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2024-10-25

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精选8篇)

1.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篇一

钳工技能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钳工是生产第一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钳工技能教学是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环.文章结合丹阳市职教中心多年技能教学实践与经验谈了钳工技能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钳工技能教学 师资力量 钳工课改

2.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篇二

关键词:技能抽查,考试标准,核心课程建设

一、引言

会计类专业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实务、统计实务等专业, 会计技能的培养关系到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开设会计技能实训课程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侧重仿真实训, 注重实用性。会计技能考核标准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现实要求, 是确定课程 (或模块) 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以标准化模式对高职院校会计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抽查考试, 以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是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施考核标准来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可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会计政策设计和会计事项处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会计对企业管理当局而言, 追求的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实现资金的低风险高收益。会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够尽量满足各利益团体的共同需要。会计人员除拥有基本会计技能外, 还应时刻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 敏锐观察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 做出相应的决策, 制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这种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是受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与参与意识等于多种因素影响的。在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指导下的探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与技能考核标准, 结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研究和制订相对较好技能考核标准, 加强理会计论与实践的融合, 培养和提高实际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强化学生对会计职业的感性认识、达到预期教书育人的效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 探索会计的性格特点、健康的心态, 诚实的品质、培养如记忆能力方法、沟通技能、处理问题的思路、抗拒利益诱惑、保护单位和自己、让人放心、理财预算等能力, 严格的训练下树立敬业态度, 探讨人的性格与水平向好的方向转变, 拟写要求学生审视自己性格和能力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一个统筹计划的成长环境, 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发展决策。随着国际金融环境越发严峻, 对财会工作人员日渐严苛, 探索继续教育、学习充电的思路与对策, 走专业发展的精深之路, 走坚持走发展的道路,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ACCA (特许会计师认证) 、AIA (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CGA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 等项目。探讨会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标准, 对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 掌握技术要求, 掌握ERP软件系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定位、教学方式、教师素质的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构建会计课程设计思路。紧盯就业岗位要求, 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行“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 以培养学生对通用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为核心, 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以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线, 进行情景教学, 模拟会计实务工作环境组织教学, 充分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 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需要实现“无缝隙”对接。课程教学与认证考试相结合。会计课程的动态发展设计, 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目标和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妥善解决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矛盾, 解决实际财务会计软件与教学软件不同操作技能要求的矛盾, 重视财务会计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会计技能考核方法改革, 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保障。

二、财务会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发展概述

(一) 国内研究概况及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特别是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等职业教育的若干关键环节提出了创新目标;需要借域外经验为我所用,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国家教育标准, 保障职教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对话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高职会计学及会计电算化技能考试标准与核心课程建设, 对于规范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逐步构建专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电算化实训中通过财务软件建立管理系统。首先配置地址进行注册, 并且根据资料添加用户、建立账套、启用账套、修改权限。在进入企业平台之后就需要先填写企业的各种基本信息, 然后选择记账凭证、修改会计科目, 就可以录入期初余额, 在确保期初录入无误且试算平衡后就可以用重新注册填制凭证, 凭证填完就是审核、出纳签字、主管签字、记账、生成转账凭证, 再重复以上步骤就可以生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了。在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了许多不足, 如不够心细, 经常看错数字或是遗漏业务, 导致核算结果出错, 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得加强练习。要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相关课程进行综合运用, 了解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和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 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目前力图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国民技能水平, 助推产业升级, 支撑企业竞争。意大利启动了职业教育体系重构和改革计划 (2010年) , 以提升职业教育支撑国家产业发展的能力;德国加强和保障“双元制”, 为其注入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以保持其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人才竞争优势;英国新近发布《技能促进增长:国家技能战略》 (2009年) , 以技能支撑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 抚平金融危机以来虚拟经济步履维艰对国家带来的创伤, 并希望以之恢复昔日工业强国的荣光。美国推行的用“生涯和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的改革。美国会计多年前就进行会计教学改革, 期望通过会计环境和教育方式改革以提升其品质。国外会计的教学完全突破了时空界限, 教学活动随时随地即可开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国际间经济贸易交流的飞速发展, 资本全球化的流动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 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 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 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三、财务会计专业技能考核方法与内容

