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案设计(共7篇)
1.沁园春教案设计 篇一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赤溪有福学校
刘晓云
一、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这一节课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掌握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理解诗词大意。能力目标:通过反复的有感情朗读,展开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目标: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和对革命的必胜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感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自古以来,喜爱踏雪赏雪的人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文人雅士。美丽的雪景使他们动之于情诉之于文。咏雪的文,不胜枚举。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文学常识、背景
1、词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如梦令》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三)聆听范读,整体感知
1、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豪迈、气势磅礴
2、有感情的朗读诗词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四)课文精讲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2.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银蛇”、“蜡象”、“试比高”,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静景动写,自然景物为之灵动活跃。“试比高”反映了当时的雪越下越厚,越积越高,给人以群峰高原逐渐增高直插云霄的感受,更反映出他积极昂扬的内心情怀。
4.下阕中“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注重武治,忽略文治。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惜 6.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拓展延伸
思考: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联想到了21世纪的当代中国创出了哪些举世瞩目的业绩?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嫦娥一号飞船的成功载人遨游太空……
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显我国力,扬我国威!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
上阕 :物——江山
惟余、顿失、银蛇、蜡象(分)
写景抒情
红装素裹,妖娆
想象(总)沁园春 •雪
江山——英雄
过渡(抒情)
下阕 :人——英雄
惜
评古
叹惋(议论)
议论抒情
看
论今 赞美(抒情议论)
2.沁园春教案设计 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是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十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第十二单元是“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上承第十一单元的中国古代诗歌单元, 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单元之一。我认为讲授本单元应处理好与前面单元的联系, 使学生能以时间为序将诗歌的有关知识连贯起来, 以期条理化、系统化。通过讲授本篇课文, 使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材的处理和分析
既要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又要从抓住诗歌意象的角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诗歌本身具有无穷的想象性, 能“纵横万里, 思接千载”, 只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才能真正领会诗歌的美丽, 所以讲这课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长沙》是用古典词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突出它的“伟大”:1、屏幕显示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 让同学们直接与毛泽东遒劲有力的书法发生审美碰撞, 奠定审美基调 (豪壮美) 。2、将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秋意与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景秋意相对比, 突出毛泽东笔下秋景的绚丽多姿, 秋意的生机勃勃;3。让同学们着意体会毛泽东笔下人物的精神状态, 突出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豪情壮志。
3、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 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品味文中精练的、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即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为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文学艺术的修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审美基础, 语文知识水平, 理解能力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1、讲授法和提问法
讲本篇课文必须用到讲授法, 例如上下阕各有一个关键点必须讲清, 如上阕看着眼前的绚丽秋景, 毛泽东一下想到“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先向学生提问“面对如此绚丽的秋景, 你们会联想些什么”。接着将学生的回答与毛泽东的联想作对比, 再趁势讲授毛泽东的联想与伟人的胸襟、境界、志向相关, 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处世, 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
讲下阕的内容时, 先提问:对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下阕怎样作回答呢?同学们一般知道是作了回答的。因为不是直接的回答, 这里有必要讲授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讲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 而不是直白地作答。
这两个位置是必须讲清楚的。此外, 在理解全文时, 将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疏通讲解, 如“湘江北去, 谁主沉浮, 挥斥方遒, 书生意气”。
2、想象训练法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黑格尔说“想象是杰出的艺术本领”, 所以我在本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训练的内容: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进行再造性的想象。提示分四步完成:一、画轮廓 (山、林、江、舸、鹰、鱼) ;二、点颜色 (红、碧) ;三、激活画面 (红遍、染、碧透、争流、击、翔) ;四、来特写 (染、击、翔) 。
检验手段, 让同学们按提示将自己逐步想象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3、比较阅读法
为了更好地领会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秋意, 可与一般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景秋意相比, 突出毛泽东笔下秋景的绚丽多姿, 秋意的生机勃勃。首先, 打出字幕:
(1)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2) 树树秋声, 山山寒色。
(3) 自古逢秋多寂寥。
(4) 枫叶荻花秋瑟瑟。
(5) 落叶西风时候, 人共青山都瘦。
接着, 让学生概括一般文人墨客笔下秋景秋意 (萧瑟, 清冷, 惨淡) , 然后, 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秋意 (绚丽多姿, 生机盎然) 作对比, 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为什么毛泽东身处险境还能写出绚丽多姿、生机盎然的秋景秋意, 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 伟大的胸襟,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从而体会本文体现出来的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三、学法
1、朗读法:
本文是文学精品, 学生要建构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有必要多读多背, 积累语言素材。同时这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 是时歌, 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较适合多读多背, 另外, 诗歌的语言比较含蓄, 必须多读, 只有多读, 才能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的效果。
2、表演法:
运用表演法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身历其境, 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沟通, 真正做审美活动的主体。表演内容: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 饱览大好秋色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意在让大家在表演过程中揣摩写景的顺序和视角变化。
3、练习法:
老师示范了鉴赏方法和途径之后, 有必要对学生是否掌握这种方法当堂验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练习内容 (1) :柳宗元在政治革命失败之后, 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江雪》。试比较柳宗元“独钓寒江”与毛泽东“独立寒秋”意境有何不同。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讨论, (柳———孤独落寞;毛泽东———坦荡、从容、砥柱中流) 此题不注重答案, 只注重思考分析过程中学会鉴赏方法。
练习内容 (2) :“百侣”书中注解“革命战友”, 作者和他的革命战友是怎样的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就文中下阕所含的内容做适当的描述。这个练习重在让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只要说出与有能力、有才华、有责任心、有气魄等相关的词语都可以, 着意引导学生结交良师益友。
四、教学程序
鉴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 本文安排两课时。教学程序可设置为:
1、导入新课。 (导语、背景、毛泽东手迹、录音)
2、疏通字词、理解全文。
(1) 上阕:写绚丽多姿的秋景。
下阕:抒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2) 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 请找出来。
(3) 全文的诗眼是什么?
