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2024-06-23

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共8篇)

1.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篇一

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负效应与管理对策

人类南极活动包括基地建设、科考、废弃物排放以及物流与交通等.造成南极原始地形地貌的改变、浅表地层土壤理化结构成分的恶化和本土动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损害等环境负效应,严重危及南极作为地球上唯一保留其自然原貌的大陆的特殊价值.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以提高南极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质,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南极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活动和南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 者:王自磐 陈丹红 赵萍 姜梅 龙威  作者单位:王自磐(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

陈丹红,赵萍,姜梅,龙威(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北京,100860)

刊 名:海洋开发与管理  ISTIC英文刊名: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8 25(7) 分类号:P7 关键词:南极   人类活动   环境效应   管理   协调发展  

★ 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 英语教学总结与反思

★ 正确认识课件与初中英语教学

★ 浅析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

★ 英语教学

★ 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2.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篇二

关键词:全球变化,人类活动,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化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其科学目标是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的运转机制、它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从而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1]。

1 全球变化的事实

全球变化科学这一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所推动。在过去300年内, 世界人口从6亿增长到60多亿, 超过了10倍, 城市人口也增加了10多倍, 导致粮食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30%, CH4增加了1倍以上, 硫化物的排放量每年达到16万t, 超过了自然排放总和的2倍;人为生成的氟里昂一类气体导致了臭氧洞的生成;陆地表面将近有30%~50%已经被人类所改变, 热带雨林中生物消失的速度增长达几千倍之多, 沿海的海洋生物也已经被掠夺了25%~35%;水资源的短缺和极端气候现象的频繁发生等, 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面貌已经成为不用争议的事实。

2 人类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研究

2.1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在几千年前发生的农业革命之前, 世界人口基本上是稳定的。在农业革命之后, 人口逐渐增长, 缓慢的增长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这时, 人口曲线开始陡然上扬。本世纪的人口则急剧增长, 几乎每一个10年都要增加10亿人。根据不完全统计, 到1992年初, 人口已大致达到了55亿, 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90亿, 即达到地球的最高人口承载量。中国的人口容量, 则约在16~l7亿之间。

2.2 温室效应与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

近百年来由于各种人类活动而注入到大气中的CO2每年大约有30亿t, 而且它们的排放速度逐年在增长。除了CO2之外, 大气中增长最快的温室气体还有CH4和N2O等。还有一些气体, 如俗称氟里昂一类的气体, 本来在大气中是不存在的, 是最近几十年人类制造出来的新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可以明显地改变地球大气的能量收支。实际上, 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之后, 将参与一系列的复杂气候过程, 其增温效果可以通过更为精确气候模式的估算来得到。

近50年来,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 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繁发生成了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在中国的很多地方, 旱涝、低温雨雪、台风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 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以重庆为例, 在近3年来依次发生了旱灾、水灾、低温雨雪等百年尺度的天气现象。这些与人类的活动应该具有间接的联系。

2.3 大气臭氧空洞及氧化作用减弱

大气中的臭氧 (03) 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 只有10%左右在对流层。70年代开始, 科学家们发现全球大气中的臭氧总含量正在以每年0.2%左右的速度在减少。臭氧含量减少的趋势远远大于太阳输出能量的周期性变化。有关的研究表明, 最近40年来大气中的氯已增长了6倍。要使大气中的氯、溴和臭氧含量恢复到接近自然水平, 将需要几个世纪[2]。

在正常情况下, 大气本身能够通过氧化作用来清除那些干扰现有功能的气体和分子的机能正在减弱[3]。但由于人类过多地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 过多地向大气排放CO, 大气的羟基正在被用光, 大气就无法清除它所含的甲烷污染物了。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的最终后果尚未十分清楚, 因而常被忽视。但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伤害了大气本身的自动免疫系统, 因而是非常严重的。

2.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变化研究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 近300年来, 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11.62亿hm2, 与全球原有森林面积60亿hm2相比减少了大约20%, 草原面积减少了7200万hm2。有些草原虽然没有消失, 但退化非常严重, 占了草原面积的20%。现在全世界每年正5×104km2~7×104km2的惊人速度沙漠化[4]。300a来全球的耕田面积增加了12.36亿hm2。但是, 近年来, 由于工业发展、城市的扩展等原因, 有些地区耕田面积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 人类对热带雨林破坏的研究是一个重点。热带雨林保存着全球最多的动物和植物种群, 是展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最大自然博物馆。热带雨林的破坏是全球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以来, 全世界3800多种哺乳动物中, 已有110种和亚种消失了, 9000多种鸟类中已有139个种和39个亚种消失了, 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多种植物正面临绝灭的危险[5]。

