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帮扶总结

2024-10-08

就业帮扶总结(共9篇)

1.就业帮扶总结 篇一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关于脱贫攻坚“四个不摘”总体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县委、政府关于脱贫人员稳岗就业的工作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局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就业服务、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措施,持续做好脱贫人员稳就业和转移就业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脱贫人员实现就业45027人,其中省外务工13040人,县外省内务工18668人,县内务工13319人,落实脱贫户、边缘户跨省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12960人259。2万元。开展脱贫人员免费技能培训949人;县内企业吸纳脱贫人员就业272人,发放企业吸纳就业补贴54。4万元;审核认定扶贫车间130个,吸纳脱贫人员就业1709人;扶持脱贫人员开办农家乐12个,吸纳44名脱贫人员就业,发放补贴资金18。8万元;开乡村级发公益性岗位4957个,其中扶贫公岗六大员2497个,光伏扶贫公岗2460个,兜底安置解决贫困人员4957人就业,发放公岗补贴资金3726。75万元。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县人社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坚持“四个不摘”总体要求,保持队伍不散、力度不减、政策不变,原就业扶贫队伍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队伍,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保障脱贫人口稳就业。

(二)强化就业服务,促进转移就业。一是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市场服务+基层农村劳务经纪人”三级服务体系。抓好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脱贫人员做好政策宣传、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促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以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为依托,在全县每个乡镇村制定就业信息服务宣传栏,实现了全县每村全覆盖,实时将就业政策、培训信息、用工信息透过乡镇节点直达村部。今年来镇村服务站发布各类就业信息3000余条,服务农村劳动力11万余人。三是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助力企业用工,为企业和脱贫人员搭建供需平台,为脱贫人员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促进人岗有效对接。今年以来,我们联合县扶贫办、团县委、县共青团、县总工会、县妇联、县残联、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在新城镇、宣化店镇、河口镇、高店乡和县城区共举办7场线下现场招聘会,县内外74家企业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现场求职人员47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628人,其中脱贫人员106人。

(三)强化政策落实,促进稳定就业。一是继续落实好就业补贴政策。鼓励县内企业吸纳脱贫人员就业,对吸纳脱贫人员就业的县内企业按政策给予吸纳就业补贴。今年以来,我县企业吸纳脱贫人员就业272人,落实吸纳就业补贴54。4万元。二是继续落实脱贫人员、边缘户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对跨省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员、边缘户按政策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根据县扶贫办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我县跨省外出务工的脱贫户、边缘户12960人(脱贫户12721人、边缘户239人),落实脱贫户、边缘户跨省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12960人259。2万元。

(四)强化就业援助,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巩固原有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果,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结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合理开发一批乡村级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无力外出的脱贫人员就地就近就业。截止目前,开乡村级发公益性岗位4957个,其中扶贫公岗六大员2497,光伏扶贫公岗2460个,兜底安置解决脱贫人员4957人就业,发放公岗补贴资金3726。75万元。公益性岗位规模保持总体稳定。二是加强扶贫车间管理。巩固原有扶贫车间建设发展成果,继续加大扶贫车间扶持力度,鼓励扶持能人志士回村建立扶贫车间,积极引导县、乡企业到村建立扶贫车间,优先吸纳脱贫人员就近就业。对符合条件的扶贫车间继续落实就业补贴、水电费补贴,确保脱贫人员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审核认定扶贫车间130家,扶贫车间覆盖全县每个乡镇,共吸纳就业3410人,其中脱贫人员1709人,落实扶贫车间水电费补贴32家43。12万元。

(五)强化创业扶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有能力有创业意愿的脱贫劳动力自主创业。对有创业资金需求且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有创业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增强脱贫人员的创业能力和创业信心,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今年扶持脱贫人员开办农家乐12个,吸纳44名脱贫人员就业,发放补贴资金18。8万元。

(六)强化技能培训,促进提升素质和就业能力。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根据脱贫人员就业和培训需求,精心制定培训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免费培训,充分发挥基层作用,把技能培训向乡镇延伸,让脱贫人员就地就近接受培训。二是加强培训针对性、实用性。根据我县产业发展特点,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引导脱贫人员参加实用性强、就业前景强、就业门槛低、工资待遇高的专业技能培训,如修脚师、月嫂等项目,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培训补贴资金效益。全面落实好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提高脱贫人员技能培训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技能培训的效果。今年以来,共开展脱贫人员技能培训949人,发放脱贫人员生活、交通补贴201。81万元。

2.就业帮扶总结 篇二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对培训工作负总责, 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多部门配合, 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为将帮扶落到实处, 学校在总结多年帮扶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实际, 制定了分群体、分目标的援助措施, 积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提高了就业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 科学设计, 破解认定难题

学校科学设计了就业困难在校大学生的认定指标体系, 从市场需求、社会资源、就业观念、就业竞争力和求职能力五方面, 综合评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情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设置自我评估, 辅导员评分, 同学互评的环节, 在学生进入毕业年级之初和中期,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动态评估和调整, 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 根据其就业困难原因和求职意愿, 提供有针对性的资金、岗位、信息和培训等就业帮扶, 促进其充分就业, 并定期跟踪反馈就业帮扶效果。

