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苹果产业调查

2024-09-18

甘肃省苹果产业调查(共8篇)

1.甘肃省苹果产业调查 篇一

甘肃省庆阳市大力发展种苗产业

近日,在庆阳市秋季林业工作会上,庆阳市林业局印发了《扶持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工作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庆阳市大力发展种苗产业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工作方案是根据市政府《关于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加快绿化步伐的意见》精神制定的。旨在为全面加快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挖掘宜林荒山潜力,大力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是:从今年秋季开始,每年利用宜林荒山100万亩左右培育绿化大苗,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到2020年,实现宜林荒山造林7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9.8个百分点;预期种苗收入69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 3万元。

工作方案确定的扶持对象为:利用我市宜林荒山、弃耕地从事种苗培育、荒山造林兼种苗培育以及荒山造林的个人、经济合作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鼓励农户自主经营、联户经营、林地流转大户经营以及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社会团体租赁承包经营。

工作方案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即市级财政列支500万元林木种苗培育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扶持,主要扶持利用宜林荒山从事种苗培育和荒山造林兼种苗培育每亩栽植株数达到400株以上、培育面积在100亩以上、其造林地块未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并且在所属县(区)林业局申请备案的各类经营主体。各经营主体可同时申请享受国家林业贴息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以及林下经济专项补助资金等扶持政策。

2.甘肃省苹果产业调查 篇二

但近年来,由于对乳制品的市场监管不到位出现过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等事件,我国奶制品没有严格统一的营养配制,市场上销售的奶制品很大一部分是个体户未采取任何消毒措施的“铃铛奶”,细菌严重超标,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着市场的发育。甘肃近年来虽保持着市场较快的发展,年奶类总销量达到了18万t以上,年市场销售总额8亿元,但年人均消费很低。奶牛存栏数大约在8万多头左右,乳品加工企业30家,规模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8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乳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政策性的问题和结构性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甘肃省乳业的发展。

一、甘肃省奶制品发展的现状

甘肃作为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拥有天然草场约0.16亿hm2,种植苜蓿及其他草约41.53万hm2左右,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全国第三。但从实地调查来看,奶牛养殖业基础薄弱,奶牛数量仅有9万头左右,而且产奶量不足全国的1%,奶牛存栏数在全国排名第21位,西部排名第9位,与邻近陕西(80万头)、宁夏(50万头)、新疆(20万头)、青海(12万头)省份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多数为小规模饲养奶牛,缺乏科学的营养饲料配方,饲养主要以麦草和青贮玉米秸秆为主,导致成牛母牛年平均单产水平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0 kg,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甘肃省的奶牛饲养规模主要是以小、散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奶牛养殖数量较少,大多数采用手工挤奶,导致原奶细菌超标,直接影响到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甚至个别奶农为追求利润,掺假兑水,严重制约了乳业的健康发展。这也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奶农利益得不到保障、未形成大公司与农户的利益链条相关。因为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导致原奶供应缺口大,本地乳品加工企业大部分时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奶荒”现象。制约着奶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制约了当地奶牛养殖规模的扩大,使当地奶农的利益、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饲草料的转化增值、地方税收的增值以及当地农民的就业、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等受到了影响。

二、促进奶产业发展建议

各级政府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发展链的规划,利用国家对养殖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对养殖业中乳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形成产业链,如种草、养殖、加工、销售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政府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单靠其中某一个环节的作用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㈠制定长远规划建议政府各主管部门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围绕甘肃奶业的发展现状,从产业的基础抓起,制定有关奶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产业政策,在种草业、奶源基地、乳品加工、市场销售、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的步伐,做大做强奶业发展,使奶产业经济结构有很大发展。

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通过政策导向、投资扶持、信贷优惠等营造良好的产业链经营环境。进一步加大对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地方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推动作用,真正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使甘肃乳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模式。

㈢加快奶牛的品种改良引进优良品种,改良繁育当地适应性强的品种,提高养殖农户的疫病防治意识。政府的畜牧主管部门,要通过培训普及科学的奶牛饲养常识和疫病防治知识,调整奶牛结构,使用高产优质的冻精配种,推广专用型饲料,从而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认真做好奶牛各种病菌的防检,制定种畜疫病净化方案,提高奶牛健康水平,使甘肃养殖优质奶牛数量规模快速提升。

㈣加大对牧草区的建设扶持力度引进和改良建立优质牧草基地,在产业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运用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等具体措施,加大对种植优质牧草农户的扶持力度。如在玉米种植和苜蓿种植面积集中地区,通过对结构的调整给以价格补助。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与当地政府合作,大力建设奶牛小区,引导和扶持奶牛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推行标准化科学养殖,使其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生产,还要采取统一管理、分户饲养、集中挤奶的方式,由公司负责原奶收购,提高奶牛养殖的集体化水平,使企业与奶农结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产业链中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组织系统,既保障奶农的利益,降低经营风险,又有效控制原奶的质量,保证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使优质的产品质量和一体化服务来促进现代农业化发展。

㈤要加快提高乳制品质量目前市场上的乳制品无论从加工工艺还是包装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产品附加值普遍很低,本地乳品加工企业必须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同时开发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多种保健功能性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要把品牌放到首要位置,依靠良好的企业形象、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利用消费者对牛奶注重就近、新鲜的消费心理,树立一个根植于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并且值得信赖的强势地方品牌。政府食品监管部门要从种养源头到生产、市场销售和消费入口监管到底。

3.甘肃省发展储能产业对策思考 篇三

摘要:本文介绍了储能产业发展概况,介绍了有色金属在储能产业上的应用,提出甘肃省通过新能源产业大发展来带动储能产业大发展,同时对解决甘肃新能源消纳与外送提出了措施建议。