2.5 水资源研究

20世纪以来, 全球的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从1900年到1995年的95年内全球消耗的本量增加了6倍, 远远大于这个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长率。

水资源短缺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业废水及人类的生活垃圾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根据中水利部对全国700多条河流的水资源质量评价经有46.5%的河段受到污染, 10.6%的河段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流域中, 太湖、淮河和黄河流域都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海河和松辽流域污染段也占60%以上。

3 结语

在全球变化条件下, 人类的唯一应变方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首先要从政策上、思想上有一根本的改变, 实行“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主导”改变为“以环境保护为基本来发展经济和应用科技”的战略转移。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只有实施这样的战略才有可能遏止全球变化的加剧。

参考文献

[1]The International Geophere-Biosphere Program.A Study of Global Change, Report No.12[R], 1990.

[2]陈世范, Schoeberl Mark R.南极臭氧减少概述[J].气象科技, 1988 (3) :51~54.

[3]孙成权, 等.全球变化研究国家 (地区) 计划及相关计划[M].气象出版社, 1993.

[4]彭少麟.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M].科学出版社, 1996.

3.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篇三

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召开一次。2014年12月1日在秘鲁利马举行,2015年11月3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读图1,回答1~3题。

1.利马和巴黎的位置特征是:

A.利马位于太平洋西岸 B.利马位于巴黎的西南方

C.巴黎处于高纬度地区 D.利马和巴黎同属西半球

2.在11、12月份,利马比巴黎: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海雾大,降水多

C.日出晚,昼短夜长 D.西北风强劲,风沙大

3.利马最冷月均温为16℃,最热月均温不超过24℃,其“四季如春”的主要成因是:

A.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 B.受温暖湿润的信风影响

C.地处热带,但海拔高 D.纬度低,但受寒流影响

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泛滥导致河流改道,对华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极大。读黄河历次大改道示意图(图2),回答4~6题。

4.甲虚线框内是历史上黄河改道时溃堤决口的集中区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甲处:

A.黄河支流较多,流量大 B.黄河落差大,水流急

C.土质疏松,河堤易塌陷 D.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5.历史上黄河改道对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使渤海海岸线受侵蚀而后退

B.泥沙堆积形成山地丘陵

C.黄河下游地区风沙灾害严重

D.增加华北平原地表径流

6.图中大运河为元代以后改建的线路,其选线主要考虑:

A.远离黄河古道,不易被黄河泥沙淤塞

B.经过地势较平坦区,减小工程修建难度

C.沟通渤海与黄海海域,实现河海联运

D.有天然湖泊可利用,保证北调水量稳定

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喜光热,以耕作层疏松的沙质土壤最为适宜。塞内加尔被称为“花生之国”,花生油出口量居世界之首。读图3回答7~9题。■

7.图中最适合花生种植的地区是: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8.塞内加尔的花生油主要销往的国家可能是:

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美国

9. 若塞内加尔大规模扩张花生种植区,推测该国区域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地盐碱化加剧 B.落叶林面积减小

C.城市化水平降低 D.草场生产量减少

读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最大深度等值线图(图4),回答10~11题。

10.下列地点的季节性冻土,冻结期最长的是:

A.伊春  B.佳木斯  C.嫩江  D.齐齐哈尔

11.冻土对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形成具有独特影响,表现为:

A.冬季气温0℃以下 B.地表水易下渗

C.春季土壤水分充足 D.河流出现春汛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流入北冰洋的国际性河流(如图5),其北岸地区是流域内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额尔齐斯河干流和支流水能开发潜力很大,已建有20多座水电站,供应了该地区85%以上的发电量。

(1)指出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水系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额尔齐斯河北岸地区成为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的自然原因。

(3)简析额尔齐斯河水电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困难。

13.(3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图斯湖为一潟湖(如图6),与大西洋仅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泊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7 000吨的海轮可直抵湖北岸的阿雷格里港,该港为巴西南部重要港口,有铁路、公路通往周围各大城市。注入帕图斯湖的雅库伊河为巴西货运量最大水系之一,流域内和湖区西岸为发达的农牧区,盛产谷物、烟草、葡萄、牲畜 、羊毛、木材等。

