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

2024-09-29

教育的真谛(精选8篇)

1.教育的真谛 篇一

教育的真谛——爱

——读《爱的教育》有感

教育是什么?大学老师告诉我:“教育是一咱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什么?为人之师后,老教师告诉我:“教育就是让学生考上学。”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一直在苦苦地追寻。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让我明白了:教育是什么?——爱。一个“爱”字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这部书由一百个小故事组成。其中有关老师的多达十余个。我最不能忘怀的是波巴尼老师。当他发现有一个学生脸上生红疱时,他便“停下来,两手托着他的头仔细查看,问他是什么病,还用手摸摸他的前额,看他有没有发烧。”多么质朴的文字,多么亲昵的动作!当学生的铅笔掉在地上的时候,我们是否曾为他们弯腰拾起?当学生的纽扣开了的时候,我们是否曾亲手给他系上?当学生泪流满面时,我们是否曾轻轻抚去那伤心的泪水?在课间,我们是否曾与孩子们一志跳绳?我们能否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无微不至、不厌其烦地关爱我们的学生呢?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去爱孩子,关爱孩子的身心,那么就没有不被感化的孩子,就没有不成功的教育。

波巴尼老师用爱宽容孩子、谅解孩子。有一个学生趁老师不注意,站到凳子上扮鬼脸。假如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是狠狠地批评还是罚站?可波巴尼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名“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下课后,这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老师道歉。波巴尼老师亲了亲他的前额,对他说:“回去吧,好孩子!”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以他的大度谅解孩子。

在课堂上,波巴尼老师说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们我再没有别的亲人,别的牵挂了。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希望你们好。”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以情感人。

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次抚摸,一句鼓励,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能让孩子得到温暖,受启迪,找到自信,产生动力,开启心智。这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从繁忙与喧嚣中离开,好好地读读这本书吧。让我们在宁静的水面上照一照自己的容颜,认识一下我们本来的面目,还教育以爱的真谛。

2.教育的真谛 篇二

一. 发现优点, 增加学生自信

有人说, 看到那些不爱学习, 经常打架闹事, 常惹老师生气的学生就来气。遇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多, 不够深, 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我们不想理睬的学生, 在我们的眼里或许有许多缺点, 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优点, 放大优点, 减少缺点, 增加学生的自信, 使优点由小变大, 达到成功;将学生的缺点缩小, 甚至变得没有。

一个优秀的企业为什么会优秀, 因为他磨难之后的成功有许多;一位优秀的人才为什么会越来越优秀, 因为他成功的事多了;一个孩子从入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 因为她时常生活在家长的表扬, 老师的夸奖, 同龄人的羡慕中, 所以他们才会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你不难发现, 令老师最头痛的就是班上的差生。我们知道, 阳光、空气、水、花草、树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大自然不会因为花不如树实用、草不如树高大而冷落花草。因而, 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认真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纵观在校的部分被老师、家长、同学视为“差生”的同学, 他们常常受到抱怨、指责、贬低等各种各样的刺激。为了让这些孩子更聪明, 老师却说其笨;为了让孩子动作快, 而孩子得到的评价却是慢;为了让孩子细心, 却指责孩子粗心……总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 “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成长。于是, 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陡然暗淡无光了, 孩子的志气一天天消沉下去, 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言行举止也就随之“笨”起来了。可悲的是老师根本不知道孩子能力发展和提升的幼芽正是这样被自己亲手掐掉的。

对于班里的差生, 我们为何不去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 铺设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 这一条道路对我们来说确实很艰难, 虽然我们给他们平时有一些点滴的鼓励, 但我们缺乏的是一种永恒的坚持。给他们一块石头, 他们可以铺成一条五彩路;给他们一丝织线, 他们能织出一片彩虹。让这些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当然, 在平时教学中, 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 鼓励而鼓励, 赏识而赏识, 而要切入到真正点。触及心灵的才是真正的赏识教育。利用赏识教育往往就能事半功倍, 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 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 宽容地承认差异, 允许失败。让这些“弱差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润, 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 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二. 让学生学会合作共赢, 享受成功

学生各个不同, 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却都各占春光。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用闪光点亮暗淡, 用美帮助构建残缺。这些对于学困生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许多学生成绩一落到底, 因为在“仅凭成绩论英雄”的时代, 他们的自信心在孤立的竞争中全被摧垮了。对年幼的心灵来说这是残酷的。

