作者首先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 显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治与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如汉代在大一统环境下独尊儒术对深圳士人言行的影响, 明清中央高度集权下八股取士对新安县科考子弟的影响。将教育置于政治文化等背景下论述, 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安排。在叙述近现代深圳教育的发展时, 熊贤君教授又对深圳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到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深入地关注了深圳教育的全面发展, 显示了深圳教育逐渐现代化、逐渐完善的历程, 体现了宏大的教育视角。

在大教育观视角下, 作者还关注到了地方社会群体。历史不是单纯深奥的理论, 它是由每个人、每件事共同串联起来的有生命的东西。杨念群教授曾指出:“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 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 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 里面唯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 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2]人是教育的直接传授者和接受者, 任何忽视了鲜活人物的教育研究都是有欠缺的。熊贤君教授避开了这一误区, 他不仅注重国家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在论述深圳教育的历史中, 还关注到大量相关人物, 无论这些人权轻或权重, 位尊或位卑, 如东晋的黄舒、邓符协家族、深圳的客家群体。作者用大量图表列举明清时期的教谕、训导、山长、进士、举人和岁贡等名单, 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图表, 而是通过这些图表关注这一群群人物, 通过他们的活动探究深圳教育背后的育人之道, 显示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与独特视角。

三、体现了浓郁的深圳地方特色

熊贤君教授在篇章布局、结构安排和内容论述等各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深圳地方的教育特色, 深入挖掘了深圳地方教育的文化精神, 体现了作者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史家素养。

1. 根据深圳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划分篇章。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 教育史也不例外。“地方教育史研究不能成为全国教育史微型仿制品的制作, 这是地方教育史研究首先应该警惕的趋向, 也是地方教育史研究最容易误入的一个泥潭。”[3]熊贤君教授很好地避开了这个泥潭, 他没有按照传统中国教育通史的版块模式安排结构, 而是依据深圳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安排篇章。明代隆庆元年 (1572年) 设立新安县, 1914年新安县改名为宝安县, 1979年深圳建市, 作者根据这三个时间点, 将全书分为四个大篇章, 设立县制、“中华民国”成立和建市, 都是深圳地区历史上的大事件, 每次变革都使深圳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每个篇章又根据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深圳当时教育的发展水平, 划分为若干小章节。从中我们看到了深圳地区源远流长的教育历史, 从文教落后的荒芜之地, 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的经济特区, 鲜明体现了深圳地方教育的特色。

2. 关注香港地区与深圳教育的密切关系。

香港曾是新安县的一部分, 鸦片战争后被割让给英国, 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到:“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办起了英式教育, 新安县与之毗邻, 是学习西方新式教育的便捷之地, 因此新安县在教育观念更新诸方面, 比内陆为先。从总体上看, 香港成为新安县文教政策转型的示范, 是新安县对付‘千年未有之变局’策略与举措学习借鉴之所, 在贯彻推行‘中体西用’方针过程中‘西用’的提供源泉之一部分。”[4]民国时期, 大批香港名儒、知识青年与华侨来深圳办学担任教师, “在教育方面, 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香港教育与宝安教育有密切而频繁的交流”[5], 可以说, 香港对深圳教育的近代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 深圳各个方面迅猛发展, 成为与港澳及东亚一些国家交流的重要场所, 本书尾声简要提到深圳大中小学教育与港澳地区及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将深圳与其他地区紧密联系, 全面说明了深圳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3. 关注深圳地区的客家教育。

“作为一部地方教育史, 倘不能真实体现地方的文化底蕴及其特色, 那就将可能对论著的个性发扬产生一种无以告白的延宕。”[6]作者在此书中鲜明体现了深圳地方的文化特色, 古代大批中原人民迁入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区, 其中有不少人民迁到深圳,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客家文化。客家人勤劳质朴, 素来重视教育, 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培养人才的方式对深圳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深圳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

