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古诗(共8篇)
1.忆江南 古诗 篇一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⑵。
日出江花⑶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⑷,
能不忆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⑴ 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⑵ 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⑶ 江花江边的花。
⑷ 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2.忆江南 古诗 篇二
薄雾轻云白鸟戏, 水天一色自清泠。
细雨慢思行。
传说美, 王母恋周王。
天上人间如梦醉, 瑶池仙境诉衷情。
别宴泪汪汪。
人文美, 古道载唐蕃。
日月生晖河倒淌, 千年咏颂任评说。
弃镜望回坡。
风情美, 遁去四方游。
勇士流星天下震, 诗佛悖教恋情愁。
横溢世间留。
经幡美, 随处籍风传。
六字真言祈庇佑, 转经膜拜苦中甜。
佛祖在心间。
情歌美, 西部赞歌王。
不朽金曲传世界, 牧歌飘荡远流长。
湖畔洛宾狂。
英雄美, 海北创丰碑。
发愤图强躬尽瘁, 成仁取义荜生辉。
3.烟花三月 忆江南 篇三
昨日,身处三而环海的大连,感受到祖国北方之海的辽阔、壮美,让我想起了我的南国、深圳的海湾,必也是“默默的春潮已开始鼓动起夏的浪花,强大的暖流正铺天盖地地砸向礁石,涌入海滩,春叶的幼稚也转入夏的成熟……。”
而在这烟花三月,在这迷人的季节,我童年的故乡,杭州,又该是怎样的胜景啊!白居易的千古名词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都是在出生地杭州。她就像如今深圳家中躺在角落里那个时间的储物柜,天天在身边,那里锁着我的过去,存放着我的回忆。每每回来,会打开那把只有我能打开的锁,河坊街有多宽,苏堤、白堤有多长,杭州的历史就有多重。在这里,我闻着那些杭州的味道,想那烟花三月的鸟语花香,让我想家。
我想念,杭州苏堤春天的柳绿桃红,白娘子许仙的传说,带给少女的我最纯真的爱的憧憬;我想念在灵峰,和小伙伴们拿着手电筒去无名深洞探险的经历;我想念西湖上的泛舟,在大学读书时,周末与好友租一小船,在船板上看书聊天,或任小船儿飘荡,或摇船于六吊桥桥洞下遮阴、小憩;我想念保傲山,那是记载下了我的初恋,在保俶塔旁的山顶上,我和他骑坐在石凳上晃着脚儿,远眺春烟雨雾中的西湖,怀着那份朦朦胧胧的幸福;我还忘不了在黄龙洞上的葛岭山,小时候初春三月,毛昭晰叔叔带我上山识辨、摘采草药,如今荒芜的老家花园里,还留有当年移栽的白芨和益母草…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是啊,何日再重游,我真想再重游儿时杭州家中的花园。记得当时院子里种满了从各地移植来的花木,小时数过有四五十个品种之多。两百多平米的院子里,春夏秋冬四季,花事不断,甚是醉人。难忘的是那株有两人高的黄、红双色双瓣腊梅树,每年都是她带雪催春,率领群花迎接春天的到来。现在,又是三月天了,梅树的枝头该已是满眼嫩绿了吧。喜花的我,在外这么多年从未找见这么雅贵的腊梅品种。那时最欢乐的时光,是绵绵春雨过后的初夏,每天从里屋浴室接上根长长的塑料管给满园的花树浇水,姐妹们边浇水边嬉戏打闹……
我更想念在岳坟的岳飞墓前,父亲为我们讲述岳母刺字、岳家精忠报国的故事,如今,父亲长逝已整二十年,但岳庙依旧。我也无法想象,杭州,若是没有公元1126年的那场靖康之乱,这座城市的命运将会怎样地延续,可现在她的的确确已成为可以和西安、南京相提并论的古都,可这不应该是她的角色,她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误会。建炎元年,建康失陷,逃难的赵构第一次来到了杭州,一来,他就不想走了,因为他被这“三秋桂子,十里荷香”迷住了,只是形势所迫,在短暂停留后,又不得不继续南逃,但他已经忘不掉杭州的倩影。所以,自建炎二年,这座城市实际上成为了南宋半壁江山的心脏,但在名义上,她还是只能被称作“行在”。这一叫,就叫了将近半个世纪,到了宋孝宗手里,1175年前后,也许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君君臣臣的北伐之心,早已被风花雪月销蚀得干干净净,杭州作为南宋都城的名分,也终于被扶正。南宋定都杭州后,皇城外围,天街两侧,那些皇亲国戚们买地修房,将一条街道妆点得如花似锦,这就是河坊街。河坊街的前世,就叫做“御街”、“皇城根儿”。
