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常考知识点

2024-09-17

沪科版物理常考知识点(精选8篇)

1.沪科版物理常考知识点 篇一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 G,下沉;(2)F浮 >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

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W有/W总=η

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六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即惯性。

3、抛出手的石头,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但会继续运动,这是由于石头有;石块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这是由于石块受的缘故。

4、洗手后用力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有

5、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

6、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F1=10N,F2=15N,则两力的合力最大值为

7、状态是平衡状态

8、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9、叫做物体的质量。其国际基本单位是

10、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天平的右盘放置,左盘放置,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称量物品的质量等于。

11、天平的结构:12、13、密度计算公式;水的密度是: ;2.7×103kg/m33,物理意义是。

14、(1)测固体密度:①用m

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再将固体投入并浸没于水中,记下水上升后的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为V=

③则,固体的密度ρ

(2)测液体密度: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出剩余液体

和烧杯的质量m2,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

②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③则,液体的密度ρ

15、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求浮力:浮力-

(2)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浮力=;

(3)阿基米德原理:f= 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末在液体中的无关。(注意理解125页的实验探究2和126页的实验探究3)

16、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上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

(2)物体下沉: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

(3)物体悬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

(4)物体漂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

17、使用密度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密度密度计在液体中总处于力总等于它的。船由江中开到海里所受浮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八章、压强

18、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单位。(1)当受力面积相同是,压力越,压强越(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强就越。

19、压力是:的力

20、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压强=。(1)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压强越(2)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压强越。

21、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个标准大气压==mm高的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

22、托里拆利实验:将一根灌满水银约1m长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随着水银的下降,在管内水银的上方形成。管外大气压强支撑着玻璃管内mm高的水银(汞)柱。

23、钢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被吸进橡皮管里,原因是

24、液体流速的地方压强较,在流速的地方压强较。

第九章、机械与人

25、作力臂的方法步骤:(1)明确支点O(2)通过力的作用点用虚线沿力的方向首尾延长作力的作用线(3)用虚线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用大括号标出,并标为L26、杠杆平衡条件:

27、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瓶盖起子、(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钓鱼杆、(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

28、定滑轮物体移动,省力,但可,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物体一起移动,省力,但距离,能改变里的方向,实质是杠杆。

29、滑轮组可省力,提起滑轮所用的力:F=(注意: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

但滑轮组费距离,拉力所拉的距离S与货物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

30、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

31、滑轮组:(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

(3)机械效率η=

(注意:F=G/x,S=xh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

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

3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33、不做功功的三种情况:、、。

34、功的计算公式W=,F—表示,S—表示;功的单位:。

功率的计算公式:P=,功率表示做功的,5W=表示的意义是统称为机械能

35、动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由物体的和决定

36、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由物体的和决定

37、弹性势能由决定

38、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它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9、在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此模型中的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带电的上

40、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

41、分子的大小约为m42、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是:(1)

(2)

(3)

43、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有一定的和

(2)液体: 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确定但占一定

(3)气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一定的和

44、提出日心说,第一个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2.沪科版物理常考知识点 篇二

现行教材呈现以下明显特点:

1.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以图代文, 寓教于乐。

2.教材一般是按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进行, 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课本增设“信息窗”供学生自行阅读, 以便开阔学生视野,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此外, 课外“实践活动”的增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丰富感性认识, 以便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 使知识的掌握富于实际意义。

3.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灵活, 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本系, 且注重与其他学科整合。现行教材的编排一般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 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节零散多变, 与原教材相比较删除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 且给教师留下很大的教学空间。

4.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科学探究的教学形式, 并提倡多种教学形式并存,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5.教材难度明显降低。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 只要求“知其然”, 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减少, 并且难度降低。

6.循序渐进地安排探究活动, 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教材的改革必然导致教法的改革。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 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

1. 讨论:

将每一节课都看作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 均由二个或四个同学讨论, 然后再收回总结。从而在整个教学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这是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与氛围。

2. 探究:

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 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这是一节课中起“脊柱”作用的内容。

3. 创造:

指用本书的方法和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在一节课的知识和方法探究结束之后, 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进行创造, 从而使知识和方法活化。

4. 评估:

从内容上, 可以评估探究活动的各各环节。包括:课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从角度上, 可以讨论各各探究环节的其他想法和做法、特点 (包括优点和缺点) , 写出探究活动的整体性总结、报告, 讨论探究感想、体会。

可见, “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的四个方面, 是指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同时做到四种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教学、创造教学、评估反思教学。在一节物理课中, 如果能同时做好这四种教学, 就可以说是一节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好课。

二、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1. 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 逐渐放手, 引导学生自学, 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2. 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 在实验器材不足时, 可配合一定的学具, 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3. 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 可根据情况、需要自由组合、取舍。

4. 每节探究教学的课, 内容不宜太大, 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5. 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 完全

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 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 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教育界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九年级)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沪科版物理常考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新颖;探究;生活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新教材(沪科版)在全国各地正式全面使用已多年了,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这套教材已基本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制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注重了培养目标的调整、学习方式的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评价系统的改革,更多地注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该教材有两条主要的编写原则:第一,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第二,科学探究灵活地贯穿于始终。

现行教材呈现以下明显特点:

1.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

2.教材一般是按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课本增设“信息窗”供学生自行阅读,以便开阔学生视野,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此外,课外“实践活动”的增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获取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以便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实际意义。

3.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灵活,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本系,且注重与其他学科整合。现行教材的编排一般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节零散多变,与原教材相比较删除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且给教师留下很大的教学空间。

4.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科学探究的教学形式,并提倡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5.教材难度明显降低。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减少,并且难度降低。

6.循序渐进地安排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教材的改革必然导致教法的改革。素质教育旨在 “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应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

1.讨论:将每一节课都看作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每 一小问题提出之后,均由二个或四个同学讨论,然后再收回总结。从而在整个教学 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这是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与氛围。

2.探究: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这是一节课中起“脊柱”作用的内容。

3.创造:指用本书的方法和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在一节课的知识和方法探究结束之后,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情景中的问题,进行创造,从而使知识和方法活化。

4.评估:从内容上,可以评估探究活动的各各环节。包括:课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从角度上,可以讨论各各探究环节的其他想法和做法、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写出探究活动的整体性总结、报告,讨论探究感想、体会。

可见,“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的四个方面,是指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同时做到四种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教学、创造教学、评估反思教学。在一节物理课中,如果能同时做好这四种教学,就可以说是一节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好课。

二、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1.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2.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在实验器材不足时,可配合一定的学具,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3.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可根据情况、需要自由组合、取舍。

4.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内容不宜太大,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5.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完全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教育界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九年级)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 任长松

4.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做功的快慢》

宽阔中学:田仁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 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 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 义?

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特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3 W。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解略。

三、归纳小结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

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四、作业设计

1、课本201页作业1、2、3、4。

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公式:P=W/t

(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3W

六、课后反思

课 后 反 思

宽阔中学:田仁山

首先通过课本10-29和图10-30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比较出发,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名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考数据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节内容有: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测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学方法有讨论、实验、讲解等,但以讨论为主。在本节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10-29和图10-30所提供的实例,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

景的习惯和能力。缺点是:新课的引入不用那么复杂——通过例子计算来引出,其实可以举简单点的,不用计算的,只要能够说明时间的差异即可。我原来在备课时是认为:既然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得出,我就要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有理有据,没计算太抽象。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

5.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五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6.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篇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五、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二(5)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二(6)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女生25人;二(7)班共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32人。二(5)、二(6)两个班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7)班的基础相对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三、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学内容共有五章,他们分别是: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4、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四、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8,二(5)、二(6)班学生的人平成绩达70分以上,优秀率达20%,及格率达70%以上;二(7)班学生的人平成绩达40分以上,优秀率达5%,及格率达30%以上

五、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书本为主、实验为辅进行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3、以自学探讨为主、讲授为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4、运用实验或实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等。

5、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并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教育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养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6、更新评价观念,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7、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七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4.1t=103kg1kg=1000g=103g1g=103mg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改变。(纸片变成纸团)

质量不随物体的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篮球放在教室和太空)5.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改变而改变。(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

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餐具消毒)6.天平的使用:先看、估测再使用。

①看天平的称量,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②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避免被测物体超过天平的量程;方便加砝码。

