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学的古今辨论文

2024-06-16

试论中医学的古今辨论文(共10篇)

1.试论中医学的古今辨论文 篇一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

长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

良医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能够把病人治好;

一种是知道自己治不好,而把病人推荐给其他医生。

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孙思邈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立志立德 求真求精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清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清 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

大医有魂,生生不息。

——06年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教授的评价词。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 自序》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镌刻在撒拉纳克湖畔(Saranac Lake)的E.L.Trudeau医师的铭言。

病人的本能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是帮助本能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美)富兰克林

精神畅快,心气平和。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梅兰芳

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对人类而言,黄金不是最重要的财富,惟其营养与健康才是一切的一切。——霍布金斯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张仲景

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钟南山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考验我们医务人员的时候到了,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越应该站出来,保护人们的健康,救治患者,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时所言

我愿在我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拒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为病家谋幸福是我唯一之目的。

——希波克拉底

病人也是医生的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作为一名医生,应时刻为病人着想,要有为医学献身的精神。——裘法祖

医生用心同用脑同样重要,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对于生命,我们只能加一分自己之所能,绝不取自己之所欲,最好的医生往往不为世人所知。

William Osler--100年前的医学先驱

2.试论中医学的古今辨论文 篇二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1日-2014年7月1日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胸痹患者50例,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40~60岁, 平均年龄 (53.25±5.23) 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治疗组25例, 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身体素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两组患者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2]

(1) 符合西医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标准, 心功能Ⅰ级和Ⅱ级者 (主要为劳累性心绞痛) 。 (2) 符合中医胸痹症候标准, 有痰浊痹阻证者。 (3) 患者的年龄在40~80岁。 (4) 治疗前签知情同意书, 表示同意参与本次试验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方案, 发病后在急诊确诊后收入院治疗, 给予患者硝苯地平治疗, 稳定患者病情, 再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对症治疗。硝苯地平5~10mg/次, 3次/d。

1.3.2

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案, 发病后在急诊确诊后收入院治疗, 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银杏酮酯滴丸进行治疗。银杏酮酯滴丸的用法是:40mg tid, 目的是及时改善心脏供血。

1.4 疗效评价[3]

显效:患者的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没有变化, 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治疗后患者疼痛发作的次数和程度都有所加重。

1.5 数据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 相关图表采用Excel。两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选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显效8例, 加重0例, 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 加重2例, 总有效率为68.0%。两组间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即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详细数据见表1。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胸痹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常伴有疼痛, 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 甚者有些患者会有胸痛彻背、气短、端坐呼吸等;症状轻者会感胸闷如滞、呼吸不畅, 重者背痛彻心。胸痹为中医学用语, 在临床上这种病病情顽固, 治疗方法多。现代医学研究提示心血管系统血栓形成和管壁内脂质堆积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诱因[4]。从中医角度分析, 此类患者多伴有阴虚, 阴虚则脉络不利, 导致血行不畅, 逐渐发展为气血淤滞;血淤、痰浊同时出现会阻滞经络, 导致阴益虚。所以说治疗胸痹首先要对患者阴虚、痰浊等进行调节, 其次, 通过辨证分型, 明确不同患者胸痹间的差异, 针对不同辨证分析后治疗。银杏酮酯滴丸有活血化淤通络的作用, 常用于血淤型胸痹及轻度动脉硬化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本文用于改善心脏供血。统计数据显示,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胸痹, 西药的治疗为中药的药效发挥提供时间, 使其联合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本文表明,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更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左晓莉, 庄华彦.赤芍80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23 (1) :37.

[2]张玉才, 王怀美, 陈静.从心胆关系论治胸痹心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22 (3) :65-66.

[3]Ueda S, Yamagishi S, Matsui T, et al.Administration of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inhibits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in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11, 178 (2) :591-598.

3.乳糜尿的中医辨治 篇三

我老伴今年65岁,一向身体比较健康,可是去年7月开始尿液呈乳白色,化验是乳糜尿。经当地中、西医治疗半年多,效果均不明显。请问:乳糜尿有何良方可以治疗?

