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2024-09-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共12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总结和学习,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我在本次学习中受到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指导并悟到许多心得,现总结如下:

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它如何产生又如何发展,这样能使我们在大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一个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不陌生的,他是我们的思想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对于他的认识直接决定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不仅要将它牢记于心,还要将它活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他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针。我从马克思理论的学习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它是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他又具有革命性,能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吸收精华使自己不断的与时俱进,使他不落后时代,不被时代淘汰。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感到他无边的思维火花和精辟的理论论述。

第二,我们在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构成,有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后,我们开始学习了第一章。我们了解到世界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世界,一切我们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都是物质的,并且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我能从中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客观性,他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自己的空想,一切多要客观。并且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整体,是普遍联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的客观存在都是相互联系而又共同发展的,这点可以联系到我们的交友处事等我们的各个方面,他让我的思维倍受改善。在第一章还讲到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两者必须在相互促进下共同发展,如果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没有看到任何一面都是错误的,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规律的。可以所第一章就让我们了解到了马克思理论所站的角度,和他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

第三,我们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基础上我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并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始改造这个世界。那何为认识又如何改造,这就需要我们最马克思主义的充分认识和不断的学习。所谓认识就是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解并且它具有一定的规律,要我们在认识中不断的总结。我们在认识中不断的提高和改善我们的认识就能形成非常科学的理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理了,所谓真理也就是我我们在千万次的认识物质世界所得到的正确认识。而认识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没有实践我们就不会思考我们也就不会获得进步,所以认识是不能离开实践的,而实践同样不能离开认识,两者是相符相称的,缺一不可。

第四,我们在了解马克思基本的理论依据后,我就要开始应用理论来为我们服务,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我们就要考虑我们所处的社会,这个我们每天都在里面生活的客观实在。而它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下让我们理解我们所出的社会的最基本的特性。如我们社会是如何形成的,有如何发展的,他有存在那些规律,它的发展动力又何来?让我们了解了社会是如何发展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的变化下发展的。他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分析的方法。并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我们社会的前进,他们的矛盾也就促进了我们社会的前进。并且肯定了我们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他对于我们分析历史时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第五,我们既然认识到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必然要将它应用到我们的客观世界中来。我们现在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的。在马克思理论中应用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来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存在许多致命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最后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我们能清晰的了解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他的经济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和资本主义如何进行原始积累等问题。通过马克思的精密分析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资本主义社会,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通过马克思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能更好的认识到现在资本主义的变化,虽然形式上变化突出但实际上并没有摆脱他最基本的矛盾。而另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这种社会形态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形态。但我们是否很了解这种形态,我们是否能正确的分析这种社会形态,其实这还是个问题。当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后这点有所改变。我们能明白我们所处的这种形态的优点和不足。我们所出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比较高级的社会阶段,他是我们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形态。他的建立从我们国家来看都是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并且发展是极不完善的,还有许多矛盾还存在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等。我们也能感觉到我们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表面的不足之处,但只是个表面现象。从发展的观点上看,我们还有最高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是必将被社会主义替代,这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理想和目标。我们要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去实现他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二

一、关于内化的阐述及其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内化(intelnalization)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所提,其涵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社会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化,应注重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的被学生所接受,并形成其内心的信念,而“原理”课教学,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才能达到教育者企盼的最佳境界,才能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由知到行的统一。

学生对“原理”课知识内化的具体体现有三:一是所传授的知识应内化为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行动指南,表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所传授的知识应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使他们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区别真、善、美的基本素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三是所传授的知识应内化为学生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们的潜意识,这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变他律为自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于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是目前理论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总体来说都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教师倡导与呼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是受动者,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都被忽视了。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不是什么机械的训练与强化,而是学习者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和学生的接受就能奏效的,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完善,不仅需要学生不断主动的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强化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且更需要学生能够从环境对自己的行为的反馈信息中主动选择、提高与修正自己的认识,决定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与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必须具有学习的需要与动机,即学生必须对学习活动本身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强烈的兴趣,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

