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2024-10-01

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12篇)

1.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篇一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

1.恋爱动机的多样化。

据调查统计,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大学生只占30%,更多的是以“丰富生活”、“摆脱孤独寂寞”为目的,也有为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他们只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走出了“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爱情三步曲,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便出现了“契约式恋爱”,在校时卿卿我我,心理上相互填补空白,甚至在校外租房同居,但毕业时互相说声“拜拜”。这种缺乏责任感与严肃感的盲目的“寂寞期恋爱”是十分危险的游戏,是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2.恋爱随意性大。

主要表现为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一些学生恋爱凭的是一时的冲动,对未来考虑得不是很清楚,通常是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于是马上和“现任”分手,去追“更适合自己”的“下一任”,“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出现了“恋爱专业户”。

3.恋爱成功率低。

由于恋爱随意性大,因此,在校期间成功率就低,另外,大学毕业后不能在一起工作,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恋人分手的主要原因。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毕业的季节,也是分手的季节。

4.网恋日益盛行。

除了传统的恋爱形式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恋爱又有了其虚拟形式:网恋。无形的网络开始取代月老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恋。网恋几乎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新公式,也成为e时代少男少女的一种新时尚。大学校园本来就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大学生又对新事物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且高校的网络已十分普及,因此在高校里上网聊天和网恋更为流行。

2.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篇二

1 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推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社会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数量,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毋庸置疑的。为解决这一困境,学生需要谋求更多的就业方式,而不单单只是应聘某岗位,而自主创业就是就业方式多样化的一个很好的模式。免去了与上百人竞争一个就业岗位的压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市场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

1.2 学生特性

由于当代大学毕业生大多为“90”后,他们个性鲜明,想法独到,不希望被束缚在每日循规蹈矩的工作岗位之中,整日被人指手画脚,而成为工作的奴隶,渴望创新和改革。由于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许多学生的创业存在着盲目、从众、冲动的特性,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只是凭着一股热情进一头扎进去,进而处处碰壁,屡屡受挫,当热情被磨灭,创业也就不了了之。因此,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

1.3 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成果却不尽如人意, 传统教育所遗留的弊端仍存在,并对高校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和实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兼顾创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提升。它在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时间能力,和精神文化层面的修养。这与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不以课本知识为唯一知识来源,不以书面卷面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

2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2.1 传统教育的弊端仍未清除

虽然,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传统教育所遗留的弊端仍存在,并对高校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峻挑战。专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首选载体和方式,并将成为其日后就业择业的资本。要及时更新和补充学校的学生培养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规避传统教育的弊端,保证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 (1)

2.2 创业教育资源缺乏

首先是教师资源。创业教育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再者,是资金资源。创业教育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实践教学的配合,参观创业园,构建创业基地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目前学校对于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够,导致当代创业教育只是拘泥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的提升,学生无法从中获取创业的精髓。

2.3 创业教育尚未纳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没有渗透进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中。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既没有成为学校教学的必修课,也不在学校的专业教育当中,而处于尴尬的境地当中。由于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人文知识的熏陶和精神文化的感染,不能仅仅通过课堂知识的灌输,因此,创业教育时刻要与专业教育和实践经历所结合。 (2)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与创业教育相配合,使其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3 创业教育的对策

3.1 改变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业勇气

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要积极开展校内创业课程,更需要邀请德高望重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传经授道,与学生开展面对面对话,解决其心中对于创业的疑惑和顾虑。这种社会参与的创业论坛不仅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有利于增强其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而造成的阅历较浅。这样做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勇气。学生只有有勇气去创业,才能追求和把握市场机会。创业不一定是高科技产品,对于低端领域依然能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重要的是要把握创业机遇,不能眼高手低,而是要学会脚踏实地,量力而行。

3.2 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高校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可以通过在校教师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与培训班的形式,对师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改革动态,提高学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比例;大力支持教学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中,以充实其创业实践经验,再指导学生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此外,高校可以邀请资深创业教师组成“创业指导导师队”,他们可以来自创业实践的第一线,也可以是工商、人事、外贸管理等政府部门。由他们讲授大学的创业课程,对各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3.3 建立校企创业者联盟

创业者联盟为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其提供去企业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创业团队,积累创业知识,已创业者可以为准创业者提供培训、风险顾问、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助其能够顺利创业。联盟的组建和有效运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联动。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社团,而是与社会企业、科技园、孵化器以及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相联系的互动平台,其活动也只有在以上各部门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

3.4 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的主要对象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意识、技能和精神,以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当然我们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创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创业教育的考核核心应该是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兼顾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考核,并以此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考评方式不应拘泥于单一模式,可以通过模拟创业企业,邀请业界资深创业专家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创业教育的考核应遵循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口试为主,笔试为辅,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不偏不倚,严格把关,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核心创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后有较好的创业基础,夯实其今后的创业道路。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毋庸置疑的。为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对就业方式进行多样化改革,自主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是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然存在教育资源缺乏、尚未纳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等缺陷,需要通过改变创业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创业者联盟、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手段,学校、社会、企业的多方面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活动营造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

注释

1 施险峰.大学生抵御创业风险的途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6) .

2 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2) :70-71.

