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24-10-10

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通用8篇)

1.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一

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张燕,董昕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6100

31摘要:本文分析了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需求现状,结合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通信专业、应用型本科、改革和创新

独立学院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公办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体现。在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我院通信专业自开办以来,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不断优化,取得了明显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可大致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应用型又可以细分为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研究型人才,要求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要求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诸如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多偏于研究型人才。

成都学院创办之初,通信专业作为其母体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其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均依附母体高校,培养体系基本沿袭电子科技大学。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分析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首先,从生源来看,独立院校招收的三本学生,不可否认与母体院校生源有相当差距,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认知深度、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其次,从行业需求来看,通信是一门和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更多地需要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进入公司主要承担着通信产品和通信网络的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的任务。经过分析实践,基本确定了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

作为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通信领域的核心技能和主流知识。核心技能包括软硬件技术的应用,主流知识包括通信原理、信息处理、编码理论、通信电路、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等。

(2)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产业资源、网络链接、业务服务均在逐步整合,其国际化趋势明显,这就要求通信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3)较强的新知识学习能力。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业人员需要接触许多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

(4)卓越的工程应用能力。即具有算法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工程素质。

2.人才培养思路

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 “以学生为本,以学院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坚持在办学过程中实施“面向行业,面向就业,面向市场”,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全力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型应用人才。要把通信课程教学和项目制、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社团培养、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设计、认证教学、职业培训等新型教学实践和工程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多渠道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可反复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为确保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可以由两条途径获得:1)吸收企业部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教师;2)高校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开发、研究和生产任务,并完成相关调研工作。

(2)推进教材改革与建设。编选教材时尤其要注意:1)增强其应用性、适用性,比如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在一般的规划教材中很少涉及,但这部分知识是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用得较多的知识;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其先进性。例如在本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就增加或增强了通信组网技术、3G通信网络、电信业务开发等目前主流通信业务的相关课程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引入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适合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4)搞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己经建立了多层次的实习基地,实习内容涵盖电子产品的焊接、加工,通信产品的生产、调试以及通信工程类设备的运营、维护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就业有优势、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3.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通信专业领域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力求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1 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要求为主线,由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所构成,主要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既要突出理工特色,又要立足于本校学生特点。在 “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调整部分课程门数和学时数。一方面,对与专业体系无关的内容适当删减,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加强专业相关内容,比如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加强学生通信

方向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专业必修课程执行精品教学的理念,按照专业内核, 精炼教学内容。对《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电路》等通信专业基础课,审视教学内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搭建课程平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选修课则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确定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过程。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实践证明,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当学生对某个具体的方向感兴趣并深入下去后,往往能获得极高的回报。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培养体系。首先通过一些基础的、简单的、综合性的课程引导对某个专业方向进行初步了解,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然后在此方向设置后续的专业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少数比较有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避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过多的方向上,最终归于平庸,缺乏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远大于纯粹的理论学习,所以大幅加强实践环节就成为必由之路。

总的说来,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加强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更新,明确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内涵,努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性与应用性为出发点,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软硬件设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实训环节设置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践环节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的实验内容到综合实验的基本思想,实践内容尽量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除毕业设计外,相应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可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专项综合实践、课外学生创新等几个部分。

对《数字电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性实验,主要利用实验箱开展。基础性实验相对较容易,可以增强学生信心,加强对理论学习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使学生熟悉、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如示波器、信号源、频谱分析仪、误码仪的原理及使用。