(二) 多措并举, 力争帮扶无死角

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 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 学校还制定了参训规定, 从出勤、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对参训同学认真考核。培训前组织统一的训前教育;培训中, 指定专门学生负责人加强管理;培训后, 组织参训同学开展交流座谈, 及时总结培训心得。三年来, 我校共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

二是多次在校内举办“就业能力拓展训练营”, 通过团体和个体辅导、实战模拟等形式, 围绕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求职技巧、自信心提升和职业视野拓展等内容, 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三年来2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

三是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合作开展了“五项专题活动”, 即对每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安排一个辅导教师、进行一次心理测验、开展一次个体咨询、组织一次技能培训、发放一次就业补贴。三年来累计发放15万余元。

四是积极开展学生自助活动, 充分发挥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就业自助协会、大学生资助团、大学生心理支援团的作用, 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写作能力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减压训练、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活动, 有效提高了就业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五是积极为离校前未就业学生提供需求信息、职业咨询、指导和服务, 帮助其联系就业实习单位, 重点推荐就业。三年来累计成功推荐就业困难学生百余名。同学们纷纷表示, 在学校感受到了关爱、找到了自信, 砥砺了品质, 收获了成长。

(三) 广开渠道, 实现沟通无障碍

一是建设“信息高速路”。学校利用就业信息网、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用人单位信息库等组成的“信息服务系统”, 为就业困难学生定制信息套餐, 根据学生需求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二是打造“咨询一键通”。就业困难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 进行职业测评和政策咨询, 专门安排就业指导中心和基层就业指导教师跟踪指导, 跟踪了解其简历投递、笔试、面试等环节, 及时解决学生在职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 积极关注, 总结典型树榜样

学校通过网络、手机短信、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介, 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自立自强”学生的就业帮扶政策, 宣传提升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活动和就业帮扶活动, 宣传就业困难学生的成功案例, 努力营造关心就业, 关注成长, 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对就业困难学生, 实行无条件的全程积极关注, 定期跟踪帮扶效果, 调查学生的新需求和新意见, 举办专题研讨会, 探讨新形势下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就业援助的思路与方法, 及时调整和改进帮扶措施。

3.“三强化”倾力帮扶促就业 篇三

该市主要做法:一是强化政策落实,提供便捷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的作用,积极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免费为民族乡各类人才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人才及就业推荐、劳动权益保障等一条龙服务。2015以来,该市共为民族地区6.74万名群众提供就业公共服务。

二是强化职业培训,提升技能水平。根据民族乡劳动力就业愿望和素质情况,组织定点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尽快实现就业。2015年以来,该市在民族地区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砌墙工、维修电工及焊工等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就业实现率达96%以上。该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连续4年提前超额完成就业工作考核指标。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构筑就业平台。该市各级就业部门结合就业形势的特点,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多种形式的专项招聘活动,积极引导民族乡各类人才参加,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2015年以来,共有3.37万名民族地区群众参与专项招聘活动,2.65万人达成就业意向。

4.就业帮扶总结 篇四

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部署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在2018年助残日期间开展以“就业帮扶,助残圆梦”为主题的就业帮扶活动,重点帮助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按照文件要求,在就业帮扶活动中组织开展了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常规项目,并以推动就业援助制度化、长效化发展为目标,更加注重实名登记、精细援助、跟踪帮扶、优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因人实策,精准帮扶。县残联专门制定帮扶方案,因人施策,邀请分管副县长走访调研农村残疾人种养户典型,指导种养意见,并帮助残疾人种养户争取扶持资金,争取辐射带动周边更多残疾人就业。另外我会还积极开发了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

(二)收集信息,广泛宣传。深入乡镇村开展送岗位宣传活动,现场开展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就业指导、劳动监察、劳动争议等方面政策的咨询与服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三)加强回访,动态跟踪。为巩固援助成果,强化实施援助后的跟踪服务和后续帮扶工作,我们通过回访本人、回访家庭、回访单位、查看帮扶(回访)记录卡等方式,跟踪了解援助对象的就业状况和各种扶持政策落实的情况;对在回访中发现再次失业或有就业愿望但未实现就业的援助对象,纳入到日常援助计划,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做到“随时出现、随时帮扶”。对已就业的援助对象,详细掌握其就业后的基本情况,对尚未享受扶持政策的,积极落实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实施创业。

通过此次就业帮扶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了帮扶贫困残疾人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营造了扶残助残良好的氛围。

5.企业用工 就业帮扶 篇五

为促进县域企业发展,推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积极为县域企业提供充足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我们采取切实措施,搞好县域企业用工服务。

一是搞好空岗调查。进一步完善经常性、规范化的企业空岗调查和用工信息反馈工作制度,每月对企业的空岗情况进行一次走访调查,包括用工种类、数量、用工时间、技能要求等,分类登记,建立空岗信息台账。大力开展农民工就业及技能情况调查,深入乡镇、社区和村镇集市进行摸底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掌握农民工务工意愿、技能水平、培训愿望等情况。

