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赏析论文

2024-09-19

中国画赏析论文(共8篇)

1.中国画赏析论文 篇一

中国画赏析心得

在这学期的艺术鉴赏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画鉴赏,让我对中国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给了我一个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机会。赏析了许多的优秀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了解,但在老师的熏陶下,我对中国画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

中国画经过几千年时间的累计和沉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谓是博大精深。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经过学习和查阅资料,我知道了,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是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神性、哲学性很强的艺术。中国画是建立在艺术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意象造型,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传统中国画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为工具(原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刻画)、肢体语言、环境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或合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在 1

笔墨色彩上讲究:

1、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

2、墨法多层次的变化(五墨六彩——焦、浓、重、淡、清加上纸的颜色),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

3、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的美感。那么我要如何欣赏中国画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赏析。

我认为中国画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

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启迪和教育,欣赏中国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学习鉴赏中国画的方法。

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重意境。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的时候,经常看到在中国画的空白处,有画家本人或他人在上面题的诗,而诗的内容多是感叹诗的意境,有的诗写的位置在画面上,所以也就成了画的一部分,而与画完整统一起来。中国画和诗是相依存在的,诗情画意,画与诗互相衬托着美。“无诗不能成画,无画不能为诗。画家在画作上题以诗文,或记下创作背景,或只写一个言简意赅的画题,通过这样的题跋,—方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使画的意境更加深邃,主题更加突出,布局构图更加完善,如果题跋又是精美的书法,那么观者在赏画的同时,还可得到书法的美感享受,这幅画作岂不是更加完美?诗情画意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且诗、书、画、印堪称“四绝”。这是因为诗、画都是写人绘景;诗画并举,相映生辉,形成中国画一道亮丽的风景。由此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有机结合的,不能把诗文视为多余。大画家黄宾虹曾说:“中国画有三不朽”,其中就有“诗书画合一不朽也”。一幅画画得再好它所反映的物象、表现的空间是有限的,只有诗画并举,才能表现时空、寓意深刻。当然诗画的交融,当然是以画为主,画因诗的感动力与想象力,而可以将其意境加深加远,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种交融,不是单纯的两种艺术形式在形式围墙某一点上,相互突破后的某种程度的融合,也不是象西方艺术家所理解的那种,借助人们的想象,把两种原先是独立的形式联系起来。中国艺术的诗画融合问题,其意义远要超过形式的疆域,它是中国人的宇宙一一艺术精神的一个十分明亮的折身,是中国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理解后产物。也可以说,是精神与精神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撞击。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我们需要好好的学习研究中国画,提高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感谢艺术教育这门课程,让我走进中国画,走进中国文化!

2.中国画赏析论文 篇二

“五性”即民族性 (有中国文化元素) 、现代性 (符合时代潮流) 、审美性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独创性 (原创) 、逻辑性 (符合形象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

“五度”即速度 (便于瞬间识别) 、美度 (具有严谨美、浪漫美、形式美) 、力度 (有力量、有动感) 、广度 (适应各种形式、各种场合) 、长度 (长期使用而不过时) 。

中国铁路标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铁路管理机构向全国征集的。当时沈阳铁路职工陈玉昶的设计一举中标, 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使用直到现在。

中国铁路标识是“工人”二字的变化组合, 图形下部是铁路钢轨截面“工”字形;上部是火车轮闸瓦“人”字形, 表达含义为“新中国铁路是人民铁路”。从视觉抽象美来看, 好像火车头径直驶来, 视觉冲击力极强。这个标志使人过目不忘。

中国铁路标识设计影响了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志走向, 很多企业标志设计效仿铁路标志, 用产品组合图形。

进入八十年代后, 中国企业标识设计与国际企业标识设计逐步融合。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是中国银行标志和中国航空标志。中国工商银行标志是中国圆形古钱币造型, 是1985年由香港标志设计大师靳埭强设计的。这个标志图形中间是“中”字形, 代表“中国”, 图形圆形代表环球, 象征中国银行辐射全球、服务全球。这个标志设计影响了中国的银行界和金融界的标志设计。

中国航空标识是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设计的。韩美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设计者。1987年之前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后, 有关方面委托一家国际著名标志设计公司设计。因对方要价40万美元, 就将这一任务交给了韩美林。航空标志要体现“飞”的感觉, 还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标志性的图形是龙和凤, 但龙形已被台湾一家航空公司使用, 只有采用凤形。设计者以中国青铜器和汉代瓦当的鸟形为参考, 结合英文“VIP” (尊贵的客人) 的变化, 巧妙地设计出独特的凤形标志。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的标识, 以“葛洲坝”拼音第一字母“G”为基本形, 中间是两个相对的直角三角形, 象征长江截流的大坝。标志设计壮美, 给人一种气吞山河的感觉。

