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医疗卫生调研报告

2024-06-24

关于乡镇医疗卫生调研报告(精选9篇)

1.关于乡镇医疗卫生调研报告 篇一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枢纽,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以及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为方便农民就医、保障农民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就乡镇卫生院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局针对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基础建设、医疗条件、服务能力、服务功能等作了详细调查。

一、农村卫生现状

1、基础建设与设备配置状况

我区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平均业务用房约3956㎡,设置病床51张,配置x线机、生化分析仪、洗胃机、呼吸机、麻醉机、综合手术床、心电图机等设备,另有3家中心卫生院配置了普通的ct;部分镇街卫生院低于该配置,且部分设备已老化,这些设备只能基本满足当地农民的医疗需求。

2、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中心卫生院基本设置业务科室12个,有内科、妇产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急诊科、儿科和预防保健科等科室,镇街卫生院业务科室低于该设置,XX年平均门(急)诊人次42164人次 ,出院人数949人,手术台数134台,病床使用率68.65%;公共卫生服务用房、科室建设、人员配备基本符合卫生部的要求;显然,无论是基本医疗服务还是公共卫生服务都处于低下水平。

3、卫生人力状况

我区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人员结果老化,存在断档现象,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仍是过去的师承中医为主,人才严重匮乏,缺少高学历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临床毕业生,以及高职称人才稀缺,中级职称平均不超过10人,以初级居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最大阻碍。

二、农村卫生存在的问题

症结之一:“丢不起”;医疗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有限的卫生资源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产生矛盾,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乡镇卫生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机构,除了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之外,它还承担着许多农村公共卫生职能,妇幼保健、日常防疫、卫生知识的普及推广和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因此乡镇卫生院不能与一般诊所及药店简单类比。

症结之二:“谁来养”;财政的支持有限,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不重视,对中央政府对卫生的政策落实不够。使得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大,更有的资金曾萎缩;而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费用较大,职工需缴的各种保险数额较大,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人员经费紧张;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医务人员培养以及医院日常运转所须的等等经费开支,由谁来承担?而现在要求医院药品零利润,不准以药养医,而医院由“谁来养”?

症结之三:“没得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紧缺,只有几个人的卫生院根本就派出人员出去学习,更比说提高或者开展新的业务,这种既“出不去”又“进不来”的局面导致一些政府新添置的设备无人操作,处于闲置状态。生活艰苦,条件简陋,甚至连正常的工资都保不住,这样的处境,怎么才能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

三、面临机遇

1、国家投入逐步加大,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从XX——XX年,各级财政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到XX年基本完成县级医疗机构、县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而我区依靠国债资金以及红十字会援助等资金,对我区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房屋改造和设备添置。

2、农民的健康投入逐步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完善,这项工作对我区乡卫镇生院带来了新的契机,事实证明了从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开展,我区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明显增加;随着各级财政对健康投入逐步增加,农民医疗保健需求将会明显增多。

四、乡镇卫生远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要充分利用好国债建设资金。随着国债项目的实施和我国对农村卫生工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今后将会陆续再建设和装备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乡卫生院,卫生院的建设要立足长远,适度控制发展规模,避免投资和设备浪费,在打造精品、发展特色医院和专科上下工夫。

2、强化卫生保健职能。对不能维持生存的卫生院,保持或限制其医疗规模,将有限的资源和即将投入的资金向预防保健倾斜,突出防保职能。对闲置房屋和再扩建用房直接用于乡镇预防保健,重点是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员充实到防保队伍中来,其基本医疗服务由临近的实力强的卫生院承担。

3、整合卫生服务功能,大力拓展服务范围。明确各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功能定位,发挥农村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树立政府举办的乡级卫生机构在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中的业务指导中心地位,明确其在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急救和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卫生管理职能。乡镇卫生院改革运行机制,探索新型服务模式,通过国家扶持,创办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制,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卫生区域规划,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切实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4、增加投入,落实国家农村卫生经济政策。除积极引进、争取国家、省财政投入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对应加大农村卫生的投入,认真履行其应承担的职责,尤其是应全额落实国家要求的配套资金政策,避免加剧乡镇卫生院不良债务的增加。对乡镇卫生院已形成的不良债务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予以核消,切实降低乡镇卫生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的包袱。

解决乡镇卫生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明确乡镇卫生院在三级卫生网络的功能定位,充分认识乡镇卫生院在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断理顺管理体制,确立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减少市场化运作,发挥乡镇卫生院在保障农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2.关于乡镇医疗卫生调研报告 篇二

一、机制缺陷使卫生院面临失活与失控的两难选择, “建机制”的使命远未完成

本轮乡镇卫生院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0年年初, 强调的是回归公益性, 但过度的行政管制使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失去活力, 服务积极性受到从未有过的跌落;第二阶段自2011年开始, 各地开始注重调动积极性, 但在投入、监管没有到位的情况下, 这种积极性又很容易导致乡镇卫生院的行为失控, 背离公益, 重新回到追求赢利的误区。怎样才能使乡镇卫生院从失活和失控的轮回中摆脱, 这是“建机制”必需完成, 却一直没有完成的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7年印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曾就机制问题做了这样的表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 建立宏观调控有力, 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强调的是“新机制”的两个统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统一;“宏观调控有力”与“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统一。遗憾的是, 16年过去了, 当初提出的“新机制”至今仍未能建立, 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仍旧是在两种极端状态之间荡秋千, 或者是只强调“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强调“宏观调控”, 忽略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微观运行富有生机”, 导致机制失活;或者是只强调市场机制, 强调微观活力, 忽略了“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 导致行为失控。面对机制的缺陷, 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地修补现行机制的诸多缺陷, 而不是乐此不疲地总结成果, 造成乡镇卫生院改革已经大功告成的错觉。

二、不是要不要坚持政府主导, 而是要建立什么格局的政府主导

2009—2012年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直接投入由229亿增至725亿, 增长496亿, 三年增幅217%, 年递增46.84%1。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下降, 农村居民本来可以就近获得的医疗服务现在不得不舍近求远, 劳民伤财。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 很自然地产生了对“政府主导”效果的怀疑, 甚至出现政府退出, 把乡镇卫生院推向市场的动议。