(一) 会计专业技能考核方法

会计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职业技能实践是核心, 需要进行方法的创新, 需要具体分析每一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分析、归纳为达到此职业技能所需的理论和知识点, 重构和整合原有的理论课程, 从而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需要完善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考核方法, 如点秒等级鉴定标准、真假人民币鉴别测试、会计电算化技能比赛。如出纳、收银、成本核算、工资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主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筹划师等。从基本认知、专业技能的培养、综合能力拓展、职业素养的养成, 遵循“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 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 系统化实训项目为载体、重构理论课程为支撑”来培养“上岗顶用、能力够用、企业急用”的高职会计人才。加强与国际院校如与新加坡南洋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加强校企联系, 建立信息需求反馈体系, 工学结合, 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体现教育服务于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理念, 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教学和实践的零距离对接。采用实践抽查法、调查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实践专家研讨会、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 体现在以下具体工作中: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基本思路———循环六步法。以课程体系开发步骤为基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循环按照“六步法”对课程体系进行反复修订和完善;先进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路, 探讨培养能够切实推动中国会计化发展的技能型会计人才的课程教育体系;采取边实践、边推广、边探索的思路方式进行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标准建设;实践调研法、文献法, 探讨会计类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与核心课程建设, 引进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现代企业员工、全国各地部分院校教师学生等分别进行访谈, 以便准确地了解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相关专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对会计相关专业教学体系与运行进行改革。

(二) 会计专业技能考核内容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 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其它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1)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诚信守法、勤奋敬业、坚持原则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 具有扎实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具体措施:一是技能抽查考试抽查专业范围 (如适用于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审计实务专业、统计实务专业考核标准) 。二是技能抽查考试内容及要求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要素和职业教育规律, 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为依据, 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进行设计的, 具体包括两个模块:会计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操作) 。三是组考方案、考试方式与时量。四是评分标准, 根据会计手工操作、会计电算化电操作模块考试内容及要求特制定具体考试评分标准。五是核心课程内容建设 (如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为:会计基础、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 。六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2) 在课程设计上, 尽量减少教师的角色, 以学生为主体, 增加商品流通企业和顾客群,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构建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适时整合教学内容。 (3) 在体验式创新教学方法中提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 为会计电算化管理课程的教学创新带来新思路, 促进教学改革。 (4)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应用“三位一体”综合实平台。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能运用各种知识, 学会团队合作, 保持诚信, 培养危机意识、创新思想, 让学生真正体会企业经营与财务运筹的艰辛。 (5)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核心课程。在会计类专业中需要以“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能满足于学科教育的局面, 滞后于工科专业的发展, 要找到适用的“工学结合”操作方式和应用条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包括参与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如利用幻灯片、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校外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在合作中提高了教学的实践动手能力, 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财务咨询和服务, 彼此在协作中求得双赢, 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过程的认知感和岗位适应性。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技术娴熟、业务精湛、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四、财务会计专业技能考核与课程体系改革

(一) 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必须适应会计职业要求, 新准则要求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同时也使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 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 不能避难就简。 (1)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2) 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根据企业实践开设如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等学习领域课程。 (3) 基础素质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4) 能力拓展课程。技能抽检严格参照制定的相关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 以企业相关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 强调就业服务导向, 突出核心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独立完成。 (4) 教学方法改革, 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以地方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为就业导向, 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5) 探索财会工作的性格特点、健康的心态, 诚实的品质、培养, 如记忆能力方法、沟通技能、处理问题的思路、抗拒利益诱惑, 探讨人的性格与水平向好的方向转变, 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发展决策。探讨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探索继续教育、学习充电的思路与对策, 走专业发展的精深之路, 走坚持走发展的道路, 关注国内外会计电算化项目动态。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口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在下降, 而从事服务、营销工作的比例在增加。

