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叙事散文(精选8篇)
1.中学生叙事散文 篇一
那年盛夏,凤凰花开,红是朱砂痣烙印心口。凤凰树下的我们如此无奈,却被那丝妖艳渲染。 ——题记
永无止境的道路被漆黑的夜空笼罩,谁说谁又陪你走过年轮的辗转,终究是好聚好散,摸索在黑暗的世界里,找不到一丝喑红。
窗外知了长鸣,无情的风乱了过去迷惘的年少,足迹如沙,却会渐渐忘杯。凤凰花开如此妖艳,伸展着艳红的枝条,展示着它的活力。
依附在锈蚀的栏杆上,微微笑,凤凰花开勾勒出的是我们的追忆。
记忆是尘封的往事,随着微风躲进沉睡的枯叶堆里,又随落叶,飞舞梦中。
记得她看我的第一个眼神,是轻蔑的,她眼中的倨傲,却使我厌烦,无奈我却与她成为同桌。
性格不合的我们在凤凰花的见证下越走越远。她拿她鲜红的分数来压我的焰气,我拿我极高的人缘讽刺她。微风徐徐,发梢扬起,那吵得绯红的脸颊,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明显。
凤凰花依旧在窗外妖艳舞动,那抹艳红的花瓣却见证了我们的友谊。
飘叶飞舞将要去何方,只留给天空美丽一场。那天傍晚,我走在漫漫长路上,两旁的凤凰花结束在枝头,如此妖娆,仿佛都给予人们无限的生机,枝头如烈火般的片片火红,如此耀眼。
天色渐渐黯淡,微风乱了心中的音韵。一声无奈的哭声牵引着我,校园的角落里却隐藏着一位哭泣的小人儿,唯是独留她凄凉的哭声,从不见她如此狼狈,我的同桌不该如此脆弱,那个高傲的女孩却在角落中软弱。
刚有一丝窃喜的我不知为何心仿佛忽然跌入了谷底,说不出的原因,好想安慰她。我悄悄走到她的身后,就像一缕微风拂过脸庞,不动声色。如果我们是好朋友该多好,我便可以光明正大的安慰她了,只是可惜没有如果。
我递给她一块纸巾,又似委屈求全对她说:“眼睛都成水蜜桃了,这可不是你。”
她擦干了藏在眼里的泪水,回击了一句:“那是樱桃!”
我不知为何笑了起来,但她的情绪还不是很稳定,她又红了眼眶:“对于以前的事,对不起,希望我们可以成为好同桌。”
我擦干了她流下的泪水,捡起了落在地板上的那朵艳红的凤凰花,虽然已被摧残成了躯壳。
我抿着嘴微笑:“你看这花,你摧残成这样了,看它多坚强,不管你遇到什么,也要像这凤凰花一样的妖艳,坚强起来吧。”
她笑了,我们一同坐在了凤凰树底下,仰望着头顶妖艳的凤凰花,它依然那么红,红是朱砂痣烙印心口。花开如此灿烂,凤凰花红满城妖艳。
在满是凤凰花妖艳的影子里,我们成为了那般要好的朋友。凤凰花开,留给我的记忆如深海般触不到底,满城花开,不只是昙花一现。 语言优美,紧扣主题,以凤凰花为载体,贯穿全文,突出它的妖艳,紧紧地围绕我和同桌是竟争的敌人,在凤凰花的见证下,我们成为了要好的朋友来写,构思巧妙。
教师点评
语言优美,紧扣主题,以凤凰花为载体,贯穿全文,突出它的妖艳,紧紧地围绕我和同桌是竟争的敌人,在凤凰花的见证下,我们成为了要好的朋友来写,构思巧妙。
【本文作者: 湖景中学 初二(17)班 方咏欣(微信公众号:湖景语文)】
2.中学生叙事散文 篇二
一、第一人称, 适合作文本叙事的心理“忏悔”
就《老王》的创作背景而言, 八十年代以后, 通晓英法两种语言的杨绛, 已经没再把精力放在翻译像《堂吉诃德》这样的大型作品上, 而是写些散文、杂文和回忆短文之类, 篇幅短小, 却能从平淡的叙事中传达出知识分子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叙事人称的选择是作家实现其创作意图的一种方法, 叙事作品最常用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老王》是杨绛关注特殊年代里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典型作品, 叙述内容中夹杂“文革”这个明确的历史事件、时空背景,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读者体验极强的真实感。“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当叙事主体与作品中的“我”合二为一时, 真实感油然而生。“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第一人称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白性, 除了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叙述者如同朋友促膝谈心般的亲切, 更让我们体会到事隔多年, 作者追述最初“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 我却拿钱去侮辱他”的愧怍外,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内心深处对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里每一个像老王这样善良却不幸的人的内疚。《老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拷问荒唐年代里灵魂的缺失, 直面自己与底层劳动者在文化和心理上无法逾越的隔膜, 具有强烈的主体抒发性, 杨绛的“愧怍”, 是对整个社会道德现状的忧虑和批判。
二、情态模式, 易于客观冷静地审视底层劳动 者的“不幸”