(1)海岸潟湖是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分析狭长状帕图斯湖的形成过程。

(2)简述帕图斯湖发展航运的最大限制条件和解决措施。

(3)阿雷格里港是巴西重要的农牧产品输出港,分析其形成原因。

(4)有人认为该地区的农牧产品输出港应该选择在里奥格兰德。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C  6.B  7.B  8.C  9.D  10.A  11.C

12.(1)南北支流数量不对称(或北部多支流,南部无支流),水系形态为梳状(2分)    原因:北部为山脉,山上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孕育了多条支流(3分),而南部为降水稀少的干旱盆地,不能孕育河流,无支流汇入干流(3分)    (2)北岸为阿尔泰山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4分);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水草茂盛(4分)    (3)优势:水能资源丰富;地形起伏大,可梯级开发;人口分布少,建站动迁居民少(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    困难:地质条件复杂,影响选址与施工;春季融雪性洪水,影响施工;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物资运输与后勤保障困难(每点2分,共6分)。

4.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篇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线区域

D.区域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

(2013·河北质检)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4.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读我国甲、乙两地地形区示意图,回答5~7题。

5.依据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对甲、乙两地界定正确的是()

A.甲属于干旱区 乙属于湿润区

B.甲属于半干旱区 乙属于湿润区

C.甲属于半湿润区 乙属于半湿润区

D.甲属于湿润区 乙属于干旱区

6.两地区分别形成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共同有利因素是

()

A.两地夏季均光热充足

B.两地夏季均降水丰富

C.两地土壤类型一致,均比较肥沃

D.两地气候类型相同,均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7.甲图中的塔什库尔干是塔吉克族聚居地,仍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乙图中的白沙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黎族聚居地,全县99%的土地是山地。造成这两地贫困落后的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多山地的地形B.干旱的气候

C.贫乏的自然资源D.落后的科教文化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8~9题。

8.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

差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9.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风沙、盐碱、旱涝

B.乙——洪涝、风沙、低温

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

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

(2013·徐州调研)P、Q、M、N为四个不同的地区。读图回答10~12题。

10.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A.PB.Q

C.MD.N

11.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区当地实际情况的是()

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压碱

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12.P地区西部沿岸的洋流属于()

A.向高纬度流的寒流B.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C.向北流的暖流D.向南流的暖流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开幕举行。据此,回答下题。

13.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该国的特色。下列展馆最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至2011年,我国水电开发历史已达100年,100年来我国的水电开发有了长足的发展。

结合某年我国可开发水能地区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符合我国可开发水能分布最多的地区的区域发展实际的是()

A.该地区工农业发达,用电需求量大

B.该地区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C.该地区科教发达,水电开发技术好

D.该地区地质条件优越,水电建设条件好

15.在100年的水电发展历程中,我们越来越注重的是()

A.水电开发的规模

B.水电开发的技术

C.水电开发的经济效益

D.水电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

(1)

(2)(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3)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长江下游地区可调往乙图河流下游地区的资源是________,工程名称为________。(4分)

17.(2013·临沂模拟)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4 361亿元人民币。结合下图,回答问题。(20分)

(1)从三大自然区看①地和③地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位于______________,④地位于____________。(6分)

(2)从三个经济地带看,数字代表的省区位于东部地带的是________,位于中部地带的是________,位于西部地带的是________。(6分)

(3)①和②所在的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各有什么特点?(4分)

(4)③所在自治区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形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4分)

课时作业(二十七)

一、选择题

1.B 2.C 该题组考查对区域含义、特征的理解。题目中的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及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简图,其分界线大体为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隐含了区域划分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容。

3.D 4.C 图示区域中的界线是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该界线基本与河流的分水岭一致,因此是依据海拔较高的山脉划分的。该区域存在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加之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因此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5.A 6.A 7.D 依据图中区域轮廓、山脉走向及河流分布可知,甲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干旱区,河流流量小,多季节性河流,但夏季光热充足,绿洲农业发达;乙地为我国的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属于湿润区,因光热水充足,成为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两地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历史原因,科教文化落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落后。

8.D 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其气候的大陆性强。

9.B 甲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风沙、盐碱、旱涝等;乙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旱涝灾害;丙区域是青藏高寒区,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丁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源不足,风沙危害制约该区域农业的发展。

10.C 11.B 12.B 第10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M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第11题,由图可知,P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Q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亚热带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M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N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第12题,根据P地区所属的温度带和降水可知,P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其大陆西岸有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13.D 沙特阿拉伯馆反映月亮之船承载沙漠中的绿洲,能源新城,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中国馆、巴基斯坦馆、尼泊尔馆反映的是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征。