(二) 会计专业技能考核建设

首先, 完善工学结合条件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 在总结与通程企业联合办班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工学结合条件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及其要求等。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 定期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 (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究) ,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动态管理制度, 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次, 积极推进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开发。根据会计工作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开发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专业课的设置要按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简化理论内容, 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 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 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 创新技能训练项目, 大力推进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改革。探索建立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 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 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方法和途径。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促进工学结合。第三,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的内容组合应着力体现科学、新颖、实用、生动、多样化, 增加实际案例, 便于学生探究。教材中应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同时研究考试制度 (内容和形式) 改革, 制定并对照相关考核标准严格地训练学生的技能, 建立健全对学生综合多元的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四, 加大会计模拟实训的力度。根据专业特点, 多采用模拟现场教学 (识别和填制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等) 、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多到企业实地实习实践。进一步开展市场调查和教学研究, 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要求,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 实行模块式、分层次教学。第五, 体现会计类专业特色与创新之处。其一, 针对性,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题研讨会 (头脑风暴法) , 讨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面向成本会计、供应链等模式创新。其二, 适用性, 采用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步骤 (六步法) ,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 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途径, 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培养, 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 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其三, 可操作性, 基于工作过程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重构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职业类院校会计类专业建设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其四, 探索财会工作的性格特点、健康的心态, 诚实的品质、培养如记忆能力方法、沟通技能、处理问题的思路、抗拒利益诱惑, 探讨人的性格与水平向好的方向转变, 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发展决策。, 探讨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探索继续教育、学习充电的思路与对策, 走专业发展的精深之路, 走坚持走发展的道路, 关注国内外会计项目动态。第六, 技能抽查的成绩提高要靠日常教学的积累, 传统课堂融入更多技能元素。围绕“突出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总目标, 在排足阶段实训周、用足现有实训场所的同时, 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渠道, 让传统课堂融入更多技能元素, 使原本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室也能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教师技能抽查制度, 建立相应的技能竞赛制度。会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制定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有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和核心课程的建设, 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进行相关会计教学改革,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加强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育。探讨建立高职会计职业技能考试大纲, 有利于学生对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为学生提高处理会计业务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敏:《高职教育等级制考核评价方式探索与实践》,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刘常青:《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0期。

3.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篇三

关键词:课程设置 技能 工作任务

G434

根据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已经是高职教育的目标[1],结合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导致无法安心在传统的课堂里学习,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龙头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打破原有传统高职课程设置模式,消除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严格界限,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是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难题[2]。

一、围绕核心技能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

传统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教育模式的缩影,课程设置基本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方式设置,这种模式对培养精英型人才无疑是成功的,但与当今高职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应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设置。

例如,包頭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主要是以发酵为主,培养目标是为一些发酵企业培养高技能的一线工人 。首先我们选取了当地一家非常典型的谷氨酸生产企业做了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技能

需求标准,再根据这个标准来改革课程的教学计划。具体做法是:第一,按照企业生产线的工种要求将课程模块化。调整后教学计划由六大教学模块组成,包括淀粉糖制备教学模块,菌种扩大培养教学模块,发酵生产教学模块,产品精制教学模块,产品提取教学模块,生产实习模块。每一个模块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力争把实践育人与工作任务相结合,融入感恩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第二,教学内容的精选。每一个教学模块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都要围绕职业技能的工种标准所需理论和技能重新组合内容。第三,采用新的考试模式。传统的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学校统一组织,由任课教师命题,给出标准答案,期末考试一次定本们课程的成绩。而新的考试模式是理论技能都考试,不合格随时可以申请补考,理论和实操都要参照国家劳动部中级资格考试范围命题和进行现场操作考试。

二、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科学的设置课程教学

1、课程体系的优化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追求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张“必需、够用”的原则,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标准相结合,降低其的学习难度,按照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的目标掌握概念,强化应用的原则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3]

第二,课程结构要优化,保证必要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适当的融入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等成人教育。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理论知识

首先我们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确定每一个教学模块的需要进行的教学项目,再把教学项目细化成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技能工种标准,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入每一个任务中,实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技能和理论同时提高。

其次,生产实习模块的地位不可动摇,虽然我们尽可能的模拟企业的生产线,但毕竟是模拟,应该让学生在真正的工程环境中进一步学习加深技术规范。

三、按照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来设置课程

高职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大众化教育条件下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考试恐慌症、自信心和自律意识差、厌倦理论学习等问题。如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成了很大的一个难题,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实施时要考虑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4],培养创新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一讲不变的思路,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实习等方式来独立的获得知识技能。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既要尊重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又要理性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特征和学情现状,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践行因材施教。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一步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逐步将国际通用的高端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

[2]张连生,丁德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3(21)

[3]王勇.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全面开展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25-26

4.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篇四

很简单,领导并不是说你被任命或坐在某个位置上,领导是自然产生的,只有具有影响力,让别人心悦诚服地追随你才是领导。

越来越多的上司正在试图寻找领导秘笈:领导者的绩效究竟从哪儿来?能不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下属的领导方法?我们自身的领导风格有何优势?有何缺点?如何改进?为什么“沟”而不“通”?如何与下属有效沟通?如何教练下属:提升下属的能力?如何激励下属:提升下属的士气?为什么上司越来越忙,下属越来越没活干?如何有效授权?如何打造我们的高绩效团队和提升组织的执行力?您和您的员工究竟在为谁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您和您的员工都做了吗?本课程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让我用一至两天的时间来和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和探讨吧,我相信能给您及您的组织带来收获!

