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2024-09-29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精选8篇)

1.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不仅记录着“华夏”这一民族的存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载体。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课上无法很好理解文本思想内涵、认为文言文枯燥无趣,课下对文言文注释死记硬背,产生畏难心理等。高中时期文言文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造成的。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

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可将文言字词量化为简单的实词、虚词积累,应兼有文化内涵,通过字词品味所言之志、所悟之道,挖掘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言”统一,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以上是我在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上做的策略研究,所有教学研究终究要运用于教学实践,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

2.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教材内容衔接的缺失

初中化学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 缺乏系统性;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多考虑了知识应用性而不是化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样, 从教材编排的内容上就存在着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难以对接的现象。事实上, 每位高一化学教师都深深感受到《化学必修1》的教学压力, 因其安排的四章内容几乎涵盖无机化学的所有内容, 涉及大量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及化学计算的学习, 内容十分庞杂, 加上缺乏元素周期律理论基础, 这么多信息在短短一个学期里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习任务之重之难是显而易见的。

2. 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淡薄

高一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势必直接影响初高中教学工作的衔接。调查显示, 大多数高一化学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及教学内容本身, 对教学主题———学生关注不够。多数教师对高一新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 教学时易造成学生知识链和学习能力的脱节。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 对初中的教学方法也知之甚少, 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衔接意识。这使得高一新生面对高中课堂大容量、快节奏的压力不能适应, 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 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绝大部分初中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 习惯于课堂上由老师总结归纳, 还未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 逐步实现独立自主学习甚至自学。这些差异导致高一新生未能及时调整改进, 从而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1. 切实搞好入学教育是基础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为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教师必须做好化学入学教育。首先, 利用开学第一课给高一学生讲清高一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及学习方法与初中教学的不同之处, 并推荐一些常态的、优秀的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其次, 利用两个课时专门进行初中与高一的衔接教学, 或将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分散到高一化学教学全过程中, 遇到相关内容即补一补, 这样的做法效果更好。

2.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和要求是关键

客观上, 初中教材与高一教材存在着各成系统又相互联系的衔接关系, 而且各自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均受制于课程标准。因此, 高一化学教师应吃透初高中教材, 把握好初中与高中的教学要求, 为初高中教学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 我们通过对比初中与高一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 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 并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对初高中教材有一个全局观, 有利于找准初中与高中的知识接口, 对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 更新教育观念,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是保障

新课标倡导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应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备课、上课, 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材和教学内容本身, 而是更要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切实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状况, 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组织教学,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必然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高一化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尤其要研究初中与高中常用的教法有哪些, 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如何过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初中与高中教与学各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探讨熟知初中与高中化学教与学的特点。在全面、深刻了解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再精心设计, 并多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就能顺利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初中被动式学习向高中主动式学习的转变。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力地证明:高一化学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衔接, 将会极大地缩短高一新生的适应期。

4. 加强学法指导是促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高一化学教师除了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外, 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尽快从初中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高中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讲述、示范、举例等让学生明白并逐步掌握高中化学学习必备的联想、归纳、总结等自主学习模式。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3.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 篇三

摘要:文章论述了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断层”现象及其主要原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意见,希望能对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断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8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断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一、关于“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历史久远,不同于普通话的语义及文法。突出表现为句式多样,并伴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词等语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确区分、熟练掌握,理解时常如云里雾里。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及其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

一般而言,学生多从初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该阶段的文言文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教师串讲大意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和理解文言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多感学习文言文有些艰难。多因必修教材所选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理解多较深,需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文法知识等理解,且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来自于课外。加之教师则是以语义、词法、语法为主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即使认真听课练习,但考试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渐渐失去对文言文学习信心。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不连贯,造成严重的“断层”现象。

2、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

其断层的出现,归根于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标准与评价的差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5]

初中文言文,注重记忆与背诵,淡化文言句法等知识,易导致学生文言功底不牢,文言基础知识浅薄。高中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刚入高一的学生因文言功底尚浅,难满足高中学习需求,多感觉文言学习文较吃力。

三、修补“断层”, 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针对断层现象,笔者拟结合自身语文教学作如下探讨:

1、重视文言基础的学习

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必要性。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有利于写作能力提升(如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和素材积累)。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应语文考试需求而产生,意义突出。

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文言基础,如文言字词、语法规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认真地讲好讲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比较浅显的文言文,通过学生的回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应扎实做好相关笔记并经常翻阅,增强记忆理解,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强化所学。

2、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上,古人积累宝贵经验,如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6]学习中应多读多背,在反复诵读中增强理解和感悟。

部分教师功利性突出,恨不得把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师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与感受,未给予其有效的诵读理解时间,教师通堂专讲,学生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 引导者。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避免一味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免削弱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让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多读多背方能感知、理解文言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7]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多为教师全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倍感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呢?

