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2024-09-12

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共6篇)

1.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篇一

2018年9月邮政行业运行情况

1-9月,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5673.4亿元,同比增长20.9%;业务总量累计完成8565.2亿元,同比增长27.2%。

9月份,全行业业务收入完成686.2亿元,同比增长17.5%;业务总量完成1065.1亿元,同比增长22.6%。

1-9月,邮政服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457.8亿元,同比增长18.5%;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176.9亿件,同比增长0.4%;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80亿元,同比增长7.9%。

9月份,邮政服务业务总量完成162.1亿元,同比增长11.4%;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完成19.2亿件,同比下降2.9%;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完成29.8亿元,同比增长2.4%。

1-9月,邮政函件业务累计完成20.4亿件,同比下降15.5%;包裹业务累计完成1734.4万件,同比下降7.3%;报纸业务累计完成130.1亿份,同比下降2.5%;杂志业务累计完成5.9亿份,同比下降1.7%;汇兑业务累计完成1955.8万笔,同比下降33.1%。

1-9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47.4亿件,同比增长26.8%;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246.3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79.7亿件,同比增长24.8%;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259.8亿件,同比增长27.1%;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7.9亿件,同比增长39.3%。

9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44.8亿件,同比增长24.1%;业务收入完成531.1亿元,同比增长18.5%。

1-9月,同城、异地、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2.9%、74.8%和2.3%;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15.3%、51.1%和10.1%。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的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

1-9月,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12.1%和7.9%,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0%、11.2%和8.8%。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和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均上升了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

1-9月,快递与包裹服务品牌集中度指数CR8为81.4,较1-8月基本持平。

2.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篇二

一、我国钢铁工业运行情况

(一) 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势头放缓, 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2010年全国产粗钢62 665万吨, 比上年增加5 300万吨, 增长9.3%, 产能利用率82%。从全年钢铁运行走势看, 前5个月粗钢月度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 6月后增速明显放缓, 产+量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 8、9、10三个月产量同比出现负增长。全年粗钢平均日产水平171.7万吨, 4月达到年内最高的184.7万吨, 相当年产粗钢6.7亿吨, 9月降至最低点159.8万吨, 相当年产粗钢5.8亿吨, 比最高的4月下降了近14%, 呈明显回落态势。2010年粗钢表观消费59 935万吨, 比去年同期增长6.1%。

分企业看,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占全国粗钢产量比重86.2%, 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年产钢1000万吨的企业集团达到13家。

从钢材品种看, 主要用于制造业的板带材产量同比增长18.9%, 高出以建筑用途为主的长材增幅8个百分点, 代表工业化进程的板带材产品比重明显增加。

(二) 钢材价格震荡幅度缩小, 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看全年钢材价格, 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价格走势显示出震荡频繁, 振幅收窄的态势。国内钢材价格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钢材的供求变化历经几次小幅震荡, 年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最低108.7点, 年末攀升至全年最高的128.3点, 全年钢材价格指数上涨了21.1点, 但仍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高价位低20%左右。其中长材 (包括线材、螺纹、圆钢、型钢) 比年初上涨了23.1%, 板材 (包括热轧板卷、冷轧板卷、镀锌板、中厚板) 上涨了13.8%。2010年, 钢材价格虽经几次上下波动, 但最高与最低的综合价格指数仅相差19.6点, 是近几年震荡幅度最小的一年, 总体看, 属市场的正常波动。

(三) 钢材出口增幅较大, 但势头得到抑制

金融危机后我国钢材出口大幅萎缩, 2009年出口比上年下降了近6成。2010年钢材出口有较大恢复, 全年出口钢材4 256万吨, 同比增长73.1%。6月份出口钢材达到年内最高的562万吨, 之后, 受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由升转降、需求放缓和出口调控政策的影响, 我国钢材出口逐月回落, 8月后, 月度出口量维持在300万吨左右的水平, 钢材出口累计增长幅度也由最高152%逐步收窄到年末的73.1%。同期, 我国进口钢材1 643万吨, 同比下降6.9%。进出口相抵, 全年净出口钢材2 613万吨, 比上年增长2.76倍, 但比2008年下降40%左右。同时, 受进口矿价格涨幅过高和国内矿增幅较大影响, 全年进口铁矿石6.2亿吨, 同比下降1.4%, 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也由上年的69%下降到63%左右。

(四) 节能减排取得进展, 单位耗能和排放量继续下降

2010年, 钢铁行业通过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 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三季度末, 钢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由一季度上升0.67%转为下降4.88%。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04.6千克标煤, 同比下降2.21%, 二氧化硫排放66.7万吨, 下降8.79%, COD排放3万吨, 下降11.43%。

(五) 淘汰落后稳步推进, 兼并重组有序进行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的关键一年, 国家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 各地统一思想, 狠抓贯彻落实。年初国家下达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各地积极落实到企业, 并向社会进行了公告。钢铁行业全年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 524万吨、炼钢能力876万吨, “十一五”累计完成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预定目标的117%和126%。

企业兼并重组也取得了新进展, 鞍钢与攀钢实现联合重组, 本钢兼并了北台钢铁, 首钢兼并了通钢, 天津四家钢铁企业联合成立了天津渤海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钢铁集团对省内12家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等。通过联合重组, 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 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比重48.6%, 比2009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二、2010年钢铁行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行业运行成本大幅度增加

2010年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复苏, 主要粗钢生产国产量的强劲恢复, 对原料的需求大幅度增长, 致使国际大宗原料市场价格一路走高, 也带动国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从1月平均90美元/吨攀升至年末的145美元/吨, 上涨61%, 全年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128美元/吨, 比上年上涨了40美元/吨, 为此, 钢铁企业全年进口铁矿石成本上涨了大约1 960亿元人民币。同期, 国内大于40 mm冶金焦价格上涨了12.8%, 废钢价格上涨了20%。由此, 2010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了30.7%。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 严重侵蚀了钢铁企业利润。

(二) 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

由于近几年大宗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而钢材价格的上涨要低于原料价格的上涨, 导致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从重点大中型企业利润情况看, 2007年以来销售收入利润率逐年下降, 2007至2009年分别为7.26%, 3.23%, 2.46%。2010年小幅回升至2.91%, 仍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特别是2010年5月以来, 受矿石等原燃料价格上涨, 钢材市场供大于求, 钢材价格持续低位震荡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盈利水平逐月下降。2010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97亿元, 其中实现利润前20名企业的利润约占83%左右, 宝钢一家利润约占26%左右, 而大多属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行业盈利水平总体不容乐观。

(三) 利用国际市场消化产能的空间缩小

金融危机前, 我国粗钢净出口一度高达全年产量的11.2%, 对我国钢铁行业出现的过剩产能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2009年这一比例降到0.5%, 2010年恢复到4.4%。但我国国情决定钢铁产品以满足内需为主, 国家不鼓励大幅度出口, 2010年调整了钢铁产品出口政策, 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使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难度增加, 空间缩小, 钢铁产能基本上要由国内市场消化。出口减少无疑体现了国家利益, 但对钢铁行业来说则加重了国内市场压力。

三、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 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做好2011年经济工作, 有许多有利条件, 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钢铁工业作为重要基础产业, 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 依然要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展望2011年, 世界经济复苏仍缓慢, 将在稳定中寻求经济增长;国内经济仍将保持一定增速, 刚性需求依然强盛。主要用钢行业如建筑、机械、交通、家电、造船等下游制造产业仍呈发展态势, 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行业规范等政策措施的推进和实施, 为钢铁行业和钢铁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 钢材消费强度下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钢材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更由于大宗原燃料仍呈上涨趋势, 钢铁生产成本将继续加大, 在新的一年中,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一) 钢铁生产和消费保持增长态势, 但增速放缓

2011年, 预计粗钢表观消费量为6.3亿吨, 同比增长5%左右;粗钢产量为6.6亿吨左右, 同比增长5%左右。在钢铁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政策导向下, 2011年我国粗钢净出口量预计与2010年持平。