● 课程收益

1、认识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来自哪里,领导艺术和权威在哪里?

2、理解沟通创造可能,学会清楚沟通障碍,让组织发挥更大的功能

3、学会随时随地的辅导下属,影响下属让下属跑起来

4、加强激励手段和方式,把握员工的职业方向,让其“让他干”边“我要干”

5、深刻理解团队成功领导首先是领导方向与方法的成功。

6、运用授权的技能让自己忙的有价值,让下属做的有激情

● 课程大纲

第一讲:与时俱进——做21世纪的领导者

一、优秀企业的关键因素

美国鲍德里奇奖《优异绩效标准》、欧洲业务创优模型奖《绩效评价指标》认为卓越的组织领导是核心

二、企业发展的两种作用力(推动与拉动)

三、什么是领导?为什么要学领导力

领导是影响的过程,是通过发动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四、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五、领导者的五个权力(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经典案例分析

六、领导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特质论、行为论、情景论(重点讲情景领导)第二讲:定好位——领导者须做最价值的事

一、领导者核心九个字:做对事、用好人、分好利

二、共祈远景

三、学会安排时间(定位做对事)经典案例分析

两个核心(做决策与用对人):问题处理的优先次序、高效的人力安排

四、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源

1.工作敬业——什么事责任与承诺

2.做事到位——达到目标是硬道理

3.主动积极——员工心目中的带头人

五、激励人心

六、使众人心

第三讲、规划化管理——高绩效团队形成一、如何理解团队的概念

1、什么是团队

2、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3、有些团队为什么会失败

4、成功团队具有哪些特征

高度统一的思想、训练有序的行为、紧密合作的互动、与时俱进的激励、引领方向的领导

二、规范化管理助企业打造稳定而有凝集力的团队

1、遵从团队的指挥原则(服从)

2、认同团队的绩效规则

3、把握团队的薪酬规则

4、明确团队的合作原则

第四讲、如何有效激发团队的战斗力

一、领导会沟通——团队才有生机活力(士气)

一、沟通——当前企业团队建设的最大不足

二、有效沟通的原则

三、导致沟通阻碍的原因

四、积极聆听的技巧

五、沟通必备要点与实战技巧

1.沟通从尊重开始

2.良性沟通的若干要点

3.把握谈话的焦点、看法≠事实

六、有效表达与反馈技巧

七、有效表达的原则

1.对事不对人、坦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多提建议少提主张、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3.让对方理解自己所表达的含义

二、领导能激励(凝聚力)——提升下属满意度的钥匙在那里

1.什么是激励(麦当劳案例分享)

团队需要士气,士气需要激励

2.激励的着力点——从需要开始

1)把握工作的动机?

2)深层次理解激励的模型

3)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4)了解员工真正的需求

3.有效激励的原则

4.6条收心法则

安新强老师介绍

5.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篇五

廖文明 护理规章制度是全体护士的行动指南,是护士的工作依据,是医院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是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投诉的最佳措施。护理管理制度的内容有很多,现就将临床科室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及医护关系比较密切的几项核心制度进行讨论。分级护理制度

目的: 理和基础护理。

1.1 特级护理

适用范围:脏器功能衰竭; 各种严重创伤、烧伤、多 脏器功能损伤。

护理要求:专人护理或转入ICU;根据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出入量;严密观察病情,随时记录病人的生理、心理反应;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

1.2 一级护理

适用范围:病情严重或病情不稳定者需严密监测和观察。

护理要求: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医嘱和病情监测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观察病人的生理、心理反应;了解心理需求,做好身心整体护理;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做好与疾病有关的专科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做好健康教育,协助或指导功能锻炼。

1.3 二级护理要求

适用范围:病情基本稳定者。

护理要求: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生理、心理反应,做好身心护理;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做好健康教育,协助或指导功能锻炼,防止护理并发症。

1.4 三级护理

适用范围:病情稳定者。

护理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了解病人病情,做好健康教育。

1.5 临床科室制度执行情况

1.5.1 不按病情开据级别护理:(1)千篇一律 :某些病区几乎无级别护理,全病区40张

床位,统一都是一级护理。(2)一成不变: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手术前和手术后都没有改变级别护理。(3)随意下达:据观察下达级别护理,会因为医生的不同而不同,同一种疾病会因医生的习惯而出现不同的级别护理。

1.5.2 达不到护理要求 :护士长对病区危重病人把握较差,不能全面了解病区病人动态;医护人员对病情不熟悉不了解;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不达标。交接班制度[1]

