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

2024-11-05

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精选7篇)

1.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 篇一

北京林业大学气象学复习资料——中国气候

中国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详细数据不用写太全太准确,但要点要全,详细写原因和区别,其他只要简略写即可)

潘之伟(资环14-1班)整理,有问题请随时反映。

东亚季风区:(1)温度

量级:两广沿海的年均温22~24℃到大兴安岭北部的-5 ℃左右,从南到北依次递减(2)降水

雨量分布:东南多雨、西北偏旱, 年降水量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上,最高2000mm 雨季,降水类型:

5月中下旬以前,东部地区雨带位于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冬半年最阴沉多雨的的地区,但雨量不大 夏季雨带在5月中旬开始于华南沿海,维持至6月中旬 6月下旬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北部地区,开始了这里的梅雨季节 7月上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降水最盛期,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 9、10月上旬雨带在淮河附近停滞,华北和华中都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华西秋雨连绵

华南盛夏开始后,在赤道辐合带影响下,新的雨带陆续维持 雨季从东向西推进明显,西部地区季风雨季北进快(东部慢),呈片状推进(东部呈带状推进),季风雨季长(东部短),且西部雨带开始日期明显早于东部,而结束日期晚于东部

我国华北、东北只有盛夏季节一个雨季,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则有两个雨季,但撤退较快,第二个雨季较短,降水量较小

(3)因子★只写要点,具体需要联系前面的知识点拓展开来。辐射:太阳总辐射从低纬至高纬依次减少,造成了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总体从低纬至高纬依次减少。

环流:行星大气环流的移动,夏季副高北跳,冬季南退,造成了雨季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下垫面:青藏高原大地型:夏季加强南亚低压,冬季加强蒙古高压 海陆热力差异:冬季蒙古高压;夏季副高和南亚低压,是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南亚季风: 温度:

(1)量级,分布

贵州高原年均温在15 ℃上下

云南高原,年均温由元江谷地的22 ℃向西北递减到4 ℃

四川盆地1月平均气温可比东部平原高出3~4℃,形成我国冬季的又一温室,盆地中霜雪罕见,全年青绿,号称天府之国(2)降水 雨量分布:贵州高原年雨量在1100~1300mm之间

云南高原降水量分布较复杂,少雨和多雨地区的雨量约为500~2500之间,相差可达5倍 四川2000mm左右 雨季:

西南地区受印度季风影响较大,一般只有一个雨季

5月下旬到达 25 °N(昆明附近),6月上旬推进到34 °N(秦岭),6月中旬高原东部全境进入雨季(3)因子

辐射:纬度跨度不大故影响不大,辐射在纬度上照射不均造成了 环流:主要原因是行星风带的移动

夏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赤道转为西南风流入印度低压 冬季风:冬季蒙古高压+青藏高原的冷源作用盛行东北风

下垫面: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盛行反气旋环流,与东亚冬季风一致;夏季高原是热源,盛行气旋性环流。增强海陆热力差异 改变了正常的行星风带的位置和强度 也可能这么考:

试简述我国温度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岸,频临太平洋,季风盛行,加上青藏高原影响,气温四季变化明显,年际变化显著。

东亚季风区:两广沿海的年均温22~24℃到大兴安岭北部的-5 ℃左右,从南到北依次递减 南亚季风区:贵州高原年均温在15 ℃上下

云南高原,年均温由元江谷地的22 ℃向西北递减到4 ℃

四川盆地1月平均气温可比东部平原高出3~4℃,形成我国冬季的又一温室,盆地中霜雪罕见,全年青绿,号称天府之国

新疆北疆比南疆低,受地形影响,塔里木盆地10~12℃; 准葛尔盆地6~8℃,冷空气进入准葛尔盆地,受天山阻挡,堆积在盆地中,形成我国最大冷湖准葛尔冷湖

青藏高原由藏南谷地的4~10℃至藏北和阿里地区的-4℃以下 冬季高纬度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低,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地方,同时南北温差大

夏季北方太阳高度角虽低,但日照时间长,南北温差小,夏季风吹向大陆,气候炎热潮湿,同纬度除沙漠干旱地区最热国家

试简述我国降水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东南多雨、西北偏旱, 年降水量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东亚季风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2000mm 南亚季风区:贵州高原年雨量在1100~1300mm之间

云南高原降水量分布较复杂,少雨和多雨地区的雨量约为500~2500之间,相差可达5倍

西北干旱区:新疆只有北冰洋输入我国西北的水汽,降水量从西向东减少,且北疆多于南疆;因此我国雨量最少的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并不在我国的最西北角 青藏高原区:自藏东南4000mm以上向西北减少到50mm以下 雨季,降水类型:

东亚季风区:5月中下旬以前,东部地区雨带位于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冬半年最阴沉多雨的的地区,但雨量不大

夏季雨带在5月中旬开始于华南沿海,维持至6月中旬 6月下旬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北部地区,开始了这里的梅雨季节 7月上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降水最盛期,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 9、10月上旬雨带在淮河附近停滞,华北和华中都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华西秋雨连绵

华南盛夏开始后,在赤道辐合带影响下,新的雨带陆续维持 南亚季风区雨季:

西南地区受印度季风影响较大,一般只有一个雨季

5月下旬到达 25 °N(昆明附近),6月上旬推进到34 °N(秦岭),6月中旬高原东部全境进入雨季

西北干旱地区:新疆地区全年降水比较均匀,雨季远不如东部地区明显和集中。

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除藏东南外,以高原东北边缘地区雨季开始最早,出现在5月份,后逐渐向西向南往高原内部推进,到了高原西南边缘,雨季开始于7月份 降水类型

华北东北:春雨、夏雨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 华南双雨季型

西南夏秋雨型 川、黔全年阴雨型

西北全年干旱型

我国和世界同纬度年雨量 40°N以北:偏少

40°N~33 °N:相当 33 °N:偏多

2.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 篇二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各级气象机构开展基本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所需的基础保障设备、房屋及配套设施等, 是气象台站充分发挥职能、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

1 气象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现状

目前, 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大多为基建办模式, 一般在建设单位内设基建办, 负责项目建设。由建设单位 (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 省、地、县级气象局) 根据建设需求编制可研报告, 报经上级投资主管部门审批;然后, 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初步设计, 经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 根据批复的年度用款计划拨付资金。此后, 由基建办负责实施, 项目完成后交付使用。