政府从农村卫生服务领域里退出现象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曾发生过, 在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后, 中共中央国务院终于在本世纪初确立了政府主导的原则, 并明确提出“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13”。前后将近20年的弯路所换取的沉重教训是不应该忘却的。对于卫生事业, 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坚定不移的。目前乡镇卫生院效率低下的问题不是出在“政府主导”的战略选择, 而是出在政府主导的具体实现方式, 集中表现在把政府主导等同于取消乡镇卫生院的法人主体地位, 把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全对立起来。结果必然导致运行机制僵化, 窒息了乡镇卫生院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种现象如果转而采取放弃政府主导, 把乡镇卫生院向市场一推了之, 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值得警觉的是, 这种重滔覆辙的苗头正渐露端倪。有三种趋势值得注意:其一是县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逐渐增大, 削减对乡镇卫生院投入以减轻预算压力的潜意识正在萌生;其二是民间资本亟待寻找增值空间, 医疗领域正在形成跑马圈地之势;其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可能被泛化到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 有可能对此绿灯高照。这三种趋势与当前乡镇卫生院效率低下现象叠加在一起, 便很容易出现“市场化”的选项。上世纪末拍卖乡镇卫生院的风潮也就是在类似背景下出现的。当时的情况是:其一、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转制形成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大潮;其二、县乡财政不堪重负, 急于甩包袱;其三、乡镇卫生院尚未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襁褓中走出, 在经济体制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风雨飘摇, 朝不保夕。三种因素合力酿成了拍卖乡镇卫生院这场历史闹剧。以史为鉴,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改善政府主导的格局, 尽快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 那么惨痛的历史错误将再次等待着我们。能不能把乡镇卫生院办好, 所折射的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失灵领域里的治理能力!

三、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 是“政府主导”的适宜形式, 也是“建机制”的基本思路

现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影响着“建机制”:其一是供给学派;其二是购买学派。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是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乡镇卫生院只是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工具, 其唯一的任务是完成政府下达的订单。乡镇卫生院不具有法人主体地位, 不具有经营性, 只是政府财政统收统支的附属物。

购买学派认为政府是基本卫生服务的购买者, 政府按照市场交换的原则向乡镇卫生院购买服务, 乡镇卫生院是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 与政府只是等价交换的关系, 政府无需过问乡镇卫生院的经营行为。

完全按照供给学派建机制很容易导致失活, 完全按照购买学派建机制很容易导致失控。综合两种思路的合理内核, 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卫生服务内部市场, 以内部市场的思路建机制则有望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15”的原则, 有望体现“两个统一”的特色。

关于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 笔者曾在多篇文章中做了探讨16, 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以模拟市场的方式向自己举办的卫生机构购买卫生服务。内部市场有两个构成要件:其一是内部性, 即卫生机构的产权属于政府, 政府承担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其二是市场性, 即政府通过预付和后付两种方式向卫生机构购买服务, 按照价值规律, 补足卫生服务的社会必要成本。以资产公有保障公益, 借模拟市场保持活力。在供给学派和购买学派两者间择善而从,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便是“内部市场”的基础。

四、把改革成果说过了头, 拉大社会期望值与实际的距离, 反而会引发社会不满

医疗卫生体制注定是带缺陷运行的, 这不仅决定于医疗卫生体制本身的复杂性, 更取决于医疗卫生体制只能是在社会既定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框架内运行, 在既定的人文环境中运行。这些体制的状况无一例外要在医药卫生体制中留下投影, 医药卫生体制中现存的一些弊端, 不是仅仅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能革除的。因此在乡镇卫生院改革中不要对现行政策效果说过了头, 过犹不及, 如果言过其实, 拉大了社会期望值与实际的距离, 反而会引发社会不满。当前社会对本轮医改存在的一些不满, 并非完全是现行政策的缺陷, 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官员和舆论把效果说冒了头, 言过其实, 结果适得其反。

五、改革应注意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如果以颠覆性的思维推进改革, 就免不了陷入反复折腾

在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前, 农村医改有两点是应该肯定的:其一是经过了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 乡镇卫生院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内部运行机制。如在人事制度上淡化了身份管理, 在分配制度上推行了浮动工资, 在经营管理上强化了法人治理等。其二是继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印发后, 政府主导的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如明确了乡镇卫生院举办主体是地方政府, 并确立了“县管”体制。政府投入由2002年的51亿增长到2009年的229亿1, 7年增长449%, 是建国后投入增幅最快的时期。尽管在运行机制中存在着一定的趋利性, 政府主导的体制还比较脆弱, 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尚待强化, 但30多年改革历程中还是有很多值得继承发扬之处的。遗憾的是在设计新一轮医改政策中对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中所蕴含的活力, 以及这种活力与公益性服务形成互补的机制正视不够, 研究不够, 吸纳不够, 刻意于推陈出新, 破旧立新。结果这样的“新”却失去了基础, 以高昂的成本经历了一段曲折。痛定思痛, 现在需要警觉的是面对乡镇卫生院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能再用颠覆性的思维否定近几年医改的成果, 不然有可能又折腾到当初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规划财务司2002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

[15]、中发[2009]6号《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16]、《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载《医学与哲学》2005年10期;

《再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载《健康报》2010年6月14日

3.关于乡镇医疗卫生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乡鎮卫生院;居民医保;财政补助

对居民医保定点基层机构2014年度至2015年6月份进行了全面调研,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并针对调研内容做了细致的情况分析整理,总结成效和经验,认真查找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争取政策,促进乡镇卫生院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1.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数为1082人,实有1223人。其中在编人员715人,合同聘用制人员508人,具有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259人,初级职称945人。

2.2014年度业务收入7826.57万元,拨入院内基本药物补助3351.55万元,院内基本公共卫生补助1784.15万元;拨入村卫生室基本药物补助945.81万元,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补助1216.59万元;业务支出16078.15万元(其中人员费用8634.86万元,公用支出7222.95万元),亏损3115.88万元。

2015年上半年业务收入3731.05万元,2014年上半年业务收入3803.69万元,同比下降1.9%,拨入院内基本药物补助1434.39万元,院内基本公共卫生补助692.75万元;拨入村卫生室基本药物补助386.31万元,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补助626.36万元;业务支出8103.91万元(其中人员费用4511.88万元,公用支出3412.15万元),亏损2245.72万元。

二、医保运行情况

2015年1至6月份,门诊诊疗242608人次,门诊总费用1546.44万元,报销金额782.47万元;住院诊疗10131人次,住院总费用1497.49万元,报销金额921万元,卫生院垫付金额1043.94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1.床位费25元/床日,只报销10元,设第二次住院起付线。

