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评课稿(共10篇)
1.各具特色的民居评课稿 篇一
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评课稿
祥龙欢腾踏春去,瑞蛇起舞报春来,在这春光烂漫的三月,我们怀着一颗期待收获的心相聚在这美丽的实验小学。首先我代表西侯中心校感谢教研室为我们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感谢魅力实验小学对我们大家的热情招待,感谢这几位老师为我们带来四节精彩纷呈的研讨课,更感谢领导们给了我一个宝贵的发言机会。
今天四位老师的课堂各有特色,我收获颇深,听他们的课的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下面我将所有听课者的建议加以整理,就杨敏娜老师执教的《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
1、 我们知道师生关系对课堂的顺利进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略读课文,并且是一篇说明文,相对于记叙文来说,比较枯燥无味,杨老师凭借着对教学的热情,声情并貌的讲解,积极调动课堂气氛。杨老师以她独特的亲和力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整堂课下来不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者都感到很轻松,很惬意。
2.各具特色的民居评课稿 篇二
豫南传统民居的数量比较众多。近十年来, 河南省共公布了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其中, 信阳的数量较多, 主要包括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2007年) 、光山县白雀园镇 (2007年) 、光山县泼陂河镇 (2007年) 、固始县陈集乡 (2008年) , 固始县武庙乡锁口村 (2008年) 、淮滨县张庄乡 (2011年) 、光山县砖桥镇 (2012年)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2012年) 等八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一、入口处门楼
豫南民居的入口空间是封闭的围合空间, 门楼将外部空间和内部庭院分隔开来。大门的朝向多有建筑风水上的讲究, 多选择在朝南向阳处, 有靠山面水的格局, 并要求门前的溪流不能正对着大门, 并且是缓缓流过, 能见到起伏连绵的山峰, 而且房屋不能正对着路, 前面建筑的山墙不可对着后面建筑的大门。
门楼的位置多设在平面布局的东南处, 很少有大门正对着堂屋大门的。有些民居, 大门则开在南面中侧, 利用院内厢房的山墙作为照壁遮挡内院和堂屋的视线。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 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 它是象征户主门第地位的标志, 因此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不管是屋宇式门楼, 还是独户式门楼, 都是精心设计的对象之一, 尽可能地把本家族的丰厚财势和显赫历史显露出来。入口处门楼一般成“”形, 个别门楼还做“”形, 以显示其气派, 细部装饰也比较精致, 例如位于信阳光山邓颖超祖居门楼 (如图1) 。同时, 入口处门楼的方位取向充分考虑自身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新县周河乡毛铺村 (由楼上楼下两个村民组组成) 的歪门门楼 (如图2) , 就是单体民居顺应周边环境的典型实例。
另外, 豫南南部雨水校多, 对门楼通风的要求也较高, 门楼中间多开洞口或窗户, 主要是能够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二、建筑特色
豫南民居因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性, 又受南北历史文化的交融, 形成的民居特征在豫南的北部显示出北方民居的硬朗, 而在南部显示出南方民居的灵秀。具体而言, 以信阳市区、息县为代表的民居具有明显的北方特征, 院落较为宽敞, 门两边设有耳房。而以新县为代表的民居则具有明显徽派民居风格, 白墙青瓦, 院内呈井字形, 四面有回廊。
在空间布局上, 体现出了豫南地域文化特征。在不受地形条件的约束上, 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 功能布局做到尊卑有序、各置其位。左右厢房的布局和高度, 因“青龙高万丈, 白虎不抬头”的风水文化而做出等级差异。
在豫南民居的建筑组合中, 堂屋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单体。不仅体现在空间体量上, 还体现在人的行为模式上。堂屋主要用来供奉祖先、招待客人用, 为表示尊重, 堂屋一般不可以穿越。
以朝向为准, 豫南民居文化中有“重左”的思想, 无论朝向哪方, 左厢房一般高于右厢房。一是通风采光的需要, 二是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另外, 还表现在使用功能上, 左侧通常以厨房较多, 右侧以杂物间, 或是牲口栏, 或是厕所居多。虽然现代居住理念早已超越这这一原则, 但“左重于右”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
三、细部装饰
豫南民居注重砖雕、木雕和石雕在民居上进行细部装饰。“三雕”多用在大门、门窗、檐下、墀头、山墙、屋顶脊饰等部位, 精致得当, 使建筑整体显得富有生机。
(1) 木雕
木雕用于豫南民居木构架装饰, 见于显露的檐廊木构架的抱头梁和穿插枋、檐枋下的雀替、门楼檐下等部位。木雕的表现主题比较多, 有些以动植物为题材, 有些以山水景观为题材, 还有些则为人物故事等。
木雕用于门窗装饰。从材料结构上看, 门窗有格栅门窗和木板门窗。因造价不同, 普通居民一般使用木板门窗, 有一定地位的人一般使用格栅门窗, 堂屋的正面有时用格栅门窗通体满做, 相当于现代的落地窗 (如图3-4) 。
木雕还用于室内装饰。常见的有室内格栅门窗、屏风、木板壁等。屏风属于临时性隔断, 用于阻隔视线或线路, 可分为座屏、折屏、挂屏、炕屏、桌屏等。木板壁或隔扇则属于永久性隔断, 用于五开间厅堂的次间与稍间, 或厢房。
(2) 石雕
石雕工艺主要用于入口处的门枕石和柱础等部位。门枕石承载木门的石质构件, 在门外部分还有抱鼓石, 通常做鸟兽艺术化处理。柱础主要是支撑传力, 增加耐久性。柱础的艺术装饰比较多样化, 有多边形, 鼓形等。
(3) 砖雕和陶塑
豫南民居砖雕和陶塑装饰的重点部位在山墙前廊檐部分的墀头和戗檐, 以及屋顶的正脊、戗脊、角脊等处。正脊吻兽多做成头鱼身或龙头的样式, 戗脊、角脊则选用不同形状的脊兽作装饰 (如图5) 。
四、结语
豫南民居是豫南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在这里交汇。它所反映的地方性十分明显, 对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风俗表现的极其敏感, 对审美情趣表现的最为直接。豫南民居所体现的场所精神也反映了时代变迁, 是豫南人理想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信阳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地区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2].单德启.中国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3.
[3].左满常.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白宪臣.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J].资源科学, 2010 (9) .
3.各具特色的民居评课稿 篇三
一、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
