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审题技巧

2024-09-19

高考化学审题技巧(精选7篇)

1.高考化学审题技巧 篇一

其一,抓住材料的“核心词语”

比如,【春】考的大作文,是说日本的化学家田中耕一,他通过十几年的暗暗努力,终于荣获了诺贝尔大奖。材料的文字有247个字,但是你在仔细阅读之后,应该抓住其中的“默默无闻,潜心研究”这八个大字去做文章才对。因为,科学需要这种求实认真的踏实态度;只有如此,科学专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大功告成”;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一种精神境界的。又如,【秋】考的大作文,是讲“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法问题,它的核心词语就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弦外之音,就是:“只求独创,不想模仿;只做首冠、不当第二”。由此看来,只要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词语”,那你就突出了材料所提供的文意灵魂。

其二,抓住标题的“形象内涵”

比如,20【秋】考的大作文《杂》和【秋】考的大作文《他们》,就应该:“化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实体”。“杂”,它的实际含义是:“丰富多元、百花齐放”。有位考生,就巧妙的把内容写成“文学的杂”、“绘画的杂”、“音乐的杂”,这样写,就十分具体形象。小作者列举了不同时代的“名作、名画、名乐”,论述了“杂”的“科学性、丰富性、经典性、永恒性”。再说人称第三者的“他们”一词,你可以摆出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或普通民众,不管是“科技的、工业的、农业的、教育的、文艺的、军事的、财贸的、金融的”等等,在描写出他们的辉煌业绩之时,但更要写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与艰苦奋斗。

其三,抓住题材的“自认重点”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在295个字中,介绍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商品广告”、“卡通影像”、“进口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当今的新颖多样的社会文化,要求你在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辨析”之后,“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内,把上述八种社会文化都去议论,这显然八百个字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做的话,势必导致“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结果;或者是“四面开花、杂乱无序”,不知所云的程度。因此,你必须选择一点,重点突破,将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加以论述,这样就比较讨巧易写。

其四,抓住文意的“思辨理念”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是讲丹麦人用尺子去衡量所钓到的鱼大小长短问题。这是一道很有辨证道理的话题。你在论说时,必须谈到这样三个观点:(1)、物质资源,要有序开发,细水长流、不求近利;(2)、生态环保,要不断完善,持续永恒、不可荒废;(3)、任何事情,要留有余地,不应急躁、过犹不及。因此,丹麦人“只捕大鱼,放生小鱼”,这样鱼种不断,永恒品尝。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用“两元论”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去剖析理解,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做好你想做的事情。

其五,抓住题目的“多元体裁”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面向大海》一题,就很有意思。它既可写成议论文,但又可写成记叙文。而当年我在考场阅卷时,恰恰碰到一位考生把它写成了说明文,这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我仔细审阅了这位考生的全文,发现文章写得很有特色。下面周老师把它全文的七段大意简叙如下:

(1)大海的温柔与凶残的两大特性;(2)大海的区域分类及各自的特色;(3)大海丰富的资源对人类的无私奉献;(4)大海遭受破坏后给地球人带来的无穷灾难;(5)大海的凶残给人类带来了强烈的反思;(6)大海的生态环境开始受到人类的关爱和保护;(7)大海与人类应该成为地球的同一主人,互助互爱、共存双赢。

笔者认为,小作者运用了说明文“八种方法”中的一种——分类法,条分缕析、层次有序的把“大海”所具有的基本“特质”,给全面简洁地说明清楚了。所以周老师提笔批审为65分(一类卷“中”的水平)。

俗话说:“正确的审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总之,关于高考“审题”的诀窍,方法多多。一个聪明的考生,会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不断地总结、提炼、归纳、细化,让自己的考场大作文,始终处在“高屋建瓴、鹤立鸡群”的层面上,从而获得满意的高分!

