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2024-10-06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精选8篇)

1.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篇一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学设计 古诗词欣

赏复习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20xx年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在描绘画面和概括画面的重点训练中,学生感受画面已有潜在的情感意识,课堂第四个环节——“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调为前提,以具体诗歌为例,归纳出冷暖色调下作者通常带有的情感,如:愉悦、欢快、赞美、兴奋、思念、惜别、悲凉、哀伤、惆怅等等。期间,刘禹锡的《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都属于两色调,学生体会其情感时也要从两色调入手作为特例分析。这一环节的复习要强调中考试题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简答题的注意事项,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简答为:“诗人看到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美景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2.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篇二

一、从题目入手

当然, 不是对所有的诗题、词题都需要研究, 但有些题却非研究不可。例如, 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 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这诗题就很值得玩味。花下醉, 真是醉得奇丽, 醉得惬意。然而此醉是不胜酒力而微醺呢, 还是观赏花艳而陶醉呢?看来, “醉”字却有双关。诗人因不胜酒力而去“寻芳”, 已是微醉, 看到百花吐艳、溢彩流芳又不禁陶醉, 这才有后面“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情趣。像这样的题目就值得推敲。

有些词题也不可忽略, 它往往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 为你的分析提供线索。比如郑燮的《沁园春·恨》, 这“恨”字就是全诗线索。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题名点明时间、地点和词的内容。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 点明是咏荷上之雨, 而不是雨中之荷, 为你的分析提供了重点。

总之, 分析诗词往往就从题目入手, 千万不可忽视。

二、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这也是分析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诗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 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 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所以要深刻理解一首诗必须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以顾炎武的《悼亡》诗为例:“甘年作家向边陲, 坐叹兰枯柳亦衰。传说故园荆棘长, 此生能得首丘时?”如果不去了解顾炎武的生平事迹, 而只从诗面看, 也不过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前两句写对妻子的歉疚之情, 后两句写对故乡的怀恋, 如此而已。但如果你对顾炎武的生平和性格有所考查, 对诗的理解就会加深很多。顾炎武出生在江苏昆山, 其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不但使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更使他懂得要做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他自离家二十多年直至七十岁寿终, 一直为两件事奔忙;一是抗清, 二是做学问。却从未回家探望过一次。这中间他的外甥都已做了清朝的大官, 几次写信请他南归, 都被他严词拒绝。其实他并非毫无思家之情, 但为了不做异国臣子, 为了学术研究, 他鄙弃了可以轻易得到的高官厚禄, 他的这种心情和高尚品格, 难道在他的《悼亡》诗中丝毫没有反映吗?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妻子和故土是怀着多么深挚的感情!但在权衡家与国的重量上在衡量营造家庭的温暖、妻小的安适和深虑国家的兴亡、学术的进 (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7页) 步两者的轻重上, 他没有迟疑, 把全部砝码放在了后者。当我们了解了以上事实后, 再看他的《悼亡》诗, 就会透过表面看到了贯串在他一生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深深为之感动了。

三、由诗句引发的联想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其他诗句, 尤其是表达类似思想的诗句有所了解, 还有, 也要了解其他各个历史时代的诗人表达类似思想的著名诗句。现以秋瑾的《对酒》为例:不借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便可联想起曹操的诗匈:“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但一个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 建功立业的渴望, 一个却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第一句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作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 纨扇轻携纳晚凉, ……浴罢兰泉, 斜插茶花映翠钿。”第二句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将进酒》) 第三句可想到她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 为国牺牲敢惜身!”第四句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思想是相通的。分析一首诗, 对这位诗人的其他诗作了解得越全面, 分析得可能越透彻;由诗句引起的联想越丰富, 分析的说服力可能就越强。

四、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

3.《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评价建议 篇三

新课标在“小说与戏剧”的评价建议中指出:(1)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2)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对作品人物、情节、场景等产生具体的感受,能否在阅读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3)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诵、背诵、戏曲演唱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小说戏剧鉴赏水平。(4)在小说戏剧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评价其成果的水平。这些建议为《中国小说欣赏》的评价提供了依据。然而从各地的实践看,对本模块的评价建议几乎形同虚设。无须讳言,高考的功利目的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高考改革的相对滞后,给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眼睛盯着高考升学率而不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学生素质的提高。从实验区高考看,除了作文试题还有些生气,其他如语言运用、阅读试题基本是老样子,不少课改区,高考试卷甚至不涉及选修课,这对课程改革特别是选修课评价负面影响很大,以至于不少学校和老师不得不作两手准备:一手对付课改,一手对付高考。由于小说已经被高考遗忘,因此,其评价问题自然也不被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所重视。

