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的公共性

2024-07-10

政府行政的公共性(精选8篇)

1.政府行政的公共性 篇一

公共基础知识行政管理常识:政府的基本职能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从考试范围上来讲,一般涉及政治、经济、管理、公文、事业单位概况、道德、科技人文等知识。下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公共基础知识行政管理常识: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

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

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

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公教育新疆事业单位

2.政府行政的公共性 篇二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各级政府为主体, 以社会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 指政府为了更好的管理社会事务, 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运用传播与沟通的手段, 与社会公众建立起协调互动关系的行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目的和任务。

行政文化, 是一种多层次、复合的文化, 包括了政府的行政认知、态度、愿望、情绪、信仰和价值观, 以及政府公务员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习惯等, 即行政观念、行政思想、行政价值、行政原则和行政传统等。行政文化关系到政府部门及政府公务员的形象、权威、地位和作用, 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与公众的关系, 是行政体系的深层次结构。行政文化作为行政组织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 在组织成员中达成共识, 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共同价值准则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思想, 调解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的价值观内化为公务员个人的价值观, 使政府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 指导和约束公务员的行为;另一方面, 受到良好的行政文化影响的公务员更容易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 使之与行政组织保持一致。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公共关系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因素, 行政文化的建设也就是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对行政文化的重塑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塑造, 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2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1) 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权力崇拜。

在儒家思想和“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序的影响下, 我国形成了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对权力的极度崇拜。在我国传统封建政治体制中, 以封建皇权为顶尖的金字塔形的官僚体系按权力大小和官职高低进行生活资源的分配的现实, 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意识。尽管儒家经典中也有“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说法, 但现实层面的权力崇拜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 并作为谋求社会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和衡量人的价值实现程度的基本尺度。这是行政文化意义上的一种潜在意识和行为取向。权力具有超常的支配空间, 百姓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 他们没有政治权利。百姓 (即公众) 只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 进入统治阶层, 才能获得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权力的崇拜和强烈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

积淀于公众心理层面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对权力的极度崇拜, 对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利影响。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依附关系, 而不是平等的服务关系, 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以及民主政治的实现遇到重大的阻碍, 同时对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负面影响。

(2) 行政文化的伦理本位。

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行政机构和行政活动的价值取向和实际控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伦理性特点。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上以自身道德修养作为管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 将道德的社会调节作用扩展到解决行政活动的各种具体问题上, “使之成为行政官吏的中枢和力源”。伦理道德“不仅可以指导行政, 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这种强烈的伦理性的特点与我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家族式管理和乡村社会的特征有很大的联系。传统中国的行政惯例主要是靠民德而非法律来执行。中国乡村社会重礼俗、轻法律的传统, 也是行政文化伦理本位特点的强烈体现。

这种伦理本位的行政文化的直接负面影响, 就是国家行政活动和公务员 (官吏) 的行政活动中对法律的轻视。更深远的影响则在于现代社会“法治”意识的薄弱。这种行政文化不仅导致行政原则如同虚设, 公私界限模糊, 不利于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和负担正常的行政功能和社会功能, 更是寻租和腐败滋生的温床。而这些, 都严重的影响着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其负面影响进而成为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障碍和阻力。

(3)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的内在控制机制和外在控制手段。

儒家把“德”和“礼”作为管理的两种手段, 反映在我国传统行政实践中, “道之以德”成为以伦理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机制, “齐之以礼”则成为以礼义、礼法制度为规范的外在控制手段。从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 儒家“道之以德”的治心式的内在控制手段就是现在所讲的“软管理”, “齐之以礼”的礼治主张就是现在所讲的硬管理。这种强调礼法的硬约束与道德的软约束, 制度的外约束与道德良心的内约束, 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是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这种以“德”、“礼”作为管理手段的行政活动, 从体制内部来讲就存在矛盾。与法治社会里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法律控制手段相比, “礼”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伦理道德式的软控制手段, 并不是真正的硬约束。因此并不能有效的约束政府, 从而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设也有着负面的影响。

3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文化的重塑及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

首先, 树立科学的行政价值观是重塑行政文化的首要手段。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是行政文化的核心, 对整个行政文化具有整合、导向作用,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 出现了不同的行政价值观, 而且不同的行政观之间存在着冲突, 不同的行政价值观念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决定着行政活动的走向。树立良好的行政文化, 树立为公众服务的行政价值, 对于抵制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传统行政文化中对权力的崇拜, 削弱传统行政文化的不利影响, 具有首要作用。