2 气象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对各气象机构的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2.1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深度不够, 不重视项目前期工作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是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也是项目初步设计及审批等相关工作的依据。可研报告在具有公正、科学、客观、可靠性的同时, 更应重视其内容完整性与预见性。近年来, 通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项目审批程序的加强, 项目管理日趋规范。但一些项目在决策时比较草率, 缺乏对可行性的论证和评估, 高估冒算和低估漏算的情况并存, 技术方案、投资测算达不到应有的质量标准。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影响最大, 是控制投资的关键阶段。目前在气象基础设施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 存在着勘测不细、变更多、投资控制不严等问题。此外, 部分项目还存在前期手续不齐、缺乏相关部门许可证的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 55%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 决策盲目”是目前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 55%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投资计划管理不严, 测算不合理”是前期工作不到位的主要表现;52%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项目评估过程”是最需要改进的主要管理环节, 其次是“项目申报程序”。

2.2 招标投标不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采购行为进行了规范。气象部门各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基本都具有政府采购、招投标的意识, 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招投标手续不够健全、必要的程序履行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 15%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招投标”是目前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最需要改进的主要环节。

2.3 合同管理不到位

有效的合同管理模式是确保进度、质量、费用的重要手段。目前, 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合同管理上还不够完善, 基层建设人员对《合同法》的了解不够, 存在合同签订不够细致、未及时将变更形成合同文件、实施过程中不严格执行合同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12%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合同管理”是目前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最需要改进的主要环节;关于项目“全部”严格执行合同的为12%, “多数”严格执行合同的为85%。

2.4 预算执行进度缓慢, 资金使用不规范

气象部门预算执行进度不均衡, 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明显低于基本支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超概算、资金使用不规范等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 55%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建设效率低, 进度慢”是目前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是“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进度与计划“基本不一致”的占27%, 项目“绝对没有”超概算的仅占3%。

2.5 竣工验收不及时

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过程的最后环节, 是建设投资成果转入生产或使用的标志, 也是全面考核投资效益、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2005年中国气象局发布《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 完善了项目管理竣工验收环节。按照《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的要求, “应当在主要设备已安装配套, 经调试合格并经试运行, 符合有关专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能正常投入业务使用时, 申请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土建工程应在竣工后的3个月内申请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不过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资料不齐全、竣工验收走过场等问题, 目前, 项目竣工验收不及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 64%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竣工验收”是目前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最需要改进的主要环节, 61%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竣工验收不严格, 走过场”是竣工验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项目建设中“全部”能及时竣工验收的仅占3%。

3 气象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1 缺乏专业化管理人员

气象部门绝大多数为气象和通信专业人员, 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人员仅占全体职工人数的3%, 且集中在中国气象局本级和各省级气象局, 在地、县级气象机构极度匮乏。但气象台站绝大部分由地、县级气象机构管理, 是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单位临时组建的基建处, 其成员缺乏对项目管理理论、程序、方法和技术的系统了解, 专业化项目管理人员的缺乏, 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边摸索边建设, 缺乏整体建设规划, 建设效果不理想。

3.2 考核指标不全面

目前人事考核指标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项目考核结果对人员考核和项目立项没有反馈机制, 导致争取到投资往往成为工作的业绩。“只重视项目争取, 忽视项目管理”, 项目决策是否科学、执行是否规范、效益是否发挥等因素与工作业绩评价没有关联, 导致实际执行中项目管理不到位, 项目收尾不及时总结和报竣, 建设单位对于项目建设效益能否发挥缺乏主动性。

3.3 项目监管效果不佳

虽然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财政、审计、监察、纪检等多个部门的监管, 但实际上常常是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 责任落实不到位, 难以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分析结果显示, 76%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监管效率低下”是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

近年来, 气象部门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益、建设效率、管理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随着国家财政对气象建设投入的逐年递增, 以及气象业务范围的拓展, 对气象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应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改革, 探索和完善适合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潇, 铁鑫.浅谈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风险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 2013 (7) :23-24.

[2]崔生, 来映霞, 冯晓茹.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投资[J].建筑与预算, 2013 (4) :5-6.

3.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 篇三

【摘    要】本文试对目前全国各气象影视部门广泛使用的Weather Central(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业务运行中如何利用计算机语言,开发数据检索及转换程序,最终形成可视化的3D视频图形图像及动画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动站  雷达  第四类数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204

1.简介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气象影视已经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欣赏水平不断提升,也对气象影视节目的科学性、可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持人+简单天气形势图的单一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气象影视节目欣赏的需求。

作为气象影视部门,拥有着丰富、精细、涵盖广泛的各类气象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以气象代码的形式表现,在气象影视节目中不能直接呈现给观众。为了弥补该方面的不足,提高气象影视节目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生动、鲜活、并使节目的信息量更加充实。2009年,宁夏气象影视中心引进了美国的Weather Central 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地理信息及MICAPS上的气象数据信息完美结合,并将各种形势图、自动站降水云图、雷达产品等气象信息产品与动态的地理信息叠加,形成准确、美观的视频产品,从而使日常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在数据格式方面的差异,在使用气象数据时存在着不兼容的问题。Weather Central 地理信息系统不能直接调用MICAPS上的数据,必须将MICAPS上数据经过二次转换成该系统所能识别的数据,才能最终形成雷达回波图、色斑图等图形图像。如何利用气象部门的基础数据优势,将大量的气象基础数据转换为可视化的图形图像,展现在观众面前,宁夏气象影视中心的有关技术人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气象数据的处理

2.1  自动站气象数据的调用

在实际影视应用当中,第三类数据格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格式,它代表的是离散点。对于高密度的自动站资料,能够在Weather Central 中能正确的显示数值的分布。在出现降水、高温天气过程后,主持人在气象影视节目需要讲解天气实况,这就要求在节目中能够正确的显示降水、温度的分布图。以宁夏为例:宁夏总面积6.64万多平方千米,分布有效的气象观测自动站900多个。因此就需要开发“多气象要素检索系统”,检索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并生成节目中所需要的第三类数据。

多气象要素检索系统就是以C#编程语言作为主要的设计语言,基于CIMISS 数据环境设计开发出来的。它可根据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选择检索收集时间段内气象要素,如降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实况数据,并生成第三类离散数据格式,该数据格式可直接导入到Weathe  Central 中,搭配相应的配色表,形成直观、精美的图像产品。