2.高考化学审题技巧 篇二

严格规范的历史试题一般由四部分构成:限定项、提示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每一道试题只有一个中心项,其他三项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存于题目之中,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一、限定项,即答题的条件

其限定时间、空间、范围、程度、设问角度等。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准确定位时间和空间,才能正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在试题中,时间可能直接具体地表述,也可能以历史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形式间接体现出来,这就需要考生细心从题目中寻找。还要注意一些容易混淆的时间概念,如把“唐朝前期”误解为“唐朝以前”、把“建国初期”误解为“过渡时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时间定位错误造成失分,着实令人惋惜。

准确把握对答题范围的限定,是审题的又一关键。不少考生,题目问的是政治,回答的是经济;问的是问题的某个方面,回答的却是内容的全部,得分情况自然不容乐观。

程度上绝对化的选项一般容易出现错误,需要认真鉴别。如:“完全”、“彻底”、“最早”、“最终”等。

二、提示项,提示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常见提示项有:按语(命题者的话)、出处、题型、历史材料中的省略号、答题要求等。试题中提供的史料内容,提示了许多有效信息,试题越长,史料越多,提示的信息也就越多,所以要有做大题、难题的信心。

按语对答题一定是有效信息。按语最能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而准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是审题的关键,更是得高分的关键。

出处一般是有效信息。可以获取时间、空间、背景、立场等重要信息。省略号前后一般都是有效信息。因为不太重要的内容已经省略。分值和试卷所给的答题位置,隐含答案要点分为几个方面和答案字数。“根据材料指出”,说明答案就在材料中,需要认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明答案既源于材料,又源于所学知识(主要是课本知识)。

不同的题型提示了不同的答题方法和组织答案的思路。问答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题型,分层次设问,要求史论结合。史就是叙述史实,是主要的得分点;论就是观点和主要的结论,是得分的制高点。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则偏重于运用史观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认识。

三、中心项,就是一道题目的主题,是考查内容的主体

中心项一般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或者是对现实问题的重大关注,更多的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诸如主流思想、重大改革、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气候与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等。中心项可能直接表述,也往往以多种材料等形式间接出现,审题时尤其要慎重。

四、求答项,就是要求回答什么

背景、原因、条件、目的;性质、本质;特点、特征;结果、作用、影响;异同、变化、发展;启示、认识、经验教训……看似相近的问题,答案相差甚远。“意味着”、“揭示了”、“说明了”,答案一般不是现象,而是实质性的、规律性的、理论性的,或者是重要的历史结论。“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主要是因为”,既可以问原因(必然性的因素),又可以问条件(可能性的因素),还可能问理由或依据。从求答语中可以判断题目的难易程度,“主要原因”、“本质”、“特点”、“启示”、“影响”都是比较难的题目,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问答题一般是综合性的,层层设问,一道题目可能有几个求答项,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因此要细心审题,对求答项心中有数,按步骤答题。

尽管这种审题方法主要适用于问答题,但大部分选择题同样可以按这些审题项目来把握。

例如:(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这道题的中心项是“乐府民歌”,限定项是“汉代的”,求答项是“应著录于”,提示项是“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

再如:(2011·四川文综·21)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是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B.势力均衡C.绥靖主义D.严守中立

这道题的中心项是“外交原则”,限定项是“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求答项“是”,提示项是“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是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像这类材料型选择题,看起来复杂,按类型审题,回答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3.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篇三

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是以词语、短语、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可采用以下方法审题立意。

1.重心法

即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

偏正式题目:中心词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词语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

动宾式题目:宾语规定写作的范围、对象,动词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主谓式题目:谓语部分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虚实法

所谓虚实法,具体地说,就是实题虚作、虚题实作法。

实题虚作:当题目是喻体,就写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就写被象征的事物。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象征意义。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虚题实作: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采用虚题实作,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

虚实结合: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3.添加法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如:《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4.逆向法

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从逆向思考就能很快把握题旨。如:《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仅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其实,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树叶在沙沙作响,小偷在蠢蠢欲动……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从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但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这时如果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

5.辨明关系法

有些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辨清题目中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即为文章主旨。

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条件结果关系:即话题两个要素之间为一是其中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如:《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

