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2024-08-22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通用8篇)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篇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属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对其基本的模式和程序也在探讨之中。总结学校操作层面上的经验,校本课程开发应遵照以下程序进行。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2.进行前期论证

任何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之前都要经过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课程开发委员会,要经委员会讨论认定二是要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3.培训师资

对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在教师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不断地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目前,由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分科设系;师范毕业生接受的只是单一学科的教育,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就形成了教师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不宽的现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很串是跨领域、跨学科的,这就对教师的在岗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搞好这方面的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结合2001年实行的“3+x”高考方案中实行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高考模式,学校应该抓住契机,要求教师跨学科地研究有关知识。理、化、生和政、史、地两个综合学科内的教师,一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通过听课来了解掌握其他学科中有哪些知识点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二要采取定期集体备课的办法,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有关问题。通过岗位上的不断学习,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就可以取长补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同时也寻找到了不同学科之间开设课程的结合点,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第二,学校要对教师学习和掌握跨学科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把它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内考核办法,对教师的学习情况分期考核,考核的结果要与表彰奖励挂钩,与教师的评优、评模、晋职联系起来,使广大教师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4.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者应该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实践告诉我们,成人想的问题或是成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把握很多时候是不准确的。如我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领导、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认为学校开设电器维修、学法指导等肯定符合 1

学生的需要,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这两门课被学生毫不客气地删掉,学生首选的也不是人们想像的计算机或外语之类的热门课程。他们的需求第一是学会交往,第二是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第三是学会学习。由此可见,课程的确立必须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准。: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作支撑。课题确定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中。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能性的保障。如果没有这种保障,再好的选题也只能是一种理想。课程开发者要对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网络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发的课程主题确定后,要大量按集资料。资料按集渠道要广泛,既要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应用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资料的科学性要经得起推敲;二是信息具有前沿性,要把与课程有关的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程介绍给学生;三是信息资料具有广泛性,积累的资料不仅要有国内的,还要有国外的,让学生了解这一领域中世界范围的发展走向。

5.撰写《课程纲要》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韧审。《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的陈述;(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6.综合分析,分成类别

校本课程开发者申报的课题经开发委员会审定后,学校要对这些课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逐步形成稳定的课程类别,其中大的类别相对稳定,每类中的具体课程可根据形势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动。根据我省部分重点中学的多年实践,校本课程大致分为五大类:

科学素养类;如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学习策略、计算机应用、创造技术、医学初步、现代农业科技、广告制作、物理定律与研究方法、新能源等。

人文素养类:如美学初步、逻辑学基础、法制教育、西方政治体制评价、科技发展史、中国文化选讲、文学欣赏、新闻采访气写作、演讲与辩论、地方文化等。

身心健康类:如心理辅导、男排、女排、男足、女足、男篮、女篮、乒乓球、武术、围棋、旱冰等。

生活职业技能类:如铜管乐、民乐、声乐、摄影、书法、实用美术、国画、制图、舞蹈、烹任、插花艺术、科学栽培等。

学科拓展延伸类:如语文课中的宋词赏折,外语中的英语会话、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化学学科中的生活与化学等。

7,教师开题,学生选择

校本课程的开设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向课

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采选择。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题每学期要进行一次。凡是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每人给15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教师开题后,学校要把所有开课的教师的课程挂牌,学生摘牌,如果学生选择的人数不足10人,这门课程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8.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江西省临川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

作者:萧何文章来源:教研处点击数:620更新时间:2006-12-7校本课程是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教师特长,办出学校特色。为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促进我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特制定临川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推进我区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目标:

(1)确保执行国家课程,在维护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地或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办学特色;

(2)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3)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4)组织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5)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的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权利。

2、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出发;

(2)保证学校各类课程的比例均衡,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

(3)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4)在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学和教材的规范管理;

(5)学校及相关人员要形成课程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各自的角色地位和相应职责;

(6)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实验基地建设,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

(7)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双向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自主形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必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重在开发”的策略。“针对校本”,就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针对缺陷,发挥优势,挖掘资源,组织人员,在学校中开发校本课程。

“面向课程”,就要认真做好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五个部分工作,加强三个环节的研究,即确定开设的科目;形成校本课程的指向;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计划。

“凸显个性”,就要在课程开发时,把张扬学生个性,体现老师个性和强化课程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在开发”,就要切实掌握好“六个把握”。

——把握一种模式。即采用菜单式开发模式,这样易于实施,有助于校本课程、师本课程走向生本课程。

——把握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巩固和强化现有的课程,通过将学校已开展的活动课与选修课,课题研究项目,经常性、有目的的举行各种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开发的特色项目等内容规范化、系列化、目标化,随之开发出校本课程;另一条途径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创生新课程。

——把握四个环节。第一,是调查分析,学校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学校有哪些资源?教师能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等等;第二,是规划,通过规划确定行动目标,选好开发人员、制定操作方案、编好课程纲要;第三,是实施,关键是成立一支志愿军,通过团队协作、小组作战等方式得以落实;第四,是评价和改进,通过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性、可操作性和利弊,加以改进。

——把握四条思路。注重推“陈”出新,借鉴出新,改造出新,发展出新,努力推进选修活动课程化;校园活动目标化;隐性课程显性化;实践研究系列化。

——把握五个理理念。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教师主体的开发程式;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民主公平的教育观念;个性化的价值追求。

——把握五条原则。继承与创新并重原则;求稳与思变并举原则;师生主体性原则;动态生成性原则;过程发展性原则。

(二)校本课程的管理

1、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和课程研究的两个界面组织。第一个组织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社区代表组成,其职责是确立目标、建立制度、落实教师、安排课时、确定场地、强化社会、沟通协调和实施评价;第二个组织根据选定基础上的课题,由同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其职责是制订方案、明确分工、相互研讨、合作教学、编写教材、评估学生等。其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明确学校教育哲学,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的需要。