(二) 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 钢铁行业效益不会明显改观

2011年, 铁矿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我国进口铁矿石大致维持在6亿吨左右。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总体水平预计在成本的支撑下比上年有所提高。在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与钢材价格持续波动的双重作用下, 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仍将低于工业领域的平均水平。

3.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篇三

一、2013年钢铁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钢铁生产有所下降,但粗钢日产水平仍然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2月份,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累计为产量分别为70897万吨、77904万吨和10676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2%、7.5%和11.4%,分别比上年增速提高2.5、4.4和3.7个百分点;平均日产粗钢213.43万吨。

据国际钢协统计,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16.07亿吨,同比增长3.5%。其中欧盟(27国)1.66亿吨,下降1.8%;独联体1.09亿吨,下降1.8%;美国0.87亿吨,下降2.0%;日本1.11亿吨,增长3.1%。扣除中国产量,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粗钢产量与上年持平。中国占全球粗钢产量比重为48.5%,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有所好转,盈利水平仍然偏低

据钢铁协会对大中型钢铁企业(占全国产量的81%)统计,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9%,低于产量增幅;销售成本同比增长3.17%;期间费用1.27%;实现利税同比增长30.63%,其中实现利润228.8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012年亏损12.7亿元);销售利润率0.62%,同比提高0.66个百分点。总体经济效益相比上年略有好转,但盈利水平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如果剔除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钢铁主业基本是盈亏持平。

(三)钢材出口保持增长,进口略有增加

据海关统计,1—12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6234万吨,同比增长11.9%;进口钢材1408万吨,同比增长3.1%(2012年是下降12.3%);进口钢坯55万吨,同比增长53.0%;进口铁矿石81941万吨,同比增长10.2%。

(四)钢材社会库存明显下降,企业库存相对偏高

随着钢价不断走低和资金紧张,钢材社会库存明显下降。2013年一季度钢材库存快速上升,至3月末五种钢材库存达到全年最高的1997万吨,4—11月连续8个月下降,11月末降至全年最低的1240万吨,12月末为1242万吨,比最高时的3月末下降755万吨,降幅为37.81%。

从企业库存情况看,在2013年2月份最高达到1432万吨后呈下降走势,至8月末降至1157万吨,比最高点下降275万吨,降幅为19.20%;9月份又有所上升,四季度保持平稳。12月末为1261万吨,比最高的2月份下降171万吨,降幅为11.94%。企业钢材库存降幅小于社会库存,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五)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2月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726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比1—11月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666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1—11月回落1.2个百分点;黑色冶炼及压延业投资5060亿元,同比下降2.1%,国家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取得成果。

(六)钢材价格低位波动

据钢铁协会监测,1—12月份,CSPI中国钢材价格平均综合指数为102.76点,比上年同期下降9.66点,降幅为8.60%。

12月末,钢铁协会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99.14点,环比下降0.19点,降幅为0.19%;同比下降6.17点,降幅为5.86%。钢材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回落,连续3个月低于100点。

二、钢铁行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步伐

(一)加强行业自律,积极配合化解过剩产能

导致钢材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控产量是全行业最重要工作之一。钢铁协会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就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多次进行交流,并形成共识。主要措施:一方面,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开展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号召钢铁企业控制产量过快增长。

(二)推进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1、按需求组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核电用钢全部品种已能够国产化,满足国内核电建设需要;在进口汽车用冷轧薄板卷同比只增长0.9%和进口镀锌板卷下降1%的情况下,国内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卷满足了我国汽车生产增长14.3%的新需求;铁路用重轨产品同比增长33%,满足了铁路新线大量集中铺轨的需要。

2、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动高端产品开发

宝钢生产的第三代汽车高强钢实现全球首发;武钢、宝钢已能生产全部高牌号取向硅钢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进口取向硅钢同比减少25.23%;鞍钢直径5毫米高碳钢拉丝线材轧制下线,打破国外企业对极限规格线材产品的垄断局面;首钢已生产出X80级超厚度管线钢卷板;马钢生产的350公里高速铁路车轮用钢即将进入试用阶段;太钢加强高端产品研发,不锈钢等高效、节能、长寿产品比例达到75%;南钢开拓船用LNG罐用钢市场,成为国内船用LNG罐用钢市场占比最高的企业。

3、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效益

钢铁企业按照“转方式、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坚持以质取胜、以质增效。在市场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华菱集团走质量、品种效益发展之路,实现扭亏为盈;南钢优化产品结构,在钢产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大幅上升;兴澄特钢品种结构经过“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三次调整,目前高档、高利润品种的比例已经占产量的三分之一。

4、创新商业模式,加快产业链建设

宝钢继续实施服务转型战略,旗下的专业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东方钢铁电子商务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2013年钢材现货交易突破1000万吨。宝钢还稳步推进国际化营销和增值服务体系,抓紧在钢铁产业链的两头(原料和加工中心)形成全球网络。沙钢、河钢、中天、荣程、西林钢铁等一批企业都已经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

(三)加大环保投入,向实现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环保问题越来越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国家逐步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实行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目标,所在区域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和新建企业能源消耗量占比将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钢铁企业纷纷加大环保治理的投入,努力向实现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同时,积极配合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委,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行业环保标准。

三、行业经济效益和产成品库存变化分析

(一)行业盈利水平偏低,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高(70%左右),且国外矿山企业集中垄断,在原有的长协价格谈判机制打破后,国内钢铁企业的定价话语权基本丧失。2013年全年,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02.76点,同比下降8.60%。而同期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为129.03美元/吨,同比上升了0.28美元/吨,上涨了0.22%;受上年基数较低以及钢铁企业采取各种降本增效措施影响,大中型钢铁企业虽然扭亏,实现利润228.86亿元,但销售利润率仅为0.62%,盈利水平仍较低,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从利润构成看,如果剔除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资产减值损失准备等因素,钢铁主业仍处于亏损边缘。

(二)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成本高

2013年末,大中型钢铁企业存货占用资金5902亿元,同比增长7.59%,其中产成品占用资金1730亿元,同比增长9.03%,高于粗钢产量增幅0.85个百分点,高于存货增幅1.44%,表明企业库存增加主要是受产成品增加影响,企业资金仍然紧张。同时,由于钢材价格大幅下降,钢铁企业的资金状况普遍紧张,融资成本大幅上升。据钢铁协会统计,12月末,大中型钢铁企业银行借款同比增长8.41%,其中短期借款增长12.86%;资产负债率为69.36%,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13年全年,大中型钢铁企业支出财务费用786亿元,远高于实现利润水平。由于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审查更加严格,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紧张,资金压力大。

四、有关政策建议

(一)落实国务院化解过剩产能文件精神,切实取得实效

钢铁产能快速扩张是造成行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文件,行业内外都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国家部委按照文件精神,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在市场准入、环保要求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问责机制等相关配套程序,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限制钢铁产能无序扩张。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退出企业的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理工作。同时,文件中明确“落实公平税赋,取消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钢材保税优惠”,希望国家尽快下发有关文件。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面对钢铁行业的困难局面,希望国家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促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改善经营环境,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发展

由于银行系统对钢铁行业采取了严格的信贷政策,使一些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希望对钢铁企业采取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产品有市场、规范运作的钢铁企业应在信贷上继续给予支持,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对违规项目、环保不达标、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给予严格控制,以促进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业升级。同时,应进一步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实体经济摆脱困境。

(四)扶持国内矿山发展,抑制国外矿山企业的垄断

为鼓励国内矿山发展,抑制进口铁矿石垄断,建议国家减轻国内矿山企业税费负担,目前国内铁矿山企业税费负担率平均为21%,最高达30%,税费项目有20多项,给国内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沉重负担。希望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国内矿山企业生产成本,加快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开采,逐步打破国外矿山企业的垄断。