3.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篇三

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素质教育劳动对社会和生活的作用,已被历史和现实所明证。作为为未来生活准备的教育活动,当然也缺少不了劳动教育这一内容。在中外教育史上,从国外的马克思、欧文、佩斯泰洛齐、卢梭、杜威、马卡连柯,到我国的墨子、陶行知、毛泽东等,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必要性及具体的实施,都有系统的思考和具体的制度及实践安排。

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建国后我们通过开办校办工厂、校办农场、勤工俭学、开设劳动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的管理和实践经验。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进行,劳动教育也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所体现。但从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现实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二者之间还相距较远。倡导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1.与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明相关的对劳动教育内核的把握不准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虽然不时地提及劳动教育,但对劳动教育的定位始终都缺乏稳定性。有一些教育家把劳动教育视为一种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呼吁和倡导,比如佩斯泰洛奇,在其所提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中,就包括体育、劳动教育这一重要方面[1]。而如直接和间接地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家以及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里我国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其实是把劳动和劳动教育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来对教育活动进行安排的。比如倡导“生活教育论”的陶行知先生,当创办的晓庄师范于1930年4月遭到国民党政府封闭之后,又创办了山海工学团,在解释什么是工学团时他这样说:工是工作,学是科学,团是团体。工学团既是一个工场,又是学校,还是社会,是把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教育组织,贯彻“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精神[2]。在另一些时候,如在我国20世纪初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中,更直接地把劳动教育微观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课程分支,甚至对课程的标准也进行了微观的操作层面上的规定。当这种宏观的不稳定性和微观的细致性同时出现时,就极易造成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劳动教育核心要素的把握不准。其产生的结果就是:现实的劳动教育因只强调其自身的某一方面而缺乏前后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继而造成现实劳动教育的实践混乱以及劳动教育的应有效果不能在教育活动中并最终在受教育者身上自然呈现出来,从而使现实的教育实践者表现为对劳动教育的忽视或对之的优势作用丧失信心。

2.与对劳动教育作用的认识不清相关的劳动教育的效益未获得充分实现

由于劳动教育的潜在效益不能立竿见影地发挥出来以及由于对“考试”的全民焦虑和与之相关的应试教育,一些老师和家长就把学习与劳动教育看成是具有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的两种存在:劳动教育占用的时间多了,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学习时间少了,学习成绩很可能就下降了。因此,老师很自然地侵占了所有的本该属于劳动教育的时间而用来进行直接的知识学习,家长也“好心”地为了让孩子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更好地投入学习而自愿地包揽了全部的(甚至是理应由孩子自己来承担的一部分)家务劳动。而实际上,这样的学习在很多时候都是单向和被动的。而这些,是完全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真实的劳动教育来进行激活的。

3.与对劳动教育内涵挖掘的不充分相关的劳动教育魅力的高度丧失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常常沦为日常教学中的一项简单任务或单纯的体力性教育,异化为教师和家长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或成为在老师的严密监督之下的另一种场合和方式的控制,这样的工具主义的劳动教育[3]既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不会激发出学生的劳动兴趣,更无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似乎仍然扮演着一个外加者的角色,被淡化、弱化甚至是轻视。它好似教育活动的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或调味品,一直没能有机地融合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1.对我国教育界优化素质教育的现实性回应

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人们强烈呼吁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现实中对素质教育之“素质”的应试化解读使得素质教育的成果大为缩水。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多元价值和多维功能的活动,如果能够真正地开展和实施的话,其产生的作用将是辐射性的和全方位的。

2.对现当代中小学生特征性缺陷的自然性弥补

现如今中小学生独生子女的人口学特征对我们的教育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冲击是很明显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娇生惯养,主动或被动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产生的后果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眼高手低、好逸恶劳,物欲和自我的双重膨胀以及伴随而来的对劳动、劳动者的轻视甚至是鄙视。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甚至已被那些现实中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歌二代以及学二代和啃老族等彻底颠覆。在此种情势下,劳动教育的开展将借助劳动这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自然和切实的过程,会给其参与者以真切的感受与体会。相应的学风、个人作风甚至是社会风气也会有所转向和调整。

3.对基础教育与中等和高等教育人为脱节的自然性贯通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本应是步步为营,后为前继的。但现实的教育由于过度的功利化和工具主义,而使小学生最远大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当迈入大学校门之后,更多学生感到的是茫然而不知所措。当走出大学校门时,这种后遗症还会持续:如非北上广不去,月收入非五千不签约等现象比比皆是。当代的大学生也不是本身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和不知道学了之后去干什么,而是以往多年变味的教育让其不知道该去学什么和怎么去学习。如果有一贯如一的劳动教育的熏陶和影响,想必他们在走入大学校门后甚至是再走出大学校门后不会有那么多的浮躁和不如意,也会以更积极的心理态度应对择业就业过程当中的各种困难,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1.全面重视

要想使劳动教育的应有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要高度重视并广泛参与进来。首先,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安排者和实施者的学校和教师应先身士卒。要看到升学率之外的对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的更多的方面,并能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课程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配置上予以平衡,这些将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其次,家庭和家长也要密切配合。家庭和家长要协助并协同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接受劳动创造环境的、时间的、思想等方面的条件。此外,鉴于劳动教育所具有的鲜明的体验性特征,也客观要求学生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心地去实践和体验劳动。

2.系统设计

这种系统性体现在多种方面。首先是对“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认识。劳动教育,应是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再到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知识点的系统工程。其次,是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其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结合。劳动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化设计和系统安排,强化学生通过具体的劳动体会、感受和实践而获得自然的、生动的、鲜活的、直接的经验,从而在形成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表现为品行、知识、体能、审美等方面的统合发展。

3.有机安排

这种有机性,首先体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内容的有机安排上。比如要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征,不同时代的历史的、科技的、经济的条件以及不同地区的状况和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综合安排。其次,还应注意各种劳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如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等,以此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4.强力助推