关键词:储能 有色金属 新能源 甘肃

一、储能产业发展概况

储能技术是指能量的储存技术,目前主要是电能和热能的储能。全球储能技术主要有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等几类。按照功能划分功率型和能量型储能。目前物理储能中最成熟和最普遍的是抽水蓄能。化学储能分两方面,一部分是有色金属电解沉积储能,比如电解铝、电解锌、电解铅等。在电解沉积过程中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析出金属中,当用这些金属制作成电池后再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释放出来。这部分储能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就一次储能量来说,电解沉积有色金属要比其他储能方式储能量大得多。另一方面是以有色金属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电池储能,目前广泛应用的储能电池有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镍氢电池等,这部分储能为二次储能。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大容量储能电池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目前全球储能电池装机规模已达840MW,其中美国360MW,日本装机规模约为310MW,分别列第一和第二位。中国81MW,列第三位。

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发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个: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电动车和能源互联网。其中储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之一。储能技术能够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其功能主要是平抑、稳定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输出功率,提高电网接纳间歇式可再生能源能力,使大规模风电及太阳能发电方便、可靠地并入常规电网。因此储能对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和稳定电网运行起重要作用。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认为:在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难的问题中,储能产业在市场中获得了发展的重要契机。

同时随着储能电池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等交通工具有可能逐步脱离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储能电池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伴随着甘肃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外送和消纳问题日趋突出,外送电网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新能源发展速度。是否为了解决新能源电力远距离外送问题必须大规模新建电网通道?能否通过先消纳后外送的方式?比如通过电解沉积有色金属,然后外送有色金属。将有色金属作为电能转移的载体。现将有色金属在储能电池产业上的应用情况、甘肃省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和解决新能源消纳和外送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二、有色金属在储能电池产业上的应用情况

储能电池原材料主要是各种有色金属,目前广泛使用的储能电池有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钒液流电池、镍氢电池、锌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等,均是以有色金属命名。有色金属本身就是一种电能的载体,有色金属的电积析出过程就是一个充电过程。储能电池产业是有色金属的主要消费领域之一。甘肃省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资源大省,2014年甘肃省有色行业生产十种有色金属360.53万吨(其中铜90万吨、铝225万吨、铅1.99万吨、锌27.35万吨、镍16.13万吨),约占全国有色金属总产量的10%。与云南、湖南、江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省份相比,甘肃的储能电池原材料丰富而集中,并且具有从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废旧有色金属回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下面就甘肃省有色金属在储能电池产业上的应用介绍如下:

(一)铅的应用情况

铅酸蓄电池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电池,具有电压平稳、安全可靠、价格低廉、适用范围广、原材料丰富和回收再生利用率高(再生利用率达98%以上)等优点,是世界上各类电池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电池,它所消耗的铅占全球总耗铅量的80%以上。我国的汽车工业和电动车产业发展很快,对起动电池和动力电池需求很大,因此带动国内铅蓄电池业迅猛发展,铅的消费量在急剧增多。我国2014年铅酸蓄电池耗铅量达400多万吨。铅酸电池技术进步很快,最新研发的铅炭电池克服了传统铅酸电池的一些缺点,在新能源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得到积极推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铅酸电池仍将是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主要电池之一。

(二)锌的应用

锌在电池工业中作为负极材料主要用来生产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锌镍电池、锌银电池、锌溴电池等。锌锰电池是锌的主要用户之一,我国是锌锰电池生产大国,2014年产量近200亿只。锌空气电池是比能量很高的一种电池,目前以锌空气电池为动力源的公交汽车已经投入试运行。液体循环式锌空气电池和锌溴液流电池技术进步很快,有望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大显身手;与铅酸蓄电池相比,锌空气电池的比能量更高。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我国主要的铅锌生产基地,具有回收处理铅电池和锌电池的优越条件。

(三)铝的应用

铝在电池工业中有四种应用形式:第一种是作电极合金添加剂,比如在生产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储氢合金过程中要添加一定量金属铝;第二种是以铝为基体制备成合金作负极,如铝空气电池;第三种是把铝制成铝箔,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附着体和集电体;第四种是用铝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外壳。甘肃电力资源丰富,电解铝产业发达,境内有酒钢东兴铝业公司、兰州铝厂、连城铝厂、白银铝厂等大型企业。

金属铝是一种很好的电能载体,目前生产1吨电解铝平均综合电耗为13500度左右。2014年全国电解铝产量达2438万吨,耗电量达33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用电量的6%—7%。在电解析出过程中除一小部分电能变为热能损失掉外,大部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了电解铝中。美国铝业公司(Alcoa)和以色列Phinergy公司联合开发的铝空气电池性能优良,100公斤金属铝板(负极)续航里程可以达到1600公里,据称该电池的寿命可达20到30年。其能量来源就是铝电解过程中充入电解铝中的电能,因此金属铝可以充当电力转移的载体。

(四)铜的应用

铜在电池中的应用主要把铜制成铜箔,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的附着体和集电体。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很快,对铜箔的需求在急剧增加。西北铜加工厂的铜箔分厂已具备了生产这种铜箔的基本条件。目前国内主要铜箔生产厂家的主要技术力量就是该厂输出的。

(五)锂的应用

锂主要用来制造锂电池,包括一次锂电池和二次锂电池。锂一次电池有:锂锰电池、锂碘电池 、锂亚硫酰氯电池等;锂二次电池有:液态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一次锂电池中,锂主要以金属锂片作负极;在二次锂电池中,主要以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以及钴镍锰三元材料等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目前以磷酸铁锂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作为汽车动力电池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在新能源储能领域也在大量使用。

