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重走长征路(共12篇)
1.素质拓展重走长征路 篇一
“十.一”重走长征路
------黎平会议旧址自助游(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
路线介绍:怀化--通道县溪—播阳镇—黎平洪州镇—德顺--中潮镇—古
驿道—羊角岩—黎平县城(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等)
黎平会议简介:1934年12月11至14日,中央红军一路由湖南通道西进贵州黎平洪州、德顺、中潮、佳所进入黎平城。另一路由靖州新厂、平茶入黎平潭溪、十万坪、草鞋铺、五里桥进人黎平城。12月18日,党中央在城东“胡荣顺”店铺内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会址,位于黎平翘街上。黎平会议会址是一座清代中叶的古代建筑物,会址用房原是店铺,建于清代(1616-1911)。在这里召开了黎平会议,明确了红军长征的方针,改变了长征,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同时也书写了新的历史。(门票:20元级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徒步行程初步安排如下,具体可视实际情况变更:
D1、10月2日07:50乘7269次火车至通道县溪,县溪统一中餐,徒步约20公里至播阳镇,播阳统一晚餐,住:播阳;
D2,徒步,播阳---黎平洪洲,行程约20公里,自备中餐,住:洪洲; D3,徒步,洪洲---德顺乡---中潮镇,全天行程约30公里,自备中餐、水,统一晚餐,住:中潮镇。
D4、徒步,中潮镇—古驿道(步道)—羊角岩—黎平县城,全天行程约25公里。自备中餐、水,统一晚餐,住:黎平县城。
D5、程车返回怀化
注:本次活动费用自理,需要集中开支的项目,钱款统一交由易运农、肖松青负责开支,每人预交400元,多退少补。户外旅行备用物品:背包、换洗衣服、水壶(或矿泉水瓶)、户外常用药品、雨具、打火机、手电筒等,徒步宜穿解放鞋、运动鞋,应急物品不宜繁杂过多。要注意实用和携带方便。
2.重走长征路 篇二
来到拓展基地,远处山峦起伏,近处草木葱茏,一群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培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换上了崭新的浅蓝色的军装,戴上有着鲜红五角星的八角帽,在红旗下像模像样的敬礼,真像一个个小红军。
第一项活动是过草地。
同学们背上重重的背包,个个精神抖擞,排着整齐的队伍,迈开轻快的脚步,在响亮的口号声中走在崎岖山路上。一开始我们的队伍还是整齐的,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背包变得越来越重了,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把衣服打湿了,两条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队伍越来越散。
老师见我们叫苦连天,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故事:“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苦,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只能吃野菜、树皮充饥,甚至把皮带煮了吃。平整的草地上处处有危险,一不小心踩到泥潭,人就陷下去了……我们过的这片草地,和红军过的草地,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哇……”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们齐齐地叹了起来,身上似乎注入新的力量,鼓足劲向前走去。 好不容易过完草地, 经过短暂的休息,继续第二项任务:飞夺泸定桥。
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的大渡河上。大渡河自北向南,河宽100多米,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简直就是天险。沪定桥由13根铁索组成,敌人知道红军要从桥上过,提前把桥上的木板全部烧掉,只剩下摇摇欲坠的铁锁。红军22名勇士在枪炮弹火之下,成功横渡铁索桥占领了桥头。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敌人歼灭红军的企图。这个故事听起来真是惊心动魄!我们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英雄们飞夺泸定桥的画面,个个热血沸腾!
老师把我们带到第二个训练场地,远远地看到一根根铁链横穿在空中。我心想,这样的桥怎么过啊?老师告诉我们要领:两只手紧抓住一根铁链,双腿夹住另一根铁链,交替向前攀爬。“一定要坚持,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老师的话音一落,我们一个个冲上去,抓住铁链开始攀爬。
可是,吊在空中时我们才发现,简直是“寸步难行”啊!我大胆地尝试并按照老师教的动作要领艰难的攀爬几步,也许是因为前面的任务消耗我太多体力,腿一软,一下子从铁链上掉了下来,摔在下面的安全网上。我吓得魂飞魄散,忍不住哭了起来。老师赶紧把我解救下来,并鼓励我:“红军战士一定要坚强!我们的老红军前辈过草地时不幸陷进泥潭,为了不连累大部队宁愿牺牲自己。飞夺泸定桥时,也有战士掉进滔滔河水里,但红军没有退缩,战胜了天险,打败敌人。是他们的牺牲付出,让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你遇到的这种小事根本不算什么,勇敢起来吧!”老师的话重重地敲在我的心头,我抹了一把眼泪,重新爬了起来,走向铁链……
经过这次重走长征路拓展训练,我和同学们都震撼了,进一步体会到红军精神,一种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一种不怕牺牲为祖国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3.重走长征路心得感悟 篇三
【篇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的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一种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分讲言,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温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温“长征路”让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温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出大喜大悲。重温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施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这一路走湿地,翻雪山,淌大河,途径14省,于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标志2万5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回顾历史,我们受益匪浅,展望未来,我们实干建功。
新时代,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我们要发扬长征中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为民办事实。在基层,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老小妇残。办他们办事服务,我们要力争做到小事一次办,大事少跑腿。
新时代,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我们要发扬长征中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为民解难事。在涉及村民土地分权,小孩上学等问题时,要多走访交流,认真梳理问题的关键点,一个个去突破,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体验。