2.1 交接班的各个单元。

2.2 交班内容:(1数,重危病人、抢救病人、一级护理、大手术前后或者有特殊变化的病人及死亡等情况。(2)病人病情:包括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症状和体征、与疾病密切相关的检查结果,治疗、护理措施及效果;病人的心理变化,病人对疾病的态度,家庭、单位的态度和支持情况等。

(3)物品:包括常备毒、麻药品,抢救物品、器械、仪器等数量及完好状态。

2.3 交接班要求:交班者在交班前应完成本班的各项工作,按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要求做好护理记录;交班者整理及补充常规使用的物品,为下一班做好必需用品的准备;交接班必须按时,接班者提前到科室,完成各种物品清点、交接并签名,阅读重点病人(如危重、手术、新病人)的病情记录;交接双方共同巡视病房,注意查看病人的病情是否与交班相符,重病人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是否符合要求以及病室是否达到管理要求;对特殊情况者,如情绪、行为异常和未请假外出的病人,应及时与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联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向院部汇报,除向接班医生口头交班外,还应做好记录;交接班必须做到:书面写清,口头讲清,床前交清;接班者如发现病情、治疗、物品交待不清,应立即询问;接班时如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生问题应由接班者负责。

2.4 临床科室制度执行情况

2.4.1 交班不按时:晨间交班拖延时间,接班者迟到现象时有发生。

2.4.2 交班不规范:交班时医护人员站位不规范,不认真听取交班内容,窃窃私语,值班医生不作补充等。

2.4.3 交班内容不全面:只交病人情况,漏交病区物品;对危重病人没有进行床边交班等。3 抢救工作制度[1]

3.1 目的:及时、迅速、有效地抢救病人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适用范围:急、重危病人的抢救。

3.2 抢救工作制度要求:抢救工作在科主任、护士长领导下进行。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护理人员对重危病人进行抢救护理。参加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

挥,坚守岗位。如遇重大抢救,护士长应及时向护理部、医务科汇报,并接受职能部门的组织、调配和指导;当抢救病人的医生尚未到达时,护理人员应立即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根据病情及时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止血等,并为进一步抢救做准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等,要详细、及时记录和交班,口头医嘱执行时应加以复述;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抢救车管理规范,抢救物品做到“五定”:定点放置、定数量品种、定人保管、定期检查消毒;做好抢救登记及抢救后的处置工作。

3.3 临床科室制度执行情况

3.3.1 抢救不及时:按抢救铃后到位不迅速,或者到位后一看不是本科病人象征性的签到就走。

3.3.2 组织不合理:(1)顾此失彼,有些病区一有抢救病人全科人员一窝蜂全上,把抢救室围的水泄不通,同时忽略了其他病人的治疗、观察和各项操作。(2)力量不够,也有些病区只有床位医生、护士参加抢救,其他人员没有参与,影响了抢救效果。

3.3.3 应急能力缺乏:有些医生护士过于紧张,表情流露让家属不信任,意外情况处理不力。

3.3.4 缺乏保护意识 :抢救中言语不当,没有及时记录抢救情况,医护不一致等。4 查对制度

4.1 目的:保证病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适用范围:处理医嘱,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4.2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备药前检查药品质量,备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做好过敏试验。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核对无误后执行。

4.3 临床科室制度执行情况

4.3.1 没有履行“三查七对”,过于自信,只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

4.3.2 缺乏责任意识,不重视病人或家属意见,不进行再一次的检查核对,缺乏沟通技巧。5 讨论

5.1 级别护理的医嘱是由医生下达,护士按照医嘱去执行,而每个级别护理都有严格的护理要求,不严谨的下达级别护理会埋下许多隐患,在当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很难满足病人对护理的规范要求。因此,级别护理的下达应根据适用范围而科学开据,护理人员需按要求执行,形成良性循环。

5.2 交接班制度的执行是医疗特殊行业所必须的,交接班时间是环节质量管理的重点时间段,在临床工作中很多的投诉和纠纷发生在交接班时段。因此,临床人员必须重视、规范交接班制度。

5.3 抢救工作制度是一个比较敏感同时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制度,抢救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抢救操作的过程备受家属注目。因此,迅速、及时、有效的抢救显得异常重要,同时,要加强沟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详细做好记录。

5.4 查对制度是临床护士一刻也不能少的制度,护士的差错一般都是出在查对不严上,因此,三查七对在病区的墙壁、治疗车上都随处可见,提醒护士时刻注意,加强查对,避免差错。