14.B 12.D 图中显示我国可开发水能分布最多的地区是西南地区,该地区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成为我国水能开发的重点地区;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水电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在不断提高水电开发规模和开发效益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非选择题

16.(2)(3)水资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17.解析: 第(1)题和第(2)题,是对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基础知识的考查。第(3)题,内蒙古自治区由于东西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呈由东向西递减的变化规律;西藏自治区东南受印度洋水汽多,降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规律。第(4)题,新疆北疆和南疆气候差异较大,表现在温度带和降水量上,是纬度位臵、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2)④ ① ②和③

(3)①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②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5.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英语作文 篇五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beingharmed(damaged) by human activity. Others feel that human activity makes the Earth a better place to live. What is your opinion?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People have been living on the Earth for thousands of years.Humanactivity influences the Earth.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being harmed by human activity. Others feel that humanactivitymakes the Earth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my opinion, the earth is being damaged by human activity. There are many statements supporting my opinion.

Human activity has damage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lmostexausted natural resources. Modern industry needs more and more resources,including minerals, fuels and water. So we confront ofthe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fuels and water.Ecological balance is damaged because factories occupy many places where animals and plants live. More and more buildings are constructed and forests become less and less. If we can not recognize these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soon, we would finally lose th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our living.

An other serious problem is the green-house effect.Humanactivity decreases forests and increases the usage of fuels so that the gas of carbon dioxide is output more and more and there are not enough plants to absorb it.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more obvious and more sensible these years. Due to the effect, icebergsin the south polar and north polar melt and the sea level become shigher than before. I am worried about the cities nearby the sea and hope scientists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liminate the green-house effect.

Although we have advanced machines and our life seems more comfortable than before, we have less chances to approach natures and less spaces to act. The cities become bigger and if we want tohave a picnic with our friends, we have to drive a long distance to find a natural place. In fact, the spaces of human activity are being damaged by the sky scrapers and factories.

6.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篇六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50分)

读某地区地理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山区一般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一般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是为通过更多山村

B.山区一般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是为增大线路密度

C.山区高速公路尽量走直线,主要是为了减少污染

D.山区高速公路尽量走直线,主要是为了缩短里程、降低成本

解析 山区一般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是为减小线路坡度;山区高速公路尽量走直线,主要是为了缩短里程、降低成本。

答案 D

2.影响千脚落地屋建设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为山区,该地千脚落地屋的建设主要与当地地形有关。

答案 A

读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某区域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聚落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主要有( )

①地势平坦,利于村落建设 ②水源丰富,利于航运 ③两山环抱,河谷开口向东南,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④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由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多为平原,地势平坦,利于村落建设;图中的西坞并没有分布在河流附近;由等高线分布可知,图中聚落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中,河谷开口向东南,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长江下游地区红壤广布,土壤肥力差。

答案 C

4.俞坞上下两村的空间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A.俞坞上村主要向南北方向扩展,形成团块状村落

B.俞坞下村只可能向河流下游扩展

C.两村向周边山坡扩展,形成新的村落

D.两村连并,形成长条状聚落

解析 由于俞坞上下两村位于河流沿岸,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其空间发展趋势最可能是两村连并,形成长条状聚落。

答案 D

读我国某城镇登山步行道规划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聚落规模大于乙聚落的自然原因是甲处( )

①地势较平坦开阔 ②河流汇聚,水源充足 ③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④海拔较高,气温更适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由等高线数值和密度可知,甲处等高线数值较小,且稀疏,说明此处地势平坦开阔,位于河流汇聚处,水源充足;从图中无法判断出该地矿产资源是否丰富;甲处海拔较乙处低。

答案 A

6.关于L1、L2两条登山步行道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L1线较L2线长,坡度小,造价低 ②L1线较L2线短,坡度大,造价高 ③L1线较L2线长,沿途风景优美,空气质量较好 ④L2线较L1线短,沿途空气质量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由图可知,L1线较L2线长,造价较高,L1处部分路段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L1线沿途有景点,风景优美,空气质量较好,而L2线距离化工厂较近,沿途空气质量较差。

答案 C

7.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 )

A.寒潮—霜冻—干旱—火灾

B.台风—暴雨洪涝—干热风

C.地震—滑坡、泥石流—疫病流行

D.暴雨—海啸—火灾

解析 地震能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灾害过后导致疫病流行。

答案 C

我国某地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读图,回答第8题。

8.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解析 关系图表示了对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