清华同方公司的“同方”二字, 源于《礼记》中“儒有合志同方”句。方, 乃“道义”之意。清华园最早的建筑——同方部, 曾长期作为每年八月二十七日祭奠孔子的地方, 其意为“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清华同方公司标志的设计者陈丹先后设计了八十几个方案, 经过多次修改才最终确定了这个标志。

正方形和弧形的结合, 有着“同”的意思, 正方形又代表了“方”字。正方形体现了理性、严正、稳定, 寓意清华同方的企业理念, 做人做事都应方正道义, 聚同道之士, 汇四方科技。弧形凝练着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和新技术的浪漫创造力, 含有最大变化的可能性动感, 寓意清华同方人共同飞向美好的理想。红色和蓝色, 象征着太阳和大海的精神, 冷暖色调搭配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蓝色, 约定俗成为高科技色, 极具创造性、探索性, 是富有高科技开拓精神的颜色。红色, 有着热情、积极、温暖的感觉, 象征着清华同方红红火火。

3.中国二胡名曲赏析 篇三

关键词:中国二胡;名曲;赏析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 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时尚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二胡不但是一種重要的独奏乐器,而且是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的重要乐器。下面我们就从二胡名曲中对二胡优秀的代表曲目进行赏析。

一、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

二、二胡名曲《良宵》赏析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创作于1928年。《良宵》是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在除夕之夜欢乐情绪感染下,作者兴致颇高,边拉边记谱,顷刻而成。此曲音乐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乐曲充分发挥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性能特点。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扬、华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作者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生动描绘了他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六十余年来,此曲仍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现出的欢乐和激情,达到乐器性能的极致发挥,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三、二胡名曲《听松》赏析

《听松》系华彦钧(阿炳)曲。相传宋朝时候,金兀术被岳飞打败、狼狈逃窜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喊声震天的声音。此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这一说法虽属牵强附会,但乐曲气魄豪迈,感情奔放,也可作此解。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扬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曲调刚劲有力、跌宕起伏;结构前后对称、主体突出。气魄宏大的引子,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乐曲的旋律进行酣畅,一气呵成。前半部以微弱的颤音和断奏引出强有力的号角音调,后半部采取不拘一格的自由变化重复。全曲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在演奏上大都采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极快速度的十六音符时也字字清楚有力,这是乐曲气势豪放的因素之一。此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强烈而气势磅礴,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四、二胡名曲《空山鸟语》赏析

《空山鸟语》刘天华历经十年做成此曲。标题采唐代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之意。作者以富于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间传统演奏手法的基础上,运用专业创作技巧、构成一首结构完整、富有诗意的乐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乐曲描写了深山幽谷中群鸟欢鸣,生气盎然的景象。乐曲以拟声手法模仿百鸟啁啾声,在音乐中深深渗透了作曲者的情感。结构上共五段,另加引子和尾声。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意境深远、静穆,引人神往。接着,非常活跃的旋律进行,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全曲贯串始终,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结合,宛若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清新愉悦心情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织融会。乐曲中使用了轮指(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快速按同一音)、大幅度滑音演奏手法和旋律上大三和弦的分解,表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革新精神,使二胡这一古老的乐器面目一新。

五、二胡名曲《寒春风曲》赏析

《寒春风曲》是华彦钧(阿炳)作曲。乐曲的一部分曲调、演奏手法与《二泉映月》相近,但曲调较多地在明亮音区进行,更为活泼流畅,舒展宽广,使听者感觉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阿炳(1893-1950),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双目失明。阿炳作品很多,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琵琶曲《昭君出塞》、《龙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等。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

六、二胡名曲《月夜》赏析

《月夜》刘天华作曲。1918年夏天,刘天华在月下纳凉,不禁触景生情,信手操起二胡望月抒怀,乐思如流。写成了此曲的初稿,六年后定稿。乐曲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质朴,在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进行中,不时出现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阶,跌宕生姿、不拘一格。全曲分三段,主要采用展衍的旋法,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每断尾句是固定终止型,具有一唱三叹的特点,好似作曲家由衷的赞叹声。全曲有月白风清的意境,但更多的则是感情的抒发、志趣的流露,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诗:“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4.中国风音乐赏析 篇四

中国风音乐赏析

学院:****学院 班级:**级测控*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徐熳 首先感谢徐老师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教诲。