二是做好用工信息发布。根据企业空岗和用工需求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充分发挥县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通过多种宣传形式,不断扩大信息覆盖范围,提高信息传发速度。下一步,电子信息发布屏即将投入使用。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员工技能要求,采取进厂培训、委托培训、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根据企业需要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或转岗培训。依托濮阳市第二技工学校,积极组织实施职业培训项目,对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四是加强政策落实,对企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对当年新招工人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为其提供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或贴息。五是做好引才引智工作。根据企业对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

深入开展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为建立健全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常效机制,促进我县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我们对就业困难群体做到“一主动、三明确、三帮扶”。一主动是要积极主动与帮扶对象取得联系;三明确是指要明确专人深入帮扶对象家中,全面掌握帮扶对象的家庭情况,包括困难状况、家庭人口、就业情况、就业需求等信息;明确帮扶措施,要结合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落实帮扶措施,从资金、技术、信息等各个方面开展援助,建立专门的援助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援助工作;明确专门援助人,对援助对象进行具体帮扶。三帮扶是指在尊重援助对象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对有就业愿望的援助对象迅速进行岗位援助,特别是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岗位的部门和单位,要优先录用援助对象就业;对因其他原因暂不愿就业的援助对象,要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援助对象,要向其推荐人社部门的免费培训项目,鼓励其积极参培,提高技能,并寻找岗位推荐其实现就业。

截止目前,已在公益性岗位上安置困难群体就业141人。

6.就业帮扶总结 篇六

长安大学党委书记 雷达  长安大学地处西部,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每年有毕业生8000多名,其中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就业工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的态度,学校始终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创新就业工作模式,实施多元化的就业帮扶,力促毕业生充分就业。我校的具体做法是:一、挖掘自身资源,设置毕业生校内见习岗位从年开始,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为毕业生设立100多个校内见习岗位。见习岗位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就业弱势专业的未就业毕业生。见习时间1~2年。见习期间,学校为他们提供生活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本科生每月补助1500元,硕士生每月补助2000元。2009~20,共有242名毕业生参加了校内见习岗位。见习人员基本都在管理类岗位工作,辅助机关各处室、院系办公室的老师处理日常事务。  通过在见习岗位上的锻炼,这些毕业生心理更加成熟,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项就业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目前,2009届见习岗位的毕业生98%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2010届见习岗位的毕业生已有90%就业,届见习岗位毕业生已有67%落实就业单位,届见习岗位毕业生已有30%落实就业单位,其余正在校内见习岗继续工作的同时,寻找就业机会。二、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就业帮扶我校积极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就业帮扶和就业指导。从至今,学校联系华民慈善基金会,每年为学校100名困难毕业生提供每人5000元的就业援助。此项援助包括经济资助和就业指导培训两项内容,在指导困难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同时,减轻了就业经济压力。针对享受该项援助的毕业生,学校就业中心和各院系予以全程、重点关注和帮助,促成他们顺利就业。2009~2012年四届受助毕业生实现100%就业。  针对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学校适时对家庭特别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先后资助学生达400多人。从2012年开始,学校为住在新校区的毕业生拨付专项交通补助,减少其就业成本。三、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学校坚持每年举办冬、春两次大型招聘会,吸引800多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同时广泛邀请用人单位进校举办专场、小型、中型招聘会,全年不间断、每年多达700余场;积极发挥“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的纽带作用,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就业平台。这些措施都为广大毕业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就地、低成本双向选择机会,每年大约有6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就业。四、加强特殊群体就业指导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必要保障。我校出台了《长安大学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又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特殊群体的特点,要求各院系大力开展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的“一对一”帮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就业形势、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掌握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克服恐慌、焦虑、浮躁的心理,引导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制定切实可行的求职措施。  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好本次会议要求,继续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本着“就业空间有多大,学校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7.如何看待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帮扶 篇七

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或财政补贴联系在一起, 似乎大学生要就业, 最好的办法要么是政府出面, 要么就是财政出钱, 我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在于家庭教育与大学教育, 如果把他们比喻成工厂的话, 他们只顾生产, 不管销售, 所以, 学生变成了库存。既然如此, 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一个如何把库存转变为销售的问题, 如果这一点成立, 那么政府或财政对大学生把库存转化为利润并不在行, 政府越使劲, 库存可能就越多, 也就越有可能抹杀了就业的真相。大学, 或者大学生不自救, 政府能够救他们?当代大学生要在逆境中自我救赎, 这就是社会转型期的代价。

现在政府的救助政策其实只是解燃眉之急而已。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天两天了。从长远来看, 调整教育结构, 明确各层次教育目的并切实地完善, 使教育有针对性, 是缓解或解决矛盾所需要的东西中的一部分。大学教育已经到了需要改革的地步了, 脱离了实际的理论灌输培育出来的都是些脱离了泥土的花朵, 一旦走出温室就要凋零。

从长期来看, 政府的救助不应该是在事后 (学生毕业后) 再做安排, 而应该在学生入学前就要有所规划和引导。不要让人花了人生的1/5的时间学习, 结果在社会中还是一样什么都不会。

政府不要当保姆, 大学生也不要把力气使在没有价值的事上,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大学生, 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力!

