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2024-09-07

九上语文人教版文言文(精选9篇)

1.九上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篇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各篇课文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连同综合性学习,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一、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积累、掌握约50个字词;

2.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如四位作者的生平、成就概况);

3.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4.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5.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6.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用举例子、分要点等方法说清一个看法或道理(即议论的能力);7.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增强批判、反思能力。

过程和方法方面:

1.自主阅读课文,不依赖老师的讲解;

2.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适合朗读);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不去孤立地死记硬背“中心思想”和“练习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自由、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1)以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这里分项罗列,是便于教师具体把握;教学中,不宜为学生拆解过细。

(2)各项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和处理。

(3)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应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把握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各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敬业与乐业》中提倡的从业观,你能否在其他课文中发现相应的表现(如《傅雷家书》中对艺术事业的执著与痴迷)?《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与《致女儿的信》中,反映了怎样一种共同的人本主义信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学习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打开了一片精神的空间、思想的领域。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久远时代与异域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植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2.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励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的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专门做知识讲解和理性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注意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口语和书面语特色的比较,各篇课文语言风格的比较;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怎样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都可以在单元总结时进行点拨。

三、各篇课文的简要说明及教学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建议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2)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来理解,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业中感受到的乐趣。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练习二),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教师可通过与历史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应视之为语文课的“跑题”和“僭越”),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加以提升。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放过,“进宝山而空回”;也须把握好阐发的深度与分寸。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领悟“爱情”的真谛。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收集、讲述爱情故事;组织大家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就文章本身而言,关键是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让学生联系西方文化背景,理解“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等语句的丰富含义。

2.九上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篇二

顾黄初先生认为, 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散文, 一类是韵文。散文, 遣词造句比较自由, 语意畅达, 不用韵, 更不讲究固定的格律;韵文, 讲究用韵, 讲究格律。文言诗歌就是韵文, 刘禹锡的《陋室铭》也属于韵文。要熟悉文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当然以阅读文言散文为主, 所以课本中选读的大多数是散文。笔者在这里主要分析的也是文言散文。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 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新教科书有着相同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支柱, 又以不同的形式彰显自己的特色。本文采用在市场上应用较广的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 去解读新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散文的选文。

一、文言散文的选文

早年梁启超在论及中学国文教学之“难”的时候, 曾专门说到精选范文之“难”:“综合中学语文文学之书, 自上古至于今日, 当不下三四万卷。欲于此三四万卷书中, 选其最适当者, 试问今日何人能具此伟大学力?”[2]文言散文虽然固定在相对静止的一段时空中, 但它本身承载的文与道有优劣之分。要精选文言散文则更是需要“伟大学力”的人士独具慧眼才能担此重任。根据百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经验, 文言散文的选文有一定的标准。这里主要找出两个版本文言选文相同篇目, 总结文言散文的选文标准, 以对教学者解读文言散文有所启示;两个版本的教材努力发现新的优秀文言散文, 将它们选入教材中作为新的学习资源, 在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的同时, 笔者认为也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一) 对文言散文选文的分析

1. 相同篇目较多

初中语文六册课文中, 苏教版选入的文言散文共有36篇;人教版选入40篇 (有的课文一课含两篇文言散文, 计入总数时以两篇算) 。经统计, 两个版本中的相同篇目较多, 共有23篇, 占两个版本的所有选文的43%左右。 (见表一) 。表一:苏教版和人教版选文比较

2. 继承性比较大

在所有的53篇文言散文中, 有28篇是在1960年以前的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篇目 (参见表一中划线的篇目) , 比例达到1/2以上。如果加上文言韵文、高中阶段的文言文, 我们会发现更多熟悉的经典篇目。同时, 这些经典篇目又几乎都是两个版本共有的篇目, 这说明两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具有基本相同的选文标准。

(二) 从选文分析看选文标准

为什么白话文在不断更替, 而文言文变化却很小呢?我想除了因为当时将文章选入教科书的编者确实是具有“伟大学力”的人 (如林纾、叶圣陶等) 外,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言文篇目本身符合教材的选文标准。笔者主要以表中的“相同篇目”为例总结文言散文选文的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典型性