《老王》作为叙事性散文, 老王及其身上发生的故事是文本解读的关键。与情节模式“以故事的跌宕起伏, 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不同的是, 《老王》一文以人物老王为中心来谋篇布局, 以时间来建构“我”对老王的生活、工作与为人的点滴回忆, 这就是情态模式。叙述者将叙述的焦点集中在故事还是人物上, 从叙事的功能看, 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 表达出一定的创作思想。“爱而知其丑, 憎而知其善, 善恶必书, 斯为实录。”作者对老王的关心由照顾老王的生意到了帮助他克服身体的疾病, 更进一步关注老王希望与我们一家“交心”的情感需求。“他是个单干户”, “有个哥哥, 死了, 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他“只有一只眼, 另一只是‘田螺眼’, 瞎的”, “破破落落的大院, 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我不是要钱”。作者对老王的形象和遭遇的叙述越是客观细化, 越能体现出作者对老王生活状态的关注, 越能激发对老王不幸原因的探索, 越能展现一个知识分子对下层劳动者的怜悯和同情。在文本的叙述中, 作者为当年未能明白老王的情感需求而深深地自责, 文本的叙述重点落在老王的死使她“一再追忆”老王生前留下的“话”, “捉摸他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谢意”, 冷静的叙述中传达出“心上的不安”和“我却拿钱去侮辱他”的反省。从叙事语言来看, “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简单十个字客观冷静的叙述, 除了走出事态后“愧怍”之外, 更是自“文革”以来蕴藏在作者内心对人性、道德及社会制度的深切关怀的体现。
三、特定时空, 彰显精神家园坚守者间的“隔阂”
“在悲剧性的社会时空里, 悲剧注定要发生”, 老王的不幸遭遇和情感悲剧是“文化大革命”那个荒唐动乱年代的必然结果。老王和“我”, 一个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一个是站在人类思想前沿的知识分子, 都是善良的人, 都是“不幸的人”, 都是自己独特精神家园的坚守者。“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就‘进不去了’”;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价相等”; “我送钱先生看病, 不要钱”, 送了香油和大鸡蛋后也说“我不是要钱”。这些叙事文字, 传达出的是叙事者对老王在是非颠倒的年代里, 对自己生活方式的独特选择的肯定, 是对不“同流合污”, 坚守善良和良知的赞扬。而当时的“我”自认为生活比老王宽裕点, 自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动乱年代比普通百姓更明白“精神坚守”对人生和社会的重大意义。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老王的这种坚守, 被当时那个同样处于困境中的“我”所忽视是非常正常的。“叙事时空是文本叙事存在的基本方式”, “文化大革命”的特定时空让人们以异态的方式生活在看似常态的社会里, 因此像老王这样的底层劳动者和“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注定经济上互相关照, 精神上互相隔膜。1984年叙写《老王》是叙述者表达善良人们在荒唐年代未能真正做到互相取暖的遗憾, 是写“一个异常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异常善良的人的怀念”。
处于“文革”年代, 与其他的车夫相比, 无论是在物质上、生理上还是精神上, 老王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不幸者”, 文本《老王》客观、冷静的叙事文字里充满了作者对他的关爱、同情和怜悯, 这是一个具有时代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非正常年代后, 回忆起自己未能回应一个底层劳动者追求善良和美好人性的“愧怍”。
参考文献
[1].徐岱《小说叙事学》, 商务印书馆。
[2].刘瑜《细读杨绛的〈老王〉》, 《文学教育》2009年第1期。
[3].李彬《对杨绛〈老王〉的深度解读》,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9期。
3.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训练 篇三
身边的人
□柴 静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回到北京。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國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选自《身边的人》)
写作借鉴
柴静的这次演讲确实有理由获得特等奖。不必听她的声音,只读她的演讲稿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柴静的这篇叙事散文稿对于中学生写作而言,大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一、精心选材,用典型激励人
柴静此文精心挑选了四则典型素材。从三十年中走遍西藏各地的有姓无名的中学女教师,到敢于挑战体制陋习的普通律师郝劲松,到真诚为民鼓与呼的政府官员陈锡文,到执着亲民为民的大国总理温家宝,选材角度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但他们对待生命、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典型故事和认真态度相同。这样典型的写作素材,本身就有一种激励读者的强大力量。
二、凸显细节,用真情打动人
要让典型的材料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善于捕捉、打磨、凸显人物的某些闪光的细节。文学动人的魅力就存在于细节中。上述四个典型素材中,柴静都用到了语言细节的描写,让人物自道其事,自述其志,一句话就让人物丰满了起来。在写陈锡文时,柴静写他用“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睛的这个细节,虽是简短的一句话,却大大增加了表现“真实、真诚、真情”的效果。
三、巧卖关子,用悬念吸引人