药疗的安全隐患与对策

1.药疗就是通过药物,包括西医和中医等治疗手法对人身各个机能出现的病变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使之恢复正常运作。

2.药疗的方式有口服,肌注,静脉输注,静脉输液,皮下注射,皮内注射。

3.药物应用方面

(1)药物应用的及时性

(2)药物应用后的观察

(3)药物应用后的效果

4.药物应用的隐患

(1)给药不足。护士配药时粉剂溶解不全,抽药不彻底,造成瓶内剩余药液浪费。

(2)用药途径不对,漏给错给病人药物,药物配伍不当。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未检查药物质量。

(3)未顾病人病情,擅自加快或放慢液体滴速;抗菌素未按医嘱准时给药,未认真落实现配现用。(4)漏服药物。没有严格执行药疗制度,发药时间随意性大。

(5)对新药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不熟悉,不了解。

(6)对病情不了解

(7)药理知识缺乏

(8)注意力不集中

(9)药品随意放置

(10)太过于自信

5.错用药的案例

6.安全用药的对策

(1)注意药品配伍禁忌,输液速度

(2)随时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3)对节假日、霉雨季节,易出差错人,时间进行超前监控,超前教育,(4)统一规定药品、针剂、毒麻,限制药品保管要求。建立贵重药品登记本,毒麻药品上锁等,对质量差、失效药品不使用

(5)上班时注意力集中

(6)一定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7)科室制定好每周或随时核查药品

(8)基本了解药物性能

(9)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

(10)单人单岗时要多查对

6.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篇六

2、空间设计(室内装饰设计):

讲述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并通过介绍古今中外颇有代表性能体现各种设计风格的实例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概念,培养学生借鉴中外各种设计实例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3、人体工程学:主要讲述人体各部尺寸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范围,使学员能够科学地进行室内空间设计,合理地确定空间及家具尺寸。

4、手绘:介绍建筑和装饰绘图的基本原理,并详细讲解透视图、施工图、效果图的画法,学完后学员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构思准确精细地绘制出来,并能完成室内设计方案速写。

5、装饰材料学与施工工艺: 介绍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并详细讲述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能、特点及目前装饰材料的发展状况及施工的工艺流程,学完后学员能将自己的设计图纸转化成具有施工价值的装饰工程,不至于纸上谈兵。

6、预算报价与项目招投标: 主要讲述装饰设计工程费用构成及其依据客观情况如何制订合理的预算编制,并使学员掌握装饰设计工程招投标书、文件等的制作。

7、AutoCAD: 通过介绍CAD软件在室内设计领域内的基本用途,基本操作方式,并通过多种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案例的绘制,使学员按照行业规范利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来绘制室内设计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节点图、大样图等全套施工图。

8、Photoshop: 主要介绍该软件在绘制室内设计效果图后期处理及操作方法,包括灯光、色彩、照明等方面。

7.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篇七

一、《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伴相生, 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实践教学通常的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三大环节, 以及一些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但是, 这种实践教学体系, 受传统课堂教学、具体实习项目考查标准的影响, 使得师生在心理定势上把每一次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实习作为一次学习单元, 淡化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因此, 我们在常规的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门实践教学课程, 即《农学专业技能训练》, 该课程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至第四学期结束, 以农事操作为主线, 引导学生参加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建立《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目的, 首先是将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 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体系的知识技能结构;其次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性训练, 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解与职业适应性。特别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 通过《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的农事操作, 了解专业学习内容, 培养专业兴趣, 掌握专业技能, 积累实践经验,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本着教学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 设立了感性认识、实践操作和科技活动等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 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 具体为3天的参观实习, 课程名称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Ⅰ》, 3天计0.5学时, 分别参观国家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和试验场站、农业种子企业和农业生态观光农场, 使刚入学的新生尽快了解农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与方向, 让新生体验和感受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农业企业的发展活力, 激发爱农、学农的动力。

第二阶段的实践操作, 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 分别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Ⅱ》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Ⅲ》, 每门课程45学时, 计1.5学时, 每周一次, 每次3学时。利用一整年的时间, 以教学试验地为主课堂, 让学生参加农作物播前准备、播种、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的调查、田间管理、收获和室内考种等农事和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活动。按照北京地区的种植制度, 农作物分为早春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 依次安排播种、调查、管理和收获考种等教学内容。主要种植的作物包括蚕豆、油菜、春小麦、玉米、冬小麦等。由于种植的作物种类多、生长周期涵盖整年度, 因此, 每次课程的授课内容饱满, 实践操作的项目丰富, 特别是春、夏季, 需要观察、调查的内容较多, 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补充。学生通过参加农作物种植过程的实践操作, 不仅能够认识不同作物的种子、植株的物理形态, 了解不同作物的物候期、生长发育特点, 知道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以及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 为今后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且提早接触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 对相关基础课的学习更具目的性。