2、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通常情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为: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框架——编写课程纲要——编制教学方案——开发评估工具。

3、加强教师的培训。各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增强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行动研究的习惯,树立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4、各学校既要各具特色,扬己所长,又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原则

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特点和中小学学生身心的特点,评价中应遵循“追求结果,更重过程”和“着眼发展,注意激励”的原则。树立评价时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慎用横向比较的传统评价方法,提倡用发展的眼光,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处在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按不同类型的课题而定。一般要抓住三个要点:

①学生态度评价:表现在其认真参加每次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能否与同学合作等等。这方面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全过程进行体验评价的,建议采用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②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对学生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做出积极的贡献等进行评价。

③学生能力评价: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应给予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在活动过程的探索创新精神,如质疑,大胆的设想、独特的建议等等应予充分的肯定。

3、评价手段

校本课程的评价手段灵活多样,要对“档案袋评定”、“协商研讨式评定”等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但应立足学生参与。评价采用等第制或学分制,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等,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这方面做法和经验。

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目标,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提供基本教学材料。

1、校本课程教材必须与各学科知识点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校本课程教材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可能的情况下,校本课程教材和某些学科教材综合使用。

2、注意联系实际的问题。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应大多是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某个问题或小专题,这些小问题或小专题可以是人文类的,也可以是科技类的,既可源自社会领域,也可源自自然领域和人自身领域,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跨学科式的,既可偏重于学术性、理解性、思辩性,也可以偏重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但这一切问题不同于学科教学中的学业问题。

3、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标准统一的东西,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考虑已有资源、条件而确定的,同时校本课程教材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带有不确定性,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多元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预见或模糊不清的。某些学习成果是隐性的,无法正确表达的。因此,各校应结合自己特色开发教材,并根据实践过程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篇二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笔者认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即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 指学校根据国家地理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地理课程开发;二是指国家地理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过程 (即校本的地理课程开发) , 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地理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 如就地理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开发实施的运行机制可策划如下: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 生活性和乡土性并重原则

地理校本课程作为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 在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适当地对其加以调整、整合、简化、补充等, 使其实现生活化和乡土化。在这一过程中, 应注意学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产业、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内容的安排, 重视学科内容的生活实例和生活应用, 培养和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使之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

2.“量度”的原则

考虑学生负担校本课程不能开发多少就开设多少, 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不然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导致开发结果与开发初衷的南辕北辙。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996年,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 》规定, 整个高中课程三年共计3195课时, 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占总课时90.1%的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62.4%, 限定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12.2%至18.7%, 任意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9%至15.5%, 活动课程占总课时的9.9%。地理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年级差异进一步合理安排课时。这些比例就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数量上的一个度, 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住这个度。

3.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统整课程的原则

人脑与学习过程研究发现, 知识的统整较有利于学习且学习应该超越学校, 对现实社会有所贡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语文智能 (linguisticintelligence) 、逻辑数学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 、空间智能 (spatialintelligence) 、肢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 (musical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内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 、自然观察者智能 (naturalistintelligence) 。大多数人在这些智能的发展上会有些差异, 有些智能较发达, 有些普通, 有些较不发达。Gardner还认为: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统整运作;每项智能有多种表现的方式;智能并非与生俱来就是固定的或静态的, 是可以学习、教导和提升的;智能是一种多向度现象, 展现在大脑、心灵和身体等系统的多种层次上。多元智能理论可说是为课程统整与多样化教学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可运用多项智能将地理学科内的知识进行统整开发 (单科统整课程) , 也可把多元智能、统整地理主题教学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进行开发 (科际统整课程) 。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要注意多元智能既可作为统整课程教学的“手段”, 也可以作为发展智能的“内容”, 或同时兼重两者。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在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之后, 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必须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够创建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1. 地理校本课程根据用途需要进行分类

(1) 地理学习方法类校本课程。包括地理方法论、读图学习法、记忆术和地理能力、小创作基本方法等。

(2) 兴趣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趣味地理、旅游地理、星球探密等。

(3) 活动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等。

(4) 技术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PS等。

(5) 生活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生活中的地理、应用地图、城市地理等

2. 地理校本课程根据功能进行分类

(1) 地理基础性课程。地理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地理基础技能的地理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由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 采取的方法常是改编、新编和拓编。它包括:学科知识的分层建构, 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 (国家地理教学标准的最低要求) , B层次科目 (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 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 , A层次科目 (依据地理教学标准, 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 。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 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 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地理学科学习策略指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 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地理读图策略、地理实验策略、地理记忆策略、地理考察策略、地理听课策略等。

(2) 地理丰富性课程。地理丰富性课程包括博知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等。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唐诗宋词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游记欣赏、怎样游山玩水等。博知课程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电视或新闻品评等。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广行课程就是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即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小区域地质考察、地图制作、地理网页制作、地理教具制作等课程。

(3) 地理发展性课程。地理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地理能力, 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 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 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课程、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天文学基础、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地区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 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三、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它直接体现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选择课程内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精心选择和安排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恰当地分配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和选择性内容的比例, 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还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 注意学以致用和内容的更新。

基于地理学的特点, 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中,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STS的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基于世界地缘政治的现实复杂性, 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生存空间意识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关注。不论哪类地理知识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即空间视角、“综合性”视角、“图表”视角。地理学科作为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是社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透镜”和“望远镜”, 从空间的、综合的、可视化的角度,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 认识生活世界[2]。