宁都县?平××

平××同志:

你信中诉说老伴患了乳糜尿,经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

乳糜尿属中医的淋证、尿浊病范畴。凡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隐痛者为淋证(临床有热淋、石淋、膏淋、气淋、劳淋之分)。如小便混浊,白如泔浆、尿时无涩痛不利者,中医称为尿浊。凡西医学中的泌尿系统急、慢性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乳糜尿等疾病,均可参照淋证或尿浊辨治。

你老伴的乳糜尿当按中医膏淋或尿浊来论治。现提出几点供你与当地中医参考:

1.如小便混浊呈乳白或像米泔水,置之沉淀或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患者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病久小便痛涩消失,形体消瘦,腰酸无力者,宜清利湿热,分清泄浊,用萆?分清饮加减为治。药为:萆?、石苇、黄柏、水蜈蚣、车前子、土茯苓、漂白术、莲子芯、石菖蒲、青皮、大蓟、小蓟、竹叶、生地、知母、山栀、芡实、淮山、琥珀粉等选用。

2.如尿浊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状如白浆,小腹坠胀,神疲无力,面色无华,劳累或进食油脂则发作或加重,苔白,舌质淡,脉虚软者,宜补脾益气升清,补中益气汤加减为治。药为: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智仁、芡实、莲子、茯苓、升麻、大蓟、小蓟、旱莲草、黄柏、萆?等选用。

3.如尿浊久不愈,小便乳白如脂膏,精神萎靡,消瘦无力,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沉细;或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者,宜补肾固摄,以知柏地黄丸、二至丸、或鹿茸补涩丸加减为治。药为: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桑螵蛸、金樱子、莲子、芡实、茯苓、泽泻或肉桂、鹿角片或龟板、生地、阿胶、旱莲草、知母、黄柏或加北芪、白术等选用。

4.本病初期多为湿热蕴结、脾失升降、清浊不分,尿液混浊,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久延不愈或屡经反复,湿热邪势虽衰,但精微下泄过多,导致脾肾两伤,此阶段则不属忌补范围。若脾肾气虚阳衰,气不摄血或阴虚火旺,伤络血溢,均可引起尿浊夹血。

5.临床若见舌苔白腻、湿重于热,脾胃纳运不健者,不宜苦寒清利太过,当先予温化燥湿,运脾和胃法调治。若迁延日久,正气已虚者,则应参于补益脾肾法兼祛余邪,不能一味祛邪,以免损伤正气。

6.本病因多食肥脂(动、植物脂肪)、蛋白类食物,或劳累过度而加重或复发。故平时应特别注意饮食的禁忌。忌肥腻、香燥、辛辣食物,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增强体质,防止情志内伤。

4.试论中医学的古今辨论文 篇四

1 内耳性眩晕

内耳性眩晕是由迷路水肿导致的, 眩晕同时多伴有耳鸣、耳闭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 检查多有眼球水平振颤, 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 加用泽泻、车前子、石菖蒲、生葱, 每获良效。葱白, 辛温, 归肺、胃经, 散寒通阳。《本草从新》载“通上下阳气”。石菖蒲, 辛苦温, 归心、胃经,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开心窍、祛湿浊、醒神志, 为其所长。《本经》载“主风寒湿痹, 咳逆上气, 开心孔, 补五脏, 通九窍, 明耳目, 出音声, 久服轻身, 不忘, 不迷惑, 延年”。菖蒲与葱白合用, 起到通窍、通阳作用, 加强化痰之功。泽泻、车前子, 利湿、利尿使痰湿有出处, 与西医用脱水剂、利尿剂有异曲同工之妙。

病案:患者女, 36岁, 初诊, 2008年10月15日。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 曾在我院五官科住院治疗, 排除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 诊断为内耳性眩晕, 出院后多次反复发作, 门诊输液, 甘露醇、维生素B 6等能缓解, 因头晕, 视物昏花、旋转, 不能视物, 恶心、呕吐, 呕吐为胃内容物及清水痰涎, 4h就诊。诊见: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 血压100/60mm Hg, 眼球有水平振颤, 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内耳性眩晕。拟方:法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5g, 陈皮10g, 茯苓25g, 甘草6g, 石菖蒲15g, 葱白10g (自加) , 泽泻12g, 车前草15g, 二付水煎服, 症状痊愈。去葱白、车前草加丹参15g十付续服, 随访1年未复发。