第三阶段的科技活动, 安排在大二的第四学期, 称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Ⅳ》, 同样是45学时, 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末2周的小学期内完成, 形式为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 由教师或研究生辅导完成一些内容简单或部分项目的科研工作。由于不同课题组研究的作物对象不同, 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掌握, 指导教师可根据科研活动的内容在第四学期内实施并完成。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了解科研工作的性质、研究方法, 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的不同于理论教学的考核, 重点应该放在对实践环节的评价与引导。因此, 对于《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 设计了二种考核方式。一是, 在每次实践教学前, 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好考核项目, 以表格的形式打印, 人手一份,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边操作, 边记载操作的过程, 或调查的数据。课程结束后, 整理资料, 统计数据, 叙述操作过程, 完成实践技术报告, 每份报告由教师评分;二是, 课程结束后, 对于需要掌握的作物基本知识进行测验, 一方面督促学生复习已进行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 考核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到的农业基本知识。前一种实践技术报告的考核占70%, 后一项基本知识的考核占30%。二者合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四、《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效果调查,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践, 不仅使学生在课程中学到了必要的农业知识与技能, 而且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未设立该课程之前, 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 接受专业知识较少, 或者不知道通识课程中那些理论知识是专业必备的, 由于对专业内容迷茫, 对通识课程的知识汲取也表现出囫囵吞枣的现象。现在, 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 就进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 提前接触到农学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 可以提前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研究对象, 尤其是《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Ⅱ、Ⅲ、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 而且每次学习的内容有连续性, 学习起来系统不枯燥。以农作物种植为例, 从种子播种开始到收获考种, 学生全程参与, 自己动手实施, 可以观察到某种作物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 能够获得最终的收获物, 学生自己有成就感, 因此, 学习起来有兴趣, 能够乐于参加并完成课程布置的各项实践内容。

总之,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发挥了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爱专业、学专业, 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很多参加该课程学习的毕业学生表示, 大学四年中印象最深刻的课程就是《农学专业技能训练》, 自己动手种植作物有兴趣、有积极性, 特别是收获季节有成就感。因此, 学生增强了对农学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 近两年毕业生考本专业研究生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五、总结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 虽然不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 也不能起到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作用, 但是, 该课程作为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 通过对简单的农业技术的操作和演练, 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 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对职业的适应性。为真正达到上述目标, 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的选择上都需要做足功课。

(一) 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 组建了4名教师的课程组, 其中, 包括2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和2名具有博士后经历的新教师。每班次课程由一位老教师和一位新教师共同承担,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 又起到了以老带新、老经验新知识相辅相成的作用, 调动了课程组教师内部老师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 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实践教学不仅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 更需要与之相配的教学资源。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顺利实施, 规划出5亩试验田和0.5亩温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场地, 同时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 聘请临时农工负责日常田间管理, 尤其是假期教学材料的维护工作, 保证种植的作物正常生长, 使学生全年都有实践的教学资源。

(三)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时间较长, 而且作物生长有季节性, 为保证专业技能训练的系统性,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十分重要。为此, 特意选择北京地区主栽作物为主要学习对象, 其他小作物为辅助作物, 根据授课计划统筹安排播种、管理、收获时间, 力求周年试验田里或温室里有作物生长, 学生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随时观察、调查不同类型的作物。做到教学材料丰富, 教学内容充实, 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保证, 更重要的是学生最终能够获得自己种植、管理作物的收获物, 这样学生更有积极性, 并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印象深刻。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是一门农学专业启蒙的实践教学课程, 贯穿于大一、大二学生的4个学期。课程以农事操作为主线, 引导学生参加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设置与实践, 培养了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 学生能够从中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相关的基本技能, 积累实践经验, 为以后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参考文献

[1]潘海涵, 汤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2) :104-106.

[2]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7) :61-64.