如今, 大学生把就业当成一种求职技巧, 而不是当成为企业创造价值或利润, 结果, 在面试上大学生使劲越多, 入职后企业的失望就越多, 当企业发现无法识别哪些求职的大学生是优秀的, 哪些是平庸的, 结果就是好坏都少招或不招, 双方合作的成功率就越来越低。

简历越写越假, 证书越拿越多, 新东方等各种外语学校的火爆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在我们服务的民营企业中, 大量的公司并不把外语作为基本的要求, 但有多少人在校外学那些基本不用的外语?为了获得企业的好感, 很多学生挖空心思, 投企业所好, 先进入再说。可一旦进入之后, 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把太多心思放到面试, 而不是从为企业创造价值或创造利润的实战角度出发训练自己, 为进入而编造各种经历或实习经验。当真的进入了, 结果自然是企业发现面试与实用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当企业发现无法识别哪些求职的大学生是优秀的, 哪些是平庸的, 结果就是, 费力费钱费心, 却损失了机遇。

这里面其实还有个社会舆论导向的问题, 现在过分夸耀一些社会精英的人生经历和目标, 加上历来宣扬的要做“N好学生”“全面发展”, 使得社会的心态是不重视普通工作, 人人要做精英。于是, 大学生不屑于洗碗扫地的工作, 而现实是就是没有他们梦想的工作。如果舆论导向客观、实际一些, 也许大学生在选择学业时候、在读书时候就已经有了比较客观务实的态度和准备。以下是对大学生的一些求职建议:

首先: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 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 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 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 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 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 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 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 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 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我们应该全面回顾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 并与本班同学做一个比较, 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 做到心中有数。这样, 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其次:应该认识到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 也会使用人单位, 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 发挥自己的优势, 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 这样, 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 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同时我们要努力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 没有他人的导向, 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人, 一个掌握好自己的人, 他就能把握好自己的人, 他就能把握好自己择业的方向, 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 因此他们在择业中, 就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机会虽然很少, 但他却能抓得很准很稳。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 信息畅通, 思维开阔, 他就能很清楚各个单位的经济构架及其发展状况, 能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可靠的分析和有效的判断。这样他们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单位, 并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我们要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人心理素质较差, 到单位致意参加面试, 原本准备充分, 有条不紊, 可是一见单位领导, 就惊慌失措, 手忙脚乱, 顿时心理一片空白, 不知所措, 好端端的一个机会就这样给泡汤了。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 灵活选择。绝不能一味高挑。

8.高校“双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研究 篇八

【摘 要】校“双困生”是就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是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提高“双困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基础,促进“双困生”的就业为目的,提出了以“六个依托”为内容的“双困生”帮扶体系,最终提高“双困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双困生 就业帮扶体系 依托

高校“双困”学生无论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就业难的学生,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者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都是以家庭经济困难为基本因素,同时有学习困难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最后毕业时基本都导致就业困难,因此,家庭经济困难是起因,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就业困难。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与其他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就业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就业质量偏低。解决好“双困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影响“双困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双困生”就业选择面窄;二是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综合竞争力较差。因此,为促进“双困生”就业,必须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全面提升“双困生”的综合素质。从大一开始,针对每一名“双困生”建立以“六个依托”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帮扶体系,以综合评价体系为基础,实行动态管理,经过综合帮扶和评价,具备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能力的“双困生”,将逐渐减少对他们的非经济帮扶力度,同时选择部分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年级“双困生”对低年级“双困生”进行重点综合帮扶,使帮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综合帮扶体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双困生”就业。

一、以贫困生档案为依托,建立“双困生”综合档案

“双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院为其建立了完整的贫困生档案,一般包括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此外还包括资助情况、学习成绩和奖惩情况。常规的贫困生档案侧重于经济状况和学习的记录,仅仅是静态的档案,缺乏动态的评价,更不能为“双困生”的发展和帮扶提供进一步的依据。因此,建立新的综合“双困生”档案势在必行。

“双困生”综合档案除包括贫困生档案的基本内容外,还包括该同学的个人性格、心理状况、人际关系情况和综合评价情况等。同时对“双困生”综合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家庭经济情况为基本分,按照贫困生认定标准分为两个档次;个人性格按照社会学理论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分值不同;心理情况分为三个档次,以新生心理普测、团体辅导和心理档案为参考,确定每名“双困生”的分值;人际关系情况以宿舍和班级同学(不少于10人)谈话反映情况确定分值,分为三个档次。最后这四个方面分值的总和即为该“双困生”综合情况得分。

根据非经济因素和综合得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不同类型的“双困生”进行帮扶,使帮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精准帮扶,提高“双困”的就业能力。