【篇三】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务必要坚守初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当年,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我党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长征胜利。如今,我们的国家发展好了,人民的生活日益美好,新时代党员要饮水思源。在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等着我们去征服,决不能忘记革命初心,更不能忘记革命理想。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务必要脚踏实地。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回顾峥嵘岁月,不忘革命先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用脚步丈量新时代的长征路。圆梦征程上,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要珍惜岗位、履职尽责,把责任担起来,把该抓的工作抓到位;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矛盾面前不退缩,以一往无前的气概推动工作新突破。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务必要拼搏创新。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继续葆有信仰、信念、信心,在这个新时代的“巨浪”里拼搏向上,把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精神面貌展现出来,把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热情干劲调动起来,万众一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动再现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对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很有意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伟大长征精神早已成为支持国人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当前,我们国家高速公路的总里程达到了1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13万公里,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二,而且不管在高原或山地,都能够看到横跨纵岭、穿山建路的建设奇迹。普通人在省区之间、主要城市之间出行,哪怕万里也能够做到朝发夕至。遥想当年,红军转移跋涉两万五千里,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足可见其中的不易与艰难。
从长征中看信念的力量。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说起长征,大多都会想到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经历,或可能是因为曾学习过《金色的鱼钩》、《丰碑》等课文,从中感受到了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生存压力,而面对这些险境,红军仍然一往无前。其中,支撑起红军战胜自然和超越生存极限的根本,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有这种为理想不懈奋斗,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飞夺泸定桥也是广为熟知的长征故事,其中的惊险也可以从电影《大渡河》所描绘的场景中深切感受到。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就曾说:“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红军可能被消灭。红军之全部渡过泸定桥,确为红军的莫大成功。”面对绝境,自愿报名的22名勇士突破了敌人的枪林弹雨、攀过了滚烫的铁索,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
长征中的故事很多很多,重走长征路的报道似乎又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时期,新时代我们仍然要以长征精神来激励,用更加坚定的信念与坚毅无畏的勇气去破除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又一道难关,“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篇五】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再现历史,重现了长征途中一幕幕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千名记者重走长征路,是对长征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对新时代心怀感恩,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记者再走长征路”是在追寻初心、感怀先烈、致敬英雄。1300余名记者深入实地采访,累计跨越16000余公里,推出10000余篇报道,用稿件、镜头生动再现壮怀激烈的长征故事。记者们追寻的红色足迹,是英雄们用信仰、精神、真理支撑起的苦难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我们要牢记勿忘人民的初心,将长征精神贯穿到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中去。
致敬英雄,感恩新时代,长征精神褶褶生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全心全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媒体要秉承爱国奉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网民深刻领悟长征精神,讲好新时代的初心故事。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维护英雄、忠于国家。
忆苦思甜,奋斗新时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老一辈革命家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更是当今所有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所有党员干部也必须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对人民的承诺,更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只有忆苦方能思甜,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天下为公的长征精神,将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篇六】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长征,是一次思想交锋的万里征程,除了面对追兵阻敌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还面临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长征初期,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中央红军在血战湘江中损失过半,由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一次次激烈的争论、批评与自我批评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百炼成钢,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出了历史先声。漫漫长征路,一次次警醒共产党人: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感受长征路上的苦难与辉煌。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体会军民鱼水情深、风雨同舟。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记得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习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民日报记者颜珂说,通过此次深入一线的主题采访,记者们走访红军足迹,了解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始终熠熠生辉。而且这次主题采访我们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也一直在追寻支撑这段苦难辉煌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答案,是精神的力量,是信仰的力量,是真理的力量。
4.重走长征路策划好用 篇四
一、活动主题
学长征精神 做红色传人。
通过在全省中小学开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承办单位:四川教育报刊社、中国未成年人网
三、活动时间
即日起至11月30日
四、参加对象
全省中小学学生。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我的长征路 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
通过阅读与红军长征有关的读物,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为主要内容,参加“我的长征路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
(二)开展“长征故事我来讲”演讲活动
让学生讲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的感人故事,或者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下,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感人故事,并将演讲过程制作成视频,参加“长征故事我来讲”演讲比赛。