8.核心课程与实践技能讨论 篇八

摘要:粮油检验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粮油质量检验员的职业岗位联系紧密。本文就其课程标准与粮油质量检验员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作进行研究,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研究

关键词: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3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功利化,以就业为目标,忽視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二是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形成。三是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科化现象严重,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标准。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坚持既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坚持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显而易见,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确定。由于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故应该区分胜任岗位、适应岗位和发展岗位来分别说明,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所谓胜任岗位是指高职学生毕业时即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岗位;适应岗位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经过短期的学习和自我调适即能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发展岗位是指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通过自我学习后能够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而专业课程对接的职业岗位则应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进而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等科学而细致的工作后才能确定。严格说来,专业课程标准无法真正对接职业岗位,而只能对接职业岗位的核心工作要求。这是因为我们在将职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职业行动领域全部转化为学习领域,而只能将主要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由此,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可以理解为:满足胜任的工作要求、有利于适应的工作要求以及服务于发展的工作要求。

为了更好的提高粮油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优良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对粮油检验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进行对接,通过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1、校企合作开发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动态,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聘请了在粮油仓储、加工等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共同开发与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

2、课程开发与设计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基本知识点,给学生持续发展的空间。

2.1 教学资源的选择

选用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组织编写的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粮油质量检验员(第三版)》作为基本教材 ,该教程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操作技能为核心,提高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为支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题,注重职业培训的适用性、时效性和规范性,在内容的筛选上除阐述传统使用的操作技术外,还大量吸取了近年来粮食行业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和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在教学中根据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教学内容的序化

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职责的不同,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点,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由粮油样品、粮食油料物理检验、成品粮物理检验、粮食油料化学检验、植物油脂检验、粮油制品理化检验、粮油卫生检验等章节组成)以项目为载体重新进行序化,即由玉米质量检验、小麦米质量检验、稻谷质量检验、大米质量检验、面粉质量检验、大豆质量检验、花生质量检验、植物油质量检验等8个教学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教学任务,例如玉米质量检验项目,包括了样品的制备、色泽气味的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杂质检验、不完善粒检验、水分测定、淀粉含量测定、脂肪酸值测定等教学任务。

2.3教学情境的设定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通过学习环境与时间场所一体化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实上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迁移能力。以玉米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为例,在上课前一周将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任务书的内容,在具体讲授本次课时,随机选取2~3个小组,每个小组抽取1~2名同学进行提问,记入实验成绩,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不会像以前一样鸭子听雷似的,在完成任务书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具体实验操作时,以一个长方体的木箱代替汽车车厢,装满玉米,学生使用套管式扦样器模拟仓房散装粮进行扦样,然后用分样器法进行分样得到试验样品,然后进行样品的称取、筛选、杂质的挑选、不完善粒的挑选、杂质的称重、不完善粒的称重等操作过程,检验数据直接填写到检验报告单,不允许先写到草纸上再抄写到检验报告单上;数据书写错误时按规定方法进行修改,更改率的多少记入实验成绩,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爱岗敬业精神;有效数字的保留、数据处理等按国标要求进行。双实验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按规定报告检验结果;双实验误差大于允许差,重新测定,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数据处理,报告检验结果,不允许编造数据,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

2.4教学安排灵活化

依据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市场和企业调研,完成专业的岗位需求调研报告,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创建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培养方案,该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前提,企业提供师生顶岗实习的平台和必要条件,帮助学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生的课程结构。学生在校期間,除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需分时段接受专业教学部的安排,在对口企业完成规定时间、规定任务的顶岗实践。在该模式下,学生同时接受学校与企业双管齐下的理实结合教育,同时提升理论素质与操作技能,零距离接受企业管理、接触企业文化,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从而强化职业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职业特性,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2.5课程评价过程化

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是诊断预期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及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的成功不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在社会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才是检验高职教育课程质量的标准。我们改变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注重学生的平时练习和创新能力,将成绩评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评价上,采用“校企共评”模式。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成绩由企业按照企业岗位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充分参考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从知识、技能和素质多方面进行考核。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得;既关注形成性评价,又进行终结性评价;既关注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又关注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考核方式过程化的模式,既能准确地评判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 教学效果

3.1 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逐年提高

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粮油储藏与检验、粮食加工专业2013级、2014级的教学中采用了新的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验操作考核通过率均为100%,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率分别为90.3%和92.6,比没有采用新的课程标准的前两界学生的通过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3.2一次就业率明显上升

由于在教学中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在加上认识实习的教学,学生在跟岗实习时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训基地现场,同学们在企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虚心学习、不怕困难,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谦虚好学、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指导老师和主管领导的一致好评,实习结束只要学生同意就可签订劳动合同。

4结束语

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两者的有效对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缩短企业培训

上一篇:关于勤俭节约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