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运政队伍建设的人本管理

2024-10-03

略论运政队伍建设的人本管理(共2篇)

1.略论运政队伍建设的人本管理 篇一

文章标题:论提速创优抓管理执法创新争一流建设高素质的运政执法队伍

2006年,长阳运管所全体干部职工在市运管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刚毅精神”为动力,立足规划目标,坚持提速创优,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运政执法队伍素质教育,强化内业建设,创树执法新形象,打下了坚实基

础圆满完成了2006年运管工作各项目标。一年来,长阳运管所针对长阳道路运输市场非法营运冲击市场的现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主动争取各相关部门的配合,突出重点、疏堵并举、标本兼治,扎实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治理,有效打击了非法经营行为,维护了经营者和乘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了社会普通认可。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全面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为全面提高运政执法人员的两个素质,年初县所运政执法人员全部参加了县交通局举办的执法队伍作风教育整顿培训,通过前后二个月四个阶段的宣传教育、体能训练、自查整改和考试考评学习,全体参学人员不仅增强了运政执法队伍的宗旨意识还提高了法律意识,真正达到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在全县交通执法人员教育整顿五大项综合考评中全所参学人员人均达到91.5分,被县局评为“行政执法队伍作风教育整顿先进单位”,汤应权等五名执法人员还被评为“行政执法队伍作风教育整顿先进个人”。

2006年长阳运政执法工作以“交通系统行政执法队伍作风教育整顿”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与市场监管,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三个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及相关部令的学习,聘请县法制办和市处监管科的领导来所授课,人均做学习笔记1.5万字以上。通过学习,全所干部职工为经营者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市场监管力度明显加大,规范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通过加强管理促进了运管工作目标的完成。

二、严格监管、常抓不懈,有效规范运输市场秩序

为了使辖区内运输市场秩序规范有序,我们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体整治相结合;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投诉查处与重点监管相结合”,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采取定点和流动稽查相结合,定时与不定时结合的方式,查处和解决了多起扰乱运输市场秩序损害旅客权益的案件。2006年2月27日,宜昌市运管处召开长(阳)宜(昌)高速客运班线行政许可听证会,由于该线路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焦点,原经营长(阳)宜(昌)客运线路(非长宜高速班线)的宜昌交运集团和宜昌交运集团长阳畅通客运有限公司的30多台客车在未报告原许可机关的情况下,擅自停止客运经营,经运管部门核实当日应发客车37台,而当天实发客车仅4台,其他当班客车驾驶员置旅客出行于不顾擅自停班参加听证会,造成当日旅客严重滞留车站,影响极坏。针对这种情况,我所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应急运力,及时查处旅客投诉,使当天没有因经营宜昌的客车擅自停班而影响旅客滞留长阳车站。确保了该线路客运市场秩序的稳定,二是加大巡查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318国道宜(昌)野(三关)线、白氏坪等重点、难点地段,实施不间断监控,使长期在318国道线上转客、宰客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7月15日早上8时,我所接到一利川乘客投诉电话,称其在前往上海的途中,被“黑心”司机甩在长阳白氏坪滞留达16小时,县所接到投诉电话后,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经调查了解:滞留在长阳白氏坪的16名乘客,于7月14日在利川分别出了270元钱(无车票)登上一辆(重庆市)渝F50701号客车,准备前往上海打工,当车行至长阳白氏坪处,司机以换乘大客送客前往上海为由,要乘客下车在此等候。7月15日凌晨,在此滞留的乘客发现黑心司机和车主卷款而逃,而此时车上乘客都已身无分文,迫不得已向长阳运管所举报求助,县所运政人员将情况调查清楚后,在本所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不使这些被骗的乘客继续在此滞留,先出资200元钱,让这些饥饿的乘客吃了一顿饭后,又垫资2000元车费派了一辆安全状况良好的客车将这15名(其中一名乘客因急事已走)乘客送回利川后,才对该车车主进行有关处罚。此事受到了渝鄂两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高度称赞,有关投诉人给我所赠送了“秉公执法伸正义,为企业排忧解难”的锦旗。2006年,县所根据市处统一布置连续三次参加全市联合交叉稽查,仅8、9月份在318国道高家堰收费站一个月内就查扣各类“黑车”20台次,罚款1.66万元。