现在我们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表扬激励, 还有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帮他们在集体合作中找到自信和快乐。学困生在集体中感到孤独自卑, 哪怕是和其他人作对, 也不过是一种仙人掌式的基于对自己脆弱内心的保护, 他们普遍的存在厌学情绪。人们对所在集体的归属的需要是基本的, 被集体抛弃的人内心有着巨大的痛苦。如果不能让学生单独得到真正地赏识, 就让他和大家一起享受成功后的欣慰。老师要像熟知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他们, 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利用合作机会引导同学们, 并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为他们创造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机会, 有的踢一脚好球, 弹一手好琴甚至吹口哨不错都是可贵的, 因为这是一个让同伴重新审视自己重视自己的机会, 还要创造让他们凭自己的特长为集体、小组争光的机会, 这会焕发他们自信的勇力, 用毅力去弥补自身其他的缺失。在集体中有了自信, 就得到了快乐, 融洽温馨的氛围就逐步形成了。

三. 以爱动其心, 以严导其行

注重赏识, 还要不要惩罚?我说要。在赏识的同时, 还要惩罚。教育是一个系统, 表扬、批评、惩罚一个也不能少, 适度的惩罚也是教育。适度惩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负责, 因为一个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的人, 不能成为成熟的社会人;适度惩罚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与挫折感, 承受得起批评也是一种素质。所谓惩罚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教育意义上的惩罚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惩罚绝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伤害, 不是心理虐待, 歧视, 让你觉得难堪, 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 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 必须因人而异, 适度使用。第二、惩罚但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和自信, 惩罚更需要尊重与自信, 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 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 尊严, 不要让对方难堪,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 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是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适当的惩罚, 不仅能教育人, 帮助人, 更能警示人, 激励人, 从而造就人。一个人才成长过程中, 难免要犯错误甚至要犯很多的错误, 从这个角度上说, 对错误的适度的惩罚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否则, 人就会在错误中迷失自我, 混淆是非, 甚至会走上歧途, 或犯罪之路。

我们眼中的学生应该是天真可爱的, 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 常常摔跟头, 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心灵美丽而稚嫩, 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容不得我们贸然闯入……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 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每个儿童都有爱的种子, 通过教育使爱的种子开花结果。作为教师应该真诚、公平、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学生, 平等地为他们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 发掘他们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和特长,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师爱是无私的, 以他的崇高博大让“服从和爱, 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有爱心, 以爱的精神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 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师爱还是一种友爱, 教师以平等、尊重, 朋友式的态度给学生以足够的爱。尤其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特别需要与人沟通, 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希望得到友情, 因此,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 必须与学生建立起真挚坦诚、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 除了成为学习上的严师, 生活上的良师, 思想上的导师外, 还可成为他们可信赖的朋友。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因为这正是教育学生完善学生人格的时机。接到一个新的班级, 要想从最简单的事情中让差的学生转变过来, 当然可以。不过那只是一时的转变, 几天以后, 可能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也就是还会反弹。在工作中, 不要奢望一次或者两次就能让学生转变成我们所期望的程度。没有现成的捷径让我们去走, 我们面对的学生毕竟是不同的。教育是有规律的, 因材施教, 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 遵循教育规律, 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需要我们教师的耐心和恒心, 多与学生主动沟通, 千万不要放弃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学会冷静的处理问题, 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不要急于求成。

总之,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成才观, 坚信每一人都有某方面的才能, 坚信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我们应当尊重学生, 多鼓励, 多表扬, 少批评。孩子们在鼓励, 赞美, 认同, 肯定之中, 形成了自信和永远进取, 学会了欣赏和开放的心态, 懂得了自重和自律, 并能够确定自己的目标。所以, 我们不妨给学生多一点赏识和赞美,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喜悦和欣慰。

摘要: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克服自卑、懦弱心理, 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 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是促使孩子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 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3.教育的真谛 篇三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家。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看!”他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它需要老师举起一个“火炬”,点燃孩子心中蓬勃的“火苗”。

老师,能让我第一个读作文吗?