1、讲故事

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爱听故事。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如相关的故事、典故等。课堂上娓娓道来,使学生觉得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较好联系文本。如《烛之武退秦师》,可结合“秦晋之好”等典故,帮助理解文意,并激发兴趣。文言文中多饱含典故、逸闻趣事等,或述背景故事,或述人物坎坷经历,或述后人对他的评价等,敢于拿来,寻找素材丰富教学。

2、角色扮演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感悟体会。为扮演好文言文中的相关角色,学生常多方查找资料,并细心揣摩人物性格、语言、动作等。在扮演中,既拉近其与文本距离,又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性、形象性等,常能给课堂带来别样效果。在文言文学习中,制作精美的教学PPT,配上乐曲和画面,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同时,充分感知文言文的美。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如《鸿门宴》,可结合《王立群说史记》,补充相关知识,并加深对人物个性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 (宋)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篇四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

1.知识点增多。高中物理与初中相比,虽然都是围绕“力、热、光、电、声、磁、原”来展开的,但是高中物理是对初中物理的延续与升华。高中物理知识量更大、知识面广、知识点增多,例如初中时关于力学方面的知识点只有60个,而到了高中却增加到了约90个。

2.理论性增强。一是直观到抽象:初中物理讲的是物体的运动而高中物理讲的是质点的运动;二是从单一到复杂:初中物理讲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物理讲的是匀变速或非匀变速直线或曲线运动;三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由于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知识点较为简单,往往做的是知识定性分析和简单的计算,而高中物理则需要学生对其本质进行分析与描述,所以需要对多过程进行细化和复杂计算;四是初中物理学生只需要了解“是什么”,而高中物理学生不仅要掌握“是什么”,还要掌握“为什么以及怎么样”。

3.系统性增强。初中物理主要是单一的知识点构成的,而高中物理不仅要掌握许多单一的知识点,还要求把单一的知识点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考时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物理知识进行解题,并且高中物理学科间的渗透性加强,解题时往往还会运用到数学知识中的三角函数、不等式、求极值、解复杂方程等。

二、解决对策

1、找到连接点、切入点,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点,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熟悉初中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解知识点时才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同一起点上学习。如,高中物理中讲到的重力、摩擦力、串并联电路等在初中也涉及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回忆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拓展,让学生了解知识的连贯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要充分掌握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异同点,寻找新旧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以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2.做好教师教学方法的顺利连接。

(1)充分备课。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备课这个环节。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切入点,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怎样联系生活实际,怎样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合理设计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收获而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2)注意知识传授的起点与层次性。高中阶段的物理在难度上有所增加,高一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掌握授课的起点。如,对于“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很多学生不是特别清楚,教师可以先以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起点,这是初中时同学就学过的,再通过讲解互成90度的二力合成,以学生熟悉的知识点为起点学生更容易掌握。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解题的重要方法,在讲解受力分析时可以先从“一个物体在水平面的受力分析,再讲解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再是多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整体法与隔离法”。这样循序渐进,加上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3)向学生传递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上往往有这样一个问题:课上能听懂,课下看书能看懂,就是不会解题。其原因就在于书上的习题相对来说很基础,而平时的习题综合性较强。高中教师在讲解物理规律的同时,应该重点向学生传递解题思路。告诉学生在读透题目的同时,注意对关键词的把握。如,“不计重力、理想斜面等”,具体分析物理情景,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迅速建立物理模型,通过读题要清楚叙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过程,物体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应该用到哪几点知识。要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分析清楚整个物理过程。

(4)合理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采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自己再动手进行操作,直观感受、亲身经历。物理作为抽象的一门学科,教师更应化抽象为形象,多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动手制作小道具;对于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还有一种类比的方法,就是运用生活中的概念来解释物理中抽象的概念,例如,对于电场,很多同学都是陌生的,但是如果用重力场进行类比,学生学起来就要轻松许多。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顺利衔接。