2 颈性眩晕

颈椎病所致眩晕由颈椎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 共济失调所致, 经X线或CT、磁共振等检查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 椎间盘突出, 膨出等病变, 多伴有颈部不适或疼痛, 发病多与头部位置忽然改变有关, 治疗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 加用粉葛、川芎治疗。粉葛甘辛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 生津止渴, 可升发清阳, 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 《本经》注:“主消渴, 身大热, 呕吐, 诸痹, 起阳气, 解诸毒。”现代药理研究, 葛根能扩张血管, 能较好缓解项紧症状, 川芎能行血中之气, 辛温升散, 能上行头目, 还能旁通络脉, 用之于颈性眩晕, 可取得更好良效。

病案:患者男, 62岁, 初诊, 2007年5月3日, 于行走途中忽然发作头晕, 目眩, 视物旋转, 恶心, 欲吐, 继而昏倒在路边, 神志清楚, 但不敢活动, 扶行入院, 眼闭不敢视物, 颈项强, 不敢转动, 诊见:舌苔厚腻微黄, 脉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血压130/86mm Hg, 无眼球水平振颤及耳鸣, 予卧床休息, 西药对症支持治疗, 中药:半夏10g, 白术10g, 茯苓25g, 甘草6g, 黄柏10g, 天麻15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一付水煎服, 5月4日, 症状缓解, 但仍不能转动头部, 颈部不适, 活动仍有恶心、欲呕, 颈椎CT示:C4~5、C5~6椎体骨质增生, C4~5椎间盘膨出、硬膜囊受压, 于前方中加粉葛50g, 川芎10g, 续服五剂, 停止输液治疗, 住院5d, 症状痊愈出院, 出院后续服十剂, 随访1年未复发。

3 高血压病所致眩晕

高血压病部分患者以眩晕为主症, 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多体胖、痰湿较重、痰湿蒙蔽清窍引起眩晕, 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 加用钩藤、丹参、粉葛、泽泻治疗, 对缓解症状, 降低血压有较好的效果。钩藤甘微寒, 归肺, 心包经,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又能平阳, 《本草纲目》用于“大人头旋目眩”, 现代药性研究, 钩藤有降压作用, 粉葛、丹参具有扩血管、降血压作用, 泽泻有利尿作用, 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切中病机治疗相结合。

病案:患者男, 58岁, 初诊, 2007年12月14日, 有高血压病史5年, 起始无症状, 逐步有头昏、睡眠欠佳症状出现, 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马米酸依拉普利、丹参片, 血压一般能保持在 (130~150) / (80~90) mm Hg, 但近半月来血压控制不理想, 时高时低, 最近已达180/110mm Hg, 于12月13日出现头晕目眩症状, 伴恶心, 欲呕, 但未呕出, 检查:血压170/110mm Hg, 神清合作, 面红耳赤, 形体肥胖, 心 (-) , 肺 (-) , 眼球无水平振颤, 舌质暗红, 苔厚腻, 脉弦滑, 拟中药:法半夏10g, 茯苓25g, 生苡仁20g, 泽泻15g, 天麻15g, 白术10g, 钩藤20g, 丹参20g, 葛根20g, 枣仁18g, 三付水煎服, 二诊, 症状消失, 血压140/90mm Hg, 续服二十付, 血压一直保持正常, 后改为粉剂吞服, 随访1年, 血压稳定, 无类似发作, 降压药已减至2天1次。

4 讨论

5.中医辨治湿疹的临床体会 篇五

【摘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疹,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皮肤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湿疹;中医辨证分型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多对称分布,可发生于全身的各部位,如头面部、躯干、四肢、阴囊、外阴及肛门等处,有渗出倾向,故名湿疹。现代医学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急性湿疹有红斑、水肿、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等;亚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或暗红斑,结痂、脱屑样损害,慢性湿疹主要以皮肤的浸润、肥厚为主,病变持久存在或反复发生,病程呈慢性经过。