综合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种方式是系统仿真,通过MATLAB、Systemview等常用仿真软件,构造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例如2.4G无线收发器、WCDMA扩频通信系统等。这种实验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通信系统的整体性概念,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合效果非常明显。另一种方式是分析模仿型实验。针对通信系统中的某个功能模块进行,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单元电路、模仿设计功能模块的能力。该实验系统多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这样将EDA技术和通信原理相结合,锻炼学生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分析掌握实验用通信集成电路的使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项综合实践是实践环节中最重要,也最贴近实际工程的环节。此环节的具体实现方式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在院内通过专周实训的方式完成一个小的通信产品设计及制作,比如收音机、红外线收发器等第。这个实训一般在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开设,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一个小的成品设计。实践表明,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大有益处。第二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换机、光传输设备、3G基站等真实设备,模拟真实的网络运营过程,积累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学院投资建设了具有全国一流不平的现代通信实训中心,配置了华为最新的实际商用通信设备,模仿真实的通信运营商网络环境。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种,通过在企业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能接触真实的通信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素养。一方面,学校联合一些通信企业,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参观和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增强工程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寻找一些实习机会,累积实际的工作经验。这种实习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效果非常明显。总的说来,专项综合实践就是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方式,尽量让学生多累积实际的工程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除了以上三种实践环节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外,我系还成立了实验中心,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经费支持、联系老师定期举行讲座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生科技活动竞赛,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经;通过项目制或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由老师指定或学生自主指定课题,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其中课题的设计性灵活度很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框架。总的说来,通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主要是:教学计划增加“柔性”, 减少“刚性”,减少理论性必修课的比例,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大力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比例。在新修订的通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训部分的学时占到总学时的1/3以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是非常明显。

4.总结

虽然通信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目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对通信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怎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乃当务之急。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及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此文能够对独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许学梅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2004.10:32-37

[2]王志明,《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2004.10:6~14

[3]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学位与教育研究,2002.4:1-4

[4]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国高教研究, 2007.8:54-55

[5]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9.1:92~93

[6]王文鼐等,《独立学院通信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成功(教育),2010.12:217

[7]王隽,林晓勇,张玲华等,《通信高校核心竞争力模型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30.No3:27~29

2.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篇二

1.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目标体系的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健身指导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能力为主线。一方面, 由于近年来受到教师资格证书的限制, 表演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在逐年减少,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减少该部分的实践环节, 迎合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随着健身行业以及社会大型表演活动的增加, 社会对这部分人员的大量需要,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增加该部分的比例。结合上述社会需要, 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包含两大方面, 第一, 通过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第二, 通过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动技术技能、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健身指导能力、表演能力、教学与训练能力、编排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1)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表演专业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实践教学目标来展开, 课堂教学中应设计四年和每学年实践教学的内容, 统筹安排, 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师在安排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 积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表演专业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模块, 俱乐部指导实践、表演创编实践、教学实践、训练实践。这四个部分应贯穿在学生四年学习的各个教学计划中, 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模拟情境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同时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课程之间应紧密联系, 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培养。

(2)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实践的补充, 让学生提前融入到社会中, 学生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三到五个人建立社会实践小组到各种实践教学基地、体育文化部门或组织、健身俱乐部、学校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自己有所体验与收获, 最后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撰写实践报告。另一方面是学生实习, 学生实习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主要渠道, 是学校提供给学生走上岗位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综合实践环节, 一般集中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完成, 特殊情况可根据个人业务发展和实践单位需求情况进行延期实习。

3.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1)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表演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 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内基地的建设, 学校应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模拟俱乐部, 该俱乐部的配备应同社会俱乐部配备相同, 教师可以定期在模拟俱乐部进行授课教学, 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课下实训练习。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实验室建设, 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研究发现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是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二是安排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表演专业教师应走出去, 利用寒暑假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 鼓励教师考取与专业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第三学校应重视校企合作教学的运用, 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专家到我校进行培训, 企事业中的专业人士往往一专多能, 能胜任多门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学中他们往往更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深入浅出, 教学效果好。他们能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3) 学校管理保障。学校应为实践课程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教学大纲, 编排撰写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指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要求及内容、实践教学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和考核标准, 真正做到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从而有效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 实践环节管理包括实训基地管理、资金经费管理以及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最后实践教学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如实习报告, 实训实习, 技能证书等来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评定的依据。