二、以学业规划为依托,建立“双困生”职业生涯发展档案

学业规划是引导学生对自己大学学业进行安排和筹划,是学生通过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确保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的过程。“双困生”的学业规划应更加认真和仔细,更加有针对性。在了解“双困生”个人性格特点,以及“双困生”综合档案基础上,特别制订“双困生”《学业规划手册》,内容包括:锻炼自我,养成习惯——起航篇;认识自我,潜心立志——进步适应篇;完善自我,拓展素质——定向篇;相信自我,实践成才——腾飞篇;成长案例与相册等。

通过学业规划,为学习较差、心理失衡、人际交往较差的“双困生”配备不同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帮助“双困生”分析自身情况、专业前景及大学生活不同阶段的特点,明确目标,分解任务,有目的地制定、实施学业规划,努力做到每一个“双困生”都有规划、有指导、有发展和能成才,进一步激发“双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双困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以宿舍为依托,建立“双困生”学习帮扶体系

随着学分制的推广施行,班级的作用正在弱化,宿舍成为同学们除上课以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宿舍同学对“双困生”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同学。因此,在同一宿舍内为“双困生”安排一名或多名帮扶同学,特别是对学习吃力的“双困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宿舍的同学在学习上对“双困生”的帮扶可以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由于他们与“双困生”朝夕相处,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知道他们学习上的短板,对他们的帮扶将更有针对性。同时,同宿舍同学帮扶可以将时间化整为零,可以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小段时间进行学习辅导,使“双困生”更加容易接受,效果更好。因此,在安排“双困生”宿舍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将他们与学习较好、有责任心的党员或学生干部安排在同一宿舍。

四、以辅导员家访为依托,建立“双困生”重点帮扶体系

对于部分情况比较严重的“双困生”,利用辅导员家访时机进行重点帮扶,通过家访了解他们的实际家庭情况,尽最大努力减轻家庭原因对他们的影响。通过家访,老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在家访活动中得到温暖和净化,在情感上与辅导员产生了共鸣,增进了对学校和老师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更加信赖老师,放下包袱,轻装前行。

通过家访,实现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辅导员老师走进家庭,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双困生”在学校的表现,进而与家长共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互通信息,增进交流,多措并举,增强对“双困生”帮扶的一致性、协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心理社团为依托,建立“双困生”心理帮扶体系

“双困生”由于受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客观原因,以及个人性格、认知差别和自我调适能力差等主观原因的影响,心理不适主要表现在:自尊与自卑并存,渴望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交往与自我封闭并存,希望获得友情与孤独抑郁并存,高期望值与缺乏明确学业规划导致焦虑和盲目并存,努力“自救”与缺乏自立自强精神并存。

要缓解和矫治“双困生”心理冲突的关键在于依靠心理社团,建立完善的心理帮扶体系。心理社团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其成员全部来源于同学当中,也就是来源于“双困生”身边的同学。因此,通过心理社团能更好地了解“双困生”的所想所思和心理状况,从而为“双困生”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通过心理帮扶体系实时关注“双困生”的心理动态,传播心理知识,消除心理隐患,提升心理素质,引导和帮助“双困生”解决不同的心理疑惑,架起老师和“双困生”之间的心理桥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组织积极有意义的心理教育活动,为“双困生”提供一个自由沟通的平台,营造互助互爱的健康氛围。

六、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依托,建立“双困生”多对一帮扶体系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先锋力量,他们首先是学生,因此更能了解“双困生”存在的困难和需要哪些帮助,与“双困生”的沟通有天然的优势,更容易与“双困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其次,他们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有着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加了解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工作方针,所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对“双困生”的帮扶更容易进行,效果更好。

但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帮扶必须掌握好方式和技巧,不能引起“双困生”的反感,更不能让他们感到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施舍”,帮扶要做到水到渠成,这就要求把帮扶放到同学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因势利导,将帮扶变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不拘泥于一对一帮扶,而是立足于多对一帮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自身的优势共同帮扶同一类型的“双困生”,形成合力,共同帮扶,作用就大,效果就好。这体现在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助理、学业督导员和青春领航员的工作中。

综上所述,“双困生”的帮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完善帮扶工作体系,既要解决其经济的困难,缓解和矫治“双困生”心理矛盾,也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解决学业、就业上的困难,促进“双困生”全面协调发展,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微.高职院校“双困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赤子(中旬),2014(18):74.

[2]王俊,罗俊.高校“双困生”心理冲突的缓解与矫治[J].孝感学院学报,2007(01):115-118.

[3]王洪波,刘群英,王卫玉.关注高职“双困生”心理构建新型资助体系[J].职业技术,2012(05):101.

9.就业帮扶总结 篇九

多种途径

多措并举帮助子女业 ——如何看帮扶促进油田职工子女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拥有25万居民的华北油田也是如此。2008年,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在华北油田矿区招录加油工,原计划招录200名,为招录人员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并且安排在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工作,但仅有63人报名。而2009年上半年友信劳务公司招聘159名劳务工,却出现近5000人报名的火爆场面。一面是“就业难”,一面是“招工难”,看似相互矛盾,却又“两难”并存。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禁疑惑:当前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如何促进油田子女就业?