四、在研究方法上, 运用了大量比较研究方法

“地方教育史的研究价值最根本的应该体现在它所展示的一地区教育发展与全国教育发展, 乃至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性。”[7]这部著作讲述的是深圳教育史, 熊贤君教授并没有把眼光只放在深圳这一个地区, 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广东省及全国其他地区, 搜集各地资料, 进行深入整理和分析, 将深圳教育客观地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如在说明隋唐宋元时期深圳科举制发展时, “有唐一代, 整个广东省就有38人成为科举考试中博弈的获胜者。而其时全国其他省份大多高出此数。如湖北省共43人, 仅襄州 (今湖北襄樊市) 便达13人。北方河北省仅宋代便有57人及第……”[8]说明了唐代广东包括深圳科举及第人数的落后。在论述明清时期深圳科举发展时, 专门列出“同时期本省邻省相关县的比较”这一小标题, 列出“江西2400人, 居第3名 (一二名分别是浙江和江苏) ;福建2116人, 居第4名;湖南426人, 居第14名;广西173人, 居第16名;而广东1377名, 居第8名”显示了明清广东科举考试进步之快, 接着又将新安县与广东其他县相比“康熙朝番禺共有7名中式, 而新安县也有4人金榜题名……”[9]显示出新安县教育的不稳定性。通过这些客观比较, 准确定位了古代深圳教育在广东省和全国教育中的地位, 向读者展现了深圳教育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五、在引用文献方面, 史料翔实

由于涉及深圳几千年的教育历史, 时间跨度之长, 年代之久远, 尤其有关古代深圳的文献较为稀少且零散, 因此研究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作者在文献搜集方面做了扎实的工作, 他挖掘了大量相关县志资料和档案馆资料, 并参考了深圳最新考古发现, 使本书内容充实而又新颖。无论是对古代深圳教育历史的论述, 还是对近现代深圳教育的全面发展概况, 作者都以大量资料和数据为基础, 用史料说话, 使全书严谨、科学、客观。此书文献的最大特色是引用了大量图表, 辅助要说明的内容, 简明清晰。如在叙述明清时期新安人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时, 作者详细列举了宋至嘉庆年间深圳地区进士举人名单、明清时期新安县人获拔贡、优贡、恩贡、岁贡出身名单等图表;新中国建立后, 兴办的各级相关制度、教学计划, 甚至具体的学生人数, 作者都引用了相关图表。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 说明每一段历史时期深圳教育的具体发展状况, 无疑更具有总结性和代表性, 读者从那一张张图表中便可体会到深圳教育发展的逐渐进步的过程。

当然通读全书, 笔者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值得商榷之处, 在此发表见解。由于深圳教育通史历史跨度长, 涉及范围广, 在这样宏大的课题架构中, 笔者感觉可以进一步挖掘原始档案。深圳是广东省的一个县, 又毗邻香港, 而且近代时期不少海外华侨和外国传教士在深圳创办了一些学校, 笔者认为还可以挖掘更多的广东省和香港地区的档案, 以及那些华侨、传教士的人物传记、日记等资料, 以作更深入的探讨。晚清时期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时期, 洋务学堂的创办, 留学的肇始, 教会学校的设立, 尤其是废除科举颁布新学制, 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而此书对这一时期深圳教育叙述比较简要, 仅用了二十多页篇幅, 深圳教育近代化表现得不是非常明显。当然, 这些并不影响该书的价值意义。

总而言之, 熊贤君教授的这部《深圳教育史》视野宏阔, 内容丰富, 史料新颖, 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著作,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部著作梳理了几千年的深圳教育史, 探究了深圳教育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 向读者展示了深圳源远流长的育人之道, 为读者了解深圳这块土地上的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它填补了深圳教育史研究方面的不少空白, 对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同时为以后地方教育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

摘要:熊贤君教授所著的《深圳教育史》是一部代表性地方教育史著作。《深圳教育史》详细梳理了深圳几千年的教育发展概况, 并紧密结合全国历史背景, 视野宏阔, 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大教育观。作者在篇章布局、结构安排和内容论述等各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深圳的地方教育特色, 深入挖掘了深圳教育的文化精神。这是地方教育史上又一部力作, 填补了深圳教育史上的不少空白, 为以后地方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范式。

关键词:深圳教育史,地方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熊贤君.深圳教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

[2]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7]王建军.对地方教育史研究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4]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3.147.

