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述

2024-07-07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述(精选6篇)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述 篇一

光电传感器--太阳能电池板

太阳能电池板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制造的。在光线作用下能够使物体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动势的现象叫做光生伏特效应。基于该效应的光电器件有光电池和光敏二极管、三极管。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以光电效应工作的薄膜式太阳能电池为主流,而以光化学效应工作的湿式太阳能电池则还处于萌芽阶段。

太阳能电池板 Solar panel

分类:晶体硅电池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非晶硅电池板: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

化学染料电池板: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系统

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组、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组)组成。如输出电源为交流220V或 110V,还需要配置逆变器。各部分的作用为:

(一)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太阳能电池板的质量和成本将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质量和成本。

(二)太阳能控制器:太阳能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对蓄电池起到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的作用。在温差较大的地方,合格的控制器还应具备温度补偿的功能。其他附加功能如光控开关、时控开关都应当是控制器的可选项。

(三)蓄电池:一般为铅酸电池,一般有12V和24V这两种,小微型系统中,也可用镍氢电池、镍镉电池或锂电池。其作用是在有光照时将太阳能电池板所发出的电能储存起来,到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

(四)逆变器:在很多场合,都需要提供AC220V、AC110V的交流电源。由于太阳能的直接输出一般都是DC12V、DC24V、DC48V。为能向AC220V的电器提供电能,需要将太阳能发电系统所发出的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因此需要使用DC-AC逆变器。在某些场合,需要使用多种电压的负载时,也要用到DC-DC逆变器,如将24VDC的电能转换成5VDC的电能(注意,不是简单的降压)。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作过程: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储藏最丰量的材料之一。自从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了晶体硅的半导体特性后,它几乎改变了一切,甚至人类的思维。20世纪末,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硅”的身影和作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近15年来形成产业化最快的。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a、提纯过程 b、拉棒过程 c、切片过程 d、制电池过程 e、封装过程。

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太阳能电池,1971年首次应用于我国发射的卫星上。1973年开始将太阳能电池用于地面。由于受到价格和产量的限制,市场发展很缓慢,除了作为卫星电源,在地面上太阳能电池仅用于小功率电源系统,如航标灯、铁路信号系统等。

2002年,国家有关部委启动了“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计划”,通过光伏和小型风力发电解决西部七省区无电乡的用电问题。这一项目的启动大大刺激了太阳能发电产业,国内建起了几条太阳能电池的封装线,使太阳能电池的年生产量迅速增加。

目前太阳能电池已经开始广泛用于通信、交通、民用产品等各个领域,光伏发电不但列入到国家的攻关计划,而且列入国家电力建设计划,同时也在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2003年底,我国太阳能电池的累计装机达到5万千。目前,光伏发电已遍及我国西部各省区、以及中部和东部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投入总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人民币。太阳能电池高效和低价统一始终是国际开发的目标。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问题

1、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哪里使用?该地日光辐射情况如何?

问题

2、系统的负载功率多大?

问题

3、系统的输出电压是多少,直流还是交流?

问题

4、系统每天需要工作多少小时?

问题

5、如遇到没有日光照射的阴雨天气,系统需连续供电多少天?

问题

6、负载的情况,纯电阻性、电容性还是电感性,启动电流多大?

问题

7、系统需求的数量?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太阳光照在半导体p-n结上,形成新的空穴-电子对,在p-n结电场的作用下,空穴由n区流向p区,电子由p区流向n区,接通电路后就形成电流。这就是光电效应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一、太阳能发电方式太阳能发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光—热—电转换方式,另一种是光—电直接转换方式。

(1)光—热—电转换方式通过利用太阳辐射产生的热能发电,一般是由太阳能集热器将所吸收的热能转换成工质的蒸气,再驱动汽轮机发电。前一个过程是光—热转换过程;后一个过程是热—电转换过程,与普通的火力发电一样.太阳能热发电的缺点是效率很低而成本很高,估计它的投资至少要比普通火电站贵5~10倍.一座1000MW的太阳能热电站需要投资20~25亿美元,平均1kW的投资为2000~2500美元。因此,目前只能小规模地应用于特殊的场合,而大规模利用在经济上很不合算,还不能与普通的火电站或核电站相竞争。

(2)光—电直接转换方式该方式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光—电转换的基本装置就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一种由于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器件,是一个半导体光电二极管,当太阳光照到光电二极管上时,光电二极管就会把太阳的光能变成电能,产生电流。当许多个电池串联或 并联起来就可以成为有比较大的输出功率的太阳能电池方阵了。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新型电源,具有永久性、清洁性和灵活性三大优点.太阳能电池寿命长,只要太阳存在,太阳能电池就可以一次投资而长期使用;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相比,太阳能电池不会引起环境污染;太阳能电池可以大中小并举,大到百万千瓦的中型电站,小到只供一户用的太阳能电池组,这是其它电源无法比拟的

电池板原料:玻璃,EVA,电池片、铝合金壳、包锡铜片、不锈钢支架、蓄电池等。

太阳能电池板新型涂层研发成功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人员2008年开发出一种新型涂层,将其覆盖在太阳能电池板上能使后者的阳光吸收率提高到96.2%,而普通太阳能电池板的阳光吸收率仅为70%左右。