选文应重视传统名家名篇, 各个时代应有代表人物的代表名作出现。如先秦主要是哲理散文、历史散文兴起, 表中选文有《论语》《孟子》等为哲理散文的代表, 有《曹刿论战》为历史散文的代表;两汉时期, 史传散文成就辉煌, 选文中有《陈涉世家》为代表;唐宋时期, 选文中唐宋八大家的选文偏多;明清时期则有公安派的散文《满井游记》为代表。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这些名家名作不仅是时代的代表, 更是文采、思想内容兼备的代表。

2. 丰富性

文体丰富, 有记叙体, 其中又可分为记事、记人、写景的文章, 如《幼时记趣》《五柳先生传》《小石潭记》《挑花源记》等等;有说明体, 如《活板》《核舟记》等等;有议论体, 如《马说》《〈孟子〉二章》等等。此外, 还有题材、思想内容丰富, 给予学生不同方面的思想熏陶, 如为政方面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为人有《愚公移山》等;为学有《送东阳马生序》等。

3. 时代性

入选的文言散文, 在思想内容上应该有广泛性、时代性。虽为那时言, 那时事, 却有穿透古今的内在力量, 可以古文今用, 启发学生。如《马说》里讲到的人才问题, 便是每个时代应该予以关注的。可见, 苏教版和人教版在选文上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选文标准的一致性, 同样具有代表性、丰富性和时代性, 可谓“文质兼美”。并且这些文章篇幅短小, 适合教学。

(三) 选文中存在的不足

1. 能力目标

初中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要达到什么目标?自语文独立设科的上百年来, 无论是“课程标准”, 还是“考试大纲”, 对文言文均提出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要求。但如何界定一篇文言文是否是“浅易”的, 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呢?《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是如此解释的:这里所说的“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即使难度相同的古代诗文, 对于古代诗文素养不同的人来说, 也会有对所谓“浅易”程度的不同认识。因而这里的“浅易”应当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3]

2. 新增文章“浅易”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秋玲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七~九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为例, 发表了《文言文“浅易”的语词特征研究———以百年来初中教科书中的文言选篇为研究对象》一文, 对三个版本的241篇文言材料中130825个字进行逐篇、逐句、逐字的分类编码、统计分析, 构建了界定一篇文言文“浅易”级别的21个语词指标参照值, 对文言文“浅易”的研究有了一个突破性的推进。她在三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通过对38篇检验样本的新选文言文进行逐篇、逐句的分析统计, 并将每一个指标数据与研究所获得的参照值域作比照分析得出结论: (此处除去“四级可选用”的三篇语文版新选文言文)

一级非常浅易:《孙权劝学》《两小儿辩日》《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以虫治虫》《赵普》。

二级浅易:《山市》《咏雪》《梵天寺木塔》《黄鹤楼》《于园》《黔之驴》

三级比较浅易:《陈太丘与友期》《夸父逐日》《记承天寺夜游》

五级不宜选用:《隆中对》《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周公诫子》。

3. 提出建议

如果按这项统计学的研究成果的标准来看, 苏教版的新增篇目几乎都是符合“浅易”这项标准的, 然而人教版占了“五级不宜选用”篇目的三篇。这三篇文章集中在九年级下册, 并且是最后几篇。虽然顾黄初先生认为选文可以“在课文总体难度适度的大前提下, 不妨每册教科书插一两篇稍为艰深的课文。对这类课文, 不要求人人都能学到手, 允许他们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只要揣摩出阅读艰深文章的一些方法, 去对付课外阅读碰到的大量艰深的文章, 也就算达到目的了。”[4]但人教版在九年级下册集中编排三篇“五级不宜选用”的篇目, 一来老师忙着中考总复习, 可能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学这几篇文言文;二来临近中考, 很多学生都静不下心来学习艰深的文言散文。这些文章的教学效果、学生最后所达到的水平必定要打折扣了。那么, 人教版是否可以参考科学研究, 使所选文章更适合教学呢?