2.辅助检查及部分药品设自付比例22%。

3.门诊报销设封顶线450元,门诊普通慢性病人指标不够用。

4.乡镇卫生院住院指标剩余大,被二、三级医院高收费利用,没有用到基层居民身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5.新的居民医保政策将无第三方责任人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住院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在实际的审核报销过程中,存在调查难度大、取证难、病人不配合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等问题。

6.卫生院与二级以上医院报销比例区别不大,造成病人流向二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业务量下降很大。

四、分析原因,解决困难,稳定队伍

1.乡镇卫生院财政投入少,运行压力大。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取消药品加成,“以药养医”已成为过去,乡镇卫生院难以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由于居民医保实行指标管理、基本药物实行分类设起付线、辅助检查设起付线、住院病人二次住院设起付线,物价局控制收费价格,2015年卫生院业务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截至2015年9月份,大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已补发了调整工资和增加津贴补贴,执行了新的工资标准,而乡镇卫生院根本没有能力补发增加的工资和津贴补贴,也无能力执行新的工资标准,基层职工对此反映强烈,已严重影响了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待遇降低,现状堪忧。

截至2015年6月份,全市共有乡村医生1870名,其中60岁以上的454名,占24.3%,40岁-50岁458名,占24.5%,40岁以下的424名,占22.7%,结构不合理;乡村医生普遍反映,2015年待遇下降,2014年平均工资1500元/月(包括基药补助、公共卫生补助、一般诊疗费),2015年平均工资1300元/月,下降幅度达13.33%,乡村医生意见很大,影响了服务质量,参保居民受益率下降。

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相关补偿政策的落实相对滞后。由于各级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乡医补偿资金主要靠市级财政,上级财政补偿相对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

二是运行成本较高。村卫生所作为公益性质的医疗机构,办公费、网络费、印刷费、水电暖等运行费用本应由各镇、街道政府承担,但目前由各村卫生所承担。

三是乡村医生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乡村医生知识水平陈旧,对新业务掌握能力较差,难以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电子档案录入等工作,无法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医保的及时报销。

四是乡村医生待遇较低。大多数的乡村医生月均收入1400-1500元,作为高风险行业,其收入水平不能真正反映乡村医生劳动价值。

五、意见建议

1.财政增加投入。卫生院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只有财政投入增加,卫生院、村卫生所才能健康运行。

2.对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病人,提高报销比例,推行分级诊疗,合理利用资源。

3.对在村卫生所就诊的病人,按照就诊人次结算,根据病情需要设置报销额,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

4.建议取消基本药物甲乙分类、起伏线和自负比例,医技检查全部纳入报销范围。

5.建议普通针刺、电针、灸法等治疗项目提高报销比例。

6.建议取消门诊报销封顶线。

7.建议无责任方意外伤害病人的鉴定报销工作由专业的保险机构承担。

4.关于乡镇创建卫生乡镇的材料 篇四

黄金坳镇位于鹤城区北部,距离城区15公里,东与中方县泸阳镇相连,南与盈口乡毗邻,西与贺家田乡接壤,北与芦坪乡、凉亭坳镇交界,全镇总面积78.3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19人。209国道、枝柳铁路、渝怀铁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鹤城区“三乡一镇”文化、经济、商贸中心。全镇实现了村村通,路面硬化今年年底有望突破12公里,形成了质量较好、纵横交错的乡镇交通网络。加之“芦-贺”县级公路年底建设完工,“三乡一镇”一体化建设趋势愈加明显,中心乡镇地位更加突显。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综合素质。为了提升群众自觉参与中心工作的意识,促进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镇党委、政府尽全力打造立体化宣教体系。宣教体系按照宣传载体分为固定宣传和动态宣传。固定宣传主要是指沿209国道的宣教长廊。目前,我镇已投入资金4万余元,在辖区内209国道沿线制作了20块铁质宣传牌,4副大型宣传喷绘,5副巨型墙体宣传标语。动态宣传是指有效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巡逻车或是“周五课堂”“百科讲坛”等载体,开展农民思想政治、就业技能、自主创业等宣传或培训,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强化农民发展意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深入整顿干部思想作风,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镇党委按照“一线工作法”要求,深入开展“五讲五比”主题教育。一是及时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宣传学习、实践推动、巩固提升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二是围绕作风转变、效能提高、形象提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学习、值班、包村、考核、接访、为民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并完善了赶场日值班制度,领导带班住乡制度,创新了村民事务代理制度,增强了服务民众的宗旨意识。三是结合实际制定了《机关干部工作考核办法》、《村级工作综合考核办法》、《督察督办工作细则》,要求干部认真记好工作日志,一周抽检一次,并将其作为年终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

(三)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载体,狠抓基层党建工作

一是开展“五讲五比”学习实践活动。利用知识竞赛、团队游戏等载体,激发干部职工的团队协作意识。二是按要求认真进行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扎实开展相对后进村级党组织集中整建工作,为其“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打好基础。三是通过摸底,找出了一批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后备干部,为有效调整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五个好”支部积蓄力量。

(四)创省卫工作有新成绩

5.乡镇卫生工作报告 篇五

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全镇卫生工作会议今天隆重召开了,乡镇卫生工作报告。在此,我谨代表卫生院向出席会议的各级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的到来,对于2005年卫生工作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镇卫生工作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我们卫生部门,我们信心倍增,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2004年卫生工作,根据县委王书记的指示和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安排部署2005年全镇卫生工作,签订2005年重点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镇领导还将做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当前的卫生工作报告如下,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一、2004年全镇卫生工作回顾

2004年在镇党委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高度重视下,在村级两委以及镇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参与配合下,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强化农村公共卫生为重点,完善措施强化治理,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党委、政府以及卫生主管部门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全县通报表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妇幼卫生工作顺利通过了市考核团的检查,结束了县河农村卫生工作不能代表县级参加市级的考核。

(一)艾滋并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重大疫情继续得到控制,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成立了以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防艾滋病领导小组,确保了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去年共组织乡村部门22个村委会90余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既往有偿供血人群“三查清“工作,按照全省提出的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总体要求,严格对照标准,实行分户造册,建卡登记,送样检测,全镇共入户调查检测5550户14923人,查处有偿供血人员1人,采样送检1人,排除了艾滋病感染,对一名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追踪调查本人及亲属都不在我镇居住,从去年9月开展了免费阻断母婴传播艾滋病工作,共组织免费检测孕妇68人,未发现艾滋病阳性孕妇,结核病控制项目稳步推进,发现并免费治疗结核病人6例,占县下达任务的37.5%,常规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全年正常运转6次,预防结核病卡介苗接种114人次,接种率达97.4%,预防小儿麻痹症糖丸82人次,接种率达98.8%,预防麻疹疫苗接种93人次,接种率97.9%,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疫苗87人次,接种率97.8%,乙肝疫苗接种114人次,接种率达到97.4%,传染病报告率控制在198/10万,无甲类传染病得发生,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门诊建设,并发挥了作用,对发生在我镇境内及周边的腮腺炎流行进行了有效及时的救治,并采取中西并用的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

