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024-10-18

小学五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1.小学五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2.小学五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因此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三个学习方向: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通文意,重点理解:绝、善、鼓、峨峨、洋洋等字词意思,及重点句的意思,并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

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己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以做代学”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任务引领,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五、说学习任务及过程

上课开始,我以简短的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一)前置测评任务 任务一:汇报展示

课前搜集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各小组选代表展示。(板书俞伯牙 钟子期)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搜集整理信息成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初步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

任务二:理解课题,激趣导入

师:看了课题,你理解课题的意思的吗?

(教师设置任务,引导解释课题意思。重点:绝:断绝。)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伯牙绝弦”的意思,那么伯牙是谁?他为什么“绝弦”呢?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结合重点字理解课题意思;后两个连问则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探究学习的欲望,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地导入到本课的探究学习之中。

(二)导学任务

任务三:整体读文,初步感悟

1、读对字音。

现在我们先来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指名读,正音。

2、读出停顿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听并画出停顿,学生依据画出的停顿再读课文。

3、读出古文的韵味。指名读、小组齐读、赛读等。

设计意图: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并且提出了由易到难的三个层次。

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节奏,3、读出古文的韵味。原因是文言文比较难度,所以安排了读的要求有层次。在教学时,我适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

任务四:小组交流,初解知音

1、出示文言文学习方法

出示学习要求: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自

己搜集查找的资料来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方法,做到“有法可依”。

2、小组交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和交流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自学、互学、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与他们一起探讨交流,对他们疑惑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3、小组汇报 预设问题:

①理解 “善”字不同用法:“善鼓琴”“善听”“善哉”。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②当你读到“峨峨兮”“洋洋兮”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③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好多场景,如:志在清风、明月、春雨、杨柳„„,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你会怎么赞叹?(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说话)

设计意图:在展示环节,各小组将并与全班同学互动交流。在展示重点句时,引导学生重点读,反复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在交流了句意后,我又让学生仿照句式来说话,“善哉,——兮若——”不仅积累了词语,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补充,积极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生本理念。

任务五:再读绝弦,讲述知音

预设: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任务六:随堂测评任务

预设: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师发放课堂检测题)设计意图:一是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二是进一步强化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三)补学任务

任务七:回味绝弦,背诵课文

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背诵本文使学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前置测评任务

任务一:原文填空,复习旧知 预设:

1、教师多媒体出示原文填空题,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并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2、齐背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检测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学任务

任务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预设问题:

1、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2、好一个善弹得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念”字和前面的哪一个字意思一样?都是什么意思?(想)无论你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能知道。板书:志 念

(2)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的心声。用一个常用的成语讲他们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

(3)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叫——知音(板书)

3、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前程、希望等)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问题,教师重点抓住“善”“念”等关键字词,引导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知音”。并通过“绝弦”体会“知音难觅”,从而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任务三:再解“绝弦”,聆听“知音”

预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结合课文再次说说课题《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这就是著名的曲子《高山流水》的出处。《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谱写的一曲《高山流水》表达了他们的心声。请大家欣赏,看你是否“善”听,又能否听出其中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再解一是呼应导课,二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识记和理解。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欣赏《高山流水》

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三)随堂检测任务

任务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预设: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谁听呢?面对伯牙“绝弦”的痛苦和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学习,学生已被两人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有所思,有所想。教师引导学生将有感而发的情感写下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补学任务 任务五:课后作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作为补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对“伯牙绝弦”有了深入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让学生带着兴趣进一步探究学习,感悟知音,感受友谊的珍贵。

3.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三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4.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四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素材导入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文本工具”的使用。

3.学会在Flash中插入音乐。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Flash中导入素材的方法。

2.学会在Flash中插入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Flash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重点:

进一步掌握“文本工具”的使用,学会素材导入的方法以及如何为动画添加音乐。

难点:

掌握在Flash中插入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动画制作基础知识。

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学工具。

软件准备:MacromediaFlash8。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完成了动画“图形总动员”的制作。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Flash,围绕“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做一个图、文、声并茂的动画。

二、课堂学习

(一)准备相关素材

可以从网上下载所需的图片、音乐素材,并将其命名为“伯牙绝弦”、“高山流水”。

(二)新建Flash文档

启动Macromedia Flash8,新建一个Flash文档,并将其保存为“伯牙绝弦.fla”。

【操作演示】略。

(三)为动画插入图片

1.利用“矩形工具”在舞台上绘制两个矩形。

【操作演示】略

2.插入图片“伯牙绝弦”

【操作演示】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已经准备好的图片“伯牙绝弦”,单击打开按钮。

然后将图片拖入到舞台中,并使用“任意变形工具”,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使其处于舞台的合适位置,然后锁定图层。