我感觉音乐鉴赏是一门需要用心来学习与体会的课程。最近几年,人们常说人心不古。新一代年轻人甚至整个社会中都弥漫着一种浮躁的风气。以我的拙见,社会风气的演变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变革。而西方文化井喷式的涌入,一种不“淡定”的风气就此形成。人人急功近利,然而收获的与自己内心的焦灼却成正比。音乐,尤其是中国文化那种淡然忘我、幽静恬淡境界的音乐也许是缓解内心焦躁与现实压力的一杯清茶。

可喜的是中国音乐在世纪之初有了革命式的进步,这种进步是我们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亲切自然,并且我们自己有意无意的正被这种潮流所影响。听到这种乐曲就会联想到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这些东西深深打动着我们。我们爱并喜欢着,喜欢着那一首首“搀杂”着京剧、黄梅戏,唢呐、二胡,琵琶,笛的中国风。昨天,它们似乎刚刚离我们远去;今晨一觉醒来,又仿佛赫然站立我们身边„„

带给我们这种感受的正是中国风歌曲,她的亲切与自然,是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的。因为她的取材、唱腔、她的旋律都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说到中国风,就不能不提周杰伦。这是一位出道初期争议很大,但是多年以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带来革命性影响的艺术家。他“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周杰伦的出现打破了亚洲流行乐坛长年停滞不前的局面,为亚洲流行乐坛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百度百科对他的评价。不管怎样,就中国风的定义来说——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样。曲风偏向传统的东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东方乐器,通曲音调婉转,回环,有一种传统东方的美感。周杰伦的《东风破》是现代流行乐纯粹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因为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此外还有《发如雪》,《菊花台》。其他之前产生的作品,还是一种近似中国风形态,一种探索怀旧的尝试(如,后窗,十面埋伏,双节棍,等);中国风词风注重语言的简洁,精炼及语境的意用,用一些诗词文的化用,通过汉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来以表现曲的意境,如《千里之外》、《青花瓷》等。

中国风兴起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如:《发如雪》等歌曲曾被各国歌手翻唱、外国驻华领事馆官员曾经献唱《东风破》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周杰伦的中国风融入戏曲和民族等元素,加上娴熟运用各种乐器加以配合,也造就了他多样的音乐曲风。传统的中国风带出了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产生含蓄、优雅、轻快、忧愁等歌曲风格,如《菊花台》、《青花瓷》等。歌词内容上,主要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有中国武术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瓷文化等,正如周杰伦在访谈中一直强调的,“我们不要崇洋媚外,我们老祖先的辛苦不能白费,我们要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周杰伦希望通过音乐传播中华文化,其中弘扬中华瓷文化的《青花瓷》最赋有韵味,在外国人看来“China“即是瓷器又代表中国,歌词中无不透入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所在。在唱腔方面,周杰伦不再像任何人一样以伴奏修饰人声,恰恰相反的以人声来修饰旋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弥补某些押韵的缺陷,如中国古诗般给听众以朦胧的美,像一种乐器一样融入歌曲中多样的表现出来。

而这种“返祖”式的创新,不仅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更多的是巧妙的文化心理使得中国风音乐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以下列出周杰伦中国风的一些作品与赏析。2003.7 专辑《叶惠美》

《东风破》:中国风的分水岭!奠定了中国风的标准!

《东风破》是中国风歌曲类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首标准的中国小调歌曲,是最标准最完整的中国风歌曲

代表作,浑然天成的旋律,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词风,仿佛真有首宋朝传世的词牌叫《东风破》!中国

风在周杰伦诠释下已独具特色!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

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2005.11 专辑《十一月的萧邦》 《发如雪》

继“东风破”后再登巅峰靓作!歌中演绎中国传统色彩是短诗,继续走五音宫调路线,延续了《东风破》中式古典的哀怨婉约,RAP儿话音的加入使音乐层次更丰富

2006.9 专辑《依然范特西》 《千里之外》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是谁为尘世灰暗的色调铺上了一层面纱,让我们看不清世间的风雨?那沾满露水的风铃依旧发出响亮的碰撞声,却没有了年少时的清脆,那份炽热,都如秋风般萧瑟的逝去。

2006.9 专辑《依然范特西》 《菊花台》

凄凉婉转的意境,而感伤却不颓废的淡淡忧伤更是绝妙,一曲终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2007.11 专辑《我很忙》 《青花瓷》

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2008.10 专辑《魔杰座》 《兰亭序》

因典于书圣王羲之的名作,很细腻,曲中透露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而这些幽静恬淡的中国风歌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词曲作者的灵感不必再囿于现代人的感情,歌词得以免于低俗化﹑口水化。并且中国风歌曲不仅向亚洲其他国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更使得新一代年轻人对祖国产生了文化认同与崇拜,中国风歌曲第一次被中国年轻人广泛接受,也使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流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创作思路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词曲原创人在华人音乐界的地位。