(二)广泛开展了妇女儿童两个系统治理工作,全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严格按照孕产妇和儿童系统治理目标,对全镇196名孕产妇开展了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对523名婴幼儿规范化保健治理。对全镇孕产妇和婴幼儿的两个系统治理率分别为92%、87%以上,积极组织孕妇住院分娩180人,住院分娩率达85%,全年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降至18 ‰,广大儿童的健康保健水平得到了提高,工作报告《乡镇卫生工作报告》。

(三)依法治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就医和生活卫生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紧紧围绕与人们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环境和生活卫生环境,加强了行业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执行力度,积极配合卫生监督所开展日常监督治理工作,全年对70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达98%,无职业禁忌症,核发卫生许可证52个,持证率达100%,有效保障了人们群的饮食安全,对全镇中小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进行了全面的卫生审查,保障了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

(四)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急诊急救能力稳步提高。充分利用传染病门诊建设项目配套的B超,心电图,心电监护,200mA光机等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与县人民医院加强技术合作,采取急危重病人转诊及请上级专家来院会诊。不仅提高了我院的医疗技术能力,且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费用。同时我们也

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建设,选派一名到东风总医院参加急诊急救业务培训,提高我院的急救能力。

(五)健康教育形式多样,人民群众自身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得到增强。防保人员经常深入村组充当起保健知识宣传员,开展以美化家园,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为主的健康教育,宣传疾病防疫知识,宣传住院分娩,平安两代人的健康保健知识,中小学生普遍开展了健康知识教育课。全年办墙报12期,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000份。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有力推进了全镇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六)卫生院人才缺乏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人才培养出现转变,就是培养的人数由少变多,培养的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化。培养的目的由培养的普及型人才向培养骨干拔尖人才转变,2004年共派出各类进修、短训人员8人次,21名在职专业人员接受专科以上的医学学历教育。

(七)行业作风进一步好转,救死扶伤的精神得到具体体现,我们牢记救死扶伤的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原则,开展了行业作风评议和服务质量得到好转,卫生行业作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回头看工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针对社会群众敏感的医药购销中回扣问题,我们在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坚持药品统一配送,从源头上堵住了腐-败,把利益让给患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下调药品价格及减免困难群众和处理相关突发事件医疗费用达1万余元。

过去的一年,全镇的卫生工作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是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与高度重视的结果,是主管局,上级业务部门正确指导的结果,是各村委会、镇直各单位共同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在座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卫生院向一贯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党委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致以真诚的敬意和忠诚的感谢。

6.乡镇卫生工作述职报告 篇六

大家好!

我于2009年7月21日从**卫生院调到**卫生院任院长一职,到现在已有3年半时间了,现就这一段时间来,我在严关卫生院的思想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乡镇卫生工作述职报告。

一、本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和理会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本人于2009年考取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今年顺利毕业。

二、任职3年多来,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现领导班子团结,分工合作,职责分明,有事多方协商,不相互推卸责任,不拉帮结派。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完成我院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健全各项制度,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改善服务态度,通过自学自考、成人高考,加强“三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述职报告《乡镇卫生工作述职报告》。3年来,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培训了单位职工,从中专升大专6人,专升本1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执业护士4人,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四、勤政廉洁,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关心职工生活,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公开***采购医疗用品,拒绝收取回扣等不良现象。

五、向干部职工亮家底,做活思想文章。

三年多来,**卫生院一改往日活力不足,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在我任严关卫生院院长一职之时,我请局财务下来对我院债权债务作了清算,当时卫生院是一个没有盈利,靠赊欠药款,勉强维持生计,而卫生院干部职工却浑然不觉,职工没有压力,卫生院就无法生存下去,为了让干部职工认清现状,同舟共济渡难关,我坦诚向干部职工亮家底,分析当前卫生院的窘境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了,为卫生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3年来,在县卫生局领导、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保证全院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的基础上,还清以前债务款252673.80元(其中工程款146000元,药品64318元,工资19375元,贷款及利息12000元,餐费、购物费等其他费用10980.80元。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7.关于乡镇财政职能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乡镇财政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乡镇财政机构建设、管理体制、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历程回顾, 我们以乡镇体制变化和农村税费改革为标志, 将乡镇财政划分为建立、发展和转型三个时期。

(一) 建立期, 即1949-1983年的乡镇财政

这一时期的乡镇财政, 从无到有, 经历了建设、消失、重建的过程, 呈现出有乡镇政府就有乡镇财政, 无政府便无财政的特点。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由乡镇政府或公社管理, 县级财政履行对乡镇财政的业务指导职能。乡镇财政在“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 履行组织收入、安排支出、业务核算三项主要职能, 保障乡镇政府运转的责任由县及以上政府负责, 乡镇没有财权, 相应的事权和责任也相对较小, 几乎没有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

(二) 发展期, 即1983—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前的乡镇财政

这一时期乡镇财政是基本完整的一级财政, 特别是1994年《预算法》的颁布实施, 乡镇的财权和支出范围扩大, 保障能力增强, 乡镇财政相对独立的编制财政预决算, 管理预算内、外资金, 财政管理职能显著增强。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普遍实行“双重”管理, 机构和人员同时受县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领导, 机构得到健全, 人员得到加强, 属一级实体财政。省财政还专设了乡镇财政管理部门, 负责乡镇财政的业务指导、乡镇财政建设和发展等工作, 使乡镇财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观, 乡镇人员素质普遍提高, 保障了乡镇财政职能的履行, 也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转型期, 即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乡镇财政

2002年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 通过正税清费, 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 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 调整了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体制与分配关系。在这一场改革中, 乡镇财政干部做宣传、搞测算, 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但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 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 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

在转型的过程中, 陕西各地对乡镇的财政管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1、预算管理模式。

以安康市为代表, 取消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职能, 撤销所有账户, 统一开设县财政专户乡镇分账户, 将乡镇预算内外收入纳入县财政统一管理, 实行综合预算, 保证乡镇既得财力不变, 对乡镇的财政资金实行统一调度和拨付;对乡镇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报账制, 由乡镇核算中心集中核算。