(四)为动画添加文字

1.插入“文字”图层,选择“文本工具”,并设置好属性。

【操作演示】插入新图层,并重命名为“文字”,选择“文本工具”,在属性面板中将文本方向设为“垂直,从右向左”,设置好文本的颜色、字号以及字体。

2.在舞台的合适位置输入文字,并调整好位置。

【操作演示】略。

我们可以看到文字是从右向左垂直显示的。在Flash中通过设置“文本工具”的属性,可以改变文字的格式,例如可以模仿古人的习惯书写文字。

(五)为动画插入音乐

教师讲解Flash8支持哪几种类型的音频文件格式。

1.将“高山流水”音乐文件导入到库中。

【操作演示】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命令。将已经准备好的音乐文件“高山流水”导入到库中。

2.为动画添加音乐

【操作演示】插入图层,并重命名为“音乐”,选中“音乐”图层的第1帧,在属性面板中的“音乐”项选择刚刚导入的“高山流水”音乐文件,然后设置“同步”选项为“开始”,重复次数为1。

(六)保存、测试动画

动画制作好后及时保存文件。测试动画,查看动画效果。

【操作演示】略。

三、课堂活动

1.将全班同学随机分成几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

2.通过网络搜集合适的海浪声音素材,然后将声音插入到Flash文档中。

3.活动结束后,对大家制作出的作品进行综合评比,推选出做得最优秀的作品并进行展示。组长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记录,相互之间交流制作经验。

(具体活动计划可参考“活动室”中的内容。)

四、课外探究

上节课,我们为小表情的每个状态添加了适当的文字。想一想,要是我们给每个状态添加不同音乐,是不是更加逼真、更加有趣呢?

5.小学五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五

南岸区黄桷垭小学 王文霞

教师简介:王文霞,女,出生于1977年2月,现任教于南岸区黄桷垭小学,小学高级教师2009年获得南岸区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学特色是: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受益

教研特长: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得失,不断提高

一、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一)、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二)、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三)、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

二.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词语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活动指读,合作读,齐读,教师范读达到能顺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你就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你有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指导朗读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之 )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感悟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背背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熟读成诵,达到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板 书:

伯牙绝弦

伯 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6.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六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 “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7.小学五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七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里,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8.小学《伯牙绝弦》 篇八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二、初读古文。

1、回忆我们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杨氏之子》一课的学法,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效果会好一些呢?

教学提示:学习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A、“借助注解来理解”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B、“联系上下文来理解”;C、老师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借助现代汉语中的词来理解”。譬如:封笔、绝交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我知道的课文意思是:

四、读中理解、读中悟

文章的课题已经读懂了,我相信你们用上这些方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请你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你读懂了那一句?

3、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请拿起笔吧它划出来。

4、同学们,让我们重温2000多年前那一次难忘的相遇,请大家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配乐)

(1)伯牙席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挥指之间,苍劲浑厚的琴声在山间飘荡。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2)当伯牙志在流水,转轴拨弦,轻灵激荡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这句话中“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好啊、妙啊)这个“善哉”的“善”与上文的“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不一样。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来吗?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着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伯牙的心里想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达什么呢?善听的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能听得懂吗?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听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着山一样的------,有着海一样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标;胸怀、心胸)

7、这样,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

五、在绝弦中,体味知音难觅,唯有珍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师述)

2、读了这资料,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伯牙你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3、伯牙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惊喜)

4、因此,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多么希望他们俩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洒泪惜别,相约来年再见。一年后,伯牙带着琴来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1)面对冰冷的墓碑,他想起了去年高山流水般心心相印的日子,他悲痛万分,所以------(2)面对冰冷的墓碑,又会有谁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声哭喊-----(3)面对冰冷的墓碑,伯牙内心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了,于是------

5、伯牙破琴绝弦,剩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6、千百年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编写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高山流水。听!

六、作业:搜集一些关于交友的名言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2、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也许,我们无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样曾经拥有却不幸失去,那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幸福在于过程。也许,我们会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请你好好珍惜。)

3、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谁来说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9.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说课稿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10.小学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篇十

一、课前谈话

师: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师:这句话让老师想起了“朋友”这个词语。你有朋友吗?(有)嗯,咱们不谈朋友,由朋友一词,让你想起了哪些与朋友有关的诗句呢?(生回答)

师:其实,人生苦短,知音难觅,有关朋友的故事从古到今经久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经典故事。咱们准备上课好不好?