(1)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高中物理是一整个体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总结物理知识点,每一小节,每一章,每一个知识板块,再串联起来,形成一整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进行查漏补缺、消化与吸收。比如,很多同学不知道“在对一个斜面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摩擦力沿哪个方向”,若只是告诉学生与物体运动的趋势相反,学生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每一种可能的情况,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体现了物理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思想。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强调:第一,解题的规范性,由于初中物理较为简单,只需要几个公式就能算出,而高中则综合性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注意规范性,画图、公式以及必要的文字说明;第二,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平时多动手、多与同学交流,多思考,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物理意识;第三,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鼓励学生做题时要有始有终、不惧怕复杂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刚来的高一新生抱着对新学校的憧憬和父母的期望,物理考试一旦不理想,就容易打退堂鼓,心里落差极大,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多加鼓励,高中的学习是艰苦的、是需要保持良好的脑力与体力的。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考试受挫的学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且帮助他们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并和他们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在平时的交流中多鼓励学生。

5.初高中数学衔接研究报告 篇五

平舆县第一高级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韩雨濛

摘要: 国家教委在八十年代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和内容的调整,较大地降低了有关知识的要求,造成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较为严重的脱节。从高一数学老师的现状看:各校大部分是教学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有学历,有热情,但对高一数学教材不熟悉,对初中数学教材知之更少,他们急需要有一个学习、了解初高中数学数学教材的衔接与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以便于更好的组织教学,使学生更快适应高中、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升入高中学习之后,无论选择理科或者文科的学习,数学课程都是必须继续学习的课程之一。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延续性,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方法上,均密切相关。因此,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高中刚开始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是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2.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主要从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试图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3.近年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一宏观课题,在很多地方被人们提及,一些教育科研部门也作过尝试,试图寻找其间的规律与共性,但大多是从教学内容上进行简单地分类研究,也没有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因为这一课题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有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价值。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1.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为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2.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高中初期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3.为学生有效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促使教师从研究的视角来审视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这一学习主体。反思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寻找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衔接,结合旧知识,寻找新知识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充分发挥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激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研究,引导教师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数学,了解初高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尽快建立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法,在讲课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对数学材料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认知过程,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体验到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或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成绩的同步提高打下基础。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思念,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内容

1、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研究(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考虑初中、高中两块,考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性、教材知识内容的适应性、学习方法的适应性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2)统计数据,做出分析。(3)学生访谈、教师访谈。(4)课堂观察。

2、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

主要研究初中教材中已经删减或者弱化、降低要求,但是高中教材相关内容学习习中又是以此为基础的、必须具备的只是‚脱节‛处和能力‚断层‛处。通过对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点学习要求差异的比较,设计出相关教学课件、教案和学案。

3、初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衔接研究

根据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差异,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低起点、小步走、缓坡度、常回头、分层次、勤反馈‛的教学方法。重视构建知识网络,结合‚问题教学‛、‚模块教学‛、‚专题教学‛,探索衔接教学的课堂模式。

4、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衔接研究

老师采用渐近式、螺旋上升式的方法做好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过度,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反思。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课题研究保障条件

(1)资源保障

参与该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队伍年轻,思想意识新,具有多年教育科研经验,在一线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并潜心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我校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学校领导重视,支持教育科研,学校的资料室、图书室、电教室都为课题小组开放,图书、报刊、电子读物等藏量丰富,为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和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这些都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力量保障,保障了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2)时间保障

课题组每2周一次小型活动,每3个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方法

初中到高中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关系到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关系到学生在高中学业进步和人格健全,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课题组充分认识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就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教学衔接进行了认真、细致、系统、深入的研究。

(1)讨论、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案和要点。

2015年1月和3月,课题组召开两次研讨会,讨论课题研究内容、思路、方案和要点,制定课题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五项研究内容和重点,征求研究方案初稿的修订意见,确定主要学科衔接教学研究负责人。(2)组织课题研究的开题工作。

2015年5月24日下午,学校就省、市立项课题组织了开题报告会,邀请了县教研课题负责人徐诚伟主任作了教育科研如何选题、如何实施、如何结题的专题报告。

2015年5月28日下午,课题组召开了全体主要成员开题论证会,邀请本课题指导专家教科研主任张中华主任,中原名师,数学组组长贾志刚老师参加开题会并作指导,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广泛、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并对研究方案作了部分修订,形成了开题论证意见和开题论证会纪要,并布臵了课题前期研究工作。