杭州,这个做过王朝的都城,却不见兵戈之气,北方大漠胡沙,到此也化为如水温柔。马可·波罗称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这个从意大利来的冒险家,被这个城市所惊呆了,他留下的游记里,极尽对这个繁华天城的描画,引动整个西方对东方的渴望。杭州之美,主要在西湖边。杭州城内西湖边,五步一个古人,十步一个故事,好挤也。好在有西湖一池水,这一池水容下了千年恩怨,容下了佛道儒隐,容下了儿女情爱,容下了兴亡悲欢。美人书生、才子佳人的故事,为杭州平添了几分妩媚、宽容。
去年初春三月去杭州,重游保俶山,遥望孤山东北面“放鹤亭”旁的梅山上,黄、绿、金本应分时节轮流斗艳的腊梅,因去年春早天暖,竞同时开放,美不胜收,那暗香铺满了整个西湖。想那隐士林和靖悠然持杯,吟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乐得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当真是隐逸了吗?书生十年寒窗,真的是为着放弃、逃离?既有今日,当日何必苦苦执着追求?又想那千古传唱的钱塘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即今西泠)松柏下。”最后是“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临终遗言说:我生于西泠,死于西泠,今愿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瘾也!
想起前日在大连与带我们出行司机的一番闲谈,禁不住莞尔。这位开旅游公司的司机一听说我是杭州人,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他刚从杭州回来,女儿和太太都迷上了杭州,女儿在北京大学毕业竟到杭州找工作,并住了下来。在中国北方人眼里大连是最美的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而他家有临海靠山的大套房,就这样的条件,妻儿竟还跑到杭州不回大连,他前天刚从杭州探亲回来。问起他的感受,他朗朗地说:去了二十天,竟然下了整整十八天绵绵的细雨,真是受不住。我笑着说:“你真好运气,那可是杭州最有诗意和情调的时节。”
当晚回深,难以入梦,躺在身边记忆的储物柜又打开了。杭州三月的烟雨如雾如梦般笼罩了整个房间。在我的梦忆中,春天里的杭州,时有蒙蒙烟雨,给周围景物罩上淡淡的光晕,那雨丝柔化了杭州的景致,一切宛如少女披上了薄薄的面纱。在湖边苏堤,伴着隐现的桃红及如烟柳丝,更增添了江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那北方大汉所说的十八天绵绵细雨正是我追梦已久的西湖印象。我想,杭州的烟雨神韵还未销蚀这个粗犷的北方男人,大约是他认识杭州时间不长吧。杭州是诗,杭州是画。她的美,是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浸润到骨子里去的,需要慢慢去发现,细细去体会。杭州,是座了解了就不想走的城。
烟雨柳絮,梦醉江南。让我们相约吧,烟雨三月下江南,去感受江南那份甜美迷人的春的气息,去领略杭州苏州的都城柔情、徽州歙县的菜花清香、乌镇周庄的水乡写意,这一切,也许都会令我们如醉如痴,留连而忘返………
4.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朗诵 篇四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然后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然后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然后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然后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5.刘禹锡《忆江南》中华古诗词欣赏 篇五
刘禹锡《忆江南》主要描写的是什么景色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忆江南(其一)
刘禹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①谙(ān):熟悉。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中的浪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染成了蓝色。如此美景,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起江南呢?