4.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助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它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准确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我们从反馈上来的信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引起对实践教学现行模式的反思, 从而改进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应提倡的是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这种方式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 包括对学生的成绩、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此外, 评价主体应具有多样性, 可以通过社会、教师、专家以及学生自身四个评价主体行综合评价, 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和连贯性, 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发展, 甚至可追溯到学生毕业, 以便学校及时调整思路, 提高教学。

二、结论

1.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2.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应尽快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全面加快实训基地建, 教师队伍的建设, 强化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立足于当前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况,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找出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存在问题, 并针对其存在问题从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旨在完善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三

一、当前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完善改进,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为:一是传统教学实践大多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学生被动接受多,独立设计少,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在实验教学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实验平台,实验环境因时而异,且实验重点不突出,实验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效率低下,实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如:实验课设备负荷峰谷差别太大,实验课程安排较集中,一学期中实验室安排忙闲不均,从而造成单位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减少。三是任课教师不能从实践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难以对症下药,及时讲解。四是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陈旧,缺乏跨学科综合性实践环节,团队合作训练少。

二、本科应用人才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

1.转变观念,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要采用单独开设实践课程、单独评定其成绩的方式。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尽可能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别开设的方式,以此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单独设置实践课程,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程理解,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技能。因此,最好能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实验中独立出来,单独设课。这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建设,有利于融入最新技术成果,有利于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同时,实践课单独设置将实践环节落在实处,可养成学生动手习惯,培养他们实践能力。

要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加学生动手机会,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开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法。要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在时空、内容两个方面实施全面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验内容以后,学生可以在相当大范围内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学生在实验室除了进行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与研究,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加大投入,加快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应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和本校实验室建设实际情况,坚持“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突出学科优势、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一批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实践基地。这是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保障。赣南师范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集中建设、开放共享,做到三个保证:一要保基础,配齐配足实验教学必需的仪器设备,使实验设备种类和台套数能满足本科实验教学需要,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二要保重点,对具有学科优势、竞赛优势的实验室,要整合调整,加大投入,打造品牌。特别要加强省重点实验室、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三要保发展,要综合考虑研究生教育必需的专业实验室建设;要逐步解决设备陈旧老化问题,积极引进现代教学设备,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率;要分步更新實验项目,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多开综合性、设计性和技能训练性实验。

3.依托企业,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高等学校要与著名研究基地、企业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世界各国在发展高等教育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教育机构与企业密切结合,为高等教育创造实践教学条件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例如,德国高校与企业联合,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出大批一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作为高等学校的实践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甚至直接负责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由于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毕业时比较愿意聘用他们。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使专业设置针对性更强。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便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完成了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容易安排,同时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学科和应用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

在与企业联合培养方面,本院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深圳一博科技有限公司曾委托学院培养印刷电路板设计工程师,学校在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条件方面较弱。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学院与深圳一博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由其提供实训条件和技术人员,参与实践,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培训后期,为了使学生熟悉工作岗位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工作岗位上实践,了解岗位技术工作的要求与特点,找到自己的差距。公司的技术主管在参与实践教学中了解了学生情况并指导其完成业务训练,缩小了学生学习与上岗的差距。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业,掌握了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公司选聘了部分优秀学生。

4.开拓创新,构建本科人才实践培养新模式。在近十年的循环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学校选择了实践教学体系化,系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模式。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其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军训、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最后固化于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中,通过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需培养实践能力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这种模式改变了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形成了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初步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该本科人才实践培养新体系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学科大类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本科生教学开放实验室,在第一、二学年完成本科生的基础技能培养、初期科研训练、学科知识竞赛等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第二层次是通过建立学科大类院级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和实验室、研究室(导师制、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在第三、四学年对本科生开展研究型、探索式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的科研训练、实践能力综合培养。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探讨、质疑、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第三层次是建立校内外实习、毕业设计、课外活动等基地。

4.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篇四

在最新的大学生就业数据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很大地方被亮了红灯。为此,笔者到一些用人单位走访和到人才招聘会现场了解,市场营销人才岗位需求很多,在实际招聘时,出现了非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量进入市场营销岗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反而在受聘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依然旺盛,独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

