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共14篇)
1.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篇一
也许是因为与奶奶一起长大的原因,后来与妈妈生活在一起,总觉得格格不入。因为妈妈总是要说我的缺点,不是嫌我乱扔东西,就是批评我吃饭掉的满地都是,我就更不高兴了,几乎是事事与她作对。
今年夏天,大多的同学都参加了不同的课外学习班,我却什么都不愿意去学,妈妈没办法,于是决定利用家里的课外练习册,与我一同学习。我最讨厌做数学了,一见数学就头疼,不过妈妈决定了,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不过我可是十二分的不愿意。觉得妈妈这是跟我做对。
一到假期,我就住到了奶奶家,因为要辅导我做数学,妈妈每天要顶着炎炎烈日,奔走在马路上,不过我对此毫无感觉,只有发愁,多么希望老天天天下雨,妈妈就不用过来了。有时妈妈过来,我装作睡着,不理她,妈妈就坐在那里等,好容易起来了,我却表现得懒洋洋,我能看出妈妈在生气,却又强压怒火。有时她过来了,我却说什么也不做,她只好返回去。就这样耗了几天之后,我的反感加剧了,妈妈的怒火爆发了。
那天,妈妈一直讲解,我却没有任何反应,正如妈妈说的像木头一样,呆呆的坐在那里,妈妈的火气上来了,一巴掌扇过来了,我哭了,妈妈灰溜溜地走了。
妈妈,您是为我好,想让我在学习上进步,我误解了您,请原谅我。其实妈妈一直是爱我的,不是给我买喜欢的吃的,就是给我买喜欢穿的,去年去了北京,一下子给我买了两件上衣。我太对不起妈妈了。平时一听到我打喷嚏,或是喉咙吭一声,就着急。妈妈我对不起您,我以后一定努力,让妈妈高兴。
【关于妈妈的误解作文8篇】
2.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篇二
宋、明、清三代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
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一书中, 对“醉如泥”中的“泥”作如下考辨:“南海有虫, 无骨, 名曰‘泥’。在水中则活, 失水则醉。”明确指出, “泥”不是泥土, 而是一种特殊的虫子, 其特点是:“无骨”, 应属软体动物或腔脑动物之类;水生, 离开水便呈泥状, 如醉酒一般。
明人张岱在《夜航船·四灵部·虫豸》中解释得更为清楚:“南海有虫, 无骨, 名曰‘泥’。在水中则活, 失水则醉, 如一堆泥。故诗人讥周泽日:‘一日不带醉如泥。”’
3.误解的背后…… 篇三
正如同对待学生一样,有时候,你想当然的认真、负责并不一定是认真、负责。
我本以为在教坛上浸染了多年,教书、育人已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臻于目无全牛的境界,轻易不会出什么差错了。可一年前一件有关学生秀娟的事却让我内疚至今。
文静内敛的秀娟曾是我班考大学最有希望的一个学生,她学习认真,成绩优秀,是被我划入冲刺重点大学的一个指标。但是,到了正需要拼搏的高三,我却感到她学习松劲了,成绩也大幅度下降。上课时别人在思考问题、埋头做作业,她却捧着书细翻慢读,仿佛在做做样子,而课外活动时她却活跃有余。因为学习紧张的缘故,一些学生脸色日显憔悴,然她的脸却逐渐白晰。莫非她把功夫花在梳妆打扮上去了?在这个节骨眼不会恋爱吧?她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我班的高考指标任务完成的!
作为班主任,我每次焦急地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找她谈话,动之以情地诱导,晓之以理地批评,还阐述了大学对她这个农村学生的重要性,分析了自暴自弃的后果。可她除了否认我的怀疑外,要么欲言又止,要么默不作声,有时还朝我微微一笑。时间长了,她的成绩下降得更加明显,我对她渐渐失去了耐心,甚至有些反感。想到她可能影响我班的高考指标的完成,我更心烦。有时她好像想和我说什么,我也不怎么理会她了。同学们也感到了这个变化,因为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免去了她学习委员的职务,划掉了她三好学生的名单。
随着我的日渐疏远,她慢慢淡出了我关注的视线。果不其然,2008年高考她离普通本科线还差了6分,也就两道选择题啊!而学校定给我班本科的目标也就偏偏少了她这一个!记得临毕业时,她来我的办公室拿高中毕业证并向我道别,我坐在办公桌前爱理不理地看着书。当她说“老师,我走了”时,我已掉头和同事说话,态度依旧很冷淡。她刚一出门,我从窗口看着她默默远去的身影,不由得叹息一声:多好的一株苗子啊……
大概是两天后吧,我在笔记本电脑上整理电脑邮件时,突然发现一封名为“秀娟”的新邮件。秀娟?她?我好奇地打开:
敬爱的田老师:您好!
我很真诚地感谢您对我的教育,虽然您多次批评我,可我对您却很感激,因为,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本想写封信给您,又怕放假了您收不到。我向英语老师打听您的邮箱地址,她给了我,我就请表姐帮忙给您发了这封邮件,请您万忙中看一下!