2、集中核算模式。

以延安市为代表, 其主要内容是将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 以乡镇为财政预算独立核算主体, 实行“预算代编, 账户统设, 资金统调, 集中支付, 会计服务”。在机构设置上, 将原乡镇财政所与农税所合并, 上划为县区财政局的派出机构, 更名为“××县财政局××财政所”, 人权、事权、财权统一由县财政局垂直管理。

3、统收统支模式。

以大荔县为代表, 推行“机构上划, 账户统设, 资金统调, 集中收付”, 打破按现有隶属关系划分财政管理范围的框框, 对财政所的职能重新进行划分和界定。暂时取消乡镇财政预算, 原乡镇财政管理的预算单位由县财政按县级预算单位进行管理, 乡镇各单位不再设立财务与会计岗位, 财务管理由财政所负责实施。

二、乡镇财政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乡镇财政机构管理的现状

乡镇财政设置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派出机构模式。以延川、合阳、大荔县为代表, 乡镇财政所为县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 人员隶属财政局统一管理, 财政所长由县财政局任命, 代表县财政管理乡镇财政工作, 同时根据乡镇工作安排, 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二是“双重管理”模式。以印台区、蓝田县为代表, 财政所为乡镇政府机构, 人员编制在乡镇, 行政领导隶属于乡镇政府, 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人员的分工、调动、考核等实行统一管理。

三是乡镇机构模式。以宜君县为代表, 乡镇财政所的所有管理权均在乡镇, 事权人权由乡镇管理, 县财政局仅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二) 乡镇财政的现状与问题

1、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实例。

延川县取消了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收支核算职能由县财政总预算会计代理;撤销乡镇各预算单位在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 各乡镇政府及各预算单位的账户统一在县结算中心开设;县结算中心设立乡镇核算专柜, 对乡政府及各预算单位实行集中监管, 乡镇政府及各预算单位实行报账制度;乡镇财政预算内、外收入纳入县财政统一管理, 支出统一调度和拨付;乡镇政府机关作为一个预算单位, 单列经费, 乡镇政府机关设报账员, 经费支出到县会计核算中心报账;乡镇各预算单位的公用经费支出, 乡镇预算单位提出申请, 县财政审核后, 拨付到县结算中心各预算单位的基本账户。乡镇财政所不编制预算, 不管理乡镇经费, 不从事财政资金的财务核算, 同乡镇政府之间不发生资金往来, 基本上脱离了财政业务工作。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村级资金核算和涉农补贴发放。

2、资金管理方面的实例。

合阳县乡镇财政所管理的资金有乡镇政府、教育组、财政所三大块。按资金用途及属性, 管理核算分为四类。 (1) 乡镇政权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由乡镇财政所管理核算; (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通过县教育专户下达; (3) 支农项目19项, 分属财政局、计划局、水利局、交通局、农业局、农发办、民政局、劳动局等8个部门管理; (4) 对农民的支农补贴项目9项, 由农业局、财政局管理。这些资金下达后, 全部纳入乡村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 乡镇资金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 村级资金实行村财村用乡代管。但实际管理上财政支农资金实行条块分割, 不愿纳入乡镇财政统一管理;资金类别多、小项目多, 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合力;管理监督不到位, 存在重资金分配, 轻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倾向。

3、机构建设与工作开展方面的实例。

山阳县申家垤乡政府机构设置有:财政所、农机站、扶贫办、水保站、林业站、广播站、文化站、计生服务站、司法所、经营管理站、计划生育办公室、乡镇企业办、综治办、民政办等14个。财政所行政编制4人, 实有2人, 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两倍以上, 全年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主要工作事项有: (1) 征收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2) 负责8个乡镇单位 (乡政府、财政所、计划生育办公室、计生服务站、扶贫办、林业站、乡中心校、乡九年制学校) 、8个村的财务核算。 (3) 负责各类补贴“一折通”发放。 (4) 完成上级财政布置的阶段性工作, 主要有各类会议的准备、参会、传达、宣传落实;各项业务报表;预决算、财政人员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检查、工作督查等。 (5) 争取资金, 主要是争取学校、乡村道路、水毁修复、政权建设等项目。 (6) 配合乡中心工作, 包村每个月需要8天时间到村上工作;承担党建工作、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水泥路建设、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林权制度改革、征收合作医疗款、调解民事纠纷和上访事件、防汛抗旱、防疫、负责全乡建房户的申请申报及现场勘测等工作。该财政所经费每年预算1.5万元, 仅能维持最基本的需要。同时, 电脑、打印机配备不齐, 办公设施已使用20余年。这是最小的财政所, 每年经费缺口高达3万元。

4、乡镇财政所长个人工作状况的实例。

铜川市××财政所所长自己的工作是:早上八点上班, 开了一张票, 然后协调契税征收, 接待上访, 安排防汛, 协商5户人搬迁问题。他在乡镇兼职达到九项之多, 同时承担纪委委员、机关保管、健康教育、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人大联络员、政协联络员、包村等职责。尤其是包村任务, 每个财政人员都要包村。乡镇财政所长大量的工作时间干了乡镇的中心工作, 占工作时间的80%, 只有20%的时间用在了财政业务工作。

从以上四类个案, 我们梳理出现阶段乡镇财政的五大特点和存在的五个问题。

(三) 乡镇财政凸现的五大特点

一是填补了为农服务与综合协调两个“空位”。增强了乡村两级财务管理职能。乡镇普遍设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 同财政所两块牌子, 一套人马, 建立了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和村财乡管制度, 财政所负责乡镇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 同时为村级财务管理提供代理记账、会计核算、监督、财务公开等服务, 并承担了村级资金的审计工作。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一折通”发放体系, 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的“高速路”, 保证了涉农补贴的发放, 做到了服务群众更直接、更有效。目前, 全省由乡镇财政所实施发放, 纳入“一折通”发放的涉农补贴项目最多的达21项, 最少的也有8项, 并且在不断增加。

二是肢解了预算与监督两个财政管理“本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职能严重弱化, 多数县区实行乡镇收支预算由县级财政代行编制, 县财政包揽了乡镇的预算, 乡镇预算管理职能已基本丧失, 乡镇财政所也基本上成为县财政的报账单位和“出纳员”。虽然在“乡财乡用县监管”制度设计时, 在乡镇统一设立了“专项资金”账户, 将乡村实施的项目资金纳入乡镇财政, 实行统一监管, 但由于部门利益的驱使, 大量的涉农项目资金仍归县级部门管理, 实施县级“报账制”。县财政监督“离的远”, 乡镇财政监督“看不见”、“摸不着”, 使本属于乡镇财政管理监督的职能严重被肢解, 资金使用监督“缺位”问题突出, 容易形成管理“真空”。