根据不同功能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 内容、难度、形式都要兼顾。地理基础性课程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整合, 实现对学生知识的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如地理学习策略课程注意空间分析策略、读图策略等, 并让其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开发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 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地理发展性课程的开发要注意在地理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 增加难度, 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要注意相对于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尤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虽不占很大比例, 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中学和高年级可以尝试这方面的开发研究。

在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建上, 还要注意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四、地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 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的地位

课程观念的变革, 需要改变课程实施模式来配合。校本课程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3]。

改变学习方式, 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 是地理校本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保证课程改革取得成功。

2. 创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最高定位。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 提升每一个学生生命的价值, 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最大价值, 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学的责任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 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潜能, 激活生命的活力, 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成功, 要面对学生成长的差异, 因势利导地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促进生命更加成熟, 创新点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才会热爱学习、热爱生命。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深刻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的丰富内涵, 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生命完整和谐成长。

构建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基础。生活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去, 才能显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只有回归到它产生的地方, 才能变得鲜活。教学需要由科学的世界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要在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的基础上, 构建学生未来的生活。地理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生活的视野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 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构建充满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本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知识性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 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 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定位于发展性教学, 以教学促发展。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三维目标教育的静态因素, 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育因素, 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自然而然地增长,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 去促进这个转化。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 促进发展、促成发展。

3. 着眼于“怎样学”与“怎样指导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

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相辅相成, 教学方法离不开媒体的配合, 媒体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如何交给学生已经概括到理论层面的经验, 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经验的方法。在学法指导上既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怎样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注意优化和量规等问题。可以依据下列流程图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媒体选择量规可以有效地降低媒体选择的主观随意性, 它从媒体的表现力、内容的明确性、时效性、是否符合学习者特点等方面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4. 基于进步、全程、多样、适时的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验和验证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二是调适功能,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虽然比常模参照评价更具有人文精神, 但仍不能表述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所追求的真正价值, 并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能力的变化。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是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而是学习者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 教学评价更理想的手段是基于进步, 使用进步参照评价才能真实反映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评价设计还要注意适时性评价、及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 掌握好评价的时机, 同时注意全面把握教学各个层面的多样化, 把握好评价的不同形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2]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篇三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出现的主要制约因素

1体育课程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管理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在我国许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基层教师与科研人员不断申请课题,专注于一线课程开发研究,分科分层,造成一个目标一个结果,开发点极其狭窄,推广起来总是局限在某一年级或根本推广不了。其原因是既没有管理的概念,又无最基本的开发管理经验。学校没有从管理体系上寻找解决途径,是导致这些问题悬而未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只有在认真考察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提高课程管理的水平,科学指挥课程实施,才能使之达到预定目标。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能级效能低,整合性不够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制约因素众多,组织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庞大的开发前期、中期和后期,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多个相关因素,管理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必须具备很高的管理技巧与能级效益。

我们知道,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多数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且所开发的也往往是某一门课程,更多的表现为教材、课程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所以这样的课程开发,教师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他们的工作方式过于独立和自我,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同时,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还不到位,往往是为“开发”而“开发”,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而是根据教师“特长”来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往往是“师自为本”,无法体现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学生特长。

3管理人才匮乏,专门机构组织极少

目前,体育课程研究人员的数量非常有限。体育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对课程研究的轻视,造成对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而且体育教研人员一直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特别是各个学校自身研究水平只停留在表面,自上而下的体系建构完全脱节。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一线教师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及业务水平断层严重,理论知识的欠缺极端恶化了实践基础。当前学校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因此,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这无疑给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解决对策

1准确把握体育课程管理的目标性

目标是第一位的,学校课程管理不同于学校其他领域管理的地方,是直接进行的。学校课程管理的实际上是大部分普通教师,是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首的全校教师集体。这是有道理的。就体育课程的实际来看,无论是由谁规定体育课程,最终仍然都由体育教师负责落实。即使在集权制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也在进行着“课程管理”,只不过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非常有限而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的主体就是体育教师。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体育教师管理课程的主体地位。在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既有对体育课程编制工作的管理,又有对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评价工作的管理。从体育课程的编制到其最后所产生实际结果的几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的,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体育目标的达成。

2体育校本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层级界定

在新的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我国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推广体育教学经验,探索体育教学规律,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体育教师成长的一种研究活动。因此,针对主体和过程都要根据不同层级任务进行管理,以期得到最大的目标管理效果。课程管理具有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的课程管理其主体是不同的,这一点已被大多数国内学者所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管理主要是指对课程产生过程的管理,也可以涵盖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教学管理)以及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课程评价过程的管理(课程与教学质量鉴定)。宏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既包括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也包括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中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指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而微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仅指学校教学组织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3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职能必须优先考量

我们了解到,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程序,设计、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协调管理客体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知体育课程开发管理是一定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协调体育管理客体的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进而可知课程开发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而管理系统的整体是由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可以按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来划分,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职能或管理机构的部门设置来划分。

4扁度强化体育课程开发管理人员的实施策略

体育课程管理是组织及其人员对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产生的与之有关的课程文件和课程资料、教学大纲、教材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活动。课程管理具有普遍性,凡是有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地方,无论是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需要课程管理的存在。此外,课程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团体。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更强调个人的课程管理行为。

校长层面的课程管理是指校长对学校课程活动、文本、人员的管理。它包括对课程观念、课程资源和教师队伍的管理,校长除了要进行教学管理外,还要对学生的日常活动、学习环境等进行管理。如果说对学校事务的管理体现了校长的行政权威,那么对课程的管理则体现了校长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专业权威。校