(三)开展“书写长征精神”诗词书法活动
全省中小学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组织学生学习与长征有关的.诗词,并组织学生用毛笔书写相关诗词,参加“书写长征精神”书法比赛。
(四)开展“重走长征路 追寻红色记忆”爱国主义教育走访活动
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就近就便参观与红军长征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设施,走访慰问老红军、老战士、老同志,使他们从红军长征的感人事迹中受到教育。
省上将组织征文、演讲、书法比赛获奖学生代表沿红军长征川内途经地开展走访教育实践活动。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充分利用长征胜利80周年时间节点,在中小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契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系列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听党话、跟党走,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在作品征集截止日之前,切实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思想引领上的主渠道作用,依托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阵地,组织观看红军长征题材的影视、戏剧、出版物,广泛发动学生了解长征故事,学习长征精神,组织广大中小学生踊跃参与系列活动。同时,制定工作方案,做出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涵,提高活动水平。
5.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五
在20xx年6月11日,作为一名今年刚被党组织讨论吸收的预备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来到单位院内,生穿红t恤,佩戴共产党员标志,乘车到六盘山山顶,参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革命先烈走过的历程,并进行了宣誓,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
这次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效果良好,既对全体参加活动的集团干部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增进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教育之旅”、“快乐之旅”和“团结之旅”。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是长征75周年的日子,但是长征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身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预备党员,我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走“长征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
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篇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
【篇三】
20xx年11月16日xx区工商局在xx副局长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领导精心筹划,细心安排,在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同时着重突出了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他们希望,这次活动不单只是一次对革命前辈的纪念活动,同时这次活动也会是我们所有成员的一次踏实的自我践行,一次震撼的自我触动,一次全面的自我升华,希望我们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对于习关于两学一做的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
通过重走长征路,我们在了解革命先辈光辉事迹的同时,也会让大家通过自身作为与革命先辈的事迹对比来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如何做合格党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什么样的党员才是合格党员?身处艰苦环境却依然坚定革命信念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雪山草地依然斗志昂扬;面对艰难前程依然坚持革命理想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二万五千里长路依然一往无前。所以,重走长征路,不光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辈,同样也是为了践行我们的革命誓言,以革命先辈为目标,做一个合格党员。
我们当然需要物资条件的满足,同样更需要精神信仰的追求和道德理想的抚慰。作为人类,我们要远离自残与战争。我们正在迎来一场新的长征,这场长征显然不是战争意义上的长征,不是所谓战胜“敌人”的长征,而是人类为改善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获得真正幸福与快乐意义上的长征,是建设与创新的长征,是和平与发展的长征。我们重温长征的丰功伟绩。我们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必经雪山草地,重走长征流血牺牲的道路。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年的长征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纪念长征,纪念一代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就是要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这是一种信仰,正如十九大精神,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长征正是这种精神信仰。
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结束了,但是革命的长征还在继续,我们今天的长征正是决战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继承长征意志,一路高歌前进,迎接最后的凯旋时刻。
【篇四】
长征,是一个可以经典永流传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它;
长征,是一个连绵不断的精神河流,我们要传承它。暑假期间,我们的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在翠华乡、九龙乡、皎平渡乡等地,我们踏着先人的足迹,感受当年的情怀。
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时,毛泽东主席曾在翠华办事处界牌村一汪姓农民家住宿办公。据当地乡镇府相关负责人介绍:1935年5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寻甸柯渡出发,经鸡街进入禄劝到达翠华小仓。红军总部驻扎小仓村,朱德总司令曾在一户李姓家里住宿办公,毛主席在界牌小村汪家住宿。一张四方桌,一张门板床,毛主席也照样认真办公。嗒嗒嘟嘟的电报声,传出红军的坚定信念。
普渡河铁索桥
1935年4月底5月初,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及五军团由寻甸县柯渡镇经鸡街镇至禄劝县九龙乡三哨来到普渡河,跨过铁索桥,到达翠华界牌村宿营。1936年4月9日,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九龙乡三哨村委会至普渡河铁索桥。然而,铁索桥已被敌军占据封锁,给我军过桥造成极大困难。为避免伤亡,红军决定转至铁索桥下游的小河塘渡口渡河。在渡河中,被敌军发现情报,四师与之展开战斗。四师铁索桥战斗,虽歼敌一部,却也付出了较大代价。
九龙烈士红军洞
烈士红军洞,位于九龙金钟山,是一极深的落水洞。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过九龙地区,留下了一部分伤员。5月3日,王其英等十七名伤员不幸被敌人抓捕,凶暴的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但红军伤员无一屈服。最终卞邦友等五名战士被强迫带走当帮工,而其余十二位战士被带到落水洞进行“处决”。敌人“行刑”的时候,英勇的战士们不让敌人肮脏的树枝触碰自己,高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先后纵身跳下落水洞。当地人民为纪念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把这个落水洞命名为“红军洞”。