答案 D

9~10题图

如图为我国某地公路线路示意图,该地北部高、南部低。读图回答9~10题。

9.M处公路穿越的地形是( )

A.河谷 B.盆地

C.陡坡 D.平地

10.该地公路常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 B.寒潮

C.干旱 D.泥石流

9~10.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处的公路呈“之”字形弯曲,这主要是由于该地的坡度较大,呈“之”字形修建公路可以减少工程量,也有利于行车。第10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夏季多暴雨,地势起伏大,当地的植被破坏也严重,因此该地的公路会遭受泥石流影响。

答案 9.C 10.D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全年平均气温高 B.大气降水较多

C.纬度或海拔都高 D.土壤发育程度低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资源集中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山地区,由此可以判断该资源为冰川蕴藏的淡水资源。

答案 C

12.有关该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解析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其分布面积和蕴藏量在逐步减少。

答案 A

13~14题图

如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解析 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由图可知,图中滞洪区均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答案 A

14.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解析 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15.有关全球变暖对下图所示两区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脉北坡雪线升高,南坡雪线降低

B.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短时期内尼泊尔有些高山湖泊可能引发洪灾

C.全球变暖,马尔代夫周围海域珊瑚生长旺盛

D.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旅游业和渔业将有更大的发展

解析 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雪线都要上升。冰川大量融化,短期内尼泊尔有些高山湖泊可能引发洪灾。全球变暖,破坏海洋生态,珊瑚有些会死亡。全球变暖,马尔代夫海拔低,有被淹没的危险。

答案 B

16.我国CO2的排放量较大,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答案 D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7~18.解析 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降水特征和地表松散物质多少有关。防御此类灾害应植树种草、修建护坡工程等。

答案 17.C 18.D

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尖端领域。我国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满足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需求。读图回答19~20题。

19.有关甲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从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

B.应大力发展光学、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C.应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开采,以满足国际需求

D.大力发展工矿区旅游,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0.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稀土、水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

B.乙地区是农耕区,应注意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C.丙地区水资源充足,土壤肥沃,可以大力发展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

D.丁地河段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水质不好,应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

19~20.解析 单纯开发矿产资源,一方面难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甲地应从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结合图示知甲、乙、丙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与黄土高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乙地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注意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答案 19.A 20.B

如图为江汉平原某河段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北岸堆积,南岸侵蚀

D.侧蚀作用较弱,下蚀作用较强

解析 读图可知,如果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河漫滩凸出部分与南岸之间的水道将被泥沙淤积,所以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岸堆积,北岸侵蚀;因河漫滩一般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可以判断河流流速减缓,侧蚀作用较强,下蚀作用较弱。

答案 A

22.下列关于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B.该区域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

C.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够减轻洪水灾害

D.筑堤束水,蛇曲地貌将无法继续发育

解析 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但聚落一般沿河流分布;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增强河流的通畅性,减少泥沙沉积,减轻洪水灾害;筑堤束水,即在河流两岸修建水坝,不让河流分流,并加快流速,把泥沙更多地带到海里,蛇曲地貌无法继续发育。

答案 B

23.如图中有关南极企鹅数量变化的信息可以反映( )

A.人类捕杀是影响企鹅数量的主要因素

B.企鹅数量的变化与气候有关

C.人类对南极大陆的影响自人类踏上南极大陆开始

D.全球变暖导致企鹅数量变化

解析 此图可反映出企鹅的相对数量与降雨量有一定相关性,说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企鹅数量。

答案 B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解析 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为生物能源,工业社会阶段以消耗矿产资源为主,后工业化阶段为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答案 D

25.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农业社会主要利用生物能源,故导致植被破坏,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1)与平原比较,山区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____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______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选择了山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比较大。第(2)题,山区为减少建设成本,降低施工难度,以公路为主。第(3)题,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第(4)题,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比较多的居民点。

答案 (1)方式 线路

(2)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27.阅读新疆近30年来的部分地理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上变化的形成原因。

(2)以上变化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 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新疆近30年来,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湖泊水位上升,面积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增加。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促进了水汽循环,导致当地湿度和降水增加。第(2)题,表中数据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利弊两方面。水量增加,可以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业生产;冰川消融,将导致淡水资源短缺,不利于该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答案 (1)全球变暖,冰川消融;造成汇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增加;(气温升高和湖泊面积的扩大)蒸发量增加,促进了水汽循环,导致当地湿度和降水增加。