长要发挥一定的课程管理职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专业知识及明确的办学理念,并能够通过管理行为来促进教职工的专业发展。

5体育校本管理重点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必须澄清

两个基本原则主次清晰易懂,具备高度的导向性。一方面,个性属于内涵要素。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因为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着眼点和着力点,突破原有单一课程资源的局限,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拓宽课程实施的空间,所以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的构建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课程未必有教材”,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仅看成是学校、教师自编教材,在实践上容易误导教师们盲目仿效专家编教材的方式,而编出“校本版”的知识中心教材,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意义。

6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管理的多重性释疑

体育校本课程是针对学生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取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另外,基于校本课程的初衷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差异性,评价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

在学生学习课程之初,教师可采取前测,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知识水平和能力评估,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设计不同维度和层次的评价标准。在后续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业评价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个体差异性上。在评价的方法上,教师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

参考文献

[1]许冠忠,新时期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体构想,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23

[2]叶海英,黄德清,对校本管理本土化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3):68~69

[3]张玉萍,杨立群,再谈高等学校体育管理,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8

4.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四

建瓯市第一小学课题组

叶杨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3年建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版画之乡”。作为“中国版画之乡”的建瓯版画,取材于生活,画面真实生动,色彩鲜艳厚重,八十年代曾晋京展出而名扬全国。少儿版画根植于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土壤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我校开办了少儿版画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少儿版画教学已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在我校蓬勃发展。课程资源优势已然形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抓住“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良好历史机遇,根据传统文化的“挑幡”,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弓鱼”,古建筑的“鼓楼”等本土文化资源编写了版画校本教材《走进版画》和《版画天地》,并在教学中逐步的开发与完善。

而当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各国、各地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美术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甚少,因此,此课题的确立将弥补单一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要,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审美欣赏水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多元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此课题的确立,将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价值体现在:

1、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版画校本的开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版画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收集和积累所得,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由于教师有效的教学,学生兴趣大增,版画课成了学生一周内最有意义的课,为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空。,学生将版画课中学习获得的喜悦带入了其他学科学习中,促进了其它学科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价值得到体现。

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念,让教师知道自己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传递者,而是课程开发的创造者,通过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拓展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初步的掌握了一定的开发技术,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开发版画课程的信心得到树立,价值得到体现。

3、让学校再次充满生机活力。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联系了师生身边的本土文化,通过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结合,让师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收集积累本土文化资源,参与版画课程开发研讨,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形成了高尚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吸引力,使学校教育充满生机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拓宽学生学习美术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因此,在开发中我校以《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导向,指引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其在课标的引领下,根据地方特色,带领学生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并通过开放的课堂,把其融入教学中,进行创作与拓展,让学生在文化底蕴的滋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1、树立大美术教育观,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树立大美术教育观,既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又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让学生在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中真正认识美术课程的社会价值。

2、树立学生发展观,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开发与制作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建立平等、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调查、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4、树立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淡化学科中心,把版画教学与相关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整合优化,将版画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课程开发的社会化、实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建立一个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基础教育性、素质教育精神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分层目标:

(1)、建立校本美术课程教学体系及艺术综合课。

(2)、编写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3)、探索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结构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依据家乡、学校的条件、特点及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4)、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探索活动,有效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本土文化教学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同时辅以学科拓展内容及综合交叉学科内容。其中一部分是对原教材的改编、创编,一部分是本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一部分是综合学科教材的编写与组织,各部分相互结合,有“造型·表现”内容、有“欣赏·评述”内容、也有“综合·探究”社会实践内容。并以吹塑版画、纸版画、KD版画、木刻版画等创作形式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古建筑、古民居、戏曲、饮食、传说故事、宗教、礼仪、历史名人等,最终以单色、粉印、水印、黑白及套色版画等作品成果给以展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的喜好、地方的特色、民间美术等。

2、文献研究法。我们理解的“文献研究”不是找几本书看看而已,根本的一点是要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命题进行辨析,以便提供必要的研究指向和问题框架。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儿童美术研究常用的方法,属客观性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对于儿童美术作品本质的界定。我们偏于认为,儿童美术本质上乃是语言。

4、案例研究法。我们研究的是课程案例,不仅仅是教学案例。我们研究的是课程开发的程序与结构而不仅仅是教学操作。或可以说,我们将教学操作理解为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的课程事件。

5、比较法。通过对校本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比较,了解教育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经验,对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汇编、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付诸实施等。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我校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中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开展。

课题总负责:黄锦英

课题组组长:叶杨荣

课题组成员:全体专、兼职美术教师、民间版画艺人

2、培养一支赋有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队伍。

2004年3月,学校设立“版画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有省级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地、市级美术骨干教师参加,市文化馆、市版画研究会等单位的代表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广泛参与合作探究。课题组根据本土文化资源制定了开发方案,让美术教师亲身参与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一支专业扎实的课程开发队伍,使版画校本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3、构建持续有效的开发网络。

一是版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网络。我校设立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导处、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民主决策网络。二是学校课程开发沟通网络。我校定期组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校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形成畅通的沟通网络。

4、拓宽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内外合作探究,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因此,我校同步拓宽学校、家庭、社区三条校本课程资源的途径,把校内资源开发与校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5、召开版画校本教材“选题”辩论会。

在教材的选题和编写过程中,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教材选题”辩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为开发的课题进行辩述,有的以“挑幡”为题,有的以家乡的建筑“鼓楼”为题,既让参与的同学个性得到张扬,成果得到肯定,也让全体同学的情感得到升华,审美视野更为开阔,积极性得到调动。

