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分数的教学设计

2024-08-29

小数乘法分数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小数乘法分数的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前,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的不是很充分,本以为学生已经会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只要让学生理解了“积的小数位数是两个因数小数位数之和”后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小数乘法计算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却让我始料不及。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对位问题:初学时,小数乘法的对位也遵守小数加减法的对位方法,造成乘得的积的末尾对位不准。随后,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按照小数乘法的对位方法,造成不同计算单位相加减的错误。

2、0的问题:一是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因数中的零也去乘一遍,不会简便了;二是,小数乘整十、整百之类的数,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乘出积后,不把整十、整百数后面的零落下来就点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后再添零,随后又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

3、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这些情况,我想,如果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一个课前预测,对学生有了充分的把握,课堂的效率会高一些。

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

1、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阶段,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2、新授前的复习铺垫要充分。如果相关复习不够到位,一方面是不利于学生从旧知上迁移出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不能清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果在学习之前,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效果可能会好些,错误会少些。

另外,要把好计算关,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给学生夯实基础。

2.小数乘法分数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上周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 虽然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 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但总觉得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就在铃响的那一刹那, 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 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今天这堂课我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是教会学生做小数乘法吗?还是通过小数乘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 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学科的数学价值。抱定这样的目标之后, 我那“精心”的教学设计也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在课的开始, 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题:

(1) 125×3=375

(2) 12.5×3=37.5

(3) 1.25×3=3.75

(4) 0.125×3=0.375

请学生比较第 (2) (3) (4) 题与第 (1) 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旨在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并试图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 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 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 (0.52+0.52+0.52+0.52 0.52×4或4×0.52)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 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52×4或4×0.52结果是多少吗?请你来动笔算一算。学生开始尝试计算, 先做好的上来板演, 下面的同学如果有与黑板上的不一致, 也可以上来把自己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上来, 看来情况真的很复杂, 在我巡视的过程中, 我发现主要就是三种做法, 接下来就让学生陈述理由。

生1: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我就把4和0对齐, 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师:那积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小数点呢?

生1:我把0.52看成了52, 扩大了100倍, 所以积要缩小100倍, 这样才能保证积的大小不变。

生2:我把0.52元扩大100倍后成了52分, 52分×4=208分, 再改写成用元作单位, 就要缩小100倍, 得到2.08元。

话音刚落。一生马上补充:她的单位名称错了, 前两道的单位名称应该是分, 不是元。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补充也发现了问题, 对于她的发言, 同学们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听了前面的同学说得振振有辞, 显得很紧张, 发言时含糊不清, 极不肯定。

我想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生1的口才很好, 平时对数学总有自己的见解, 想要驳倒他还真不容易;生2的问题好解决;生3的想法最符合意思, 可偏偏又讲不清楚, 真是不凑巧啊!我开始着急了, 觉得要收不回来了, 怎么办?我积极地寻找对策, 先点评了生2的做法, 肯定其想法, 然后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说, 他们现在两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 你准备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请说出你的理由来。学生思考了片刻, 陆陆续续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 学生开始明确, 其实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 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 既然按照整数乘法计算, 就要遵守整数乘法的法则, 4自然要和2对齐。课堂上生1带着他的部队开始主动向生3部队靠拢, 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 我延续情境: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每个人需要2.08元钱, 那你能算一算我们班50个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同学们通过课上所学, 马上列出了算式, 得出了结论:2.08×50=104元。

以这节课为例, 知识的增长点就在将小数乘法看做整数乘法计算, 然后弄清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意义, 对于小数末尾的0应该去掉化成最简小数即可。在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 我牢牢地把握住了这课的重点和难点, 促进了学生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3.浅谈如何进行小学小数乘法的教学 篇三

上周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虽然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总觉得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就在铃响的那一刹那,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今天这堂课我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是教会学生做小数乘法吗?还是通过小数乘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学科的数学价值。抱定这样的目标之后,我那“精心”的教学设计也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在课的开始,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题:

(1)125×3=375

(2)12.5×3=37.5

(3)1.25×3=3.75

(4)0.125×3=0.375

请学生比较第(2)(3)(4)题与第(1)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旨在渗透积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0.52+0.52+0.52+0.52 0.52×4或4×0.52)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52×4或4×0.52结果是多少吗?请你来动笔算一算。学生开始尝试计算,先做好的上来板演,下面的同学如果有与黑板上的不一致,也可以上来把自己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上来,看来情况真的很复杂,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主要就是三种做法,接下来就让学生陈述理由。

生1: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我就把4和0对齐,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师:那积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小数点呢?

生1:我把0.52看成了52,扩大了100倍,所以积要缩小100倍,这样才能保证积的大小不变。

生2:我把0.52元扩大100倍后成了52分,52分×4=208分,再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要缩小100倍,得到2.08元。

话音刚落。一生马上补充:她的单位名称错了,前两道的单位名称应该是分,不是元。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补充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她的发言,同学们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听了前面的同学说得振振有辞,显得很紧张,发言时含糊不清,极不肯定。

我想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生1的口才很好,平时对数学总有自己的见解,想要驳倒他还真不容易;生2的问题好解决;生3的想法最符合意思,可偏偏又讲不清楚,真是不凑巧啊!我开始着急了,觉得要收不回来了,怎么办?我积极地寻找对策,先点评了生2的做法,肯定其想法,然后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说,他们现在两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你准备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请说出你的理由来。学生思考了片刻,陆陆续续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学生开始明确,其实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既然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就要遵守整数乘法的法则,4自然要和2对齐。课堂上生1带着他的部队开始主动向生3部队靠拢,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延续情境: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每个人需要2.08元钱,那你能算一算我们班50个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同学们通过课上所学,马上列出了算式,得出了结论:2.08×50=104元。

以这节课为例,知识的增长点就在将小数乘法看做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弄清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意义,对于小数末尾的0应该去掉化成最简小数即可。在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这课的重点和难点,促进了学生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4.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重难点

1、以练习为主;

2、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4扩大()倍是24;72缩小()倍是7.2; 5.24扩大()倍是524;702缩小()倍是0.702; 0.056扩大()倍是56;5320缩小()倍是5.32;

2、下面各数,把小数点去掉,各扩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后各是多少? 4 58 6340 5000 3090

4、说出15×5,208×15各表示什么意义?并用竖式计算。

(二)、新授

1、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小数乘法(板书)

2、出示复习题,师生共同观察讨论(1)算出积填在空格里(2)观察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关系

从左到右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有没有变化?分别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右到左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又起了什么变化?积又起了什么变化?

从而引发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3、教学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买5米要用多少元?该怎样列算式?(1)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列式

用加法计算:1.5+1.5+1.5+1.5+1.5+1.5

提问:这几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计算吗?怎样列式?

用乘法计算:1.5×5

提问:1.5×5表示意思?(5个1.5)也可以表示什么?(1.5的5倍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3)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提问:小数乘法中含有小数位,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采用什么方法呢?

②指导学生看书,讲解解题思路

1.5 扩大10倍 > 15 × 5 ×5 7.5 缩小10倍 > 75

1.5里有一位小数,先把1.5扩大10倍变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积比原来要求的积扩大了10倍,根据是前面所复习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原来的积不变,必须把75缩小10倍,即把积里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样乘得的积就应有一位小数。③共同小结: 为什么要把1.5扩大10倍?(把小数转化成整数)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使原来的积不变)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步骤怎样?(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点上小数点)指出:实际计算时,不必写出思维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边说边填

2.5 >()5.8 >()

× 7 × 7 × 3 ×

3()<()()<()

2、直接说出积是多少

3.2 5.4 8.5 6.7 5.2 1.2 × 2 × 6 × 3 × 8 × 9 × 5

得出:一位小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也整数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积是一位小数。

3、试算“做一做” 提问:你会做吗?