(2)有利:降水、河流径流增多,对缓解干旱有利(或对植物生长有利)。

不利:冰川消融,将导致淡水资源的短缺(或降水、河流径流增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28.3月我国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天气。读图,分析此次寒潮对甲、乙、丙三农业区的影响是否一样?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不一样。对甲地影响最小,甲地为三江平原,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几乎不能生长农作物。对乙地影响次之,乙地为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为冬小麦,强降温会威胁小麦安全越冬。对丙地影响最大,丙地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很多作物正处在生长期,降温幅度较大,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如图“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 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它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________面积最小。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

答案 (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2)夏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7.大气环境监测的分析与思考 篇七

1 大气环境监测的现状

1.1 政府监测工作为主, 民间监测工作为辅

传统的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工作的主要工作是由政府部门下设的环境监测部门执行。政府部门下设的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工作目的是完成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 为社会提供详实的大气环境报告, 同时为环境稽查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以确定环境稽查工作的工作方向。

而民间大气污染监测工作是近年来因为环境经济的日益发达而兴起的一种民间自发的监测工作。最初执行大气污染监测工作的是不少畜牧养殖农场, 农场为了展示自身的畜牧养殖环境的优势, 对自身农场进行较为详细的大气环境监测。同时, 很多养生度假地也开始为了吸引游客前来度假养生而进行本地的小范围大气环境监测工作。

1.2 民间监测工作主要来自数据宣传理念

对于大气污染的民间监测工作驱动力大都来自养生地或者食品原产地等对于环境的评估需要。目前, 部分饮品企业的水源地和奶源地都已经开通了在线监测实时数据公开系统, 这些系统的意义是显示这些企业的食材来源的环境优势。真正用于科研意义上的检测工作在民间并没有展开。

1.3 污染物分布特性造成了监测结果的差距

因为大气污染物, 特别是颗粒污染物在大气中以气溶胶形式存在, 多以, 很多污染物表现出了很强的区域性。距离很近的两个观测点观测到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污染值可能差距较大。这也让民众对于大气污染监测结果的不信任感, 这种不信任感使得大气污染监测大数据的市场受到了压缩。

2 大气环境监测的问题

2.1 监测网点密度不够

目前, 因为大气环境监测监测系统的布置与气象站的布置基本重合的, 目前, 气象部门的气象站的布局, 一般按照每乡镇择地布局。所以, 大气环境监测的监测点布局也基本保持着每乡镇布局1~2点的方式进行。这种监测密度下, 难以实现对于气溶胶系统移动的精确监测。

而民营企业对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布局点主要在其生产园区内布置, 布置方式为单点或者多点, 甚至部分企业选用了基于SCM系统的数字化监测系统, 而非基于质谱仪和色谱仪的物理监测系统。这些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置信度不高, 难以实现科学严谨的监测。

同时, 有效监测大气中层和高层污染情况的空飘气球监测法, 因为其成本较高, 设备难以复用, 目前的使用密度也难以达到大气质量大数据的具体要求。甚至不少监测承包单位会选择数据造假的方式降低监测成本。

2.2 没有形成统一的监测体系

目前, 即便是政府下设的大气环境监测机构, 也是直接对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 目前没有一个统观全国的大气污染监控管理部门对于大气污染进行统一部署和数据整理。全部数据均上报到国家气象局的大数据中与气象数据同步汇总。从系统实质上, 大气污染数据与气象数据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前我国需要一个单独部门对于大气污染的监测负责, 这个部门可以是一个政府部门, 也可以是一个企业。但是目前尚没有成立这样一个全国统一的独立的部门的时间表和议程。

2.3 数据科研目的性不强

近年来, 民间要求整合一个大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呼声逐渐增强, 不少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发表论文及著作, 提出统一的具有科研价值的数据大气数据监测系统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但是, 目前来说形成该大数据整合的投资来源无从获得, 且项目为纯公益项目, 无法为投资人提供足够的投资回报率。所以, 目前的大气污染数据来自不同的部门, 在气象部门汇总, 然后通过气象信息发布通道面向全国发布。这些数据对于大气治理科研工作的指导价值不强。这一状态值制约我国大气治理研究的一个主要瓶颈。