(六)镍的应用

主要用作镍电池的电极材料。另外还用来制造各种电池连接片和镀镍零配件等。甘肃省的镍资源及镍储能电池材料对我国镍系列电池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世纪以来镍氢电池作为绿色环保电池,得到了迅猛发展;镍氢电池首先在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上得到大规模使用。锌镍电池也在快速产业化。随着镍氢电池和镍锌电池的技术进步,将在汽车动力和新能源储能电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七)钴的应用

钴在二次电池领域的应用量很大,氧化亚钴是镍电池的电极添加剂,四氧化三钴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主要原材料,近几年各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不断涌现,但钴酸锂仍然是主要正极材料的之一。目前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用的就是以钴酸锂为正极材料的电池。在钴酸锂中,钴占60%,锂只有7%,因此甘肃省的钴资源及储能材料对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八)稀土金属的应用

用来制造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储氢合金。近些年来镍氢电池受到锂离子电池的挤压,市场规模在缩小,但在电动工具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对储氢合金的需求仍然很大,从而促使我国的储氢合金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质量水平和产量规模均有较大提高。在稀土储氢合金中,稀土的含量只有32%左右,而镍占50%,镍是稀土储氢合金的主要成分。甘肃镍资源对我国镍系列电池有着同样重要作用。

在上述常用有色金属铝、锌、铜、镍中,铝的电解沉积直流用电量最大,平均达到13000度/吨,锌次之,平均为3000度/吨,铜、镍、铅电解沉积用电量较小,只有几百度电/吨。因此铝和锌是很好的电能转移载体。将在甘肃新能源消纳与外送中发挥重要作用。

甘肃省相关企业在储能电池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金川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镍钴储能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甘肃稀土公司储氢合金年生产能力达1000吨;白银有色股份有限公司的铜、铅、锌、铝等有色金属是储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白银扎布耶锂业有限公司的碳酸锂是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产能居全国第一位。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电池材料产能达到2000吨/年,该公司研发的新型改性锰酸锂材料成本低且循环性能达到5000次以上,具备在储能领域大规模推广的基本条件。甘肃天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单位正在积极着手储能电池材料以及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生产准备。上述单位的积极努力为甘肃省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甘肃省发展储能产业的必要性

(一)甘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到2014年底,甘肃全省发电总装机达到4187.2万千万,其中火电1849.55万千瓦、水电813.22万千瓦、风电装机达到1007.6万千瓦(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16.8万千瓦(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一)。风光新能源规模逼近火电,成为甘肃第二大电源,装机容量跃居全国省级电网首位。

对于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如果装机比重在10%以下,传统技术可以基本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当装机比重超过20%,就需要利用储能技术来减少波动性与间歇性,避免对电网造成冲击。而甘肃省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总装机容量的37%,如此高的新能源装机比例,在没有储能系统的配合下,新能源发电和电网很难高效安全运行。据2015年1—5月统计数据显示,五大发电集团旗下的甘肃新能源公司弃风、弃光限电比例分别超过30%和40%。

2014年甘肃省内最大用电负荷为1240万千瓦。但去年年底甘肃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524万千瓦。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甘肃电网能够采用成熟的储能技术和水电来调峰、调频,那么甘肃可以在全国率先关闭境内所有火电,全部依靠风、光、水新能源就可以满足全省用电需求,其减排意义十分重大。只是现在储能电池经济性还不够好,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储能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的不断降低,这一天将会很快到来。

(二)延长有色金属产业链的需要

有色金属工业是甘肃省的主导产业,省内各企业在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想了很多办法。但产业链延伸的程度很不尽人意。目前只能生产小部分镍、钴、铜、铅、锌和稀土延伸产品。深加工产品占有色金属总产值的比例不足20%。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甘肃省远离有色金属延伸产品的消费市场。但是随着甘肃及西北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对储能电池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为甘肃省发展储能材料和储能电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甘肃省已经具备了发展储能电池产业的良好条件,广阔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将为甘肃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甘肃省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白银市和金昌市是甘肃省重要的以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两市都具有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优势。充分发挥两市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再生优势,在两市集中建立储能材料和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在风电和光伏发电厂广泛推广使用储能电池,使储能电池系统在调峰、调频、稳定电网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省内建立起储能电池材料—储能电池制造—储能电池应用—废旧储能电池集中回收处理—再生有色金属的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储能电池的集中生产、集中使用、集中回收再生处理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便于充分发挥储能电池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降低储能电池综合成本,提高了电池的再生利用率。如果建成这种循环模式,将会在储能产业发展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为甘肃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发展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实现转型跨越的需要

甘肃省地处内陆,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给甘肃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愈来愈大,弃风、弃光限电现象愈来愈严重,新能源利用率持续降低。这些问题的不断显现必将促进储能电池产业和电解沉积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甘肃省只要牢牢抓住新能源迅猛发展的良好机遇,通过新能源产业带动储能产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甘肃省有色金属产业向高端制造业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新能源消纳问题将会愈来愈突出,必将促进消纳能力极强的电解沉积有色金属冶炼业快速发展,对传统有色金属冶炼业进行改造提升、扩大生产规模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像本文的三个关键词:储能、有色金属、新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这三个产业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必将成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甘肃省发展储能产业的政策机遇和比较优势

(一)政策机遇

当前甘肃省发展储能产业的政策环境非常好,西部大开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给甘肃省发展储能电池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2010年《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中第一次提到储能的发展。 2011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在“先进能源”一项中,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首次出现并排在风电、光伏、生物质能之前,成为指南优先提及的领域。