多气象要素检索系统系统界面

生成的第三类数据格式

Weather Central 中生成的图形

2.2 雷达产品图形图像的显示

宁夏每年汛期的短时强对流天气多发,这就需要运用到雷阵数据对天气的过程的演变加以演绎。目前在宁夏境内所布设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尤其是对于短时强对流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有极好的检测能力。现有的weather central系统,可以将雷达产品形成可视化的图形,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数据格式方面的差异,在使用时存在是数据的兼容性。并不能直接将现有雷达数据导入气象影视节目中制作。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雷达产品进行二次转换,生成系统所能接受的数据形式。因此技术人员设计并开发了“雷达基础数据处理程序”,程序可以将需要的仰角(1.5度)的基本反射率数据提取出来,并生成WeatherCentral系统可以识别的png+vgr格式。

Png文件是灰度图,在WeatherCentral软件中可以通过配色文件,为雷达数据配置需要的颜色。 灰度值与反射率数据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Vgr文件是地理信息文件,已固原为例,其格式如下:

GEOREF_TYPE 7

EAST 108.856

WEST 103.548

SOUTH 33.5241

NORTH 37.8359

在将雷达基数据转换成png+vgr格式后,由于银川雷达和固原雷达基数据的时间对应的是北京时间,而吴忠雷达基数据的时间对应的是世界时,因此需要在程序中将不同的时间予以统一,从而在软件中同时显示这些数据。

通过业务运行,证明了雷达资料应用于影视节目后,能够极大地提高节目的表现力,增强气象影视节目的时效性,更加生动具体地反映当地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

系统界面如下图所示:

所生成的回波图如下:

2.3.第四类数据的图形显示

从宁夏智能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所调取的第四类数据头的格式和weather central 系统所需的数据头的格式有出入,通过转换程序,把数据格式统一成weather central 所能识别的格式,然后输入到系统中,经过配色,形成各类图形图像。如下图:

3.利用色标制作各种示意图

处理后的气象信息数据输入到Weather Central系统中,配以正确的配色文件才能形成直观的图形。CorlortableEditor软件是一个颜色表编辑器, 可根据需要创建和编辑所需的配色文件,然后在Weather Central系统中调用,即可将专业的形势图转换准确、美观的视频画面。

3.1云图的配色及示意:

云图是最常见的气象信息,云图类型包括IR(红外云图)、Visible(可见光云图),我们常用的是红外云图。由于云层分为高云和低云,因此要根据云层的高度不同设置不同的颜色色标文件。我们首先在CorlortableEditor中建立两个rgb格式的色标文件,cloud-diyun.rgb和cloud-gaoyun.rgb文件。在cloud-diyun.rgb文件中的255-200的色标设为不透明的白色,200~100设为不透明白色到全透明的渐变色,100以下为全透明。在cloud-gaoyun.rgb文件中,255~150的色标设为不透明的白色,150~50设为不透明白色到全透明的渐变色,50以下为全透明。在fousion软件中使用Imagery层,选中IR(云图)后,在下拉框中选择chisat,点击Apply(应用),即可完成云图的调用。 调入云图后点击View Setup选择配色方案,需要看高云时用cloud-gaoyun.rgb色标文件,需要看低云时用cloud-diyun.rgb色标文件。

3.2副热带高压示意图:

在气象影视节目中,经常会介绍对副热带高压的分析情况,技术人员在500百帕高空图的588线区域填上暖色,就能够直观的表示副热带高压。配色方法是:首先,建立一个暖色调的.rbg格式文件,将配色软件中255-238区域设定不透明暖色,238-230区域渐变为20%的透明度,230以下区域则保持20%透明度,颜色渐变到黄色再到绿色。然后在fousion软件地面形势图上,调用制作好的色标文件,调用lut和Transparery中的气压值,使红色与588线区域匹配。调节填色透明度,就可以清晰的表现副热带高压的位置。

3.2实况数据示意图:

在CorlortableEditor软件中建立配色文件时,形势图一般都用rgb格式文件。实况图,如降水、温度都用val格式文件。Val格式文件的特点是在建立配色表时,就已经将颜色与数值区间对应上,因此,我们在做降水和温度的配色表时,就可以用val文件。以降水实况为例,定义0-50毫米的降水配色,我们需要定义最小区间是2毫米降水为一个颜色,这样我们就需要定义25个颜色格,然后把每个格填上自己需要的颜色即可。

4.实现的效果

4.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 篇四

为了使广大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让每一位同学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进一步完成由假期到开学的转换,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近日,管理学院本各小班陆续召开主题班会,辅导员徐建慧和各小班班主任参加了班会。

本次各小班班会是在20系、22系大类细分专业之后召开的第一次班会,因此首先每个同学都走上讲台进行了自我介绍,交流了假期的经历和体会,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程度,随后班主任进行了讲话,详细地介绍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就业情况,对同学们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问题做了指导,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好时间,学好专业知识,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相信管理学院2011级本全体同学会在新学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5.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 篇五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本办法。

第三条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本市气象工作应当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方向,为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际交往以及重大活动提供气象服务。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气象事业依法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建设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其投资主要由本级财政承担。

第五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未设置气象主管机构的区,其气象工作由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建设、水务、公安、安全生产、广播电视、通信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与气象相关的工作。

第六条 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制定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本市气象技术地方标准由市标准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气象技术规范和规程由市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七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培养气象人才,推广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保护气象科技成果,加强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对在气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气象设施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第八条 市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国家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本市气象设施建设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区、县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本市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本地区气象设施建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送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气象设施建设规划应当与城市规划相衔接。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规划市区、新城、人口居住密集区、开发区和气象灾害多发区等重点区域的气象设施建设。

第十条 本市依法保护气象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设施。

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迁移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对比观测。迁移后的气象台站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气象设施建设布局以及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标准。

第十一条 本市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的保护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应当向社会公布,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镇规划。

气象台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不符合保护标准的,由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意见,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治理。

第十二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事先征得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

第十三条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设置障碍物,进行爆破、采砂石、焚烧等;

(二)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的农作物、树木;

(三)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四)设置影响气象探测的热源、污染源等源体;