五、2014年一季度行业运行走势预测

(一)需求保持增长,供大于求局面难有改观

201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年度增长目标在7.5%左右。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钢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尤其是国家加大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环境污染工作力度,产能释放压力也会有所抑制。但由于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结构过程艰难,在建钢铁项目还要陆续投产,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难有根本好转,钢铁行业的市场环境仍将困难,粗钢产量只能小幅增长,预计增幅在5%以下,比2013年增幅回落。从产业发展阶段看,钢铁工业逐渐由快速成长阶段向低速、平稳发展阶段过渡,产能过剩、同质化无序竞争、集中度偏低等问题具备长期性特征,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二)国际贸易保护增加,钢铁产品出口难度将加大

世界各国为振兴本国经济、保护本土企业和促进就业,加强了贸易保护,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增多,2013年针对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就有近20起,涉及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和国家。尤其是东盟各国近两年由于进口增加,反映强烈。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2014年的钢铁出口会更加困难,预计出口增幅比2013年会有所回落。

(三)钢铁行业盈利水平难以明显提高

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高位、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钢材价格回升困难、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短时期内也难以有效缓解。同时,国家加大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资源、能源、环境及交通运输价格、财税改革加快,将进一步推高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预计钢铁行业盈利仍将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困难形势的延续、市场竞争的加剧,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兼并重组破产等步伐将加快。

4.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篇四

2013-2018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前景展望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内容简介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金企信国际信息咨询中心撰写,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财政部、中国社科院、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职业教育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职业教育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对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高等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及办学体制、师资现状及课程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未来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职业教育行业今后的发展与投资策略,为职业教育企业和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企业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章 职业教育行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二、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实质与内涵的认识

一、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的关系

二、供给与需求的思考

三、培训和教育的关系

四、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辨析

第二章 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

一、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二、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三、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 第二节 行业环境

一、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日益显现

二、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使命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服务新农村建设

五、2011年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六、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摆的解读 第三节 就业形势分析

一、2011年中国总体就业状况

二、2011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三、2011年中国就业计划指标情况

四、2011年中国就业完成计划指标的政策措施 第四节 金融危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冲击

(一)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职业教育

二、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的特点

三、产业结构转型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并重

(五)改革与创新职业技能培训的继续教育

第五节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及策略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趋势

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职业教育扩大发展规模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更新教育和培训内容

(三)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工人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有赖于通过发展职业培训来解决

三、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三)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多样化

(五)树立开放型的职业教育观念

(五)充分依靠企业、行业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章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启示

一、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成功要素的借鉴

三、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及启示

四、国际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

一、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美国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及启示

三、从“帕金斯法案四”看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

四、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律的监督机制 第三节 德国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二、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三、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

四、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澳大利亚

一、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综述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变化趋势

三、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

四、澳大利亚成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第五节 其他国家

一、韩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二、奥地利职业教育的持色

三、瑞士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趋向

四、挪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五、瑞典高中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第四章 中国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发展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综述

四、改革开放3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就

第二节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方向

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四、《职业教育法》的重大影响及修改工作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

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逆势而上

二、校企紧密合作让职校实现“风暴前的搬移”

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有充分的优势

四、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应调整专业设置 第四节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七大问题

二、缺乏吸引力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三、中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强行“保送”背离发展职业教育初衷 第五节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应实现三大突破

三、职业教育投入须建立“刚柔并举”机制

四、应创新中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五、需增强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第二部分 细分行业分析

第五章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三、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第二节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成绩

二、制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

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四、突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瓶颈的对策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非均衡性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二、非均衡发展对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高职高专院校均衡发展的对策分析

第四节 网络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一、网络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二、网络教学的应用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三、网络教学在高职教育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高等职业教育企业质量管理的途径分析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知识观的转变

三、过程管理以人为本

四、符合“消费者”需求

第六章 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农村民办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第二节 西部地区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

一、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外在机会与威胁

二、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

三、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应策略确定 第三节 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体制机制性障碍

三、中国民办职业教育面临的内外困境 第四节 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厂校结合定向对口实施职业技术培训

二、工学结合灵活实施职业培训

三、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农民工委托培训

四、对接产业转移主动服务内迁劳动密集型企业

五、衔接普高教育延伸职业教育链条

第五节 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二、为民办职业教育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应走产业化之路

四、改善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

五、明确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相应的投入责任

第七章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农村职业教育概述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体系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为解决农村孩子升学就业压力提供保证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节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

二、2011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三、改革开放30年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综述

四、我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总结 第四节 中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分析

一、影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影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

三、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第五节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迈过三道坎

第六节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弱势地位的对策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走多元化道路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第三部分 办学体制、师资现状及课程模式

第八章 中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师资现状及课程模式的分析 第一节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

一、公办职业学校

二、民办职业学校

三、股份制职业学校

四、中外合资(合作)职业学校 第二节 职业教育办学形式

一、学校内部资产市场化运作

二、公立职业院校局部运作市场化

三、联合办学

四、跨区域合作办学

五、国有民办职业学校

六、民办公助职业学校

七、集团化办学

第三节 职业教育师资现状

一、数量不足

二、结构不合理

三、人才流失严重

四、“筑巢引凤”的措施乏力 第四节 职业教育师资的未来发展

一、政策引导

二、现有师资培养

三、未来师资培养与引进

第五节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现状与对策

一、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凸显的不足

二、现时“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缺陷

三、“素质项目”课程开发的总体要求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

第九章 2013-2018年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第一节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前景看好

二、中国职业教育蕴含巨大发展潜力

三、今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四、中国将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能力取向趋势

二、体系开放互通趋势

三、结构高移趋势

四、学习终身化趋势

五、技术、教育与就业协同化趋势

六、合作与交流国际化趋势

第三节 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导向

一、对民办职业教育继续保持鼓励扶持的政策

二、招生规模将偏向于稳中有升的政策

三、弹性学习制度将逐渐得到完善和推广

四、面向农村的实用人才培训制度将逐步完善

五、奖学金、助学贷款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第十章 2013-2018年中国职业教育投资分析 第一节 投资环境

一、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判定

二、职业教育投资面临空前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技工荒”催生职业教育投资热潮

四、“十二五”中央财政将投入百亿加强职业教育 第二节 投资现状

一、风险投资热逐民办职业教育

二、经济“寒冬”下职业教育领域涌动投资“暖流”

三、2010年职业教育获投资最高占教育培训市场48%

四、2011年中央财政拨巨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职业教育有效投资模式

一、实训基地共建

二、“引企入校”模式

三、“引校入企”模式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收益风险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简述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风险

三、个人投资高职教育的风险表现

四、个人投资高职教育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私募基金介入职业教育投资的可行性浅析

一、私募基金的主要特征

二、私募基金在中国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是私募基金投资的理想平台

四、私募基金介入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五、制约私募基金介入职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 中国职业教育投资公平性的缺失及制度创新

一、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状况分析

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要求公平分配

三、职业教育投资不足的公平性阐释与观念变革

四、政府、企业与学校在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附录

附录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

附录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10)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部分图表目录

图表:教育消费者的顾客满意度

图表:2011年北京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天津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河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山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内蒙古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辽宁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吉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黑龙江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上海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江苏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浙江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安徽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福建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江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山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河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2011年湖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湖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广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广西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海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重庆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四川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贵州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云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西藏地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陕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甘肃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青海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宁夏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新疆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北京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天津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河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山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内蒙古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学校名单 157 图表:2011年辽宁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吉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黑龙江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上海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江苏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浙江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安徽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福建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江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山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河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湖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湖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广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青海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宁夏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略„„

(如需详细目录,请来电索取)

网 址:

5.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篇五

与2007年展望

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

2006年,是银行业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的一年,也是金融监管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广州银行业坚持改革方向,贯彻金融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内控管理,保持着平稳健康良好发展态势。

一、2006年广州银行业发展情况

2006年,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行稳健,各项存贷款同比多增,不良贷款持续“双降”,改革和风险处置工作稳步推进,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盈利水平大幅提高。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完善,业务发展快,服务功能全 1.机构聚集密度高,服务功能完备。