(3)召集多次有关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师生座谈会,进行了相关初高中数学衔接学情问卷调查,了解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薄弱之处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需求。

2015年8月20日,召集本校第一次高一部分学生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体会座谈会。

2015年9月17日,召集本校第二次高一部分学生初高中衔接学习座谈会。

2015年10月8日,在平舆第二中学召集初三部分学生、老师座谈会。2015年10月下旬,进行第一次初高中衔接学习问卷调查。2015年11月1日,进行第二次初高中衔接学习问卷调查。(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培训、课题研究交流活动。

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参加驻马店市和平舆县有关教育科研的所有培训、工作安排、研讨、交流活动。

2015年9月至10月,课题组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交流,认真完成课题中期检查、中期报告。

(5)根据初高中课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对比新老教材内容的差异和知识断层,分析初中生学习的薄弱之处,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反思,初步形成了数学学科搞好高一新生教学衔接工作指导意见初稿。

(6)结合座谈、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比较初高中课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差异,分析初高中差距增大的原因,探究、总结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指导思想、心理辅导方法和教学方法。课题组比较初高中多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差异,分析了初高中差距增大的原因。

要使衔接教学富有成效,通过衔接教学研究课进行探究、总结是十分重要的途径。课题组从2015级高一开始,开展了多轮次的衔接教学研究课活动,如2015年9月韩雨濛老师上的数学‚‘三个二次’的关系‛研究课;2015年9月魏小丽老师上的数学‚函数单调性‛研究课;2015年10月郭玉琴老师上的数学‚函数的最大(小)值‛研究课;2015年11月景御桥老师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等。通过这些研究课的探讨,总结了许多衔接教学的要素和方法。

课题组探究、总结了各学科搞好衔接教学的具体做法和心理辅导、学法指导的方法。

(7)注重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反思,撰写多篇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论文。通过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反思,课题组成员撰写《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教学体会》

(8)认真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与真理。(9)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采取高中一线教师合作研究方式,对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考试导向作全面的比较分析,提出对高中数学适应性学习教学的要求,制定出适应高一初期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脱节的问题。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

1.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和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2.问卷法:了解学生在高中初期学习数学的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所想所需。

3.研讨法:针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教学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学习水平。

4.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深入研究。

5.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积极参加与课题有关的研讨会,不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交流经验。

七、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信息

通过平舆一高高一学生问卷调查和平舆二中学生座谈,确认了高一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普遍感到学习门槛偏高压力较大,这种压力在高中全面启动新课程后不减反增,使得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困难加大,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与恐惧心理。

2015年10月平舆一高高一抽样问卷调查综合统计结果:

(1)学习压力: 32.9%的学生有较大压力,64.5%的学生有一定压力,仅3.6%的学生没有感到压力。

(2)教学进度:对大多学科,48.2%认为进度太快了,36.7%认为进度比较快,15.2%认为进度不快。

(3)初高中数学学习差别:认为有很大差别占38.7%,有较大差别占44.8%,有差别但不大占14.9%,没有什么差别仅占2.2%。

(4)初高中学习方法适应性:适应或基本适应的占34.2%,不适应占65.8%。(5)对老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能适应占24.8%,部分学科不适应占66.6%,都不适应占8.6%。

(6)教学容量:认为教学容量大的占86.2%,不大的占13.8%。(7)中考后参加暑期衔接班学习:参加了的54.7%,未参加占45.2%.(8)教学要求提高最明显的是:知识难度37.3%;方法技能45.0%;思维能力57.2%;学习主动性52.5%。

(9)高一数学学习不适应的主要方面:学习内容多53.0%;作业多50.2%;能力要求高40.9%;作业多50.2%;题目难38.7%。

通过平舆一高高一学生问卷调查和平舆一高、二中师生生座谈,获得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十多条重要信息。如:确认了高一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普遍感到学习门槛偏高压力较大,这种压力在高中全面启动新课程后不减反增,使得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困难加大;通过不同学校的调查分析,越是生源弱的学校,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越应设法搞好。(2)提出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和具体方法,突出高一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学法指导。这些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推广价值。

八、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这一阶段是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主要工作包括了解该课题国内的研究情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①研制课题研究方案,驻马店市教科研课题立项申报。