其次, 构建现代法治社会, 是重塑行政文化的重要手段。政府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前提。法治精神一方面要求所有公务员必须依法行政, 明确行政权力的来源, 法律则独立于政府和公务员, 并在其之上;另一方面, 行政的法治精神要求公务员自觉接受合法的监督, 使行政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构建现代法治社会, 不仅有利于促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 更重要的是从深层次上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提高政府组织和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法治社会之下的政府行为, 有利于其形象的提升, 同时有利于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设。

3.政府行政的公共性 篇三

[关键词]依法行政;公共政策学;决定

构建和谐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1]为全面落实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市县两级政府依法行政,国务院于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发布17号

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

一、充分认识决定的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 是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2]决定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政策环境,县市政府要积极适应其环境,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进展 :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立法质量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体制逐步理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强化,依法化解行政纠纷的功能进一步发挥;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文件合法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行政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增强;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同时,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高度重视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在整个政策分析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问题找准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3]各级市县政府应该积极适应国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环境,充分认识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

市县两级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4]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多数由市县政府做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市县政府处理和化解。市县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把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紧迫任务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近些年来我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有待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亟须改变。依法行政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

进程。

三、大力提高公共政策客体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包括政策要改变的状态、直接作用的人与事所调节的公共利益。[5]决定所指的公共政策客体是市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和关键,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提高市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市县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建立健全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制订年度法制讲座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集中培训制度,做到学法的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6]。 市县政府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影响其执行决定的程度,市县政府要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

对拟任市县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在任职前考察时要考查其是否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及依法行政情况,必要时还要对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测试,考查和测试结果应当作为任职的依据。把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有助于促进市县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干部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办事水平与办事效率,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三)加大公务员录用考试法律知识测查力度

在公务员考试时,应当增加法律知识在相关考试科目中的比重。对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等工作的公务员,还要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7]

(四)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定期组织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培训情况、学习成绩应当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四、注重政策运行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政策过程要做到理性化、专业化、科学化,同时吸收公民与社团参与政策过程,实现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坚持公

共选择的民主原则。[8]

(一)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的前提。只有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才能提高决策质量。《决定》提出,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行政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作出决策;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杜绝擅权专断、滥用权力;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的后评价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未经集体讨论作出决策的,依法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给予处分。对依法应当作出决策而不作出决策,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行为,要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同时,为了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规范听证活动,提高听证的实效性和公信力,《决定》在扩大听证范围、科学合理遴选听证代表、建立听证前告知制度、规范听证程序、明确听证效力等方面对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作了专门规定。

(二)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市、县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应制定本级、本部门有关行政决策方面的专门规定,完善决策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重大决策集体讨论研究制度。

(三)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完善重大决策前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在行政决策实施前,应当经过本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所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和结果,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都要向社会公开。[9]

(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市、县级政府应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制定学法规划,定期开展依法行政知识培训,每年至少安排4次领导集体学法讲座。要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及任职期间法律知识学习考试制度。[10]

(五)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

市、县级政府应定期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依法行政情况;政府各部门应定期向本级政府书面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核制度,要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考核措施和办法。

(六)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与反馈制度

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做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要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七)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要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对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未经集体讨论做出决策的,要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11]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给予处分。对依法应当做出决策而不做出决策,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行为,要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五、强化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化与效应化

公共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效果或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12]政策评估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强化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

(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市县政府要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要认真调查、核实人民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及时依法做出处理;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要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打击、报复检举、曝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行政监督、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坚持便民利民原则,依法应当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必须受理。要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案。要依法公正做出行政复议决定,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该撤销的坚决予以撤销,该变更的坚决予以变更。要按照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健全市县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充实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行政复议机构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当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参加;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行政复议能力。要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鼓励、倡导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机关要自觉履行人民法院做出的判决和裁定。

(三)强化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

建立政府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根据跟踪反馈和评估的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决策。完善行政决策监督制度和体制,要把决策事项的执行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依法落实决策责任。

参考文献:

[1] 华建敏.大力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夯实建设法治政府基础[N].北京:人民日报,2008.06.19

[2] [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0

[3] [8]宁骚.公共政策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1

[4] 黄庆畅.国务院发布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08.06.19

[6] [9] 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

http://www.shandong.gov.cn,2007.06.18

[7] 邵景均.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J].中国行政管理,2008

[10] 邵景均. 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J].现代商贸工业,2008

[11] 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95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04.29

[12]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An analysis on“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of the city and county governments”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public policy

Guo Ju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430074

Abstract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deeply implemented the basic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which leads to a further enhanced concep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new achievements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To fully implement the basic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and the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State Council, on May 12, 2008, released the 17th document “A decis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of the city and county governments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decis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concerning public policy.

