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殇》到大国崛起

2024-10-11

从《河殇》到大国崛起(共3篇)

1.从《河殇》到大国崛起 篇一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的观后感范文1 XX年11月18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创办的智库团结香港基金举办中华大讲堂,邀请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金一南教授主讲“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

金一南教授细说中国近百年的苦难与辉煌,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衰败,从东亚病夫走到民族复兴。金教授分析,近代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民的国家意识淡薄,极度不团结、一盘散沙。听者动容,令人深省。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繁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21世纪,新的千年,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的观后感范文2 以前,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苦难深重的灾难史,内部军阀混战,国土分崩离析,向列强割地赔款,国人任人屠宰。

但是,心中一个疑问始终没有解开,为何大多数战役或战斗在人数数倍于敌人的情况下,却一溃千里。如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才一万九千人,东北军十九万,但是三天就丢了沈阳,一周丢了辽宁,两个多月东三省沦陷?七七事变时,日本华北驻屯军我们统计为八千四百人,日本自己统计为五千八百人,而宋哲元一个军十万人,但是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华北就沦陷?

还有,在南京大屠杀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为什么就不知道反抗,任日本人屠杀?造成了三十万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的惨案?我常常在想,这么多人明知道自己是死亡的命运,为什么不去反抗一下呢?就是踩过去,也会踩死很多日本人啊。

今天,观看了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的《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没有国家认同感,换一句话说,也就是不爱国。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上万民众居然在旁边麻木观战,觉得外国人是跟皇帝打仗,这事跟自己无关。见联军久攻不下,居然有人向敌人告密,说护城河下没有设防,引导联军从此路攻入北京城;三元里战争中,民众居然向敌人提供粮食、蔬菜。没有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御敌,却甘当看客,甘做汉奸走狗。国人如此麻木不仁,如此没有凝聚力,国焉将不亡!

二、集团性精神沦陷和人格沉沦。在国民政府中,不泛一大批有识之士和精英,但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等叛国大汉奸。在台儿庄战役中对日取得大胜的某将军,转眼却投敌成了汉奸。杨靖宇将军接连被身边最亲密的得力干将出卖,最后落入敌手,壮烈牺牲。在当时的时局中,仿佛所有的人都没有了精神,没有了人格,有奶便是娘,整个中国大地仿佛成了盛产汉奸的土壤。

三、懦弱的国民性格和麻木不仁的国民思想。进入近代以来,国人逐渐重文轻武,在性格上便没有剽悍的精气神,一个个成了文绉绉的书生,以如此精神怎能抵挡住嗜血成性、如豺狼虎豹帝国主义的进攻呢?!在很多屠杀中,刽子手指定杀谁,中国老百姓便引颈待宰,而且很多还是让中国人把中国人绑住杀死,民族精神沦陷、国家气节尽亡到如此地步。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14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把蒋家皇朝赶到台湾岛上,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扬眉吐气。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力非常虚弱的情况下,出兵鸭绿江,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联军,终于让帝国主义认识到了中国不再是百年前那个虚弱的中国了。

今天的中国,我们的GDP达到1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战略导弹、母舰、歼20等一大批高、精、尖武器井喷出现;钓岛、南海巡航硬碰硬美日,壮我国威军威。所以,中国这头巨龙早已经苏醒,正在伸展已经强大的四肢,傲视全球。

虽然,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中华民族早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东方之林。

我热爱我的祖国,我以做一名中国人而倍感骄傲自豪。

2.从《河殇》到大国崛起 篇二

关键词:工程教育,影响因素,教师培养

工程教育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在国家经济建设的不同阶段,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包括: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学学士的培养。截至2003年,中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院校达到了1303所,其中工科学生达到369.34万人,根据拟定中的《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程教育在学人数应该为1000万左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程教育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已成为了工程教育大国[1]。然而,工程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工程教育强国,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每年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2007年劳动力市场可获得合格工程师(qualified engineers available)数量的排名如表1所示,中国在55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排名53位,可见我国要想从工程教育大国真正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来源:瑞士洛桑排名《世界竞争力报告》http://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