九龙木克壁画
1935年5月1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来到禄劝的宏德、木克一带宿营。红军在木克张有功家墙壁上留了许多革命宣传画,其中最著名的有《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九龙政府办公室的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更具体地介绍了木克壁画的由来:当红军在毛主席正确战略下成功从铁索桥撤离之后,敌人发现了这部分壁画并欲将其销毁,当地一个聪明的长工在壁画上糊上了仙人掌汁以保存壁画原状,再糊上了石灰将这些壁画掩盖了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慢慢被当地村民发现。壁画深受群众的喜爱,并保护至今。
将军树和将军石
皎平渡,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委会洪门产村,距县城140多公里。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来到皎平渡,我们参观了将军树、将军石、金沙江,并且采访了船工后人。
据皎平渡乡政府工作人员姚鑫慧介绍,当时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来到皎平渡,曾将战马栓到一棵杉乐树上。后人为了纪念,将此树改名为将军树。其外,姚鑫慧女士还向我们介绍,金沙江边上有个大石头,当年刘伯承就是站在这个大石头上指挥红军,使红军有条不紊地顺利渡江。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过云南时,三万多人靠七条木船,在37位船工七天七夜的奋力摆渡下,不费一兵一卒,毫发无损地顺利渡过金沙江,打破了“自古金沙夜不渡船”的传说。
据当年的船工张朝满的女婿向我们描述,当时37位船工运送完红军后,为了保证船工们的生命安全,红军决定把属于地主的船只炸毁,属于船工的船只保留。另外,红军经过皎平渡,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尽管自己的粮食短缺,仍然赠送粮食等物资给船工们。
尽管我们的活动只有短短几日,但我们立志为禄劝红色长征遗址的保护与传承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时间不会停下脚步,但我们可以慢下来,感受我们道路上发生的故事,一起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长征精神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五】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6.退休老汉重走长征路 篇六
2014年10月16日,孙才伟从江西省于都县西门渡口出发,开始了他“一个人的长征”。今年1月12日,他已到达贵州遵义。他的行程与当年的中央红军保持一致——同样的时间节点,同样的路线。按照计划,今年10月19日,他将来到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的吴起镇。他还计划在“长征”结束后,办一次长征路线的摄影展。
2010年,孙才伟从沅江市农业局退休。爱运动、身体好、喜欢摄影的孙才伟计划在退休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想用行动来探寻这个革命史上伟大壮举的奥秘。”孙才伟说。
为了圆他的长征梦想,孙才伟从5年前便开始着手准备。他翻阅了大量史料,把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到达每一个驻扎地的时间,长征沿途信息,都一一记录下来。在他的书柜里,有关长征的文史书籍就有近10本。
选定好“长征”路线后,孙才伟每天开始长距离步行训练体能,为了适应徒步的节奏,他一次一次延长步行的距离。经过几个月的调整锻炼,2014年10月16日,孙才伟说服家人,只身赶到江西。
除了一路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孙才伟还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沿途寻访、记录与红军长征有关的人物、故事以及当地的风貌情况。
在郴州汝城县文明镇瑶族村,孙才伟听说了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深情的故事。在1934年长征中,有3位女红军在当地村民家借宿,发现女主人家只有床,没有被子,第二天临走前,女战士把唯一的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女主人。半条棉被的故事深深印在了当地百姓的心中。“从他们的讲述里,我能感觉到老百姓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孙才伟说。
一路上,孙才伟得到不少陌生人的帮助。听说他的经历后,一些餐馆老板主动对他免单,沿途遇到的游客还会分给他一些干粮补给,甚至陪他走一程。
当然,也有不少遗憾的事。孙才伟告诉笔者,在当年红军长征途经永州道县时,曾发生了惨烈的湘江战役。期间,红五军团34师师长陈树湘壮烈牺牲。对这位英雄,孙才伟一直满怀钦佩。
2014年12月,在经过道县时,他特意找到了县里的史志办,想去陈树湘的墓冢拜祭。然而,几经周转,他也没有找到。“可能已经荒废了。”当晚,孙才伟把他的遗憾写进了日记,“我希望能通过重走长征,唤起更多人重忆长征精神。”
虽然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在采访中孙才伟仍坦言,“长征”远比想象中要艰苦。刚出发时,天气还很炎热,他得经受中暑和体力透支的双重考验。可到了寒冬腊月,天气逐渐寒冷,每天一身汗一身雨,感冒、蚊虫叮咬、摔倒、饥饿更是家常便饭。但这一切反而让孙才伟的决心更坚定。“我们所处的环境比当年红军长征时不知要好了多少倍。”孙才伟在电话中告诉笔者,他一定会坚持走完全程。他每天坚持走10小时,身体越走越棒,体质越走越强。
在步行的过程中,孙才伟除了记录红军长征故事和感人事迹外,还将红军长征的壮举及沿途纪念地用相机拍摄下来。3个月的徒步下来,孙才伟随身携带的相机已经拍下了数千张照片。晚上休息时,他会一张张地整理这些照片。
“当年红军长征的壮举没有照片留存下来,如今我把沿途的红军纪念地和自然风光拍下来,算是一种弥补了。”孙才伟计划说,等完成自己的“长征”之行,他准备把这一年多沿途的摄影作品整理出来,“开个专题摄影展,能让更多的后人了解长征,我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7.重走长征路 缅怀革命先烈 篇七
缅怀革命先烈
心 得 体 会
喜头中学:胡传菊
喜头中学党支部开展“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活动,18余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从学校出发,到赤水市丙安镇红军渡口,参观1935年1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渡的地方,缅怀先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图为喜头中学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弘扬长征精神,2015年6月21日,喜头中学党支部以“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发挥党团
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主题,带领18名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来到赤水市丙安镇红军渡口,参观1935年1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渡的地方,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
在红军长征纪念地,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红军军部旧址,深切缅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生命和鲜血的烈士们,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党员代表做了发言。
8.重走长征路作文800字 篇八
——题记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个时间点,令中国人以及全世界的人都无法忽略。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历时三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壮举令无数人汗颜。而今在长征胜利八十二周年后,我校举办了第二届重走长征路活动。
5月18日正午,我校及子龙街小学共152名同学从晋原初中出发,开启了重走长征路的征途。乘着大巴车,我们来到一家名宿,收拾好行李后,就准备实地体验红军前辈们是如何站岗的。我们来到大桥边换岗,穿着红军服装,我心里不由得生出一种庄重威严的崇敬之情,我们站的笔直,一点也不敢怠慢,因为我知道八十多年前,红军前辈们吃过的苦、受过的伤,是我们远不能及的。尽管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同学们仍站如松。九点半,同学们早早入睡,为明天的征途做充分的准备。
5月19日早上七点半,我们从飞水村出发,前往红军墓悼念英年早逝的红军先烈们。一路上,我们唱着红军歌曲,排成笔直的一列纵队。看着沿途宁静祥和的村落,我不由得感叹,若没有红军前辈们八十年前的血流成河,又怎会有如今的繁花似锦?