(一)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意识。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方、双向的互动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和坚持言之有理的观点。教师应为学生营造科学探索问题的环境,让学生结合理论学习研究一些现实问题或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有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结论。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的各种形式。

古人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法,即指教师在教学任务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原理”课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曰实效性较差,就是因为一些教师教学不得法,所以我们应尽快改革落后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生动、直观的电化教学方式或幽默诙谐的漫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高深的原理;对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采用“热点问题讨论”的方法,即用热点问题带动学生走入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接受。其次,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来选择。比如,有人逻辑性强,善于说理;有人感染力强,善于以情感人;有人幽默诙谐,令人愉悦。这样,教师应该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创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再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来选择。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个体特性的,另外,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因人而异,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三)改变考核办法。

“原理”课教学目的在于确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因此可以说,“原理”课存在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内化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原理”课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看,不应只对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应多方面的考察教育效果,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在“原理”课的考核上,应改变过去用单一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理论分数(卷面成绩)与实践分数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分侧重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核以理解和应用为主,尽量避免纯机械的考核,如不提倡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而理解发挥题、辨析题、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均是可以考虑的方式。理论分占50分(满分为l00分)最后总成绩只划出等次,不记详细分数。实践分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话剧表演。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自编剧本,自己表演能够体现人生哲理的小话剧,从而以小见大,达到“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几年来,这种考核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依据剧本内容和表演效果,由同学现场打分,记入考核成绩。另方面,课堂讨论。在开学之初,教师通过对学生需求的调查,列出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论题,由学生任选一、二题,自由结成三至五人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再制作成PPT,最后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交流效果记入考核成绩。这种考试形式既能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基本理论,也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思想基本情况。这些灵活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学得轻松,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乐趣,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思维。

三、强化实践环节,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提出了人的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同样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

(一)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

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的效能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已经开始懂得并且很注重自身的形象了,一但让他们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他们会更好、更自觉的约束自己,比如往往一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学生会仅仅因为作了一个学期某门课程的科代表而完全换了一个人,所以说学生的主观因素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这种主体式的参与应该是广泛的而非小范围的,应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管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博大精深的。

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到工厂、农村,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去考察、调研,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要做好社会实践,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一定的经费、课时保障,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进行指导、评分,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到实践中去看、去学,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也会更加主动,有助于内化的完成。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四

之前的我是个天真的孩子,一向以自我感性的思维解读着这个世界,然而在邂逅“马克思”后,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理智的应对世界。在相处中,它像一位家长,以它的人生阅历引导着我,告诉我何为真正的对错;它像一位教师,以它的博学多识激励着我,教我树立正确的三观,助我开始了人生的蜕变。

记得在第一堂马原课上,教师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要求,刚开始,作为理科生的我们,应对即将到来的很多哲学理论的确感到有些害怕,以及力不从心,然而在之后学习中,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活动中,经过《...宣言》的学习,我似乎也进入到了那个为真理而革命献身的年代,跟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齐同资本主义作斗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回归现实,是“马克思”激励了我,让我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身上所肩负的职责。在主题研讨活动中,我与小组成员们一齐探讨当前的社会热点,从刚开始的了无头绪到之后的进取投入,这项实践任务让我们主动地去了解时事热点,关心社会。当我们小组围坐一团严肃地探讨时,当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我的观点时,当我们能用所学到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行分析时,都是那样的激动热烈,这个过程不仅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开拓了思维,小组成员们也因为相处结下了更深的友谊,而这些提高,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课带给了我太多难忘,难忘那次的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我在寝室是那样的冥思苦想;为了呈现完美的演讲,我拉着室友一次次的练习、完善。这项比赛不仅仅锻炼了我的写作本事,还锻炼了我的演讲本事,让理论课也变得那样的生动活力。更难忘那时的思维拓展,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我抱着书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认真地记录教师上课时所讲的关键语句或资料,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在全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当我看到书中密密麻麻的笔记时,我是如此的欣慰;当我成功地把记下来的知识点,串写成一篇文章时,又是那样的骄傲,这项任务也能够说是我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期末的一次自我检验吧。每一堂马原课,都是与哲学的对话,思想间的碰撞。教师总是努力以更好的状态,更好的方法,更丰富的形式向我们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资料,让同学们更容易地学习并理解,所以,除了使用文字,教师还会利用图表以及结合实际的例子、联想等来加强我们对课程资料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放一些有关的影像来做铺垫或升华。正如在介绍马克思时,教师会先经过播放一段影像资料来使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马克思的一生;在讲世界观与方法论时,以一个小故事来推出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统一的结论;而在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