4.高考数学的审题技巧介绍 篇四

有了想法写出来。解答题阅卷是“踩得分点”的,如果书写不规范(如没有过程或跳步严重或分类讨论最后不总结),虽然答案对了,但你没“踩到得分点”,仍会被扣分。对拿不准的问题,可采取“先瞒天过海,后亡羊补牢”的策略(比如通过特殊值法、数形结合法、合情推理等先得到结论再解答),有想法就写上,在没有把握时不要轻易划掉,若踩到得分点,就可得点分,错了也不会扣分。如果前面的小题不会证明,而后面题目要用到前面小题的结论,这时尽管放心使用,照样会得本小题的分数。要尽可能少丢每一分,尽可能多得每一分。

考试开始的前几分钟不要急躁。一般认为前面的客观题比较简单,急于做完留出时间做后面的解答题,结果忙中出错,尤其在前5小题是最容易犯此类错误的,而且检查时也不会特别注意这几小题。另外,有些同学会浏览一下试卷,看到后面有些解答题不是一眼就能有思路,顿时心情感到很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暂时遗忘,熟悉的知识一时想不起来,或把简单的计算如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算错(平时有这种现象的同学一定注意改正)。

5.高考化学审题技巧 篇五

1.审材料

(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所以才叫举一反三的“一”;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立意须追求“活”“深”“新”!

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

①不能偏离话题。

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

③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全。

(3)话题范围宽泛。

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未写。

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铐’,跳出你潇洒的‘舞蹈’”。

4.审“注意”

6.高考作文指导:作文快速审题技巧 篇六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7.高考化学审题技巧 篇七

一、精选习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选题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精选习题呢?首先,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省颁教学要求为依据,习题的深度、难度及知识覆盖面没有必要超过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其次,要做到突出重点、注重综合、渗透方法、兼顾跨学科结合,即选择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学科内综合,渗透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等内容的主流题型。第三,试题情景的设置上不仅要“情”新,而且还要“景”新,注意选择一些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试题。试题的来源以高考题、高考题的改造题、各地质检的试题及改造题、教材习题的改造题为主,坚决杜绝难题、偏题、怪题。

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该题是200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6题。题中框图是具有真实生产意义的工业流程图,其背景是以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钠和氧化铁红颜料,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化学知识于真实的工业生产的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反应原料之一的硫酸亚铁是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符合废物再利用的绿色化学理念。比起逻辑意义上的强拼硬凑,无疑这种真实背景的试题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具有化学味。而如“某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等习题,如果有心收集,类似的习题还有很多,此类习题要求学生进行繁琐的数学计算,甚至玩起了数字游戏。试问,这样的习题能体现多少化学学科特色?这样的习题除了导致“题海训练”,提高所谓的“解题技巧”,又能让学生得到多少切实的提高?这样的训练有何意义?相反,如果这样的题目做多了,学生会陷入追求解题技巧的怪圈中,从而使化学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

二、精讲细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习题讲评是复习中重要的教学回馈环节,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在复习基础上对知识的新感悟都来自此环节,同时通过习题讲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最后落实到“怎么做”,学以致用,使死板的化学现象和原理变活。笔者认为习题讲评应提倡精讲细评,即一评知识网络:评析试题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评解题方法与技巧:近年来我省高考试题的容量大、信息量多,强化对学生获取、吸收、整合和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因此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才可能提高效率,争取主动,求得成功。如图表阅读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考查重点,要指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有序阅读,掌握阅读图表的一般方法。像数据表、曲线图:“先看横后看纵,先找点后连线,先定性后定量”,化学实验装置图:“从左到右,自上面下,由里到外”等。三要善于“借题发挥”:不仅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用,而且要从多角度去分析试题,挖掘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突破原有试题的范围,开拓外延,探求一般规律。四要鼓励学生自己“评题”:通过学生自己“评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达到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发现规律、深化知识的理解、掌握问题思考方法的目的。