截至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共有各类机构2417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其中,中资银行机构2365家,占银行业机构总数的97.85%,从业人员达4.8万人。仅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总数就达1152家,占银行业机构总数的47.66%,从业人员近3万人。外资银行共有机构52家,其中:营业性机构31家,代表处21家。(见表1)

2.资产负债稳步增长,中小机构增速较快。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5590.30亿元,同比增长18.71%,其中,财务公司、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资产增长较快,增速均在30%以上,但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相对较慢,信托投资公司为负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达15329.55亿元,同比增长17.80%。从机构类别看,财务公司、广州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负债增长较快,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增长相对较慢。(见表2)

3.各项存款平稳增长,金融产品选择增多。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350.97亿元,比年初增加1632.31亿元,同比多增341.49亿元。从存款结构看,各类存款的增长态势迥异: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4890.93亿元,比年初增加883.97亿元,同比多增384.30亿元;储蓄存款余额5956.52亿元,比年初增加504.32亿元,同比少增216.16亿元。主要原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上基金、保险、国债等金融产品销售势头旺,对储蓄产生了分流作用。

4.各项贷款增长迅猛,中长期贷款成投放重点。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668.58亿元,比年初增加1155.73亿元,同比多增630.08亿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长期贷款重点投向交通、电力行业和个人住房按揭。2006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5112.71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8.98%。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771.49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66.75%。短期贷款余额下降趋势得到扭转。全年新增短期贷款117.98亿元,与上年下降50.36亿元形成鲜明对比。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增长,推动了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金融创新逐步活跃,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中国银监会批准第一批9家在国内注册的外资银行法人,在广州均设立了机构。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大,利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优势,在业务流程、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上大胆创新,金融创新步伐逐步加快,呈现出较活跃发展态势,而金融创新的发展,又极大促进了金融资产质量的提高。2006年,广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贷款质量继续稳步提高。同年末,广州市中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45.07亿元,比年初减少135.25亿元;不良贷款率6.57%,比年初下降2.7个百分点。从机构类别看,仅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反弹,其他各类银行机构均实现不良贷款“双降”。

6.经营指标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2006年,广州中资银行机构实现利润总额106.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71亿元,增长54.7%。从机构类别看,各类机构的利润均实现增长,其中:广州市商业银行利润增幅最大,达到4倍多;政策性银行利润增幅最小,仅15.93%。(见表3)

(二)银行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流动性过剩严重,经营压力较大。

近两年来,整个银行体系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差达4682.38亿元,存贷比64.93%,出现资金总量多而投入渠道少的矛盾,为此,银行分支机构(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多数将闲置资金上存,贷款盈利空间收窄。由于银行业资金运用渠道不畅,经营压力较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银行资本流动性过剩,增加银行信贷投放的内外部压力可能加大,信贷风险将会增大。同时,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通过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又会造成系统流动性进一步过剩,并推动信贷持续扩张。

2.贷款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信贷管控压力增大。

广州银行业虽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包袱,解决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问题,但是,深化地方金融企业改革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因此,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面临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的难题。如个别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的状况;部分银行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也比年初有所增加。由于一些银行重业务开拓轻风险管控,一些银行以流动资金贷款形式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甚至出现虚假按揭贷款,使贷款风险隐患加大。与此同时,部分集团客户的风险控制问题较突出。因大型集团客户通常存在跨行政区划、跨行业关联企业多、关联交易复杂、财务报表操作空间大的特点,并在银行议价对比中处于强势,银行对集团客户的风险评估、资金监控难度增加,从而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部分集团客户的贷款面临较大风险。

3.贷款集中度增强,风险聚集系数增大。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有“三集中”。一是贷款集中大额客户。亿元以上的大额客户贷款约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0%。二是贷款期限集中于中长期。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58.98%,易产生一些潜在风险:其一,当前存款活期化与贷款中长期化现象,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突出,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其二,中长期贷款多数为项目贷款,而一些交通、能源类项目贷款,由于期限较长,风险虽在短期内不易暴露,但潜在风险值得关注;三是贷款集中于过热行业,各家银行对交通、能源、通信等行业的贷款投放力度都不同程度加大。

4.房地产调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房地产业目前已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行业之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贷款余额约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一旦房地产市场形势逆转,对广州银行业信贷质量影响甚大。因此,须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资金和效益的变化,积极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

二、2007年广州银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广州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关键之年。由于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加快广州金融产业发展,形成开放度高、创新活跃、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广州银行业将以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持续稳健发展。资产负债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各项存款也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随着政府部门政策扶持和银行业监管部门有效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将继续加大,资产继续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虽然中长期信贷投放仍将是拉动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将会进一步改善。受资本充足率硬性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增强,信贷结构和高风险客户清退调整步伐将有所加快;而资金运用则更多向经济资本节约型业务领域发展,票据贴现、零售贷款和中间业务发展也将有所加快。与此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银行业将在注重风险防范、及时了解和把握“三农”金融需求、创新产品、改进服务的基础上,使信贷资金投放在解决“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而通过政府部门和银行业监管部门大力支持银行业积极开拓创新,并适时把支持银行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协调服务上来,同时,以更快的速度引入外资银行的竞争,进一步改变银行业经营体制,促使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业务,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实现小企业贷款制度、个人理财产品、衍生产品、中间业务等业务创新,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

2007年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银行业监管部门将继续以推进合规建设、风险为本的监管和自身监管能力建设为主要抓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加强宏观调控下的风险管控工作,大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改革、开放与创新,全面推进问题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启动金融服务充分性建设,促进广州银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6.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篇六

文丨韩磊 谏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咨询师

好不热闹的2017年,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满心期待的2018年,已悄然到来。过去的一年里,酒企、酒商、酒类协会,好个忙碌;新年伊始,机构、券商、酒类媒体,各种盘点,多方预判。

笔者作为白酒行业的一份子,从业十数载,鉴于咨询的作业属性,有幸见证了各酒类品牌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历程。接下来,笔者也将借此机会,系统地盘点一下“白酒的2017年”,并展望一下“2018年的白酒行业”,希望能够给酒企和酒商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业内人士批评指正。

2017年白酒行业盘点关键词一:名酒复兴

早在2015年末期,茅台便开始率先复苏,引领着众名酒开始触底反弹。时间进入2017年,整个白酒行业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发展大观。从年度的19家上市白酒企业所披露的年报,不难看出,仅个别企业之外,大多实现了业绩和利润的双丰收,部分品牌经过一系列的品牌梳理,价格调整和市场运作,甚至实现了白酒黄金期内量价齐升的良好局面,茅台的行业担当,可见一斑。那么,此轮名酒的全面复苏是如何实现的,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控量保价;第二,品牌再定位;第三,产品瘦身;第四,品牌下沉;第五,渠道精耕;第六,系统发力。

不过,笔者看来,此轮行业复苏,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名酒阵营。省级品牌和区域强势品牌,大多见于业绩的止滑和结构的提升。更多的区域性和地方性品牌依然处于深度调整期内,如何应对名酒和省酒的下沉,如何实现产品结构的系统升级,如何重新塑造品牌口碑,如何转型变革适应新环境新消费新媒体新零售的挑战,都是区域性品牌所面临的一系列考验。关键词二:集体涨价

自2016年起,全国名酒便掀起了一轮涨价风潮,进入2017年,泛全国化品牌,省级品牌,甚至区域性强势品牌,相继跟进,甚至是多轮调价。飞天茅台的价格标杆一路上扬,曾几何时,一瓶难求,资本市场也多次上调预期;五粮液紧随其上,直逼千元档位;国窖1573持续追赶,争做浓香国酒;洋河一年三次调价,梦之蓝一度卖断货,听到更多酒商的话,市场价远超厂价,貌似,越来越像茅台了;普剑和珍藏级剑南春顺势提价,重新塑造500元次高端;汾酒,古井,西凤,四特等泛全国化名酒和省级霸主,也相继调整了主力大单品的价格。