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笔者认为,《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编排方式独特。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通常为“一课一文”,而《各具特色的民居》由《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题材相近、体裁相同、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相似的短文组成。这样编排,既有利于进行对比性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把握不同民居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又增加了阅读量,丰富民居知识,丰富民俗文化。
二是文化内涵丰富。《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短文介绍的都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课文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学生阅读课文时应该了解或掌握的。从地理知识看,两篇短文介绍的民居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客家竹楼》中的“闽西南”、“粤东北”、“古代中原”、“南方”,以及《傣家竹楼》中的“亚热带”等地理知识是学生阅读课文时一定要了解的,因为了解这些知识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民居特点及缘由的前提,离开了这些地理知识的帮助,学生要真正读懂课文就非常困难。从建筑文化看,两篇短文在介绍民居的建筑特点时都涉及民居的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及功能等知识,这些民居建筑文化既是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传统经验,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客家民居》在介绍“营垒式土楼”建筑特点时写道:“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夯筑墙体的建筑经验,也是许多古老建筑历经千百年风雨却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这些建筑知识对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两篇短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居》介绍的“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房屋大门上刻着正楷对联,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傣家竹楼》介绍的“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架竹楼”仪式期盼吉祥、平安、家道兴旺等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课文时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载体。
三是表达特点鲜明。两篇短文都是介绍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三个共同特点: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③课文所选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的,这是学生习作时应当重点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方面:
1?郾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的恰当意思。
2?郾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郾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郾观察本地特色民居建筑,搜集祖国特色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在习作中介绍特色民居。
二、理清教学思路,着力提高阅读效率
依据略读课文编排意图、单元阅读专题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本课应贯穿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理念。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理解重点词句,感受民居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主动阅读,积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二是落实“精读学方法,略读练能力”的教学策略,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学中要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实践,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上,尤其要加强对比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民居特色和表达方法,使学生“得言”又“得意”。
三是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课文无非是例子,教学中要发挥好课文在语文知识、阅读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例子”的作用,结合“口语交际·习作二”的要求,及时安排介绍特色民居的习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选材、构篇、说明等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由此建议按以下四个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一)搜集资料,了解特色民居。
阅读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可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的特色民居,观察民居的结构与特点,向居民了解与民居相关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重点了解相关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和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譬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等特色民居。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调查活动,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和本单元习作打下基础。
(二)对比阅读,体会民居特点。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的表格,按照“细读课文,勾画词句——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合作交流,归纳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比较两篇短文描写的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点。(附参考表格)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三)自主探究,领悟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教学本课,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指导:文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文章结构——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说明方法——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提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学习本课要重点体会这些表达特点和说明方法运用到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如,对以下句子的理解体会:
句子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体会作者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说明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句子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体会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句子3,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体会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是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句子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体会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句子5,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体会作者用简洁朴实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傣家竹楼的优美环境。)
(四)学以致用,介绍熟悉民居。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设计拓展训练,一是开展“我眼中的特色民居”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和观察到的特色民居资料,拓宽知识视野,丰富习作素材;二是开展“介绍一处民居”的课后练笔活动,应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和说明方法,训练写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教师进修学校
4.《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说课稿 篇四
【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附: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说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七)板书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5.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闽”“粤”“奇葩”“营垒”“夯筑”“八卦”等词语的意义。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难点:
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通过工具书和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方式,解决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初步疏通文意。
2.根据导语中的学习要求,画出两地民居特点的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3.搜集自己喜欢的民居资料,并对民居的建材、外观、整体布局、内部结构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资料的整理。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仿照课文的表达顺序将民居的特点整理成文。
教师:精心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一、感知“民居”的意义,导入新课。1.出示词语民居。
师:你知道“民居”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出示:民居的解释。
2.理解词语:安居乐业。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师再解读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这个词语的解读感知民居对于人民的重要意义。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有一个安定的家,才能够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3.欣赏课后资料袋中的民居图片,感知各具特色的民居特点,导入新课。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各具特色的民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两地民居的特点。
1.问题: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知道本课介绍了哪里的民居? 板书(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2.问题: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两地民居特色的? 3.将学生分成客家民居组和傣家竹楼组,引导他们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这两地民居都是围绕民居的“地理环境、外观及结构和民俗文化”这三个方面描写民居特色的。
4.问题:走进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客家民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傣家竹楼》中的哪句话说明了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建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 5.学生分组研讨。6.汇报交流 客家民居
(1)体会打比方、做比较的表达方法。
课件出示客家民居图片。根据交流出示:世界民居奇葩。理解奇葩:奇:奇特;葩:花。
问题:这里把什么比作奇葩?客家民居与哪里的民居相比较被誉为奇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2)感知客家民居外观特点。
问题:看到客家民居这宏伟的外观,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写出了外观上的特点?板书:营垒式,理解“营垒”的意思军营和四周的围墙。问题:营垒式的建筑,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客家民居很坚固)(3)了解客家民居的建筑成因。
问题:你知道客家人建造这种营垒式住宅的原因吗? 交流。傣家竹楼
(1)出示傣家竹楼的图片。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你是通过民居的什么特点知道这是傣家竹楼的?板书:多起竹楼,傍水而居。(2)感知建筑成因。
问题:你了解傣族人民“傍水而居”的原因吗?
三、分组学习,深入感知两地民居特点
1.分组合作,根据阅读提示,把课文读懂,并细细体会这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艺术的魅力。
1——4研读客家民居的特点,5——8组研读傣家竹楼的特点。
2.学习方法建议:
(1)本文的民居有哪些特点?(画出最能说明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2)作者是借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把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做批注)
3.分组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四、汇报交流