Key words: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public policy;decision

4.政府行政的公共性 篇四

至 2007年 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 1.5亿辆,其中北京机动车 保有量突破 300万辆,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也将此事称之为 “首都发展繁荣的标 志”。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因此评价:这标志着我国机动车水平最高的城市接近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展程度。户均拥有 0.7辆车,北京已步 人汽车社会。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发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北京要想可持续发展,除了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外,还要限制私人小汽车。如何解决发展汽车工业和城市 道路资源、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各方观点争执不下。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 汽车的数量?这是 2007年大专辩论赛众多主题中的一个,请你也参加讨论, 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一、简单调查一下当地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范围可以选取你所在地城市、城区或社区等;

二、根据你调查的情况,拟定个人讨论提纲;

三、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小组讨论意见;

四、形成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字数不少于 500字。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汽车的数量

政府不应该控制私家车数量,但应应对未来发展制定限制措施,减缓机动 车增长速度,并逐渐 整改机动车带来的环境破坏。措施如下:

1、对机动车排量进行限制并新型税收征政策调整:如对小排量机动车进行降 低税收政策,对于大排量机动车机征收重税。对机动车整体加收(环境污染治 理税按车辆排量征收不同税金或针对所有机动车增加燃油附加费(环境污染 治理税按加油量征收税金。设立专款进行环保能源与代替能源的开发研究工 作。

2、加大对于公共交通出行治理调整: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连接工作,加大远郊 区县与市区的交通连接(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 ,在城市各条主干道增设公交 专用车道。

3、在郊区完善公共设施:导致市区交通压力较大的原因主要为商业区、政府 机关、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设施主要集中市区。导致每天早晚进出城人员流 动性较大,对于公共交通、市区道路造成时段性交通压力较大,其余时间压力 相对偏小等不均衡现象。针对次应当加大早晚出行高峰公共交通发车数量、设 立公交专用道,延长远郊区县公共交通末班车时间,对长期拥堵路段提前进行 交通疏导,发展全市交通路况全面实时监控,发现交通拥堵即时发布告知引导 提前绕行路线,完善对新建道路 的各项交通压力的预测及未来道路交通发展状况,减少由于设计问题造成 的道路拥堵。

4、对于新建设施个建议:在郊区建立比较全面的公共设施(商业区、政府机 关、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充分利用地上地下资源,在新建小区设立地下停车 场或多层式的停车设施或大型商业区楼顶设立停车场减少对地面的占用。

5、对于公共交通的整改建议 :公共交通逐步更换为混合动力或新型能源, 减少 对于环境的污染。

6、对于公车的整改建议:应以半年或一年为限,对全社会公布现公车使用量 和增加半年或一年内的公车增减数量,并有第三方监控增加政府公信力。

7、市级领导应加大对于科技公司的扶植力度(特别是新能源和代替能源已 求根本解决现有能源污染问题。

5.转化政府的行政职能 篇五

目前我国政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地方政府中的基层政府喜欢一篮子的将社会各方面事务都揽在在自己的怀里,扛在自己的肩上,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严重的打击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影响了自身职能的充分合理发挥。从政府职能的具体执行上来看,管制职能、审批职能、收费职能、罚款职能不明确且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行业本位的现象仍有存在,导致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

因此,改变民营经济的现状,政府需要转化其行政职能。市场本身有其内在的缺陷,政府应该加强监督和弥补。如在公共服务的方面,出现信息化、网络化对公共管理和服务带来的挑战;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传染疾病、自然灾害和恐怖活动对公共管理和服务带来的挑战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新时期对政府提出来的新要求也是政府应关注的重点,去完成市场和社会都做不了的事,把企业和社会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关注法律法规,推动行业保障制度建设,向管理社会职能转变。目

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经济犯罪和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如拖欠农民工工资、温州的地下钱庄、炒房问题、政府乱用职权腐败等等这些问题都给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危害。因此,我们政府应该针对一些新的行业、领域,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行业保障制度,同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为我们的企业和农民工谋福利。

2.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任务,向权责统一方面转变。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避免政府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给我们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和麻烦。政府应该根据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原则,给我们的企业发展提供条件和指导。

3.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首先应该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培训和教育,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帮助。其次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速度和运行的稳定,保证企业工作的效率和安全。