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时,则经过表格来更直观形象的进行比对等。任教师平时除了正常授课,还会在课前对上堂课的所学资料进行提问,帮忙我们进行回顾,在本节课上也会根据知识点增加些练习来帮我们进行巩固训练,以此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而学校为了帮忙我们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开设了微信平台“指尖上的原理课”以及“长师马院考研群”等,经常上传一些优秀的马原作业、考研知识点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时事等,以此加强教师与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知识方面的交流与探讨,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供给了更为科学和便利的渠道。

一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我竟如此的不舍,虽然我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掌握得十分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却已经体会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乐趣。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也一向能认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任务,从被要求到主动完成,再到最终的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我的提高和提高吧!而如今,能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课的免考资格,我既兴奋,又意外,学校所开设的这种免考制度,让大家新学期的开始就产生一种学习上的压力,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会促进大家主动学习的进取性,激励大家更加注重自我要求和提高自身素质,对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的学习也确实具有进取的促进作用。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五

本学期,我们跟随孙其昂老师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对我们而言仿佛并不陌生。从大约十年前步入中学开始,我们便一点点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浅显的认知。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但了解,仍停步于基本的认知阶段。只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思想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是十分缺乏机会深入接触、学习思想教育,了解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伟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了解其伟大的内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内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总结和学习,我们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透过本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首先,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作为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为日后创立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哲学思想上的一块里程碑。

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从总体上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了解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际建设结合,才能让国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相联系,才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过系统的学习,我相信我可以将所学化为所用,让我学到的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得以运用,来指导我更好的行走在我的大学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收获自己的梦想!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六

以前学习马克思主义大部分局限于政治领域,而当我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马克思主义远不止这些,它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历史等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千年思想家”的首席,马克思真是当之无愧!个人也对马克思相当佩服,理由有三:

首先是马克思的个人人格魅力。他一生艰辛,致力于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他是伟大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哲学家,学识渊博宏大,而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体现;他的严谨态度,他的创新精神,他的敏捷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超强的说服力一度让我五体投地。

其次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它涉及的领域之广泛前面已经提到了,即它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正确性与不断发展性,这两者可以说 是相互促进,不断循环的关系,因为正确,所以继承发展,因为发展,所以不断完善;从而,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朽的生命力,即使马克思已经陨逝,马克思主义却经久不衰,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信奉,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老师也功不可没。能用如此诙谐的方式教会我们如此复杂的马克思主义。个人对教马克思主义的老师一向是比较钦佩的,首先,既然是教马克思主义,学识肯定不浅;其次,肯定是有明确信仰的人,这样的人值得尊敬。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七

一、140字符的限制———精而准, 拒绝冗繁, 使之“微”

与原来的博客相比, 微博设有140个字符的限制, 倡导用户以精准的语言及时进行广播。140个字符即70个汉字, 是一条手机短信的长度限制。微博迅速发展的态势与140字符有直接关系。140字符, 既降低了门槛, 使文字功底不高的用户也可以尽兴的“织围脖”, 也满足了收听者短时间阅读海量信息的需求, 转发亦变得简单易行。这其实是时代快节奏的反映。因此可以在不违背内核的基础上简化原理教材上的范畴和概念, 这样在符合学生接受模式的同时, 让他们掌握了基本原理。这与原理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 我们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而不是单单记住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例一,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以简化为物质=客观实在性, 这个等式既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开, 又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同理, 例二,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简化为运动=变化;例三,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简化为联系=关系。简化后的范畴, 换成了自然语言,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广播与收听———随时随地广播, 选择性收听, 研讨式教学