现代医学的湿疹相当于中医的“湿疮”“斑疹”范畴。常由风、湿、热三邪相互搏结所致,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中医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渗液明显者,称“浸淫疮”;发生于小儿者名“奶癣”;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阴囊者称“绣球风”、“肾囊风”;发于外阴称“阴湿疡”;发于乳房部位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称“落脐疮”;发于肘、膝窝处称“四弯风”;发于手掌者称“鹅掌风”发于小腿者称“裙边风”以及风湿疡、湿毒疡、顽湿疡、疮、月蚀疮等。病名虽多,但异名同病,均与现代医学的湿疹相符。笔者在临床中依其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 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湿热浸淫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湿疹, 主要表现皮损泛发,潮红肿胀, 有丘疹,或少数水疱渗出液,瘙痒剧烈,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疏风止痒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药用黄芩、黄连、龙胆草、当归、车前子、山栀、生石膏、柴胡、生地、泽泻、苦参、白藓皮、甘草。

按语:湿疹急性期常表现为湿热侵淫型,清《医宗金监•外科心法要诀》“浸淫疮”中说:“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本病多由外感风邪、或风、湿热三邪聚积,内蕴皮肤所致。治宜清泻湿热,方中龙胆草能清湿热,泻火除湿,为君药,山栀、黄芩、黄连、生石膏苦寒,泻火解毒,燥湿清热,用以为臣,以加强君药清热除湿之功,泽泻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清利下焦湿热用以为佐,生地养阴,当归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用柴胡疏畅肝胆,能引诸药归经,苦参、白藓皮祛风除湿止痒,标本兼治,湿热得清,诸症得愈。

2 脾虚湿盛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亚急性湿疹,主要表现皮损较急性湿疹轻, 皮损色淡红,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渗液及轻度糜烂,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溏泻,舌质淡,舌胖苔腻,脉沉缓或滑。

治宜健脾利湿, 除湿止痒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内服。药用苍白术、陈皮、白芍、川朴、猪茯苓、薏苡仁、泽泻、滑石、白藓皮、藿香、甘草。

按语:本证由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溢于肌肤所致,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除湿止痒。方中泽泻、白术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陈皮、薏苡仁、藿香、川朴加强健脾化湿行气之功,使水湿得化,苍术加强燥湿之力,佐以白芍、白藓皮缓和皮肤瘙痒症状,诸药合用共达健脾利湿,除湿止痒之功。

3 血虚风燥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湿疹,主要表现皮损反复不愈,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 皮纹显著或苔癣样变,皮损表面常有鳞屑伴抓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用消风散加减。药用荆芥、蝉蜕、牛蒡子、苦参、当归、生地、川芎、白芍、白鲜皮地肤子、白蒺藜、甘草。

按语:《诸病源候论》记载:“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虚劳内伤,血气衰弱,不能外荣于皮,故皮剥也。”本证在久病血虚的基础上感风燥之邪引致,外邪入侵直入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皮肤糜烂,津水流溢,治宜养血疏风、利湿止痒。方中荆芥、蝉蜕、牛蒡子、白蒺藜、地肤子疏风止痒,以祛除在表风邪,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诸药合用,使风湿得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

湿疹好发于不同部位,,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临床可选用不同的引经药物。如发于面部的湿疹多选用知母,石膏等请阳明经胃热;发于耳周、乳房周围者多加用柴胡、黄芩、龙胆草等清利肝胆湿热,发于阴囊部位多用黄柏、知母以清清下焦湿热。

临床辨证治疗湿疹过程中, 以祛风、清热、除湿、养血为主,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风胜则痒甚, 热胜则潮红, 湿胜则渗液,病久耗伤营血。祛风常用荆芥、祛风、僵蚕、薄荷、蝉衣等,化湿多用菌陈、白藓皮、白术、茯苓、苦参等,血热加丹皮、赤芍、生地、玄参凉血。祛风不忘养血,除湿注意健脾,清热兼以解毒。不论哪型湿疹,治疗期间均要注意禁食鱼虾、辛辣食物,避免酿生湿热;疹痒时尽量勿用手搔抓和摩擦,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加重病情;洗浴时勿用肥皂、盐水外擦或热水烫洗。保持衣物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舒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一切引起病情加重的因素,笔者经过近几年的临床治疗观察证实,运用中医理论通过分期分型辨证施治,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确能减轻症状,减少复发,疗效满意。

6.中医治病重在“辨” 篇六

NO.1:中医专治生病的人

中医和西医最明显的区别是,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而西医治疗的是人生的病。也就说,西医注重对疾病本身的研究,像一些“靶治疗”,就是找到病原体后,向其发射,将其击毙,有着局部的特点。而中医则注重的是身体整体的情况,需要辨证论治,以扶正祛邪,达到身体和谐的目的。