笔者认为,“中国小说欣赏”的评价构成中,除了应将学生修习的课时记录,学生的平时作业、活动、态度及成果,纳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外,在检测方式上,还应该将笔试和各种形式的考核结合起来,努力追求多样化,尽可能地尝试体验式、作业式检测。可以是开卷式笔试,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后。可以是小论文式,由教师或学生集体命题,学生选择进行写作,文章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理有据,不追求专和深,只要学会发表见解、合理组织语言即可。可以是口试式,由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表达、思维等语文综合能力。可以是演讲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最好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某一专题作出讲解,也可就曾从事的语文活动、观察过的影视作品、书籍进行宣讲,向全体同学作出较全面的介绍。为此,在修习本模块前,可以提前向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选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完成。

1.学会写小说评论,可以是评价作品的主题、艺术特点,也可以评价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以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进行比较研究,但要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2.组织全班或兴趣小组的同学,开一个朗诵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说片段朗读给大家听,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尝试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4.选择一个小说片段,将其改编成剧本,要注意尊重作品的价值取向和作者的原意,然后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演出;

5.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总结读书方法,交流读书心得。

笔者在这里想谈谈高中生小说创作的问题。学习小说创作是一种“自主自由的写作”,重视创作能力的培养,是选修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小说与戏剧”课程目标指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让学生创作小说,其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创作小说的实践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二是为那些具有作家潜能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和成果的舞台。虽然语文课堂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小说家,但是语文课堂应该为那些具有未来小说家天赋的学生提供肥沃的土壤。然而,教学实际是,虽然近几年“小作家”辈出,社会上炒作之风很盛,但在一般学校的作文训练中,还没有小说创作的地位,多数老师不鼓励高中生写小说,究其原因,一是各种考试不考小说;二是我们往往机械地理解中学生写作要真实,而小说需虚构。其实,允许学生写小说之类的虚构文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能唤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兴奋和喜悦之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去完成作文;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和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使学生写作得到新的刺激。而且鼓励高中生写写小说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其他功课,还会促进语言的阅读写作,促进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还会让学生把看电视电影玩游戏的时间用到写作上。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写小说不同于社会上出书的那种小说家的创作,这里主要是指写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创作是一种灵感,它的特点是题材广泛,可以写生活中的瞬间场景或事件片段,也可以写人的某种情绪、心理、感情等,但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微型小说在构思上非常精巧灵活,一般都情节集中,结构紧凑,语言精练,个性鲜明。写微型小说,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学习借鉴名家笔法,包括他们搜集素材、构思的办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不宜提倡高中生读了金庸作品就写武侠小说,读了《哈利·波特》就写“魔幻小说”。因为缺少了生活的基础,虽然想象力有了,可能真实性就减少了。少数天才也许可以一试,但在一个班级里推广,则不符合我们的写作目标。

4.古诗词欣赏 篇四

— 怀古诗

1.定义: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大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二 咏物诗

1.特点:思想上常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格;表达自己对生活思考,对人事的评价。三 写景诗

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王维

孟浩然

5.古诗欣赏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读“绝句黄鹂窗万船”,会写“句吴万”

2、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齐读)

2、学字:“绝”。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这个字的意思是把丝线割断。

扩词:断绝、绝技、绝活、绝招。

3、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2)出示“黄鹂”图。

怎样记住这个“鹂”字?(加一加)

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

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图,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你找到了诗中的表示颜色的字吗?请小朋友在书上圈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仿佛有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美好的画面。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说“千秋雪”。板书“今”,加一点:“今”变为“令”。“令”字变成“含”(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吴是一个姓氏。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现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四、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1)自由背诵古诗。(2)指名背诵。齐诵。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六、巩固生字

1.回顾“绝、鹂、窗、船”的记法 2.字卡抽读所有生字

3.指导书写“句、吴、万”

古诗欣赏《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教学难点:感悟诗境。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6.古诗欣赏 篇六

(一)相见欢 李煜

楚江去水东流,帝王休,幸卷薄存,千古尚风流。

少时忆,发如洗,尽淹留。一曲清风吟唱已白头。

(二)梦江南

多情否?欲忘念不休。尘封往事难封心,断了音讯难断情,教人如何信!