一年前,我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肺病。我吐了好多好多血,常常咳嗽得很厉害,胸部动不动就剧烈地撕痛,医生告诫我:学习不能过度用功。从那时起我就一边吃药一边学习,尽我最大的力量学习。老师,当您批评我的时候,当我看到您对我失望的眼神的时候,当您撤掉我的学习委员后,我心如刀绞。我很想告诉您真实的情况,可爸妈不要我说出去,说我这病虽然医生说不带传染性,但在一般人看来是会传染的,传出去不仅影响同学们学习,甚至我将来连对象都不好找。我也怕老师和同学们会因此嫌弃我、远离我,所以我就没敢告诉您。您要我努力考入重点大学,我又何尝不想呢?我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独自哭泣,有几次想告诉您,甚至想在您面前痛哭一场,但看到您心烦,我就忍住了,没有这么做,仍装做若无其事。我高考考砸了,让您失望了,还拉了班级的后腿,我在这里向您道歉……
说实话,当时读完这封信,我一阵心酸,内心无比内疚,眼里像揉进了什么,渗出泪来。我两岁时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了大腿,留下一道长疤,自那时起我就没有进过游泳池,就怕别人看见我的伤疤。我还是个男孩子哪!将心比心,秀娟同学又承受了多大的精神压力?扪心自问,我真的对秀娟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吗?如果我细心一些、耐心一些,调查调查,也不会有我后来那些因误解而产生的雪上加霜的举动了。
在教学与求学的道路上,老师与学生注定是两条相交的线,交点该是什么呢?应该是沙利文老师面对双眼失明的海伦时那迸发出来的怜惜和关爱,是温特勒老师面对被勒令退学的爱因斯坦时那无私给予的帮助与宽容啊!细心呵护,润物无声,让所谓的差生都“脱帽加冕”,方是一个为师者真正的大爱!
(作者单位:广东开平市开侨中学)
4.被误解的作文 篇四
中午,妈妈睡着了,我蹑手蹑脚地从储蓄罐里拿了五毛钱,我的心怦怦直跳,既害怕又感到快乐,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我偷着拿钱,可又一想马上就可以买到我想要的小猫笔了,那咱害怕就淡了!下午一上学,我就去文具店买笔,没想到当我掏钱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五毛钱了,那五毛钱竟然丢了!小猫笔买不成了,我就买了五角钱的泡泡糖。这时后面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声音:“你的五毛钱!”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女孩,长着水灵灵的大眼睛,衣服却破破烂烂的。我拿过来五毛钱,感激地说:“谢谢你!小妹妹!”
我不好的心情又变得快乐起来,因为我那来之不易的五角钱失而复得了!这时放学了,怀着愉快的心情,我走出校门,忽然看见校门口有一个可怜的老爷爷在讨钱,我想给不给这个老爷爷钱呢?这时我心里开始打架了!自私魔鬼说:“不给他钱!这钱可是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拿出来的!”爱心天使却说:“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不会吝啬手里的钱的,你的钱会给老人很大的帮助的!”于是,天使战胜了魔鬼,我想:“小女孩都那么有爱心,我为什么没有爱心呢?”我便很麻利地从口袋里拿出小女孩还给我的五毛钱放进了老爷爷的小盒里,接着,一声苍老的.“谢谢”便传入我的耳朵里,我偷偷地笑了,老爷爷奇怪地看了看我,他永远也不会明白,他送给我的这声谢谢,是我从储油罐里偷来的!
教师评语:区区的五毛钱,却引发了这样的连环的爱心事件,这真是个意外!小作者的取材很新颖,构思也很精巧,语言形象且具有童真童趣。尤其是对自己的心理描写,那种偷拿钱的胆怯,还有拿到钱的喜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一波三折很有吸引力!
3 满口黑牙
我家有一个邻居,他光头,而且总是戴着一副黑色的墨镜,满口黑牙,我们小区的人从来都不和他说话,因为他的样子总让我们以为他是个坏人!包括我每次遇见他都会有一种恶心的感觉,心里认定像他这种长相的人,一定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但是,从那件事以后,我对他的看法改变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邻居王奶奶家新买了一台很大的彩电,因为王奶奶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自然是搬不动彩电了,这时还没等别人过来帮忙,那个丑陋的男人却非常主动地说:“王阿姨,我来帮你拿上楼吧!”王奶奶有些不放心,迟疑了一下,又不好意思拒绝,就答应了。别的邻居都纷纷示意王奶奶,快去看看,别让他把彩电拿走了!连我也在一旁,为王奶奶捏了一把汗。可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个丑陋的男人却把彩电安全的放在王奶奶的家里,而且还没等王奶奶说谢谢,就转身走了。望着他的背影,小区人的目光第一次有了亲切的光泽。
从这以后,我们小区的人再看到满口黑牙的他,都会对他微笑点头,有一次我斗胆对他叫了一声“叔叔”,他甚至对我笑了一笑,又露出了那满口黑牙,可不知为什么,我突然不觉得他的黑牙恶心了,反倒觉得他很有趣。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满口黑牙,可反射到我心灵屏幕上的影像却如此不同了呢?