学生计算后继续提问:你是怎样算的?第一个乘数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第一个乘数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总结出计算方法:

小数乘以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第一个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篇五

大学路第二小学 胡瑞君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小数乘整数(1)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

主题:小数乘法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

2.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而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小数,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方法,具备了学习本单元新知识的基础,而且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利用常见的十进制计量单位元、角、分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法则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为下面学生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掌握算理,学会知识内容。

(二)学习目标:

1、创设购物情景,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初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2、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评价方案

1、从学生购物情境中的回答和交流,以及做题的正确情况,判断是否达成目标1.2、通过做题的正确情况,判断是否达成目标2.活动预案

一、复习铺垫:

填空:

2.5元=()角 3.75元=()元()角()分

0.72元=()元()角 355角=()元

103角=()元

二、学习新知:

1、谈话引入:节假日时,有不少的小朋友们结伴到珍珠湾去放风筝,……

2、出示主题图: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你能帮这个小女孩解答这个问题吗?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

方法一:3.5+3.5+3.5=10.5元

方法二:3.5×2=7元 7+3.5=10.5元

方法三:3.5元=35角 35×3=105角=10.5元……

说得不错,能把竖式列出吗?(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2)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再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买9个鱼形风筝要多少钱?

学生讨论完成。学会使用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为以角或分为单位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四、作业设计:

1.基本知识:

填一填:

1.2.8+2.8+2.8+2.8+2.8=()×()

2.2.19扩大()倍是219.305缩小()倍是3.05.2.综合知识:

(1)课本第2页“做一做”.3.拓展训练:

练习一第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3.5 转 35角

× 3 × 3

10.5 化 105角

教学反思:

6.《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篇六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76-77页的 “练习十二第8-14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应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⑵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

⑶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和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发现 “题组(11题)”中隐含的规律。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最近我们在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今天是一节练习课。

⑵明确要求。

教师谈话:本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十二第8-14题以及思考题。

二、完成练习,培养思维。

⑴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在书上直接填写,交流答案和口算方法,突出小数除法的要点之一——“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⑵完成练习十二第9-10题。

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时间10分钟;交流部分计算题的答案和计算方法。

⑶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

在自备本上完成计算,独立思考“你的发现”。

预设: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被除数大小的变化;被除数和商大小的变化;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和上大小的变化等等。

形成规律: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越大,商越大,反之亦然;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越大,商越小,反之亦然。

⑷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理解表格所表示的意思,从问题开始思考:这三个村去年住楼房的户数各是前年的多少倍?问题的意思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分别是界牌村去年住楼房的户数各是前年的多少倍?花园村去年住楼房的户数各是前年的多少倍?新民村去年住楼房的户数各是前年的多少倍?板演其中的一题,体会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的情况下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⑸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口答解决问题的方法;仿照原题编出相仿的解决问题的题目。预设:节水,节电,用煤等等。

⑹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独立完成列式计算的过程,体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⑺完成练习十二思考题。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正好等于乙数”隐含的意思是“乙数是甲数的十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发过程。

⑻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材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和整数相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以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积、商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的一节练习课。

7.小数乘法分数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自主举例, 发现问题

师:自己列举两三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 能吗?

(学生活动)

师:咱们交流一下, 你是把哪些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

师:在你们刚才写的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同学用橡皮擦了一些分数, 这是怎么回事?

生:我写的是1/3, 我发现用分子1除以分母3除不尽, 所以我擦了。

师:难怪, 他发现1/3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还有谁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生:我写的是1/6, 也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我写的是2/7, 用2除以7发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我写的是1/9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我写的是5/12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1/21也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我发现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分类板书:

二、引领探究, 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在自己列举的过程中, 遇到了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那么, 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什么样的分数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两类分数, 想一想: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会跟分数的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后,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认为与分母有关, 与分子无关。因为第一排和第二排中都有分子是1的分数, 但是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我也认为跟分母有关。我观察发现 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而 这些分数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都可以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所以它们能转化成有限小数。

师:听懂了他的发言吗?分母是什么数时就能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呢?