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营运“黑车”,保护合法经营。县所全年上路稽查230天,严格按《道条》规定的站场和路口进行稽查1200余人次,检查各类营运车辆3100余台次,暂扣营运车辆证件401套,暂扣车辆212台次,处理旅客投诉案件54件,处理结案运政执法案件305期,其中

2.略论运政队伍建设的人本管理 篇二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有着多方面的涵义。从哲学理念上来说,以人为本是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肯定人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最终根据与目的;从政治理念上来说,以人为本是一种执政理念,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以人为重,人民至上;从发展理念上来说,以人为本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价值归宿;从文化理念上来说,以人为本是要凸现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等等。

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人的主体地位是人在主客体关系中的特性,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也是人对活动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能动性,其基本表现就是人在活动中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人的主体地位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自然界是优先于人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人又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利用和内化自然的力量以超越自然,从而使自己成为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并在与自然客体相比较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每一方从自己的对方获得规定。此时人首先是实践主体,同时又是认识主体。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立足于主体地位的不断生成的自主运动过程。因此,只有从人是主体的观点去理解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才能把握以人为本的真实本质。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两个方面,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一个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辩证的统一过程。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以人的发展的尺度来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二、“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应有之意

社区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提出,在腾尼斯看来,社区是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彼此关系非常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团体。他的社区概念是与传统的社会概念相对应的,因为人们在社会中的关系是依靠契约来维持的,而由于社会分工的强化,社会中的个体是以某一“角色”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常常由于角色的强化而使人们处于与自我“疏离”的状态。在这么一个异化的社会里,人们寻找回归的感情依托,而社会正能够提供这种依托。社区连接了私人领域与国家领域,它是一个同时具有个体自然生长和社会发展性质的社会生活体系,可以帮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解决多样性的问题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所有的社会化经济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相当于政府的组织安排和计划的,一个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被紧紧束缚在某一个单位里。一个人失去单位,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完整的个体被社会塑造成了单向度的角色而消融在国家和群体的海洋中。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体制变化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改革,单位行政化性质日趋淡化,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成员流动频率加快,所有制、职业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变化,“行政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体系向以地域为依托的结构体系转变,过去那套依托单位的社会整合机制已不能够适应,需要新的机制来整合和重构。这种新的社会整合最显著的结构变化就是个人与单位、生活与工作的相对分离。单位制的解体使社区的作用突显出来,“社区人”成为个体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内全体成员,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②社区教育所具有的全员、全程、全面的突出特点,使它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板块而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体现。其本身的全息性决定了他能够较集中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全员性。

从对象来看,社区教育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最广泛的面向性和服务性,具有其他教育不易实现的“全员”特征。

2.全面性。

从内容来看,社区教育面向社区不同人群生存和发展的多方面终身学习需求,并且通过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具有一般教育所没有“全方位”的特征。

3.全程性。

从形式来看,它灵活多样,又持续不断,关注社区成员成长的全过程。它既能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持续性的学习需求,又能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资源的社会贡献率,并且通过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持续引导社区成员的提高和发展,体现出对人的成长的所有时期的不间断的人本关怀。

社区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它能够在终身教育的实现过程中承担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促进各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及教育的自身整合,通过对人们的不同学习需求的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社区教育尽管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摆脱特定的社会角色,但它的确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最自由的教育选择,从而构成个人的最立体、最全面的存在状态。它在所有的教育门类当中更多、更直接、更现实地体现了对人的全方位关怀,是未来发展中对人的全面发展最富推动力的教育形式。可以说,社区和社区教育发展的好坏,最能表明能否体现“以人为本”的人类发展观。社区本身就是为满足人的全面的生活和成长需求而出现的,作为调节和维系社会秩序的最基层社会单元,它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社区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实施策略