微博热的第二个因素是它便捷及时的互动性。它所体现出来的即时性、快捷性和互动性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微博用户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输送到网络上, 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让人手一个的电脑接通电源即可。微博的更新速度每秒可达到十条以上。如此海量信息, 用户不可能收听全部, 大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收听的内容。这一特点对原理教学的启示就是, 教师不要自我陶醉式的灌输, 而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学会收听, 收听国家政策, 收听时政热点, 收听学生的思想状态, 然后广播原理, 或者邀请学生一起广播, 或者引导学生评论或转播。

(一) 教师要及时收听

笔者在微博里发起了“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原理课教师?”的大广播, 结果显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老师”排在了最不受欢迎的第一位, 比例达到61.2%。很多学生直接回复“我欣赏那些关注热点、关注我们实际需求的老师”。教与学本就是对立统一的, 而多数情况下对立了教与学, 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共生。教师须及时把国家政策的变化生动地渗入教学内容中, 每次上课能让如同学生身处实事的列车上, 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又增加了学生听课的亮点。例, 今年4月朝鲜发射光明星3号, 牵动了各国敏感的神经。可用于联系范畴的讲解中, 也可用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中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 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很强, 途径非常广, 微博是现今的一种重要方式。微博里的热话题会成为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交流的一个对接点。因此, 备课时教师不妨先去微博里转转, 挑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微博话题作为课堂的导入语。例, 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关于老酸奶的微博被转发13万次一事, 教师精选对接点, 可作为引入语放在合适的内容处。

(二) 教师要根据需要广播

知识更新的速度、快速发展的节奏, 使得大学生的代际支持非常活跃。走访得知, 2011级大一学生与2009级学生两年前大一时的思想状态有明前区别, 一成不变地看待授课对象, 不仅违背唯物辩证法, 也会让教师自己的广播被收听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广播自己的授课内容。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广播”原理, 才能让学生主动自愿地去“收听”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实时研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拟定出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学生感兴趣且亟待弄清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特点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发言甚至辩论, 实现学思结合和教学互动共生。

三、语言的转换———化专业术语为大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词语, 把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用语, 使之“博”

(一) 有声语言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介的关系系统, 通过声带发出的语言是有声语言, 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语言。在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尤其如此。知识的传授、信息的接受均须借助有声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授课语言是课堂中的

在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政治理论课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内容最深奥语言最晦涩的。欲提高它的教学效果, 教师须在不曲解基本原理的前提下, 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用语, 甚至是流行的网络热词。例,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 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 什么也没有。物质、运动、空间、时间的关系其实与新闻报道的事件、地点、时间各要素缺一不可是一致的。这时, 可以借用寓言故事或者引人深思的身边小事, 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到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统一性。

(二) 无声语言

1. 表情多元。

微博用户在发布信息的同时, 可以通过工具栏添加表情以提高广播内容的形象性, 有时甚至只需一个表情即可传神表达语言。表情的多元化既让微博听众直观感受博主的状态, 又增加了广播内容的诚信度。在课堂教学中, 一个面无表情的宣讲者只会给学生留下讲课机器的印象, 让讲课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适当地展露自己的表情, 严谨的是做学问的态度, 而不是讲课时的表情。放声一笑会传达给学生, 抑郁沉重亦会让听众感受。以人为本, 就是要真正把学生还原为活生生的个体, 而不是时刻把他们拘泥为训练有素的大学生。