6、开展教学研讨,互相培训学习。

为了将版画课程落到实处,我校针对教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边教学一边研讨,进行即席指导,现场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讨论,整个课堂变成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互动交流中,献计献策,解决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负责人黄锦英曾参与、主持国家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心手相牵”国际项目、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省级“团体友善”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德育生活化”教学探索等多项实验任务。还与主要成员张小珍、叶杨荣、林敬敏、陈青老师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实验。并参加校级重点课题《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已完成开发的前期工作,在校长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开发出校本教材《走进版画》(第一册)和《版画天地》(第二册)已印刷成册,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前来参观版画成果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对这套教材和版画成果赞赏有佳。特别是 “省政协调研团”一行到我校进行版画校本开发成果调研,对两册版画教材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我省学校开发的第一套版画校本教材,建议出版书籍在全省推广。另外,还参加了南平市课题《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审美情趣》的研究,在2005年南平市美术年会观摩中,叶杨荣老师执教的版画课《会变的线条》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并应邀进行版画创作的现场表演,使我校的版画开发研究在全地区得到了推广。

课题负责人:黄锦英,系福建省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教坛新秀,“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成员,福建省骨干教师。主要成员:

1、张小珍,参加第11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南平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建瓯市课改指导组成员。

2、叶杨荣,系福建省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南平市美术优秀青年教师,南平市美术青年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青年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学科课改指导组成员。

3、林敬敏,系南平市美术优秀教师,南平市美术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科课改组成员。

4、陈青,系建瓯市版画研究会秘书长,建瓯市美术优秀青年教师,建瓯市美术骨干教师。可见,有足够的课题研究能力,参与课题的实施。而学校现每周有两节的版画校本课,再加上学校的支持,因此,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研究。学校图书室中有较丰富的版画资料,并设有版画室、展室、画廊等,还有版画创作的用具材料,为开展版画教学研究创设了良好了环境,所以,可以通过在社会实践收集素材资料,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开展研究,使课题有序的得以完成。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在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施行,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开发准备阶段(2007年5 月——2007年9月):

1、建立课题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

2、完成前测。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对乡土美术内容的兴趣、情感、态度,调查学生对建瓯乡土知识的了解程度,积累原始资料。并对一、二年级儿童进行版画开发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3、通过建瓯信息网、《建瓯市志》等了解建瓯的乡土风貌,寻找思考其适合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资源,并对现状进行分析评估。

4、制定研究方案。学习教学理论,吃透《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对教育科研和教法探索的重要性认识,在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酝酿、提出初步研究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开题论证。向有关专家、领导、教师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措施,听取意见,达成共识。

(二)、开发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落实研究的年段与班级(实验班),分析前测资料,明确目标、任务、方法。

2、全面分工,全方位查找有关校本教材内容,建立版画素材资料库,进行教材课题“选题”方案研讨,确定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编写提纲与结构模式,编写既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3、严格按课题计划实施,按校本课程教材授课,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调查、参观、绘画、制作等活动,举办学生作品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版画教材修订成册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与需要,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材编写内容与结构,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使之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5、组织课题组相关成员实施版画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对教学活动课程的总体设计。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商讨改进方法,探索出一套版画校本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6、中期报告和经验总结。结合实践经验撰写论文,收集案例,并定时、不定时地组织学习和交流,不断修正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开发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5月):

1、通过观察、调查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经验,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类资料(教材汇编、个案、论文、教案、录像、汇报等)。并做好结题汇报公开课。

3、结题实验报告与经验推广。邀请上级单位、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鉴定。

4、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尝试开发探索活动,有效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发各年段美术校本课程。

5、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问卷、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材料等。

2、版画校本教材及教材汇编材料、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论文、案例、作品光盘、研究课教案、说课、评课记录、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录等。

5.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篇五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希望建构的新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其行为往往涉及到两大范围: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它开发出的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权利主体是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课程科目的增减、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间的整合、统一学科内部内容要求的调整等)。其权力主体仍是国家,但学校、教师已经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形态上看,可以分理论知识类课程(如中华字经、诗文诵读等)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剪纸工艺等)两类。

从课程的显性程度看,可以分显性课程(如诗文诵读、趣味数学、剪纸工艺等,往往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分配等要素)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有目标有计划,但却不一定有教材、考评方式等要素)两类。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的主要依据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需要评估

(1)学生发展需要评估(2)社会发展需要评估(3)社区发展需要评估

2、资源分析 课程内容资源分析 课程人力资源分析 课程经费资源分析 课程政策资源分析

3、确定开发目标

(1)学校汇总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理清办学思路,提炼核心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形成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学校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报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开发设想,进行初步审议。(3)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原则和程序、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4、组织项目申报

(1)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申请开发的课程项目,提供《课程简介》。《课程简介》要说明想开发什么课程,教学哪些内容,大约需要多少课时,采用什么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篇幅大约200字。

(2)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审议,编制《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向学生、家长公布各年级想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说明各门课程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设施情况,并附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小学最好召开家长会当面向学生、家长介绍说明。

(3)学生在教师指导、家长帮助下自主选课,淘汰不受欢迎的课程项目(选修学生低于10人者淘汰)。

(4)校审议委员会再次进行课程项目审议,根据课程选报情况最终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

5、制定开发方案

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公布学校最终确定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课程结构、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意见。此方案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政策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和特点,资源条件,办学理念和思路。

(2)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不宜太复杂,3——5条即可。(3)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包括课程门类,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和限制性条件等。

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结构(共开设校本课程60门)高一高二高三课时合计 国家和地方课程必修类