由于受到办学母体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即独立学院)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特色和生源特点,未能很好地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上基本上也是沿用母体学校的设计,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上。

5.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篇五

一、实践教学的特色和教学模式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了从课内系统,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开放性实验;从校内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到校外实习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包括教学型实践、专业型实践和科技型实践。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几次修订人才培育方案,增加了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训周,使电气工程专业集中实践不少于40周。逐步增加实验环节独立设课的课程,从物理实验到电工测量、和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以至现在的专业综合实验。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比例超过90%。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要求,将实践教学体系划为如下三种层次:

1. 基本技能层:

包含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实习与项目见习,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 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

包含专业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进行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的训练;

3. 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层:

包含毕业设计、工程项目训练和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制作,进行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

这种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使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获得递增。

三、特色实践环节建设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了一些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开设了为期1周的电装实习,它属于大型综合实训。安排大四学生在第7学期完成。要求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电机拖动基础”、“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在查阅电机或电器相关实验规范及试验标准、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实验合格判据的基础上,对电机电器实验原理、电路组成与连接,实验系统中的控制、保护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控制设备等进行一次全面学习。学生完成这个大型综合实验后,由教师进行讲评,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进行评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重视这个实验环节。9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参与该实践环节,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校内外结合实习教学新模式

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更深人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工程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合作教育实践探索,学院的合作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目前本专业已有稳定的院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辽阳石油化纤基地,其中炼油厂、电气检修公司和热电厂的电气车间、汽机车间等提供了学生规范系统的实习环境,使学生对生产过程、制造工艺、产品质检和生产线的流程有所了解,学习并完成部分电机电器产品的制作,以及听取工程师的现场产品分析等。期间多次邀请实习单位的资深工程师讲座,内容主要与现场实际相结合的实例以及多年总结的经验心得,学生听后普遍感觉受益匪浅。实习期间学生的表现也留给企业良好的印象,得到单位的信任。多年来学校为辽化企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为企业建设服务。实习基地建设也促进了教师对现场的了解,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目前炼油厂电气车间大型变频器装置的项目已经得到石化总公司的批准,现正在电气教研室的研制开发阶段。

2. 校内实训基础建设

校外实习环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自己毕业之后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但由于现场环境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学生无法能够真正动手操作,为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我院从去年开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实习共4周,安排校外3周,校内1周。鉴于变频器和PLC技术在电气工业的广泛使用,我院购进了多台PLC、变频器实训台,实训装置采用开放教学模式,模拟真正的工作环境,只提供给学生设备和材料,线路设计、程序设计和调试由学生自行完成,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五、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成果

实验设备有可开发性的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实验环境,而且可以开发、设计新的实验项目。组织与专业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制作创新实践活动,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MSP430联合实验室的优越条件,06年由李英顺老师指导的《汽车防抱死刹车控制系统》获辽宁省挑战杯三等奖,07年其指导的《精密齿轮渗炭控制系统》获辽宁省铜奖。08年又有三个项目受到学校资助,现正在开发阶段。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形成学生入口质量高、出口通畅的良性循环,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评价是: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作风踏实,具有实干精神。实践证明,通过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国家建设。

摘要:在明确办学定位前提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基本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重视校内外产学研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增强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应用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实验,实习

参考文献

[1]张红.基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2]庄严.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对策的研究与实[J].高教研究.2008,(4)

[3]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6.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篇六

【关键词】供给侧 综合实践 资源拓展

“供给侧”这一说法最初出现在经济领域,指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资源供给。而教学领域的供给侧是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际发展的课程资源。面对“供给侧”背景下的综合实践课程改革,作为一线的指导教师理应明确课程资源端的价值转变,即从关注“活动本身”向关注“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延伸”转变;从关注“活动步骤”向关注“对学生个性爱好的诊断与发现”转变;从以往 “单一的学习资源获取方式”向“提供更多选择性”转变。以更好地服务于“需求端”学生的实际发展。