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常常写在纸面上的时候就觉得平淡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卖关子。柴静的关子卖得好。试想,如果柴静直接先写“七年前,我采访过温家宝总理”,则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柴静没这样写,她先说故事,说一个老人捐助一个卖棺材的农民五百元钱来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已经相当吸引人了。然后,柴静才平静地说:“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个悬念的设置,让读者更深地琢磨那个看似普通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推敲结构,用合力震撼人
作文不能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即便材料本身很精彩。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语段顺序,会产生很不相同的表达效果。柴静文中四则材料的前后顺序显然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从前三则材料来看,柴静似乎是要按时间顺序来排列,但是关于温家宝总理的素材却偏偏放在最后而不是第二的位置上。现在这样的语段排序自然构成了由小人物到大人物、由小我到他人及天下的逻辑顺序,浑然一体,形成合力,震撼人心。
五、深入议论,用思想启迪人
柴静的演讲稿一共五段,前四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抒情。无前四段的叙述,当然无后一段的议论抒情;但是,如果没有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那么,前四段的叙述就没有了落脚点。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以议论为叙述作结,画龙点睛,精辟深刻,高屋建瓴,升华文意。反之,如果删掉最后的议论段,此文几乎就只成了材料的堆砌,其价值就大打折扣。
nlc202309090619
【习作展示】
尺 度
□王耕耘
有这样一只小船,船尾有两名船夫。躺在船板上的那位左手搭在横木上,右手扳着自己的右脚趾,好像着急地对另一个船夫喊:“快看茶壶烧开了吧!”另一个船夫停下右手摇晃着的大蒲扇,左手轻抚着眼前的小火炉,凝神静气地看着茶壶,像是专心在听壶水烧开了没有。这是明人魏学洢《核舟記》中匠人王叔远用桃核所刻的小舟一角。
有这样一位重度瘫痪者,除了他那还能眨动的眼皮和右手上那三根勉强还能轻点键盘的手指外,他既不能转动一下自己的脖子,也不能动一动他的嘴唇。他生活的全部空间似乎就是身下整天斜靠着的狭小的轮椅,但他却时刻在思考无比浩瀚的宇宙。他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有这样一位诗人,吃不饱、穿不暖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常态,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是他和家人的无奈。无情的秋风吹走了他那简陋茅屋上的茅草,冰冷的秋雨透过屋顶的缝隙,打湿了床头他那破旧的被子。一夜无眠,诗人在心中吟咏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是千秋诗圣杜甫。
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前后14年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传播他的仁爱思想。他一辈子献身“有教无类”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一天,也许是某个夏日的黄昏,这位智者有了片刻的悠闲时光,他带着几个得意弟子站在滔滔不息的河水边,沉思良久后,他深沉地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是万代师表孔夫子。
短暂的生命可以各有奇异的光彩,用了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不同的生命便会展示出不同的精彩。精湛的技艺会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的尺度;对宇宙苍穹深入思考,会给思考者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这是思想的尺度;对社稷苍生满怀忘我的关爱,会让一个脆弱的生命释放出无穷的力量,这是心胸的尺度;时光流逝,能让短暂的生命超越自我、死而永生,这是时间的尺度。不妨问问自己:我要带着哪种尺度前行呢?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五十。“尺度”既可以指尺寸、尺码,也可以指评判事物的标准,此文显然是采用了后一个含义。在行文中,作者精心选择了角度不同的四则材料,通过概述和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得简短的叙事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这四则材料全都来自教材之中,自有典型性,而先叙事再点明来由的设悬念法,也增强了可读性。最后一段在叙述的基础上生发精彩议论,点明了“尺度”的不同内涵。而这四种不同的“尺度”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生命的尺度。最后,作者以疑问作结,引发读者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度过此生?