5.容易误解的名言、俗语 篇五
九爷博客
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都是有一定来由的,其中有一些是由于语音讹传而来的,有一些是出于一定人为政治目的。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使它们与原来的字词本意有着天差地别。探寻一下它们的来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一,误传的名言
误传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爱迪生
从小到大,老师都会用爱迪生的这句话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才知道,虽然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确实说过“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但是,我们的老师和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爱迪生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误传二:不存在一个掷色子的上帝——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掷色子。”他这句话是针对量子物理而说的。量子物理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测不准原理,它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而爱因斯坦恰恰是支持决定论的,这与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有关。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狂热的信徒,但他始终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某个宗教的上帝),他认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观念就好象上帝掷色子一样不可相信。这是他的本来意思。
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教材是怎样篡改爱因斯坦的话的——绝对令你目瞪口呆。教材说:“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物理,是因为爱因斯坦觉得量子物理学家承认有一个掷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误传三: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拿破仑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谁都知道这是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接受这句话,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外国人对中国有如此崇高的评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深感自豪。而我们也深信这只睡狮已经醒来,已经让世界感到它带来的颤抖,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已经当惊世界殊了。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这句话的中间还有一句:“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误传四: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布莱德利
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是第一个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句话就是明证。但是,布莱德利说的这段话却是有前提的:“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误传五:存在即合理——黑格尔
“存在即合理”,黑格尔的这句“至理名言”几乎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许多人为之困惑,却不求甚解,认为黑格尔这句话意思是说: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存在”是“合理”(价值判断)的必要充分条件。殊不知,这种误解大概来自旧版本黑格尔著作翻译者的谬误。如果没记错的话,前年看过的《小逻辑》以及《法哲学》里,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误传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这句名言出自《论语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表述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是宣扬愚民权术的名言。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语录,上下文之间往往没有多少联系。当时的文章,除了句断,其它标点符号还没有发明。所以,被误读是可能发生的事。
如将这句话更正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与孔子另一句名言“有教无类”一脉相承。也使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被误传的俗语.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又可作:不见寿材不掉泪、不见寿材不下于泪).“不见寿材不落泪”,“不见寿材不落泪”,这句鄙谚是比方许多人在做某些工作的时辰不到毫不放手的一种心态,也能够用来形容1个至死不悟、孤行其是不听取他人提议以及理论的顽固派
这句鄙谚原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在传播历程中逐步讹变为:“不见寿材不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其实不是见了不论什么寿材都落泪要是无论谁的寿材,只要见到寿材就落泪,那就有点太稀里糊涂了和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至明朝往后,容或者是因为许多人感觉“荆山玉”之说不敷通俗、其所牵扯的典故也不是每一人都能说患上清晰的缘故,这一鄙谚中的“荆山玉”一词在白话中垂垂地被发音附近的“金镶玉”所取代,“有眼不识金镶玉”一语就如许在平易近间以谣传讹地传播开.许多人经常使用其来比方见地浅陋、缺少辨认物质的能力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有可作: “不到黄河不断念”、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黄河心不死)这句鄙谚的意思是比方不达目的毫不放手,或者不到其实无路可走的的情境不愿断念.
第一种解释: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其实“不到黄河不断念”,是由其它鄙谚嬗变而来的,最多见的诠释是由“不到乌江心不死”这则出自霸主项羽抹脖子乌江的典故谣传而成的有多是黄河的知名度远远高于乌江缘故,再者自古以来,黄河又时常决堤,造成洪水泛滥,许多人闻知色变,这句鄙谚就逐渐嬗变为:“不到黄河不断念”了.当真想一想这句鄙谚也颇让人有些不好懂:“断念”以及“黄河”两者之间有啥子一定接洽呢?
第二种解释:别的也有“不到黄河不断念”这句鄙谚,是由:“不患上飞灾不断念”一语嬗变而来的.讲法意思是干工作不择手眼,不思量后果,有的居然不惮触犯罪令,在没有掉事以前,得意洋洋、骄奢傲慢、没有控制、不克不及自我,没有犯飞灾,就不断念踏地,直至犯了事则身为囚犯,欲断念也不遑了.此语乃劝人尽早自新之意.也就是说,“不见棺材不落泪”这一鄙谚中的“黄河”并不是真指黄河,而是“飞灾”之”谐音,许多人之所以要把“不患上飞灾心不死”酿成“不见棺材不落泪”和“不到黄河心不死”,是为了将这一意思抒发患上更为直接、形象.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9.“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和“量”相对,意思是,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大度、有度量,而不应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如果心狠手毒才算大丈夫,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
10、不孚众望.信服的意思。不孚众望,即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虽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两个成语不能混用。还有“深孚众望”,意思与“不负重望”差不多,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
11、明日黄花,明日黄花是指“过时之物”。明日,在英语上属于“将来时”,既然明日还未到来,怎么会过时?于是有人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看似很有创意,实质弄巧成拙。如果知道成语的出处,或许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这个成语来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这里的“明日”显然是指过去了的时光。如果使用“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一定要记住它是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12、床笫之私.床笫,请大家注意,这可是一个极容易迷惑人的“马甲”,很容易误看作为“床第”。“笫”和“第”,虽然两各个字的模样酷似,但写法毕竟不同。笫,读音同“姊”、“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但换上“床第”这套“马甲”,就什么也解释不通了。出于好奇,当我用键盘敲打这篇稿子的时候,遂上网用“床第”这个莫须有的词进行了搜索,结果竟然出现一大堆诸如“床第之私”的词条,连我使用的搜狐拼音输入法也能弹出类似的组词,呜呼!不知说什么好了。
6.被别人误解的作文 篇六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第二节课的铃声响了,老师抱着一大沓试卷走了进来,严肃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模拟考小升初,考90分钟一直到放学,请大家认真对待。”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考场上只听见笔尖划过纸上的沙沙声。
呼,终于写完了,我长舒了一口气。抬头一看,大家都还低着头,很可能被最后一题两次与相遇问题难住了。
回头一看,小胖还卡在最后一题,他叼着笔,抓耳挠腮,似乎很苦恼。他发现我在看他,他看看我的试卷,发现我已经写完了,如获得了救命稻草,眼前一亮,赶紧把头探过来问我:“最后一题怎么写?第二次相遇时用了多少小时?”