2. 眼神———与学生适当交流。

微博用户广播的内容要达到博的状态, 必须要经过听众不间断的收听、转播和评论, 也就是说要有听众、要有与听众的交流。这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启示。教师与学生, 如同博主与听众。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深奥的理论时, 要有与学生必要的交流与互动。在课堂上眼神的交流功能是其他手段不能比拟的。眼神可以深入心灵, 眼神的互动是心灵的碰撞。一个不与教师进行眼神交流的学生, 定是被课堂之外的东西吸引着。而一个不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的教师, 则只会被动地自言自语、自问自答。

科学技术的发展, 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可能。电子教鞭在3米以内的范围内使用的特性,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里适当的移动, 不必拘泥于讲台。教师走进学生课桌的同时, 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又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

3. 衣着———整齐得体。

微博用户会注意自己广播时的字体、颜色甚至大小, 尽管最多只有70个汉字。亮度太高的字体颜色, 纵然内容很时髦, 也可能会很快沉底, 被其他人的广播所淹没和覆盖, 因为亮度太高, 如黄色字体在白色的背景中甚是刺眼, 听众会本能地抗拒。而合理搭配的字体和颜色与大小, 会给听众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在每秒就有数十条信息发布的微博时代, 才可能让人逗留收听、转发甚或评论。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来说, 除了修饰授课时的语言外, 还要注意外在形象、衣着的整齐得体。毕竟“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整齐得体的衣着, 昂扬向上的精神, 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受众传达出积极乐观的讯息, 无形中增添了人格魅力, 信其人则信其理。

四、发布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多样化

原来的博客, 只能通过电脑登陆网站才能更新内容。而微博拥有多样化的发布形式, 可以采用的渠道有手机短信、彩信、WAP浏览器、IM软件。近些年刚成熟的3G技术, 使得微博发布内容进一步简易[2]。它可以直接使用已有的手机短信 (SMS) 功能发布, 而且用手机来更新微博, 即时消息软件已日趋成为微博客的发布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 也应当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同时采用板书、图片、视频、音乐多种手段进行施教。唯美的音乐, 新鲜的图片, 生动的视频资料, 把学生带到全身心融入的环境中, 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按照教育部05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设置为54个理论学时, 大都是一次连续3节来进行。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客观的, 但人对时间的感觉却是主观的。如果在长达150分钟的时间里, 教师一直在滔滔不绝的演讲, 耐性再好的学生也会觉得日子如此难熬。教师累, 学生也累, 效果却很差。但是, 若能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制作精美的课件, 穿插合适的视频短片, 配上舒缓的音乐, 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

与传统的板书相比, 课件具有强大且多元的功能。网络的发达和普及使得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简单易行, 互联网上可以搜索下载任意所需的内容。但是, 别人的体系毕竟是别人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制作精美的课件, 在借鉴参考其他资源时, 须针对学生专业和思想实际转化为授课者自己的思路, 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使之符合受众的口味。

(二) 添加针对性的视频

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所做的调查显示:仅有39.7%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3]。大部分人的精力完全集中的在30分钟以下, 在长达120分钟的授课时间里, 针对性地添加几分钟以内的视频短片, 既生动的说明了问题, 又给了学生形象化的思维, 这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精选资料还要剪裁得当。例如被“315”晚会曝光的麦当劳卖过期食品, 对麦当劳来说, 本是坏事, 但却并没有影响销量, 相反有网友在微博上挂出了排队买麦当劳的图片。此视频可用在对立统一规律的讲解中, 也可在讲授评价的特点时播放。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还可以探索视频资料的其他用途。

(三) 播放因时因地的图片

图片能给人直观和形象的感受。一张震撼的图片配上一个简洁的描述, 可以让微博用户收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收听, 这也是博主们常用的一个广播微博的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 图片也应是不可少的教具之一。毕竟在课堂中, 耳朵与眼睛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感觉器官。选择合适的图片插播在课件中, 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也能有效地阐释范畴或原理。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 发现学生印象较深的通常是那些直观的感受, 因此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浅出为直观和形象, 会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途径。