(一)客家民居
1.各小组派一人汇报小组内画出的关于客家民居特点的句子。教师相机引导品读重点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1)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在这一句话中,引导学生感受客家民居建筑材料和墙的特点,了解“夯筑”这一传统的建筑方法。
(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在这一句话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列数字、打比方的表达方法中体会客家民居“布局均匀,宏伟壮观”的结构和外观特点。
(3)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在这一句话话中,引导学生在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中感受这一句话描述出了客家民居“异常坚固”的特点。
(4)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这一段话,解读“八卦”的概念,引导学生体会客家先民对祖先文化的敬仰,体会客家人将文化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智慧。
(5)在最后一自然段,在感受内部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客家民居聚族而居、平等居住、和睦相处的民俗文化特点。
2.总结:客家民居的特点。地理环境:崇山峻岭
偏僻
偏远
外观及结构:营垒式 圆形 布局均匀 宏伟壮观
整齐划一
民俗文化: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平等分房 用途统一
聚族而居
秩序井然
(二)傣家竹楼
过渡语:感受了客家民居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我们再一起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感受傣族人民独特的建筑特色。先来读一读文中的两段优美的文字。哪位好客的傣家人愿意为大家当“小导游”,介绍傣家独特的建筑特点。
1.了解傣家竹楼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问题:在两段优美的文字中,你看到了傣家竹楼的哪些特点? 特点一: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
特点二: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特点三:树满寨,花满园
2.了解傣家竹楼外观结构和民俗文化上的特点。
过渡语:了解了傣家竹楼地理环境上的特点,负责研究傣家竹楼的同学谁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傣家竹楼在外观结构和民俗文化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找出的描写傣家竹楼特点的句子,体会表达方法,概括竹楼特点,感受傣家竹楼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
(1)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是“傣家竹楼”特点的概括性描写,民居环境、外观及结构都是围绕这句话中的“简单”“宽敞”“别致美观”来写的。
(2)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傣家人的民俗文化。通过“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常礼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尊重各民族习俗文化重要性。
(3)通过最后一自然段民俗文化的描写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傣家竹楼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中柱选择严肃隆重;一家盖屋,全村帮忙;架竹楼仪式像过节
(三)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感受到了它们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是两地民居各具特色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民居的建筑上,因地制宜,才能使民
安居乐业。(板书:因地制宜,安居乐业)
五、比较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课件出示两地民居特点的对照表,引导学生根据这张表以及在对比阅读中对两地民居的了解,说一说这两篇短文在民居特点的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预设: 相同之处:
1.两篇课文在特点描写中选择的视角几乎相同。
2.在描写民居特点的时候,都运用了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表达方法。
3.都通过民居写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同之处:
1.两篇课文虽然在表达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这两地的民居环境、建筑材料、外观、结构、用途、文化却又根本的区别,这才是决定民居各具特色的原因。
2.这两篇课文在语言风格上也不同。客家民居给人的感觉很简洁,很严谨,给一种很敬畏的感觉;但傣家竹楼却让人感到很有诗意,让人很去这藏在浓绿竹林中的竹楼内转一转。
总结:学习这种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写出一个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六、大展身手,学以致用——迁移写法。
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提取你了解的这些民居资料的信息,用上今天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其中一个方面特色即可。
2.生创作。
3.交流、评价。
七、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不仅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中华民族幅员辽阔,希望大家今后通过阅读、旅游等多种方式,去感受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八、作业布置
1.继续了解民居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2.把自己喜欢的民居的主要特色写出来,然后整理成文。
3.集结民居小集子
九、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营垒式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宏伟壮观
别致美观
因地制宜
6.8、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7.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分析 篇七
一、多姿多彩