(五)其他影响气象探测的活动。

第三章 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十四条 本市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统一发布。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下简称本市气象台站)应当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

本市的公众气象预报发布时间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本市气象台站应当为国家和本市举办的重大活动提供定时、定点气象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方便公众查询和获取气象信息。

本市气象台站应当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要,及时主动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第十七条 本市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发布城市环境、交通、旅游、农业和火险气象等级等专业气象预报。

第十八条 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市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频率、频道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

广播、电视播出单位应当根据本地区公众的视听习惯和收视效果确定气象预报节目的播发时间。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播发时间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本市气象台站负责制作气象预报节目,并应当保证其制作的气象预报节目的质量。

第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网站等媒体以及其他信息载体向社会传播本市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条 无线电管理机构和有关电信运营单位应当保障气象通信畅通,准确、及时地传递气象情报、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气象无线电专用频道和信道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挤占和干扰。

第四章 气象灾害防御

第二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气象灾害的特点,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气象灾害防御的原则和目标;

(二)气象灾害状况、发展趋势预测和评估;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五)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第二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御气象灾害的需要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第二十三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和预报工作,并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本市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的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并及时报告有关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四条 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根据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可以利用机场、火车站、主要交通干道、旅游景区、繁华地区以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有的公共信息播发设施,播发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

第二十六条 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报告气象灾害。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人员对气象灾害发生地区进行现场调查,并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干旱、冰雹等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按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规定,安排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防御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作业责任制,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作业安全。

第二十八条 下列场所和设施,应当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讯设施、广播电视设施、自控和监控设施;

(三)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储运、输送、销售等场所和设施;

(四)露天的大型娱乐、游乐、体育设施;

(五)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安装的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二十九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范围内从事设计、施工和检测。

防雷装置的设计应当进行审核,未经审核同意,不得交付施工;防雷装置竣工应当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安装的防雷装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测。

第五章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三十条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因地制宜、趋利避害,防止破坏气候资源。

第三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组织开发和推广效益显著的气候资源利用项目。

第三十二条 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区划工作,组织进行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并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发布全市气候状况公报。

第三十三条 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等技术。

第三十四条 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依法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候可行性论证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

第三十五 条人工影响天气机构应当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研究,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发云水资源,增加水资源量。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未经批准擅自移动气象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活动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非法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网站等媒体以及其他信息载体向社会传播本市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未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以及安装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第四十一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对违反有关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将有关单位的违法行为信息记入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第四十二条 本市气象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丢失或者毁坏原始气象探测资料、伪造气象资料等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地方气象事业项目,是指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的气象探测系统、气象通信系统、气象信息处理系统、气象预报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项目。

(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由有发布权的气象台站为有效防御和减轻突发气象灾害而向社会公众发布的警报信息图标。

6.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 篇六

全力做好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工作

——关于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气象局党组统一部署,省台及科技减灾处、哈尔滨市气象局的部分同志在省局孙永罡副局长的带领下,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工作”,“结合黑龙江省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于2008年10月19日至23日,对北京市和青岛市气象局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进行了调研。其中北京市气象局服务全面而具体,对哈尔滨市即将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主要以北京为例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地区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奥运气象服务筹备工作情况

1、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奥运气象服务任务

自申奥成功后,北京市气象局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北京奥运会赛事组织运行、各项目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城市安全运行、公众观赛和旅游等气象服务需求。通过分析,确定了以现有业务条件为基础,建设专项观测、预报、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的工作思路。通过与奥组委相关部门、城市运行相关部门的沟通,明确气象信息的发布对象和方式,并且确定各项工作的实施和测试计划。

2、统筹规划,加强奥运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1)、编制不同阶段指导性文件,推进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2002年7月,在中国气象局的领导下组织编制完成《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该计划从战略层面上全面布局了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气象服务筹备工作,包括场馆周边探测站网的建设、关键技术方法的科研开发,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其与相关用户部门的衔接,面向不同用户的气象服务信息定位,以及经费、人力资源配臵等方面内容。

从2005年开始,根据奥运气象服务筹备期间不同阶段特点,编制了以下指导性文件(计划或方案):

 《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5年10月)

 《北京2008奥运会与残奥会气象服务运行纲要》(2006年2月)

 《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细化)》(2006年5月)

 《北京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天气运行计划》(2007年4月第1版,2008年2月修订)

 《奥运气象服务2007年演练方案》(2007年5月) 《北京2008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2008年2月)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气象保障实施方案》(2008年3月)

 《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实施方案》(2008年5月)

2)、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系统建设综合效益 2002年,根据《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安排,启动了北京赛区奥运气象保障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包括综合探测系统、信息网络系统、预报预测系统以及服务系统共45个系统建设项目。以上系统建设项目大部分在2006年演练前(8月奥运对应期)建设完成,并参加了2006-2007年演练检验。2008年5月底前北京市气象局组织了奥运建设项目的业务能力验收,并于6月2日实现项目的全面业务化运行。

建立起具有大城市特征的高时空分辨率综合立体的气象探测系统,包括:覆盖奥运各场馆的较高密度的地面自动观测网(186个地面自动观测站);北京主要路段的道面观测网(18套道面自动观测系统);垂直风探测网(4部风廓线)、水汽观测网(28个地基GPS-MET水汽观测);北京及周边4部多谱勒雷达同步观测,提供每6分钟更新的基数据等。

搭建了支撑奥运精细化预报服务的综合气象信息系统.包括:引进9.8万亿次/秒浮点运算的高性能计算机群系统,提升精细预报服务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建立多用户视频会议系统、本地和区域综合探测系统显示平台、气象信息海量存储系统以及快速通信网络系统(北京市气象局到北京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到北京奥组委INFO2008系统、到顺义水上运动赛场和到开闭幕式现场的4条2M赛事气象服务通讯专线;到各协办城市气象服务部门的6条2M赛事气象服务通讯专线)等。

此外,还建设了由具有综合观测和指挥功能的气象服务车、X波段移动雷达车、边界层观测移动车、环境观测车组成的移动综合观测系统。在奥运会期间对“鸟巢”及城市保障关键点周边进行追踪监测和快速应急保障服务。

3)、开展奥运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换 自申奥成功以来,在中国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中国气象局等部门科技项目支持下,围绕提升奥运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与国内外气象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开展了气象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北京及周边观测站网建设的科学布局、奥运场馆精细气象预报技术、突发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系统、人工消雨作业科学试验和气象服务社会经济影响评估五大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直接支撑奥运气象预报服务的实用科技成果:

 针对不同天气的气候特征、上游影响系统发生发展的敏感区、天气系统的时空尺度以及不同观测设备的特性,采用数学结构函数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科学布设观测站网。监测奥运场馆及周边天气实况,并为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模式提供加密探测数据;

 面向赛事气象服务需求的奥运气象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包括:高分辨率中尺度探测数据预处理系统(HI-MAPS)、北京短时临近预报天气预报业务系统(BJ-ANC)、3公里分辨率3小时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WRF-RUC)、奥运场馆精细化预报交互平台(OFIS)、短时临近交互预报预警平台(VIPS)、奥运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OMIS);

 积极开展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人工减(消)雨试验研究。2005~2006年,依据云系发展的云物理理论,采用过量播撒技术,组织实施了飞机和火箭人工消云、减(消)雨外场试验,取得了有效科研试验结果,为2008年奥运会人工减(消)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 通过随机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行业咨询等多种资料采集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分析研究,实现服务理念的转变,以需求为导向,引导服务。

此外,积极开展政府间或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如,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天气研究计划,牵头实施北京奥运国际示范项目--B08FDP/RDP项目,就奥运气象服务期间所涉及的突发灾害性/高影响天气预报与临近预警技术问题开展广泛多边合作。在发展和改进短时临近预报和中尺度集合预报技术,示范当今世界先进的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服务作用与价值方面取得了成绩。进而促进这些先进预报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在2006和2007年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了这个项目的测试,08年奥运期间全程参加了项目实施运行。中国气象科学家在该项目中担任科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职务,对项目的组织和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3、依托赛事服务演练,加强系统测试,检验赛时运行机制 2006-2008年期间,举行了包括火炬接力、赛事和城市运行在内的奥运气象服务全程模拟演练、46项“好运北京”赛事实战服务、突发公公事件应急保障演练。重点测试内容由:为赛事精细化预报需求而开发的预报、预警产品制作平台;主协办城市之间气象信息的数据传输线路(主、备线路);主协办城市奥运气象服务信息的自动收集、包装、分发系统;各预报服务岗位的运行流程;现场服务办公室与总部的有效衔接;主协办城市气象部门的信息沟通;业务系统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备份措施。

在上述演练中,北京市气象局认真做好方案编制、落实检查、组织实施、评估总结、改进调整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各项演练和测试,检验了各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了岗位设臵和工作流程的合理性,梳理了与各类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环节。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加强分析了各运行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制定应对措施,跟进开展了各项应急备份措施的测试。

4、其它

1)、奥运气象服务团队培训

在中国气象局范围内遴选有经验的预报服务人员组建了奥运气象服务保障队伍,其中,北京赛区一线预报服务人员40名,技术支持人员25名,运行管理人员15名,境外气象专家15名。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交流,邀请国外气象专家共同参与奥运气象服务。

为了保证预报质量,自2005年开始,对奥运气象服务团队人员进行了天气气候背景、预报技术、奥运气象服务英语、体育知识、奥运咨询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上岗资格考核,并针对2007年演练进行了预报经验交流。

2)、应急保障

为做好奥运气象应急保障工作,2007年10月依托应急工作小组和奥运气象服务小组,市气象局成立了奥运应急保障部。针对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气象部门内部业务故障等突发事件,编制印发了9个奥运期间气象服务保障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北京市气象局奥运气象服务业务保障应急预案、北京市气象局突发事件气象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气象风险应急预案等)。

根据奥运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要求,积极组织供电、雷达、信息网络、高性能计算机等业务故障实战演练,奥运开幕式桌面演练、人工消(减)雨实战演练等。此外,还积极参加了由市应急办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组织的“奥运会综合模拟应急演练”,市反恐办组织的的奥运反恐演习等。

每次应急演练结束后,市气象局都及时对演练情况做分析评估,对于演练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分类解决。通过演练强化了突发事件(内、外)应急处臵流程,磨合了工作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内部业务系统的可靠运行和对外不同风险等级气象服务有效磨合,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和响应。

3)、其它相关服务

自2001年申办到2008年奥运会前期,除了为“好运北京”等测试赛提供气象服务外、北京市气象局还为北京奥组委提供了场馆设计方案气象条件评估、奥运相关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会徽、吉祥物发布仪式、倒计时活动、文化节等)、奥运会开闭幕式演练、彩排等气象服务。为奥组委及相关部门提供中英法三种语言版本的《第29届奥运会及第13届残奥会气象服务手册》。并针对开闭幕式、部分项目和活动的特殊需求,提供相应时段的气候背景资料分析(北京奥运会举办日期调整的气候资料分析;开闭幕式日细化气候资料分析;马拉松、竞走、田径、网球等比赛日资料分析等)。

(二)、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

1、奥运期间天气对赛事服务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期间,降水天气明显偏多,短时雨强较大,但降水天气对城市运行和赛事进行只产生了局部短时影响,并未对总体赛程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奥组委日程变更委员会根据北京市气象台及时提供的滚动精细化预报服务,在不利天气条件下,顺利完成绝大多数竞赛项目,仅极少数室外项目(足球、帆船、射箭、网球、棒球、垒球、赛艇、皮划艇激流、小轮车、山地车和帆船)做了比赛停顿或延期调整。全部赛事均在规定的赛程期内高质量完成。

奥运会期间,除降水以外的其它高影响天气相对较少,气象灾害影响程度轻。总体上,奥运期间气象条件较适宜,空气质量较好,有利于赛事举行。

2、奥运会开闭幕式气象服务保障

针对8月8日和8月24日开闭幕期间复杂天气,北京市气象局实施连续跟进式的气象服务,强化专家天气会商作用,不断滚动和细化预报与服务,适时在奥运主新闻中心(MPC)和2008国际新闻中心(BIMC)举行气象新闻发布会。同时,通过现场气象保障专家组,分别与开闭幕式总指挥小组、赛事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员沟通并对接,以多种方式发送(或报告)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信息(电话、手机短信或对讲机等)。据统计,8月1-8日,共发布了奥运开幕式气象服务专报26期,奥运开幕式气象风险预警3期,场馆预警1期;8月24日,发布了国家体育场逐小时更新的天气预报和气象风险预警等各类气象服务信息18期,闭幕式气象风险预警2期和雷电黄色预警1期。