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音乐的变革与进步深刻的影响着身在地球村的每一个人。而中国风的开创,定会继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以上即我结合课上所学的切身体会。

最后再次感谢徐老师带给了我们横贯古今、纵穿中西的音乐之旅。

参考文献:

5.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赏析 篇五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赏析

人生就是一个“情”字——亲情、爱情、友情。古往今来一切恩恩怨怨到最后,最为人民割舍不下、难以抉择的就是那千古不朽的“情”字。爱情是绝对的,又是自私的。它具有很强的排斥性,专一,执着,不能三心二意。“爱”总是对每个人的考验,有着永恒的意义。温柔爱抚是人生飞扬的反面,是人的神性,也是人性。可以说,男女一旦真心相爱,至死迷恋,那么必将是刻骨铭心。

曾经有幸诵读过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词,现回忆起来仍嗟叹不已:“问世界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何等的执着;“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又是那般真挚爱恋;又何人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曾经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已经空老了红颜,唯有亘古不变的是响彻心扉的思念;古佛青灯之下的约定已不知去向,弥留的只是千古空余恨;只是因为没有你的早晨,加了糖的咖啡依旧是苦的„„

古典爱情诗词的滋味,就像一杯醇酒,芳香四溢、历久弥新,愈老愈显得香醇。因而品味爱情诗词便让人有悲有喜,喜者“有情人终成眷属”,悲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过往的天地为鉴,海枯石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已然随风而逝,一如李商隐所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念如今唯有独守空房,凭栏望天涯,肠断白蘋洲,莫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爱情诗词抒发情感之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未嫁时,谈情说爱,热切奔放。“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与子之情,清如水般纯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温馨浪漫的心境不禁充斥左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道述了从诗人本身的所观所感来看待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的事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不经意间邂逅的美好只能停驻片刻,但当刻意往复寻之之时便再也不可复得。相知但相惜,相离莫相忘。

已婚时,婚姻爱情,忠贞不渝,矢志不坠。“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只要你心有我,我便同君相守。更有问情何物,生死不离。人生别离,相思相惜,此间愁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美好春江花月夜下,不知几人乘月而归,唯独落月余晖摇动满树月影,牵动着那无着无落的离情。别离情意,缠绵悱恻。“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对花兴叹,怜花自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两对照,情又苦极。不禁感叹:载不动许多愁。但只要想到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已胜却人间无数,何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比若生离,更叹死别,生死情未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过了沧海与巫山,别处的山山水水又怎会再轻易入眼。纵然花丛,此后也只取次,半缘修道半缘君。十年生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以上诸多诗词实例不断验证了爱情是如何的让人不能自己。同时,爱情也是人们一直传唱与歌颂的主要对象,爱情以其纯洁而神圣的形象让诗人为之着迷,让世俗为之痴狂。诗人对爱情的讴歌不仅仅是诗意化的审美,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学者用他们的妙笔生花描绘着它,用他们的心灵感悟着它,用文字诠释着它。

中华词库上下五千年,情诗层出不穷,给人以无线遐想和美好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在读诗词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今人读诗,读爱情诗,更是与古人有不同的体验。但想要真正感悟古人对于爱情的诠释就需要我们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去看待不同时代的爱情诗。

在《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内容的诗,是《诗经》艺术长久中最高的作品。第一篇《关雎》中描绘的爱情,一开始就表达出明确的婚姻目的,负责任的爱情即“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一种理想婚姻——幸福美满。

从此,在诗词的爱情长河里,《古诗十九首》和谐婉转;乐府民歌语浅情长;唐代李白的爱情诗清新浏亮,刘禹锡的爱情诗缠绵忧伤,杜牧的爱情诗多情慷慨,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李商隐的爱情诗绵邈深沉,语言巧妙多姿,薛涛的爱情诗万绪悲凉;宋代刘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悼亡词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李清照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思与缠绵,也有“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势;清代朱彝尊爱情诗词清新浑朴,苏曼殊的爱情诗“其哀在心,其艳在骨”。等等„„

曾经有幸去西安寒窑遗址公园游玩,略微欣赏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其中也有许多诸如上文所述的爱情诗词,进入其中后便被其中的两只凤凰相互缠绕的图案吸引,“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而其中的王宝钏更是孤守寒窑十八载而冰心不变,最终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继而情无终,此便是古典爱情诗词的绝妙之处。然古代爱情却一直以“好梦难圆”的悲剧式情节感动着万千读者。阅读中国古代爱情诗,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惆怅与错失的世界,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明、清民歌,处处可感那身受阻隔、爱而不得的懊恼,时时可见那不能忘却所爱,却又永远不能得其所爱的伤痛。“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人的心理与情感就是如此奇妙,当爱情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落差,当所爱的对象不在眼前,那种爱的欲望会更加强烈,爱情越是收到阻挠,就越能激起人们尽心竭力的追求。“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这种坚定不移的爱情理想,在古代爱情诗坛屡见不鲜,可以说这种爱而不得的幽怨情绪与好梦难圆的悲剧情节,早已成为流淌于古代爱情诗坛的一股暗流。