2015年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微电网储能补贴政策正在酝酿出台,十三五的储能规划也在研究论证中。储能大发展的帷幕即将拉开。

(二)市场需求的优势

甘肃省是我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重点省份,光伏和风电装机分别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其中风电于2014年末超越水电,成为甘肃第二大电源,装机占比近1/4。但是这个风光无限的新能源大省所面临消纳问题依然严峻。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将会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危害,导致弃风、弃光时常发生,新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解决这个问题,必然需要大规模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平抑风光新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另外一个是甘肃严重过剩的电力外送问题,目前的共识是加大电网外送通道建设,将甘肃新能源送往电力需求量较大的华北华中地区。但是电网通道建设投资大,长距离输送电力损耗严重,同时还存在受电端不能及时接受电力的问题。因此就地消纳就成为解决电力严重过剩的主要措施。因此发展电解铝、电解锌等有色金属冶炼业就成为就地消纳的首选措施。

(三)储能原材料优势

甘肃省具有丰富的储能电池原材料,盛产镍、钴、铅、锌、铜、铝、稀土、碳酸锂等储能原材料,尤其金川公司的镍钴储能材料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这些优势为甘肃省发展储能电池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保障。同时甘肃省是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大省,电解沉积有色金属产业基础雄厚,可以很好的解决丰富电力资源就地消纳问题。

五、甘肃省发展储能产业的措施建议

甘肃新能源产业经过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出现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一个是丰富的电力资源外送和就地消纳问题;第二个是大规模新能源难以接入电网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存在,表面上看给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瓶颈和阻力,但是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日趋严重给甘肃省储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下面就解决这两方面问题提出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将华中华北以及沿海一带的闲置电解铝产能向甘肃转移,解决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问题

2014年甘肃全省新能源年送出电量超过145亿千瓦时,主要输送到青海、山东和华中地区,但三地接受外来电力的需求正在明显衰减。预计2015年只能外送110亿千瓦时左右。在此背景下,酒泉至湖南+-80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后,输电效率将大打折扣。同时建设远距离电网通道面临着投资大、线路损耗严重、维护费用高、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等问题。而发展电解铝产业则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因此电网通道建设不是解决新能源电力外送的唯一途径。要彻底解决甘肃丰富的新能源外送问题,建议先采用就地消纳,后外送的方式。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电解铝项目,在电解沉积过程中,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充入电解铝,第二步将铝锭外送出省,可实现电能向外转移。目前我国铝冶炼企业开工率已跌至70%。闲置产能近1000万吨,电解铝行业普遍亏损严重,行业面临着洗牌,而且华北华中及沿海地区电解铝基本都使用燃煤电力,对当地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向甘肃转移电解铝产能正当其时。

(二)将甘肃建设成为利用新能源发展电解铝产业的示范区,并对电解铝项目给予电价优惠

与其每年有大量新能源因弃风、弃光白白浪费掉,还不如出台政策,让新能源企业与甘肃电解铝企业签订直供电协议,对双方协议电价给予一定补贴,或协调电网公司减免过网费等方式,保证双方企业有一定利润,将甘肃建设成为集中利用新能源电力发展电解铝的示范区。

目前甘肃新能源电价仍较高,仅靠市场力量难以吸引电解铝企业主动来甘肃发展。如果甘肃新能源电价能够低于华中、华北以及沿海地区的电解铝平均电价,那么将会有大批电解铝企业到甘肃来发展电解铝产业,届时不仅仅解决了甘肃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同时对华中、华北以及沿海等地区的减排也会有显著促进作用。近十几年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一直在快速下降,预计到2020年左右,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会双双低于燃煤发电,在2030年之前还会低于核电。因此电价扶持优惠政策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三)大力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在发、输、配、用环节配套储能系统,提高新能源利用率,稳定电网运行

随着甘肃新能源迅猛发展,这四个环节对储能电池的需求量在快速增长,只是储能成本还比较高,从经济性来考虑目前还难以大规模推广储能系统。但是在各环节使用储能系统是必然趋势,而且储能技术也发展很快,储能成本在快速降低。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委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储能“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说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储能发展,储能产业支持政策有望很快出台。因此建议甘肃省优先布局先进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铝空气电池、锌空气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产业,充分利用省内铅、锌、钒、铝、碳酸锂等储能原材料资源和完善的废旧电池回收处理设施,在省内建立储能电池循环经济产业链,使甘肃初级有色金属原材料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

(四)将甘肃电网建设成为大规模使用储能系统的试点电网,并对储能电价给予补贴

随着技术的进步,储能成本下降很快,平均成本已降到1.2—1.5元/kwh。但是没有补贴的储能系统都难以维持。因此建议国家对甘肃电网的储能系统就像支持光伏一样予以电价补贴。对光伏的补贴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制造业和光伏应用市场,对储能的补贴同样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建议对甘肃电网储能系统优先补贴,使配套了储能系统的甘肃电网率先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优先补贴甘肃的理由有两方面:第一,甘肃弃风、弃光率全国最高;第二,甘肃拥有丰富的储能材料资源和废旧电池回收基础设施,能够发挥出储能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优先给予甘肃储能补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将甘肃电网建设成为以开发利用新能源为主、逐步缩减火电份额的智能电网

截至2014年12月31号,甘肃风光新能源装机已经达到总装机的37%,如果加上水电装机813万千瓦,甘肃风光水新能源装机已经超过总装机容量的56%。如果以目前新能源发展速度,到2020年甘肃风光水新能源装机将达到总装机容量的80%以上。因此建议甘肃省在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同时,逐步减少火电比例,关停一批装机容量小的火电机组,使甘肃省率先成为大规模使用新能源的重点省份。同时随着新能源占比的迅速提高,将倒逼储能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是智能化使用能源,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也是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工作。甘肃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和电解铝产业就是有效配合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需要,使以开发利用新能源为主的甘肃电网能够高效率接受新能源电力,同时还能保证电网安全平稳运行。