使用口诀: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加码从大;求和为称,正确记录。7.特殊测量:取多测少法

例:测量1个大头针的质量m,可取10的整数倍个大头针(一般20-30个),测出总质量m总,再除以总个数就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写成公式:m=m总/n

形状规则:利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

8.测量物体体积可以下沉的物体:排液法溢液法

形状不规则

不能下沉的物体:捆绑法悬挂法9.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先把它放在水中吸足水后再测量。10.常用到的体积单位:ml、l、cm3、dm3、m3

1ml=1cm3=1×10-3dm3=1×10-6m3

11.等容法: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使用,利用的是转换的思想。

例:一位同学要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水、量筒、烧杯。结果一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量筒打碎了,问该实验能不能继续进行?如果可以,应该怎么进行该实验?分析:①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空。

②给烧杯中装满水,测出总质量m总,则水的质量m水=m总-m空③此时烧杯中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V烧杯=V水=m总-m空/ρ水④把水倒掉,给烧杯中装满牛奶,测出总质量mˊ总,则牛奶的质量为m牛奶=mˊ总-m空因为是装满,所以V牛奶=V烧杯=V水⑤ρ

牛奶

=(mˊ总-m空)ρ水/m总-m空

12.剩液法:测量具有粘滞性液体的密度。

例: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方案一:先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空,然后向其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然后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利用密度公式测出食用油的密度ρ水=m总-m空/V.

评价:该方案的缺点: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完全倒入量筒,导致食用油的真实体积减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方案二:向一个空烧杯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

然后向量筒中任意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烧杯中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剩,

则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m总-m剩,从量筒上读出食用油的

体积V。则食用油的密度为ρ油=m总-m剩/V

物理成绩不好的原因

一是不重视物理实验,长期以来形成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沿袭到了物理这门学科上,物理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果依然沿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物理首先注重的实验,而所有的物理实验过程又都特别注重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物理定理、定律、公式、结论都来自于物理实验,一旦不重视物理实验,那么这些基本公式、定理定律的来源就搞不清楚了,的模棱两可,最终导致所有的物理知识出现基础性坍塌;

二是不重视提高做物理题效率,中等生们普遍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遇到难题要么死扣、要么轻易放弃,高效做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易后难,遇易不大意,遇难不畏难,整个过程中都采取限时的方式,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完;

三是没有形成各种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不重视培养符合自己情况的物理学习方法,物理学习优秀的同学都特别注重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听课、作业、考试习惯。

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1.死记硬背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重视画图和识图

在初中物理课程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一类是属于作图类型题,例如,作光路图等,要力求符号标准、线条清晰、尺规作图。另一类属于识图,例如,识别机械运动部分的v-t图象、s-t图象,以及物态变化部分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等,要记住讲过的最基本图象,明确图象中各部分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3.课前预习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4.认真听讲

8.沪科版物理常考知识点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二.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画面二: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的构造及成像

配文:电子显微镜一般是利用电子透镜聚焦电子束,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物体图像的设备,属于电子光学仪器。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披长比光波要低几个量级,所以有高分辨成像的能力。一种透镜式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可达到0.3nm。

为解决纳米级检测与加工等问题,美国IBM公司的G.Binnig等人于1982年制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于1986年又相继制出可用于绝缘材料检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两镜均可达到原子级的分辨率(十分之一纳米),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扫描电子隧道显微镜的基础是量子力学揭示的隧道效应。

继后,又有人研制出磁力显微镜(MFM)与静电力显微镜(EFM)等等,形成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族。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此后的发展是由表面几何形体的检测到表面微观物理量的检测,从表面检测又发展到对表面进行原子级的加工和修整。

在探针上施加一定的偏压,它可以从工作表面“浮获”一个原子,然后将其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再予以释放。因此,就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原子操作,或分子组装。有人曾以STM针尖移动被吸附在Ni原子表面的Xe原子,组成“IBM”三个字,每个字母的长度仅为4nm。我国科学家在隧道显微镜下,成功地将24个铜原子在铁厚子表面围成一圈。

纳术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三.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 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板书:3.望远镜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板书设计】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4.照相机和投影仪。

上一篇: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简介下一篇:2006年度县委办公室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