提示: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诊断不清的疑难病症、还有西医手术后的调养、癌症后的康复、变幻莫测的心脑血管等疾病,都适合看中医。

NO.2:中医擅长治未病

中医很讲究“治未病”,就是日常要注意对疾病的预防,不要等到有病才治。有些人虽然并没有明显的身体病变,但已经感到身体不舒服,如去西医就诊时,因为各项检验指标都没有问题,常被诊断为“没有病”。但从中医的角度去看,已经是生病了。因为患者已经感到身体有诸多不适和痛苦,这是亚健康状态,多与生活不规律、心态不平衡、饮食无节制有关。

提示:一般而言,中医会根据“未病”者的身体情况开方用药,还会与患者就有关日常保养进行心理沟通。

NO.3:“不求医”不现实

现在一些热销的中医养生图书,有“求医不如求己”的概念。但是专家认为,了解一些必要的养生常识是可以的,但要不求医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对普通患者来说,在中医方面做自我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中医治病有“因人治宜”的原则,虽然很多人所患的疾病在西医诊断上都相同,但中医则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进行分析,分体质用药。譬如有些表象为热证的体质,实则是寒证,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在很多细节上反复观察。有的疑难病症,连中医师都可能辨证失误,更何况患者自己。

提示:基于中医诊断思路的复杂性,对照某些中医书籍作自我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是不可靠的。

NO.4:不要迷信小验方

用中医的方法进行养生、美容等,切记不要迷信一些小验方。有没有效果要看谁来用。如曾在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事件”,中国医师用得出神入化的小柴胡汤,却在日本闯了祸。原因并非是柴胡的问题,而是没有按照中医的原则去用。我国古代的方书,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所有方子都是公开的,关键是应用时如何辨证,不仅要根据不同患者体质,施以不同的药物剂量,还要按照气候等诸方面的因素。所以,绝对不可一概而论。

提示:再好的方子离开医师的辨证论治,也很难显现其效果。如“六味地黄丸”相对有着广泛的适应症,但依然不能包治百病。

NO.5:好情绪才是关键

内分泌失调是女性的常见病,也容易影响女性的美丽。但是女性病患80%~90%与精神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气流通畅,进而影响到血液运行。女性性格敏感,情绪多变,容易“肝郁气滞”,轻则影响美容,脸上长斑,肌肤晦暗;中则月经不调,或脾胃不和,饮食紊乱,出现身材偏瘦或偏胖;重则血淤痰结,有可能诱发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甲状腺肿大、不孕症等。

提示:中医的一个最高境界就是“中”,“中”也可以说成是“和”,即中庸与平和。真正的中医人在性情、健康观,乃至人生观上多少都具有“中和”的特点,自然、随和、努力,但不执著。

叶玉霞/文

7.胃出血70例中医辨治临床体会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胃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患者均有胃炎或胃溃疡病史; (2)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上腹部疼痛、胃部有压痛、黑便等; (3) 患者经胃镜检查, 发现出现胃溃疡或胃黏膜出血的症状[2]。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将70例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试验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17例;年龄40~78岁, 平均 (51.26±3.84) 岁;25例患者有胃炎病史, 10例患者有胃溃疡病史。对照组患者中, 男19例, 女16例;年龄39~78岁, 平均 (51.51±3.57) 岁;24例患者有胃炎病史, 11例患者有胃溃疡病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胃出血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在入院后, 应该绝对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吸氧、抗感染治疗, 用于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症状和酸碱失衡症状。给予患者洛赛克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 生产厂家:阿斯利康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3394) 进行治疗, 80 mg/次, 2次/d;氢氧化铝凝胶 (生产厂家: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5020626) 15 ml, 3次/d[3]。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加服中药汤剂进行治疗。中药汤剂的基本方:白及25 g, 党参20 g, 仙鹤草15 g, 侧柏炭12 g, 生大黄10 g, 白术10 g, 当归6 g。对于血瘀气滞型患者, 可加用茯苓12 g;对于火气旺盛、阴阳失调的患者, 可加用生地15 g, 栀子10 g。1剂/d, 用水煎服, 分早晚两次温服[4]。