(六)重视铝空气电池产业发展,将开发铝空气电池技术作为替代石油资源的重点技术给予支持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和以色列研制的铝空气动力电池续驶里程已经超过燃油车,使用成本与燃油车相当,但是使用铝空气电池可以做到零排放,放电产物可以循环使用,这是燃油车所无法比拟的,其发展前景普遍被人们看好。汽车用铝空气电池能够显著增加铝消费量,对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电解铝是一种能源战略金属,随着铝空气电池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日趋成熟,将在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观点是笔者对有色金属在储能电池产业应用以及储能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应用探索研究的结果,是对储能电池循环经济产业和商业模式探索研究的初步认识。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欢迎有关领导、企业家、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储能产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积瑶.甘肃省电池产业发展调研报告[R].2007

[2]王积瑶.我国铅蓄电池合金的生产现状及改进建议[J].世界有色金属,2003(8)

[3]弃风弃光限电问题严重 我国能源消费转型迫在眉睫[DB/OL].中国储能网,http://www.escn.com.cn/news/show-268131.html

4.甘肃省大学生村官调查问卷 篇四

您好!大学生“村官”朋友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状况,掌握大学生服务基层工作的现实需求,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我们特进行此次调查。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填写,我们尊重您的个人隐私,保证对您的有关信息严格保密。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调查地点市乡(镇)村受访者姓名性别□男□女年龄 岁

到任时间年月任职年限

毕业院校学历专业政治面貌1您报考村官之前家在A 农村B 城市您任职在A驻村B留乡C分配在村,乡经常借调3 您认为所任职的市(县、乡、村)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

A非常重视B重视C 比较重视D不够重视E排斥 4 您选择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原因

A投身基层,服务农村B跟随社会潮流,听从父母朋友的意见

C 社会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D 为今后考公务员、考研打基础您任职期间从事的工作的属于哪一类?

A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如党务、人事、民主建设等)

B协助主要负责人抓经济工作(包括发展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C协助主要负责人抓文化建设(包括开展群众文娱活动、进行文化宣传)

D从事专业技术指导(如科普、教育、卫生、农技推广)

E具体事务性工作(如日杂、勤务、矛盾调解)F其他6 您的工作性质与您所学的知识之间

A完全对口B基本对口C基本不对D完全不对口 7 您在任职以前参加过多少次培训?

A 0次B 一次C 2次D三次以上 8 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您认为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是

A了解村里的道路状况和常住居民情况

B与农民打交道,把握农民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

D熟悉村委的工作内容,包括民政计生、科普、招商、文化宣传、农业技术

C一些农业科学、法律法规、医学医药、行政管理E与其他村官交流9您认为村官一职对您自身的作用

A体现了人生价值B经受了磨练,提高了自身素质C找到了事业舞台D没有作用 10 您对目前基层工作主要有哪些感受?

A 精神饱满,冲劲十足B 按部就班,疲于应付

C 浮于表面,无所事事D工作琐碎,十分无聊

11您目前能领到的工资水平是多少?

A1000~1500B 1500~2000C 2000~2500D2500~3000E3000以上 12 您的工资发放(半年一次)A按时B拖欠C严重拖欠 13 您所在村的经济状况是

A富裕B小康C贫困D一般您是否有生活困难,有的话主要表现在:(可多选)

A水土不服B饮食不习惯C交通出行不便D 住房条件差E生活单调F没有朋友很孤独 15 您在任职期间工作上有哪些困扰?

A 乡村政治的排外性,难以融入村级班子参与决策B农民素质低沟通较困难

C农村经济落后造成项目实施困难D所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 16 您认为造成您工作困难的客观因素

A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不完善B农村基础设施不足C大学生村官待遇的较低D村干部与村级班子对大学生村官的不信任,使您不能参与村政管理E缺乏资金、项目 17 您所在村是否有发展农村经济或者改善农民生活的项目?A是B否 18 您认为造成您工作困难的主观因素

A缺乏专业知识B沟通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困难C缺乏耐心、吃苦,奉献的精神D对农村复杂情况的把握能力和处理能力欠佳 19 在村里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您的建议和意见:

A经常被采纳B偶尔被采纳C没有被采纳过D没有提意见和建议的机会 20 您的婚姻状况A已婚B单身C对方在本村D对方在城市 21 当你与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有分歧时,你的意见通常会

A基本被采纳B部分被采纳C 基本被否定 22 您认为您参与新农村建设主要发挥的作用是

A发展农村经,增加农民收入B参与行政管理,发展民主政治

C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活跃村民生活D科技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要发挥作用,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完善的村官保障制度(三金五险)解决后顾之忧B妥善解决村官出路问题C加大对村官在任职地创业的支持力度(项目、资金)

D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严格地方对村官的使用(避免频繁借调)

E 主管部门要多调研,听取村官心声,了解村官实情

F要求所在镇(街道)、村(社区)给村官施展能力的机会、大胆使用您对合同期满后的人生规划

5.甘肃省包装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五

甘肃省包装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据统计,全球近年来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消费市场规模在8000亿美元左右,美国已超过1200亿美元,领先于其他国家.如按人均包装消费金额看,日本为617美元,美国为463美元,都远远高于中国,中国包装行业差距的背后蕴涵着生长潜力.