又是作文课。因为时间不充裕,孩子之前的一次作文都来不及讲评。当要写第二篇作文的时候,我说:“孩子们,认真写,把作文写得生动、形象。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说这两次的作文,并请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自己的文章。上两次,有很多孩子写的文章很棒,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话音未落,就见几个孩子将手举得高高的。

“老师,我上次的作文是95分。”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摸着自己的脑袋,轻声却掩饰不住自豪地说。

“老师,我也是!我也是!”那些举着手的孩子纷纷叫着。

教室里举起了更多的手。是呀,有那么多孩子,有那么多优秀的作文!

“老师,下节课能让我第一个站起来读自己的作文吗?”一个小女孩腼腆地问我。

“当然!”我斩钉截铁地答应。思考了一会儿,我大声宣布:“孩子们,布置给你们一个任务,回家后仔细读读自己这三次的作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句子划出来,下节课我请你们来读,注意了,每个孩子都来读!每个孩子都要读!”

这件事让我思考:对孩子而言,“要我写,要我读”和“我要写、我要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后者是自己内心的渴望。我要做的,是唤醒每个孩子心里都有的那颗珍贵的种子——“表达的欲望”,而决不让它沉睡。

同时,正视教育这个话题,我们也在渐渐明白:教育需要“用眼睛去看”“用手去实践”“用心灵去感化”。正像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的:“还给教育一双‘眼睛’,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教育;还给教育一双‘手’,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去运行教育;最终,我们期望得到的教育,是有一颗焕发生命力的有‘心’的教育,是富有教育特性的教育。”

是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吧。只有从“人”这个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意义。

教育是一种尊重的体现

一农民在放牛,路人指着其中的两头牛,问道:“这两头牛哪头更好?”农民把他叫到一旁,凑到他耳边,轻声说:“那头。”路人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小声?”农民说:“牛能从人的动作和语言中看出人在说什么。我如果说得太明显,它们看到肯定会不舒服的。”

是的,动物尚且需要尊重,何况孩子。

老师,你不相信我了吗?

在金都·天长的那段日子里,有一个小女孩两天没有做语文作业了。我把她找来谈话,鼓励她。结果,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孩子都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第三天,问题又出现了,孩子说她的语文抄写本子忘在家里了。那一刻,是否信任,成了我思考的关键。面对我的眼神,面对我的沉默,孩子噙着眼泪用哽咽的声音问了我一句:“老师,你不相信我了吗?”“相信!”尽管带着一丝怀疑,但我仍然给了孩子一个肯定的答案。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这个孩子欢天喜地地跑进办公室,扬着手中的本子,嘴里欢呼着:“老师,老师,我找到自己的写字本了!”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双噙着眼泪的眼睛,更忘不了后来孩子流露在脸上的那一份掩饰不住的喜悦。我为她含泪的眼睛感动,我为孩子得到老师信任后的喜悦而欣慰。

一份尊重,让孩子快乐成长;一份尊重,也让孩子渐渐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幕:教师让一年级的孩子随意点着课文上的生字,看看自己是否会读了,会读了就拿出课外书来看。这就是一个自主的课堂,学生从中开始尝试学会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包括老师的信任。在这里,差异是一种财富,读书是一种享受,课堂是教师和孩子一起舞蹈的美好时刻。

教育透射出一种规则意识

一位中国的部长在某国办事,上洗手间时听到隔壁叮当作响,不知何故。走出洗手间时,有位妇女求他回到洗手间去看一下,说她儿子进去很长时间都没有出来。部长进去一看,只见一个小男孩正满头大汗地修马桶呢。原来他发现马桶坏了,但“规则”意识让他认为不冲洗马桶是不能走的,于是力不从心地修起马桶来。

教育也需要 “规则化”。

凭什么你不听我们的,却要我们来听你的?

我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的问题。顿时很多人抢着要发言,他们大叫着,或离开了座位把手高举,或从座位上站起来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或用胳膊肘将桌面碰得“砰砰”作响。

我知道,这种时候是最需要教师心平气和的时候。于是,带着微笑,我俯下身子摸摸他的头,贴近他的耳朵,略带调皮地缓缓道来:“偏不喊你!”然后我立直身子,面向全班同学,说:“能干的孩子,不但在老师说话的时候能认真地听,而且在同学发言的时候更能安心听。通过聆听,你才能对同学发言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和评价,对同学发言的不完整部分作出自己独到的补充。在同学发言的时候,如果你做小动作分散注意力走了神,那么凭什么你不听我们的,却要我们来听你的?”