【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叙旧之美】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住了两年,又在苏州住了一年有余。应该说他对江南比较了解,因此提到江南的时候,就像是在提自己的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一开始就说:“江南很好哇,我很熟悉那里”,然后得意地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且不说这一句对江南风景的提炼有多么到位,使江南的水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光是这种神气活现的叙旧口吻,就足以让人会心一笑,点头称是了。
【写作指导】
文章要一气呵成,就像这里的《忆江南》,从开头到结尾,叙事流畅,没有断裂的痕迹。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那便要在下笔之前,有一个总体的构思。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也最好不要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时段来写。
【智慧点拨】
6.《忆江南》教案 篇六
1、能用优美、柔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之情。
2、能积极参与合唱,并与同学合作演唱,做到两个声部的演唱音准、和谐。
3、熟记古诗《忆江南》,并能说出古诗表现的意境。【教学过程】
(本课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学唱高声部,基本掌握了高声部的演唱)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创作的歌曲《忆江南》,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教学提示: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复习演唱《忆江南》高声部。
(2)教师对学生的演唱从音准、音色、力度等方面进行指导(找一点),可再演唱一遍。(结束句可渐慢)
2、师:(出示谱例)“忆江南”是一首合唱歌曲,我们刚才演唱的是歌曲的高声部。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观察乐谱,合唱是从什么地方进入的,第几行第几小节?
教学提示:
(1)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听辨并回答。
(2)教师小结,合唱是从第8小节(第二行第2小节)进入的。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低声部,之后进行合唱。
二、学唱低声部旋律
1、师:(出示合唱乐谱)请同学们看低声部的旋律,大家看到有几个小节是空缺的,请听老师弹琴,唱出空缺的音。
教学提示:
(1)教师弹奏第一和第二乐句,引导学生听辨出空缺的音,并完整演唱。
第一乐句行演唱。
第三乐句
(3)师生接唱。
(4)学生完整演唱。
2、师:你们发现了吗?每句结尾的音和下一个乐句第一个音是相同还是不同?
教学提示:
(1)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每句结尾的音和下一个乐句第一个音是相同的。这种方法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典型的一种创作方法,叫“鱼咬尾”。
3、师:(出示结束句谱例)低声部还有一个结束句,我们来唱一唱。
教学提示:
(1)结束句最后一个音5拍,要把时值唱满。
(2)完整演唱低声部。
(3)“鱼咬尾”的音虽然相同,但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提示音准。可以再演唱一遍。
4、师:低声部旋律大家会唱了,能跟高声部的旋律合起来唱吗?
教学提示:
(1)学生在空拍的地方容易抢唱,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唱准。
(2)指导学生数拍或默唱旋律“2 2 3”,然后接唱第一个音,起音的音准非常重要,一定要多练几次,为合唱时准确进入做好准备。
(4)完整演唱二声部旋律。
(5)提示每个乐句的结束音要唱满时值,再唱一遍。
三、演唱低声部歌词
师:哪位同学能把低声部歌词给大家唱一唱?