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对于个人而言无疑是生活中的一个悲剧,然而正是这种爱情生活中的不幸给了中国古代爱情诗词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就是所谓的爱情不幸诗家幸。

6.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 篇六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国琵琶音乐赏析,目前课程已经进入了尾声,感觉老师每天就像一位艺术家在给我们上课。上中国琵琶音乐赏析这门选修课后让我了解到琵琶是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大多数人认为离我的时代好遥远。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只是觉得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通过选修音乐鉴赏,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组织和美化同时还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听力上的艺术。别看它只是几根琴弦的变化,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弹奏者拨动着的琴弦,是那么的陶醉,仿佛自己都身临其境了,自己也真想去学一学琵琶,想自身也能够亲身弹奏一下那神圣的乐器。但看到能成功演奏琵琶的艺术家,要求是多么的严格,是背后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所以我只有欣赏琵琶的份了,不过欣赏琵琶也是一门学问,琵琶演奏者不只是在弹琵琶,更多的时候还表达了一种情感,其中的情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我一直觉得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分辨出来的。音乐鉴赏是我们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我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我对音乐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只是喜欢而已。以前我一直在追求能够听懂音乐。直到有一天,从音乐鉴赏这门课中明白到,音乐是没有人可以听懂的,听的只是一种感受。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课上,老师不仅给我们观看了《十面埋伏》琵琶赏析片段,而且老师还亲自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了演奏,同时老师还让她的学生给我们大家进行了演奏,让我们对琵琶一窍不通的我见识到了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十面埋伏》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总体而言,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全曲可歌可泣,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在琵琶弹奏的同时,聆听者的心境随着曲声的变化而变化,从激昂宏伟到紧张急促再到悲壮自刎,最后的哀怨断尾,我们的心跳也随之起伏。只有听过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气势,才会觉得它是对得起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称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德海大师。他的演奏发音纯净,音色优美,技巧娴熟,精致委婉。他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艺术处理也有独特之处,其演奏的文曲细腻动人,武曲则激情四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听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经过上音乐鉴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谈一下这学期所听音乐给我的一点感受。

通过上的这几节中国琵琶音乐赏析这门选修课,让我学习到了许多有关于琵琶音乐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选上这门选修课,能让自己在大学期间除了上自己的专业课外后,还能够欣赏到这么有中国色彩的乐器,品味到这么优雅令人震撼的乐曲。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7.中国画赏析论文 篇七

1.集象形、会意、审美于一身的元素-汉字

中国的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 具有旺盛生命力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汉字是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 如甲骨文、篆、隶、楷等“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汉字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有指示、说明、识别的作用。2010年世博会会微, 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 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 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2.典雅、秀丽、潇洒、飘逸的代表-书法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 能体现人格, 创造意境, 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 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德方向, 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篆、隶、楷、行、草, 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它们都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不同特点的视觉美感, 并形成了完美的审美体系。各书家之间风格各异, 或洒脱自如、风度娴雅, 或笔力劲健、爽朗高远等。在设计时应视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书体。

3.诚信、权力、职责的象征-篆刻

篆刻是中国所独有的一个传统艺术门类。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 (肖形印) 作为标志的主体图案, 这在整个奥林匹克会徽设计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以华夏古国庄严承诺“世界给我以信任, 我给世界以辉煌!”

4.中国民间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民间传统图案, 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类似彩陶纹饰、青铜器、雕刻、丝织品、玉漆器、传统建筑、民间绘画、剪纸、皮影等。

我国民间特有的传统图案如龙凤纹、祥云、如意、盘长图案等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特点。既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 又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4.1龙

龙的纹图自古被视为吉祥图案的主要内容龙的图案往往用于建筑、家具、服装、戏衣、雕刻、刺绣、铸造等。龙纹是我国传统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标志图形。

4.2凤凰

凤凰为吉祥的象征, 夫妻和谐, 生活美满称为“凤凰于飞”, 因此民间凤凰的形象多用于婚礼或妇女服饰。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腾飞的凤凰, 传达了航空业“展翅飞翔”的意愿和国航人“安乐祥和、幸福安宁”的美好愿望。

4.3云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 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 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4.4如意