新涂层主要解决了两个技术难题,一是帮助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几乎全部的太阳光谱,二是使太阳能电池板吸收来自更大角度的太阳光,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的效率。

普通太阳能电池板通常只能吸收部分太阳光谱,而且通常只在吸收直射的太阳光时工作效率较高,因此很多太阳能装置都配备自动调整系统,以保证太阳能电池板始终与太阳保持最有利于吸收能量的角度。

多元化合物太阳电池

除了常用的单晶、多晶、非晶硅电池之外,多元化合物太阳电池指不是用单一元素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太阳电池。现在各国研究的品种繁多,大多数尚未工业化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种:

a)硫化镉太阳能电池

b)砷化镓太阳能电池

c)铜铟硒太阳能电池(新型多元带隙梯度Cu(In, Ga)Se2薄膜太阳能电池)全球太阳能电池产业现状

据Dataquest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136 个国家投入普及应用太阳能电池的热潮中,其中有95 个国家正在大规模地进行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开发,积极生产各种相关的节能新产品。1998年,全世界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其总的发电量达1000兆瓦,1999年达 2850兆瓦。2000年,全球有将近4600 家厂商向市场提供光电池和以光电池为电源的产品。

目前,许多国家正在制订中长期太阳能开发计划,准备在21世纪大规模开发太阳能,美国能源部推出的是国家光伏计划, 日本推出的是阳光计划。NREL光伏计划是美国国家光伏计划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该计划在单晶硅和高级器件、薄膜光伏技术、PVMaT、光伏组件以及系统性能和工程、光伏应用和市场开发等5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美国还推出了太阳能路灯“计划”,旨在让美国一部分城市的路灯都改为由太阳能供电,根据计划,每盏路灯每年可节电 800 度。日本也正在实施太阳能“7万套工程计划”,日本准备普及的太阳能住宅发电系统,主要是装设在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发 电设备,家庭用剩余的电量还可以卖给电力公司。一个标准家庭可安装一部发电3000瓦的系统。欧洲则将研究开发太阳能电池列入著名的“尤里卡”高科技计划,推出了“10万套工程计划”。这些以普及应用光电池为主要内容的“太阳能工程”计划是目前推动太阳能光电池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地区总共8个国家最近决定携手合作,在亚洲内陆及非洲沙漠地区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他们的目标是将占全球陆地面积约1/4的沙漠地区的长时间日照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为30万用户提供100万千瓦的电能。计划将从2001年开始,花4年时间完成。

目前,美国和日本在世界光伏市场上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厂,其功率为7MW,日本也建成了发电功率达1MW的光伏发电厂。全世界总共有23万座光伏发电设备,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居于领先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太阳能电池行业以每年15%的增幅持续不断地发展。据Dataquest发布的最新统计和预测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和西欧工业发达国家在研究开发太阳能方面的总投资, 1998年达570亿美元;1999年646亿美元;2000年700亿美元;2001年将达820亿美元;2002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现状

我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工作高度重视,早在七五期间,非晶硅半导体的研究工作已经列入国家重大课题;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把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等方面。2003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制定出未来5年太阳能资源开发计划,发改委“光明工程”将筹资100亿元用于推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计划到2005年全国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达到300兆瓦。

2002年,国家有关部委启动了“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计划”,通过太阳能和小型风力发电解决西部七省区无电乡的用电问题。这一项目的启动大大刺激了太阳能发电产业,国内建起了几条太阳能电池的封装线,使太阳能电池的年生产量迅速增加。我国目前已有10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约为4.5MW,其中8条生产线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这8条生产线当中,有6条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2条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据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光伏市场需求量为每年5MW,2001~2010年,年需求量将达10MW,从2011年开始,我国光伏市场年需求量将大于20MW。

目前国内太阳能硅生产企业主要有洛阳单晶硅厂、河北宁晋单晶硅基地和四川峨眉半导体材料厂等厂商,其中河北宁晋单晶硅基地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占世界太阳能单晶硅市场份额的25%左右。

在太阳能电池材料下游市场,目前国内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企业主要有无锡尚德、南京中电、保定英利、河北晶澳、林洋新能源、苏州阿特斯、常州天合、云南天达光伏科技、宁波太阳能电源、京瓷(天津)太阳能等公司,总计年产能在800MW以上。

2009年,国务院根据工信提供的报告指出多晶硅产能过剩,实际业界人并不认可,科技部已经表态,多晶硅产能并不过剩。太阳能电池发展市场

当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资源,寻求经 济发展的新动力。欧洲一些高水平的核研究机构也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在国际光伏市场巨大潜力的推动下,各国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业争相投入巨资,扩大生产,以争一席之地。

全球太阳能电池产业1994-2004年10年里增长了17倍,太阳能电池生产主要分布在日本、欧洲和美国。2006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安装规模已达1744MW,较2005年成长19%,整个市场产值已正式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3436MW,较2006年增长了56%。

中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个小厂的几百kW一下子提升到4个厂的4.5MW,这种产能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量则只有2MW左右。2002年后,欧洲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的急剧放大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示范效应。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07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188MW,同比增长293%。中国已经成功超越欧洲、日本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在产业布局上,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态势。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太阳能产业集群。