教学提示:
(1)鼓励一名同学填词演唱,师生评价。(音准、节奏、词曲对应)
(2)全体同学演唱歌词。教师提示“1 6 5”是一字一音,(学生可能唱得生硬)要唱得短、弱。
(3)由于低声部的旋律音多在低音区,容易唱得低,要提示低音高位置唱。(与唱高音时的位置一样)
(4)低声部结束句第一个音的音高不准,需多练几次。
四、合唱
1、师:现在我们要把两个声部的歌词合起来唱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教学提示:
(1)两个声部合唱,然后进行评价。
(2)第17小节低声部的节奏1 6 5。
(3)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第10、14小节(第二、三乐句最后一小节),高声部弱些,突出低声部的旋律;第11、15小节低声部(第三、第四乐句第一小节),低声部音量弱些,突出高声部旋律。
(4)两个声部每句结束音因为控制音量,有些学生出现时值唱不够的现象。
(5)完整演唱二声部合唱。
2、师:同学们基本能唱下来了,现在,我们把齐唱部分的乐句加上,完整演唱,注意听好前奏和间奏。
3、师:同学们唱得不错,哪些同学能勇敢地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
教学提示:
(1)鼓励两位同学二重唱(只唱一遍),师生评价(从音准、音色、表情进行评价)。不论唱得怎样都要给与掌声鼓励。
(2)再请另一组同学小合唱。
五、拓展
师:同学们唱得不错。这首古诗大家都会背,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教学提示:
(1)请同学说出古诗的意思。如说不全教师补充。“谙”是熟悉的意思。
(2)播放古诗朗诵视频。
(3)学生模仿朗诵。
六、小结
师:江南多美啊!青山绿水、风光秀丽,能不忆江南吗?最后让我们用最柔和、优美的歌声赞美这美丽的江南吧!
教学提示:
(1)学生随音响伴奏演唱一遍,之后教师指导个别问题。
(2)请同学们起立,教师指挥随伴奏演唱《忆江南》。
(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课后点评】
本课从课堂过程来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唱的学习,演唱很投入,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优美,较好地表现出了古诗的意境。课堂效果较好,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些教法借鉴:
如何表现歌曲的审美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本课教学中没有使用空洞的语言,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声音的指导上,根据歌曲演唱“气、声、字、腔、情”五要素,从音准、力度、音色、唱法等具体的指导中,实现了歌曲的审美情感表现。
注重学生听觉思维的训练: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歌曲的教唱,忽视听觉的培养,这是一个误区。在这节课学唱低声部旋律时,教师没有完整呈现乐谱,而是让学生通过听辨出每个乐句的首尾音,这一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视谱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对音高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听辨合唱是从什么地方进入的,也是对学生音乐听觉的培养,形成两个声部的听辨能力。音乐听觉能力就是要在这点点滴滴的听辨中逐步形成。
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歌曲《忆江南》的合唱部分,两个声部不是同时进行,低声部是晚一小节进入的。如何让低声部能够准确地进入演唱?课堂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先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指导用“默唱”旋律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低声部准确进入的难点。这就是“先放后收”的理念,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如何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容。《忆江南》适度地渗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用带有视频的诗朗诵,把学生带进了优美的江南景色之中,通过画面和诗朗诵进一步升华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它的目的是升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有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才能起到升华对音乐的理解作用。
7.“好”一首《忆江南》 篇七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的确,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白居易已67岁了,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个个好懂,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那明艳的画面,那绚烂的意象,如在眼前,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对仗,那复沓的音韵,读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所以,教学这首词,这一句成为绕不过去的精彩。玩味节奏,想象画面,反复诵读,都是极常见的教学环节。
然而,白居易的诗词,真的那么好懂吗?或者,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作,读懂了诗人白居易吗?如果我们不能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从何处开始?要往哪里去?
也许,我们该重新读读《忆江南》。
重新读,我们的目光当然不能直扑那一句经典,那样只会让我们仍然迷失在它绚丽的色彩里,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需要“升起警觉”,从第一个字就开始慢慢地读,细细地想。
于是,咱们读——“江南好”。这三个字,可以拆为两个词:江南,好。“江南”的含义,无外乎两种:广义的江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狭义的江南,当然需要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来理解,更多学者认为这里指的是江浙一带那一片水乡。
接下来就是那个“好”,容易理解吗?白居易的诗风就是明白如话,所以,这里的“好”嘛,就是与“差”相对的“好”。
打住!如果你这样读下去,就注定了这一次重读仍然空手而归: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话的“好”,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且让我们在这个“好”字上面作些停留,停留……于是,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
即使追求“老妪能解”,非得用这个“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例如秀、美、俏、靓、丽等等。用这“好”字,既非押韵,又显“俗气”,为何用它?