透过现象看本质,此轮名酒和省酒的集体涨价,大致有四类诉求:第一,品牌战略诉求,即实现最优势的品牌心智占位;第二,消费升级诉求,即迎合消费和结构的快速升级;第三,竞争诉求,即迎合市场化竞争需求,获取或巩固最为有利的竞争优势;第四,稳定价盘的诉求,即重塑价格体系,稳定和优化各渠道环节的利润,从而提升渠道的售卖信心和核心消费群体的消费信心。

此外,提价的方式方法和节奏把控也很有讲究,此轮涨价风潮中,各类酒企都采取了不同的提价方式,并选择了不同的调价时机,而且配套了一系列的消费引导的措施来保驾护航。

具体来看,此轮名酒涨价,主流的方式也有四种:第一种,硬性调价,品牌张力超强的一线名酒,方可采用;第二种,配额制,一线名酒的核心大单品大多采取此种模式,即配额内和配额外进行区别定价;第三种,抽减促销,取消搭赠,减少搭赠,取消补贴,取消达标奖励,等等,本质上一种通过抽检促销,变相提价的方式,比如红花郎的10年和15年调价,便采取了此种方式;第四种,先涨后返,即先行提升分销环节价格,待零售环节成功调价后,再行返还给渠道成员,也可不予全部返还,或者采取分销环节涨幅较少,零售环节适当调高涨幅,一旦涨价成功,便可以增强渠道的销售利润和售卖积极性,而且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狙击同档位竞品的蚕食,同时,给上游战略性产品的推广争取更多的时间,比如,洋河和古井,便采用了此种涨价策略。最后,谈一下,此轮名酒涨价的时机选择逻辑。第一,淡季涨价,渠道库存少,销量损失少,盘价恢复期相对较长,也为旺季释放力度做铺垫,还可以缓解淡季白酒企业的产能无法释放的问题,因此,大多区域性品牌采取了这种方式;第二,旺季涨价,更多的名酒企业选择此类方式,但也有业绩损失和市场份额丢失的风险,鉴于此,大多名酒选择旺季任务达标后,开始调价;第三,惯例性涨价,主要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考虑,稳定渠道和消费者信心。例如,洋河每年年初都会针对主力大单品进行2-5%和5-10%元之间不等的适度调价,并同步开展年度的消费者主题促销活动,不间断地与核心消费群体进行品牌沟通,规避渠道抵制带来的销量和竞争风险。关键词三:新零售

频见报端的“新零售”,可谓是2017年最佳热词了,业内有多种解释和定义,总的来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线上线下的融通”。然而,对于白酒行业来说,新零售对白酒的传统渠道会形成什么样的冲击,如何抓住新零售的行业风口,2017年,白酒企业进行了哪些新零售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有没有成功案例,具体如何落地的。接下来,笔者谈一谈白酒新零售的现在和未来。

记得2012年,第一届白酒互联网大会现场爆满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之后,纯线上的酒类垂直电商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风靡全行业。曾几何时,电商渠道将彻底取代传统渠道的言论也不在少数,白酒纯线上零售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零到十亿到百亿再到500亿,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在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年销售额中的占比从5%提升近10%。但是,白酒电商的野蛮成长也触犯了主流品牌白酒企业,对名酒的主力单品价格体系形成了直接的冲击,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白酒主流的传统渠道成员的利润体系,一度引发了主流酒企和酒商联合抵制白酒垂直电商平台的现象。例如,茅台和五粮液纷纷通过媒体告知消费者,某某某品牌电商平台上所销售的产品非厂家供应,质量不予承诺,并函告经销商不得给制定的某某某平台商供货;古井也号召经销商团体对某酒类B2B平台进行封杀,等等,最终以平台的主动求和而告一段落,但本质上也加速了酒企的互联网渠道转型和酒类电商的O2O业务转型,两股力量的合并驱动加速了白酒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在新零售时代,酒企需要从多元化的电商渠道构建,大平台定制产品开发(以及核心产品一定的配额释放),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打造,配合平台优势做好大数据库的配套,平台商需要借助酒企传统分销网络的覆盖度和渗透率优势,加快推进2B和2C业务的融合。关键词四:品类王

回顾2017年,各类展会,各大论坛,各路媒体,各种交流的场合,“品类为王”都被频繁提及,品类突破的成功案例也多有引证。实质上看,品类战略的核心是“移动互联技术、细分需求和全国化样本”三者的有机结合。具体来看,随着消费者对于白酒需求的品牌化和理性化趋势显现,传统的营销模式下,区域性品牌无法突破区域限制,单区域内细分的消费需求又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了移动互联网,区域限制被打破,放置于全国市场,长尾理论便能解决规模化的桎梏。另外,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受制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白酒的品牌集中度相对较低,如何在全国名酒的和省级品牌的封锁下突围,选择“品类突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回顾下行业的深度调整期,不难发现,品类突破的成功案例的确不在少数:42度牛栏山陈酿,逆势飞扬,创造了2000多万箱的超级大单品传奇,成就了大众光瓶的品类领袖;劲酒·毛铺苦荞酒上市1年,斩获了3亿元,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22.56亿的销售额,成就了健康白酒的领导型品牌地位;重庆江小白,一款以青春的名义创新,以青春的名义创意,以青春的名义颠覆,深刻洞察了中国酒业传统保守的不足,历时7年,成就了青春小酒的品类王。关键词五:酱酒热

酱香独有的成本故事,简单归纳:即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溜酒;三高: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两长:基酒生产周期长(1年1次)基酒储藏时间长(至少3年),这也从根本上解释了酱酒普遍比其他香型白酒稍贵一些的原因了。

出了茅台镇,走出赤水河畔,酿不出茅台,成为业内共识,品牌及产地的优势天成,独特的气候,水质,土壤和工艺,的确是其它香型白酒所难以模仿和逾越的。近年来,在茅大哥的带领下,在贵州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开始加速全国化的进程,并从原有的成本供应链向市场品牌化运营进行转变。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被业内的酒企和酒商一直看好,甚至是资本市场也成就了一个国际化的茅台,从今年的飞天一路飙升到茅台系列酒“三茅一曲四酱”短短10个月便斩获了40亿的规模,再到旗下习酒的一路高歌,取得了30多亿辉煌佳绩,IPO进程非常值得期待,最后,我们也关注到2016年的金沙,2017年的国台,包括董酒,珍酒等一大批优质的酱酒品牌迅速走出贵州,全国化道路上收获满满。关键词六:次高端

一线品牌的相继提价,给下游的二三线品牌留下了较大的品牌成长空间,2017年,上市的次高端新品都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可预期的2018年,次高端的竞争将是白热化的,面对面的巷战也将会上演。从全国品牌来看,飞天过千元以后,五粮液和国窖相继开始争夺千元档位,以期再一次突破品牌的天花板;洋河一面借助手工班对话飞天,超越五粮液,塑造绵柔新国酒,一面通过梦之蓝扩大在500-800元的名酒次高端市场;郎酒利用青花郎打造两大高端酱酒品牌,同时,重新梳理红花郎价格体系,积极抢夺300-600元档位浓香次高端市场份额;剑南春顺势将老水晶提到400元以上,重新塑造老名酒的次高端价位,并着力推广500元价位的珍藏级;泸州老窖重新梳理窖龄酒的品牌定位,弱化30年,强化60年和90年运作,精准定位青年商务用酒的核心次高端消费群体。

泛全国化品牌中,古井聚焦品牌资源推广200元档位的古8和400元档位的古16;汾酒20年和30年的次高端价位产品成长迅速;酒鬼的红坛和内参,白云边的15年,十八酒坊的陶藏,仰韶推出了定价598元的战略新品,花冠定位600元的甲天下新品上市发布,等等。笔者认为,次高端既是品牌再定位,也是结构升级必然,更是消费者主权时代下,新中产阶级的首选。据传,新中产群体达到了4.6亿,业内也有一个乐观的预估,即瞄准新中产的次高端品牌市场容量将达到500亿元,这样一个大蛋糕将如何分配,拭目以待。关键词七:跨界融合

