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词

2024-09-20

咏月诗词(共6篇)

1.咏月诗词 篇一

13、中 秋 咏 月 诗 词

【学习目的】

1.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诗词中的想像;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词中所蕴涵的感情。【基础知识精讲】 词语积累

栖鸦 宫阙 琼楼玉宇 朱阁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婵娟 天涯海角 背景资料

月在古诗中的雅称

月亮皎洁美丽,令人陶醉,引人遐思。在历代浩如烟海的咏月诗词中,月还被冠以许多雅致的名称。

太阴。因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故月称太阴。《说文解字》:“月,网也,太阴之精。”唐·柳宗元《感遇》诗:“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圆魄。魄为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圆魄,即指圆圆的月亮。唐·李峤《中秋月》诗云:“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玉盘、玉镜。月光皎洁如白玉,故而古人常以玉代月。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郑谷《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诗:“冰含玉镜春寒在,粉傅仙围月色多。”

玉盘、玉轮、玉环、金饼。月亮团圆时皎洁妩媚,令人神往,诗人词客每以圆形之物来状其形貌。宋·苏轼《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唐·骆宾王诗:“玉轮涵地开,剑匣连星起。”唐·白居易《和栉木寄道友》:“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环。”宋·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 冰镜、冰轮。又因月光清寒如冰,故以冰代月。宋·孔平《八月十六日玩月》:“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宋·陈亮《一丛花》词:“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玉钩、玉弓。新月如钩,残月如弓。唐·李贺《七夕》诗:“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南园十三首》其六诗曰:“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桂玉弓。” 蟾蜍。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用以代称月。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桂魄、丹桂。又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故以桂代月。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落未更衣。”宋·葛胜仲《虞美人》词云:“一轮丹桂窅窳树,光景疑非幕。”

玉兔。还传说月中有白兔,替月神嫦娥捣药,故月亮又称玉兔。唐·李群玉《七月十五夜看月》:“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嫦娥,婵娟。嫦娥,亦称素娥,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月宫里的女神,古人多用来代月。明·高启《随月图》题诗:“青天素娥出,余辉独堪借。达曙愿徘徊,莫逐秋河下。”婵娟,色态美好貌。唐·孟郊有“月婵娟,真可怜”的佳句,所以“婵娟”亦用来代称月亮。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文点拨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水调歌头》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时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起始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低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的思念是圆的》

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含着丰厚的内容。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诗人的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言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后一节诗又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溢出纸面。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诗人的责任感最集中地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艾青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感情的分量却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所能达到的。【例题精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宫阙()琼楼玉宇()低绮户()婵娟()2.文学常识填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粗词的意思。(1)达旦()(2)兼怀子由()(3)把酒问青天()(4)今夕是何年()(5)高处不胜寒()(6)起舞弄清影()(7)低绮户()(8)此事古难全()(9)但愿人长久()(10)千里共婵娟()

4.请用“/”标出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下阕作者说自己“无眠”,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6.上阕内容中,表达作者内心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种矛盾心理得到化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阕内容中,直接描写月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包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què qiónɡ qǐ chán

2.词牌名 小序 交代了写作的时间、背景以及写作目的 3.(1)第二天早晨(2)同时(3)拿、端(4)晚(5)承受(6)欣赏,玩弄(7)雕花的窗户(8)成全,完美(9)只(10)这里指月亮 4.(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作者此时“无眠”,是因为面对美好月光,他更加思念自己的弟弟,所以睡不着。(要注意,此时不能再和上阕“幻想超脱尘世”却又有所担心的矛盾心理联系起来)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拓展】 拓展阅读 今夜月又圆

今夜,月圆如银盘。

我独坐沙滩上,仰望苍穹。广袤的夜空如一挂墨蓝的丝绒帷幕,衬托着月的皎洁、星的生动。此刻的海显出前所未有的凝重。它像一块从沙滩铺下去的巨大的丝绸,偶尔荡出一丝皱褶。月光下的一切都变了颜色:沙滩是淡蓝,海水是浓黑,而岸边突兀的岩石,竟镀了银似的晶亮。久违了,这月圆之夜。