教育行政部门、媒体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外部力量也要注意形成合力,强力助推。作为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方针的倡导、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引导及相关的财政、奖惩制度和措施的执行等方式对那些在劳动教育方面开展较好的学校和地区通过表扬、宣讲、奖励、财政倾斜等方式,巩固其成果、扩大其影响。各级各类媒体也不要把报道关注的焦点仅仅定格在各地的“高考状元”和各校的“学霸”身上。在媒体影响力日趋强大的今天,对劳动教育方面的关注和正面报道也会对劳动教育的推进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总之,对劳动教育的倡导,可以弥补我们把关注教育的视角仅停留在诸如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学模式的选择等教育活动的微观层面上的不足,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在理念上有更核心性的、导向性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修订本,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刘猛.劳动教育:从陶行知到毛泽东.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篇四

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以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明确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设立诚信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作 者:解倩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山东淄博,2550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诚信缺失 诚信教育

5.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研究 篇五

内容摘要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本文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在时代发展变化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有失偏颇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政治信仰植根于内心,以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为基础;扎根于社会,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升华;籍由内省产生,并依赖于人们心中的尊崇。有无政治信仰或者信仰到什么程度,是一个社会成员是否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的重要依据。作为社会群体与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对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坚定社会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年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中国,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基础较好的群体,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重心由“思想至上”转移到“科技至上”、“经济至上”,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边缘化,其中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修身齐德、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以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各高校大学生为考察对象,综合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座谈、访谈等手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进行深入探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7份,有效率为91%。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突出的现象和问题

1、政治态度比较明确。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比较鲜明,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主流积极向上。他们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对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问题思考较多。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与直接受益者,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他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国家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学会了从国情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问题,审视形势。同时,他们积极肯定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问及“你对现在的政治制度的看法”时,多数大学生认为“是好的,但要完善”;在问及“你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时,42.8%的大学生选择“充满信心”,45.1%的大学生选择“较有信心”。

2、政治理论素质相对缺乏。大学生在繁忙的专业课学习与缤纷的社会活动之外,几近无暇参与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能力不强。在问及“政治信仰”的确切含义时,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76.4%的同学不知道校团委理论研究会的职能,即便是理论研究会成员,经常参加理论学习的也仅占28.2%;与此相对应,每年理论研究会都有两次征文,每次收到的有效稿件可达400份以上,但文章质量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获奖作品的质量和深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低水平的文章也越来越多。

3、政治参与热情降低。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的优越感、成就感逐渐淡化,亦不再像前辈那样激进狂热、豪情万丈,积极充当“社会精英”的角色。在问及“你是否有当人大代表的想法”时,46.4%的大学生选择“有”,41.2%选择“现在没有”,12.3%选择“从来没有”;在问及“你是否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选举活动”时,7.3%的大学生选择“喜欢”,28.2%选择“比较喜欢”,34.1%选择“不太喜欢”,8.3%选择“很不喜欢”。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降温。

4、政治信仰出现淡化倾向。伴随着政治理论的缺乏和政治参与热情的下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淡化倾向。在问及“你的政治信仰”时,48.2%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29%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22.8%的大学生选择“宗教或其它”。在访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即使是选择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些学生,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也是脱节的,这样的政治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调查还显示,只有12.5%的大学生把信仰共产主义作为入党动机,令人忧心。

(二)原因分析

首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大量新兴事物和思潮出现,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某种意义上被边缘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社会价值判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日益模糊了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判断力与荣辱感。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涌入亦使青年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去中心化”。大学生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弱势群体,在这样的荡涤中或裹足不前,或无所适从,或偏激狂热,从而造成政治信仰缺失。

其次,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大量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在早期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及政治信仰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大学生处于校园的亚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不健全,多数尚未形成政治价值认同,在此状况下,必然直接影响他们政治信仰的状况。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对学习边际收益的心理预期中正处于边缘地位。市场技术成本和道德成本分离的现象是促使学生产生重技轻德心理取向的直接原因。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已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一旦大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与社会现实产生反差,就极易形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当前教育方向与现实的相悖,更大程度地将这一矛盾凸显出来。当代大学生不习惯于说教式的灌输,而我们的思想工作方式趋于传统和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社会风气的低俗化、拜金主义现象,以及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对于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用冷静、全面、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的。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课程安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关心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前途与命运,进而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而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是重要内容。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我们比较重视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观点的培养,但对于大学生的政治技能教育则不够。又如,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有些高校受师资力量所限,各专业开设思政类课程的时间不一。由于合理的课程次序设置对于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系统学习,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度、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的有效途径。

(二)提供参与平台,提高参与意识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政治的接纳度和接受性还是积极的,造成他们政治参与度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没有适当的参与平台,因而出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的情况。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关键在于“参与”,重点是提供“机会”和“平台”,亲身参与其中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要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细小事件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做了才能有认同,才可能提升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

(三)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凝聚青年思想

共青团承载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时代责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思想凝聚,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上发挥积极作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体现积极作为。长期以来,团组织在自身建设上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面对新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区域联动机制,在服务大学生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的思想,让大学生由认同团组织到认同党的事业。此外,团组织要进一步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推动大学生热情投身和广泛参与,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才能共同体认。

(四)依靠传统文化,提升向心引力

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先进文化的根基。在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功能,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凝聚大学生。共青团组织必须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青年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基础,进而坚定政治信仰。

(五)创新工作模式,择优培优树优

面对存在的问题,共青团应在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方面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阵地,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模式,努力将正确的政治信仰牢牢印刻在当代大学生心中。

学校课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高校共青团组织亦可在这一过程中有所作为,例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政治信仰教育纳入团校教学体系之中,开展以坚定政治信仰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设施在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共青团要建立健全“择优培优树优”机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动线,以线影响面,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六)明德知耻崇法,促进“精神和谐”