一、当今社会就业的大形势

就业难题,不只是在华北油田存在,全社会都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全球就业形势迅速恶化,失业率直线攀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逐步复杂,但失业率仍维持高位,被称为“无就业的复苏”。美国失业率从金融危机开始时2007年12月的5%,一路上升到2009年10月的10.2%;2011年9月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表明,8月份美国失业率维持在9.1%的高水平,而且8月份非农业新增职位无增长。由于近些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大学毕业生包括亚裔留学生中有将近半数的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25岁到30岁的年轻人中有48.8%没有工作。欧元区国家2009年11月份失业率升至10%,远高于2008年同期8.0%的水平。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国家失业率仍然较高。2010年,欧元区国家失业率

—1— 达到10.1%,创历史新高;2011年6月欧盟地区平均失业率为9.4%,其中年龄15到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却高达20.5%。欧洲就业率低下频频引发骚乱,青年无奈成啃老族。

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的总趋势。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系统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适当控制经济增速将使就业问题较为突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大家都知道,就业率与经济增速是成正比的。中国屡试不爽的经济盈亏平衡点为8%,只要低于这一临界点,四大难题(就业困难、财政收支不平衡、银行金融系统坏账、主要基础产业全行业亏损)就会立即显现。二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2500万,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900万个,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4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将更加凸显大学生就业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一个加速期。现在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4亿人,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亿多人。四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社会总的就业率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面临普工与技工的“招工难”问题。从今年春节前后上演的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争抢“农民工”大战来看,企业的主要用工需求集中在普工,缺工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技工型人才也面临紧缺。与此同时,部分求职者“就业难”主要体现为研究型人才——大学生— 2— 就业难。这种“企业无人可用,人才无岗位可去”的两难问题主要是用工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匹配所导致。

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近5年来,中国新增就业岗位的中中小企业占

70%由第三产业提供,其80%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分布的统计表明:到各类非国有企业以及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占到整个毕业生总量的70%,到国有企业的约占10%左右,到事业单位的约占10%,当党政机关的约占1%,自主创业的占0.5%。由此可以看出,非国有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从去年开始,人社部采取一系列鼓励性措施,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由此可见,当前,大量劳动力需要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前那种认为依靠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传统想法已经过时。

二、国家促进就业的有关法规政策

特殊的国情、复杂的经济形势、突出的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为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加大解决就业问题的力度。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 “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国务院2008年2月3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上述方针中,一是明确“劳动者自主择业”,充分调动劳动者就

—3— 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他们发挥就业潜能和提高职业技能,依靠自身努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尽快实现就业。二是明确“市场调节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就业;通过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实现供求双方相互选择;通过市场工资价位信息,调节劳动力的供求。三是明确“政府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机会;通过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公平就业;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创造就业条件;通过提供就业援助,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等。

从法规政策的条款和解读,可以说看,:

第一,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责任主体。第二,就业问题的责任主体是劳动者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劳动者自主择业”。

第三,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对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和作用包括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制定实施有利于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推进公平就业以及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等八个方面规定。

三、影响华北油田职工子女就业的因素

一是历史因素的影响。华北油田矿区现有员工家属25万多人,人口基数大。目前累积的有就业需求的油田子女有2万人左右,而且每年还新增1000人左右的没有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如此庞大的群体,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

二是经济实力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华北油田的油气产量有所回升,但人均年产量与兄弟油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0年,华北— 4— 油田年人均产量仅为95吨左右。而大庆油田年人均产量220吨,长庆油田年人均产量340吨,即使是与我们员工总量接近的大港油田,年人均产量也达到140吨以上。经济规模与用工总量不对称,增加了就业安臵的难度。

三是地域因素的影响。由于华北油田矿区处于县级市,城市规模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就业容纳能力有限,不利于油田子女就近社会就业。华北油田矿区地处河北省的县级市,第一产业的就业容量有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据统计,任丘市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GDP比重为18.3%,在最新的《任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该指标的规划目标在2010年仅为19%,2020年为20%,远低于全国及河北省的平均水平。可见,任丘市第三产值占业的发展也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今后的就业压力将更为严峻。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四是政策因素的影响。经过“十一五”的发展,集团公司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长,进入世界500强,名列第10,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最新公布的世界

50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列第5名。但与国际一流跨国企业包括跨国能源企业相比,中国石油的盈率能力、劳动生产率以及核心竞争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劳动力方面存在用工总量偏大、结构性缺员矛盾突出、潜在用工风险较大等问题。集团公司严格控制企业用工计划,要求保持用工总量负增长。从2009年起,将所有合同化用工、市场化和劳务用工全部纳入企业用工计划进行调控,并纳入企业领导人员业绩合同进行考核。提出未来3年内,重组企业机关人员和二三线非生产人员总体上要减少工总量要减少