怎么办,要不要告诉他?我很犹豫,如果告诉他,就会让他没有思考就不劳而获地得到答案;不告诉他,又怕我们的友谊就此破裂。最终我还是下决心不告诉他了,因为我不想害了他。
交卷了,我不敢看小胖的眼睛,我怕……这时,小韦走了过来,问我最后一题是不是5小时,我在他耳边悄悄说:“我也算得5小时。”
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胖站起来,恶狠狠给对我说:“你不告诉我,还讽刺我,绝交!”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在当时的情况下,我急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真想向他解释,我并不是在说他,我只是讨论一下答案而已。
7.国内话语误解研究存在的问题 篇七
1983年,冯寿忠发表《误解初探》一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误解现象,在国内学界确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年之后,宗世海回顾这一领域的研究,肯定了前人从多个学科目的出发探讨误解现象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
(1)对误解现象观察有限,经验研究少,多有实例缺乏、例证不太可靠之缺憾。
(2)多数研究对误解实例的记录与描写方法粗疏。
(3)概念术语分歧混乱。
(4)对误解成因的研究有待突破。(宗世海,2003:70-1)
时至今日,国内话语误解研究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在于学者们对如何定义“误解”、如何对“误解”与类似术语加以区别、利用何种理论来研究“误解”,以及“误解”研究中如何收集语料等四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
2.“误解”的定义问题
定义往往是研究的第一步。通过下定义,研究者可以明确研究范围。如何定义“误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以下几例:
(1) 这种以言语误会为基本条件,使一种言语形式具备两种不同意义的修辞方法,我们称之为“误解”。(冯寿忠,1983:73)
(2) 我们把由于解码造成的那种(信源和信宿之差),称之为“误解”。(赵毅,1996:20)
(3) 误解指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没有准确、全面理解说话人意义的现象。(宗世海,2000:ii)
(4) 误解“是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和听话人获得的意义有区别或不完全等同的现象”。(孙亚,2007:20)
(5) 误解的实质是听读者没有准确、全面地理解说写者的话语意义、话语意图以及其他的语用意义,两者之间存在语用障碍或信息差。(张少云,2007:25)
据笔者初步统计,除了以上5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误解”的定义还有不少于5种。不同的定义意味着学者对于“误解”现象的认识不同,也反映出他们的研究取向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误解”,使得“误解”研究领域更加宽广,这在研究初期非常有利于“误解”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误解”现象。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5种不同的定义也说明,国内误解研究领域中几个重要的学者对于“误解”的认识存在不小的分歧。毫无疑问,众多的定义会给后来的研究者增添麻烦。这可谓“误解”研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会使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3.“误解”与类似术语的区别问题
近十年来,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描述“误解”现象,界定其与类似现象的关系,引入了不少类似的术语,例如:歧义(ambiguity)、误导(misleading)、交际失误(miscommunication)、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不解(non-understanding)等。
类似术语的引入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容易引起混乱。例如,国外的研究者对于“交际失误”与“误解”的关系问题就有不一样的看法。Reilly (1991)指出,“交际失误”是“误解”的一种形式。而Gass和Varonis (1991)的观点刚好相反;他们把“交际失误”细分为“误解”和“不完全理解”(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Beldad, 2006:19)。
国内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误解”与“曲解”的关系问题。目前,关于“误解”和“刻意曲解”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误解和刻意曲解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另一种是“刻意曲解是误解的一种”。国内的学者普遍持第一种观点,包括宗世海(2000)、何自然和申智奇(2004)、方传余和王蒙(2007)、叶朝成和曾艳山(2008)。宗世海指出,误解与曲解应是性质很不相同的两种理解。何自然和申智奇认为,误解和刻意曲解是“两种本质不同的语言现象”(2004:163)。持有第二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孙亚。受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英语的“misunderstanding”兼有“误解”和“曲解”的意思),孙亚对“误解”和“曲解”不加区分。他认为,“二者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刻意曲解是误解的一种”(2005:15;2007:23)。他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二者的诱因基本相同”,二是“从多数定义看,学者们未明确区分二者(2005:14)。
4.“误解”研究适用的理论框架问题
在以往的话语误解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Sperber和Wilson (1986/1995)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Kristeva (1969)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Verschueren (1999)的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其中,国内的学者利用关联理论来探讨误解现象,明显是受到了西班牙学者Francisco Yus (1998;1999a;1999b)影响的结果。据笔者统计,自2000年至今,有10篇硕士学位论文以话语误解为研究对象,其中8篇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进行的。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误解现象与关联理论“热”不无关系。关联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经过90年代的修正,其影响力逐渐扩大。引入国内之后,关联理论也很快备受推崇。有人甚至提出“利用关联理论避免误解”(林元龙,2002:34),似乎想建议人们学习关联理论,以达到避免误解或者被误解的目的。