如意是随佛教从印度传来的, 僧侣说教时用它做备忘用, 将说教要点记在其上, 是菩萨偶像常拿的一种佛具。封建王朝文官奏章常把要点写在朝板 (笏) 上, 以防忘却。朝板 (笏) 常做成如意状。道教盛行时又把灵芝祥云象征如意, 把如意变成图案“如意头”, 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衣料上。

4.5盘长

中国传统图形—“盘长”, 在民间它常结合“方胜”图案来使用, 并以此表达人们四环贯彻、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就是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 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同、处处顺畅之意;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 寓意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

众所周知的北京2008申奥标志就是以盘长图形作为基本元素, 可以说是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之作。

1988年, 陈汉民设计的北京王府饭店标志, 也采用了盘长图形为基本元素。王府饭店地处北京王府井, 是一家五星级饭店, 饭店的建筑外形具有中国传统古典风格, 作者以中国“方胜盘长”吉祥图案为基本形, 意在描绘“井”字“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之意, 图形中间的“王”, 既是五府饭店的第一字, 又代表饭店在同行中的王者地位。

二、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的综合实例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印章, 作为主题表现形式。印文“京”字以篆体的笔意“写”出, 经过设计处理, 很像一个舞动着向前奔跑的人形, “运动”特点明了, 在运动中传达出人类体魄和精神的双重之美, 是体育精神的完美诠释, 它的中国韵味浓重, 以古都北京的胸襟融汇文化凝聚力, 欢迎世界各族人民的到来。

红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标志性颜色, 又是印泥的颜色, 既喜庆吉祥、又激情洋溢, 响亮、高亢、象征着和平、友谊、光明和幸福。设计主创者郭春宁说:“我们就是想把这种古老的形式作一个具有现代性的视觉传达。印章的作用, 在中国的文化里, 就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与奥运的精神相结合, 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文化。”总之, 该设计除了具有地域、时代等标识功能外, 更具有文化的意义。

三、中国传统元素蕴含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在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穴居并且以渔猎为生, 就按照三皇五帝先圣们的要求, 开始“仰则观以天文, 俯则察以地理”, “远观诸物, 近取诸身”, 对宇宙和生命意识进行了溟溟的思索。

最具有代表性的“太极图”, 它的形式和理念就常常为设计师们所借鉴, 如深圳主体公园“水上乐园”的标志就是以“太极图”为基础设计的, 它在强调动感、和谐的形式美的同时, 蕴涵着变化统一、收放自如的哲学理念, 传递着道家学说的“动静观”和“时空观”。

中国银行的标志, 造型简洁却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在造型上借用了古代钱币的形状, 中心的方孔以中线贯穿象征流通和联系, 外圆则代表中国银行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态势, 这种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不但增强了文化厚重感, 而且有助于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

四、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该如何借鉴运用

如何将传统图形运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中, 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不能全盘照抄, 也不能只是进行表面的拼凑组合。

标志代表着品牌的价值是品牌形象的象征符号, 浓缩着企业和团体的特征、信誉和文化。在现当代标志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是对传统图形的再创造的过程。设计的关键是要找到符合设计所要表达的主题的切入点, 要使设计既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民族性, 又体现出符号性和象征性, 目的是能够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就象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 穿上龙袍, 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到更新的拓展必须充分理解传统文化, 延其“意”传其“神”, 也可以借助标志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 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五、结论

现代标志设计必须与时俱进, 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 同时也使标志设计在国际交流中相互影响、促进和提高, 使企业在日益尖锐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标志设计逐渐趋向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由繁琐复杂走向单纯、简洁、明快;由沉重走向灵巧、优美、舒展、挺拔;由绘画形式走向图形化, 由一般图形转向抽象几何, 再到充满人情味手工感的写意图形和纯文字标志设计。

高科技时代, 设计者追新求变, 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热情展开设计。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中国传统图形的艺术魅力仍经久不衰, 千年传承。当人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 却发现如何结合新科技, 如何继承传统民族文化, 如何拓展现代标志设计, 才是本土标志设计的长远之路。为此, 设计者们更加努力, 吸取众多元素, 提炼精华。创作出更多既可以体现出现代标志设计观念与时尚, 又可以将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包含其中的优秀作品, 只有在这些优秀作品中才能够充分展现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标志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摘要: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标志性的象征和特殊寓意性的作用。包括图形、图案、汉字和书法等。随时代变迁,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中, 体现传统固有的价值观与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观。现代设计作品中越来越多融入传统元素艺术设计, 其应用也愈加广泛和深入。如何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是现当代设计者开创多元化设计潮流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楠:《标志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2]、门得来:《现代标志设计创意与表现》,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吴国欣:《标志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版。