②成立课题组,制定具体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组成员责任分工; ③形成阶段性成果。

(2)初步实施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这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组建研究组织,确立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前检测和开展初步实验工作。

(3)正式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这一阶段是深入探索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本阶段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4)总结鉴定阶段(2015年12——2016年3月):这一阶段为总结思考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结集。

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本课题历经长时间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高考数学试题偏难的要求,使很多老师高一教学标高不敢降低,高一教学的门槛较高,学生进入高一学习上自然压力大很吃力。

(2)由于高一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紧,集中进行衔接教学的课时很有限,使衔接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目标。

(3)许多学生认为衔接学习是吃‚回头草‛ 兴趣不高。由于初中教学程度不一致,老师对教学衔接认识不够,学校对教学衔接缺乏激励措施等原因,使部分老师对开展衔接教学不积极,容易使衔接教学流于形式。今后的研究设想:一是课题组老师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用新课标新教材的思想来看待衔接教学,要敢于降低高一上学期的教学标高,真正做到低起点、缓坡度,扎实搞好衔接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是根据衔接教学需要修订和完善各学科衔接教学校本教材,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三是继续总结和优化各学科衔接教学的具体做法,提高衔接教学的有效性。

课题负责人:韩雨濛

6.初高中诗歌教学衔接教案(语文) 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不同点,感知诗词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诗词的兴趣。

2、在初中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语文学习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

1、认识初高中诗词教学的区别。

2、谈诗词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3、提学习诗词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去初三的三百多个日子里的一点一滴,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在诗词中我们能知悉其中的变化,大家用自己熟悉的诗词说说。

二、回顾以往,走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了解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差别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型:读读背背,了解内容(初中)

知识能力型:分析形象、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感情,鉴赏诗歌。(高中)

(二)真题回放

(2016年安徽省中考试题)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②,江春人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③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⑥,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⑦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中考语文试题)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1分)

2、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两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2分)

答案:

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我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语言、手法、中心登角度赏析皆可)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三)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初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不同。(提示:主要是从形象到意象、意境)

三、分析诗歌形象意象意境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1、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在初中分析诗歌的形象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情感,即从鉴赏形象到感知意境。

2、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说简单一点就是意象的特点。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初高中过渡衔接(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提问变体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目: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这初春的景象也就是意象,其特点就是意境。

四、了解诗歌艺术手法。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7.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篇七

一、初高中英语阅读衔接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甚至高考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根据,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之中,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输入过程,是一种主动地积极的心理过程。与被动的接受过程不同,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获取有效信息和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有效的输入。纵观今年的中高考试题,涉及阅读理解的试题几乎占据了总分值的1/3,这充分表明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及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在初高中英语阅读学习方面的特点

在我国,初中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1,12岁-14,15岁之间,而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居于14,15-17,18岁之间。二者在认知,记忆,思维以及想象各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故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水平。

三、英语阅读在初高中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学生的不同要求

1.教材中阅读部分的不同特点。以人教版初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阅读所涉及到的话题都有所不同。用对比研究法研究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英语阅读的题材和人教版高一阅读的题材后,得出了以下的结果(如表1):

由此可见,人教版九年级的阅读的话题主要涉及学生自身的活动和发展,而人教版必修一(即高一上册)的单元话题则非常广泛,涉及语言、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

2.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根据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阶段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立足于方面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初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训练则比较简单,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可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需要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有效衔接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进行具有系统性和规划性的阅读教学。针对高中学生知觉和观察能力更具目的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在实施高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教学内容一盘散沙的现象。当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形成一定系统后,学生可以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可行的办法之一是在学期教学前帮助学生清楚阅读的题材、体裁、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本学期阅读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在每节阅读课开始之前或阅读中,更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构建知识框架。只有遵循了系统性和规划性的阅读课才是有效的课堂。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生词的能力。词汇是阅读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词汇理解的技巧。让学生通过构词法和分析语境进行猜测。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通过这两种方法解决阅读中的生词,同时敢于越过生词去把握文章信息。在面对较长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句子时,要学会将句子切小,逐渐理解全句。

3 .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的原文作品作为课堂的导入或是课堂的拓展。比如经典的文学作品,各类杂志报刊等。由于原文作品更为贴近目的语的使用情境,语言的使用方式更为地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从而形成经常阅读、热爱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除了校内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假期大量阅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采用班集体活动的形式,全班一起交流讨论读书心得,在教室的文化角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在全班形成阅读的“风气”。