20%以上、用10%以上的控制指标。在这种形势下,靠油田企业所需专业增员来解决油田子女就业,是不现实的。对此,集团公司多次

—5— 明确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控制用工规模,盘活用工存量,依法规范用工管理;加强用工计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人员,优化队伍结构”。

“继续做好用工规模的控制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要严把人员入口关,严格控制用工增量。按照用工进出两条线管理要求,加强对用工增量的管控。首先,从严控制接收各类学校毕业生数量。目前,除新建企业、新增产能幅度较大或部分企业科研、一线人员紧缺、队伍接续需求外,其他企业尤其是一般管理与二三线岗位缺员,全部从本单位内部调剂补充,严格控制新增用工。对于少数岗位的新增人员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引进,不提倡学历高配。”

“关于员工子女就业,总的要求是要继续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到社会就业或自主创业,企业也可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五是就业观念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油田子女和家长就业观念陈旧,认为在油田就业,当油田职工才算就业,片面依赖油田安臵就业,不肯也不愿参与社会就业市场大舞台的竞争,执意滞留油田这个小天地等待就业。有的子女本来已经在油田以外,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岗位,也有了一份较为丰厚的收入,但经不住父母的规劝,也纷纷辞职回到油田,参加到挤油田就业独木桥的洪流中来。还有一些油田子女本身学历低,缺少知识优势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待遇方面要求却较高,也成为难以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华北油田公司帮扶促进子女就业的系列措施

虽然企业不是承担子女就业的责任主体,但华北油田站在维护矿区稳定的高度,重视帮扶促进油田子女就业问题,坚持将油田科学发展的成果惠及矿区居民。近年来,矿区各单位通过挖掘内部就业岗位帮助就业、介绍到油田矿区外部企业(中石油企业)就业等多种措施— 6— 和办法,共帮助9000多名油田子女实现了就业。

在矿区内部单位就业方面,第一,2001年和2002年,积极争取用工指标,解决自办院校油田子女大中专、技校、定向委培生就业1375人;第二,2006年以来,通过介绍就业的方式,安臵了323名农业户口退伍兵;第三,2007至2008年,共从油田子女中选拔882人进行工程硕士和石油主体专业第二学历培养;第四,2008年,华北油田公司、渤海钻探公司、华北物探公司从油田子女中招聘610名市场化用工到生产一线技能操作岗位,渤海装备公司也从油田子女中招聘60名劳务工;第五,2009年,从油田职工子女中招录医生40名,通过劳务公司承包的方式招聘572名子女充实到护士、输气工等岗位;第六,2010年,为华港燃气、西气东输等项目以劳务用工方式招录了1178名子女。第七,2008年至2010年,华北油田公司累计招录应届大学毕业生、研究生599人,安臵退伍军人250人。

在油田外部单位(中石油企业)就业方面,协调1000多名职工子女通过地方劳务派遣的方式进入矿区各单位工作,与华北销售公司、华油集团公司、天津南玻集团等单位合作,介绍子女2100多人到加油站、酒店宾馆等岗位工作。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促进就业的法规政策,结合华北油田实际,形成了今后促进油田子女就业的思路和措施:

(一)促进子女就业的基本原则:坚持国家就业方针的原则,遵循国家《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依法、合规、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坚持标准,严格程序,遵守规则,用工方式、薪酬待遇等按劳动力市

—7— 场规则与要求进行运作;坚持立足企业需要的原则,企业发展必须保持合理的用工规模,必须保持较高的劳动效率,补充劳动用工立足于实际需要,在上级批准的用工计划内,根据岗位需要招录;坚持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在办理招录的过程中,做到标准公开,结果公开,程序透明,操作规范,在统一的考试、考核尺度下,择优录取;坚持华北油田矿区区域联动的原则,保持协调统一,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矿区各单位共同做好职工子女的就业促进工作,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促进子女就业的有序运行机制。一是教育引导机制。引导广大职工家庭及子女懂法律、明政策、知形势、转观念,走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和多渠道、多途径就业之路。二是矿区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矿区各单位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分析形势,研究相关政策,制订实施计划;在教育引导、用工政策、推介就业、帮扶困难家庭子女就业等方面实现协调联动,做到统一政策,统一标准。三是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协调;建立困难职工家庭待业子女档案库,掌握准确信息和资料,实行动态管理;矿区单位挖掘现有用工资源,依照招聘岗位的需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制订帮扶措施,分块操作、分别下达招聘名额,择优招录。四是有序运行监督机制。矿区监督监察部门要对子女就业工作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有效约束;对在子女就业招录过程中发生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要对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

(三)促进子女就业的主要措施:

一是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根据集团公司产业链的调整和业务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向集团公司争取帮助子女到中石油其他企业就业的— 8— 倾斜政策,促进劳动用工的输出;积极反映目前职工队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所面临的稳定形势等实际困难,争取集团公司在用工计划上予以支持。