[4]、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

[5]、陈静波, 论标志设计中的汉字设计元素, 装饰, 2005, (3) :125-126

[6]、郑斌, 祥云与现代标志设计, 装饰, 2005, (2) , 93

[7]、熊绍庚, 标志设计中的汉字, 装饰, 2005, (5) , 18

8.韩金远国画赏析 篇八

日前,我巧遇韩金远画家,首先追问他水墨画鲤鱼时是个什么样的情景。他坦率地说,多年以来,总是随心所欲,希冀让自己的心灵的情感自由凝结,写出心物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画的是心中的鲤鱼。

事实上,韩金远笔下的鲤鱼已经不是形式上的再现,而是“似与不似”的个性化鲤鱼。这是他长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成果。“似与不似”是国画家们所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在处理鲤鱼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时,不是一笔一画地描写鲤鱼的形态,简单的追求“形似”,而是用相当简练的笔墨线条画出鱼的动态,取其“神似”。他把变形和夸张限制在受众能普遍接受的程度,亦工亦写,达到形真、神真、意真的效果。

韩金远笔下鱼儿或乘风破浪,或机灵活泼,或欢快跳跃,或神采奕奕,或相互嬉戏,或时而浮于水面,或时而藏于飘摇的水草,有隐有现、有藏有露,鱼景互相掩映。画面大片的留白,生动而亲切的气韵在其中悠柔流动。他全方位勾勒鱼及其生活环境,使观画者能随着彩色明暗,背景的构置进入鱼群之中而产生一种自由感,去体验画家在物化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的观鱼之乐。使人感到画中有画、画外有画、人在画中,人和鱼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这是他作品能够打动人的真正原因。他画的鲤鱼,是那样的和谐、快乐和生机勃勃,我想,大概也是画家想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对生活的一种赞美吧。但是,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还是他笔下鲤鱼生动传神的眼睛,它们好似在注视着、观察着,含情默默地传递着一些难以明言的东西。

在韩金远的水墨天地里,我不仅领略到他追求自由鲤鱼的灵性之美,更感受到画家内心深处那一份挥之不去的,对艺术、对生命、对自然的

挚爱。

我怀着敬佩之情,继续了解韩金远的艺术

经历。

韩金远1966年生于广东省揭西县一个陶瓷美工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自幼酷爱诗文书画,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笔墨训练。据说,韩金远幼时就在母亲那里学得了绘画的技法基础,花鸟、人物都画得惟妙惟肖。一次他父母外出,适有友人来访,见大人不在家,稍坐即去。事后他把此事告诉父母,因不识其人姓名,随即画了一幅象给父母看。父母看了,异口同声地说:“噢,原来是这个人。”这时候韩金远还不到上学年龄。

韩金远大学的专业是建筑工程,但他兴趣广泛,涉及文史哲美。他既坚持文学创作,有散文集、格律诗词集问世,还坚持挥毫作画,笔耕不缀。毕业后,他在公司运营过程中成了企业强人,现任岭南中草药博览园总经理。从工程师到总经理,再到画家,他甘于寂寞,淡泊于名利,经过了曲折的道路,但其情趣始终凝聚在书画艺术中,最终驰骋于自己钟爱的艺术天地。这是一种机缘,更是一种升华。

韩金远对艺术的追求是有长远眼光的,具有某种类似宗教般的坚持和虔诚。他的企业文化一直都是最纯洁的,不愿意把文化艺术做成一个产业。他说,文化产业是文化诸多层面中的一个局部,更遑论文化的核心?在当今,尊重文化的内在逻辑,让文化回归本体,这是他对文化发展的最好扶持。他对艺术只有投入,从不索取。他笃学进取四十余年,其书画参加海内外艺术交流,支持了公益慈善事业,积极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对于名利,他总是不争,谦虚好学。我见证了这样的有趣事件:韩金远曾经送一张鱼画给当今美术界的某大师,某大师轻描淡写地说:“好的,先放下吧,我有空再为你看看。”过了不久,韩金远在拍卖会上居然看到了那张鱼画,但是落款却是某大师,拍卖结果是以50万人民币成交。我开始还不相信,但韩金远打开电脑,查出了他的原作鱼画,我与那大师的拍品一一比对,拍品尺寸稍微小一点,分明是裁剪了原作落款所致。我与韩金远相视而笑,感叹道:谁是真的大师?!

