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4-10-19

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精选11篇)

1.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一

伴随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市场对于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隐性职业素养,助力高职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和就业稳定性的提升,从而应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全新需求。

1关于“素质冰山”及其视域下的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表示人在自身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代表了从业者的职业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表现,是人们通过后天不断学习实践、积累经验而逐渐形成的职业习惯与职业能力。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模型,该模型将人类的个体素质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与“深藏于水面下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就代表了人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外在表象,这一部分能力是容易被理解和测量的,它们可以通过培训来实施改变从而得到长远发展,是人的“显性职业素养”。反观水面以下的隐藏冰山部分则代表了人类个体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社会特质与行为动机,另外还有职业行为中人的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等。这一部分是难以测量的隐藏属性能力,它们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但却能够对人的职业行为表现产生关键性作用,McClelland也将这部分称之为人的“隐性职业素养”。为此,美国著名教育学家Carnegie就曾经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基因中只有15%是依靠知识与技术,而绝大部分的85%是要靠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与方法。”基于以上理论观点,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及素养时不仅应该重视“素质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磨练他们的专业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隐藏于水面以下的隐性职业素养,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等等因素,使高职生的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平衡发展,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社会发展。

2.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二

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有着自身特定的培养任务。它不以学术性研究型教育为主, 而是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 体现鲜明的职业性和时代特色, 培养具有高技能型的应用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需要:“推动人才模式的改革,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 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虚心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可见, 高职教育既需要培养学生具有高超职业技能, 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任务。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意见》精神,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案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进等以使培养对象能达到高技能、高素质的目标。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染工程学院为例, 该校通过每年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收集来自本行业不同企业类型对高职学生的评价, 以此反思当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从近几年来自企业的反馈来看, 不同企业负责人的一致观点是:高职毕业生中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 比如能吃苦耐劳、角色定位准确、善于与人协作与沟通、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员工都将受到企业重用, 能有比较好的发展机遇。另外, 学院每年也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从优秀毕业生的特质分析上也验证了用人单位的说法。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职场上能否取得成功, 关键的并不仅仅在于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多少, 更在于他的职业素养的高低[1]。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受生源减少的影响, 当前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较低, 缺少良好的行为养成与行为习惯, 整体质量有所下降。一部分学生人生阅历浅, 心理不够成熟, 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 自主自立意识淡薄, 学习缺乏刻苦精神, 做事不认真, 少有敬业、精业意识、开拓进取精神不强,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尊重他人、团队合作之类的现代观念。这些特点都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高素质员工相差甚远[2]。通过对我院校企合作企业的调查了解, 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理论知识缺乏, 专业技能薄弱

高职学生在校时大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欠缺等弊病, 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本科学生也有一定的差距。进入到高职后, 卸掉了高考的包袱, 远离了父母的唠叨, 不少学生出现目标上的真空期, 对于学习缺乏动力。同时, 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偏见, 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不少学生在校时将时间放在泡网吧、兼职打工、谈恋爱等事情上。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成为不少学生学习的状态。因此, 不少学生直到毕业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而对用人单位来说, 那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 同时动手能力强, 能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高职生多作为企业储备人才, 成为部门主管的培养对象。

2.表达能力不足

表达能力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外贸类企业关注的重要能力。善于表达者能够清晰说明事情, 妥善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 也包括书面表达。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往往一人多用。高职生在做好技术工作的同时, 还要具备一定的书面总结、宣传策划的能力。事实上, 写不好请示、报告的高职生比比皆是, 更不要说撰写商务文书、契约合同了。辞不达意, 错字连篇, 病句成堆的现象在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高职生文化素养的欠缺, 表达能力的不足也会影响他们个人在企业的发展。

3.沟通能力不强

沟通能力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在本学院召开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上, 某企业经理曾举出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某一毕业生, 在其单位工作刚两年时间, 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 工艺分析出色。企业认为她在专业能力方面甚至超出了本科生。就在企业打算将其重点培养并定为储备干部之时, 发现该生并不能很好处理与客户、同事等的沟通和协调, 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 从而失去了很好的机会。该个例反映出除专业素养外, 学校需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同时也提醒我们,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 还要兼顾口头表达, 与人沟通交流, 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职场上较快胜任企业各项工作, 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三、专业教学视角下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建议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专业教学强化职业素质, 有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笔者从专业教学视角下提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建议。

1.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

笔者认为:专业教学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平台。在专业教学中,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方法, 更要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 这是由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3]。江苏工院早在2008 年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建设, 就创新提出了“双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即按照不同的导向, 将高职学生的课程分为两大块:一块“基于社会生活过程”, 以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学会做人,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 (问题、情景、事件、活动、矛盾) 转化为学习情境, 开发由思想政治教育类、身心健康类、审美与人文类、就业与创业类、生活通识与通用技能类为模块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子体系;第二块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理念,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素养要求, 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要素, 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系统设计与改革, 形成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子体系。

例如在实施《织物性能与检测》这门工学结合课程时, 在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理念下, 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工作小组。每小组分发不同纤维成分的面料, 要求各小组制定检测方案。这需要组员之间分工合作, 在小组组员之间的齐心配合下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改变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提早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模式。同时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 将本课程设置成四大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内容及课时数分配见表1。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基本模拟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充当车间主任或学生的师傅, 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 同时又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 使学生认识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共同打造高素质高职生