三、强化审题,提高解题的完整性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指导学生审题时要强化以下几点。一审原理:审清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化学原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二审过程:审清试题中的化学过程,过程变化的联系点及每个过程遵循的化学规律,找出问题的实质,从而准确快速解题;三审条件:审清试题给出的已知和隐含条件,化学试题给出条件的方法很多,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找出这些隐含条件,有利于顺利解题;四审所求:审清试题中所求的问题,明确问题与题给条件之间的联系,往往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确定了解题思路;五审试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审清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就能正确解题,甚至缩短解题时间。要求读题时,做到边读边思考,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进行标记。

该题是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卷第11题。命题者巧妙地将原电池与化学平衡融合在一起,通过电流计读数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利用离子浓度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根据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分析电极反应,综合考查原电池反应原理和化学平衡原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相当高,题目立意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答题时常将C选项列为不正确,原因就是审题时未注意题中的原电池是用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而成的,当电流计为零时,说明没有电子发生转移,反应达到平衡。

四、规范答题,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每年高考,因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简答题文字表达含糊不清、未切中要害等不规范答题而失分的考生大有人在。要想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取高分,教师必须在复习中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化学专有名词、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要书写端正、准确,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力争在高考中做到规范问题“零失误”,颗粒归仓。那么,复习中如何强化规范训练?一是在复习过程中处处渗透规范性训练:结合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和测试机会,重点训练化学式、电子式、原(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简答题的文字表述,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计算的准确度等;二是教师要起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以身作则,使用好规范的化学语言和化学用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练习和试卷的版面设计中要规范,不出现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以防误导学生,填空题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填写,纠正学生在答题练习中由于留空不足,表述时写半句留半句的不良习惯;三是强化学生答题的规范练习:要求学生在日常练习和测试中答题要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同时每次练习和测试,教师都应把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体验,以达到练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的目的。

【例4】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学化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4)移开导管(何处的导管,移到何处),关闭分液漏斗夹子(应是活塞),用东西堵住试管口(什么东西,怎么堵),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口中(试管未取出水面,带火星的木条怎能伸入管口中),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应是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正是由于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含糊不清,化学术语不清晰,未切中要害,本题该生只得2分。

总之,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漫无目标地做题、解题的过程,而是科学的、有计划的复习过程,在强调刻苦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从方法、规范、经典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郑志壮.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选题策略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2010,(1):99-102.

[2]王瑞强.新课程下化学高考备考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51-52.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2013年高考已然过去,回顾紧张的高考,总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和反思。高考化学复习既是学生知识技能和学科素养大幅度提高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间。那么如何提高复习效果,实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呢?下面就高考复习中的选题、评题、审题和答题策略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精选习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选题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精选习题呢?首先,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省颁教学要求为依据,习题的深度、难度及知识覆盖面没有必要超过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其次,要做到突出重点、注重综合、渗透方法、兼顾跨学科结合,即选择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学科内综合,渗透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等内容的主流题型。第三,试题情景的设置上不仅要“情”新,而且还要“景”新,注意选择一些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试题。试题的来源以高考题、高考题的改造题、各地质检的试题及改造题、教材习题的改造题为主,坚决杜绝难题、偏题、怪题。

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该题是200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6题。题中框图是具有真实生产意义的工业流程图,其背景是以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钠和氧化铁红颜料,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化学知识于真实的工业生产的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反应原料之一的硫酸亚铁是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符合废物再利用的绿色化学理念。比起逻辑意义上的强拼硬凑,无疑这种真实背景的试题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具有化学味。而如“某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等习题,如果有心收集,类似的习题还有很多,此类习题要求学生进行繁琐的数学计算,甚至玩起了数字游戏。试问,这样的习题能体现多少化学学科特色?这样的习题除了导致“题海训练”,提高所谓的“解题技巧”,又能让学生得到多少切实的提高?这样的训练有何意义?相反,如果这样的题目做多了,学生会陷入追求解题技巧的怪圈中,从而使化学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