6.政府行政的公共性 篇六

题 目 :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姓 名

邸世博 专 业

行政管理(本科)学 号 20080070117 入学时间 2008秋季 指导教师 姚大川 日 期 2010年9月28日

目录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内涵诠释

二、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职能,发动一切力量参与危机治理,提高治理效率

(二)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职能,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获取公众支持

(三)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危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

(四)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树立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一)应对危机的公益性

(二)公众对象的广泛性

(三)利益层面的复杂性

(四)沟通协调的紧迫性

(五)媒体导向的艰巨性

四、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一)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

(二)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中心来处理公共危机

(三)实现媒体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公关效率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渠道

(四)建立合理的公关人员,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

(五)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实现危机国际合作治理

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论文摘要】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政府公关人员素质低下,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不畅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发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设立专职危机公关中心,切实转变政府公关理念,配置合格的公关人员,加强沟通以及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来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 公共危机; 危机治理 ;改进

根据全球灾害统计所提供的数据,1996-2000年,世界各种灾害危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并且使42.5万人死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因各种灾难和危机死亡的人数占死亡人口的95%。特别突出的是,在过去30年中,世界上几乎一半以上的灾难和危机都发生在亚洲,亚洲受灾难影响人口占世界的80%,死亡人数占40%,经济损失占46%。①而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传统因素、现代因素与后现代因素并存,导致现阶段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我们注意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衰退、技术风险、产业调整、失业下岗、生产事故、劳资纠纷、社会保障失灵、城市移民等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诱发公共危机事件。因此,在中国转型期的关键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事件正在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常态事件,政府应当而且可以对之进行有效管理,而政府公共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当今世界,任何组织都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共关系网络之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也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保持国家稳定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以及国际威望的提升。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内涵诠释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威胁和重大损害,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乃至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要求政府和公众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事件或紧急状态。公共危机的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两类,也可分为自然灾害型,认为破坏型,战争爆发型,卫生疾病型,媒体误导型和综合灾害型等。

二、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作用

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有助于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提高政府的信誉和威望,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职能,发动一切力量参与危机治理,提高治理效率

政府作为国家机构,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可以运用所有的政府资源开展危机救治,但政府的权力和资源毕竟有限,必须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共同应对危机。在美国,建立危机管理社会网络,动员全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救治,是危机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挪威,民防应急救援体系中的搜索和救援服务资源,由政府的公众服务部门、志愿组织和私人公司组成。在公共危机中,发挥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协调职能,采用双向沟通交流的方法,争取公众的理解和认可,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危机救治。正如《公共关系新闻》所说的:“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评估公众的态度,确定个人或一个组织的政策和程序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计划和实施行动方案以争取公众的理解和认可。”政府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危机救治。

(二)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职能,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获取公众支持

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提升,现代政府的职能有了重大而深刻的转变,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民主政府已成当今国家的发展趋势。对社会公众而言,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意味着对他们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尊重,政府危机处理的公开和公正,使他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在公共危机中,政府通过媒体传播开展公共关系活动,采用举行新闻发布会、互联网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的、尽可能多的有关危机险情和危机决策的原始信息,针对社会公众的疑虑及时进行科学、客观地解释,通过直接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沟通,增强了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有利于获得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对政府危机管理的支持。

(三)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危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

公共危机管理科学化,指现代科学的应用和应对危机的科学管理。要战胜危机,首先要发挥科学的作用和依靠科学管理。人类是在同各种灾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通过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手段和科学管理来战胜这些灾难的。科学管理是相对管理经验而言的,它要求政府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严格遵守科学 的程序和制度,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知识体系和工作方式,运用于政府管理领域之中。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注重运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为政府与广大民众、科技人员和专家学者之间构建直接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有利于政府的信息管理和集思广益,使政府能够及时听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互联网的透明度与公开性还能够把政府危机决策程序执行情况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了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丰富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使政府更为重视互联网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危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

(四)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树立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

进入21世纪以来,从美国的9.11恐怖事件到中国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表明,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危机有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以控制和消除危机。通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与国外的个体公众、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在反恐、科技、经济、卫生和生态等方面的合作,调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应对危机,以抵御全球性的公共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危害。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也使国际社会、国际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所了解,有助于维护和树立政府的国际形象。