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研究比国外晚了20年,尽管最近10年国家在这方面逐年加大了投入,但投入仍然不够,与国外差距还是很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激励,尽快解决太阳能发电上网与合理定价等问题。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公共设施、政府办公楼等领域强制推广使用太阳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推动国内市场尽快起步和良性发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广阔。

利用太阳能电池的离网发电系统

太阳能离网发电系统包括

1、太阳能控制器(光伏控制器和风光互补控制器)对所发的电能进行调节和控制,一方面把调整后的能量送往直流负载或交流负载,另一方面把多余的能量送往蓄电池组储存,当所发的电不能满足负载需要时,太阳能控制器又把蓄电池的电能送往负载。蓄电池充满电后,控制器要控制蓄电池不被过充。当蓄电池所储存的电能放完时,太阳能控制器要控制蓄电池不被过放电,保护蓄电池。控制器的性能不好时,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并最终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2、太阳能蓄电池组的任务是贮能,以便在夜间或阴雨天保证负载用电。

3、太阳能逆变器负责把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交流负荷使用。太阳能逆变器是光伏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由于使用地区相对落后、偏僻,维护困难,为了提高光伏风力发电系统 5 的整体性能,保证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对逆变器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由于新能源发电成本较高,太阳能逆变器的高效运行也显得非常重要。

太阳能离网发电系统主要产品分类 A、光伏组件 B、风机 C、控制器 D、蓄电池组 E、逆变器 F、风力/光伏发电控制与逆变器一体化电源。

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并网发电系统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系统是将光伏阵列、风力机以及燃料电池等产生的可再生能源不经过蓄电池储能,通过并网逆变器直接反向馈入电网的发电系统。

因为直接将电能输入电网,免除配置蓄电池,省掉了蓄电池储能和释放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发出的电力,减小能量损耗,降低系统成本。并网发电系统能够并行使用市电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本地交流负载的电源,降低整个系统的负载缺电率。同时,可再生能源并网系统可以对公用电网起到调峰作用。并网发电系统是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发展方向,代表了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能源利用技术。

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主要产品分类 A、光伏并网逆变器 B、小型风力机并网逆变器 C、大型风机变流器(双馈变流器,全功率变流器)。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述 篇二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具有非线性, 强耦合, 多变量等特点, 传统的为了检测转子位置和转速反馈信号通常使用机械传感器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手段要求机械传感器和电机转轴具有很好的同轴度, 检测信号的精度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机械传感器的昂贵价格使的控制系统的成本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无传感器技术应运而生。

所谓的无传感器技术就是通过检测电机绕组中的电压, 电流, 磁链等信号, 采用一定的估计方法计算转子的位置和速度信号, 然后通过坐标变换和反馈环节把检测到的信号反馈到速度环, 而后通过脉宽调制法产生系统所需要的控制信号, 以达到驱动功率器件的要求, 实现对电机良好的控制性能[1]。通过无传感器技术设计出的在线估计永磁同步电机实际转速和位置信号的算法要求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 可以很好的避免粒子的衰退问题从而达到很好的滤波精度, 可处理非加性噪声及离散系统, 扩宽了应用范围等优点[2]。因为信号的检测和传输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系统设备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使得信号的精确度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因子我们称之为噪声, 因为这些影响因子的存在使得卡尔曼滤波技术在无传感器技术中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滤波, 就是对检测和接受的信号进行滤波排除噪声对信号的干扰, 这样就可以使得检测和接收的信号具有很好的精度和准确性[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具有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 所以在永磁同步电机的动态系统中电机模型本身就是不确定性的模型, 并且存在建模的误差。由于测量过程中各种干扰噪声的存在, 使得测量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4]。这种情况下, 如何排除噪声对系统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近年来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是最常用的卡尔曼滤波手段。

在无传感器应用技术领域, 许多专家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不同方法的检测办法, 大多数方法存在着鲁棒性低、速度精度低、以及过于依赖电机参数等缺点, 但是在这些方法中,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EKF) 无疑是应用较为广泛的, 但是EKF算法在处理线性滤波问题时存在误差较大, 高阶系统难以实现等缺点, 为了提高系统鲁棒性以及控制精度。本文针对目前少有人研究基于UKF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矢量控制技术, 提出该理论方案的前景和可行性。

1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卡尔曼滤波器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关注噪声给系统带来的影响。假设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状态方程为:

将上述线性化模型简化为如式 (3) 形式:

其中F (t) 为系统矩阵, 作为f (x) 对x求偏导的雅克比矩阵;H (t) 为观测矩阵, 是h (x) 对x求偏导的雅克比矩阵。

为了方便处理数据, 需要对线性化后的系统动态模型

该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一般的非线性系统, 首先围绕滤波值将非线性函数展开成泰勒级数并省略二阶级以上项, 得到一个近似线性化的数学模型, 然后应用卡尔曼滤波完成对目标的滤波估计等处理[7]。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建立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完成自身的调节还可以扩宽系统的调速范围, 最为重要的是该系统可以在低速环境中进行速度的估计。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可详细分为初始化状态方程, 状态预测, 观测预测, 一阶线性化状态方程, 一阶线性化观测方程, 求解协方差矩阵预测, 卡尔曼增益的求解, 状态更新和协方差更新九个计算步骤。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迭代过程如下:第1步:状态变量预测:

第2步:误差协方差矩阵估计:

第3步:计算卡尔曼滤波器增益:

第4步:状态矢量估计:

第5步:误差协方差矩阵更新:

由EKF算法流程可以看出EKF主要分为预测阶段和滤波阶段[8]。预测阶段负责及时向前推算当前状态变量和误差协方差估计值, 以便为下一时刻状态构造先验估计[9];滤波阶段负责将先验估计和新的测量变量结合构造改进的后验估计。该算法的不必预先对标称轨迹进行计算。但是该算法要对非线性函数进行泰勒级数展开线性化所忽略的高阶项导致系统产生的误差使得滤波器不稳定从而使得滤波精度不高, 计算过程和模型都过于复杂, 对目标的跟踪性能不好, 并且该算法只能在滤波误差及一步预测误差较小的时候才可以用。由于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具有强耦合非线性, 电机参数对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计算精度误差的影响比较大。出于对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具有以上缺点的考虑, 要满足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在线估计电机运行状态精度更高的要求使得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的无传感器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就显得美中不足。出于这种考虑,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应运而生。

2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

2.1 UT (无迹) 变换UT变换是UKF算法实现的基础, 也是其本质特点, 也是UKF算法与其他非线性算法的主要区别之处。UT变换首先要根据被估计量的先验均值和方差产生一批Sigma采样点, 这批采样点是与被估计量具有相同统计特性的离散点, 然后经过非线性变换生成后验均值和方差。UT变换滤波如图1 所示。

2.2 UKF估计器的原理

无迹卡尔曼滤波过程是以无迹转换 (Unsecented Transorm, UT) 为基础的, 采用卡尔曼滤波为框架[10,11], 采用的形式为确定性采样, 在减少采样离子数的同时保证逼近的精度[12]。也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估计方法。它以UT变换为核心, 采用确定性采样策略, 构造一组采集点。根据先验的状态输入, 对均值和协方差采用确定性采样策略进行采样, 计算Sigma点集。避免了EKF的线性化误差。比较EKF, UKF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3]:①对非线性函数的概率密度分布进行近似, 而不是对非线性函数进行近似;②非线性分布统计量的计算精度至少达到2阶, 对于采用特殊的采样策略, 如高斯分布4阶采样和偏度采样等可达到更高阶精度;③采用UT变换, 不需要求导计算Jacobian矩阵, 可处理非加性噪声情况以及离散系统, 扩展了应用范围;④由于采用确定性采样策略, 而非离子滤波的随机采样, 避免了粒子衰退问题。

UKF算法的关键步骤是UT的变换, UT变换是一种在线性变换中随机取得变量数字特征的方法。其实现原理是:在初始分布状态中按某些原则取一些点, 使得这些点的均值和协方差等于原始状态分布的均值和协方差:将这些点带入非线性的系统中, 相应的可以得到该非线性函数值的点集, 通过这些点集利用UT变换求取变换后的均值和协方差。根据先验均值和先验协方差矩阵均方根的相关列以达到对采样点的选择。步骤为:

设计采样点状态的预测方程如公式 (11) :

采样点的观测的预测方程如公式 (14) :

增益矩阵方程如公式 (17) :

更新后系统状态估计及协方差矩阵方程如公式 (18) 和公式 (19) :

从上述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计算步骤可以看出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实质上就是分为:采样点 (Sigma) 的采样和计算, 时间的更新即一步预测和量测的更新三个部分组成。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无迹卡尔曼滤波在处理非线性滤波时并不需要在估计点处做泰勒级数展开进行前n阶近似, 而是直接在估计点附近进行UT变换, 使得获得的采样点集的均值和协方差与原统计特性匹配。这样就成功避免了对非线性函数进行泰勒级数展开线性化所忽略的高阶项导致系统产生的误差使得利用该算法设计的滤波器趋于稳定。在估计点附近对估计点进行UT变换以后直接对这些采样点集进行非线性的映射, 进而获得状态的近似概率密度函数, 这种近似的实质是一种近似而非解[14]。文献[15]提出了将UKF应用到飞行器气动参数辨识方中, 并指出UFK递归参数估计算法相比EKF具有较好的收敛速度。最重要的是UKF不但精度高, 而且鲁棒性能更好, UKF递归参数估计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速度和辨识的可靠性。文献[16][17][18]中提出UKF算法相比EKF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 因为UKF是利用样本本身的采样值来逼近系统状态的, 所以在计算速度较快。文献[17]中提出了在目标跟踪中利用了无迹卡尔曼滤波的算法, 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相比, 无迹卡尔曼滤波在跟踪方面有很高的精度, 且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有较小的跟踪误差。作者利用UKF的跟踪性能好, 滤波精度高, 计算简单[14,16]等特点把UKF的思想运用到永磁同步电机中, 以实现永磁同步电机的超调量较小, 峰值较低, 以达到该控制系统良好的控制效果。所以在噪声初始状态已知的条件下, 对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控制可以通过利用UKF对噪声的均值和协方差的控制来实现对转子电流的幅值和空间位置 (频率和相位) 进行控制[19], 实现改善转矩的控制性能。文献[20]中本文作者已经经过MATLAB/SIMULINK环境下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3 结语

3.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考试题 篇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属于传感器动态特性指标的是( )