[5]熊贤君.深圳教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39.

[6]薛东.注重把握地方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读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J].东南学术, 2005, (3) .

[8]熊贤君.深圳教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64.

3.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三

我想起了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500字至1000字的文章。①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满分作文】

我想起了那个雨天

一考生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开笔入题。)晶莹的雨珠,溅到玻璃上,越聚越大,汇聚成一颗颗珍珠,滴滴答答地落在窗台上,好像来自天堂的天使之音。(由雨珠滴答声联想到“天使之音”,暗扣题眼“想起”,又不同凡响。)

“我死后,我会变成雨滴来陪你的。”(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是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永远的最后一句话。每个雨天,她都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慰藉我,而我也似乎感觉到她的气息。不,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她就在我身边,她已经化作了雨的天使,(“天使”呼应上文的“天使之音”。)每个雨天都来陪伴我。

记得那也是个下雨的日子,我承受了有生以来最大一次痛苦,我失去了她这位真正的好朋友。(此段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那天病房里被一片苍白的颜色笼罩着。她显得好苍白,好无助。(两个“苍白”用得各有千秋,也无重复之感。)病房里静得可怕,似乎要让人窒息。然而窗外雨滴依然清脆地敲打着窗户,大家被痛苦压得喘不过气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想在无助中的弥留之际再给她一些勇气和力量。(“紧紧”,写出“我”的真情。)她依旧是坚强的笑着,可是我感觉到了她的手在发抖。她终究还是害怕了。她害怕死神步步逼近的声音,害怕她的手终有一刻会从我的手中滑下,害怕我没有足够的力量把她从死神的手中拉回来,(三处写“她的手”,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害怕亲人分离,那毕竟是两个世界啊!(这段文字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她从小就爱雨,她的最后要求是跟雨道别。我扶她艰难地走到窗前,明净的窗玻璃外,雨依然平静地下着,奏着来自天国的音乐。(再次呼应首段“天使之音”。)

“我死后,我会变成雨滴来陪你的。”她没有了力气,倚在我的身上……(情感进一步发展。)

我的泪已经又一次沾湿了面颊,她轻轻地为我擦着,可是越擦越湿,雨水泪水凝聚成了我们心灵相通的海峡。(感情发展到高潮。一个比喻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点评】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秀作文。

4.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四

对于这四个季节,我个人感觉秋天是最含蓄的一个季节。春天的特点是万物回春,然后经常会下小雨,春雨绵绵。夏天和冬天不用说了,一个是非常热,艳阳当空。一个是非常冷,呵一口气都会冒烟的那种。相比之下,秋天就不那么明显了。可能树叶落了,感到一丝丝寒风却又不似冬天那般冷,就觉得秋天到了。但不管怎样,秋天这个季节表现得似乎不是很明显——至少在深圳是这样子的。

从我们学校来看,很容易就判断出是不是入秋了。现在从时间上来判断应该已经是深秋了,我们的同学也开始慢慢的加衣服,最后变成了外套。甚至夸张的人还穿着羽绒服。大哥,你就算想跟我玩冬天和夏天,也不用这么明显吧!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穿的还是短衣短裤。如今放眼全校,有谁还是短衣短裤呢?莫说我逞强,我真的非常热啊。我认为有百分之其实的可能是因为我的活动量太大,或者是我的身心一直沉浸在无边无际的运动当中,所以不管怎样都会感到非常的热。

5.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五

北方的秋天,树叶都已变黄,纷纷跟树告别,飘落到地上。但深圳的树却还是郁郁葱葱,树叶苍翠欲滴,跟树枝紧挨着,舍不得离开。但大风一吹还是会有些树叶被不情愿的吹落下来。