校本课程限选类阅读技能11,任选类每周总课时数为40,每课时为40分钟。校本课程课时最低,每周3节,高二每周2课时。

英语会话11 心理辅导0.5任选类 研究型学习0.5 任选类身心健康类 生活职业技能类 人文素养类 科学素养类任选类 周课时总量404040

(4)学生选课说明:包括课程目录、课程说明、选课方法等。高中阶段重要,小学有没有必要选课、选课的具体方式,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选课能力(不同年级大不相同)而定。

6、编写《课程实施纲要》

教师根据《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自己负责开发的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基本项目,简要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

二是具体教学方案,较详细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专题、内容、活动项目等)、课程实施说明(主要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分配、教学场地安排、教学设施条件、班级规模等)、考核评价方式要求(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

例:《麒麟文化研究》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麒麟文化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限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感受麒麟文化(人物、歌谣、古迹、艺术等),提高人文素养。

2、经历麒麟文化研究步骤(选题、收集、整理、利用各种麒麟文化资料,形成麒麟文化研究成果)。

3、选取有关麒麟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

第二讲

麒麟的传说研究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基本组织形式:分小组讨论。教学要点: „„

场地设备:大教室,分5个小组活动。学生成绩构成:

1、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

2、课程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

6、课程实施

„„

7、教学评价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与方式

1、开发类型(1)直接选用

●从国家或地方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如《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山东省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中直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项目。《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山东省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包括民族文化、社会探究、自然探究三大类。

●从其他图书资料中选用:《中华字经》《新编三字经》《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等。(2)校外引入

将外地或其他学校、其他单位开发的课程项目引入自己的学校,作为自己的校本课程。

(3)改编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如小学普通英语,按照《校编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三到六年级教学内容整体规划,形成完整的内容系列。

●外地、外校引入项目的改造:旧版《三字经》——《新编三字经》 ●学校自己开发的项目的改进:

(3)创编

棉花生产:棉花的种植,棉花的加工,棉花的经营。

巨野剪纸——巨野剪纸文化的历史发展,巨野剪纸工艺的艺术流派与特色,剪纸工艺的手工制作,巨野剪纸工艺的市场调查与产品开发。

《小学语文泛读指导》,已经按照我们自己的阅读指导理念重新设计体例,选择文本,确定指导要点,形成了新的训练体系。

跳绳:跳绳的概况,跳绳的方法,跳绳的比赛规则,跳绳的评价。

2、开发方式

(1)教师自主开发——自下而上的开发。又包括教师个人开发、教师小组合作开发两种。基本模式为:课程初次设置——学生意见反馈——教师自我反馈——课程二次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完善提高。(2)学校组织开发——自上而下的开发。一般由学校领导牵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最初可以是教师首先提出开发设想,领导吸纳后形成开发意见,然后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开发;也可以是学校领导首先提出开发意见,骨干教师具体制定开发方案。

(3)校际联合开发——

联合前提:办学思想接近,区域跨度小,资源可互补。联合原则:权责分明,分工合作,双向交流。

联合方式:互补整合式,先各自单独开发,然后相互交流、互补整合;

流线作业式,彼此分共开发课程计划中的某些部分,然后整合,共享成果;

合并交叉式,联合单位人员合并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分担不同的开发任务。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内容范围

(1)基础性课程——与国家课程(语文、数学、科学等)范围大致一致,由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前者可以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更新(改编、新编和拓编),小学生趣味数学、生活数学(木工中的数学);也可以是结构改造(分层建构或横向整合),如小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音乐美术与语文、科学的学科整合。实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后者又包括通用学习策略(注意、记忆、组织学习、精加工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课外阅读策略、快速作文策略等)。

(2)丰富性课程——目的是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包括健身、博识、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健身——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教给健身知识,提高健身能力。如武术、足球、体操等。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活动参与大众化。

博识——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网页信息浏览、名胜古迹浏览等。

怡情——目的是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包括艺术怡情(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休闲怡情(摄影、垂钓、插花、集邮、茶道等)。

励志——激发热情,培养意志。包括成功案例分析、挫折调适、意志训练等。

广行——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如社区服务(电子报刊制作、网页制作、无线电维修)、新闻采访、环保调查、实验操作等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

(3)发展性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包括两类:

一是加深学科知识深度,重视学科知识前沿性,如数学、信息技术技能竞赛、物理奥赛训练,材料科学、国防航空、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专题研修; 二是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书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

2、内容组织形式

比较复杂的校本课程一般是选定一个知识领域,根据该领域的知识板块划分成不同的内容专题,形成一个个的活动模块,若干个活动模块组合起来构成课程内容体系。如茶道,围棋,集邮等等。

六、探索建立校本课程评价的完善体制

七、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1、课时安排的基本方式

集中式安排,即将所需课时集中在一个时段内安排完,可以是一两个星期只上某一课程,也可以是一两个月中每天的某一个时段,学完某一课程马上考核结束。如初中、高中入学后的军训。

分散式安排,即把所需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或学年中,每周固定安排一定的课时。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弹性课时制。

山东省是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打通使用。

2、课时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1)课时安排一定要具体,要确保落实到位,不能随便被冲击。(2)课时分配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学校课时分配实际可能灵活安排。