三、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一)应对危机的公益性

公益性指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与其他社会组织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公共利益的体现和关注方面,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视野更加博大、全面。其他组织的公关也考虑公益性,但社会公共利益不是它们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他们实现各自目标必须考虑的前提、不可冒犯的原则。维护公众利益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危机中,政府要始终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不可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的一切活动,是以整个社会所有的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围绕着预防、控制和化解危机展开的,是政府维护社会公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因此,应对危机的公益性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特点。

(二)公众对象的广泛性

公共危机危及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危及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也危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与安全。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不仅是整个社会的公众,还要与国外社会公众、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合作,具有社会公众对象广泛性的特点。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只要一发生公共危机,就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成为国内公众和国际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府公共关系公众对象的广泛性是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相比的。

(三)利益层面的复杂性

政府公共关系公众对象的广泛性,导致了社会利益层面的复杂性。公众对象越是广泛,不同阶层、不同集团越多,涉及的利益层面就越复杂。在公共危机中,整个社会利益是共同一致的,但复杂的社会利益层面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增大了政府公共关系协调工作的难度。

(四)沟通协调的紧迫性

面对有高度威胁性的公共危机,社会公众在受到强大的冲击时,一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与理性的思考,加上复杂的社会利益层面,有时会引发国家与个人、整体与局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暂时性矛盾冲突。如果矛盾不能及时得到缓解或消除,不利于危机的解决,甚至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沟通协调时间的紧迫性,是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政府与公众之间利益相一致的切入点、平衡点和结合点,通过双向沟通、协调,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尽快得到妥善处理。

(五)媒体导向的艰巨性

在公共危机中,社会公众的媒体导向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心理危机,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和能力产生怀疑;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有关突发性事件的信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中也夹带着一些夸大的、失实的报道,因为危机一旦产生,谣传也会四起,更增加了组织解决危机的困难,有时甚至成为危机管理的主要障碍。必须运用有效措施,及时制止谣言传播,防止以讹传讹,使危机进一步恶化。这就需要政府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媒体导向工作,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配合广大媒体的报道工作,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社会舆论及公众的注意视线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面来,以消除谣传的负面影响,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四、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一)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意识代表着一种开明的经营管理观念,是顺利地、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公共关系自觉化的动力。但是,由于中国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衙门作风、官僚主义现象普遍存在,认为政府管理就是把人民当作管理、统治的对象,而不是看作可依赖的、服务的对象,所以这种治民的行政思 想成为有效展开政府公共关系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也有的政府领导认为,只要政府政绩提高,政府必然得到公众的好评。虽然良好的政绩是政府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但有了良好的政绩,还必须通过政府公关人员和部门告知公众,不然有人会认为政府的政绩是在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能对政府行为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所以要把真正有能力、有魄力、懂管理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来使政府的决策确实使公众满意,用良好的政绩来赢得民心,树立威信。另外,还要提高政府公务员的意识,公共关系工作不仅是政府专职部门的任务,它渗透在各个具体职能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具有公关意识,在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公众证明政府的工作思路,使公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公众是否理解政府作出的政策选择,进而作为具体的载体去完成这些选择,都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理解程度”。②所以提高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公关意识,是获取公民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方面。

(二)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中心来处理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处于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层与非管理层之间,在组织与外部 公众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对内可以通过信息,充当参谋,而且对外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信息,协调关系。由于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和部门众多,所以在为公众和媒体提供信息时,难免出现不一致和不协调的情况。所以为更好的应对和处理危机,我国也应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统一设置各级政府公共危机公关机构。在设立公关机构之前,对现有的公关职能,公关工作的发布作充分的调查。然后,再根据政府部门的层次,将公共职能进行重新分配:在国务院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关机构,并配置公关专家;省级政府可在办公厅内设独立的公关机构;市县级政府可在办公室(秘书处)设立专门机构或配置专职公关人员(秘书);而在乡镇一级只需设立公关岗位即可。一个精干、高效的公共关系机构为政府创造的无形价值远远大于政府为此投资所化费的成本,只有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公共危机公关组织体系,才能为公共危机的治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加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其公民的信任与合作,并使其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把危机治理的网络扩展到社会的每个公民。

(三)实现媒体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公关效率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渠道