我不知是何人初见这月,也不知这月何时初照人。而亿万年了,月仿佛是匆匆时光中永恒的行者。万古的风尘湮没不了她的圣洁,千秋的轮回改变不了她的模样。我们的祖先曾在这月下虔诚地祭拜,我们也曾在这月下听那古老的传说。诗仙太白曾举杯邀明月,文豪东坡也曾把酒问青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月就是团圆,就是安宁,就是祥和。而就在一百年前,侵略者的炮声震碎了月的圆满。海面汹涌着阵阵怒涛,月的碎片撒在浪尖上。古人说“月若无恨月常圆”。月怎能不恨呢,在这罪恶的炮声中!月怎能不恨呢,在这连绵的战火中!月怎能不恨呢,当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从此咫尺却似天涯!月怎么能不恨呢,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从此,再不见月圆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后主的懦弱。华夏民族自古就是敬仰月亮,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是面对疯狂的列强,千百万炎黄子孙勇敢地站起来了!月照在前线,照着战壕中英勇杀敌的英雄;月照在后方,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夜空中飘荡。月照在青纱帐,那里有游击队员矫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里有司令员彻夜不熄的灯光。月盼了一年又一年,终于盼来了重圆的那一天。

然而,被强占的孩子还不能回家。谁说明月不谙离恨苦!多少个夜晚,多少人对月祈祷重逢的日子快些到来;多少人对月忆起故乡的美好。月载不动这沉沉的乡情,她瘦了。她倾听着人们的愿望,她依然盼望着。

今夜,就在今夜,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月的笑脸满盈盈的,溢出温柔的光。夜已深沉,天凉似水,行云有影月含情。看着回到母亲怀中的孩子,月怎能不欣慰欢喜呢!涨潮了。微咸的海风轻抚着我的脸,激情的海浪唱着欢乐的歌。夜空中,点点繁星如粒粒珍珠镶在黑丝绒上。它们簇拥着月,好像我们围在老人身边,眨着天真的眼睛,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静静地,你听,月真的在缓缓地诉说,她说着广寒玉兔的神话,讲着板桥掬月的传说,也说着一个世纪前的风云突变,更轻轻地告诉我们:“今天这月圆之夜得来不易,千万好好珍惜!” 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时。一百年的苦苦企盼,只为今夕,月又圆。而我,依然遥望着海峡的那边企盼着:何时,月更圆? 阅读点拨

月光以她特有的素洁、淡雅、洁白、神秘,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从古代的诗句中,我们更多读到的是相思离别。这篇文章也表达相思、团圆,但似乎和古人所说的又不完全一样,读时要注意好好品味。【同步达纲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1)《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杰出的___________家,他与其父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合称“___________”。(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___。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栖鸦()丙辰()宫阙()今夕()琼楼()朱阁()绮户()咽下()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中庭地白树栖鸦()()(2)把酒问青天()(3)不知秋思落谁家()(4)我欲乘风归去()(5)琼楼玉宇()(6)高处不胜寒()(7)但愿人长久()(8)千里共婵娟()4.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宜按意义单位划分)(1)中庭地白树栖鸦(2)冷露无声湿桂花(3)明月几时有(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对《水调歌头》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全词的小序,表明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目的。

B.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超脱的人生态度,没有一点淡淡的哀愁。C.这首词既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又表达了对苏辙的怀念之情。D.作者借月之“阴晴圆缺”来烘托人之“悲欢离合”,来祝愿“人长久”。6.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1)冷露无声湿桂花(2)不知秋思落谁家(3)又恐琼楼玉宇(4)何事长向别时圆

二、阅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 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7.诗人是如何想到将“思念”说成是圆的呢?这样说有何作用?

8.读一读第一诗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和第二诗节最后一句“谁能把月饼咽下?”,比较这两句诗在语气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9.在中秋节这样的美好夜晚,到底使你想到了哪些?简单说说。(注意联想的合理性)

三、作文

10.作文:月宫嫦娥的传说千古流传,给人们带来了美妙无比的遐想。请你充分发挥想像,自编一个与月亮或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要求故事要有情趣和意义,并注意情节、想像的合理性。5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一、1.(1)子瞻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洵 苏辙 三苏(2)艾青 蒋海澄 2.qī chén què xī qiónɡ ɡé qǐ yàn 3.(1)庭中、庭院中 栖息、停留(2)端、持(3)洒落(4)想要(5)美玉,泛指精美的东西(6)能承受、禁得起(7)希望(8)月亮 4.(1)中庭/地白/树/栖鸦(2)冷露/无声/湿/桂花(3)明月/几时/有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B 6.(1)“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2)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3)“恐”,担心、害怕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幻想超脱尘世但又担心禁受不住高空严寒的矛盾心理。