课程内容特点——总共需要多少课时 分配到几个年级、几个学期 每个学期安排多少课时 每周安排多少课时

这些课时时相对集中使用还是分散使用

学校课时安排实际可能——从小学段所有课程课时分配的整体着眼

不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制度规定 还要考虑当地季节变化的影响等因素

(3)注意整体规划,整散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八、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1、校本课程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校本课程应突出学校特色,如何根据学校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首先要具体分析学校的资源优势,管理资源优势、教师资源优势、社区文化资源优势、教科研资源优势等等,哪些真能称得上是优势,真能成为自己的特色,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其次是弄清楚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育人目标上想突出什么特色。然后才是通过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来突出办学特色的问题。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界限很难划分,如手工制作,既像校本课程又像综合实践活动,该如何界定?地方课程中有《国学启蒙》,有的学校也开发了《国学启蒙》,这样的重复怎么解决?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界限本来就比较模糊,很难分割清楚。国家课程中各学科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常常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很容易发展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往往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交叉;校本课程中活动类、实践类课程也往往与综合实践活动分不清。这是很正常的,符合课程发展规律,没必要清晰地分隔开来。要区分只能从认识上进行区分,实践中很难清晰地分隔开来。

认识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区分——

从课程管理主体上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是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省编《国学启蒙》等是地方课程,三者性质截然不同。

从课程实施主体上看,校本课程往往以内容领域来划分课程界限,可以是教师个人单独实施(内容领域特别狭窄的课程),如垂钓、围棋;也可以是几个人联合实施(综合性强一点的课程),如巨野乡土美术(巨野剪纸、巨野的农民绘画等)。但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指导的教师往往更多、更复杂,如麒麟文化研究(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班主任、语文教师、档案馆管理员、史志办专家、农村老人、等)。

从课程内容范围上看,校本课程可以是单一学科的,也可以综合的;但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带有综合性。

从课程内容组合形式上看,校本课程往往以知识板块组织活动模块,不同的活动模块组成课程内容体系。综合实践活动则往往以活动专题为主线组织活动。此外,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应是互补的关系,不是互相重合、包含的关系。因此,校本课程最好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拉开一定的距离,不能把校本课程变成国家、地方课程中的一部分(选用地方课程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是另一回事,但既然是作为校本课程,就要在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出本学校的特色,否则就不能算真正的校本课程,如《国学启蒙》),更不能变成学科课程的课后延伸,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课后补习。

3、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开发校本课程是不是一定要编教材?有种误解,一提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有点喧宾夺主。好多教材就是个课外读物,根本不具备教材的意义。

应区分两个概念,开设校本课程与学校自己编教材不是一回事。校本课程可以有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也可能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有时需要编教材,有时又根本不需要编教材。课程的含义很广,目标、内容、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等,教材只是内容中的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必备因素。有些课程一旦编出了教材,课程就基本上死亡了,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大多数课程领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大多数研究性学习)。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不编教材。”理解这一要求应当辩证些,要准确把握政策意图,还要充分考虑教学需要。这样规定的主要意图是控制低层次的教材编写,尤其是不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担心学校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逼着学生订购教材。但这一规定有些课程适合,有些课程就不一定适合,如诗文诵读,学生手中无教材诵读什么?掌握这一政策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纠正认识误区,决不盲目编教材。课程评价导向要正确,不能以是否有成型的教材作为评价依据。评价应主要看《课程实施纲要》的科学性、可行性,看课程实施后学生素质的发展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情况。

(2)区分教材概念中教的材料和学的材料两个概念,不把“教材”“学材”混为一谈。教师上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首先要通过教的内容来体现。教师手中应该有教的材料,而且越完善越好。用于教师教的教材不仅要编,还要编好,至少要按照《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形成比较具体的《课程实施纲要》——(立足于教师的教),明确自己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规划、活动设计、实施计划或要点、评价依据或建议,不能随意乱上。

有些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参照地方教材的编写方法的设计思路。比如《齐鲁历史名人》:每个模块的呈现过程一般为“导语——走近名人——重点探究——拓展研究——成果展示”。课程以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为中心,要求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储备和跨学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开放性的探索活动中,交学到的知识进行渗透式的综合应用。课程设计了许多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活动形式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考察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学)

4、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要注意学校课程开设的计划性、目的性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学校统一的计划性、目的性,体现学校的主导价值理念,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给学生留出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不同,单一的校本课程很难适应学生需要。因此,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最好能够多样化,既有体现学校统一计划性、目的性的课程——必修课程,又有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课程——选修课程,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6.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总结 篇六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因:

学区通过问卷、访谈等各种形式,对各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学生的需求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2、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

3、对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有兴趣。

因此学区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入手,决定从这三方面入手开发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1、“我与自然”系列校本课程

2、“我与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三字经、古诗诵读、书法

3、“我与社会”系列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办法:

1、“我与自然”系列校本课程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从小事做起,对周围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行为、习惯等环保问题进行调查,探究、访问,认识到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认识到地球母亲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结合校本材料的学习,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自然科学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学会合作。

2、“我与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古诗。“ 古诗诵读”则让学生懂得朗诵是

一门艺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喜爱,在朗诵中提高文学素养;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我们要从小打好每一个孩子的写字基础。

3、“我与社会”系列校本课程:

“我爱我家”告诉我们:祖国、社会是大家,学校、班级是小家,我们共驻一个爱的家。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家的温暖,亲情的关爱,同学的友爱,用爱心去爱家及家里的每一个人。

生活离不开口语、离不开交际,“口语交际”重视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会读、会听,而且知道自己怎样读和为什么读,成为有能力的交流者。

“安全教育”旨在安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四、校本课程得到的收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从学校的发展来说: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逐步把学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

从教师发展方面来说: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师走向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文化课教学,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验活动意义的省思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发现人生的意义。

五、校本课程的困惑: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总是感到效果不是那么好,学生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

六、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的实施力度不大,实效性不高;