然而,凡理论总有个适用范围的问题,也就是其局限性。同样,关联理论并不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一样,可以解释各种不同的误解现象。据关联理论的创立者之一Wilson,该理论适用于解释“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活动。“明示—推理”交际,通俗地说就是“公开的”(overt)、“有意图的”(intentional)交际。在这种交际中,说话人想传达一种特定的信息,并主动地帮助对方认清这一信息,而且对方如若问起,他会承认自己有此意图(Wilson, 1999:37)。所以,在某一个话语交际活动中,如果“明示”不足,即说话人没有做到“主动”帮助对方认清己欲传达的信息,以致于造成误解,那么这种误解就不宜用关联理论来解释。
在国外,很早就有人指出研究者过度依赖关联理论的现象。Cook在其著作《话语与文学》(Discourse and Literature)一书中,说道:
事实上,这方面(指话语分析)存在两种思想流派(并非不可调和),一种强调推理过程,另一种强调共有知识。语用学方面的主要作品,如Levinson (1983)和Leech (1983)的,或者讨论关联理论的主要论著,如Sperber和Wilson (1986)的,用了很大篇幅来讨论推理,但是却很少讨论共有知识。(1999:11)
Cook想要表明的一点是,与关联理论相比,图式理论虽然同为认知科学中的重要理论,却没有被充分地应用于话语分析。在中国,首先提出利用图式理论来解释误解现象的是周利娟(2003),接着陈明芳和杨信彰(2005)作了尝试。在此之后,仅仅有孙瑜(2008)一人明确地从图式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误解现象。
5.“误解”研究中语料收集问题
收集误解的例子是一件颇有挑战性的工作。研究者承认,很难在误解发生的那一刻把交际过程记录下来,因此他们收集到的语料远远算不上充足,如孙亚(2006)、熊林春(2006)。据查,在国内拥有误解的例子最多的要数宗世海;其声称共收集了800多个汉语误解实例(宗世海,2005:124)。他指出,这些误解是“正常情况下”形成的,但他并没有充分解释何为“正常情况”(2005:126)。
总的来说,能够把“误解”和“曲解”加以区别对待者,在选择误解的例子时,都会考虑“这是个误解现象还是个曲解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这一误解是听话人(hearer)作出的还是受话人(addressee)作出的?”据笔者统计,以“误解”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仅有林元龙(2006)明确区分了“听话人”和“受话人”。
语言学家区分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听话人。其中,“受话人”是指说话人心中的谈话对象,而“听话人”则可指任何一个听到话语的人(Humphreys-Jones, 1986:107)。听话人和受话人同时牵涉于一次话语交际中,这两者对于话语的理解并不总是一样。听话人包括无意中听到话语的人;这种人并非主动参与交际,而是被动地接受话语,或者他们所处的语境往往有别于受话人的,因此更容易比受话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如下例:
忽听外面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个园子里头混搅!”黛玉听了,大叫一声:“这里住不得了。”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原来黛玉住在大观园中,虽靠着贾母疼爱,然在别人身上,凡事终是寸步留心。听见窗外老婆子这样骂,在别人听来,一句是贴不上的,竟像是专骂自己的。(《红楼梦》,转引自赵毅,1996:20)
所以,收集误解的例子时,有必要考虑到底是听话人还是受话人作出了不恰当的理解。
6. 结语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的学者即开始研究“误解”,但至今该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上述四个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不同视角有关。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误解现象,丰富了研究课题,但同时也容易给该领域造成混乱,不利于研究向纵深发展。因此,为了使话语误解研究更有成效,研究者有必要共同面对这些问题。
摘要:国内的误解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21世纪以来, 这一研究领域变得尤其活跃。然而, 随着研究的发展, 该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学者对于误解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存在分歧, 具体在如何定义“误解”, 如何对“误解”与类似术语加以区别, 利用何种理论来研究“误解”, 以及“误解”研究中如何收集语料等方面难以形成共识。本文作者认为, 为了使话语误解研究更有成效, 研究者需要共同面对这些问题, 以寻求解决办法。
8.两千年的误解 篇八
关键词:误解 谓语省略 教参指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40-0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中的“五十者”与“七十者”在文中的具体理解值得探讨。翻阅语文教学参考书及其几乎所有的高中教学辅助用书都对上句做如下的翻译:“在五亩大的宅子上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了。鸡猪狗等家畜不失时节的繁殖饲养,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吃到肉了。”从语法的角度看这种解释无可非议,但从情理的角度分析就不妥了。对于以上的解释我们只能做出如下的理解:“老百姓若能在五亩大的宅子上种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织品,若老百姓不能在五亩大的宅子上种桑,五十多岁的人就不能穿到丝织品了,也就是说当家庭经济十分紧张的时候先考虑五十岁以下的家庭成员的穿衣问题,然后再考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的穿衣问题。”;“老百姓若能不失时节的繁殖饲养鸡猪狗等家畜,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吃上肉,若老百姓不能按时节的去繁殖饲养鸡猪狗等家畜,七十岁以上的人就不能吃到肉了,也就是说当家庭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顾七十岁以下的人的吃肉问题,然后再考虑七十岁以上的人的吃肉问题。”