打破传统营销思维的界限,用多角度的视野、立体化的来看待问题,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营销创新,通俗来说,就是通过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以寻求共赢的一种营销方式。

2017年,以烟酒茶融合为主旨的论坛和峰会,遍布大江南北,贯穿全年。其跨界的逻辑便是产地融合,渠道融合和消费融合。五粮液和施华洛世奇的联姻,当是一种品牌跨界;茅台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当是互联网+的渠道变革,也即是渠道跨界。传播跨界方面,全国各地的白酒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当地旅游局进行战略合作,践行白酒+旅游的跨界传播思维;黄鹤楼首创提出中国白酒美学体系,一坛好酒推广的全球彩绘大赛获得了10万+网红视频;景芝与北汽福田战略合作,温和酒业与日照银行跨界合作,餐饮渠道里与加多宝联合推广,青岛啤酒与海信电器的啦啦宝贝海选活动,茅台专卖店同售贵茶和贵烟,张裕专卖店与国窖1573专卖店的货架共享等等,都是鲜明的案例。关键词八:健康白酒

如当年锐澳引领的预调鸡尾酒风潮一样,2017年,众多白酒大佬集体瞄准健康酒发力。据悉,五粮液推出贵泓国荞健康酒、泸州老窖推出绿豆大曲保健酒,洋河也不甘示弱宣布将推出健康白酒“双沟莜清”,均是以滋补或具备某种功效的健康白酒。有专家预估,健康白酒的市场份额将在未来几年成长到500亿元的体量,而且有业内人士透露,健康养生酒规模生产企业有近200家,亏损不足5%。市场前景看好。笔者看来,健康白酒的虽然规模较大,但是国内健康保健类市场竞争格局尚不成熟,大量的小微企业涌入,客观存在着全国性品牌和区域性品牌共存的局面,行业竞争相对单一,劲酒·毛铺苦荞酒的一举成名,有着其深层次的渊源,又遇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成就了一枝独秀的领导局面,其品牌影响力短时间内很难打破,盲目跟进,会存在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九:混改

茅台积极引入中石化、经销商、战投、中粮等机构参股,并鼓励员工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相关产业多元化,积极推动习酒等子公司上市。宜宾国资委将其所持五粮液集团51%股权无偿划转至宜宾市国资公司持有,宜宾市国资公司成为五粮液集团控股股东,直接、间接合计控制五粮液股份,占总股本比例为56.07%。五粮液通过国有股权减持,并购酒企,成立合资公司和引入战略投资及员工持股几个方面来推进混改;汾酒引入经销商,财务投资者和经营团队持股,循序渐进推动销售业务板块的混改,从而完成销售体系推动生产体系的市场化运营转型,2017年取得的40%以上业绩和利润的同期双向高增长;沱牌项目是西南联交所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发布平台自上线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宗,同时也创下目前四川省国企混改的最高增值率纪录。通过引入天洋控股,解决了企业的体制问题,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引进了大量资金,同时也将以股权激励方式进行员工持股,2017年三季度报显示,销售额方面也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高端品牌舍得的增长势头更劲。衡水老白干实现了混改员工持股的第一家白酒企业。关键词十:品牌清理

深度调整期内,泸州老窖大刀阔斧,开始品牌瘦身运动,任性地砍掉了2000个左右的OEM品牌,聚焦五大单品,强势运作,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不仅快速走出了行业调整期,而且整体业绩规模、盈利水平和经销商质量等方面都恢复到了黄金期的水平;五粮液系列酒公司对旗下经销品牌进行整顿,规定总经销品牌的年销售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五粮字头)和1500万元(非五粮字头),在品牌及副标名称上包含特殊字符的新开发产品的酒体价格存在最低价格限制,这些字符包括:酿、豪华、窖、珍、贵、陈、尊、藏,并公开表示,2016年度公司累计清理总经销品牌15个,清理产品条码(每个条码代表一款产品)近300个;郎酒销售公司将旗下的郎牌特曲事业部、郎牌原浆事业部、新郎酒事业部整合为全新的郎牌特曲事业部,新的事业部将重点扶持培育郎牌特曲T8、T9、郎牌特曲鉴赏级12、18系列产品为主,加快全国化扩张步伐,同时兼营新郎酒和郎牌原浆系列酒。坚定聚焦发展、中高位发展道路,长期坚持青花郎、红花郎、郎牌特曲、小郎酒战略主导产品稳健发展。被高度重视的青花郎,担负着千元价格带的重任。而红花郎系列产品则占位300—500价格带。高端产品以酱香型为主。而大众腰部价位带则由浓香型的郎牌特曲来负责,其价位带主要为100—300元。年轻一代消费者的争夺战则由兼香型的小郎酒来进行。

2017年初,西凤的经销商大会上宣布将对品牌经销商的数量和产品条码数进行梳理,至少减少20%,甚至是30%,以提升品牌经销商的质量,一来是聚焦打造大单品(即形成以旗帜西凤为高端形象占位,而中端则以省内主推七彩西凤、省外以新产品——西凤酒海陈藏为主推的双线品牌策略)。二是打造1369产品矩阵,即在十三五期间,能够打造1个十亿规模的品牌,3个五亿规模的品牌以及6个两亿、9个一亿规模的产品矩阵。2016年便超额实现了33.5亿元,2018年,有望成为白酒行业第20家上市公司。2018年白酒行业展望

一、行业竞争格局预判

西南板块:川黔名酒带也好,白酒金三角也好,都不愧为中国白酒的发祥地,中国的波尔多。具体来看,川酒中,传统的“六朵金花”2018年将开始全面复兴;贵酒板块,在茅大哥的带领下,以国台为首,董酒,金沙,珍酒等品牌组成的酱酒军团将全面开启“国民大众酱酒”的全国化道路。华东板块:被誉为“黄淮名酒带”代表的洋河和古井将继续领跑,所在省份的品牌霸主地位,较难撼动,其他省份中,争当省级霸主依然是2018年的主旋律;华南板块中,地产白酒均较为弱势,基本可以概括为茅五剑为代表的“老名酒”和洋河为代表的“新国酒”之间的抗争,除此之外,粤桂闽的保健酒和米酒品牌竞争加剧,“健康白酒”的品类领袖之争将非常值得期待。

华中板块:大多品牌依然面临省内高度竞争的常态化,差异化香型品类推广将成为品牌泛全国化的一把利器,例如,稻花香的活力型,酒鬼的馥郁香,四特的特香,仰韶的陶香等等。可预期的2018年,四特的东方韵,酒鬼的内参都将有所建树。

华北板块:京派二锅头的“大众清香”速度和汾酒的“清香国酒”战略意图将愈发清晰,此外,2018年,刚刚坐稳“河北王”的衡水老白干,将借力资本市场和“老白干清香”开始加速全国化。

西北板块:2018年,版块内,伊力特、青青稞和金徽的“西北王”之争将愈演愈烈;板块外,西北王如何走出西北,走向全国,要看金徽酒的营销拓市速度,青青稞的品类突围速度和纳曲青稞酒的健康白酒成长速度。鉴于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缘优势和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2018年,笔者比较看好“西北狼”的品牌化进程和品类化突破前景。东北板块:说起东北酒,大部分会第一时间想到老村长和龙江家园,不过,随着京派二锅头的风靡全国,仿佛东北酒的光环渐渐退去,而在过去的两年内,自称“东北三强”的小村外,竟然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不过,在笔者看来,小村外的大梦想肯定不是老村长式的光瓶酒,光瓶酒大概也仅仅是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从梦想系列和X系列的上市推广中,不难看出,小村外的大梦想肯定是迭代升级的,最终是要从中高档光瓶向中高档盒装酒市场进军的。客观地分析,白酒的消费背后积淀的一定是浓郁的地方文化。随着东北人独特的幸福生活主张,即东北文化逐渐被普罗大众所逐渐接受,加上东北人历经多年的全国拼搏和闯荡,也带动了东北酒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例如,北大仓的百元价位光瓶酒和黑土地的一担粮,都获得了一定规模忠实的消费群体。此外,东北当地光瓶酒的消费习性也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名酒的光瓶酒的陆续进入,白牛、歪嘴郎和普曲在东北市场的体量都相当的客观。另外,随着国家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性改造,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仅海之蓝就斩获了一个多亿的市场份额,去年的川黔名酒抱团开发东北市场也将在2018年效果出现,东三省主流的盒装酒品牌竞争格局将会逐渐松动。