6.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初探 篇六

摘要: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也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当下的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健全其自身的人格,有效的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加深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环境当中,在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塑造为目标,首先对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其次对于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剖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7.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篇七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 (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 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 (包括劳务) 的比例关系。在消费中, 消费结构的划分多种多样, 比如, 从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 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吃、穿、住、用、行等具体形式;或从满足消费需要的层次来分类, 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 享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再如, 按消费品的不同内容, 可划分为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等。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除了缴纳学校最基本的学费和住宿费外, 其余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

生活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进行的消费, 这种需要在大学生所有需要中占的比例最大, 是其它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和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在衣、食、用、行四个方面。由于每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 消费习惯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大学生个体之间的这部分消费也存在着很大不同。调查结果表明, “平均月消费额”在8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8%, 且基本上为一年级学生;800元至1000元的占43%, 部分学生的月消费额已达1000元以上。可见, 家庭经济收入不同造成大学生生活消费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分布为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态势, 在动态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 学习消费

学习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履行学生这一基本社会角色而进行的消费。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主要包括购买学习资料费、电脑消费、各类考试的培训费等。学习资料费除了购买学校进行教学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外, 学生还会买购买一些课外读物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调查表明, 当代大学生在图书馆和网络双重供给下, 此项支出已愈来愈低, 而电脑消费则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 部分六人间宿舍电脑拥有者高达三到四人。与此同时,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 “考证”成为当代大学生增加就业筹码的一种手段, 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培训费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比如国家公务员、硕士研究生、注册会计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驾驶证、国家级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相应的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等自然成为学习资料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该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 休闲娱乐消费

休闲娱乐消费主要包括旅游消费和娱乐消费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宽松时间相对较多等特点, 这一群体已逐渐成为旅游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调查表明,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旅游意向, 46.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和同学或朋友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 12.3%的同学在寒暑假期间曾和家人一起旅游。可见, 旅游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时尚活动, 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健康的消费行为。娱乐消费作为一项群体性消费, 其支出数额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调查发现, 36.5%的学生每月在娱乐上消费, 其消费额约占学生月消费的8%, 主要形式有去KTV、打台球、去网吧、开PARTY等。

(四) 人际交往消费

人情消费、恋爱消费和通讯消费是人际交往消费的三大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人情消费为依托来构筑自己的关系网, 并以此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源。调查发现, 大学生总消费额的19.7%用于与同学交往、老乡聚会等场合, 在庆祝生日、获取奖学金时, 更要请客吃饭, 不然就被视为不懂人情世故。恋爱消费在大学生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容小觑。有的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支出与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不分上下, 这些支出主要用于平时约会、喝杯咖啡、去饭店改善一下生活等, 在遇到情人节、对方生日、圣诞节等日子时, 巧克力、鲜花等一些“爱情象征物”都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 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 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必备品, 站在信息化前沿的大学生, 通讯消费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笔开支。调查显示, 每月通讯费在20—30元的占26.5%, 30—50元的占23.5%, 50元以上的占30.9%, 而且通讯消费支出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而逐渐提高。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笔者发现, 他们正朝着追求时尚、讲究实用、重视自我等方面发展, 其消费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经济来源单一, 理性消费是主流

笔者认为, 尽管近年来大学生经济来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如校内勤工俭学、校外兼职打工、奖助学金和贫困补助等, 但家庭供给仍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此外, 在习总书记2013年1月“舌尖上的浪费”作出重要批示后, 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作为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艰巨使命的当代大学生, 绝大多数认可勤俭节约的消费观, 在购买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质量和价格, 可见理性消费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

(二) 追求消费行为的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朝气蓬勃、好奇心强、追求个性等特点, 通过时尚与前卫的消费形象来向社会展现青春活力。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基本上达到100%, 其中一半以上人群会选择一些诺基亚、三星、小米等品牌手机, 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目前比较流行的苹果手机, 但手机功能齐全、浏览网页速度快等是不少人购买手机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 在服装、发型与生活用品的选择上, 大学生将“流行”视为紧随“价格”、“质量”之后考虑是否购买的另一因素。当代大学生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独特的自我, 调查表明,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 他们通过追求产品上的一些细微差异, 显示出与他人的不同。

(三) 消费结构失衡, 两级分化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结构日趋完善,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支消费主流, 其消费结构呈现出失衡现象, 即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明显高于物质生活需求消费。可以说, 他们正从传统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化。但无论是过去的重物质消费还是现在的重精神消费, 只有二者均衡发展, 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 高校大学生消费还呈现出两级分化态势。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出现超高消费和奢侈消费, 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勤工俭学、做兼职、带家教, 以此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四) 消费心理不健全, 盲目与从众消费现象严重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消费观念还不成熟, 其消费行为或多或少会折射出一些非理性消费问题, 如盲目与从众消费。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忽视了必要的消费计划, 开销大的惊人, 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也有的大学生购物时凭感觉, 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在遇到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活动时, 很容易进行冲动消费。同时, 大学生生活在校园这个大集体中, 易产生从众心理, 消费时跟风随大流, 缺乏理性, 从不考虑这种消费品是否需要以及适合自己, 结果是钱花了但于己用处不大, 造成了不小的浪费。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这项任务的重要承担者, 要利用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一些贫困地区, 让学生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情况和生活现状;通过举办一些反对铺张浪费的讲座,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消费知识;通过展览一些反对铺张浪费的图片, 增强大学生消费的合理性。同时, 还要教育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侵蚀, 注重适度消费, 保持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要把良好的校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校风与学风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 是学校的灵魂和气质, 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良好的校园风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极易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 高校要牢牢把握校风建设中“育人第一”的原则, 抓好大学生为人处世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重视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塑造, 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以形成, 就会对良好校风起塑造与促进作用, 并构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三)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修养, 规范自我消费行为