这显然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家庭中是不合情理的。那么此处该如何理解才合情合理呢?其实这两句都是省略句,在理解的时候应作出一定的补全,对文章的理解才能合情合理合乎作者的本意,这两句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如果老百姓能有五亩的宅地来种植桑树(养蚕)的话,那么就是五十岁的人(来种桑养蚕,他所生产的丝除去各种赋税和成本)也能让他穿上丝织的帛了(更何况家中有更多的年轻劳动力或者能种植更多的桑树呢)。如果老百姓能够不失时节的繁殖饲养鸡猪狗等家畜,那么就是七十岁的人(来繁殖饲养这些家畜,除去各种赋税)也能让他吃上肉了(更何况家中有更年轻的人或者更多的人来从事养殖业呢)。”原来的理解是把“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与“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当做一种生活水平的标志来理解的,即就连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品,就连七十岁的人也能吃上肉了,好像在说一般情况下或在较困难情况下我们的这些老人们既穿不上好衣服也吃不上好东西,老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低下或处境十分的困难,这显然与我国宗法式家庭中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很不相符的,这也和儒家一贯提倡的尊老敬亲的思想大相径庭,孟子在本文中就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明确表达,对于别人家的老年人尚且如此尊敬,对于自家老人更不用说了,怎会在吃穿问题上如此轻视老人呢。如果把这两句当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来理解就不会出现上面的矛盾了。一方面官府让老百姓能够拥有五亩之宅或更多的耕地,另一方面又要让老百姓能有耕种的时间(官府不要扰民生产),就是五十岁的人来种这五亩之桑他到后来也能有上好的衣服穿,如果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种或者能够种到更多的桑地,那一定会有更高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鸡猪狗这些家畜,只要官府的行为不耽误老百姓的繁殖饲养,就是七十岁的老人来饲养到后来也有肉食用,更不用说那些年轻力壮的人了。这是孟子在委婉的批评梁惠王,老百姓之所以缺衣少食原因就在官府,一是官府没有让老百姓拥有较多的耕地来耕种;(在当时让老百姓拥有较多的耕地是很容易做到的)二是官府的行为经常是严重的干扰了农业的生产。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不聊生的。就是希望政府要改革生产关系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才能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民富才能国强。
总而言之,对这两个有较大省略的语句应作补全式的理解 ,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为之)亦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为之)亦可食肉矣。” 此处的“五十者”与“七十者”首先应理解为产品的生产者,然后再理解为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享用者,整句应理解成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而不能理解成生活水平的标志。才能准确理解文章本意。 所以本文中“七十者衣帛食肉”也不能理解为“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而应理解为“七十岁的人(都能自食其力地)穿上丝绸吃上肉”。
这种谓语省略的现象在古文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决之)。 (《曹刿论战》)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爱)长安君。(《触龙说赵大后》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触龙说赵大后》)
4、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9.《美丽的误解》评课稿 篇九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振作,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扎实基础。针对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张老师用游戏“比手画脚”导入,通过这个游戏,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并顺势引出“误解”这个主题。
在课程中,张老师让学生看了一段视频,主要描述刘星考出了班级第一,却被同学们与家人误解是考试作弊所得的`成绩,这段视频一定是精心挑选的,通过观看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才能与学生生活贴近,并与部分学生能产生共鸣
张老师在课上通过快乐转转台、倾诉心声、生活小插曲、妙招大看台四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整堂课的框架搭得很好,整堂课教师积极投入,很有亲和力,注重学生内心的体验,学生能够在如此和谐快乐的课堂中体验应该会感到十分幸福。
不得不提其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在最后自主活动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写出曾经对其他人的误解,并让学生走到当事人旁边表达心中所想。更是让学生在这堂课是切实有所收获。
若说还有美中不足之处,那么就是
1。上课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不熟悉,导致了沟通过程中短暂的冷场,建议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让课堂顺利进行。
10.你误解别人的作文 篇十
这场**给我启发很大:受到误解或委曲时,生气、伤心、烦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需要冷静,只要认真分析,细心回忆就会真像大白。
=========================
人对爱的理解本应是100%的,可有时人的误解,竟变成了-100%,这样一来,爱就变成了不爱。至少我就产生过那样天大的误会。
记得一天晚上,我和作业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爸爸把奶热好了,我忙不迭地指挥他:“帮我把奶端来。”
爸爸却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不没时间吗!”我争辩道。
谁知爸爸随手拿起一本书,也说:“我同样没时间!”
后来我赌气自己去端了,我把这视为“不爱”的典型例子:连个奶也不给端,这叫爱吗?