温家宝总理在2005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 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 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 一面在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江苏工院全面落实会议精神, 依托多样化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的“知行并进, 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题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与环境, 共建实训基地,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序交替, 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 从而能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 能够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目前, 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四共享、五融合”模式, 实现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与行业龙头企业江苏大生集团之间通过实施“校企战略联盟”, 构建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的全面合作机制, 并将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相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师与师傅相融合、学生与徒弟相融合、学生作业与实践产品相融合。通过校企合作, 建设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让部分学生深入企业, 理论结合实践, 提高认知能力, 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感受企业文化, 体验企业管理模式。学院同时加大投入, 在校内建立“校中厂”, 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 对学生按照员工标准教育, 加大课堂考核和惩罚力度, 按照企业员工标准教育学生, 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责任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教学, 在校内按照检测机构标准建立纤维、面料检测中心, 管理制度上墙, 实验室统一白大褂着装, 仪器操作规范, 测试结果精确, 按照岗位要求, 培养学生形成“职业人”意识。

3.强化顶岗实习跟进式管理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 将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本门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由于学生直接在企业进行顶岗, 使得学校教学发生诸多改变。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 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不可掌控因素, 稍有疏忽会成为“放羊式”, 教学的预期效果大受影响。

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顶岗学生管理条例, 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顶岗学生管理, 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 各班成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组长, 将学生按照区域划分为多组, 并由班级学生干部担任学生联络员, 加强与指导老师的及时沟通。

(2) 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强化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与企业规章制度, 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的仪器操作安全, 谨防大型纺织仪器伤害到自身。

(3) 发放顶岗实习目标任务书。让每位同学明白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的各项工作, 并要求完成每周一篇的实习心得、实习小结, 作为本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之一。

(4) 企业、学校共同管理, 发放顶岗实习学生企业鉴定意见表, 每位实训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实习单位的考核与评价。

(5) 开通顶岗实习管理系统,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系统里上传老师布置的周记、开题报告等作业, 同时还可以就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中的难点、疑问提问, 老师适时批阅作业并解决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

(6) 指导老师利用周末时间下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 同时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 及时掌握顶岗学生企业实习的现状, 并有针对性作出指导。

专业教学作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将和其他诸如学生管理、家校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方法一起共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做出贡献, 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具有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阮月丽, 郭伟.顶岗实习中如何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广西教育.2012.12:188-190.

[2]李靖靖, 武振华.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经济研究导刊.2011, 8:225-226.

3.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三

一、以教学为经,以活动为纬,明确职业素养的内涵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教学课程化的形式,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深度,避免肤浅;另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广度,避免狭隘。让学生以职校人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培养立足教学

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教育,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立足教学,构建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2.职业素养培养强化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认知教育,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

(1)开展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开展班级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对班级这个团队的认知;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了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学校推出诚信试场;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教育,学校经常以专业部、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类活动,如跑操比赛、大合唱比赛等。为了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学校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等活动。又如通过“三句半”表演,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作讲座、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活动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全方位认识。

二、以训练为纲,以实践为目,强化职业素养的锻炼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就业前的教育,因此,我们鲜明地提出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这个概念。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

在训练中我们提出了“以管理为保障,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为突破”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以管理为保障,全面推行3Q7S管理;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实践为突破,大力强化职业素养实践周活动等三个方面。

三、以实习为契机,以校企联动为保障,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为保证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学校出台制度、强化培训、落实机制,强化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让学生名企就业,高薪就业”。

1.开展实习前培训,明确企业用人之道

学校每年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为期3~5天的实习前培训,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形势、劳动合同法、熟悉实习就业工作流程、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自荐书的撰写,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遵守实习纪律,不好高骛远,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以百倍的信心、良好的心态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用人单位挑选,找到适合的用人单位。

2.落实相关制度,保障实习的规范性

为了保障实习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出台了《上班制度》《考勤制度》《寝室制度》《返校制度》《实习单位变更制度》等。

3.实现校企联动,确保职业素养养成的实效性

(1)签订合作协议:为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本着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中职毕业生,就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达成协议,明确职责和义务。班主任为学生实习管理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实习前、返校期间、实习巡防期间都应做好有关安全、纪律、职业道德等教育工作。实习单位负责业务技能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

(2)推行《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实习生实习情况月报表》制度。明确规定每月实习班主任、实习指导师傅都要对实习予以评定。

(3)建立《富阳市职高实习成绩月度考核》制度。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实习安全”等进行考核。学校对实习学生返校情况和平时实习汇报等进行考核。

四、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控性

在整个德育管理体系中,学校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可控性。

“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德育目标详细化。将德育量化成学分制,便于把口头说教变成行为教育,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最终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起努力,让学生学会为人的基本原则,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

1.确立实施原则

(1)德育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学校德育的要求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一种德育管理制度。

(2)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分评价为依据,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纪律等各项内容综合考评来实施,达到规定的德育学分是学生学期总评、评优、实习或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3)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应在政教处的指导下,由各部副部长、班主任、学生考核小组具体操作,每月评价结果由各部副部长审核,政教处抽查审核、汇总备案。

2.明确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根据月度考核细则,对照加分、扣分项目,严肃认真、公正合理、一视同仁地予以执行,实行每月测评、期终总评。总评将分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学期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者为不及格。