我们一一向烈士们鞠躬后,正式开始攀登横山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蜿蜒盘曲且望不着尽头的公路,同学们依旧没有动摇,唱着红军歌曲,我们一路纵队,向山顶进发。
时间在一点一点的流逝,我们的体力也在一点一点的消逝。有的同学便开始抱怨了,见此情景,老师们便鼓励我们说:“前面再过两个弯就可以休息了,再坚持一下”同学们听到这句话,斗志重燃,加快了速度,向山顶冲刺。
不知又过了多少个弯,终于在又一个转角,我们登上了山顶。只见白云在我们脚下飘荡,松柏在我们脚下傲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走过的不过万分之一,难道我们有资格叫苦叫累吗?吃过午饭,董主任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红军横山岗的悲痛历史。
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正值瓢泼大雨,红军一个连单独执行任务,脱离了主力部队,结果遇上敌军,一个连的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据当地居民回忆,当晚山上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条小溪。
面对这被鲜血染红的悲痛历史,我们不得不沉思,在过去的中国,资本主义者们横行霸道,殖民者们得意忘形,百姓苦不堪言。而正是因为无产阶级的奋起反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康。
9.“重走长征路” 经典线路推介 篇九
江西:井冈山线路的“革命摇篮之旅”,连带着庐山景区和南昌,把这一地区的红色景点和自然风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八一广场、八一纪念塔。
广西: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史上重大的转折点,遵义山川秀丽,风光独特,遵义会议会址、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神州又一奇观”的赤水十丈洞瀑布等,真可谓处处有佳境,步步有胜景。
陕西:围绕延安的“红军会师之旅”,其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延安线路便是把延安和另外一个历史文化旅游大市西安结合在一起,让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游客在这条线路中,不仅回顾了党中央与毛泽东同志在陕北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还同时参观了兵马俑,领略到了古都风情。
川西:以九寨沟、康定等景区为代表的川西长征系列线路。不仅游览了美丽的九寨风景,还瞻仰了长征路上最重要的历史遗迹,比如松潘会师旧址、红军长征纪念碑等。
四川:从成都出发至乐至(陈毅故居)、南充(罗瑞卿、张澜故居)、广安(邓小平故居)、仪陇(朱德故居)……现已成为游客的朝圣之旅。川陕苏区的红军纪念馆、红军渡等大量“红色印记”如同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一板块的巴中、广元等地,积极与周围的阆中古城、将帅故里等互动,走出一条极富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
10.重走长征路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
在2013年10月27日,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温长征路活动。我们一行人从于都开始,怀着满腔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当代人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一种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温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11.重走长征路活动方案策划书 篇十一
活动旨在以重温红军长征路得方式,追寻英雄足迹,牢记革命历史,弘扬长征精神,把做人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
二、活动目的
通过追寻先烈足迹,体验坎坷历程,学习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追求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人格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引导教师理解和体会长征精神的实质和新内涵,并将实践长征精神与新时期肩负的历史任务相结合,与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更好地投身到“自主品质培养”这一新意义的长征历程。
三、活动主题学习长征精神 开拓实践能力
四、活动组织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全校教师
五、活动时间:6月上旬
六、活动具体安排
1、前期:制定本次的路线图。
2、中期:准备重走长征路的材料、物品。
3、后期:强调本次重走长征路的安全事项。
七、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如有不适,请及早告知。
2、注意环保,严禁乱丢垃圾。
3、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发扬团队精神。
12.大起大落罗开富重走长征路 篇十二
他,就是当年用生命丈量长征路的著名记者罗开富。
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红军走过的路程
1984年10月16日傍晚,江西于都。50年前红军出发的同一时刻,42岁的罗开富开始了徒步采访的第一步。一年后的1985年10月19日,罗开富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西吴起镇。而在50年前的同一天,红一方面军也是在这里结束了长征。罗开富不仅是在长征的开始和结束重复了历史上的今天,而且在这368天的长征过程中,每天都按照50年前红军的足迹,重复着当年的历史。