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不断地从新生事物那里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方式亦是如此。在微博成为越来越热的交流平台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借鉴这一交流平台的特点, 来完善教学技能, 以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尴尬境地, 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听课率,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摘要:微博作为一个新型的网络交流工具, 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快。140字符的精短、便捷及时的互动性、发布形式的多样化等特性是微博热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借鉴微博的这些特性来实施教学, 简化范畴和原理、转换专业术语、研讨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以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尴尬境地, 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听课率。

关键词:微博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 http://news.qq.com/a/20110719/001005.htm, 2011-07-19.

[2]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研究, 2011, (5) :159.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式教学 设计

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实现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目标要体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专题式教学的目标设计首先要体现“原理”课教学的总目标,同时也要体现党和国家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课程中,“原理”课主要承担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的讲授任务。围绕这个教学要求,专题式教学在设计目标方面应该包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目标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设计;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思想觉悟的目标设计。

2.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结构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线索就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真理尺度和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因此,专题设计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科学真理内容;另一反面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价值诉求,这一价值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领域中有具体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3.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依据是统编教材

所有的专题设计仍然必须以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为基础。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由全国一批知名学者、专家汇集集体力量编纂而成,应该说是代表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最高水平,教材历经若干次修订,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的。因此,专题设计必须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做到合理有度的结合。

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专题设计时,还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条件、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设计的内容

“原理”课的教学,贯穿始終的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但是也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模块,根据专题设计的原则要求,我们初步按照以下的专题设计方案来安排“原理”课的理论教学: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从整体框架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和当今时代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对比当今存在的若干社会思潮,使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价值立场和辩证思维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感性认知框架,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专题三“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专题二侧重于从实践观出发,揭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说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专题三重点在于说明由实践创造、生成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同时从思维方式意义上阐述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内涵。

专题四“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揭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认识辩证过程以及认识目的的研究。训练学生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引导学生从理性高度认知社会。同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专题五“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历史主体等基本原理。同时,强化历史观的方法论运用,引导学生对诸如“科学发展观”、“生态危机”、“文化软实力”等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唯物史观的解读。

专题六“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本质”和专题七“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本质性的剖析。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使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当中。

专题八“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和专题九“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层面阐述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资本主义进行本质性区分。尤为重要的是,从实践观出发,阐明共产主义建构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

1.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与协调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优化组合运用探究法、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讲授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原著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比较抽象的概念、范畴、基本原理,教师仍然可以也有必要采取讲授式方法;对于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比较有疑惑的问题,可采取讨论与辩论、情境创设的方式解决,如针对近年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观点,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批判并不见得能被学生接受,最好的办法是展开讨论,教师作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些思潮的来龙去脉,去比较这些思潮的长短优劣,从而自觉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原理”课的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还应包括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矛盾论》、《实践论》等的部分章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甚至反复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2.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与补充

专题教学要强调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所谓课外教学空间,一是指课间,课间十分钟如果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比如播放一些与专题相关的影视片段、音乐、演讲等内容,那么,不仅拓展了专题内容,而且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延续性;二是指网络课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设置了“原理”课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优势在于首先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任何课外时间段进行学习。同时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拓展学习的需求;三是指课外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如QQ、微博、微信等手段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新闻、书籍、评论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课外教学空间各种平台的搭建,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3.注重教学组团队的配合与协作专题式教学是通过教学组集体力量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由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主管教师和学生助教“四位一体”共同协作完成。课程主持人的主要工作是从总体上负责、主持整个“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根据设置好的专题,从其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若干专题精心备课,然后到不同的课堂进行讲授。主管教师(相当于课堂班主任,也是主讲教师之一) 除负责本课堂的几个专题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负责本课堂的日常教学管理、课堂讨论、答疑、批改作业和试卷、判定学生成绩等工作。学生助教一般由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要是协助主管教师完成本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如负责考勤、放映录像、布置主管教师委托的教学事宜,同时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信息等。