注释

1[1][2][4]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第79、78、108页。

3.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补注 篇三

第一册(2007年版)

1.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贡职]贡赋;贡品。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谷梁传·庄公三十年》:“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亦写作“职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2.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指使君主听见,谓向君主报告;亦泛指向上级或官府报告。《晏子春秋·问上六》:“臣数以闻,而君不肯听也。”

按:“闻”的这一意义不等同于使动用法,因为它的宾语有特定的对象,不可以泛指各种人物。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宽假,宽容。《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

4.乃令张良留谢。(第六课《鸿门宴》)

[谢]道歉,谢罪。

按:这个“谢”与上一条“前为谢曰”的“谢”都易误解为“道谢”“感谢”。《教师教学用书》就把这句对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辞谢”语义分歧,教材应尽量出注。《现代汉语词典》列其古义有四(例句多略):

1.推辞谢绝。2.道歉;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帝深切责让,让辞谢,仅而得免。”3.谢恩;道谢。《汉书·朱买臣传》:“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4.辞别,告退。

按本处语境,刘邦既在宴会中途离席,不辞而别,非常失礼;又,故事的背景就是刘邦向项羽谢罪。因此,“留谢”之“谢”只能是“道歉”、“谢罪”。

第二册(2006年版)

5.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第六课《孔雀东南飞》)

[归还]返回。《战国策·秦策一》:“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相]这里指“单相”,单方面的行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不是“互相”。

按:“相”本义“相木”“观察、查看”,指的是“单相”。此义不常见,易被误解为“互相”。下文“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誓不相隔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等句,“相”都只指“单相”。

6.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谢]辞别,辞去,离开。《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陈澔《集说》:“不得谢,谓君不许其致事也。如辞谢、代谢,亦皆却而退去之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7.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人事]指人世间的事情。《南史·郑鲜之传》:“今如滕羡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8.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傍徨。

“行人”“寡妇”古今异义,课文无注,不当。

“寡妇”,寡居、独居之妇。妇人独居的原因,古代指丈夫离家在外,与现代特指其丈夫死亡的意义几乎相反。例如: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行人”本指行走在道路之人,古今基本相同;但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所指对象有别。今义泛指,古义特指。传统农业社会,人民世代定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离家在外者,一有特殊的目的:游学、仕宦、经商、服役等事;二是特殊的对象:成年男子。因此,“行人”在历史上有特指“使者”、“掌管朝觐聘问及至宣旨行差的官吏”、“媒人”等;中古时期常用作出门在外、远离家乡之人。[1]而在本诗中,“行人”又与“寡妇”相对为文,其“别妻离家、在外独居的成年男子”根本内涵更应该特别显现。而“行人”“寡妇”两词共用,泛指分居两地、饱受相思之苦的夫妻们。本诗以他们的反应来展示这一爱情悲剧的感染力。

9.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第九课《赤壁赋》)

[洗盏更酌]干杯,(然后)再来一杯。

按:《教师教学用书》译作“洗净杯子,重新斟酒。”《汉语大词典》释“洗盏”为“洗杯。指饮酒”。这两种解释都不恰当。依生活常理,喝酒时中途续酒,同于饮水进食,一般无需清洗盛器,古今中外,应无例外。

邵则遂《<洗盏辨>证》释“洗”为“尽”,并援引例证:《尚书》“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洗,尽也”。这样解释才是对的。[2]“洗盏”的意思应该是“干杯”,而不是“清洗酒杯”。

“更”音ɡēnɡ,不当读去声,不作“更加”“又”解,不能译作“重新”。它的意义是“连续,接续”。《国语·晋语四》:“姓利相更,成而不迁。”韦昭注:“更,续也。”这种意义的“更”后世写作“赓”。

10.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属]音zhǔ,斟酒相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司马贞《索隐》引小颜曰:“若今之舞讫相劝也。”苏轼《与张朝请书》:“逐客何幸得此,但举杯属影而已。”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学者]短语。指求学者,治学者。《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唐薛存诚《太学创置石经》:“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荥阳吕公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第三册(2007年版)

1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第六课《琵琶行》)