一、影响我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的因素

1. 国家对工程教育重视不足。

20世纪,工程教育在我国曾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9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文、法、经、管等方面的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扩招和高校间的合并,原有的工科院校被并入了综合大学,原有的工程教育体系被彻底打乱和削弱,这对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工程教育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支持,才能提升我国工程教育质量。

2. 工程教育的影响力不足。

目前工科学生在我国全日制本专科生中占35%以上,远远高于日本、德国、英国和美国,但工程教育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我国中学生对工程学科知之甚少。高校缺乏对工科学生职业和人生规划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对作为工程师职业缺乏自豪感,使得大量学生流失到非工程职业领域。工程教育生源减少,进一步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3. 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非师范趋向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在我国,文、理各科都有师范大学专门培养教师,甚至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有专门机构在培养,而工科虽然长期属于规模最为庞大的学科门类,却没有专门的机构为工科教育输送教师,这已成为制约工科教育应对挑战、提高质量的瓶颈。

我国工程教育正处于质量与规模发展不协调阶段,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的师资主要由各类学校工程类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承担,学历虽高,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当缺乏,难以胜任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长年从事理论教学的老教师与现代工程实践脱节,使得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足,“非工化”趋向日益突出。工程教育教师,只懂工程,不懂教育,缺少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方面的了解,“非师范”性日渐显露。

鉴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在一系列工程教育问题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工程教育师资问题,需从国家、高校和社会三方构建的机制入手。

二、政府应大力支持工程教育教师培养

工程教育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对于工程教育师资的培养,政府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政策上引导和规范我国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近年来,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可,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更为了解决工程教育质量等诸多现实问题,国际知名工科大学已经推出“成立工程教育委员会”、“设立工程教育系”等举措,探索工程教师培养新模式。

2004年4月9日,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董事会决定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术部门———工程教育学系(Departme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这是美国大学中设置的第一个工程教育学系。2004年4月12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工程基础部(Division of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也宣布更名为工程教育学系(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并公布了包括提供工程教育研究生课程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3]。而美国其他的大学,如MIT、哈佛都设立了工学院等,也正在研究如何进行改革以应对工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法国,工程教育一直由综合性大学和工程师学校承担。工程师学校不仅划归国家,而且隶属于技术性部门,享受政府全额拨款。作为享誉全球的巴黎高科成员,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 (ENSTA) 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正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全科工程师教育”课程,而不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工程师,职业工程师已不是该校的培养目标。

1. 以政府为主导,从宏观政策上支持、引导,积极推进设立“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博士)工作,专门致力于培养工科教师。

(1)培训工程院有意留校任教的研究生。这些学生担任助教,必须按规定合格地修完一门教育学类的课程。(这些人的成长,不能仅仅限于目前跟着教研室学或去听专业课的状况,而应组织力量,系统讲授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研究学生心理与教育问题。)

(2)组织力量对工科学生讲授工科平台的专业课,如工程发展史、工程哲学、工程思维、工程方法论等课程。

(3)高校工科专业教师队伍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作为工科教师,他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但作为教师,他们缺乏教育学知识,学校管理者可以按照即将建立的“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其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为: (1)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讲授教育哲学、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理论课,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2) 教学方法课程,主要指导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怎样提高教学艺术等。 (3) 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课程。 (4) 学术课程。培训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新内容[4]。将他们培养成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很好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的教师,使其加入到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队伍中来。

2.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积极性。

工程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性,政府要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财政资助,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如:税收激励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明确规定为大学工科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的企业拥有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在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规范的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使得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

3. 推进工程教育学系的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的必要补充,(补充师范大学在工程教育教师培训方面之不足)大力打造国家基地,鼓励条件成熟的师范高校成立工程教育学系。

工程师范系不同于师范大学(以培养文理学科教师为主),而是师范院校的必要补充,要承担现有师范院校难以承担的职能,其使命与目标主要有:提高工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工程思维、工程方法、工程文化[6]。开展工程教育的研究与普及,强化工程教育的“草根”影响,培养专门研究工程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型人才。

三、高校内部对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

学校担负着工程教育的神圣使命,优秀的工程教育教师是高等工程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从高校层面看,建设好高校培养工程教育的新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工程教育师资管理运行机制。

当前高校的师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仍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如:教师难以自由和合理流动,师资管理封闭,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师资优化配置难以实现。应构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把师资管理交由学校自主管理和市场“无形的手”进行自我调解。

2. 培养“双师型”的工程教育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系统的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4]。首先,应科学制定有利于教师优化并建立“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选拔工作。其次,要建立有助于教师通过优化知识结构脱颖而出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包括职称评审制度等。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应建立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机制,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4]

3. 提高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素质,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

工程教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程教师的教学能力[7]。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别的,相应的工程教育教师应是多层次的,评价也应是多层次的,应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

总之,要想成为工程教育强国,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国家、社会及高校三方要从制度上保证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建立工程教育学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工科教师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走上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从大国走向强国.光明日报, 2007.10.22.