这个“好”,不是那么好懂啊。这个时候,我们要以婴儿般惊奇的目光,重新打量起这首词来。为什么白居易这样写?我们得去问问他啊。
于是,自然而然地,我们会去搜索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纠缠。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然而,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如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可是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可以想见,从战乱之地漂泊而来,美丽而宁静的杭州,对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着什么。后来,则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积极上书议政,却不被唐穆宗采纳,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么苦恼和郁闷;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仕途险恶。于是,他主动请求外放。最后,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时,白居易已年届半百,又一次外放他乡,不禁感慨万千:
退身江海应无有,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可以庆幸,等待白居易的,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那个使无数诗人画家抒写、描画不尽的江南。从此,在这里,他热情吟咏那西湖的山水、吴地的风光;在这里,他勤政爱民,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绩善举;在这里,他结下多少友情,无论是布衣平民,还是贤士僧人;在这里,他远离党争,身心独善,闲适而超然……
如此,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岂止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关于江南的回忆,除了景色,分明还有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情啊!
如此,每忆起江南,白居易岂会只说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达他对江南的情感,似乎哪一个字都不全面,哪一个字都不够淋漓。或许是左右权衡了一番,也或许是完全不假思索,一个“好”字,终于夺笔而出,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让它“俗”吧,此刻唯有这“好”才好!
如此,我们才对结尾句“能不忆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走遍大江南北,看过无数风光,却唯有这方土地,让他魂牵梦萦。写下《忆江南》时,诗人已是垂垂老矣,身处“花寒懒发鸟慵啼”的洛阳,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个回“忆”了。我们这才明白,这重重的反问里,有多少深情难诉:能不忆江南?
于是,教学这首词,不仅要在想象里再现江花江水的艳丽色彩,不仅要在吟诵里咀嚼巧夺天工的整齐对仗,还要绕到词句的后面,争取与诗人打个照面,问个心事。然后,让学生在心里轻轻感叹:
8.忆江南:最忆是周庄(散文) 篇八
在一个初冬的雨夜,我来到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一个被碧水环绕着以河为街道的村庄,“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村庄,中国明清建筑保留得最完美的村庄。
站在周庄,我就站在了中国的江南。
在我印象中的周庄,是陈逸飞的画笔下温润细腻的飘逸的江南水乡,是三毛哭着舍不得离开的世外桃源,是摄影师镜头里深邃宁静的梦幻泽国。
当我呼唤着她的名字,轻轻来到她的身旁,还是被那瞬间流露出的绝世风骨震撼……
入夜,周庄正静静地依偎在江南的细雨里,是那样含蓄,就像穿着斜襟衫的江南女子,搅着衣角那般临风的妩媚。时空中飘逸着独特的古朴与典雅。我的脚步声就回响在历史的屋檐下,月影与红灯笼交映下的氛围让垂柳颤动着,风随意地流动,流动的还有江南水乡清澈的暗香,一脉浮雕般的画境洗练得神神秘秘。让人体会到徐志摩笔下的文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如果说夜雨里的周庄是一个清秀的江南女子在水边伫立成一首婉约的宋词,那么清晨雨中的周庄就如一片泊在湖上的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荷叶,我不得不惊叹那出神入化的江南神韵了。在周庄,俯拾是诗,仰首是画,随意切换一个角度,都是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风景画,这“画”中既有大写意,又有精工笔。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它是把家建在水上的,所以它也是睡在水上的。船是它的床,河是它的路。水乡人家的门前几乎都停泊着小小乌篷船,小河自然是人们随意徜徉的大街小巷。家家面河而居,户户窗轩临街。如在庄上的张厅,我看到了后花园中的一方水池,池子是灵动的,连接着外边的河道。水池边上有缆船石,可拴紧船只。屋里的主人可以在这里坐上小船,驶向通往外部大千世界的水路,来访的亲朋好友可乘扁舟直抵后院,活脱脱一道“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水乡奇观。
在周庄,只有沿着水的痕迹,才能找到通往外面的村道,“咫尺往来,皆须舟楫”。“舟楫”是周庄人的“水鞋”。三百首唐诗有一半浸在水中,而周庄却是整个儿。周庄与《水经注》,原是一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啊。
这样无处不在的水的环绕,再加上纯粹的明清建筑配上青青的石板路,周庄,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水乡”。
有人说周庄是“东方威尼斯”,我偏要说威尼斯是西方的周庄!