潮汕民居建筑的格式和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相似, 平面布局是严谨的, 主要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 其每一个是单体独立的, 或是多单元组合的。但是细分潮汕民居建筑的时候, 类型众多, 最基本的就是“下山虎”“四点金”, 在潮汕民居建筑中, 大型民居都是以“下山虎”或是“四点金”作为基础横向, 或者是纵向扩大其民居的规模, 被潮汕人民称之为“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 并且潮汕民居的外部轮廓保留得十分规整, 一般为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2]。在潮汕的一些地区, 或者是乡镇, 有一种狭长的平民居室, 被称为“竹竿厝”。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被潮汕人民称之为“寨”, 同时“寨”是清代潮汕地区军事化的产物。在潮汕, 有一种集居式住宅被称为“图库”, “图库”从平面上看可以分为方案和楼寨, 从外围的方式可以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汕地区, 富贵人家所建的通常都是“四点金”, 往往配有祖祠;潮汕乡村建筑普遍使用的是“下山虎”;而大宗大户, 或者是富贵显达之家使用的是“四马拖车”。“下山虎”也可以称之为“爬狮”, 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合而成的;“四点金”指的就是以前厅到天井再到后厅为中轴线, 前后厅、东西两旁各有一房, 并且占据着整座建筑的四个角, 故称“四点金”。“四点金”相当于北京的四合院, 都属于明朝京都的建筑风格;“三座落”有一个雅称就是“百凤朝阳”, 而规模比较宏大的被称为“八厅相向”, 都是由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而成的, 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四马拖车”也被称为“三落二火巷一后包”, 属于一种大型复合单元, 也是“四点金”扩充合并而成的。“竹竿厝”的特色是布局狭长, 客厅、住房都排成狭长的一列, 组合位置也没有特定的规则, 与广府民居的“竹竿屋”类似。
二、建筑材料
早期的潮汕贫民民居多为草寮, 是用木头、草组合成墙体的茅屋, 或者是夯土。潮汕地区的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 采用的是贝灰以及石材。在北宋的时候, 潮汕民居就是开始烧制贝壳灰, 贝壳为主的三合土版筑最为盛行, 不仅被应用到房屋的建筑、高塔上, 而且还经常被使用到堤防的加固上面。石材不仅被应用到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台阶、井圈上, 而且还应用到石牌桥、石塔等大型建筑物上, 并且在潮州城内, 太平路上就有四十多座石牌坊。
三、装饰特色
潮汕民居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装饰, 门楼、屋面以及厅堂是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潮汕民居装饰材质众多, 其中包括:木雕、石雕、壁画等, 其中最受人们青睐, 并且独具特色的是潮汕的雕工。潮汕民居保留了有关于彩绘的类型和制度, 一般都是以梁枋为主。枋被分为三部分, 中间的堵仁是整个枋的三分之一, 同时也占据枋的重要位置, 给里面画画, 题材不限, 手法各异, 其中包括:水墨彩绘、黑地泥金漆画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工艺, 使得潮汕民居丰富多彩、金碧辉煌。潮汕民居内部的装饰有木雕、石雕等, 再搭配上嵌瓷等, 从而使得潮汕民居美轮美奂。潮汕民居建筑装饰博大精深, 并且种类繁多。例如, 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种类。五星脊饰、山墙、屋檐等都是使用瓷来进行镶嵌。嵌瓷是潮汕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 指的就是使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山墙、屋檐等一些主要部位镶嵌出各种具有立体感的图像。例如, 花草、鸟兽、虫鱼, 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并且这些嵌瓷的造型十分传神, 有的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当然, 除了嵌瓷, 潮汕民居还有雕刻, 指的就是在建筑物的木质结构雕刻出图画, 从而使得整个建筑富有美感。
四、结语
潮汕民居的建筑基本都是朝南偏东, 主要以南为主。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在冬天可以抵挡严寒的北风, 而且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吹着凉爽的南风。潮汕居民还有在家里种树的习惯, 被潮汕居民称之为“镇宅树”, 镇宅树多是以龙眼, 或者是番石榴为主, 这里龙眼又被称为桂圆, 有着团团圆圆之意;番石榴有着早生贵子、多生贵子的意思。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各地的建筑已经日趋现代化, 并不再是传统的建筑古迹。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潮汕居民建筑也已经渐渐地被现代化所取代。笔者针对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进行分析, 从现存的潮汕居民传统建筑中真切地感受到潮汕历史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潘莹, 卓晓岚.广府传统聚落与潮汕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J].南方建筑, 2014 (03) .
8.东北满族民居建筑特色 篇八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辽阔的地域。满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先后建立了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大量的满族民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地域特色正逐渐引起建筑学及传统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视
一、满族历史背景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辽、宋、元,明几个朝代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的先人在进入辽东之前的较长时期里,基本以渔猎经济为主。夏季居无定所,冬季居家养息。这个时期还没有接受更多的汉文化。至明代初期,建州女真人南迁辽东后,受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以农业经济为主,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以后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汉文化,建州卫李满柱进入新宾后,在原高句丽山城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佛阿拉山城,已见接受汉文化的建筑习俗。待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家族修筑赫图阿拉城时,其殿堂楼阁,规模宏大,是前明朝派来风水先生主持修建的,这时才将汉族的建筑习俗迅速传给了女真人。满族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进一步吸收了汉文化。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严禁满族人习汉俗,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持满族传统,但仍然无济于事。满族还是渐染汉习。
二、地理环境与文化习俗
满族世居在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民居建筑民俗呈现出了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首要因素。它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春季雨水渐多,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秋霜重,冬季严寒而又漫长,达五个月之久。