韩金远学兼中西,通英、日文,通过其日语博客介绍中国文化艺术,并创作出内涵丰厚的作品。他的国画颇有成就,花鸟、人物、山水均独具神韵,特别擅长画意的升华。

众所周知,每一位有所作为的艺术家都会思考、探索、选择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在追求过程中,有的把继承传统推向泥古不化的绝路;有的以创新者自居,陷入了艺术的泥沼和误区;而韩金远毅然地选择既师古贤,亦师近人,更师造化,博采众长,化为己有,在艺术的王国里开拓着一片广阔的绿洲,绿意盎然。他将生活感受和内心情感注入画中,把传统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法同自然景观的情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丰富了意境。

他的大雁图催人奋进。看那蔚蓝的天空,北飞的大雁伴随着堆堆舒卷的白云,悠悠飞过。大雁北飞天将暖, 人们心情无比的灿烂 。北飞的大雁,世间的冷暖都已体会,依然不顾一身疲惫,依然无畏地继续往前追。昨天的幸福和悲哀都将被遗忘,因为我们就象大雁一样,理想只能是前方。

这张花鸟画表现的是春季,一株紫藤盘屈向上,斜逸而出,枝干遒劲,繁密的枝头紫藤花点点竞放,两只燕子掩在紫藤下面,仰俯侧反,悉尽其态,气氛热闹欢快,体态、羽色的描绘亦细致入微,不遗细节,呼之欲出。画面尽量穿插遮隐,做到繁而不乱,疏密有致,虽笔墨简约,却又简而不陋,疏而不空。春禽的上下顾盼显生动活泼,春日紫藤花在欢快燕子的映衬下更显喜气,富有春意之“闹”的巧思。

双鸭图则是韩金远学习八大山人把富于表现力的人眼移植于画中鸭,使之孤傲、顾盼、沉思、酣眠,栩栩如生,情趣动人。虽然两只鸭在一起已经成双成对,但是互不干涉,各自悠然自得,神态迥异,各有所思,让人顿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右上的鸭有一双睥睨一切的眼睛,炯炯怪眼斜无言,给人一种冷漠和孤傲的感觉,让人不可接近,但在冷冷的目光中,却又依稀有一丝顾盼与留连,让人在心寒之后,竟然回味到一点点暖意,如冬日阴霾的天空中透出一线阳光。左下的鸭在睡觉,懒得理周围的事情,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信。画出了两只鸭脱俗超逸的姿态,体现一种对生命、对自由追求的执着与坚毅,也体现了生命的自尊与神圣。我认为花鸟画不单单是某种闲情逸致的消遣,而应该更直接地表达了画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着意寻香又不香,画中有诗意。他只画盛开的兰花傍边站立着一只鸟(黑颈鹃鸺),寥寥几笔,水墨间浓抹淡化,添立一块石头,舒展两丛幽兰,清新雅致的神韵便跃然纸上,而鸟大腹便便,憨态可掬,睁大眼睛注视着兰花。“着意寻香又不香”一语点题,这样鸟与兰花就发生了内在的联系,使人感觉到飘渺的兰花香。香气不属于视觉的范围,作者却巧妙地在画中表现出来。中国画着重写意,创造出意境是最主要的,究竟是什么鸟倒不是主要关注的事情,这只鸟与兰为伴,一定是高洁的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情感。

韩金远的竹石图,题材为中国文人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小鸟。在图的底部,他信手写出怪石,不求形似,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杂草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容。在怪石的左右上方露出些许碎小丛竹。这丛竹确实为图增色不少,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而图左上紧贴怪石为一株虬曲的枯木。虽为枯木,倒给人以生机,枯木右倾弯曲而上,顶部似鹿角,弥补了右边的空白,使不显突兀,枝桠有一种极力向右伸展的趋势,使人的想象力突破图的局限,向画外延伸,有“言尽而意不止”之境,同时和下边簇出的丛竹形成对比,保持了视觉平衡感,显得和谐。枯木上栖息一对生动活泼的小鸟,一枯一活,强烈对比。从整个图来看,尽管并无外景烘托,但 “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跃然纸上,给枯木、竹、石以新的诠释,人世间就是如此有枯有荣,达到了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 

花鸟通性是韩金远在立意上的特点,他的画是具有灵性的,这灵性的表达源自他对线条的讲究。他用笔洗炼凝重,遒劲有力,健笔纵横,挥洒自如,下笔有奇气,看似放纵、灵动的行笔中却不失严谨的法度。他设色清淡平和、秀逸雅致、苍厚古朴,达到了落笔不经意,妙入秋毫巅的境界。对传统遗产的清醒审视,对中国书画精神的心领神会,加上自己的艺术悟性,造就了韩金远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大度而不琐碎,师古而朴直的艺术面貌。他说得很好:“心有多远,境有多深,画的品味就有多高。”

上一篇:旁观者文读后感下一篇:对于幼师实习单位评语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