“开展任何公关活动,都要研究公众,掌握充分的、明确的、相应的事实做基础对每一信息都要完成传播——反馈两个环节的过程。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者是任何一项信息的沟通过程不完善,就会造成整个信息链的中断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所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借助于双向流通渠道,来展开公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媒体而言,它既是公众情绪的催化剂、引导者,又是公众情绪 的路标。政府危机公关中,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如何发挥媒体的独特功能,正确引导舆论,使媒体能够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并达到合理互动,共同促进危机的治理,这些都需要双方借助于公关中的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政府公共关系结构要准确及时的向媒体公布危机有关的信息,媒体间争抢信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争抢的信息不是由政府发布的,而是通过其他非正常渠道获得信息,这样对政府与媒体及公众的关系就有很大的不利。如果政府公共机构能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给媒体作详细的说明,媒体可以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转换成公众的日常行为规则,既起到对政策的合理诠释作用,又引导了公众的日常行为,对危机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上届美国大选之前,恐怖大亨拉登突然在电视上献身,企图影响选举结果,一时间美国选民对此议论纷纷甚至喘喘不安。面对这一事件,政府与媒体的双向互动对危机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竞选总部都在第一时间内发表谈话,希望事件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共和党发言人称,这说明恐怖分子仍企图向美国发起进攻,可见布什总统发动反恐战争非常正确,非常必要;而民主党则说,布什内阁劳民伤财,损兵折将,仍没有抓到拉登,因此必须改变战略,换调白宫主人。不论双方如何攻击对方,但可以说双方对这一危机事件的应对都比较得当,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也大力呼吁公众尽可能出来正常投票,认为这是对恐怖活动作出的应有回应的一部分。一些报纸号召民众从自己做起,做好身边的事情。③所以及时公布信息,搞好媒体公关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山大学教授廖为建所言:“平时和媒体搞好关系,危机时能够动员的资源就会更多”。

(四)建立合理的公关人员,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

我国政府公关人员由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存在不合理,首先要让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女同志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因为他们不但精力充沛,沟通能力强,而且女同志感情更为细腻,在危机中与公众能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公关工作的顺利展开。针对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可以借助于当地的大学来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或自我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五)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实现危机国际合作治理

“当一个人确认人类能力无限、权力无限时,他是愚昧的,当他真切认识到人类能力有限、权力有限时,他开始聪明了”。④正因为一国人、财、物的有限性,在全球化形势下,公共危机的解决必须借助于国际组织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和治理。但是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国外公众无法从中国媒体和政府方面得到及时报道,就只能通过本国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但大多国外媒体,故意扩大和缩小危机,必然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损。正如钱其堔所言:“现在是信息社会,任何事情发生以后的第一时间内,公众都能够得到大量的有关信息,所以对外事务的社会性增强了……现在有人提问时,我们经常回答说无可奉告,这也是个办法,但从根本上讲,现在„无可奉告‟不能解决问题了”。⑤所以,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新闻发言人制度,让高水平的新闻发言人代表中国发布信息,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一个高水平的新闻发言人在面对国外媒体时应作如下准备:一是要认真研究我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并以符合国外大众心理习惯的语言进行说明;二是能参与危机处理,熟习情况,了解媒体专业特性,对提问有预见性;三是博闻强记,不容易被问倒或出现常识性错误。所以政府利用公共关系网络使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公共危机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危机管理者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国外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重要条件。

在公共危机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均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危机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均与政府公共关系紧密相连,并有赖于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和传播活动,有助于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抗灾救灾,促进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信息化,为发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创造了条件,为维护和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础,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7.政府行政的公共性 篇七

(一)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

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垂直管理、物化的官僚制与复杂性。

1. 垂直管理

现代公共行政的主要组成形式,就是韦伯的官僚制。这种官僚制是一种理想模式,是以权力分配作为支撑的垂直管理体系。权威和权力都位于金字塔的顶端,这导致了领导不必听取下层的意见和咨询就可以做出决策,导致了决策的不科学和不民主,带有浓厚的官僚主义。

2. 物化的官僚制

官僚制注重工具理性,强调专业化、技术化、去人格化,遏制人性,使官僚制一步一步走向物化。韦伯的官僚制成为了一台臃肿复杂的机器,而人成为了工具,只注重程序和规则而忽视结果,导致公共行政丧失了公共精神。

3. 复杂性

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除了要服务公众、谋求公共利益,还要顾及自身利益。正是因为自身利益的追逐导致机构愈加膨胀和复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笨重不堪。

(二)重释公共行政的内涵

全钟燮教授认为,为了理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对公共行政的定义与看法,重释公共行政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公共行政进行解读。

首先是公众地位的转变。要从被动的客体转化为积极参与的主体。在以往概念中往往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置于公共行政之上,因而更多地强调工具理性,专业化和技术化,而忽视了公民的地位,认为他们只是被动接受公共服务。要以对话、沟通和协商为手段,鼓励不同背景身份的人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重新建构行政管理理论。