1.3 观察指标

本组临床研究分析将胃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24 h内出血、呕血及黑便症状消失, 患者的血压、脉搏及红细胞计数稳定;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72 h内出血、呕血及黑便症状消失, 患者的血压、脉搏较为稳定, 红细胞计数不再下降;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72 h仍然存在出血、呕血及黑便症状, 红细胞数目仍在下降, 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5.71%;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胃出血是指患者的胃部出现疼痛并伴有出血的症状, 绝大多数的胃出血原因在于患者的胃部经络遭到损伤, 最终导致胃部黏膜血管出血爆裂[6]。中医辨证观点认为, 血液温和时流通畅快, 如果患者过于体寒, 则血液流动速度则会变换;一经体外受热, 会出现外溢;而血气过重, 阴阳失调则会导致血气妄行, 气虚则外渗。一般而言, 胃出血患者通常会气血瘀滞, 消化不良, 腹部多表现为腹部规律性疼痛, 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进行缓解[7]。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胃出血的冬季发病率较高, 发病时间也较长。从中医理论上看, 久痛多虚, 暴痛多实, 拒按多实, 能食多虚, 恶事多实, 喜温多寒, 喜冷多热[8]。鉴于上述理论, 有学者指出, 虚寒患者因胃溃疡而导致胃出血;也有部分患者受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如喜欢喝酒、喜欢吃油腻食物, 脾胃厚重湿热, 外寒内热, 气血瘀滞, 久而久之就会损伤经络, 最终因血管爆裂而引发胃出血。因此, 在临床诊疗中, 胃出血患者可以根据发病机制分为脾胃虚寒型和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患者的中医治疗应该以健脾养胃、倒血归脾为治疗原则, 可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 辅以健脾止血的药材。关于脾胃虚寒型胃出血患者的治疗, 多以清热化湿、止血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赤小豆、地榆散等[9]。在治疗过程中, 应该先止血后健脾, 从而达到止血健脾、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

长期以来, 胃出血的临床治疗主要是依靠西药治疗, 常用的西药以抑酸剂类药物为主, 如洛赛克、氢氧化铝凝胶等。洛赛克能够降低胃液酸性,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出血症状;氢氧化铝凝胶能够保护患者的胃黏膜, 确保患者的胃黏膜不遭到二次损伤, 降低胃液酸性, 减少出血量。为了巩固和提高胃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造福更多的患者, 笔者所在医院临床人员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中药汤剂进行治疗。中药汤剂的主要成分有:白及、党参、仙鹤草、侧柏炭、生大黄、白术、当归等。除此基本方外, 笔者所在医院临床人员以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基本方进行加减。血瘀气滞型患者, 可加用茯苓, 茯苓性平而味甘, 有益心肺脾胃, 具有安神宁心、健胃健脾之效;火气旺盛、阴阳失调的患者, 可加用生地、栀子, 平和火气[10]。

从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上看, 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5.71%;而在西药治疗基础上, 增服中药汤剂的试验组患者,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中药治疗胃出血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胃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胃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将70例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胃出血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增加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 高于对照组的6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胃出血患者中药治疗,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胃出血,中医辨治,有效率,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庄晓燕, 杨菁, 李华侃, 等.热盛胃出血小鼠模型的制作及墨旱莲对其止血作用机制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0, 23 (1) :31-33.

[2]王建, 白秀珍, 杨学东.墨旱莲对热盛胃出血止血作用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 18 (4) :375-376.

[3]冯莉.奥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胃溃疡合并胃出血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 :78-79.

[4]王洪政.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 (6) :200, 205.

[5]徐冬英, 潘会君, 陈卫卫, 等.三七配伍黄芪与三七配伍白及对脾虚胃出血小鼠模型的补血止血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11) :2743-2744.

[6]翟金林.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5) :880.

[7]马海燕, 张玉海, 付海霞, 等.白芨、生大黄、三七与泮托拉唑治疗脑外伤胃出血[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10) :1584, 1619.

[8]邹彦, 应岩富, 林才毓.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对胃溃疡合并胃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师, 2015, 18 (4) :611-613.

[9]李瑞琴, 崔娜娜, 陈虹.柏叶汤与泻心汤对脾胃虚寒胃出血模型的止血及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 1999, 44 (3) :122-123.