而今,提起罗开富,人们就想起了他走长征路的事。他的名字与“徒步重走长征路”这一新闻事件的确难以分开。早在1982年9月《经济日报》筹备创刊时,报社在社内征求一些创意,当时罗开富就提出了重走长征路。“主要的想法有3个:一是我当时在云南记者站,但过去是个军人,自1964年从事新闻工作后,采访中接触了很多老红军,长征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二是发现老红军惦念着沿途曾经舍生忘死支持和帮助过红军的人民群众,希望有人到他们曾经去过的深山老林,向乡亲们问个好;三是《经济日报》要创刊了,记者总不能老坐在家里写新闻,《经济日报》也不能光关注城市和发达地区经济,也要关注边远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多种原因,报社当时虽然采纳了罗开富的创意,但没有作出最后决定。
1984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接见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时说:“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国红军的长征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这时,罗开富再一次打报告给社领导,要求重走长征路。当时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安岗,立即批准了罗开富的申请。
在罗开富出发之前,报社领导给他规定了“六个必须”,其中包括,全程每一米都必须是徒步;必须按当年红军长征的同一时间行进,同一天到达终点;必须得走原路,即使有了公路。每一公里都必须有向导或当地人签名作证。他每天至少要写一篇见报稿,雷打不动。
罗开富是继红军之后,第一个完全按原路、原起止时间重走长征路的人。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罗开富像当年红军那样,平均每天要步行70多里,和红军不同的是,罗开富晚上还要写稿子。在重走长征路的途中,他一共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新闻稿,一篇篇报道,在老红军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印象最深的是路不好走。即使到今天,红军长征走的原路还有三分之一不通公路,淹没在深山老林或挂在悬崖上。一路上,我采访了1200多人,采访笔记有12本,拍摄了上千张照片。”
在罗开富长征途中留下的工作照中,记者发现他的采访总是在边走边聊中进行的。为了每天赶上当年红军的步伐,罗开富总是来去匆匆,然而,在湖南郴州市汝城县的沙洲村,一位老大娘的故事却深深地触动了罗开富。这位老人叫徐解秀,她说罗开富是“老红军”,罗开富告诉大娘:“我不是红军,是记者。”“那你回到北京,能不能见到那些老红军?”大娘诚恳地问。“能见到!”“那你问问,我丈夫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回来?那3个红军姑娘说话怎么也不算数,不来看我?”
原来,在1934年11月6日晚上,有3位红军女战士经过这里,就住在徐解秀家。第二天,3个姑娘临走的时候,把带来的被子剪了一半给了徐解秀。她很感激,把家里半罐米装进了她们的袋子里。从村里到山边走的是高低不平的田间土路,天快黑了,徐解秀把她们送到山脚下,又不放心,便让丈夫朱兰芳把她们送过山再回来。分手时,3位姑娘说:“大嫂,不好意思,今天只给了你半条被子,等共产党胜利之后,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徐解秀说:“那你们说话要算话,一定要来看我。”可谁知,3位姑娘一走就是50年,而且丈夫也没有再回来。村里老人讲,因为这半条被子,徐解秀当年被逼着跪在祠堂里让敌人打了半天。当天晚上,罗开富翻过山,到了里田乡就写了一篇文章《3位红军姑娘在哪里》发往北京。7天之后,在《经济日报》的头版,刊出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15位当年的女红军战士发表的谈话,开头写道:“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我们也想念那些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请罗开富同志在沿途向乡亲们问个好,我们一定想办法找到徐解秀老人要找的3位红军姑娘和她的丈夫。”可是,一直都没有结果。
7年后,当时已经担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的罗开富带着一条棉被赶到湖南郴州的那个小山村时,却得知徐解秀老人在3天前去世了。老人的孙子朱和荣对罗开富说:“奶奶一天到晚等我爷爷,等3位女红军,也等你——你当时不是也跟我奶奶说了要来看她嘛。奶奶临走之前让我给你写信说:你们为什么都是左等右等都不来?我等不得了。”
又过了14年,时间到了2005年,3位女红军和徐解秀的丈夫仍然没有消息,罗开富也已经年过花甲,这一次他带来了浙江家乡的丝绸被褥,送到了徐解秀老人的坟前,并叹息说:“3位女红军说,将来会给您带来被子、垫子,今天我带来了,带晚了,请您安息吧。”
在罗开富办公室的纸箱里,收藏有大量有关长征的资料、实物,其中收藏有徐解秀老人守望亲人时用过的火笼、煤油灯以及其他遗物,也有罗开富重走长征路时穿过的球鞋、军大衣和用过的铁拐杖,这根拐杖已经被磨短了四五公分。罗开富说,在长征的路途中,他始终被红军的精神鼓舞着,他用这种精神,战胜了人们无法想像的困难。“我们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确实是长征精神支撑着我走完全程的。作为记者,能够用重走长征路的方式,成为长征精神的体验者和传播者,这是我一辈子的幸运。”
人若不能走到终点骨灰也要到
“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过去,我在书本上读过,电影里看过。我沿着红军的足迹途经11个省区,走过10多个兄弟民族地区,穿越千山万水后,深深感到,从字面上理解与实地经历红军的艰难困苦是大不一样的。”20世纪80年代初长征路上的自然环境,比30年代其实好不到哪里去,只是后无追兵,上无飞机。罗开富带的干粮吃完了,就抓活鱼吃,恶心,呕吐,也要强忍着腥臭吃下去,否则就饿死了。
1984年12月19日,罗开富从贵州高洋雪山的冰凌上摔下崖,锁骨处被嵌进已摔破的凤凰牌照相机的铁片,左腿小腓骨骨折,第二天仍必须按红军当年的行军时间、行军原路走。
“少了一条腿”的罗开富变成了5条腿,原来他由两位向导架着自己的肩膀前行。“走在长征路上,确实被红军精神感动了,轻伤不能下火线呀。再说,有老红军的关心、沿途干部群众的帮助,先后有240多位医生陪我边治疗边走路,我怎能停下来啊!”