2.4 篡改数据的事件有所发生

首先, 对于企业测量数据来讲, 其目的是展示当地大气成分的良好状态, 所以, 在大气环境发生恶化时, 部分企业会对企业监测数据进行修改。甚至部分生成公开其食材原产地大气污染状况的企业, 并没有真实部署监测系统, 而是采用纯粹伪数据的方式进行“监测”。同时, 在政府相关部门中, 也存在不负责任的个别员工不按流程操作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造成政府相关部门的部分监测结果不准确。所以, 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在民间的关注度居高不下, 但是置信度一直打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3 大气环境监测的对策

3.1 提高监测人员责任心

监测人员的责任心对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不管是政府相关部门的监测网点工作人员还是环境依赖企业的环境监测人员, 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努力提供准确详实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

3.2 实现在线实时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的实时监测并不是采用基于监测芯片的纯电磁监测, 而是通过远程读表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读出。通过在线实时监测系统, 民众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 企业也会对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更加重视。只有企业对于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了, 才会充分发挥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效应, 让环境依赖企业主动监督环境污染企业, 使得部分污染企业无处遁形。

3.3 建立健全独立的信息发布体系

大气污染指数通过气象网站和天气预报面向公众发布的现状来自气象部门对于各地大气环境监测部门的管辖权。此举使得监测部门和稽查部门分属两个部门管辖, 其业务传递和执行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隔阂。所以, 建议国家进行机构调整时, 充分考虑到环境监测和环境稽查部门的业务相关性, 而并不是仅仅考察大气环境监测和气象监测的技术相似性。将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等环境污染监测部门在各自的技术职能部门中划分出来, 统一归环境稽查部门管辖, 这一方式可以使得包括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在内的所有环境监测工作渠道更加畅通。

3.4 构建专业检测体系或者独立部门

包括大气环境监测部门在内的环境监测部门应该首先受到全国统一的内部调度和业绩考察, 而不是分属于各个地市的相关政府部门管辖。基于政府及企业对于环境监测的长期硬性需求, 该部门可以进行企业化改制, 从而实现更加独立的监测环境。同时也为加大监测点密度的融资创造条件。该企业可以面向重点的环境依赖企业提供全面的专业的环境监测服务, 同时承接国家的环境监测任务, 从而得到运营的基本业务收入。

结语

近年来, 随着PM2.5的监测工作高调推行, 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逐渐走到前台。但是, 基于历史原因, 我过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国家的体制改革逐渐的得到改观。

摘要:本文通过要素分析的方式, 研究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对策。本文认为,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来自其技术和管理的问题, 但是根本来自管理体制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通过体制改革的方式, 大气环境监测与其他环境监测一起, 会得到较为深化的改革, 使得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大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健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01) :128.

[2]王花平.关于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01) :75.

8.大气环境因子与雷电产生的关系 篇八

摘 要 利用北京地区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分析并得到335 d(182 d有雷电,153 d无雷电)的大气环境因子与雷电产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与雷电产生有比较好的相关性,而中层湿度与雷电产生的相关性不明显,从而明确雷电产生的预报指标。本研究对华北地区雷电探测与雷暴预报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中层湿度;雷电产生

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2

1 选取资料

本文使用的探空资料来自北京观测站(39.56°E,116.17°N)每日08:00、20:00 (北京时间,下同)的探空。选取的表征大气不稳定度的参数主要有400~700 hPa平均湿度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使用08:00与20:00的探空资料分别计算以上参数。在探测区域内,以闪电数量、演变过程及分布状态为依据,并与天气实况向结合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确实发生闪电活动的雷暴过程;针对观测无闪电记录及少量、散乱的闪电观测,通常我们认为是没有闪电活动[1]。经过以上划分,并与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相结合,在试验期的3 a终一共找出无闪电活动过程153个及有闪电活动过程182个。

2 大气环境因子与雷电产生的相关性分析

2.1 400~700 hPa平均相对湿度

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中,雹粒与冰晶之间相互碰撞与摩擦,导致增温,同时当水滴冻结时释放出潜热,产生温差起电机制。当水滴冻结时,冰壳内部温度为0 ℃,而冰壳外部为低于零度的室外环境温度,这就产生了温差。冰中有一小部分分子处于电离状态,有H+和OH-,并且其浓度随着温度升高增加很快,温度高的地方离子多,它们就会向温度低的地方迁移,而H+的迁移率比OH-的要高得多,所以就形成热端为负离子,冷端为正离子,而冰晶在运动中会有冰刺脱落,而使得形成大的带负电冰壳和小的带正电的冰刺,随着不停的冰壳向下运动,冰刺向上运动,使得云上部带正电,下部带负电,当云-地电场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云对地的放电[2]。所以云中相对湿度是温差起电产生的必要条件,对雷电产生的作用至关重要。