4.叙事类散文 篇四
【学习目标】
1.明确叙事散文的特点。2.掌握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1.高考真题剖析。
2.掌握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方法。【学法指导】链接高考,讲练结合。
【学习过程】 一.概说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它往往通过叙述事情的经过,反映社会生活;或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爱憎感情。好的叙事散文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处处充满美感。
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
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二.主要考点——内容概括
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概括选文中主要人物所做的事件。3.概括选文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方法点拨
叙事性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所以,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从以下两个方进行:
1.理清线索。叙事性散文的情节虽不完整,但很有条理。阅读时,我们不妨首先把握住作文的行文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
2.巧借联想。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叙事抒情的重要表现。
四、真题剖析 例1:2007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麦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 分)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 分)
3.“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 分)
4.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 分)
例2:2015湖南卷
见《南方凤凰台》P.127-128
阅读木心的《童年随之而去》(节选),完成5—8题。
5.文章以什么为叙事线索?第三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什么写作手法?
6.赏析文中第(23)段划横线句子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5分)
8.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5分)
叙事类散文阅读练习教学案 二
一.(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溜索
阿城
二.(2012·全国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 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5.过年叙事散文 篇五
过年叙事散文
1今年春节是我第一次回老家过年!以前在电视里看春运很辛苦,很劳累,我都不以为然。“有那么辛苦吗?坐汽车有椅子,坐火车有床铺!累什么?!可这一次全家自驾回老家,让我懂得了春运确实很劳累。
临近春节,小叔来我家商量,提议今年春节从成都出发开车回老家甘肃甘谷县过年。小叔还说,如果我们不回甘谷,他自己也要开车回去。爸爸担心小叔在路上出事,只好带着我们全家一起陪小叔开车回家。
到了约定出发的日子,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在高速公路上,我优哉游哉的玩手机,沉浸在了虚幻的世界里,完全没有看到开车的小叔正在一心一意的看路。刚开始还好,走的是高速公路,路况很好。可下了高速后,路慢慢难走起来了,路面越来越窄,还有隧道,幸好隧道里有灯,路都看得清,没什么好怕的!可我们的车从有一个隧道穿出后看见路面上出现了很多积雪。我看了看小叔,发现他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这才知道大事不妙。过了好一会,小叔终于完成了他这一段的行程,换来了休息,接下来替换小叔的是我妈。上路没几分钟,我特意看了一眼小叔,惊奇的发现他已经睡着了!慢慢的我也困了,睡前我特别叮嘱爸爸帮妈妈观察路况,才安心的睡了。
第二天,不想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车在一个大弯时,突然失去了方向,撞在了峭壁上,我们只好将汽车留在当地,然后再乘火车。在火车上,我们都很累,我看见爸爸那疲惫不堪的眼神就知道开车回甘谷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只开了一段路就乘火车了,爸爸都如此疲乏,如果开完全程简直不可想象!列车在雪海中奔驰,窗外的积雪越来越厚。坐了很久的火车,我感到百无聊赖,想站起来在车厢里走动走动,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是太累了不想起身。于是我无聊地翻出妈妈的镜子照了照。镜子里那个玉树临风的我不见了,此刻的我眼里充满血丝,整个眼圈像熊猫一样,真是惨不忍睹,我连忙将镜子放回了原处。过了很久,火车进入宝鸡站,我们一行人扛着大包小包行李,拖着疲惫的身体下车了。接着又匆匆忙忙地从别的站台乘另一辆火车,从12号车厢上车时,我慢慢的拖着两条棉花腿艰难的往前找座位,终于走到17号车厢了!不知什么原因,在座位上我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折腾了很久好不容易才睡着了,恍惚中火车终于到甘谷站了!可就这样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过了,一回家,我便瘫坐在沙发上再也不想起来了。
这次旅行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回家过年真累,真辛苦。我想,人们为了回家过年,看望家里的亲人,不知在路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得以团聚,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吧,看来亲情的力量在中国人的内心是多么巨大啊!