(4) 按上下阕顺序进行想象训练、比较阅读、课内练习。
3、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上阕:写绚丽多姿的秋景。
看山、林
江、舸、
鹰谁主沉浮
鱼
下阕:写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豪情壮志。
忆战斗岁月
年龄
精神状态能主沉浮
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策略:以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为基础,以诵读为贯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线索,切实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略)
读准字音: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接下来学生自己读,注意读准字音,最后作检测练习,以求巩固。这个过程概括为:范读——正字——学生自读——检测练习。
(出示幻灯)朗读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百舸(gě) 寥(liáo)廓 阻遏(è) 遒劲(qiú)(jìng)
读出节奏:这个环节可概括为:领读——提读——自由读。领读时“看”“恰”等重点字要做较长时间停顿,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提读和自由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领读示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读懂意思:以上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两个环节大体上属于加里培林所认为的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而读懂意思是向内部语言活动阶段(鉴赏评价)过渡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内容力求给学生解释得清晰、简洁、明了。最好通过串讲或“散绎”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读懂意思,声音也同样是从口中发出来,读出来的字音与第一遍一样,读出来的节奏与第二遍一样,但在读的时候,语句的意思在头脑中流动。因而,要求学生:①仔细阅读课下注解,理解重点字句意思;②注意诗歌语言的特殊性,最常见的情况是省略、改变词性和改变词的位置;③把诗歌内容转化成散文式的语言来表达,以“散绎”的方式理解诗歌。
读出形象: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缓慢齐读。在读的时候要善于把文字转化成图画,把自身置于图画之中。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评价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课堂上鼓励学生根据上阕内容画成简笔画,画题可定为《湘江秋色图》。
读出意境:如何读出意境?这需要学生对诗歌有较全面、较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可用以下讲解来引导学生,力求达到加里培林所说的内部语言的活动阶段,最终形成智力技能。以下便是笔者对相关内容的阐述。
一提起秋,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的感觉。魏文帝曹子桓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宋代词人吴文英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上心头,便凝成了万般愁思。
毛泽东的品格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仁人志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光辉典范。毛泽东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大无畏气概,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气魄与胆量,以其集理论、战略、思想、主义于一体的毛泽东思想,以其出神入化、灵活高超的军事谋略,以行文流水、文采飞扬又雅俗共赏的论著华章,一举横扫中外一切敌人,定都北京,开启新国。台湾李敖将毛泽东精神集中概括为中华男子汉在任何情况下,不畏强暴,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压倒一切敌人,勇敢向前的大无畏气概与胆量。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说,毛泽东的笔端凝聚着千军万马。
同样是秋天,郁达夫看到的是槐树,看到的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感到一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而毛泽东看到的是什么?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两种意境格调有明显区别。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毛泽东给《诗刊》题词:“诗言志。”而他本人也正是这条创作原则的实践者。他的《沁园春·雪》于1945年在重庆传抄的时候,柳亚子评价“寄意遥深”。简而言之,正是因为作者胸怀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才能睥睨万物,笼络宇宙。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有一种风流洒脱,而伟人的这一首《沁园春·长沙》更多了一层英雄气概。
毛泽东很多政论文明确指出中国的未来和出路,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担当起来的伟大历史责任,如《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但那属于政论文,不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什么?诗歌的内容是怎样展开的?具体到这首诗歌,先是站在江边看风景,看到的有山、林、船、鹰、鱼,看到的有种种事物,“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里所描写的这些事物就叫做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我们的感知和分析,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这种通过形象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形象思维。运用形象思维评价鉴赏诗歌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4.1.《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旧体诗的知识,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方法与过程: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作品绚丽而壮美的艺术形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2.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的应用和深刻含义,理解诗人伟大的革命情怀。教学方法
5.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难点
《沁园春长沙》要点难点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水调歌头游泳》要点难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理解神话与传说在词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①。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②。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③。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这一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1954年开始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全国彻底地开发改造长江黄河的远大规划也正在酝酿之中。
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来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6月1日,从武昌游到汉口;6月3日,由汉阳游到武昌;6月4日,又由汉阳移到武昌)。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畅游长江之后写的,当年曾写赠党外民主人士,1957年1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另见资料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①。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②。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③。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这一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1954年开始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全国彻底地开发改造长江黄河的远大规划也正在酝酿之中。
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来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6月1日,从武昌游到汉口;6月3日,由汉阳游到武昌;6月4日,又由汉阳移到武昌)。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畅游长江之后写的,当年曾写赠党外民主人士,1957年1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段落大意
《沁园春长沙》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词的上阕,通过游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下阕,描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寄托奋发图强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殷切期望。
主题思想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游泳》中心思想
展宏图,抒豪情
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的所见,所感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写作特点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水调歌头游泳》写作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蛇二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想象理想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作业练习
《水调歌头游泳》分析理解题。
1.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馀”)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阕的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资料。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哪一项不当?()
A.丰富奇特的想象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答案1.D2.A3.D4.A
《沁园春长沙》作业练习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
二、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四、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
一、《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
二、“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三、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6.《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设计 篇六