A.迟滞 B.过冲量 C.稳定性 D.线性度

2.传感器能感知的输入变化量越小, 表示传感器的( )

A.线性度越好 B.迟滞越小

C.重复性越好 D.分辨力越高

3.下列测力传感器中,属于发电型测力传感器的是( )

A.自感式传感器 B.磁电感应式传感器

C.电容式传感器 D.应变式传感器

4.下列被测物理量适合于使用红外传感器进行测量的是( )

A.压力 B.力矩 C.温度 D.厚度

5.属于传感器动态特性指标的是( )

A.重复性 B.线性度 C.灵敏度 D.固有频率

6.按照工作原理分类,固体图象式传感器属于( )

A.光电式传感器 B.电容式传感器

C.压电式传感器 D.磁电式传感器

7.测量范围大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的类型为( )

A.变极板面积型 B.变极距型

C.变介质型 D.容栅型

8.利用相邻双臂桥检测的应变式传感器,为使其灵敏度高、非线性误差小(

A.两个桥臂都应当用大电阻值工作应变片

B.两个桥臂都应当用两个工作应变片串联

C.两个桥臂应当分别用应变量变化相反的工作应变片

D.两个桥臂应当分别用应变量变化相同的工作应变片

9.影响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低频响应能力的是( )

A.电缆的安装与固定方式 B.电缆的长度

C.前置放大器的输出阻抗 D.前置放大器的输入阻抗

10.固体半导体摄像元件CCD是一种( )

A.PN结光电二极管电路 B.PNP型晶体管集成电路

C.MOS型晶体管开关集成电路 D.NPN型晶体管集成电路

11.差动螺线管式电感传感器配用的测量电路有( )。

A.直流电桥 B.变压器式交流电桥

C.差动相敏检波电路 D.运算放大电路

12、在以下几种传感器当中( )属于自发电型传感器。

A、电容式 B、电阻式 C、热电偶 D、电感式

13、( )的数值越大,热电偶的输出热电势就越大。

A、热端直径 B、热电极的电导率

C、热端和冷端的温度 D、热端和冷端的`温差

14、热电阻测量转换电路采用三线制是为了( )

A、提高测量灵敏度 B、减小引线电阻的影响

C、减小非线性误差 D、提高电磁兼容性

15、汽车衡所用的测力弹性敏感元件是( )。

A、实心轴 B、弹簧管 C、悬臂梁 D、圆环

16、在热电偶测温回路中经常使用补偿导线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 。

A、补偿热电偶冷端热电势的损失 B、起冷端温度补偿作用

C、将热电偶冷端延长到远离高温区的地方 D、提高灵敏度

17、以下四种传感器中,属于四端元件的是 )。

A、霍尔元件 B、压电晶体 C、应变片 D、热敏电阻

18、下列( )不能用做加速度检测传感器。

A、电容式 B、压电式 C、电感式 D、热电偶

19、将超声波(机械振动波)转换成电信号是利用压电材料的( )。

A、应变效应 B、电涡流效应 C、压电效应 D、逆压电效应

20、在实验室中测量金属的熔点时,冷端温度补偿采用( )。

A、冰浴法 B、仪表机械零点调整法 C、计算修正法 D、电桥法

二、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稳态标准条件下,输出 的变化量 与输入 的变化量 的比值。对线性传感器来说,其灵敏度是 输出比输入 。

2.用弹性元件和电阻应变片及一些附件可以组成应变片传感器,按用途划分用应变式 测力 传感器、应变式 加速度 传感器等(任填两个)。

3.采用热电阻作为测量温度的元件是将 温度 的测量转换为 电阻 的测量。

4、已知某铜热电阻在0℃时的阻值为5 0Ω,则其分度号是 CU50 ,对于镍铬-镍硅热电偶其正极是 镍铬 。

5.空气介质变隙式电容传感器中,提高灵敏度和减少非线性误差是矛盾的,为此实际中大都采用 差动 式电容传感器

6.由光电管的光谱特性看出,检测不同颜色的光需要选用 阴极材料 不同的光电管,以便利用光谱特性 的灵敏 的区段。

7.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是变 极板间距离 型的。

8、传感器由 敏感元件 、 转换元件 、 测量电路 三部分组成。

9、在压电晶片的机械轴上施加力,其电荷产生在 电轴 。

10、霍尔元件采用恒流源激励是为了 克服霍尔片输入电阻随温度的变化 。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分)

1. 简述传感器定义。

2. 色谱分析仪由那几部分够成?

3. 简述电磁流量仪组成及特点?

4. 测量误差按规律可分为那三种误差?