在云南威信,女儿菲菲放寒假时来看他,面对罗开富竟然问别人:“我爸爸在哪里?”看着消瘦得一边挂盐水一边还在写稿的父亲,她哭了:“爸爸为什么还要走?”
有几次,罗开富还被当作“疑犯”。有一次,走了7个小时,走到老山界上的差转台,罗开富被莫名其妙禁止活动了几个小时,他和向导饿得吞食了所有所带的药品充饥。
长征途中,他30多次陷进草地沼泽;茫茫雪山千里冰封,浩瀚草地一望无际,山高坡陡举步维艰。寒冷、饥饿、病痛,毒蛇、沼泽、通讯不便,时时伴随着他。但是,他说:“很辛苦,也很愉快,这是我数十年记者生涯中收获最多的一年。”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1985年8月17日。穿过草地时,驮电台的牦牛突然一下陷进了沼泽,连人也掉进去了。罗开富陷进去两个多小时都没能挣扎出来。他们在开始考虑留遗言时,没想到一头牦牛拼死挣扎了出来,向导丹泊抓住牛尾巴顺势上了岸,总算把队伍拯救出了泥淖。但是所有的粮食、干柴都没有了,只剩下一部电台和写稿用品等还顶在头上。取火的牛粪找不着了,他们烧光了搭床铺的木头。木头烧完了,他们只好吃生羊肉,喝雨水,遇到小河就抓生鱼吃。4天之后,他们终于碰到两位妇女,给他们背来了两筐牛粪,大家总算煮了一顿熟食吃。
罗开富告诉记者,这样的险境经历过多次了,有一次都几乎要放弃计划了。那是在1985年5月29日,按预定计划,那一天下午他应该到达泸定桥的。而且他获知消息,5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先头部队的领导人——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将军,还有4位将军和《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已经到泸定桥等候他们了。但此刻的罗开富已累得患上了黄疸性肝炎,一路靠人架着。看到此景,杨成武将军动情地对安岗总编辑说:“老安,开富同志不能走了,他每天要写4个小时稿子,一个人走到这里也是不容易的了。”杨成武的夫人赵志珍看着整个人都变成了黄颜色的罗开富瘦得像个稻草人,心疼地说:“你看,他现在这个样子了,还怎么走啊?”安岗感谢将军的关切之情,和将军商量说,要不换人吧。罗开富的体力已是强弩之末,但是他要坚持走下去,哪怕是还有一口气!他流着泪对安岗、杨成武和其他在场的老红军们说:“请组织上同意让我再坚持两天——现在我还能喘气,怎么就躺下呢?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走到底。如果我实在不行了,倒下了,你们就换人,但是希望接替我的人能背着我的骨灰走进吴起镇!”