(4)“何事”,为什么。这是词人怅恨之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二、7.(1)作者由月亮、西瓜、苹果、月饼等意象想到了将思念说成是圆的。这是物与情之间所产生的自然的联想,这样写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情色彩。

8.第一句是疑问句,第二句是反问句。疑问句激发人们思考;反问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之深。9.略

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篇二

积累运用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3.________(填作者)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从时代来看,是一首现代诗。4.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________? ④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⑤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

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______。

5.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我欲乘风归去。7.注音。

宫阙()绮户()

8.解释。

①达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就文中的某一艺术特点自拟题目,并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来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像,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秦少游《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灵。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么?这或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像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做我的替身,到月光中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片。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叶信笺在抖索。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割舍地构成一种幽暗的粘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在伐木。他挥起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的潮湿„„

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悠悠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荒鸡的啼鸣。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影影绰绰()朦胧()颠簸()匍匐()2.解释。

①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这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一个字高度概括了月光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具体来说,月光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光为什么是“遮遮掩掩,影影绰绰”的?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来谈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文中哪几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四节“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的“此”指代什么?用文中话加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第九节“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荒鸡的啼鸣”再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唐 王建 2.水调歌头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天 明月 人生 3.艾青 4.略 5.①√②× 6.B 7.quâ qǐ 8.①达旦:到天亮。②兼:同时。

阅读理解

(一)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3.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6.略 7.婉约 李清照 柳永

(二)1.chuò mãng lóng diān bō pú fú 2.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3.拟人,以人的状态写月光的神秘性。4.迷 5.幽深、荡人心魄、清冷、神秘 6.因为月亮常在云里穿行,常透过树缝照到树上。7.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荒鸡的啼鸣。8.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9.略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检测与评价

作者: 加入日期:06-10-18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加粗的字词注音。(6分)

(1)栖息()(2)咽下()(3)婵娟()(4)宫阙()(5)绮户()(6)琼楼()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8分)

(1)中庭地白树栖鸦()(2)不知秋思落谁家()(3)把酒问青天()(4)低绮户()(5)乘风归去()(6)弄清影()(7)何似在人间()(8)千里共婵娟()3.翻译句子。(6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6分)

(1)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

(2)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3)________,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一诗成名。5.默写。(10分)

(1)《十五夜望月》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调歌头》上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0分)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2)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3)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4)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5)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7.《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的第二节,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6分)

8.请简要写出你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会。(8分)

综合题

1.《十五夜望月》中,诗人是否怀有“秋思”?

2.“我的思念是圆的”,此处的“圆”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qī(2)yàn(3)chán(4)quâ(5)qǐ(6)qióng 2.(1)庭院中(2)秋天的情思,诗中指怀人的思绪(3)端,拿(4)雕花的窗户(5)驾(6)玩弄,欣赏(7)哪像是,怎比上(8)借指美好的月光

3.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4.(1)仲初;唐(2)苏轼;东坡居士,宋(3)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5.略

6.(1)比喻(2)排比(3)设问(4)反问(5)对偶

7.采用对比的手法,把“团聚的人家”与“骨肉被分割”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对团圆的渴望。

8.略(注意:答题时不能仅仅理解对子由的怀念,要突出词人的开阔的胸襟和由己及人,对天下千百万离人的祝愿。)

综合题

1.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诗里没有明说。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像是既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感。这样写更增加了含蓄不尽、摇曳生姿的风调,显得更富遐想了。

2.此处的“圆”即团圆、团聚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团圆”的意思,即可评为“优”。良、中、下:参照“优”等标准酌情评定。

一、基础知识集中练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遥问天上宫阙(),何事长()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有意,必定起舞弄()人间清影。2. 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事长向别时圆()3. 苏轼,字,号,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亲 同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主题文意细斟酌 1. 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3.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三、句段拓展善推敲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江城子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乙词以“芙蕖”喻指。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4.对乙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

5.甲乙两词皆由景入情,景为情设,情为景生,请你从“梅”“兰”“竹”“菊”或“风”“花”“雪”“月”中任选一个意象,以类似的方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四、参考答案

一、1.shì quâ cháng qǐ 婵娟 nòng 2.执,持;忍受,禁受;戏弄;常常。

3.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4.C

二、1.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三、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教师: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编制印发学案等。

学生:搜集描写月的文学作品、诗词佳句;阅读三首诗词,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题。

课内探究 第 一 课 时

一、学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检查预习

(三)品读欣赏

1.配乐诵读三首诗词。(放录音,教师巡视)2.学生听

3.师生双边活动,由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一首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四)品析《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2.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五)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2)圈点批注,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批注要点 :