3.出台考核细则

整个考核细则由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考核细则、加分项目、减分项目等几大板块组成。

五、实践成效

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很好地完成了由职校人向准职业人,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得到很好的认知、训练与强化。

在2006年、2007年我校高三顶岗实习、就业的一次性安置率只有70%,原因是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行为和技能,在实习就业期间,一年内的实习就业稳定率仅为40%~45%左右,专业对口率机电类学生在55%左右,其他专业更低。

经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后,笔者所在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2010届毕业生在今年6月已有90%以上的学生经过学校推荐找到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机电类、汽修类实习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实现了广泛就业。学校还通过名校名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招聘企业的资格审查等保证学生能进入当地知名企业就业,同时也实现了高薪就业的要求。如我校2008届毕业生刘强同学被浙江大学以年薪不低于5万聘为高级工班的实习指导教师,叶挺挺同学目前已是浙江三方集团的技术骨干等。

六、实践思考

当然,在职业人视角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足与需改进的地方。

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外养的方式,学生自我内省的激发还存在不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效。

二是培养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与改进。一个良好的机制是培养成效的有效保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个性研究与评价仍需实践与探索。

三是校企联动还需加强。用企业用人标准来驱动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与研究,掌握企业用人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必须主动出击,同时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调动企业参与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

4.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四

摘 要:《产科护理》是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积极的课中渗透、认真的课后反思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提高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产科护理;高职;助产专业;职业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71-01

助产士肩负着两代人的健康,三个家庭的幸福,责任重大。因此,临床需要助产士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职业素养。

《产科护理》是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积极的课中渗透、认真的课后反思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提高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与《产科护理》相关的职业素养素材,选好每次课职业素养的渗透点,然后将其精心地设计到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哪一环节进行渗透、如何渗透。借助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又可以进行“润物无声”地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积极的课中渗透

1.第一堂课

教师在第一次课中介绍《产科护理》与助产岗位的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同时要强调助产士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如态度和蔼、严谨求实、语言文明、团结协作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的医德规范,还可以介绍临床工作中因助产士修养问题与患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有的助产士关心、爱护病人,患者能感受到助产士的温暖,理解、支持助产士的工作;有的助产士对患者漠不关心、态度生硬,给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引发一些矛盾。当然,教师尽量多举正面、积极的案例,在课堂上多传递正能量。这样学生会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为胜任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师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教学设计中每次课的素质目标都要与本次课密切相连,而且要将具体内容细化。通过长期、逐渐地渗透,让学生渐渐地去接受并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潜意识,让学生能逐渐地进行自律。

3.教学内容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在充分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挖掘职业素养的渗透点,渗透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且能恰到好处。在对学生渗透时,不要长篇大论,那样学生会反感,认为你在说教她,她不愿接受,一定是巧妙而润物无声的渗透。如《产科护理》课程中,学生们会学到围绝经期女性生理特点,在学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会“无意”的问道同学们,你们的妈妈是不是已经处于这个年龄段了?然后借题发挥,让学生理解父母,懂得感恩。

4.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自然渗透的作用。如案例教学法,教师课前布置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这种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师要巧妙设计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积极作用,如在案例中设置护患的矛盾,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助产士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5.教学手段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如借助实训室,实训室是模拟临床医院设置的,学生所有的技能操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仿真实训室不但为学生提供实训物品,而且可以提供仿真工作环境,逼真的工作环境能让学生热爱助产士这一职业的情感油然而生,只要进入这样的环境,就能让学生意识到她的职责。

6.借助教学评价

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意识和自律,但若能再辅以外在的他律,会让效果更牢固而持久,所以,要重视教学考核评价的约束作用,可以将职业素养列为考核内容,但要注重方式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抵触。我们在对学生考核内容中,将职业素养的内容列为平时考核项目,另外,在考核学生技能操作时,也将职业素养的内容列为考核项目,但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考核主要起辅助、稳固的作用。

三、认真的课后反思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及渗透点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主要是以感想、心得体会的形式来完成。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某些方面的培养。此外,布置作业也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教师的积极引导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自身就有示范、榜样的作用,教师应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对待工作,能认真、严谨、求真务实;对待学生,能多一些关心、理解和帮助,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如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时,同学之间能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对问题的解决很恰当,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会受到很大的鼓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且要让学生多发挥她的长处,日积月累的引导,一定会让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能结合自身的工作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5.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五

一、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的职业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清楚的问题。如果一味地突出教学的知识性,教育出来的学生恐怕只会研究知识。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终身发展,把学生的职责素养培养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工作来做。(一)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素为什么而学,这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才能唤起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为实现学习目的而奋进。为了以后职业更好发展而学习的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比盲目地进行学习的人要更努力得多,这样的学生善于思考,并把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容易形成边学边用的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说有的学科的学习看上去似乎与将来的职业并不沾边,这些看似没有太大作用的学科,对今后学生从事自己的职业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只有学生有具体的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把学科知识转化成职业素养。(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职业素养培养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将明显改进其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职责素养,必然先要从职业道德做起,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学生发挥好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试想,一个没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没有职业道德的人,是做不好任何事的。所以,只有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职业人才会一门心思地把自己的职业技能应用到自己的事业当中,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进步的有力措施。

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也是一个方法性的东西。只有掌握了培养职业素养的方法,才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一)建议学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学生的职责素养所开设的课程尚有欠缺,在这个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定位很明确,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数以千计的职业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因为如此,职业学校特别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培养合格优秀的职业人才。职业学校通过开设这些职业素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除了要开设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之外,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以及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在职业生涯中奉献自己的职业技能,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所学习的课程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存在着密切关系。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举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和实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一个长期的工作,学校教师要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和途径,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注:本文系2017年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7]G237)。

参考文献

[1]许湘岳.职业素养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7).