二、精讲细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习题讲评是复习中重要的教学回馈环节,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在复习基础上对知识的新感悟都来自此环节,同时通过习题讲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最后落实到“怎么做”,学以致用,使死板的化学现象和原理变活。笔者认为习题讲评应提倡精讲细评,即一评知识网络:评析试题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评解题方法与技巧:近年来我省高考试题的容量大、信息量多,强化对学生获取、吸收、整合和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因此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才可能提高效率,争取主动,求得成功。如图表阅读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考查重点,要指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有序阅读,掌握阅读图表的一般方法。像数据表、曲线图:“先看横后看纵,先找点后连线,先定性后定量”,化学实验装置图:“从左到右,自上面下,由里到外”等。三要善于“借题发挥”:不仅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用,而且要从多角度去分析试题,挖掘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突破原有试题的范围,开拓外延,探求一般规律。四要鼓励学生自己“评题”:通过学生自己“评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达到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发现规律、深化知识的理解、掌握问题思考方法的目的。

三、强化审题,提高解题的完整性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指导学生审题时要强化以下几点。一审原理:审清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化学原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二审过程:审清试题中的化学过程,过程变化的联系点及每个过程遵循的化学规律,找出问题的实质,从而准确快速解题;三审条件:审清试题给出的已知和隐含条件,化学试题给出条件的方法很多,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找出这些隐含条件,有利于顺利解题;四审所求:审清试题中所求的问题,明确问题与题给条件之间的联系,往往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确定了解题思路;五审试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审清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就能正确解题,甚至缩短解题时间。要求读题时,做到边读边思考,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进行标记。

该题是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卷第11题。命题者巧妙地将原电池与化学平衡融合在一起,通过电流计读数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利用离子浓度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根据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分析电极反应,综合考查原电池反应原理和化学平衡原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相当高,题目立意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答题时常将C选项列为不正确,原因就是审题时未注意题中的原电池是用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而成的,当电流计为零时,说明没有电子发生转移,反应达到平衡。

四、规范答题,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每年高考,因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简答题文字表达含糊不清、未切中要害等不规范答题而失分的考生大有人在。要想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取高分,教师必须在复习中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化学专有名词、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要书写端正、准确,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力争在高考中做到规范问题“零失误”,颗粒归仓。那么,复习中如何强化规范训练?一是在复习过程中处处渗透规范性训练:结合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和测试机会,重点训练化学式、电子式、原(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简答题的文字表述,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计算的准确度等;二是教师要起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以身作则,使用好规范的化学语言和化学用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练习和试卷的版面设计中要规范,不出现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以防误导学生,填空题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填写,纠正学生在答题练习中由于留空不足,表述时写半句留半句的不良习惯;三是强化学生答题的规范练习:要求学生在日常练习和测试中答题要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同时每次练习和测试,教师都应把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体验,以达到练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的目的。

【例4】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学化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4)移开导管(何处的导管,移到何处),关闭分液漏斗夹子(应是活塞),用东西堵住试管口(什么东西,怎么堵),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口中(试管未取出水面,带火星的木条怎能伸入管口中),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应是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正是由于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含糊不清,化学术语不清晰,未切中要害,本题该生只得2分。

总之,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漫无目标地做题、解题的过程,而是科学的、有计划的复习过程,在强调刻苦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从方法、规范、经典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郑志壮.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选题策略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2010,(1):99-102.

[2]王瑞强.新课程下化学高考备考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51-52.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2013年高考已然过去,回顾紧张的高考,总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和反思。高考化学复习既是学生知识技能和学科素养大幅度提高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间。那么如何提高复习效果,实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呢?下面就高考复习中的选题、评题、审题和答题策略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精选习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选题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精选习题呢?首先,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省颁教学要求为依据,习题的深度、难度及知识覆盖面没有必要超过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其次,要做到突出重点、注重综合、渗透方法、兼顾跨学科结合,即选择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学科内综合,渗透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等内容的主流题型。第三,试题情景的设置上不仅要“情”新,而且还要“景”新,注意选择一些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试题。试题的来源以高考题、高考题的改造题、各地质检的试题及改造题、教材习题的改造题为主,坚决杜绝难题、偏题、怪题。