对于大学生而言, 必须理智对待自己的消费, 克服攀比情绪, 抵御外界诱惑, 将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 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更要注意加强自我修身,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提高人格魅力。大学生还应明确自己的方向, 自立自强学会感恩, 学会承担责任, 在实践中锻造自我, 完善自我。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时代影响, 其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消费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消费市场和发展趋势。只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积极主动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取向, 消除部分学生中错误的消费观, 一定可以将其引入到科学合理的消费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朱茵.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18

[2]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 2006 (1) :20

[3]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4) :77

8.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考 篇八

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诚信已成为立身处世之本,当代大学生应当培育积极的诚信观,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和效力。本文主要论述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策。

关键字: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1、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经济社会的基石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尚未走入社会,对诚信的重要性尚无切身体会,但大学生活中涉及的很多事项已与走上社会后的诚信要求相关,但当下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与诚信要求相悖的现象又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极大影响,如果诚信缺失的大学生在没有受到有效的诚信教育就步入社会,将会继续沿袭上面的种种现象,这就警示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学校在塑造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诚信观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人的发展包含思想意识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发展,部分学生意识不到诚信乃成人之基,导致行为上自私自利,意志不坚,责任意识淡薄,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不诚信现象,缺乏对诚信观功用的反思能力,很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不诚信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诱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所以,加强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逐渐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成为必然。

3、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被关注,造成其缺失的原因从外部环境、自身内部因素分析。在学校方面,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对于大学诚信教育重视度普遍不高,而学校对诚信教育活动的推广不足,致使大学校园诚信教育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家庭方面,家长对诚信方面非但疏于教育,并且家长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做出不诚信的某些行为,长此以往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便逐步诚信缺失。大学生诚信现状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生长环境相对优越,经受困难挫折少,没能深刻的体会到“诚乃成人之本,信为立身之基”的道理,导致思想上个人主义强烈,行为上自私自利,意志力不坚定,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不高。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一手抓机制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才会将内心道德意识外化成道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推动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广泛开展大学生诚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信形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全面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诚信教育又是道德建设的重点,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接受知识、内化价值观念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将诚信教育的理论渗透到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中去,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人的道德底线,更是一种法律要求,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责任意识。

3、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加大制度建设,健全诚信制度规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将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渗透到具体规章制度中。修订完善包括大学生、教职工在内的各项管理规范制度,如制定严格大学生的考试管理制度,明确考生、监考老师、校方等各方责任和奖惩制度,并将各方的诚信情况记录建档。

大学生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信用纪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同时必须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收集管理制度、整理统计制度、查阅利用制度、共享保密制度,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管理有依据、收集有标准、利用有凭证。

根据大学生的诚信记录,结合老师、学生、社会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动态的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在评奖评优、推荐就业、考察入党、助学减免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4、营造良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坚持教书、服务、管理和环境育人的原则,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应充分发挥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应在学术、教学、生活中做诚信的典范,以高尚的师德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诚信理念,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同时,校园环境建设要精心规划诚信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网络、微信等媒介,用诚实守信的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先进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营造和提升诚实守信的主流文化氛围。

三、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让诚信教育由课内灌输走向课外体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让诚实守信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自觉需要。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诚信教育合力,才能构筑起大学生坚实的诚信大厦。

参考文献

【1】李万仓.大学生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7).

【2】唐立国.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3】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林庭芳,韦金红,乔林丽.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8)。

作者简介:

1、史秀琴(1980-),女,硕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9.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篇九

贾群

关键词: 高校、道德素质、道德教育、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实际,从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现状入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指出从哪些方面去加强和改进,以达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为目的。道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内涵,起着导向的作用,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发展完善的必然,是教育工作者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现状

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来,德育工作通过在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探索和改进。如德育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起、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加强、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等,都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从深度来看,目前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道德评价失准。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人们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评价总受到多种“标准”的影响,且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思想观念、道德评价的正确标准也模棱两可了,因此使人们常常陷入矛盾之中。

2、道德价值取向混乱。由于评价的失准,必然会带来人们对价值取向的混乱。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种选择都似乎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和赞扬,但同时却又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

3、良好的德育环境还未形成。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需要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和心理氛围,但目前在高校,良好的育人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部分专业教师身上还存在着只教不育、以教代育的现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的想法依然存在。

4、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差。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是当前德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尽管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普遍采取了改革德育课程体系,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增强内容的时代性等多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教育的实效性并没有因此而有较大的改观。

二、道德素质教育形成的原因

1、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已为人们所接受,然而在谈到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及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时,人们更多地强调的是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及培养,而对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这种倾向在高校校园内也依然存在。

2、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年龄的变小,使得现在的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及思想道德等方面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 1

点,如在具有较强的自立、竞争、平等、价值、创新意识的同时,也有诸多的道德困惑,产生了许多道德误区,如用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用竞争取代协作,用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等等。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已相对显得滞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考虑到社会对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结构,恰当地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才可能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和联系学生个体实际不够的现象。

3、德育教育的时代性不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在高科技信息革命的时代,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不仅应具有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道德知识,而且要有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知识;不仅具有道德思维能力、践行能力、评价能力,而且要具有人际交往技能、自我教育能力;不仅具有道德需要和动机、道德感、社会政治理想,而且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我们的德育工作与这种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4、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有不少方面已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又尚未建立起来,于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道德监督、调控失灵,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出现与社会发展不符的现象。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从而削弱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素质教育工作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它的意义和作用又远远超出高等教育领域,它通过传播精神文明,培养一代代新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息息相关,并对中国未来命运和面貌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无论何时,学校德育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才能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1、探求新思路。教育要在注重共性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统一。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今天,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德育的主要任务,教育要把重视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统一起来,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看其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中,行为习惯起着特别明显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必须要注重二者的统一。教育要注重使他律与学生自律统一起来。在自律和他律之间,自律是关键。为此,我们的工作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努力加强针对性、实效性的同时,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