三是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支出责任两个“缺位”。目前, 乡镇财政多属补贴乡镇, 基本财力靠市县转移支付, 自身难以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 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和较为贫困的地区, 由乡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更无从谈起。由于财力限制, 乡镇的支出责任也严重淡化, 支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并存。目前县乡财力分配形成一种事实上的“财政承包体制”, 县级财政“越俎代疱”, 造成支出责任上移, 对乡镇政府缺乏激励政策, 难以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乡镇政府用钱“外向型”思维严重, “内敛型”思考缺乏, 乡镇不管增收, 财源建设工作没钱干, 干了也不增加自身收入, 责任意识淡化。要钱成了乡镇领导的主要工作, 要不来就借, 借不到就欠, 寅吃卯粮。同时, 乡镇工作任务以及政策要求与支出责任不对称, 农村债务仍成增加的趋势, 乡镇难以落实管理责任。另外, 由于资金来源不足, 村级组织在落实国家惠农政策项目、兑现涉农补贴、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承担了大量的办公费用, 形成了隐性债务。

四是带来了非税收入管理与资产管理两个“虚位”。非税收入管理职能落不到实处, 国有资产管理落不到实处。

五是形成了工作和指导上的两个“错位”。县乡财政之间, 无论是制度设计与建设, 还是资金的安排, 乡镇都依附于县级, 县级财政负责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建设, 既有力不从心的财力限制, 又有条块之间的利益纠葛, 难以形成对乡镇财政的统一协调指导, 不利于乡镇财政的建设和发展。由于乡镇财政人员的管理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行县财政垂直管理的容易偏离乡镇重点工作, 实行“双重管理”和归口乡镇管理的又出现大量的时间脱离本职工作, 一些乡镇财政所失去了财政工作重心。

(四) 乡镇财政存在的五方面难题

一是职能定位不清, 影响财政发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的“缺位”、“空位”、“错位”等现象, 不利于党在农村各项财政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不利于乡镇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是工作量加大, 工作难度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 直接面对千家万户, 工作面广, 服务项目多, 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 致使任务十分繁重, 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两倍, 乡镇财政人员不堪重负。据统计, 陕西省涉农补贴项目多达27项, 随着“一折通”发放工作的逐步推开, 乡镇财政的工作量将会进一步加重。同时, 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 一名财政干部甚至要管理上百个账户, 加之会计核算行政干预仍然较多, 也人为地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

三是人员大幅度减少, 资金安全风险大。乡镇财政人员不足, 造成干部兼职较多, 难以做到会计、出纳相分离, 管理、监督相分离, 账户、印鉴相分离, 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 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四是缺乏业务培训, 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乡镇财政干部专业人员少, 年龄偏大, 工作技能和素质要依靠自身的努力, 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特别是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 个别乡镇财政人员惟恐损坏电脑, 干脆不开机, 电脑成了摆设。

五是经费短缺, 办公条件差。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 支出靠上级补助,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 经费短缺问题突出。同时, 乡镇财政所办公、住宅条件较差, 原来是标准化的财政所, 现在时过境迁, 长期无人关注乡镇财政自身建设, 加上经费紧张, 房屋维修资金缺乏, 影响了基层财政干部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乡镇财政职能与财力保障

乡镇财政职能是乡镇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 研究乡镇财政职能必须立足于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 才能做到乡镇财政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和定好位。

(一) 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具体有以下五项任务, 宣传法律政策, 促进村民自治,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管理, 规范集体经济, 推进政务公开,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公益事业, 提供公共服务, 搞好公共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 开展社会保障服务, 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提供信息服务,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综合治理, 化解社会矛盾, 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保证社会公正, 维护社会稳定。

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事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县乡政府共同的事权, 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司法行政、民政、计划生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文化、卫生以及城乡建设事业, 应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 乡镇政府协办。二是乡镇无力承担的职能, 如公检法、科技、环境治理、国土资源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事权应明确由县级政府承担。三是乡镇无力承担但需要乡镇组织开展的公共事务, 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优抚救助、乡村道路建设、小城镇建设等, 乡镇政府承担组织与落实的责任, 县级及以上政府承担财力保障责任, 共同提供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

(二) 乡镇财政职能定位

乡镇财政的职能定位要围绕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行, 并着重从适度的预算管理权、规范的核算监督权、到位的政策执行职责、满意的公共服务职责等“两权两责”四个方面予以细化。具体可归纳为8项:

(1) 预算编制管理职能; (2) 公共财政服务职能;

(3) 组织协调收入职能; (4) 管理监督资金职能;

(5) 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6) 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7) 农村综合改革职能; (8) 其他工作。

(三) 乡镇政府财力保障

从当前的改革实践中, 用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作为参照, 来衡量保障乡镇正常运转的财力水平, 可以作为权宜之计。

陕西省铜川市在全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水平、人均财力均属于中游水平,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铜川市各县区对乡镇的经费预算普遍采用基数加人均经费定额标准的办法, 俗称“15+3”。即“15”是基数部分, 按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核定给各乡镇每年15万元公用经费;“3”是按乡镇人员编制数为依据, 再给予每个编制年均3 000元经费。从运行效果看, 这种办法维持了乡镇政府运转的基本需要, 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公用经费缺口问题, 仅维持最低运转, 中等乡镇每年缺口在5-6万元左右, 如果能补齐经费缺口, 适当提高到“15+5”的标准, 乡镇政府运转困难的状况将得到明显的改观。

根据乡镇机构改革的规定, 陕西省按照人口、面积、财政收入将乡镇分为三类, 并根据类别核定行政编制, 一类乡镇不超过30名, 二类乡镇不超过26名, 三类乡镇不超过23名。按照“15+5”的方法测算, 在当前的条件下, 乡镇政府公用经费应不低于26.5-30万元。各事业机构办公经费, 参照县区对部门经费预算标准和办法核定, 统一由乡镇政府统筹使用。对于县级政府和部门委托乡镇政府开展的工作, 应该由县级政府和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经协商确定后, 通过财政部门下达, 纳入乡镇财政预算, 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 先由乡镇财政负担经费, 工作任务完成后, 由县财政调整预算, 统筹安排。