最无情!抽刀斩闲愁。一笑绝尘掩泪眼,从今不问世间缘,人生一缕烟。

(三)湖中记---雨

湖中小亭,看细雨蒙蒙。垂柳青,奇石宫,寒风潇潇,雨已停。湖上青空,劳燕分飞行。池碧情,舟线重,寒骨瑟瑟,雨不停!

(四)西江月。扁老夫子

众口词尘喧耀,舒文各有些同。或由城府定功成,应是老谋深重。

网络游离南北,力夫学浅身轻。欣然懈遇老家翁,把酒屏前与共。

(五)观落花

一夜三春雨,遍地落花红。

繁华转眼逝,红颜尽凋零。

葬花人不在,且有环卫工。

亘古女人花,女人花如梦。

(六)诗赠叶梦

江南多佳女,

叶梦好钗裙。

才盈潇湘水,

琼采洞庭春。

含情月弯眉,

婉笑落香云。

长歌巴陵赋,

7.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篇七

教学本课须考虑一些因素: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对《草》、《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也不陌生, 读通顺、能背诵已不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应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展开想象, 在读中感悟、生情、入境, 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 提升审美情趣。

一、激趣导入

1.《草》。

建议从“草”的象形字入手, 出示草字的象形字, 提问:从字形看是个什么字?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汉字的造字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的学习做准备, 或让学生说带有草字的词语或找课文中带有草字头的字。而后出示诗题, 简介诗人。

2.《宿新市徐公店》。

首先, 复习《小池》, 顺势导入: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了小池初夏的景色, 今天我们要再次随他去欣赏春天里所见的一幕景色。其次, 出示诗题, 理解题意。 (宿:住宿;新市:是地名, 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新市是宋代酿酒中心, 据说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 痛饮大醉, 留住在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最后, 指导学生准确读诗题。 (宿|新市|徐公店)

二、读诗明意

1. 识字写字。

首先, 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自主识字, 扫清字词障碍。着重纠正字音, 如烧、荣、未、追、菜、宿、徐等;指导书写9个生字时, 注意纠正字的笔画顺序和间架结构, 重点讲解未、荣、宿、烧、店、离等。

2. 读诗, 释诗意。

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 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 多种形式的“读”应贯穿两首古诗的教学始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避免逐字逐句讲解, 释诗意应与“读”有机结合, 以“读”为主, 在“读”中悟, 结合插图, 让学生大概了解诗意, 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反复读, 品味情感, 生情, 入境。

(1) 学生自由读诗, 整体感知内容。围绕“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诗句你读懂了什么?”的问题, 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思。

(2) 教师指导诵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可采取自由读, 指名读, 互评;再读, 指名读, 齐读等方式。互评时, 通过“怎样读好诗?”的谈话, 引出平长仄短的读诗规律, 指导学生按其规律读诗。 (“平”指平声字, 包括现在普通话中的第一、第二声;“仄”指去声字, 包括现在普通话中的第三、第四声。平声拖长音节, 仄声声停气不停, 缩短发音。用符号“—”表示平声, 用符号“|”表示仄声, “———”表示声音延长。平长仄短的规律除能让我们读准字音, 还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时的情感, 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 仄声字要表达的是压抑、低落、悲伤的心情。) 《草》的平仄规律是:离 (—) 离 (—) 原 (—) 上 (|) 草 (|) , 一 (—) 岁 (|) 一 (—) 枯 (—) 荣 (—) 。野 (|) 火 (|) 烧 (—) 不 (—) 尽 (|) , 春 (—) 风 (—) 吹 (—) 又 (|) 生 (———) 。《宿新市徐公店》的平仄规律是:篱落 (|) 疏疏 (—) 一径深 (—) , 树头 (—) 花落 (|) 未成阴 (—) 。儿童 (—) 急走 (|) 追黄蝶 (—) , 飞入 (|) 菜花 (—) 无处寻 (———) 。在读诗过程中, 教师可借助手势、身体动作, 让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3) 品词赏图释诗意, 深入感悟。《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这一句诗中, 对“原”“离离”“一岁”“枯荣”等词语进行释义, 提问:草在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这句诗表达了草什么的特点?着重理解离离是草生长的态势, 岁岁枯荣是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茂盛, 是其生命的过程。“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一句诗, 教师可板画草根, 结合图画感受“春风吹又生”的意境。对《宿新市徐公店》中词语 (篱落、疏疏、径、深、未、阴、急走、处、寻) 进行简单释义, 借助插图,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稀稀疏疏的篱笆, 伸向远方的小路, 新叶不茂盛浓密的树, 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是动态描写。