[2]shttps://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2007瑞士洛桑《世界竞争力报告》.

[3]涂善东, 潘艺林.时代需要“全面工程教育”.光明日报, 2007.8.14.

[4]潘艺林.呼之欲出的“工程教育学”.

[5]陈彬.普渡大学工程教育学系的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6]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的兴起与实践[R].“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报告集[C].中国上海, 2007-9-24.

[7]孙平.“双师型”工程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发展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5.

[8]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2.

3.从震荡中反思大国崛起的智慧 篇三

现在大家心态渐渐平和,让我们回眸刚刚过去的这次危机,并力争从中总结并学到些东西,为正在进入以金融-资本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崛起的第三阶段寻求镜鉴,寻求智慧。

震荡的原因探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现代资本市场是超越会计概念的生存与运行方式,心理因素常常决定资金运作,从而引发非理性的上涨下落。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清晰地证明这一点。

从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不难发现,金融危机中香港和新加坡的宏观经济面相当良好,在华裔经济学家刘遵义的宏观计量分析中,两地的宏观综合得分几乎为满分,而且微观面、监管面也都不错,然而,即使这两个好学生,也同样未能幸免于危机的泥潭。很显然,金融危机有着更加深刻的诡秘。经济学家们后来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的模型或理论来进行解释,强调市场信心和预期对市场的影响。说白了,无论宏观面和微观面如何,信心崩溃足以导致市场崩溃。这里面,又有许多有趣的理论,比如“羊群效应”,指散户容易跟风,容易受股市中大户的影响。比如,像索罗斯这样的“羊头”,无论是在话语方面还是在资本运作方面,都容易引起散户的跟风,其致命一击,很容易成为市场的风向标,接下来出现“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5·30”后的股市暴跌,正在于信心的突然变化。众所周知,这一轮的暴跌,导火索是印花税。关键不是政策本身的力度,而是政策出台的方式,让市场感觉到一股决意要不择手段打压股市,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

占市场资金力量三分之二的散户们首先害怕了,他们仓皇出逃,引发股市跳水。而散户们的房子又是与机构(包括私募和公募)的房子连在一起的。当散户的房子着火了,邻居的房子岂有不着火之理?股市续跌的结果当然就是机构的房子也开始着火,于是本来行为就与散户没有明显差异的机构也一样开始了生死大逃亡。先是私募开始跑,而且跑得更加凶猛,进而带动市场更加大跌。公募既不愿做被大狗熊咬着的倒霉蛋,同时又有赎回的压力,于是也开始跑,结果导致成份股也开始崩溃。股指在“6·4”这一天的跌幅居然超过了“5·30”。全世界看到了在极其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股市中所有的“房子”居然一齐熊熊燃烧起来的“奇观”。

需要总结的教训

这次股市震荡,留给我们很多教训,值得好好总结。

首先,管理层应启动行政问责机制。面对股市暴跌,管理层习惯性想到的,往往是出台重大利好政策来刺激股市。然而,用不当的方式“调控”与用不当的方式“托市”其实对于中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都是危害。因此,管理层真正要做的是,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游戏规则,这才能长远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想一想,在中国有时候犯错误的成本太低了。只要不“站错队、上错床、拿错包”,即令犯下数万亿人民币的天价损失,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处。这在产品时代也许社会还可以接受,因为损失相对比较小(比如就算关某个企业关错了,也不过是一个企业的损失),然而,在中国进入金融-资本时代后,有时这样的错误是致命的,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所以,追究决策失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游戏规则,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从这一场股市危机,还可以想到的是,中国人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官员们现在太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了。以流动性开始过剩的那一天开始,中国就跨入了金融-资本的时代,而这个新的时代与产品时代的宏观调控大不相同,它正成为中国崛起的严峻挑战。