有闪电活动与无闪电活动的400~700 hPa中层湿度值具有较大的范围。对于无闪电活动而言,其平均湿度为47.97%,与其相对应的有闪电活动的平均湿度为57.53%,能够看出,400~700 hPa的平均相对湿度值与闪电活动之间并不具备较好的相关性。但是,在湿度UW<30%以下,无闪电活动的几率明显较高,有28.10%的无闪电活动和5.9%的有闪电活动出现在这个范围,预报无闪电发生的概率为81.13%。而无闪活动和有闪活动的最大值分别是98.4%和98.69%,所以说并不是相对湿度越大,产生雷电的几率越大,可能是在某个范围内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另外有闪活动产生时的湿度最小值为9.55%,说明其起电机制可能不属于碰撞起电或者温差起电。

2.2 对流有效位能

气块从云底上升到云顶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CAPE=Tv,env和Tv,ad分别是探空得到的实际环境温度和从云底沿可逆湿绝热线上升对应的温度,表示在不计摩擦的情况,气块的不稳定能量,等于单位质量气块由Zcb(云底高度)上升到Zct(云顶高度)时动能的增量。不稳定能量的大小决定着云中对流的强度,对流的强度在云中起电过程中不可或缺,能量越大,自由电荷量就越大,从而促使云地电场大小达到指定值产生放电。对流深厚程度高,就会在云中聚集大量的正负离子,更容易产生云与云,云内,云与地之间的放电活动。

通过对流有效位能的CAPE分析,可以发现,当使用CAPE=400为一个判别点时,在无闪电活动中,有73.79%位于CAPE<400的情况下;在有闪电活动中,有61.60%出现在CAPE>400的情况下。对应的,可以得出在CAPE>400时,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为74.04%;在CAPE<400时,不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为61.29%。这与Solomon等的研究分析结果相似。在他们研究的12个雷暴中,有7个CAPE的值超过了400,其中6个产生了闪电(有闪电活动的几率为85.71%),而另外5个低于这个值的雷暴中,只有2个产生了闪电(无闪电活动的几率为60%)。

2.3 其他大气环境因子

2.3.1 沙氏指数SI

SI=T500-Ts

T500为500 mbar上的实际温度,Ts为气块从850 mbar开始,沿干绝热线抬升到凝结高度,然后再沿湿绝热线抬升到500 mbar的温度。Ts越大,表示这段高度上的湿度越大,水滴与云滴的碰撞愈强烈,冰晶的温差起电愈频繁,从而为云放电提供更多的电荷。SI>0,表示稳定;SI<0,表示不稳定,且愈小愈不稳定。

2.3.2 气团指标K

K=[T850-T500]+[Td]850-[T-Td]700,其中,[T850-T500]为850 mbar与500 mbar的实际温度差,850 mbar與500 mbar对应的高度正好是雷暴云产生区域,这个差值决定了两个高度之间对流强度,温度差越大,对流越强烈,产生雷电的几率越大。[Td]850为850 mbar的露点,露点的高低与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有关。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露点就高;水汽含量少,露点就低。[T-Td]700为700 mbar的温度露点差,露点温度与当时气温结合起来还能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露点与实际气温之差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接近饱和程度,即空气越潮湿,反之,越干燥。[T-Td]700越小,表明700 mbar高度上湿度越大,也对应了湿度影响雷电产生的结果。综合3个变化量可知:K值大,说明底层暖湿,中层湿度层厚,高层冷,因此K值越大,越不稳定。

3 对流上限的海拔高度Z

对流上限指的是对流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通过自由对流高度的状态曲线继续向上延伸,并再次和层结曲线相交之点所在的高度,就是对流上限,也就是经验云顶。随着云顶增高,底部气温越冷,底部和顶部温度差越大,对流愈强烈,闪电、雷鸣更加频繁。云顶较低的云,冰晶浓度小,碰撞起电和温差起电都不能很好的进行,不能提供足够的电荷是放电活动产生。

参考文献

[1]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等.环境温湿层结对雷暴云空间电荷结构的影响.高原气象,2004,23(5):6782683.

[2]郭凤霞,张义军,郄秀书,等.雷暴云不同电荷结构数值模拟研究.高原气象,2003,22(3):2682274.

上一篇:市政工程公司制度下一篇:【热门】少先队大队长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