作 者:辛舟 龚俊 张世新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包装英文刊名:CHINA PACKAGING年,卷(期):200424(2)分类号:F4关键词:

6.甘肃省苹果产业调查 篇六

甘肃省科普发展调查分析与全国比较研究

综合分析甘肃省和全国科普统计调查数据,旨在进一步摸清甘肃省科普资源现状.准确评估科普发展水平,与全国31个省区进行对比研究,客观揭示甘肃省科普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置,找出影响甘肃省科普发展的瓶颈,总体把握甘肃省科普资源状况及其运行质量.

作 者:杜英 王士军 马燕玲 作者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3(12)分类号:N4 G315关键词:科普 统计 分析 研究 甘肃

7.甘肃省苹果产业调查 篇七

1 产业集群的出口竞争优势效应

一个地区的出口优势产业往往带有明显的集群特色。作为一种“蚁群经济”, 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各种促进效应可以提高区域出口产业的竞争优势。

1) 成本降低效应。

产业集群可以带来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集群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和社会化。在集群经济中, 由于中间产品的转移成本很低, 分工的专业性使得生产同样产品的分割性的功能会从企业内部剥离出去, 使企业达到最优的生产规模而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可以把它看作某一行业的内部经济。当特定的产业在一定的区位上集聚时, 由于地理空间的接近, 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生产, 通过频繁的交易、交换和交流, 以获取资源互补的外部规模经济。对集群来说, 这种外部规模经济进一步促进了群内企业的分工写作, 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

2) 利益扩大效应。

产业集群中厂商间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可能进行有意识的合作。产业集群中的联合行动能够提高合作厂商的技术能力, 生产能力与市场能力, 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与竞争力的提高 (钱平凡, 2003) 。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 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 销售等价值活动, 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如, 共同举办博览会, 共同出资进行广告宣传, 共创区位品牌, 使企业以少的投入获取较高的收益;企业还可以联合起来与供应商、销售商等方面进行集体谈判, 以获取更大利益。

3) 资源共享效应。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可以在公共资源、市场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具有资源共享的集群效应, 实现集群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组成部分的效益之和。在产业集群中, 由于各个企业的关联性强, 地理位置相互接近, 因此可以更为经济地使用水、电、通信等公共资源。另外信息在集群内流通和扩散较快, 企业形象、产品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可以通过外溢效应惠及产业内的其他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 由于集群内企业与求职者之间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沟通, 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 也增加求职者的就业机会, 从而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使用。

4) 科技创新效应。

随着技术变革的加快以及需求的多样化, 成本在产品竞争力中的影响作用逐渐下降, 不断地在市场上推陈出新才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持续创新才能让企业不断加强竞争优势, 扩大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内企业相互学习, 同时又激烈竞争。一家企业产生了创新成果, 另一家便会文风而动, 加之集群内信息沟通容易, 人员流动频繁, 这样都可以推动激励技术的突破和产品创新, 帮助集群获得创新的条件。

5) 产业升级效应。

甘肃当前的主导出口创汇企业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集群能够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竞争优势, 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升级, 为本省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6) 制度创新效应。

地方化规则、制度和习俗是支持生产体系地理集中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态, 总是处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之中。在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逐步形成与积累, 盛行着诚信与合作的文化氛围, 它们可以统一市场、规范产品标准、推行共同商标和专项技术, 各厂商之间的合约签定与执行的交易费用较小。另外, 作为制度的重要供给者, 政府在产业集群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行动主体, 它通过政策制定, 选择合适的厂商进驻集群, 维护集群秩序, 并通过特定的产业集群政策等来促进集群的发展。

2 甘肃外贸出口与产业集聚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甘肃对外出口发展迅速。2007年甘肃省外贸出口实现16.59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9.94%。从出口商品构成来看, 铝、镍、锌、硅铁、钢材、焦炭等工业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约达到出口总额的70%以上。农产品和机电产品也开始在出口大军中占有一席之地, 出口额增长迅速, 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41美元, 增长16.89%, 农产品出口2.25亿美元, 增长38%, 这两者都高于全国的平均增幅。于此同时, 在以上领域内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有色金属工业最为集中的兰州、金昌、白银地区, 兰州新材料园区、白银新材料园区、金川镍钴新材料园区三个重要工业园区的建成意味着甘肃兰白金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已经成形。甘肃已经确定将依托兰光集团建立大屏幕彩显和液晶显示器出口基地, 依托兰州碳素厂、兰州维尼纶厂等企业建立机电新型材料出口基地, 依托兰新集团、兰石集团、长城电工、兰驼等企业建立电力电器元件基地、网络信息产品出口基地、重大机械装备出口基地、农用机械设备出口基地。农产品出口方面, 4个产业聚集带即将建成, 西部以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为主, 重点建设番茄酱、脱水蔬菜、制种、酿酒葡萄出口基地;南部以甘南州、临夏州、陇南市为主, 重点建设中药材、干酪素、肠衣、杂豆、牛羊肉出口基地;中部以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为主, 重点建设马铃薯深加工、花卉、食用菌出口加工基地;东部以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为主, 重点建设干果、苹果、苹果汁、活牛出口基地。

从近年的发展来看, 甘肃依托自身优势, 围绕已经形成的产业聚集带, 发展支柱性出口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发达省份相比较, 甘肃出口产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3 甘肃出口贸易中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群内企业规模较小, 资本分散, 单个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从集群内企业规模来看, 除了少数规模较大的外, 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以农业产业集群的情况来看, 2004年甘肃省已建成的1 833家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 年销售收入只有101亿元, 净利润才12亿元;在龙头企业中, 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只有18家, 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只有52家,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只有250家, 三分之二以上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500万元, 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主体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据计算, 甘肃中小企业户均雇佣就业人员数13人, 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 企业规模偏小, 缺乏支柱型龙头带动企业, 使得集群中的企业很难形成品牌优势, 也很难取得规模效益, 导致产品的低端化和经营的低效益。