一、格局拓展,激趣与促需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命脉,只有深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结构,才能了解活动设计的意义和指导的重难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根据课程结构合理调整格局,“长短课”和“大小课题”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一)调整课时结构

在研究性学习《身边的电子产品》调查中,在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将原本固定的40分钟一节课拆分为20分钟的“短课”和40~60分钟的“长课”。短课着重扫清学生调查中概念性的认知盲点和操作过程中的困惑,比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遇到采访不配合该怎么办?……通过讨论或文献查找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解决“小”问题。“长课”用于实际操作:实地采访、数据整理、撰写报告等。“长短课”相结合的课时安排能避免按部就班而导致的学生积极性消退的状况,而节奏明快的课时安排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激发探究兴趣,也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

(二)活化课题规模

根据学生反馈的研究内容的不同,设立 “大小课题自选超市”。“大课题”指研究主题较宏大,范围较广,通常需要分几个探究小分队,进行独立的 “子课题”研究,如《对家乡名人的研究》《对水环境的探究》等。“大课题”所用周期相对较长,大概需要1~2个月。“小课题”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比如《班级同学用眼卫生的情况调查》《我班对学校中餐满意度的调查》等,涉及调查的内容以及参与调查的人员也相对较少,周期大概为1~2周。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意愿,自主报名。把学生的主观意愿放在主要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前提。灵活机动的探究性格局,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探究的效果便事半功倍。

二、理念拓展,发现与保护

现如今,大部分教师擅长知识“加工”,而不擅长对个性的“发现和保护”。“个性培养”绝不是口号,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有更为宽广的内涵。使学生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均衡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是要义所在。

(一)突破学科壁垒

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应保持“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理念,同时保护学生的个性需求。例如,某教师在指导二年级的学生学写日记时,遇到本子不够的问题。教师并没有作统一要求,而是请同学出出主意。几分钟后,许多小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可以把一格分成两格写!”“也可以拣重要的写”“还可以在本子最后粘一张一模一样的纸”……是呀!学生的思维是无限开放的,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肯定他们的个性想法。多几次这样的经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问,而是自己想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便在教师“别有用心”设置的困难情境中不断攀升。

(二)升级评价思路

研究性学习作为实践性课程,对实践活动的评价至关重要,指导教师应转变评价思路。衡量活动的价值,应该看其是否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东西!是否有个性思维的延伸!学生是否能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活化成个体技能!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笔者给学生留长周期作业,请他们在暑假里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学生有了实际经验,自然能理解“勾”“拉”“拽”等动词表达的效果。随后笔者又请学生根据实际选一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适当用上能体现它们特点的动词。学生观察后产生了不同的困惑,比如,有人观察金鱼游的动作时产生疑问:它晚上睡觉吗?它睡觉时怎么呼吸?有人在描述含羞草的叶子变化的过程时想到:它被碰到为什么会缩拢?于是,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请教科学教师或上网查找)来解答这些疑问,提升对自己能力的认同感。教师在升级评价思路后,也会从关注僵化的知识点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发现他们个性思维中的闪光点。

(三)提供更多可能性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让孩子有不同的感悟。研究性学习除了知识性目标外,还有情感价值观的取向,孩子要有自己的真实感悟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我对家乡名人调查的总结收获”环节,学生各有不同的体会。有人学会欣赏,有人懂得自省,有人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还有的意识到做事要有目标和计划。这些感悟都是他们在自行设计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自我感悟到的。其实,教师只需为其提供舞台,他们自然能翩翩起舞。舞台的种类越丰富,他们呈现的形式也越多样。

三、服务拓展,移动与互联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教学资源的供给方式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书本、练习簿,拓展到网络学习论坛、社区博客供给,又到“翻转课堂”“mooc”——教师在线服务供给,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建立相互关联的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已然是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大势所趋。