四、已知对某一温度的10次测量值分别为(单位℃):

75.01 75.04 75.07 75.00 75.03

75.09 75.06 75.06 75.02 75.08

求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均方根误差及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10分)

五、根据你所学的传感器相关知识,请分别列出下列物理量可以使用什么传感器来测量?(本题10分)

1、加速度;2、温度; 3、工件尺寸;4、压力;5、流量

4.检测与传感器知识点总结 篇四

1.传感器的功能:信息收集,信号数据的转换

2.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调解转换电路3部分组成 3.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和零点漂移等 线性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与输入之间的线性程度

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下的输出变化量与引起变化的输入变化量之比,用S表示

迟滞: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期间,其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重复性:是指在同一工作条件下,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化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

零点漂移:当传感器无输入时,每隔一段时间对传感器的输出进行读数,其输出偏离零值的情况,即为零点漂移

温度漂移:是指温度变化时传感器输出值偏离程度

4.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最大超调量、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响应时间

第二章

1、应变式传感器可以测量力、荷重、应变、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各种参数。

2、电阻应变效应:金属丝的电阻随其所受机械形变(拉伸或压缩)的大小变化。

3、电阻应变主要有四部分组成:电阻丝、基片、覆盖层和引出线。

4、按应变片敏感栅所用的材料不同,应变片可以划分为金属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其中金属应变片分为体型和薄膜型;半导体应变片分为体型、薄膜型、扩散型、PN结型及其他型。

5、半导体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的压阻效应,压阻效应是指对半导体施加压力时半导体的电阻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6、产生应变片温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有:(1)、敏感栅金属丝电阻本身随温度发生变化

(2)、试件材料和电阻丝的线膨胀系数的影响

7、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有:线路补偿法和应变片自补偿两类。

8、应变片自补偿有选择式自补偿应变片和双金属敏感栅自补偿应变片。

9、根据电桥电源的不同,可分为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

第三章

1.电感式传感器主要有自感式,互感式和涡流式三种 2.自感式电感传感器由线圈、铁心和衔铁三部分组成

3.自感式电感传感器的结构类型有变间隙式、变面积式、螺线管式(变气隙导磁系数)4.自感式电感传感器的转换电路有交流电桥式、交流变压器式以及谐振式几种形式,其中交流电桥式最为常用,谐振式转换电路有谐振式调幅电路和谐振式调频电路 5.互感式电感传感器由一、二次绕组,铁心,衔铁三部分组成

6.互感式电感传感器的主要特性:输出电压特性,灵敏度,温度特性,零点残余电压的消除方法(提高互感式电感传感器的组成结构及电磁特性的对称性,引入相敏整流电路,采用外电路补偿法)

7.电涡流传感器的结构:变间隙式,变面积式,螺线管式,低频透射式,高频反射式

8.影响电涡流式传感器的灵敏度的因素:被测体材料对测量的影响,被测体大小和形状对测量的影响,传感器形状和大小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 9.电涡流传感器的转换电路:调频式电路,调幅式电路

10.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很广,可进行位移,厚度,转速,振动,温度等多参数的测量

第四章

1、电容式传感器:把某些非电量的变化通过一个可变电容转化成电容变化的装置。

2、平板电容传感器:C=

3、电容式传感器分为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变介质型。

4、电容转换电路有调频转换电路、运算放大器式转换电路、二极管双T型交流电桥、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5、P64 P67

第五章

1.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某些介质材料的压电效应。当沿着一定方向对某些电解质施力而使它变形时,其内部就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又重新恢复不带电状态,这种现象称之为压电效应,又称为正压电效应。

2.沿X轴施力,而在垂直与X轴的晶体表面上产生电荷的现象,称之为“纵向压电效应”。沿Y轴施力,而在垂直与X轴的晶体表面上产生电荷的现象,称之为“横向压电效应”。上述均假设晶体沿X轴和Y轴方向受到压力。当晶体沿X轴和Y轴方向受到拉力作用时,同样有压电效应,只是电荷的极性随之改变。压电系数矩阵!!???

P72 3.压电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电压源 电荷源

4.压电传感器的转换电路:压电式传感器本身的内阻抗很高,而输出的能量较小,因此它的转换电路通常需要接入一个高输入阻抗的前置放大器,其作用为:一是把它的高输出阻抗变换为低输出阻抗;二是放大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

第六章

1、磁电式传感器有磁电感应式、霍尔式、磁敏电阻、磁敏二极管、磁敏晶体管等。

2、磁电式传感器是一种机—电能量转化型传感器。

3、磁电式传感器是利用导体和磁场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原理制成的。

4、磁电式传感器基本上由以下3部分组成:○1磁路系统、○2线圈、○3运动机构。

5、通常所使用的磁电感因时传感器有恒磁通式和变磁通式。

6、恒磁通式:由永久磁铁(磁钢)、线圈、弹簧、金属框架和外壳等组成。

7、变磁通式又称为变磁阻式和变气隙式。

8、霍尔效应:当把一块金属或者半导体薄片垂直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沿着垂直于磁场方向通过电流Ic,就会在薄片的另一对侧面产生电动势。

9、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有两类:半导体固有特性及半导体制造工艺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温度误差和零位误差。

10、温度误差的补偿方法:○1采用恒流源供电和输入回路并联电阻;○2选取合适的负载电阻Rl;○3采用恒压源和输入回路串联电阻;○4采用温度补偿元件。

11、产生零位误差的原因:制造工艺不可能保证两个霍尔电极绝对对称地焊在霍尔片的两侧,致使两电极点不能完全位于同一等位面上;此外霍尔片电阻率不均匀或片厚薄不均匀或控制电流极接触不良将使等位面歪斜。