[突出]突然出现。苏洵《权书上·强弱》:“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

13.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阿姨”不同于今义,易误解,当出注。《汉语大词典》“阿姨”条:

【阿姨】3.指母亲。多用于姬妾所生之子称呼其生母。《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清赵翼《陔馀丛考·姨娘》:“然世俗又称妾为姨娘,亦有所本……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二王皆呼母为姨。盖姨本姬侍之称,二王所生母皆非正嫡,宫中久呼为姨,故其子之呼母亦同耳。”

第四册(2006年版)

14.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第一课《窦娥冤》)

[消魂]本意指灵魂离开肉体。又写作“销魂”。在具体语境中可以指三种情形。①形容极其惊惧恐慌。杜甫《入衡州》:“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②形容极其哀愁。③形容极其欢乐。宋秦观《满庭芳》:“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此处指义②。

又,本册第七课《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与此同义。

15.回首向来萧瑟处。

[向来]刚才;方才;过去;原来。《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唐张鷟《游仙窟》:“五嫂向来献语,少府何须漫怕!”陆游《夏雨》:“向来秧底干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杨万里《晚过常州》:“人民城廓依然是,只有向来须鬓非。”

按:“向来萧瑟处”语意双关,引申指诗人人生经历的艰难曲折。

16.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第六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倩]音qìng,请,请托,恳求。姜夔《月下笛》词:“多情须倩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叶适《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上官称其某事能,某文善,公汎答以他语,或曰:‘此倩人为之耳。”

17.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第十二课《苏武传》)

[怨]恨,痛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按:“怨”容易理解为“埋怨,怨气”,应特别区分。这里是指程度很深的痛恨、仇恨。“怨”而“伏弩射杀之”,可见一斑。后一例,武安侯后来寻机杀了灌夫和魏其侯,可为比证。

18.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恨]憾,遗憾,失悔。《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史记·商君列传》:“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帝寻疾崩,遗诏恨不见太后山陵之事。”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世常谓汉文不用贾生以为深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小弟们还恨得知此事已迟,未能为先生洗脱,心切不安。”

[愿]希望,内心的愿望,心愿。《楚辞·九章·惜诵》:“固烦言不可结诒兮,愿陈志而无路。”王逸注:“愿,思也。”此“思”即心思,思念,想法。

第五册(2006年版)

1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第五课《归去来兮辞》)

[欢迎]高兴地、欢快地迎接。

按:“欢迎”是双音短语,字各有义,当分释。短语中“欢”义显然;成双音词后,词义偏重“迎”。

20.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第七课《陈情表》)

课本译注: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按:译意不误,但“后”字本义应当解释。甲骨文、金文“后”“司”同形同字,“后”有“司”的“主管、控制”义;现存古籍中最初用义即指最高统治者、君王。《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孙星衍疏:“后者,《释诂》云:君也。”

“皇天后土”的“皇”、“后”同义,意为“大”“君王”。“皇天”“后土”分别是对天、地的神化敬称。

参考文献:

[1]黄学军、黄云云.“寡妇起彷徨”正解[J],语文教学之友2010,(9).

[2]邵则遂.<洗盏辨>论[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4.《古代日本》(历史人教版九上) 篇四

《古代日本》基础练习

1.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日本民族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的过程,其中“汉化”是指()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2.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有()①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②土地收归国有

③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④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646年,日本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即“大化改新”,下列属于“大化改新”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政治内容之一的是()

A.学习唐朝文化 B.土地改归国有 C.实行中央集权 D.推行种姓制度 4.古代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是()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查理·马特改革 5.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畅言教育

6.隋唐时期中国人处理事务的方式构成了七世纪日本《十七条宪法》的总体模式,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模式处处和中国隋唐相像。“这一时期”是()A.日本远古时期 B.大化改新时期 C.幕府统治时期 D.明治维新时期

7.大化改新是大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下列历史知识概述准确的是()①苏我氏父子专权,统治出现危机

②中大兄皇子依靠西乡隆盛等人,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③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国国家管理;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④实行中央集权

⑤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8.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的相同点是()A.都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了本民族的发展 B.都实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统一 C.都缓解了社会危机,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D.都善于向外国的先进文化学习