这让我思考: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为倾听了,才不会举着小手,却重复其他孩子说过的话;因为倾听了,才会注意到别人发言里更加智慧的地方。

在教育的某些领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为孩子赢得被人尊重的那份情怀。因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作者单位:杭州市天长小学)

4.教育哲学的真谛论文 篇四

新的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广大教师的生活,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这些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正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本文从深刻理解并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含义;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即: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应引起重视的两个问题等四个方面谈了对新课程“自主学习方式”的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 自主学习兴趣 责任感 主动性

正文 :

新的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广大教师的生活,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这些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正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下面我谈谈应用“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一、深刻理解并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含义,

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方式学习。

课程改革之前的教学过程,虽然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的课堂总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是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第一段看什么,第二段看什么,碰到问题怎么思考,都由老师做主,老师说了算,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规划下进行的,学生根本没有体现主动性,这样学生的自主性丧失了,并逐渐萎缩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越来越不会学,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实上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新课程致力于改变这种现象,提倡和强调自主学习。

什么是自主学习哪?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要能够学,我要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帮助下再思考、再认识,知识是在我自己的努力下学到的,而不是老师灌给我的。基于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让学生明白一点道理:首先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即:引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进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找问题,自己比较、分析、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学会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做到自我监控,自我导向和自我评价。再次,通过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发展学生的各种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指导、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真正体现了主导作用。

二、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即: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这样有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如何在学习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

(一)培养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怎么培养兴趣呢?

新课程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很多平台,创造了很多条件,特别是教材内容强调了生活性、实践性,自主学习的、科学探究的、动手操作的都是与学生实践相关的东西,如美术教材中“手绘线条的表达”与生活实践交往能力密切相关,“灯笼的制作”、“校园活动策划、参与”等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课堂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动手动脑,有自主有合作,繁、难、偏、旧的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的色彩构成原理、素描技法被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容易学会,有了自信,每人都参与,同时,课堂、作业评价方式也面向全体,改变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满足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又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新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课文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道理浅显明白,教材内容能拓展视野、有想象的空间,能启发思想。这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教师起到的是充满爱心的引导、帮助、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读得懂,读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读得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这个过程,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得到解决的,课堂学习不是替代,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讲解和表演,而是学生有兴趣的自主学习,这样学习,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有责任感

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每一项学习内容都能让每个学生马上有兴趣或能力的,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即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样对我父母负责,、怎么与他人交往、怎样走向社会,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种责任感,作为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习中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未来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这种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溶入日常生活、学习中自己的心理、品德的修养中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心理,正确看待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并进行有效疏导,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社会、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这才是学习这一学科的的真正目的,而不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才会去主动的学好这门学科。

三、“自主学习”方式中教会学生自己读书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知识。

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是一下就能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而是要花很长时间,一个学期、两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教师要慢慢地一课,一框题、一个小问题、一个关键词、一个要点地教学生读书,这个过程一开始会很慢,我们教师要耐心指导,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增强了,今后的学习就快了,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很好。总之,由教到学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充分引导和示范引导他们由依赖走向独立。我认为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而它却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踏踏实实走这个过程,“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实现。

四、在自主学习中应引起重视的两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一是让学生学会计划性、规划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一天、一段时间学习的规划,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如早上起来,规划一下一天要上那些课,重点今天要做些什么事情,学习方面的、兴趣方面的,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有计划性,学会选择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会规划。在学习中,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独生子、小皇帝、家庭的溺爱等因素是很大的障碍,要培养学生的规划性,除了教师的指导外还要争取家长、家庭的配合和沟通。

二是教师自身素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本身就要加强读书自学、研究的体验和能力。试想自己很少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呢?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要具有涉猎、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利用校外、社会的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勇于创新和探索的大门,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努力积极参与其中,为不断探索新的教改之路努力。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 1-12期

5.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五

历时九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心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想从名师和专家的教育论著找到答案;在《教育的真谛》一文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教育的真谛。