6.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六

中期报告

兰陵县职业中专 韩秋莹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当前无论是我们学校送学生到各个企业单位,还是企业主动来我们学校招人,我们发现: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只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个体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职业素养。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特别是在这个手机横行的时代,不玩手机,就没有了方向,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看不上当地小企业,向往大城市;还有只是想学点技术混口饭吃,缺少远大的职业理想;有的干脆混张文凭,不思进取,文化课学习不认真,专业学习怕吃苦,动手能力差。一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稍不如意就回家了。还有的则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为企业所不容,造成一方面企业需要工人,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感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感觉到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确保就业成功率与优质就业率,正因背景下,我们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界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我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行为。职业素养是指人在社会上从事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

培养数控工种职业素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持之以恒,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等。

研究目标:本研究将立足于本校,采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在了解本校学生就业形式基础上,对其中的消极成分进行分析,对影响就

业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探讨相应的指引方案。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岗前培训等形式积极干预学生的就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并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我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行为习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持之以恒,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等。科学发展的自我认识,合理充分的角色定位,正确全面的职业评价,科学实际的就业形势分析,确保成功就业率与优质的就业率。

二、课题研究情况

(一)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教育教学理论,积累教育智慧,因为针对中职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书不多,基于原理相同的原则,课题组学习的均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资料。我们积极的对学生自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持之以恒,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等。

(二)思考如何提高本校数控工种学生的就业率。

1.及时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工厂的需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2.学生走出去,企业进来的联合模式,双向选择

(三)对就业的学生深入了解、细致分析。

1.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如何看待我的工作》,完成100人抽样分析。2.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如何创业就业》,完成100人左右的抽样分析。

3.深入了解本校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全校问卷调查,完成近3000字的的研究。

(四)就业创业素养培养引导之一:“实践出真知”、榜样的力量。对顶岗实习、已经工作、自主创业的成功典型追踪采访,形成文字资料,既可以检验学校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又可以用优秀的正面例子给学弟学妹树立榜样。1.采访要姚传青,自主创业的典型,并邀请作报告。2优秀员工张萌,先进工作者

(五)就业创业素养培养之二——了解自己,向成功人士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成功人士,通过网络书籍,向老师父母请教。

(六)就业创业素养培养之三——心理疏导,情绪解压

开展座谈会,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畅所欲言,发现问题,请心理咨询师疏导。

三、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如何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多学习技术,适应企业的需要。2.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

3.在校级系部发表文章,《浅谈学生的素质培养》《浅谈我的教学生涯》。

(二)树立优秀典型

1.姚传青,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者,以他为例,树立典型。2.张萌,企业优秀员工

(三)实践成果

1.王晓雷老师根据《职场生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2.邀请刘永林举办职业素养讲座。3.开展学校和企业联合晚会。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中我们发现比较复杂,涉及到学生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原因、社会大环境影响等方方面面。而对于其中负面因素的积极消除还一直未能找到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做积极干预、正确引导上,还应该思考得多。

注意事项:

1.继续抓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检查和更新。

3.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七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所谓职业素养, 就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 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 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职业素养既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专业创新能力, 也包含政治意识、道德意识、职业认同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独立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

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一) 高职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真正让自己满意也让用人单位满意的“双满意”工作, 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所谓适者生存, 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 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 更谈不上建功立业。

(二) 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

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 不仅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等的显性素养, 更重视忠诚、敬业、诚信、正直等隐形素养, 用“许三多”式的人物, 企业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 实现其目标, 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 高校提高就业率、学校声誉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 影响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 所谓“出口影响进口”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的重大任务, 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方法和手段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只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 发挥主体意识, 自我培养职业素养。

1.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习惯助人成功, 坏的习惯使人受挫。高职学生平时应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即职业化的行为习惯。

2. 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曾今有一位公共关系大师这样说过:“形象是金。”一方面, 良好的个人形象可以让你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加分。另一方面, 企业也注重员工的职业形象, 以树立公司的整体形象。所以大学生应有塑造良好形象的意识。

3. 培养良好的职场礼仪。

职场礼仪是职业素养应有之仪。不管是求职面试礼仪、办公室礼仪、还是商务交往礼仪, 都是平常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所以,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 锻炼和培养与同学、老师交往的礼仪, 在社会实践中与公司同事和上级相处的礼仪, 为将来走上岗位奠定基础。

4. 树立责任和合作意识。

责任和合作意识是职场中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责任即要做到自己的事, 自己负责, 自己解决, 保证工作目标的及时完成;合作即要有团队精神, 懂得配合协作, 共同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 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作为职业人, 这两种意识关系到个人和企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 关系到公司的效率和效益, 也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