二、政经走向预期白酒行业系统性风险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白酒行业经历的几次周期性的波动,大多与国家的政经环境变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有着直接的正向关联性,过往的演变过程,笔者不作过度赘述,接下来,笔者重点就“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中所明确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决策将如何影响白酒行业,白酒行业如何准确把握政经走向,规避系统性经营风险,做一个简单的解读。第一,重点防控金融风险,始终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白酒作为国家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白酒+互联网式转型,将是整个行业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课题,权衡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能力,有效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去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过去的2017年,想必大多白酒生产企业都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环保改造的力度。环评和安评的审核强度,锅炉天然气改造等政策的严格贯彻,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酒企敲响了警钟,短时间内,可能会增加一部分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的确给企业的规范化运营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淘汰了一部分无证经营的小微酒企,净化了市场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这一政策也验证了笔者的一个预判:2018年,白酒行业的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品牌基因好,产品质量过硬,营销能力强,资源配置到位的名优白酒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19家白酒上市公司能率先走出深度调整期,全面复苏,也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第四,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客观地看,国内大多白酒企业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属于国有体制,虽然,存在一些体制方面的弊端,承担了较重的税赋和社保的负担,但是,在当地政府的产业扶持下,无论在规模体量方面,还是经营利润方面,大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尤其是积淀了优良的品牌资产。2017年,汾酒的混改,沱牌的重组,都使得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取得了量价齐升的骄人业绩,品牌综合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俗话说,白酒看两头:“名酒”和“民酒”。名酒的下沉瞄准了乡镇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区域性品牌践行大本营的精耕,也是深挖县乡村市场的业绩贡献率。2018年,重视农村市场,重视大众消费档位是笔者给酒企一个非常中肯的建议。第六,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行业新周期内,白酒的量价背离现象成为共识,消费升级是主因,其次,品类替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啤酒,红酒,洋酒,鸡尾酒,果酒等酒类饮品都对白酒形成替代性消费,尤其是进口关税的快速下调,将有越来越多的进口啤酒,进口红酒,进口烈性酒品牌进入大陆市场,中国白酒的品牌价值提升和国际化进程应该提到名优白酒品牌的战略规划中。

三、白酒插上资本的翅膀

早在上一个黄金十年里,白酒行业就吸引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行业内,甚至行业外众多资本纷纷进入白酒产业,大多赚的盆满钵满,同时,也的确推动了白酒产业的蓬勃发展。2013年以后,整个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资本市场越发的理性,抄底现象并不多见,类似啤酒产业的同业并购也并未在白酒行业发生。但并不意味着,资本市场不看好白酒行业,只是品牌的甄选以及介入的时机和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主要的考量当属新周期内国家的“政经走向”。据笔者观察,此轮资本流向则更多地青睐名优品牌,能够率先复苏的名优品牌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消费升级的趋势。

笔者认为,2018年,围绕着名优白酒的资本力量将更加活跃,具体的实施路径大致有如下三种:第一,产业链资本。由当地政府主导,整合社会资本和当地优质白酒品牌企业,构建白酒供应、采购、物流及云服务综合运营平台;第二,产地品牌。将优质的白酒产业基地符号化,作为品牌和品质的双背书,从而形成产地品牌化。例如,宜宾酒模式,较之前的茅台镇酒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茅台镇酒只是一个简单的品质背书,各品牌依然是各自为战,而宜宾酒则属于联合运营品牌,品牌,品质,渠道,资金和人才等资源都有一个系统的整合;第三,跨界资本。在资本注入和管理输出的基础上,进行品牌共享和渠道共享,对于白酒企业的多元化和全国化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资本市场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并有效规避行业的周期性风险。从实际的白酒资本案例来看,2018年,个人比较看好的四个“白酒+资本”案例:第一,衡水老白干牵手丰联酒业。首先,接盘板城烧锅后,衡水老白干基本坐立“河北王”;其次,全国化战略意图昭然若揭。虽然,旗下的另外三家酒企(山东孔府家酒,湖南武陵酒和安徽文王酒)尚处于省内的二线品牌,但其所处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品牌积淀都将是老白干跳出华北、融入华中、渗透华东市场的三把金钥匙,前景可期;第二,“郎习凤”登陆资本市场。郎酒5年投入20亿元广告,2019年上市;习酒品牌价值达到260亿,2018年上市;西凤IPO在即;二线阵营的强势复苏,背后都彰显了资本的力量;第三,集团资本助力。2018年,业内普遍看好的极大品牌,将超预期发力。具体来看,天士力旗下的国台和湖北宜化集团旗下的金沙将开创大众酱酒新时代;中粮曲线入主的酒鬼将集中发力次高端;奇正药业联营的纳曲青稞酒将向健康白酒新领袖发起冲击;第四,白酒+互联网资本。经过近五年的资本风投,酒类垂直电商平台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虽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与上游的酒企和下游的零售商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误解,但是,在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助推下,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事实证明,单一的B2B革不了经销商的命,纯粹的B2C也不可能让终端零售消亡,因此,我认为,2018年,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O2O电商平台依然会收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也即是消费者主权时代下的新零售时代将势不可挡。

四、抱团发展值得期待

从2017年年初的酱酒热现象,到年末的《浓香白酒宜宾宣言》,从河南省政府下定决心扶持豫酒复兴到安徽主流白酒企业集体宣言,都在一遍遍地警示我们:固守内耗终将止步不前,共生共享才能发展。

期待行业协会与名优骨干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比如,配制酒和酿造酒标准如何界定,年份酒标准如何界定,都是困扰行业和消费者的顽疾,好在,这方面的问题在行业内基本已达成共识包括相应的立法手续准备,2018年,具体的时间表将会如期而至; 其一,企业诚信和自律式抱团。白酒行业内同质化的资源消耗战,早已是业内的营销常态,如何跳出渠道的同质化竞争,系统性地开展品牌建设工作,逐渐被主流白酒企业所认同。素以营销制胜的徽酒军团,也结成了诚信联盟,16家徽酒企业共同签署了以“反不正当竞争,杜绝商业贿赂,尊重知识产权和践行工匠精神”为主旨的《安徽省白酒知名企业反不正当竞争联席自律宣言》,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沦为名酒集散地的河南市场,在省和各级政府的倡议下,成立了河南省白酒业转型发展专家委员会,发布了豫酒产销合宣言,并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要求豫商卖豫酒,在此后的豫商心声中不难发现,既往的合作中,出现了诸多诚信问题。笔者服务的姚花春酒业,积极响应许昌市政府的号召,带头垂范,诚信自律,精益品质,精耕渠道,不到一年,便实现了流通市场的翻番增长。因此,笔者认为,随着国家诚信体系的系统深入,酒企酒商,诚信经营,诚信经商,合力共为,抱团发展,2018,值得期待。

其二,异业联盟式抱团。2018年,异业联盟式抱团发展,将呈现酒品类融合,烟酒茶的融合和跨界融合三大趋势。酒类饮品的三大主流“白酒+啤酒+红酒”之间的融合将提速,具体表现形式有:第一,酒类专卖店。专业化和品牌化是酒类专卖店发展的主要趋势,深层次的运营逻辑是品牌共享,为消费者决策提供品质背书,降低选择成本和提升消费体验;其次是渠道联姻,降低渠道成本和提供最大化的消费便利性问题;最后是数据共享,也即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细分需求的精准营销;第二,烟酒茶融合将产地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本优势相结合。首先,突破茶叶的品类和产地限制,加速茶叶的品牌化进程;其次,促进烟草行业的市场化运营转型;最后,发挥白酒行业的品牌优势,规避渠道同质化竞争,提高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产出率,加速品牌全国化。第三,跨界融合。消费者主权时代下,品牌化,理性化和个性化消费成为共识,在不远的将来,白酒的跨界营销将呈现常态化,主流品牌白酒企业都将加快推进传统的B端营销向C端营销转型。