2) 集群内产业结构不合理, 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建立。

甘肃省现有产业集群大部分属扁平式的产业集聚, 群内企业专业化程度整体偏低, 缺乏产业链的有机配套, 没有建立其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当前甘肃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在同一县域的集聚, 企业间分工不明确, 专业化程度不高, 企业重复投资, 生产相同产品的情况突出。许多地区支柱产业建设起步较晚, 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衔接不够紧密, 加工转化跟不上, 深度开发不够, 产品多以直接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走向市场, 价格低廉, 严重影响了支柱产业的转化增值。

3) 集群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机会增加, 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劳力来源。而现有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与生产对外出口产品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需要极不协调。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况的劳动力根本无法生产能够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的产品, 也无法从事国际市场营销。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 甘肃现有工业基础技术底子薄, 集群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一些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再者, 企业创新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而革新的技术却很容易被剽窃和模仿, 由于缺少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保护, 致使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严重不对称, 这会大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 集群内企业过度竞争, 公共资源利用不够经济。

甘肃现有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性产业, 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很低, 进入门槛也比较低。由于其群内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协调, 同类企业重复建设与互相排挤现象严重, 不可避免的陷于过度竞争而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竞争激烈, 不能互利合作, 追求共盈, 缺乏集体把“蛋糕”做大的良性发展体制。这同时也使得集群内的公共资源在利用上缺少有效协调, 每个企业都只想多拿多占,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忽视污染, 浪费等问题。

5) 集群内配套设施不健全, 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甘肃产业集群所处的软硬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道路交通, 通信, 电力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配套, 专业市场还比较缺乏, 集体品牌尚未形成, 技术创新, 教育培训的合作还很少, 面向国际市场的交易会, 展览会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甘肃出口产业多是依赖于能源矿产, 有色金属等立足于自然资源的产业, 资源产业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在为资源型经济提供长期、大额的金融支持时, 银行贷款不适合。从目前甘肃资金供给状况来看, 长期以来甘肃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国有银行存贷比例高达85%, 远远超过东部地区的同比指标, 贷款规模过于集中, 潜在的违约风险较高。

4 甘肃发挥集群效应促进出口的措施

4.1 优化升级集群产业结构, 加强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甘肃产业集群发展应该走产业升级之路, 在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原有的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 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甘肃应从自然生态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 产业发展格局, 基本区位条件出发, 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借鉴外省经验,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甘肃省加工贸易项下产品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较低的产品, 国家政策变化, 使得加工贸易出现萎缩。要采取措施, 加强对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研究, 尽快调整出口策略, 提高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和注重附加值的提高。根据产业集群化的战略要求, 政府要做好甘肃出口产业的规划布局。在产品研发、人才培育, 融资和物流平台建立, 政策和法律支持上创造好服务平台, 下大力气推动出口产业中处于旺盛阶段且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项目的发展, 着力于改变出口商品单一的局面。在集群内部要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分工的道路, 尽量避免重复投资。强调联合合作, 互利互补, 提升出口产品的差异性特征, 增强国际竞争力。

4.2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产业创新能力已成为有无产业竞争力和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和因素。创新能力是甘肃出口产品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要有善于创新的人才, 二要有促进创新的机制。在人才方面:要坚持人才的多方引进与培养, 创造人才与高科技同步发展的激励方法, 制定出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新制度, 通过市场机制确保人才享受知识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使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创新人才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激情。在创新机制方面, 产学研联合是一条重要途径,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 通过校企主动联手攻关解决重大产业难题。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力争引进国外一流技术, 在同世界著名公司合资经营高技术产业上实现突破, 使用高新技术, 实现甘肃特色优势产业高起点和跳跃式发展。

4.3 加强集群配套设施建设,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甘肃应从单纯的要素竞争转向产业配套能力的打造和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的提高, 主要是集群内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产业集群配套体系大致包括:产品供应链, 研发供应链, 服务供应链。由于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发育程度不一, 甘肃在供应链体系的优化方面, 也应该采取与东部地区不同的措施。甘肃多数产业集群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聚集, 这一阶段的供应链升级的关键是如何推动聚集向集群转变。因此, 聚集区的主要任务是从融入全球供应链之中, 承担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任务的视角出发, 加快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的建设和完善, 降低群内组织的交易费用, 改善集群生态环境, 以推动集群实现升级, 完成从聚集向集群的过渡。

集群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甘肃要创新融资方式, 首先要针对特色优势产业的融资特点, 进行金融机构性创新。其次, 要保障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资金短缺的前提下, 确保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遵循金融市场投资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分散风险, 提高配置效率的功能, 保障投入到风险等级不同的项目上的资金都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再次, 融合资本市场和外资, 形成金融支持的良性发展机制。打破间接融资的瓶颈性制约, 建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通道, 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通道, 引入适当的金融工具, 使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和外资予以满足。最后, 要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 商业银行吸收了我国居民和机构的大部分剩余资金。甘肃要对银行的业务品种进行创新, 改善服务的方式, 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 达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4.4 提升集群国际营销能力, 打造国际化的品牌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 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 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甘肃外贸企业要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 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在具体措施上, 外贸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缺乏知名品牌是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致命伤。要利用甘肃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来共同打造区域品牌, 将甘肃出口产品的品牌提升与区域品牌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要宣传和强化品牌观念, 加大对区域品牌市场的保护。借助认证的外部推动机制, 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 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 普遍建立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企业要投入更多的人力, 努力培养自己的销售队伍, 尝试开拓国际销售市场, 实现多元化营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博览会和展销会、推介会等进行宣传, 加大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 与国际同行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加快国际市场的开拓进程。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 注意把品牌形象同甘肃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结合起来, 丰富品牌内涵, 提高甘肃出口产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A].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 .