(二) 加强学校教育, 培养职业素养。

1. 依托“两课”教学培养职业素养。

两课教学是实施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整合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改革, 增强两课的教学效果, 从而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意义和内容, 掌握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2. 通过职业指导课并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培养职业素养。

一方面, 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当前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任课老师的进修和培训, 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 多渠道采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开发一些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职业行为能力的课程, 比如关于“时间管理、情商管理、认识自我”等主题的课程内容,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结束了纯学生与纯消费时代, 进入了准职业人时代。通过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管理自己, 如何实践自己。

3. 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

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 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 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4. 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多渠道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第二课堂是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身心素质的有效形式, 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课外科技活动、技能大赛、职业指导、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辩论赛、音乐晚会、书法美术作品展、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活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让职业素养培养无处不在。

5. 利用社会资源, 培养职业素养。

利用好实习实训这块阵地, 在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据很大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2+1”教学模式中, 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 以短期实训或顶岗实习的方式, 让学生深入到单位中去, 身临其境, 真正进行角色转换, 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和职业前景, 熟悉职业环境。学生通过职业经历的磨砺, 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 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总之,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不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胡若静, 刘育兵.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 2011

[2].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靳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任炎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8.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八

關键词:工匠精神;坚持不懈;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015年随着《大国工匠》节目在央视的热播,引发了国人对“工匠精神”高度关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而言,如何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要培养新时代的能工巧匠,就要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中绽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工匠精神及其文化渊源

美国作者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说:“工匠精神的拥有者并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明家和发现者。他们不仅仅存在于街头巷尾,埋首在自己的工作室,也可以是默默在写字楼里敲着键盘的程序员。他们专注、仔细,用心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做到精益求精,通过自己拥有的一颗正心、真心、诚心、精心,去迎接当下的人和事。”因此,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真心、诚心地对待他人,热情、乐观地对待生活,正心、静心对待事业,坚强、忍耐地对待挫折。对人友善,真心诚意,不欺骗不哄骗,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坦诚相待,不卑不亢;对生活热情乐观,不悲切不狂喜,充满希望,充满力量;对事业对工作,正心静心,不为名不趋利,精益求精,专心雕琢,一丝不苟。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缺失

(一)农业文化的影响和垄断经营模式使“工匠精神”的传承缺乏土壤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使得国民养成独立于群体之外的生存习惯,“我生产我使用,好坏与你无关”,这样的思维模式不利于产品的精益求精。建国后,由于客观因素,长期的国有控制和计划经济形成的行业垄断,造成国企成为行业老大的角色和地位,而没有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导致产品更新速度变缓,同时,由于奖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得“工匠精神”传承大打折扣。

(二)传统的就业理念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承

在独尊儒术,“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引导下,寒门子弟的就业只有一条道,即“做官”。尽管俗语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行行出状元”,但行业的三六九等,“士、农、工、商”的行业排序,使得人们对工匠总是低看一眼。这样的行业认知偏见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工匠低人一等的重要原因。

(三)精英教育理念下的招考模式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主要障碍

长期以来,精英教育理念下的招考模式,在择优录取的环境中,使得优秀者走到了社会的上层,一些缺乏学习能力的人成了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负面的评价机制,使得“工匠精神”的传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途径

(一)在校园活动中浸润“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院团委、学生会开展校园活动,在校园活动中浸润“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职业素养。

1.注重体验,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素质拓展训练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是对个人心理的挑战,让人直面真实的自我,体会团队的力量。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队员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可以将信任和感恩播种在每个人的心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对每一个新生班级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展素质拓展轮训,素质拓展活动的项目可以从“组建团队”开始,然后逐步展开相关项目,如“人体多米诺”“破冰”“解手链”等,由简入难,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合作、懂得协作、体验艰辛,坚定信念,学会感恩。素质拓展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代表回顾参训的感受、体悟与收获,让“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心中。班级素质拓展轮训活动使得同学关系更加融洽、班级氛围更加温馨、集体凝聚力空前加强,学生“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职业素养在活动中初步养成。

2.强化实践,开展独具特色的“双百”活动

强化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例,多年来,学院一直推行“双百”活动,即倡导学生在校期间做够一百天的社会实践,做够一百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重视社会实践是发展职业能力的需要,是培养良好学风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职业素养的需要。

3.重视设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型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型活动,活动初期通过播放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和本院学生代表的求职经历等,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中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论坛和讲座,可以邀请上市公司的人事部总监、就业指导老师,以及已经签约的学长,就面试、职业选择、能力培养、自主创业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如简历的写法、面试技巧、创业知识、实践经验积累、心理调适、社会就业形势等。论坛结束后,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招聘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后期可以评选出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汇编成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强化个人认知,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督促自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应该如何转变,这对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面对国际竞争的大背景,只有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心精心、敬业精业”的职业态度。

1.教学生学会乐观对待生活

热情乐观对待生活,是做人之要,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命力。马克思指出,人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乐需要。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最后归结为人的享乐,即人类幸福。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服务,而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即对幸福的追求。以满腔的热情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整合,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始终都应该贯穿这一主线。

2.教学生学会正心精心、敬业精业

正心静心、敬业精业,培养做事的基本态度,是“工匠精神”之基。《大学》的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认知,正心诚意是态度,因此,态度的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在完成这一任务时,重心不在于传授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而是要求学生不唯名利,不唯面子,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工序、每一个零件都要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一丝不苟,用心打造产品、用心提供服务、用心进行思考、用心感恩生活,只有持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打造品牌。