(一)移动载体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探究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的实质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在探究中定会衍生出许多潜在的指导点。如何打通一个连接点,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行”同步共振,实现效果最大化。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调查采访活动全面了解,再借助DV摄录机、MP3录音笔捕捉采访细节,通过PPT呈现活动纪要,交流各自看法,用实物投影聚焦错漏,将教师的指导变得有“据”可依。

(二)交互软件

《义务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程《课程标准》)提到: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因此,教学定位应放长远、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多媒体教学环境在研究性学习中恰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憾。“ipad”教学,灵动交互;网络同传,实时反馈 ;“imarkup”批注,思维实现可视化 。这些电子化服务载体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又可为其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同时,在线传输突破时空局限,为合作学习以及作业交流搭建高效化的平台,大幅提升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

(三)翻转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特网正积极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其灵活性、针对性、适时性和自主性弥补了集体授课单一性和限时教学的不足,网络化学习环境也有利于拓宽研究视野,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比如,教师定制“mooc”在线教学视频,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储备;互刷“Blog(博客)”,促进团队协作沟通;访问“BBS(论坛)”,拓宽研究视野。移动互联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研究性学习肥沃的实践土壤,提升对现代化网络及设备的操作应用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应有的内容。

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拓展的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在尊重学生需要、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宽和丰富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由此达到超越教材的目的,这是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的课程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 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7.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电气信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4-01

应用性本科大学在培养方案的定位上主要突出两个特点,1)坚定地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道路;2)坚定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基本定位。而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应用性本科大学教育教学体系,本文以我院信息工程系为例,对应用性本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1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及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性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协调开展、高质运行的统领和大纲。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特点和实施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横向划分为现场实习、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科研、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几大类;也可以按纵向划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拓展实践教学、综合创新实践教学等。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专业拓展、工程设计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要求来进行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明显的融合特点。反映在教育上,是教育思想、方法、体制、人员等的广泛交流与融合。面对崭新的网络形式时代特征,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摒弃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的陈旧教学观,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独立教学体系,并建立与之适应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独特作用,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1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课程实验与工程训练、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创造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环境,把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始终;培养学科基础厚、专业口径宽、知识结构优、工程素质强的应用型、适应型、创新型人才。建立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

2)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性,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整体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注重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相互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基本内容

3.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步骤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下面以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

我院信息工程系现设有3个本科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其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从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共同特点来看,主要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動化专业为例,讨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3.2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信息工程系的老专业,已有近25年办学历史,办本科的历史也已经有10年之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信息工程系3个本科专业当中设备最完善、实验室最多、实验能力最强的专业,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好,对其他几个专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功能。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本专业学生能力结构分析及支撑环节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能力结构分析及支撑环节框架图

4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按照新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化改革,促进了本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初步的实践成果。

4.1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按照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对信息工程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内容进行改革、整合和优化,确立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可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个模块”。

“一个中心”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根据新时期电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和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和鲜明地方特色”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着力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两个结合”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学生在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要到实践中去应用和提高,从而巩固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方法。将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并及时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以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适应能力。

“三个层次”是指“基础验证、专业拓展和创新提高”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验证层: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第一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电气与通信技术中常见的典型器件,熟悉信号产生、处理等各种电路,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掌握电气与通信技术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技能。

专业拓展层:学生按照教材提出的设计要求,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完成实验。第二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消化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电气及通信工程前沿技术,增强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系统性能分析测试的能力。

综合创新层:学生需要独立地解决一个个完整的实际问题。第三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独立进行工程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个模块”是按不同的专业特点划分为“电工基础实验模块、电子信息实验模块、工业控制实验模块和现代通信实验模块”的模块化教学内容。

4.2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实践教学改革围绕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管理改革两个主题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重点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管理改革重点在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效率。

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学院定位,将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地区。把学院逐步建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本着这一办学定位,我们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应用性人才培养和为地方区域性经济服务的目标上。

2)改革实验项目,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将实验项目分为基本型实验、拓展型(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开设多类别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科技活动、技能培训等实验教学类别。利用业余时间,增设大量选作实验,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鼓励教师主动吸收他们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深入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推动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應用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