还有一次我滑旱冰时摔倒了,正好爸爸从外面回来了,我说:“来的正好,扶我一把。”其实我能够起来的,可我懒得起:让人扶多少比自己起省事。这一点我相信他知道的。
“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他说。然后扭头走了。于是我心灵的窗户就滴滴嗒嗒下起雨来。
可后来我发现他在走时,忍不住回了一下头——显然,他不放心我。于是,我很利索地站了起来——我要证实给他看——不需要他的帮助,我照样能够站起来。他看到后,缓慢的脚步变得很快而且很欢喜地走了,在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
11.《被误解的中国》 篇十一
作者:梁柏力
中信出版社
定价:42.00元
【书摘】
为何中国人没有发现新大陆?
内容简介:在近三十年中国再次崛起的同时,新一代史学家对明清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也出现很多新发展。本书力图把新一代中国史学家近二、三十年的研究硕果,综合起来介绍给大众读者,希望大家能够用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来看中国。
不少学者指出,新大陆的土地资源带给欧洲的益处简直不可思议。单从土地面积来说,欧洲的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南北美洲却有4000多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的土地。这一筆意外收获对欧洲后来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中国人(或其他东亚人)没有发现新大陆?
远洋探险是一项投资巨大、风险极高的行动,除非回报很高,否则是不值得把金钱和性命做赌注的。 15世纪,西欧国家非常渴望得到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及中国的丝绸,但当时唯一通往东方的道路却被新兴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因此不得不另寻通往东方的海路。当时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绕过非洲大陆南端到达印度,另一个是假设地球是圆的,因此从欧洲往西行,希望越过大西洋后便到达东方——这便是为什么西班牙国王答应资助哥伦布的航程,但结果哥伦布却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葡萄牙、热那亚和威尼斯都拒绝资助哥伦布的航程,哥伦布需要几经唇舌才终于说服西班牙国王支持他。
中国和印度的情形刚好相反。中国和印度是当时地球上最发达富庶的地区,欧洲几乎没有任何产品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因此中国及其他亚洲人缺乏远洋探险、寻觅新海路,特别是尝试横渡太平洋的动机。
但另外还有一个与地理有关的重要因素使中国人未能发现新大陆。 15、16世纪的远洋航行主要是依赖风力和洋流。欧洲人横渡大西洋其实并不困难。他们全年都可以利用东北信风、加纳洋流和北赤道洋流把他们从西欧送到加勒比海岛屿或南美洲,全程只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可以依赖西风、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洋流把他们从新大陆送回欧洲。即使欧洲人不是刻意横渡大西洋,终究一天也会有欧洲船只意外地被东北信风吹到新大陆。
但东亚的情形和西欧完全不同,中国人要横渡太平洋非常困难。中国人如果在秋冬季出海,东北季风会把他们送到东南亚,他们需要在那儿逗留至春夏季,然后乘西南季风回国;如果他们在春夏季离开中国沿海,西南季风会把他们送到日本。
中国人要横渡太平洋并非不可能,但要找到这条航路极不容易。西班牙自从麦哲伦船队于1521年成功横渡太平洋、由南美洲西行到菲律宾后,便致力于找寻一条从菲律宾东行返回墨西哥的路线。但这条航路一点儿也不易找,西班牙经过五次失败,牺牲了许多条性命,才终于在1565年由一位修士航海家乌尔达内塔找到。
西班牙人刻意找寻从亚洲东行至美洲的航路,但还需要40多年时间才成功。中国人缺乏横渡太平洋的动机,他们意外发现这条航路的机会就更微小。
最后要谈一谈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面积比中国略小,它可以提供给明清中国的资源也很有限。但中国人发现澳大利亚的机会也不大。澳大利亚的北部尽是不毛之地和沙漠,中国往东南亚的船只有可能意外地被风吹到澳大利亚北部,但就像日本船只有可能意外地被风吹到西伯利亚,以及北欧的维京人曾经到达加拿大东北部一样,这些意外不会影响东亚及欧洲的长远发展。
自16世纪开始,许多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船只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航行,但他们经过200多年仍然未能发现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要到18世纪后期才被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但库克不是从东南亚往南行,而是从南太平洋往西行才发现澳大利亚的。
(摘自《被误解的中国》)
12.函数中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 篇十二
例1已知函数在 (-∞, 1]上有意义, 求a的取值范围.
错解∵f (x) 有意义, ∴1+2x·a≥0.
(1) a≥0时, 对于任意实数x, 1+2x·a>0与x∈ (-∞, 1]矛盾;
解析上面解法把f (x) 在 (-∞, 1]上有意义, 误解为函数的定义域为 (-∞, 1].函数的定义域x∈A是函数有意义的充要条件, 而函数在A上有意义, x∈A是函数有意义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即是函数定义域的子集.
上面结果也可以这样求得:令g (x) =1+2x·a, 当a≥0时, 1+2xa·>0满足x∈ (-∞, 1], g (x) ≥0;当a<0时, g (x) 为递减函数, 为满足x∈ (-∞, 1]时, g (x) ≥0, g (1) ≥0, 即1+2a≥0, .若x∈ (-∞, 1]为函数f (x) 的定义域, 则g (1) =0, 1+2a=0, .
二、函数f (x) ∈A, 误解为函数f (x) 的值域为A
例2已知函数f (x) =x2+ (a+2) x+1, 若f (x) ∈[0, +∞) ,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上面解法把f (x) ∈[0, +∞) 误解为f (x) 的值域为[0, +∞) .若f (x) 的值域为[0, +∞) , 则f (x) min=0;而f (x) ∈[0, +∞) , 区间[0, +∞) 是f (x) 值域的一个子集, f (x) min≥0所以正确答案为, 即-4≤a≤0.