过年叙事散文
2快到新年了,一大早妈妈和我就开始收拾东西了,连平时爱睡懒觉的爸爸也起了个早,弟弟还在睡觉,反正他不用收拾东西。
不一会儿,我们一家人迎着明媚的阳光出发了。一路上我们尽情说笑,好不快乐。车子好像知道主人的心思,个个猛虎般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到了老家,车还未停稳,爷爷奶奶早就出来迎接,伯伯忙着拿行李,好不乐乎,终于到了!该贴春联了,伯伯搬来两把椅子,我也不闲着,忙着给伯伯递胶水、拿春联。“高一点,左一点,右一点……”在我的指挥下,春联不偏不斜地高高挂在了门框上,“出入平安”几个大字仿佛在向每一个人招手。爷爷奶奶在厨房里忙活。“刺啦……”菜下锅了,好香啊!馋嘴的弟弟早就凑到桌前,等不及要展开大屠杀啦!不一会儿,菜就摆满了一桌子,绿油油的青菜,黄澄澄的肉丸,红艳艳的排骨……大家举杯畅饮,“祝伯伯爸爸事业更上一层楼!”,“祝阳阳牛牛学习进步!”,“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6.叙事散文 篇六
好久没到大关,终因泰山之寿,得已成行。又因连日来,阴雨连绵,心情压抑。的最后一个周末,见太阳出来了,但中午要返回,还是挤时间去登大关翠屏山。
大关四面皆山,县城背靠翠屏山,西临笔架山。从县城沿县医院门诊大楼后面的巷子而上,原来的水沟已经盖上水泥板并铺就了青石板,墙上是大关名人张维翰、龚自知、罗占云、刘远芬、秦孝顺等的浮雕、简介和《大关赋》,颇有文化巷子的味道。穿过巷子,从翠华镇中学背后,沿水泥小路而上,小路旁边修起了幢砖房,门前一妇女用洗衣机洗衣服。我们便停下来和她攀谈。攀谈中得知她家修建房屋政府补助了三万多远。她口口声声称赞国家的政策好,如果不是国家给予补助,她家是修建不起这样的房子。告别农妇后,我们一边往上行走,我一边想,国家的惠农政策真的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别的不说,就说上山的路,原来全是泥路,而今天,全是水泥路。行至莫家水井,见几户农舍,掩没于青松之间,炊烟袅袅,与远山的白云遥相呼应,这是多么惬意景象。对门的笔架山,层次清晰,轮廓分明。山麓下、山腰中的农家依稀可见,山顶白云缭绕。由于时间关系,笔架朝晖的`胜景,我们只作短暂的欣赏,便折入林中,阳光透过丛林,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彩,煞是刺眼。因为是早晨,丛林里晶莹剔透的露珠,随着我们的步履,要么飞溅,要么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的裤腿。我和赵哥来到岳母的坟前,凭吊已逝的母亲后,沿堰沟而行,时而直行,时而弯曲,堰沟上下均是丛林,由于是早晨,空气特别清新,如洗过一番,猛吸一口,沁人心脾;由于是冬晨,阳光暧暧的,加一分则热,少一分则冷,如此便颇为惬意。行至一开阔处,我俩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笔架朝晖名不虚传,笔架朝晖乃大关十景之一。笔架山并不高,皆因峰顶酷似文人之笔架,便因此故名。山因形而名,地因山蕴人。难怪大关,文人辈出,民国时期的张维翰、龚自知就是云南响当当的人物。放眼眺望,笔架山。峰顶由数十座峰峦连接而成,呈曲线之状。连绵的峰峦远及数十里,极似展开的巨幅扇面,这幅精美的扇画。终因没有久居大关,笔架山四季之景,时时变幻之色,亦不得而知。唯觉此时扇画景色朝雾缭绕,云蒸霞蔚,是否是笔架朝晖之意,我想这无关紧要,要紧的此时之景,已定格于脑,无需删除。观山看水,其实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景由心造,情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继续沿沟而行,又遇农舍掩映于竹林之中,雾霭笼罩,宛若仙境。由于时间已近正午,我们便沿小路朝县城方向而下,终因小路太多,误入农家门口,见三只小狗,其毛绒绒,憨态可掬,甚是遭人喜爱。沿小路而下至翠华寺,便入寺一观。翠华寺,建于清雍正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翠华寺不大,在历史上却因大关位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商旅经过,大都来此朝拜,因而香火旺盛。又因寺庙四周盛产优质茶叶,寺僧细采精制,熏以珠兰,取名“翠华茶”,色如翡翠,味醇香馥,成为每年制定贡品,送京供皇帝享用,“翠华茶”还获得过世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二等商标荣誉。过往贵宦、名士、巨商和高僧均慕名来访,以能品一茗“翠华茶”为荣,于是大关翠华寺不仅成了滇东北第一名寺,而且海内外知名。说起“翠华茶”,真的不同一般,它虽然没有碧螺春、铁观音这些茶出名,但完全可以其媲美。尤其是茶瘾小者的人,喝“翠华茶”是恰到好处,即便是你入睡前喝了,也不会让你彻夜难眠。正因如此,每年我都会在清明前托人买上几斤。细细想来,大关人的性格还真如“翠华茶”一样,温和易处,久而醇香。说起翠华寺,在历史上,翠华寺还是大关十景之一的“翠华蟾桂”所在地,说的是寺廊前阶梯旁,有百年桂树,枝叶繁茂,每年八月,蟾桂花开,香飘十里,故称“翠华蟾桂”。
7.彭学明散文的人文关怀与底层叙事 篇七
关键词:人文关怀,底层叙事
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的关怀, 西方的人文主义当从文艺复兴时代谈起, 首先它重新拾起古典的力量, 其次它强调人的尊严, 第三它注重道德实践, 最后它促使人的彻底开放。而中国的人文主义当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人文运动说起, 孔子主张“不学诗, 无以言”, 强调古典的力量,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强调人的自我修身精神。在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彭学明这里亦然, 其人文的关怀透然遍布其作品。