1)生字词用框框线

2)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六)小组合作学习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二、导

1.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全班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精讲点拨

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练

1.朗读背诵《水调歌头》。

第 二 课 时

一、学

(一)导入

学生集体背诵《水调歌头》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听录音)谈对本首诗的理解

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放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学生听录音

集体朗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四)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思考题

二、导

1.全班交流 2.精讲点拨 思考:(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字改为“在”字,好不好?为什么?(2)“我的思念是圆的”,此处的“圆”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方法】从炼字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形象性,可以从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用拟人来增加情趣等方面来入手思考。【参考答案】

(1)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用“在”字,缺少动态和形象感,一般。

(2)此处的“圆”即团圆、团聚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3.深度探究

探究题:这三首咏月的诗词,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但它们有不少相似之处,你知道有哪些呢?

【点拨方法】可以从主题和手法上考虑。【参考答案】

表达的主题都相同,都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都是借景来抒情。

三、练

1.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检测。2.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课后提升

4.《中秋咏月诗词》语文教学实录 篇四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本文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五:拓展学习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5.《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领会三首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形象化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3、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4、背诵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设想:

1、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2、采用三个步骤欣赏诗词:

初读全诗、感知内容——展开想象、再现情景——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古代到现在,我国传统的三大是什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它丰富的内涵。春节——新生命、新生活的开始;端午节——怀念逝者;中秋节和月亮有关。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根据古代天人合一观念,月圆之日也应该是亲人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从古到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抒情的篇章,今天我们从中采撷三首诗词,来体会古人、现代人面对明月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二、欣赏《小调歌头》

(一)作者、词作背景简介。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永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特别开创了豪放清旷的词风,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开始,在京城做官,辅佐朝政,写这首词时他被贬密州,政治上不得志,理想和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又加上丧妻别子,兄弟久隔,心情压抑,中秋之夜大醉,写了这首词。

(二)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配乐教师范读。

配乐古筝曲《梅花三弄》,古筝,古朴典雅清幽的曲调渲染出那种心灵与自然交流的空灵凄美的气氛,把学生拉入词所描绘的境界。

2、配乐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诵。

(三)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眼前再现整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学生口述。

2、全体朗读。

3、大家提出疑问,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四)口味词句,体会诗情。

1、哪些词句表现出诗人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学生讨论。问天、问月,神游月宫,诗人凭借想象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神游在浩瀚无际的天地之间,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所在。

2、你喜欢哪些词句?说出原因。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句子分析:幻想超脱尘世——热爱人间——美好的 祝愿。

(五)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

①节奏:古代诗词朗读的节奏,以意义为划分依据。一般五言诗词“二/三”一形式,七言“二/二/三”的形式。

②语调 :根据作品的感情处理语调的平淡、升降。③重读:重读体现在诗句关键词语上,特别是哪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

2、根据以上要求,学生诵读,划分节奏,指出重读的字词,体会语调。

3、分别找出两位朗读水平有差距的学生朗读,让大家体会朗读的技巧。

4、有感情的背诵。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词 苏轼

想象奇特 问 天——神游月宫——问月

超脱尘世——热爱人间——美好祝愿

第二课时

一、欣赏《十五夜望月》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配乐教师范读。配乐古筝《平湖秋月》

2、配乐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节奏、重读、语调。

(三)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情景。

2、全体朗读。

(四)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1、“中庭地白”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由此你会联想到谁的诗句?

2、“冷露无声湿桂花”是实写?还是另有所指?

3、“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真的不知吗?诗人没有秋思的情怀吗?

4、“白”“落”“湿”表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

5、想象背诵。

二、欣赏《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配乐教师范读。配班得瑞现代钢琴曲《自然之风》

2、配乐学生朗读。

3、自由诵读。把握节奏、重音、语调。

(三)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2、全体朗读。

3、提出疑问,讨论。

(四)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1、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诗歌语言形象化的特点?品味其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比较三首诗词的异同点。

从诗体、思想感情方面来对比。四、三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6.咏月诗词 篇六

案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

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两首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2.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水调歌头》赏析: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我的思念是圆的》略

(三)总结: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强品味。朗读时要处理好语速、语调、语气,试着读出作者在其中的意味。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也是学习诗词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课后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咏月名句背一背。

(四)质疑提问,自由诵读

附练习参考答案:

1.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2.“落”字用得新颖,它给人以动态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上一篇:iso27001信息安全培训下一篇:静下来的力量哲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