我理解教育的真谛是“爱”,也就是说要在教育中灌注“爱”,具体展开,应该有三个层次:浅层次的“爱”:要教师爱学生;中层次的“爱”:使学生爱教师;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并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基本美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做到“诲人不倦”。瑞士著名的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有“母亲般的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做是一个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们都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爱生的重要性,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师劳动不可缺少的道德要求。但是,我们常发现:如果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注意方式,不注意艺术,是生硬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这样的“爱”,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因爱而生恨,屡见不鲜!这方面的教训也太多,它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我们必须上升到使学生爱老师,经常听到一些经验人士说,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如何如何爱护自己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平时说话不多的老师说道:与其千辛万苦绞尽脑汁想办法如何去做到爱护学生,不如多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你。当学生喜欢你,他才会愿意听你的课,才会学得踏实,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产生反感,他就会厌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对该学科失去信心,严重的可能会放弃该学科,严重影响总体成绩,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学生热爱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克服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会进步

教师要以正直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端庄亲切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眼中仿佛是美的化身,知识的信使,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并以其优美、生动、独具风格的表达,赢得学生的钦慕、爱戴。这种形象不是教师哗众取宠的花样表演,更不是矫揉做作的临场发挥,而是教师内在气质的自然外化。内荣外华,慧于内而秀于外,它有赖于教师长年不懈地积累、磨练、凝聚、升华。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感,使关系融洽。

学生与其说是喜欢教师所授学科,不如说是喜欢教师本人。许多学生都是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这门学科。他们喜欢这个人,喜欢听他讲话,听着他娓娓道来„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

然而,当这个学生离开了的他所心爱的教师,又遇上他不爱的教师,那么又怎么办呢?

因此,教育中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

很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角色的意义,做一个合格的学生,进而学会做人。自尊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们的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信心,热爱自己!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谓“长善”,就是鼓励学生发扬其优点,从而激发他内在的发展潜能。赏识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进步,让他不断有快乐的体验,从而获得成功,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将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获得对生活的满意和幸福感,那么他也就会越来越热爱自己,从而越来越要求上进!

海伦·凯勤说得好:“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是绝不应该爬行的!”张海迪也鼓舞人们:“只要你抬起头来,新的生活就在前头!”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相信并开发自己的巨大潜能,就会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不要依靠别人,因为一个总是靠别人扶持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让学生清楚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如果要成功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什么呢?只能靠重新认识自我,热爱自己,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只能靠认定自己就是一座金矿,认定自己是一个可以挖掘出无价之宝的宝藏。那么最后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自信意识、成功心理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就象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也不会有人端着大盘子把幸运和成功送给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人生交给我们一道难题要求解答,那么它也会同时交给我们解决这道难题的智慧和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的生命里,只有当我们自信加奋斗,自己救自己,它们才会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即便某个学生自身条件多么不好,身世多么不幸,但只要他有积极的心理态度,他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和有用的人,他就能交上好运获得成功!

生命的茁壮,属于学无止境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

6.爱是教育的真谛演讲稿 篇六

柏万城完小李夏红

2010年2月11日,有一位老人平静的走过了她88岁的人生岁月,离开了我们。然而,她在60年从教学生涯中留下的“爱心”,已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应该忘记她的名字。因为她用自己的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条教育的信条,那就是:爱,是教育的真谛。她就是被周恩来总理亲切的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老师。

我对霍懋征老师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因为,在我成为一名教师不久,曾经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困惑不已。我曾经无数次的问过自己:我真的适合做这个工作吗?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可是,学生们好像根本不领情?正当我困惑之际,我有幸聆听了霍懋征老师的演讲,她的话语,如同一道阳光,驱散了我心头的迷雾,使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工作的性质和意义。于是,我开始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和梦想的道路,实现了我要当一名人民的好教师的人生理想。如果说,我到今天能做出一些成绩和贡献的话,我真的应该感谢这位和蔼的老人,这位带我真正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领路人。

虽然霍懋征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却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财富,等待着我们这些后人去发掘。我认真查阅了霍懋征老师的资料,阅读了有关她事迹的新闻和图书,慢慢领悟了她的教育思想,其中,我最大的感受便是: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霍懋征老师有一句话几乎全国的每一个教师都熟悉,可谓是教育的至理名言。她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霍懋征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愿意学好。因此,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千万不要觉得哪个孩子笨,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即使100遍还不会,不是还有101遍吗?”在霍懋征6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她从来没丢下过任何一个学生。她深深的感到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祖国四化的建设者,他们品德、学习的好坏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兴衰的大事。她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霍老师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前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喜欢多变,喜欢新奇,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因此霍老师经常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学生、锻炼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不管是多么调皮的学生,只要进入霍老师的班级里都会很快转变过来,因此,她在付出爱心之后,总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霍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她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北京实验二小66届学生韩波回忆说:“我们小时候都很淘气,但每次家长会上霍老师从不‘告状’,总是跟家长说我们如何用新方法解题、如何帮助同学等好的方面,总是给我们自信和鼓励。她关心的是我们的‘心’。”