深圳的秋天也不止只有绿叶,还有五彩斑斓的花朵。校园里的勒杜鹃盛开了,白的如雪,粉的如霞。马路两旁的美人树上开满紫红色的花朵,像被颜料浸染整个枝头。小区里的桂花树上淡黄色的桂花,好似一颗颗小米粒,虽然桂花体型小,但淡雅的香味散发在大自然的空气中,香气袭人。我轻轻地吸一口,整个香气充满鼻腔,沁人心脾,久久不愿离去。

深圳的秋天还是无比的炽热。人们都穿着短袖,在外晨跑,不时还流着汗。中午走在户外,感觉像是在蒸桑拿一般,大汗淋漓。

深圳的秋天虽然没有阵阵寒意,但夜晚还是会比夏天来的早一些,那晚霞好似天空着了火,火红火红的,又好似仙女给大地披了一层红色的面纱,十分神秘。

深圳秋天的大门虽然打开晚了点,但照样丰富多彩。

6.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六

深圳秋天的小梅沙,正如古代诗人曹操写的《观沧海》中的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段诗是对小梅沙再好不过的比喻。站在小梅沙上,展开双臂,尽情的享受着秋风的洗礼,秋风吹到皮肤上,一阵萧瑟。看着小梅沙涌起,那浪花打在岩石上,飞出的小水珠像烟花一样四溅,打在身上凉飕飕的。

深圳的秋天,虽然没有乡下的枫叶叶子红似火地撒满大地,但树木小草常青,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看在眼睛里,疲惫的眼睛顿时眼前一亮,给人一种深圳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努力工作、前途光明的感觉。在深圳的秋天,气温不会很低,即使到了深秋,也照样有人穿短裤短袖在慢跑。

在秋天,商业区车水马龙,人们一大群一大群的在购买东西。由于人多,所以在秋天,也感受不到“秋风萧瑟”了。

深圳的名景之——红树林,在秋风中,那婀娜的舞姿,仿佛正在欢送炎热的夏天,迎接凉爽的秋天。有好像天上的仙女在载歌载舞,那迷人的身材,婀娜的舞姿,仿佛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深圳的秋天,像一名事业有成、健壮的人,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寒冷的冬天前进。

深圳的秋天,像一名运动员正在蓄力,准备在冬天进行冲刺,以便得到迎接春天的第一人。

7.深圳发现两亿年前的“花朵” 篇七

8月28日, 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上, 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永栋作学术报告, 透露在深圳大鹏发现早侏 (zhū) 罗纪古植物化石, 其中保存完好的本内苏铁“花” (见左图) 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广受关注。

王永栋通过网络告诉记者, 深圳地质学者段维在深圳大鹏半岛地区先后发现和采获了一批早侏罗纪植物化石标本。这批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保存有一块本内苏铁“花”的标本, 标本整体形态为卵圆形呈开放式的花蕾, 大小为5厘米有完整的花朵外部结构, 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测定, 大概为两亿年前的花朵。此前在辽宁发现的世界最早的花化石“迪拉丽花”距今1.2亿年, 且不足1厘米。因此, 本内苏铁“花”标本无论从研究价值还是鉴赏价值都非常罕见。 ( 选自《科 海故事博览》)

8.深圳的地标建筑 篇八

过去,上海宾馆是深圳城乡结合处的地标,现在却成了深圳新老市区的分界。因为上海宾馆,海派文化成了深圳情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符号。

城乡结合处的地标

在深圳人的记忆当中,上海宾馆所处的位置。是深圳老城的城乡结合处,新老市区的分界。

1983年,上海宾馆正在建设中。再往西就一片荒凉,即使白天方圆百米也看不到一个人。“过了上海宾馆就算偏僻地区了,没有一个的士司机会载你到莲花山,因为那里已经属于荒郊野岭了”。上海宾馆附近是埔尾村及一大片沼泽地,再往南就是深圳河了,每天村子里的农民都坐着小船到对面的香港去种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里如同上海“十里洋场”般繁华、热闹,除了人民南路高档进口商品都在这里出售,摆在免税商场高阔的大堂里。“后来听说要修深南大道,从黄贝岭至上海宾馆,我们可高兴了。去罗湖看个电影什么的,再也不会灰头土脸的了”。老深圳人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是兴奋不已。