(三)在技能大赛中磨炼“工匠精神”

2016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技能大赛是培养中国年青一代能工巧匠的熔炉,高职院校要做到重视各类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借助大赛的平台磨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1.以赛代培,开展校级技能大赛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以赛代培的方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开展校级技能大赛活动。校级技能大赛可以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每一次技能大赛的开展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历练,教师可以在大赛前对学生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进而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让学生把所理解“工匠精神”的理论性知识付诸于大赛的实际行动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那些喜欢独断专行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学会与别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对于那些粗心马虎的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细心认真的良好职业习惯;对于那些粗枝大叶的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关注细节,追求极致。对于那些应付差事,得过且过,抱有“差不多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努力训练他们的定力、耐心和专注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通过一次技能竞赛的指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3.率先垂范,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9.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九

论文摘要:本文从徽商及徽商精神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徽商精神 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1.徽商精神

1.1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徽商的起家大多比较艰辛,艰苦奋斗精神使他们有后来“几遍禹内”的辉煌历史。徽商在创业时期,始终坚持不懈,“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最终“挟一缗而起巨万”,跻身于富商大贾的行列,这种毅力至今尤为新徽商所尊崇。

1.2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在艰难创业及长期经商的过程中,徽商始终本着一条原则,即讲求诚信。徽商注重商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在全国享有很高的信誉。如清初婺源商人潘元达经商吴楚间“以信义著”,休宁商人吴天衢在广东“以信义交易”。徽商勤俭节约,诚信服人,反映了其商业战略上的远见,不被眼前利益迷惑,是徽商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1.3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举族经商是徽商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色。纵观徽商的发展史,正是有着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才使得徽商在与其他商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屹立商海几百年而不倒。

1.4乐善好施的公益精神。徽商在成功之后,普遍回馈社会,热衷私塾、广设义学、捐修官学、倡建书院,促进了儒商一体,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对古代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徽商还积极支持和大力捐助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如建立族田、义田及宗族祠堂等。

概而言之,今天我们重温徽商的发展历程,主要就是要学习其诚意敬业、开放创新的职业精神;诚实守信、以义生利的经济意识;儒商结合、富而后教得经营之方和乐善好施、济世助人的社会情怀。

2.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感。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兴衰。将徽商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必然要涉及到对徽商及徽商文化全面地认知和了解,而要了解徽商文化,必离不开对中国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和熟知。因此,从研究徽商文化着手,可以直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感,对于青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现实意义。

2.2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徽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交融形成的商业文化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徽商文化又是中国儒学与商业结合的最佳典范,他吸取了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文化涵养,重视文化层次和做人品味,重视诚实守信和重义行善,融合了历史上丰富的商业经营理念最终形成并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将徽商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可以充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融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3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就是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国情,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将徽商文化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形成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实现古为今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知重教、尊重人才的人本氛围。

2.4有助于现代企业精神的研究与塑造。历史上徽商铸造的儒商精神,把实践儒学道德规范作为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对当今企业家行商富有启迪意义。徽商所体现出的重义、诚信、行善等优秀品质在现今社会依旧弥足珍贵,对于现代企业精神的塑造和企业家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可贵的借鉴作用,对于新徽商的崛起也有着启迪作用。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推广徽商精神,对于引领青年学子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诚实守信、务实开放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3.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与途径

3.1原则

3.1.1坚持文化传承为己任。一方面,徽商文化是安徽人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徽州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瑰宝,是安徽历史的骄傲。高职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对于传承徽商文化,光大徽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责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财经管理类专业大多移植于西方,是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实践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相结合,能够塑造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1.2坚持多学科融合。研究徽商精神,必离不开对徽商文化的研究,徽商文化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扩大研究视野,积极开展多学科融合,针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性,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体系上进行研究探讨与整合,进而形成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3.1.3坚持文化陶冶和技能培养并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所谓的高技能并非是单纯的经商赚钱之能,而是职业人文的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二者有机融合。在当前经济转型期,高职院校教育必须重视“以人为本”,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陶冶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坚持文化陶冶和技能培养并重,培养有责任感、有素养、富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1.4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现今的高职院校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纯理论式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注重“知行统一”,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授知,让学生学习了解徽商发展的历史、特性、经营之道、理财思想等;另一方面要将徽商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如实习、实训中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3.2培养途径

3.2.1实地调研。教育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凸显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安徽作为徽商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着天然的徽商文化底蕴和文化古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过去简单的口头式教育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地调研,实地观摩徽商曾经奋斗过的古迹,可以身临其境,切身感悟徽商的发展历程,接受徽商伟大精神世界的洗礼,比起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方式,实地调研有着明显的教学优势。

3.2.2多向交流。当前,学界对于徽商及徽商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因而对于徽商文化的很多研究成果难免也存在争论,比如徽商的精神内涵、徽商文化的社会价值、徽商文化与其他商帮文化的区别等等,都是学界争论和研究的重点。多向交流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老师传授、学生倾听的方式,由老师提出争论的主题,交由学生自己去研究思考,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以及开展学术讨论的方式,学思结合、调学结合,再向老师进行反馈,形成互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广泛性,可以深入全面地加深学生对徽商文化的了解,以及形成自己对徽商精神的独特见解。