五、结语

英语教学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应避免学生在各个阶段英语阅读学习的脱节,应注重各个阶段的良好衔接。从初三到高一这样一个重要阶段,更要抓住学生过渡的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扩大阅读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失去兴趣和信心,从而以更为坚定的意念去面对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摘要: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面对高考的压力和各方面的改变,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甚至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的良好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比较分析了初高中英语阅读的不同要求和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阅读,衔接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8.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评价性研究 篇八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影响因素    评价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74

素质教育下,如何促进实践范畴中学生价值观、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的培养,使所传授的知识系统化,保障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阶段,良好顺畅的衔接成为当下亟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对比分析

(一)初中物理教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较低,初中物理教学主要采取章节形式展现课程知识,教材内容难度较小,对于课本知识,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写题只需要熟练套用公式,很少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理解物理概念,定性内容多,定量内容少。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就能得出简单具体的规律。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教学密度相较于高中物理教学小得多,进度较缓慢,知识点可以反复强调,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重复练习。考试题型较少,可谓“公式在手,应有尽有”。

(二)高中物理教学

采用模块方式展现课程内容的高中物理教学,相较于初中物理教学则更为复杂繁琐,这也意味着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课程知识和熟练掌握物理规律,还要合理高效地将物理概念、公式运用到复杂多变的物理题型和实际生活中。此外,高中物理中大多数物理实验现象并不常见,这就造成了概念抽象化。高中物理也要求学生具有更为严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功底,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教学模式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课程容量较小,教师更为注重知识传授的指导性,课程进度设置得较为缓慢,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而高中物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大幅的文字叙述囊括了定义、规律、公式和物理现象等内容。课堂上,教师侧重于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影响了物理衔接教学的连贯性。

(二)学生个人因素

在学习方法上,初中物理课程学习较为简单和直观,公式少,现象常见直观,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机械单一,逻辑不是很严谨,推理、归纳能力缺乏,使得学生步入高中时很难轻易跟上课程节奏。另外,初中教学中,教材大量配图、教师的兴趣引导,使得物理学习气氛轻松愉悦,而高中物理课程相对枯燥乏味,在心理层面上也会影响物理的衔接教学。

三、如何评价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一)研究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原因

初中升高中这一过渡阶段,高中物理教育一改初中物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物理学习不再是照单全收,也不能忽略每一个学生对知识接受速度和层次上的差异性。高中物理学习不再停留在会解题的层面上,对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不完全统计反馈信息来看,在高中物理学习上,学生学习质量不容乐观,即使是初中物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产生了倦怠心理和抵触心理,表示初高中物理知识脱节,很难跟上高中紧凑的课程步伐,从而失去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教育相关者将教学重心投掷于衔接问题的解决上,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衔接问题

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材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本上的内容大致通过实验来直观地展现,具有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高中生的学业任务较重,需要决战高考,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幅度减少,这样没有合理过渡性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了不理想的教学效果,暴露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漏洞。

2.物理概念的混淆

就拿欧姆定律来说,初中物理定义为电路两端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得到公式:I=U/R。而高中物理則得出如下规律: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与总电阻(内外电阻)、电流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关系,公式I=E/(R+r)。电动势、外电阻和内电阻等概念的提出,与初中所学习的内容混淆,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性内容不明晰。

3.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大纲,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精炼,猛抓升学率和升学质量,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因素,简单地以成绩好坏去判定学生的努力与否,甚至于智商的高低,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畸形模式阻碍了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物理实验有助于实现基本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验教学实现了物理这一学科从抽象到直观具体、从枯燥乏味到形象生动的目的,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某一物理概念,以及某一物理规律产生的特定条件、发展历程等,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凭借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热爱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简单化物理模型和抽象化的物理概念,或者很多物理对象都是看不见的,需要通过文字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例如电磁场、声波、大气压、光、分子和原子等。而多媒体教学较为直观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吸收并消化这些晦涩的知识点。

总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工作者更应考虑初高中书本内知识衔接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意味着物理衔接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永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4(8).

[2]方芳.对初、 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思考[J].观察思考,2011(3).

[3]潘四军.建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绿色通道[J].河南科技,2014(1).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项目“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 FJJK14-4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上一篇:回顾拓展三下一篇:党组领导班子分工议事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