9. 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②废除贵族世袭制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③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④“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畅言教育

10.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你知道其效仿唐所进行的改革的名称吗?()A.明治维新 B.查理·马特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大化改新

11.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主要是因为()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把部民转为平民 C.废除了世袭制,以才选官 D.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12.某班级要进行一场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话剧表演,他们采用的台词应该是()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13.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及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已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 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是哪个国家在何时进行的?(2)材料一、二分别是哪方面什么措施?(3)此事件对该国有何重大意义? 15阅读下列材料: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请完成:

(1)这是哪国何年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2)这次改革除作以上规定外,还有哪些内容?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3)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国家的制度?当时这一国家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4)日本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大化改新给日本政治、经济带来怎样的变化?对我们有何启示?

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是7世纪中期;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中臣镰足;

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中臣镰足;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4.、【答案】(1)大化改新;日本;7世纪中期。

(2)材料一是经济方面的措施: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材料二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3)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

【解析】(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这个事件是7世纪中期日本的大化改新得改革,材料内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容反应的就是大化改新得内容

畅言教育

(2)通过材料分析,材料一是大化改新在土地方面的措施即经济措施;材料二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措施。难度不大。

(3)根据识记叙述大化改新的意义即可。考点:日本大化改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得时间和措施以及历史意义得识记,难度不大属于基础识记题。

15、【答案】1)日本,公元646年。大化改新。

(2)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3)中国。“贞观之治”。

(4)日本民族的显著特点是善于模仿学习。变化:大化改新学习的是中国隋唐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启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5.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作文辅导作文 篇五

走过雨季,聆听雨说: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作文辅导

[文题导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杜甫笔下,雨是如此的善解人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雨中孤行,心境难免有些凄迷纷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发现的不是自然界的雨,更是少女心中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的情……现在,就让我们踏“雨”而行,走进雨的世界,以“雨”为话题作文,文题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写作指津]

写“雨的作文”,既可以从身边的雨声入笔,也可以联系古诗词中的雨着手,更可以描绘雨中的故事。下面的三项任务,就是本次作文的参照执行。

任务一,探访研究,走进雨世界。

仔细聆听过落雨的声音吗?曾经思索过雨的来龙去脉吗?注意到不同时节雨的变化吗?如果你的答案的否定的,那更应该从现在做起,在有雨的日子里,有意识的细心聆听,揣摩体会。要是天气暖和的牛毛细雨,我们也可以真正走进雨中,感受细雨的温情,体会雨中漫步的情趣。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更可以将不同时令季节、不同大小的雨声录制下来,慢慢的比较鉴别,欣赏体会。

任务二,搜集整理,品读雨韵味。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雨的赞颂就没有停止过,从杜甫的《春夜喜雨》到汪国真的《江南雨》,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古诗吟咏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今人演唱。关于雨的诗文资料浩如烟海,学会搜集整理吧,进新华书店,上图书馆,或者登录互联,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只要你愿意做有心人,就不会没有地方淘金。搜集这些资料,再按照季节或者心情来分类整理,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更能在作文时做到厚积薄发。

任务三,辨证分析,探访雨功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人们对于春雨无声无息滋润万物的赞叹。雨,既有“春雨贵如油”的珍惜和喜悦,也有暴雨成灾的疯狂和暴虐。滋润大地、解决干旱的是雨,提供淡水、净化空气的是雨,泛滥成灾、冲毁桥梁的也是雨。整理雨“功”和“过”的资料,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如合理开发、保护水土,高瞻远瞩、自然和谐发展等,为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名著撷英]

倾盆大雨从变黑了的天空里倾斜下来。这不是雨,而是乱响的、叫人站不住脚的倾泻下来的水,是狂暴的充满了旋卷的黑暗的水旋风,从四面八方倾泻下来。

——大雨,(前苏联)绥拉菲摩维支《铁流》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秋雨,郭宝林《八月,成熟的故乡》