写出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所决定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也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立“意”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的“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2)杜甫《登稿》,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选的“象”自然是“哀猿”、“落木”了。
(3)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选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五、 布置作业
《沁园春·长沙》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2.结束语、作业
看了“《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文3篇
2.《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3.《江雪》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4.《沁园春长沙》诗歌朗诵技巧
5.《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7.沁园春教案设计 篇七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景中显志的特点。
2、唤醒学生对蓬勃秋景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对诗歌中的湘江秋景展开个性化品读活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并结合诗歌潜藏的背景寓意,知人论世,在群体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愿意,实现与诗歌情感的高度融合共振。
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的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2、激活学生对本首诗歌的个性化心灵解读意识,建构诗歌丰富多元的意义。【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诗,与诗歌诗人展开深入深刻的心灵对话。【教学难点】
作者眼前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抓住词中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描绘的意象,突破重点。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初中所学《沁园春·雪》,熟背。
2、借助助读材料,了解相关文体知识和“意象、意境”的概念。【师生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导入设计(1)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诗的队伍庞大而瑰丽。诗能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古典诗词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旧体新诗这一形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词大大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题材。他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导入设计(2)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高望远,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诗兴大发,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题解
幻灯片显示,填空,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词最初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学习诗词离不开朗读。听教师范读,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听完范读后,请学生用一个词谈谈自己对词作内容的整体感受(豪迈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3、教师作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领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领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5、提问: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上阕:立、看、怅、问(眼前景)下阕:携、忆、记(忆往事)
6、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赏析上阕:
(一)鉴赏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请一生朗读上阕,其余学生思考:前三句有何作用(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解析: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
2、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领起了哪些内容?
明确: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请大家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借助资料解析“意象”)(山、林、江、舸、鹰、鱼)在这几句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透、争、击、翔
①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像火一样。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②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③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争:写出群舟争相行驶,盎然奋进之动态,充满活力,展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④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⑤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⑥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相。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2)这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小结:景物描写的技巧:
2、比较鉴赏: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幻灯片)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①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情景交融。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②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怀、性格、身份也有关。毛泽东与众不同。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怀,崇高的风范,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气势磅礴,充满豪情,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三)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小结: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五、赏析下阕:
(一)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得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知识链接】
一、文体
1、古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即律诗和绝句,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现代诗是用现代的文笔写出来的一种诗词。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小令(58字以内);②中调(59字~90字);③长调(91字以上)。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词题: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盛唐至晚唐时的词,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到了北宋,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以说明该词为何而作,后者就是词题。
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 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词调当以北宋京都之沁园为名。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代表作有毛泽东《沁园春·雪》等。
二、诗词意象
1、“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2、意象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三、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四、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作业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力量)方遒 怅(失意)寥廓
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同伴)激扬(激浊扬清)万户侯(地位很高的人)......D.击水(击打水)峥嵘(不平凡)岁月稠(多).....2.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有志革命的人绝不能,寸功不展。
(2)国庆节期间,许多老将军相聚北京,共同回顾创业初期的那段
。(3)毛泽东主席一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人物。
A.蹉跎岁月
光风霁月
峥嵘岁月 B.蹉跎岁月
峥嵘岁月
光风霁月 C.峥嵘岁月
蹉跎岁月
光风霁月 D.光风霁月
峥嵘岁月
蹉跎岁月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本文一开篇,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中。B.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
C.读毛泽东的诗词,诗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浪漫,无时无刻不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D.《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4.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阙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2)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雁群渐飞渐远,消失在南方天际,可是词人还长久凝望,这寄托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
B.“不到长城非好汉”,语言通俗,表达了钢铁的誓言和雄心,表现出藐视一切困难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所描绘的景物与“天高云淡”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色彩鲜明,境界壮阔,表现出胜利在望的欢跃情怀。
【沁园春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沁园春雪(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0-17
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11-01
语文教案之沁园春长沙08-24
《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09-05
沁园春霾08-12
沁园春.中秋作文09-19
刘氏《沁园春·》赏析10-27
《沁园春·长沙》全文11-07
沁园春 长沙 学案11-15
《沁园春·雪》诗句赏析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