2、拓宽新途径。建立“三线一面”的教育途径。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进行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实现明理;以主题讨论会和学校传统活动为主线来实现激情;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导行;充分利用各学科、各领域的德育因素,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合力,形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在内的多种教育渠道。注重道德素质教育考核内容、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导向性。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依据培养目标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找到起点,促

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和成熟。

3、营造新环境。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工作计划中的重要策略。加强师德的建设,师德在学生培养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教师的权威性决定了其言行的榜样作用。

10.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篇十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这种变化表现为个人摆脱精神上的束缚,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有的人道德沦丧,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自私自利,对待国家、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概念反应淡漠,个别学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甚至违法乱纪。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表现出历史责任感不强,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有的人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甚至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现象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大学生群体中主要表现为: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从原有的平均主义转变为出现差别,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利益分配的形式也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上高薪阶层的物质生活和一夜暴富的个案刺激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挑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财富、个人权力,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同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伴随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信仰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学生信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二)精神躁动,道德观念弱化。

客观地说,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特别是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困惑。近年来,权威的道德评价标准开始失落,当代大学生已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传统美德大打折扣。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和一些社会丑陋现象,大学生表现出精神不满足及追求迷误,传统的依靠良心控制行为的道德观念明显弱化。

(三)自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群体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重视自我发展,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应该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选择,但是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于利欲熏心,不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良心,就会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只强调自己应得到的权利、荣誉和金钱,而很少考虑到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而不愿考虑国家、集体以及社会的需要。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品格的完善都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直接妨碍他们自身的成长,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发展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荣辱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明荣辨耻的判断标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八荣”给大学生在人生的前进道路上提供了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八荣”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八耻”正是大学生行为的镜子,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全否定。通过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要树立“荣荣,耻耻”的社会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的空间。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是衡量社会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是在新形势下,要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八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表现。面对这些社会现象,大学生群体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将是国家民族的栋梁,保持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下去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群体要不断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认识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存在问题,认真修身养性,使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层次。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其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社会风气呈现复杂的状态,其中的不同成分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观念和社会丑陋现象,会不同程度地抵消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强化了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强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的专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三)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应自强不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精益求精,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11.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篇十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点。数据显示:92.8%的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有着自己的具体认知,没有考虑人生理想信念的大学生仅占5.3%。选择“让自己和家庭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的排在第一位,占到了59.5%而“及时享乐,过好每一天”的大学生占到了7.5%。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数位列第二,占25.8%,从整体上看,目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多元性,只关心自己个人理想和理想虚无的大学生群体值得关注。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困境。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受到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冲击,部分学生滋长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忽视社会责任,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物质的需求和倾向被放大。

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习惯,不能吃苦,经受不住挫折的现象明显。

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的教育仍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在当今形势下其作用受到了挑战。数据显示:有55.8%的大学生认为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学校起着关键或重要的作用:但也有30%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作用越来越小;11.3%的学生反映目前学校理想信念教育讲大道理太多,同学们一般不接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亲和力和说服力,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不适应高校教育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个体成长及社会发展

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学习是专业知识和思想意识双重锻造的过程,两者应当同时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使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拥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强劲的精神动力,行为上保持积极的精神风貌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呈现多样化,社会现实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数据显示,在大学期间“迫切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占31.5%;“希望”加入的占43.5%;“递交申请但顺其自然”的占13.9%;“不愿意”的占10.2%。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持希望态度的比例占到了75%,有10.2%的学生对入党持否定态度。可见,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原因复杂多样,面对复杂多样的递交申请原因要做好正面导向。

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希望入党的理由中,选择“成为优秀人才,为党的事业做更多贡献”的占到了43.9%;“为了就业时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单位”的占21.5%:“觉得入党后荣耀,感觉好”的占21.8%;“为将来更好发展积累政治资本”的占8.9%。由此可见,尽管有75%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入党,但为了崇高社会理想而选择入党的仅占43.9%,因为面子上的荣耀、就业、积累政治资本这三项原因而希望入党的总共占到了52.2%。这样一组数据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在当前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等现实状况面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面对这一令人担忧的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数据显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历史、目标、指导思想等基本知识“非常清楚”和—了解一些,但不全面的两项共计占到了84.3%:不了解,因为没有机会了解的占8.6%“不了解,因为不想去了解的占7.4%;对于党员发展程序和入党条件,“非常清楚”和“了解一些,但不全面”的两项共占78.6%,“不了解,因为没有机会了解”的占13%,“不了解,因为不想去了解”的占7.4%。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党建基本知识和入党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不了解和不愿意了解的是少数。