测算的乡镇政府公用经费保障标准, 是基于目前的现实而概算的, 也是维持乡镇政府运转的最低标准。乡镇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保障标准, 应随着乡镇政府事权的界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此消彼长等诸多因素, 而相应地得到调整与提高。

四、对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初步思路

(一) 在乡镇财政体制建设方面

要将县乡财政建设纳入国家财政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 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 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建议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调整体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等手段, 逐步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问题。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针对各地乡镇发展水平的不同, 分类指导和改革县乡财政体制, 满足不同类型乡镇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 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收入增长能满足自身需要的, 可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经济欠发达、收入规模小、收不抵支的, 实行统收统支或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 乡镇财力缺口由县级弥补, 以保障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

(二) 在乡镇财政制度建设方面

一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县区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财力, 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使部分乡镇财力无法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 使各乡镇的财力相对均衡。县对乡的财力补助要按工作、时间进度及时拨付, 乡对村的转移支付资金不得挤占, 如数拨付到位。同时, 建议建立统发公共事件财力补助制度, 对农村突发的公共事件给予乡镇必要的财力支持。二要规范“乡财乡用县监管”工作。从制度上确认乡镇财政是乡村财政财务核算工作的唯一合法主体, 制定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 合理人员配置, 发挥核算监管作用, 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三要强化资金管理监督。赋予乡镇财政履行资金监管的权利, 对各类项目的专项资金, 实行分类管理, 实行县乡两级报账制。在乡镇设立“专项资金”专户, 用于核算在乡村范围内实施的项目资金。四要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 实行非税收入征管查处相分离。五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大力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六要逐步清理并减少配套资金要求, 控制乡村债务增长。

(三) 在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建设上

8.关于乡镇医疗卫生调研报告 篇八

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农民的医疗保障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山东省无棣县张家村的医疗保障现状,发现了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看法。这次调查的时间是2015年8月。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家乡所在省份的医疗保障状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次对张家村医疗保障现状的调查,是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该地区在农村医疗保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使农民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农合制度下张家村的农村医疗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通过入户交谈,面向张家村村民实际发放问卷55份,回收52份,得到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4.5%,有效回收率为90.9%。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主要包括:张家村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前后家庭年平均医疗支出的变化,新农合制度下村民认为医疗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村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程度、了解渠道以及满意度。具体如下:

张家村村民家庭的年均医疗支出在实行新农合的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前,村民的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500—2000元,而实行新农合之后村民的年均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1000元以下。调查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民的医疗支出,减轻了村民看病贵的负担。

调查发现,在村民认为家庭医疗费用偏高的原因中,46%的人认为家中有老年人或小孩,是导致医疗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的最主要原因。另外,34%的村民认为患有慢性病导致医疗支出频繁,还有16%的村民认为当前家庭医疗费用偏高是新农合实行中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偏高所致。

三、新农合在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张家村的医疗保障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病统筹为主,满意度差别大

新农合制度中,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重点是保大病,受益面窄,从而造成新农合满意度的差别较大,整体水平不够高。

首先,生大病是“小概率”事件,年轻的村民,身体好的村民生病概率机率更低。

其次,大病获得补偿多,小病、慢性病获得补偿少。

(二)乡镇医疗条件待改善,医疗保障难落实

首先,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平远远落后于高层次的医院。对于一些急慢性病、疑难杂症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其次,乡镇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偏高

各级医疗机构的药价按相应比例有所增加,比如乡镇和村卫生室的药价在县市基础上增加15%。

其次,定点医疗机构行为的不规范,往往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新农合宣传不到位,医疗知识待普及

调查表明,村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主要依靠于村委会宣传,并且形式单一。

(五)村中心卫生室距离远,村民就医不方便

新农合改变以往“一村一室”的局面,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目前暂定为每两千人的地区设置一个卫生室为中心卫生室。如今的多村共用中心卫生室距离远,给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看病造成了不便。

(六)医疗费用报销繁琐,具体流程不清晰

很多村民并不熟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的具体规定,加之住院费用结算所需手续齐全,在距离定点医疗机构较远的情况下,医疗费用的报销变得繁琐,给村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筹资水平,扩大补偿范围

应该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适当扣除集体与政府可能的补助与支持部分,再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合理地确定出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数额,科学提高筹资水平,从而实现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乡镇医院水平,改善农村医疗状况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乡镇医院的就医条件,增加农民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引进先进医务人才、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合作医疗制度,最终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

(三)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增加医疗机构的透明度

应该坚持贯彻相关公示制度,做到医疗透明化公开化,做让农民放心的医院,信任的医院。同时监察部门应防止并惩治违反规定的医疗行为,村委会和新农合经办部门应深入宣传,受理举报,维护农民的医疗公正。

(四)加大管理、监督力度,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减少实际中存在的“开大药方,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对严重违纪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给予处罚。在我国,为了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也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以打破其垄断地位。

(五)做好新农合宣传工作,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村委会、负责农村医疗保障的相关部门应该通过专家讲解,医疗下乡,身体普查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新型医疗的整体认识,从而实现农村医疗外在设施和内在意识的统一。

(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加强村中心卫生室建设

针对目前新农合制度下多村卫生室“变多为一”,农村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较小所造成的村民就医不便现象,应该扩大农村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为村民就医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加强对村中心卫生室的监督管理,提高其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保障农民就医方便快捷。

(七)简化补偿程序,完善补偿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补偿点应该继续简化、统筹地区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和医疗费补偿程序,为参合农民提供切实的便利。

然而,要想在农村地区建立长久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更大效用,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与努力。上至国家立法,医疗部门,下至基层医疗机构,普通民众,形成医疗保障的社会化与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吉海.解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程、困境和对策[J].山东大学.2007.第27-41页

9.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调查报告 篇九

为了进一步摸清目前农村卫生发展现状,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依据。县卫生局对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能力进行一次专项调查。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57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0个(包括驻户民办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470个,个体诊所74个。卫生机构共设床位1599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85张。全县共有卫生人员2107人,乡村医生682人。全县各类医疗机构年诊疗人次总数为79.18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3.98万人次。县及县以下卫生事业单位年收入4960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2004年以来,我们加强宣传动员,改革筹资管理机制,简化报销手续,完善实施方案,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08年我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41729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0%。截止目前,共为93686名参合患者报销医药费用1588余万元,为23194名住院患者报销医药费用1442万元,人均报销650余元,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有效缓解。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 1 明显增多。的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提高乡镇卫生院就医人数、业务收入至少有30%的贡献,新农合救活了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的增加利益于政策上的倾斜,首先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后报销费用时不设起付线,而到县级医院就医起付线是200元;其次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40%,因此,老百姓看小病或一般病都愿意到乡镇卫生院了,政府从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卫生院看病,卫生院没有能力治疗的再到大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强化了医疗服务的规范管理,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得到改善,农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草堂、秦镇、光明、大王、余下、涝店等乡镇卫生院先后新建了门诊、住院楼,县医院、中医院先后改造了门诊住院楼,投资260万元的县医院传染病区、投资710余万元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000万元的县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即将竣工。总投资达2510万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各医疗单位结合实际,装修病房,增添设施,改善环境,满足了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公共卫生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以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为基础,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完善了全县疫情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卫生系统广大职工科学应 对、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和防治“人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