4.注重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支持

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必须进行課程评价与课程考核。这就需要在完善以往的课程评价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表现结合起来。在考试方式上,改变过去纯粹的知识点考核,而代之以考核学生的思想理论觉悟情况和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考勤、课堂讨论发言、作业、读书笔记、小论文、课外实践等指标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原理”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手段,力求切实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3] 凌小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2(3).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九

通过学习认识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我原来以为,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有一种比较“虚”的联系,而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联系。通过学习原著,使我认识到自然科学和哲学是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论证自己哲学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常常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各种结论来加以解释和举证。而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讲,自然科学的研究进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理论上的飞跃提供依据。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提出的所谓“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恩格斯引用了包括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物学等各个领域的大量结论,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在讨论“量和质”的概念时,恩格斯举了水的聚集状态变化的例子;在解释“否定的否定”这一概念时,恩格斯又以大麦生长作为例子;等等。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有这样一段论述:“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 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10.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篇十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而我们学习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更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哲学理论,该书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开始入手,先开始让我们了解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社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及物质的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从中了解到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并从物质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意识的主观能懂作用,明白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 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 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际;教学体系;思路

收稿日期:2010-01-31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编号:2008-GJYJ-B0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亚林(1964-),河南巩义人,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

一、“原理”课教学以及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理论体系与课程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应该没有区别——教材理论体系就是课程教学体系。“原理”是综合了原“98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并吸收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崭新课程。

对于课程总学时54学时的高校来说(《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54学时,3学分。一般还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时数。还有不少学校本课程总学时数是48学时,3学分),这本统编教材是不适用的,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时数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

据了解,不少学校有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要有选择地讲授;有的照教材章节讲授,力求面面俱到,但多是点到为止,走马观花一般,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有的学校采用专题讲授,时间上不成问题,但又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性,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教育部长周济强调指出:“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从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目前高等院校的“原理”课教学可以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矛盾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了加强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理解而增加的新内容,其初衷或用意是好的,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对此并未做相应的学时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却成为某些高校借以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的堂而皇之的藉口。而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经费、学生的安全管理、后勤等种种原因要么开设几次讨论课、要么干脆只是让学生做两三次作业算是了事,失去了增加这一环节的意义。

此外,统编教材本身也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即与教学实际严重脱离。首先,这本教材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压缩饼干”。“原理”是在综合了原“98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并吸收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崭新课程。统编教材将原先三门课程压缩成一门课程,内容又没有删减,所以只能是面面俱到,更多是一带而过(因为课程的学时数已经明确),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可操作性。其次,作为统编(通用)教材,应使用标准教材语言,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简炼,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复习。统编教材个别原理的编写作者本意是力求与传统提法相区别,但这些新提法又缺乏全面性和权威性,使教师在讲授中有些无所适从。鉴于此,立足当前高校的教学实际,教学体系的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原理”课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原理”课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为指导。上述文件及其实施方案规定,“原理”课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明确规定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也就是说,“原理”课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掌握了这“三个一”,就掌握了“原理”课的基本任务。

第二,“原理”课的教学体系改革,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找到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并以此主线为依据,才能形成“原理”课的教学思路,从而构建一个切合当前高校教学实际的教学体系。即用一根主线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组成部分贯串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的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

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三个部分有机统一起来,构造出一个缜密的教学体系,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系统讲授,这是摆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三、“原理”课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课程的教学体系的改革应当立足现实,着眼目的,既贯彻教材理论体系的原则,又不能将教材的理论体系照搬到教学过程中。

作为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通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和一分为二的方法,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作为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贯穿“原理”课各部分的主线或它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是什么”→“怎么样”。

我们可以根据这一主线,对“原理”课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删减。用这一主线把马克思主义各主体部分联系起来,便可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主次分明、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