3)引进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改善实验环境,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式教学是实践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我院构建了开放式信息化网络平台,全方位改革实验技术与手段,转变实验观念、改变实验运行管理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学院组织精干力量大力开发虚拟实验、数字实验系统,自动控制原理、EDA等首批开发的虚拟实验室已对学生网上开放。

4)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创新性实验基地建设。现代电气与通信工程技术给电气与通信工程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电气与通信工程技术具有明显的学科综合性和技术复杂性等特点,其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挑战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性实验基地开设的实验项目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如大学生电子设计队伍的培训和竞赛、学生科技活动等。将创新性实验基地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建设,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5)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工程意识强的专职实验教师、工程系列教师、任课教师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学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安排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教学及实验经验的老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验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长时间的跟踪指导。学院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每位青年教师每年完成一项具有实用功能的电子设计及制作,使实验中心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参加ASEA、中兴认证、DSP、嵌入式系统等师资培训,已有多位教师获得认证指导教师资格,为开展学生考级、认证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

6)提高实验考核比重,推进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在实验考核方面,将实验考核从理论考核中独立出来,并将其提高到与理论考核同等重要的高度,即学生只有同时通过了理论和实验两个考核后,本课程方可及格。这种措施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7)引入工程背景,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进行深化改革。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作为本课题的实践部分,我们对唐山学院0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了较大改革,主要内容是:引入某实际星级宾馆的智能楼宇工程项目,以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将整个工程项目分为11个子项目,采取项目负责人制,总共安排了14位指导教师和38名学生参与此项目的设计。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尾声,从目前情况来看,此项目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各子项目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5结束语

通过对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及其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都有了较大提高,有效的促进了我院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性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020350)。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体系 建设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53-01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理工科大学普遍开设的实践类必修课程,也是高等教育中面广量大的重要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和严格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更要加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几年来,在总结原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实践环节进行认真梳理,对实验实践环节进行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合理安排,整合资源,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进行研究与探索。

1 重视实验室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紧扣海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明晰工作思路,着力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重点,强化实验室管理,大力倡导绿色实验室建设,2010年、2011年,该校分别投入100万元资金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实验室环境、安全、环保要符合国家规范,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2 构建应用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通过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资源整合是前提、体系构建是核心、队伍建设是关键、仪器设备是条件、制度机制是保障”的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应用型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集教育理念、教学体系、管理体制、实验教学内容、信息平台建设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构建思路为:在教学体系上要打破实验室和实验依附课程的传统体系,形成基础、综合、设计、仿真与实训多元素构成的“体系+平台”实验教学构架,便于学科交叉、交流与资源共享;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删减陈旧、重复、单一验证性的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设备配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教学模式上优化实验手段,实施分层次模块化教学;在功能定位上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应从实际出发,本着整体规划、协作共用的原则,实施校、二级学院二级管理体制,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这种管理模式既便于学校职能部门宏观管理、目标管理,整合协调,资源共享,又能够有效地发挥二级学院实验中心的微观管理、过程管理,组织与实施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做到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本,构建具有特色鲜明的“三个平台,四个层次,六个模块”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三个平台”是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和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四个层次”是指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实践层次,“六个模块”是指基础实验模块、综合提高实验模块、设计性实验模块、近代物理实验模块、数字化仿真实验模块和创新实践训练模块。各实验模块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3 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以教学名师和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为核心骨干的实验队伍

实验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支好的实验教学队伍是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转的关键,实验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该院校建设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穩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是该校省级物理教学团队核心人员,现有13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高职称教师有9人,硕士以上学历有8人。积极鼓励高水平教师、教学名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4 结语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应用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内涵建设的重要一环,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实验室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不断创新,促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才能确保示范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引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并推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仲,康小平,林伟清.实验教学中心的和谐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

[2]王有宾,何仲.高校虚拟实验室建设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1).

[3]张文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8(1).

上一篇:湖北工业大学封面下一篇:大学生军旅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