7.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校本课程开发 篇七

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在中国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崔允漷先生著文指出,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教学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活动”“实践模式的探索”“作为国家政策”[2], 这是基于一定的政策导向的。徐玉珍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具备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条件, 可系统归纳为四个条件, 分别是“学校自身条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和支持者的校长”“作为课程编制者的教师”和“地方与社区的环境条件”。[3]

一、教师———校本课程编制的主导力量

1995年英国东盎格利亚大学教育应用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 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与研究导论》、埃利奥特的《指向学校变革的行动研究》以及卡尔和凯米斯合作的《走向批判:教育、知识与行动研究》三本书正是有关行动研究的著述中最受关注的书。这些有影响的文献都概括出一个精髓性的精神———参与。“参与”即教师参与研究, 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斯腾豪斯在主持“人文课程研究”时不但重新提出了这个口号, 而且将“教师成为研究者”口号进一步解释成“为教师授权”。所谓“为教师授权”, 也就意味着教师由“被试”提升到“主试”的地位。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始终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人物和主导力量。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决定, 从目标拟定、方案编制、问题诊断、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 都主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 由教师提供意见和参与决策。校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实践者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 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 和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是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使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及时地了解课程中的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要有素质较强的师资力量。

三、建设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

1. 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政策。在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课程改革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政策, 建立相配套的教师教育制度, 提供相应的机会与资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把教师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 改革考试与评估制度。为了改革考试与评估制度, 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在课程评价中, 规定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必须在考试内容中占一定比例, 在学生成绩评估方面, 要改变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指标的做法, 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需求等列入评估体系, 注重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 并以过程评估为主。

(3) 建立针对教师的评优与晋升的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 有必要制定相应政策让教师意识到培养课程意识、发展课程能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2. 真正落实赋权于教师

(1) 学校应该落实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这里的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教学方式的选择权、课程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权等。

(2) 在诸多方面应赋予教师平等的对话权和建议权, 让教师尽可能参与学校事务, 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的设置等献计献策, 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 发扬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 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学校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或氛围就显得很有必要。学校要营造一种重在参与的文化氛围, 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全员的民主参与精神。因此, 学校要鼓励教师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 从中获得体验, 发现问题, 从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崔允漷, 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2 (3) .

8.开发校本课程的启示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特色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因其更好地适应了具体的学校和具体的社区环境;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势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学校课程内容的丰富多彩,从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积极推进。

本文以2012年甘肃省样本校专项课题鉴定会上部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为基础,阐述对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一些思考。

如果单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各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真是丰富多彩,其中不乏精品,凝聚了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心血,但是,从“课程”角度观察,更多的学校往往走向了“编教材”“搞活动”和“增加选修课”等误区,反而增加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负担。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1.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其最终用户是学生。课程应该是学校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载体,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课程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文化。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场所、教师、课程文化等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校本课程开发源于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脱离了校本,不顾学校本身的特点,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有规划、有设计、有实施与评价的系统工程,是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二、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

(一)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方式

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教育性体验计划、某种预期结果、某种研究假设的方案或产品,它关乎着人的兴趣、发展和潜能的释放,那么,学校和教师就完全可以根据国家规定的这个“计划”(课程目标),来对产品进行创造性改造、设计、生产,以达到预期的效益,满足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需求。

归结起来,根据社会、学生和科学知识三方面的课程来源,主要有课程引入、课程改编、课程整合三种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方式。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做到管理保障。由校长全权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上给予调控与支持,由教导处、科研处协调教育、教学、教科研的发展关系,对各类校本课程开发给予总指导。加强课题立项、过程监控、课题成果管理,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实施。校本课程课时应计入教师工作量,做到工作实绩与学期效益挂勾。二是要做到师资保障。要注重引进或培养那些体现本校特色教育的专业师资,尽量多地给他们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研讨机会,同时加强科学系统的校本培训学习。三是要做到课时保障。学校除了要保证国家规定的校本课程选修课时间外,应创造条件让师生更多地走出去,不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竞赛项目,都能使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验走得更远,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办学优势和特色为依托

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实现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作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校特色建设为依托。同时,课程是一种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任何学校特色的创设和创建都要有课程为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撑,学校特色难以形成的。

从选择校本课程开发为专项课题的五所示范性高中学校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各具特色,有基于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永昌一中《骊靬文化初探》《乡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永昌乡土地理》;敦煌中学《敦煌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英文简介》《展示敦煌魅力,传承中华文明—敦煌中学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开发特色》;西北师范大学附中《甘肃民俗文化》《秦腔艺术欣赏》《甘肃彩陶文化》;嘉峪关一中《嘉峪关乡土地理》《河西旅游文化》《走进嘉峪关》(英语读本)《神奇的嘉峪关传说》(英语)等。有基于学科拓展的课程,如西北师大附中《数学文化讲座》《英文歌曲欣赏》《趣味无线电》《化学与健康》《青春期健康教育》《人体营养与健康》;嘉峪关一中《数学与生活》《唐代诗歌选读》等。有基于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如嘉峪关一中《模型制作教程》《机器人基础教程》《脑思维训练教程》《游泳选修课教程》《影视技术语言》等。

嘉峪关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并且以专项课题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形成了科普、心理和奥林匹克教育等特色课程体系,受到师生的欢迎,得到专家的肯定。

总体来说,以上学校校本课程(选修Ⅱ)开发与实践途径,一是对国家课程(必修Ⅰ和选修Ⅰ)的校本化、个性化改造,大部分学科拓展类即属于此类。二是学校和教师进行自行设计研发,基于地域、学校、教师的优势和特色开发的课程即属于此类。

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因地因校制宜,必须以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为前提,必须与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相结合,以办学优势和特色为依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3.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同心共筑中国梦片学生心得感想下一篇:矿泉水调查报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