12、磁阻效应:将一载流导体至于外磁场中,除了产生霍尔效应外,其电阻也会随磁场而变化。

13、常见的磁敏电阻有单晶型、薄膜型和共晶型。

第七章

1.光电效应一般分为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两大类

外光电效应:在光照射下,电子溢出物体表面向外发射的现象称为外光电效应,亦称光电发射效应

内光电效应:通过入射光子引起物质内部产生光生载流子,这些光生载流子引起物质电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内光电效应。(1)光电导效应:绝大多数的高电阻率半导体,受光照射吸收光子能量后,产生电阻率降低而易于导电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光电导效应。(2)光生伏特效应:光照引起PN结两端产生电动势的现象称为光生伏特效应 2.基于外光电效应原理工作的光电式传感器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 光电管结构:当阴极受到适当波长的光线照射时便发射光电子,光电子被带正电位的阳极所吸引,这样在光电管内就有电子流,在外电路中便产生光电流,输出电压。光电流的大小与照射在阴极上的光强度成正比,并于阴极的材料有关。

光电管的基本特性:光电管的伏安特性,光电管的光照特性,光电管的光谱特性

3.光敏电阻又称光导管,无光照时电阻(暗电阻)很大,电路中的电流(暗电流)很小。当光敏电阻受到一定波长的范围的光照时,它的阻值(亮电阻)急剧减小。4.光敏电阻的基本特性:(1)光敏电阻的伏安特性:所加的电压越高,光电流越大

(2)光敏电阻的光照特性:光敏电阻的光照特性用于描述光电流和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不同光敏电阻的光照特性是不相同的。(3)光敏电阻的光谱特性:对于不同波长的光,光敏电阻的灵敏度是不相同的。(4)光敏电阻的响应时间:光敏电阻的光电流不能随着光照量的改变而立即改变,即光敏电阻产生的光电流有一定的惰性。(5)光敏电阻的温度特性: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光敏电阻 的暗电阻和灵敏度都要下降,同时温度变化也影响它的光谱特性曲线 5.光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生伏特效应 6.光电池的基本特性:(1)伏安特性

(2)光照特性:短路电流在很大范围内与光强成线性关系。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变化是非线性的(3)光谱特性(4)频率特性(5)温度特性 7.其它光电元件(1)光电耦合器件 光电耦合器件是由发光元件(如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接受元件合并使用的光电器件。光电耦合器中的发光元件通常是半导体的发光二极管,光电接受元件有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晶体管(最多)或光和控硅等。

8.一般将红外线分为四个区域,即近红外区、中红外区、远红外区和极远红外区

9.波长为2~2.6um、3~5um、8~14um的三个波段红外线,很少被大气吸收,所以称这三个波段为“大气的窗口”,适用于遥感技术。

10.红外线传感器根据探测机理,可分为光子探测器和热探测器 11.红外线传感器的主要特性:灵敏度,噪声等效功率,检测度 12.光纤传感器基本结构:保护层,包层和纤芯

13.光纤传感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型传感器,又称FF型光纤传感器;另一类是非功能型传感器,又称NF型光纤传感器

14.莫尔条纹:所谓莫尔条纹就是把光栅常数相等的主光栅和指示光栅相对叠合在一起(片见留有很小的间隙),并使两者栅线(光栅刻线)之间保很小的夹角,由于挡光效应或光的衍射,这时在与光栅线纹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种明暗相间的条纹称为莫尔条纹。

15.莫尔条纹的转换特点(1)莫尔条纹的移动量,移动方向与光栅尺的移动量,移动方向有对应关系(2)莫尔条纹对光栅的栅距有放大作用(3)莫尔条纹对光栅栅距局部误差有作用 16.光栅常用的光电元件有硅光电池、光敏二极管、光敏晶体管。17.主光栅移动一个栅距W,莫尔条纹就变化一个周期2π

第八章

1、P149 图8—1

2、气敏元件是气敏传感器的核心,有3种结构类型:烧结体型、薄膜型和厚膜型。

3、加热方式一般有值热式和旁热式两种。

4、湿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霜点)等。以下为各种公式:P157

第九章

1、在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如果两个结点的温度不同,则回路中产生一个电动势,通常这种电动势为热电动势,这种现象就是热电效应。

2、接触电动势就是由于两种不同导体的自由电子密度不同而在接触处形成的电动势,又称珀尔贴电动势。

3、温差电动势是在同一导体的两端因其温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热电动势。

4、热电偶的几个注意问题:

1)热电偶必须采用两种不同材料作为电极,否则无论热电偶两端温度如何,热电偶回路总热电动势为零。

2)尽管采用两种不同的金属,若热电偶两结点温度相等,即T=T0,回路总电动势为零。

3)热电偶AB的热电动势只与结点温度有关,与材料A、B的中间各处温度无关。

5、中间温度定律:1)热电偶在两结点温度分别为T、T0时的热电动势等于该热电偶在结点温度分别为T、Tn和结点温度分别为Tn、T0时的相应电动势的代数和

6、中间导体定律

7、标准电极定律:

8、热电偶的结构:普通型热电偶、铠装热电偶、薄膜热电偶。

9、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方法:导线补偿法、计算法、电桥补偿法、冰浴法、软件处理法。

10、热电阻分为金属热电阻和半导体热电阻两大类。

11、物质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物理现象称为热电阻效应。

12、热敏电阻:是用一种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敏感元件,其特点是电阻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变化,能直接将温度的变化转换成能量的变化。