彭学明的人文主义表现在他亲身经历对底层人的生活, 因而对乡亲的关怀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故乡, 我永远的航船与口岸》中他说:
当我一步步更加精细地走进乡亲们的世界时, 乡亲们的苦与痛、甜和乐, 就更如与生俱有的家族血民族髓, 连着我的骨肉, 植进我的心灵。我看见他们的孩子跟我的妹妹一样读不起书, 我看见他们的爹娘跟我的爹娘一样看不起病……
作者是湘西土家族的儿子, 他看到亲人的痛苦和贫穷正是他曾经经历过的。正所谓“悲伤着他们的悲伤, 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他的辛酸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理会。
彭学明的作品相当一部分都是书写湘西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 给予故乡底层群众社会关爱和深切同情, 加上作家对湘西土家族个体和打工仔现象的描述, 并给予真切的关心和爱护。散文《老去的渡船》《吊脚楼里的人物》《酉水背沙女》《庄稼地里的老母亲》以及长篇纪实散文《娘》等多篇散文都在以描写故乡的人物个体, 而他又不是简单的描述, 作家字里行间透露给读者的是温情的温暖。当家乡亲人被社会给予错误的解读后, 彭学明以高昂的热情纠正和还原社会真实, 《我的乡亲不是匪》、《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宋祖英》就还原了社会真实, 他是土家族的一份子, 生长在这片土地, 是土家人的代言人, 他有资格还原土家人的社会真实, 呈现在世界面前的应是一个真实的湘西土家族群体。
他希望有一天时光倒流出现奇迹。尽管他老了, 他的手、他的背、他的力无法再与河流对抗了, 可他还摇得动橹。可是, 没人来, 他不免落寞苍凉, 有星星点点的泪。
《老去的渡船》描述了一个祖祖辈辈出生在河边, 靠着划船度生活的家庭。没有一成不变的职业,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强劲的姿态更改了乡土世界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但这种改变只停留在表面, 他们的内心从来都没有被现代科技真正俘虏, 对他们来说, 这种接受期是无期限的。老船夫的内心就没有因为现代科技的到来而欣慰, 对他来说, 修桥改变的是乡土的表面现象, 车水马龙的生活和现在所住的房子都是新的, 没有历史, 没有回忆也没有印记。没有历史的存在是虚无的存在, 华丽的外表终究掩饰不了实在的空虚, 成为残缺的外壳。没有历史印记的存在是孤独的存在, 热闹的社会现状改变不了人们寂寥的内心。乡土变成了小城, 河上漂泊的船变成桥上奔驰的车, 桥连接了河的两岸, 但阻隔了河两岸的亲情往来。这是老船夫寂寞的根源和怀念过去之根本。老船夫的儿子觉察了老船夫的寂寞, 于是要求爸爸为他撑船, 老船夫内心欣喜荡漾。儿子还说修桥是好事, 这都让内心原本不平衡的老船夫多了一个接受现代科技的理由, 这在很大程度上又缓解了老船夫内心的悲伤。彭学明对老船夫内心的深度透析, 借老船夫儿子之手很好地表现出来, 彭学明理解底层人, 关心底层生活, 关注底层人的内心需求并很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吊脚楼里的人物》里孤儿四龙自小没少吃苦, 受人白眼, 被人驱赶, 遭人冷遇, 艰苦的生活熬出头的日子就是四龙长大成家后的日子。生活要继续, 人不能只活在回忆里, 只能依靠回忆度日没有现实生存能力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四龙曾经的遭遇不曾忘记, 但他选择相信和接受现在的乡亲, 跟他们和睦相处, 活在当下则是最好的生存法则。吊脚楼里的木匠, 自小便有挣钱养家的好手艺, 但当其进入了城市, 挣了大钱, 看到了城市的生活人群, 他迷失了自己, 丢掉了自己的乡土人身份, 开始了淫乱的生活, 抛妻弃子, 快活自在去了。一个人只有一个根, 最初的身份被丢失, 最初的圈子被丢弃后, 就很难被另外一个圈子真正接受, 都市人没有接受木匠, 当其年老体衰之时他后悔莫及。他回到原来的乡村, 乡亲给了他靠岸的港湾, 给予他生活上很多帮助, 亲人总是这样心胸豁达, 当你从错的中点返回对的原点时, 只有亲人愿意张开翅膀拥抱你。在这里彭学明给内心知道忏悔的木匠一个被原谅的机会。
彭学明塑造了土家女性纯善美好的一面, 她们勤劳, 朴实, 无私。但是她们有她们的苦。女人承担起繁衍后代的责任, 在部分家庭里, 女人为家族生出男婴才算真正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使命, 若孩子没有一个男婴, 女人则很可能遭到婆婆和丈夫的冷遇, 这使得女人的日子是难熬的。于是作者给予女性很高的评价, 赞美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因此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生男生女不随人愿, 某些家庭不应该对此耿耿于怀。土家女人太辛苦, 社会应今早的改变一些摧残人性的旧观念。
内心的冲动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当感性冲动受到理性冲动控制时, 人内心冲动的无限可能性就会受到压制, 起决定作用的理性冲动就凸现出来, 与之相应的理性冲动就会付诸实践, 成为实践行为冲动。故乡亲人被欺骗, 他不能漠视, 他亲自采访他们并探访黑职介, 亲人被欺骗, 彭学明的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 他不忍心看到亲人任人宰割, 于是内心产生想要去帮助他们的冲动观念, 经过理性审视, 这种观念上的冲动就变成了行动上的实践。由此可知, 他对底层人的关怀不仅仅停留于关切之心和同情之意, 更是一种参与, 是观念上和行动上的参与, 这更是深层次上和实践上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彭学明博客:http://blog.sina.com.cn/pengxuemingzuojia
8.散文化叙事的基本方法 篇八
一.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