放眼细雨之中的水乡,犹如一双江南女子的秋波美目,水灵灵的充满灵性,是那样不可抵御地诱惑着我。视线之内,小桥流水岸边的垂柳,在绵绵的雨丝中迎风婆娑而舞,湿润的风时时像微波一般飘过,浸润的心绪是那落下的雨滴,一半沁入水巷,一半洒在青石上。我站在小巷口看水,我倚在桥栏上看水,我追着河道上的小船看水。我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出神,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仿佛看到水巷深处,摇出一舟,舟上那明清时代的女子穿着蓝印花的衣裳,载满鱼米和莲藕,一路唱着江南小曲从外面的湖泊回到这样宁静的家园的时候,那些炊烟从每户人家的屋顶飘出的时候,周庄,应该是最美丽的时刻和最动人的时刻吧。
我与明清之间,只隔着一个周庄的距离? 冥冥中我生出这样一种幻觉。
河里游弋着一艘艘木制的小船,船橹击水,绿波翻涌,船上传来游人们欢乐的嬉笑和船妇舟子们演奏的江南丝竹的悠扬旋律,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我急急地寻找了小码头。等候了一会儿,上了一只小船。天上飘着雨,我的指尖撩拨着周庄的水,那感觉是清凉凉的,好像触着了少女的肌肤,好像握住了温润的翡翠。小船徐徐地穿过了一个个月亮般的桥洞。岸上垂下的柳条,轻轻地拂着前边船娘头上的诗意斗笠,抚摸着船脸。船夫约有六十开外,手执木桨,轻车熟路,领着我们在周庄的水巷河街里悠游。河面被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和着雨点迷离闪烁。
离船登岸,撑一把雨伞,走进石缝里长着苔藓的青石小巷。一阕一阕的雨,很缠绵,很轻松地从水中跟着就移过来,淅沥沥地洒在青石板上那些古朴的旧事上,有淡淡的水的气息从小河边忽忽悠悠飘散过来,我感觉自己好似正漫步在戴望舒的诗句里。
在三毛茶楼前我驻足良久,好似嗅出了三毛残存着的味道。没有错,曾经三毛就是在这里,倚窗而望。听周庄人讲述那般情景,三毛曾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老祖母哭泣,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啊。三毛临死时还念叨着周庄。
周庄是让三毛浓浓乡情得到最大释放和挥洒的地方,三毛把她的泪水蕴合在周庄的水里。
水托周庄,周庄托水。从陈逸飞的《故乡的记忆》画卷,到三毛生命最后的呼唤,我明白了,周庄最终托起的是人灵魂的乡情,她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啊。
在我离开的一瞬间,周庄这个美丽的女子,她浑身妩媚通透的灵秀感、不加修饰的自然本色感、天地作合的融通谐美感、浓郁的乡土风情感、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已湿漉漉地淋透了我全身。
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想,虽然现在不是烟花三月的季节,没有桃红但却有柳绿。那种流淌着的江南味道就是用吴侬软语浸泡的清茶,浸泡的不仅是茶水的绿意,更浸泡出水乡人的淳朴淡泊。
【忆江南 古诗】推荐阅读:
《古诗三首》忆江南08-02
江南春古诗06-29
忆江南春美文10-04
《忆江南》音乐教案10-21
忆江南六年级作文11-05
《忆江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08-13
江南江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08-04
哀江南赋翻译-哀江南赋序10-05
江南小镇散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