生:分母是2、4、5、8、20、25等的分数。

生:也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数的分数就能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也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那分母是什么数时分数就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

生: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因数就不能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师:比如1/6, 6不是10的因数, 主要是因为6里面含有什么数?

生:因为6=2×3, 3不是10的因数, 所以61不能转化成分母是10的分数, 也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板书:6=2×3)

生:12=2×2×3, 12里面含有因数3, 所以5/12也不能。 (板书:12=2×3×3)

生:21=3×7, 21里面含有因数3、7, 所以1/21也不能。 (板书:21=3×7)

师:交流到这儿, 你有什么发现?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只要分母中含有因数3、7、11、13、17、19等, 就不能转化成分母是1 0、1 00、1 000的分数, 就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

生:老师, 刚才我们是将9、12、21分解素因数, 说得更准确点应该是分母中含有素因数3、7、11、13等就不能转化。

师:有了这么重要的发现!来, 我也举一个例子:1/132, 想一想, 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我用1÷132, 发现除不尽, 所以1/132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我觉得用1÷132算比较麻烦, 我将132分解素因数132=2×2×3×11, 132含有因数3、11, 说明1/132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讨论到这儿, 你认为怎样能很快地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我认为只要看分母, 将分母分解素因数, 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5, 就能转化成有限小数。分母中除了2、5外, 还有其他的素因数3、7、11、13、17、19等, 就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

师:同学们的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判断任意一个分数呢?来, 自己再任意列举一些分数验证一下。

(学生举例验证规律)

实践感悟

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应该说自然朴实, 重点突出, 顺理成章, 一气呵成。那么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关键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 教师发挥了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有效引领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选取典型的探究材料, 让探究更有实效

在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 探究材料的提供很关键, 也是很微妙的, 稍有偏差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教学中, 我改变随机呈现分数的方式有选择地分类板书。上面一类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同时注意到把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写在前面。下面一类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注意把分子是1的分数写在前面。这样,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就会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子无关, 从而舍弃无关因素。通过横向观察, 会发现跟分数的分母有关, 从而为有条理的发现规律提供更大的可能。

二、在探究中有效追问, 让探究更加深入

8.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篇八

1.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继续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以分数和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利用整体展示,使学生找出知识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整合思路

引导学生用数一数、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教材简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4.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整数乘以分数,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5.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条围巾)亲爱的同学们,天气变凉了,我想织一条围巾。但我每小时只能织5厘米。根据这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马上回想到可能提出的是整数或分数的问题等等)

师:同学们已经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老师两小时能织多少厘米呢?

生:(不约而同的)×2

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义?你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会用乘法计算?

此时引导学生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以及与数量的关系:(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提出问题,推进新课

(1)引出课题

师:2小时织多少米?谁能列出算式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

师:我们从前面分析过的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今天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乘法算式。(板书:“一个数乘分数”)

(2)研究分数乘法的意义

①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回答总比较贴切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算式都有自己的理解。那这个算式到底表示什么意义呢?

(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巡视,并适当予以恰当的指导。)

请折法不同的学生来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这个过程的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法以课件演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印象,虽然折纸的方法有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进一步对其理解

③拓展延伸

④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和分数相乘,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探究计算的方法

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大家一起猜测结果。

师:我们猜测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进行操作来验证。然后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用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并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正确。

重点请同学谈一谈8是如何得到的。

方法二:化小数验证

方法三:画图或折纸

小结:从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了1份,所以是■(边说边板书)。

现在来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分子、分母是什么关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在观察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时,发现右边积的分母正好是左边两个因数分母的乘积,而积的分子正好是两个因数中分子的积。学生通过猜想:发现这可能是计算分数除法的方法。)

教师总结:我们从这个例子中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这种情况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验证。

四、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重点就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课堂中也重点训练了学生概括等量关系式的能力,为以后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学生学习分数乘法,个别学生对分数乘法计算还不是很熟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应继续提高计算能力。

上一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