为了确保开、闭幕式顺利进行,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适时选择作业时机成功实施了人工消雨作业。根据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雷达探测实时分析,经飞机和大规模火箭消(减)雨作业后,降雨强回波中心明显减弱,成功化解了“鸟巢”降雨可能。据统计,在开幕式人影作业保障中,地面火箭点(河北13个、北京25个)共进行了20轮116点次人工消雨拦截作业,累计发射火箭弹1110枚;闭幕式人影作业保障中,共组织实施9轮地面火箭消(减)雨拦截作业,累计发射火箭241枚。

8月12日,习近平副主席批示“奥运会开幕式获得成功,气象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奥运气象服务团体继续奋发努力,为奥运会顺利筹办提供全程保障”。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专程到我局慰问奥运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充分肯定了奥运会开幕式天气保障服务工作,指出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大成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功不可没,并特别对奥运史上首次成功实施人工消(减)雨确保奥运开幕式精彩圆满表示祝贺。

3、奥运期间赛事气象服务保障

为了保障奥运会赛事顺利进行,北京市气象局充分发挥专门为奥运会气象服务研发的“三个系统、三个平台”i的作用,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提供40个场馆的精细化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

通过INFO2008、专线FTP、传真、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方式,为赛事相关部门发布滚动、跟进的预报服务信息。7月25日-8月24日,共编发中、英、法文气象服务专报、通报等19 种服务产品共计1万多份;INFO2008系统xml格式文件 41425个;向BOB提供卫星和雷达图片5208张。根据赛事服务需求,提供逐小时的场馆自动站实况资料,并在观象台、朝阳、海淀、昌平等7个台站增加了逐小时天空状况观测;为赛艇/皮划艇比赛提供水温观测、赛道两侧风的观测;为沙滩排球比赛提供沙温观测;为马拉松赛事提供比赛沿途每15分钟观测数据。除了场馆逐3小时天气预报,还专门制作发布射击、赛艇/皮划艇逐小时预报,为公路自行车、马拉松等开放性赛事沿途预报等。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气象局还专门针对不同比赛项目对天气的敏感程度确定每天的会商和气象服务重点,派驻气象专家组分别在北京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SCC)、顺义水上赛场和国家体育场负责气象咨询服务。并专门在北京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MOC)建立大屏幕显示终端,为指挥人员滚动提供及时的气象预警、卫星云图等信息。

尽管奥运会期间天气复杂,但周到细致的气象服务使绝大多数室外项目在不利天气条件下顺利进行,奥运期间,北京奥运会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根据气象服务决策信息,及时召开了6次电话会议,对8个项目竞赛日程做了延期调整的决定,全部赛事均在规定的赛程期内100%高质量完成。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有效的保障了各类体育赛事的组织和顺利进行,得到了北京奥组委有关领导高度赞扬。对国际赛联技术代表Mike Tannel的奥运气象服务用户满意情况问卷调查指出,他对本次水上项目的奥运气象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并认为现场专家服务是最及时、便捷和有效的服务方式。

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气象局还全力做好奥运相关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为迎圣火气象服务、火炬接力传递气象服务、奥运安保指挥中心誓师大会、奥运航拍、宾客项目(国内贵宾、国际宾客)、奥运文化广场等多项重大活动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

4、奥运会公众气象服务

2008年7月5日00时起北京地区奥运公众气象服务全面启动。为了便于公众了解奥运期间的气象服务信息,北京市气象局将场馆逐3小时预报、观赛交通气象等奥运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增加到常规公众服务内容中,并积极拓展公众气象服务手段,扩大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细致入微”的奥运服务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奥运会期间,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93.2%。

1)、奥运气象网站

奥运气象网站为公众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奥运天气预报信息,且与奥组委官方网站建立了直接链接,并通过授权用户的方式为奥组委火炬运行团队、场馆成绩团队、国家体育总局、BOB转播商提供定制的气象信息。其中,BOB服务对象是200家境外电视台。7月25日-8月24日,北京奥运气象服务网站总点击率10747056次。

2)、电视气象服务

在北京电视台7个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等电视节目中增加奥运气象栏目38个,并在原有气象节目中增加奥运服务内容。7月29日,中国气象频道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专题节目《北京气象》正式开播,密集播出天气实况、短时临近预报、未来一周预报等。

3)、声讯和平面媒体

在7个广播电台、12121声讯以及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7家报纸刊物增加播出奥运气象内容,如,场馆天气预报、观赛交通气象、观赛生活气象等。其中,12121电话中还增加英文语种服务。

8月1日-24日累计直播气象节目480档,节目时间1200分钟左右;7月5日-8月24日12121电话拨打56021人次(其中,中文43655人次,英文服务12366人次),气象热线电话接受市民咨询2038次;7月21日-8月24日向报纸提供专版气象信息约186期。

4)、其它方式 为公众提供观赛和出行等短信提示信息,全力拓展手机新业务。如,与北京电视台京视传媒合作,开播手机电视;与北京移动公司合作,开展12580语音与短信相结合的新业务。其中,奥运期间12580日拨打量达10万人次,总计达160万人次。

建立了区域短信系统,实现了全市57个特定区域的设定(包括31个奥运场馆,18个涉奥重点区域和8个涉奥重点区县),完成对市应急指挥管理层人群的设定。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利用该系统在开幕式3次彩排和开、闭幕式期间向国家体育场内的移动用户发送手机短信温馨提示5次(其中2次包括英文提示),累计发送(接收)量为199752条。为做好彩排期节目保密工作、观众退场安全疏导、文明观看等进行提示,8月1-25日市应急办利用该系统发布城市运行应急指挥管理短信共208条(次)。

此外,通过2008年新建成的6个预警塔和14个电子显示屏为公众提供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各奥运场馆的信息亭和主新闻中心门口的天气公告栏提供气象信息。

5、城市运行综合保障

除常规决策服务以外,北京市气象局向城市运行平台提供包括奥运场馆、立交桥、城市重要保障地点等23个自动站逐时气象观测信息,当日紫外线、中暑气象指数预报,未来5天逐12小时天气预报,未来36小时逐6小时天气预报和不定时发布的天气预警信息。