五、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首先,从业绩和利润规模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业绩总规模约1250亿元,占到了全行业的25%,利润总和约400亿,占全行业的50%多。按过往三年的增速来预判,2018年,19家上市公司营收约占行业的三成,利润占比将近六成,甚至,资本市场预估,2025年,仅茅台一家公司的利润将占全行业的一半,市值近2万亿,远超全球酒类巨鳄帝亚吉欧。从这组数据中不难发现,2018年,白酒行业的品牌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其中,品牌品牌集中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便是“利润增速和占比”,也即是品牌的溢价能力。其次,从品类的集中度来看,酱香市场份额,茅大哥的地位难以撼动,郎酒基本坐拥榜眼之位,可预期的2018年,酱香品类的探花之争,将在茅台镇传统酱香优势品牌之间的竞争,国台也好,金沙也好,董酒也好,比拼的都不仅仅是规模和体量,更多地要看品牌影响力,所以,延伸来看,笔者更看好酱酒次高端,而非大众酱酒。浓香市场品牌集中度相对较低,2018年,更多的是在结构提升上下功夫,在品牌建设上做升华。其他香型的品牌集中度则显得更低,更多的现状是板块化运营阶段,香型的差异化不仅仅是营销手段,更需要比时间比耐力,能够站在行业的角度来整合推进,让更多的品牌加入进来,共同培育一种香型,而非一两只品牌的孤军奋战。最后,从市场占有率指标来看,各主流白酒板块的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具体来看,优势产区的品牌大多已经实现了品牌的全国化,随着这些名酒的快速下沉,将会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泛全国化品牌中,几乎无一例外的实现了省内市场的高占有,甚至品牌垄断的地位。例如,青海的青青稞,山西的汾酒,安徽的古井和江西的四特,综合市占率均在70%以上;其他的区域性品牌,也在加速推进全省化,陆续布局次高端。例如,山东的新四大“景芝+泰山+花冠+扳倒井”;甘肃的金徽酒,省内为王和西北王战略都在稳步推进;河北的衡水老白干,接盘板城烧锅后,一举打破冀酒三强之争的格局,坐立河北王;湖北市场三强格局基本形成,2018年,省内的品牌整合将更加激烈;湖南市场的酒鬼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后将快速崛起;安徽市场百元以上档位基本被古井和扣子垄断,等等。

六、次高端集体扩容

按前文所述,次高端也是2017年年度十大热词之一,2018年也将热度不减。笔者认为,次高端是一个概词,对于不同的市场,次高端的档位跨度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例如,针对华南、华东和西北市场,次高端可能定义为300-500元,甚至更高,而对于华北和华中来说,次高端应该是100-300元,东北地区则更低一些。

接下来,重点阐述一下次高端的“扩容逻辑”。第一,消费升级势不可挡。无论是国富民强,还是小康社会,无论是经济向好,还是通胀压力,无论是城市化进程加快,还是健康意识品牌意识增强,都是关键驱动因素。第二,名酒品牌价值回归。飞天茅台一瓶难求,五粮液重回千元档位,国窖1573直指千元,洋河梦系列持续断货,等等,都给二三线品牌留下了巨大的存量空间,因此,次高端品牌占位和次高端价位运作,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第三,品牌时代来临。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决定销售,市场经济时代,营销带动生产,消费者主权时代,企业必须从渠道营销往品牌营销去转型,打破单一追求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走质量和效益发展模式,敢于挑战次高端,重新进行品牌再定位,迎接品牌时代的到来。

七、民间消费和新中产消费,白酒结构升级的两级助推器 2018年,甚至是整个“十三五”期间,白酒行业的结构升级将主要来源于两级,即,民间消费和新中产消费。这样的预判主要源于:第一,“十二五”是白酒权贵消费的受限,新中产的蛰伏,民间消费的争夺;第二,白酒的消费本质和消费逻辑是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强化,主要的消费情景是政商关系维护,商务活动的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增进和节庆式亲情升华等;第三,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众生活品质的提升,新中产的崛起,品牌化理性化消费趋强,都将合力加速消费品尤其是白酒消费的结构升级速度;笔者总结了几点实施路径,希望能给予酒企和酒商一定的启发。民间消费结构引领四大方向:其一,宴席市场结构引领;其二,节庆市场结构爆破;其三,乡镇市场结构精耕;其四,高档简装光瓶培育;新中产消费结构引领三大方向:其一,原点人群培育;其二,品牌定制开展;其三,新零售俘获。

八、国际化提速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综合影响力日渐增强,承载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国白酒,在国际舞台上也频频亮相,品牌文化传播和渠道建设都在加速推进中。从茅台11月份召开的海外经销商大会上公布的数字来看,茅台已经完成了近70个国家的渠道布建,100多名海外经销商加盟,整体销售额已超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多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国际市场开拓前景可观;五粮液也开始加快部署东南亚和欧洲国家,已经进驻了40多个国家,过程中,有效结合各国酒类消费习性,进行产品的适度创新,并结合本国著名的影视明星、音乐剧团和艺术团队进行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交流展会活动,开展品牌主题活动宣传和高端品鉴会,借助中国餐馆不间断地进行消费者沟通工作,将五粮液的酒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从大众的佐餐到高端的品味,都能见到五粮液品牌的身影。据悉,董事长刘中国明确表示,将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8年始,集团公司的十三五规划,力争将海外市场的业绩贡献率从10%提升到20%。12月11日,剑南春作为“中国艺术联合国璀璨之约”的全程战略合作伙伴,登陆联合国总部,向全世界自信地传播京剧、书法、陶瓷、太极、酒文化等中华艺术国粹,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进程将是2018年的一大看点。

当然,中国白酒的国际化到底能走多远,具体的实施路径如何规划,接下来,笔者抛砖引玉一下。第一,文化先行,中国名优白酒都浓缩了深邃的品牌内涵,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文化塑造品牌,以文化吸引消费者,中国白酒国际化道路将走的更加稳健;第二,标准跟上,红酒的分级,产区,年份,工艺标准都是非常值得中国白酒学习和转化的;第三,产品创新,如何根据各国独特的餐饮文化进行产品创新,是考验中国白酒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关键要素。例如,东南亚国家的中国餐馆很多,大多喜欢低度白酒,而欧洲国家则喜欢高度;第四,渠道联姻,好比洋酒进入大陆市场,率先在沿海贸易港口城市及一线城市的夜场渠道,创新饮用的方式,采用加冰或加饮料加水果调制后饮用,率先进入高档酒店及宾馆的西餐厅,咖啡,茗茶简餐和西式茶点吧。再比如起泡酒的场景培育,中香槟品类被更多中国人用作庆功,典礼,再到婚礼仪式的场景化培育,最终走上大众餐桌。第五,抱团出海,正如王延才会长倡议的一样,中国名优白酒品牌,联合搭建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平台,建立切实可行的对外合作机制,树立中国白酒的国际地位,推动中国白酒走向世界。

作者介绍:韩磊(***),十多年酒水行业咨询管理经验,曾任华润雪花啤酒江苏及安徽地区负责人,某酒类企业营销总监,具有丰富的营销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擅长项目运作及管理、企业管理与流程再造。在企业营销策略规划、品牌塑造、渠道模式构建、产品线设计、消费者沟通、团队管理等各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先后为安徽皖酒集团、山东秦池集团、青岛琅琊台集团、东营市兵圣王酒业、贵州金沙酒业、山东肥城康王酒业、河南姚花春酒业、山东济宁梁山酿酒总厂、甘肃武威腾格里酒业等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企业及营销管理咨询服务。

上一篇:适合八年级学生新学期看的励志故事下一篇:新形势下初中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