此次调查反映,党员学生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党员学生,但“及时享乐,过好每一天”和“没有考虑”这两项的比例之和也高于非党员同学。部分学生党员表现出的理想虚无与功利主义值得重视。调查还显示,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党员同学,“成绩一般,社会活动能力很强,深得老师信任”的占39.1%,列第一位,“非常优秀,综合素质很高,深受同学拥戴”的占24.2%,“很会做表面文章,素质低”的占21.7%,“老实厚道,成绩优秀,但仅此而已”的占13%。同时,在回答对党员同学入党前后变化的感受的设问时,选择“始终保持先进本色,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列第一位,占38.7%,”不再像入党前那么严于律己了,和普通同学没有什么区别“的占30.6%,”不再像入党前那么公而忘私了,只顾干自己的事情占16.7%,“不再像入党前那么谦虚谨慎了,给人自以为了不起的感觉”占10.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党员同学的综合表现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的,但部分学生在同学中不能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申请入党过程中选择最信任、最希望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自己的辅导员(班主任)”占30.4%,位列第一。调查数据还显示,对于大学阶段最愿意倾诉的对象,62.3%的学生选择“要好的同学” ,选择“父母”的占20.3%,“信任的老师”占8.2%,选择“辅导员(班主任)”仅占6.1%,居未位。大学生在申请入党的过程中最信任、最希望得到辅导员的帮助,而辅导员却不是他们的主要倾诉对象。就其原因,学生在选择倾诉对象时会考虑对对方的信任程度以及倾诉的后果影响,往往会回避与之利益密切相关的人。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要主动多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各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建立完善辅导员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广大辅导员教师更好地投身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努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按照参与频率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第一位“阅读”占40%:第二位“上网”占15.7%:第三位“看电视”占15%;第四位”体育运动占12.2%;第五位“朋友聚会”占12%;第六位“玩电脑游戏”占3.8%。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时代,学生能够第一时间获知社会新闻,也能通过网络便捷地进行学习和资料查找。

12.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篇十二

随着高校法制教育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开课四年, 法制教育的效果相应地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我们于2010年5月至10月发放调查问卷对此展开研究。本次调查对象涉及2所高校非法学专业在校生共计400人, 其中, 理工科学生200人, 文科类学生100人, 艺术类学生100人, 收回有效问卷360份, 调研内容计36个问题, 包括法律意识和行为, 对一些法律知识的认知、对法律信仰的程度、对法制教育现状优缺点的看法和建议等方面。

一、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其教育现状的调查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分析, 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对法律意识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整体上法律意识显著提高, 但整体上仍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

从不发生和基本不发生违法行为的比例达到77%, 还有部分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算违法。80%的学生在作出相关行为之前会有意识或潜意识地从法律角度思考是否违法。

令人不乐观的是, 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一般, 占61.3%, 认为很高的比例仅为3.6%, 可见, 大学生群体对自身法律素养都信心不高, 这种现状亟待改变。我认为法律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只有31.3%, 对法律的权威比较信仰的占50%, 法律至上的观念还未形成,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之路仍任重道远。

法律意识淡薄究其原因, 包括: (1) 部分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认为不违法就行, 学好必学的课程就行;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 使其法律意识存在缺失, 处于被动的守法状态, 表现为法律知识不足或对法律一知半解; (2) 有些学生过分夸大了法制建设的困难和法律本身不健全的一面, 极少数司法不公正、执法腐败被无限放大, 大学生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感到茫然, 产生法律无用论的错误倾向。

2. 对维权和制止违法行为的调查显示, 76%的学生在权益受

到侵害时, 首先想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但敢于付诸行动运用法律武器的比例不高, 75%的同学从未用过或极少用过。对“学了法律知识后, 你是否会制止违法行为”的调查显示73%表示偶尔会。可见, 大学生的守法比例高, 但都出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 认为自己不违法即可, 积极主动学法和制止违法现象的行为还不够。

3. 对法律知识的调查显示, 结果不容乐观。

63%的被调查者对其了解和掌握的法律知识现状感到不满意, 对法律基本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如物权法、刑法、劳动合同法一知半解, 而与切身利益联系不太紧密的法律知识更加匮乏。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兴趣更加浓厚, 45%的被调查者很感兴趣, 49%选择一般, 6%选择较低。兴趣归兴趣, 但很少有人落实到行动上。仅26%的学生能列举6部以上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名称, 仅52%的大学生答对最高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7.8%答对了完全刑事责任年龄为16岁, 68%的大学生认为是18岁, 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取他人卡的钱是盗窃, 更多的人 (66%) 则认为是非法占有, 93%的大学生知道劳动合同法, 但不太了解。

4. 对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 法制教育令人不满意, 大学生思想上重视, 行为上被动。

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目的不明确, 积极性不高。46%的被调查者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去主动了解法律知识。有相当数量大学生不能把认识付诸于实际行动, 很少有人能够主动积极地利用各种途径去学习法律知识。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最主要的是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或者从别人那里听说, 而通过法律课程、课外阅读法律书籍的相对较少。

当前45%的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现状感到不满意, 主要原因是高校法律教学途径与形式简单划一, 教学手段落后, 满堂灌, 内容枯燥, 缺乏生活化的案例, 师资力量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法律基础课程缺乏独立的地位, 合并后内容很少, 很多高校课时没有保障, 为赶进度一带而过, 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灌输, 学习者不明原理, 死记硬背, 应付过关考试, 非常不利于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与前几年的调查结果比较显示,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意识有所提高, 但付诸行动去学习、掌握正确知识, 真正提高了法律素养的大学生还是不多, 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第一, 引导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树立起法律信仰。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大学生需要正视法律在维持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的有力作用, 看到司法与执法的主要方面还是公正的。固然存在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的现象, 但主流还是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徒法不以自行”, 普通公民只有从内心信仰法律, 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而国家管理者只有从内心信仰法律, 也才会严格地依法办事。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 对学生权利和自由充分尊重。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照章处理, 不能因为家长说情、班主任请求,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从反面助长了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不守法而靠人情的心理。

第二, 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应有独立的地位, 而不能从属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系属于社会规范的教育范畴, 从区别上讲, 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 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 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人的品格, 宜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但不能认为是从属关系。所以, 需要建构一个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但新改革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法律部分内容大大减少, 仅仅靠听课堂讲述来培养法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 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大学阶段是掌握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的最佳时期, 应在课时上要适当保证, 在内容上要点面结合, 更新观念, 突出对法的基本理论、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 必须避免过多讲解深奥的法理知识;在方法上要理论联系实际, 提倡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