第一,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教学重点,要尽可能详细讲授。“原理”课讲授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突出重点,着重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二,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应着重讲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现代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解决“资本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向更高形态转化的历史必然性”,从而解决“资本主义怎么样”的问题。其他部分可略讲或让学生自学。

第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讲清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的分析,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结论,解决“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分析,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树立“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只要条件具备,它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念,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以上内容可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若能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效果会更好。

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篇十二

一、为什么学———学习目的问题

“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以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也是今天新形势下需要我们努力挖掘的方面。只有让大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他们成长、成才有帮助, 才能消除偏见, 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打破文理分家、理工脱节的偏才培养方式,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基础、学理性最强的,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素质乃素质之基础, 哲学素质乃基础之基础。哲学水平往往制约着人们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潜力的发挥, 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工作者不可能有创造的可持续力, 反而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2. 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立身为人的根本原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 不同的人生观总是表现着某种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对人的一生如何度过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使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襟怀坦白、富于牺牲精神, 对社会负有责任, 敢于担当使命, 错误的人生观使人消极颓废、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或者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世界观、人生观又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人的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导向与激励的作用, 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理论思维主要是指辩证思维, 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能力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指导和规范人们实际工作的方法论的意义。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是现代科学研究少走弯路的必要条件。人类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一致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指出:当今时代的疾患, 要用改变人类的思维方法和生存方式来治愈。胡塞尔也曾经强调, 欧洲文明危机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偏差。[2]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偏失的思维方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而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训练,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就是使我们获取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最重要途径, 通过指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国家、社会的主导政治方向和政治内容, 学会正确剖析社会政治现象, 提高政治鉴别力。科学的理论是政党的指南,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时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直把它作为解放和复兴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开拓的政党, 马克思学说正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之源。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政治认知, 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学什么———学科内容问题

学习一门新学科之前, 教师从宏观上简明扼要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现状与发展, 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前做到胸中有数, 为以后的教学做一个铺垫。我认为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 理清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综合。任何一门学科都自成体系, 和一些相关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原理”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 “原理课”既有独特的功能, 又与“纲要”课和“概论”课相互支撑、相互补充, 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重运用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分析, 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衔接和协调, 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

2. 明确学科框架体系。

学习一门新学科之前, 教师应将本学科的框架体系叙述清楚, 在学生的脑海中建构一个全景脑图。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教材七章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分析, 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通过建构学科框架体系, 让学生认识到从整体上、从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 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3. 了解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通过回顾一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史, 了解现状, 展望学科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方向。我认为这部分是绪论课最应浓墨重彩的, 教材只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几大理论成果。这些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了解比较多, 已没有理论新鲜感。他们更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我们向学生介绍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 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回归马克思”的热潮, 表现在研究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学术流派风起云涌, 纪念马克思活动异常高涨, 西方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也出于“学术良知”, 纷纷为马克思辩护.特别通过介绍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和借鉴, 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和价值, 拓展了学生理论视野, 激发了理论学习的兴趣。

三、怎样学———学习方法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 怎样学习是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掌握知识、探求未知、创造新知的有效途径。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这门内涵丰富的学问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两种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1. 根本方法。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一方面要力求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领会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 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既要研究、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又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实际。只有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灵活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能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 并使马克思主义由远到近, 进入我们生活的空间, 真正发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2. 具体方法。

大学提倡学生独立探索知识, 尤其像马克思主义这种人文社会科学更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给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使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给学生推荐经典原著阅读书目, 指导他们阅读并写读后感.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 指导学生如何选题, 如何做社会调查, 如何确立调查提纲, 如何设计问卷, 如何发放回收、统计分析调查问卷, 如何撰写调查报告。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基本资料、撰写学术论文等。通过这些具体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感受到理论的魅力。

总之, 如果我们通过绪论课, 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习“原理”课成为他们内在的强烈需求, 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期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67.

[2]叶敦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06.

上一篇:高考英语作文怎么写不跑题下一篇:盐务管理局2007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