8.中医辨治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探析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12月我院收治120例高血压患者, 其诊断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 舒张压≥90 mm Hg。其中男67例, 女53例, 平均年龄51岁, 平均病程4年。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

1.2.2 观察组针对中医诊断的不同类型辨证施治。

1.2.2. 1 气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头晕, 四肢麻木, 严重者半身不遂, 少气乏力, 动则气短, 小便失禁;舌暗红有瘀斑, 舌苔白, 脉细涩。用药方法:益气健脾, 活血化瘀, 方用四君子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1.2.2. 2 痰湿壅阻型

临床表现:头晕, 胸闷, 恶心干呕, 食欲不振, 肢体麻木, 小便赤黄, 大便溏泻, 排便不畅, 舌质微红, 舌苔白腻, 脉象濡缓。用药方法:利湿化痰, 通腑降浊,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1.2.2. 3 肝阳上亢型

临床表现:头晕微胀, 面目红赤, 耳聋眼花, 急躁易怒, 情绪冲动, 失眠多梦, 小便赤黄, 大便干燥, 舌质红, 舌苔黄, 脉弦数有力。用药方法:平抑肝阳, 清肝泻火,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1.2.2. 4 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 眼部干涩, 腰膝酸软, 四肢无力, 盗汗虚热, 机体燥热, 失眠多梦, 小便黄赤,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舌苔微黄, 脉弦细。用药方法:滋阴补肾, 养血柔肝, 方用左归丸加减。

1.2.2. 5 阴阳两虚型

临床表现:头昏, 头重, 视物模糊, 胸闷气短, 腰膝酸软, 四肢形寒, 面部潮热, 夜尿频多, 伴有阳痿遗精, 舌质微红, 舌苔泛白, 脉沉细或脉弦细。用药方法:阴阳双补, 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每日1剂, 15 d为1个疗程, 4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1.3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血压、血脂稳定;显效:头痛头昏, 胸闷气短, 失眠等症状消失;有效:头昏头痛, 胸闷气短, 失眠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头痛头昏, 胸闷气短, 失眠多梦现象没有改善, 或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60 d治疗,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项症状数据比较, 观察组各项治疗效果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针对高血压症状头晕头痛,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症状, 采用不同组方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 本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6.7%。高血压在中医范畴无诊断名词, 与之症状相应的归纳为:“头痛、眩晕、中风”等病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中有记载”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 耳目口鼻皆为清空之窍, 患眩晕者, 非外来之邪, 乃肝胆风扬之上耳, 甚则有晕厥跌扑之虞”。其证有挟痰, 中虚, 下虚, 治胆, 治胃, 治肝之分。中医认为肾阴虚, 肝阳上亢, 虚火上升乃是引发高血压、眩晕的主要原因。高血压与患者的饮食起居, 精神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如患者情绪激动易于暴怒, 导致肝火上升, 烦扰头目, 即可导致头晕、血压上升的现象。若病情不能得到控制, 引起阳火损阴津, 虚阳上亢, 阴损及阳, 导致阴阳两虚[5]。

综上所述, 高血压具有阶段性特点, 可随病情发展, 损伤身体各器官, 药物干预治疗应根据患者自身变化而不断调整。故治疗高血压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 配合患者自身情绪、饮食等方面调理, 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伟, 顾宁.高血压病心脏损害的中医药辨治初探[J].西部中医药, 2012, 25 (1) :100-102.

[2]李彦飞, 陈月红, 刘建强.左旋氨氯地平对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左心结构及房颤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2) :17-19.

[3]许嘉坤.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5) :321.

[4]李建松.高血压病中医症候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129.

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治 篇九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还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检查可发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表现异常。因其病变范围广,致残率高,故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辨证施治

该病的临床治疗,要不忘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要因症施方治疗痹痛,又要注意调整血糖,根据其病因病机进行论治。

我们曾采用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组证患者53例,取得良好效果。主症四肢麻木,或四肢疼痛;次症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白汗、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舌体胖,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舌下有青筋紫暗怒张,舌苔薄白,脉弦涩,或细涩。

患者口服木丹颗粒,一次7克,一日3次,饭后用温开水冲服,连用8周。结果表明,木丹颗粒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四肢麻木、疼痛、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肌肤甲错等均有显著的改善。

木丹颗粒治疗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总有效率为62.26%,提示木丹颗粒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其他疗法