3.2.3对比研究。研究徽商精神的目的并不简单在于学习古人如何追求利润之道,而在于传承文化精髓,吸取前人优点,为今所用,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过程中,要进行古今对比,通过对古徽商沧桑与辉煌历史全面系统的研究,深入理解徽商“以德治商”、“以信立商”的从商理念,找出与现代新徽商从商经营之道之间的传承点,实现古今文化融合,探索出当今学子应当传承的精神财富。同时,要进行横向类比,扩展研究,将徽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进行比较,引领学生增强对现代企业搏击商海仍离不开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念,启发学生对徽商精神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兴趣和灵感,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精神育人、文化育人和素质成人。

3.2.4兴趣社团引领。古代徽商之所以能够屹立商海几百年而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徽商的集体观念,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徽商总是能够抱成团,共同奋斗。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也要培养这种集体协作精神。要积极主动引领学生成立一些研究徽商文化的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同时给予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借助学生社团这一在高校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组织力的学生自治组织,使得学生能够开展调研、讲座、展览、讨论、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3.2.5信息技术辅助。徽商留给后人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崇文重教,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相统一。今人在徽商文化教育方面也应秉承这一传统,借助现代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将徽商文化完美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子。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将徽商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古民居建筑、徽派绘画、徽式教育及人文故事等图片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有关徽商戏曲和影视剧的观摩,深入研究徽商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饮食起居以及服饰特点,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拓宽学生对徽商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和多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克明主编.徽商发展报告――2007[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08.

[2]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J].浙江学刊,2001(06).

[3]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3―64.

[4]张晓晴.徽商文化融入高职商科学生商业素质教育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 高职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及其校本培养方式论文

★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心得

★ 试论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论文

★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初探论文

★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探讨论文

★ 知识管理中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培养论文

★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 高职院校学生情商能力的培养

★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理念论文

10.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十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技能工作者的重要人才培养机构,以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高职院校现代化教学培养体系的指标中,能够总结出四项职业素养的能力体现: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专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是学生在其行业内的发展中,是否能够以普遍社会价值观形成其职业操守,以及基本的企业和社会道德标准。职业意识,指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能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迎合企业发展与时代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意识培养方向。专业技能,是学生赖以生存的技术手段,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方向。赋予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创造社会价值是高职院校的必备责任,同时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职业态度,指学生是否具备在职业压力中,摒弃不良的思想格局,始终以敬业精神为主导,发挥出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发展做出义务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就是职业指导的重要方向,完善各部分能力的共同提升,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

二、依托职业指导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

第一,建设“活动性+课程性”为基础内容的职业课程体系。基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方向的引导,在职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中,应当体现出教学本质的课程性,突出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依托的教学方向。

一方面,针对课程内容规划出具体专业技能的应用实践课程,通过丰富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专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普遍的多专业共同开展的.职业指导课程,应当涵盖职业道德与操守的内容,从而明确学生在职业态度上的奉献精神与合作意识的提升。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系统化的课程安排,同样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丰富个人经历的同时,在活动中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实质性与活动性。通过不同的活动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化的性格与个人修养同步提升,而活动中熏陶出的个人气质,将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提升的职业素质。

第二,促进“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培养”教学资源完善。以专业技能为培养需求的方向上,需要完成职业标准的客观需求。那么就要从就业方向上完善学生的个人能力,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技能方向也有所区别。那么提升各个专业的学生完善个人专业技能,需要与实际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教育发展方向,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资料。在明确学生的专业技能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例如会计专业,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实践工作的操作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会计初级考试与中级考试等,而同时也要为学生规划出整体职业生涯,令其在就业之后的不同时间段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学习计划,成为社会实际职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与此同时职业指导中也要附加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通过整合项目化实训资源、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以及教材资源,在校园中形成实践工作与活动资源的融合。形成“教、学、做、练、行”的整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方向,有利结合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促成素质教育中完整的资源体系。体现出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综合化职业素质提升。

第三,发挥“文技”结合的多元化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学生培养职业素养需要多元化的平台体系,从而促进多方面职业素质的普遍提升,以及共同培养职业素养的学习生活环境。其平台的完善与整合内容包含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校园文化、专业技能、社会活动与校园活动、实践演练与创业实践、素质拓展与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在职业指导的教学内容中,应用不同方式的培养内容,丰富学生对于课程体系的全面认识,激发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形成。同时开展“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规范,从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提升,包括时间管理意识在内的多重职业意识的构建,创新意识、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沟通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与服从纪律的观念形成。令其在多种课程的配合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其职业文化活动的整体氛围。

第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沟通交流。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并非朝夕之间,而多数职业指导课程中未能形成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主要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职业意识,都是思想范畴的综合素质内容,那么只有保障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良好的交流模式,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建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念,形成对于工作内容的客观认识与工作责任的主体意识。在职业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亲人、教师、朋友、监护人、鉴证人、指路人等多重教育指导的不同身份转换。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保持实时沟通和深化了解的交流模式,最终促进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多方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126-127.