二是加大对外推介就业力度。积极拓展矿区外部劳动力市场,加强与中石油内部企业联系,寻求合作和帮助;充分发挥劳务公司及其他用工平台在对外推介子女就业方面的作用,尽可能多地争取就业岗位,以劳务输出的方式介绍油田子女到矿区外部就业;加强油田子女岗前操作技能培训;矿区各单位加强对本单位在矿区外部就业油田子女及家庭的回访,让他们更多的感受到华北油田的关怀,坚定在外部就业的信心。

三是建立《华北油田矿区困难职工家庭待业子女档案库》,制订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就业具体措施。

四是企业所需人才重点面向应届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油田子女招录。矿区各单位所需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除对维系企业发展大计的“高、精、尖”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外,对企业所需一般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应在每年用工计划内招录符合企业用工条件的油田子女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人数超过用工计划的通过考试或综合考评的方式择优录用。

五是鼓励整体带资分离企业和矿区非公有制企业吸纳油田子女就业。与油田企业有股权关系的整体带资分离企业和与油田企业有市场关联的矿区非公有制企业,在享受油田企业市场准入等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应承担促进子女就业任务。因此,市场准入和管理部门要把安臵油田子女就业作为准入油田企业服务的前提条件,鼓励这些企业吸纳子女就业。同时,矿区各单位要积极鼓励、扶持油田子女自主创业。凡是从事与油田有联系的生产经营项目的,要制订适度优惠的政

—9— 策,在进入市场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

六是加快矿区单位主营业务的发展,加大多元开发力度。矿区各单位要通过加快自身发展,做大、做强主营业务,积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扩大用工规模、清理清退外用工等方式来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多元开发力度,推动多种经营企业的发展,更多的吸纳油田子女就业。

五、理性务实,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油田子女就业

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油田子女就业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共同促进。当前最主要的是,油田子女要理性务实,转变观念,自立自强。

面向社会、自主择业仍是油田子女就业的根本出路。华北油田就业容纳能力有限。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在中石油旗下油气田中,华北油田人均油气当量排名靠后,仅高于玉门油田。需注意的是,这里的“人均”指的是在职职工的平均,并非全体职工家属的平均。这就意味着,华北油田在职职工也是富余的,是集团公司要通过“三控一规范”压缩的重点之一。这就是我们华北油田就业容纳能力的最大的现实。而且,集团公司对于职工的进出实行两条线管理,根据油田产量严格核定进入人员数量,并非是根据减员的数量进行补充。

上述形势说明,华北油田未就业子女中的大部分只有走出华北油田,走向社会,才是实现就业的根本出路。这就要求,广大职工和子女一方面要认识和了解企业当前用工形势和经济状况,理解企业的困难,转变就业观念,把视线放到社会层面,用更大的视野寻求就业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实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的用工需求是有条件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不具备这些条件,难以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这就要求油田子女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培训,— 10— 不断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转变观念,树立多渠道、多形式择业就业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油田子女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择业观、就业观有了很大转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油田职工子女在择业方向更加务实灵活,就业地点、形式、薪酬待遇更加切合实际,其中许多人在社会上找到了工作,有的已经成为业务骨干,有的事业初步有成,有的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但是,还有相当部分子女及家长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陈旧思想观念,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当前社会发展潮流、与油田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广大油田子女及家长适应形势,及时转变观念,克服单纯依靠企业就业的 “等靠要”思想,树立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的多渠道促进就业观;克服只愿在国有企业就业、只愿在父母身边就业的陕隘就业观,树立面向社会、灵活就业的开放就业观;克服高不成、低不就、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思想,树立切合实际、岗位有区别、劳动无贵贱、前途靠努力的就业思想和就业预期;克服怕吃苦、怕受累的追求安稳舒适心理,树立适应市场、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终身奋斗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子女就业,路在脚下。只要广大油田职工子女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就业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

正确认识发展、和谐与促进子女就业的关系,自觉维护油田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局。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是各国政府都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政府不能包办,企业更难以包办。尽管企业的能力有限,企业的资源有限,华北油田近几年来还是在促进油田子女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家属的认同。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仍有部分油田子女没有实现就业,家长和子女都很着急,这是可

—11— 以理解的。但有些油田子女和家长认为,解决子女就业问题是油田公司的责任,油田公司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是不和谐,就聚众上访甚至聚众闹事,这恰恰是打着和谐旗号的不和谐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谐稳定是油田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促进职工子女就业关键靠企业发展,只有企业发展了,经济规模、经济总量、综合经济效益上去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把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公司提出了努力建设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华北油田特色地区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二次创业、再铸辉煌”的宏伟愿景。要把这些宏伟战略和目标变为现实,关键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关键要发展。这就要求油田子女和家长要从大局出发,看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体谅企业的难处。切实认清公司的内外环境和发展形势,真正理解和谐稳定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真正理解企业发展与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努力形成维护稳定、心系发展、共创和谐的良好氛围。我们坚信,在公司党委、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员工和矿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华北油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机关单位作风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XX年小学生中秋节演讲稿