二、合作交流

师:谁来大声读一读课题?(齐读)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对吗?那么,初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

孩子们,文言文不好读,有些句子还比较难懂,但是,老师想告诉你们的是:你只有把文言文读好了,读通顺了,读出文言文那种特有的节奏与韵味来,刚才我们说的那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今天试着来读一读,先跟着老师读,读时要注意听,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与节奏(师出示全文,配乐朗读,生跟读)

师:有没有一点读文言文的感觉?放开声音,自己大声练习朗读,开始。(师巡视指导)

师:有没有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谁来展示一下,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找生读)

教师适当的给予评价: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读的有板有眼、棒极啦......配乐齐读

三、品读体验

师:这个故事讲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故事呢?一起说。(板书:伯牙 钟子期)

课文中讲到伯牙善......钟子期善......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知道的呢?(找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文言文是一种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师:谁可以把这两个人的不同读出来(找生读,齐读)

师: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觉到了、体会到了伯牙善鼓琴时,钟子期善听呢?请你细细的再读课文,把那些有关的句子在课文中用你的笔画出来,然后再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同桌互相交流交流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师:看着你们学的有滋有味的,想必一定有所发现,那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吧!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齐读)怎么理解?

志在高山中的“志”是什么意思呢?(再找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师:请你读一读。师: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如果你是钟子期,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怎样的高山?

(当学生回答时,师适时引导:你就会赞叹道,读;你就会惊讶的赞叹到,读;你就会情不自禁的赞叹到,读;你就会大声的赞叹到,读......)孩子们,所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齐读)师:还是这句话老师请你再细细的品一品,还从这句话中的哪些字让你体会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当学生回答:善哉时,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叹词,那么请你再赞叹一番;“兮”,字由衷的感叹)

师:赞叹、感叹、感叹、赞叹,所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齐读)师:孩子们,我们读书就该这样,在字里行间去体会、去感受那话外之音,空股之响啊。看,在这一句中,我们体会到了伯牙弹琴时是那样的专心,钟子期是那样的善于倾听。老师相信你们用刚才体会的方法把这句话也能读懂,自己先练一练,一会儿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课件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找生读,说一说体会)师:谁再来读一读?

(读时,师给予适当的评价:洋洋兮,你读的真好,能说一说你的体会吗;这句话中有几个语气词?这两个语气词有什么作用呢?他是要把自己听琴后的感受表达出来,请你读一读)(齐读)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鼓琴的伯牙、善听琴的钟子期都能把它们......这就是......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什么意思?(找生说,用肯定的语气读)(齐读)

师:在这句话中,“念”字在上文中有一个字的意思与它相近,是哪一个字?(志)所以我们应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言文。孩子们,把你们的体会读出来吧!(齐读)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是啊,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曰:

伯牙心里无论想到什么,手里无论弹到什么,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够听懂,这就是:

师:其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也是偶然的,下面你来读一读资料,对他们会有更深的了解。课件出示相关资料,生自由读。

师:此时此刻,伯牙的心情如何?(兴奋、高兴、激动和喜悦、惊讶、如愿以偿......)如果你是伯牙,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在语文课本上写下来。(配乐)

孩子们,你们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找生说,师给予补充:这是我伯牙最想对你说的;知音,知音,知音难觅啊;相见恨晚的感觉啊;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个?......师:孩子们,古人云:(板书:以琴言志)子期啊!子期啊!你分别能我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我的......(志向)是啊!子期啊!子期啊!我伯牙高山般的情怀、高山般的志向、流水般的情怀、流水般的志向,怎么就你一个人能听懂呢?孩子们,就让我们走进这高山流水,去体会伯牙心中高山般的志向和流水般的情怀。自由练习。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谁来读?(你已经走进了伯牙的内心)谁再来读?(你已经走进了钟子期的内心)(齐读)

师:我伯牙的琴声,子期能听的懂吗?琴声中的心声,能听的懂吗?你从课文的那句话可以断定伯牙心中所想的,子期一定能听的懂?对这句话,你有没有新的认识?(找生回答)板书:琴 心

师:琴声、心声,心有灵犀,心有相通,这样的人我们称:知音(板书)

师:伯牙与钟子期多么希望能像高山、流水那样云游四海,漂游天下,他们相约第二年中秋之夜时,在老地方相见,钟子期啊,钟子期,你一定要在老地方等着我啊!可是,第二年中秋之夜,当伯牙一片新兴驾着一叶扁舟到了老地方时,让他惊讶的是,让他见到的却是钟子期冰冷的坟墓,此时,伯牙有许多许多的心里话想对钟子期说,于是,他就把这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融成了这样的琴声。(播放音乐)孩子们,从这低沉的琴声中,你听出了什么?(生说)如果你就是伯牙,就是那样的一种心情,那样的一种心境,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谁再来读?

四、巩固延伸

师:古人云,知哀则音促啊!那样的伤心,那样的决心,那样的悲痛。(齐读)孩子们,你们说,伯牙断的仅仅是弦吗?摔碎的仅仅是琴吗? 师:伯牙善鼓琴,伯牙所弹,终因伯牙所念,世再无知音而使这首高山流水终成绝响,而人世间多了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孩子们,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首高山流水,一起把它背诵下来。师:这就是那一个经典故事(生读课题)

师:这就是那个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生读课题)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上一篇:元旦文艺晚会汇演主持词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