其次是行政管理职责的转变。要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向鼓励公民参与的促进者。政府应该为公民构造双方沟通的平台与话语体系,向公民采纳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行政管理者必须为公民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以保证他们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行政管理者超越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通过沟通和公民参与来构建更加富有意义的社会框架。

再次是公共行政要重新定位。应该变管理为合作,变统治为治理。社会建构主义并不否认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技术性,而是引入公民参与,沟通和对话能更好地实现公共行政的目标。在社会建构主义者看来,20世纪80年代,政府、公民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参与治理的公民群众通过对话与协商实现了对公共利益的正确判断。

最后是民主行政。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主张建立一种平行合作关系,通过对话、分享和开放式的交往分享社会权力。社会建构通过协商与对话凸显非科层制的合作治理形式,为推进民主化的治理进程提供了一个框架。

二、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

(一)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特征

1. 社会建构是一个框架

社会建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寻求对话和协商。公共行政不再单纯是政府部门的事,同时也是民众和非政府组织的事。社会建构框架下,鼓励多主体参与,实现公共治理的民主化。

2. 承诺通过民主过程来实现变革

社会建构承诺通过民主过程来实现变革,让公民充分参与进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公民的价值、思想和体验。此外,更加民主的公共行政能够使政府的行政管理具有更好的接受性,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够更好地得到推行,提高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 社会建构过程鼓励着人们的参与和奉献

社会建构旨在推动公共参与,要求行政过程更加民主与公开,鼓励人们参与和奉献。只有如此,公共行政才能够更好地运行。

(二)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途径

1. 分权与权力分享

分权就是要把权力从中央层面下放到地方政府,使得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进而培养能够积极参与公共行政的公民。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决策权往往位于金字塔顶层,处于下层的公务员和公民很难进入到决策过程中来,因而必须下放权力。否则,民主的社会建构就不可能实现。

2. 强化非主题讨论的实践

“民主的社会建构依赖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促进持续的互动和连续的关系,倡导批判和反思行动,强调包容姑息反对声音的真正对话与话语。”①主题性的讨论为公民更好地说出心声和意愿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因此,要把主题性讨论和非主题性讨论都纳入到公共行政治理的民主化进程中来。

3. 促进信心和信任

现代公共行政,由于其局限性,民众无法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治理当中,因而缺乏对政府的信任;同时,部分行政官员的不规范操作,丧失了民众的信任。而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就是重拾公共行政伦理的精神,重塑官员的伦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让民众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重新树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三、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反思

首先,由于政府的封闭禁锢运行模式,使得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实际上很难参与或影响到决策过程;设若参与进去了,在一些紧急和重要时刻反而会延误决策。其次,公民是否愿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参与公共治理的意愿是否强烈,即便主观意愿强烈,政策参与过程中也还会受到客观环境、制度条件与领导意志的影响。再次,如何保证公民顺利参与,又如何保证其参与的真实性、所表达观点的可信性,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不同的治理主体来自不同的背景与环境、不同的利益团体,因而难免发生冲突与矛盾,关键是如何调和且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任重而道远,但是,坚信只要把握住社会建构的内涵,公共行政就能更多关注公共利益,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行政法与公共行政关系的演进考究 篇八

关键词:行政法;公共行政关系;演进;考究

中图分类号: D9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7-92-2

1 从“行政优于法”到“无法律即无行政”

从本质上来说行政法并不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是在人类的社会历史上早就存在的概念,行政法的根本含义是指关于行政的法律,只是在古代社会中的行政法与现代社会中的行政法规之间在功能、性质与行政关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封建社会阶段,君权高于一切,君王随口一句话就可成为行政法,因此,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人个性。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行政与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君权与法之间的关系,自然君权是大于法的。

而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逐渐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专制统治对社会发展的严重禁锢作用,人们对行政机关有着强烈的排斥性与方法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就是这个时间段内的产物,从而给人们的思想上带来了民主的观念,并明确了“依法行政”的明确概念。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对经济自由发展的渴望,都普遍认为良好的行政关系应该是尽量减少行政执法,或者是完全的零执法。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行政法的性质与目的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个人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规则主义也备受推崇。但是在这种社会体制之下,法治被认为是完全依据国家所制定的法律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实行的是一种呆板的法治,同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2 行政国家的出现与行政法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十九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渐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逐渐变得尖锐起来,如医疗、环境、教育等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同时经济危机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的行政功能的作用。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国家的功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而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广泛传播的经济危机给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带了严重的打击,让人们认识市场的自我调节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政府对于经济的调节是非常必要的。从而促使了政府大量参与到经济与社会事宜中去。自此之后政府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广泛地进入到了资源配置的整个流程,这就是行政国家的最初起源。