所以世代居住于此的满族居室住宅自然就形成了防冬御寒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及其使用价值。满族人家居室内都设有火炕,火炕是满族人家主要的取暖设备,保温、取暖的效果好,至今一些满族人家仍在继续使用,北方的汉族也依然沿用着睡火炕的满族风俗。火炕的陈设也是有讲究的,在满族的宫廷里通常还有火地和火墙。火炕是满族人对抗严寒天气的法宝,这也是其之所以保存到今天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另一个因素。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东北地区的满族又多数在辽宁地区,辽宁地区为丘陵地势,而满族又多居住在山区谷地,从而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在满族早期,冬天人们居住在建造于山坡上的“地印子”里。“地印子”,是满族人冬天居所,一般建在向阳山坡,向下挖土为墙,上面盖上树皮、山草。室内有锅灶、火炕,保温、取暖效果好。
在满族的建筑中,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教对当时建筑及居室内部风格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谓萨满教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种原始宗教,曾为生活于北亚,北欧和北美地区的众多民族所世代信仰。满族人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跳神为主要祭祀活动的萨满宗教仪式。满族贵族又根据政治统治的需要,在宗教祭祀中加入了偶像崇拜,这些偶像大都来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之前生活战斗的传说故事,如“佛里妈妈”曾救过努尔哈赤,后被脱去衣服杀害,为纪念她,满族人在室内西墙立朝祭神位背灯祭祀;还有根据“乌鸦救主”的故事而在祭祀中用索伦杆盛猪下水喂鸟等等,这些故事为统治者罩上了神秘的光环。满族在入关之前,也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积极拉拢和争取元朝后裔,在军事势力和文化深度都强于满族的蒙古族。在这一时期不仅改善了语言文字,而且还信仰从西藏传人蒙古的喇嘛教。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期已经了解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积极地选用汉官,以理顺和健全落后的满族官吏体制。进入北京后,历代皇帝汉化程度不断加强,在信仰中又加入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如北京故宫中的坤宁宫就同时祭祀萨满和佛像、关帝像。
三、早期满族民居特点
满族建筑“就一个建筑组群而言,其空间组织的要义,正是在于通过恰当的建筑布局,以求得天地和合与阴阳的谐调,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使组群内部有严格地能够表征社会尊卑关系的等级秩序。”
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早期社会,满族人的居住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人们通常居住在“地印子”、“马架子”里。“马架子”是满族人夏季居住的场所,一般建筑在树林内部,借用一些树桩,在树桩上用木铺地,然后在上面搭上人字型架子,再覆盖以树皮、山草防雨。而到了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满族房屋则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为基本样式。口袋房是指三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五间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做“口袋房”。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堂屋”;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П”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其中西炕为满族人家放祖宗匣子的地方,是不许坐人的,东屋是小字辈住房。长辈晚辈住房的差异体现了鲜明的封建等级观念。“跨海式烟囱”是满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北方汉族盖房屋一般将烟囱设在房脊上,而满族则将烟囱坐落在房西或房后地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烟囱相连。满族民居建筑从穴居、巢居发展到半穴居、半巢居又发展到地面居住,完全展现了民居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其保留下来的古代民居建筑为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宁古塔纪略载》:“房屋大小不等,木料及大。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入,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靠东壁间以板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
四、满族居室装饰风格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固有的装饰艺术与风格偏爱。满族居室从外部造型设计到内部结构间隔、装饰美化,无不糅合着汉族居室装饰的艺术风格。满族居室装饰风格就其实质而言,凝聚着汉族居室传统装饰风格的诸多重要特征。
满族的室内装饰艺术具有典雅、庄严、质朴的风格。从家具上看,它的用材十分合理,既发挥了材料的特性,又充分利用了材料本身的色泽与纹理,满族家具体型稳重,比例适度,线条优美,端雅活泼。满族人家的地面常见的是青砖磨缝地面,有多种铺砌图样,青砖地面庄重平整,经济、防火,与白色粉墙相搭配,和谐淡雅。这是满族特有的装修方式。
9.《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篇九
中国民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这是选自十二册第九课的略读课文。在备课时,跟同年级组老师进行交流并修改教案,发挥团体精神。我们迷惑,一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1.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略读课上,要更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如扫读、跳读等,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当然也不排斥精读方法的融合运用。
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应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要区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就要确切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1.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如教学本课时,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葩”我先让孩子们观察字型,然后猜到底指什么,有的孩子很乖巧,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时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把什么比作奇特的,特别的,非凡的花呢?孩子们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再出示表格,让学生小组合作,读客家民居部分,填好表格,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也知道了客家民居的特点以及这文段中所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制作资料卡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这样如果经常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10.各具特色的民居预习教案 篇十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