“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实验二小60届学生高凯祥说,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霍老师一直教他们,“她对所有的孩子都好。” 可见,爱学生不光是说在嘴里,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到与学生心与心地交流。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霍懋征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应从转变我们教师的观念开始,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诗言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我们学生的心田中,需要的正是这种春雨式的滋润和慈母般的关爱。

春风无痕,爱满天下。霍懋征老师以她博大的襟怀,独特的人格魅力,宝贵的创新精神,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凝聚形成了她特有的闪烁着哲理和实践推广价值的教育思想。兴国情怀远,育人爱心多。她在长期教育教学中深刻感悟出,“教师的爱是阳光,应该公平地照着每个学生,为他们指出光明的路;教师的爱是春雨,应该均匀地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茁壮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培养目标上,较早地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学上总结出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课堂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积极倡导“因材施教”、“文道统一”、“讲读法”、“把课外时间留给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乐学爱学”;在她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登高行远,不断变革创新,她谆谆告诫后来者:“变革创新是自然演进的法则,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教学事小,因循无益”,“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霍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字字铮铮,句句恳切,时时激荡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头。

霍懋征老师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许多单位请去工作,但她离不开孩子。这时她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爱孩子就是爱祖国,她要把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之情,倾注到她的学生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教育事业中。“文革”后,组织上安排她做校长,但她仍然坚持要做教师,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搞教学改革。60年来,她的生活中经历过失去亲人、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过被误解而受到的非人虐待,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但这都没有摧垮她的意志,没有改变她从事小学教育的选择,没有改变她对孩子的爱。这种爱还影响了她的子女。如今她一家三代8人,都选择了“教师”职业。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她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她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问题的“良方”。

几十年来,霍老师先后受到了周恩来、温家宝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国宝”。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可是,面对党和国家授予的各种荣誉,她却十分谦虚。霍老师说,这是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以及对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荣誉属于大家。霍懋征老师曾无限深情地说:“我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这是霍懋征老师去世后人们送给她的一幅挽联,它不正是霍懋征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学习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经历使我心灵震动,她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执着,对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的心血,她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抛弃的是荣华富贵,获得的是师德师魂,抛弃的是优越的生活,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通过学习霍懋征老师的先进模范事迹,我要进一步体会教育的真谛,做一名老师的快乐,继续为教育事业默默的奉献下去,做一名好的教师,一名好的教育工作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首先要向霍老师那样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因为只有胸怀理想、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尊重家长;自信、自强,敢于面对挑战,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爱戴,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会慢慢的老去,岁月的流失将改变我们年轻的容颜,生活的沧桑将磨灭我们年轻的梦想,但请保持一颗柔软慈爱的心。记住霍懋征老师的教导,只要心中有爱,我们便可以在三尺讲台上姿态优雅,淡定从容。为此,我一直不懈地奋斗着,它鼓励着我干好每一天的工作,育好每一天的学生,热爱每一天的本职工作。

7.感悟教育真谛回归教育原点 篇七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当前被功利性目的所绑架的教育状况必须有所改变。

一、实现真正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状态下, 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教育越来越具有功利性的色彩, 学校教育被功利性目的所绑架, 被教育行政化体制所操纵, 被应试思维所主导。教育的真正可悲之处在于, 只注重眼前的效益与质量, 急功近利, 学校管理越来越企业化:企业化的目标、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企业化的评价标准。教育过分关注应试的成绩、分数, 而忽视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生活的品位, 学校不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世俗的。教育本应为这个世俗的社会服务, 但教育不可世俗化、功利化。教育应该有志存高远、放眼未来的境界, 有崇尚引导、摒弃强制、尊重人性的品质, 有引领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功能。否则, 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庸俗化的学生。