[2]杨丹萍.论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 2004 (5) .

[3]刘恒江, 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10) .

[4]蔡宁, 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基础的转变[J].浙江大学学报, 2003 (11) .

[5]符正平.论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0) .

8.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篇八

高职生就业现状调查

截至2012年年底,甘肃省有高职高专职业院校22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59%。高职高专在校生达16.16万人,占高校总在校人数37.48%。毕业生达到4.56万人,比1999年扩招时增长了7倍。截至2012年9月1日,甘肃省2012届高职(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20.42%。

为了解甘肃省高职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样本的普遍性及针对性,笔者在2012年10~12月期间,对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外语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2012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328份,涉及74个专业点,回收调查问卷321份,有效调查问卷321份。占回收问卷的100%。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是56.7%和43.3%。调查问卷从五个方面展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分布、就业意向、求职过程、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去向状况

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表明,学校高职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仅为70.4%,有21.8%的毕业生根本没地方可去。

多元因素致就业率差异大,部分学校办学定位偏向。调查中,对比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3.6%,明显高于女性毕业生就业率11.2个百分点,说明在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74.4%,高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3.9%。调查中涉及高职毕业学科七大类,结果表明,甘肃高职毕业生中工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81.2%;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59.1%;其他学科毕业生就业率依次排名为理科、经济类、建筑类、公安类、文史类。39.6%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只有64.6%的毕业生对所签约单位表示满意。

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

西部经济发展导致输出型就业模式有所改变。高职毕业生就业分布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区看,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地区是西部地区,占64.6%,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输出型就业模式有所改变,本地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增强。

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就业岗位增多,调查中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划分,73.3%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或县镇,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企事业单位、民营和私营企业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76.6%的毕业生的月薪在1500~2500元,就业分布与薪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薪资水平较低。

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

理性就业观念增强。面对逐年增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开始重新认识社会、审视自我,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中,55.9%的学生选择发展前景,20.5%的学生选择专业对口,有57.9%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57.2%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只有32.6%的学生选择工资待遇,14.9%的学生选择工作环境。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地域、岗位、单位性质。调查中,有56.1%的学生认为大中城市是最理想的工作地点;73.3%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或县镇,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59.5%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55.8%的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仍然是管理岗位,只有17.5%的高职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岗位选择服务岗位和操作岗位。

创业意愿正在增强,就业服务信息不畅。对自主创业的看法上,有80.7%的毕业生表示愿意进行创业;30.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对政策的了解,74.1%的毕业生对创业的程序及所需条件不太清楚;32.7%的毕业生认为在创业问题上自己最缺乏的是信息,29.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创业技能的掌握。说明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倾斜及市场服务机制的健全完善仍需加强。

毕业生求职过程状况

已经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分析。调查表明,已就业的毕业生求职时间在半年以内的占66.4%。59.7%的毕业生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上,17.3%的超过1500元以上,费用主要用于参加招聘会、交通费、印制简历和公关。近一半的毕业生在确定就业单位前到过3·5家单位求职。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困难。求职中最困扰的事情:缺乏社会资本、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政策受限制;最有影响的因素:工作经验;最需要的信息:需要更多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希望公司员工能现身说法,增强感性认识。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调查状况

高职院校普遍进行就业指导。调查发现,毕业生接受的职业咨询或者得到的就业指导主要来自于学校老师、自己上网搜寻;就业信息、择业技能和择业心理辅导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分别占到37.4%、27.7%和25.5%。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满意度调查中, 45.5%的毕业生认为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也比较低。80.4%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网站的满意度基本认可,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只有29.6%。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调查中,83.5%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充分; 89.7%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验对求职有帮助,希望增加社会实践课和实用性的课程。在就业指导方式上,有50.5%的毕业生选择经验交流,76.9的毕业生希望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一半左右学生缺乏职业生涯长远规划。调查显示,只有35.2%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清楚未来五年的计划,47.4%的毕业生不了解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33.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应该提供谋职技巧,23.1%的认为应该提供职业探索演讲或座谈会。

提高甘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的三大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新阶段。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学生多角度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必要途径。

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保障 政府及教育部门结合地区发展优势,积极落实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营造公平、合理、宽松的就业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所需职业教育经费要列入各级市、州、县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及时到位。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同时要专款专用,进行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媒体舆论宣传和引导为抓手,努力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构建和谐市场服务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政府继续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改革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招聘新员工的信息公开化、过程及结果的制度化进程;构建高职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达成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信息互通共享,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随着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开发区的获准建设,甘肃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院校要紧紧围绕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布局结构调整,自觉承担起为建设兰白经济圈、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河西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培养人才的历史任务,认真分析自身的性质特点、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特色,找准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加快发展同甘肃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甘肃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充分借鉴我国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逐步由“借力”向“合力”方向发展,在合作的内容及形式上更加细致地进行研究及创新,构建共同利益平台,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推进“大职教”教育理念,实行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双规并行的教育模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新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工学并行的运行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企业提供定岗实习,共同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考取为社会行业协会、企业共同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拓宽就业渠道,在培训定岗期间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开展员工培训,达成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赢,有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压力。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要指导高职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努力践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奋斗。

根据学生学习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特点,笔者认为应将就业课程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自我认知教育”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时刻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与调试,运用就业技术技巧,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上一篇:旷野中的小屋作文下一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