傍晚时候,牛毛细雨下起来了。群众叫“箩面雨”。那雨像丝线一样细,像面粉一样轻,随着轻柔的春风,在天空中飘洒着,扬落着。有时候细起来像一阵薄雾,笼罩在柳林中、河面上、苇棵里。

——细雨,李准《黄河东流去》

[参考题目]

1、雨中漫步

2、四季雨声

3、风雨与诗词

6.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篇六

(12)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13)念近中无禅院:想想附近没有这样的寺院。

(14)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15)然数年恒不一见:但经常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16)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其中,有的像楼台,有的像殿堂,有的像牌坊,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数量有亿万个。

(1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真接霄汉:不久,风住天清,一切都没有了,惟独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18)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7.九上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篇七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比较

G633.3

一、人教版、语文版文言文范文系统的比较

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以“选文性”为主,一篇篇的选文按一定结构排列起来构成了语文教材的主体。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现行语文教材仍是以选文为主体,“文选型”教材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典型特点。范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师生课堂言语交流的主要媒介,范文即模范之文,示范之文。“高中教科书额选文作用主要表现在事例作用、凭借作用、信息传递作用。”这就决定了范文的选取是非常值得关注和谨慎对待问题。

我们研究重点将从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编制的总数、作者及时代背景、体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究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异同与优劣,以期优化两套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编制。

1.选文篇目及数量的比较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认为:“文言文数量的观念是必须考虑的,没有数量是谈不上质量。” 所以,教材中文言文选文的数量是值得讨论研究的。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共有79篇课文,其中文言文的数量是17篇,约占课文总数的21.5%。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有101篇,文言文有20篇,约占课文总数的19.8%。在这两版教材中,有一篇中包含多个篇目的,我们是以实际篇目为准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与语文版文言文的篇目总数上相差不大,而且每年的学习篇目相差不大,比较稳定,但是,两版语文教材共同的文言文篇目只有9篇,分别是《鸿门宴》、《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寡人之于国也》(语文版叫《论民本》)、《劝学》、《师说》、《滕王阁序》、《逍遥游》(语文版叫《神游物外》)和《陈情表》。即使是相同篇目,两版教材在编排上也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滕王阁序》和《陈情表》两篇,人教版编排在必修五,语文版则选在了必修一中。

人教版选文力求既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适合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选文大都是短小精美的名家名篇,关注多样文化,体现人文关怀。语文版选文开发了大量的新课文,既注意到选取名家名篇,也注意选取新人佳作,充分注意了多样性,重视体现多元文化,重视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

2.选文文体及年代的研究

两版语文教材选文文体都包含了记叙类散文、议论性散文、山水游记类散文、人物传记类和抒情散文,但是两版教材对于同一篇文章的文体归纳有所不同,比如:《赤壁赋》人教版将其归入了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语文版则将其归于抒情类散文。但是在也有不足之处:没有找到有代表性的杂记文,也没有找到典型的祭文和墓志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过于集中在史传文和论说文方面而忽略了杂记文和应用文。而语文版虽有杂记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但是也没有典型的应用文,虽优于人教版,但仍有地方需要完善。

从选文的朝代来看,人教版选文的范围基本是从春秋到北宋,北宋之后都没有涉及,更多的选文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的作品。而语文版选文的范围则比较广,从春秋到明代,而主要篇目集中在春秋战国和唐宋时期的作品。两版语文教材都比较钟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

总之,两版语文教材文言文单元的编写,还是遵循了新课標的编写建议“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难以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高中文言文教材选编建议

1.选文编排方式

近年来,从传承文化的高度编选文言文教材已经成为了教材编者的共识。有编者先确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再根据主题来选择经典作品,在确定和选择文言文本时,一方面考虑这个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代表性,对现代中学生有没有课程价值,另一方面考虑这个主题在文化经典中有没有相应的文本,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

(1)经典性

朱自清说“经典”指的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被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被当做典范供学生学习的,因此,经典性是它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教材编制的一条优良传统。朱绍禹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是所以书籍中最富有价值的一种,“它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文言文的选文必须对学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使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教科书要……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经典性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还要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比如语言上,结构上的典型性,学生学生学习习得规范的文言语法结构和修辞方法以及表达技巧。“诸葛亮《出师表》的恳切陈辞,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清明脱俗,刘禹锡《陋室铭》的声情并茂,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至情语言,都体现了这些珍品的独特的风貌。”