行政国家的诞生必然会导致行政权的不断扩张,截止到目前位置,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已经涉及每个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不仅仅意味着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同时也行政行为也逐渐开始渗入到司法领域中去。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机关主动的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去,这就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得到了不断地增长。而行政自由权的增长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机遇传统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需要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于是行政和法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在当时行政法存在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对政府的权利进行限制与削弱,而是在承认政府权力的前提条件之下对其权限进行积极的调控。

3 国家行政的收缩与行政法的变迁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西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通货膨胀、失业率增高、财政赤字日益严重、经济增速放缓等现象。凯恩斯主义又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根据凯恩斯主义采用紧缩政策减小通货膨胀率,则会导致经济危机的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而如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进行消费刺激,通货膨胀变得更加严重。这就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度的依赖政府也并不是明智之举,市场无法进行有效调节的问题,国家也未必能进行合理的调节,而国家调节失败的后果比市场调节失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鉴于此种情况,许多国家开始进行公共行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价值的再度重申与政府职能的收缩。同时这种改革也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蔓延,改革的氛围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异常浓厚。

在这场改革当中,出发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市场角度或者政府角度,而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对整个公共行政部门进行了系统化的重新设计。在这次改革之后,整个社会的公共行政的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从管理行政到服务行政转变,公共行政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公共管理的社会化与权利结构上的均衡, 放松管制与权力运行方式的多样化 ,公民有效参与与行政服务质量的提高,公共行政的发展无疑会引起行政法的变迁。

3.1 行政观念转变及行政法制度创新

现代公众行政发展依旧在行政观念上有所创新,进而完成管制朝向行为服务的转变。在管制当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并借助权力来行驶命令与强制的措施,进而在空间上、时间上,对社会组织或是个人行为方向及控制做到严格限制,并使公民、企业等社会主体的机会与权利遭受剥削。使政府成了社会的主体,而不是公仆,进而对社会事实管理,要求公民对其做到服从。通常来看,这种管理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信任度会降低,甚至会出现对抗问题的产生,进而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办事效率降低,这种过度管制的出现,对社会与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但是,对于服务行政来说,政府是处于服务者的地位,因此要求政府需要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社会当中,并把公共需求作为其导向,在任何情况下,不借助自身权力来为自身谋取利益。这种服务行政,要求政府做到为民服务、为民做主,把公共地位放在行政的中央位置上。从而使得政府在行政活动中,能够与公民的地位维持平等状态,政府也会不断改进服务质量,进而高效率为公民提供服务,并把公民需求的满足与公共利益的实现,转变为行政行为最高价值的获取。行政观念更新、公众与政府角色变化之后,必将带来行政法制度上的创新。这时,行政法既不是控权法,也不是管理法,而是保障政府与公民建立合作,促进二者平衡与共同发展,使二者达到互相信任的目的。

3.2 行政公开、公众参与与行政程序立法新高潮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之后,行政程序法典化走过了第三次高潮,对于行政程序法制定完成的国家,均对该法实施修改,并对其赋予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而对于没有完成行政程序法制定的国家,便在积极开展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工作。在此次高潮当中,其主题便是要有效增强政府在行政活动开展时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并让群众能够参与到行政活动当中。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诉求,行政公开可谓是公民参与行政与监督行政的前提要素。对于这个利益存在多元化的社会来说,在行政活动中,公民的参与,能够使自己的利益愿望得到有效表达,更有利于行政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公民参与公共行政深度与广度,是行政活动有效性及民主化程度的集中反应,同时也是民主发展程度得以衡量的一把标尺。目前,在我国,行政程序法典实施统一制定的期盼越来越多,也有更多法学界的学者,来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在对国外一些经验做到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在对行政程序法单行制定的同时,也在开展统一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工作,进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民主法治建设做到满足,更是推行我国行政法治的持续前进。

4 结语

通过上文中对行政法与公共行政的演进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行政法与公共行政关系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随着不同形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前阶段我们需要从当前所面临的实际状况出发,深入研究行政法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关系,才能促使行政法更好地服务于公共行政,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前进。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关于成立营销部的通知下一篇:数学实验与matlab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