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凡夫俗子、平民百姓身上有许多不平常的非凡素质。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烦恼绝望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创造进取的非凡精神。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安妮·泰勒的《初学者再见》,一场疾病使艾伦右侧手脚麻痹,但他仍然坚强乐观地经营着自己的出版公司,可是不幸发生了,心爱的妻子多乐茜突然离世,他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几个月后,多乐茜又回来了,在多乐茜的鼓励下,他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后来意识到,多乐茜并没有回来,那是他思念妻子的幻觉,过多沉溺于悲痛,只能徒增感伤,纪念妻子的最好办法就是乐观地生活下去,好好地做事情,于是他又开始了积极进取的新生活。美国当代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鲁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获普利策奖,其主人公奥丽芙脾气暴躁,语言尖刻,不断伤人,同丈夫,孩子,学生都处不来,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一天到晚生活在痛苦之中。丈夫去世后,奥丽芙有天散步,帮助了失去老伴的杰克,第一次发现生活意义,随后与杰克接触越来越频繁,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开始与杰克享受黄昏恋的愉悦,对生活充满感激。评委评论说,强烈的感情冲击深深吸引了我们。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非人化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非凡的闪光人性。被称作爱尔兰国宝级作家的梅芙·宾奇,其作品《塔拉路》《点燃一只小蜡烛》《晚间课程》等等,在全球销量4000万册。她以温柔慈祥的心灵,文静恬淡的语调诉说艰苦岁月中能干的家庭主妇、慈爱的父亲、善良的医生、慈悲的修女,等等,打动了读者大众的心,引领读者大众向前。获芥川文学奖的日本女作家朝吹真理子的《贵子永远》,写贵子和永远子在一起的欢乐童年以及他们25年后再次相遇的故事,作品深入人心地表现了万象流转,但情义永远的闪光人性。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生存价值消解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自觉构建生存价值的非凡举止。爱尔兰著名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的传记作品《乡村姑娘》,叙事自己的奋斗人生,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母亲坚称“文学是罪孽”,丈夫咬定“你有写作才华,我永远不会原谅你”。她力排众议,不顾母亲和丈夫的反对,毅然走上了艰苦的创作道路,创作了20多部作品,获得了爱尔兰笔会终身成就奖。这里生动展现了她对自主意识、自由意识的热切追求,这隶属于自我价值的构建;艰难岁月的创作丰收,体现了她对社会价值的热切追求。被称为现代文坛“疗伤系”的代表作家,日本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橡果姐妹》,失去双亲的少女果子和姐姐橡子创办了一家叫做“橡果姐妹”的心理咨询网络,热心解答网友们遇到的情感问题,她们在努力构建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磨砺自己的灵魂”,构建自我价值。
二.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之处具有丰富、深化、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列宁高度赞美“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别东西的全部丰富性的这种普遍”,说这是“绝妙的公式”(《列宁全集》第38卷,第98页)。列宁为什么对体现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赞不绝口呢?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以后,对独特性的认识,具有补充、丰富、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赋予人们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以生命、运动、发展。
王海磬的报告文学《一个人、一匹马,穷尽青春年华》,全国劳动模范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在高山深谷中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长征”,其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这一个人,一匹马,一壶酒,送邮,是大山区生活中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35年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长征”,并且,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李玉兰的报告文学《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全国劳动模范邓前堆在高山峡谷中行医28年,为了乡亲们的健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那漓江索道,高30多米,长100多米。