11.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柔性人才模式信息素养

柔性人才培养是目前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培养柔性人才是教育界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被社会接受的柔性人才呢?答案在教育界一致统一,那就是强化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在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有突出的表现。基于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将信息素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成为社会炙手可热的柔性人才。

一、柔性人才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

1、信息素养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保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利用等能力,只有这些能力相应的提高,学生才能自主获得有用的知识,并不断学习,而不仅仅只依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众所周知,学校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况且对于我们高职学生来说,大学只有仅仅的3年,学校学习的知识要比本科、研究生少了很多,那么,怎样才能使高职学生离开学校也能不断提高知识容量?那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用的财富,它是以后学生在职场中丰富学习内容,自主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石。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各个岗位技能,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向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前进。因此,信息素养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保证。

2、柔性人才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企业在招聘时,也越来越注重人员的柔性技能。因为柔性人才可以节约岗位资源,节约企业人力人本,是企业效益最大化。但是,柔性人才目前来说还属于稀缺资源,企业比较难求。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企业注重员工的又一重要素质就是信息素养。因为信息素养高的员工能够清晰领会领导用意,能够获取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最终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由此现象看到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以信息素养教育为基点,逐渐构建柔性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没有开设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响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开设了实验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是,却忽略了学生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只有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上能涉及一点点,这与信息化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介绍了简单的网上搜索方式,对于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没有讲述,更没有讲解到如何分析、利用和辨别信息知识。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损失。也许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会慢慢磕磕碰碰的摸索出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技能,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只有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步步碰壁。

2、硬件设备缺乏

我们课题组走访了苏州市的高职院校,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信息教育的硬件设施比较缺乏。现有的机房都很难满足教学计划的基本课程,很多学校机房的课程甚至安排在晚上,给学生提供随时上网查阅几乎不可能。多媒体教室几乎都不能连接网络,仅仅提供老师上课PPT演示或者VCD演示。

在走访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宿舍的计算机网络配置比较到位,但是我们发现6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在娱乐,仅有4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获取知识,而且使用的都是百度、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对于数据图书馆的功能不能充分利用。

3、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高

对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不高,学校硬件设备缺乏。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多采用PPT教学,对信息获取、处理都停留在仅仅能应付课堂需要。不愿意应用最近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内容也是僵化不变,教案一成不变。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够具备信息素养?

4、图书馆资料欠缺

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作用巨大,学生通过选读图书馆各种馆藏资源加深知识、扩宽视野。这种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应该占学生时代的主体,该方式比网络获得的信息更安全、更适和学生。因为,高职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络上有很多低级信息对学生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可是,有很多高职院校,不注重图书馆建设,书籍很少,资料又极其缺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借阅的要求,仅仅变成了一个自习室,没有发挥图书馆对信息素养培养的作用。

三、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课题组分别从这几方面研究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

1、信息意识培养

意识决定行为,信息意识教育 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需要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只有认识到信息的价值,才能形成自觉的信息意识。我们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来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价值,从而转化为信息意识。具有良好信息意识的学生,必然会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判断力,发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断学习,朝着柔性人才的方向不断迈进。

2、信息知识教育

信息知识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为了使高职学生具备信息知识,高职院校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把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知识,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适当时可以开设专题讲座,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讲解,提高学生的行业信息知识。

nlc202309011113

3、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有信息能力作为铺垫,信息能力是一种能够运用信息知识,获取、传输、利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后续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基础,只有具备信息能力才能提高判断力、洞察力,才能达到柔性人才的高标准。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能力培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该能力的提高需要高职院校从多方面努力。

(1)加强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对于在校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据调查,能够达到柔性人才标准的学生100%都是在大学间经常出入图书馆的,这个比例令人吃惊,也足以说明图书馆对于柔性人才的意义重大。图书馆建设包括图书馆馆藏建设和图书馆通信、软件应用等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充裕的信息含量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优质环境。

(2)构建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应该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构建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把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分别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安排内容,形成分级教学体系,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不得不说,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企业领导反映:从学生身上可以反映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甚至可以反映出教他老师的言行、生活、学习习惯。例如,有位学生一直习惯浏览各个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课外学习。原来是他们上课的老师,在上课时演示给他们看这样获取信息的手段,这位同学回忆说:特别感谢这位老师交给他们这样的方式方法,使他在毕业后随时可以找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资料。由此可见,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和义务不仅仅是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师,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才能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高职院校从当前抓起,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自觉、自发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4、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信息的使用过程中,不要危害社会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据我们课题组调研,目前学生对信息道德的概念几乎不知,认为网上抄别人的文章、作业,泄露他人信息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很多公司贩卖个人信息,这也是信息道德低下的表现。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开展关于信息道德教育,或者说信息道德教育的力度不够。信息道德教育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其二是指对信息的识别度。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政府很难对所有网络中的信息一一监管,因此网络比其他渠道有更多的反动、低级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信息免疫力,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识,正确对待信息,提取对自己有帮助的有益信息。高职院校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道德教育需要增加信息法制課程,有条件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实践,了解示范企业关于信息的相关制度。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严峻使命,这个使命促使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什么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出现不断的教学改革,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及被社会认可的认可度。就目前形势来看,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及认可度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各方面的硬件投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总之,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受到各个院校的高度重视,逐渐加大信息素养教育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向柔性人才教育目标不断迈进,为社会培养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

[2]王慧,陆思东.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8):87-88.

[3]彭芸.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63-64.

课题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11-R-20071;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DJG-12039。

上一篇:和谐中考作文下一篇:英语第七册Unit2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