围绕预报的“准”和“早”,优化预报产品制作和发布流程,建立气象服务信息分发机制,通过专用通讯渠道为决策部门提供更早的气象信息,努力做到极端天气信息发布“内外”有别;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和信息共享,与防汛办、市环保局等单位建立会商机制、实现专业信息共享。结合决策部门快速有效应急处臵需求,更新北京地区灾害性天气预警的产品形式,第一时间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精细化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产品,并派驻专人在相关部门现场办公,使得市政府部门顺利开展部门联动协调工作,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结合绿色奥运主题,每日与市环保局会商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适时提供空气质量气象条件分析、监测公报等专题决策服务材料。结合平安奥运目标,积极参加了城市运行指挥中和市反恐办举行的五次奥运反恐演习和预备处臵,圆满完成奥运彩排反恐应急处臵演练任务。

二、结合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我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气象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重视和支持。2006年,国务院首次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推进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叶笃正院士作为气象工作者的代表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这是对每一位气象工作者的鼓舞和鞭策,是气象工作重要性的重要体现;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气象事业发展遇到了历史上的最佳机遇期。我们作为气象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不负众望,迎接挑战,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气象服务贡献力量。

我们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破解气象事业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力求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

坚持科学发展观气象部门同样体现在四个坚持上,第一要坚持发展,气象事业的发展是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没有发展就谈不上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坚决实施发展气象战略,着力把握气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发展我省气象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而气象事业和公共气象服务就是为了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气象部门是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的重要机关,是实现经济发展可靠保证的重要部门,只有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第四要坚持统筹兼顾。气象部门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气象与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与气象、区域发展与气象、经济社会发展与气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气象的关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因此,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连接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的重要桥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引领综合观测业务和预报预测业务的发展。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气象部门的职责所在。

公共气象服务的定位决定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从服务对象上讲,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但在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下,气象服务向气象灾害防御的进一步延伸是防灾减灾的必然要求。因此,气象灾害防御是公共气象服务在内涵上的拓展。

气象灾害防御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措施,它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作为根本目的。新时期的气象灾害防御包括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两方面,体现了气象部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双重职责的统一,从更加宽泛的角度理解也属于政府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成部分。

按照“大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积极促进与公众、专业气象服务相关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臵,形成合力,加快公共气象服务事业的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我省气象部门的一件大事。通过前期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对公共气象服务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结合本次调研的结果。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公共气象服务以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都有了新的理解,对其中的联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省台要贯彻落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以此指引气象事业的发展;把气象事业的发展做为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石;将公共气象服务稳健快速的发展引领基础气象业务;最后通过提供准确的预报和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做为气象部门的宗旨。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提高我省大冬会气象服务水平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服务水平是黑龙江省气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行动体现。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和公共气象服务是非常必要的,是做好大冬会气象服务工作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前期我省对大冬会气象服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目前任务仍很繁重和艰巨,下面结合我省具体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对我省大冬会气象服务提出相关建议,供党组参考。

1、统筹领导,全面动员,迅速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

本届大学生运动会虽然在哈尔滨市举行,但气象服务工作涉及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统一领导,全面动员,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省局马上成立大冬会气象服务领导小组,组织编制《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天气运行计划》;《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演练方案》和《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人工增雪作业实施方案》。

2、组建气象服务团队,经历演练和实战,锻炼出一支能战斗的队伍

以哈尔滨市气象台预报人员为主,组建一支由全省预报员共同组织而成的大冬会气象服务团队,省台将会一直对这支队伍发挥好指导作用。团队将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努力奉献、精益求精、服从指挥,为大冬会会提供了精确、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

3、建立合作机制,确保气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根据需要派出气象专家组为组委会和赛场提供现场服务,确定赛事气象服务需求,加强与一线决策指挥人员、赛事活动安排的互动,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效益。加强与城市运行管理部门及抢险责任单位的直接沟通融合,更新灾害性天气预警的产品形式,提供精细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产品。真正实现由单纯提供气象预报到提供决策建议的转变。

省气象台及市气象台要建立与中央气象台、周边省、市气象部门天气联防机制和天气会商机制,有效地保证赛会期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气象服务的及时性。

人工增雪工作组要纳入大冬会会运行指挥部交通与环境保障组,积极协调落实人工增雪保障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调配空域;加强对地面作业点的治安监管;为火箭弹运输“保驾”。建立上下之间、军地之间、部门之间、同行之间的合作,确保各环节工作高效运转,有效地保证了人工增雪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

4、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 大运会期间实行“扁平化”、“网格化”的运行机制,精心组织演练测试,建立起了《业务运行零报告制度》、《每日例会制度》、《应急响应制度》,形成正常业务值班与大运会值班同步运行模式和值班制度。强化端口监控管理的措施,采取监控、零报告制度、限制互联网访问权限等措施,确保业务服务系统稳定运行。

调研组成员: 那济海、张晰莹、许秀红、钟幼军

黑龙江省气象台

7.气象学基础北京大学 篇七

关键词:现象学;成教生;大学英语;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52—02

一、现象学理论

(一)现象学定义

现象学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作为方法的现象学,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 [1]。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它的起源被认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也使用了现象学一词。在他们之后,德国哲学家H·洛采等也使用过现象学一词。现象学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浩大、复杂的哲学思潮,则是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始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法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法国主要哲学流派之一。之后,现象学又传入英、美、日、加、印度、苏联和东欧等国家。至此,现象学成为一股国际性的哲学思潮。“现象”一词来自希腊的 phaenesthai,意指闪耀、显现自己、显示出来等。在现象学理论中,其“现象”与一般意义“现象”含义不一,它指的不是有空间外延的物理现象,而是外界活动或客观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物。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其含义就在于“让事物本身显示自己”。现象学哲学理论颇具方法论的意味,它使社会人文科学研究范式在19 世纪实证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发生了重要转向。

(二)现象学主要方法

1.“悬置”。“悬置”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离开“悬置”,根本无法进入现象学的研究领域。通过“悬置”将一切预设和假设都“存而不论”,也就是现象学方法上的“中止判断”。这些正体现了现象学所标榜的“无立场性”、“无倾向性”和“无前提性原则”。“悬置”是现象学迈向认识事物新的意义跨出的第一步。它的实施能使研究者以事物显现的那样看待事物,回到事物本身,免受偏见和前见的影响。在这一点上,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整合了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等多种研究法的精华,在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 [2]。