这溜索行医,是漓江两岸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经常溜索,索道30多米高,100多米长,送医28年。这些平常之中的独特,丰富、深化、发展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有不少散文化叙事方式的小说作品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独特。季栋梁的《上庄记》,西北的一个极端贫困的小山村,为了孩子成才,改变贫困际遇,全村上下办教育,抓学习,一个个触动人们痛感神经的感动强有力地激励着读者的心灵。初春,寒冷沁骨,因为没钱买笔记本,一个个小学生都高高兴兴地到操场上写作业。范小青的《厨师履历》,王巧金,贫困山村的一个非常能干的女青年,结婚,婆家摆宴席,双方商定,最后一道菜上猪蹄膀,可是宴席上却上了木制猪蹄膀,王巧金深受刺激,婚后,奋发努力,用积下的金钱买了一只只猪蹄膀,自己烧制,一一送给参加婚宴的宾客。接着,凭借自己的勤奋、智慧,在镇上办了巧金蹄膀店,同丈夫欢愉地经营着,很红火。上述独特的呈现,从不同视角丰富、深化、发展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
事物解构之后的重构,体现事物周期性的发展特性。“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是说事物的周期性发展变化永不停止,这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基础。老子《道德经》这句精彩言论阐明了事物螺旋式的发展意义。endprint
德里达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是一种生生灭灭的运动,进行着永无休止的“结构——解构——重构”。
其重构,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恩格斯指出:“否定之否定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1页)
重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泛进行。如现代爱情的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禁欲主义,赞誉人类的爱情,爱情开始走向情与性相结合的道路;可是后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激进主义者把强调爱情中的性推到极致,于是只剩下赤裸裸的性了;爱情引起的社会危机,促使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家,如罗洛·梅、费尔盖·哈林、基·瓦西列夫等等大声疾呼,呼唤情与性高度结合的爱情,现代爱情开始走向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道路。国人写的几部传记作品,李存光的《巴金》、荷兰的《居里夫人传》、苏曼的《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生动展现了巴金夫妇、居里夫妇、科里夫妇的有魅力的现代爱情。巴金与萧珊相濡以沫,相互关切,萧珊去世后,其骨灰长时间存放在巴金的寝室里,巴金说,这样,“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居里与玛丽突破婚恋的封闭围墙,实现了相互之间“你融进了我的生命之中”的婚恋,书写了“人类婚姻史一个伟大动人的佳话”。科里与格蒂虽然个性迥异,但他们的婚恋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地,以致朋友们取笑他们是“雌雄一体”。这些激动人心的爱情,在现代爱情解构的世界语境下,正是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的现代爱情的生动写照。
一些作家认为,现代社会在性解放作用下,“公寓伙伴”、“一夜新娘”、“露水夫妻”,“合同夫妻”、“群婚团体”等等泛滥成灾,现代爱情已经被解构了,只剩下性放荡了,因此,怕被人嗤笑落伍,不敢写现代爱情。但与此同时,一些作家根据现代爱情解构之后的重构,生动展现了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现代爱情。如,铁凝的《火锅子》,写了一对老夫妻“那永不腻烦,永不勉强的手拉手”。《春风夜》写了一对为生活奔波的中年夫妻的相会,午前,他们在一个旅店相遇,妻子知道丈夫腰间盘有病,说,你躺你的,我陪你坐着。丈夫拿被子盖上了妻子的双腿,他知道她的腿有关节炎。丈夫在被窝里搂住妻子穿弹力保暖裤的腿,妻子低头摸了一把男人脸上粗硬的胡子说,你还知道疼我的腿啊。相爱男女的接吻、拥抱、爱抚、作爱、等等,是情活动,也是性活动,是情、性统一的活动。上述作品这些相濡以沫的爱情叙事,可视为在现代爱情解构的大时代语境下,现代爱情的重构,体现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
在严酷的人生辩证法中,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简单复制日常生活现象的问题,为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创造性、审美性的展现开辟了广阔空间。
【中学生叙事散文】推荐阅读:
小学生作文叙事07-13
买水果小学生叙事作文06-23
小学生叙事作文怎么写10-12
小学生叙事作文:吃葡萄11-09
小学生叙事作文第一次做饭10-10
雪中情的小学生叙事作文11-09
学生优秀叙事作文:晚风里的微感动07-07
小学生叙事作文:童年趣事作文350字08-22
中学生教育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