大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开展了重点人群的减免费用免疫接种出血热疫苗工作,有效的建立的免疫屏障,降低了出血热的发病,出血热发病率由2001年的410例下降到2005年的55例,下降了86%。,出血热防治连年受到省上的表彰和奖励;明确职责,严格办法和程序,注重抓落实,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卫生部的表彰;全县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246/10万,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全县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4%,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1%。乙肝、流脑、乙脑等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得到相应控制,获得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全面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评出食品卫生A级单位1个,b级单位11个,c级单位755个,初步实现了食品卫生监督由定性管理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动态管理的转变。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显著提高,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在全系统推行聘任制,医务人员全部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在分配上,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打破档案工资,实行绩效工资。领导干部面向全系统公开选聘,建立起上岗凭竞争、分配看贡献、管理靠合同的新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卫生厅授予县卫生局 3 全省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先进集体称号。

(五)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完善。全县6个二级医疗机构,20个乡镇卫生院,446个村卫生室,76个体诊所形成遍布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各医疗单位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满足群众的救治需要。以县医院为龙头的西医医疗集团,以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医疗集团已经成立,各乡镇卫生院联合乡医级建立了区域医疗技术合作理事会,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合作机制已建立,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六)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新增ct、核兹共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检测设备6台,兴办专科20余个,基本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认真开展“患者一进院、其余由我办”优质服务活动,树立卫生服务品牌。以患者为中心,实行承诺服务,简化服务流程,开展上门服务、特需服务、出院回访,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卫生需求。

(七)加强行风建设,行业风气逐步好转。近几年,坚持管行业与管行风相结合,狠抓行风建设不放松,重点解决 “服务态度问题”、“药价问题”。从2005年开始二级以上医院执行新的医疗收费价格,实行微机操作管理和“一日清单”制度,坚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认真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截止今年,全县卫生系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县级文明单位8个,卫 4 生系统行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医疗机构生存艰难。我县对卫生事业投入虽然每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县财政相对紧张,投入总额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仅为3%),卫生经济政策落实没有完全到位,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制约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卫生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更新比较困难,普遍存在着“低投入,低功能,低效益,低待遇”状况。

(二)业务用房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县仍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不足,一些业务技术项目无法开展,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卫生院普遍缺乏医疗设备,除了一些中心卫生院有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等设备,其他乡镇卫生院在开展诊疗过程中,仍以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老三件”为主要医疗诊断手段,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三)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业务素质差,队伍不稳定。

1、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低,结构不合理。乡镇卫生院非专业人员占 39%,具有本科学历的13%,具有专科学历的47%,具有中专学历的36%,无学历的占0.4%;具有高级职称的无,具有中级职称的占21.4%,具有初级职称的占65.7%,无职称的占12.8%。各类卫技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以护理,检验,药剂,助产人员偏多,医疗骨干人才缺乏,农村卫技人员中职称结构形成金字塔式的底座过大,缺乏学科带头人,技术水平与医疗市场需求不适应。基层卫生院没有实 行定编、定员、定岗机制,基层卫生院专业人才进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机制也未形成。

2、乡镇卫生院工作环境差,报酬低。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学历的毕业生分配不进来,有好技术的卫生技术人才又外流严重,造成了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人员素质低,学历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卫技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分明,规范、统一的培训难度大,为此全市所有卫生院都没有完成住院医师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

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职责不到位,整体服务功能不强。一是县级虽然机构健全、队伍完整,但基层服务观念淡薄,技术服务和指导职责履行不到位,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龙头”作用弱化。二是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功能仍然不强。从调查的资料分析,目前全市有3/5的卫生院经营困难。三是村卫生室不健全,条件比较简陋,服务不规范,重视一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职责严重缺位。

4、农村卫生监管力量薄弱,工作跟不上,管理职能弱化。乡镇卫生院服务的规范性、医疗质量的安全性还不尽人意,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还很薄弱,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意识淡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还达不到要求,人员资质的比例存在着不合理,医院内部管理薄弱等。一直以来,我县农村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家庭因 6 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空白点,农村卫生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

四、今后工作的设想要求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加强卫生行业管理。进一步实施并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物价变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县级预防保健和医疗单位要充分发挥医疗预防保健指导中心的作用,落实对农村卫生技术指导的责任。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房屋、设备、人员、功能和管理五配套的目标,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使村卫生室覆盖率、合格率达到100%,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全面落实《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控制在国家规定以内。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县疾控中心建设,医疗机构 急诊科及各急救分站建设,拓展卫生监督执法领域,健全组织,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发挥作用。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开展群众性该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镇、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四)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继续贯彻《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和《执业医师法》等卫生法律法规,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使卫生管理逐步进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改善装备,不断提高执法能力。

(五)实施“人才兴卫”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形成人才梯队。继续抓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县级、乡镇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分别达到本科和大专学历,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不断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落实配套政策措施,抓好定点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确保试点工作良性运行。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给管理,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任务。

(七)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卫生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会发展的大事来抓,树立大卫生观念,使卫生事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8 制,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八)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行业作风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全力打造“患者一进院,其余由我办”优质服务品牌,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卫生工作的认识。政府要把切实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每年要专题研究1-2次本地区农村卫生工作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将党和政府的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落到实处。

(二)落实和完善有关农村卫生政策。政府要完善和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按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要求,从今年起,对乡镇卫生院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母婴保健机构实行全额预算,对公共卫生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予以保证。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臵所需费用由财政予以补助。

(三)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县、乡、村卫生资源配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规模。县级卫生机构要建成医疗预防保健中心,加强急救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乡镇卫生院主要做好预防保健和基本医 9 疗服务工作,尤其要强化产科,计划生育,急救等功能;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方便群众就医。

(四)做好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县乡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我健康保障意识。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工作,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上一篇:姓名笔误证明范文下一篇:五周年校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