1.体现社区人文关怀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现。从主体需要出发得到的人文关怀,能够传承文化、唤醒良知、塑造人格、升华理想。人文关怀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几千年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养成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由于现阶段城镇弱势群体在经济方面的贫穷往往源于教育的困窘,因此,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首先应体现为教育关怀。教育关怀是从教育的途径关怀那些在经济、文化、地理等环境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在总体上关注并致力于改变其生存状况,关注并致力于消除由于各种外在差异而带来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关注并致力于由于各种差异带来的歧视。

2.强化社区服务职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社区教育不应以功利为目的,但同时又认为,处在一个变革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社区教育应为地区居民提供一些职业性的指导及与此相关的教育活动③。此表述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比较贴近目前中国的社区教育现状。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必然造成大量的转岗、失业人员。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就业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突出矛盾。国际劳工组织《全球会议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并非单纯性的就业岗位缺乏,而主要是就业岗位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应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组织经常性、普及性的职业指导教育,即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政策教育、择业方向教育、就业信心教育、职业技巧教育等,引导和鼓励弱势群体融入市场就业的社会大环境。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促进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要围绕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这两条主线展开,瞄准在职人员、下岗人员、流动人口三类教育主体进行。针对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要突出资源整合的特色,发挥社区和企业内培训机构的协同作用;针对下岗人员的培训,要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并注意将下岗职工的培训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密切结合,实行劳动部门、企业、社区、学校联动策略,做到培训、就业有机结合;针对流动人口培训,主要是突出培训对象的流动性、外来性特征,注重文明市民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教育,通过教育,帮助他们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做文明市民,并有效发挥城市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农村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3.尊重社区成员主体意识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根本和主体;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分肯定和尊重主体,开发和提升人的主体性,创造和张扬人的主体价值。建设学习型社会,从本质上看,其主体是广大的社会成员,即学习者。学习型社会不仅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为基础,而且以全民成为终身学习者为条件。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虽然本质上一致,但其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终身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国家、政府、社会及教育机构,而终身学习的主体则是学习者即广大居民,是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主体。社区教育是社会性、群众性很强、以非正规性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是实施全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载体和组织依托。只有依靠广大社区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区教育才能持续蓬勃充满活力地发展。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既要继续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又要积极推动社区教育的社会主导型、社会中介服务型和居民自主性、参与性的发展,这既是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是发展主体的变化,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发展社区成员主体性的体现。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发展观的本质内涵。社区教育靠社区人办,不仅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尊重和依靠人的主体性、相信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重大问题。

4.优化社区文化环境

社区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教育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培育与营造。社区文化从根本上影响城市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城市文明的外观标志和实质内涵。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突出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道德素养、培育社区凝聚力两个方面的功能。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的社区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居民是社区的中心,是社区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社区文明的体现者,社区居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社区的品位、形象。只有广大居民的文化、道德素质有了普遍提高,进而形成一个社区的良好社会风气,社区才能真正成为现代文明社区。

5.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社区组成人员的复杂性以及学习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充裕、完善的学习条件做保证。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化的现代社会,社区对学习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朗格朗所言“如果政府对成人教育的态度从冷漠变为浓厚的兴趣,如果能给予成人教育以适当的组织体系和机构,给予它充足的人力、财力资源,那么即使不是为整个社会,至少也逐步为社会的重要而有影响的部门所需要。只有当成人教育有集体的意志作坚固的基础并得到广泛的支持,它才会充满生机,才会兴旺发达”。④作为社区,要不断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提供设施、以保证社区居民有不断更新知识、继续学习的机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2黄尧.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及工作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1,(9) 5.

3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7.

上一篇:市政施工总结范文下一篇:全麻术后复苏期的护理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