兹略举出两大不同。其一,在产品时代,政府调控的风险相对较小并且简单。比如,政府如果认为投资过度,经济过热,可以采取简单地关闭某个企业(想一想本轮宏观调控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整顿铁本”)的做法。政府这样做就算做错了,损失也相对有限,一般不会让其他企业受到致命的影响,并且可以让其他的企业利润更高。因为产品经济的特性是经济主体之间彼此独立,互为竞争。然而,在金融-资本时代,市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信心的崩溃很容易让市场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数财富顷刻间烟消云散。

显然,股市暴跌并非管理层“调控”的本意,管理层也许真的只是想点燃一个小小的烟头,并且提醒蜂拥入市的投资者们要避免泡沫的损失。但问题在于,这个烟头不曾想居然把房子烧着了,然后是令整个市场陷于火海,然后是数万亿的财富,无数人的血汗在中国经济向好,在大国崛起的浪漫时光中消失了。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金融-资本时代可以说体现得最为明显。

其二,在产品时代,各样的竞争基本上都是以可见的方式发生。有人要抢别人的东西、土地、财富,都必须借助于有形的军队和各种兵器。然而,在金融-资本时代,掠人财富根本无需大兴刀兵,只要善于使用金融武器,尤其是利用好全球一体化高能的信息平台与金融平台,就可在谈笑之间,将竞争国毁于一旦,并且往往是以“闪电战”的方式来劫掠对方财富。

有人在“想象”发生一场核子战,然而,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之上者,经济战也许是更现实的危险。其实,当今大国崛起第三时代的“全面包围”也根本不是地缘政治上的地理空间的“硬包围”,而是信息与金融的无所不在的“软包围”。有人也津津乐道“闪电战”,然而大国崛起时代的“闪电战”也根本不再是希特勒时代耗时数周乃至数月的所谓“闪电战”,而是如我们在过去几个交易日所看见的巨量毁灭财富的“闪电战”。

也就是说,新的经济战的武器完全不是中国人所熟悉的武器,而是金融产品,是股票和钞票以及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工具。而上阵的战士也完全不是荷枪实弹的军人,而是经济官员、经济学家,业内泰斗等一干受人尊敬,温文尔雅的人。他们的嘴吐出的话语完全可以具备子弹的力量,直击市场最软弱的“信心”部位。

20年前,如此经济战在美日之间发生过一次,它一举摧毁了日本赶超美国的希望。10年前,如此经济战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再度上演,它一举毁灭了亚洲崛起的梦想。这不是某个人的阴谋,也不是某个国家的阴谋,而是国际资本在利益驱使下各方面力量的必然合谋。

因此,当中国进入到“大国崛起”第三时代(第一是从农业中国到工业中国,第二是从农村中国到城市中国,第三是从产品中国到金融-资本中国)最危险的战争根本不是军事战争,而是金融战争。

学习大国崛起的智慧

当前,中国经济大好,股市也仍处方兴未艾之期,但近期的暴跌显然是一次预演,一次警告,而最大的益处则是让方方面面吸取其教训。中国的股民尤其是散户从此要吸收乱炒作的教训,更加慎重地入市,懂得股市的风险。而最大的教训则是政府政策的教训。当务之急,是我们应该自身赶紧补课,尽快熟悉现代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规律,明白错误决策的风险,并且从此次小型股市危机中去学习大国崛起的智慧。

比如,我们必须抛弃一些几千年的思维定式,总是害怕风险,恨不得躲着风险,消灭风险,但现代金融却是通过市场交易和配置风险,巧妙地使风险成为一个产业和市场,所以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金融学教授陈平一再强调,防范风险的概念根本是错的,现代经济是交易风险;同时我们还要放弃“产品时代”的管理思维,比如习惯于用行政的办法管理经济,但在金融时代完全行不通,因为错误的管制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天下大乱;我们还必须放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我们过去也许习惯于用传统物价部门管理价格的波动的办法来管理物价,然而股市价格的波动完全不同于产品价格的波动,其不可控的特性要大得多。

上一篇:热机的效率(优质课教案)下一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的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