浅议农村初中生的油画启蒙教学

李亮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本文对于油画启蒙教学在农村中学实行的可能性和方法进行了探究。初中学生主要在美术教材的欣赏部分接触油画作品。我认为首先老师要上好欣赏课, 帮助学生了解油画发展史的主要脉络, 认识油画材料的特点, 了解几位在油画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大师, 培养学生对油画浓厚的兴趣。在欣赏课作了良好的铺垫后应及时开辟实践课, 只要动脑筋做个有心人, 农村中学也能克服困难让学生画上油画。学生可结合欣赏内容尝试几种基本技法初次领略油画的艺术美, 并试着临摹大师作品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接着风景写生,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油画。教学活动还应包括对学生作业的关注和研究, 并通过画展、兴趣小组等多种途径扩大成果推进油画艺术在农村的普及。

关键词:兴趣;引导;尝试

油画是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 在初中美术教科书的欣赏部分占了很大比重, 由于农村的偏僻闭塞, 学生很难见到架上油画的原貌, 在欣赏课上看着一幅幅有点模糊变色的印刷品, 惊叹和钦佩过后并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连油画是什么?油画怎么画?之类的问题都弄不清楚。我认为可以在初中阶段增加适当的油画实践内容来加深学生的认识。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农村中学开展油画启蒙教学进行粗陋的探讨。

一、上好欣赏课, 让学生喜欢油画艺术

要顺利地进行启蒙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油画, 并且喜欢上油画艺术。在学生初次接触油画艺术的欣赏课上, 老师适当的评说、设问、讨论、联系对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油画作品的出示等都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油画是形象艺术而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 应留有足够的时间, 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 让学生仔细欣赏每一幅作品, 让大师的作品散出迷人的魔力, 吸引学生, 使其陶醉于作品的氛围中。

为了便于学生轻松有序地欣赏油画作品, 教师可引导他们对所欣赏的作品根据时间先后进行梳理。如七年级的外国风景画, 可以按着古典风景画的萌芽——古典风景画的形成——古典风景画的兴盛——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派来重新排列。七年级的静物画可按着荷兰静物画——法国静物画 (林那德、卢宾·

效果。法律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特点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讲授相关的法律知识。另外, 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开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学选修课, 使法律成为一门学生能学以致用的课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第三, 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 需要一支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来实施。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强撑场面, 法律课程被边缘化, 缺乏应有的独立地位;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由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精湛的业务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法律专业教师来进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教育。

第四, 拓宽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 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首先, 学生应该拓宽日常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 多关注法制新闻和热点案例。大学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法制教育, 比如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媒体, 相关社团活动、法制教育影片、法律知识竞赛和以案说法活动, 法在形式和内容上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能让参与者在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法律知识。最后, 必须优化实践环节, 旁听审判、报告讲保金) ——夏尔丹——塞尚——凡·高来理一理。使学生知道随着时代发展, 油画风格也发生着变化, 这样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便不会毫无目的, 既轻松又愉快。

学生在课堂欣赏油画作品, 其实不仅仅是对这一幅画产生了兴趣, 他们还想了解这一作品的作者以及和这一画家有关的其他信息。教者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点收集在美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画家的资料, 结合书中的作品从画家生平经历、技法特点、作品背景、画家趣闻等方面向学生进行介绍。如可结合七年级课本中《向日葵》《星月夜》《麦田上的群鸦》, 向学生介绍凡·高, 其悲惨曲折的一生, 对绘画如同生命般的热爱, 画面单纯明快, 极富装饰趣味, 那厚重的颜色, 铿锵的线条, 浮雕似的笔触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狂热的个性, 在他笔下一切物体都不停地运动着, 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更能加深其对油画艺术的认识。对于逼真写实的古典绘画作品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而现代绘画他们觉得不可理喻, 教师可以就此重点介绍后印象主义几位画家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绘画。如塞尚注重画面的构图构成, 不受对象的限制主动在自己的画面里安排对象的形和色;提出世间万物都由圆球体、圆锥体、立方体等几何形体组成的理念, 对后来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派影响巨大。高更原始质朴的画面有一种神秘的意味启发了后来的象征主义画派, 凡·高开创了表现主义画风。

由于学生只是欣赏了书中的印刷品, 对于油画的真实面貌概念模糊, 鉴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准备一两幅油画作品以及作画工具在课堂上展示, 并作简明的介绍, 使学生对于油画有个直观的印象。如:油画作品在作画前先把亚麻布绷在内框上, 在布上涂上胶底子, 等干透后再起稿作画, 油画颜料用亚麻仁油等油脂调合, 干的较慢以利于画家从容不迫地作画。油画颜料可以画得很厚能盖住下层的颜色, 也可以画得很透明, 让下层的颜色透出来, 因而有很强的表现力, 油画还有很强的适应性, 除了布上也可以画在做过底子的木板、纸上。这样介绍要比凭空的描述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可以找几幅别的种类的绘画作品, 如:水彩、国画与油画作品进行比较, 让学生充分感受油画独特的艺术美。

座、举办展览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 也能使学生受到切实、生动的法制教育, 并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

摘要: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调研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其教育现状, 从法律意识、法律行为、法律知识、法制教育等方面了解当前水平, 并提出了推进法律素养教育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庆华,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9月

[2]张阔海袁震浅论如何完善大学生的法制道德观念——透视海师大“偷拍事件”[J]《当代经济》2008年第12期 (下)

[3]陆敏菊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育的路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月 (中)

[4]王剑松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年第7、8期

上一篇: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美文下一篇:优美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