正当中国记者罗开富以惊人的毅力征服长征路的时候,国外出版的一本书上说,在中国,他们的革命前辈英勇善战,“长征”在中外战例上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他们的后代想要走这条路不容易,恐怕也走不通,至少近一段时期内是不可能的。国外舆论并不知道,此刻中国的这条长征路上,正匍匐躬行着一个瘦弱却坚毅的身影。
扑朔迷离的三起三落背后
用“脚”进行长途采访的罗开富,无疑是一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壮士。从他苦难的身世与磨难的履历中,能读到这位“中国新闻界的品牌”炼成背后的辛酸。
罗开富本名开泰,1942年出生在浙江省吴兴南浔双林的一个农村,三间半草房是全家惟一的财产。读小学办注册的时候,班主任金克勤建议他母亲把他的名字改成开富,为了以后他能富裕些。于是罗开富的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现在。
罗开富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吃饱饭。小时候。除了春节,没有一天吃饱过。”不过,在记忆中,有一年的中秋节,他吃得很饱。有一年中秋节前夕,罗开富家所养的羊发病死了,怎么办?于是,罗开富与兄弟敞开肚皮吃。“我们也能吃,吃了不少,腰带怎么也解不开——说是腰带,其实就是麻绳,不存在什么裤腰带问题。这下叫我嫂子发现了,找到我妈说,那两个小人吃得太多,也不知道节省一点。我爸在旁听了,叹了一口气:作孽这两个小人了,他们饿坏了,从没吃好过,要不是羊死了,他们也难得好好吃上一回——不吃完不行,天又热,容易腐坏。”罗开富说,因为当时怎么也解不开麻绳做的腰带,最后只得用剪刀剪开。“今天人们还怕什么禽流感,这是对的,应当预防。不过,我小时候什么没吃过?瘟鸡、瘟猪都吃过。也许,人一饥饿,病菌不容易上身。”
在小学五年级的一篇作文中,罗开富巧用了报纸上摘抄的“手无缚鸡之力”,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于是,年幼的心灵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1年当了铁道兵的罗开富写作的兴趣更浓厚,把每月6块钱的津贴1/3用来买电池,在熄灯号之后头蒙被子偷偷地打着手电在被窝中耕耘。连续向《铁道兵报》等媒体投稿至第18篇的时候,罗开富终于见到了形成铅字的“处女作”——不过登错了作者名字,的确有点可惜,而4元钱稿费为全班改善了两顿伙食。
1964年10月,罗开富到师政治部成为一名新闻干事。从此,正式踏上了新闻征途。当新闻干事,长年深入在成昆线的险山恶水中,一篇篇报道刊登在军内外的报刊上。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到云南视察,指名要接见新闻干事罗开富和他所报道的典型。
在坎坷不平的新闻记者道路上,在曲折艰险的从业生涯中,罗开富三起三落。22岁开始在“铁道兵报”当记者的罗开富,“文革”中由于所谓的“站错队”,才干了3年编辑的他被下放浙江接受农民再教育;几年后,罗开富的写作才能被发现,借调到《浙北日报》当编辑,后升任编辑部主任;可好景不长,在1972年的“整风运动”中,罗开富代表报社提意见,只愿实话实说的罗开富得罪了站在造反派一边的掌权者,差一点进“局子”,在当地军分区的领导帮助下才脱离了险境。“那时,三十而立,人生的根基应该有了,而我那时却面临着重新开始,而且无依无靠。就像大学生现在找工作难一样,我那会儿还不如大学生,是公安局盯上的人。而且走得急,又为了不惊动人,只得把老母亲和1岁多的女儿留在当地,和妻子鲁萍在半夜悄悄地走。那时,我们是很痛苦的,找不到工作。先在乌蒙山区和农民打了半年交道。后来又在好心人帮助下,在一个部门让我搞报道,但不能署名。”直到1978年国务院财贸小组主办的《财贸战线报》(后更名为《中国财贸报》,系《经济日报》前身)在云南选记者,执著于新闻工作的罗开富在落实政策后才重新迈入了新闻队伍。
1981年1月,在云南记者站任职的罗开富在采访中了解到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某些领导利用职权批条子、走后门,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在掌握真凭实据后,罗开富写了《云南省领导批条子走后门的香烟有13万条之多》的情况反映。于是,有人就造舆论或向上级汇报,说记者捕风捉影,不怀好意,是诬陷。自然,这期间罗开富的日子不好过。后来,中纪委派工作组到云南调查,查出走后门的香烟竟达60多万条。有关消息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同行们对罗开富说:“这下你的日子好过了。”
其实,接下来罗开富的日子并不好过。今天,罗开富苦笑说:“一些人不敢接近你,怕你再捅‘娄子’,连带着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找一些领导采访,不是躲,就是打哈哈。”于是,罗开富只得到农村、工厂和街上“转悠”。
这年6月的一天,罗开富在昆明街头见到云南镇雄县几个农民运到省城交售专供出口的水苔(即水藓,将营养液浸泡后可代替土壤种花)数千斤,因省土产进出口公司内部有矛盾而拒绝收购,导致农民已在昆明滞留50多天,钱粮用光,靠变卖身上的衣服度日。罗开富路见不平,写了一篇反映云南省外贸部门某些领导损害群众利益的公开报道,为此罗开富遭到了非法调查以及严重的打击报复。经中央领导李先念、胡耀邦、万里以及陈云、胡启立直接过问,中央组成调查组两次深入云南调查,才澄清了事实真相,使罗开富在新闻队伍中最后站稳了脚跟。日后,罗开富当选为中国记协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委员。作为维权委员,他总是竭力为新闻工作者的权益奔波。
【素质拓展重走长征路】推荐阅读:
素质拓展体会08-17
素质拓展评语08-21
素质拓展训练体会08-07
素质拓展训练游戏08-15
初三年级素质拓展策划07-13
素质拓展项目:孤岛求生08-15
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总结08-16
非专业素质拓展08-26
素质拓展计划书10-12
心理素质拓展游戏项目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