随着深圳经济中心的西移,东西之间的“城乡差别”已经越来越模糊。今天的上海宾馆更多地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建筑概念站立在深南大道上。也为华强北商圈的周边物业蒙上了一层“夜上海”的生活色彩。

海派文化的建筑艺术

1983年,上海宾馆由深圳中航集团、上海石化、香港深业集团合资760万组建,其中上海石化占的份额最大,于1985年正式开业。

时光回到1983年,正值上海宾馆筹建时期。当时的深圳工贸中心(即现在的中航集团)初涉酒店业,作为航空工业在深圳筹建的第一家宾馆,一切都是边干边学。因上海宾馆当时的副总经理吴容江结识京剧艺术家梅葆玖一家,而梅先生和夫人又都是上海人,与上海宾馆的海派文化不谋而合。于是邀请梅夫人林丽源女士出任宾馆筹建时期的艺术顾问,林女士欣然接受。就这样,艺术大师一家与

最初,合资三方将宾馆定名为“航空宾馆”,但国家航空工业部得知后对此事议论纷纷,认为将“航空”二字作为宾馆名有招摇之嫌。后来航空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说:“我支持你们做宾馆,但既然项目主要投资方来自上海,就叫上海宾馆吧!”上海宾馆因此而得名。

1985年,在上海宾馆开业后不久,梅葆玖的夫人林丽源女士作为宾馆的艺术顾问,利用与刘海粟私家甚好的关系,请“一字千金”的刘海粟为上海宾馆题写馆名,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时至今日仍为宾馆增色不少,成为上海宾馆的重要标志。

歌舞升平的夜上海

初建时的上海宾馆风光无限,宾馆外观是仿老上海滩建筑设计的,宾馆里面装修乃至各种设备全部进口,门廊、把手、玻璃印花全是海派风格,进口拱形玻璃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

当时,宾馆工作人员90%以上几乎都是从上海“空降”深圳的上海人。1987年,宾馆改由中航集团一家管理后,许多上海过来的员工渐渐返回家乡。上海宾馆最早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来深圳的上海人,想让背井离乡的上海人到了这里吃的都是上海菜,见的都是上海人,有个家的感觉。

1986年,上海宾馆为了突出其品牌特色,专门请了一个美籍华人在宾馆10楼开了一个“夜上海”歌舞厅。它曾经是深圳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交谊舞场所,消费也很便宜,很多人在这里就着一瓶矿泉水跳上一晚。歌舞升平了16年的“夜上海”歌舞厅在2002年关闭。上海宾馆延续20年的情缘由此拉开帷幕。

推倒重建的传言

20多年间,上海宾馆历经多次翻新,每一次翻新都引起深圳社会广泛关注。

1998年。上海宾馆投入2000多万进行第一次全面外装修改造。主楼加高到12层,原来茶色的外墙玻璃换成宝蓝色玻璃幕墙,加盖白色罗马亭,奠定现在的外型特点,在内部设施上全部按照三星级标准装换一新。这次翻新上海宾馆从二星级升到三星级。

上海宾馆2005年的改造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背景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浦与深圳地产发展商合作,在中航苑片区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改造,而深南大道正赶上建设地下过街通道,上海宾馆门前被建设方用围墙围筑起来。

于是,上海宾馆即将推倒重建的传言就愈演愈烈,上海宾馆的去留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深圳新老市民形成两派观点。新市民多持“无所谓”态度,老深圳则将上海宾馆作为“深圳记忆存储器”态度鲜明:不能拆!

上一篇:放管服改革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学校安保工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