(2)时代性

和以往教科书选文原则相比,弘扬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较新的标准。语文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在坚持“文质兼美”、“典范”这些标准的同时,的确还应该及时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这样才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文言文选文的“时代性”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注意时代的差距。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古今的不同之处。二是要减少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教材中选人经典的文言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经典而忽视当今身处的时代背景,割裂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比如《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注明篇章,其文雄奇、奇幻,善于夸张,多用比喻,汪洋肆意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创造性的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庄子想要逃避现实进入“无功”、“无名”、“无己”的精神世界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

三、结语

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工作一直在进行着,而文言文选文更是教科书编制过程比较重要的环节。我们通过比较人教版和语文版高中必修语文教材,从中发现两个版本在选文数量、体裁及选文年代上各有优劣。通过对比研究,希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取长补短,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文言文作品代表着我国灿烂的中华文明,应该引领学生进入文言文的精神世界。然而,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语文教科书编者值得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8.九上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篇八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九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9、范增数目项王。

10、若入前为寿。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3、头发上指。

14、刑人如恐不胜。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止,使动用法,使……停止。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下,名词作动词,下来。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7、拔剑撞而破之。

18、籍吏民,封府库。

19、沛公今事有急。20、此亡秦之续耳。

21、此其志不在小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破,使动用法,使……破裂。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使子婴为相

动词,是,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且为之奈何

何辞为

为击破沛公军

(二)故

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

(三)辞

卮酒安足辞

未辞也

大礼不辞小让

(四)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动词,认为,动词,出,制定,动词,对付,句末语气词,呢,介词,替,给,连词,所以)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副词,特意)推辞,不接受

告辞,辞别

讲究,计较

宠幸 幸而 《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三、一词多义

1、言:

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把,介词。如:秋以为期。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靡:

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思:

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雨:

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离散。如:一别如雨。

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二、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形容词作动词:

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2、修:

茂林修竹(意为“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语意山构成判断)倒装句: 状语后置:

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于欣于所遇。

3、终期于尽。

4、不能喻之于怀。定语后置:

1、仰观宇宙之大。

2、俯察品类之盛。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一词多义

1、东

2、望

3、下

4、如

5、歌

三、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3、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4、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5、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顺流而东 东望武昌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向东进军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动词,眺望,远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名词,下面 纵一苇之所如 如怨如慕 扣舷而歌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抱明月而长终 而卒莫消长也

动词,往 副词,像 动词,唱 名词 歌词 名词 曲调 永远 增长

6、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四、多义词

1、有碑仆道(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其

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3、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5、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8、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12、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13、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18、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五、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2、金就砺则利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词类活用

輮 通 “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有 通 “又”。暴 通 曝,晒干。知 通 “智”,智慧。生 通 “性”,天赋,资质。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上食埃土

5、下饮黄泉

四、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今义: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

1、小的方面;

2、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五、文言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苏武传》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三、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四、一词多义

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五、特殊句式

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将有事于西畴 既窈窕以寻壑 觉今是而昨非 恨晨光之熹微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 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 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有事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古:指农事 今:泛指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三、一词多义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

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高地迥(形容词,远)

12、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恭疏短引(书写,撰写;

15、言均赋(动词,铺陈)二、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4、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2、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3、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4、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且: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2、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三、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陈情表》知识点总结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听:听臣微志(准许)

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二、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三、一词多义

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以

臣以险衅(连词,因为)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臣具以表闻(介词,用)见

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四、词类活用

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闻: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词,远离)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六月:生孩六月(1、古义:六个月。

2、今义:第六月)

2、成立:至于成立(1、古义:成人自立。

2、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1、古义:不能走路。

2、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1、古义:优秀人才。

2、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1、古义:申诉。

2、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1、古义:辛酸苦楚。

2、今义:身心劳苦)

六、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则告诉(陛下)不许(省略句)

上一篇:XXX年区直定点帮扶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心组成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