(4) 品味诵读, 深层体悟。《草》重点品读诗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帮助学生理解草的特性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烈火再猛, 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 只要残存一点根须, 来年草的生命便会复苏, 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野火焚烧象征生命的艰辛和考验, 春风吹又生说明草的顽强不屈与执著不移。《宿新市徐公店》着重品读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画面”的体会, 如果学生有类似生活体验, 可鼓励交流。

(5)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第一学段 (1~2年级)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 引导学生一边读, 一边想象画面, “野火焚烧草和春天草的蓬勃生长”, “稀稀疏疏的篱笆、伸向远方的小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的树、黄灿灿的菜花丛中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的儿童”。在读中, 入境, 产生情感共鸣, 感受春的美与生机。

三、积累运用

1. 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对古诗形成完整的认知。

2.

8.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误区及建议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教学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教师需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本文就提出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措施。

一、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备课时,常把教学重点放在古诗词的翻译以及背诵默写上,忽略了古诗文的韵味和美感。从而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丧失了对古诗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学习乏味无趣。

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为:第一,古诗词自身的特点是语言精练、感情深沉丰富。但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时,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的感知上,难以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二,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存在着重言而轻文的倾向,只是关注知识掌握的情况,忽略了能力的训练及学生的自主感悟体验,让学生觉得毫无趣味。第三,推崇机械记忆,泯灭了学生的灵性。很多教师认为只有背,才能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忽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有责任将这份遗产传承到一代又一代人手中,让它生生不息地哺育下一代。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大脑,深刻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情趣。其次,古诗词是历史资料的反馈,可以了解社会的诸多事宜,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我们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最后,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古诗词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份额是不能忽视的,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 古诗词名句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出现会让文章增添色彩,提高文章的价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要让学生了解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成就,让学生了解到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重要诗派的风格与影响……学生拥有了打开华夏宝库的钥匙,能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

三、古诗文教学的对策

(一)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入诗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将情境创设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在诗词教学中,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对问题能有较强的认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让他们在运用中不断地加强积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朗诵,让学生多咀嚼体悟,让学生多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并结合适当典故教学,能借助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积累来理解,了解内容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诉说了一个什么道理。比如陶渊明的《饮酒》,知道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如屈原的《离骚》,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提问学生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通过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帮助学生回忆起这位伟大的诗人。

(二)想象诵读,关注背景,悟诗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教学,要带着学生读,反复地读,使学生熟能生巧。古诗文中有很多格言警句,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左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述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还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古诗词的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热爱并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还利于语言和文化的积累,语言水平的提高。诗词贵在吟诵,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途径,有利于学生揣摩词的音韵和情感,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词具有跳跃性、象征性,要想接受这些极强的文学形式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第一,教师可以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诵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教师还可以配乐朗诵诗句,之后学生齐读诗句,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最后,让学生细读文本,咀嚼字句,品味诗词的思想感情。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让学生诵读诗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的诵读可以使学生理解诗意,整体感知到杜甫的身世飘零,并能体会到他的老病孤愁。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是进入诗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三)激发兴趣,丰富情感,解诗意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扣人心弦的导语能吸引学生,为学生了解课文创造前提条件,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可以进行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可以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如琼瑶的《在水一方》,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让学生体味这首词。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说出古诗句时,要适当表扬,可以组织一些课余活动,比如古诗应用比赛,古诗记忆力比赛,通过各种竞赛,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先进行提问式教学,遇雨是人生平常事一桩。在途中遇雨时,你会怎样办,怎样想?等学生思考回答完毕,教师需对学生的回答智慧分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一起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本课主要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其次,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再次,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文中的“词眼”,丰富学生的情感,传授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具有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总而言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高中课本中越来越大,面对高考,高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如果教育者能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让古诗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彭转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易走入的三个误区[J].甘肃教育,2011(8).

[2]何书芹.也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误区[J].学苑教育,2011(21).

[3]龙伟云.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3).

上一篇:有趣的现象作文400字下一篇:初二暑假见闻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