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该题是200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6题。题中框图是具有真实生产意义的工业流程图,其背景是以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钠和氧化铁红颜料,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化学知识于真实的工业生产的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反应原料之一的硫酸亚铁是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符合废物再利用的绿色化学理念。比起逻辑意义上的强拼硬凑,无疑这种真实背景的试题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具有化学味。而如“某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等习题,如果有心收集,类似的习题还有很多,此类习题要求学生进行繁琐的数学计算,甚至玩起了数字游戏。试问,这样的习题能体现多少化学学科特色?这样的习题除了导致“题海训练”,提高所谓的“解题技巧”,又能让学生得到多少切实的提高?这样的训练有何意义?相反,如果这样的题目做多了,学生会陷入追求解题技巧的怪圈中,从而使化学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

二、精讲细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习题讲评是复习中重要的教学回馈环节,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在复习基础上对知识的新感悟都来自此环节,同时通过习题讲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最后落实到“怎么做”,学以致用,使死板的化学现象和原理变活。笔者认为习题讲评应提倡精讲细评,即一评知识网络:评析试题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评解题方法与技巧:近年来我省高考试题的容量大、信息量多,强化对学生获取、吸收、整合和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因此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才可能提高效率,争取主动,求得成功。如图表阅读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考查重点,要指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有序阅读,掌握阅读图表的一般方法。像数据表、曲线图:“先看横后看纵,先找点后连线,先定性后定量”,化学实验装置图:“从左到右,自上面下,由里到外”等。三要善于“借题发挥”:不仅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用,而且要从多角度去分析试题,挖掘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突破原有试题的范围,开拓外延,探求一般规律。四要鼓励学生自己“评题”:通过学生自己“评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达到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发现规律、深化知识的理解、掌握问题思考方法的目的。

三、强化审题,提高解题的完整性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指导学生审题时要强化以下几点。一审原理:审清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化学原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二审过程:审清试题中的化学过程,过程变化的联系点及每个过程遵循的化学规律,找出问题的实质,从而准确快速解题;三审条件:审清试题给出的已知和隐含条件,化学试题给出条件的方法很多,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找出这些隐含条件,有利于顺利解题;四审所求:审清试题中所求的问题,明确问题与题给条件之间的联系,往往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确定了解题思路;五审试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审清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就能正确解题,甚至缩短解题时间。要求读题时,做到边读边思考,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进行标记。

该题是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卷第11题。命题者巧妙地将原电池与化学平衡融合在一起,通过电流计读数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利用离子浓度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根据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分析电极反应,综合考查原电池反应原理和化学平衡原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相当高,题目立意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答题时常将C选项列为不正确,原因就是审题时未注意题中的原电池是用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而成的,当电流计为零时,说明没有电子发生转移,反应达到平衡。

四、规范答题,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每年高考,因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简答题文字表达含糊不清、未切中要害等不规范答题而失分的考生大有人在。要想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取高分,教师必须在复习中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化学专有名词、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要书写端正、准确,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力争在高考中做到规范问题“零失误”,颗粒归仓。那么,复习中如何强化规范训练?一是在复习过程中处处渗透规范性训练:结合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和测试机会,重点训练化学式、电子式、原(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简答题的文字表述,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计算的准确度等;二是教师要起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以身作则,使用好规范的化学语言和化学用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练习和试卷的版面设计中要规范,不出现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以防误导学生,填空题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填写,纠正学生在答题练习中由于留空不足,表述时写半句留半句的不良习惯;三是强化学生答题的规范练习:要求学生在日常练习和测试中答题要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同时每次练习和测试,教师都应把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体验,以达到练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的目的。

【例4】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学化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4)移开导管(何处的导管,移到何处),关闭分液漏斗夹子(应是活塞),用东西堵住试管口(什么东西,怎么堵),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口中(试管未取出水面,带火星的木条怎能伸入管口中),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应是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正是由于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含糊不清,化学术语不清晰,未切中要害,本题该生只得2分。

总之,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漫无目标地做题、解题的过程,而是科学的、有计划的复习过程,在强调刻苦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从方法、规范、经典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郑志壮.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选题策略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2010,(1):99-102.

[2]王瑞强.新课程下化学高考备考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51-52.

上一篇:who的例句及语法下一篇:书是无声的导师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