2.还原、建构、解构。(1)还原。还原是现象学研究的重要步骤。还原的基本含义是把人们带回到体验世界的意义和存在的起源之处。用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回到事物本身”。(2)建构。存在并不像存在者那样可以通达,我们并不简单地碰见它,存在必定总在一种自由筹划中被带入目光,就像我们将会显示的那样。这一对预先所与的存在者(向着其存在以及其存在之结构)的筹划,我们称之现象学建构 [3]。(3)解构。所谓解构,即被传承的、必然首先得到应用的概念的批判性拆除(一直拆除到这些概念所由出的源泉)便必然属于对存在及其结构的概念性阐释,亦即属于对存在的还原性建构,只有通过解构,存在论才能在现象学上充分保证存在论诸概念的纯正性 [3]。

(三)“生活世界”理论

胡塞尔秉持“回到事情本身”的基本原则和态度,于晚年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认为自然科学遗忘了生活世界,也就遗忘了“一切意义的基础”。有不少学者对胡塞尔这一术语进行了阐释。罗伯·索科罗斯基(Robert Sokolowski ) 就曾经以空间测量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世界的含义。他举出了一个有关空间测量活动的四个层次的例子,这四个层次如下:第一,起先我们以手的长度或步伐的宽度来做为测量的起始单位;第二,之后我们以木头等坚硬的物体来取代原先的测量方式,借以避免因每个人身体尺寸的差异而造成不确定性;在第三个层次,这一个坚硬的物体被“公尺”或“码”等概念取代;而到了第四个层次,我们不再使用外在的工具或单位来测量客体,而改用客体内部的相关性来表示(如长是宽的两倍)等等。索科罗斯基指出,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我们使用手、步伐或木头等工具时,我们还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而在第四个层次,当我们只是使用客体内部的各种关系来进行测量时,它们就己经不属于生活世界的层次,而是属于严谨形式的世界了。第三个层次则处于第一、第二与第四层次之间,作为严谨形式世界得由生活世界而来的过渡与转换 [4]。可见,胡塞尔所指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前给予的世界,是前科学的、前理论的、前概念的,并且是直观的。

二、现象学视角下的成教生大学英语学习观

在教育研究界,带有现象学理念的教育研究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就盛行于欧美教育思想领域。现象学教育学( 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 更是被欧美、韩国甚至我国当代教育研究界所关注。同样,成人教育研究也不可忽视这一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思想,通过对现象学主要特征以及主要方法的概述,笔者发现现象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对成教生大学英语学习观的建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指导作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基本态度和“生活世界”的理论启示我们,在成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我们应体察成人的生存境遇,直面成人学习与教育最源初的真实生活,洞察成人生活世界中丰富的学习与教育体验。了解成人生活世界———他们的劳动生活世界、职业生活世界、家庭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世界、情感生活世界、心灵生活世界、闲暇生活世界等等,选择最为实际与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构建正确的成教生大学英语学习观,对其自身学习行为的性质、质量和效果,对教师教学成效都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内容的取舍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成教生会遇见繁杂的学习内容:语音、语法、词汇、听说、写作、阅读、翻译、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等。成教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拥有价值的知识,这涉及到一个学习内容的取舍问题。现象学研究的实践表明,如果研究者给予研究对象选择他们自身生活体验的例子越自由,研究者获得的资料就越丰富。这指导成教生在进行大学英语学习内容的取舍时尽可能选择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符合相一致的内容,这样可以从有限的学习内容中发现丰富的知识经验。如从事理科工作的成教生除了学好英语词汇及语法之外,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强化非常必要,能够阅读英文原文资料而不等靠译文的出版,可以使他们更快了解到西方的最新研究动态,不落人后,推动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而从事涉外事务的成教生除了需要拥有很好的听说技能之外,对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视,会帮助他们在涉外工作中更好地解决因中西文化差异而可能引起的种种问题。

(二)学习方法的选择

学习方法在成教生英语学习观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事半功倍,而不良的学习方法只能是学习事倍功半。必须学会运用还原的方法把一切先前的偏见、假设和条件都去除,从而看到那些被忽略的、隐秘的却是最原本的、作为依据和意义来源的东西,进而获悉对自身英语学习来说最原本的东西,并基于成人生活世界中学习的“事情本身”而最终获得一种创新。现象学的精神就是敢于面对事实进行创新的精神,必须一丝不苟地取用看所教会我们的东西,但取用不是真正的目的,有创新才是目的。其核心就是:一切从头开始,以往一切规则无效,这个“头”就是事实。因此,成教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方法的选择时应该格外慎重,要紧密结合自身内部情况与外部情况的事实。现象学还原、建构、解构的研究方法对来自社会不同领域成教生的大学英语学习方法的选择具有借鉴与指导作用。

1.还原习得知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当遇见新知识新内容时,如果仅仅停留在新知识的本身进行学习思考,那样的知识是缺乏生命力的惰性知识,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在这个时候,应该将新知识还原为曾今学过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引回到知识本身的源头进行思考。一部分成教生以为英语学习无非是死记硬背,工作、生活压力下的英语学习更是举步维艰,而现象学视野下的英语学习,却给予他们一份活学活用,语言与文化、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富有生气的体验,能让成人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地更加接近教育本身,更加接近生命存在和意义世界。

2.建构整体知识体系。英语学习内容容易获取,然而从学习内容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依据现象学的观点看来,学习内容是一种“存在”知识体系则是一种“存在者”。学习内容容易“通达”。而作为“存在者”的学知识体系并不能“简单的碰见它”。所以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按照现象学从个别到一般的整体知识建构方式,可以从具体的学习内容着手,增加知识储备,在翔实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逐步建构自己个性化的整体知识体系。

3.解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学生的目的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合力所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要看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认识到自身学习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学习目的具有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功能。学习目的的不同相应产生的学习结果也会不同。成人学生应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事实将各自的学习目进行解构,一直拆除到学习目的所由出的源泉。经过不断质疑与拆除,这样才能对学习目的进行概念性阐释,掌握学习目的质的方面的意义,更好地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自身需要达到的英语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舒艳.现象学教育学运用于教育实践述评[J].考试周刊,2008,(27):208.

[2]张天雪.现象学之于教育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0.

[3]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上一篇:局扶贫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机场领导班子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