三、函数f (x) 在区间A上单调误解为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为A
例3已知在区间 (1, +∞) 上为减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错解令g (x) =x2-2ax+1, 抛物线g (x) 的对称轴为x=a·f (x) 在区间 (1, +∞) 上为减函数, 则g (x) 在该区间为增函数, 得, 即∴a=1.
∴a≤1.
解析上面解法把g (x) 在区间 (1, +∞) 递增误解为g (x) 的递增区间为 (1, +∞) .g (x) 在区间 (1, +∞) 递增, 区间 (1, +∞) 是函数递增区间[a, +∞) 的子集, 这时g (1) ≥0,
四、误解f (x) 与复合函数f[g (x) ]中的x等量或定义域相同
例4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3, 4], 求f (x2) 的定义域.
错解一∵3≤x≤4, ∴9≤x2≤16, ∴f (x2) 的定义域为[9, 16].
错解二∵3≤x≤4, ∴f (x2) 的定义域为[3, 4].
解析错解一误解f (x2) 和f (x) 中的x等量, 错解二误解f (x2) 和f (x) 中的定义域相同, 其实f (x) 中x的与f (x2) 中的x2都是对应法则f的作用对象, 因此它们的范围是一致的.正确的解法应为:∵f (x) 的定义域为[3, 4], 又f (x2) 有意义, x2可以作为f (x) 的自变量, ∴3≤x2≤4, ∴或, ∴f (x2) 的定义域为
五、两函数图像关于某直线对称误解为函数图像关于某直线对称
例5设函数y=f (x) 定义域为实数集, 则函数y=f (x-1) 与y=f (1-x) 的图像关于 ( ) 对称.
A.直线y=0B.直线x=0
C.直线y=1D.直线x=1
错解因为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且f (x-1) =f (1-x) , 所以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0对称, 选B.
解析上面解法把两个不同函数图像的对称误认为一个函数图像的对称.正确答案应为D, 即关于直线x=1对称.
一般情况, 两个函数y=f (x+a) 和y=f (b-x) 的图像的对称轴为.上例中, a=-1, b=1, 对称轴
已知函数y=f (x) , x∈R.不妨设b>a>0, y=f (x+a) 的图像是f (x) 的图像向左平移a个单位得到的, f (b-x) =f[- (x-b) ]的图像是f (-x) 的图像向右平移b个单位得到的, 因f (x) 与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0对称, 因此y=f (x+a) 和y=f (b-x) 的图像的对称轴是x=0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的, 即.
若函数f (x) 满足f (x+a) =f (b-x) , 设对称轴x=x0, 这时点 (x+a) , (b-x) 到x0.的距离相等, 即 (x+a) -x0=x0- (b-x) , 得即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弄清楚以上的问题, 对《函数》这章的学习尤为重要.
摘要:函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针对函数知识学习中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分析这些错误的成因, 培养学生学习反思的习惯, 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函数概念.
13.被朋友误解的说说 篇十三
2.我从来都不敢去奢求什么,因为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我不是不想我是不敢…
3.昔日的阳光,还会有我的存在麽。在天亮以前,他们统统会晾乾。
4.你体会过那种失望到刺骨的疼吗?
5.我从来都不敢去奢求什么,因为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我不是不想我是不敢。
6.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
7.一个人的悲伤,一个人是失望。
8.失望好过绝望,至少还有机会从头再来。
9.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
14.误解的意思是什么 篇十四
1.理解得不正确。 2.不正确的理解。
指认识与对象的不一致,即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或其他有关情况产生认识上的错误,以至于意思表示与内心意志不一致。
近义词:歪曲 曲解 误会
英文:[misread;misunderstand;misconstrue;misconceive]
字词释义
理解得不正确。
巴金《关于<父与子>》:“一百多年前的激烈争论早已平息,对作者的种种误解也已消除。”
沙汀《涓埃集·闯关》:“但是,即使余明实行了他的愿望,打声招呼,他也不可能消除那种在他自己毫无所知的 左嘉 的误解。”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前些年,对现实主义有误解,对浪漫主义的误解则尤甚,已经近于歪曲。”
鲁迅《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声明误解释前嫌,大家都是好东西。”
明赵汸《葬书问对》:“昔人谓误解《本草》,为生人之祸,今《葬》术岂轻於《本草》?”
误解还表示误会,指误会下的不正确的理解。
误解
误解字词造句
1、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
2、宽容就是忍耐。同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3、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4、真诚也有被误解的时候,但为了爱,我仍把心真诚地奉献。
5、水平高的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悲惨的误解的,常因成年人要在青年身上获得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反响与情操。
6、何必一定要求他人的理解呢?只要不被误解就行了。
7、灵魂会因处境而误解自己的身份,直到圣贤揭露真相,方知自己是婆罗门。
8、我想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两个字“误解”。
9、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
【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推荐阅读:
于马克思的名言11-09
马克思理论的缺陷反思07-08
永远的马克思学习心得10-03
马克思关于发展的理论11-18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07-1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06-27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10-05
马克思主义我的认识11-0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