13、热敏电阻按温度系数可分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两大类。

14、临界温度型主要用作温度原件开关

15、热敏电阻可根据要求,封装加工成各种形状的探头,如园片形、柱形、铠装型薄膜型、厚膜型。

5.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述 篇五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本文通过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阐述了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的.发展历程.首先对信息融合的概念和通用处理模型进行了介绍,然后按照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即信息融合的系统结构、信息融合的应用领域和信息融合的算法,分别探讨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最后对信息融合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 者:郭惠勇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工程和力学学院,西安,710049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年,卷(期):19(1)分类号:N1关键词:多传感器 信息融合 系统结构

6.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综述 篇六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随着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并行计算的软硬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信息融合是关于协同利用多传感器信息, 进行多级别, 多方面, 多层次信息检测、相关、估计和综合以获得目标的状态和特征估计以及态势和威胁评估的一种多级信息自动处理过程。它首先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 如海上监视、空-空和地-空防御、战场情报、监视和获取目标及战略预警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至今已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信息综合处理的专门技术, 并很快推广应用到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自动控制、交通管理和医疗诊断等多种领域。

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概念

信息融合 (information fusion) 起初被称为数据融合 (data fusion) , 起源于1973年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处理系统, 其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在一些文献中。在20世纪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 具有更广义化概念的“信息融合”被提出来。在信息融合领域, “多传感器融合”、“数据融合”和“信息融合”都被人们经常提及, 实际上, 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 但在不影响应用的前提下, 数据融合和信息融合是可以通用的。本文作者认为比较确切的概念为:综合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感知数据, 以产生更可靠、更准确或更精确的信息。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系统能完善地、精确地反映检测对象特性, 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 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

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层次

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 数据的多样化要求按照数据的类型、采集方式特点或工程的需要有层次、分步骤的进行融合, 这就需要引入数据融合的层次问题。一般来说, 数据荣浩然有三种基本结构:即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

2.1 数据层融合

这是最低层次的信息融合。这种方法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 在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测量未经处理之前就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

2.2 特征层融合

这是中间层次的信息融合。在这种方法中, 每种传感器提供从观测数据中提取的有代表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融合成单一的特征向量然后运用模式识别的方法进行处理。这种方法对通信带宽的要求较低, 但由于数据的丢失使其准确性有所下降。

2.3 决策层融合

这是最高层次的信息融合。在这种方法中, 将每个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变换, 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触笔结论, 最后更具一定的准则以及每个判定的可信度做出最优决策。

3 信息融合的主要算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常用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随机和人工智能两大类, 随机类算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多贝叶斯估计法、证据推理、产生式规则等;而人工智能类则有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粗集理论、专家系统等。可以预见, 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下扼要介绍这些技术方法。

3.1 平均加权算法

信号级融合方法最简单、最直观方法是加权平均法, 该方法将一组传感器提供的冗余信息进行加权平均, 结果作为融合值, 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对数据源进行操作的方法。

3.2 卡尔曼滤波法

卡尔曼滤波主要用于融合低层次实时动态多传感器冗余数据。该方法用测量模型的统计特性递推, 决定统计意义下的最优融合和数据估计。

3.3 多贝叶斯估计法

多贝叶斯估计将每一个传感器作为一个贝叶斯估计, 将各个单独物体的关联概率分布合成一个联合的后验的概率分布函数, 通过使用联合分布函数的似然函数为最小, 提供多传感器信息的最终融合值, 融合信息与环境的一个先验模型提供整个环境的一个特征描述。

3.4 证据推理法

证据推理是贝叶斯推理的扩充, 其3个基本要点是:基本概率赋值函数、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D-S方法的推理结构是自上而下的, 分三级。第1级为目标合成, 其作用是把来自独立传感器的观测结果合成为一个总的输出结果 (D) ;第2级为推断, 其作用是获得传感器的观测结果并进行推断, 将传感器观测结果扩展成目标报告。这种推理的基础是:一定的传感器报告以某种可信度在逻辑上会产生可信的某些目标报告;第3级为更新, 各种传感器一般都存在随机误差, 所以, 在时间上充分独立地来自同一传感器的一组连续报告比任何单一报告可靠。因此, 在推理和多传感器合成之前, 要先组合 (更新) 传感器的观测数据。产生式规则采用符号表示目标特征和相应传感器信息之间的联系, 与每一个规则相联系的置信因子表示它的不确定性程度。当在同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中, 2个或多个规则形成一个联合规则时, 可以产生融合。应用产生式规则进行融合的主要问题是每个规则的置信因子的定义与系统中其他规则的置信因子相关, 如果系统中引入新的传感器, 需要加入相应的附加规则。

表1对常用的数据融合算法进行了比较。

4 结束语

多媒体信息融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随着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 其应用领域得以迅速扩展。信息融合已成为现代信息处理的一种通用工具和思维模式。本文主要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概念, 层次以及主要算法进行了论述, 多媒体数据融合技术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下两个研究方向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是基于Agent的信息融合;二是WEB信息融合。

摘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概念,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层次, 信息融合的主要算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展开了综述。

关键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综述

参考文献

[1]杨万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4.

[2]何友, 王国宏.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11.

[3]高隽.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6.

上一篇: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下一篇:金融学期末考试题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