让学生远离庸俗化, 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坚守教育的本真, 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 实行真正的教育, 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 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教育本身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 但要让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 强化育人的功能并不那么简单, 我们必须认识到体制的巨大惯性作用, 实行真正的教育, 需要加强对教育体制的改革, 更需要整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反思、探讨。

二、做一个敢于担当, 超越平庸, 走向卓越的平凡教师

当下社会, 人心浮躁, 各行各业充斥着种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这种追名逐利的浮躁背景下, 学校教育和广大教师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教师走向平庸, 浮躁的社会、强势的教育体制是造成平庸的直接的外在的原因, 但教师的内在的心态和价值追求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教师担负的责任是神圣而又重大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高度的教育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大, 一个平庸的教师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因此, 面对当前教育的现状, 反思自己的良知, 做教师可以平凡, 但应拒绝平庸。做教师不求伟大, 但要学会担当、敢于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拒绝平庸, 并不是不可为的难事, 作为教师:

要坚守。面对浮躁的社会、强势的教育体制, 在功利和体制面前, 要有坚守底线的勇气, 坚守作为教师的良知。纵观古念中外的教师, 大都甘于清贫, 以教为乐。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 要淡泊名利, 不甘平庸, 鄙视平庸。也许作为个体, 面对强大的体制, 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改变不了体制, 也改变不了别人, 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良知, 以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周围的环境, 让更多的人在迷茫中觉醒。“所谓成功, 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要静心。教育是育人的事业, 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静下心来, 甘于寂寞, 踏踏实实地工作。从最平凡的工作做起, 从日常的生活做起, 在名利面前保持淡定, 始终站在生命的高处, 拥有理想, 坚定信念, 孜孜以求, 释放自己始终不懈怠的生命的活力, 追寻自己的事业之梦。

要反思。要学会在反思中进步, 因为唯有反思, 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 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正确的方向, 也唯有真诚地反思, 尤其是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的反思, 才能把自己推向更高的思想境界, 超越平庸, 走向卓越。

要践行。教育是一种责任, 责任的落实在于矢志不移地追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所作为, 一定要沉静与执著, 勤勉刻苦、脚踏实地地工作, 努力提升教育职业素养, 发挥教育睿智才华。我们无力抗拒应试教育, 也无力对抗教育行政体制, 但我们有权坚持自己的思想, 践行教育的真谛。

教师有真才实学, 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价值观, 正确的荣辱观,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8.教育的真谛 篇八

如今,经过多年的教坛打拼,对于这一问题,我似乎又有了新的感悟。

教育即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包蕴丰富宝藏的矿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慧眼,能敏锐识珠,并有计划地去开采;每一个孩子都是姹紫嫣红的小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观察,发现每一朵花的可爱迷人之处,并用心呵护其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匹草原上奔驰的骏马,需要我们教师学伯乐会识马、相马,纵其在大草原上驰骋。

教育即激励。遭遇失败很多情况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为”或者“不敢为”,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激励,激励能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激励能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激励能激发一个人的正能量,唤起自信,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教育即影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情操会无形地感召着你的弟子。

教育即赏识。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潜力都是无限的,我们老师要学会赏识他,悦纳他,激励他,他就会从平凡走向伟大,从普通走向辉煌,他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绽放人生的精彩,就会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教育即解放。教育不是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它需要解放孩子的手,让他自己去做;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自己去观察;解放孩子的耳朵,让他自己去听闻;解放孩子的思想,让他自己去思考。让孩子在解放中创新、发展、成才。

教育即发展。同一个学生,“今天”与“昨天”已有不同,“此刻”较之“刚才”有了变化,尽管他仍然坐在教室的某个位置上,他的眼睛所看见的世界,他的大脑所思考的问题,他内心所经历的波动,使得他已经不再是先前的“他”,而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不断撰写的书,这就是成长进步。

教育即守望。孩子们尽情地在田野里追逐、嬉戏、玩耍,作为教师的我,只需在田野外侧的悬崖边上守望,看着孩子的憨态,看着孩子的快乐,看着孩子的成长。教师的守望,就是守望着教育的信念与幸福。

如果现在再有人问我教育是什么,我会告诉他: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识文断字,那只是最为肤浅的传授。教育,应该是一个心灵对另外一个心灵的感化,并助其成长、腾飞的过程。

上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电厂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