除内治法采取辨证论治外,亦可通过辨证采取中药熏洗、针灸、按摩、耳穴、敷贴等不同的外治法,从不同的途径,通过不同的作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中药熏洗疗法可通过热力和药力的作用,直达病所,熏洗药物亦可通过临床辨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不同的配伍。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内外治法结合,采用多种疗法,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病因病机

10.中医辨治慢性咳嗽体会 篇十

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84-01

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1]。临床上通常将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从西医角度来看,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等,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2]。慢性咳嗽,属中医“咳嗽”范畴。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如《河间六书•咳嗽》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二是其他脏腑的功能失于调节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而作咳,正如《素问•咳论》所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景岳全书•咳嗽》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指出咳则伤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也。因慢性咳嗽迁延日久,常规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临床上,由于慢性咳嗽的病因不同、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须悉心辨治,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方能获得良效。笔者现将临床辨证治疗该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1辨病与辨证结合

1.1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该病患者主要或唯一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但气道高反应性检查为阳性,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或清晨咳嗽比较常见,冷空气、灰尘及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其诊断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或PEF日间变异率>20%,支气管舒张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咳嗽可缓解。临床辨治,本病多为风痰为患,治疗当以祛风化痰、宣肺降逆以止咳。方用定喘汤加减,药用:白果、炙麻黄、苏子、杏仁、款冬花、射干、蜈蚣、荆芥、防风、蝉蜕、生甘草等。

1.2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指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伴发症状有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胸闷等。该病咳嗽以白天为主,大多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或有明显的与进食相关的咳嗽,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消失或显著缓解等表现。临床辨治,本病与肝、胃相关,为肝胃不和、肺胃同病之证。治宜辛开苦降,疏肝和胃,肃肺止咳。方选黄连化痰丸加味,药用黄连、法夏、吴茱萸、桃仁、陈皮、香附,桑白皮、杏仁、乌贼骨、贝母、炙枇杷叶、生甘草等。

1.3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是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除了咳嗽、咳痰外,还伴有咽喉部滴流感,口咽黏液附着,频繁清喉,咽痒不适,或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等。患者往往伴有季节性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及鼻窦炎等病史。临床辨治,本病是风热挟痰浊上壅清道,肺窍不利。治宜清肺化浊,通窍止咳。方选麻杏石甘汤、芎芷石膏汤、辛荑散等方化裁治之。药用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白前、贝母、白芷、川芎、牛蒡子、辛荑花、桔梗、生甘草等。

1.4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干咳或晨咳,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有少许黏痰,实验室检查痰嗜酸粒细胞增高,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临床辨治,本病多为阴虚肺燥之证,治疗要采用养阴润肺止咳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化裁,药用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生扁豆、玉竹、天花粉、半夏、桑叶、炙枇杷叶、杏仁、五味子、蝉蜕、甘草等治之。

2注重顾护肺阴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通于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居于高位,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外邪侵袭。外邪袭肺,化热伤津,或因燥热犯肺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景岳全书》云:“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外感热邪、燥邪均易损伤肺阴,肺阴不足,多致使咳嗽迁延或久治不愈而成为慢性咳嗽。咳嗽日久,其必更伤肺之气阴。其次肝与肺以经络相连,肝经循行,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升发与宣降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则人体气机正常,若久病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火上炎,亦易伤肺之气阴;再次肺喜润恶燥,肾主藏精,为一身之真阴真阳之本,若肾阴下亏不能上滋肺金或虚火上炎,也可灼伤肺阴,致清肃失常、肺气上逆,咳嗽久治难愈。肺之气阴不足时症状常见:咳嗽日久,咳痰量少,甚至干咳,咽喉发痒,痒则引咳,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所以治疗慢性咳嗽时要注意顾护肺阴,不可伤及肺阴。若肺阴不足,要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或养阴清肺汤加减,药用南沙参、北沙参、党参、玄参、麦冬、天花粉、乌梅、川贝母、海蛤壳、炙枇杷叶、杏仁、五味子等。若阴虚肺热,痰中带血者,可酌加生地、当归、百合、白茅根等。

参考文献:

[1]钟南山.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11(28):737~744.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2):187~192.

(收稿日期:2011-10-08)

上一篇:出口合作协议下一篇:近三年英语四级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